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模板九篇

說課稿 閱讀(2.29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說課稿模板九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本課利用自然界中千姿百態的昆蟲形象引起兒童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欣賞,探索,創作,表現,評價活動。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保護動物的環保意識,體現極具開放性,選擇性的特點。

 二、說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了解昆蟲的相貌特徵及生活習性,感受昆蟲的美麗和可愛,並畫出一副自己與昆蟲玩耍的畫。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保護動物的環保意識,激發學生樂於觀察,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觀察,欣賞,感知自然界及藝術作品中的昆蟲的形色之美,引發熱愛自然之情和環保意識。

難點:抓住昆蟲美麗的身軀和翅膀,加上自己的形象表現出來。

四、說課前準備:

教具準備:昆蟲圖片,多媒體資料,作畫工具,範畫,作畫工程的背景音樂,昆蟲頭飾。

學具準備:各種昆蟲相關資料,作畫工具或製作工具等。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1)猜謎。

師:同學們,早上好!今天老師打個謎語給大家猜好嗎?生:好。

師:長相俊俏,愛舞愛跳,飛舞花叢,快樂逍遙。生:蝴蝶。師:恩,同門回答的非常正確,它就是美麗的蝴蝶。

師:下面老師再來說一個,肚大眼明頭兒小,胸前有對打砍刀,別看樣子有點笨,捕殺害蟲又靈巧。生:螳螂。

師:小朋友真聰明,那我們就再來猜一個。小飛機,紗翅膀,飛來飛去滅蟲忙,低飛雨,高飛晴,天氣預報它內行。生:小蜻蜓。

(設計意圖:猜謎爲孩子展開了思維天地,是孩子們學習知識,瞭解文化,啓迪情感,豐富想象力的生動教材。)

(2)引導學生回憶並說出自己喜愛的昆蟲形體,顏色,花紋等特徵和這種昆蟲有什麼生活習性。

(3)請各組同學討論人和昆蟲的聯繫,小朋友們和昆蟲之間,是怎樣的友好相處?

(4)揭示課題:我和昆蟲

(二)講授新課

(1)出示課件:播放各種昆蟲的錄像和圖片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大屏幕,找出美麗的會飛的昆蟲。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做好記錄:蝴蝶,蜻蜓,蝗蟲,蟬,螳螂,蜜蜂(板書)(2)根據各種昆蟲的卡片,引導學生賞析比較昆蟲的顏色,外形,斑紋,動態等,來發現昆蟲的美麗與可愛。

蝴蝶:有美麗的大翅膀,翅膀的形狀各不相同,花紋更是有條紋,點等,色彩斑斕,真是“飛舞的花朵”。

蜻蜓:大眼睛,長尾巴,透明輕薄的兩對翅膀,動作輕盈,靈敏,像一架小飛機。

蝗蟲:有着強勁有力的後腿。

師:小昆蟲的構成有頭,胸,腹,一對觸角,三對翅膀。同學們要記住啊。

(設計意圖:昆蟲的世界是一個微觀世界,近距離觀察才能發現它的美麗、奇特,所以我設計了這個環節,引導孩子走近昆蟲,細心體會。)

(3)師:同學們看一下老師做的昆蟲頭飾,誰願意學學自己喜歡的昆蟲的飛行?學生紛紛舉手要求表演。

(4)學生飛行表演。

師:小朋友們,今天我們班請來了幾位我們的昆蟲朋友。瞧,美麗的蝴蝶飛來了,好美啊!聽,這是什麼聲音?原來小蜜蜂拍打着雙臂飛來了。啊!同學們看一下,下面出場的是什麼?哦,是小螞蚱。“知了,知了”同學們聽到了知了的'聲音齊聲說:“蟬先生來了。”最後,小朋友看一下,正在揮舞大刀慢慢爬行的是什麼?生:螳螂。是啊,今天螳螂可以吃一頓飽餐了。

(設計意圖:通過表演,激發學生興趣,並體驗昆蟲的飛行,注重過程的體驗。)

(三)師生共同探究製作昆蟲的方法。

(1)欣賞範畫

a,欣賞書中學生範畫:

師:這些小昆蟲的家都在哪裏呢?平時會在哪裏活動呢?

生:個別發言。(草叢裏、池塘邊、樹林中……)

師:接下來讓我們來欣賞一些繪畫作品,看看他們畫得怎麼樣?在這些畫中小朋友和昆蟲在幹什麼?(欣賞範畫P3)

生:個別發言。

(小朋友和昆蟲在一起玩。)

(範畫:構圖飽滿、顏色漂亮、人與昆蟲表現生動)

師:你能想象你和昆蟲之間會發生什麼故事嗎?

b,欣賞老師範畫: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幅關於昆蟲的畫。請同學們看一下老師的畫中畫的是哪一種昆蟲呢?那除了蜻蜓還有什麼?小蜻蜓正在跟小青蛙在幹什麼呢?同學們想象力非常豐富,回答的都非常好。那老師的想法是這樣的,在美麗的池塘中,一隻可愛的小青蛙坐在荷葉上快樂的歌唱,伴着音樂,美麗的小蜻蜓在翩翩起舞,配着翠綠的荷葉構成一幅多彩的畫面。那如果讓你們畫,你們的想法是什麼呢?

(設計意圖:昆蟲的種類較多,但要同學們數出來卻是較少,因爲現實生活中看到的昆蟲實在是少得可憐。城市的建設,環境的惡化,生活圈的狹小是其主要原因。本環節的設計目的旨在培養學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保護小動物的意識。)

(2)根據構思來決定要繪畫的昆蟲。

學生閉上眼睛,構思畫面。(配上音樂,使學生走進其中)

師:請同學們睜來眼睛,你們想好用什麼樣的表現方法了嗎?

