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精品】說課稿模板彙編九篇

說課稿 閱讀(4.78K)

作爲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品】說課稿模板彙編九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我爲你驕傲》是一篇富有童趣且蘊含做人道理的記敘文。文章文句淺顯,用通俗的語言講述了:我因爲在與小夥伴玩耍的過程中,於無意間不小心將一塊石頭砸碎了老奶奶的後窗玻璃。之後,我在擔心害怕中與老奶奶繼續交往。但良心卻驅使我要爲自己做的錯事負責任。於是我通過自己的勞動攢足7美元,並用寄信的方式向老奶奶承認了錯誤。而寬容慈祥的老奶奶同樣以回信的方式將7美元歸還給我,並用“我爲你驕傲”,這五個字來肯定並讚揚我是一個知錯能改、有責任心的誠實孩子。文章用一個生活故事告訴孩子們,做人要誠實、有責任感,並且要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肯定、尊重與誇獎。課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記敘,語言樸實結構緊湊,讓讀者人隨文動,情隨文發,而且文中插圖形象鮮明,含義感人!新課標始終要求語文教學要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我想《我爲你驕傲》一文旨在通過一個生活小故事來教育學生應該怎樣做人。文章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識水平來安排文本是別有深意的。因此根據文章內容和學生的認識水平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認識“封、歉”等九個生字,會寫文後出示的“我會寫”中的生字新詞。

二、過程和方法:通過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探究式地學習、理解課文,並能回答老奶奶爲什麼要寫“我爲你驕傲”?這一問題。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一個人做人要誠實

讓學生從讀中獲得深刻的感受和獨特的體驗,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啓發學生自讀自悟和富有個性的表達。引導學生在體驗人物心理,評價人物表現中受到教育和影響。同時,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挖掘學生的個性體驗,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鼓勵學生拿出勇氣去面對錯誤,承認錯誤。同時也要學會寬容,學會感動。

二、說教法與學法

本文通過一個生活小故事來告訴孩子們一個做人的道理,所以我準備以朗讀體驗法、以讀代講法、讀中感悟法等教學方法來體現新課標“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理念。

三、說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激發興趣

一堂課的開頭是至關重要的,我在上課伊始即讓學生讀課題再問: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隨即引出:我是誰?你又是誰?驕傲在這裏是什麼意思?我爲什麼要爲你驕傲?這些問題,從課題進入,啓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讀文的熱情,增強了讀書活動的目的性。從學生的提問中可以看出大家對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的關心度。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在這一環節,我把選擇學習方式的權利交給學生:你想聽老師讀還是自己讀課文?不論是範讀還是自讀但目標是:讀了(聽了)課文,你知道文章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自學生字詞。

1、自讀課文,標自然段,想辦法認識生字,並把帶有生字的句子多讀幾遍。

2、出示小黑板:寫有這課的生字詞

光滑玻璃破碎攢錢

信箱頓時信封道歉

3、多種形式讀生字:點名讀,男女生讀,齊讀,隨機讀

4、哪個字你認爲不好記,說說你的方法

(在讀書中,在生活中,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在與同學的相互交流中識字,記字,豐富了學生的識字經驗。多種形式的鞏固,促進了學生的識記,爲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礎。)

(三)學習課文,理解內容

1、聽讀,理解“真情

我非常想把這篇課文再讀給同學們聽一聽,同學們你們想聽麼?那麼在聽完以後你要告訴我,你聽完故事以後的體會是什麼?

教師示範讀課文。

師生交流聽讀後的感受。

2、自讀,理順脈絡,感悟“真情”

請你小聲自讀課文,把感動你的地方畫下來,再讀一讀。

小組交流:相互讀讀感動自己的地方,說說感動的原因。

師生交流:點名讀出課文中感動的地方,並引導學生說出感動的理由。

3、小組讀,體會“真情”

整個故事中,主人公“我”的情感變化過程是怎樣的?小組同學一起讀讀,說說:主人公“我”的情感變化過程

師生交流

高興——害怕——很不自在——一陣輕鬆

師生交流“我”情感變化的原因。

4、猜測老奶奶的情感變化:

“我”的情感變化是這樣的,那麼老奶奶的情感是怎樣變化的呢,課文中告訴我們了麼?那我們猜一猜好麼?

邊自由讀邊思考。

師生交流老奶奶的情感變化過程及原因,對應“我”的情感變化,猜測老奶奶的情感變化。

交流:

生氣——假裝不知道——耐心等待——爲你驕傲

那麼你認爲老奶奶爲什麼要還這7美元?爲什麼要寫這句話?(用“因爲…所以…”的句式說一說)

在學生充分談出自己感受的基礎上,教師提示:在慈愛又善良教育後輩的老奶奶眼中,那不是7美元的錢,是孩子純真的`情,悔過的心,是值得爲孩子驕傲的美好品質——誠信、孩子的誠信。

(讀書是閱讀教學中最關鍵的環節,但是二年級的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水平還有待於發展,這就要求教學設計中注意讀書的層次性、目的性、趣味性問題,引導學生保持探究讀書的熱情。從而通過讀書使學生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提高。)

小組討論編結尾:課文結尾“我”看到這四個字,會想些什麼,會對老奶奶說些什麼?會對小朋友們說些什麼呢?(任選一問先寫後說旨在以不同方式領悟中心這樣抓住文章內容上的特點,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習作和想像訓練,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習作過程中進一步受到文中人物優秀品質的薰陶和影響。)

5、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喜歡課文中的人麼?說說爲什麼?如果用一句話來評價老奶奶和主人公“我”的話,你會怎樣說?

板書:

勇於認錯誠實做人

真誠鼓勵寬容待人

6、聯繫生活,領悟“真情”

在我們身邊,一定有象老奶奶這樣寬容的人,也一定有象主人公“我”這樣勇於承認錯誤的人,當然也會有正好和他們完全相反的人,那麼不論是哪種人,你都可以和我們大家講一講,說說你的體會。

(四)積累詞語,隨機運用:

我很喜歡這篇課文,除了他很讓我感動以外,就是這篇課文中有許多好詞好句。有你喜歡的好句子麼?找一找,畫一畫。

小黑板出示:

1、我們看着石頭像子彈一樣射出,又像流星一樣從天而降,覺得很開心,很有趣。

2、我們聽到玻璃破碎的聲音,就像兔子一樣飛快的逃走了。

說說這兩句的相似之處。

用“……像……”說一句話。

(五)總結全文,感悟中心:

1、學完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體會,結合自己說一說。

2、你覺得"我"還可以採取什麼樣的方法來彌補這次過失?

3、在生活中,你遇到過這樣的事嗎?做錯了事,應當怎麼辦?

