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有關說課稿模板九篇

說課稿 閱讀(1.09W)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說課稿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說課稿模板九篇

說課稿 篇1

從選定教材,查找資料,三次試教,以及不知道多少次的修改打磨教案,課件,近一個多月的時間,每一環節,每一句過渡語和總結不知道在我心中回放了多少次。磨課過程中讓我對品德課堂轉型有了更多的認識,也有一些困惑。

一、明確教學目標,有舍纔有得

1. 正確認識學生的起點

在課前在班中進行了一個小調查,發現孩子們去過雲南的只有2個同學,對雲南的缺少一定的感性認識,而對少數民族的相關知識瞭解也僅限於本單元1.2兩課的學習,更缺少生活中的積累和體驗,在上課前也做過小調查讓學生寫寫自己願意瞭解的少數民族風情,但是發現學生各有所愛,在這樣的情況下讓學生自主來選擇學習內容似乎是不可能的。

2. 抓住教材中的關鍵詞確定了教學目標

本課教材內容比較繁雜,雲南這麼多少數民族,可介紹的內容從民族藝術、服飾、文化等涉獵的內容也可以有很多。如果不會取捨,內容選擇過多,那結果一定會使教學目標過多,煮成一鍋沒有主菜的雜菜。教學過程蜻蜓點水,匆匆而過。如果從僅學生興趣來考慮,課堂趣味性來考慮,那麼民族服飾也許可以列爲教學內容,但是仔細研讀教材後我發現民族服飾在這個單元的第一課《56個民族是一家》中已經有過涉及,不適合重複教學。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仔細研讀了教材,抓住教材中的關鍵詞確定了教學目標。簡單的其中之一就是讓學生理解民族建築和民族節日與文字文化之間的關係。捨棄了許多不合適的內容後,明確目標後,教學板塊自然也清晰了,聚焦建築和節日。

在確定教學目標後所有的教學環節必須爲目標服務,去除一些無效環節。在第3次試教的過程中我和我的團隊都發現,爲了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我設計的一個傣族小導遊的帶領同學們遊民族村的這個環節,太假、太空,而且中間有一個環節對傣家概況的介紹和教學目標無關,所以在今天的課堂上這個環節去除了。另外在原本的教學設計中在聚焦彝族火把節這一板塊中還有一個環節是跳阿西跳躍的舞蹈,但是最後也因華而不實,與教學目標無關被刪除了,在這個過程中,我認識到再精彩的環節如果不能很好的爲教學目標服務,那麼即使再閃亮也是畫蛇添足。教師有得時候要忍痛割愛,懂得取捨,真實有效纔是課堂的生命。教學目標的定位植根於整個教材體系,同時關注學生的認知特點,並讀懂教材,懂得取捨,那麼教學目標的確定就會更加準確,教學板塊自然也清晰了。

二、給的適時有效,給的有智慧

這樣離學生生活較遠的常識性教材,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材料,但是給予也需要智慧。我們需要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在學生需要的時候,有智慧的給予。所以我在課堂上注意所有的資料給予都建立在學生思考後有疑問的基礎上,例如給學生傣家竹樓和苗族吊腳樓學習的資料是在學生根據自己現有的資料無法解答疑惑,又特別想要解決自己的疑惑的時候,給資料也並不是學生思考的終結,而是希望學生通過兩則資料的比較,進行更深入的思考。例如猜一猜入彝族人爲什麼要過火把節的問題,都是希望改變教師給予學生信息的方式,希望學生的思維在與教師資料的碰撞中燃起更多智慧的'火花,同時也希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探索,思考獲取信息。

三、點面結合,爲學生後續研究服務。

如果把學習比成學習捕魚的過程,那麼要讓學生學會捕魚不僅要把池塘還給學生,而更重要的時指導學生學會捕魚的方法。在學生還不會捕魚的時候,即使教師把池塘給了學生,也許學生也只能在池塘上扔幾個石頭。同樣的在品德課堂上在我們要先給予學生學習的方法,他們纔有獨立學習的可能性。作爲《少數民族之鄉——雲南》學習的第一課時,我的任務就是給予學生學習的方法。而我對第二課時的設計是,讓四人小組的同學在民族建築、節日或者音樂、文化中選擇一個感興趣的進行後續的研究研究,並在課堂上小組彙報,並且模仿一站到底,進行民族知識小擂臺。

於是在本節課教學中,在民族建築教學中老師們可以看到我以兩大樓爲重點,以白族民居,和兩座佛塔爲次重點,努力做到把點做足、做透,真正引導學生通過對比、探究、研讀材料,瞭解民居和自然環境、民族文化之間關係,努力營造一個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提高學生獲取、整理信息、主動學習的能力。而以其他的特色建築作爲面,希望通過簡單瞭解,讓學生對各種民居多一些認識,並且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民居進行獨立研究打開學生認識民族建築的窗口。

點抓緊,面擴散。點面結合,在教學環節設計中既抓住關鍵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知道學生研究的方法。比如在在學習民居中學生可以學習到對比研究法。同時注意面的擴散,讓學生能從自己的角度選擇自己的研究方向。巧妙地點面結合能讓教學既有深度又又:廣度,使教學更加有效,同時也能讓學生既掌握研究的方法,有尋找到研究的方向。我想如果我的品德課能夠給打開 一扇瞭解雲南民族文化的窗口,能過激發去學生想要去雲南,想要了解雲南少數民族的慾望,那麼我的品德課堂就是讓學生有所收穫,給學生留下了一點痕跡了。

