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模板十篇

說課稿 閱讀(9.6K)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說課稿模板十篇

說課稿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示意圖描述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能利用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

學習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嘗試用已知的科學規律去解釋某些具體問題.

能在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中,發現一些新問題,有初步提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樂於觀察生活,觀察自然的情趣.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主動與他人合作,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教學難點: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並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教學用具:彈簧、鋸條、乒乓球、溜冰鞋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在這一節中要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常用的一個概念,也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一節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力的一些知識。

二、新課教學

(一)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1)實驗:用手將彈簧拉長。

教師:彈簧受到拉力時變長了。

(2)實驗:手用力使鋸條變彎曲。

教師:氣球受到手的壓力時變扁了。這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1)教師:足球靜止在地面上,腳踢它時給它一個力,足球受到這個力由靜止變爲運動。汽車關閉了發動機後,由於汽車受到阻力,速度逐漸變小,最終停下來。可見力可以使物體運動的速度變大,也可以使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小。

(2)教師:乒乓球向我們飛來,我們揮拍打去,球的運動方向變化了,又向對方的球檯飛去。可見力還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

(二)力的三要素

1、力的方向.

請學生舉例說明力的方向對產生效果的'影響.

2、力的大小.

請同學舉例說明力的大小對產生效果的影響.

3、力的作用點.

說明:力的作用點肯定在受力物體上.舉例說明各種力的作用點.如推、拉、提、壓、託等作用的作用點.

我們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

(三)力的示意圖

畫力的示意圖的要領:確定受力物體、力的作用點和力的方向,從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在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在同一圖中,力越大,線段應越長。

還可以在力的示意圖旁邊用數值和單位標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來。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實驗:用手拍桌子,手也感到疼。

2、演示實驗:一位同學穿着溜冰鞋用力推牆,人往後退。

總結: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後者對它的作用力。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小結:

四、佈置作業:課後“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第四節力的作用效果

一、力的作用效果

1.改變物體的形狀

2.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二、力的單位:牛頓(N)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

四、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學後記: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浮力》爲九年級第十三章《壓強和浮力》的五、六二節,本章知識是以前力學的延伸擴展,是國中力學部分的一個重點。《浮力》則主要講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浮力的應用,是對密度、力、力的平衡、壓強等知識的深化。與過去的教學大綱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密切聯繫社會生活實際,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課程理念。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進一步瞭解浮力的現象,加深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浮力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分析,瞭解浮力的產生。通過收集、交流關於浮力應用的資料,瞭解浮力應用的社會價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樂於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養成協作、探究問題的意識,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3、教學重難點:

重點: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難點:浮力的應用和物體的浮沉條件。

4、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彈簧秤、細線、水、大燒杯、食鹽、雞蛋、金屬塊等

二、說教法

通過設置情景,密切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把各知識點涉及的內容、問題展示給學生,以學生討論、分析解決問題爲主,通過學生活動,把浮力知識有機地進行歸納,串聯起來。得出解決浮力問題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對知識系統整理歸納和提煉的能力,以及知識應用能力。採用多媒體和實驗相結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學重點及突破教學難點,同時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說學法

本節課通過學生參與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通過學生上臺演示實驗,將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讓學生初步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說教學程序設計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學法的要求,爲了更好地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對本節課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景,激趣引入(5分鐘)

利用多媒體創設“死海不死”的故事情節,激發學生興趣, 誘發探索慾望,引入複習課。採用多媒體,生動活潑,交互性好,能調動學生全部感官,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興趣。

2、實驗質疑,合作探究

(1)建立浮力概念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列舉浮力現象,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課程理念。根據學生回答情況教師出示問題1:如何證明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從而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增強學生的研究和探索慾望。由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得出結論,並由多媒體展現實驗過程,得到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的方法。這樣在教師的啓發、引導,學生動手實驗過程中,複習了浮力的概念,突出了重點。

(2)探究浮力的大小

首先利用多媒體簡單回顧阿基米德原理,加深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教師出示問題2:小東的爸爸買了一個玉製實心工藝品,小東想知道它的密度,他利用了一個彈簧秤、一根細線和一盤清水,請你幫他完成實驗方案。此題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來測密度,通過學生分組設計實驗,體現學生探究意識,有利於開拓學生思維,既複習了實驗,又突破了難點。

(3)探究浮沉的條件

教師出示問題3:雞蛋放在清水中會怎樣?怎樣使雞蛋上浮?設置懸念,能激發學生求知慾望,使教學過程生動、活潑、有趣,學生會主動參與,從而分析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解決這一問題要運用力、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識,體現知識的整體性。

(4)浮力的應用

教師出示問題4: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鋼鐵的密度比水大,爲什麼鋼鐵製造的輪船會漂浮在水面上呢?設置這一問題,體現從物理走向生活,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邊分析邊利用多媒體展示:輪船、潛水艇、氣球和飛艇、密度計。這部分教學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對於潛水艇及飛艇的技術問題不必糾纏。

(5)浮力知識小結

學習了浮力知識後,你有哪些收穫?請把你的收穫與同學交流分享。通過回顧交流來複習浮力主要知識點,可以使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相互補充,把課堂的主陣地還給了學生。然後利用多媒體展示浮力知識點,讓學生對浮力的內容形成知識體系。

3、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爲了加深學生對浮力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堂上設計了三個典型習題,一道計算題,幫助學生學會利用浮力進行簡單的計算,理清解題思路,一道有關吹泡泡的問題,體現物理與生活的聯繫,一道將彈簧秤改裝成測浮力裝置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採用內容式板書,使學生對本節知識一目瞭然,準確把握重點和難點。

浮力的大小 (注意:浸沒和部分浸入)

