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模板8篇

說課稿 閱讀(1.06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說課稿模板8篇

說課稿 篇1

一、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以審美教育爲核心,注重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及情感”。

通過音樂教學,使學生掌握淺顯的音樂基礎知識和簡單的音樂技能,讓學生在愉快的音樂實踐活動中,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並逐步成爲音樂愛好者。

二、教材分析:

首先解讀教材:《這是什麼》是一首兒童歌曲,2/4拍、五聲宮調式,四樂句構成一段體結構。

其次分析教材:此課在本單元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它是從前一節聆聽《調皮的小鬧鐘》發現特點,在展開聯想的基礎上進行學習,併爲下節《時間像小馬車》歌曲的學習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

三、學情分析:

我所執教的二年級,有5% 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弱,因此在教學中,我會多次鼓勵,讓孩子們得到自信後,對音樂產生濃厚興趣。另外,有30%的學生會彈鋼琴,識別五線譜能力強。因此在教學中,我會給孩子們展示鋼琴演奏的機會,並配合教師進行有效教學。有65%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實踐活動中,那麼在最後的創編伴奏中,我會給孩子們多次表現機會。

四、設計思路

首先,利用身邊的事物引導、發現音樂要素的存在。再通過節奏訓練,讓學生體驗音有高低、長短、強弱。目的是讓學生自主探究。

其次,利用謎語導入教學。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最後,利用聽唱的方式,學習歌曲。並在學會歌曲後爲歌曲創編伴奏。目的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

五、教學方式與手段說明:

本課以引導、探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認知音樂要素。並運用聽唱的技術手段完成本課教學。

六、教學資源:

三角鐵、雙向筒、碰鐘、鋼琴、

七、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輕鬆愉快的音樂情緒演唱歌曲《這是什麼》,感受音樂所描繪的鐘表形象,認識時間的寶貴,懂的珍惜時間。

依據大綱,音樂教育本身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徑,能有效的豐富學生精神生活,促進學生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健康成長。

“過程與方法”目標:運用體驗、模仿、探究、合作的方法揭示音樂要素,用聽唱方式完成歌曲學習。

依據大綱,興趣有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功能,誘發、培養、發展學生的音樂興趣乃是教師的重要任務。

“知識與技能”目標: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知道音樂中音有高低、音有長短、音有強弱。

依據大綱,對於音樂教育來說,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是必要的,這既是認得整體素質中的音樂素質的一種需要,同時也爲學生進一步學習音樂奠定了基礎。

八、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唱《這是什麼》

教學難點:感受並分辨歌曲中音的高低、長短、強弱。

九、教學過程:

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約5分鐘)

謎語導入,激發興趣(約5分鐘)

主體參與,學習歌曲(約25分鐘)

拓展延伸,即興表演(約5 分鐘)

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叫任愛玲,在寶坻區城關二小,教《品德與生活》課。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春天來了》.

《春天來了》是人教版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走進大自然的第一個學習主題。本課內容是<<課程標準>>親近自然、喜歡在大自然中活動感受大自然的美,而編寫的。本單元總體目標是:使學生親近自然、喜歡在大自然中活動,感受自然的美;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培養學生探究自然的興趣,逐步培養學生有好奇心,愛問“爲什麼”的習慣。這個單元在內容上從四個主題來對學生進行熱愛大自然的教育。今天我說的是第一主題<<春天來了>>。這個主題教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找春天的活動,發現春天的變化,感受春天的美。〈〈春天來了〉〉這個主題我計劃教學爲兩課時,今天說的是第一課時。人教社的〈〈品德生活〉〉教材圖文並茂,精選了很多卡通圖片,這些精美的卡通圖片,他們的言談舉止、面目表情非常貼近教室中的小朋友的生活,小朋友非常愛看,都願意與課本中的小朋友交朋友;文字很少,大多以小兔乖乖,或卡通小朋友提出的問題爲呈現方式,這些問題貼近兒童生活,富有啓發性,對兒童有很強的感染力。新課程從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上來看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留下了很大的創造空間,根據教材特點和〈〈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我覺得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造性的開展一系列教學活動,其目的就是培養創造性的人才。〈〈春天來了〉〉這一課的主題目標是:

1.積極參加“找春天”的活動,體會親近大自然的樂趣。

2.通過觀察、感受、發現春天的主要特徵。

3.初步體會農民春耕、春種的辛勞及他們新的一年的期盼。

4.培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這一課的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難點是初步體會農民春耕春種的辛勞。

我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充分認識到,要想很好的達成教學目標,必須要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工作:

1.課前讓小朋友們蒐集一些有關反映春天的資料。

2.播放電腦動化片,反映農民春耕春種的勞動場面。

3.播放春天美麗景色的資料。

4.瞭解每一位學生的基本情況(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等)

制訂了主體教學目標,做了充分的教學準備工作後,關鍵的問題就是要選擇合適的教法與學法來達成教學目標。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一年級兒童好動、愛玩的特殊性,我預設的基本教法是:啓發式、活動式、合作探究等等我選擇這些基本教法的理由是從課程性質和兒童的特性而決定的。〈〈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品德與生活〉〉是一門綜合性、活動型課程,本課程的性質強調活動,所以我設計的基本教法是注重活動、強調活動,讓兒童充分參與教學過程,參與各種活動,在各種活動中,讓兒童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用兒童的心靈感受世界,用兒童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通過兒童的觀察、蒐集資料、討論合作、親身經歷、體驗,從中獲得感受。生活知識的獲得與思想品道德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是他們在各種活動中感悟出來的,不是由老師硬性地傳授給他們的。新課程條件下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是主體,一切活動都是爲了學生的學服務。根據這些基理念,所以我預設了上述基本教法。

關於學法,新課程理念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在很多情況下,教法與學法是緊緊的交織在一起的。本節課的教學,我主要從這三個方面體現學生的學習活動。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給予必要的具體指導。

根據本課內容,我以組織學生活動的形式設計了以下教學程序:

活動一:走進教科書。活動二:走出教科書,找春天。

活動三:創設情境,學生表演,介紹資料。

活動四:合作交流,春的信息。活動五:討論交流,春天的變化。活動六:畫一畫春天的景色。

活動一:走進教科書

〈〈春天來了〉〉這一課,教科書是以圖畫的形式呈現教學內容。課本中展示了一幅幅春天美麗景色的圖片。課本中的小朋友用自己的方式感受春天的美麗,用不同的語言來讚美春天,同時小兔乖乖又提出了一些有啓發性的問題。我要組織學生仔細看圖,發現教科書展示的春天之美,引導教室中的兒童與課本中的兒童進行對話與交流,生活中的小朋友與課本中的小朋友一起感受大自然帶來的樂趣,同時我還要引導兒童看看農民伯伯在春天裏勞動的場面,讓學生初步感知糧食來之不易的道理和在春天裏農民勞動的艱辛,落實教學目標第三點。

活動二:走出教科書,找春天

本科教學內容是與我們北方氣候相匹配的。教材有一定的侷限性,緊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例子,春天的'很多信息它並沒有設及到,教材以外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新課程倡導品德與生活教學更緊密聯繫生活實際這一基本理念,所以我設計了這一活動。帶領學生到學校周圍或校園裏看一看、找一找,看看你眼中的春天再哪裏,再學法上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去找春天,並讓學生把自己觀察到的最能表現春天特徵的現象寫下來,這個活動的設計目的是達到主題目標的第一點,體會親近大自然的樂趣。

活動三:介紹資料,學生表演

生活在城市中的兒童一般不知道農民伯伯勞動的艱辛和糧食來之不易的道理,而這美好的春天正是農民伯伯春耕、春種的大忙季節。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爲了達成教學目標3,讓學生初步體會農民伯伯春耕春種的辛勞以及他們對新一年的期望,所以我給同學們放一段農民汗流浹背春耕的勞動場景,以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初步感知糧食來之不易的道理。讓學生分組模擬表演農民插秧的姿勢,感受勞動的艱辛,讓學生交流體會,學生通過表演感悟到農民伯伯很辛勞、糧食來之不易,我們要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要愛惜勞動成果,這樣的活動較好的落實了德育教學內容,也有利於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活動四:合作交流,春的信息

