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九篇

說課稿 閱讀(2.37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說課稿九篇

說課稿 篇1

我今天所說課的篇目是《寬容》序言,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三單元的第四篇課文。

一、新教材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語文新教材(試驗本),打破了傳統的閱讀與寫作、說話、聽話混合編排的模式,改爲閱讀與寫作、口語交際分編;各個單元的教學重點相當明確。高中語文新大綱中明確規定,高中語文教學要讓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習慣”,“爲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提出了“以閱讀教學爲龍頭帶動整個語文教育是一個標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語文教學以閱讀爲本,改革舊的耗散性講析模式,注重閱讀教學的整體感悟,突出廣泛而自主的大量閱讀,突出全方位的閱讀技巧和能力的指導與訓練,以多種渠道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以閱讀帶動聽說寫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學生的文化背景積澱,突出語文教育的人文薰陶”。

二、課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寬容〉序言》是房龍爲他的《寬容》一書所作的序言,該序言的寫法很特別,是一篇散文詩式的寓言。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和聯想,虛構了一個“創新”與“守舊”兩大勢力鬥爭的故事,從而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寬容》一書的精髓。該文被安排在第二冊第三單元第四課應出於以下考慮:

1、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分析評價,借鑑吸收。對課文的分析評價,可以全面涉及它的內容和形式,也可以着重就某一個方面做出恰當的評價。該單元前三課要求分別爲:對《黃鸝》的哲理作一點評價、分析評價《咬文嚼字》的觀點、體會並借鑑《我與地壇》對生命的認識,而第四課則是通過前三課的學習,培養學生自己分析評價、借鑑吸收的能力。

2、結合高中階段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對哲理的分析和借鑑,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助於培養良好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是繼第一單元的“整體把握、篩選信息”和第二單元的“研究探討、深入領會”之後的對閱讀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三、學生情況分析

我們所教班級的高中學生由於社會教育的大環境影響,習慣了傳統的填鴨式的教育,缺少對人生、對社會的獨立思考,因而課文的理解會停留在表面,流於形式。另一方面,由於高中學生處於自身人格趨於形成的時期,又會過於強調“創新”而否定傳統,產生認識上的誤區,因此,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課文蘊含的哲理使該課應該注意的

四、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

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爲該課的教學目標應確定爲:

1、把握和評價故事中蘊含的哲理。

2、理解“無知山谷”、“知識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徵意義,理解故事中“先驅者”、“守舊老人”、“無知的人們”三種形象的典型意義。

3、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能正確、全面、透徹的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爲:透過本文主旨,進行創造人格的薰陶,培養對新事物理解、寬容的態度。

五、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運用

“強化閱讀,整體把握,深入體會,正確評價”是本人在該課教學中的指導思想,在處理教材時,結合配樂朗讀使學生在總體上感覺、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過多媒體補充,讓學生展開聯想的羽翼,領會寬容的要義,達到內化的目的。運用點評法正確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創新”和“守舊”,“創新”和“傳統”的關係。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採用朗讀、詞段點評、討論、質疑、等方式使學生獨立思考,並把握和評價故事中蘊含的哲理。

說課稿 篇2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說的是蘇教版第四冊《木蘭從軍》第二課時的教學情況,現在我以《信息技術,讓低年級語文課堂“活”起來》爲題向大家做個彙報。

一、解讀教材、分析學情——爲學生架設通向文本深處的快速通道。

《木蘭從軍》是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辭》改寫而成的。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小,知識儲備尚不完善,對歷史故事發生背景瞭解甚少,缺少對文本進行想象的素材,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

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以紮實語文基本功爲前提,找準信息技術與文本教學的最佳整合點,爲學生提供多元的信息資料,引領學生反覆觸摸文本語言,從而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略)並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略)。

二、準確診斷、有效實施——以信息技術作爲深入文本的有力支點。

本節課的教學環節如下:①字詞複習;②抓住關鍵詞語“理應”,理解詞義,設置核心問題:“木蘭應不應該去從軍?”激發閱讀興趣;③品讀課文:抓住重點詞語和句子,感悟木蘭是一位熱愛祖國、尊老愛幼、英勇善戰的女英雄;④拓展延伸。

下面,我重點說說幾個整合點。

1、創設情境——“活”化經驗表象,走進文本世界。

(整合點診斷):木蘭從軍的原因,是“被迫”還是“自願”?木蘭是一名看似柔弱的女子,卻身陷“國之憂”、“家之憂”的雙重矛盾之中。父病弟小,“家之憂”自然不難體會;但要理解萬分緊急的“國之憂”對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如若單純地由老師說教講解,形式枯燥,也不符合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爲主的特點。

(整合策略):因此,我藉助多媒體課件,爲學生打開了一條時空隧道,提供了豐富可感的視頻資料,配以生動的解說,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再結合課文朗讀,木蘭甘願女扮男裝、爲國爲民的高大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烙下了一道有形的印痕。

類似的環節還有:藉助古文,播放可視、可聽的資料,幫助學生體會木蘭在軍旅途中經歷的千難萬險。

(實施要點):值得一提的是,使用多媒體的同時,我適時示範、講解與補充,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文本,在讀中感悟文本語言的精妙,吮吸文本中的人文素養。

(效果檢視):事實證明,課堂上我們的學生有所觀、有所思、有所感,不知不覺走入文本深處,感受到主人公的可敬可愛,自然也讀得好、悟得準、說得棒。

2、增強交互——“活”化主體意識,提高語言素養。

(整合點診斷):“木蘭從軍前說服家人”這一環節既是深度感知人物形象的過程,又是進行言語交際和表達能力的訓練過程。如何激發學生主體意識,促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思想碰撞和靈感迸發呢?

