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精品】說課稿模板彙總九篇

說課稿 閱讀(2.36W)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說課稿模板彙總九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五年級第五單元第三課。本節課是在學生對Excel基礎知識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學生深入學習計算平均成績,學習,學會靈活運用計算總分,升序排列和降序排序,自定義排序來處理數據。本課我分爲兩個課時講授,這節課講解前兩部分內容,是一節很實用的課。

2、教學目標

本節內容側重於學生的計算能力的提升,爲使學生有效將知識聯繫於實踐,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根據本人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分析,並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初步認識Excel中的公式和函數。

掌握Excel中平均值、求和公式的'應用。

進一步感受Excel在數據處理方面功能的強大。

3、教學重點、難點

Excel中求總分、平均值的方法及應用。

二、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主要以“任務驅動法”爲主,“講練結合”、“學生自主探究”爲輔,使學生在明確目標任務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發現方法、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性。

本節課我主要培養學生“理解任務—探索嘗試—綜合運用—自主創新”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發展學生的創造潛力、訓練學生的思維潛力。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注意培養學生大膽動手、善於探索新知的潛力,在教學設計上,我把新知細化成多個任務,讓學生在完成每一個小任務中品嚐到收穫的快樂,成功的喜悅。課堂上教師要把握精講多練的原則,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去實踐和探究,引導學生去自主學習、自主探究。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學生打開輸入的班級成績表,通過預算完成求和、求平均值操作時間,突顯出Excel龐大的數據處理能力,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明確本節課就應學會並掌握的學習內容,從而揭示課題。

(二)探索新知,實踐運用

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潛力,把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育理念貫穿於教學中,兩個任務的學習均採用學生自學,小組合作的方法,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打開“班級成績表”,提出任務一:計算“徐依娜”同學的總分。學生嘗試運用多種不同的方法來計算,師生共同總結計算方法。任務二:計算 “徐依娜”同學的平均分。有個計算總分的基礎,任務二完成起來比較輕鬆。

(三)拓展提升,深化知識

按要求計算:比一比,誰能快速求出班級成績表中所有學生的總分、均分及各科均分。說說你的做法。

(四)歸納小結,知識內化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

本堂課主要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透過老師的補充講解完成所學知識的資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意力集中,興趣濃厚,遇到困難時能向其他同學求助,相互協作,很好的完成了學習任務。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獅子和鹿》這篇課文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28課,這篇課文是一則寓言故事,課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生動地記敘了鹿在池塘邊欣賞自己兩束美麗的角,抱怨細長的腿,接着寫到獅子撲來了,鹿四條細長的腿讓它逃脫了,而美麗的角卻讓它差點送了命,課文情節緊奏,前後對比分明,語言非常優美,在生動的故事當中蘊含着深刻的道理。

二、說教學目標

這篇課文學習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是學習的難點,理解鹿對自己的腿和角前後不同的態度是學習的重點,同時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那麼略讀課文只要求初知課文的大意,不要字斟句酌,教師只要抓住重點引導孩子理解課文即可,而孩子主要是運用他們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閱讀方法來理解課文,那麼有了對課型特點的分析和對課文重難點的把握,我就爲學生們設計了以下目標:

第一、讀準生字詞,理解詞語意思。

第二、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第三、讀懂課文,瞭解看事物不能只看外表,也要講究實用性這一道理。

三、說學情

三年級的學生對童話或者寓言一類的故事很感興趣,學習的主動性很強,但是光有興趣是不夠的。三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還離不開具體形象的支撐,他們閱讀經驗尚停留在感知層面,對文章的寓意還不能準確的把握,必須引導學生憑藉想象將文字變成活動的畫面。因此,在教學中,我始終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象成鹿,設身處地地去思考,體會鹿前後心裏的變化,從而體會文章所蘊含的道理。

四 、說教法

根據寓言故事的特點及本課的語言特色,以讀代講,以讀促學,讓學生在讀中悟情明理。引導自由閱讀,自由表達,打好自主學習語文的基礎。再有,低年級學生喜歡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爲貼近學生實際,可採用簡筆畫、錄像、動片演示等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依據新課標的精神,我運用了談話法、對比法、表演法、實踐法等教學方法,激勵學生全面參與,主動學習,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1、創設情境

圖片展示(夕陽下很模糊的鹿),猜一猜這是什麼動物,再展示圖片(有明顯的鹿角),你猜出來了嗎?是怎麼猜的?(學生回答鹿角)

2、展示圖片(鹿角近距離清晰照),你覺得它漂亮嗎?小鹿也認爲自己的角很美,它看到自己的角可高興,可驕傲了。可是它經歷了一件事後,改變了這個看法。

3、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從《獅子和鹿》的故事說起。

用猜一猜的方法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並直接把目光集中到了鹿的角和腿上面,爲接下來的教學做了鋪墊。

(二)初讀課文,瞭解大概

1、自由朗讀,瞭解故事的大概

2、會讀生詞,理解詞語意思(出示生詞,簡單學習)

3、細讀課文,前後對比

(1)找出鹿讚美角和抱怨自己腿的句子,讀出感情。這個環節中,重點分析這兩個句子。

①我的身段多麼勻稱,我的角多麼精美別緻,好像兩束美麗的珊瑚!

