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模板集合九篇

說課稿 閱讀(1.35W)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認真擬定說課稿,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說課稿模板集合九篇

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中班數學活動《圖形寶寶》,這一活動來自山東省編教材中班上冊《我的好朋友》這一主題。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首先,我來進行教材分析。《綱要》中指出: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爲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要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圖形寶寶》這一活動是讓幼兒通過測量的方法感知長方形、正方形的形狀,建立對形狀的基本認識,既培養了幼兒對圖形的感受力和認識力,又培養了幼兒初步的探索能力。同時,?

下面來說學情。中班幼兒過小班的學習,對圖形有了較基本的認識,但是在腦海中還沒有形成關於圖形的具體印象。根據中班幼兒形象思維佔主要地位,抽象邏輯思維初步發展的年齡特點,幼兒所學習的知識與法則應該儘量的避免老師直接交給他們,而是應該在幼兒操作體驗中去探索、去發現,爲幼兒設置遊戲化的情景,通過有趣的遊戲使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儘量讓抽象的邏輯概念在具體的事物中理解,讓幼兒在遊戲中獲得知識。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確立了認知、情感、技能等方面的目標.其中有探索認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標是:

1、學習用測量的方法感知長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徵

2、能找出環境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

3、培養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思維的靈活性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難點定爲第一個目標:學習用測量的方法感知長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徵。希望能在活動中讓幼兒掌握。

活動準備是爲了活動目標能更好的得到實現,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

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所以,我既進行了物質準備又考慮到幼兒的知識經驗準備。 物質準備:

1、“圖形王國”教學課件,老師使用的正方形,長方形娃娃及圖形各一個,數字卡片若干。

2、幼兒每人兩張紙:一張紅色的長方形紙(長邊爲六個回形針長,短邊爲四個回形針長1張綠顏色的正方形紙(每邊爲4個回形針長),回形針若干。 知識準備:幼兒已認識正方形和長方形。

下面,我來說教法。《綱要》提出: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教師將充當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根據中班幼兒的思維特點,結合多種教法進行活動。因此本活動我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還挖掘此活動的活動價值,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活動中我運用了:

1、情景導入法:活動導入部分既要讓幼兒發現問題,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問及探索,又要通過幼兒感興趣的方式設置懸念,因而我設計了圖形王國這一情節,並通過情景的方法啓發幼兒思考。

2、演示法:教師通過講解談話把教具演示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動的演示是引導幼兒用回形針進行測量。

此外我還運用了觀察法、談話法等,對於這些方法的運用,我“變”以往教學的傳統模式——教師說教,爲以幼兒爲主體,教師以啓發、引導的方式,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並以“遊戲”貫穿活動始終,讓幼兒在玩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真正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幼兒是學習的主人,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索活動,不僅提高了幼兒探索能力,更讓幼兒獲得了學習的技能和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本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操作法:《綱要》指出教師在提供豐富材料時,要使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本活動的操作是引動幼兒用回形針測量,讓幼兒通過看一看、比一比、來感知長方形、正方形的不同。

2、交流法:同伴間相互交流探索問題。在交流的過程中既能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將自己獲得的經驗與同伴交流分享,使《綱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動”得到真正體現。

爲了能完成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目的,我設計了本次活動的活動流程:?

一、導入:情景遊戲——進入圖形王國

今天老師要開着小火車帶小朋友們去一個好玩的地方。(入場)

趕快做到座位上,火車馬上就要開動了。(開火車音樂,做律動)

二、引導幼兒對長方形、正方形進行觀察、比較。

出示正方形娃娃,長方形娃娃,引起幼兒的關注。然後提問“兩個娃娃長得一樣嗎?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相同?

三、幼兒動手操作,感知正方形、長方形的基本特徵。

引導幼兒用回形針測量,通過動手確定答案,提出測量的要求,步驟如下:

(1)測量時先要將回形針的一頭與圖形的邊對齊

(2)圖形與回形針要貼緊

(3)回形針與回形針之間不能有空隙

(4)用相應的數字在每條邊上都記錄所有回形針的數量。

3比較操作結果,感知長方形的基本特徵。

交流測量結果,引發幼兒的思考:

紅色的圖形和綠色的圖形邊長測量的結果是一樣的嗎?哪裏不一樣?引導幼兒歸納出兩者的不同,由此得出結論: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四邊相等。

運用摺疊的辦法,比一比,驗證長方形的對邊是相等的。

引導幼兒總結:長方形有四條邊,對邊一樣長,有四個角,四個角一樣大。而正方形有四條邊,四條邊都一樣長

二、擴散思維活動——給圖形寶寶找朋友。

播放課件,引導幼兒擴散思維,想一想、說一說生活中與圖形寶寶相似的東西有哪些? 瞭解圖形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

小結:原來,圖形寶寶就在我們的周圍,時時刻刻與我們生活在一起,使我們的好幫手。

活動延伸:

1、在區域中投放材料。引導幼兒用長方形、正方形拼擺圖形。

2、引導幼兒對圖形進行添畫。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綱要》中組織與實施中的教育性、互動性、針對性的原則,也符合中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規律。因此,我想通過這樣的一個活動,孩子們不僅能認識幾何圖形,能詳細地說出各圖形的區別。而且在以後的學習中遇到困難時通過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及與同伴交流等方法來解決問題。

