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模板彙編九篇

說課稿 閱讀(1.09W)

作爲一名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說課稿模板彙編九篇

說課稿 篇1

教材簡析: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是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記敘文,講述的是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誕生的經過,是一個科學故事。文中寫了一名叫雷奈克的醫生一次偶然的發現,從中受到啓示,通過反覆的試驗,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告訴我們只要平時善於觀察,肯動腦筋,就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的道理。課文的語言平實、淺顯、流暢,從雷奈克在生活中發現難題,萌發解決難題的構思,到偶然的發現,最後通過反覆的實驗終於獲得成果,敘述得有條有理、層次清晰。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如果……就……”、“果然”造句。

3.能複述雷奈克醫生髮明“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的經過。

4.通過閱讀課文內容,懂得任何發明都離不開觀察與實踐,我們應該從小養成愛觀察、肯動腦的習慣。

教學重點:

能複述雷奈克醫生髮明“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的經過。

教學難點:

讓學生懂得任何發明都離不開觀察與實踐,我們應該從小養成愛觀察、肯動腦的習慣。

教學策略:

1、質疑中激趣導學。

“學起于思,思起於疑。”皮亞傑說過: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纔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的發展。確實,我們的教學理應順應孩子的需求與發展規律。教學伊始,通過出示“聽診器”圖片引出課題,從題目入手,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好好觀察一下,你覺得哪個詞語最吸引你的眼球?”大家一致得出是“第一個”,並說出了道理,學生自然想知道有關於“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的內容,就會對所學的課文產生興趣,帶着解疑的願望去閱讀,就提高了讀書、學習的針對性。

2、層次閱讀中深入對話。

閱讀教學應在語言文字中走幾個來回,應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領。在閱讀解疑後,安排再讀課文,結合課文說說自己的感受、想法,能使學生再次走進了課文,走進了主人公,同時,通過交流又獲得了情感的釋放。

3、閱讀對話中有效訓練。

在感悟課文的同時,語文教學決不能忽略語文能力和思辯能力的訓練,能力的培養不能空穴來風,找準生髮點訓練,則能收到多種功效。在指導“如果……就……”造句時,抓住文中句子——一個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內臟運動就會出現異常。出示四句寫有“如果……就……”圍繞課文內容的填空,進行環環相扣地推理造句,既培養了思維能力,又進行了說話訓練。講述發明聽診器的過程也分兩個層次,先是初讀後的彙報,再是遊戲體驗後的加入想象後的創造性的描述,能使認識更爲深刻。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鐵的性質是現行教材(人教版)第六章第一節內容。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非金屬元素氧、氫、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識。學習了本章內容之後,元素化合物的知識將較爲完整,同時本節內容的學習也爲第八章中金屬活動性順序和酸、鹼、鹽的知識奠定基礎,而且本節內容貼近生活實際,可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視野。

2.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A.瞭解鐵的物理性質,掌握鐵的化學性質。

B.學會鐵製品的一般防鏽方法。

(2)過程和方法目標

A.通過小組合作進行研究性學習,使學生能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初步學會運用對比、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並用化學語言進行表述,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

B.通過符合認識規律的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幫助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A.通過探究性學習,增強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激發學習興趣,並樹立珍惜資源、合理利用資源的觀念。

B.通過宣化鋼鐵公司的發展史及我國鋼鐵史的學習,增強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樹立爲民族振興,爲社會進步學好化學的志向。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鐵的化學性質

(2)難點:A.鋼鐵製品鏽蝕條件的探究

B.學生對“鐵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理解。

二、學情分析及教材處理

1.學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鐵製品已是司空見慣,對鐵的一些物理性質也有所瞭解。因此,對於鐵的物理性質,可採用以生活中常見的鐵製品入手,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分析、討論、歸納。關於鐵的化學性質,在本章之前已經學過了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鐵與酸的反應,在學習氫氣的實驗室製法時也曾接觸,則可用溫故知新的方法加以引導,進一步學習。

2.教材處理及意圖

(1)課前佈置學生調查宣化鋼鐵公司生產發展情況,鋼鐵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我國的鋼鐵發展史及產量情況等資料的收集。每一組推選一人課堂發言,教師評價總結後轉入鐵的性質學習。這樣處理能使學生自主認識身邊常見物質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瞭解化學與社會、技術的相互聯繫,學會收集處理信息,同時增強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鐵的物理性質主要通過討論題的形式完成,教師選取生活中的鋼鐵製品爲例,由學生討論各應用了鐵的哪些物理性質。在此過程中指導學生學習認識金屬物理性質的一般順序和方法。

