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模板9篇

說課稿 閱讀(2.44W)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說課稿模板9篇

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北大荒的秋天》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五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文章描繪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說明北大荒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表達了作者對北大荒的熱愛之情。文章共有六個自然段。先寫了北大荒秋天的到來,再從天空、小河、原野三方面寫出北大荒秋天景色的美麗,第五自然段寫了北大荒物產的豐富,最後作者包含深情地讚美了北大荒的秋天。

學情分析:同學們對北大荒的情況並不瞭解,無論是對北大荒過去的開墾,還是如今的繁華都瞭解甚少。教學前可讓學生查找交流有關資料,爲學習課文作好鋪墊。

設計理念:根據課文特點,充分運用電教媒體創設情景,指導學生誦讀課文,通過充分地誦讀,讓學生體會文中所描繪的景象和表達的情感,並由此欣賞和品味作者那種簡練而多姿多彩的表達方式。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通過對課文的誦讀感悟,知道北大荒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憑藉課文語言、圖片等體會美、感悟美的能力。

情感目標:體會作者熱愛北大荒的情感,抒發自己對祖國的熱愛

教學重點、難點確定爲: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讓學生在自讀中與文本對話,在生生互動中與同學對話,培養初步的自學能力。

教學方法

一、關注學生的獨特的感受和理解。

這節課開頭通過談話導入,喚發學生對秋天的記憶,激發學生的思維,爲積極學習作準備。再通過展示昔日的荒涼的圖片讓學生對昔日北大荒的蒼涼有所瞭解,通過今昔的對比激發了學生讀書、思考和探究的慾望。在教學中,始終堅持學生爲主體的原則,讓學生髮表自己的感受和見解,這就保證了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學生想老師提出什麼問題的環節,並且讓學生來解決部分疑問。這看是一個較隨意的環節,確實培養學生讀書能力的有效舉措。古人云:學貴有疑。讓學生在讀書時思考是提高讀書效益的前提。一部分疑問在學生自己與文本的對話中解決,一部分在生生互動中解決,還有一部分在下節課時由老師點撥解決。保證了學生能思考的自己解決,教師解決的是學生有困難的部分,免得會了重複講,保證了課堂的高效。當然,學生提問題本身就是能力的培養,學生提出的問題,往往與其自身的知識基礎、人生感受有關,與其性格特點有時也有關係。

二、讓學生有效參與課堂教學。

學生有效參與是課堂高效的保證。本節課,讓學生充分地看,讓學生充分地說,讓學生充分地提問題,自我解決問題,這些都是讓學生有效參與的環節。在師生、生生互動中,讓學生學得充分,學得興趣盎然。

說課稿 篇2

《幸福是什麼》是九義教材第九冊第三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這個童話故事主要講了三個牧童在清理噴泉,砌上小井時遇到一位神奇美麗的姑娘-智慧的女兒,在她的啓示下各自去弄明白幸福是什麼?十年後,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實踐,明白了幸福的涵義。

我在設計時以培養學生的自我理解能力爲主,聽說讀寫結合,最終從一個高度上來體會幸福,十年後青年通過自己的經歷明白了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幸福是我們很熟悉的話題,但要說清楚幸福是什麼,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該童話想通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幸福的真正含義。文章重點寫了三個青年話,對三個青年人尋找的具體過程卻省略。這個空白也正是學生的體驗所缺乏的。如何讓學生從他們的話中理解幸福的真正含義,從淺層次的幸福過渡到深層次的幸福就成了本課的難點。基於以上的情況,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和學習策略。

1、瞭解故事,深層次理解幸福

2、從身邊發現幸福,體會幸福

3、讀寫結合,學會寫隨筆。

以前後圖片的對比增加學生對幸福的理解,從淺層次的到深層次的。

課堂的開始,用音樂把學生帶進一個幸福的氛圍當中,德國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認爲: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具有更高的啓示……

激情熱身,我用多媒體播放《幸福拍手歌》,讓學生一邊唱一邊比劃,說聽了後的感受,我想這對對四年級學生要求過於簡單,然後板書“幸福”讓學生說面對這個詞的時候有什麼想法,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去思考,同時又訓練學生說話,在這時學生已經初步進入了角色,我相機出示一組圖片也是學生平時所感受到的“母親的關懷、溫馨的禮物、生日的蛋糕、快樂的讀書、平靜的馨香、堅固的友情”讓學生初步感知。接着進入課題:幸福是什麼。

接着是默讀課文,歸納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歸納時應該訓練學生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來說,我給了學生一個提示語句,讓學生根據提示去歸納主要內容,反覆的讀三個牧童砌井後的幸福和十年以後他們再次回到井邊的情形接着我問了三個青年找到幸福了嗎?引導學生回答,然後再是他們爲什麼感到幸福,讓學生自己想象在這個十年間他們身上都發生了什麼事情。來體會三個青年的幸福,明白幸福其實是爲人民服務。就是盡義務,造福人類。感受更高層次的幸福。葉聖陶先生曾說“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做到此兩點,乃爲教學之成功也。

接着讓學生髮現身邊的幸福,體會幸福,並懂得珍惜幸福,學生交流自己所看到,所感受到的幸福。藉機培養口語交際能力,結合課文語句和生活實際理解爲什麼三位青年感覺勞動可以帶來幸福,質疑難道僅僅只有勞動才能帶來幸福?讓學生來說說,自己理解到得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再補充裏一組圖片:“愛心的傳遞、攙扶的背影、保家衛國”等,達到從淺層次和深層次的一個跨越。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在學生有了對幸福感悟以後,在積累了ji情以後,立馬寫作,以情景式體驗來爲作文打好堅實的基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我相機出示了一組優美的句子:“天使說:幸福就是溫柔的守護!張開雙臂,爲寒冷的人送去溫暖,展露笑顏,給哀傷的人帶來歡樂,幸福是無私奉獻、助人爲樂!”