當然在備課上課過程對課堂轉型也有一些困惑,例如在教學白族民居教學環節是我昨天才臨時加上去的,主要想引導學生通過主動研究發現民居的特點和與環境文化的關係,但是在設計過程中還是有些保守,給得太多,學生探究的太少,我想知道在這個環節中如何把步子邁得再大些,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探究。另外也想知道如何使兩大節日教學更顯示他們各自的特點,更加靈動。

說課稿 篇2

一.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點

1.教材的地位及特點

《我們的國慶節》是六年制國小思品教材第一冊中的一篇具有愛國主義教育意義的課文。熱愛祖國的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永恆的主題,要使廣大少年兒童成爲21世紀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尤其需要他們具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具有爲祖國獻身的志向。本課教學內容是對一年級學生進行道德啓蒙教育最基本的內容和國小生奠定良好思想品德素質的重要內容。

2.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知道我國的國名、首都、國慶節,知道自己是中國人。

行爲:愛自己的祖國。

3.依據學生實際,確定教學要點

(1)我是中國人。我的祖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

(2)我國的首都是北京。我國的國慶節是十月一日。

(3)我愛自己的祖國。

二.教學方法的選擇及依據

教學《我們的國慶節》這一課時,遵循學生的主體、主導性原則,我將採用討論式教學和情景教學。依據如下:

1.遵循素質教育中的學生主體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思品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做引導者,爲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讓他們在活動中、在討論中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必然是主動的認知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指導和幫助學習者自己學習,讓他們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圍中迸發出新的火花,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

2.低年級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認識帶有直觀性。教學中,我以多媒體課件、錄像作爲主要的輔助教學手段,因而採用情景教學法,學生不僅對豐富、生動的畫面大感興趣,還能大大地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三.根據學生的認識特點和思品課教學特點,設計教學基本環節

(一)開門見山,問題引課

(二)相互交流討論,學文激情

(三)鞏固新知,

(四)檢查反饋

(五)用歌曲結束學習

(一) 導入新課。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開課出示地球圖片,通過設問: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國家嗎?由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出本課學習學習的第一個知識點——我的祖國是中國。

(二) 相互討論交流,學文激情。這一教學環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部分,在設計教法上,我注重了每個知識點之間的有機聯繫、層層深入。開課引出“我的祖國是中國”,引導學生知道了祖國的名字,緊接着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去了解祖國的.樣子,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祖國媽媽像什麼,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意見和看法。直觀、形象的教學課件和錄像片段是本節課學習的主要教學輔助手段。在幫助學生了解首都北京、五十六個民族和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些知識點時,學生通過欣賞優美的畫面、傾聽深情並茂的介紹,會進一步瞭解我們偉大的祖國,激發對祖國母親的無限熱愛之情。學到這裏,他們會發自內心地高呼:我是中國人,我愛我的祖國。

(三) 鞏固新知。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用一首節奏輕快、琅琅上口的兒歌幫助孩子們鞏固所學知識。

(四) 檢查反饋。根據新課標的精神,積極倡導活動化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能真正地動起來,我在檢查反饋階段設計了兩個有趣的小遊戲——找朋友、摘星星,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在遊戲中增長知識。

(五) 學習總結。摘星星的遊戲將會掀起本課學習的一個小高潮,隨着遊戲的結束,《我愛北京天安門》的歌聲逐漸響起,孩子們在歌聲中受到感染,拍手齊唱,結束學習。

四.板書

隨授課過程由學生總結得出,板書簡潔清楚,突出每一個知識,體現了知識點之間的有機聯繫。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爲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學生在三、四年級的科學學習活動中,已經對生物體的基本特徵進行了觀察、認識和研究,本課是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們進一步研究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建立起初步的動物與環境關係的認識。爲後續學習打好基礎。

對於一個生物來說,周圍的環境包括生物環境和非生物環境,生物環境有動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環境有陽光、溫度、水、空氣,土壤等。在這節課中學生將通過兩個對比實驗,瞭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環境條件——黑暗潮溼,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動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動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

過程與方法

掌握對比實驗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自然事物是相互聯繫的

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識。

教學重點:如何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並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教學用具: 每組準備蚯蚓14條、紙盒二個、手電筒、泥土、裝滿水的噴壺、

二、 學情分析

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五年級是學生從中段進入高段的一個開始,學生通過兩年的科學學習已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如觀察、假設、簡單實驗、合作、記錄等。因而在進入高段的科學學習中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培訓,引導學生經歷更爲完整的探究過程,比如強調實驗前後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進一步掌握控制變量實驗的技能、並學習設計控制變量實驗等,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思維訓練以及探究方法的培養,讓他們從事物表面興趣發展爲對科學探究持久的興趣,讓他們體驗到探究中思考與發現的樂趣。

三 、說教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重在過程”,根據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科學課程應該具有開放性這一基本理念,針對《蚯蚓的選擇》這堂課,我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1、利用實物創設情境法。

著名教育家於漪說得好:“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教師在課的開始就要激活主體,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

教學的伊始,我爲學生創設猜一猜,看一看實物蚯蚓的情境,讓學生對蚯蚓這種小動物產生喜愛之情,同時點燃了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的興趣。

2、引導—探究法

“引導—探索”教學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是學着像科學家那樣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祕密的探索者。

四、 說學法

1、以探究爲核心,讓學生親身經歷活動的全過程。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教師爲學生創設情境,創造科學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提問、猜想、設計、實驗、表達、交流的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使兒童初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2、發揮學生主動性,讓學生有選擇的進行開放式學習。

新課程標準把學生定位爲科學學習的主體,也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充分體現主動性,發揮他們的能動作用。教師再次遵循“知道了也不告訴的原則”通過爲學生創設情境,提供機會“逼”學生自己去猜測、驗證的方法。從而充分體驗科學探究、科學發現的過程。

3、注意合作交流

在科學探究的活動過程中,學生應該以小組爲單位,加強與同組同學的交流,通過團結合作來完成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協作精神。

五 、教學模式

1.結構

情境導入——猜測——討論交流——設計實驗——實驗驗證——歸納結論——延伸探究

2.理論依據

科學教材在編寫指導思想上強調對學生的發展格外注重,表現在從對學生“學”的關注轉向對學生“人”的關注,強調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參與的過程中認識自然和社會,本課從知識目標上來說是比較淺顯的,較容易達到,但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聯繫生活實際和探究技能訓練是本課的重點。

六、教學流程

(一)聯繫生活,激趣導入

1、今天我給同學們請來了一個動物朋友,想不想見見?是誰呢?教師板書。今天我們請來了蚯蚓跟我們一起上科學課。

2、大家在哪兒見到過它們?