(3)鐵的化學性質採取“引導——探究”的教學模式。例如,在學習鐵跟氧氣的反應時,在學生了解鐵絲在純氧中能夠燃燒但在空氣中不能燃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回憶在空氣中點燃鎂條的.實驗,探究鐵鎂兩種金屬跟氧氣反應時的條件的差別,得出鎂比鐵活潑的結論。在學習鐵與酸反應時,由氫氣的實驗室製法導入,學生親自動手做鋅、鐵、銅與酸混合的實驗,探究鋅、鐵、銅的活潑性差異。學習鐵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時,則通過一個新奇的實驗導入:一把明亮的小刀浸入硫酸銅溶液,片刻取出,“鐵刀”變成了“銅刀”,引導學生分析其中奧妙,探究反應的實質。如上的教材處理目的在於使學生通過觀察現象——比較分析——歸納結論——總結規律的過程,獲得主動發現的快感,增強了學習興趣。

(4)關於鋼鐵製品生鏽及防鏽措施的內容,在本節課的一週以前,佈置研究性學習課題“鋼鐵製品鏽蝕條件及防鏽措施的探究”。由學生代表彙報探究結果,引發討論,使學生認識到防鏽措施和鏽蝕條件的關係。通過此過程,幫助學生提高與他人交流、討論和語言表達能力,並逐漸樹立珍惜資源,合理、正確使用資源的觀念。發展科學探究的精神,積極將所學的化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實踐。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學方法:“引導——探究”教學模式。

2.學法指導:

A.指導學生學會認識金屬單質物理性質的一般方法。

B.通過探究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評價方式:

側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思路的綜合評價。

4.教學手段:

實物呈現,實驗探究,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過程

使學生體驗信息怎樣收集和處理,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評價總結 傾聽 發揮評價激勵功能 投影展示鋼鐵廠生產場景 觀看 激發學習興趣 提出有關鐵的物理性質的討論題 思考、討論 培養分析、歸納、總結能力 引導回憶相關知識 積極思考回憶有關鎂、鐵分別在空氣、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及實驗室制氫氣的實驗 爲探究鐵的化學性質做準備 指導學生探究鐵的化學性質 通過思考、實驗、觀察、分析、比較得出結論 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組織學生彙報有關“鋼鐵製品鏽蝕條件”“防止鏽蝕”的學習成果,並簡要評價 彙報、討論、評價 使學生了解鋼鐵鏽蝕原理和一般防鏽方法,初步學會研究性學習,培養科學使用資源的觀念 課堂小結 傾聽、思考並回憶 鞏固知識 達標練習教師精心挑選,回扣本節重難點(習題另附) 思考回答 鞏固知識,提高能力,強化愛國情感,增強爲民族振興、爲社會進步學好化學的志向

附:

達標練習:

1.比較吐魯番盆地和海南島兩地,鐵生鏽相對較慢的地區是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2.據國際互聯網上報道:目前世界上約有近50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缺鐵性貧血。其中兒童和青少年由於營養不均衡,患缺鐵性貧血,其主要表現爲:偏食、智力降低,對周圍事物反應差,易怒不安等。同時往往記憶力差,聽課精力不集中,智商偏低。

聯合國衛生組織經過嚴密的科學分析認爲:我國的鐵鍋是最理想的炊具,可有效減少缺鐵性貧血的發生,如果在炒菜時經常加入適量的食醋(食醋中含有醋酸成分),效果會更好。

思考:爲什麼我國的鐵鍋是最理想的炊具,其依據的化學原理是什麼?

3.我國西部某省有一個苦泉村,村子裏的泉水蒸發時產生藍色的膽礬。當地居民用鐵鍋煮一煮泉水就不苦了,久而久之,鐵鍋變成了“銅鍋”。你能解釋這一現象的原因嗎?(膽礬的主要成分是CuSO4·5H20,其溶於水形成CuSO4溶液)

4.我國是現代溼法冶金術的先驅,早在西漢時,劉安在《淮南萬畢術》中寫到“曾青得鐵則化爲銅”。這句話所隱含的化學原理是什麼?。

五、板書設計

採用提綱式板書,概括本節課主要內容,體現教學重點和關鍵。簡單明瞭,條理清晰,便於記錄和複習。

一、鐵的物理性質

色澤、硬度、延展性、導電導熱性、熔沸點

二、鐵的化學性質

3Fe+2O2 Fe3O4

1.跟氧氣反應:

生鏽:Fe 、O2、H2O等共同作用

2.跟酸反應: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3.跟硫酸銅溶液反應:

Fe+CuSO4=Cu+FeSO4

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同學們大家好,我是wdy。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小小食品店》,是湘教版一年級上冊的第二十課。下面,我着重從教材分析、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過程、設計理念四個方面來說說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