太陽說:“幸福就是熱情的贈與!掃去陰霾,令大地充滿火樣的熱情,驅走灰暗,讓冷漠的人心尋回關懷,幸福是光明正大、寬宏大量!”

鄭老師說:“幸福就是真誠的感情!澆灌友誼,陌路的人們會成爲朋友,珍藏友情,寂寞的靈魂會擁有歸宿,幸福是執著夢想、懷抱希望!”

讓學生說,讓學生仿寫幸福隨筆。意圖是通過一堂課的學習,讓學生把自己體會到的幸福是什麼寫下來,寫對幸福的感受,來體會生活中存在身邊的幸福並更好地珍惜幸福。當學生寫好,挑幾句好的當堂在實物投影上展示出來,讓學生評一評,激發學生寫話的興趣,真正做到讀寫結合。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空間圖形、認識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以後進一步學習其它空間與圖形的基礎。這一部分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一是藉助塗顏色的活動,讓學生從衆多的圖形中區分出四邊形,並感悟到四邊形的特點;例二讓學生對各種四邊形進行分類,對不同的四邊形的特徵有所瞭解。通過找一找、塗一塗、剪一剪、摸一摸、分一分等一系列的活動,加深學生對四邊形的瞭解。

二、說學法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四邊形的特徵,整節課將觀察、操作、演示、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三、說教法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是國小教學幾何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教學時,要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揮這些素材的作用,將視野從課堂擴寬到生活的空間,引導他們去觀察生活,從現實世界中發現空間與圖形的問題。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瞭解四邊形的特徵。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操作、演示、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掌握四邊形的特徵。

教學難點:四邊形的分類。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首先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環境引入數學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日常化、生活化,激發了學生學習四邊形的興趣與慾望。上課開始我讓同學們在主題圖中找認識的圖形,讓學生感到生活中確實到處都有圖形存在,接着把它們都展示出來。你們所找的這些圖形中有一種圖形叫四邊形,那麼什麼樣的圖形是四邊形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種新圖形----四邊形的認識。 (板書課題)

例1:把你認爲是四邊形的圖形塗上你喜歡的顏色。

1、初步感知,發現特徵。

讓學生觀察塗好的四邊形,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通過判斷觀察、比較,發現這些圖形都有哪些的共同特點。讓同學在小組內互相說說自己的發現。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彙報,得出四邊形的特徵:有四條直的邊,有四個角的圖形就是一個四邊形。

出示一組圖形,讓學生來判斷這些圖形是否是四邊形。

下面的圖型是四邊形嗎?如果不是說一說爲什麼不是?

不是四邊形

不是四邊形

是一個四邊形

再讓學生舉例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表面的形狀是四邊形的。

最後出示幻燈片展示生活中的物體及建築物發現四邊在生活處處都有。

例2、動手分類,加深認識

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是有目標、有計劃、有分工的,在這個環節裏,我讓他們把剛纔塗好顏色的四邊形剪下來,並摸一摸,進一步感知四邊形。 (爲有效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小組合作把四邊形分類,同時出示老師的建議:

1)定好分類的標準;

2)四人小組交流,說說你們分類的理由;

3)推薦一名同學發言;

分類結果可能出現書中的分法:

A、按有沒有直角來分:

正方形、長方形;

菱形、梯形、平行四邊形、不規則四邊

B、按對邊是不是相等分:

正方形、長方形、菱形、平行四邊形;

梯形、不規則四邊形。

進一步引導學生:你還有不同的分法嗎?說說你的理由。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練習。

整個環節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表達自己對不同四邊形的理解,生生之間通過互動的方式,取長補短,既增長了見識,又培養了合作的意識。這個過程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

3、課堂小結:讓學生說說這節課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四邊形的認識

四邊形的特徵:四條直的邊;

四個角;

四邊形分類:

A、按有沒有直角來分:

正方形、長方形;

菱形、梯形、平行四邊形、不規則四邊形。

B、按對邊是不是相等分:

正方形、長方形、菱形、平行四邊形;

梯形、不規則四邊形。

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大班科學活動《我發現的變化》。下面我將分別從教材分析、目標定位、活動準備、教學教法、活動過程及活動特色等六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1、活動內容的選擇

首先我想談談我對這個活動內容選擇的理由,《綱要》指出:“科學教育的內容應從身邊取材。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大班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有些幼兒能初步運用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但孩子有時會對事物現象憑主觀臆斷,缺乏科學性。所以,我選擇和設計了大班科學活動《我發現的變化》,試圖將幼兒生活中的無意探索變爲有意探索,並在科學探索和生活實際之間建立初步的聯繫,使幼兒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變化無處不在。

2、活動目標:

一個活動的生成,就必須有特定的目標,圍繞活動內容的開展,我設計的這節科學活動始終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積極參與其中,教師作爲幼兒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在活動中,通過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做一做,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引導幼兒相互協商、共同探討、互相交流,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依據大班幼兒的已有知識經驗、能力、發展水平與潛在能力的差異,我確立了以下二個活動目標:

目標1、初步理解事物都是處於變化之中的,學習以辯證科學的態度看待周圍事物。

目標2、引導幼兒大膽表述生活中自己發現的各種變化。

當然目標的定位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在教學實踐中,我將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目標。

3、《綱要》中科學領域指出“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在本次活動中我將活動的重、難設定爲:幼兒能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探究物體的變化,嘗試把科學啓蒙受活動的大目標——科學態度的養成融入其中。

4、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爲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因此,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我從以下兩方面來談我的活動準備:

1、 環境準備:努力營造一個開放、和諧的教育環境,讓每一個幼兒都有說話和操作的機會。

2、物質準備:我準備了許多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如:海綿、礦泉水瓶、圖書、、積木、橡皮泥等,另外我還準備了一些有利於探索的材料,未充氣的汽球、水、奶粉、肥皂等目的在於幼兒通過觀察、思考,哪些物品在什麼樣的狀態下會發生變化,並且藉助外物可以一物多變。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爲這個活動特意製作的多媒體課件,我將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貫穿在活動的每個環節中,起到了突出本次活動的重點,突破難點的作用,使活動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二、說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和教材自身特點,我運用了直觀演示法、引導發現法、討論談話法、觀察指導法。

1、直觀演示法:通過電教手段,多媒體動畫“四季的變化“引導幼兒仔

細觀察四季變化的顯著特徵。現代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能形象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帶給他們視覺上的享受,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2、引導談話法:演示完畢,教師幼兒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共同討論問題並找到答案的方法。

3、觀察發現法:幼兒動手操作後引導幼兒將可變和不可變物體進行了分類。

4、實際操作法:本次活動進行了二次操作,第一次操作讓幼兒看一看,想一想,通過觀察獲得最直接的經驗,第二次操作在教師的引導分析下把自己獲得的經驗進行深化。

(二)學法: 本次活動,主要採用了觀察發現法、實物操作法、討論探究法。

1、觀察發現法:

科學活動中的觀察法是非常重要的,幼兒通過課件的演示,觀察了四季的變化過程,從而產生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2、實物操作法:

在活動第三環節,幼兒分利用教師提供的物質材料進行第一次操作,幼兒在自己現有的經驗認知上對物體進行可變和不可變分類 3、討論探究法:科學領域內容要求教師要引導幼兒積極參加討論,探究等方式,培養幼兒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究的過程和結果。本次活動,討論分享法主要運用於第二次操作中,把自己獲得的經難進行深化,對現有材料進行第二次分類。

4、集體分享法:在這個環節中,內容的設計不停留在知識點上,而是落在了促進幼兒的思維發展與開拓視野上,使本次活動主題得到深華。

三、說教學過程

1、播放課件,瞭解四季的變化

在這一環節裏,我考慮較多的是如何迴歸幼兒的生活經驗,通過演示課件“四季的變化”引導幼兒發現自然界的變化,如:當冬季來臨時樹葉會變黃,花兒會凋謝,氣溫降低??等等,從而引伸到尋找生活中的變化。 那麼除了四季有變化,在老師這還有許多的物體,請你們看看這些東西它會變嗎?把疑問留給幼兒,讓他帶着疑問進入下一個環節。

2、幼兒進行操作

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注重探究過程的真實而不是結果的對錯,這也正如《綱要》所倡導的“幼兒科學教育啓蒙教育,以培養幼兒興趣和慾望爲主。 通過觀看課件,面對豐富的材料,在老師的疑問中,孩子們已經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想動手操作,老師適時的引導讓幼兒根據自己原有的經驗完成任務,對於第一次操作的結果,老師及時的進行了評價和分析,在孩子們咿咿呀呀的辯論中,教師通過直觀的演示法把物體發生變化條件進行演示,讓孩子在觀察中得到啓發,這時,我沒有面面俱到的把所有問題都幫孩子解決,而是留有一定餘地的讓孩子再一次的操作,培養他們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談話小結

在這個環節中,我盡最大可能讓每個孩子都有表達和說話的機會,增進孩子們的交流,激發他們表達的慾望,從中滲透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在濃烈的師幼互動氛圍中,教給孩子一定的道理:很多看似不變的東西其實都會有變化,關鍵是我們必須仔細觀察和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4、活動延伸:分享我的發現

這是本次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在充分肯定孩子觀念的同時引導幼兒樂意分享別人的成果,我播放了追溯人類進化、貨幣演變及漢字演變過程到現代通迅工具及房屋變化的課件,使本次活動的主題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在豐富幼兒

知識拓展幼兒視野上得到較好的促進。

四、說活動特色

1、現代媒體的運用,能形象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觀察力,帶給幼兒視覺上的享受,使幼兒充分表述自己發現的變化。

2、活動的設計充分體現了《綱要》的精神,具有生活化、人文化的,另外,內容設計上不停留在知識上,而是落在了幼兒思維發展與開拓視野上。

3、活動的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在活動的設計中體現把活動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幼兒,給予了幼兒足夠表述及想像的空間,在你一言我一語中,創造了和諧融洽的師幼氛圍。