表現要點:抓住昆蟲的形象特徵,

添加適當的環境,

用鮮豔的色彩表現。

(3)根據想好的昆蟲來選擇繪畫材料及昆蟲動態。

(4)小組討論。

(四)學生製作,教師巡視輔導。

(五)提出作業要求:小組合作繪畫一組自己喜歡的昆蟲情景畫。

(六)展示學生作品,講評。

小組展示自己的作品,進行昆蟲童話劇表演。

(七)課堂小結

昆蟲有成千上萬種。它們是動物大軍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以前,由於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我們身邊已經有許多小動物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了。現在,我們一定要好好保護小動物,讓它們和我們一樣幸福快樂的生活。

說課稿 篇2

《淺水窪裏的小魚》這篇課文講的是成千成百的小魚被困在沙灘的淺水窪裏,小男孩將一條一條的小魚撿起來扔回大海。在他眼裏,撿一條小魚就是挽救了一個生命,他雖然撿不完,卻仍舊盡力地撿着。在男孩質樸、反覆的“這條在乎”聲中,我們不僅爲之喝彩,更想隨之一起把小魚送回家。下面我們來看看二年級《淺水窪裏的小魚》說課稿,希望大家喜歡。

我分三大塊來展開我的說課:1、說教材2、說設計理念3、說教學過程

 一、第一板塊我先來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七單元第四課《淺水窪裏的小魚》,本組教材圍繞“保護環境、動物,關愛生命”這一專題編寫的。這篇課文講的是成千成百的小魚被困在沙灘的淺水窪裏,小男孩將一條一條的小魚撿起來扔回大海。在他眼裏,撿一條小魚就是挽救了一個生命,他雖然撿不完,卻仍舊盡力地撿着。在男孩質樸、反覆的“這條在乎”聲中,我們不僅爲之喝彩,更想隨之一起把小魚送回家。

根據教材特點以及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預設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通過藉助書中的拼音,開小火車認讀情境。在教師引導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本課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表達出對小魚的憐惜和對小男孩的敬佩之情。

3、培養學生樹立保護小動物、珍惜生命的意識。

其中1、2個目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第3個目標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所在。

二、第二板塊我來說說這篇課文的設計理念

根據兒童的生活經驗,挖掘情感因素,以讀促思,以讀悟情。文章對話描寫突出,通過語言和動作反映了人物心理和品質,教學中應挖掘這個特點,以此爲突破口,引導學生通過讀書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悟,從而樹立保護動物,珍愛生命的意識。

三、本着這個教學理念,我進行了如下設計

1、創設情境,談話導入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3、深入課文,領悟內涵4、拓展延伸,創讀文本5、自主發現,指導寫字

(一)我先說第一環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1、小朋友們,我們都知道:大海是小魚的家,在遼闊的大海里生活着許多色彩斑斕、形態各異的小魚,它們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生活得非常幸福。

2、可是有一天,海面上忽然颳起了狂風,捲起了巨浪。一個浪頭打來,擊中了一羣來不及躲避的小魚,它們掙扎着被拋出了大海。天漸漸亮了,小魚們這才發現,它們被困在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再也見不到媽媽了。

3、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第28課——《淺水窪裏的小魚》。(生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

引人入勝的課件迅速把學生帶入了文章的情境中,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爲學習課文做好了情感鋪墊。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不認識的字藉助書中的拼音幫忙。

2、創設情景“送小魚回家”,指導“甚、忍”前鼻音,“蒸”後鼻音,和“在乎”的“乎”輕聲的讀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去拼音,全班齊讀。

[設計意圖]

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藉助書中的拼音把課文讀通讀順,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詞語教學爲學生創設了把小魚救回大海的情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完成了教學目標1

 三、精讀課文,研讀感悟

(一)品讀第一自然段

1、大家讀得這麼好,我們趕快跟着文中的小男孩到海邊去看看那些被困在淺水窪裏的小魚。請大家讀一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想想自己讀懂了什麼

(它們被困在水窪裏回不了大海了。)

①假如你就是淺水窪裏的小魚,此時你有什麼感受

②那你就帶着着急的語氣讀讀看吧!

2、你們還從這一自然段中讀懂了什麼(被困在淺水窪裏的小魚很多。)

魚多是從哪個句子讀懂的(被困的小魚,也許有幾百條,甚至有幾千條。)

①讀了這句話,你覺得哪幾個詞寫出了被困的小魚多

你真會讀書啊!能抓住重點詞語讀懂句子。這可是個好辦法。

②誰能讀出被困的小魚之多

3、①可是幾千條活生生的小生命啊!時間長了,這些小魚回不了大海會怎麼樣呢

②這說明當時小魚的處境怎麼樣

③此時此刻,如果你就是淺水窪裏的小魚,你會有什麼感覺呀

④小魚多可憐呀!假如小魚會說話的'話,它可能會說什麼呢讓我們讀出心裏的焦急吧!