(課內外結合,啓發學生的思考,挖掘學生的心理體驗,訓練學生思維,在充分交流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認識,促進了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

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同仁們: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班綜合活動《香蕉香蕉變變變》,這個活動是我根據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幼兒園建構式課程指導》小班上冊中“好吃的水果”這一主題,自己創設的與主題緊緊相扣的、與幼兒生活又密不可分的、即培養了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又培養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增強了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與環保意識的一個綜合活動。

一、 說教材

1、教材內容分析:水果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它富有營養,又貼近幼兒的生活,可以給幼兒帶來豐富的感官之旅。這個活動我是以水果中的一種——香蕉爲主體,之所以選它,因爲它是水果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孩子們又比較熟悉的,實物一出示,就很容易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且融入遊戲,又有幼兒親身體驗,讓幼兒在活動中能用語言和動作表現出香蕉的獨特外型、與衆不同的吃法及與衆不同的口味,這非常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正如《綱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的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2、幼兒現狀分析:小班幼兒年齡小,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動手能力也較差,他們的思維仍帶有直覺行動性,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爲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和實用性,寓教育於實際操作和遊戲中,我做了以下準備:1)香蕉若干(多於幼兒人數);2)方紙盒一隻,溼毛巾若干;3)幼兒分組呈半圓形分佈做。

二、 說教法

新《綱要》提出: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因此,本活動教師將充當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根據小班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始終貫穿直觀性原則,結合多種教法進行活動。

1、直觀法

這裏使用的是演示法,通過演示變換實物,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香蕉有它獨特的外型特徵,又好吃,又易剝,對小班幼兒來說,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它特有的外型又能給孩子們不斷想象的空間;結合教師的變換操作及幼兒的親身體驗,動靜結合,使教學成爲有趣的活動,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便於幼兒理解,易於記憶,從而是孩子們情緒高漲,興趣盎然。

2、談話法

活動中適當的問題有助於活躍幼兒的思維,啓發學習,有利於幼兒獲得新知識和發展智力,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和較好的語言習慣。

3、遊戲法

遊戲 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這個活動我以一根遊戲主線——“香蕉香蕉變變變”貫穿始終,給幼兒創設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既能更好地達到活動目的,又能更好地激發出幼兒的豐富想象力,並幫助幼兒鞏固想象結果。

4、操作體驗法

它是幼兒建構知識的基本方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體驗活動:第一次是請幼兒拿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動作,發揮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主要是讓幼兒探索香蕉的外型特徵,大膽運用語言、動作表達自己的想象結果;第二次是讓幼兒吃香蕉,幼兒在剝一剝、嘗一嘗、看一看,說一說中獲得感知,初步瞭解香蕉從“整體——>部分——>沒有”的漸變過程。

此外,我還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穿插運用了啓發聯想法,賞識激勵法等教學方法,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做到寓教於樂。

三、 說學法

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多種感官參與法

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我在活動中引導幼兒眼看(觀察)、耳聽(傾聽)、腦想(想象)、學一學、說一說、做一做等多種方式來獲得知識體驗,重點引導幼兒注意傾聽,發揮想象、大膽表述及表現。多種感官參與的活動給幼兒創造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留下了更爲深刻的印象。

2、體驗法

心理學家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我在活動中就採用了遊戲體驗法,以遊戲貫穿整個活動,讓孩子們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去體驗自己或別人的想象結果。

3、嘗試法

陶行知先生說:“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第二環節後半部分我鼓勵幼兒用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引導幼兒大膽表現;在分享活動中,我又充分給予幼兒嘗試自己剝香蕉的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

四、 說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

這一部分是爲了引起幼兒對本次活動的興趣。一開始,我就出示一個方紙盒,用神祕的語氣提出問題:“小朋友,這個盒子裏面有一樣好吃的東西,它的樣子長長的、彎彎的,皮黃黃的',要剝皮後才能吃,你們猜猜是什麼?”問題中表示香蕉特徵的語句,如:長長的、彎彎的,皮黃黃的,要剝皮後才能吃。教師在表述時語速要慢,咬字要清晰,這樣才能引導幼兒仔細傾聽,並結合以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想象,有意識地猜出老師問題的答案。然後,我再從盒子裏把香蕉拿出來,展示給他們看,肯定他們,給予他們自信和鼓勵,既吸引了他們的視線,又激發了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

基本部分

這一部分我通過遊戲的形式引導幼兒發揮想象,並大膽運用語言、動作表達想象結果,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所在。一開始,我就抓住幼兒喜歡遊戲的特點開始提問:“這可不是一隻普通的香蕉,它會變魔術,你們信不信!” 這樣一說,孩子們肯定會覺得很新奇,不管他們信不信,我接着就已經開始變了,很自然的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你們看!香蕉開始變了,變變變——(教師輕輕地把香蕉往下彎),你們看它這樣像什麼?”孩子們結合以又經驗發揮想象並大膽表達,也許有的孩子還沒有反應過來,教師可以運用啓發聯想法,引導幼兒去想象,對錶達能力較差的幼兒要及時鼓勵和肯定,並允許幼兒用身體動作來表示。香蕉在這一環節當中有三種變化,教師在每種變化後,都要給孩子們充分的想象和表達時間。在最後一種變化後(即香蕉豎起來時),教師加入了師生互動:“請你們跟老師一起打電話吧!”。最後,還給了幼兒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香蕉除了可以當作電話外,還可以當作什麼?請你們每人拿一隻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動作,好嗎?”這樣,孩子們就全都動起來了,他們自己想,自己做,還可以學別人說,學別人做,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動。

結束部分

這一環節是一個分享過程。首先我鼓勵幼兒自己動手剝香蕉:“讓我們剝開香蕉,看看剝開後的香蕉像什麼?”這裏幼兒嘗試自己剝開香蕉皮,對動手能力較差的,不會剝的幼兒,教師可以適當地給予幫助。然後讓幼兒觀察、想象剝開的香蕉像什麼?最後和幼兒一起分享:“下面請你們一邊吃,一邊看看有什麼變化?”引導幼兒在吃的過程中感知、交流香蕉從“整體——>部分——>沒有”的漸變過程。教育幼兒把果皮放入指定的地方——廢紙簍。活動結束。

此次活動內容體現了直接興趣性,根基性,活動性、整體性和發展性。活動組織遵循了相互作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個體與集體互動、幼兒與環境互動)的原理,始終以動靜結合融入的形式展開,符合幼兒身心發育特點,易於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和實踐中接受。

附:教案

活動名稱:小班綜合活動《香蕉香蕉變變變》

活動目標:

1。 通過遊戲形式引導幼兒發揮想像,並用語言、動作表達想象結果。

2。 發展幼兒的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

3。 培養幼兒動手能力及初步的環保意識。

準 備:

1。 香蕉若干。

2。 方紙盒一隻,溼毛巾若干。

3。 幼兒分組呈半圓形分佈坐。

過 程:

一、 產生興趣

師(出示方紙盒作神祕狀):小朋友,這個盒子裏面有一樣好吃的東西,樣子長長的、彎彎的,皮黃黃的,要剝皮後才能吃,你們猜猜是什麼?

幼:是香蕉。

二、 想象活動

師:這可不是一隻普通的香蕉,它會變魔術,你們信不信?

幼:信!

幼:不信!

師(輕輕地把香蕉擺放成弧形口朝下狀):變變變——香蕉開始變了,你們看看它像什麼?

幼:像小橋。

幼:像月亮。

幼:像彩虹。

幼:像挖土機。

師(輕輕地把香蕉180度轉過來):變變變——香蕉又開始變了,你們看它像什麼?

幼:像小牀。

幼:像小船。

幼:像滑梯。

幼:像木馬。

幼:像蟲子。

師(輕輕地把香蕉豎起來):變變變——香蕉真會變,瞧!它這樣變又像什麼?