科學教育在幼兒課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可如何把握好我們的“教”與“學”呢“在這一問題裏,我很欣賞愛因斯坦的一句話,那就是:作用於人的心靈,讓幼兒得到快樂,這種快樂不是表面層次的高興而是讓幼兒在各種活動中體驗到成就感、勝任感和自信心,當然,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肯定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和困難,因爲,幼兒的變化你像流動的水,很難預料,但只要我們老師心中實實在在地裝着每一位幼兒教育,踏踏實實以<<綱要>>爲行動的準則,就一定能邁出堅定的前進的步伐!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學理念

我將在錢夢龍老師的“三主”教學理念的指導下開展我的教學:以學生爲主體,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學習;以教師爲主導,突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以訓練的爲主線,突出學生在訓練中進行鞏固性學習

二、說教材

《像山那樣思考》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四專題“像山那樣思考”中的“湖山沉思”版塊,該板塊意在引導學生思考和實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本文是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鑑》中收錄的一則隨筆,是作者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處理方式的良好建議,是這種建議的詩意表達本課的學習可以強化學生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我將用一課時把它上完

三、說學情

從知識與能力上來說,高一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品味鑑賞散文的能力,而且剛剛學過梭羅的《神的一滴》,對本版塊的教學已有一定的認識,解讀文本的難度不會太大,本次教學的關鍵在於引導學生在賞析散文的過程中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應該如何處理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四、說教學目標

在知識與能力目標上,學生能夠體味賞析文中富有詩意和思辨色彩的語言,理解其中所蘊含的深意

在過程與方法目標上,通過分組討論,進行文本研習,感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內涵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上,培養學生建立起和諧的人與自然關係的意識,激發學生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意識

五、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能夠通過賞析文中富有詩意思辨的語言來體味作者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生態倫理的思考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激發學生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意識

六、說教法學法

教法:品讀賞析法,通過品讀文中富有詩意思辨的語句,讀出文意,理解文章意蘊

學法:合作探究法,學生通過討論探究感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內涵

七、說教學過程

綜合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對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的確立,我把教學過程分爲情境導入,整體感知,文本研習,重點突破,拓展延伸五個環節

1、情境導入我的設想在播放舒緩的的音樂的同時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環境惡化的相關圖片,如沙塵暴、地震、洪水等,然後讓同學們談談感想,以此來導入新課《像山那樣思考》的學習我認爲如此導入可以讓學生對現在的自然環境狀況有一個直觀深切認識,爲學習像山那樣思考埋下情感鋪墊,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

2、整體感知我將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朗讀課文,學生在朗讀中與文本進行對話,把自己的感想寫在書中空白的地方朗讀結束後,學生交流朗讀後的感受,自主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並思考以下兩個問題,一是爲什麼只有山能夠“山”能夠地聽狼的嗥叫?二是作者希望我們像山那樣思考,那麼山究竟是如何思考的?朗讀是課堂對話的開始,可以讓學生獲得最初最真實的閱讀體驗,學生交流感受,自主發言,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文本研習我將帶領學生一起研習文本,學生分成諾幹小組進行合作學習,討論人一味的捕殺狼,當狼減少消失之後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狼的消失對山對我們人類又意味着什麼,從中我們又可以得到怎樣的啓示?討論完後每個小組選一位代表進行發言,闡述小組討論後的結果,其他小組可以點評和質疑教師只需給予必要的點撥指導我這樣設計是因爲教師對文本的解讀不能夠代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教師起到的引導點撥的作用,而且學生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後可以對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4、感悟賞析課文中有很多富有詩意美和思辨色彩的的語句,非常值得學生去品味咀嚼鑑賞,因此在本環節我將安排學生在課文中找出他們所喜歡欣賞的語句,並加以解讀賞析,說說自己對這些句子的理解如這個世界的啓示在荒野,這是一種不馴服的,對抗性的悲鳴,是對世界上一切苦難的蔑視情感的迸發等語句我如此設計主要因爲這篇文章是一篇富有詩意美和思辨色彩的散文,學習這樣的散文,鑑賞品味語言,感悟散文的思想內涵是非常重要的通過本環節的學習,學生不僅可以提高鑑賞散文的能力,還可以對課文內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5、拓展延伸學生自主發言,談談自己所看到的聽到的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現象,人類應該如何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作爲個人的自己又應該做些什麼,課後要求學生寫一篇小短文我設計的意圖是爲了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文字寫作能力,而且在這個環節中可以讓學生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有更深刻的理解,激發學生珍愛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八、說板書設計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課教材內容包括直線、線段、射線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線段、角和直角的基礎上教學的,是幾何形體知識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認識三角形等圖形的知識以及進一步學習幾何形體知識的`基礎。學生學習長度單位和角的初步認識時,已會直觀描述它們的特點。本課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從“有限”到“無限”,引導學生認識直線和射線。

(二)學生分析:學生在此之前已經認識了線段,能區分線的曲、直,爲本課教學奠定了知識基礎,但是由於四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從“無限”到“有限”的概念,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直線、線段;認識射線;知道直線、線段、射線的區別。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對比、綜合、記憶及動手協作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思考的學習習慣,增強合作探究意識,教學生用科學的眼光觀察事物,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認識射線、直線,知道射線與直線、線段的區別和聯繫。

(五)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一副三角尺。

二、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動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學生操作爲主,輔以談話啓發法、引導發現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化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重點、難點,使所學的新知識不斷內化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學習、去探索,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2、說學法:

在學法上,選用指導學生觀察、操作的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注重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讓學生通過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在各種感官協調參與下初步認識角。倡導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分組合作討論,全班展示交流,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既發展了求異思維,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認識。

三、說教學程序

(一)評價欣賞線條美

教師創設學生喜歡的線條情景圖,引出了直線概念,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認識射線

1、激趣引入手電筒,並出示。

你用數學的眼光看它是一條什麼線?能把它畫下來嗎?