⑤生齊讀第一自然段

[設計意圖]

第一自然段是故事展開的重要前提,字裏行間滲透着對小魚的憐愛,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同情之心,可以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爲下文中與小男孩的情感產生共鳴做好鋪墊。

(二)品讀第二自然段

1、這條小魚想活,那條小魚想活,所有的小魚都想活。小魚的心裏話被同學們讀懂了,也被文中的小男孩讀懂了。請大家讀一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用一句話告訴大家小男孩在幹什麼

2、①多麼有愛心的小男孩啊!小男孩,你怎麼走得這麼慢呀

②你不停地撿魚、扔魚,多累呀!怎麼不休息呀

③水窪裏有成百上千條小魚,你能撿得過來嗎

④你明明知道撿不過來,怎麼還不停地撿呢而且還要用力的扔

[設計意圖]

創設一個與文本對話的情境,隨機“採訪”。學生既深入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又體會到了小男孩的思想感情,進行讀的教學目標。

3、真了不起,你能體會到一條小魚也是一個生命。他走得很慢,在一個水窪前彎下腰去,撿起裏面的小魚,用力地把它們扔回大海;他又來到一個水窪前,彎下腰去,撿起裏面的小魚,用力地扔向大海;他再一次來到一個水窪前,彎下腰撿起裏面的小魚,用力地扔回大海……這樣的一個動作要重複多少遍啊,想象一下他撿魚、扔魚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難

帶領學生走進角色,設身處地地體會小男孩在撿魚、扔魚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體會小男孩有着保護動物的愛心。從而達成了教學目標2,解決了教學重點。

4、同樣的一個動作。他得重複幾十次,幾百次,甚至幾千次,太陽烤着沙灘,小男孩的汗水不停地流,讓我們也一起加入這一行爲,用心地讀好這個自然段。

(三)教學第三——六自然段

1、看到這個情景,我的心裏不由得產生了疑問。水窪裏有成百上千條小魚,是撿不完的。小男孩還在撿,誰在乎呢請你讀讀課文第6自然段,談談你的感受。

(小男孩在乎,小魚的爸爸媽媽在乎,大海在乎,我們在乎,小魚在乎,所有有愛心的人都在乎。)

2、你知道什麼是“叨唸”嗎(叨唸就是自言自語不停地說)

小男孩在叨唸什麼(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

3、這裏的省略號表示什麼啊(這個省略號表示有許多小魚。)

4、那現在讓我們帶着這顆愛心,一起把這一自然段讀一讀。

讓學生通過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展開想象,明白要有一顆愛心。從而達成了教學目標2,突破了教學難點。

 四、情感昇華,拓展提高

1、讀到這裏,如果你是一條回到大海的小魚,你會對小男孩說些什麼呢

2、是啊,生命只有一次。當我們看到小鳥在天空自由飛翔的時候,當我們看到藤兒在奮力往上爬的時候,當我們看到筍芽兒不知不覺地拱出了地面,當我們看到花兒不知不覺地開放了,我們會充分感受到無論是人,還是大自然中的植物、動物、都是有生命的。我們的世界正是因爲有了無數的生命,才變得生機勃勃,五彩繽紛。

大家真棒,不但讀準了生字,還讀懂了課文,讀出了小男孩的心聲。那現在就讓我們把小魚救回大海吧!坐在下面的同學讓我們一起默默祈禱,希望小魚們永遠能在大海里自由、快樂地生活。

最後,送小朋友們一首詩。

每天清晨,當我們聽到小鳥在歌唱,那有多好;

每到河邊,當我們看到小魚在遊戲,那有多好;

每到之處,鮮花盛開,小草碧綠,那有多好;

生命只有一次,

小魚在乎,小鳥在乎,花兒在乎,我也在乎。

小朋友,無論鳥蟲魚獸,還是花草樹木,地球媽媽都賦予它們寶貴的生命。讓我們珍愛每一個小生命,伸出溫暖的雙手去保護它們。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設計使語文教學不僅僅侷限在課堂,引導學生樹立保護動物,珍愛生命的意識。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

 五、書寫生字教師範寫,學生書寫

說課稿 篇3

《我的家鄉風光好》。它選自未來出版社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二課。下面,我從教材、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課堂亮點,板書設計幾個方面來談一談我的教學思路。

一、教材分析

愛國主義在國小教育中十分重要,愛祖國要從愛家鄉開始。本課是讓學生知道我國幅員廣闊,不同地方有着不同風光,通過了解、展示家鄉美麗的風光從而增強學生作爲家鄉人的自豪感,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教材中安排了兩個主題活動:1、說說家鄉的山和水;2、我做家鄉的小導遊;讓學生直觀的認識家鄉的美景。再介紹美景由表及裏,由淺到深,循序漸進。這樣安排符合學生年齡特點,有利於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心理。

二、說目標

根據教材編者的設計意圖,在生活化、活動化理念下,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展示家鄉的風光,體會家鄉的可愛。

2.通過各種活動激發學生喜歡家鄉風光,熱愛家鄉的情感。

3.學會收集、整理,分析社會信息。

鑑於四年級學生對家鄉感情、體驗不夠,所在我在教學中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喜歡家鄉風光,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並願意爲家鄉的發展建設獻計獻策。來做爲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三、說教學設計

在本課的設計上,我緊扣《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的原則,在充分考慮學生生活實際的基礎上,通過創設生活中有趣的活動情境,捕捉鮮活的內容,引導學生在互動、交流的體驗中讓學生體會家鄉的可愛。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通過五個環節進行:

(一)欣賞美景 激發熱情

欣賞安徽黃山、長江三峽、寧夏六盤山、雲南石林、甘肅嘉峪關、無錫蠡園這6幅祖國名山大川圖片,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走進生活 瞭解家鄉

1.我用談話導入:由不同地方不同風光導入課題:《我的家鄉風光好》。

2.課件播放陝西的自然風光和旅遊景區,讓學生在音像動畫中感受風光的美麗。引導學生觀其形、察其言、度其心,使學生進行情感體驗。然後讓學生談談欣賞家鄉風光後的感受,“說說家鄉的山和水”活動——把家鄉自然風光美的迷人之處來說一說,或把自己親自去過的景點或值得一遊的景區介紹給遊客,讓學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世界。