[設計意圖:教學伊始,爲學生創設觀看實物蚯蚓的情境,並聯系學生生活,在哪兒見到過它們?使學生對蚯蚓這種小動物產生喜愛之情,,讓他們在原有認知和前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蚯蚓的生活環境,使學生輕鬆進入學習狀態,激發起學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動參與的慾望,爲下一步學生們能以飽滿的熱情進行學習做好鋪墊]

(二)質疑猜測,引發前概念

根據大家的經驗,你能大膽地猜測一下蚯蚓喜歡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呢?(潮溼、乾燥,陰暗、明亮)教師隨機板書。

[設計意圖:猜測是科學課培養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 ,也是讓學生嘗試構建一個解決問題的模型。學生在三年級時就已經對蚯蚓這種小動物有了初步的瞭解,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讓學生猜測蚯蚓喜歡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當學生產生了認知的衝突,也就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同時培養了學生大膽猜想,進行科學預測的習慣。]

(三)實驗設計,探究科學概念

實驗設計一:“蚯蚓喜歡生活在潮溼環境中”:

1、看來大家的猜測是有生活依據的,到底蚯蚓是不是喜歡生活在潮溼陰暗的環境中,我們在課堂上可以怎麼證明呢?(做實驗)

先自己想一想,再到小組討論一下,“潮溼”這個實驗我們可以怎麼做?(設計實驗)爲什麼?

假如老師提供給大家一些材料,教師逐一出示:如蚯蚓、土壤、噴壺、盒子等,我們怎麼利用這些材料去做?

2、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教師隨機點撥。

3、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較合理的實驗步驟及要求:

(1)在一個的盒子兩端分別鋪上同樣土質的泥土,不同的是一邊乾燥,一邊溼潤。

教師引導學生創設乾溼兩種不同的環境。然後通過討論、交流、補充逐步完善實驗方案。同時引導出怎樣設計對比實驗,並知道對比實驗中的相同條件,和不同條件。明確在對比實驗中要嚴格控制變量、並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2)把7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教師畫草圖輔助學生理解)

(3)5分鐘以後打開盒蓋觀察,記錄。 (提醒中途不要打開或者移動蚯蚓)

(4)反覆做幾次。

[設計意圖:動手之前先動腦,應該成爲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的基本行爲習慣。制定實驗計劃時,指導學生圍繞猜想,通過自己的思考,選擇實驗材料,設計實驗過程,讓學生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掌握、運用實驗技能,變傳統的模仿實驗操作爲學生主動的設計實驗,從關注技能的形成到關注思維品質和綜合實踐能力的養成。]

4、分發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教師適時提出:蚯蚓是我們的朋友,它們的膽子比較小,所以做實驗時同學們要小心,不要驚嚇了我們的朋友。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引導概括:蚯蚓喜歡溼潤的環境。 [設計意圖:科學探究是一個動手實踐的過程,也是科學的思維過程。更是學生經歷、體驗和發現的過程。這一環節是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觀察、檢驗自己提出的預測,能用語言描述實驗的整個過程,並進行分析,歸納得出蚯蚓喜歡生活在潮溼環境中。]

實驗設計二: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境?學生獨立設計實驗

1、接下來我們再來研究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境,該怎樣設計實驗呢?

2、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引導他們進行對比實驗,並注意控制條件。

3、出示實驗器材,討論實驗步驟及要求:

(1)把長方形盒子裏面塗成黑色。盒蓋一端剪去一部分。製造出陰暗和明亮的環境,由於室內光線很弱實驗結果不明顯,所以我給同學們準備了手電筒以加強光亮的程度。

(2)把7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3)5分鐘以後打開盒蓋,做好觀察和記錄。

(4)反覆做幾次。

4、分發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黑暗的環境。

6、引導學生總結歸納:通過兩個實驗,我們能說說蚯蚓適合怎樣的生活環境

[設計意圖:第斯多惠認爲:一個壞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正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感悟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培養探究的能力,逐步養成科學的行爲和生活習慣。]

(四)拓展探究,形成科學概念

動物對環境的需要和適應:

1、課件出示:書中11頁幾幅動物圖片,(企鵝等學生不常見的動物)請學生根據課前收集的材料進行彙報,教師補充總結。

2、聯繫生活:請學生舉例說說身邊的動物喜歡生活在怎樣的環境?

3、當環境不適應動物生存的時候,它們會怎樣?誰能說說相關的例子嗎?我們能做些什麼呢?滲透思教

4、引導總結:不同的動物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動物和環境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我們要保護和創造動物生存的環境,也就是保護小動物,愛護大自然。

[設計意圖:聯繫生活,深化運用。讓學生意識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同時學生交流分享收集的信息資料,讓靜態的知識動態化,讓課堂生態化。]

(五)迴歸生活,應用科學概念

所以最後,陪我們上了一堂課的蚯蚓兄弟,我們該如何對待它們呢?