說課稿 篇2

一、說課標教材

1、課標、學段、年級、教材、單元、章節等聯繫。

《鼎湖山聽泉》是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以“寫景爲主題”的開篇課文,也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鼎湖山位於廣東肇慶市東北,是著名的旅遊勝地那裏羣峯羅列,古木參天,泉聲淙淙,飛瀑直瀉,自然風光十分迷人作者以遊覽線路的先後順序,以美侖美奐的筆調,記敘了在景區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寫在鼎湖山聽泉的感受爲中心,重點寫“途中聽泉”和“山寺聽泉”,全文語言優美,詞彙豐富,表達了作者對鼎湖山泉水的喜愛,對大自然的熱愛

2、教學目標的設定

全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我們”來到風景名勝鼎湖山;第二自然段寫了白天“我們”在上山途中觀景聽泉;三至五自然段寫了入夜,“我”在慶雲寺聽泉,抒發在鼎湖山聽泉的總體感受根據本課及學生的特點,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文中重點詞語,賞讀、積累介紹鼎湖山泉聲的優美句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上網瀏覽、協作學習、會話商討、蒐集資料、整理創作及審美表達的能力,樹立學生主動利用網絡自主探究的意識,養成健康瀏覽的習慣

3情感目標:A、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深切感受鼎湖山泉聲的美妙,增強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B、讓學生了解鼎湖山是我國自然保護區和世界自然保護區,我們學生要增強保護自然的意識

3、學科教育價值

學習本文可以使學生提高朗讀技巧,積累語言,明白遊記散文的寫法,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二、說學生

九年級學生對語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於想象,喜歡朗讀優美的寫景文章。聽說習慣已經養成,大多同學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本課語言生動易懂,學生可以在讀中領略鼎湖山泉聲美妙。

三、說教學模式

1、校模

”導“、“學”、“問”、“練”、“評”高效課堂模式是我校基於“以人爲本,爲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教育理念,以問題爲線索,以促進學生主動快樂學習爲關鍵點的現代課堂教學模式。

2、課堂流程

本課擬兩課時教完,全文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四個環節:

(一)緊扣題眼,以疑導學

學生的已知經驗是其思維的源泉課一開始,我板書課題《鼎湖山聽泉》,“聽”字故意寫成繁體字,並趣解“聽”字,由此提醒學生讀書要“入耳、入目、入心”,學習本課,品味泉聲美妙更要“入耳、入目、入心”,才能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然後由“聽泉”這一題眼,引導學生看題質疑:去哪裏聽泉?泉聲是怎樣的?由此揭示話題:“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去廣東省肇慶市的鼎湖山聽泉”抓住題目中的“聽”字引入,通過質疑,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從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直扣文章中心

(二)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強化初讀,保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沉下心來讀書,學生對文章纔有一個整體的感悟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兩個層面的“讀”,通過“讀”來達到整體感知,理清文脈的目的:

1、輕聲自由讀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順句子以“鼎湖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這一話題,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分段聯繫讀讓學生逐段默讀,邊讀邊找出“半小時左右”、“過了寒翠橋”、“來到半山腰的慶雲寺”、“入夜”、“矇矓中”這些詞句,領會作者按照地點轉移和時間先後順序記敘的方法,理清文章的脈絡

(三)精讀感悟,積累運用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動筆墨不讀書,勾勾畫畫好方法”精讀課文的好處是:學生讀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學生理解得越好,朗讀就越有感情“讀中想象”是學習寫景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發揮想象,將優美的文字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體會其表達效果,這有助於學生語言的積累與運用能力的提高

1、研讀“途中聽泉”,初識泉聲的特點

話題1:“作者在上山途中聽到了怎樣的泉聲?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學生自讀勾畫,通過反覆朗讀,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句,從“淙淙的泉聲、不絕於耳、清純悅耳、歡快活潑”體會到泉聲的美、大,從“涌流、流瀉”等詞想象到泉水的多,讓學生通過朗讀,品味泉聲的美妙,與此同時想象鼎湖山草豐林茂、古木參天、鳥語花香、滿目青翠的景色從而爲後文作者能在夜晚聽辨泉聲作好鋪墊

2、研讀“山寺聽泉”,品味泉聲的美妙

話題2:“作者夜宿古寺,聽到的泉聲又是怎樣的?”讓學生動手勾畫

根據學生的彙報,精讀重點部分:“那像小提琴一樣輕柔的,是在草叢中流淌的小溪的聲音;那像琵琶一樣清脆的,是在石縫間跌落的澗水的聲音;那像大提琴一樣厚重回響的,是無數道細流匯聚於空谷的聲音;那像銅管齊鳴一樣雄渾磅礴的,是飛瀑急流跌入深潭的聲音”

爲了能讓學生通過此段的學習落實目標4、5,突破教學重、難點,體會作者聆聽、辨識、品味出的泉聲的美妙,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1)聯繫生活 展開想象

聯繫生活:讓學生說說在電視、CD等媒體中聽到的“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銅管齊鳴”的聲音是怎樣的,進而體會“輕柔、清脆、厚重回響、雄渾磅礴”等詞

展開想象:草叢石縫涌流、空谷細流、飛瀑急流的景象

(2)質疑理解 前瞻後聯

在重點句段教學時,我們要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係,要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前瞻後聯,培養學生聯繫上下文整體理解文章的好習慣

提出疑問:“爲什麼作者會聯想到這些聲音?作者的耳朵真的有那麼靈嗎?”引導學生聯繫上文,明白作者之所以想到了這些,是因爲聯想到了白天所見到的景色

“作者還聽到了什麼?”從忽高忽低、忽急忽緩作者又產生了聯想,讓學生在通過朗讀想象,從“繞過、拍打、穿越、流連”感悟到泉水的“趣與活潑”

(3)讀寫結合 運用積累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閱讀能力但不能忽視寫的能力,語文要崇讀學寫,結合課文特點,注重引導學生由讀到寫、讀寫結合,方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在學會感悟了泉聲的美妙後,我把練筆擠進課堂:引導學生用“像……一樣的,是……”仿寫一段話

