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說課稿模板(精選15篇)

說課稿 閱讀(2.73W)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說課稿模板(精選15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學內容:

國小語文九年制義務教育第四冊第六單元第十二課《不懂就要問》第二課時。

二、說教材

1、教材的內容、作用和特點:

《不懂就要問》是第四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它記敘了孫中山小時候在學習時請求先生講解課文意思的一件事;介紹了他勇於提出問題,主張不懂就要問的認真學習的精神。它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教育性。目的是通過學生學習,教育學生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精神。它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寫人不離開記事,在事情的發展過程中,運用人物的語言和當時的環境來表現人物優秀品質是課文突出的特點。由教材的'地位和特點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的重、難點。

2、.教學目標:

在思想品德方面:通過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學習孫中山小時候勤學好問的精神。

在知識方面:理解課文內容,理解“私塾”、“嚇呆”、“鴉雀無聲”等詞語。

在能力方面:通過引導學生學習,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3、教學重難點:

理解“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這句話的道理 。

教具準備:

小黑板、掛圖、錄音機、磁帶、投影機和投影片。

三、說教法

我在設計教學時,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兒童的認知規律設置了“以讀爲主”的課堂教學結構。教學時,緊緊圍繞 “讀”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讀書,使學生讀有所感,讀有所悟,讀有所得,真正嚐到讀的甜頭。堅持以“啓發式”教學理論爲指導,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我從實際情況出發,採用直觀演示、動作演示、生動語言、激勵性的語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勤於動腦,善於思考、自覺地獲取知識。

同時,注意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

四、說學法

1、看書學習的指導:通過一邊讀,一邊想的讀書方法,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充分發揮教材的優勢,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2、朗讀課文的指導:通過對課文中一些句子進行指導朗讀,初步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3、學習方法的指導:通過小結學習自然段的方法,用遷移規律學習其他自然段,使學生弄懂學習自然段的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我在教學《不懂就要問》前佈置學生做以下預備工作:讀一讀,想一想課文主要寫誰的一件什麼事?再讀一讀,數一數這一篇課文有幾個自然段,想一想每個自然段講什麼?我之所以要求學生在課前做到這兩點,是因爲爲了培養學生有預習的一般意義而且在教學中提高質量、增強密度。

在教學過程中,爲了能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從以下幾點進行設計。

★以情激思。

運用情感教學,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的求知慾,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處處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積極主動性。

1、巧妙導入新課,激發閱讀興趣。

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你們聽說過孫中山先生的故事嗎?”這樣,學生的興趣就來了,我接着提出要求“請同學們坐端正,仔細聽,並想一想:課文除了寫孫中山;還寫了誰?文章主要寫一件什麼事?”學生一聽就會連忙坐好,想聽想學。這樣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望,學習的興趣也被激發了,爲進一步閱讀,進一步理解課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運用掛圖、生動的語言、手勢等貫穿於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感,便於接受。

如在教學每一段之前都設計了一些過渡語,設疑置趣、設疑置欲,自然地過渡。在教學第三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掛圖,讓學生觀察圖畫,仔細觀察人物的動作、表情等,這樣把學生的思維由課堂引到了孫中山在私墊讀書的情景。使學生的學習處於興奮狀態,樂於學習和接受,並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學中,通過做一做"“搖頭晃腦”、“拿着……”的動作表演,激發學生的情感。

★以讀促思。

在教學中要巧設問題,引導思考,同時要體現一個“讀”字,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整節課裏,我讓學生在讀中思疑,讀中釋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總之,初讀、細讀、賞讀,層層深入;個人讀、分組讀、齊讀,形式多變;還要進行朗讀方面的指導。如指導學生朗讀“你會背了嗎?”要讀出生氣而又大聲的口氣。“先生,你剛纔講的是什麼意思,請您給我講講吧!”要讀出誠懇、迫切的心情。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讀得有滋有味,從而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師:

你們好!今天我說的課題是《莫泊桑拜師》,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說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 教材分析

《莫泊桑拜師》這篇課文敘述了法國作家莫泊桑青年時請福樓拜指導寫作,經過老師的細心指導,莫泊桑仔細觀察,用心揣摩,積累了許多素材,寫出了不少有世界影響的名著。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 感受福樓拜的循循善誘和莫泊桑的好學、勤學苦練的精神。

3、 懂得仔細觀察、勤奮練習、不斷積累是提高寫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二、 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點撥法,高年級的段的學生,有了較強的閱讀感悟能力,所以對於文本,我又採取了這種教法。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批註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三、 說教學過程

(一) 第一課時教學設想

第一教時的教學我從題眼入手,抓住3個問號展開。上課一開始,板書好題目,請學生讀一讀,思考下:讀了題目有些什麼思考?由這個引發3個思考:

1、莫泊桑是怎樣的人?

2、請教什麼?

3、“師”指誰,怎麼教?

學生帶着疑問初讀課文,並自學生字詞語。然後,交流收穫,解決前面的3個疑問。在引導學生交流時,注意課文內容挖掘的深淺:只要能讀流利課文,對課文條理有個清楚認識。爲下課時學習作鋪墊。

(二) 第二課時教學設想

1、 在回顧舊知中切入

複習回顧第一教時內容:請學生簡單介紹莫泊桑是怎樣的人?福樓拜是怎樣的人?教師小結過渡:被譽爲“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莫泊桑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再三請教作品被喻爲法語典範的福樓拜的?而福樓拜又是怎樣指點的呢?這個切入點是順着第一教時遺留問題展開的,由於第一課時已經作了內容疏通的鋪墊,再次提出能幫助學生整體把握課文重點段落,明確本課的主要學習內容。

2、 自主學習中悟重點段,引導在批註中學習。

莫泊桑第二次請教是本課時教學的難點所在。如何進行細緻的、有效的觀察是現在的孩子所欠缺的,這裏一連串的問話也體現了福樓拜本身的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對青年一代的悉心指導。在幫助學生理解“怎麼會沒有什麼好寫的呢?這一主題時,我設計了三個層次:首先是讀文中的問句說一說自己有哪些發現、哪些疑問,這是引導學生根據文本內容引發思考;然後引導學生再讀思考,你還能懂得什麼?這是對文本內容的一個挖掘,教會學生學會從字裏行間體會作者真正的意圖,讓學生明白學會觀察、不斷積累是寫作的必由之路,同時進一步瞭解福樓拜的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第三步再次提出疑問:福樓拜還會問什麼?這是讓學生融入角色,更深入地理解課文。

高年級段學生,有了較強的閱讀感悟能力,所以對於本文,我引導學生採用邊自學,邊寫批註的方法。

學生自己默讀課文,找出寫莫泊桑的句子,找出寫福樓拜說的話。邊讀邊找,邊找邊寫上自己的閱讀感悟。例如:說的話中感悟到什麼?通過某個字,某句話,讀懂了什麼?

3、適度拓展

課文內容結束後,我向學生簡單介紹了莫泊桑的作品,一段關於馬車的描寫,引導學生閱讀評析。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我佈置的課外作業是:

A、賞析《項鍊》片段。

B、仔細觀察放學時的校門口,寫意小片段。

以上,是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方面對文本進行的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有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提供寶貴意見,謝謝各位老師!

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

下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國小語文第六冊的21課《太陽》。我準備從教材,教法和學法,教學設計,板書設計四大塊來說。

一、說教材

《太陽》是一篇常識性課文。主要介紹了太陽的有關知識,說明太陽與人類的關係。課文共有8個自然段,可以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紹太陽的特點時,運用了數字、假設、比較、比喻等方法,把太陽遠、大、熱三個方面的知識說得很具體、通俗,具有很強的說服力。第二部分講太陽和人類的關係,從太陽和動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氣候的變化及太陽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現出太陽與人類關係的密切。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結合本組課文的訓練意圖以及學生的實際,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瞭解太陽的三個特點,知道太陽與人類的關係十分密切。

2、體會關聯詞的作用。能夠正確填寫關聯詞。

3、瞭解列舉數字的作用。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的內容、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爲了解太陽的三個特點,知道太陽與人類的密切關係。

教學重難點的確立,我的教學思路也就清晰了,教法和學法的選擇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說教法和學法

1、選擇教法,形成思路

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以及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爲了實現這一目標,達成三維目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動的語文課堂。在教學中,我採用自主合作法和點撥法。

2、學法指導,形成能力。

自讀自悟,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點詞句,品讀賞析,豐富和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3、理念指導,精心設計

抓住語文本色,體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言,是閱讀教學責無旁貸的任務。本課內容淺顯,但數據較多,意義深遠。在教學中,我力求通過重點詞句的賞析讓學生感悟到太陽的特點以及太陽和人類的密切關係,在感悟到太陽和人類密切關係中讓學生習得語言,提高人文素養。

遵循閱讀教學規律,重視體驗和感悟。新課標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能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思維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以上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我力求通過教學環節的精心設計,達成三維目標。於是,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人

1、猜謎語:有個老公公,天亮就上工。那天不上工,準是下雨或颳風。猜一物。板書:太陽。

2、同學們,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從西邊落下,我們在太陽下生活、生長,那麼,你們對太陽有了哪些瞭解呢?