課本中的資源是有限的,開發運用課外資源是新課程倡導的基本理念之一,講課前我讓學生收集、整理有關反映表現春天的資料,讓他們在小組內交流,同時我也向同學們播放介紹一些精彩的春天景象,直觀形象的畫面,符合低年級認知特點,兒童喜聞樂見,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4,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五:討論交流,春天的變化

學生在課堂上就教學重點、難點、認識不一致的問題進行交流是合作學習的具體內容之一,新課程理念特別倡導學生的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可以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責任感以及與他人的交際能力,合作協調能力,所以我採用這一教學活動形式,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我走下講臺,深入到兒童中間去組織、去傾聽、去引導、去交流,蹲下身來欣賞每一位兒童,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看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活動六:畫一畫,春天的景色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也是新課程倡導的基本理念之一,葉聖陶老先生早就說過:解放孩子的手,讓孩子多做一做;解放孩子的腦,讓孩子多想一想;解放孩子的嘴,讓孩子多說一說,在這些理念支撐下,我努力營造讓兒童在做中學的氛圍。教科書讓學生畫一畫春天的嫩芽,我把這個建議拓寬了,我讓學生畫一畫你所知道的最能表現春天特徵的景象畫下來,這樣教室中的兒童敞開自己的心扉,用畫筆把對春天的熱愛表達出來,告訴課本中的小朋友。這樣生活中的小朋友與課本中的小朋友一起面對生活中的幸福與快樂,一起感受大自然美好的春天給兒童帶來的無窮樂趣。

各位評委,我預設的教學思路是否科學,敬請各位指正。教學實踐使我體會到:新課程條件下教學內容是有彈性的,教學過程中常會生成動態的新的資源,常言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面對課堂教學中臨時生成的這些新情況、新問題我努力做到及時去捕捉這些閃光點,營造個性得以自由發展的寬鬆氛圍,爲每一個學生表現或發展自己創造機會,讓課堂煥發生命。

說課稿 篇3

一、說班級情況

二(1)班共有學生47人,他們愛讀古詩,有的學生能背誦五十幾首。我感覺學生背古詩不吃力,一會兒就能背一首,只是在理解詩意上

有點難度。還有,有的古詩學生雖然會背了,但表達不出詩的意境。在理解詩意和感受意境方面,需要老師的引導。

二、說教材

《春曉》這首詩描繪的是春天一個雨後早晨的情景,表達了詩人愛春、惜春的真摯情感。詩題中的“曉”是指早晨。前兩句寫一****來,不

知不覺天已亮了,聽到四處鳥的婉轉叫聲。同時詩句向人們傳遞春光是多麼的美好,連睡覺都那樣的'舒服,不知不覺天就亮了。爲後文作者

感悟春光不能永駐埋下伏筆。“眠”:睡覺。“不覺曉”:曉,天亮;不覺曉就是不知不覺天就亮了。“聞”:聽到。“啼鳥”:鳥的鳴叫

。後兩句寫想起夜裏聽到陣陣風雨的聲音,不知道春花又落了多少。全詩平實自然,蘊涵深厚,字裏行間流露出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對落花

的惋惜,提示讀者春光短暫,應該加倍珍惜纔是。《春曉》的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一點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跡。而言淺意濃,景真

情真,就象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晶瑩透澈,灌注着詩人的生命,跳動着詩人的脈搏。讀之,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詩人情與

境會,覓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是最自然的詩篇,是天籟。

三、說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曉、眠”,能按筆順正確的書寫,知道這些字在詩句中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春曉》。

3.初步理解這首古詩的意思,感受作者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正確、美觀地書寫生字;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春曉》。

難點:理解這首古詩的意思。

五、說教法學法

第一步:導入(指名背古詩《春雨》、《春夜喜雨》,複習上節課的內容)

第二步:會讀(初讀古詩,認識字詞)

多種形式練讀古詩(教師範讀古詩;學生自讀古詩、指讀、糾正不正確讀音;合作學習,小組讀一讀、比一比)

第三步:讀懂(合作交流古詩大意)

對於詩意的理解,讓學生們完整的說下來難度很大,所以教學中,我先對重點字詞進行引導、點撥,幫助學生理解:如第一句詩中抓住“春

眠”、“不覺”,第二句詩中抓住“聞啼鳥”,第三四句詩中抓住“花落知”還是“知花落”等詞語,然後指導學生觀察書上的插圖,結合

自己已有的學習經驗和基礎合作交流,理解詩句的意思。

第四步:誦讀(熟讀成誦,體悟意境)