[設計意圖: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後轉化爲技能,學以致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新的問題。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保護動物及動物的生存環境。]

七、板書設計:

4、蚯蚓的選擇

潮溼 乾燥

陰暗 光亮

蚯蚓的選擇

潮溼

陰暗

設計意圖:採用了動態的板書,這樣可以一目瞭然地看清知識結構,使學生形成完整的認知體系,突出了蚯蚓的最後選擇。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金色的腳印》是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講述了一個人與動物之間的傳奇故事:小男孩兒正太郎家的傭人從山裏捉來一隻小狐狸,兩隻老狐狸想盡辦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冒着生命危險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顧小狐狸。正太郎十分同情它們,就偷偷給老狐狸餵食。因此建立了親密信任的關係。後來,小狐狸被送給安田先生,正太郎爲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懸崖,兩隻老狐狸救護了嚴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後,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裏,狐狸一家終於團聚並回到了樹林中。體現了老狐狸愛子情深,展現了動物之間生死相依的濃濃深情,歌頌了愛的力量。同時課文也讚美了人與動物之間互相信任、互相幫助、和諧相處的美好關係。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根據本單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結合人教版教材特點和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我從以下三個維度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解文中詞語。用比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3、情感與態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狐狸一家及它們與正太郎之間的感情,懂得與動物要和睦相處。

教學重點:

瞭解故事的內容及意義,明白動物也有親情,也有偉大的愛。體會狐狸一家及它們與正太郎之間的感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通過這個故事認識人與動物的關係,知道人應該與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諧相處的道理。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學。”教學中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需教學生會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文主線清晰,敘事生動,感情充沛,很適合感情朗讀。因此,在教學中緊緊抓住“老狐狸救小狐狸”、“正太郎放回小狐狸”和“老狐狸感恩救正太郎!”這些片段,以讀爲主,運用“教——扶——放”的方法,通過“朗讀——理解——朗讀”這種手段學習本課。

學法: 教是爲學服務的,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通過“以讀爲主,讀中感悟”的學習方式,讀、思、議、寫結合,抓住重點詞句的反覆朗讀,對重點內容進行感悟,體會作者所表達的真情實感,並從中領悟到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突破教學重難點。

三、說教學過程

通過對文本的解讀和對學生情況的瞭解,本節課我設計了富有特色的四個教學環節:(一)啓發談話,導入新課。(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三)、自主探究,討論交流(四)課外延伸,昇華主題。

第一個環節:啓發談話,導入新課

在這個環節,我讓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生活經驗,來談對狐狸的認識,接着讓學生用詞、句談對本文中狐狸的印象,學生談話時積極性就會很高。我是這樣設置導語的:“同學們,在以往的文學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經驗中,狐狸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呢?通過對24課的預習,你對狐狸又有什麼新的看法?請用一兩個詞或一句話說一說。是什麼讓同學們對狐狸的印象發生了那麼大的變化?我們一起學習課文《金色的腳印》。”

(這樣的談話導入,拉近了師生的距離,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爲真正的學習的主人。)

第二個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個環節,我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彙報:課文涉及到的角色——小狐狸、老狐狸、正太郎。(指導學生板書 )接着讓學生看着板書,按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同桌互相說說故事的大意。(出示“故事內容”圖片)

接下來,讓學生根據“閱讀提示”,快速閱讀課文,思考①老狐狸爲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麼?②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關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出示圖片)交流讀後的感受。

(讓學生板書主要是實現“學生能做的,老師不要去做”這一教學目的,不搶佔學生的練習機會。同時,也是充分利用學生的智能強項,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讓學生感受成功。讓學生從課文中快速、較全面地獲取有效信息,體驗文中表達的情感。教師參與其中,瞭解學生的學習動向。)

第三個環節:自主探究,討論交流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用心用情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課文,小組內自讀自研,交流讀自己感動的地方,再說說感動的原因。並說出該怎樣去讀。教師相機重點指導朗讀、感悟。比如:

指導朗讀感悟“老狐狸爲了救小狐狸所做的一切事的一些片段”和’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關係發生的變化的相關片段”——出示圖片。(相機引導學生板書關鍵詞“調虎離山、餵奶、做窩、咬木樁”和 “投送食物、要回、送回、救”)

(這個環節的設置,主要是讓學生在品讀、感受文中精彩片段時體會動物之間濃濃的親情。感受愛的偉大。知道人應該與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諧相處的`道理。)

接下來,我讓學生通過朗讀“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引導學生從多方面進行探討,理解課文的結尾爲什麼要這樣寫?課文爲什麼以“金色的腳印”爲題?(出示2張圖片)(“金色的腳印”表面意思是陽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腳印。深層次看,“金色”一般用來形容那些十分珍貴、有意義或值得紀念的東西,在這裏指狐狸一家得到人們的關心而團聚,又開始了它們美好的生活;這腳印,不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濃濃親情以及它們對人類的友善,也包含着人類對其他生命的珍重與愛護。)最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結,使學生的感情得到昇華:

(動物是可愛的,友好的,更是有感情的。當人類施惠與它們時,它們會全力報答人類對它們的愛護和尊重。當動物對人類流露感情時,一點也不亞於人類對人類流露的感情,而這份感情更讓人感動和珍惜。(出示人和動物和諧相處的4張圖片)

(這樣設置,可以拓寬學習領域,昇華學生的情感,再次喚醒學生博大的愛心和生態意識。)

第四個環節:課外延伸,昇華主題

這個環節中,我設置了1、欣賞小詩:《我喜歡你,狐狸》。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人類與動物的純真感情。(出示圖片)

2、課外練筆:寫一個你與小動物之間最能體現真情的片段。(出示圖片)