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的方向

適用條件 液體和氣體

從力的角度: 從密度角度(實心)

浮 F浮>G 上浮 ρ物 < ρ液

力 浮沉的條件 F浮=G 懸浮 ρ物 =ρ液

F浮ρ液

輪船、密度計(漂浮) 稱重法:F浮=G物-F

應用 潛水艇 計算 排液法:F浮=G排=ρ液gV排

氣球和飛艇 平衡法:F 浮=G物(漂浮或懸浮)

六、說教學效果評估

本節課內容多,概念性強,學生複習時,有一定的難度。複習中,既要注重知識的複習鞏固,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堂設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引入,學生會表現出強烈的興趣,積極參與探究,讓學生真切地感悟到,學習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邊。阿基米德原理是一條重要規律,雖然實驗簡單,但對國中生的思維難度較大,複習演示,對提高潛能生、優秀生都有很大幫助。在教學中,我發現,部分學生對“浸入”、“露出”、“上浮”、“漂浮”等詞的認識模糊,對物理狀態不知道就急於下結論,我通過習題澄清認識,釋疑解惑。課堂上是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以新課程理念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讓學生熱愛生活,讓課堂充滿活力。

附:例題和習題

例題:

(1)質量爲1000千克,體積爲800分米3的魚雷,在水中上浮還是下沉?

(2)一艘輪船從海面駛入到河面上,它所的受的浮力怎麼變化?它從海面駛入河面船身是浮起來一些還是沉下去一些?

習題:

(1)質量爲250克的物體靜止在水中,有一半體積露出水面,這個物體的體積是多少,它的密度是多少?

(2)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小朋友用吸管吹泡泡,開始時上升,隨後便下降,這是爲什麼?

(3)將彈簧秤改造成一個可以直接測浮力大小的裝置。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及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圓》的第一節內容《認識圓》,主要內容有:用圓規畫圓、瞭解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等。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並直觀認識了圓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後續學習圓的周長和麪積以及圓柱和圓錐的重要基礎,對於豐富“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感受數學價值,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

(2)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3)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想等教學活動過程認識圓,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3、教學重點:會使用圓規畫圓,知道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4、教學難點:用圓規按要求畫圓。

5、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圓規、圓形紙片、直尺、剪刀等

二、說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教法:

1、實驗操作法: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要激活學生的先前經驗,激發學習熱情。本節課我以學生親自動手製作車輪爲主線,在動手中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徵,以及教學圓的畫法時,有目的、有意識地安排了讓學生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啓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知識。

2、探究嘗試法: 教學中我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淡化教師的主觀影響,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產生問題意識,自己探究、嘗試,總結規律,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3、探索發現法:本節課我採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運用操作、探究、討論、發現等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學法與教法相對應,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通過多媒體手段將直觀演示、學生的觀察、操作、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圓有一個形象的感知。同時激發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創新的能力。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我們的教學應該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本節課我遵循學生“初步感知——形成概念——靈活應用”的認知發展規律,充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精心設計生活情境;通過讓學生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實際操作、合作交流、探究發現的學習活動中,促使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願學、樂學、會學。

四、說教學過程

這節課,爲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以學生的學爲立足點,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出示課件)

1、讓學生從生活事物中找到圓。揭示今天要學的圖形——圓。(適時板書:認識圓)

2、投影展示各種類型的車輛,讓學生觀察各種車的車輪形狀。然後提問:“這些車的車輪都是什麼形狀的?車軸都裝在車輪的什麼位置上?讓學生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創設這樣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充分觀察討論的基礎上,感悟到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使數學的內容充滿人文色彩,在體現了社會性和時代感的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及強烈的探究慾望,生動活潑,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師:現實生活中的車輪都是圓的,而且車軸都裝在圓的中心,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做我們熟悉的自行車的車輪,好嗎?

1.做車輪(畫圓)

師:要做車輪,首先要做什麼?(畫圓)

學生小組合作,任選工具畫圓,再把圓剪下來。

師:你是怎樣畫這個圓的? 學生介紹不同的畫圓方法。

師:你覺得用哪一種方法畫圓比較簡便?(用圓規)

師:你是怎樣用圓規來畫圓的?你認爲用圓規畫圓時要注意什麼?

教師介紹圓規的結構及畫法,重點指導學生按要求畫圓。(課件出示圓的畫法圖)

2.安車軸(認識圓心)

師:車軸安裝的地方我們把它看作一個點,那麼車軸應裝在哪裏呢? 學生動手裝車軸。圓規畫圓時,針尖固定的一點。

不是圓規畫圓的,怎樣找車軸?學生介紹方法(多次對摺後摺痕相交的一點)

師小結,屏幕顯示:圓心O (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

3、裝鋼絲(認識半經): 學生裝鋼絲

投影出學生所畫的鋼絲,問:你是怎樣安裝這些鋼絲的'?它們都是怎樣的線段?(課件出示半徑圖)

師小結: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這樣的線段你能畫幾條?你還有什麼發現?(在同一個圓裏,有無數條半徑,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屏幕顯示:半經r。 學生判斷(出示課件)

問:你現在明白車軸爲什麼裝在圓的中心了嗎?(迴應了引入的問題)

4、認識直徑:

(1)用學生剪出來的圓進行對摺,讓學生觀察摺痕有什麼特點?從而懂得: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課件出示直徑圖)

(2)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你能否發現直徑有什麼特徵嗎?

(3)彙報:同一圓裏,直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屏幕顯示:直經d 學生判斷(出示課件)

5、認識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師:剛纔我們通過設計車輪,知道了圓內各部分的名稱,那麼你們還可以發現直徑和半徑之間什麼關係嗎?