(整合策略):我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交互選擇功能,讓學生自由選擇說話對象,進行角色扮演。父親、母親、弟弟的語言是課件中預設的,既爲學生提供了很好的語言範例,又避免了對話時的重複和雷同。交流對象明確,言語內容要求明晰,提高了訓練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操作要點):這一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支持,創設了多種言語對話的情境。我及時對學生的表達情況作出了恰當的評價與完善,這樣充分發揮了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優勢,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3、意義建構——“活”化記憶儲存,建構英雄形象。

(整合點診斷):在深刻理解文本的基礎上,讓學生欣賞豫劇名段《誰說女子不如男》,並進行相應的知識拓展。如何解決拓展內容的寬泛性與教學時間的有限性這對突出的矛盾呢?

(整合策略):我再次尋求信息技術支持,充分發揮它快速便捷、選擇自主、信息豐富的功用。此時學生頭腦裏已深深印記下 “女英雄”花木蘭的偉大形象,這時啓迪他們說說頭腦中已知的女英雄,讓學生利用多媒體自主點擊最想了解的女英雄,豐富對英雄人物的記憶儲備,獲得更爲深刻的情感體驗。

(效果檢視):這一環節中,藉助信息技術進行價值意義的構建,學生興味盎然,學習英雄精神的決心油然而生,目標達成水到渠成,了無痕跡。

三、教學反思

總之,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傳統教學方法與信息技術手段相輔相成,交相輝映,信息技術手段有效地融合在文本解讀、言語訓練與意義建構之中之中,“活”化了語文課堂教學,達成了語言發展與精神成長的統一。

四、實施剪影。

敬請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每週幹家務活的時間》是北師大版教材八年級數學下冊第五章第一節的內容,本套教科書採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本節課通過豐富的實例,瞭解總體、個體、樣本,普查和抽樣調查等概念,讓學生體會不同的抽樣可能得到不同的結果,感受抽樣的必要性。通過學習,讓學生會選擇合適的調查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同學們充分的討論、廣泛的交流下擴大了學生的思維視野,提高了學生的認知,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識,發展統計思想,體會德育價值。

二、說教學目標。

1、瞭解普查、抽樣調查、總體、個體、樣本等概念,以及普查和抽樣調查的應用。並選擇合適的調查方法,解決有關現實問題。

2、經歷調查、收集數據的過程,感受抽樣的必要性,選擇合適的調查方法,解決有關現實問題。

3、進一步發展統計思想,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勇於實踐的優良品質。

三、說教學重、難點。

1、重點:瞭解普查、抽樣調查、總體、個體、樣本等概念,感受抽樣的必要性。

2、難點:選擇合適的調查方法,應用多樣的方式解決實際問題。

四、說教法與學法。

指導探索法;討論法、

五、說教學過程。

本章導入

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人們每天面對着大量的數據,從國民生產總值到天氣預報,從人口預測到股票投資,統計存在於國民經濟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數據處理也因此變得更加重要。具有統計的基本知識已成爲每個現代公民必備的素質。

(在導入新課的過程中體現了學習數據的收集與處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合作探究,構建新知

1、活動與探究

同學們,你們每天在家都幫父母做家務活嗎?主要做些什麼呢?每週大約多長時間呢?

你們每週幹家務活時間的平均數、中位數、衆數是什麼?

教師活動:提問平均數、中位數、衆數的概念。

學生活動:全班先分四組進行數據彙總,得到本組同學每週幹家務活的平均數、中位數和衆數,在進行各小組彙報、交流。

【通過對這些調查活動的分析,引入普查、抽樣調查、總體、個體、樣本等概念】

2、介紹新知識

(1)普查:爲了一定的目的而對考察對象進行的全面調查。

(2)總體:所考察對象的全體。(如上述問題中的總體爲“全班同學每週幹家務活的平均時間的全體”,注意這裏“考查對象”不是學生而是學生幹家務活的時間。)

(3)個體:組成總體的每一個考察對象。(如上述問題中的個體爲“全班每一個同學每週幹家務活的平均時間”)

二、範例學習,加深理解

爲了準確瞭解全國人口狀況,我國每10年進行一次全國性人口普查,在考察我國人口年齡構成時,總體是什麼、個體是什麼?

總體:就是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常住人口的年齡。

個體:就是符合這一條件的每一個公民的年齡.

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生,這裏所說的“考察對象”是指表示事物某一特徵的數據,如對全國人口普查時,考察對象是我國人口的“年齡”。

學生活動:結合課本176頁的統計圖四人一組進行討論,知道大概的年齡結構。

三、問題牽引,發展認知

講一個笑話對原有的情境進行變式,引起學生對普查侷限性的思考,從而引出抽樣調查,感受抽樣的必要性。【“兒子,幫媽媽買盒火柴去”“這次注意點,上次你買的火柴好多劃不着。”………兒子高興的跑回來。“媽媽,這次的火柴全劃得着我每根都試過了”笑過以後,談談你的看法】

議一議

1、全國所有八年級學生每週幹家務活的平均時間是多少?你能用普查的方式得到這個數據嗎?你準備如何獲得這個數據?與同伴交流。(鼓勵學生解決方式的多樣性)

2、我們班上有多少男生?全校呢?全會寧縣呢?全白銀市呢?全省呢?全國呢?你準備用什麼方式獲得這些數據?(鼓勵學生解決方式的多樣性)

3、你能用普查的方式調查某一天你所在地區的人口流量嗎?(由於每個人離開某地的方式不同,且受到時間等條件的限制,一般無法對所有的個體進行普查,有說普查的也應該鼓勵。舉生活中的實例)

4、你願意採用普查的方式瞭解一批日光燈管的使用壽命嗎?(由於檢查日光燈的使用壽命時,對日光燈管會造成一定的破壞,一般用抽樣的調查方式)

【普查的困難】

1、總體中的個體數目較多,工作量較(太)大,無法一一考查;

2、受客觀條件的限制,無法對個體一一考查

3、考查具有破壞性,不允許對個體一一考查

解決的辦法:抽樣調查.