【爲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課堂,同時也讓學生的課外知識得到了交流。】

3、同學們對太陽的瞭解還真不少,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太陽的課文,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將會對太陽的特點以及與人類的關係有更多的瞭解。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誰想來說一說你讀懂了什麼?

【培養學生自讀課文的能力,幫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學習太陽的特點

1.太陽公公聽說我們要了解它,很高興,特意寫了一封信。(請一學生讀信)

同學們,我離你們很遠、很遠,趕不上不上來聽你們的課。我很大、很大,我的溫度很高、很高。現在,你們對我瞭解清楚了嗎?

2.現在請同學們自由讀l-3自然段,看看課文是怎樣把太陽的三個特點寫清楚的,選一個你最喜歡的特點進行閱讀。

3.分組交流。

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一個喜歡的特點進行重點學習,並分爲學習小組進行交流學習結果,想學習“遠”的分爲一組,想學習“大”的分爲一組,想學習“熱”的分爲一組。

【學生在對知識的學習上有了選擇性,這樣他們不僅樂意去學,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的能力。】

4.彙報。

學習“遠”的學生彙報:太陽離我們有一億五千萬公里遠,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飛機也要坐二十幾年。

口頭練習:太陽離我們有(一億五千萬公里)遠,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飛機也要坐(二十幾年)。

引導學生髮現()裏面填的是數字,通過數字具體說明,我們對太陽的“遠”就瞭解了。所以我們知道了:在說明某一事物的時候,列出一些具體的數字,可讓我們更好地來理解,但數字必須是精確的,有科學依據的。這就是列數字的方法。

師板書:列數字

老師今年35歲了,我想坐飛機到太陽看一看,你們算一算,我回來大約有多少歲了。真可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沒改頭髮白,你們看見不認識,笑問老人哪裏來?太陽離地球真是太遠太遠了。

寫太陽“遠”這個特點還用了其他什麼方法,找找着。(打比方;講故事)

【培養學生自學課文、發現問題的能力。】

5.學習“大”的學生彙報:課文也運用了列數字的方法來說明太陽的“大”,

一百三十萬個地球等於1個太陽。(對學生能說出列數字的方法進行鼓勵。)

教師板畫演示,然後填寫數字。進而進行引導:左邊是地球的動畫,右邊是太陽的動畫,中間由等號連接引出:你體會到了什麼?(作比較)師板書:作比較

小結: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對我們而言,地球非常大,我們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個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陽一比,更突出了太陽的大。這就是作比較的方法。

引導學生髮現一二自然段的關係:先說遠,再說大,進一步說明太陽“遠”的特點。

【仍然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閱讀中去尋找答案。】

6.學習“熱”的學生彙報:

過渡:老師小時候在書上看到宇航員乘宇宙飛船登上月球,這時,我想,要是有一天我能登上太陽看一看改多爽啊!你們說說,老師的願望能實現嗎?

那中心溫度是多少呢?請同學們動手算一算。

【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教師再進一步引導:真有一千八百萬度嗎?

同學們注意了“估計”,特別好。說明你們讀書很細心,那看一看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作比較)

7.教師讓學生一起讀一讀描寫太陽大、熱特點的段落,感受一下這樣寫的好處。

【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具體的寫作方法,使理論與實際例子相結合,學生更容易掌握。】

四、練筆

1.月亮距地球有三十八萬四千四百公里,到月亮上去步行要800天,騎自行車要400天,坐飛機要200天,49個月亮等於1個地球。

先讓學生說出資料上月亮有幾個特點(遠、小)。

(師出示的資料爲程度差一點的學生保底。)

讓學生自由說出課前查閱的有關月亮的資料。(學生用課外知識再次進行交流。)

2.生進行練筆。

要求:選取月亮的兩三個特點寫一寫,運用列數字、作比較等方法,爭取把月亮的兩個特點說清楚。

【藉助現代化教學手段,通過對學生知識的整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21、太陽

遠 大 熱

本課的板書,簡單明瞭,既概括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又輔助了教學,達成了三維目標。

總之,這節課我以疑爲線索,以思維爲核心,以拓寬創新精神爲本,以培養學生目的爲能力,把時間留給學生,培養學生獨自鑽研,自主合作的精神,使學生由樂學到學會,最終達到會學會用。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編排是在學生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等概念,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方法之後安排的,它既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認識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系統性。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同一電路中電學三個基本量之間的關係,瞭解運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多個變量關係的實驗方法,同時也爲後面學習電功、電功率內容做鋪墊。歐姆定律是通過實驗探究,歸納總結出來的定律,它的邏輯性、理論性都很強,實驗難度也比較大,特別是實驗設計、數據分析對學生來說都有難度,所以教師要做好適時引導、恰當點撥。通過學習歐姆定律,經歷實驗探究過程,領悟“控制變量法”這種科學探究方法,理解這種方法在實驗探究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形成尊重事實、探究真理的科學態度。

二、學生分析

國中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繫。學生在沒有學習本節知識之前,已瞭解了電流、電壓、電阻的概念,初步學會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的使用,但他們都是單個的技能操作,沒有綜合應用。對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聯繫,認識是膚淺的,不完整的,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

三、教學目標

依據《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將本節課分爲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講實驗探究過程及結論,第二課時講公式及其簡單的計算。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一) 知識與技能

1、會用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關係;

2、會同時使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量導體兩端的電壓和其中的電流;

3、會用滑動變阻器改變部分電路兩端的電壓;

4、理解歐姆定律的內容。

(二)、過程與方法

1、使學生初步領會用控制變量法研究物理規律的思路.

2、進一步培養學生電學實驗操作能力及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概括結論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探究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認真謹慎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掌握實驗方法;理解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係。

教學難點:實驗數據的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教學方法

以實驗探究爲主的啓發式綜合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啓發探究想法

通過家用可調亮度的檯燈實驗,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進行交流、討論,利用手頭器材自己設計模擬實驗,可以讓兩個學生上臺來做,做完後講解,得出調光檯燈亮度發生變化的原因。這樣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鍛鍊了他們的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又爲後面的實驗方法做了鋪墊,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充分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

二、展開探究活動,深入研究實踐

(一)、利用FLASH和學生剛纔的小實驗引導得出:電流的大小與電壓、電阻有關。板書課題: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係

(二)、猜想與假設

學生分組討論,這時學生的想象會是豐富多彩的,教師應留給學生交流猜想的機會,多肯定,多鼓勵,多引導。最後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彙報,其他小組也可以適當補充。引導學生根據猜想完成學案1、2題。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設計電路圖

通過幻燈片的提示問題,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分析應選用的實驗器材以及器材的連接方式,在此基礎上設計電路圖。這個實驗是一個綜合的定量實驗,用到的器材也多,除了同時用電壓表和電流表外,還要用滑動變阻器調節電路,對學生來講有一定的困難,這就要求老師要實時引導,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最後形成統一的電路圖。

(四)、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

讓學生探究自己的猜想,因爲這是他自己急於想驗證的,當然也可以兩個實驗都去探究。連接電路是學生應該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但這麼多的'器材一起連接還是第一次,可以採用多種引導方法,教育學生有序連接,可以先串聯再並聯。在此基礎上完成學案第4題。強調每個探究至少要做3次,這樣的結論才具有普遍性。教育學生應尊重事實,千萬不可不填數據或捏造數據。穿插講解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小組物理組副組長何潤偉先生在美國的故事,刺激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認識到實驗的重要性。

(五)、收集證據,分析得出結論

可以讓一組學生寫出自己的實驗數據,其他組同學檢查糾正,剔除壞值,引導學生分析數據,發現數據之間的關係,得出結論。交流探究成果,及時調控糾正。這一階段學生的認識將在老師的引導下,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學生的情感將在互動中得以昇華。