學生小組討論 (可以讓學生在圓上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

出示板書:在同一個圓裏, d=2r或r= d(出示課件)

(設計意圖:通過“做車輪、安車軸、裝鋼絲”等一系列開放性活動,變被動地“學數學” 爲主動地“做數學”。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學生掌握了數學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圓的基礎知識,訓練了一些基本技能。尤爲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新思維,體驗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讓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和發展。)

(三)結合實踐,學以致用

1、 第88頁第一題。(學生回答後讓他們再說說一些物體的哪一部分是圓。)2、 填表。(讓學生充分理解在同一個圓裏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r(米)

(1)用圓規畫出半徑是2釐米的一個圓,並用字母O、r、d分別標出它的圓心、半徑、和直徑。

(2)畫一個直徑是4釐米的圓。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四)課外延伸,靈活應用

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而富有個性的過程,爲了把學生探索的陣地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主動地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我又設計了以下練習題:

1、腦筋樂園:學校田徑運動會即將舉行,你有辦法幫學校在操場上畫出一個半徑爲50米的圓嗎?

2、(1)應用圓的知識解釋下列現象,並寫出來。

爲什麼井蓋也得做成圓形的?

人們在圍觀的時,爲什麼會自然地圍成圓形?

(2)蒐集有關圓的資料。貼到教室的數學角上,大家共享。

3、畫出各種大小、不同顏色的圓,組合出一幅美麗的圖畫。

(設計意圖)將學生探索的陣地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主動地應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我認爲把本句提前,這裏刪去,這樣顯得更連貫)

(五)全課總結

1、讓學生談收穫,進行自我評價。

2、我對整節課進行知識要點歸納和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這樣總結,我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和個性發展。即學生情感的體驗和收穫)(我認爲藍色字那句可刪去)

五、說板書設計

這樣的板書設計,讓學生一目瞭然,既體現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又突出了教學難點,有利於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所學的知識。

老師們:數學的魅力在於生活,數學的生命在於探索。讓我們一起以“不待揚鞭自奮蹄”的姿態和衝勁,以“直掛雲帆濟滄海”的魅力和膽色,在新課程改革的里程上再寫新篇。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一)說課內容

《 》是國小《體育與健康》第 部分運動實踐第 單元的內容,在課本 頁。依據的教材是 出版社於 年 月出版的經全國中國小教材審定委員會 初審通過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體育與健康》

(二)教材分析

游泳運動既是我國重點發展的競技體育項目,也是人民喜聞樂見的羣衆體育項目之一,每到夏季各地的游泳場館、江、河、湖、海等天然水域,彙集着數以千萬的游泳愛好者,他們不僅從游泳運動中享受到與大自然搏鬥的無窮樂趣,而且還使自己的身體在游泳鍛鍊中健康、強壯。國小生學習游泳,有助於培養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在玩耍中主動學習,有利於提高心肺功能,鍛鍊學生的.意志力,培養勇敢頑強精神。還能夠緩解學習壓力,以及防止長時間坐立而形成的脊柱側彎。本課爲第二次課,新授內容爲蛙泳手動作和憋氣漂浮,複習憋氣。

(三)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涉水練習,使學生的身體與皮膚感受到溫柔似“水”的意境。切身體會水中浮力。使90%學生能夠表述蛙泳手簡單動作步驟。

2、技能目標:使90%學生能掌握蛙泳手動作。60%學生能手抓水線漂浮10—15秒。40%學生能自己漂浮於水面,並能大膽做蛙泳手動作。並通過一定次數的重複憋氣練習,增強學生內臟器官的機能,提高肺活量。

3、情感目標:配合遊戲和集體練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克服心理怕水障礙,超越自我,樹立安全意識。

(四)教學重點: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蛙泳手動作

(五)教學難點:適應水的浮力和阻力,消除對水的懼怕心理。

確定本次課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的主要依據是,根據游泳運動的基本教學方法,教學規律。以及學生的實際接受程度、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所定。

二、說教法

本次課是本單元第二課時,在上一課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游泳動作和技巧。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自身特點,主要採用講解法、動作示範法、分解練習法、完整練習法、運動遊戲法這五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1、講解法:教師根據教材上的理論知識和本課的教學目標,在陸地上向學生詳細講解蛙泳手動作。用簡潔清晰的語言向學生介紹動作步驟,重點和要達到的效果。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2、陸上動作示範法:在講解的同時向學生做動作示範,配合講解,使學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和表象出動作的形態。在腦海中建立基本的動作結構。

3、陸上分解練習法:將一個完整動作分解爲4步練習,有助於學生學習和記憶。加上簡單的動作名稱,突出每一步的重點。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也有助於循序漸進的教學,爲以後的練習打下基礎。

4、陸上完整練習法:在分解動作的基礎上,連貫起來練習。建立完整的動作形態。同時也要求每一步驟的標準。最後通過水中練習,強化動作意識和動作感覺,最終達到技術目標。

5、運動遊戲法:通過水中的遊戲,增加學習樂趣,增強學生對游泳課的興趣,讓學生愛上游泳,愛上體育課。促進學生進行終身體育鍛煉。

三、說學法

本次課的對象是 學生。學生年齡在 歲之間。這一時期的學生處於兒童向少年的轉型,也是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時他們興趣愛好廣泛,具備一定的學習和判斷能力,但是他們的注意力又容易分散,體力也不是很好。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他們的興趣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還應注意強度不能太大。上訴情況就讓我們在教學中將學與玩相結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注重引導,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和主觀能動性。在配合老師的指導講解,幫助學生克服怕水的心理恐懼,養成拼搏向上,積極進取的優良品德。

四、說教學程序

1、準備部分 (5分鐘)

1.1、課堂常規 班長整隊報告人數,師生問好; (2分鐘)