【抽樣與樣本】

從總體中抽取部分個體進行調查,這種調查稱爲抽樣調查,其中從總體中抽取部分個體叫做總體的一個樣本。

例如:

1、我國每五年進行一次全國1%人口的抽樣調查,其中被抽取的1%人口就是全國人口的一個樣本.

2、說明在下列問題中,總體、個體、樣本各是什麼?

(1)爲了瞭解一批燈泡的壽命,從中抽取10只進行試驗.

(這批燈泡壽命的全體是總體,每個燈泡的壽命是個體,抽取的10個燈泡的壽命是總體的一個樣本.)

(2)爲了考察會師園一年中每天進園的人數,在其中的30天裏對進會師園的人數進行統計.

(這一年中每天進會師園的人數的全體是總體,每天進會師園的人數是個體,所抽取的30天裏每天進會師園的人數是總體的一個樣本.)

(3)爲了考察一個學校的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情況,調查了其中20名學生每天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

(總體是: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全體的時間。樣本是:20名學生每天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個體是:每位學生每天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

四、隨堂練習,鞏固深化

1.舉例說明什麼時候用普查的方式獲得數據比較好,什時候用抽樣調查的方式獲得數據比較好.

五、課堂小結

歸納總結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

六、佈置作業

1、課本177頁,數學理解1題。2、“你怎樣對待你的父母”主題調查

父母的關心是無微不至的,但是現在大家回過頭來想一想,我們是怎樣對待自己的父母的呢?班幹部組成一個調查小組,以“你怎樣對待你的父母”爲主題,設計幾個問題,如:你知道你父母的生日嗎?在父母生日的時候,送過父母小禮物嗎?在家主動幫父母做家務嗎?當父母批評你的時候,你持什麼態度呢?等等.開展調查,寫出調查報告,星期五週會上全班同學進行交流。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梅花魂》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重在引導學生體會漂泊在外的遊子們,是懷着一顆怎樣的赤子之心,懷念和讚美故鄉的。

《梅花魂》一課重點表達了外祖父對祖國的熱愛、眷戀之情。整篇文章以梅花喻人,以梅花魂喻國人之氣節。透過“我”的記憶,追溯了我、外祖父關於梅花發生的五件事。第一件和第三件作者直接表達了外祖父的思鄉念國之情,學生自己一讀也自然明白。二四五這三件小事,作者娓娓道出外祖父與梅花之間的那份深情:珍愛墨梅圖,送墨梅圖贊梅花、贊中華民族有氣節的人物,送繡有梅花的手絹,一步步讀來,讓我們恍然明白: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國的代表,老人對祖國深深地眷戀之情全部寄託在梅花身上;同時,外祖父對祖國的眷戀也一如梅花,堅貞不移,雖然漂泊他鄉,但永遠不變的就是他熾熱的愛國之心。

2、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的生字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結合重點句段,體會外祖父的愛國之情。

3、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能靈活運用於自己的寫作之中。

二、說教法和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爲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爲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採取引導法,以課文題目爲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最後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三、說教學過程

課前,佈置學生進行預習,獨立學習新課內容,熟讀課文,利用字典、聯繫上下文解決字詞障礙。

(一)導入新課,解題質疑

學生背誦《卜算子詠梅》陸游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卜算子詠梅》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這樣優美的詩句可謂字字含情,句句鏗鏘。激發學生情感,引入課文。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理解課題梅花魂。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預習檢測。設計意圖是考察學生預習情況,爲文章的學習掃清文字障礙,按新課標要求進行字詞的積累,進入新課做鋪墊。

(三)品讀感悟

一:學生靜心默讀課文,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外祖父愛梅花,運用以前學過的圈重點詞句,寫批註的方法這樣可以很好的引導學生找到位,也可以使學生學會自主閱讀。

二:抓重點段,體會外祖父爲什麼如此珍愛墨梅圖。引導學生體會外祖父愛梅、贊梅,贊中華民族有氣節的人物,進而體會老人的愛國之心。兩個大問題既清晰又層層遞進,合理地巧妙地將文中的主要內容聯繫起來,也是一條清晰的情感線,將外祖父的愛國之情抽絲剝繭般地落於學生們的眼中,心中。

三:在引導學生一次又一次地感悟梅花的堅強不屈和中華民族有氣節人物的頂天立地,物和人的共同之處自然印在學生們的心中。此時提出借物喻人寫作手法,既清晰又水到渠成,學生輕輕鬆鬆地瞭解並掌握。

(四)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在學習《梅花魂》課文的'基礎上,拓展遷移,讓學生自主閱讀學習陶鑄的《松樹的風格》,在閱讀中感悟松樹的精神,讓學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昇華。在拓展閱讀和小練筆中,進一步落實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並引導學生學習這種寫作手法,運用在自己的練筆中。