(這樣設置,使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練習了表達能力,而且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同一個事物,使“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教學主題再次得到昇華。)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88—89頁例l及“做一做”,練習二十一的第1-2題。

2.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熟練地掌握了億以內的四則運算、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課內容包括認識一位小數和它的讀、寫法。認識一位小數是小數的初步認識中最基礎的知識,它的學習,不僅爲學生準確清晰地理解小數的含義,也爲今後系統地學習小數的知識打下初步基礎。同時,小數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較廣泛,利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來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3.教材簡析:

本課教材的知識結構呈現爲:

(1)複習分數的初步知識,長度單位、貨幣單位間的進率。

(2)通過把長度單位分米改寫成用米表示的分數,把貨幣單位幾角改寫用元作單位的分數,說明這些分數還可用小數來表示。利用例1和例2使學生初步認識十分之幾的分數都可改寫成零點幾的形式。

(3)初步概括出整數、小數的概念,理解小數的含義,並掌握一位小數讀、寫法。

本課題的知識結構這樣有層次地呈現,體現了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從易到難,從具體到抽象,分層漸出,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又利於學生學好課本知識。

4.教學目的:

我是從以下三方面考慮而確定的:

(1)本課是學生在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結合元角分和米、分米、釐米的知識來認

識一位小數,並理解小數含義,掌握讀、寫一位小數的方法。由此,可確定爲本課時的知識目標。

(2)運用直觀手段,分析歸納的方法,使學生理解十分之幾的一位小數表示,培養學

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過理解小數含義,把某些分數改寫成小數,提高學生的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作爲本課時的`能力目標。

(3)本課時通過把十分之幾的分數寫成一位小數,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中的變與

不變,相互轉化的思想教育。可作爲它的情感目標。

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爲:

(1)使學生初步理解一位小數的含義,會讀、寫小數的部分是一位的小數。

(2)通過理解小數的含義,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應用意識。

(3)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觀點。

5.教學的重點、難點、關鍵: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國小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的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是屬於小數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的含義(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既是本課時的重點、又是難點。在教學中要注意抓住分數與小數的含義的關鍵。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爲完成目標而採取的活動方式的組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直觀演示法爲主,輔以談話啓發法、嘗試法、引導發現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化組合。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小數的含義是屬概念教學,較爲抽象、凝鍊,根據學生對概念的認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這一規律。教學時,先運用遷移法,複習與新知有關的知識,爲學生的新舊知識架橋鋪路,使學生的思維迅速進入最佳狀態,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教學例題時,充分運用直觀演示,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發現規律,溝通分數與小數的聯繫,形成正確的表象,從而概括出整數、小數

的概念,歸納讀寫一位小數的方法。在教學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學生愉悅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知識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講練結合,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體會,有助學生技能的形成。

三、說學法

“由教材定學法,以學法定教法”教學策略告訴我們,教法和學法是和諧統一的。互相聯繫不可分割的,教學時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其內在的潛力,獨立主動地探究知識,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如教學例1時,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接着讓學生嘗試學習例

2,遷移類推出任何十進分數都可用一位小數表示,深化理解一位小數含義。把學生的求知慾由潛伏狀態誘發爲活動狀態,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礎上,通過學生的比較、分析、概括出小數的含義,培養了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本班學生學習特點設計瞭如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景這一環節,通過學生調整價格引出小數,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知道小數就在生活中,進而引出小數,引起學生對已有小數表象的回憶,從而形成原始的感性認識。

二、認識小數點,會讀寫小數。這一環節,也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試着讀、寫小數。進而教師適時加以引導,加深對小數讀寫法的認識。由於在四年級還要具體認識小數,所以在這裏只是對小數的讀寫法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讓學生初步感知該如何讀小數、寫小數。

三、理解生活中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1、以“元”爲單位的小數的意義。基於學生在第二冊認識人民幣一單元中已經見過了表示價格的一位小數,再加上學生平時逛超市的購物經驗,所以孩子們對小數尤其是表示價格的小數並不陌生。所以讓學生試着填寫價格表,最後引導學生知道小數點左邊的數表示“元”,右邊第一位表示“角”,右邊第二位表示“分”。讓學生產生對以“元”爲單位的小數意義的感受。

2、以“米”爲單位的小數的意義。課前對於如何教學表示長度的小數的意義這一環節頗有困惑,認真研究教材後發現這部分知識並無探究價值,用分數表示是在第五冊已經學過的知識,不是本課的重點,而把分數寫成小數是一種規定,不需要孩子們去探究。因此,我藉助課件幫助學生講解。我首先讓學生回顧米、分米;米和釐米的關係,這樣學生再用分數表示的時候就比較容易理解了。進而直接告訴學生十分之幾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用兩位小數表示。通過一步一步引導,讓學生明白小數點右邊表示“米”,右邊第二位表示“分米”,右邊第二位表示釐米。學生很快就明白了小數在長度單位中的實際含義。

四、習題設計方面

1、我採用離現實生活很近的情景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

2、猜謎語是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到知識。最後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五、課堂小結淺談收穫

主要讓學生體會到學會知識的快感,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求知慾

板書設計:

小數的初步認識

0.40,29.90,160.81……叫做小數

小數點

1分米=0.1米1釐米=0.01米

3分米=0.3米3釐米=0.03米

18釐米=0.18米

1米31釐米=1.31米

說課稿 篇6

這部分內容是蘇教版第四單元乘法的練習,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會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整十數乘兩位數的口算以及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剛剛學會了乘數末尾有0的豎式計算的簡便寫法。縱觀這部分的內容主要複習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簡便計算,並帶着練習其他內容。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經過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形成相應的計算技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2、能夠用所學的知識用不同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3、在計算的過程中養成估算驗算的好習慣,並學會與他人合作,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學重點是:提高計算的正確率,養成良好的檢查習慣。教學難點:通過觀察,學會對比,能夠發現一些規律,鍛鍊數學的思維,爲以後的學習打好基礎。