本節課就是要讓學生通過欣賞各種食物,使他們感受到食物的造型、色彩之美,大膽發揮想象的創作。

一:教材分析

《小小食品店》這一課針對兒童心理特點,以兒童喜歡的食品爲題材貼近學生生活,通過模擬商店經營這一遊戲,提高學生對形、色的鑑賞能力,拓展學生的想象和表現空間,把美術和生活有機聯繫,增強學習美術的信心。

二: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瞭解食品的色彩和造型的.特點,提高對美食的興趣與欣賞水平。

技能目標:學生能夠大膽的用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社會生活,珍惜食物的良好生活習慣。

三:教學重點難點重點:

大膽想象,通過不同的表現方法,畫出各種有趣的食品。

難點:食品的造型和創新,體驗社會生活。

四:教學準備

收集有美食圖片,水彩筆等工具,播放視頻

五:教學過程

一、觀看食品店圖,認識食品的名稱,導入新課。(3分鐘)

(我會說: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上一堂神奇的課,你們的小眼睛看黑板,老師帶領你們一起認識食物。我會出示趣味性的卡通人物【店老闆】以提問方式和小朋友們一起互動。)

二、揭示課題。(3分鐘)

(我會把今天的課題小小食品店貼在黑板上,老師今天和小朋友一起來開食品店。)

(我會問:看了這麼多好吃的食物,請個小朋友說一說喜歡吃什麼,看誰的小手舉得最好?)

[這一環節我設計理念:通過觀看認識各種食品圖片,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樂於學習,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

三、欣賞食物創新圖片。(5分鐘)

(我會說:老師今天還帶來了很多神奇的食品,現在讓我們去看。

小朋友們你們覺得她可愛嗎?,老師還帶來了一位更可愛的食物)

【我的設計理念:提高學生對食物造型的認識,大膽想象創新。】

四、認識生活中食品的安全知識。(6分鐘)

(認識食品標誌,提問:小朋友猜猜他是誰呢?)

[設計理念:以學生的現實活動和社會實踐爲基礎,把美術和生活有機聯繫,認識食品安全。]

五、食品創新培養鑑賞能力,播放趣味食品。(5分鐘)

(提高學生對形、色的造型欣賞。)

六、擴展對百科食物的認識。(3分鐘)

(帶領學生認識新的食物,激發對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

[設計理念:拓展學生的想象和表現空間,體會手能創造美的樂趣和創作熱情。]

學生作業:(現在老師的食品店要進貨了,請小朋友們來幫忙,用你們神奇的小手畫一畫那些可愛的食品們。)(5分鐘)

七、要求:

1.用鉛筆,水彩筆,蠟筆作畫。

2.畫一畫自己喜歡的食品,發揮想象力。

3.展示學生作品,生生互評。

小結:把生活中的感受用自己的手真實地表現出來。

希望小朋友們以後要更加關心生活、瞭解生活、做一個生活上的有心人。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整時和一年級下冊認識半時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幾時幾分,同時爲三年級學習秒的認識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與一年級上冊和下冊的內容聯繫起來看,教材對時間的認識是按照從特殊到一般、從簡單到複雜的順序編排的,這樣編排既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也符合平時人們看錶讀時間的經驗與習慣。

2、學情分析

“時間”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學生已經學習了關於時間的一些知識(整時,半時),每個家庭中一般也都有掛鐘或鐘錶,何況二年級的學生天天要按時起牀、吃飯、上學、放學、看動畫片、睡覺,這樣就使學生已經感知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但是不同的學生對認識時間的情況也是各不一樣的,因此,我精心設計這一數學課堂,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好地掌握新知。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在觀察鐘面的過程中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知道1時=60分。

能力目標:學生能說出鐘面上指示的時刻,並會讀、寫幾時幾分。

情感目標:培養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4、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重點: 能正確認讀鐘面上的時間(幾時幾分)

難點:理解1時=60分的含義。

5、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鐘錶學具。

二、說教學流程

(一)整體設計,有以下4個環節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2、組織活動,探索新知;

3、動手實踐,鞏固新知;

4、總結反思,深化認識;

(二)環節設計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以猜謎的形式引出課題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興趣盎然,能集中精力參與學習中來,爲這節課的順利進行做了良好的心理準備。

2、組織活動,探索新知

活動一:

複習舊知,認識鐘面

讓學生說出這兩個鐘面上的時間,說說你是怎麼知道的。

通過認讀已經學過的時間,讓學生們在複習舊知的基礎上,獲得成功的體驗

師:(課件:鐘錶)仔細觀察鐘面上都有什麼?小組內交流彙報。(12個數、時針、分針、格子。)

通過學生觀察和交流可以說出:鐘面上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有5 個小格。

你知道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個小格嗎?

這一問題是本節課的重點部分的第一個突破口,學生可以通過加法、剛學過的乘法等各種方法來計算出12個大格里有60個小格,讓接下來的認識分針走一圈是60分打下了基礎。

活動二:認識時

課件演示:閃動時針,並且時針從數12走到數1。時針走1大格經過的時間是1時。

時針從12走到1是1小時,時針從幾走到幾也是1小時?