檢查服裝;

宣佈本課內容與目標

安排見習生

1.2、準備活動 班長帶隊做徒手操

2、基本部分 (35分鐘)

2.1、講解蛙泳手動作要領 (3分鐘)

2.2、分解練習蛙泳手動作 (4分鐘)

2.3、完整練習蛙泳手動作 (3分鐘)

2.4、下水 (3分鐘)

2.5、遊戲水中行走劃蛙泳手 分兩組接力比賽 (5分鐘)

2.6、遊戲水中行走憋氣劃蛙泳手 分兩組接力比賽 (5分鐘)

2.7、手抓水線憋氣漂浮 (10分鐘)

2.8、放鬆上岸 (2分鐘)

3、結束部分 集合站隊檢查人數 (5分鐘) 師生總結

佈置課後作業師生再見,下課

五、教學效果分析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同學們積極嘗試、大膽體驗,教學氣氛輕鬆,同學們在玩和練中能掌握好蛙泳手動作和漂浮的基本技巧。對游泳的興趣逐漸加深。鍛鍊了自己的身體也鍛鍊了自己的意志。基本達到了本次課的教學目標。

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 我說課的題目是選自《莊子》的《秋水》,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材第一冊第六單元第四篇課文。

一、教材分析

1、新教材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語文新教材(試驗本),新大綱中明確規定,高中語文教學要讓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習慣”,“爲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提出了“以閱讀教學爲龍頭帶動整個語文教育是一個標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語文教學以閱讀爲本,注重閱讀教學的整體感悟,以多種渠道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2、課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秋水》選自《莊子》一書,這篇文章的寫法很特別,是一篇寓言式的文言文。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和聯想,虛構了一個河伯見海神的故事,從而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深刻的哲理。該文被安排在第一冊第六單元第四課,是繼第一個文言單元的“掌握文言字詞”“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對文言文閱讀鑑賞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3、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

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爲該課的教學目標應確定爲: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德育目標、教學重難點

4、學生情況分析

高中學生由於社會教育的大環境影響,缺少對生活、對人生的獨立思考。由於高中學生處於自身人格趨於形成的時期,又會過於盲目自大,目空一切,產生認識上的誤區,因此,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課文蘊含的哲理是該課的目標。

二、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運用:

“強化閱讀,自主學習,整體把握,深入體會,正確評價”是我在該課教學中運用的教學手段。

三、說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

四、教學過程

整堂課的教學內容包括:通過自主學習,互相討論,掌握文章中的特殊文言字詞、句式;通過質疑、解疑,理清課文思路,把握課文中所蘊涵的哲理。

1、導入

我採用背誦之前大家熟識的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句《登鸛鵲樓》一詩導入新課,接下來就是通過多媒體大屏幕向同學展示簡介有關作者的一些基本資料,包括莊子和他的著作《莊子》一書。)

2、新課程教學

如何解決文言文中的字、詞、句這一重點難點的。在此我所把握的總的方法是:通過學生的預習,以練習的`形式,引導學生思維上路,經過獨立思考和共同討論,得出練習的答案,最後由教師作總結。所以我決定從以下兩步着手:

1、學生結合註釋,再一次的自讀課文思考屏幕上的練習。

2、通過學生自己回答,發現其中問題,由教師歸納答案。

接下來要解決本節課的第二個重點,就是理解課文,掌握文章中蘊涵的哲理。在這裏,我總的思路是:通過教師質疑,學生解疑來完成對於課文內容的分析;通過學生互相討論來完成對於文中寓意的掌握。我設置瞭如下幾個問題: ①、河伯一開始的感情是怎樣的?爲什麼?

②、河伯後來的感情又是怎樣的?爲什麼?

③、河伯在見到大海前是怎樣一個人?在見到大海後又是怎樣一個人? 最後,在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基礎上,我提出了課堂討論的問題:“你從《秋水》這篇文章中能讀懂哪些道理?” 由學生討論發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中領悟到生活中的深刻的哲理。

3、反饋

①、課堂反饋,②、課後反饋,延續創新(課後練習)實現創新

五 板書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我把黑板分成三部分。(左邊板書課題,中間提煉課文內容和主旨,右邊是寫作手法的歸納)

六 說課綜述

以上是我對《秋水》這篇教材的認識和教學過程的設計。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分數乘法”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數乘法計算、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通過幾組算式,讓學生計算出○的左右兩邊算式的得數,找出它們的相等關係,總結出整數的運算定律對分數同樣適用。學好這部分內容,不僅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而且以後能用本課所學的使一些分數的計算簡便,也爲以後學習用不同方法解答應用題起着積極的推動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材特點,依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實際,我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能力目標:理解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對於分數乘法用樣適用,並能應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

(2)過程方法目標:引導學生在經歷猜想、驗證等數學活動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進行交流的能力與合作意識,體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結合相關內容,滲透“事物間是普遍聯繫”的觀點,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的啓蒙教育。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運用運算定律對一些分數計算採用簡便的算法;

難點:學生能掌握運算定律,根據題目的特徵,靈活、合理地進行計算。

4、教具:

多媒體課件。

二、說教法和學法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堅持“以人爲本”的理念,充分利用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向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得到發展。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進而組織學生猜想,讓學生自由地、充分地發表觀點後,引導學生自行設計方案來驗證猜想,開放了教學的時空。在這樣的設計下,學生的思路突破了教材的束縛,使學習數學的過程真正成爲了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從個體嘗試到小組間交流,再到全班彙報,步步爲營,層層遞進,獲得成功體驗,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三、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安排了六個環節進行數學活動,分別是:複習鋪墊,引出新知;質疑猜想,展開驗證;實踐新知,應用提高;加強對比,溝通聯繫;巧設練習,鞏固提高;反思體驗,總結評價。