這節課書上共有五道題目,第一題是鞏固口算方法,第二、三兩題鞏固乘數末尾有0的簡便算法,第四題是對於估算的練習,第五道是關於時間路程和速度三者之間數量關係的一種理解與靈活應用,最後一題是聯繫上學期所學的兩步連乘及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實際應用。由於是一堂練習課,所以基本是孩子的練習爲主,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作爲老師要少講精講。

課本上的內容不是很多,結合作業上的一些典型題目進行了整合,上課的過程大體如下:

一、談話導入:上課節我們學習了哪些內容呢?這時可以請學生彙報,基本能說出兩位數乘兩位數。今天劉老師和大家一起來複習這部分的內容。板書(練習)

二、複習口算,出示第一題並加了一些題目共15道,爲了讓所以得小朋友有說的機會,我先讓他們同桌互相考一考,一人報題,一人答題。說完後,我再請人說,這時可以抽題問,並讓他說一說怎麼算的.,進一步鞏固算法。互說與指名說相結合,關注了學生的注意力有讓所以得學生都得到了口算鍛鍊。

過渡語:剛剛同學們口算的真棒,不僅動口劉老師還想讓你們動動手。

三、出示第二題選擇一、三兩組完成在課堂作業本上,這一題主要考察學生對於乘數末尾有0的簡便算法的掌握,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展示錯誤並及時糾正。這裏每組的題的上下兩題是有聯繫的,溝通了兩位數乘一位數以及兩位數乘整十數簡便算法之間的聯繫和區別。這時需要指導學生觀察每組的兩題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四、導入:爲了更好的提高我們計算的正確率,在算之前最好先估一估。

出示第四題:同桌先互相說一說,然後請人彙報,並說出你是怎麼樣估算的?這裏只要學生說的合理都是可以的,爲了估算的結果更加準確最好能夠把兩個數分別估計成接近的整十數在相乘。對於25這樣的數,可以引導學生指導最好一個估大,另一個就估小,這樣比較準確。這題主要讓學生去表達怎麼估算的,怎麼最接近結果。

五、第五題是一道填填表題,先讓學生明確時間路程和速度有什麼關係,再獨立填表。最後觀察表格是題目的關鍵,這裏滲透了一個積的變化規律,但不併向孩子提起,只要說的有道理就可以。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比較第一欄和第二欄,時間怎麼變化這時候積怎麼變化,你發現了什麼?再讓學生再挑出二欄說一說。

接下里補充了一道補充習題36頁的第3題目,這裏把具體的數量抽象成了因數和積,應該是剛纔題目的一個深化,先讓學生算一算,再觀察表格,這時候教師可以規範語言,達到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幾倍積久擴大幾倍。

最後一道題是用兩步連乘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由於學生已經有了這方面的經驗,可以讓題目獨立完成,接着同桌位的同學說一說你先算的什麼,再展示不同的做法,說清楚每一步算的什麼。讓學生感覺到計算在實際應用中的作用。

這節課我設計的大體思路就是以課本知識和學生練習爲主,適當地拓展知識,已達到練習課鞏固深化的目的。

說課稿 篇7

《校園鈴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裏的內容,以學校鈴聲爲背景,讓學生從學校鈴聲中體會到學校生活不是無拘無束隨意進行,而是以鈴聲就是命令來有序進行的,以課堂 、課間的紀律和活動爲載體,讓學生懂得課堂、課間如何約束自己的行爲和休息等。爲此,我從教學理念、教材、學習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板書)幾個方面來談一談我的教學思路:

一、說理念:

品德與生活教材非常注重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培養,國小低年級的起始階段又是對學生進行良好行爲習慣培養的關鍵期,學生有無遵守學校生活的規則與紀律,能否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對其以後的學習和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引導學生上好《校園鈴聲》這一課,讓學生懂得上課要有紀律,這是學習的保證,下課玩有趣的遊戲,也是爲上好課打基礎。

二、說教材:

《校園鈴聲》是以學校鈴聲爲背景,提示並指導學生體驗並懂得上課紀律有約束個人行爲的作用,聽課時要做到眼看、耳聽、勤思考、不分心、大膽發言,纔是聰明的孩子,下課時該先做什麼;後做什麼,課間休息適宜開展哪些活動,不宜開展哪些活動,哪些活動會有危險等。教學活動貼近學生生活,適合低年級學生特點,能夠調動學生的情趣。

三、說學生:

爲了能加強這節課的實效性,在課堂上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說說自己在課上課下都是怎麼做的。因爲一年級的孩子們對自己行爲的約束力還不夠,他們的隨意性比較強,長此發展下去不利於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培養,所以,教學中採用各種活動引領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爲培養良好行爲習慣奠定基礎。

四、說目標:

在以上基礎上,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學生能自主根據鈴聲的指示進行學校生活,感受到有序安全的課間活動的快樂。

2、行爲與習慣:學會根據鈴聲進行學校生活,初步形成規則意思。

3、知識與技能:在活動體驗中掌握課堂及課間該怎樣做和如何玩的基本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本課程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爲主要教學形式。教學活動在內容上既依據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強調附教育於活動中。爲此,我選擇了談話法、設問法、分析法、遊戲法等來組織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參與 ,親身體驗中去感悟,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爲學生營造愉快輕鬆的活動氛圍,爲學生直觀全面地再現課間十分鐘活動的情景。使學生既能直觀地瞭解到課間豐富的遊戲活動,又能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

六、說教學設計:

(一)談話導入:引出課題,在問答中進入主題

大家已經知道有序的校園生活靠得是校園鈴聲,那麼你們知道上課多長時間、下課休息多長時間嗎?繼續上課應該怎麼做,下 課又應該做些什麼嗎?