在這句話的學習時,我會讓學生先想一想,請鹿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是這麼美麗,那麼它第一次發現心情很怎麼樣啊?請學生帶着這些心情讀一讀。接着,讓學生找出要重讀的幾個詞語,齊讀。

正當小鹿欣賞自己美麗的時候,一陣清風吹過,池水泛起了一層層波紋,它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這是它又是怎麼說的?

②唉,這四條腿太細了,怎麼配得上這兩隻美麗的角呢?

這句話,我請同學把你的理解通過讀的形式來告訴老師,讀出你認爲鹿在說這句話時候的語氣。

把這兩句話單獨拎出來學習,並且對比朗讀,能讓學生很好的.體會到鹿對自己的角的讚美和對腿的抱怨。

(2)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

提問:可是,後來,小鹿卻說了這樣一句話(出示句子:兩隻美麗的鹿角差點兒送了我的命,可四條難看的腿卻讓我獅口逃生。”)是什麼使小鹿的看法發生了變化呢?

這句話是鹿在故事的結尾說的,我把它提到這裏,激發了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

(3)學習小鹿的逃生過程,重點分析腿的有力和角差點兒讓小鹿送命的危險氣氛。

在這一環節中,重點學習:

①鹿不敢猶豫,撒開長腿就跑。有力的長腿在灌木叢中蹦來跳去, 不一會兒,就把兇猛的獅子遠遠地甩在了後面。

②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盡全身力氣,使勁一扯,才把兩隻角從樹枝中掙脫出來,然後又拼命向前奔去。

這兩個句子的學習,我主要是讓學生用畫一畫、讀一讀的方法,找出你認爲要重讀的字詞,並說明體現了腿的上面特點。

(三)提高認識,明白寓意

1、小鹿終於明白過來了。那麼如果時光倒流,你看見小鹿在河邊讚美自己的角,抱怨自己的腿是,你會對他說什麼?

(腿也有它的用處,看事物不能只看外表,還要講究實用)

2、小鹿說完這句話,痛定思痛,決定鋸掉這兩隻美麗的角,你同意嗎?爲什麼?

3、老師把同學們的回答概括爲一句話“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請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

三問三答,使學生慢慢地明白了課文蘊含的道理,並且在回答中鍛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

(四)總結全文,整體回顧

1、同學們,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就像鹿角也有它的長處和短處,我們不能因爲一次過失而看不見它的優點,也不能因爲它的美麗而看不到它的短處。我們要全面看待事物。

2、請同學們同桌之間說一說,說說自己的缺點,說說對方的優點。

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學生學會了說道理,更是讓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學會了運用這些道理。

六、說板書設計

一個好的板書,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把課文的思路、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融爲一體,本着板書爲教學服務的目的,在板書中,我利用簡筆畫和圖片吸引學生,理解課文,提示寓言,板書如下:

鹿角——美麗(掛住樹枝) 險些送命

鹿腿——難看 (有力) 獅口逃生

這樣的板書設計不僅讓學生看到了鹿對角和腿的不同態度,還看到了前後的變化,有利於對課文的理解。

說課稿 篇3

一、 說教材:這節課主要是通過測量操作活動認識平行四邊形,瞭解平行四邊形對邊平行且相等,對角相等,並掌握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概念,初步會畫出平行四邊形底上的高。

說教法:新教材的引入方法與以往的不同,是採用兩條等寬色帶進行交疊後產生的四邊形來引入平行四邊形的。首先突出的是平行四邊形“面”的形象,然後再到“邊”(面的邊緣)。 教學分兩兩個環節。第一步是認識平行四邊形。讓學生觀察兩條互相平行的透明色帶交疊出的四邊形,進而觀察這些四邊形的特點。學生通過操作、比較、思考後發現:這些四邊形的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然後引導學生小結平行四邊形的定義,並給出數學記號。讓學生找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的例子,一方面可以豐富對平行四邊形的表象,另一方面加深學生“對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認識。

第二步是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平行四邊形的任何一條邊都可以爲底邊,那麼從底邊的對邊上的一點出發做底邊的垂線,該點與垂足之間的線段就是該底邊上的高。然而“高”的概念對學生來說不容易建立,以爲學生在生活經驗中的高,往往是身高、樹高、塔高等,指的是直立於地面上的對象的高度,隱含着垂直的定義。因此教材中,我從垂線這一概念引入,再通過垂線段建立起高的概念,同時進行操作觀察,這些高的位置與關係。從中得出:同一底邊上可以畫出無數條高,這些高的長度都相等,但在一般情況下,我們只要作一條高就可以了。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如形外高的操作,或者底不是水平方向的`怎樣操作高等,從而拓寬了學生對平面圖形中“高”的認識。