(一)複習鋪墊,引出新知

知識的獲取靠積累,根據國小生掌握知識的遺忘規律,在教學新課前,我設計了以下練習,對已學知識進行鞏固、溫習,架起與新知識間的.橋樑,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課件出示:

(二)質疑猜想,展開驗證

在學生完成練習後,我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可以推廣到小數乘法,不知道能不能推廣到分數乘法?我這樣問的目的是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刺激他們的求知慾望,進而組織學生猜想,我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如果學生都說整數乘法運算定律能適用於分數乘法的計算時,我會這樣告訴他們,畢竟這是你們的猜想,最好我們能進行驗證。爲了引導學生自行設計方案來驗證猜想,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四人小組合作活動:用1/2、1/3、1/5這三個分數,根據運算定律,設計一種方案,看看整數運算定律到底能不能推廣到分數乘法中。學生經過交流,可能會這樣彙報:

1、乘法交換律:……2、乘法結合律:……這說明乘法結合律同樣適用於分數乘法。

3、乘法分配律:……

所以這說明乘法分配律適用於分數乘法。

在學生彙報這幾種方案時,一定還有其他符合這三種定律而方案不盡相同的,只要不完全一樣,我都鼓勵大家說一說,這樣更具驗證說服力。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給學生創設了觀察、思考、交流的機會,學生的思路突破了教材的束縛,使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真正成爲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彙報完畢後,我領着學生進行小結: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對分數乘法同樣適用,應用乘法運算定律,同樣也可以使一些分數計算簡便。

(三)實踐新知,應用提高

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實踐自己探究出的新知。因此我出示例5、例6後,要求學生運用運算定律,用簡便方法進行計算,在此我不作任何提示,讓學生獨立完成計算。完成計算後,先在小組內交流着重討論:計算中應用了什麼定律?這樣算,避免了什麼麻煩?最後我再組織全班反饋,指定學生到黑板上進行演示彙報。

(四)加強對比,溝通聯繫

爲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我引導學生觀察對比例5、例6和複習的第2題,說說各自的看法。同學們經過比較,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我根據他們的回答,歸納了這三組題的異同點:相同點——都應用了乘法運算定律,使計算簡便了;不同點——整數、小數中,一般是將乘積爲整十、整百、整千……的數,先乘起來,分數中,一般是將能直接約分的數先乘起來。

(五)巧設練習,鞏固提高

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是發展創新意識的階段。爲了實現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基本理念,體現出“以人爲本”的教育觀念。我設計了多種層次的練習,包括能力提高(一)、能力提高(二)思考題三個部分。

(六)反思體驗,總結評價

讓學生回顧這節課學習的內容說說自己有何收穫,以及自己、同學本節課的學習情況。引導學生理清知識結構,形成完整認識,並通過自評和互評,使學生受到與他人合作共事的自我教育。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整體分析:

《耳朵上的綠星》選自省編教材中班下冊主題五《奇妙的動物》裏的一節語言活動。這是一篇充滿愛心的童話。耳朵上的綠星星很美,而小松鼠的心靈更美。小松鼠不爲打扮自己去傷害小草和小花,這份愛心很另人感動。小松鼠的愛心也得到了回報,螢火蟲扮成綠星星,讓小松鼠變得更美。這會讓幼兒體會到只要人人都付出一份愛心和關懷,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本故事內容情節有趣,形象鮮明突出,語言詼諧有趣,容易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擴展孩子的詞彙量;其二是現在的孩子由於受生活環境限制,缺乏與周圍人相處的經驗,普遍存在對周圍事物缺乏感情的行爲,所以這一內容既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又符合孩子的現實需要。

(二)活動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活動的.目標:

1、 情感目標:教育幼兒愛護花草樹木,萌發幼兒的環保意識,感悟故事中所傳達的友愛情感。

2、 能力目標:豐富幼兒的語言,培養幼兒思維能力以及對語言的理解能力。

3、 知識目標:瞭解故事情節、理解內容。

(三)活動重、難點:

本次活動的教學重點是瞭解故事情節、理解內容。

教學難點是樂意參與表演,大膽學說角色對話。

二、說活動準備

爲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完成活動內容,我作了以下準備:

小松鼠角色教具,故事課件一套,表演用頭飾若干個。

三、說教學方法

教育心理學家認爲“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直觀法、提問法、角色遊戲等教學方法。

採用直觀法是因爲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屬於典型的具體形象性思維。從幼兒認識事物的特點和語言本身特點來看,在幼兒園語言教育中貫徹直觀性原則非常重要。以看圖片、看課件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兒的視聽器官,能使教學進行得生動活潑,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採用提問法是因爲提問能引導幼兒有目的地、仔細地觀察,啓發幼兒積極思維。我運用啓發性提問讓幼兒將看到的具體形象的圖片或課件用語言描述出來,是解決活動重點的有效方法。

採用角色遊戲法是因爲角色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在幼兒身心略感疲憊時,遊戲能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幼兒在進行角色表演中能充分地表現自我,大膽說話。

四、說學法指導

遵循幼兒學習的規律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綱要》新理念的指導下,整個學習活動,始終以幼兒爲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爲現在的“我要學”。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說說、玩玩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幼兒將運用觀察法、討論談話法等。

觀察法是幼兒通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幼兒通過觀看情境表演直接獲得印象。

討論談話法是幼兒在討論、談話中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是幼兒練習說話的好機會。

五、說教學過程

結合幼兒園教育工作原則和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1、提出疑問,導入課題。2、教師有感情的講述故事,幼兒欣賞。3、利用課件,引導幼兒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4、幼兒進行角色表演。