介紹線段,找一找生活中的線段。

2、打開手電筒,讓光線穿過窗戶、透過雲層、射向宇宙

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想象出這是一條什麼樣的線。

指名畫學生自己想象的這樣的線,小組討論誰畫的比較合理,爲什麼?

在我們的生活中見到過這種線嗎?

我們把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得到的線叫———————射線。

(三)認識直線

老師出示另一把手電筒,讓學生猜猜老師會怎麼玩這兩個手電筒?能玩出

什麼來?

1、拼、打開成一直線,(兩端無限延長)

2、讓學生畫出這這樣的直線。

3、認識了三種線,讓學生用動作和語言相結合把他們表示出來。大家一起來做一做。

4、在你看過的書或看過的電影中有沒有象直線這樣兩端可以無限延長的情況?

(四)認識線段、射線與直線之間的關係

1、看黑板上的圖說一說,射線、直線是怎樣得到的?

2、線段和直線有什麼關係?(線段是直線的一部分)

3、線段、射線與直線之間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完成板書:

4、兩點確定一條直線(課堂活動第一題)

(1)剛纔我們已經認識了線段、射線和直線,經過一點能畫幾條直線呢?學生動手操作。

說明:過一個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

(2)學生動手操作。

說明:過兩點只可以畫出一條直線。

5、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1)學生獨立觀察圖並小組交流:哪條最短?你還能想像出連結兩點的其他線嗎?那些線與線段相比,長度怎樣?

(2)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兩點中間的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連結兩點的線段的長度叫做這兩點間的距離。

(五)課堂小結今天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西師版教材第九冊第八單元的一個內容“中位數”。中位數的學習是在學生已學過“平均數”和“衆數”的基礎上進行的。和“衆數”一樣,“中位數”也是《數學課程標準》對國小數學教學內容的一個新的要求。通過這一單元的教學,要讓學生了解到: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不僅能用“平均數”來反映,在一些情況下,還能用“衆數”和“中位數”很方便快捷的反映出數據組的整體水平和集中趨勢。

這一節主要安排了兩個內容:一是理解某些情況下,用中位數作一組數據代表,反映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合理性;二是學會計算一組數據中數據個數分別是奇數或偶數時中位數的值,理解中位數的意義。

二、說設計理念

1、數學課程標準告訴我們: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在本節課中我選擇了大量的現實生活素材,如學生身高情況,體重情況等情況進行教學。

2、建構主義觀強調:知識不是教師教給學生的,而是通過學生親身參與,自主探索,主動建構的。因此,在設計中,我注重了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對中位數意義的理解和一組數據中位數的求法,強調學生的自身的感悟與探究。

3、新的教學觀還要求:教師要積極的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過程。爲了更好的教學,我對教材進行了整合。重點呈現例1和例3,而把例2淡化作爲練習處理,以突出對中位數意義的理解和中位數的求法。

三、說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及五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及心理特點,認知規律,結合數學課程標準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情境和實例,讓學生理解中位數的意義和特點;學會計算一組數據中位數的值;

2、能在具體的實例中,解釋中位數的實際意義;

3、在學習活動中,感受中位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與價值,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交流評價的能力。

四、說重、難點

根據教材特點與學生實際,我把本課的重點放在理解中位數的意義和特點,會求一組數據中位數的值上,把在具體情境中,解釋中位數的實際意義作爲本課的難點。

五、教學準備

爲了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教師準備了教學課件,學生在課前統計了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並製成了統計表。

六、說教學法

1、教法

(1)、情景教學法。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新課開始,我設計“用哪個高度作爲9個同學身高的代表”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從而揭示課題。

(2)、探究式教學法。通過引導學生探究,讓學生去感受中位數的意義。通過探究,得出數據是奇數個和偶數個的中位數的計算方法。

(3)、直觀演示法。通過學生站隊排序,數據的排序等,讓學生感受求中位數的過程。

2、學法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在學法以學生自主探究爲主,強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的知識建構。

七、說教學過程

對於一個全新的教學內容,如何來完成自己設定的教學目標呢?結合前面所提的教學理念,我通過以下四個環節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情境創設,初步感知

實例探究,理解感悟。

課堂活動,練習反饋

小結反思。

(一)情境創設,初步感知

課開始,我簡單複習衆數的意義後,就錄象出示:五年級9個同學的身高情況,提出“用哪個高度作爲9個同學身高的代表?”這一問題,在學生通過評價比較衆數和平均數都無法實現時,學生產生要用一個新的量進行描述的需要,教師順勢提出“中等個子同學的身高1.5米就是這9個同學身高的代表,是這9個同學身高的中位數“,並揭示課題。然後,教師在追問:“在這裏,中位數1.5表示什麼實際意義?”這樣安排,既讓學生初步感知了中位數的意義,還能體會用中位數反映一組同學身高的便捷與合理。