19.1平行四邊形

[知識與能力目標]:1、通過操作活動認識平行四邊形。 2、掌握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概念,並初步會畫出平行四邊形底上對應的高。

[過程與方法]

[情感目標]:讓學生享受學習的快樂,分享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會畫出平行四邊形底上對應的高。

【教學難點】:會畫出平行四邊形底上對應的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同學們,你們認識了哪些幾何圖形?這些幾何圖形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它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2、出示 發現什麼? ------出現了一個新的四邊形

這個四邊形有什麼特殊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

板書:平行四邊形

二、新課探究

1、師:根據你對平行四邊形的認識,請你選擇小棒擺一個平行四邊形。 指名學生用實投展示,組織學生評價。

2、師:打開學具袋,從中找到平行四邊形。

3、問:請你們將學習小組找到的平行四邊形放在一起,觀察一下,看看你能發現什麼?

提出要求:四人一組,充分利用學具,開動腦筋,想辦法,共同探討。 小組彙報,集體交流。 歸納概括平行四邊形的特徵。

問:我們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用自己的方法發現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那什麼是平行四邊形呢?你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嗎?

小結:

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

4、出示圖片圖上的物體都是我們經常見到的,推拉鐵門、欄杆、標誌、花窗。 這些物體中都隱藏着平行四邊形,你能把它找出來嗎?

5、判斷:下面的圖形是不是平行四邊形?

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平行四邊形,你認爲關鍵是什麼?

三、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高

行四邊形的底與高

1、學生在作業紙上自己試畫平行四邊形的高。

2、教師指導板書畫高的方法。

問:通過畫高,你有什麼新的發現?

(1)平行四邊形有4條底,每一條邊都可以作爲底。

(2)同一條底上有無數條高,每條高都相等。

3、識別、提高。

(1)投影出示:畫在平行四邊形外邊的高,讓學生識別認識。

小結:平行四邊形的高有的可以畫在平行四邊形的裏邊,有的可以畫在平行四邊形的外邊,不管畫在哪兒都要注意底和高的對應關係.

4、畫高練習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本課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是北師大版物理第七章第三節的內容,也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內容。重力是一種最常見的力,它在力學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基礎的地位。

2.教學目標

根據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應達到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道什麼叫重力,瞭解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會用公式G=mg計算重力或質量。

(3)理解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3.教學重點和難點

由於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過實驗來研究的,其研究問題的方法對今後進一步學習有指導意義,所以列爲本課的教學重點;能運用重力計算公式解決相關問題及時重點又是難點。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用

根據本節課的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引導發現法、直觀演示法和講解法。

引導發現法屬於啓發式教學,本課將通過教師的引導、啓發,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直觀演示法就是通過插圖、演示實驗、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手段,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知識由具體感知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這兩種教學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確的講解,嚴密的推理,將達到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

三、學法指導要點

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是當前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本節課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主動去觀察思考、動手實驗,初步掌握研究常見力的方法。通過實例分析,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教學程序設計

由於八年級學生是第一次利用力的基礎知識來研究常見力的,所以本節課將根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按照教材的編排,設計如下的教學程序: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首先以提問的方式複習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測量工具,爲學習本節新課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

然後利用媒體展示圖片,引入新課由於學生在國小時就知道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們對這幅圖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水從高處向低處流、蘋果或衣服上的水滴降落地面是由於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利用這幾幅插圖引入新課很自然。

(二)新課教學分析

1.什麼叫重力

引入新課後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產生的原因和施力物體,使學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提高自學能力。

2.重力的大小

這個內容在本章第二節的力的測量實驗中已經探究過,現改爲學生總結實驗。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對實驗信息的收集及分析處理,從而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通過歸納總結出重力計算公式,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運用。分析例題,書寫演算過程,同時強調解題時應注意的問題,最後讓學生練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重力的方向

這也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教學時先做演示實驗 ,讓學生觀察粉筆由靜止開始自由下落的方向以及懸掛物體靜止時細線的方向。通過交流討論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掌握重錘線的應用。

4.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這個內容比較抽象,爲了幫助學生建立這個物理模型,(圖片展示)重心在的位置不僅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而且還跟材料是否均勻有關。向學生出示圓形薄板和方形薄板等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上(演示),作出重力的示意圖。通過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便對重心的概念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知道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個點上;利用這個重心的平衡特點,(演示找粉筆重心)還能找出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的物體的重心。

5、課堂小結

通過課堂小結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

(三)課堂檢測與評價

通過課堂練習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測,既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還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對問題分析、解決,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說課稿 篇5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詩作、詩題意爲夜晚停船於楓橋,全詩寫的是一位旅途中的遊子,夜泊楓橋時所領略到的一種悽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思鄉愁緒。學習這首詩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在這之前學生已學生了杜牧的《山行》,對於詩中蘊含的情感已有所接觸,因此,學起這首詩也有個基礎。

根據教材特點及大綱的要求,下面四個教學目標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得以體現:

一、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通過作者對環境的描寫,體會詩人思鄉、思念親人而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情感。

三、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在這些目標中,要求人人都能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情感、朗讀和背誦此詩;但對學習方法的掌握和對意境的欣賞等,要求則高一些,這是讓基礎好的學生有所發展。

我針對此課的教材與目標,是如此設計《楓橋夜泊》的古詩教學的: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讀題解題

1、事先安排了學生查找有關詩人及該詩的一些資料,因此,讓學生說說了解到的有關情況,爲學習該詩營造氛圍,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2、老師簡介詩人張繼(唐朝詩人,其詩多爲登臨紀行之作,不事雕琢,《楓橋夜泊》較有名)。

3、學生讀題,嘗試理解題意。

二、明確目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以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麼,要掌握什麼知識,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滂習,開動腦子積極思考,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並發現疑難。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其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

這首詩前疏後密,前兩句“月落馬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則寫了一件事情:臥聞寒山寺半的鐘聲。密處意象迭出,可以主畫,疏處點石成金,意趣盎然。在教學過程中我採取“扶放”結合的學習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1、“扶”學生學習第一、二句,通過師生合作探究進行學習。

這兩句寫的是詩人所見到的景象,通過觀察課文插圖結合理解“月落、馬啼、霜滿天、江楓、漁火”這幾個詞的意思。

老師要講解“江楓漁火對愁眠”的理解要調整詞序並適當地進行補充,使其變得通順,大意爲:(看到這一切)面對江邊的楓樹和漁船上的燈火,(我)心裏很憂愁,很難睡得着。

老師指導學生串講前兩句詩意。

老師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講句意,便可理解詩句。”

如此“扶着”學生進行學習,其目的是爲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習。”

2、“放手”學生自學三、四句。

全詩的三、四句較一、二句,有些難度,所以先自學理解字、詞的意思,再試着串講句意。

首先,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自由討論學習,然後派出代表彙報學習的結果,老師正好可以藉此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於理解有所偏差的地方,及時予以糾正,可以加深學生對此的理解,鞏固了學習成果。

三、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對詩句意境的欣賞是學生在理解詩意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進行朗讀的前提條件,是古詩教學的關鍵之一,我主要採取了這種方法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想象法:

提出:詩人寫的是什麼季節、什麼時候的情景?(從“霜、江楓”中可以看出是秋季,從“月落、漁火、夜半鐘聲”可看出是深夜)。

在這首詩中作者寫了哪些景物?

(月落、馬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寒山寺)

老師再提示:如果你一人出門在外,遠離故鄉多日,有一天夜晚泊船於楓橋邊,看到了月亮落下了,滿地的白霜……聽到了烏鴉的啼叫及寒山寺的鐘聲,這時,你有何感想?

這讓學生立刻感受到了該詩灰暗而沉鬱的色彩,強化了對詞義句意的理解,加深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品味到了遊子濃濃的愁緒。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說說全詩的內容,在認識上已有所不同,有了提高。

四、指導誦讀

古詩音韻和諧優美,節奏鮮明,但如果體會不到該詩的情感,則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

我這樣引導學生:

提示:1)帶着遊子出門在外思念故鄉、親人的時候,必中滿滿的憂傷來讀。

2)讀時語調要緩。

五、遷移訓練

要求:在該詩中選一句你最喜歡的詩句,爲它配上一幅你認爲最能表達它所描述的內容的畫。

我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比較注重學生的智力及技能的訓練,旨在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學習中同時培養了一定的審美能力。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北師大版國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課。本單元的主題是“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本課紀錄了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春秋時期和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戰國時期的社會局勢和重大事件。前接夏商西周的社會體制,後引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文化、思想。引導學生了解了春秋戰國的歷史階段和社會狀況,有利於學生對這一時期的歷史建立全局的觀念,更好地把握本單元知識。因此,學好本課知識有重要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對各種事物、現象有強烈的好奇心及探索的。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喜歡瞭解各種歷史事件、人物典故。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尤其是當有所收穫並有機會當衆展示時,他們就會獲得極大的滿足和信心,進而對學習歷史產生更大的興趣。然而,對於十二三歲的孩子來說,他們對歷史概念、歷史事件之間聯繫的認識還是很模糊,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需要教師結合他們的認知特點給予恰當的引導、講解。