(六)、評估與交流

旨在引導學生分析實驗誤差,認識到誤差的存在,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課堂小結

讓學生回憶探究實驗過程,回答本節課的收穫,鞏固所學。

四、課堂練習:旨在進一步鞏固控制變量的思想以及歸納出的結論。

五、課外活動

上網蒐集有關歐姆生平資料,交流感想。激發學生學習科學家刻苦鑽研、大膽探索的科學精神。

板書設計

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係

電阻R= Ω

電壓U/V 電流I/A

電壓U= V

電阻R/Ω 電流I/A

表1 表2

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這段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是“華東師大版八年級數學(上)”第十三章第三節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先課利用軸對稱的知識來探索發現等腰三角形的有關性質,然後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識證明這些性質。學習過程中運用的“操作——觀察——發現——猜想——論證——應用”的方法是探究數學知識的常用方法。同時“等邊對等角”和“三線合一”的性質是又是接下來學習等邊三角形知識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基礎知識,更是今後論證兩個角相等、兩條線段相等、兩條線垂直的重要依據。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2、教材的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有關概念和相關性質,能運用它們解決等腰三角形的邊、角計算問題。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踐、觀察、同組間學生以及小組與小組間的合作與交流,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情感與態度目標:

通過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樂於助人的品質。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等腰三角形“等邊對等角”和“三線合一”性質的探究和應用。難點:等腰三角形性質的推理證明。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上期學生學習幾何知識有了初步的抽象思維感知,有一定的形象直觀思維能力,能進行簡單的推理論證。但其運用數學思維的廣闊性、緊密性、靈活性比較欠缺,在學習過程中要加強引導和培養。

三、教法與手段

根據本課內容特點和八年級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將採用“操作——觀察——發現——猜想——論證——應用”的教學法,利用分組活動,組間合作與交流從而達到對“等邊對等角”和“三線合一”的性質的探究的層層深入。另外,我還將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呈現更直觀的形象,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四、學法設計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的抽象結論,應以觀察、實驗爲前提,幾何教學應該把實驗方法與邏輯分析結合起來。結合這一理念在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時我將採用學生實驗操作、小組合作、觀察發現、師生互動、學生互動的學習方式。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①複習提問:向同學們出示幾張精美的建築物圖片,引入等腰三角形。

(設計意圖:感知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繫緊密,培養觀察力,感受身邊處處有數學。)

②等腰三角形的相關概念:

1定義: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邊: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兩條邊叫做腰,另一條邊叫做底邊。

角:等腰三角形中,兩腰的夾角叫做頂角,腰和底邊的夾角叫做底角。

③設問: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特殊的性質呢?(引入新課)

(二)實驗探索、得出猜想:

①動動手:讓同學們用剪刀在長方形紙片上剪下等腰三角形,每個人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

和形狀可以不一樣,把紙片對摺,讓兩腰重合在一起,你能發現什麼現象?“比一比”看誰思考的結論最多。

(設計意圖:以六人小組爲單位學生親自操作實驗,填寫導學案。通過組內合作與交流,集

思廣益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在小組內表達自己的發現。)

②得出猜想:可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觀察、思考、交流、可能得到的結論:

(1)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

(2)∠B=∠C

(3)BD=CD,AD爲底邊上的中線

(4)∠ADB=∠ADC=90°,AD爲底邊上的高線(5)∠BAD=∠CAD,AD爲頂角平分線

(設計意圖:以小組爲單位派代表發言即組間交流補充,引導歸納提煉,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感受新知,建立新的知識體系,爲進一步探索做準備。)

(三)證明猜想、形成定理:

1、結論(2)∠B=∠C你能用一個命題表達這一結論並論證它的正確性嗎?

(1)語言總結: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相等。(簡寫成“等邊對等角”)

(2)怎樣論證這個一命題的正確性呢?

①爲證∠B=∠C,需要添加輔助線構造以∠B、∠C爲元素的兩個全等三角形。

②探討添加輔助線的方法,讓學生選擇一種輔助線並完成證明過程。

設計說明:以上過程分小組討論,在探索過程中鼓勵學生尋求不同(作高、中線、角平分線)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利用展臺展示各小組不同的證明方法,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3)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質1: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相等。(簡寫成“等邊對等角”)

2、結論(3)(4)(5)你也能用一個命題表達這一結論並論證它的正確性嗎?

(1)結合性質一的證明鼓勵學生證明總結的命題

(2)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質2:等腰三角形的頂角的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底邊上的高互相重合。

(3)“三線合一”的幾何表達:

如圖,在△ABC中,AB=AC,點D在BC上

①(1)如果∠BAD=∠CAD,那麼AD⊥BC,BD=CD

②(2)如果BD=CD,那麼∠BAD=∠CAD,AD⊥BC(爲了方便記憶可以說成“知一求二!”)

③(3)如果AD⊥BC,那麼∠BAD=∠CAD,BD=CD

2設計意圖:充分調動各組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採用各小組競爭的方式,參照性質1的探索完成本性質的探索與證明。通過本性質的探索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穫,讓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四)實例剖析、鞏固新知:

1、例1:已知:在△ABC中,AB=AC,∠B=80°,求∠C和∠A的度數

2、例2:在△ABC中,AB=AC,點D是BC的中點,∠B=30

(1)求∠ADC的度數(2)求∠BAD的度數

此題的目的在於等腰三角形“等邊對等角”和“三線合一”性質的綜合運用,以及怎麼書寫解答題,強調“三線合一”的表達過程。

解:(1)∵AB=AC,D是BC邊上的中點(已知)

∴AD⊥BC,∠BAD=∠CAD(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ADC=∠ADB=90°(垂直的定義)

(2)∵∠BAD+∠B+∠ADB=180°(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BAD=180°-∠B-∠ADB

=180°-30°-90°=60°

(設計意圖:設計例題1鞏固等腰三角形“等邊對等角的性質”的理解,讓學生學以致用,獲得成就感,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而例題2主要是體會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的運用。這兩個例題作爲課本上的例題是基礎新知的鞏固,要求能正確的寫出解題過程。)(五)、課堂練習、總結所得:

1、先完成課後81頁練習1、2、3、4題

(設計意圖:作爲課本上的練習題的完成達到檢測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幫助學生查漏補缺,鞏固基礎知識。)

2、學以致用:

(設計意圖:讓書生體會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

如圖,是西安半坡博物館屋頂的截面圖,已經知道它的兩邊AB和AC是相等的.建築工人師傅對這個建築物做出了兩個判斷:

①工人師傅在測量了∠B爲37°以後,並沒有測量∠C,就說∠C的度數也是37°。②工人師傅要加固屋頂,他們通過測量找到了橫樑BC的中點D,然後在AD兩點之間釘上一根木樁,他們認爲木樁是垂直橫樑的。

請同學們想想,工人師傅的說法對嗎?請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爲數學問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等腰三角形性質的理解和運用;從數學回到實際生活,自然地滲透數學作用於實際問題的思想。

3、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覺得在等腰三角形的學習中要注意哪些問題?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回顧,歸納,鞏固所學知識。A(六)作業佈置、深化提高:

1、課本P84:習題13.31、2、3;(必做題)

2、(思維發散)選做題

已知:如圖△ABC中,AB=AC,CE⊥AEE1於E,CE=BCB2

求證:∠ACE=∠BC

六、板書設計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

《生活中的圓周運動》這節課是新課標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二冊第六章《曲線運動》一章中的第八節,也是該章最後一節。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圓周運動、向心加速度、向心力以後的一節應用課,通過研究圓周運動規律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使學生深入理解圓周運動規律,並且結合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生活體驗,加深物理知識在頭腦中的印象。

(二)教材處理

教材中的“火車轉彎”與“汽車過拱橋”根據學生接受的難易程度,順序作了對調,並把最後一部分“離心運動”放到下一節課處理。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進一步加深對向心力的認識,會在實際問題中分析向心力的來源。

(2)培養學生獨立觀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概括總結知識的能力。

(3)瞭解航天器中的失重現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會分析圓周運動方法,會分析拱形橋、彎道等實際的例子,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2)通過對幾個圓周運動的事例分析,掌握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向心力的方法。

(3)能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與圓周運動有關的知識,並能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發現的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向心力在具體問題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將物理知識應用於生活和生產實踐的意識。