四、說板書設計

首尾呼應、梅花魂、中國魂。

動作描寫、頂天立地、不低頭折節。

細節描寫、語言描寫。

借物喻人、神態描寫、外祖父—愛—梅花—更愛—祖國。

這樣的板書設計突出課堂所講重點,使學生一看即懂,看到板書就能夠明白所講內容及文章重點。

說課稿 篇5

一、說活動背景

大海對幼兒來說比較熟悉

,很多孩子都去過海邊玩,在電視上,圖書上也都見過,他們對大海充滿了好奇和喜愛之情.詩歌《大海睡了》以獨特的視角,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深夜裏大海恬靜、柔美的形象,這樣神祕的大海對幼兒有着極大的吸引力,激發了幼兒想去了解大海,親近大海。詩歌中擬人、比喻等修辭的運用,營造了一種溫馨甜美的氣氛,於是,我設計了這一活動方案,旨在於讓幼兒感受文學作品恬靜、柔美的基調,能充分展開想象的空間,此活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視野,充分體現了《綱要》中提倡的內容選擇精神。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隨着經驗的豐富,抽象思維的相應發展,大班幼兒的詞彙、語句逐漸豐富,對語言的理解力進一步增強,連貫性語言得到較好的發展,口語表達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他們已能運用語言大膽與人交往。他們喜愛欣賞文學作品,並樂意創造性地運用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表現文學的內容,產生了對文學的興趣。根據此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爲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因此,此活動的目標爲:

1、感受文學作品恬靜、柔美的基調,想象大海入睡的意境。

2、爲詩歌選擇合適的音樂,進行匹配,並能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3、樂意親近大海,對大海表示出喜愛的情感。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放在反覆感知文學作品,體驗恬靜、柔美的意境上,而活動的難點是能根據詩歌來匹配音樂及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三、說活動準備

爲了較好地實現目標,促進每一位幼兒的發展,使活動能開展得有聲有色,我做了以下的準備:

1、白天大海的錄像和夜晚大海的課件。

2、三首對比音樂。(乒乓之戀、搖籃曲、喜洋洋)

3、詩歌朗誦和配樂詩朗誦。

四、說教法與學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持者、鼓勵者和引導者”。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爲了在教學過程中讓幼兒更好地掌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我在活動採用了適宜的教法有:

1、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針對幼兒好奇心強的年齡特點,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旨在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調動幼兒的興趣,誘發幼兒的情感。

2、反覆感知教學法

根據大班幼兒愛學,好問的學習心理特點,採用反覆感知教學,有利於幼兒記住詩歌與理解詩歌內容,體驗恬靜、柔美的意境。

3、賞識激勵法

教師及時的賞識和激勵,主要是激勵幼兒充分展示才能,滿足他們希望得到讚許,體會成功的心理特點,激發幼兒學習的欲x,增強信心。

幼兒採用的學法是:

1、多通道參與法:在整個活動中,我引導幼兒,想一想、說一說、看一看、聽一聽、比一比、選一選、學一學等多種通道不知不覺中感受到大海睡了的意境及對大海的喜愛。

2、比較法:在匹配音樂這一環節中,我讓幼兒分別對三首音樂進行比較,選一選哪首適合於詩歌中恬靜的意境。

3、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與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會明顯提高”爲了讓幼兒充分體會到恬靜的意境,我在幼兒學習朗讀詩歌時採用了體驗法。

五、說活動過程

爲了體現《綱要》精神,整個活動的程序分爲兩個環節來進行。

1、緊扣生活,引入課題

幼兒的已知經驗是其思維的源泉。首先我問幼兒:“你們喜歡大海嗎?誰能說說你看到的大海是怎麼樣的?你在海邊都玩了些什麼?”在幼兒說出了對大海的回憶後,出示多煤體課件,展現了白天和夜晚大海的景象。白天的大海很熱鬧,風很大,浪很高,帆船在海面上行駛,人們在海邊玩耍。我隨着畫面的展示娓娓道來,使幼兒強烈的感受到白天大海的吵鬧。然後再讓幼兒觀看夜晚大海的景象,通過兩個畫面的對比,孩子更加感受到了,夜晚的大海是多麼的寧靜,多麼的祥和,從而激起幼兒的好奇感和對大海的喜愛之情,以及欣賞詩歌的興趣。

2、多通道感知,體驗詩歌意境

爲了讓幼兒能充分體驗這首詩歌“恬靜、柔美”的意境,我設計了幾個步驟層層推進。

①反覆傾聽詩歌

爲了讓幼兒體會詩歌中的美感,我讓幼兒對詩歌進行了四次欣賞。第一次欣賞後,讓幼兒記住這首詩歌的名稱,初步感知這首詩歌,然後讓幼兒帶着“詩歌裏面講大海睡覺時是什麼樣子的?”的問題欣賞第二遍。

幫助幼兒學習詩歌,首先要幫助幼兒理解詩歌中的語言,排除語言障礙,引導幼兒步入詩歌的想象境界.第二遍欣賞後我通過引讀詩歌句子的方式幫助幼兒初步理解詩歌內容;第三次欣賞後再深入理解,這裏是以提問的方式組織幼兒重點理解詩歌裏面的:“它抱着明月,它揹着星星”以及“鼾聲”兩個難點,幼兒各自發言,充分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第四次由我來朗讀,幼兒進行評價,引導幼兒把握語調,語速,然後讓幼兒跟我一起朗讀,從而使他們更加體會到詩歌柔美的意境。

②詩歌與音樂匹配

經過反覆傾聽與朗讀,幼兒已經體會到了大海睡了恬靜的意境.如果能配上一首合適的,好聽的音樂會更完美.因爲詩孕育着,音樂滋養着詩。配上一首與詩歌相呼應的樂曲,常常能把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感、意境和詩歌中蘊含的情愫淋漓盡致地傳達給幼兒。

此時,我爲幼兒提供了三首對比音樂,讓幼兒比較,每欣賞一首曲子時,先讓幼兒說出以及用動作表現出對此首音樂的感受,然後再讓幼兒說說此首音樂配詩歌合不合適?爲什麼?通過討論過後,再配上詩歌試聽,最後再小結.選出最適合的音樂。