(二)實例探究,理解感悟

有了對中位數初步的感受後,我

過兩個實例和即時練習,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中位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1、實例1-體重情況統計

教師在9個同學身高的基礎上,出示這9個同學體重統計表。讓學生獨立找一找這9個同學體重情況的中位數。通過兩個問題“這9個同學體重情況的中位數是多少?你是怎樣找到他們的中位數的?”,讓學生在交流中,感受求中位數的方法。通過問題“中位數35,在這裏,表示什麼實際意義?”讓學生理解中位數的意義。

這時,我繼續利用這組數據,提問:如果再增加兩個更重的同學,中位數是多少?爲什麼中位數發生變化了?讓學生理解,因爲數據個數的不同,中位數也不同。這也爲後面教學一組數據有相同數據時,該怎樣處理作一個鋪墊。

通過實例1,讓學生說說什麼是中位數?怎樣求一組數據的中位數。然後根據交流情況即時練習,並重點分析第二組數據中有相同的數據該怎樣處理。

2、實例2、學生1分鐘跳繩情況統計

通過剛纔的研究,學生可能會覺得已經知道了求中位數的方法,教師出示“8個同學1分鐘跳繩下數的情況”,讓學生獨立嘗試,並在嘗試過程中,提問:“有什麼問題?你是怎樣解決的?”在全班的交流評價中,得出偶數個數據求中位數的方法。

(三)課堂活動,練習反饋

有了前面的實例探究,學生對中位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已經基本掌握。這時,教師充分利用學生準備的統計數據,通過讓學生自己找中位數,交流自己統計數據中中位數的意義,讓學生感受大量生活實例中中位數的實際意義。

(四)最後,通過課堂小結,讓學生說說學習的收穫與感受,以加深對本節知識點的印象。

總之,本節課,我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真正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在現實素材中,在自主探究中,在討論交流中,感悟中位數的意義,探索中位數的計算方法。真正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建構知識,主動發展。

說課稿 篇8

我說課的題目是《小石潭記》,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六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陳述我的教學設計和設計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單元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記》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淒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悽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畫意。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3、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本文個別語句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是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大障礙,因而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由於年代久遠,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設計

隨多媒體的推廣運用,不少語文課都引入音樂,但常常是教師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確實能啓發學生感悟,那麼反過來,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曲調配上,不也同時引導了學生感悟作品情感嗎?如果可以以曲調感悟,那麼以美術、以影視等等其它藝術形式不也可以幫助解讀文學作品嗎?所以我設計讓多種藝術形式走入文本,營造課堂品味文學美的氛圍;通過合作探究,瞭解文章、瞭解文風,啓迪思維。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爲了讓學生更好的把握遊記散文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調動學生對各種藝術形式的感受力,引導學生將《小石潭記》改編成一首樂曲、一幅圖畫、一部風光片以喚起他們對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體驗與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提高藝術感知力的目的。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教學法、情景激勵法、課前資料交流法、開放式討論法、提問法、練習法等。

四、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國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爲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並能在課後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爲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嘗試用其它的藝術形式解讀文學作品,體會文章抑鬱憂傷的感情基調;

4、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與作者同遊,體會課文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寫作能力。

五、課時安排

二課時。

六、教學工具

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爲學生合作疏通字詞句義。

1、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2、對照課文註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並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3、佈置預習任務利用網絡或書籍,收集有關柳宗元與《小石潭記》的資料。

對於文言文閱讀,新課標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能利用圖書館、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之所以佈置這樣的預習題目,它的好處在於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課時

藉助其他藝術手段解讀文學作品。

一、走進音樂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調

1、聆聽文章的配樂朗讀,展開想象,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會傳來一曲什麼風格的音樂?

2、找出文章點明情感的語句,質疑:柳宗元來到小石潭到底是樂還是悽?

3、爲了更好的解讀文章的感情基調,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作補充(用多媒體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記”以及寫作的背景)。老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首抑鬱憂傷的古典樂曲。

通過想象音樂的曲調,引入對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經歷的瞭解,使學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帶給他淡淡的喜悅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冷的石頭,勾起他濃濃的愁緒,這纔是他永遠抹不去的痛。從而解讀文章的感情基調。而資料的整理、彙報、交流,又是對學生蒐集、處理、利用信息資源一次有益的鍛鍊。

4、請學生飽含感情的自由朗讀,教師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樂請一名學生配樂朗讀,並給予聽讀要求──將《小石潭記》繪成一幅畫。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

二、走進美術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複習課文翻譯:

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寫到的景物有哪些?這個畫面的風格如何?展示課件中相關的畫面,教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幅寂靜清幽的圖畫,從而加強學生的藝術直觀感受。

2、學生自由發言:

談談自己最喜歡的景物是什麼,並說出原因。在學生髮言過程中,老師相應做出引導總結出文章言簡意豐景中含情的語言特色,比喻擬人方法的運用使文章更生動。

3、質疑:

爲文章改名如何?改稱:秀竹潭、歡魚潭、茂林潭如何。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體會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寫作特色。

4、隨筆寫作練習:

找出自己最心神嚮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開想象的景物,進行描寫。

在這個環節中鍛鍊學生靈活模仿文章語言特色的寫作能力。

新課標要求學生 “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這一教學步驟,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與柳宗元同遊