學生髮散思維,任意說出時針從幾到幾也是1小時,激發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思維得到張揚。

(課件演示:1時多)現場操作演示時針指向幾時多,並學生說出時針是指過幾,就是幾時多,如果時針指向學生不確定,可以延長指針,讓學生明白確定時針的指向。

這是本課的一個亮點,通過靈活的現場教學演示,讓學生更加明確時針的不同指向,爲後面學習認識幾時幾分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活動三:認識分

師:分針走1小格的時間是1分。邊說邊演示。

利用課件邊演示邊提問:

分針從12走向任意一個數是字是多少分呢?分針走了一圈是多少分?(60分)

認識每個數字各表示幾分,是本課的關鍵,因爲學生前面對鐘面上有60個小格有了掌握的各種方法,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所以很會學以致用,利用乘法或者5個5個相加等各種學生喜歡的方法,得出分針走1圈是60分,比較輕鬆的突破了這一關鍵點。

活動四:認識時、分的關係

理解1時=60分的含義是本節課的難點

根據前面掌握的時針走1大格是1時,和分針走一圈是60分,以及採用動畫的形式,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圈,能清楚明白的理解1時=60分。這裏沒有讓學生動手撥鐘錶,並非削弱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是考慮到學生在紛亂的針與格中觀察時分的關係,其效果不如多媒體演示更加生動,直觀,在學習中尋求最佳的學習方式,以期待最優的學習效果。

3、動手實踐,鞏固新知

動手實踐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設計了以下練習。

讓學生撥出第一節課下課的時間10時40分。

兩個同學爲一小組,一個同學撥鍾,另一個同學說時間。

撥出自己最喜歡的電視節目的時刻,讓小夥伴猜一猜

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新課程標準精神的體現。注意根據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一些基本的練習,既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又有利於培養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建立了時間觀念。

4、總結反思、深化認識

讓學生自己總結,不但使學生學會了認識時間,而且懂得了操作實踐,合作交流,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同時滲透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

三、說板書設計

認識時間

1時=60分

鐘錶圖 鐘錶圖

5時25分 9時5分

(5:25) (9:05)

說課稿 篇5

【說設計思想】

三年級下冊已學習過用連除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這裏出現的是另一種形式的需連除解決的問題。根據這一學情,本節課採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從說中理解題目中的數量關係,引導學生說出先算什麼,後算什麼。

根據所教學生大部分學生只會做,不會說的特點,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多讓學生動口和動腦,培養學生真正會分析題意,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可以訓練學生先動腦思考再動筆的良好思維習慣。以“解決問題”爲主題,分層遞進。整節課設計由分層提問 → 分層探究 → 分層練習,逐層滲透各種解題策略。

【說教材】

連除的解決問題是學生學習了小數除法計算後進行教學的,其實就是把小數除法與實際問題聯繫起來,是小數除法的綜合運用。連除的解決問題一方面進一步鞏固小數除法,另一方面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其特點是:總量與兩個變量有關係,並隨着兩個變量的變化而變化。

教學時,要加強數量關係的分析,引導學生用數量關係來描述解題思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主動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多向思維,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爲以後學習更復雜的解決問題打下基礎和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

【說教法】

1、注重口頭表達,訓練學生把解題思路說清楚。讓學生從說中理解題目的數量關係。

2、訓練思維習慣,培養學生審題的關鍵及方法。讓學生靈活運用各種解題策略,認真審題、弄清信息間的數量關係後再動筆列式的良好習慣。

【說學法】

1、重視語言表達和思維習慣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和良好的思維習慣,爲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內容逐步分層。整個教學流程主要分了“三層”,從複習提問到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到鞏固練習,每一層又逐步分層,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

3、注重解題策略的滲透。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掌握各種解題策略,爲學生以後的數學學習鋪墊。

【說教學程序】

本堂課我們主要預設了以下環節:第一環節:分層提問,引入問題策略;第二環節:分層探究,滲透解題策略;第三環節:分層練習,激活解題策略;第四環節:拓展延伸,深化解題策略;第五環節:幻燈回放,回憶解題策略。

第一環節:分層提問,引入問題策略。

師:同學們,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小數的除法計算,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用小數除法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板書:解決問題)

(開門見山,直奔課題,明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師:你能根據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嗎?