(2)體會圓周運動的奧妙,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求知慾。

(四)重點

分析具體問題中向心力的來源。

依據:學生常常誤認爲向心力是一種特殊的力,是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另外受到的力,課本中明確指出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以及如何正確認識向心力的來源,並且對向心力的來源分析地比較仔細,因此教學中應充分重視這一點。

(五)難點

在具體問題中分析向心力來源,尤其是在火車轉彎問題中。

突破辦法:組織學生多討論,多做練習,對學生不太熟悉的火車車輪結構等問題藉助演示圖片加以說明,使學生更易理解。

二、教法分析

(一)教學方法:創設情景法,討論法,推理法和分析歸納法。

(二)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主要PowerPoint演示文稿以及圖片,並輔以視頻。

多媒體使用說明:多媒體作爲教學輔助手段,使空洞的語言描述得以形象地展現,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三、學法分析

通過展示圖片、視頻創設情境,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展開問題的討論,並歸納總結出結論。過程中體現“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育思想。

讓學生進入角色充當課堂教學的主體,幫助學生自覺、生動地進行思維活動。使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掌握了學習方法,既培養了能力又發展了智力。

四、課堂教學設計

(一)引課

複習提問圓周運動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相關知識,以及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和變速圓周運動向心力的來源。

請同學舉例生活中的圓周運動,以此引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主要過程

●汽車過拱形橋的問題

通過提問,引導學生進入狀態。

問題1:如果汽車在水平路面上勻速行駛或靜止時,在豎直方向上受力如何?

問題2:如果汽車在拱形橋頂點靜止時,橋面受到的壓力如何?

問題3:如果汽車在拱形橋上,以某一速度v通過拱形橋的最高點的時候,橋面受到的壓力如何?

引導學生分析受力情況,並逐步求得橋面所受壓力。

分析過程:

(1) 確定研究對象;

(2) 分析汽車的受力情況;

(3) 找圓心;

(4) 確定F合即F向心力的方向;

(5) 列方程,得結論。

問題4:根據上式,結合前面的問題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a、汽車對橋面的壓力小於汽車的重力mg;

b、汽車行駛的速度越大,汽車對橋面的壓力越小。

問題5:試分析如果汽車的速度不斷增大,會有什麼現象發生呢?

當速度不斷增大的時候,壓力會不斷減小,當達到 時,汽車對橋面完全沒有壓力,汽車“飄離”橋面。

問題6:汽車的速度比 更大呢?汽車會怎麼運動?(提示,此時汽車受力、速度、加速度如何)

汽車以大於或等於 的速度駛過拱形橋的最高點時,汽車與橋面的相互作用力爲零,汽車只受重力,又具有水平方向的速度的 ,因此汽車將做平拋運動。

問題7:如果是凹形橋,汽車行駛在最低點時,橋面受到的壓力如何?

問題8:前面我們曾經學習過超重和失重現象,那麼試利用“超、失重”的觀點定性分析汽車在拱形橋最高點,凹形橋的最低點分別處於哪種狀態?

超失重現象不只發生在豎直方向運動的物體上,而是豎直方向是否有加速度,與速度方向無關。

強調:汽車做的不是勻速圓周運動,我們仍使用了勻速圓周運動的公式,原因是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對於高速圓周運動同樣適用。

汽車過橋問題,實質上是物體在豎直平面內做圓周運動,由於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mg及方向(豎直向下)恆定不變,因此當物體經過圓周上各個不同位置時,重力對物體做圓周運動的作用是不同的。

此處可以引導學生分析豎直面內圓周運動在最高點和最低點以外的`向心力的來源。

●火車轉彎的問題

展示火車沿直線運動情況,火車車輪的特殊結構。

問題1:請根據你瞭解的以及你剛纔從圖片中觀察到的情況,說一說火車的車輪結構如何?軌道結構如何?

車輪內側輪緣半徑大於車輪半徑,軌道將兩車輪的輪緣卡在裏面。

問題2:火車在平直的軌道上勻速行駛時,所受合力如何?

問題3:如果軌道是水平的,火車轉彎時火車做曲線運動,所受外力怎麼樣?

問題4:如果軌道是水平的,火車轉彎時,做曲線運動,需要的向心力由哪些力提供呢?

問題5:火車的質量很大,行駛的速度也不很小,如此長時間後,對軌道和列車有什麼影響?

問題6:如何改進才能夠使軌道和輪緣不容易損壞呢?

提示:從分析向必力的來源着手。

設計 :使路面向圓心一側傾斜一個很小的角度,使外軌略高於內軌,這樣,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了向心力,外軌就不受輪緣的擠壓了。

再次展示火車轉彎時候的圖片,提醒學生觀察軌道的情況。

總結:

1、如果在轉彎處使外軌道略高於內軌道,火車受力不是豎直的,而是斜向軌道的內側。它與重力的合力指向圓心,成爲使火車轉彎的向心力。

2、如果根據R和火車行駛速度v適當調整內外軌道的高度差,使轉彎時所需要的向心力完全由重力G和支持力FN的合力提供,這樣外軌道就不再受輪緣的擠壓了。

問題7:當軌道平面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θ和轉彎半徑R確定的時候,速度多大時軌道不受擠壓?

問題8:如果火車實際行駛的速度大於此速度時,向心力應該由哪些力提供?如果小於此速度又怎麼樣呢?

引申:公路轉彎處路面的特點。

●航天器中的失重現象

就教材58頁“思考與討論”展開討論。

然後以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宇宙飛船爲例做些說明,當飛船距地面高度爲一、二百千米時,它的軌道半徑近似等於地球半徑R,航天員受到的地球引力近似等於他在地面測得的體重,除此之外,他還可能受到飛船座艙對他的支持力FN,引力與支持力的合力爲他提供了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所需的向心力。

當 時,座艙對航天員的支持力FN=0,航天員處於失重狀態。

總結:其實在任何關閉了發動機,又不受阻力的飛行器中都是一個完全失重的環境。

此處觀看1分鐘視頻。

說明:因爲在下一章《萬有引力與航天》中對此類問題有更詳細的闡述,所以在此處僅作簡單介紹,使學生簡單瞭解。

(三)鞏固練習

針對“汽車過橋”和“火車轉彎”分別設計兩道例題,再做兩道拓展習題。

(四)課堂小結

請同學來完成,再進行適當補充。

(五)佈置作業

五、板書設計

第八節 生活中的圓周運動

一、汽車過橋問題 二、火車轉彎問題 例題

受力分析圖 受力分析圖

計算式 計算式

必要的文字說明 必要的文字說明

三、航天器中的失重現象

板書設計說明:板書着重給學生做出規範的受力分析和解題示範,以及展示本節課主要內容。

六、教學效果預測

我想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對正確判斷向心力的來源會有更清晰的認識,從而更加從容的解決圓周運動問題。

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九年級數學上冊第21章第三節第三課時《實際問題與一元二次方程之面積問題》。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幾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會了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傳播問題,增長率問題。所以本節課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繼續對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加以鞏固,而且會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面積問題,給以後用二次函數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因此,它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徵和新課標要求以及九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1.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決應用題。2. 根據面積與面積之間的關係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數學模型並解決這類問題.3. 能根據具體問題的實際意義檢驗結果是否合理。

過程與方法:利用提問的方法複習幾種特殊圖形的面積公式來引入新課,解決新課中的.問題.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瞭解數學對促進社會進 步和發展人類理性精神的作用。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根據面積與面積之間的等量關係建立一元二元方程的數學模型並運用它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根據面積與面積之間的等量關係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數學模型.

四、學情分析

1、知識掌握方面:學生對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已經很熟悉,適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數學學習方式。

2、學生年齡特點:九年級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好勝心理。容易開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適合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式。

五、教法學法:

教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本節課的特點,爲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採用“探索、歸納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法,以學生主動參與爲前提、自主學習爲途徑、合作交流爲形式,培養學生動腦、動手、合作、交流,爲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學法:突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數學學習方式,不但讓學生“學會”,還要讓學生“會學”。

六、教學程序: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銜接自然導入本節課要學習的面積問題。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學生活動:某學校準備修建一個面積爲200平方米的矩形花園,它的長比寬多10米。設花圃的寬爲X 米,則可列方程爲:

X(X+10)=200

【設計意圖:由具體簡單的問題激起學生的興趣。】

2.例題講解:先設置了三個問題讓同學們思考:(1) 本題中有哪些數量關係?

(2)正中央是一個與整個封面長寬比例相同的矩形如何理解?