3.(活動)是我們和兒童構建一座走向社會的橋樑。讓學生參與到“我當家鄉的小畫家”活動中。

我先引導學生去回想家鄉的周圍有哪些美麗的自然風景,然後拿出自己的彩筆去畫一畫家鄉美麗的一角。學生通過動手進一步激發起學生喜歡家鄉風光,願意去裝扮家鄉、美化家鄉。

(三)展示美景 宣傳家鄉

讓學生把自己調查收集的景點圖片、資料或繪畫作品貼在展板

上,通過這樣的活動宣傳我們的家鄉,讓學生更加喜愛家鄉的風光,增強對家鄉的自豪感,也讓更多的中外遊客來了解、走近我們可愛的家鄉,來我們的家鄉觀光、旅遊、投資。

活動是教與學的中介,是實施德育的有效載體。因此,在課程實施中,老師重視指導學生活動,讓更多地通過實際參與活動,構建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創設旅遊團假期到我家鄉旅遊的情景。“我做家鄉的小導遊,把自己收集的家鄉的景點、材料、圖片或繪畫作品整理一下,爲遊人安排好三日遊的行程。並小組合作按照教材第10頁的導遊情景圖來編好導遊詞,小組彙報,然後推選出三位導遊上臺演示。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又激發學生說的慾望,提高了語言的組織能力和口語的表達能力。同時也表現對家鄉未來的憧憬,昇華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四)提升認識 建設家鄉

教師舉例在旅遊過程中有些人亂塗、亂畫、亂摘,不注意保護環境的事例,讓學生評價這種行爲美不美。然後啓發學生做一個文明遊客。然後啓發學生願意從實際行動中植樹造林、美化環境。並從現在開始更加努力的學習,把我們家鄉建設的更加美麗富饒。結束語:家鄉的美麗風光讓我們自豪,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讓我們驕傲。家鄉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所以我們要熱愛我們的家鄉,熱愛我們的.祖國!

(五)佈置作業 讚美家鄉

讓學生用獨特的方式:講故事、編童謠、創編詩歌、寫一段話

等不同形式來讚美我們可愛的家鄉。

四、說教學方法

1.媒體激情,情感共鳴——多媒體課件音像並茂,操作性強,很符合兒童對事物的認知規律,非常適合於進行情感薰陶。

2.課前調查,合作探究——課前調查時,我發現學生對家鄉的瞭解是支離破碎的,是模糊的,爲了讓學生理性的、全方位的瞭解家鄉,我讓學生自己選擇調查的內容,收集資料,這樣就使得學生學習的空間得到拓展,“家鄉”這個詞在他們腦海已經不是“模糊”的。而是清晰的,鮮活生動的。同學們通過自己蒐集資料,也體現了對學習的自主性。

3.課堂教學活動多樣化,讓學生通過各種活動的參與讓學生“用眼看家鄉”、“用心體會家鄉”通過課堂參與交流彙報,讓他們突然發現自己的家鄉是如此的美好,一種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他們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作爲家鄉的一員是多麼幸福!

4.在課後作業中,用不同的形式,真情讚美家鄉——暢談交流後在評價中昇華對家鄉的感情。

五、說課堂生成的亮點

1.說說家鄉的的山和水,做家鄉的小畫家,家鄉美景展和我做家鄉小導遊活動中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了家鄉的風光美,從而激起熱愛家鄉的興趣。

2.用實地調查,收集資料的方法,讓學生用切身的體會感悟家鄉。是學生流露出的真情實感。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簡單明瞭概括性強。能突出我們家鄉的風光特點,自然風光好,名勝古蹟多。又根據這兩個特點來組織這節課的活動。通過活動讓學生萌發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

說課稿 篇4

一、設計的意圖:

現在教學中我們使用的是新教材,新教材向我們提供的是一種教學素材,新教材有些知識點較舊教材難度有所降低,但對知識的手段要求更高了,靈活性更強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更多了,這就要求教師備課時要充分挖掘教材,領會課程標準的要求,深入揣摩編者的意圖,由於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抽象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探索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把教學內容要重新進行整合。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學過程中從實際出發,關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意識,充分體現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本節課是結合具體的數學活動內容採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拓展”的模式和結構展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實際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更好地應用到數學教學中去。

二、作用:

多媒體輔助教學在現代化數學教學中起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教學手段具有直觀性,內容具有豐富性,特別是在許多無法用實物教學的過程中起着無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形象具體的圖、文、聲、動等手段活躍課堂氣氛,在數學教學中能克服許多常規教學中無法解決的困難,便於在短時間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相應的知識,同時增大課堂容量,對於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有着傳統教學中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我們把這一節課以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們,學生們在這些豐富多彩以及動感的學習環境中,對教學內容更容易領會和掌握。

三、效果預測:

我們的製作採用當今操作比較簡單,應用比較廣,省時、省力的POWERPORT軟件,該軟件動感也比較強,是非常易於操作的一個軟件平臺。

首先,我們用激勵性的語言和一隻展翅飛翔的鷹做了一個片頭,這爲學生們學習本節課的知識充滿了自信,也很給力,同時使心情得到放鬆,讓學生在輕鬆愉快中去學習。

接着,我們用一個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導入這節課,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於現實生活,同時又反作用於現實生活。由於這個問題在課堂上是無法用實物教學的,所以我們把這一問題製作成幻燈片,讓學生通過聯想,眼前呈現現實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學生學習探究的慾望。