三、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是“能夠知道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史實。”鑑於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接受歷史人物、歷史故事快而對歷史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強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說出並記住春秋戰國的起止時間,舉出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名稱;②能從材料中歸納出齊桓公能夠稱霸的原因;③藉助書中材料講述“退避三舍”、“問鼎中原”、“臥薪嚐膽”、“朝秦暮楚”等歷史故事,提高語言表達能力;④識讀地圖,說出戰國七雄名稱及具體位置。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快速瀏覽找出春秋戰國的時間段和具體成員,反覆強調以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②閱讀文字及相關材料,提煉有效信息,進而歸納出齊桓公稱霸的原因,學習並提高從資料中獲取相關信息的方法與能力;③講述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歷史故事,加深對當時社會局勢及歷史人物的理解;④識讀“戰國形勢圖”,並與“春秋形勢圖”進行區分,找出戰國七雄的具體位置,編制口訣幫助記憶;⑤藉助地圖理解“合縱”、“連橫”策略及功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的瞭解與分析,逐步認識到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爲爭奪霸權展開了激烈的角逐、競爭,對這一時期鬥爭的複雜性形成感性的認識,認識到這些競爭對歷史的進步具有的推動作用;通過講述歷史人物典故,學習齊桓公、管仲等歷史人物身上的閃光品質(如任人維賢、善於思考、勇於創新等優秀品質),初步瞭解用辯證的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學會論從史出,逐步建立用歷史的眼光認識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

4、確定重點、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能夠知道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史實,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難點是對“合縱”、“連橫”策略的理解。

四、學法、教法

教師儘可能地爲學生提供自主學習、主動參與、獨立思考、創新探索的廣闊空間。在保持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統優勢的前提下,採用直觀法、比較法、演繹法(如講故事、演小品)、互議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積極打造課改新思維,真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合作。

五、教學過程

下面我說一說我的設計思路。本課整個教學流程教師要引導學生依次做到:進入情境—熟讀教材—思維跟進—個性展示—小組PK—點題總結

(一)進入情境(產生強烈的求知)

展示上節課所學的西周分封制示意圖,並提問:“假如你是西周分封制度下的諸侯,你會有什麼樣的想法?”這時,學生開始快速進入角色,加速思考,踊躍發言。鑑於七年級學生正處在心理叛逆期,部分學生提出了“造反”的主張(上節課已有疑問),所以進一步提問:“有的諸侯想“造反”,那麼他必須在哪些方面做出準備呢?”學生進一步從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等方面進行思考並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總結:“同學們的猜想是有一定道理的,西周分封制存在着極大弊端,隨着時間的推移,諸侯實力不斷增強,甚至超越周天子的實力,於是他們不再聽從周王號令,成爲了地方的割據政權。而這些諸侯之間又存在着諸多矛盾,於是戰爭不斷,產生了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點題)”

這樣設計能夠聯繫上節西周實行分封制,照顧到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繫,也讓學生對春秋戰國戰亂局勢的根源有了初步的理解。還能解答學生在上節課中提出的疑問,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熟讀教材(爲進一步參與課堂打下基礎)

1、我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快速瀏覽正文,找出春秋、戰國的起止時間,春秋五霸指的是誰,戰國七雄指那些國家。(啓發誘導、自主參與)

學生快速翻書馬上能找到答案,並爭相彙報成果。這樣他們就能對本課內容大框有了直觀、準備的瞭解。因爲起止時間、春秋五霸名稱和戰國七雄成員國是本課的基礎的、常識性的知識,所以同一問題我讓幾位同學反覆做出回答以便加深印象。接着,我帶領全體學生進行一分鐘記憶。學生馬上興致高漲,爭分奪秒地來背誦。這種方式既強調了重要的知識點,明確了主要學習內容,又照顧到學生的興趣。全班學生都能馬上進入歷史學習的`節奏,煥發出強烈的求知慾和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也爲以後各環節學習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2、閱讀新課,看看春秋戰國時期曾經發生過哪些大事。問題簡單而且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很容易完成。學生帶着問題去閱讀,目的性強,而且能激發他們自主嘗試着感知學習內容,藉助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無形中強化了他們的參與意識,培養了他們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進行語言處理的能力。

(三)思維跟進(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和展示)

1、 “春秋五霸”

(1)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中第一位霸主,重點讓學生了解齊桓公爭霸成功的原因。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文字和觀察書中和齊桓公相關的圖片、地圖,分組探尋齊桓公稱霸的原因。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各抒己見,然後再彙報。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給予適當、及時的鼓勵、點撥。引導學生對彙報上來的較爲零散的信息進行歸納總結。口頭歸納之後,我讓學生根據剛纔的討論結果,獨立完成書中問題框的問題,用自己的話去解釋“齊桓公爲什麼能夠首先稱霸”。該環節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如果積極思考、認真傾聽,很容易完成。我這樣設計的用意是讓學生逐漸養成集中注意力按老師的要求去想去看的好習慣,並能體會到通過自己主動學習、思考而解決問題的極大滿足感。

“尊王攘夷”這一概念較難理解。學生可以結合書下注釋,談談自己的認識。這也能提高學生看待歷史現象的角度和方法。

齊桓公稱霸中原的標誌性事件是葵丘盟會,教師點到即可,不需多做探究。

(2)春秋五霸中,還有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相對比較重要。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書中材料講講“退避三舍”的典故,讓他們對晉文公這個人物有個感性的認識,同時也爲晉楚爭霸,瞭解楚莊王爭霸的艱鉅性和持久性埋下伏筆。秦穆公書中沒多言,他爲秦國的逐步強大做出了極大貢獻,教師點到即可。