幼:像大刀。

幼:像柺棍。

師(把香蕉放在耳邊):喂!

幼:像電話。

幼:像爸爸的手機。

師:請你們跟老師一起打電話吧!

(幼兒模擬打電話狀,與教師進行簡短的對話。)

師:香蕉除了可以當作電話外,還可以當作什麼?請你們每人拿一隻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動作,好嗎?OK?

(大象鼻子、大象牙齒、shou槍、大炮等等)

三、 分 享

師:讓我們剝開香蕉,看看剝開後的香蕉像什麼?(幼兒嘗試自己動手剝開香蕉皮,對不會的幼兒,教師適當給予幫助。)

師:你們覺得剝開的香蕉像什麼?(蜘蛛、花、噴泉等等)

師:下面請你們一邊吃,一邊看看香蕉會有什麼變化?

(引導幼兒在吃的過程中感知、交流香蕉從“整體——>部分——>沒有”的漸變過程,教育幼兒把果皮放入指定的地方。)

說課稿 篇3

一、談話揭示課題。

由前面認識的8個聲母,引出本課的學習內容:3個新聲母。

二、引出新授內容。

首先我讓學生觀察情境圖,通過學生想象說話和教師總結故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同時也引出了”鴿子圖”、”蝌蚪圖”與”喝水圖”,並引出了音節ge、ke、he。

三、教學g、k、h的讀音。

我由“鴿子圖”引出“g”,通過範讀,講發音方法,再範讀,指名讀,讓學生正確讀出“g”。爲了使學生讀準音,我編了順口溜:一隻白鴿ggg。爲了讓學生認準形,我讓學生找藏着的g,並讓學生說說g還像什麼,又編了順口溜9字拐彎ggg。“k”和“h”的教學與“g”的.教學基本相同,只是在“k”的教學時,我穿插了一個小實驗,拿一張紙放在嘴前,讓學生比較出:發“k”時,吐出的氣還要強一點。

四、課中操。

教學到此時,我覺得學生比較累了,我便穿插了課中操《找朋友》,讓學生輕鬆一下。

五、教學g、k、h的寫法

1.歌曲《找朋友》之後,我設計了“找朋友”的遊戲,讓學生說說出示的三幅圖分別像什麼,他們的朋友是誰。從而引出了g、k、h。接着,我再利用新的順口溜讓學生再次記憶了字形。

2.出示字母卡,讓學生自己觀察說說筆順與格式。

3.在h的書寫指導時,我進行了h與n的比較。

4.最後是學生練習描紅書寫。

說課稿 篇4

極富情趣的課題,生動的教學內容,這是新課程改革之後,新教材給我的第一印象,它比起以前的教材改進了許多,更適合現代少年兒童的發展需要。

實驗教材中第十五課《乘上列車去畫畫》特別吸引我。這一課比起以往單純繪畫風景的課題來說,顯得活躍、開闊了許多。以小火車爲媒介,極富童趣,學生興趣盎然。學生不用再因只顧及單純的繪畫風景,而損失掉更多、更美的事物,例如:祖國各地的風情文化與想像中奇妙的景緻。

在課堂教學中,我將火車擬人化,自己戴上手工製作的立體火車頭頭飾,扮演能帶領同學們去旅行的“小小火車頭”,使它給同學們的印象不再是鋼鐵、無生命的交通工具,而是他們的好夥伴。學生興奮、積極地跟着火車頭“遊覽”教師準備的風景掛圖。在遊戲中學習使學生顯得十分自由與主動,並能大膽地講述自己的`感受,將美的感受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作爲欣賞內容的補充,還請同學們將自己收集的風景圖片或自己旅遊時所拍的照片拿出來,向別人介紹自己去過的地方,那裏最美的是什麼。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完全沉浸在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回憶和眷戀之情中。在充分遊覽祖國各地的風景、風情文化之後,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出:祖國幅員遼闊,各地風景、風情文化都有很大差異、各具特色,學生油然而生自豪感,愛國主義教育自然滲透在美術課堂教學中。

重要的是新課標不再限制學生抒發情感的方式與表現方式。在創作時,學生可創作他本人到過的風景區;也可想像創作他沒去過,但很想去的風景區;還可創作將來小火車會帶大家去的神奇的地方,想像的空間得以拓展。而表現方式則更是多樣化:學生們有的用彩色紙剪或撕出所需要的圖樣後再進行剪貼;有的用水彩筆、油畫棒直接進行繪畫;有的繪畫完之後再進行剪貼;有的將自己所帶的照片進行剪貼……有的選擇獨立完成;有的選擇與好夥伴合作完成……學生在開放的教學環境中情緒高漲,進行着靈感的撞擊、美的交流,體驗審美的愉悅。

作品完成後,作品效果令我十分滿意,也使我深深體會到,新課標放開了教師長期被束縛的雙手,只有創造寬鬆的學習環境,學生纔可能放開自己,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解放了學生的大腦”,“解放學生的雙手”。讓學生放飛自己的想像,放飛自己的情感,在快樂學習中完善自己。

說課稿 篇5

13課《學棋》。這篇課文講了古時候兩個學生向圍棋能手“秋”學下棋,一個專心致志,一個心不在焉,所學結果截然不同,告訴人們學習必須專心致志的道理。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學棋優秀說課稿,一起來看一下吧。

全文共3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講秋是古時候一位下棋能手。第二自然段講兩個學生在跟秋下棋時一個專心致志,一個心不在焉。第三自然段講兩個學生的學習結果各不相同。課文中的插圖展示了兩個學生學習時的不同表現,對比鮮明,與重點段的內容相對應,要指導學生觀察圖畫並藉助圖畫理解內容,練習背誦。因識字與朗讀是低年級階段的重點,所教學目標定爲: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1個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讀書學習要專心致志。

其中,第二自然段兩個學生分別是怎麼下棋的是全文重點語段,也是學習的`重點。根據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理解水平有限,把“究兩個學生向同一個師傅學藝,爲什麼結果各不相同”作爲本課學習的難點。

本文可以分二課時進行教學。下面我把本課的教學過程說一說,首先第一課時: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運用多媒體,縮短文本與學生的距離。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展開豐富的想象,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爲此,本篇課文的設計思路如下:

一、教師導讀:

這兩個學生拜怎樣的人爲師呢?請大家一起朗讀第一自然段,然後讓大家用自己的話說說這是一位怎樣的老師(出色、了不起、著名)。學生填空後,再讀,找出文中能體現老師棋藝高超的關鍵詞語(能手、遠近聞名),或聯繫上下文,理解這兩個詞意思。然後指導感情朗讀。(用讚歎的語氣)。

二、指導朗讀,探究兩個學生學習結果各不相同的真正原因。

課文中兩個學生學棋時的表現對比鮮明,教學中可抓住重點詞句,通過看圖比較、對比朗讀等多種方法探究學習,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學習要專心的道理。

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運用“邊讀邊想”的方法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出課文中相應的語句,想一想兩位學生是怎麼學習的,同桌交流,生生交流,師生交流。