③學習配樂朗讀詩歌

使用配樂朗誦,不但使詩歌內容再現,也能使幼兒在先上樂曲的同時,將大腦的記憶的效率發揮得更好。我趁鐵打熱,給時間給幼兒學習跟音樂朗讀,先讓幼兒嘗試小聲的跟着音樂來,體驗詩歌與音樂的節奏,再讓幼兒大膽表現,我給予暗示和引導。讓幼兒在朗讀時所獲得的情感得到了昇華。

總之,這首詩歌的詩文雖短小,但字裏行間卻充滿童趣,充滿美感,

幼兒容易接受與喜歡。而且此活動是將課堂與音樂相結合,將課堂與課外相結合,不侷限於課堂,不侷限於教材,這應該是我們新時期教師的奮鬥目標吧。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本課是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從封邦建國到一統天下”的第四框題、承接前面講述的西周禮樂制度的確立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這段歷史、通過對秦朝統一天下的過程及鞏固統一措施的介紹、向學生闡述秦朝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統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同時也爲後面學習“新的大一統”奠定了理論基礎。漢朝基本承襲了秦朝奠定一統的各項制度。其中本課所在的第四單元在整個教學中起着承前啓後的橋樑作用、而本課在第四單元中又處於中心地位。

二、說學情

八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但已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在各種媒體上已經不同程度地接觸過有關秦始皇的一些史實、所以比較容易進入特定的歷史情境。這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教學資源。

課程標準對本課的要求是:學生要“初步具備閱讀、理解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並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學習客觀地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學完本節課學生可以結合學到的知識客觀的評價秦始皇、對今後學習我國不同時期的歷史也將有極好的啓迪作用。

基於對教材的把握、對課標的瞭解、以及班上學生實際情況、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秦朝統一的過程、掌握秦始皇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分析秦統一的原因和評價秦始皇的功過。讓學生學會一分爲二地看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秦朝疆域的龐大和秦長城的宏偉、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秦朝統一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維護國家統一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因爲秦朝開創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於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把“秦鞏固統一的措施”作爲本課的重點。

難點:因爲年代久遠自古以來對秦始皇的功過是衆說紛紜的、所以我把對“秦始皇的評價”作爲本課的難點來突破。

五、說教法

爲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這一教學理念、同時基於本框題的特點、在教法上我採取的是角色扮演和小組合作討論。

六、說學法

在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宗旨下、這節課指導學生主要採取蒐集資料、分析歸納、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

七、課前準備

在教學準備活動中、爲了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提高教育教學的效能、我製作了課件。同時:

1.把學生分爲六個大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軍事、交通組)、小組分別準備相關內容及其影響並製成課件來演示。同時李斯(一學生)負責準備演示秦的疆域圖。

2.全體同學收集資料、準備開展“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還是‘暴君’”的辯論。

八、說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課標指出:教學內容的安排應避免煩瑣、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依據這一要求、我採取的是板塊式教學、整節課設計了四大板塊:

教學過程教學活動程序設計意圖

(一)新課導入出示圖片、猜猜我是誰?學生根據課前的預習可以很容易的講出是秦始皇、、由此引入秦滅六國、開始這一節課的教學。

【教師】

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秦滅六國的全過程。(課件演示)

學生觀察先滅韓趙魏楚燕、公元前221年滅齊。

六國滅亡了、一個新的、強大的秦朝建立起來了。那麼秦爲什麼能滅六國統一全國呢?由此導入下個環節。導入爲避免頭重腳輕、我以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切入歷史情景、起到了“凝神、點題”的作用。爲下面重點內容的學習提供了時間的保證。有我來進行課件演示符合課標倡導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努力發展的過程。同時也便於承上啓下。

(二)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前我會先播一段關於秦滅六國的視頻。

四人小組討論、代表相繼發言:1。商鞅變法;2。秦國地理位置好;3。秦始皇雄才大略;4。順應了人民渴望統一的歷史潮流;5。六國軟弱;6。秦國君臣一心;……

學生會集思廣益、說出他們各自的觀點。接着由我來總結幾條原因、使學生能夠意識到統一是歷史的必然。

【提問】

秦王嬴政自稱什麼、爲什麼這樣稱呼?

(學生看書)請基礎差點的學生回答。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學生的回答直接過渡到下個環節。這樣做可以讓學生目標明確些、爲討論提供素材。做到有的放矢。激起他們的求知渴望、培養質疑的學習習慣、同時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合作精神。

因爲前面的討論學生會很熱鬧、這個環節可以讓學生稍做安靜、同時更有利於學生整理內容和思考。

(三)角色扮演

【提問】

如果你是秦始皇下一步會做什麼?秦始皇採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統一?進行角色扮演。

六組學生分別派代表上臺演示各自制作的課件、並作適當解釋(特別是對貨幣、度量衡、馳道、文字、長城、靈渠作詳細演示和解釋包括各項措施的影響)。

學生表演後由我打出表格進行總結。使內容更清晰。

六組學生表演結束後、“李斯”上臺一邊操作課件、一邊解說:採取了以上六條措施後、我朝疆域廣大、東到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南到南海、人口達二千多萬!泱泱大國、何其雄哉!以上詔書、各地務必遵照執行