(四)以讀促講,昇華情感

“泉水繞過樹根、拍打卵石、穿越草叢、流連花間……最後泉水流進了我的心田”引讀最後一自然段“鼎湖山的清泉是如何滋潤萬木,蘊育生機?”讓學生再回讀全文,用心再次聆聽、辨識、品味新課標提出在教學中我們要關照全文,由部分再回到整體,讓學生形成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

四、說教學手段運用。

1、自學導航問題設計合理,幻燈片適時適量。

2、板書設計

板書是文章的縮影,是課文的精華爲此,我根據課文特點,緊扣題眼“聽”字,以趣解繁體的“聽”字,統領全文,目的在於引導學生讀書要“入耳、入目、入心”,聆聽、辨識、品味泉聲也須“入耳、入目、入心”,方能感悟泉聲之美妙,潤物之無聲也整個板書,簡潔明瞭,提綱挈領既起到引領讀書方法之功效,又突出了文章之中心,可謂一箭雙鵰也

3、自評、互評、師評緊密結合。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以“我”的親身感受告訴我們網絡的用處,反映了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理解課文內容,抓住的要點,初步認識網絡的.用處,增長學生的見識,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這是本課的選編意圖,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學本課,應根據課文特點和課文的選編意圖,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學習經驗,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理解、體驗、感悟。因此,我通過直觀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多種手段的朗讀,加深學生對的理解;通過小組合作、互動、共學,使學生解決疑難達到自我領悟。

二、說教學目標:

我將教學目標定爲認知目標、情感目標、能力目標。

認知目標:

1、認識本課12個生字,理解關鍵性詞語的意思,如“信息、信息高速路、便捷、網上購物、拍賣、五州四海、電子郵件、羨慕”等詞。

2、理解課文內容,抓住的要點,初步認識網絡的用處。

3、繼續增強學生將網絡成爲自己學習夥伴的意識。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課文,.增長學生的見識,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

能力目標:

1、能自學或是與同伴一起合作學習,提高自己網上合作能力。

2、能利用網絡資源,查看、收集、瞭解信息高速路給我們的生活、學習帶來了什麼?進行交流。

3、能用留言板進行網上交流與學習。

三、教學環節: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四點:

(一)通過聲像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因此在課前,那麼本課教學一開始,我就對學生說:“小朋友,你們喜歡看動畫故事嗎?學生肯定會興趣盎然。隨後我就播放錄像並說:“有一位明明也和大家一樣,對網絡充滿了好奇,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感受一下作者在網上時大開眼界時神奇經歷。(揭示課題)”

(二)通過聲像介入,激活學生情感:

在揭示完課題之後,我就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下面,就讓我們小朋友邊看動畫、邊聽課文錄音,待會兒請你說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麼?這時,我就向學生播放課文錄音和動畫。這樣一來,通過媒體的介入,通過網絡聲像效果的作用,使原本靜態的東西變得生動形象起來,學生在感官刺激下,激活了內在的情感。而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學生對本文也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爲我下面的深入教學做了一個鋪墊。

(三)網上協作學習,解決學生疑難。

由於,我班學生差異性較大,好的學生學習能力很強,在課堂上經常會感覺“吃不飽”;而有些學生學習能力較差,經常會感到“不宜消化”;在教學中,我也往往會感到顧此失彼。那麼如何兼顧到每一個學生呢?網上合作、互動學習就爲我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在深入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下面就請各個學習小組根據自學建議自學課文的小節。自學建議:1、輕聲讀課文,用你喜歡的方式學習字詞。2、想一想:爲什麼說,通過找關鍵字、關鍵句來闡明你的觀點,並在BBS上發佈。這時,學生可以通過反覆讀課文,抓關鍵詞句來說明自己的觀點。信息能力強的同學就可以直接將自己找到的內容和感受發佈在BBS上;信息能力差的學生則允許他走出座位,與他人共同合作、研究、學習。這樣一來,強者帶動弱者,尊重了學生個體間的差異。而網上發佈,又使每一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改變了以往課堂教學小組討論中,只有能說會道的學生出盡風頭,搶着發表自己的觀點,而一些膽小、缺乏自信的孩子永遠縮在後面,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隨後,我就讓學生到大組進行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我就對學生交流的內容及時進行點撥、歸納、評價。並對學生找到的詞句指導朗讀。

葉聖陶先生說:“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看書、讀書的,而不是給學生講書的。”學生只有在多讀中才能感知、理解課文,從而達到自我消化與吸收。因此,在大組交流之後,學生理解了,我就讓學生再去讀讀課文,加深學生對的理解。這時,學生可以戴上耳機再一次傾聽老師的示範讀或跟着讀;可以邀請夥伴合作讀或比賽讀;也可以點擊音樂配樂讀或點擊錄象配音讀;還可以邀請老師挑戰讀。這樣一來,通過多種手段的朗讀,使學生的情感達到了高潮。

(四)課後拓展訓練,開拓學生視野。

一篇就是一個語言文字的大千世界,教師要善於挖掘課文的空白處,精心選取訓練點,同時還要注意練習答案的多樣化,這樣才能爲學生提供一個思維的廣闊空間。在課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課前,我們小朋友,還查到了網絡的許多作用,那黃老師將你們的資料進行了簡單的歸納整理,你們想看嗎?