(3)如何利用已知的數量關係選取未知數並列出方程?

再點評:依據題意知:中央矩形的長寬之比等於封面的長寬之比=9:7,由此可以判定:上下邊襯寬與左右邊襯寬之比爲9:7,進而用兩種方法解答。

解法(一):設上、下邊襯的寬均爲9xcm,左、右邊襯的寬均爲7xcm,中央矩形的長爲(27-18x)cm,寬爲(21-14x)cm.進而用兩種方法解答。

(27-18x)(21-14x)=×27×21

解法(二):設中央矩形的長爲9Xcm,寬均爲7Xcm.

9X*7X=21.3

解答學生自己完成

【設計意圖:讓學生一題多解,訓練思維的靈活性,其次還需學生正確細心地解方程】

(三)小試牛刀:用多媒體出示兩道習題讓學生練習,順路突破重點。

(四)應用拓展:讓學生用兩種方法解答,訓練思維的嚴密性。

【設計意圖:及時練習和拓展,讓學生更加深刻理解面積問題中的等量關係,從而解決本節課教學難點,同時提高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

(五)歸納小結,淺談收穫

(六)佈置作業及補充練習

【設計意圖:讓學生課後自覺複習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8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人教版的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一課時“可能性”,這部分的知識是在學生已初步感受了不確定現象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通過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基礎,讓學生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並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新的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本節課的教學正是以這樣的理念來設計的,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方法來完成學習任務。

我面對的學生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活潑好動、求知慾強,有“初生牛犢不怕虎”之勢,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又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不隨意注意占主導地位,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較短,很容易被新異的事物所吸引,從而產生學習動機,然而學生之間還存在着個別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恰當的利用評價手段,使學生能夠真正的成爲課堂教學的主人。

新的課程標準中倡導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因此,我結合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並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整合的角度特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通過遊戲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發生是確定的,有些是不確定的;2、通過小組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嘗試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表達事件發生的情況;3、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及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特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的重、難點是:通過遊戲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情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是不確定的,會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詞語來表達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爲了能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同時結合新課標的理念,教學時爲學生創設了豐富的情境教學,並通過遊戲、競賽、實踐操作、小組合等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學的輕鬆,學的愉快,形成了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綜上所述,我將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分爲了五大環節:

一、遊戲激趣,導入新知;

二、活動體驗,合作探究;

三、體驗激趣,深化所學;

四、聯繫生活,拓展視野;

下面我就將本節課具體的設計意圖闡述如下:

一、遊戲激趣,導入新知:新的課程改革在數學教學方面,十分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而創設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數學模型,因此,在上課伊始,我丟掉了教材中聯歡會主題圖的引入,而是選用了“石頭、剪子、布”這一項師生互動的遊戲來導入新課,這項遊戲學生再熟悉不過了,在他們猜測了老師和自己誰會贏之後,師生共同進行遊戲,並要求學生做好記錄,遊戲結束後,從同學們的記錄結果和開始猜測的結果的對比中得出結論,自然的引出一些事件的發生是有可能性的,指出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從遊戲的形式導入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慾望,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進入到教學的第二環節。

二、活動體驗,合作探究:在本環節中設計了一組摸棋子的遊戲,共將此環節分成三個板塊來進行,一是讓學生感知“一定”與“不可能”在課前教師爲每組的同學各準備一袋大小個數相等的棋子。要求各組的同學分別進行摸棋子的遊戲。要求摸到黃色棋子最多一組同學獲勝。實際上,分發到各組的棋子袋中,有四組同學袋內的棋子全是白色,而有一組同學袋內的棋子全是黃色,在同學們高興的遊戲,到失敗的嘆氣,再到對比賽規則的猜疑中,教師適時點拔,讓學生打開口袋看一看,在同學們對“如此比賽不平”的抗議聲中,教師適時引導,讓學生總結出在全是黃棋子的.袋裏任意摸出一個棋子的結果一定是黃棋子,那其他小組沒有獲勝的原因是在全是白棋子的袋裏不可能摸到黃棋子。在學生親身實踐,動手操作,用眼觀察,評析結果的過程中,感知了“一定”和“不可能”,隨着教師的適時提問:“這樣的遊戲公平嗎?怎樣才能使比賽公平呢?”將教學推入本環節的第二和第三板塊,體驗“可能”並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在學生充分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之後,也就是說出“在一個袋既要有黃棋子,又要有白棋子。這樣才公平”之後,教師適時引導,“這時我們在這樣的袋中任意摸出一個棋子的結果會怎樣?”點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爲了對可能性的大小進行驗證感知,此時教師將一袋白棋子和一袋黃棋子中的一顆棋子進行對換,強調如果遊戲規則不變,還是摸到黃棋子多的爲勝的話,你願意到哪組的袋裏來摸棋子呢?爲什麼?並讓學生再次進行摸棋子的遊戲,並做好記錄,實際感知可能性的大小,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新知,上下相連,使所學過渡自然進入教學的第三環節。

三、體驗激趣,深化所學此環節的設計來源於聯歡會情境圖的啓發,依據學生的分組情況爲每組學生準備了各種水果和托盤,來進行“水果拼盤”的競賽,共設立了五項內容A.一定是桔子B.一定不是桔子C.可能是桔子D.很可能是桔子E.桔子的可能性很小,讓學生在托盤中擺出相應的答案。實物的再現再一次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動手、動腦、動口,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小組合體的意識,對所學的知識達到了貫通,進入教學的第四環節。

四、聯繫生活,拓展視野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用“一定、可能、經常、偶爾、不可能”等詞語,說說生活中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時又應用於生活,進而完成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動手操作、實踐感知”讓學生用手中的圓形紙製做搖獎轉盤,並用顧客或商場經理的不同的身份來設計,再次感知所學。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我遵循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育理念,自主合作,嘗試探究,聯繫生活實際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數學課堂學習的快樂,體驗幸福的數學學習生活。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設想,還有待於在實踐中去完善,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評委給予批評和指正。

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傘》是日常生活中幼兒熟悉的生活用品,將傘作爲活動的主要內容,兒歌圍繞讓幼兒體驗下雨天和撐傘的感受。並藉助傘這一載體回到生活中去體驗喜悅,活動貼進生活易爲幼兒所接受,孩子們朗讀起來琅琅上口,充滿歡快流暢情緒。

二、說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在我充分了解本班幼兒的發展,瞭解幼兒的當前經驗,需要的基礎上,立足實際,把幼兒當作主體,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在明確教學的方向後,我思考着:幼兒在經驗語言方面需要特別提升,在觀察、交流方面需要老師特別關注,於是制定了目標與活動的重要難點:

1、觀察雨天的情景,體驗下雨天和撐傘的感受。

2、欣賞兒歌,並學習用替換兒歌詞語的方法。

3、讓幼兒大膽想象創編兒歌,與同伴或老師相互交流

4、《綱要》的`基本點是以幼兒發展爲出發點和歸宿,因此在教學目標的確定和教學方法過程的設計上,我努力體現以幼兒發展爲體的教育理念,把"幼兒體驗下雨天和撐傘的感受"作爲本次活動重點。

5、幼兒雖然對大自然很感興趣,但由於受到能經驗限制,在語言表達方面會不完整,不敢大膽堅持發表自己的意見,因此我把"讓幼兒大膽想象,與同伴老師互相交流,作爲本次教學的難點。

三、說教法

從幼兒的心理角度、認知特點出發我採用了:

1、興趣激發法: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動幼兒探求知識的動力,它會使幼兒產生學習需要,因此,活動一開始我用放雨天的錄音調動幼兒學習熱情。

2、觀察法,是幼兒學習的重要方法,它對幼兒獲得知發展能力提高學習興趣,掊養良好學習興趣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活動中我指導幼兒運用觀察技能去觀察、發現學習,並能把觀察、結果用語言表達出(課前準備)。

3、啓發誘導法: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幼兒想象力,口語表達能力,我運用啓發誘導法,通過啓發式提問,讓幼兒把經驗能用語言表達出來,並引導幼兒用替換兒歌詞語的方法來朗讀,以上教學方法在活動中交替使相互補充,使教學活動動靜結合,注意了幼兒口語表達能力,重視了幼兒活動過程中情感體驗和態度傾向。