同時,我們把其它的內容也製作成了幻燈片,來實現圖形和文字等一些要素的結合,使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實現和學生更好地互動,並節省了一些時間,擴充了知識的範圍,增加了課堂的容量,優化了課堂教學,從而高效地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

在的製作上,我們把有的圖形設計成動畫,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直觀,更形象了,避免傳統式枯燥的說教,使學生在輕鬆愉悅中掌握了知識,同時,難點得到突破。並在文字的設計上,我們把關鍵的字和詞配上顏色,加深對學生的印象,使重點得到突出,詳略得當。

四、製作力求創新:

我們對這節課的製作上儘量簡潔實用,突出實效性,避免出現一些花哨的畫面,干擾學生的學習,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達到使用與課堂教學的完美結合。同時,我們並沒有完全依賴於教學,還是以教材爲主線,以爲輔的教學理念充實課堂教學。

以上就是我們團隊的製作的相關信息,敬請各位專家、老師提出寶貴意見。

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本節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國小數學第八冊的教學內容,它包括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係以及部分練習。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角,初步認識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條邊、3個頂點、3個角,三角形還具有穩定性等知識,爲學生研究三角形的新的特性——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做好了知識遷移基礎。學好這部分內容,不僅可以從形的方面加深對周圍事物的理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可以在動手操作、探索實驗和聯繫生活應用數學方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爲學習其他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積累知識經驗,爲進一步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面積等內容打下堅實基礎。

本課的重點是:三角形三邊關係的實驗與探究,這個關係不僅給出了三角形的三邊之間的大小關係,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斷三條線段能否組成三角形的標準;熟練靈活地運用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是數學嚴謹性的一個體現,同時也有助於提高學生全面思考數學問題的能力;它還將在以後的學習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節內容的難點是:利用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解決實際問題,在學習和應用這個關係時,“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指的是“任何兩邊的和”都“大於第三邊”,而學生的錯誤就在於以偏概全。

二、說目標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要求“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結合教材,根據學生的知識現狀和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運用關係解決簡單的

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比較、操作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

3、讓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感受數學與實際的緊密聯繫,在學習中培養學生數學運用的意識以及團結協助的精神。

三、說教法設計

針對平面幾何知識教學的特點、以及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爲主、空間觀念薄弱的特點,我打算採用創設情境法、實驗法、比較法,以及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形式,並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在觀察、感知的基礎上,動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組討論、合作學習,老師恰當點撥,適時引導,多媒體課件及時驗證結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髮展爲本,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四、說學法安排

在學法指導上,我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激發他們主動探索。借鑑杜威“做中學”的思想,在設計課程方案時,將學生分成5人學習小組,同組異質:組內成員分工明確(有組長、記錄員、操作員、發言員等),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讓學生在猜想、質疑、驗證、探究、測量、實踐操作、問題解決等過程中,經歷想一想,猜一猜,畫一畫,比一比等活動,努力營造協作互動、自主探究、議論紛紛的課堂教學氛圍,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得以發展。

五、說教學過程

1、實驗法初步感知

每組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幾組小棒(或者用紙條),進行操作實驗,並詳細做好記錄,填寫在統計表中。

2、討論交流法發現規律

A、 兩條邊的和大於第三條邊就能組成三角形;

B、 最長的那條邊小於另外兩條邊的和才能組成三角形;

C、 任意兩邊的和一定要大於第三條邊才能組成三角形;

D、 較短的兩條邊的和大於最長的邊一定能組成三角形;

E、 兩邊的差小於第三邊也能組成三角形;

只要孩子們能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不管正確與否,教師都給予鼓勵,並集中對以上的幾個結論進行點評,對學生的B、C、D、E的回答予以肯定,對A的回答組織學生討論,分析錯誤的原因。

3、畫圖法驗證結論學生小組爲單位進行第二層次實驗:小組內畫出3個任意

的三角形,用尺去量出三條邊的長短,填入表格。

4、應用規律解釋“最近”。“爲什麼小明上學走中間這條路最近呢?”

5、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A、基本練習:下列長度的三條線段能否組成三角形?爲什麼?

(l)8、9、15;(2)9、6、15;(3)9、6、14。單位:(釐米)

這部分的練習鞏固了基本的知識點,強化教學重點和難點,提高學生對組成三角形的規律的認識,掌握更好的判斷方法——較小兩條線段之和大於第三條線段,便可構成三角形;

B、拓展練習:學校的木工師傅現有兩根木條,木條長分別是70釐米和100釐米,他要選擇第三根木條,將它們釘成一個三角形木架,你能幫助確定第三條邊最長是多少釐米?最短是多少釐米嗎?

使學生對初步感知的結論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只有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學活知識,使知識起到質的飛躍。

C、課堂延伸:畫出一個三角形,讓學生量出三個角的度數,再讓學生量出三條邊的長度,試着讓學生尋找最長邊與最大角、最短邊與最小角的關係。

目的是爲了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在面對全體的情況下,促進學有餘力學生的思維發展。

本節課的板書如下:三角形的邊角關係

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詩,本文寫於1901年,那時正是俄國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國工人運動不斷高漲,動搖着沙皇統治的根基。來自社會底層、深諳人民疾苦的高爾基,觸摸到剛剛開始跳動的新時代脈搏,以敏銳的藝術感悟力創造出了“海燕”的藝術形象,來歡呼即將來臨的革命風暴,爲無產階級唱出了一曲充滿戰鬥激情的頌歌。據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內涵爲切入口,激發學生興趣,迅速深入文章內容。