(1)3個籃球共240元。

(2)一週看35頁。

(3)2臺拖拉機4小時共耕地32公頃。

師:三道“熱身題”提出的問題都是用什麼方法來計算的?(除法)它們的問法都是怎樣的?(得出歸一問題的模型)

(根據三年級已經學過連除的解決問題,所以我設計了三道“熱身題”。這三道複習題由淺入深,讓學生的思維有個適應的過程。第(1)題是單一的“歸一”問題;第(2)題是隱藏7天這一個信息的簡單的“歸一”問題,也爲例11的理解做好充分的準備;第(3)題是整數的“雙歸一”問題。前兩題都是隻有唯一的答案,後一題就比較開放,複習題的三個“小分層”有利於學生思維的開闊,也很好地爲這節課的學習進行鋪墊。從這提問題中也可以瞭解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總結“歸一”問題的問題模型。)

第二環節:分層探究,滲透解題策略。

師:哪位同學可以把題目大聲讀出來?(對學生的回答給予一定的評價)

師:讀完題目,你覺得這道題哪些詞語是解題的關鍵?(抓住學生的回答讓學生理解“上週”“每頭一天”的意思。)

師:求每頭每天,你想到用什麼方法計算?(除法)

師:能一步算出得數嗎?(不能)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間說一說你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然後列式計算。

(在老師的'指導下分析了題意,再來一個小組學習,讓學生小組之間說一說,可以培養學生之間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與人交流能力。也可以在說的過程中真正理解題意,初探題中的數量關係。讓學生在相互說中進行同化,讓說得好的同學帶動說話不完整的同學,從中互補,增強語言表達能力。)

全班彙報交流,得出三種不同的解決方法。

(全班交流,把小組交流的結果彙報出來,再一次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語言的簡潔,明確了題中的數量關係。在彙報的過程中也注重方法的多樣性,由易到難,活躍了學生思維,體現數學解題方法的靈活性。線段圖和圖畫是幫助解決問題最有效最直觀的教學方法,通過兩個線段圖的演示,讓學生第三次深刻理解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接着用兩幅圖來理解3×7=21表示什麼意思,學生很容易就會理解到21相當於21頭奶牛產奶一天或1頭奶牛產奶21天。)

最後總結歸納,掌握解題策略。

師:同學們真棒,一道題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法來解決,請問這三種方法都是幾步計算的?(兩步)都用什麼方法來計算?(連除或相乘再除)

(解決問題要善於總結方法,拼命地做題而不善於總結方法會變成機械練習,在做題中常回頭看看,從中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會使學生學得事半功倍,學得靈活。比較和分析這兩種解題策略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

第三環節:分層練習,激活解題策略。

1、方法變遷,激活“分析”策略。(做一做)

2、練習變式,激活“排除、多樣化”策略。(選一選)

3、習慣培養,激活“思考”策略。(說一說)

4、綜合運用,激活“比較、優化”策略。(比一比)

(整個鞏固練習的形式多樣、新鮮而又不缺思維含量,環節之間由淺入深,學生能力也得到提高,最後的“比一比”更是學生綜合能力檢測的“大舞臺”。第一題是簡單的“雙歸一”問題,是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第二題是“雙歸一”問題的深化,先連除再連乘,最後一題是第二題的同類型,但“6頭奶牛一週產奶多少千克”這一問題也可以用另外更簡單的方面法來解決,因爲6頭是3頭的2倍,所以可直接220.5×2,解決方法也要“優化”。這樣的練習設計有利於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保障中下生能學好最基本的,也爲中等生提供發展的平臺,更能滿足優生的需求。)

第四環節:拓展延伸,深化解題策略。(書本P43第3題)

(這道題包含了大量的數學信息,而且圖文並茂,需要學生有很強的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可以檢驗學生各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紮實,也可以讓優生往更高層次發展。)

第五環節:幻燈回放,回憶解題策略。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用幻燈片播放的形式回憶整節課的內容。)

(通過幻燈片連續播放的形式來回憶所學,是一種課堂小結的新方法,它可以讓學生對40分鐘的所學所做有一個觸動的回憶,在這回憶的瞬間,學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想法和收穫,讓整節課有個完美的收場。)

【設計反思】

在學習了小數除法的計算後,讓學生用小數除法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體會小數除法的應用價值,上完這節課後,自我感覺上得很真很實也很有效,這節課的設計,我主要體現了“分層”來解決問題這一理念。整節課主要分三“大”層,每個大層裏又分小層,層層深入,激活學生的思維,滲透解決問題時常用的解題策略,爲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一、巧設分層,激活思維。

第一大層是“複習”分層,裏面又分三個“小”層,複習題裏的三道提問題由淺入深,很好地爲例題的學習做好鋪墊,又能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第二大層是“探究”分層,裏面又分了四個“小”層,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得主動又紮實。第三大層是“分層”練習,裏面又分了四個“小”層,“小”層裏又分“小小”層,一環扣一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二、注重表達,訓練說話。