教師講授

【教師】

剛纔、六組學生分別演繹了他們的治國方略、使我們感受到了秦始皇的威嚴和霸氣、現在用掌聲感謝他們的出色表演。

那麼自古以來對秦始皇的評價衆說紛紜、這也是本課的難點、本環節我將通過學生的辯論來突破這個難點。本環節由我課前輔導角色學生來完成、因爲國中學生畢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這也符合英特爾未來教育的理念。這是本課的一個高潮、通過師生同臺演出、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形成教學高潮、也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掌握了知識、加深對秦始皇鞏固統一措施的理解、同時學生在演示課件的過程中也能體驗到成功的餓快樂。能夠很好的突破重點。還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鍛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本環節是我想通過李斯的總結來讓學生知道秦的疆域、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秦疆域的遼闊、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簡單的總結有利於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爲下個環節做了鋪墊。

(四)脣槍舌戰

是千古一帝、還是暴君?等辯論後再做定論。

【辯題】

正方觀點:秦始皇是個“英雄”

反方觀點:秦始皇是個“暴君”

並制定相應的規則。

也許最後也沒有結果。所以進行最後表決:全班同學舉手表態。

1。功大於過;

2。過大於功;

3。功過摻半。

秦始皇功過摻半、既是千古一君、又是暴君。這一環節學生經過課前收集資料、可以說出秦始皇的功過。真理愈辯愈明。正方反方會很激烈、以前我曾經上過一節這個課、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因爲課上時間有限不得不又在課下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

《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二)》中明確提出:學生學習客觀地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通過本環節指導學生要一分爲二的看待歷史人物、同時對今後學習我國不同時期的歷史也將有極好的啓迪作用。通過本環節的激烈辯論可以突破本課的難點。

正本清源進行課堂小結、課件播放秦始皇功過順口溜詩、學生齊讀。順口溜詩學生讀起來會朗朗上口的、讓學生在自己聲音中重新回顧本節課的內容。鞏固知識。

九、說板書設計

遵循板書實用性、直觀性的原則、我以簡潔的語言突出了本課的重點、方便學生記憶、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總體結構的理解、提高教學效果。

一)秦統一

二)秦鞏固統一的措施:1政治

2經濟

3思想

4文化

5交通

6軍事

十、作業佈置:

爲了讓學生思維有充分發揮的空間、鞏固知識、我設計了一個開放式的作業、就是和秦始皇進行千年對話、題目爲、秦始皇我很想對你說……

十一、教學反思

優點:教學形式多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角色扮演和脣槍舌戰使學生更清楚本課的重、難點。

不足:本課涉及內容較多、課前學生的準備情況是本課成功與否的關鍵。加之學生活動較多、時間上難以把握。

結束語:

總的來說、這節課本着“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原則、符合八年級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說課稿 篇7

說教材

《鄭和做舟》是語文出版社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通過一件具體事寫出了鄭和從小樹立理想,併爲之努力的事。鄭和撿了一些碎木條和小木片,忘記了吃飯和睡覺,一心一意地造小木船,並把它們搬到湖邊帶領小夥伴放船啓航的動人故事。課文語言淺顯,故事性強,充滿童趣,適合兒童閱讀。教材圖文並茂,插圖中鄭和和小夥伴們做船出海的情景躍然紙上, 給學生以豐富的想象空間,有利於引發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第 本課共 6 個自然段, 1 自然段介紹鄭和, 點明鄭和從小愛做舟的原因。第 2 自然段講小時候做舟的經過。第 3、4、5、6 自然段講鄭和的成功做舟後出海遠航。本課分兩課時完成。

教學目標

正確認讀 8 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掌握 1 個多音字,會寫 6個字,自主積累詞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

瞭解課文內容,知道鄭和是我國明朝著名的航海家,小時候就常常做小船,盼望着駕船出海遠航。

教學重點和難點

識字方面:掌握左右結構的字“祖、那”的字結構,多音字“系”ji 的字音。自主積累“一心一意、又蹦又跳、一本正經、爭先恐後”等詞。

內容方面:能把鄭和做舟的故事講給別人聽。

說學情

古代名人軼事是學生感興趣的,爲此,我力求在第一課時就讓“鄭和”的形象在學生心中確立,怎麼辦呢?利用書上的插圖作爲幻燈片的背景,要學生從一開始就牢記“鄭和”的名字,讓鄭和的形象深入學生的內心。

說教學方法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這是《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的設計質疑釋疑,通過朗讀引導,鼓勵學生在自讀感悟、情感體驗中,領悟內容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本課時, 試圖使用如下的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小組討論法、表演法、競賽法、評價法等等。總之,想讓學生在輕鬆、競爭的氛圍中學習新知,陶冶情操。

說學法

根據以上教學方法,學生可採用“問一問,說一說,演一演、讀一讀”的方法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問”自己不懂的地方,“說”自己理解地內容,演文中的精彩,“讀”文中的重點詞句。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體現“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原則。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說教學過程

一、質疑問難,引發互動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

例如,課始,預設了這樣的問題:課題中的關鍵詞是什麼?(做)做什麼?誰做什麼?學生補充上課題,鄭字加拼音。

二、藉助拼音,初讀課文,獨立識字

1、自由讀課文,標出生字和自然段。讓學生在初讀中瞭解課文大概內容。

2、小組學習:同桌爲一組,互相讀,互幫互助。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3、下面,老師來做裁判,我們來一場男生女生大比拼,看看我們班的女生讀書棒,還是男生讀的強。男女生指名讀課文,全班糾正字音,重點指導“系”的字音。在聽讀中糾正字音,培養合作精神。在獨立識字中產生成就感。

4、出示生詞。 學生掌握了一些獨立識字的方法, 本着《大綱》中識字教學應認寫分流、多認少寫、字不離詞的原則,我在這個環節只對重點字詞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如: “一本正經、爭先恐後”的意思;“祖、那”的字形結構;“系”的多音字。