2、設計意圖:

本文的設計,遵循以下幾個思想原則:

1、力求突出“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特徵,把發現、體驗、感悟、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

2、通過精心設計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以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整體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過朗讀、賞析,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主動感知,探索求真,展現自我。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將教學目標界定爲以下三條:

1、引導學生把握散文詩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詩歌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用詞的準確性,積極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3、領會“海燕”精神的內涵,結合實際,運用發散思維,使學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現實意義。

第1、2條作爲能力訓練目標,第3條作爲德育訓練目標。

三、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根據設計意圖和教學目標,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爲:

1、理清本文的主要形象及其精神內涵,品味文章用詞的準確性。

2、理清本文的象徵意義。

3、結合實際,運用發散思維,使學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現實意義。

四、教學方法的確定

根據設定的教學目標,這節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

1、誦讀法。對於國中生來說,怎樣把實際與作品內容結合起來,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我採用誦讀法,主要有教師範讀和學生自由朗讀等形式。

2、提問法。對於形象思維,通過精心設計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把握主要形象,並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內涵。

3、練習法。練習能夠及時反饋課堂教學的效果,我採用仿說練習的方式,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由四大塊組成:

第一快:導入新課。

運用詩歌和散文的有關知識,出示海燕有關圖片,進入《海燕》散文詩的學習氛圍。

第二塊:誦讀。

⒈教師範讀。讓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理出形象,並抓住特徵,理解作者賦予這些形象的感情。

2、學生自由朗讀,進一步把握文意。

第三塊:理解象徵意義。

在第二塊誦讀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詩人對不同形象賦予的不同感情,結合時代背景,歸納出本文形象的象徵意義。

第四塊:拓展延伸。

讓學生拋開時代背景,賦予“海燕”新時期新的象徵意義。學習“海燕”精神的內涵,以說話的形式來表現。

說課稿 篇7

《方程的意義》一課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節的內容。學生在《方程的意義》之前,在一、二年級的數學學習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號,也就是未知數,對於方程的意義有了一定的知識滲透,在本單元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表示數量,表示數量間的關係,都與本節課有着密切的關係。而方程這部分知識,在初等代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對於國小生來說,從具體事物的個數抽象出數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和,現在由具體的、確定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變的數,更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數的基礎上,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工具,從列出算式發展到列出方程解,這又是數學思想方法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它將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方程這部分的學習,能使學生擺脫算術思維方法中的某些侷限性,爲進一步學習代數知識幫好認識的準備和鋪墊。學生從算術方法解決問題到代數方法解決問題的過渡,這節課的概念學習也是後面學習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決問題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以及《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內容,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瞭解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與等式的聯繫與區別。

2、在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建立分類思想,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學習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是在實踐中瞭解方程的意義,並能根據方程的意義判斷出方程,根據數量關係列出正確的方程。

下面我就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向大家做以彙報。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小時候玩兒過蹺蹺板嗎?(同時出示圖片)

對於這個遊戲的玩兒法與經驗,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

其實在生活中,還有一樣物品與蹺蹺板長得很像,它可不是用來遊戲的,而是用來測量的。你們認識它嗎?(出示天平)

【蹺蹺板與天平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是在中間有一個支點,都靠力臂兩端的重量來達到平衡,都是根據槓桿的工作原理。但是對於學生而言,天平比較陌生,而蹺蹺板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以此導入,能引起同學們的興趣,學生回顧玩兒蹺蹺板的經驗,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去爲認識新事物奠定基礎,形成表象】

二、認識並使用天平

教師介紹天平:

這就是一臺托盤天平,它是用來測量比較輕的物體的儀器。這兩個是天平的托盤,一邊放物品,另一邊放測量物體的砝碼,砝碼上都有質量標誌。我們通過不斷調試砝碼,直到中間的指針指向中間爲兩邊平衡,物體的質量就是砝碼質量之和。

教師示範: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進行實際應用天平來測量一下。

首先我們來應用一下,檢查一下砝碼的質量是否準確。

在天平的左邊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碼各一個,右邊我們應該放置一個50克的砝碼。看一下,天平中間的指針正好指向刻度盤的中心,說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會用等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嗎?

20+30=50

這有一個空的水杯,我們先來測量一下它的重量。

請你估計一下它的重量。我們來試一試。

通過測量,我們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現在我們緩緩向水杯裏倒水,你發現天平怎麼樣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嗎?水的質量是未知的,我們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麼現在天平的狀態還能用等式來表示了嗎?

100+X>100

我們繼續測量水的質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這幾個算式都以板書形式呈現。

【在利用天平寫出算式的過程中,我最開始設計的是給每個小組一臺天平,讓學生實際操作,測量物品的質量,但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天平中砝碼過小,學生操作起來不方便,而且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調節砝碼的過程中,而不是討論方程的.意義,與本節課的重難點相背離,因此在修改中,我們還是尊重了教材,以教師的示範爲主,我們吸取了學生試驗的教訓,爲了讓學生看得真切,我們放棄了實物操作,選擇了電腦課件的演示。】

三、認識方程

1、根據天平寫算式並分類

剛纔我們測量了水的質量,在測量過程中,我們出現了這幾種情況,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兩邊的位置關係,你明白了嗎?下面老師這兒就有幾組天平測量的過程,首先請你根據天平寫出算式。然後把這些算式按一定的原則分分類,最後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們的結果。