我的設計意圖是:運用談話進行導入直入主題,爲學生營造輕鬆愉悅氛圍,使學生自覺、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有效調動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二)結合實際、運用資源,在交流中感受

大家先自由地說一說,上課時應該怎麼做才能使自己更聰明?課間十分鐘要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我們這樣做有什麼好處?等,在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老師給予適當引導,使學生從中悟出正確的做法和注意事項。既突出重點,教學目標也得到落實。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聯繫學生校園中的課間真實生活,激發學生的情趣,初步感受課間活動的重要性。

(三)創設氛圍:在遊戲中體驗

每組找出二名同學到前面做“火車鑽山洞”遊戲,然後問他們玩完這個遊戲你想對大家說些什麼?課間活動時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麼?引導學生自己悟出遵守遊戲規則和學校紀律是安全愉快遊戲的保證。更是活動好的保證。

設計意圖是:在遊戲中體驗怎樣在課間十分鐘裏玩得開心,愉快懂得玩遊戲也要 遵守規則,要玩得安全有序,這樣才能達到 活動好、休息好的目的。上課時纔能有飽滿的精神狀態。

七、說板書:

校園鈴聲

準備好 活動好

安全快樂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本課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今後學習解多步方程的基礎,它是系統學習方程的開始,其核心思想是構建等量關係的數學模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引導學生探索,思考比較,發現規律,在實驗的基礎上,掌握等式的兩個基本性質,並能利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爲今後運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較複雜的方程打下基礎。

2、教學內容:本節內容主要講解等式的性質,在掌握等式的性質後,利用等式性質解簡單的方程,再進行具體化練習,加深認識。本節分兩課時完成,其中第一節課探索等式的性質,並對等式的構建和等式的性質進行具體化練習。

3、教學目標:教案對學習目標的分解是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爲標準進行的,更注重了學生的主體性和目標的可操作性。學習目標首先被分解爲"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不僅解決了"學到什麼"和"怎樣學習"的問題,尤其解決了"喜歡學"和"主動學"的問題。

二、說教學方法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纔會有效。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演示、實踐操作、通過觀察法、實驗法、合作交流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遵循由淺到深,由具體到抽象的規律,爲學生創設一個寬鬆、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們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應用等式的性質。

三、說學法

首先教師創造良好的環境,引導學生從喜歡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內容入手,讓學生自己在特定的環境下不知不覺中建立一些等式與方程之間的聯繫。再通過一系列的實驗活動使學生體驗到等量的變化關係和等式的性質,並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全面總結出來,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挖掘問題能力、交流能力和歸納總結與口頭表達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1、創設情景,引發認知衝突

以前學生解方程習慣用加減法、乘除法互爲逆運算的方式解方程,這樣的思路只適宜解比較簡單的方程,例如:x+3=5、3x=-12等,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用估算的方法或逆運算的方式我們都可以求出方程的解;而象19+28x=33x-1這樣比較複雜的方程我們用上述方法還能求出它的解嗎?我利用學生認知上的衝突引入新課。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明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的。爲等式性質的構建做好鋪墊。

2.實驗探索,從特殊到一般

等式性質的呈現屬於實驗探究型課,目的是要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等量的變化關係和等式的性質。這裏我分段逐步呈現等式的特性。首先出示平衡天平的圖形,給學生一個天平平衡的印象,引導學生用字母構建一個等式,接着在上一個平衡天平的基礎上,兩側同放一個三角形的符號表示物體的重量,讓學生觀察這時出現什麼現象,同時提出問題:怎樣做,兩邊纔會保持平衡?通過學生實驗得出使天平兩邊平衡的方法,並用字母式子表示實驗的過程,再通過歸納,概括出對象的共同屬性加以表述,接着通過幾個練習加以鞏固,然後藉助上一個實驗的經驗和方法,進一步指導學生完成天平兩邊成倍變化的實驗,最後根據實驗情況觀察歸納結論。同時注意在總結時先讓學生根據實驗,把自己所得到的結論敘述出來,然後教師再對學生的結論給予概括得到等式的性質。

上述講授等式的性質用的是觀察實驗法,實驗觀察是科學研究的一種基本的方法,它是根據客觀事物和現象找出它具有的客觀規律,有助於發現一些數學事實,抽象出對象的屬性,再通過歸納,概括出對象的共同屬性加以表述。同時也體現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認知規律。

3.強化概念,指導學生嘗試

關於等式概念、等式與方程的聯繫的引出,教法上採用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練習回顧、交流的方式。等式的性質的教學,採用師生共同觀察實驗,讓學生通過對直觀圖形的觀察、實驗和猜想,自已發現結論,並用總結的形式表述結論。等式性質的理解和掌握關鍵在於應用,只有通過大量練習來鞏固和提高,練習的速度越快正確越高,說明知識理解和掌握的越好。因此在教學中得到等式性質後,就用三組嘗試練習加強鞏固和提高,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和主動性,增強了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意識,又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同時,也向學生滲透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一種學習方法,使新舊知識技能得到了有機的結合。

五、小結與練習

本環節是對所學內容作全面的小結,並質疑問難,除小結所學的知識技能外,還對所用到的數學方法進行了概括,使學生既學習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同時也對使學生能進一步體會等式與方程聯繫、等式的性質。

佈置作業主要是爲了達到:

(1)鞏固所學概念;

(2)發現和彌補教與學中的遺漏和不足;