5、做操寫字。 看着這些字你想提醒別人注意什麼?(相機寫出這幾個字)

6、(師)讓我們和這些“朋友”一起回到課文中再來默讀課文。想想鄭和是誰?課文第幾自然段向我們介紹了鄭和?課文中就有答案,找一找,並用“——”畫出相關的句子。

三、整體感知,指導朗讀

1、你對鄭和有了哪些瞭解?第一自然段

2、反饋,指導朗讀。 指導讀第一句:讓大家聽出鄭和是誰。 比較讀、教師範讀第三句:他盼望自己能駕着船去遠航。 他多麼盼望自己也能駕着船去遠航啊! 感悟讀第四句:他(常常)做些小船玩,還(經常)跑到造船的地方問這問那,把造船的方法記下來。

四、抓住事例,理解感悟

1、根據板書說:想想鄭和是怎麼做船的?

2、學生反饋。重點指導朗讀。 例如:他一心一意地造船,常常忘了吃飯和睡覺。沒用多少天,他就造出了三十多隻小木船。(學生重點抓住“一心一意、常常、又蹦又跳”等詞來體會。)

3、小組學習,做好船又是怎麼做的?採取讀、說、演的形式進行彙報。 重點指導朗讀和理解詞語:“一本本正經”和“爭先恐後”。 例:鄭和高興得又蹦又跳,嘴裏喊着:“我的船下水啦!我的船下水啦!”學生重點抓住又蹦又跳

五、引導昇華

齊讀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你知道了什麼?指導朗讀。 你們喜歡鄭和嗎?爲什麼? 教師拓展:你們看,鄭和從小就有遠大的理想。長大以後,鄭和曾經先後七次下西洋,最遠曾達非洲東岸和紅海海口,促進了中國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你們呢?

六、把鄭和做舟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意圖:語文教學要想爲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就必須使學生成爲“語言的富翁”。因此,語文課必須重視範文語言的感悟、積累和內化。經過前面的學習, 學生對課文已有了清晰的瞭解,理性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安排以複述爲主的主語實踐活動“聽故事,想象演說”,符合學生身心特點和語文學習規律,爲學生提供了直接接觸語文材料的實踐機會,通過角色扮演,能潛移默化地將書中的語言內化爲個體語言, 從而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

具體是這樣操作的:

1、指導怎樣講故事。 故事有開場白,向大家介紹故事的名字,故事內容用口語化的語言,與大家交流可以加上動作、加上想象。 注意只要把課文的主要內容講出來就可以了,不要求每句話都講到。可以按照課文語句講,也可以在講的過程中加上自己的語言,不要朗讀式的講故事,讓學生如同與別人說話一般,加上適當的語氣。

2、講故事。

七、總結評價

八、說板書

zheng 鄭 和 做 舟 爲什麼? 怎樣? 結果? 加生字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第五冊第22篇課文《金子》。課文講的是彼得.弗雷特在淘金無望、準備離開的時候,忽然從雨後土地長出小草上得到啓發,便留下種花,最終獲得成功的故事,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要想獲得財富或成功,只有通過自己誠實、辛勤的勞動才行,想靠意外的收穫是不現實的。課文既有波瀾起伏的故事性,又有深刻的哲理性,從“金子”到“真金”,深化並拓展了主題。

課文內容簡明,情節曲折,蘊含的道理深刻,是一篇極具人文性的文章。文中留白較多,爲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憑藉。因此我把“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定爲這一課的能力目標;而三年級學生已經具有獨立識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學習習慣和自己的一些學習方法,所以我把“掌握這一課的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7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定位於這一課的知識目標。金子”在課文中出現了多次,含義也各不相同,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是比較難理解的,因此“體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辛勤的勞動,終於獲得了成功,讓學生懂得想要通過意外的收穫獲得財富或成功是不現實的,必須付出誠實勞動的道理。”是這一課的教學重難點,也是情感目標所在。

二、說教法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爲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及根據學生的特點,以讀爲本,以讀生情。在教學中,我創設情境,展開多種形式的朗讀,運用語言渲染,引導想象,鼓勵學生多讀多想,讀思結合,以此來引導學生理解文中重點語句。這些方式都是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他們樂於接受的,容易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快樂,而給孩子充足的時間與文本對話,也利於感受、理解、欣賞課文。

三、說教學過程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這種理念指引下,我採用以下教學步驟進行教學:

(一)揭題質疑,激發興趣

出示課題後,讓學生就課題展開想象:看到課題,你想到了什麼?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說:在我們每個人心靈的土壤裏,一定有許多的種子,夢想代表理想,有夢想就有希望,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就和夢想有關,一起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識字和寫字是閱讀的基礎,要力求紮紮實實,爲此,我讓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自學生字,並通過小老師領讀、指名讀、開火車檢查讀等方式加以鞏固,對於學生讀錯的字要馬上糾正,多讀幾遍。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再讀課文,邊讀邊想:通過讀課文都知道了什麼,讓學生能對課文內容有整體上的把握。

(三)精讀感悟,悟中明理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重在自悟。我將以合作交流的方式突破難點,先立足於學生自己體會感悟,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彼得是怎樣一步一步找到真金的?”要求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劃出課文中含有“金子”一詞的句子。要求先讀有關句子,再體會體會。在全班交流時,我以學定教,根據學生的發言具體指導,品讀體味。