師示範背誦,學生模仿,掌握節奏,停頓,知道押ao韻,感受詩的意境。配樂唱詩。

第五步:積累(課外延伸,背有關春天的古詩)

第六步:寫字(識記、描紅、臨寫)

寫字指導。“曉”右上角沒有點,試着與“繞”比較記憶。

“眠”,根據偏旁識記。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複式條形統計圖》。

教材簡析

本課是在學生經歷了簡單的統計活動,學習了複式統計表和單式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習,又是學習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重要基礎。由於製作完整的複式條形統計圖要考慮的方面較雜,費時又多,而用Excel軟件製圖是信息化時代的趨勢,不必在製圖上爲難學生,故北師大版教材建議在方格圖上考覈學生,甚至建議可直接出現複式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在比較中學習。學生學習統計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即,一方面是數據的收集、記錄和整理能力;一方面是對數據的分析、處理並由此作出解釋、推斷與決策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對數據和統計信息有良好的判斷能力。我們已經形成統計教學以引導學生經歷完整的統計過程爲發展統計觀念的認識。但是,我們是否還要辯證地看到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並不是每一次統計活動都要讓學生經歷全過程,而是要結合不同階段的學習,有所側重地組織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某個片段,讓有限的課堂時間用在刀刃上。居於這樣的思考,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瞭解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把簡單的複式條形圖補充完整;能從統計圖中獲取儘可能多的信息,體會分析統計數據的作用;欣賞條形統計圖,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在用製作統計圖的片段中感受電腦的魅力,激發學習興趣。鎖定教學重難點爲了解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能從複式條形統計圖中獲取儘可能多的信息。

二、教法選擇與學法指導

根據所學統計內容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及用

Excel輔助教學的方法進行授課,並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動手操作進行學習。

三、說教學流程

爲了達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首先選擇了教材創設的投球情境爲課堂的主要資源。瀏覽前面有關統計圖的教材,本節第一次出現數據是小數的,參閱其他版本的教材及參考其他,大多是統計班上男女同學、不同地區人口,或溫度的內容,且不在方格圖中呈現。這一方面沒有合併的強烈需要,另一方面不符合北師大版編者的意圖。我把教學的重心放在讓學生經歷產生合併統計圖的過程及從統計圖中獲得儘可能多的信息上。爲了避免學生合併的隨意和盲目,避免浪費有限的課堂時間,在學生產生合併需求時,我不是馬上放手讓學生去合併,而是讓學生先借助單式條形統計圖仔細觀察,思考如何合併?在學生充分思考及討論達成大致模式後再讓動手嘗試。這樣做還有利於學生在合併過程中進行數學化的思考,對想象活動進行必要的內化。學生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和分析數據的過程;從統計圖中獲取儘可能多的信息,用數據來描述現象、回答問題和作出判斷與預測纔有時間的保證。

預設本課教學時,我除了充分尊重教材的編寫意圖外,又對教學過程作一些開發與加工。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先後呈現單手投球的條形統計圖,複式統計表和兩幅單式條形統計圖,既複習、激活學生已有的對單式條形統計圖的認知,又爲後繼的學習提供準備材料,接着通過提出需要對統計圖的數據進行分析比較才能作答的問題。引發學生認知衝突,產生合併統計圖的需求,促進學生主動建構所要學的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明確其適用的'情境。而且,讓學生先面臨具體問題,再引導學生思考可以用數據來解釋,並讓學生嘗試運用,從而切實經歷複式條形統計圖產生的過程,這對培養學生運用統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主動性和敏銳性是大有好處的,這也恰恰是統計觀念的精髓所在。由單式條形統計圖合併爲複式條形統計圖的過程,既能讓學生認識到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學習是反映更豐富的信息的需要,體會複式條形統計圖是由單式條形統計圖發展而來的,初步感悟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結構。又能讓學生感受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發展統計觀念。