(3)強化基本技能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品質。

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青玉案》這首詞是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語文基礎模塊下冊第四單元古典詩文中的一篇。本課爲誦讀課,所需一課時。本文是作者通過對元宵之夜諸多情景的描寫,表達了作者政治失意時的無限感慨和不願隨波逐流的思想感情。

本課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瞭解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2.掌握詞的有關基礎知識。

3.學會鑑賞詩詞的方法。

過程和方法:

1.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學習作者鋪排,反襯的手法。

2.通過品讀理解文中“那人”的深刻寓意,探究寫作意圖。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同學們志懷高遠熱愛祖國的情操。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如何理解文中“那人”的深刻含義,明曉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

二、說教法

(一)學情分析

詩詞鑑賞歷來是學生學習中的一個難點,在之前的詩詞學習中,學生雖然已經掌握了一些詩詞鑑賞的基本方法,但是學生在對詩詞寫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體會還難以達到一個較高的層次,所以我在教學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補充必要的知識和背景,加以引導,並構建一個合理的平臺,幫助學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詩詞鑑賞能力。

(二)教法

因爲本課是誦讀課,所以本課的教學方法以誦讀爲主,同時運用多媒體輔助課件。首先通過多種方式的誦讀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形象化的整體感知過程;然後從名句入手切入,採用品讀研讀方法引導學生領會詞句的深層含義,並教會學生結合詞人經歷進一步分析知人論世的詩歌鑑賞法。這樣既以知識能力爲目標,又注重了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

三、說學法

爲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引起他們的切身感受,我力求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直接接觸課文材料,在讀、說、賞層次訓練中落實教學目標,從而達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學生具體學法如下:

1、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提高閱讀古詩詞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

3、交流討論深入體會作者情感。

四、說教學過程

具體教學步驟如下:

(一)課前探究

佈置學生預習課文,要求:

1.對照註解熟讀課文,劃出自己認爲精彩的句子。

2.找出學過的有關辛棄疾的名句,瞭解作者人生經歷。

3.查找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

(二)課堂教學

1導入新課

此環節爲了引發同學們學習新課的興趣,從郭沫若寫的楹聯“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入手,引出作者。提問同學們學習過的辛棄疾詞句。導入新課。

2作者介紹

由學生課堂自主發言完成,教師通過多媒體補充總結。此環節既檢查學生預習,又讓學生明確了辛棄疾是南宋愛國詞人,他的詞大多抒寫壯志難酬的感慨,這和他本人人生經歷有關。這樣既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又爲本課後文理解詞意打好基礎。

3介紹詞的一般常識(詞的名稱、篇幅、結構、豪放婉約兩大風格)

通過此環節設計讓學生對詞有了更深瞭解,對學習本詞婉約其表豪放其中的風格起鋪墊作用。

4初讀課文

此課是詩詞,重在誦讀,所以,此環節設計由教師範讀,學生自由朗讀,個別學生讀、齊讀等方式初步感受詩詞意境,將詩詞內容形象化、具體化。

5品讀鑑賞

學生上一環節通過充分地感受詩詞,對詞有了初步印象,本環節主要用提問法、啓發法引導學生品讀鑑賞,進一步深層次理解作者寫作意圖。教師在這個環節及時點撥,引導學生從寫作背景入手(當時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南宋統治階級卻沉湎於歌舞享樂,百姓也都笑語盈盈,有誰在爲風雨飄搖中的國家憂慮?)進一步瞭解作者,進而向同學們介紹知人論世品詩詞的鑑賞方法。透徹明曉作者寫作意圖,原來那個不同流俗自甘寂寞的美人正是作者人格的自我寫照。從而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這樣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學生協作探究的精神。

6對比閱讀

此環節通過辛棄疾《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樂》兩首詞的對比,目的培養學生鑑賞詩詞能力。

7拓展延讀

此環節通過教師提問王國維的'治學三境界(境界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境界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境界三: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通過學生討論發言,教師小結,滲透德育教育,塑造人生價值觀,領悟作品以及作品以外的藝術魅力。

8課堂總結

通過課堂總結總體內容加深對詞深層含義的理解。

9佈置作業

爲了培養職業高中學生“背讀寫”能力。分三個層次佈置作業。

(1)背誦全詞。(背誦詩歌。意在通過背誦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2)推薦閱讀:樑衡《把欄杆拍遍》。(推薦閱讀意在進一步瞭解作者同時培養閱讀能力。)

(3)請以“我心中的辛棄疾”爲話題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此作業的設計既培養同學們的寫作能力又進一步瞭解辛棄疾志懷高遠熱愛祖國的情操,凸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五、說板書

板書是在講課過程中邊總結詞的內容和寓意邊形成,體現了教學重點。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上片:元夕之景燈火璀璨現實寫照(世人)

車水馬龍

張燈結綵

下片:元夕之人“蛾兒”自我寫照(詞人)

“那人”

六、說教學反思

上完本課我認爲課堂基本達到預想的效果。

好的方面,教學方法的創新:

本課的設計力求通過情景營造,美讀入情,品讀研讀拓展閱讀、對比閱讀等幾個環節,引導學生鑑賞詩歌,讓學生在體悟詩歌情感之外,也能掌握研讀詩歌的一般方法。古詩文的教學,面面俱到容易讓學生厭倦,而且效果不好。本節課嘗試採用從名句着手,逐漸往前推演,象剝筍一樣層層揭示詞的深層含義,使傳統的誦讀增添新的色彩。

但是在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拓展閱讀問題提得有點空洞,學生只是泛泛而談,而無精彩的發言。若能將問題細化,涉及中學生實際生活,學生的回答會更加有實質內容。對比閱讀給同學思考的時間少,挖掘不夠深刻,如何大膽取捨,給學生更多的讀、議的機會,還是本課以外應該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懇請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