一、提出疑問,導入課題。

興趣是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關鍵,開始部分我就以一個孩子們喜歡的角色吸引了他們的眼球,並且通過一個提問直接進入了課題:小松鼠的耳朵上怎麼還有星星呀?星星不是在天上嗎?這是怎麼回事?(引起幼兒探究的心理,使幼兒產生懸念兩個不相干的事物怎會聯繫在一起?既是啓發幼兒積極地仔細地聽,也是思維活動的開始。)

二、教師有感情的講述故事第一遍,幼兒欣賞。

通過這一環節,讓幼兒大體瞭解故事內容,知道故事的名字,故事裏都有誰。

三、利用課件,引導幼兒進一步理解故事的內容。

此環節是本活動的重點,我運用了直觀法和提問等方法,把故事進行分段講述。

1、從故事開始到“小松鼠不摘草,也不採花,他真好。”通過提問:

(1)小松鼠爲什麼要把自己打扮得很美?

(2)小松鼠到了哪裏,看到了什麼,他怎麼想?

(3)它爲什麼不用花草打扮自己?

(4)這件事讓誰看到了,它們怎麼說?讓幼兒理解故事情節。

2、第二部分到故事結束。通過提問:

(1)晚上,小松鼠是怎樣參加音樂會的?

(2)是呀!小松鼠一點也沒打扮,可是幕布一拉開,臺下的觀衆都驚呆了,他們看到了什麼?

(3)孩子們,你們說,爲什麼螢火蟲跑到小松鼠的耳朵上呀?(幫助小松鼠)爲什麼螢火蟲要幫助小松鼠呢?

這些問題主要讓幼兒根據故事提供的信息來反思原有的認知經驗,用新的認知結構來解決思想上的矛盾衝突,以求得新的認知平衡。

3、完整欣賞故事課件,感受小松鼠的善良美好,使幼兒懂得做事要替他人着想。

此環節其實重在揭示思想內涵,進行情感教育,通過看課件的形式完整欣賞故事,有利於幼兒更形象的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涵。同時我還運用了假設提問:如果小松鼠戴上了小草編成的帽子,用玫瑰花瓣把嘴脣塗的紅紅去參加音樂會,那是不是很美呢?(很美)可是花園裏沒有了綠綠的小草、紅紅的玫瑰花,那花園還漂亮嗎?是呀,你看,小松鼠並沒有只想着自己,它還想到了別人。那我們小朋友如果來到花園裏,會不會用小草編帽子、用花編項鍊呢?這個問題主要是引導兒童充分的討論,去領悟什麼是真正的美,爲形成正確的道德評價提供一些認知經驗。

四、幼兒進行角色表演。

提供給幼兒頭飾和佈置簡單的場景,請幼兒自己選擇扮演的角色進行故事表演,教師運用角色教具,引導幼兒練習角色的對話及表演相應的動作。這一環節能充分滿足幼兒的活動慾望,讓幼兒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對話,表達自己的理解,給幼兒提供表現和說話的機會,將整個活動推向高潮,最終實現活動目標。

說課稿 篇8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加和減(一)》中第55頁的例題和“試一試”,第55~56頁的“想想做做”等習題。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之前,學生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了10的組成,並且通過一圖四式的練習,初步認識了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之間的聯繫,爲學習10的加減法作了知識上的鋪墊。10的加減法是以後學習20以內進位加和退位減的重要基礎,是本單元中最重要的教學內容。另外,學習這部分內容還可以滲透簡單的函數思想。

10的加減法中,教材選用學生喜愛的足球比賽這一情境,讓學生聯繫圖意列出相應的4道算式,學生心理上很樂意接受這些計算並迅速進入思考算法的狀態。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交流算法,通過算法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的靈活性。“試一試”讓學生通過操作拋花片,根據10個學具可能出現的正、反面幾種情況,自主探索10的加減法的所有算式。這樣把直觀演示與抽象思維巧妙結合起來。“想想做做”中安排了“對口令”、“小兔出題”、“開放題”等學生喜聞樂見的練習形式,讓學生在盎然興趣中學習知識,發展思維。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通過操作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學會10的加減法。教學難點是理解相應的加減法之間的聯繫。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積極探索新知和學好數學的願望。

2.正確計算10的加減法算式,加深認識相應的加減法算式之間的聯繫。

3.逐步培養數學思考的能力、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往能力等。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中國足球隊齊心協力,頑強拼搏,第一次衝出亞洲,進入“世界盃”決賽圈。(生鼓掌祝賀。)今天,我們也來進行一場有趣的數學“足球”賽,比一比哪組“進球”數最多。

【教師借體育時事創設情境,學生既瞭解了信息,又置身於比賽的模擬情境,增添了學習動力。】

二、複習鋪墊。

1.各小組長組織本組同學同時進行“10的組成”的接力賽。

2.師:()小組全體小朋友共同努力,贏得了本場比賽的第1“球”。

三、自主探究。

1.通過“看看想想”,探討10的加減法中一組算式的計算方法。

師生交流:看,球場的一角,小朋友也在踢足球呢!仔細看一看,這些小朋友可以分成哪兩部分?(學生可能會答:分成左邊3個小朋友和右邊7個小朋友;可以分成穿黃衣服的6個小朋友和穿藍衣服的4個小朋友;還可以把這些小朋友分成戴帽子和不戴帽子的……)

師生交流:小朋友觀察得真仔細。在足球比賽中,一般是按服裝顏色的不同分成兩隊。這樣,你能說出哪些算式?(生:6+4=10-6=4+6=10-4=)

師:你們想自己算出得數嗎?請把課本翻到第48頁,試着填一填。(生嘗試做,師巡視。)