聯繫一位學生在學棋時“一邊聽一邊看老師在棋盤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還要問上幾句”的具體表現,通過“看、聽、問”三個動作理解“專心致志”的意思:一心一意,集中精神。“一邊聽一邊看 ……”這個句式表示“聽”和“看”這兩個動作同時發生,教師可以進行句式的訓練,把所學的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然後帶領學生朗讀,體會他的認真、專心。抓住“走了神兒”、“不由得”這兩個詞語體會另一位學生學習不專心。讓學生再一次感受兩個學生學習的不同態度。對比朗讀兩段話,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這兩位學生,一個專心致志,一個心不在焉,表現截然不同。“那兩個學的結果怎麼樣呢?”自然引出第三自然段。抓住“出色”與“一直沒有多大長進 ”進行對比朗讀,引導學生用“因爲…所以…句式把學習態度和學習結果連起來說一說。讓學生明辨是非理解學習態度與學習結果之間內在的因果關係,懂得學習要專心的道理。讓學生在讀中感讀中悟。

最後說說板書:

讓學生在對比閱讀中發現文中兩個學生的學習態度。

一個學生 專心致志 出色

另一個學生 三心二意 沒多大進步

鼓勵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估計學生可能會說“一心一意”、“心不在焉”等等也可相機板書,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提高其自信力。

那麼不同的學習態度導致的結果是什麼呢?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板書“出色”、“沒有多大長進”,一上一下形成鮮明對比。

總之,在本堂課的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抓住關鍵字詞句進行感情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邊讀邊想,豐富學生的想象力,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精神。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教材是溝通教師和學生的重要橋樑,因此我會對教材進行深入解讀。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魔幻的顏色》,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國小美術三年級上冊第一課的學習內容,本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學生通過本節課學習三原色,瞭解三原色之間的變化關係,認識到原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並能運用原色和間色自由創作,提高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和色彩感知能力。

二、說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已有的思維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我授課的重要依據。國小三年級的學生還屬於形象思維階段,他們對於新知識有着較強的求知慾望和好奇心,相比一、二年級來說,對於色彩的認識和藝術的感知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色彩表現方面的知識還比較缺乏,所以我將在授課過程中進一步引導,使學生對色彩感知能力進一步提高。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的分析和新課標的理念,我確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三原色和間色的概念,嘗試運用三原色調配不同的色彩,並能夠運用不同的色彩大膽表現生活和感受。

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藝術作品、聯繫生活等方法,感受三原色的色相特點;通過教師示範、自主體驗、對比分析,學習色彩調配的方法,提高感受色彩、調配色彩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會色彩的色相在生活和藝術作品中給人帶來的美感,激發學生大膽使用色彩表達內心感受。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美術學科的特點和本課的現有知識,我的`教學重難點確立如下:

重點:學習三原色調配色彩方法,感受色相的豐富性,並進行大膽創作。

難點:選擇合適的色相,能夠恰當的表現主題。

五、說教法、學法

依據“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結合學生的特點採用如下教學方法:觀察法、啓發探究法、實踐練習指導法等。

在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引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六、說教學準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學準備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爲此,我做了如下的準備:PPT課件、彩色圖片、燒杯、顏料等。

七、說教學過程

皮亞傑曾說:“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纔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的發展。”針對學生特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環節一:展示圖片,導入新課

精心設計好導入,無疑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勝,使學生興趣盎然的融入到活動中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爲此,我展示了色彩豐富的自然景觀系列圖片和各種有着絢麗色彩的民族服裝圖片,引導學生尋找自己喜歡的色彩,學生搶答積極性高漲時,揭示課題《魔幻的顏色》。

通過這種展示圖片,引導學生搶答的導入方式,可以營造活潑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環節二:觀察分析,直觀感知

爲了讓學生對色彩融合產生變化有一個直接的瞭解,我將採用實驗展示的方式,請學生觀察三原色依次滴入燒杯水中所產生的色彩變化,並提問學生:在這過程中看到了什麼?

學生觀察得出結論:色彩相互融合就會改變色相。藉此時機,告訴學生剛剛滴入燒杯的色彩是三原色,它們是色彩體系中的基礎色,是無法通過調和得到的色彩,講解三原色的概念。

通過這樣有趣的實驗環節,學生能夠從快樂中尋找答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觀察能力。

環節三:對比觀察,探究學習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美術課程需要凸顯視覺性。所以,我會緊接着向學生展示色卡並引導大家指出所展示的色卡顏色與剛纔實驗時得出的顏色有何不同?它們是怎麼得來的?

學生仔細觀察後得出結論:實驗中的顏色純度降低了。燒杯中的色彩是原色相互混合,產生的間色。

然後我再展示不同色相的風景圖片,組織學生欣賞並思考:圖片中都有哪些色相?這些色相給你怎樣的感受?

學生通過觀察,教師總結:春——綠色、夏——紅色、秋——黃色、冬——藍色。

最後出示作品《色彩的魅力》,請學生觀察並討論:作品分別運用了哪些色相?給人的視覺感受有什麼不同?

學生分組討論,回答問題,教師補充總結:在淡紫、微紅、灰藍、黃的灰色調中,色彩的運用十分豐富,表達了一種對比強烈的視覺感受。

通過這樣的安排,讓學生用發現的眼睛去觀察,在合作探究中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獨立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增強學生對色彩的感受能力與想象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環節四:實踐練習,大膽創作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美術實踐能力,通過各種美術活動,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在美術活動中提高觀察、構思、創意、造型、表現、設計和工藝製作的能力。所以,我設計了以三原色的色彩,畫一幅自由命題的作品。創作過程中注意運用色彩要大膽豐富;可以選擇多種工具和多種形式進行創新表現。

動手實踐練習是鞏固新知識的最好途徑。通過創作可以讓學生以色彩爲手段,大膽嘗試在藝術創作中抒發自身主觀情感,從而提高色彩應用和表達能力。

環節五:討論交流,展示評價

學生創作完成之後,鼓勵學生採用自評、互評、教師點評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肯定學生們的表現,保護他們的積極心態和創新意識。

在這一環節我會將更多的機會給予能力較弱、性格內向的學生展示自我,找出其優點,甚至誇大其優點,併發自內心讚揚他們,使他們增強自信,擺脫自卑心理。

環節六:小結作業,拓展提高

師生共同回顧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帶領學生再次領略色彩的魅力。鼓勵學生課後注意觀察、發現,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色彩?給你什麼樣的感受?下節課與小夥伴們一起分享。

精煉的課堂結束語,能夠使學生更準確的把握本課知識的重難點。開放性的作業,可以將美術課堂延伸至課外,達到“課雖盡但趣無窮”的效果。

八、說板書設計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四時田園雜興》是人教版第八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首田園詩,作者是宋代詩人范成大。詩人描繪了鄉村農人耕織以及兒童學着大人的樣子耕種田地的情景。展現了農家夏忙時的熱鬧的勞動場面,塑造了農村兒童天真、勤勞、可愛的形象。全詩語言平白、樸實、自然,具有濃濃的生活氣息。

二、說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學會“晝”“耘”“績”這3個生字,正確讀寫“晝夜”“耘田”“績麻”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3、體會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領會詩歌的意境。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重點、難點:

通過讀體會詩意,領會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三、說教學程序以及對教法學法的滲透運用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藝術中的瑰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詩詞教學應讓學生在語言的感悟和情感的薰陶中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引領學生走進這民族獨特的文化,從而熱愛古詩。爲體現新課標“以讀爲本”的理念,本節課讓讀始終貫穿着整個教學過程。在讀中感受古詩詞的優美精湛的語言文字和豐富的人文內涵;在讀中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在讀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獲的思想的啓迪。

詩歌要細細品讀的是什麼?是詩眼,是佳句,是精妙之處。通過品,品出詩的意韻來。第一、二句詩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寫了農民勞動的繁忙景象。晝和夜說明農民日夜辛勞,各當家是指農家人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各表現出自承擔家庭一定的工作,各有個的拿手本事。表現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敬重之情。而第三、四句詩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也和學二字使用的簡潔傳神。特別是一個“學”字,天真、好學、可愛熱愛勞動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這些地方我讓學生細細的品,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不但讓學生領悟它的表層意思,還要領悟它的深層意思,體會語言的感情色彩,體會豐富的思想和情感內涵。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

四、本節可的教學亮點有四

1、視範讀,作好示範:

要讀好一首詩並不容易,因爲讀詩與讀文有一定的區別,古詩不但要讀的正確,還要讀出節奏、感情,讀出詩的韻味來。可以說,詩不是讀的而是吟的。如何去吟,老師一定要作好示範。開頭初讀時要示範,讓學生聽聽詩是怎麼讀的,有沒有讀錯字,節奏應該怎樣處理。中間更應該聲情並茂的範讀,讀出農人的勤勞,本事;讀出作者對農人的欽佩讚美;讀出兒童的天真可愛。讓學生模仿,學會讀詩。

2、細細品讀,體味詩情:

詩歌要細細品讀的是什麼?是詩眼,是佳句,是精妙之處。通過品,品出詩的意韻來。第一、二句詩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寫了農民勞動的繁忙景象。晝和夜說明農民日夜辛勞,各當家是指農家人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各表現出自承擔家庭一定的工作,各有個的拿手本事。表現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敬重之情。而第三、四句詩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也和學二字使用的簡潔傳神。特別是一個“學”字,天真、好學、可愛熱愛勞動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這些地方我讓學生細細的品,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不但讓學生領悟它的表層意思,還要領悟它的深層意思,體會語言的感情色彩,體會豐富的思想和情感內涵。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

3、讀中想象,體會詩的意境:

沒有想像,就沒有詩的意境。如何想像?第一、二句圍繞耘田績麻啓發想象農民們除了“耘田績麻”在夏忙中還要幹些什麼活?(插秧、收割、犁地、積肥……)。想象范成大見此情景會對“村莊兒女”說些什麼?(辛苦、勤勞、各有各的本事……)讓學生在想象中體會農民的艱辛。而第三、四句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其語言,體會兒童的天真。通過想象詩的意蘊豐富起來。

4、讀中拓展,提高學生的對古詩詞文的修養:

古人云:爲文之道在於厚積而薄發。少年兒童只有通過大量的經典誦讀,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文化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因而學習詩詞不能只僅僅侷限於課文,要一篇帶多篇。由一篇田園詩帶出多篇的田園詩來,由一位田園詩人帶出多個田園詩人來。在學習完《四時田園雜興》之後,我要求學生再來學習另一首田園詩《夏時田園雜興》。在自學的基礎上大概說說詩的意思,爭取背下來,接着讓學生背誦自己熟知的田園詩,再鼓勵學生多收集田園詩來誦讀。目的是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一、激情導入

1、詩歌是詩人生命的衝動,感情的傾訴。“情動於中而言溢於表”的詩詞是語言的精華。因而學習詩歌,要反覆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體會詩人的感情,達到與詩人心靈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纔會更好地領悟詩歌。今天,咱們來學習一首詩,題目叫《四時田園雜興》。

2、介紹作者

⑴ 你知道這首詞的作者是誰嗎?

⑵ 介紹作者:播放視頻資料“范成大的簡介”。

3、釋題:

“四時”“興”是什麼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興趣是學習的動機,激發學生認知興趣,使學習成爲自身迫切需要,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習的前提。語文教學中我就利用“情感導語”,使教學主體—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語言學習。我的導入語是着樣設計的(同學們……略)

通過這樣的導語激起學生對詩歌詩人濃濃的興趣,也知道學習詩歌的基本方法後才引出對新課文的學習。

接着我就問:你知道這首詞的作者是誰嗎?你讀過他寫的詩嗎?你能爲大家介紹一下范成大嗎?(讓學生自由說,可根據以前知道的或課前蒐集到的資料知道多少就說多少。)然後播放“范成大的簡介”資料。

這樣做一是要檢查學生的課前資料的收集情況,二是要使學生知道範成大是一位了不起的田園詩人,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的興趣。

二、初讀古詩,初步感知詩的內容

1、指導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⑴ 請說說詩應該怎樣讀?

⑵ 明確詩歌的朗讀方法:朗讀詩歌,要求正確、流利、讀出詩的節奏。

⑶ 聽範讀

⑷ 個人自由朗讀。

⑸ 指名試讀,評議。

2、讀了這首詩,你能簡要的說說詩歌寫什麼情景嗎?

3、小聲自讀,邊想邊畫:

詩中都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分別在幹什麼?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引導回答上面問題,並小結板書:

村莊兒女──耘田織布

童孫────學種瓜

二、初讀古詩,初步感知詩的內容

這一步是讓學生讀通、讀順、讀通。學生喜歡古詩,因爲它短小精悍,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的學生上學前就能背誦很多古詩,但背起來往往如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在古詩教學中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古詩,是古詩教學的重點。而讀準字音,讀出基本的節奏是前提。所以我一進入古詩的學習就是讓學生讀(包括自由讀、聽讀、指名讀,模仿讀、評議讀等),聽讀非常重要,尤其是一開始學習古詩,讓學生聽聽詩是怎麼讀的,有自己沒有讀錯字,節奏應該怎樣處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利用用多媒體教學,屏幕上出現的詩全標上拼音,便於學生拼讀,糾正讀錯的字音,又播放錄製好的由專業人員朗讀的古詩朗讀錄音,讓學生聽讀。由於專業人員能夠很好地把握古詩所表達的情感,用標準的普通話,抑揚頓挫的聲調,準確、傳神地傳達出古詩的感情基調。所以學生非常願意模仿。

接着我讓學生小聲自讀,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邊想邊畫:詩中都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分別在幹什麼?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從整體入手,粗淺的知道詩大概講了什麼。原來是寫了(略) 三、學習詩文,探究詩意

1、自由讀文,藉助註釋或利用工具書查閱自己要理解的詞語,理解詩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

⑴ 晝:白天。⑵ 耘:除草。⑶ 耘田:在田裏除草。⑷ 績麻:把麻搓成線。⑸ 各當家:各人都擔負起一定的家庭責任。⑹ 未解:不懂。⑺ 供:參加。⑻ 耕織:耕田織布。⑼ 傍:靠近。⑽ 桑陰:桑樹下。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指名試着概述全詩大意:

白天除田草,夜裏搓麻條,村裏的男女都擔家。

幼童不懂耕田織布,也在桑樹蔭下學着種瓜呢!