這裏值得一提的還有一點,那就是在展示完學生的合併作業後,我特地安排重現製圖的過程,目的在於優化作圖方法。我發現學生呈現的圖雖然作對了,但作圖的方法不夠合理,會影響學習效率。

應用環節,我首先提供缺少圖例的統計圖,再一次強化複式條形統計圖與單式條形統計圖的區別,緊接着讓學生觀察統計圖捕捉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正是本課的重點之一。在保證重點落實的基礎上出現變式——橫向統計圖,旨在培養學生靈活應對的能力。統計的作用如何體現,以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用到的和瀏覽各式各樣的統計圖入手。用EXCEL製作複式條形統計圖,對學生來說極有新鮮感,極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故我特地作爲拓展點引入。

課堂總結,避免“眉毛鬍子一把抓”,既放手讓學生暢所欲言談收穫,又重點引導對複式條形統計圖的認識。

統計教學,需要我們關注學生統計知識的學習、統計方法的掌握、統計觀念的發展。統計知識的學習、統計方法的掌握是發展統計觀念的基礎。只有學生在教師精心預設的問題驅動下,主動地學習收集、整理、描述數據的方法,統計觀念在才能得到有效發展。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人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3節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學過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徵和分類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關於三角形的認識的直接經驗,也已具備了一些相應的三角形知識和技能,這爲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內角和”的規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說學情

一堂成功的課不僅要熟悉教材,還需要我們充分的瞭解學生的特點。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四年級的學生,從心理特徵來說,他們對於新鮮的知識充滿着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慾望,無意注意仍起着主要作用,有意注意正在發展。

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三角形有關的知識,對三角形的內角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爲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於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度的理解,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量、剪、拼等活動發現、證實三角形內角和是180°,並會應用這一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經歷觀察、猜想、驗證的過程,提升自身動手操作及推理、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魅力,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爲三角形內角和定理,而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推理的過程爲本節課的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明確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探究性、合作性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學生學習的夥伴。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採用創設情境,直觀演示,觀察,猜測,操作,思考,總結等方法,把學生帶進開放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景,讓學生通過自己學習,合作學習,和交流等活動,獲得知識與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整個學習和探索活動,體現出開放性思維和多元思維並存的思維方式,教學生初步學會自主梳理知識,探索知識的方法,使他們親歷自主探究的過程。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環節,我會多媒體課件播放有關三角形內角和情境視頻:在圖形的王國中,有一天,三角形家族裏爲“三角形內角和的大小”爆發了一場激烈的爭吵。鈍角三角形說“我的鈍角大,我的內角和一定比你們的內角和大”。銳角三角形也不示弱“你雖然有一個鈍角,可是其它兩個角都很小,而我的三個角都不是很小,所以我的內角和比你大”。直角三角形說“別爭了,我們的內角和是一樣大的,因爲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根據視頻中三角形的對話,順勢引出題目——三角形的內角和。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中,多媒體課件展示有關三角形內角和的內容,激發學生深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快速的進入學習高潮。

(二)新課探究

接下里是新課探究環節,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畫幾個不同類型的三角形。然後同桌互相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3個內角的和各是多少度?通過測量,學生可以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接着我會提出一個問題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如何進行驗證你的結論呢?接下來我會讓學生分小組討論,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我給予指導,討論過後,請同學彙報,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無論學生回答的全面與否,都給予積極的評價,其他同學認真傾聽後做出判斷,進行補充,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通過小組之間的討論,引導學生採用剪拼的方法進行驗證,先把一個三角形的三個角剪下來,再拼一拼,拼成一個平角。最後引導學生總結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此環節通過小組合作,體現以生爲本的教學理念。既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又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

(三)鞏固提高

接下來進入鞏固提高環節。本環節我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設計有針對性、層次分明的練習題組。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鞏固新知,訓練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創造性,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練習題組設計如下:

第二題把這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組在一起,得到的新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設計意圖: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加完善。同時強化本課的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四)小結作業

在小結環節,我會引導學生同桌之間以“你問我答”的形式回顧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這節課你都學習了哪些內容?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推導過程體現了哪種數學思想方法?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回顧課堂經歷的基礎上,以相互交流、相互啓發的方式總結自己的收穫,教師通過概括性引導提升學生對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的認識