這時,通過網上信息交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而在瀏覽過程中,學生也會注意到老師將自己找到的資料分類歸納在哪裏。教師就通過自己的示範,潛意識地培養了學生要逐步學會歸納整理資料的意識。這樣一來,整個教學就突破了狹小的教室空間和短暫的課堂時間侷限,開拓了學生的視野。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本課時內容主要從教育、文學、繪畫三方面反映出宋元文人的世界。既介紹了當時文人士大夫階層的特徵—注重哲理思考、富於情趣風雅,也介紹他們關注百姓生活,創作反映百姓生活的作品。文人世界的這些特徵的出現實質起源於宋朝文化教育政策的改變。

二、學習目標:

知識技能:瞭解宋朝教育政策的變化;瞭解宋元時期在教育、詩詞、繪畫、戲曲等方面的主要成就;瞭解宋元時期文人的特徵;瞭解知識分子文化與市井百姓文化的互動。

過程方法:分析宋初對文人政策的改變,聯繫宋元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發展、市井文化的繁榮對文人世界的變化的影響,蒐集對比宋元時期文人與前朝文人的作品,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瞭解宋詞、元曲、宋元繪畫等都是我國豐富多彩的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分析宋詞元曲等來源於民間的事例,領會民衆使歷史的主人,是創造和傳承文明的主體;瞭解文化世界變化與社會物質文化、政治政策變化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全面的歷史唯物主義史觀。

三、重點和難點:

重點:宋元文人的特徵;文人與百姓文化的互動。

難點:分析宋元文人世界變化的相關因素;體會宋元文人作品中的哲理與情趣風雅。

四、教學方法:

閱讀與材料收集、體會感受作品意境、分析討論。

五、教學活動建議:

導入新課:可以從學生比較熟悉的宋詞元曲導入,或者從北宋初年重文輕武國策的出臺導入;可藉由歷史故事,如“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導入。

宋代的教育:

1.可利用課本圖片資料,讓學生感受宋代文化教育、科舉取士與前朝的變化(士

人地位提高,學校教育普及,科舉考試的擴大),分析這些變化出現的原因—重文輕武國策。

2.組織學生討論:說說重文輕武國策的產生原因以及後果(爲文人世界的多姿多彩提供了根本條件)。

宋代文人的特徵:宋代文人的兩個主要特徵——多才多藝,情趣風雅;注重哲學思考和內心修養。注意讓學生從具體豐富的材料和情境中感悟。如體會蘇軾《題西林壁》(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蘊涵的哲理;體會《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豪放的意韻;體會宋元文人詩情、哲理入畫的特點。可以大量引用課外材料。

元曲(文人與民間文化的互動):

1.教師可以補充有關元曲的知識,如元曲四大家及著名曲目或關漢卿的生平,《竇娥冤》的大致情節。

2.思考討論:元曲在民間的流行說明了什麼?(宋元時期士人關注民間文化的重要表現,體現文人世界與世俗文化的互動)元曲的盛行反映的時代特徵(濃郁的文人氣息與世俗氣息,世俗時代的體現)

六、教學設計(學與教的過程):

(新課導入)

師:上一課我們已經瞭解了宋朝的“重文輕武”和“杯酒釋兵權”,這樣的環境直接促成了宋元時期文化的發達和教育事業的大發展。教育事業的大發展最主要體現在學校的設立和科舉考試所取進士的大量增加。而學校的普遍設立導致了許多文章的出現,例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有誰知道這些文章的內容?

生:回答。

師:中國古代的有些哲理和思想對今天21世紀我們學習仍有很大的影響。裏面包含的爲人處世的道理值得我們好好地研究。

師:兩宋時教育的發達還體現在進士人數的增多。今天的中國教育事業也是比較重視的,但是封建社會的重視教育和今天我們黨對教育事業的重視是不一樣的,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呢?

生:討論,回答。

師:總結歸納。封建社會上佔統治地位的是地主階級,雖然兩宋時期重視教育,使受教育的人的範圍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增加,但是在古代的中國能夠接受教育的畢竟還是少數人,絕大多數老百姓還是讀不起書的。而且更重要的是,由於古代三綱五常的約束,婦女是沒有受教育的權利的。而我們現在,國家爲了老百姓的利益,已經規定了適齡兒童要接受義務教育,而且還實行了男女平等,不能對女性進行歧視,在有些方面,國家還對女性進行特別的保護。現在我們國家爲了提高國民的素質,已經新建了許多大學,讓越來越多的人能接受高等的教育。所以我們應該爲生在這一時代和國家而感到幸福。

師:兩宋對教育的重視給當時文人發揮自己的聰敏才智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所以在文學上,宋朝和元朝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最重要的成果是宋朝的“詞”和元朝的“曲”。當然古代延續下來的詩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自己知道的詩詞。

生:(活動)

師:宋朝文人的另一個成就是繪畫方面的。在我們同學中也有許多小畫家。其中的“梅、蘭、竹、菊”是畫家們的“鍾愛”。大家討論一下,爲什麼宋朝的文人喜歡它們,你喜歡它們嗎?爲什麼?