師生交流:請任意選一題,把你的算法告訴大家。(生可能會有以下回答:(1)從圖上數一數,共有10個小朋友,所以6+4=10;(2)因爲10可以分成6和4,所以6+4=10;(3)因爲6+4=10,所以4+6也就等於10。(4)因爲6+4=10,所以10-6=4;(5)因爲10-6=4,所以10-4=6……)

師:小朋友的辦法真多!可以利用10的組成來算,也可以利用加減法算式之間的聯繫來算。這些算式就是今天要學習的10的加減法的3組題。10的加減法還有很多題目,你們想自己學習嗎?(板書:10的加減法)

【教師一句不經意的問話,引出了學生對圖意的不同理解,教師機智地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的結果及時引到正題(球賽的常規知識),爾後教師又放手讓學生說得到算式結果的多種途徑,於是又“爆”出一些精彩的思考方法,可謂收放自如。】

2.通過“玩玩想想”,探索10的加減法全部算式的計算方法。

(1)獨立操作,寫算式。

教師讓學生拋10個花片,根據正面和反面情況寫出多組算式。

(2)學習小組交流算式、算法。

(3)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教師讓學生把寫有算式的紙片貼在黑板上,並根據學生彙報用電腦輔助演示拋的狀況,從而逐步得到10的加減法的全部算式。

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大熊貓憨態可掬,深受人們的喜歡。它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動物之一,被稱爲“活化石”,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中國的國寶,常作爲“貴客”或“友好使者”出國展覽和生活。大熊貓的形象特徵是渾圓肥胖,黑白分明,活潑可愛,適於用水墨畫去表現。國小第四冊的《水墨遊戲》和第六冊的《跳舞的點和線》兩課,學生已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水墨練習基礎。但本課是學生第一次嘗試用水墨畫的形式進行形體的筆墨造型,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中可以在分析、欣賞大熊貓圖片和藝術作品的基礎上,採用教師示範和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相結合的形式,培養他們的水墨造型能力。體驗中國畫中的用筆、用墨和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藝術特色,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中國畫的興趣。

二、說目標

這節課我原來制定的教學目標是1.學習用水墨畫的形式表現大熊貓,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表現能力和想象力。2.感受水墨造型的樂趣,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水墨畫的興趣。3.瞭解大熊貓的生活習性和生存狀態,樹立保護珍稀動物的意識。後來我通過師傅指導和自己研究,發現原來的目標非常模糊,可操作性不強,特別是我們是研究目標效益性研究的實驗組,這樣的目標不具體,特別是沒有一些技法上的要求,於是我就重新調整了目標,將他們制訂爲:1培養學生大膽落筆,運用線面結合來進行水墨造型的樂趣。.2.瞭解墨色變化形成的特殊效果,嘗試控制水與墨的乾溼濃淡,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體會水與墨在宣紙上滲、洇形成的墨韻、筆痕等特殊的藝術效果,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3.瞭解大熊貓的生活習性和生存狀態,樹立保護珍稀動物的意識。

三、說重難點:重點是嘗試運用墨色滲化的方法表現大熊貓的皮毛。 難點是動態大熊貓的筆墨造型。

 四、說課前準備 生:中國畫常用工具,及尋找大熊貓的資料。師:中國畫常用用具及課件。

五、說教法:當我將教學重點放在墨色的變化上時,是有出其不意的可操作性,但是,通過上課,我發現這樣還不夠,還應該教會所有的孩子調墨的方法,同時通過自己的示範,我發現最淺顯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並且,當學生能調製墨色的時候,他就更容易畫出大熊貓的皮毛的特色來。

六、說學法: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1)仔細觀察,體會老師的調墨過程;(2)動手嘗試練習的學習方法,並且在嘗試的過程中,能在紙上試墨,並大膽落筆;(3)體驗水墨課下筆的輕重緩急,知道變化給作品帶來的美感。

七、說教學流程:

1.導入:猜謎,引出大熊貓 [版],讀課題《我愛大熊貓》你從書中知道了大熊貓的什麼知識?齊讀小知識

2揭示課題,誰能告訴老師大熊貓的體形有什麼特點呢?(討論特點)理解熊貓的形體結構和形象特徵:①熊貓頭部呈圓形,身體呈橢圓形,體態肥胖。②熊貓的頭、胸、腹背和臀部爲白色,耳朵、眼眶、四肢爲黑褐色。4人小組分析大熊貓的黑白所處的'位置,點、線、面的構圖以及黑白灰的變化特點。

2.佳作欣賞,學習畫法。

(1)指導學生欣賞熊貓的圖片和吳作人的作品《節不可撼》,你能說說這幅畫在畫法上有什麼可以學習的嗎?重點學習大熊貓的皮毛滲透法。(注意控制毛筆水分和運筆速度,學習墨的滲化方法。畫頭和身體時墨色可滲化得多一些;畫眼、耳朵、四肢時筆中水分要少一點。)重點示範皮毛的墨色滲化法,,眼和嘴的水墨要少

(2)指導學生自習教材中熊貓的畫法步驟圖。

(3)教師示範大熊貓的作畫步驟:①根據熊貓外形和動態,用炭條或鉛筆輕輕地勾出基本形。②用淡墨畫出頭和身體,用濃墨畫出眼、耳朵和四肢。

3.欣賞感悟,明確要求。

(1)欣賞同齡人作品,開闊創作思路。(教材中這些作品生活氣息濃郁,大熊貓活潑可愛。)

(2)抓住大熊貓的動態,創作一幅生活氣息濃郁的熊貓圖。其創作步驟:①構思。②用淡墨畫出頭和身體。③用濃墨畫出眼、耳朵和四肢。④添加一些背景(表現創造)(例如竹、竹筍、熊貓表演雜技的道具等)。