在作業環節,我會讓學生利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思考一下四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學生在學習本節課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本節課的一個延伸,拓展學生的思維。

七、板書設計

爲了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形成清晰的思路,同時還有利於學生系統性地記憶新知。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說課稿 篇6

【教材分析】

《風箏》是七年級語文第一冊第五單元第一篇課文。本單元以家庭親情爲主題,濃濃親情,動人心絃,親情是人間真摯而美麗的感情。在本單元的幾篇課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寫出親情的豐富和多樣,易引起讀者的共鳴。《風箏》寫作者童年時,在自己的偏見和無知支配下,因爲風箏與弟弟發生無法補過的誤解和衝突,內心充滿了深深的愧疚,自責,字裏行間流露出對弟弟的伶愛,洋溢着人情美。風箏是意蘊最豐富的文章,有豐富的思想內容,多樣的主題:兒童教育,批評封建教育思想,親情,自我解剖等。應該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解讀,新課標告訴我們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應該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我們不要以一箇中心思想去框死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多角度去解讀文章。《風箏》一文難點很多,需要學生字斟句酌的基礎上,反覆探究方能理解文章,這是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教材。課標把語文定性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風箏》筆觸細膩,情感悽婉,可用朗讀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藉以體現人文教育觀。

【學情分析】

親情血濃於水。我們也把兄弟稱爲手足。而現在的學生獨生子女居多,無兄弟情同手足的情感體驗。加之,他們年紀小,涉世未深,不懂情爲何物,讀了文章難起波瀾,難以產生共鳴,有的學生只能體驗溫馨和美的親情,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維度很難兼顧。新課標則剛剛試行,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還不能應用自如,特別是農村學生傳統思想定勢根深蒂固,反映在學習上自主性不強,探究能力差,不善質疑。

【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遵循三個難度的要求、我將目標定爲:

知識與能力: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學習傳神的動作,心理活動的描寫,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積累字詞。

2、培養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朗讀──質疑──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瞭解兒童的教學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兄弟手足的親情,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教法和學法】

1、我準備採用總體教學法,問題導引法,分層教學法進行教學。

傳統語文教學把一篇美文活生生地肢解得支離破碎,甚至曲解,誤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新課標7~9年級教學要求:語文教學中要注重整體感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有益的啓示。因此,我採用整體教學法。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的`不同需求,分層教學法是因材施教的一個體現,新課程理念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的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和發展水平出發設計一系列問題,導引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學生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最終完成對文章的理解。通過以上分析。我的總體教學思路是從質疑開始,要學生預習時把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要鼓勵質疑問題,再進行合作探究,過程可分爲三步走:從整體──局部──整體,聽讀──朗讀──精讀,從預習──合作探究。

2、學法:

教學是師與生的雙邊互動,是平等的對話,我遵循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質疑爲主線,合作探究是關鍵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指導。

⑴ 主閱讀,教學中強調以自我爲中心的閱讀,要求學生在反覆的讀中去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內涵,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情感體驗。

⑵ 互動合作探究(討論法)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應該平等、融洽地交流,引導學生自主構建探究議題,並發現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

⑶ 聯繫生活法,語文教學應根植於現實生活,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在家庭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悟來閱讀本文。

【教學輔助手段】

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六個階段)

一、課前預習

1、查資料,瞭解魯迅其人其作。

2、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3、利用工具書落實生字詞的音義。

此過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能夠利用和檢索各種工具書。

二、揭題

大屏幕展示風箏圖片,說說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配樂朗讀,整體感知:這篇課文講了什麼事,你聽了有那些感受?(此過程是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三、通過朗讀、合作探究

過度質疑:風箏是春天的信使,看見風箏人知常情是愉悅,而我爲什麼感到驚異和悲哀?請同學自讀課文從中尋求答案。大屏幕出示思考題:

1、文中所說的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麼?

2、弟弟喜歡風箏嗎?找出依據,他爲什麼沒有反抗?

3、事隔多年,魯尋訊怎樣看待此事?