生:回答(略)(教師同時在多媒體上給出梅、蘭、竹、菊的畫,給學生以美的教育和享受)

(教師多媒體給出馬致遠的秋思,並配上畫,一起欣賞)

師:元朝在文學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出現了新的文學題材——曲。

師:在元曲上最著名的是誰呢?他的代表作是什麼?我們來說說看。

生:(活動)

師:《竇娥冤》反映了當時人民羣衆中對統治者不滿的一種情緒,也反映了婦女地位的低下。如果沒有老百姓的時候經驗,水平再高的文人也創作不出好的作品,所以我們一定要尊重人民羣衆,更要尊重人民羣衆的勞動成果。

師:通過這一堂課的學習對你有什麼啓發。

生:回答(略)

小結:(略)

課外作業:收集寧波市的文人以及在這方面的成就;收集讚頌梅、蘭、竹、菊的詩句。

教後記:(略)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分析

1、本課題的知識目標是使學生了解色彩搭配的特點,認識色彩搭配在視覺傳達中的作用;能力目標是利用多媒體教學優勢,培養學生色彩的鑑賞能力,並運用已有知識和本節所得體會與感悟嘗試進行視覺傳達的色彩搭配的簡單設計;通過色彩搭配的視覺傳達作用,讓五彩繽紛的色彩感染學生,使之認識多彩的世界,更加熱愛多彩的生活。本課教學重點是瞭解視覺傳達中的色彩對人們情感的作用,難點是運用恰當的色彩搭配傳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2、本節在美術課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通過視覺形象可以表現生活、表達自己的情感,在現代視覺藝術中其地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3、對教材的處理:本課教材通過簡潔的文字和大量精彩、新穎的圖片啓發學生的想象力。對學生進行講解與引導,爲了充分處理好教材,本節採用收集的大量圖片,反覆進行展示、比較,以教材爲基礎,充分發揮多媒體優勢,直接對學生進行視覺刺激(視覺傳達)。多啓發學生分析好的作品最終達到落實教材的目的。

二、說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色彩知識,如:色塊、色調、色相、明度、純度、三原色、冷色、暖色等基本知識而且學生已能夠用三原色調出一些所需要的基本顏色等,部份學生也具備了一定的繪畫技能和色彩搭配的基本能力,所以要學習此課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和運用能力的基礎。

三、教學方法:

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觀察、賞析、思考,從視覺刺激到情感影響,進而引導分析理解,使學生產生一種嘗試動手設計的衝動而表現自己,實現教學目的,給學生具體指導,讓學生自己動手,從而培養學生的技能。

四、說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觀察、思考、引導學生進行技法訓練。

五、說教學過程:

由學生感興趣的VCD、CD、DVD封面引入課題,讓學生欣賞一組圖片讓學生思考和回答選用的顏色及色彩搭配產生的視覺效果,教師總結視覺傳達的重要環節。再通過出示幾組圖片讓學生比較最爲強烈的視覺效果,在比較過程中,學生思考、教師總結出不同的色相、明度、純度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在視覺傳達中起到不同的情感作用,爲了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加深,通過人們熟知的生活中的視覺傳達的色彩搭配設計,出示一組圖片,如車站、馬路旁、在櫥窗裏、在公共汽車上、在地鐵、快餐廳、在報刊雜誌上、包裝、裝潢等現實生活緊密結合的普通而又不同尋常的設計,讓學生賞析,進一步理解和認識色彩的明度、色相、純度對比,總結出視覺傳達的色彩搭配的特點。多媒體展示的豐富圖片本身也是一種視覺傳達,不斷感染學生,使學生產生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同時萌動自己動手嘗試的慾望。

爲了引導學生動手創作,進一步介紹冷色、暖色、無彩色表達的情感,賞析一組經典的色彩搭配。讓學生體會色彩情感,產生一種自己嘗試設計的衝動。

六、說訓練:

1、 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用自己所學、所悟、嘗試設計一張CD或VCD、DVD封面,學生設計的形式多樣靈活,可用剪紙、拼貼、繪畫等多種表現形式,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與情感。教師巡視加以指導,再把學生中較好作品加以展示,讓學生感悟,原來自己只要熱愛生活、體驗生活,也能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2、 儘可能地對每一位學生的作品進行講評,並且在講評過程中以鼓勵爲主。這樣學生會感到自己被重視,就有成就感,從而在上課與作業中能更加認真地對待學習。注重學生之間的評論。在評論他人的作品的同時,自己的認識會進一步提高,進而發現自己的不足。

說課稿 篇6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10 個生字。

2 .比較礻、衤、宀、穴兩組容易混淆的偏旁。

3 .看圖熟讀詞語,藉助插圖理解詞語,正確流利地熟讀詞串構成的韻文。

教學重難點

⒈認識本課生字,正確書寫生字,能按字的結構把字寫端正、美觀。

⒉能夠區別形近偏旁。

教學準備

⒈生字卡片、礻、衤、宀、穴偏旁的演變過程的多媒體課件及文中插圖。

⒉指導學生課前蒐集中國古代的神話故事和有關祖先的知識。設計思路 《語文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課前後兩部分的結構相似,因此,在學習、總結前半部分的基礎上,讓學生分組合作、探究討論後半部分的內容,在輕鬆愉快、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探究漢字規律,加深對字、詞、韻文的理解與積累。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設計理念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⒈小朋友,這兒有兩組字,你們認識嗎?出示江、河、海、柳、楊、鬆,指名認讀。這兩組字爲什麼用這樣的偏旁?

⒉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以形近偏旁帶生字形式出現的看圖識字課文,認識一些新朋友。

⒊板書課題,齊讀。

二、藉助圖畫,初讀韻文

⒈(出示圖和第一、二豎行)學生組成四人學習小組。

⒉圖上畫的是什麼?不認識的可以請教組內其他小夥伴。 藉助拼音讀詞語,讀準字音。會讀了的讀給其他小朋友聽,不會讀的互相幫助。 小組長帶領小夥伴合作讀,互相正音。

⒊不帶拼音,自由練讀,然後開火車讀。

三、探究規律,區別礻、衤

⒈瞭解礻的演變過程。 出示神話、祝福、祖先,讀一讀,找一找,你們有什麼發現嗎? (多媒體顯示礻的演變過程,觀察礻的古文字像什麼? 看看圖,讀讀詞,想想這些字爲什麼都有礻這個偏旁?(與神仙、祖宗等有關)