(3)此外,“春秋五霸”還有另一種說法,結合書下注釋讓學生了解即可,如有時間可在學習完新課之後,引導學生講講吳越爭霸、臥薪嚐膽等故事。

2、“戰國七雄”

同時出示“春秋形勢圖”與“戰國形勢圖”,讓學生明白時間的過渡,並引導他們去發現兩幅地圖的不同,這一做遊戲的學習方式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使他們有了印象深刻的發現,還讓他們在老師的講解之下明白了三家分晉、長城的修建等史實,過渡到關於戰國七雄的學習。

戰國七雄的成員國及其具體位置是重要知識點,我讓學生觀察“戰國形勢圖”,學生找出七國所在位置,然後根據方位學生自行編出快速記憶的口訣。學生編的可能是五花八門,但這並不要緊,重點是要讓他們有一個思考記憶並自主發現的過程,從而靠自己的力量突破這一重點。選出最佳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

“合縱”“連橫”是本課的難點,可以採取教師講解和學生討論相結合的方式來突破。結合“戰國形勢圖”各國位置,秦國位於西部,相對比較強大;其它六國位於東部,實力相對較弱。於是形成了縱向和橫向兩種關係,於是產生了“合縱”“連橫”兩種策略。然後讓學生閱讀書上文字,對“合縱”、“連橫”概念形成初步瞭解。再以討論形式探究秦國爲什麼實行合縱政策,而其它六國實行連橫政策,談談他們的作用。最終點出秦國的連橫政策,遠交近攻,取得成效,最終滅掉了東方六國。

爲了使學生對戰國形勢有個深入的理解,可以引用學生較爲熟悉的成語“朝秦暮楚”來解釋,東部各國爲各自利益,立場不夠堅定,不能團結起來共同抗秦,最終被秦國逐個分化,又一一消滅。課後材料閱讀中給了《史記》中秦國應對東方六國聯合抗秦的策略及功效的文字記載,要求學生結合課文想一想,六國合縱抗秦的策略爲什麼沒有成功。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書中的資料幫助學生的理解。學生通過教師的講授,同學之間的討論,完成該問自然水到渠成。這樣無形中就提高了學生分析、歸納、整理材料的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

(四)個性展示(爲學有餘力者提供平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爲學生創造自我表現的空間,活躍他們的思維,激發他們參與的熱情和創造的。課前我已經安排學生分組收集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及相關成語,引導他們用生動的形式將其展現出來。在完成了課堂新授之後,學生可以拿出來彙報,可以採用講故事、演話劇、手抄報等多種形式表現出來。學生在活動中,培養起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團隊協作的精神。

(五)小組PK(在良好的競爭機制下共同提高)

本課知識雖多,但不難掌握,所以學生檢測主要側重於知識部分。學生先採取各組互相問答的形式強化已經認知的部分。教師再有選擇性的就學生認識模糊或容易混淆的地方出題,供學生搶答。

隨着杜郎口中學教學模式的盛行和鳳城中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我越來越認識到教學評價的重要性。於是,我在課堂上也結合學生的特點進行了小組的劃分,在每節課上提供給他們加分的機會,學生很珍惜這樣的機會,在做練習的環節也更爲認真,各班級內部形成了良好的競爭機制。

(六)點題總結(時時關注本課重點)

經過多年曆史教學,我發現本套北師大版歷史教材的亮點之一就在於每單元及每課都有一個非常合適恰當的題目,本課由題目導入,指導學生閱讀,並由學生進行點題總結,時時提醒學生關注本課重點,且首尾呼應,連貫完整。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兩個問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春秋戰國時期的印象與瞭解。

1、通過本課學習,同學們瞭解到了很多歷史人物,你最喜歡的是誰?說說原因。(學生喜歡某個歷史人物的原因大多在於人物身上的閃光品質,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用辯證的方法評價歷史人物。)

2、有人說,春秋戰國時代把人們帶進了戰亂,對社會起了破壞的作用,延緩了歷史的發展。有人說,春秋戰國時代“在戰鬥中成長”,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你的觀點如何呢?(培養學生在論證問題時做到有理有據,論從史出,逐步建立用歷史的眼光認識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

說課稿 篇7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0課《風箏》的第二課時。下面就從教材、學情、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理念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風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主要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小夥伴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情景。文章語言樸實,多於白描而極少雕刻,筆調親切、溫馨、自然。文章既寫了“我們”做風箏和放風箏時自由自在、無束無拘的快活,也寫了找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終,充滿了童真童趣,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如可觸摸。

本文敘述層次清晰,依照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的次序把事件的過程交代得清楚明瞭。在細緻的心理描寫中表現童趣,是這篇課文的一大特色,孩子們心理變化隨着事件的發展而自然變化。而開放式的文章結尾,意味深長,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

《風箏》這篇課文位於第三單元,此單元的主題爲“心中的秋天”。編排意圖有以下幾點:1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秋天裏做風箏、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並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話題,爲語文園地裏的口語交際訓練“秋天裏的快樂”作一些鋪墊;2體會作者是怎樣把“我們”快樂和傷心的心情寫具體的。3積累課文中的生動詞語。