【《20xx年版數學課程標準》中將學生的“雙基”增加爲“四基”,其中“領悟數學基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內容。數學思想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如抽象、分類、歸納、演繹、模型等。在傳統教學中,我們比較提倡對概念的演繹,清楚地記得,十年前數學書對方程概念的呈現是這樣的:通過天平保持平衡寫出等式,然後得到結論。舊的數學課強調的是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而新的課程標準中提倡要在數學學習中,使學生領悟數學的基本思想,積累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數的算式,通過通過類比、分析、歸納,形成數學模型,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再用嚴謹的語言來表述。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利用天平這一實物圖,將數學知識置於情境之中,讓學生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寫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數的和不含未知數的,。學生通過分類對比,形成表象,教師引出概念,使學生親歷知識的生成過程。】

2、交流彙報:

學生邊說,教師邊板書: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數 3x=180 50+2x>180

100+x=50x3 80<2x

不含未知數 50x2=100 100+20<100+30

根據板書,教師講解:像 3x=180、100+x=50x3這樣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反問:什麼樣的算式叫方程呢?一個算式要成爲方程有哪幾個條件?

【通過對比,學生能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清晰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師講授概念時,學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但並不意味着教師可以什麼都不講,對於方程這個新知識,如果老師不告訴學生,學生是不能憑藉舊知自己總結出來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現上,我選擇了講授法。】

四、應用概念

同學們,根據你對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寫出幾個方程嗎?

判斷,他們寫得都對嗎?

黑板上剛纔我們寫得這些算式,有方程嗎?

【通過前面學生的活動歸納出概念,還要對概念進行演繹。練習題中,我先讓學生自主寫方程,就是考查學生對方程概念的理解,然後再進行判斷的基本練習。】

五、方程產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會用方程解決數學問題了。在我國古代,大約兩千年前成書的《九章算術》中,就記載了用一組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資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國的數學家笛卡兒第一個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數,才形成了現在的方程。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個數學知識的形成都凝聚着人類智慧與汗水。因此學生在學習前人給我們帶來的經驗同時,也要了解數學文化。通過這部分知識的講解,學生對方程的產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題目:

1、 根據線段圖寫方程

2、 根據數量關係寫方程

3、 判斷是否是方程

4、 方程與等式的關係

七、作業:

利用課餘小組時間用天平測量物體的重量。

再想,天平兩邊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繼續保持平衡呢?

【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雖然在前面的教學中,學生沒有使用天平 ,但對天平都充滿了好奇,因此,我把用天平測量物品的質量這個環節延伸到課下,學生不僅滿足了自己的願望,而且也是對本節課知識的鞏固,我還設計了“天平兩邊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繼續保持平衡呢?”發散學生的思維,也爲下節課《天平保持平衡的性質》奠定了基礎。】

說課稿 篇8

第一部分:說教材。

本課的內容選自大班數學上學期的基本教育活動。我選本課的原因是因爲本課在學科知識體系中處着非常重要的基礎作用。教學目標有以下三點:

1、引導幼兒在觀察、操作、思考、表達的過程中初步體會加法的計算過程,增強幼兒學習數學的信心。

2、認識加法符號“+”,瞭解其含義。

3、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從小培養合作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我把重點放在了引導幼兒觀察、操作、思考、表達計算過程,而難點則是幼兒仿編3以內的加法應用題,理解加法的含義

第二部分:說教法。

在教學上,我採用了遊戲對數的形式引導幼兒複習3的組成。在教學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現上,我選用了教具模型演示法,讓幼兒明確操作的要求和進行操作的方法。在思維活動的組織上,我還通過講解、比較的方法,將幼兒解決問題的種種策略展示出來,引導幼兒觀察分析,找出哪一種是最好的。堅持使教法有利於突出教材重點,突破難點,符合幼兒認識規律和年齡特徵。

第三部分:說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和採取的教學方法及手段,我教給幼兒一些學習的方法。操作法是幼兒學習數學的基本方法。幼兒通過操作進行學習,我對幼兒的操作給予必要的指導,讓幼兒去探索、發現,這樣的學法可以讓幼兒獲得寶貴的數學經驗,在教給幼兒操作法的同時,考慮到本課內容和幼兒的學習情況,對於學習速率快的幼兒,我教給他們討論交流的方法,學習速率慢的幼兒,我教給他們按順序有重點地觀察的'方法,做到授之於漁。

第四部分:教學過程。

這一部分我又把它分了七個小點。

第一點:手指操

這樣是爲了讓孩子能活躍起來,調整幼兒心情。

第二點:複習3的組成。

數的組成貫穿着10的加法,在加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礎作用。我通過遊戲對數。與幼兒一起,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又避免了單調和枯燥,做到了師生互動。

第三點:新課導入。

我出謎語讓幼兒猜;身穿綠衣裳,唱歌呱呱叫,田裏捉害蟲,豐收立功勞。(青蛙)告訴小朋友:一隻青蛙坐在了荷葉上唱歌,又來了一隻青蛙也坐在了荷葉上,請問小朋友們,現在一共有幾隻青蛙呢?