學生四人一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給予肯定和鼓勵

這三個問題得到解決,學生就完成了對文章思想內容的整體感知。

教學小結:

作爲兄長的我,小時候放風箏是沒有出息的孩子所做的遊戲,不許弟弟放風箏是對他的嚴格要求。現在反思起來,當年爲落後觀念所支配,對弟弟進行精神虐殺。魯迅對自己的行爲是深深的自責。不因當年自己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不因時間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樣的沉重。可見他嚴於律己,敢於自我解剖的精神。

過渡:這篇課文難點教多,需要同學們多角度理解,只有多角度理解才能感悟文章的深刻的內涵,獲得思想的啓迪。

請同學把課前準備的疑難問題和還沒有解決的問題提出來,並針對這些問題反覆朗讀課文。四人一小組合作研討。

課件展示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1、爲什麼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2、當我看到關於討論兒童行爲的書,爲什麼是一種不幸?

3、當我看到兄弟驚異的笑着說,爲什麼我不是寬鬆反而覺得沉重?

4、爲什麼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悲哀?

5、怎樣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教師引導:第一題:比較北京與故鄉放風箏的令。

第二題:聯繫懲罰一詞。

第四題:無法補過

第五題:不僅說天氣還說內心深處的悲哀。

此環節是文章的重難點的突破口,老師要認真引導,學生要反覆探究。

四、密切聯繫生活:學生思考以下問題,每一小組可選一題目討論交流

課件展示:

1、如果你的弟弟,你會採取這種方法嗎?

2、如果說你是弟弟你會採取怎樣的行動?

3、你認爲哥哥愛弟弟嗎?

4、你對孩子玩玩具有何看法?

此環節的設計是體現新課程的人文教育觀,通過討論交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五、加深感悟

學生自選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反覆朗讀,進一步深刻感悟課文的思想內容,並用一小段文字對文章進行總結。

教師鼓勵並總結:《風箏》不僅表現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力量,深刻的主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會有很大的收穫。通過學習本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麼呢?這些感悟和收穫都能指導你們的學習和生活,讓你們感情更真摯、純真,思想更豐富、深刻。

六、延伸,比較閱讀

閱讀《滿天的風箏》,試與課文比較,說說它們蘊含的感情有何不同。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是高一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二節《氣壓帶和風帶》的第二課時內容。本節主要內容包括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氣壓中心和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三部分內容,基本上每一個內容教學時間爲一課時。本節課主要學習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本節課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中起着關鍵作用,應該是在在前一節“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和加深,另外,也是爲後面學習天氣系統、洋流和全球氣候變化變下基礎和理論依據,是承前啓後的紐帶。 關於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要注重通過教材中涉及的活動引導探究學習,以實現難點突破。活動中首先以北半球爲例,在假設下墊面均勻,太陽直射赤道,地球不自轉的前提下,形成單圈環流。這樣既讓學生複習了熱力環流的知識,又很好地爲三圈環流的形成做了鋪墊,讓學生認識到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的形成也是在熱力的基礎上,假設下墊面均勻,太陽直射赤道,但是要考慮地球自轉產生的地轉偏向力對大氣環流的`影響而形成的。這個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畫單圈環流和三圈環流,或者用動畫演示,以讓學生能夠掌握氣壓帶和風帶的分佈規律,並培養其繪示意圖的能力。在學生熟練掌握了氣壓帶和風帶的分佈規律後,進一步闡明氣壓帶和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季節移動而發生的季節移動規律,這種移動完全可以用動畫的形成進行呈現,不用過多的進行講解和分析。 本節課緊接着上節課內容學習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

二、說教學目標

1、繪製全球氣壓帶風帶分佈示意圖,說出氣壓帶風帶的分佈,移動規律。

2、理解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對海陸氣壓中心季節性轉變的影響。

3、北半球冬夏氣壓中心的形成和影響。

三、說重點和難點

重點: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對北半球海陸氣壓中心季節性轉變的影響。

難點:北半球冬夏氣壓中心的形成和影響。

四、說教學過程

通過學生上黑板畫圖複習上節課氣壓帶和風帶的分佈和移動規律。爲這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順利導入新課。

過渡:實際上地球表面並不是均勻的,由於海陸分佈,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響,大氣環流比上述狀況要複雜得多,氣壓帶被分割成一個個高低氣壓中心,在海陸相間的地帶被破壞成塊狀,北半球尤爲明顯。地球上的高低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對世界各地的天氣氣候有很大影響。