4.學生練習,教師指導。進行鍼對性輔導,對筆墨效果好、構圖有趣的作業進行表揚,以此啓發其他同學。

5.展示欣賞,作業評講。(1)展示學生作業。(2)說一說,評一評,體驗成功的快樂。

評的時候看是不是墨色變化得好,是不是皮毛的表現感覺強烈。

6.課後延伸。教育學生熱愛大熊貓,嘗試用水墨畫的表現方式畫其他的動物。

六、說教學效果:第一節效果是一般,5%的同學能達到我的課業要求,並講究構圖與造型和用筆方法,但是我通過第2節的再創造,80%的同學都能做到了,於是,我知道了,是我們的時間不夠用,或者是說我的教學效率不高,一節課不能做到完美,還有,當有的學生沒有帶工具的時候,以及等有學生倒了墨汁的時候,都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不便,還有就是很多學生對對與個別教學,個別指導見效快,當然也有些同學就是不敢落筆,總想老師畫他紙上,這樣在時間上就帶來了不便,以後我還要學會調整。

七、說板書設計:以前在開課的時候都是電腦老師幫我製作課件,但現在我自己製作課件,我覺得對我自己也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我以後不用依賴別人完成自己的工作了,在此也要感謝我們的電腦老師對我的指點。除了運用電腦課件,我還運用了實物投影儀,以便在範畫的時候讓學生清晰地看到。

說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羅馬速寫》是鄂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圍繞“文化”這個話題,從不同側面展示人類文化的悠久燦爛,要重點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和默讀,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體會課文中關鍵句子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積累文中優美詞句,調動學生情感體驗。用豐富多采的人類文化去陶冶學生的情操,開闊學生的視野。

擁有2500年曆史的羅馬是意大利的首都,是一座有着輝煌歷史的歐洲文明古城。《羅馬速寫》這篇課文通過對遺址、雕塑、噴泉的描寫,表現出羅馬特有的異域風貌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文章首尾呼應,中間部分分別加以介紹,結構清晰,詞句豐富,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想象,探索空間。

針對單元要求、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我把本課的教學要求確定爲:1、學會12個字,認識9個字;2、能用查字典,聯繫生活或結合上下文方法理解詞句意思,積累文中好詞佳句;3、有感情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知道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介紹羅馬的。感受羅馬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了解世界優秀文化的熱情。教學生初步瞭解羅馬城的特點是重點。難點是感受羅馬城豐富的文化內涵。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初步養成了預習習慣,能借助拼音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並初步理解。文中展示的異域風情是學生沒有見過的,他們感覺新奇,有一定的閱讀興趣,能通過朗讀,瞭解羅馬的特點。文中豐富的文化內涵,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但由於學生年齡小,閱歷有限,難以在頭腦中想象再現羅馬城的面貌,體會其中的內涵。這就需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運用不同的方法加以理解,反覆朗讀體會,並利用文字,音像資料加深學生的印象,豐富學生的感受。

三、教法設想

1、開發課程資源

實行課程改革,要增強課程資源意識,要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結合,使學生擴大語文學習視野,提高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從而在課內外學習與運用中拓展語文課程的內涵。在教學前,學生用各種方法收集有關羅馬的資料,學生蒐集的資料包含了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內容豐富,圖文並茂。對於羅馬的背景有了一定的瞭解,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課文。課中,學生交流有關雕塑、噴泉的資料,又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從而入情入境地讀書,體會其中的內涵。課後,學生將收集的資料整理,寫出介紹羅馬的解說詞,訓練學生積累動用語言,全面提高學生素養。

2、體現閱讀教學特點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要在閱讀的過程中培養閱讀能力。在閱讀的過程和方法方面,《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而且貫穿於各年級教學之中。我在教學中注意了朗讀的層次和方法:初讀感知,再讀理解,品讀感悟。這篇課文中語句豐富而精煉,我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反覆誦讀品味,在讀中體會,讀中想象,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

3、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時代的發展要求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教師就要轉變觀念,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參與,善於合作,樂於探究。在質疑這一環節中,學生主動探究,提出了不少問題,必然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不斷探究解決問題。在學習第4,5自然段的時候,我沒有一段一段的帶領學生學習,而時是讓他們同桌合作,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相互交流。在這樣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生可以自己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互相啓發,互相促進,分享學習的快樂,成功的喜悅。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由“旅遊”這一話題引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抓住“特別”這個關鍵詞,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的總起句和總結句並提出自己想了解的內容,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二)讀中體會,瞭解羅馬的`特點

直奔重點,瞭解羅馬的特點。

遺址部分,通過自由讀課文,勾劃重點詞句加以理解的方法使學生了解羅馬的遺址多和鬥獸場的古老、壯觀,在羅馬有着重要地位。通過教師範讀,看課件演示,豐富學生感受,指導他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補充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幫助學生體會其中的歷史內涵。

雕塑、噴泉部分,採取學生自學,交流的方法。學生有一定的主動權,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用喜歡的表達方式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學生在讀感受,說感受,補充資料的過程中,瞭解到羅馬的雕塑又多又美,還蘊藏着許多故事、傳說,進一步體會其中的文化,藝術內涵。

(三)總結昇華

學習結束,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收穫。教師小結,使他們豁然開朗,體會到遺址、雕塑、噴泉中所表現羅馬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正是其豐富的內涵。文中展示的濃濃的異國風情也激發學生在課後利用各種渠道去了解更多世界優秀文化的熱情。

(四)拓展活動

當“小導遊”帶領自己的父母去羅馬瀏覽,鼓勵學生積累運用語言。

五、板書設計

遺址 不僅裝點羅馬

12、羅馬速寫雕塑 多

噴泉 而且豐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