二、說學情

三年級第一學期是低年級向中年級過渡的階段,是閱讀能力形成的一個轉型期,學生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與認知能力,但是由於學生的年齡侷限性,對於閱讀理解的深刻程度還有所欠缺,對於通過人物的神態、動作體會內心活動有一定的難度。文中描寫的事物貼近學生的生活,是學生喜歡閱讀的文本。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創設情境,以角色體驗的形式品讀描寫人物的動作、神態的詞句,喚起孩子的生活經驗,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結合教材,本着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自主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我確定《風箏》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

1.能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憧憬、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等詞語的意思,並嘗試運用。

2.通過學生自能學習課文內容,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初步體會“我們”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的不同心情,讀出“我們”情感的變化,感悟童真童趣。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寫下來。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爲了較好地完成以上教學目標,結合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這樣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體會“我們”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的不同心情,讀出“我們”情感的變化。

教學難點:通過文中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快樂”和“傷心”的心情寫具體的。

五、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本着樹立以“以學生髮展爲本”、“以學定教”、“教爲學服務”的思想,爲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課教學中我通過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法、品詞析句法,角色轉化等方法引導學生讀中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同時注意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個性化表達能力,力求達到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二)學法

古人主張:“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新課標也指出“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學習“做風箏”部分,再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進行自主學習“放風箏、找風箏”兩部分的內容;通過有感情朗讀的方法感悟文本,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逐漸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處,達到情感上的共鳴;通過學習課文,學會積累詞句,爲寫作積累詞彙,實現“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變。

六、說教學流程

良好的教學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完成的,本課我預設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學習生字,初讀課文,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體會“我們”心情的變化。

第二課時:感悟課文,體會“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說課的內容是第二課時的教學。

(一)課前談話,複習引入

1.同學們放過風箏嗎?誰願意把放風箏的情景給大家說一說?(學生自由暢談)

(設計理念:由回憶放風箏的情景,引入課題,既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勾起了勾起他們美好的回憶,再次感受放風箏給他們帶來的樂趣。讓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基礎上構建知識,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培養學生在面對新知時,能主動尋找其現實背景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複習,加深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誰能告訴大家課文圍繞“風箏”主要講了哪幾件事?(板書:做、放、找)

(設計理念:回顧上節課的學習內容,既是檢測他們對上節課學習的知識掌握情況,又是爲本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整體朗讀感悟,找出“我覺得有趣的部分”

1.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想一想:你認爲“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哪一部分最有趣?

2.全班交流:你認爲哪一部分最有趣,誰來說說?說出你的理由。

(設計理念: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引導學生通過自能閱讀課文,嘗試以自己特有的目光認知、感知課文,將課文內容的學習巧妙地融於情感的交流之中,初步實現由對文字的感知過渡到情感的體驗。)

(三)細讀探究 體悟情感

課文主要講了“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敘述層次清晰,結構一目瞭然。通過這三部分內容,讓學生體會文中孩子的心情起伏變化。在教學時,我重點指導第二自然段,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再有感情朗讀體會他們在做風箏時的快樂心情。然後由扶到放,力求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引導學生嘗試自主合作的學習。

A.扶學第2自然段,感悟做風箏的樂趣

1.讓我們先來感受他們做風箏時的快樂吧。請同學們讀讀有關的自然段,看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小夥伴快樂的心情?用筆做好標記。

2.全班交流

課件出示:我們精心做着,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風箏做好了,卻什麼也不像了。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1)看來大家的心情是相通的。“憧憬”是什麼意思?(嚮往)你是怎麼知道的?對,通過查字典也是理解詞語的一種方法。我們在做風箏時最憧憬什麼?

(2)是啊,我們心中充滿了美好的嚮往,風箏做好了,卻什麼也不像了,這時候大家的心情——(依然快活)

(3)理解“依然”。

“依然”你理解嗎?(依舊、仍舊、還是)你用換詞的方法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很好。

(設計理念:新課標對三年級的學習要求:“學習聯繫上下文,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詞語的意思。”這一環節主要滲透理解詞語的方法,讓學生學會這些方法,指導今後的學習。落實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3.指導朗讀

(1)我們開始做風箏時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雖然做出來的風箏什麼也不像,但是我們依然快活。請你帶着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興奮、嚮往等)試着讀一讀。

(2)指名讀,讀後生評議。

(3)讓我們一起把這種興奮、嚮往的心情讀出來吧。(齊讀)

(設計理念:《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一環節運用試讀、指名讀、齊讀的朗讀方式,讓學生在讀中體會作者做風箏時的快樂心情,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爲下文的自能閱讀文本奠定基礎。)