四、說學法

根據語言教學的原則,其中注重幼兒獲得經驗原則,教師與幼兒相互作用原則和麪向全體重視個別差異原則,在教學中主要從聽和說兩方面進行學法指導,一方面是引導幼兒養成能有禮貌傾聽別人講的良好習慣,在引導幼兒學會傾聽時我採用了兩個方法:創設安靜環境運用語言暗示方法,激發幼兒傾聽慾望,另一方面引導幼兒在朗讀替換兒歌詞語時必須有條理,才能讓人聽明白,我充分運用了啓發誘導法,不是老師直接去都教去說,而是讓幼兒通過想象去發現、歸納、再說。

五、說都具

爲了更好服務於本次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以下準備:

1、課前的經驗準備。

2、音樂磁帶(下雨的聲音)兒歌錄音帶。

3、背景圖(有下雨的畫面)。

六、說教學程序

根據幼兒學習語言和年齡的特點,結合本次活動目標,我設計以下幾個部分:

1、開始部分:首先放錄音,帶領幼兒一起入活動室,在有雨背景圖中,有雨背景圖中,有雨的聲音中體驗下雨的感受。

2、基本部分:正式進入兒歌欣賞,我先朗讀一遍,幼兒欣賞,理解兒歌大概內容,然後我提出一系列有關傘和下雨天撐傘的問題,引導幼兒以聽的方式來回答,並鼓勵他們大膽講述。

這一部分,讓幼兒邊理解邊感受兒歌的優美從而讓他們知道雨打在傘在的聲音和愉悅心情,通過幼兒自由講述和老師適當提示,讓孩子初步理解兒歌,以上是靜態教學,然後我朗誦第二遍兒歌,讓幼兒說說傘像什麼樣,我們像什麼,根據他們的回答,老師給予肯定與否定。

3、提開部分:

理解兒歌內容,學習兒歌中象聲詞,噼噼啪啪、嘻嘻哈哈和比喻句:傘像母雞翅膀,我們像羣雞娃娃並讓幼兒結合生活經驗用替換詞語來創編兒歌。

4、結束部分

這部分是讓幼兒感受快樂,喜悅氣氛,再次播放雨天音樂,幼兒和教師手拉手在雨中慢慢退場,活動結束。

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本文是一篇運用對比手法寫的童話。敘述了喜鵲和寒號鳥對待壘巢的不同態度和不同結果,說明了好逸惡勞。得過且過是沒有好結果的。全文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喜鵲和寒號鳥是鄰居。第二部分(從“幾陣秋風”到“正好睡覺”)寫冬天快到了,喜鵲忙着壘巢準備過冬,而寒號鳥卻又是玩,又是睡,不去壘巢。第三部分(從“冬天說到就到”到“得過且過”)寫冬天到了,喜鵲住在溫暖的窩裏,寒號鳥得過且過,還是不肯壘巢。第四部分(從“寒冬臘月”到結束)寫寒冬臘月,喜鵲在溫暖的窩裏熟睡,寒號鳥卻凍死了。

二、說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5個生字,讀準多音字“號”,理解新詞。

2.能按事情發展順序,把幾句話整理成一段通順的話。

3.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4.懂得懶惰、得過且過是沒有好結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過辛勤的`勞動才能得到。

三、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理清事情發展順序,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準確領會寓意。

四、說教學準備

1.寒號鳥的掛圖或投影片。

2.課文錄音。

五、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整體切人。

1.根據簡筆畫,說話導入。

2.整體回顧,說說這是一隻()的寒號鳥。()的喜鵲。

(二)學習第1自然段。

(1)自由讀,讀懂三句話分別告訴我們什麼,哪句話的意思是最主要的。第一自然段有關圖片。(指導看插圖)

(2)體會寒號鳥的懶惰。(學生理論,互評)

(3)齊讀第1自然段。

(三)學習2~5自然段。

1.默讀2~4自然段,思考:從哪裏看出寒號鳥懶惰?(“一一一”劃出)

2.檢查,,抓“累”字體會寒號鳥懶惰。

3.還從哪裏看出寒號鳥懶惰,

寒號鳥不聽勸告,躺在崖縫裏對喜鵲說:“傻喜鵲,不要吵,天氣暖和,正好睡覺”。(板書:寒號鳥:玩睡喜鵲:壘巢)

4.抓“不聽勸告”深人體會寒號鳥懶惰。

a.寒號鳥不聽誰的勸告?

b.喜鵲怎麼勸告?(結合指導讀、指讀→評點→範讀→自讀→齊讀)

c.從哪裏看出寒號鳥不聽勸告?(圈圈劃劃,自讀體會,結合指導讀寒號鳥的話:指讀→評點→自讀→男女生對讀)

d.指讀第五自然段,思考:寒號鳥不聽勸告結果怎麼樣?(結合理解“直打哆嗦”、“悲哀”,指導讀“悲哀地叫”的句子)(板書:直打哆嗦住暖窩)

5.指導有感情朗讀第五自然段。(想象自讀→指讀評點→女生齊讀)

(四)學習6~8自然段。

1.回顧學法:抓“不聽勸告”這幾個重點詞語提問解答,深入理解課文。

2.啓發學生圍繞“還是不聽勸告”自己提問。(課件出示13)

a.寒號鳥不聽誰的勸告?

b.誰怎麼勸告?

c.從哪裏看出寒號鳥還是不聽勸告?

d.寒號鳥還是不聽勸告結果怎樣?

3.學生輕聲自讀,思考上述問題。

4.四人一小組討論,準備彙報。

5.彙報自學。(學生自由彙報,老師隨機點撥,穿插朗讀訓練)

點撥要點:

①問題b,比較喜鵲說:“……”

喜鵲來到崖縫前勸寒號鳥說:“……”

體會感情變化→指導讀好語氣。

②問題c,結合理解“得過且過”,指導讀出寒號鳥不耐煩的語氣。

③問題d,結合理解“最後的哀號”、“漫山遍野”等詞,引導學生想象寒號鳥在冰天雪地裏發出最後哀號時的樣子。指導讀好第八自然段。(板書:最後的哀號熟睡)

(五)返顧全文,深化認識。

1.齊讀第九自然段。(課件出示14)

2.深入思考,同樣是寒冬臘月,爲什麼喜鵲能在溫暖的窩裏熟睡,而寒號鳥卻在黑夜裏凍死了?

3.隨機小結,完善板書。(板書:寒號鳥:懶惰喜鵲:勤勞)

4.學習了課文,你懂得了什麼道理?

(現在懶惰,將來難過)

5.小結學法,(課件出示15)

1、抓重點詞提問解答

2、展開想象感情朗讀

說課稿 篇1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四課《古詩兩首》中的《詠柳》。

一、說教材

《詠柳》這首詩是唐代詩人賀知章千古佳作,詩人用獨特的筆觸描寫了春天的柳樹,歌頌和讚美了春天的創造力。依據學生實際及教材特點,從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確定本課。

二、說學情

這首詩是描繪了春天裏一種常見的柳樹作爲詩歌描繪的內容。題材是學生易於接受的,整首詩也淺白易懂,讀來非常有畫面感,加上二年級學生想象力豐富,具有愛表達、愛表現得慾望。因而我在教學中初從實景入手引導暢說所見;然後指導學生自讀自認,自由吟誦來把詩歌讀正確、讀流利、最後達到吟誦的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認識“詠、妝”等生字,會寫“柳、絲”。

2、通過古詩教學,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春天的思想感情。

3、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並背誦。

四、說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意思,品味詩歌意境,想象《詠柳》描繪的美麗景色。

五、說學法教法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心靈對話的過程,古詩教學也是如此。本節課我主要採用的情境創設、自讀自想、邊看邊說等方法學習。爲了充分體系那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運用最多的便是讓學生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想象畫面,感悟情境,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六、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將以讀爲主旋律,以讀促讀思,讀中悟情,讓學生在說說、讀讀,吟吟,誦誦中輕鬆領悟詩歌魅力。

下面,我着重談談教學過程:

一、激趣——入畫

課前我以一首《我的家鄉——我的枝江》這首歌爲引子,引出孩子們最熟悉的家鄉景色,創設愉快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五柳公園的話題說到春柳圖,然學生有順序的觀察,使學生初步感知柳樹的美,接着引入正題:今天我們就帶着愉快的心情來學習一首春天的詩。並且在此環節還要完成認詠,寫柳的任務。