創設具有色彩和聲音的情境,使幼兒自然地進入包含着數學知識的情景中,能讓幼兒在感受數學時,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保護了幼兒思維開放性的教育理念,不把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強加於幼兒。

第四點:遊戲“我最棒”。

我們來做遊戲好不好啊,看誰最棒啊,我出題,看哪個小朋友能答對,答對的小朋友有獎勵啊!教師出示一道算式的蘋果,蘋果的背面寫有得數,說對了,再將蘋果反過來,顯示正確答案。(給予獎勵)

第五點:幼兒利用學具操作探索算理。

由於幼兒的思維特點是形象、具體的。因此操作是解決幼兒形象思維與知識抽象性之間矛盾的一種較好的手段。幼兒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就是其思維發展的過程。我出示了一幅圖畫,幼兒進行觀察後,利用學具(1—3的數卡)進行操作,引導幼兒根據我出的題能自己擺出算式,並引導幼兒自己看圖編應用題。

第六點;唱兒歌《世上只有媽媽好》

邊拍手邊唱兒歌邊跳舞。

好動是幼兒的天性,音樂及舞蹈在這裏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第七點;看圖列算式

1、觀察畫冊《動物媽媽和寶寶》,教師口述應用題,請幼兒看圖用數卡擺出算式。

2、做畫冊《動物媽媽和寶寶》中的加法算式。

說課稿 篇9

今天我來說一說《黃山奇石》這篇課文。說課的內容分爲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說教材,第二部分是分析學生,第三部分說教學目標,第四部分說教學設計,第五部分是說教學效果。

【說教材】

《黃山奇石》是教科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就是描述了黃山“四絕”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橫生的奇石,不是神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造。讀着課文我們彷彿被帶到了景色秀麗神奇的黃山,似乎已經不是在閱讀課文,而是站在黃山一個個觀景臺上,美美地欣賞着那些奇石,拍下一張張奇石圖。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每一幅圖,都是一個神奇的童話。讀了課文不由心生嚮往黃山之情,更加喜愛黃山。

【析學生】

作爲國小低段的學生,他們對事物充滿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知識,表現慾望較強,喜歡展示自己。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已經具有自主學習,與他人合作學習的意識。但學生對黃山奇石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對事物的細緻觀察能力也處於薄弱階段,對課文理解有一定難度。

【說目標】

1、通過學習課文、感受黃山石的奇妙,體會作者對黃山奇石的讚歎。喜愛黃山,嚮往去黃山看奇石。

2、通過觀察圖畫與理解語言文字,培養觀察和想象力。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通過讀課文,瞭解黃山奇石的特點。

教學難點:

結合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展開想像。

【說教學】

這堂課的教學,應抓住“奇”字,讓學生既能體會到黃山風景的秀麗神奇和黃山怪石的有趣,又體會到了課文語言文字的生動和傳神。

讀課題後,我問學生:“課題中的‘奇’是什麼意思?‘奇石’是什麼樣的石頭?”我用課件出示“奇”的幾個義項,然後引導學生結合課題“黃山奇石”,懂得這裏的“奇”是少有、特殊的意思,因爲這樣的“奇石”只有黃山纔有。此時,“奇”字吸引了學生,使他們產生了學習的`興趣,爲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情緒基礎。

接着,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饒有興味地很快找出課文中寫到的黃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並暗暗驚歎,原來,黃山的“奇石”連名字都那麼有趣。那神話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雞”、“天狗”都在黃山聚會了,那童話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觀海”、“獅子搶球”也出現在黃山的山峯了。學生由此對黃山奇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學生真正領略黃山奇石的奇妙,感受黃山奇石的有趣,還是在學課文之時。那“仙桃石”之奇妙就可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來感受。第一,從外形看,它真像一個大桃子,這已經很神奇了。第二,從來源看,這麼大的石桃子人間少有,只能是從天上飛下來的吧,這就更神奇了。第三,從動詞的運用看,一“飛”一“落”把那石寫活了,那麼大一塊石頭宛如小鳥一般輕鬆自如地從天上飛來,落在了山頂的石盤上,真是妙不可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來體會“仙桃石”的奇妙與有趣,自然會收到好的效果。

“猴子觀海”的奇妙不僅在於它的外形像一隻猴子蹲着,更引人注意的是這“猴子”所處的位置奇特,它蹲在一座“陡峭”的山峯上。學生只要理解了“陡峭”的詞義,就會感到奇怪:這隻猴子爲什麼要蹲在那麼陡、那麼險的山峯上?學生再讀課文後恍然大悟,原來猴子是爲了觀看黃山秀麗神奇的景色之一——翻滾的雲海。細究“翻滾的雲海”就更能感受到猴子所處位置之奇特了。因爲平時我們從下往上看,天空中的雲層通常幾乎是靜止不動的,而猴子正由於它所處的位置高,所以從上往下看到的雲,就像大海的波濤那樣上下翻滾。學生明白了這一番道理,再讀課文,肯定會爲“猴子觀海”這一奇石大聲叫“絕”。

“仙人指路”的神奇在於它就像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峯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通過朗讀課文,學生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彷彿走到那裏就會有位仙人幫我們指明方向。一個“仙”字給這塊石頭蒙上了神奇的色彩,使人覺得有趣極了。

“金雞叫天都”的奇妙乃是一個“變”字道出的。天都峯上的幾塊巨石的形狀像只雄雞本來就很奇怪了,而太陽升起時,巨石還能“變”得金光閃閃,像只美麗的金雞,這就更令人驚奇了。讓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想象太陽升起時天都峯上的景象,他們便能切實感受到“金雞叫天都”的奇妙了。

最後,我讓學生髮揮想象,仿照課文,說一說其他的奇石的樣子,自然就水到渠成,同時,也“身臨其境”地感受了黃山的“奇”。

【說效果】

通過看圖,瞭解文章大意到突破重難點,學生明確了自己的主體地位,能充分發揮想象力,發展創造性思維。多媒體課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突出了形象性、直觀性,起到了較好的輔助作用。多種形式的活動爲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展示空間,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全情投入到學習中來,使課堂教學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令人遺憾的是課堂學生讀得還不夠充分,其實有些地方讓學生讀可能比講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