5、質疑: 三、學習詩文,探究詩意

傳統的古詩教學中,唯恐學生不能理解詩意,於是反覆解說,還讓學生背誦詩意,這樣的結果只會使學生害怕、討厭古詩,更不用說體味詩的美感了。而我的學習詩文探究詩意讓學生充分自學。首先是藉助註釋或利用工具書查閱自己要理解的詞語,理解詩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小組交流,然後全班交流,利用課件檢查學生對詞的理解。如……

最後試着讓學生簡單概述全詩大意,學生領悟它的表層意思,爲下面的品讀作好鋪墊。

四、品詞賞句想象悟情

1、賞析“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⑴ 詩歌一、二句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農民勞動的繁忙景象。

⑵ 想象:晝和夜分別指什麼?圍繞耘田績麻啓發想象農民們除了“耘田績麻”還要幹些什麼活?(插秧、收割、犁地、積肥……)。想象范成大見此情景會對“村莊兒女”說些什麼?(辛苦、勤勞、各有各的本事……)

⑶ 結合想象誦讀(讀出敬重之情,讀出詩的節奏)

反覆讀:自由讀、指讀、評讀、教師讀、學生再讀、做着動作豎着大拇指來讀、齊讀。

2、賞析“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描述畫面內容。(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其語言),你們喜歡這些小孩子嗎?(天真、勤勞、好學、可愛、愛勞動)。

品後指導誦讀,帶着作者對那些兒童的喜愛之情來讀。讀出小孩子的調皮可愛。讀出小孩子的聰明好學、讀出你自己的喜愛之情……一遍一遍地讀,一次比一次讀得好。

這兩句詩。

五、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指導背誦

1、放聲自由讀詩,想象其意境,體會農民一家辛勤勞動的生活。

2、指名讀。

3、老師配樂吟讀。

4、學生入情入境的齊讀,朗讀中自然成頌。

六、總結

這首詩風格清新自然,語言親切樸實,富有泥土氣息。描寫了緊張而又愉快的勞動場面和田園生活的美好。 四、品詞賞句想象悟情

這是節課的重點,那是對詩歌深層意思的領悟,語言感情色彩的體會,豐富的思想和情感內涵體會。葉聖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像;應抓住精要之處,指導細細品讀,體味詩情,品出詩的意韻來。我是怎樣抓的呢?

第一、二句詩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寫了農民勞動的繁忙景象。抓詩眼,晝和夜說明農民日夜辛勞,各當家是指農家人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各表現出自承擔家庭一定的工作,各有各的拿手本事。表現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敬重之情。圍繞耘田績麻啓發學生想象農民們除了“耘田績麻”在夏忙中還要幹些什麼活?(插秧、收割、犁地、積肥……)。接着讓學生想象范成大見此情景會對“村莊兒女”說些什麼?(辛苦、勤勞、各有各的本事……)讓學生在想象中體會農民的忙碌和艱辛。最後是指導有情的讀,讀出敬重之情,讀出農人的勤勞,讀出作者對農人的欽佩讚美本事,我讓學生反覆的讀:自由讀、指讀、評讀、教師讀、學生再讀、做着動作豎着大拇指來讀、齊讀,要求學身學生要聲情並茂。讀好“晝、夜、各當家”晝夜讀重音,各當家要上揚。

而第三、四句詩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也和學二字使用的簡潔傳神。特別是一個“學”字,天真、好學、可愛熱愛勞動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利用媒體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描述畫面內容。你從這幅圖話裏看到什麼啦?(大人在忙着幹活,小孩在種瓜),然後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大人和小孩在說些什麼呢?大人說:“爸爸媽媽忙着了,去、去、去……玩去吧。”小孩噘起嘴說:“不,我也能幹活……”於是就學起大人種起瓜來。那你們喜歡這些小孩子嗎?(天真、好學、可愛、愛勞動,不怕苦不怕累)。最能體現不怕累的是那個詞呀?是“也”,字,大人能幹的他也能幹最能體現好學的是哪個詞啊?學。詩眼就這樣被品出來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讚美之情也出來了。接着也是反覆誦讀,要求學生讀出“也、學”的感情色彩來,(老師範讀一次)帶着作者對那些兒童的喜愛之情來讀。讀出小孩子的調皮可愛。讀出小孩子的聰明好學、讀出你自己的喜愛之情……一遍一遍地讀,一次比一次讀得好。

七、知識的延伸

1、說明《四時田圓雜興》還有60首,田園詩人還有很多,孟浩然、王維、陶淵明……(課件)

2、再學習一首(課件)田園詩篇

在古代也有許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歡親近大自然,喜歡田園生活,如陶淵明、楊萬里等。老師這裏再提供兩首詩人們在田園生活中寫下的詩讓大家欣賞學習:要求大家藉助老師提供的註釋自學古詩,說說詩的意思,並嘗試背下來。

夏時田園雜興

黃塵行客汗如漿,

少住儂家漱口香。

借與門前盤石坐,

柳陰亭午正風涼。

3、背誦自己熟知的田園詩。 六、知識的延伸

讀中拓展,提高學生的對古詩詞文的修養。古人云:爲文之道在於厚積而薄發。少年兒童只有通過大量的經典誦讀,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文化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因而學習詩詞不能只僅僅侷限於課文,要一篇帶多篇。由一篇田園詩帶出多篇的田園詩來,由一位田園詩人帶出多個田園詩人來。在學習完《四時田園雜興》之後,我要求學生再來學習另一首田園詩《夏時田園雜興》。我藉助媒體加以展示。讓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大概說說詩的意思,說說詩中的兒童是一個怎樣的兒童。並爭取背下來,接着讓學生背誦自己熟知的田園詩,再鼓勵學生多收集田園詩來誦讀。目的是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八、總結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詩詞歌賦更是其中的燦爛奇葩,同學們在課後可以多收集一些田園詩的名篇佳作,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同學們可以成爲象范成大、李白一樣的大詩人。老師期待着你們的大作。好嗎?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裏。 八、總結

這一節課除了要學好《四時田園雜興》本身外,另一個教學目標是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最後的總結是這樣的……(略)這既是對全詩的總結,也是對同學的期盼和鼓勵。

說課稿 篇8

【說教學目標】

一、總體目標

《談生命》是一篇清新優美的當代散文。作者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樹”爲例,表達對生命的感悟,啓發我們認識生命的本質和人生的意義。閱讀全文,能把握作者思路、認識生命的本質和人生的意義;對生命的現象和規律進行思考,並感受和借鑑這種人生態度;學習本文用形象的比喻表達對生命感悟的寫法,體會文中一系列形象所蘊含的意義。

二、具體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九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情感的規律,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⑴ 掌握文中生字、生詞的寫法和基本含義,這是閱讀教學的基礎。

⑵ 正確理解文字中關鍵詞語的含義,品位文中含哲理意義的語句。

⑶ 繼續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散文是學習語言的典範文體誦讀是對課文語言以及課文內容的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是進入課文情境。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條最有效的途徑。

本文以典範優美的現代白話文寫成,注入了感情,寫出了氣勢,很適合朗讀,應結合朗讀揣摩文義。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⑴ 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和學生讀書時背景音樂的播放創設情境,學生在教師積極有效的幫助和點撥下,以讀爲主線,開展研究式學習和體驗式學習,鍛鍊創新素質。