二、初讀—入詩

有了前面的情境創設及鋪墊,首先用飽含深情的範讀詩歌,把學生引領學生帶進詩中。然後提出自讀要求,讓學生藉助拼音,把字音讀準確,把字形記清楚,把詩歌讀流利,學生自讀自學後,我採用齊讀、開火車等多種方式檢查指導認讀生字,指導學生寫好“絲”字並給生字介紹詞語朋友。此環節的最後一步是讓學生將正確讀整首詩。從上課後的效果看,這兩個環節的把握也是非常得當的。

三、品讀——入境

起初這個環節我是想借助學生的邊讀邊想象着讀詩歌,讀出詩歌的味道。但今早上反覆一斟酌自己的這個環節二年級的孩子怎麼會有讀出詩味的能力了,而且學法指導不明確,於是我臨時更改了當時的設計初衷,把此環節定爲邊讀邊想,邊想邊吟,同時告訴學生讀出停頓、讀出重音詩的味道便會水到渠成。看到學生們高昂的小手,強烈的吟誦慾望,我才發現我的更改是合適的。

四、吟誦—入情

此時,學生的情感已經被調動起來了,我適時進行引導:二月的春風吹呀吹呀吹綠了柳樹,吹來了燕子,吹紅了桃花,春天多美呀,喜歡嗎?現在你們面對的就是美麗的春景,想不想作一回詩人也來吟頌一下這首詩呢,接着我會放上音樂,讓學生大膽的去表現把詩中豐富的內涵大聲的朗讀出來。乘着學生的情緒高漲時,我會鼓勵學生,試着背誦古文,積累祖國優美的語言文字。最後引用雪萊的名言,旨在激發學生對春天的想象,滲透生活經驗、學習方法,哪就是鼓勵多到春天裏,去觀察、去尋找、去發現。

七、說預期效果及反思

1、整個教學過程,以生爲本,以讀爲本,以畫促說,以讀促想,充分關注到學生學法的指導。適時注重用恰當的評價語言引導學生去讀、去說、去想象。

2、同時,緊抓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的每一步設計無論是開課的激趣還是初讀檢查、吟誦環節,我都力求讓學生帶着盎然的興趣進行到底。

3、第三,因爲文本的內容是一首古詩,針對古詩的內容少、畫面感強等特點,於是我讓學生從生活踏入詩歌的殿堂,然後由詩中走入大自然。

說課稿 篇12

一、說教材。

《翠鳥》是一篇寫動物的文章,抒發了熱愛大天然,熱愛鳥類的頭腦情感,加強掩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二、說學情。

三年級的孩子單純而富有愛心,分外喜好小動物,可以預見學習本文時會有比力濃重的興趣。但他們的精力每每不易會合,對單純的文本解讀有肯定的困難。因此教學計劃肯定要細緻直觀性和意見意義性。雖然,也有一部門學生頭腦迅速,體現欲強,要充實使用他們起帶頭作用。

三、說重難點。

鑑於以上的對課本和學情的闡發,我以爲本文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品讀課文上,而在學習的同時感悟翠鳥的美以及人類要敬服、掩護鳥的原理則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四、說教學目標。

根據三年級的大綱要求、教學要求和課文的特點,我確定以下3點爲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理解18個新詞的意思。

2、能力目標:能讀懂課文第一自然段是怎樣圍繞總起句吧翠鳥的顏色寫清楚的,並能背誦這一段。

3、情感目標:通過了解翠鳥的外形和生活習性,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激發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五、說教、學法。

1、教法:(1)、直觀教學法。

(2)、朗讀體會法。

2、學法:(1)、遷移法。

(2)、發現法。

六、說教學流程。

(一)、教學準備:翠鳥圖片,課文錄音。

(二)、教學過程:

1、賞圖激趣,引出課文。

教學開始時,展示一組翠鳥的圖片,來吸引學生,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2、熟讀文本,感受鳥美、人美。

(1)、錄音範讀。

三年級的學生朗讀水平比較薄弱,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閱讀課文有困難,因此我決定利用錄音範讀,降低學生自主閱讀的難度。

(2)、自讀課文,自學生字。

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已有一定的自學生字的能力,對自讀課文這個學習任務,自主學習時可行的,教師起的是幫導作用。

(3)、細讀課文,感悟鳥美、人美。

自學生字後我進一步鼓勵學生自學課文,給學生提供一個與文本直接對話的時間和空間。然後安排四人小組進行學後交流,讓學生學會從他人處獲取知識和經驗,同時也起到幫助學困生讀懂課文的作用。

3、競讀、展示讀。

我組織學生開展競讀或展示讀活動,在進一步品讀課文的同時,培養學生敢於展示自我、樂於與他人分享成功和快樂的品質。

4、角色互換,培養愛鳥、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意識和情感。

學生扮演翠鳥,我以記者的身份對翠鳥進行採訪。我設計了下面的採訪問題:

(1)、翠鳥你們長得真漂亮啊,能否自我介紹啊?

(2)、你們對我們人類還有什麼要求呢?

第一個問題的設計意圖在引導學生回顧文本,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體會,並訓練學生用自己的話改述課文的能力。

第二個問題通過學生與鳥換位的思考,讓學生以翠鳥的視角審視現狀中人和動物的關係,內化的衍生出愛鳥、愛自然萬物,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意識和情感。

5、拓展探究,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創造欲。

課內的知識是有限的,課外的.知識是無限的,生活處處皆語文。所以在學完本課後,我引導學生的思維從文本中走出去,到更廣闊的課外領域去飛翔。我設計了以下2個作業:

(1)、必做題: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下來。

(2)、選做題:自選課文中的一部分,用彩筆在圖畫本上畫一副畫。

作業的部署既分身全體,也存眷個別,表現學習的自主性,並通過引導學生向課外拓展,着力造就學生的語文綜合本領和實踐本領,全面進步學生的本質。

七、說板書計劃。

好的板書計劃是文章佈局的減縮,能表現作者的思緒和課文的重點。我的板書計劃,簡樸明白,使同學們可以大概憑據它更好的掌握課文內容,有助於訓練目的的告竣,而且在學習課文時,師生配合完成板書,強化鼓勵機制,進步講堂服從。

說課稿 篇13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早期散文代表作,自問世以來就一直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作品採用紀實的手法,通過特定角度的背影去寫父子間在特殊的社會背景下的相憐相愛的感情。在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二單元中佔有特殊的地位與作用。

2、教學目標的設定

(1)知識與能力:積累生字詞;學會選取最佳角度、運用傳神動詞、加入自己情感反應的寫作技巧。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態度價值觀:把握文中父子親情,敬愛父親

3、教學重點

研讀重點段落;學會選取最佳角度、運用傳神動詞、加入自己情感反應的寫作技巧。

4、教學難點

學會選取最佳角度、運用傳神動詞、加入自己情感反應的寫作技巧。

5、課時安排

兩課時

二、說教法

我所執教的班級學生語文基礎不算太好,尖子生不多。根據學生實際以及本文的特點,按照國中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指導思想,爲實現本課教學目標,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如下教法:

1、 以品味語言爲主,採用點撥式教學,設計帶有啓發性的問題誘導學生思考。

2、 採用朗讀、討論、質疑法使學生動口動腦動手

3、 爲增加課堂的容量,使用多媒體教學

三、說學法

引導學生緊緊圍繞問題,扣住文中關鍵語句,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文中體現的父子深情;注意體會文中語言特點,加以積累運用,加強語文基礎,提高語文水平。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激情導入:(大屏幕上播放黃磊演唱的《背影》,同學欣賞)這首歌的名字叫《背影》,是今年最流行的一首歌曲。無獨有偶,朱自清先生也曾經寫過一篇紀實散文也叫《背影》。他寫的是誰的背影?這個背影有什麼特點?今天咱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

2、檢查預習情況:作家作品(由學生介紹,教師予以補充)、字詞(由學生解決,大屏幕出示一部分) 這部分由學生自主完成

3.、師生互動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大屏幕出示閱讀準備:父親的'語言、父親的動作、父親的背影、兒子的眼淚,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文,並作圈畫)

(2)整體感知:文章以什麼作爲線索?寫了什麼事?(落實閱讀準備中提及的問題)

(3)你最喜歡的是哪次背影?爲什麼?