在社會實際生活中,口才往往比文才運用更直接,更具有實際價值,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勇於說話、樂於說話、善於說話。每個人都應具備較強的說話能力,以此作爲立身、處事、待物、生存的基礎。本節課中我很注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把每一步計算所表示的意思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可以鍛鍊了口頭表達能力,也可以讓學生在說中明白解題思路和解題步驟。

三、滲透解題策略,提高解題能力。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很注重學習策略的滲透,在課的各個環節適時滲透各種學習策略。如在講授例11時,先引導學生看到題目先找關鍵詞,接着引導學生要分析題意,最後總結解題方法,有效滲透了“找關鍵詞”“分析”“總結”等學習策略。在鞏固練習時又滲透“遷移”、“排除”、“對比”“優化”等解題策略,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抓數量關係,形成思維習慣。

要想正確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列式,理順題中的數量關係很重要;而要找到正確的數量關係,學會思考方法就是關鍵。一般在解決問題中用得最多又最有效的思考方法就是“綜合法”和“分析法”。 綜合法是指從已知條件出發,藉助其性質和有關定理,經過逐步的邏輯推理,最後達到需求問題,其特點和思路是“由因導果”,即從“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而分析法就剛好相反,它是從問題出發,找出相關聯的量,經過逐步推理,最後找到已經條件來計算,其特點和思路是“由果導因”,即從“問題”找“條件”。如果學生能熟練運用這兩種方法來思考的話,就不會說看到題目那麼多信息,不知從何下手,所以這節課中我很注重讓學生說出數量關係,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從而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也爲往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說課稿 篇6

本課教學我力圖體現以下特色:

一、營造自主學習環境,注重學生個別發展。

我將詩與畫巧妙結合,自然導入課文,創設學習化的、寬鬆愉悅的氛圍,使學生們很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專題站中,我將文本教材電子化,爲重點的字、詞、句添加相關的超級鏈接,爲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信息源。網頁中的學習目標、配樂朗讀、推薦作業等板塊,特別是適時提供的學習建議,讓學生自主學習有章可循。我作爲服務者,利用網絡的“監看”功能,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對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學生加以個別指導

二、營造交流對話環境,全面提高學生能力。

在學生充分瀏覽網頁的基礎上,我將讓學生相互交流最喜歡的課文內容,並以第四自然段爲突破口,引導學生追本溯源,創設自主學習、相互啓發、全體獲益、展示自我的環境,不僅理清了課文的脈絡,而且使人物形象得到凸顯。並且巧妙地借王勃寫作的例子,使學生懂得什麼纔是正確的寫作方法。

三、營造資料搜索環境,拓展學生課外閱讀。

在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積極鼓勵學生繼續上網衝浪,在網上進行拓展閱讀,拉近學生與王勃,與滕王閣之間的距離。在此基礎上學生再來分享各自的新發現,使學生充分利用網絡提供的.信息資源,真正完成知識的意義建構。另外,我將推薦開放的、具有個性化的作業,使學生的學習由課內延伸至課外,轉變學生單一的學習方式,形成網絡資源與語文教學的系統整合,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地位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七年級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五課

《古代詩歌四首》中馬致遠的一首《天淨沙·秋思》。這一部分用一個課時完成。主要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理解《秋思》的主題,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並引導學生學生體會《秋思》的意境。品析《秋思》的精煉的語言。

2、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教學目標

知道:馬致遠及元曲的文學常識。

理解:①每句曲句的含義。

②曲的主題思想。體會:《秋思》的意境。

(2)重點:①朗讀本曲。②理解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意境。

(3)難點:理解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意境。

二、說教法

教學這首散曲必須先調動學生學習曲的主動性。使學生既能紮紮實實地掌握基本功,又能提高學生的情趣,使學生受到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感染。所以,我採用的主要教法是滲透式教學法。即在朗讀、背誦中滲透音樂美,在意境中滲透繪畫美,引導學生動既腦又動筆,激發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在審美享受中,啓迪藝術靈感。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到家鄉我們都有一種特殊的情懷。而古代很多文人墨客也都用古詩來寄託他們的思鄉之情。比如說小時候學過李白的《靜夜思》還有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今天我們將學習一首散曲《天淨沙思》。

(二)新課講授

1、解題:《天淨沙·秋思》

2、作者簡介及相關資料:

教師介紹有關內容要求學生知道:馬致遠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最多的一個。雜劇以《漢宮秋》爲代表,散曲有《東籬樂府》。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雜劇就是戲劇。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淨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讀

“文章不厭百回讀”。在教學此曲時,我以讀爲切入點,精讀、細讀,在讀的基礎上討論、感悟,深化認識挖掘出審美因素。

首先,教師範讀。然後,再讓學生自己多朗讀、呤誦,邊讀教師邊指導,在讀法指導中品味意境。這樣反覆誦讀,既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以能讓學生領悟其中的內涵和豐富的情味。