⒉瞭解衤的演變過程。 ⑴出示裙子、褲子、襯衫,讀一讀,找一找,你們發現了什麼? (多媒體顯示衤。)認識襪。 ⑵同桌合作:看多媒體演示衤的演變過程,討論衤的古文字像什麼。這些字爲什麼有衤這個偏旁?(大都與衣服有關。) ⑶全班交流。 ⑷說一說,你還知道哪些字也有礻或衤這個偏旁。

四、誦讀韻文,理解拓展

⑴出示神話、祝福、祖先。指名讀。

⑵出示圖。小朋友,這些都是神話故事中的人物,請你們拿出自己蒐集的神話故事和有關祖先的知識交流交流。(教師積極地參與其中。)

⑶說話訓練:對你的好朋友說一句祝福的話。

⑷齊讀這組詞。

⑸出示裙子、褲子、襯衫。

⑹小朋友,裙子、褲子、襯衫都是衣服中的一種,你還知道哪些衣服名稱?⑺指名讀,齊讀這組詞。

⑻連起來誦讀每一二兩行。

五、自主識字,指導書寫。

⒈出示生字,指名組詞讀。

⒉同桌交流:怎樣記住這些字?寫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⒊集體交流:礻和衤要區別開。

⒋教師指導書寫:這些字都是左右結構,左窄右寬。

⒌學生在《習字冊》上描紅、仿影、練寫,教師巡視指導,相機糾正寫字姿勢。 這一環節,從複習舊知入手,爲學習新內容做鋪墊,並以兒童化的語言引導學生認識新朋友,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熱情,進入學習狀態。 採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方式復現詞語,學生始終處於興奮之中,在愉快的情境中不知不覺地認識詞語。

通過多媒體揭示漢字的演變過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發現漢字的構字規律,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達到授之以漁的目的。 充分利用課前預習,培養學生蒐集資料的好習慣,使學生對詞的理解不侷限在課本上。同時,發揮小組在學習中的互相作用,讓每個學生在開放的氛圍、個性化的言語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火花,很快地掌握新知。教師參與各組的交流討論,進行精要點撥,更是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夥伴學習達到最佳效果。 不進行繁瑣的字形分析,將字形相近的字放在一起讓學生比較,並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漢字,達到讓學生自主識字的目的。

第二課時

設計理念

一、複習檢查,激趣導入

⒈開火車抽讀學過的生字詞。

⒉指名說說礻和衤的用法。

⒊過渡激趣:上節課,我們知道了帶有礻這個偏旁的字大都與神仙、祖先有關,帶有衤這個偏旁的字大都與衣服有關,只要我們根據意義來識記,就不會把偏旁寫錯了。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識字7,比一比誰最愛動腦筋,誰能最快最準地在今天學習的詞語中發現規律。

二、探究規律,培養能力

⒈自學:看圖,想想圖上畫的是什麼,再自由讀第三、四行,注意讀準字音,詞語連讀。

⒉檢查自學情況:開火車讀詞語,教師相機正音。練讀中認識想對應的事物。

⒊小組討論學習:找一找這些詞語中的規律,想想實物、古文字、偏旁的聯繫。

⒋全班交流:你們發現了什麼規律? (室、宅、家三個字都有宀這個偏旁,窩、窗、窟、窿四個字都有穴這個偏旁。)(多媒體分別顯示宀和穴。) 多媒體演示宀和穴的演變過程。

⒌引導學生小結:宀表示房屋,帶有宀的字大都與房屋有關;穴表示在土坡或山坡上挖的洞,帶有穴的字大都與洞穴有關。

⒍齊讀第三、四行。

⒎你們還知道哪些字也帶有宀和穴偏旁?

三、誦讀全文,總結拓展

⒈將本課12個詞語卡片分發給學生,分成四組上去貼在黑板上,並由貼的學生做小老師領讀。

⒉集體誦讀整篇韻文。

⒊總結:我們中國的漢字真奇妙,有些字只要根據字的偏旁就可以理解意義。課後,大家可以找找平時容易寫錯的字,用上今天學到的本領,想想有什麼好方法來分清、記住這些字。

四、識寫生字,培養習慣

⒈練讀生字並組詞。

⒉看筆順圖,在課本上按筆順描紅,並想一想怎樣記住它們。

⒊交流:你學會了哪個字?做小老師教教大家。教師點評。

⒋學生在《習字冊》上認真書寫,注意寫字姿勢。 這一環節的教學,以小組合作、探究了現爲手段,變教師講爲教師引導下的自讀自悟。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理解和積累語言,真正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得法於課內,延伸於課外,鼓勵學生課後去大膽實踐,增強了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放手讓學生自學生字,做小老師教生字,學生自學能力得到提高,學生在如此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主動學習的熱情高漲。

說課稿 篇7

《爸爸的花兒落了》本課出自新課程標準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這個單元是關於成長的主題,單元目標是要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中的情感。有的講述自己從孩童遊戲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有的則是以童話的形式,告訴人們在成長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努力追求。《爸爸的花兒落了》是從小說《城南舊事》中節選的,小說展示的基本上是自己在父親及周圍大人的教育和影響下不斷長大的生活故事。課文重點寫的是爸爸對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的情感,寫得深沉、含而不露。

小說的主人公雖然是小英子。但節選部分主要是寫主人公的爸爸對她嚴中有愛的教育和爸爸去世時她的人生體驗,顯然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顯的很重要。本文的難點在於文章沒有正面提及爸爸的病危、瀕死,寫得很含蓄,但文中處處有伏筆。

一、目標分析:

1、新課標目標的確立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來考慮。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 知識與能力 識記、理解本課的生字詞,理解標題的含義,瞭解作者插敘的寫法,提高朗讀的質量,掌握朗讀的技巧。

※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分出哪些寫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又是怎麼引出的,從而弄清全文脈絡,從整體上把握課文。

※ 情感價值觀 體會本文父親對“我”嚴格要求的意圖,並從“我”的成長中得到啓示。

2、學情分析:新課標指出“能複述敘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並與他人交流閱讀感受”,結合本課情節波瀾起伏、情感動人的特點。新課標指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本課中貫穿自主互助的教學方法;新課標還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活動,加深理解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爲了調動學生情感,所以必須加強朗讀教學。

3、教法學法:我在這課的學習過程中,指導學生用誦讀法、討論法來把握文本,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1). 用講故事的方法,說說自己與父親之間的故事。

2)、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從漫談“父愛”引入,然後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看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哪些寫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

爲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前佈置學生預習,掌握生字詞,課堂中通過朗讀進一步鞏固。對於小說通過尋找線索從而梳理作品的結構非常有效,本文用“愛花,是爸爸的秉性”作爲線索竄聯全文。通過本文學習,使學生把握分析小說的最基本方法,並能初步遷移到課外。

二、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前播放《父親》“世上只有媽媽好”,是啊,人生在世,我們誇耀最多的母愛,最不能忘懷的是母親,可是,今天我們要爲我們的父親唱首頌歌,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同樣值得我們誇讚。現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又可愛的父親吧。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學生默讀課文,圈劃字詞,明確故事情節,感知文章內容。期間播放《送別》的曲子。

設計說明:這個環節注重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使學生對文本有個完整的印象,爲下文的學習打基礎。

(三)互助學習,合作探究:

討論題目:

a文中爸爸是怎樣一個人?

b作者回憶了哪些事情?

c“花兒”在文中起說明作用?

讓學生或三人或兩人一組,討論交流以上題目,然後全班交流。

學生可能回答爸爸喜愛花的較多,也可能是個嚴厲的人,也可能答是很有愛心的人。在引導學生交流完第一個題目後,過渡到第二個題目:文中的父親你們羨慕嗎?有這樣的父親是幸福的,其實我們都有一位非常愛我們的父親,我們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發現,那作者是如何發現並表達的呢?

學生能找出哪是現實的,哪是回憶的。回答出回憶的事情有:

去醫院探病 六年前遲到捱打 爸爸愛花 創練匯款 滿院落花

然後結合學生寫作,指導寫作技巧。

關於花兒在文中的作用這點,讓學生找出文中寫花兒的地方,討論明確花兒的線索作用,進一步結合題目理解。

設計說明:新課程提倡合作探究,這個環節充分體現這一點。

(四)朗讀體味:

指導同學們重點讀爸爸逼我上學以及畢業典禮我急忙回家兩部分,再次播放《送別》曲子,

通過朗讀體會文中的感情。

設計說明:本環節主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感情中活動,加深理解體驗,有所感悟思考,調動學生情感。

(五)體驗反思

進一步提問:你有沒有類似賴在牀上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

(六)拓展延伸

世上只有媽媽好。但今天的文中讓我們重新認識了父親,感受了那深沉的愛,感人的愛,讓我們說真話,訴真情,用自己的心聲說說:世上還有爸爸好。

設計說明:佈置這篇小作文的目的是,爲了語文教學中把讀落實到寫上,爲了體現以學生爲本的理念

效果分析:可能出現的問題,對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會有不同的觀點,所以在知道學生認真閱讀課文的時候,要從具體事情的敘述中,從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中去感知,不能管中窺豹。對題目的理解學生也會有疑惑,因此,老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插敘和伏筆的巧妙運用,理解其獨特的表達效果,體會父親嚴中有愛的深情,並從作者的成長中得到其實,讓他們能更深刻的認識生活、體味生活、理解親情。

說課稿 篇8

一、 說教材:

說課內容:

人美版國小美術第四冊《拓印樹葉真有趣》

教材簡析

樹葉是學生身邊最容易找到的一種創作素材,是自然界中最常見的,本課以樹葉這一特殊的、有趣的材料爲表現元素,學生通過收集、觀察、組合、拓印樹葉的這一過程,在不知不覺中和大自然融爲一體,從而體會和認識到大自然的美,養成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同時使學生的審美能力、想象力、動手能力都得到有效提高。

教學目標:

1.顯性內容與目標

(1)通過對不同葉形的觀察與組合,進而與不同的事物進行奇妙的聯想。

(2)用不同葉形組織出新穎別緻的造型,並進行拓印與美化。

2.隱性內容與目標

(1)通過欣賞與製作活動.提高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以及環保意識。

(2)通過組合、拓印、裝飾,提高學生的想像力、動手製作能力,培養學生對美術活動的樂趣,體驗創造的快樂。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不同樹葉的組織與相似形的聯想,激發學生創作出別緻的作品。

難點:引導學生如何更好的利用樹葉的形狀進行創作。

教學過程:

二、 說教法:

美術教學生重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如何培養這一教學任務,教師教學方法就顯得非常重要,這節課重在尋找生活中的美,挖掘生活的美,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演示法,引導發現法,範例教學法進行教學,以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通過範例的欣賞,感受美的過程,去發現美,創造美。

三、說學法: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在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1)運用聯想的學習方法;(2)動手嘗試練習的學習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法和學法,採用如下教具和學具:多媒體課件、顏料、樹葉、範畫等。

四、說教學程序:

爲了優化教學過程,體現學科教學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設計教學程序的:

(一)、激趣導入

教師通過了解學生對世博會的興趣從而設計闖關的形式讓學生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之中學習新知識。