(4)閱讀課文的前三段,分析這段文字的作用。

4、小結,佈置作業:進一步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導入:(結合上節課內容)

師生互動:

1、賞析“望父買橘”時的背影

(1) 大屏幕出示視頻資料:電視散文配樂朗讀,學生欣賞

(2) 這段文字爲什麼寫的如此感人?(品動詞的運用、飽含真情的敘述)

(3) 以“讀過此段,我()”這一格式說話

2、品味父親的話語,理解話中所包含的意思(小組合作)

3、文中寫了我的四次流淚,原因各是什麼

4、年少的我是否真正理解父親爲我所做的一切?(理解“聰明”一詞的真正含義)

5、探究:

(1) 按照你的理解,文章還可擬定什麼題目?說說看。

(2) 問什麼作者要用“背影”爲題?這好在哪裏?

(3) 你怎麼看待文中所描述的父愛?(教師注意個別質疑?)

(4) 《背影》何以成爲經典?

6、拓展遷移

在你的人生經歷中,你的父母也肯定給了你許多的關愛,哪件事最令你感動?與大家交流一下。

6、小結:四次話語、四次背影、四次流淚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相信讀過此文,父親那深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已經深深的印在我們每個人的腦海中。是啊,父愛可以輕柔的似涓涓細流,可以厚重的如巍巍高山,這都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不要否定父愛。讓我們對父親真誠的說上一句:我們懂你

多媒體播放滿文軍的《懂你》(落實情感教育)

7、佈置作業(大屏幕出示:)

青春年少,懵懂無知,我們也曾對摯愛我們的父母任性過,也有誤解他們的時候。以“( ),我想對你說”爲題,寫一篇短文來表達你的情感

板書設計:

背影

朱自清

思念父親 點出背影

望父買橘 刻畫背影 父子情深

父子分手 惜別背影

別後懷念 再現背影

說課稿 篇14

《大腦》是蘇教版國小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1課的教學內容。在這裏我主要從教材、學情、設計理念、教學目標、課型學法、教學流程、板書設計幾個方面作簡要分析。

一、教材分析

《大腦》這一課是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1課,我設計的這節小課主要引領學生認識大腦的形態和功能,體驗到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我從趣味性、適合性、探究性等幾方面入手,將大腦作爲探究對象,把教學內容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通過觀察、交流活動初步認識大腦的形態和作用;第二部分通過分組討論、彙報討論結果的活動全面認識大腦的功能;第三部分通過“七巧板拼圖”的競賽活動測試學生大腦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學生體驗到動腦動手創造的樂趣。

二、學情分析

大腦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因爲人人都有大腦,可大腦在我們體內,學生看不見,摸不着,他們對大腦雖有一些模糊的瞭解,但缺乏系統性,因此學生對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會很感興趣。於是我結合國小生的學習特點,在這節小課中設計了猜謎、觀察交流、分組討論和動手拼圖等活動,激發學生探究大腦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並使他們從活動中獲取對大腦的初步認識,體驗探究的樂趣。

三、設計理念

科學課教學強調通過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要給學生創設多種親歷活動的'的機會。本節課我以學生爲中心,從學生的興趣、需要和特點出發,爲他們提供寬鬆的學習環境,創設各種情境,充分讓學生感知和體驗,在愉悅的環境中獲取有關大腦的知識,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四、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科學課程標準,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交流活動,初步瞭解大腦的形態和作用。

2、通過觀察討論活動,認識大腦的功能。

3、通過“七巧板拼圖”競賽活動,測試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五、課型與學法

本節課我採用的課型方式是平臺互動式,課時形態是小課。我主要搭建了兩個互動平臺,一是四人小組的討論平臺,討論:大腦還有哪些功能?二是六人小組的拼圖平臺,學生合作用七巧板拼圖並粘貼在卡紙上。學生在親歷這兩個互動活動中,既增加了學生對大腦功能認識的廣度和深度,又鍛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了他們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六、教學流程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一)猜謎導入,引出課題

一開課,我通過課件出示謎面:世界上最複雜的“機器”是什麼?然後讓學士猜一猜,學生通過觀察畫面思考後會很快猜出是大腦,從而引出本課課題:大腦。

(二)觀察交流,認識大腦

對於大腦,學生看不見,摸不着,於是,我通過課件出示大腦圖片,提出“關於大腦你們都知道些什麼?”的問題,鼓勵學生仔細觀察後在班上交流,隨後我歸納小結,課件出示:大腦的質量、大小、表面、軟硬,顏色、作用等,加深學生對大腦的認識,體會大腦是人體“司令部”的重要作用。

(三)分組討論,瞭解大腦的功能

我先課件出示:大腦的功能圖片,讓學生初步認識大腦有哪些功能,然後提出:“大腦還有哪些功能呢?”的問題,讓學生分四人小組討論,隨後讓組長彙報討論結果,老師板書在大卡的氣泡圖上。使學生對大腦的功能有了更加全面的瞭解。

(四)分組拼圖,測試學生大腦的想象和創造功能

首先,我給學生講解用七巧板拼圖的比賽規則,再通過約定,實現動靜迅速轉換,學生圍成六人小組,進行拼圖粘貼,老師巡迴指導,然後讓組長呈現作品,張貼在黑板上,並講述本組拼的是什麼,評出優勝小組,給予獎勵。最後佈置實踐作業:課後繼續練習用七巧板拼圖,鍛鍊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七、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簡潔明瞭,重點突出。中間板書的是:大腦——人體的“司令部”,左邊是:“大腦功能”氣泡圖,右邊是:學生的拼圖作品。

說課稿 篇15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中學語文組__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松鼠》。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爲什麼這樣教爲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說教材

《松鼠》是蘇教版國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5課,作者布封(1707—1788),法國博物學家、作家,本文是一篇說明文,也是一篇描寫大自然中的小動物的文學作品。通過對松鼠的形態、顏色、用途等方面的細緻描寫,勾畫出了這種小動物漂亮的外貌、馴良的習性和乖巧的性格,突出了松鼠令人喜愛的特點。本文旨在說明松鼠外貌(形態與顏色)、習性(馴良與乖巧)、用途(肉、毛、皮)及其他特點。說它是文學作品,因爲它不同於一般的說明,它是將自己細緻入微的觀察與研究的結果,用文學語言準確、生動地表達出來,給人以一種藝術享受。這種文藝性的說明文又稱爲科學小品。它的特點是短小精煉,一篇集中說明一個問題,資料可靠,數據確鑿,力求知識的科學性;活潑生動,有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可敘述,可描寫,把科學融於藝術之中,引人入勝。

說學情

對於剛剛跨入中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文本鑑賞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對自然界的動物有着濃厚的興趣。因此,學習這個單元,可以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讓學生在閱讀思考中瞭解動物的形態、習性、性格等方面的特點,教師適當地加以點撥、引導,讓學生在反覆的閱讀中體味說明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此外,教師要因勢利導,激發學生關愛、保護野生動物的熱情,增強學生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說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語文學習重在強調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相互滲透和協調發展,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是:感受課文中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細緻的描寫,積累語言。

過程方法目標是:朗讀課文,感知內容,初步培養分析說明文的能力,通過分析重點語句,學習說明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小動物,激發學生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人文情懷,提升學生的說明文鑑賞能力。

說教學重難點

爲了達成教學目標,我將本文的重點放在分析課文中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細緻的描寫,學習說明文的寫作方法;本文難點是提升學生的說明文鑑賞能力和寫作手法的運用能力,感悟作者對松鼠的熱愛與讚賞,激發學生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人文情懷。

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目標的制定,使得課堂有了明確的學習任務,但任務的完成,還得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手段,是使教學過程達到優化的一種推動力。孟子說:“教亦多術矣。”“術”即教學方法,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採用靈活的教法,不拘一格,凡是能達到目的、快的方法,便是好方法。

根據閱讀教學的特點和本課的實際情況,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本課主要採取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在讀課文的同時,勾畫圈點,養成勤動筆墨,積極讀書的習慣。

2、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3、比較法:通過《辭海》介紹松鼠的短文與課文語言的比較,體會課文語言的生動性。

4、歸納法:通過歸納,總結出學習說明文,寫好說明文的方法。

5、拓展遷移法: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模仿課文介紹一種小動物。

學法: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教師教的目的就是爲了學生學。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教師的教,只有通過學生的學,才能起作用,見效率。

就這堂課而言,主要方法:圈點勾畫法、朗讀法(理由: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習慣),體驗法(理由:讓學生盡情地說自己特別感興趣的話題,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南師大教授吳永軍先生認爲,閱讀是一種生命活動,是一種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對於文本的解讀,誰都不能聲稱自己具有特別的見解或洞察力,在極端的意義上,所有見解都是旗鼓相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