如學生在自讀第一、二兩句的基礎上,扣住“聽說、無意”明白消息的不確定性,但淘金者們仍“蜂擁而至”,體會他們缺乏理智,盲目跟從。接着抓住“一無所獲、掃興離去”,體會人們懷着失望離開的不幸。通過對淘金者們由“高興”至“掃興”兩種截然不同的感情地進一步對比感知,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學習第三句話時,抓住“埋頭苦幹、幾個月、幾乎翻遍了”理解從精力上、時間上、工作量上說明彼得作的別人無法比擬的巨大付出,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彼得是能吃大苦、耐大勞的人,但結果是“沒有發現一丁點兒金子”,讓學生明白上文的傳說的不可靠。在品讀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彼得由“希望”轉向“失望”的失落心情,再次練習個性化朗讀。在交流第四句話時,我讓學生讀好詞語“若有所悟”,並說說彼得“悟”到了什麼來具體地展開學習。如“這裏沒有找到金子”,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彼得本來要離開,是什麼使他留下來?留下後又是怎麼做的?引導學生讀好文中相應的句子,並描述一下彼得看到的情景,體會希望的產生,明白這希望就在這肥沃的土地裏,正是這希望使彼得留下來。再讓學生觀察插圖,想象彼得是怎樣用“全部精力”種花的,此時,我出示句子:每天太陽還沒升起的時候,彼得就————,太陽落山了彼得————,烈日當空時彼得————,大雨來襲時彼得————,一方面是爲了鍛鍊學生說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們從內心體會彼得所經歷的困難,爲下面揭示真金買下鋪墊。學習第五句,我把重點放在理解彼得所說的話是什麼意思上。讓學生思考:彼得從這塊土地裏究竟獲得了什麼?你能悟到些什麼呢?學生通過交流,知道彼得並非獲得真的金子,而是獲得了“財富”。最後學生暢談感悟的基礎上歸納:只要勤勞耕耘,任何土地都會奉獻出你需要的“財富”。抓住“不無驕傲”、“唯一”等詞語,引導學生體會彼得非常自豪的心情,練習個性化朗讀。

在整個的教學設計中,我能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做到時間充足有保證,形式新穎有變化,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朗讀感悟課文,再放手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圈畫重點詞語,閱讀品味,從而體會文中人物的心理變化,感受人物的高尚品格,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自主探索的基礎上。

(四)拓展延伸,領悟道理

在學生感悟到彼得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真金的時候,我說:“聽說宋國有個農民撿到一隻死在樹樁上的兔子,毫不費力地享用了一頓美餐。於是很多農民都放下了鋤頭。你會怎樣勸勸這些農民呢?”引導學生聯繫課文說開去。這樣,將教書與育人,讀書與做人,讀文與明理,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讀進去再走出來,啓迪學生的人生。

四、說板書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這節課我打算這樣板書。首先讓學生知道彼得是滿懷希望而來,

但因爲沒找到金子失望準備離開,一場雨留下了彼得也又讓彼得重新獲得了希望,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也就是獲得了真金。這樣的板書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說課稿 篇9

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重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認識文中的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重點認識“好水罐”和“破水罐”兩個角色。

2、難點:正確看待好水罐和破水罐,理解它們的心情。

爲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特如下設計:

(一)紮實雙基訓練。

我以“花”導入,讓學生說說“花”的詞語,既是對學生平時詞彙積累的一個檢驗,又爲下文“說說破水罐看到的美好景象”做了鋪墊。

初讀課文時,留給學生充分的自讀時間,檢驗初讀效果時,檢查了詞彙的朗讀,分節朗讀,默讀思考故事中三個角色給你留下的印象,每一次朗讀提一次要求,讓學生有目的地讀書,循序漸進,讀準,讀通,讀懂。

(二)找準切入點。

我以“故事中出現了哪三個角色,你覺得他們怎麼樣?”這個問題作爲本文教學的切入點。拋出一個話題,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說的機會,在師生的交流中進行思維的碰撞。在這一環節中,也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中提出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三)抓住破水罐的感情變化線。

破水罐的心情一波三折,十分慚愧——一絲快樂——傷心。

我讓學生找到表示心情的詞語後,追問“爲什麼”,讓學生深入閱讀,把自己當作破水罐來體會它當時的心情,理解因爲每次只能運半罐水,讓挑水工得不到應有的回報,所以它十分慚愧,即使面對美麗的鮮花,它也只有一絲快樂,從而體會出破水罐一直處在自卑和自責之中。

(四)適時拓展想象。

在學生答道破水罐因爲一路的鮮花而有一絲快樂,文中卻沒有對這一美景展開描述,需要我們補白,於是我以鮮花作爲拓展點,讓學生展開想象,描述一下,破水罐會看到什麼?聞到什麼?可以用上課前說過的詞語,來說幾句話。既是對學生的語言訓練,也爲下文做鋪墊,面對這麼美的鮮花,破水罐它的心情爲什麼只有一絲快樂呢?

(五)自主探究寓意。

寓言旨在告訴我們一些道理,而本文的道理是通過挑水工之口揭示的,但我第一課時並沒有設計理解體會挑水工這一人物形象,如何讓學生有所收穫呢?在認識理解了兩隻水罐後,我設計了“童心留言版”,讓學生對好水罐和破水罐寫寫話,學生通過閱讀,已經懂得了一些道理,有的責備好水罐不該驕傲,有的安慰破水罐,希望他看到自己的優點,學生們能正確全面地看待這兩隻水罐,就是對寓言故事的一種收穫,也是本堂課的預計目標。而理解挑水工的人物形象就是第二課時的重難點。

板書是文章的濃縮與精華,我將依據教學步驟適時板書,具體設計如下:

14 一路花香

好水罐 無須驕傲

破水罐 不用自卑

挑水工 ?

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這一直是我教學中的座右銘,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至於如何在課堂上實現師生間靈性的互動和智慧的對話,還是我繼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