(二)、分部講授新課:

1、設問:瞧,老師帶來了什麼?(出示拓印的樹葉,讓學生觀察)以直觀的形象激情引趣引入主題。

2、師示範並介紹這也是一種繪畫形式叫作拓印,然後請學生嘗試拓印技法。這一環節通過教師示範以及讓學生試着拓印一片樹葉的形式進一步讓學生了解拓印的技法。讓學生嚐到了拓印的樂趣併爲下一環節的學習做好了準備。

3、從一片葉子的形狀,你們能想象到哪些東西?發散思維,激發興趣讓學生說自己的想法,教師肯定學生的回答樹立學生的信息,這一環節以直觀的形象進行啓發構思爲下一部的操作奠定了基礎。

4、一片樹葉你們都能想象到這麼多東西,要是幾片不同大小種類的樹葉組織在一起,你們還能想到什麼呢?此環節激發學生繼續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實現個性表現。

5、教師示範並欣賞範作,本環節爲下一環節的學習建立自信心體會成功的喜悅。

6、出示製作要求此環節讓學生明確拓印技法,進一步瞭解拓印的方法和步驟。

7、學生開始拓印一幅畫,通過本環節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拓印的技法並從中獲得樂趣。

8、展示交流、評議作業

學生在交流中提高審美水平,並用語音進一步表達自己的想法,體會成功的喜悅。

9、拓展、欣賞拓印在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啓發思維,構建新的知識鏈。

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童話故事《青蛙看海》講的是一隻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蒼鷹的指點下,跟着松鼠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跳,最後終於到達山頂,看到了大海的故事。說明了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全文共11個自然段,分兩部分。第1~3自然段是課文的第一部分,講了青蛙想看大海,必須登上前面那座很高的山,可青蛙對能否登上高山沒有信心。第4~11自然段是第二部分,講了青蛙跟着松鼠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向上攀登,最後終於到達了山頂,看到了大海。

課文言近旨遠,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故事抓住了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進行描寫,形象鮮明生動,插圖再現了課文內容,有利於學生的觀察想象。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文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三)、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動物頭像。

二、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小朋友們,你們看見過大海嗎?(出示大海圖)

2.看,大海的海水是那麼的藍,那麼的清澈,那麼的一望無邊。你們喜歡大海嗎?(喜歡)

3.不僅我們喜歡大海,一隻住在湖邊的小青蛙也很想去看大海。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第10課《青蛙看海》。(揭題,板書。)

一起來聽聽,青蛙到底發生了什麼故事?它看到海了嗎?(學貴有疑,有疑亦有變通,有變通才有創造。通過問題來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動機和情感,使學生具有最佳的閱讀心境,同時自然而然把教學過渡到第二個環節。)

(二)整體感知。

聽故事。

故事裏出現了幾個人物?(生答,師出示小動物頭像。)

(通過聽,讓學生感知了故事的基本內容,又激發了學生自讀的強烈慾望。)

(三)、精讀感悟。

1.哦,原來青蛙身上發生了那麼多的事呢!接下來,我們細細地來學習一下。(課件出示1~3自然段)

⑴自由讀1~3自然段。

⑵指名讀蒼鷹和青蛙的對話:邊聽邊想:青蛙要怎樣才能看到海?

⑶蒼鷹對它說了什麼呢?這對青蛙來說容易嗎?你是怎麼知道的?(相機板書)

⑷那山能不能不過呢?咱們來看蒼鷹後來說的話。

⑸分角色朗讀1—3自然段。(教學時我特別抓住關鍵語句:“天哪,這麼高的山!”

“我沒有……也沒有……?怎麼上得去呢?”讓學生感受到青蛙很想看大海卻又怕登不上山頂的害怕、失望的語氣。)

(6)如果你是小青蛙,聽了蒼鷹的話又會怎樣呢?

(我設計這個換位訓練是因爲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我們在努力爲他們創設學習的最佳情境時,還必須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他們在交流、探索中產生思維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認識的交流,把學習引“深”或拓寬。)

2.學習第4~11自然段。

⑴首先讓學生合作朗讀第4~9自然段。

⑵通過朗讀,你知道又有誰出現啦?

⑶松鼠說了什麼呢?青蛙又是怎樣回答的呢?(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讀(自讀、引讀、表演讀、分角色朗讀),體味課文的語言,感受青蛙在松鼠的關愛下心情從“失望→興奮→有信心”的變化過程。)

⑷教師參與朗讀活動,與學生共同體會。(因爲我認爲教師的參與教學活動更能激發學生朗讀表演的積極性)

3.學習第10自然段。(教學這一自然段時我注意到了“扶”中有“放”)

(1)齊讀第10自然段。

(2)課中律動:(播放旋律,全體學生做小青蛙,一步一步接連不斷,不停地原地跳,通過學生主動參與體會青蛙上山的艱難。)

(3)引導學生討論想象:上山過程中青蛙還會遇到什麼困難?

(4)它又會怎樣克服呢?(集體討論討論,爲它想想辦法。)

(5)品讀第10自然段。

過渡:青蛙登上了山頂,結果呢?

4.學習第11自然段。

⑴出示大海的畫面。

⑵如果你是小青蛙,大海就在你的眼前,你會想說什麼呢?(利用文中的空白處進行情境創設,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鍛鍊學生的說寫能力。)

松鼠又會說什麼呢?(這是借松鼠的嘴說出故事蘊含的道理。)

⑶帶着這種歡暢的情緒來練讀第11自然段。

(四)小練筆:

青蛙看到大海會說什麼呢?請小朋友想象一下,把他可能說的話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