1、請學生在教師展示的圖片中齊讀課文,感受課文所描寫的寂靜清幽的景色特點。

2、學做攝影師,拍攝“小石潭”的自然風光篇。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忠於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鏡頭?請找出你鏡頭變化的內容。學習小組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髮言。從而明確本文是一部遊蹤清晰的風光片。(由“篁竹”遠遠的廣鏡頭,逐漸地拉近到潭底、潭周,並漸近到特寫潭中魚,然後又把鏡頭再拉遠,“望”潭之源,最後把鏡頭拉高拉遠。 看來柳宗元不僅是一位作家,還是一位導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遊蹤讓景物也移動變換起來,這叫“移步換景”法。)

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於鍛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學習

1、教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首抑鬱憂傷的古典樂曲。《小石潭記》是一幅寂靜清幽的圖畫。

2、宗元懷才不遇失意的悲涼鬱悶,透過文字顯現出來了。柳那麼還有那些中國文人用文字來書寫心中壯志難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劉禹錫──辛棄疾──李商隱──韓愈──陸游……失意的文人只有藉助他們的筆,寄情于山水,或抑鬱、或灑脫、或大氣……)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我設計這一環節一方面爲了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要點,另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對過去已讀過的古代詩文作品加以總結、梳理,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

說課稿 篇9

說課材料

◆教學內容 :

本文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8課的自讀課文。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女兒的一封信,面對正值花季的女兒,一個對愛情充滿好奇與遐想的少女,針對愛情這一個既深奧又簡單的問題,身爲父親的作者並沒有選擇迴避,也沒有教條式的說教,而是採用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故事去闡釋愛情的真諦。信中主要談了人的“精神性”與“生物性”的關係,強調人類高尚的愛情應該遠遠超越“傳宗接代”的生理需要。從中啓發和培養了女兒正確的愛情觀,這篇課文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學生來說有很重要的教育意義。

◆學生分析:

中學生正值青春期,異性之間會產生微妙的感覺。對於愛情這個既神祕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學生如處理不當,思想認識不足,就會產生早戀等的不良現象。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引。“如何面對愛情?愛情的真諦是什麼?”這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由於學生對愛情這個話題比較好奇、興趣較大,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討論,但學生可能有羞於發言或不敢發言的現象,因此,要多加引導和鼓勵,讓學生放下包袱,輕鬆參與到討論當中。同時,相對於中學生而言,由於中學生“涉世未深”,缺乏豐富的相關的生活經驗,對於愛情的本質的理解會有些困難。另外,學生對於課文中一些含義較深較抽象的語句,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

◆設計思想:

1.課前準備好課件,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通過多感官的刺激來調動學生學習的情緒,創設情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

2.教師明確討論的要求,通過討論去交流對愛情的不同看法,從中探討愛情的真諦,另外,教師還要注意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3. 結合一些有關愛情的資料,讓學生深化與拓展所學的知識。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複習書信的格式和特點。

2.學習本文用故事去闡釋道理的方法,體會故事背後的寓意。

3.瞭解愛情的真正含義,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過程與方法:

1.本文由於採用故事的形式去闡釋道理,對學生有較大的吸引力,同時由於青少年學生正處於青春發育期,對愛情等問題比較好奇和敏感,因而比較感興趣。教師應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去教學,讓學生積極大膽地開展討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2.進一步養成有感情朗讀課文的習慣,提高其朗讀感知能力。

3.繼續學習在語境中領會語句含義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4.配合優美動人的背景音樂,教師可以出示一些名言警句或者一些感人的愛情故事,讓學生進一步受到啓發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確的愛情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注意從正面去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分析和討論,培養其正確的愛情觀和人生觀。同時也要體會文中作者作爲父親對女兒的深深的愛,通過學習使學生能以積極的態度去生活和學習。

2.引導學生理解愛情的本質,適當進行青春期教育。

◆教學重點:

1.體會運用故事闡述抽象道理的寫法的好處。

2.通過討論去品味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3.理解愛情的真正含義,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難點:

1.對一些含義較深的抽象的語句,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這需要教師及時去引導,將問題分解變細。

2.學生正處於生理和心理轉變的特殊階段,由於缺乏充分的生活經驗,對於愛情本質的理解會有些困難。

◆課前準備

1.蒐集有關蘇霍姆林斯基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蒐集一些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及感人的愛情故事。

2.學生課外解決本文的生字詞,並思考對愛情的看法。

3.學生針對預習中存在的疑問,準備好討論交流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一、 導語(多媒體播放“泰坦尼克號”主題曲):

人類自有史以來,愛情一直被傳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爛,這是關於愛情的成語;牛郎織女、天仙配,這是關於愛情的傳說;“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是關於愛情的詩句;還有愛情的俗語:醉過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 …同學們,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擾着你,那些令人魂牽夢縈的情思正等着你長大,你真正懂得愛情的真諦嗎?到底什麼是愛情?大家也許能從蘇霍姆林斯基<<致女兒的信>>中得到啓示。二.自讀感知其 整體把握

1.字詞積累

繁衍yǎn   忐忑tǎntè  一抔黃土póu  無與倫比lún

怒不可遏è   佇立zhù    幢zhuàng   麥穗suì

忐忑:心神不定。

繁衍:逐漸增多或增廣。

化爲烏有:變得什麼都沒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無與倫比:沒有能比得上的。

怒不可遏:憤怒之極,不可抵制。

真諦:真實的意義或道理。

2.走進蘇霍姆林斯基

瓦西里·亞歷山德羅維奇·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烏克蘭卓越的教育家、教師、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學任教,擔任這所農村中學的校長、教師和教育者長達32年。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暫,不滿52歲,但他卻持之以恆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寫作,奇蹟般地寫出了40部專著,600多篇論文,約1200篇兒童小故事。