⑵ 學習文章運用比喻的方法說明抽象事物的寫法:

課文以“生命像東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樹”比喻人生,具有很強的隱喻性,描述春水和小樹的行動和生長的現象,生動形象,給人以審美享受,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比喻方法的運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能進一步理解生命的意義,勇於戰勝困難,熱愛生命,積極投入生活。

培養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意志和豁達樂觀的精神。

4、創新素質培養目標:

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志向、創新思維和創新想象。

【說教學內容】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冰心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文章文質兼美,意境美、哲理美和語言美兼具,景、情、理和諧相融,是一篇很好的學習材料。從語言上看,字、詞、句、段都耐咀嚼,“形象表達”尤其精彩,如果導引得當,學生必然學有所得。從思想內容上看,文章談的`是“生命”話題,處在人生重要關口的九年級學生,應該有體驗、有興趣,能與文本進行情感交流、思想碰撞,或許能夠受到啓迪,產生共鳴。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達到課程標準所提到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二、重、難點的確定及依據

1、教學重點:

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確立的原因是本文以典範優美的現代白話寫成,注入了感情,寫出了氣勢。學生可以揣摩來學習如何運用一定的修辭表達主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2、教學難點:

體會文中一系列具體形象所運含的深刻意義,體會作者的思想觀點。

確立的原因是課文以“春水”和“小樹”比喻人生,具有很強的隱喻性。需要訓練學生形象思維,感受文中鮮活的形象。這對於九年級學生來說,便有些難度,要綜合運用他們理性思維和概括能力。因此確立以上爲教學難點。

【說教學方法】

一、總體教學構思及依據

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學要以人爲本,按照學的規律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等,是語文課堂教學最基本的理念,也是我這堂課的設計理念。

本文是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要通過朗讀、精讀、品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和文本對話,品味優美的語言文字,從而達到領會文章的主旨的目的。另外,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影響深遠,設計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真正發揮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方法的引導,有助於學生自覺、自主的學習。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和創新能力。實現學生、老師、文本之間的平等對話,落實教師“平等中的首席”的地位。

二、具體的教學過程設計與依據

爲學生營造陽光明媚、溫馨舒適、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追求教師和學生對作品的平等對話,進而讓讀者與作者實現心與心的交流,這是語文教學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我在教學中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宗旨,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參與性爲前提,以個人或小組合作活動爲基本方式,通過朗讀領悟、合作討論、質疑創造、拓展運用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朗讀中培養語感,在質疑中學會創新,在比較閱讀中訓練思維,在老師誘導下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探究,讓學生真正成爲語文學習的主人。所以我設計了三大環節:一、情境導入、二、走進文本:以讀爲本,品讀結合,這一環節中設計了對文章不同角度的品讀:閱讀一:咬文嚼字,讀懂文章;閱讀二:尋章摘句,讀出自己;閱讀三:聯想想象,由讀到寫;閱讀四:質疑問難,讀出問題;閱讀五:背誦警句,積累鞏固。第三環節:走進生活:比較閱讀,延伸課堂。

三、學情分析及對策和依據

我所任教的班級,城區學生居多,他們思維活躍、知識面廣,語文基礎較好。另外九年級學生,生活的體驗、語言的積累較之低年級學生有較大的優勢,在形象思維豐富的同時,抽象思維也有了發展,對於本文的學習,對於“生命”的認知,應該更具有“可生成性”。並且本文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寓抽象的概念爲具體的物象,學生一定喜歡。但文章中有不少語句含義很深,與學生的人生體驗有相當大的距離,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教學中應讓學生結合體會自由談,教師適當點撥,不硬性強求。

四、困難對策及依據

由於九年級學生的經歷及認識有限,文中一系列具體形象所運含的深刻意義及作者的思想觀點,學生可能理解不透徹。老師應恰當加以點撥,方可深入體會。另外針對一部分學生上課有畏難情緒,老師要構建開放課堂,師生雙方在相互交流中溝通,在相互啓發下補充,共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師生的共同發展。要尊重個性體驗。創造一個和諧寬鬆的學習環境,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重要特性──人文性。

【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爲激發學生對生命本質和規律的探究興趣。教師先提出一個問題:“生命”是一個尋常的話題,也是人類恆久的話題。試想一下,當你隻身一人站立在廣袤無邊的大沙漠中時,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在學生七嘴八舌地回答之後,教師進行深入: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短短的幾十年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猶如一顆流星,轉瞬即逝。人們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演繹着生命的內涵,它是貝多芬在琴鍵上迸發出的鏗鏘的音符,它是凡高筆下絢爛的色彩,它是綠蔭場上運動健兒分秒的搏擊,它是孤燈下莘莘學子熬更守夜的苦讀……儘管這些生命的形式各不相同,但生命的本質和規律都是相同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文壇老祖母冰心筆下的《談生命》,傾聽她對生命的詮釋。

(這樣的導入,聯繫生活拉進學生與作品的距離,激發學生對生命本質的探究興趣。)

導入之後,和學生一起討論學習的和目標,定向學習目標,明確學習任務。

二、走進文本:以讀爲本,品讀結合

著名教育家於永正老師說過,“知識要靠自己在讀中獲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讀體驗,理念要靠自己在讀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讀中掌握。”在這一板塊中,我採用“朗讀”策略,教給學生品讀的方法,“還課堂琅琅的書聲”,使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體驗,在讀中創造!實現“教是爲了不教”的教學境界。所以這一環節設計了對文章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解讀。

1、閱讀一──咬文嚼字,讀懂文章:

組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依靠工具書及課下注釋,解決生字詞問題。

這是語文學習的基點。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2、閱讀二──尋章摘句,讀出自己:

再讀課文,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品味欣賞,與大家交流。

一要說明喜歡的理由。二要說出自己的體驗。三要讀出正確的情感。

這一步是學生個性化品讀文本。這樣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來品味語句豐富而深刻的內涵,教師適時以身說法,以期師生共鳴。讓學生進入個性閱讀的空間,在閱讀中既審視作者、文本,又觀照自己,因文悟道,披情入文。

3、閱讀三──聯想想象,由讀到寫:

讓學生仿照文章“形象”的文句,通過聯想、想象,以“生命像……”開始,寫幾句形象的話,表達自己對生命的認識。然後在課堂交流、共享。

這樣設計將閱讀與寫作緊密結合,訓練學生髮散思維,引導學生留意生活、關心社會,並指導他們表達豐富的情感體驗。

4、閱讀四──質疑問難,讀出問題: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十個問題更重要。《語文課標》中也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我注重引導學生第三次對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大膽質疑。學生對文章當中自己不明白的內容進行質疑,小組討論,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全班討論解決。這一環節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並通過交流與合作,探求解決問題方法。除學生提出的問題,我再設置兩個問題:

⑴ 作者把“生命”形象化地說成是小樹,生命與小樹有哪些相同之處?

⑵ 通過作者對生命本質的認識,表明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發現教育法認爲:“當學生對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後,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較爲典型的問題,而學生對於自己的問題總是有更大的興趣,又將主動回到文章中去探究答案”。這樣看來質疑是創新的起點,是思維的火花,是進步的階梯,更是成功的關鍵!