活動題:指導學生思考課本36頁活動題目,回答問題。學生讀圖,冬季和夏季大陸上各有一個空氣柱,根據熱力環流原理,在空氣柱上用箭頭表示空氣垂直運動方向。得出結論:冬季大陸降溫快,空氣收縮下沉,近地面空氣密度大,形成高氣壓,大陸上的冷高壓切斷副極地高氣壓帶。夏季大陸升溫快,空氣受熱膨脹上升,近地面空氣密度減少,形成低氣壓,大路上的熱低壓切斷副熱帶高氣壓帶。冬夏季大陸氣壓帶被分割成高低氣壓中心。

學生閱讀課本37頁圖2、13和2、14。1月份海平面等壓線分佈和7月份海平面等壓線分佈。分析北半球海洋和陸地高低氣壓中心的變化。

五、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第二節氣壓帶和風帶的第二課時內容,在教學內容上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通過指導學生做活動,讀圖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閱讀地圖從地圖中發現問題的能力,訓練學習地理的一般方法。最後引導學生討論總結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分佈以及影響。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展示重要的地圖和教學環節和結論,使整個教學過程集中緊湊。重難點凸出。不足之處是還沒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學習興趣還沒有充分調動起來。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這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十九課。本單元以“美麗、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題來整合課文,本課處於一個重要的教學地位上,是一編講讀課文,它以地質勘探隊員叔叔和川川的對話爲主線,向小讀者們展示了岩石這本"書"的無窮魅力。通過叔叔的介紹,描繪了"書"中的"字"、"畫"以及這本"書“的作用,從而激發了學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識。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會認10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體會川川對大自然充滿興趣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探究自然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詞。準確把握人物心理,讀好人物對話。瞭解"書”中的內容,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興趣。

課前準備:課件、學生蒐集的有關化石和岩石的相關資料、生字卡片、小黑板

二、說教法

新大綱提倡:“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本節課主要採用媒體演示、自主讀書,合作學習、合作解疑的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根據以上教學方法,學生可採用“問一問,說一說,讀一讀”的方法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問”自己不懂的地方,“說”自己理解地內容,“讀”文中“川川”和 “地質探究員”的重點對話。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體現“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原則。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文安排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第二課時:朗讀感悟,學寫生字。這裏我單說第一課時。

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怎樣才能做到以學生的發展爲本呢?我緊扣“讀”、“悟”二字,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讀,在讀中發生感悟,啓發學生由淺入深地悟,並巧用多媒體幫助學生進入良好的意境,讓學生與文本之間進行輕鬆、愉快的對話,獲得審美體驗。

1.巧用多媒體激趣,初讀感悟。

“興趣是求知獲藝的先導。”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呢?課的開頭,我用多媒體播放化石和岩石的照片,學生邊欣賞,老師一邊引導和介紹。我相信學生都會被生

動精彩的畫面深深吸引了,他們情不自禁地就會翻開課文,這時師問:課題中的書爲什麼要加引號?課文中的叔叔是什麼人?結合理解勘探隊員。然後全班讀課題,讀準“最”、“書”二字。我因勢利導讓學生自讀課文,提出自讀要求,並讓他們在喜歡的句子或不懂的地方分別作上記號,他們以高漲的熱情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2.鞏固生字、生詞的學習。

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方式,而且經過三個學期的生字學習,他們都掌握了生字的識記方法,所以先讓學生同桌學習生字,爲了幫助他們對生字詞語進一步加深印象,我又設計了“摘水果,兔小弟”的識字遊戲和“比一比誰的花朵最漂亮”的擴詞遊戲鞏固生字和拓展新詞。注意引導學生理解“雨痕”“波痕”和 “刨根問底”等重點詞語。

3.巧用多媒體導學,整體感悟。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強,但文章是靠語言文字塑造形象抒發感情的,而要使國小生通過文字來體會文中的情境,先得儘量讓學生把書中描繪的畫面與具體形象掛起鉤來,增強文字的形象性學生纔會想讀。我藉助多媒體給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能動能靜的教學環境,再採用小組自讀解疑 ﹦﹥分角色﹦﹥師生分角色等朗讀形式,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讀出形象從而解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