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師、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們的。他把自己的思維、思索、建議和見解全部傾注在了他的著作當中,即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教師和父母應當歷經何等艱難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長爲好學上進、聰穎、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亞·蘇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烏克蘭國內人人皆知並喜愛,而且在國外許多國家也被廣爲出版,如衆所周知的《我把心給了孩子們》《公民的誕生》《給兒子的信》以及某些論文和小故事。

3.整體感知、梳理結構

(1)大聲將課文讀一遍

問題1、讀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爲什麼?

問題2、大屏幕出示:上帝在創造了人後,3次來到人間,每次都分別看到了什麼?每次看到的變與沒變的又分別是什麼?

(2)瀏覽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1~4段:女兒提出問題及“我”(父親)對此的態度;5—24段:回憶從前祖母給“我”講過的故事,得出愛情是什麼的答案;25段:告訴女兒該如何對待愛情。

(3)如果你拿同樣的問題問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麼?

提示:學生給出的答案一定會涉及父母對待這個問題的態度,從而引出下面的問題:

A、文中的“我”對此的態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兒提出的問題看成是女兒長大的標誌,同時“我”對女兒的成長表示高興並給予充分的尊重。

B、“我”爲何沒有正面回答女兒的提問,卻說到了我的少年時代和祖母瑪利亞所講的故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提示:“我”用自己成長的經歷告訴一個正確的引導帶給“我”的巨大收穫,希望女兒重視。同時運用故事揭示這個抽象的概念,深入淺出,形象生動。

三.合作交流 解讀推究

閱讀課文第5—25段:

(一)請同學複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討論以下問題: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創造人後,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後讀到了哪三種不同的東西?

提示:愛情,忠誠,心靈的追念。

2.五十多年間,那一對男女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促使那一對男女(後來的老頭和老太婆)生活發生這麼大的變化的基礎是什麼?

提示:是他們之間相濡以沫的愛情。(愛情是人類永恆的美和力量,是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

4.故事中爲何要把這對男女的愛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時間歷程中去表現?這說明了什麼?

提示:真正的愛情能夠經歷時間的考驗。

5.五十多年裏是什麼維繫了他們的愛情?

提示:是忠誠、心靈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對人的愛情有何表現?爲何多次寫到上帝的態度?

提示:表明愛情是人類獨有的,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只有人才能夠愛。

7.作者在文章的結尾告訴我們該如何對待愛情?

提示:善待愛情:以人的方式去愛。(人類的愛情不是僅僅爲了繁衍後代,還要給對方以幸福……因爲愛情是人類永恆的美和力量,是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

品味語言:

1.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爲有智慧的人的時候。

2.上帝久久地佇立凝視着。隨後深沉地思索着離去了。從那時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愛情,它高於上帝。這是人類永恆的美和力量。人們世代交替,我們每個人都不免變成一壞黃土,但愛情卻成爲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

4.本身來說,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愛的人,才成爲真正的人。

(三)品讀上帝

問題1、上帝在前兩次看到愛情時是什麼樣的表現?課文中分別用了一個成語來形容。試着把這種語氣讀出來。

問題2、第一次勃然大怒,第二次怒不可遏,照如此推理,第三次應暴跳如雷,可是上帝是什麼樣的表現?讀一讀,分析一下原因。

總結:上帝是被震撼了,他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方法,都阻止不了人類的愛情,而且人死了,愛情沒有死。更重要的是感動,他覺的是他創造了人類,可是卻主宰不了人類的愛情,那就讓人類自己主宰自己吧。因爲人的思想、感情、尊嚴是任何力量艘阻擋不了的,於是人就成了大帝上的上帝。

齊讀最後一段,談感悟。

四、 拓展訓練

大屏幕展示:霍姆林斯基在給他女兒的另一封信中這樣寫道:人的愛情應當不僅是美好、誠實、堅貞的,同時也應該是理智和慎重的、機警和嚴肅的,只有那樣的愛情才能帶來歡樂和幸福。

霍姆林斯基的女兒的年齡和我們差不多大,他其實是在暗示女兒應當如何善待愛情,結合中學生早戀現象,談談你的看法。

總結:愛情很美,可中學生不是戀愛的季節,過早的摘取戀愛的果實,品嚐到的不是愛情的甜蜜,而是酸澀。就象文中所說: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爲有智慧的人的時候。送給大家一句話,大屏幕展示:把握應有的愛是幸福的,放棄不應有的愛是輕鬆的。

課程進行到此,你應該對愛情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那你認爲什麼是真正的愛情呢?用一句話總結出來。

結尾:

有首歌每次我聽了都很感動,就象文章中的這對老人,愛一個人就應該和他一起慢慢變老,直到老的哪裏也去不了,依舊把他當作手心裏的寶。欣賞歌曲《最浪漫的事》我想再過若干年,等你們學有所成時,也一定能夠收穫 甜蜜的愛情。這樣的人生多麼浪漫,多麼富有詩意,但是,只有真正懂得愛情的人,才能夠擁有詩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