5、閱讀五──背誦警句,積累鞏固:

豐富語言積累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所以讓學生品讀文中警句,爭取當堂成誦。這樣既是語言的積累,又是思想的昇華。

在第二大環節中,學生了解了文章的讀法,從咬文嚼字到尋章摘句,從理解性閱讀到創造性閱讀,從品味賞析到閱讀積累,拓展了思維空間,提高了閱讀質量。

三、走進生活

設計這樣的問題:“冰心用散文來表達自己對生命的感悟,梵高用畫來表達,大家願不願意尋找一種恰當的形式表達自己對生命的感悟?”

由課內而課外,由書本而人生,拓展學生的閱讀,讓學生的閱讀與思考定向馳騁。

(這樣設計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感受,着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靈活性思維,充分發展學生個性,採用各種形式表現自己對生命內涵的感悟,同時進行德育滲透。學生自行準備,如果需要還可以與其他同學合作完成。學生可利用繪畫、演講、詩歌、快板等形式來表現。如果時間不允許可以延伸到課後完成。)

附時間安排:情境導入:3分鐘;咬文嚼字,讀懂文章:2分鐘;尋章摘句,讀出自己6分鐘;聯想想象,由讀到寫8分鐘;質疑問難,讀出問題10分鐘;背誦警句,積累鞏固8分鐘;走進生活5分鐘。另外還有3分鐘作爲彈性時間,視學情而定。

以上是教學的主要過程,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多讀多思多說,是本節課設計的出發點;“注重興趣與感悟、注重朗讀與積累、注重個性與反思”,是我對新課標的理解,是我的教學理念,也是本節課的設計原則;感受語文的魅力,讓課堂鮮活起來,讓學生愛學會學,是我課堂教學的追求!以上說課有不當之處請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規範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第四冊"1000以內數的認識",根據教學大綱和新課程規範要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學習1000以內的數,體驗數的發生和作用。

(2)會數1000以內的數,認識計數單位"千",體會十進關係。

(3)培養同學的估數意識和能力,發展數感;並培養與人交流、勤於考慮的習慣。其中正確數1000以內的數,體會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規範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交往互動與一起發展的過程"。據此,本節課主要採用活動教學法。

1、將教學內容活動化,讓同學在做中學。

首先是猜一猜體育館人數的活動;接下來是小組合作數小棒的活動,給同學一大盒小棒,在猜想的基礎上,將"到底有多少根小棒"這一問題交給同學,讓同學自身在數小棒的操作活動中自身去體驗、感悟,從而發現數數的方法,體會十進關係。然後是議一議的活動,讓同學交流:關於數數,你有什麼新的發現?最後是練一練的活動,包括接一接、數一數、說一說、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動,讓同學在活動中完成了新知的應用與拓展。

2、採用小組合作學習,讓同學在交往互動中學。

本節課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同學小組合作數小棒,一起決策,集體解決問題,同學在小組中可以自由學習、充沛交往,小組中的每個同學都有操作、發言的機會。

3、創設情境,讓同學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低年級兒童的特點,本節課創設了企鵝博士考大家、登城堡拿禮物的故事情境,力圖引領小朋友們走進一個充溢童趣的童話世界,讓他們學得輕鬆愉快又積極主動。

三、說學法。

從學法來說,本節課主要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法。首先是小組合作數小棒的活動,我先讓小組成員獨立考慮,然後組內討論交流,達成共識,最後小組成員一齊動手操作。然後是小組議一議的活動,老師先引導同學:關於數數,你有什麼新發現?同學在獨立考慮的基礎上討論交流,各抒己見,一起促進。組與組之間也有交流。同學合作過程中,教師不作過多的啓發、引導,同學的學習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

四、教學程序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主要由以下幾個活動組成:

活動一:猜一猜

課件出示體育館圖片,引導同學:猜猜看,這兒可坐多少人?意在讓同學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大數的意義,培養同學的數感、估計意識和能力。並由此導入課題:1000以內數的認識。

活動二:數一數

活動前,爲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我創設了登城堡拿禮物的故事情境:小朋友,企鵝博士帶來了一些題目,小朋友每答對一道題,就可以登上一級臺階,到達城堡時,裏面將有一份禮物等着你們!你們敢接受挑戰嗎?接下來同學滿懷信心地進入數小棒的活動。

(1)數老師手中的小棒:一根一根地數,明確"10個一是十";

(2)數杯中的小棒:十根十根地數,明確"10個十是一百";

(3)小組合作數更多的小棒。

數之前,我先讓同學猜一猜:企鵝博士給我們帶來了幾大盒小棒,你們猜一猜,每盒大約多少根?

同學自由猜想後,老師問:怎樣能準確地知道小棒的根數?同學將自發地要求數。老師把小棒和橡皮筋分給各組,請小組合作數一數,並提出數的要求:

(一)數的速度要快;

(二)數的數量要準;

(三)數的結果要讓他人一眼就能看明白,不用一根一根地數。

出示要求後,我不是馬上讓他們數,而讓他們先獨立考慮:該怎樣數?再組內討論:我們組怎樣數?統一意見,達成共識。然後組內一起動手數小棒。

數完後,分小組彙報:你們組有多少根?怎樣數的?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這時,將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數法:可能有5根扎一捆的;可能有10根一小捆,10小捆紮成一大捆的;也可能有20根一小捆的,或50根捆的,等等。

在此基礎上,老師引導同學比較:這麼多的數法中,你最喜歡哪種,說說你的理由。然後請各組把你們組的'小棒放在相應的數位筒裏,並說一說裏面有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這樣從感知入手,注意了數和形的結合同學很自然地得出:10個一百是一千。

同學在緊張有趣的數小棒活動中,經歷概念形成的過程,經歷將具體問題"數學化"的過程,將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整個活動中,教師不作過多的啓發、引導,但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活動三:議一議。

關於數數,你有什麼新發現?讓同學先獨立考慮,再組內討論交流。這樣,在操作體驗的基礎上,讓他們自身總結歸納出數數的方法和規律,培養同學的創新意識。

活動四:練一練。(企鵝博士考大家)

1、 接一接。

89-- 189-- 99-- 299--

379-- 699-- 509-- 999--

接近整十、整百拐彎處數的數法是同學數數中的難點,這一活動是爲突破難點而設計的。

2、 數一數。

(1) 從一百九十一數到二百零一

(2) 從九百八十七數到一千

這裏,我讓同學找同伴互數,再個別展示,讓每個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

3、 說一說:聯繫日常生活,用1000以內的數說一句話。讓同學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感悟數學的價值,並培養同學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

4、 估一估:書架上大約有多少本書?並請說出你是怎樣估計出來的,再次培養同學的數感和估算能力。

5、 填一填: ( )、( )、800、( )、( )

這是一個開放性練習,同學可以一個一個地數,也可以十個十個或百個百個地數……可以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數,也可以反過來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數,只要同學說得有道理,都給予充沛肯定,以提高同學解決問題戰略多樣的意識。)

最後進入總結的環節:通過大家的齊心協力,我們順利登上了城堡,城堡裏有什麼禮物等着大家呢?(課件出示金燦燦的獎盃)恭喜你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你們將獲得更多的獎盃!以此激勵同學努力學習,不時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