另外,它講究煉字,格律要求嚴格,僅僅五句28個字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一個漂泊天涯遊子孤寂之情,。

4、看插圖品詩句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插圖更有助於我們理解詩句。

5、《秋思》這首散曲中的小令描繪了一幅什麼圖景?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了天涯淪落人孤寂愁苦之情。

再循循善誘,

設疑提問:

這首小令前幾句寫多少景?這些景物是實景還是虛景?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學生討論後,我及時歸納:小令前三句僅18個字就寫了九景:(板書):“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且每景前面用了一個修飾詞,如: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這時實景表達了遊子孤寂之懷。(板書):實景這種情是通過眼中的秋景表達的,秋是這種情思的傳媒體。“枯藤”“老樹”、“昏鴉”這些景物如此蕭條和暗淡反映了詩人心情的低沉和淒涼,三者正好牽動了遊子的思鄉之情。

第二句“小橋”“流水”“人家”筆鋒一轉爲我們推出一幅悠遠恬靜的畫面,這是全文的伏筆,與下面的三句相照應,起到強烈的反襯作用。

第三句“古道西風瘦馬”雖然還只是說景物名稱,但是這三個詞卻具有豐富的感染力:“古道”是蒼涼寂寥的,“西風”是蕭瑟悲涼的,“瘦馬”是疲憊無力的,這已經不是單純地寫景了。而“瘦馬”一詞,在這裏還應該包含騎在馬上的.人,這是主要部分。“夕陽西下”寫時間,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這才明顯寫到遊子,寫到遊子的心情。秋天本來就容易使遊子發生悲涼之感,特別是在蒼然暮色中,對着荒郊蕭瑟的景物,騎着疲憊的瘦馬,孤獨地走向天涯,他更想到故鄉的人,瞻望漫長的前路,因而觸動情懷,引起悠悠的哀愁。此時

很自然地引導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

5、下筆

在學生體會了《秋思》的意境後,我讓學生仿寫,並大膽地改寫,以啓迪藝術靈感。通過這種訓練,可以把感受到的意蘊美內化爲自己的情感體驗,成爲具體可感或上升到一種思

想高度。

6、小結

《秋思》這首散曲中的小令,不僅意境突出,還包容了音樂美、繪畫美等等在內的綜合藝術。我們學習了這首小令,從中受到了各類美的薰陶,它不愧爲藝術成就很高之佳作,中華文化之精華,所以,我們應多讀一些詩文佳作,以得到多方面的訓練。

7、作業

背誦這首小令。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六冊第六單元《統計與可能性》的第一課時。本課時,是在二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認識統計圖表的基礎上,向學生介紹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平均數的意義,體會學習平均數的必要性,並會求平均數;能讀懂簡單的統計圖表,並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樂於探究新知的精神,並引導學生養成珍惜時間的好品質。

根據以上三維教學目標,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爲:瞭解平均數的意義,以及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教學難點定爲:運用平均數的知識靈活的解決實際問題。

二、教法學法

爲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大膽重組教材,在教學中創設情境,引入探究式的教法,以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通過動手操作、分析、討論等方法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意識,學會探究問題的方法。

三、說教學流程

本着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學理念,一開始,我創設了投籃比賽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利用課件給出兩隊的人數不一樣。讓學生比一比,哪隊能被評爲優勝隊呢?通過討論,使學生髮現其中的隱蔽條件,深刻體會到兩組人數不一樣,不能比兩個小組的投籃總個數或以投籃個數最多在哪一組來評選優勝隊都是不合理的,用每隊平均每人投籃的個數比,比較合理,體會到求平均數的必要性,從而引入新知探究。

首先讓學生動手擺學具,然後課件演示:移多補少的方法,但是數目小的可以用移多補少,數目大了,移多補少就很麻煩了,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讓學生同桌討論,集體反饋交流,課件演示,引導比較。以男生隊和女生隊爲例,分析列式各部分名稱,4+7+5+4+5表示什麼?5表示什麼?5呢?總結出求平均數的方法。

本環節設計通過小組操作、討論,使學生直接感受到求平均數的內涵就是移多補少,從而揭示平均數的含義。當學生的思維剛剛獲得平衡時,又巧妙設置認知衝突,這平均數除了通過移動得到,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迫使學生打破已形成的思維定勢,從而獲得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先合併再平均分),爲此再次組織同學進行小組探究,從討論、反饋中,得出如何來求平均數。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學會自主探索。在這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嘗試總結出求平均數的方法。

緊接着,爲了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依據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的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以下兩個練習:

1、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70頁試一試練習題。

2、瞭解生活中的平均數

設計這些題目的目的是讓學生滲透統計與平均的思想,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最後引導學生回憶總結:這節課你都知道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等等,這樣的小結有利於學生鞏固這節課的重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激勵他們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以數學故事《危險嗎?》活躍課堂氣氛,深化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認識,同時也爲學生創造一個自由表達、廣泛交流的機會,以提升數學交流的能力。也讓學生明白平均數反映的是某段時間內具有代表性的數據,比如說: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40釐米,並不是說游泳池的每一處都是140釐米,同時滲透不私自到水邊游泳的思想教育,爲本課的教學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1.編寫思路。

大自然中有許許多多活潑可愛的小動物,它們一直在兒童心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因爲孩子天生就充滿着對小動物的好奇和喜愛之情:玩以動物爲形象的玩具、畫小動物的圖案、看以動物爲主題的動畫片、聽有關小動物的故事及讀有關小動物的書籍等等,所有這些都是使兒童擁有良好審美情趣的開端。同時,在此過程中兒童學會了觀察、學會了想象、學會了創造、學會了與小動物和睦相處。以小動物爲主題的教材安排,正是順應了兒童生理、心理的發展規律,符合兒童的天性,相信他們一定會喜歡的。

本課教學要求粘貼可愛的小動物,教師可以爲學生介紹小動物種類、講一些小動物的故事以及猜一些關於小動物的謎語等。同時,也可要求學生講述自己熟悉的小動物的故事和描述它們的外形特徵及生活習性。這不僅會激發學生的創作慾望,還可提高趣味性和知識性。

教材選了十多幅學生的泥塑作品、粘貼步驟的圖片和提示、建議等,目的是使學生在創作時有較豐富的參考資料。學生創作時,首先應抓住小動物的外形特徵,老師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能用誇張、擬人等手法將小動物進行變形,使其變得更加有趣、可愛、奇特。另一方面,在小動物的色彩選用上,要鼓勵學生大膽用色,自己進行積極的色彩搭配,不斷探索、反覆實踐。第三,還要進行形象的創新(包括環境的創設),可以設計一個或一組小動物,也可添加環境,還可設計一個場面等,充分拓展學生的創作空間。

二、教學目標

1.認識泥塑的一般特點和小動物的不同種類。

2.掌握彩泥或黏土粘貼的一般操作方法,能用彩泥或黏土粘貼出有趣、可愛的小動物形象,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培養學生對泥塑的興趣,從小樹立愛護小動物、與動物和睦相處的意識。

三、重難點

重點:通過粘貼小動物,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難點:創造性地製作自己心中的各類小動物。

課前準備

(學生)觀察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準備彩泥(或黏土)、底板(紙板或木板)等工具材料

(教師)小動物圖片、課件、小動物範作等

四、教學過程

1.播放課件。

出示各種動物的圖片,供學生欣賞。認識動物名稱,熟悉外形特徵。

2.知識競賽。

分組進行知識講座的比賽,說說動物的知識和小動物的故事(注意小動物的生活習性及外形特徵等)等,學生評分,教師總評(提示學生注意:可以用樹枝、牙籤等進行創作、添加、刻畫等,同時告訴學生泥塑的不同形式,可以製作平面的,也可以製作立體的,還可以挖空,本課以平面爲主,最後對學生進行衛生習慣、創新意識及與動物和睦相處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3.欣賞動物。

(1)教師帶幾隻小動物供學生觀察,學生觀察後說說特徵。

(2)教師出示各種範作(有浮雕、圓雕、透雕等作品,以浮雕爲主),學生欣賞。

(3)引導學生欣賞課本中的彩泥小動物。

4.方法傳授。

講授操作方法,觀察動物的形態特徵,注意它的頭、眼、嘴、耳、身體、尾巴等特徵(形狀、色彩、結構等)。

(1)先搓泥條,圍出動物的基本外形,再粘貼動物器官和花紋(粘貼時注意色彩搭配)。

(2)用浮雕的方法。先壓泥片,再用小刀或另外的製作工具刻出動物外形,然後逐一去粘貼動物的`細部。

(3)播放動物各種動態的課件,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要注意小動物的動態處理:如跑、跳、遊等。另外,還可以進行大膽想象,粘貼出形態奇怪、色彩鮮豔的小動物,也可爲我們的小動物們創造一個漂亮的樂園,在樂園裏“種”上花草樹木,這樣會使整個造型更豐富多彩。

(4)教師邊示範邊解說,同時強調還可以用圓雕和透雕的形式進行製作。

5.作業指導。

(1)學生創作時,教師及時巡視指導。

(2)學生展示作品。

(3)師生互評,爲自己的小動物編小故事或詩歌等。

6.課外拓展。

爲自己喜愛的小動物做一系列美術作品。

課後反思:去年已經接觸過橡皮泥的製作,所以對一些基本的方法都比較熟悉,我只是稍稍點一下,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來,而且邊說邊自己做,但對較難的動物有些學生缺乏嘗試去做的信心,我想這點是值得我去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