B.扶放第3、4自然段,感悟放風箏的樂趣。

1.做風箏的`確給我們帶來了快活,放風箏時,我們的心情會——更快活。我們在學習第二自然段中,先通過抓住重點詞句,再有感情朗讀體會了小夥伴的心情。現在請你們運用這種方法,默讀學習三、四自然段。(自學)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課件出示:一個人用手託着,另一個人牽着線,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那線一緊一鬆,風箏就凌空飛起,漸漸高過樹梢了。牽線人飛快地跑起來。

(1)說說你的體會。(預設:託、牽、一緊一鬆、跑起來)

(2)下面請同學們自己把這句話再讀一讀,邊讀邊做動作,一會兒,找同學上臺表演。

(3)指名錶演(一人讀課文,兩人表演)。學生評價。

(4)全班齊表演。

(設計理念:兒童在興奮的時候,他們會通過各種情態把課文內容表現出來。我抓住這個特點,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中的角色去感受,去想象,去體驗,去表演,使他們得到心理的滿足。這樣,學生讀得興致勃勃,演得津津有味,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如見其景,如可觸摸,從而進一步激發情感,感受放風箏的樂趣。)

除了這裏,你還從文中哪些詞句體會到小夥伴們的快樂?

課件出示: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着,我們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裏拼命地奔跑。

(1)說說你的體會。(快活地叫喊着、拼命地奔跑)

(2)如果你就是那些孩子,你們會叫喊什麼?

(2)讓我們一起把這種快活喊出來吧。(齊讀)

你還從文中哪些詞句體會到小夥伴們的心情變化?

課件出示: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

(1)小夥伴們的心情有了什麼樣的變化?(大驚失色、千呼萬喚)

(2)誰能說說“大驚失色”的意思?(非常吃驚,臉色都變了)

(3)怎麼叫千呼萬喚?(呼喚的次數多,人數多就是千呼萬喚。)他們在呼喚什麼呢?

(4)指導朗讀

指名讀,讀後評議。齊讀。

(設計理念: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這一環節是在總結學習方法的基礎上,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通過自學,找出重點詞句,再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小夥伴們的心情變化。這一部分放手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在讀中有所得。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C.放學第5-8自然段,體會找風箏的心情

過渡:風箏飛走了,我們千呼萬喚。最後,我們找到風箏了嗎?請自學5-8自然段,體會小夥伴們找風箏的心情。

1.全班交流

(1)我們都哭了,在田野裏四處尋找,找了半個下午,還是沒有蹤影。

是啊,你體會的很好,他們傷心的哭了,你還從哪裏看出他們的傷心?

(2)理解“垂頭喪氣”

a.誰能做一下垂頭喪氣的樣子?

b.齊讀體會他們失望的心情。

課件出示:“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

3.想象寫話

(1)我們找到了嗎?作者沒有給我們答案,請你展開想象說一說。

(2)全班交流

(3)學生寫,教師巡視指導。請同學們把你剛剛說的內容寫在紙上。(提醒寫字姿勢)

(4)全班交流。

(設計理念: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文章開放式的結尾,意味深長,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是很難得的練筆內容,同樣是語言訓練的延伸,給了孩子們更大的空間去想象,在這裏讓學生以小練筆的形式讓學生續寫文章,把所想的變成文字抒發出來,從想到說到寫,練筆變得有梯度,爲以後的成篇成文作鋪墊,同時既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又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總結回顧,朗讀全文

1.朗讀全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我們再次走進文中,感受他們童年的美好時光,用你喜歡的方式再讀全文。

(設計理念: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是字、詞、句、段圍繞一個共同的主旨——中心思想而構成的有機整體。根據從整體——部分——整體的閱讀心理特點,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也應引導學生先對文章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再對各部分作具體分析,最後再回到整體上進行綜合歸納,從而達到對整篇文章內容的準確感知和深入理解。)

2.總結。今天,我們通過抓住重點詞句,再有感情地朗讀的方法學習了《風箏》一課,我們知道了作者做風箏時是充滿憧憬的,放風箏時是快活的,找風箏時雖然垂頭喪氣,但也是爲了尋找快樂。通過再一次讀文,我們又有了更深的感受。老師相信,在你們的童年生活中,也有許多快樂的事情,課後,請同學們運用文中和課外積累的詞句來說說或寫寫自己快樂的心情。

(設計理念:爲了體現“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理念,我設計瞭如下作業:讓學生運用文中和課外積累的詞句來說說或寫寫自己快樂的心情。這一環節既培養了孩子主動積累語言的好習慣,又爲本單元的口語交際和習作做好準備,實現了“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變。)

七、說教學理念

葉聖陶先生說“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語文新課程標準》在閱讀教學方面的表述中,突出了還學生以“閱讀主體的地位”。

據此,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我堅持“以生爲本、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力求爲學生創設快樂、自主、開放的語文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融洽的課堂氛圍中讀中學,學中悟,悟中思,使學生擁有更多地自主學習、自主創造的空間。在學習過程中,還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注重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這一課改新理念。

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我說課內容是人教版教育部統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玲玲的畫》第二課時。本單元教材圍繞着“成長”這個專題選擇了四篇課文,內容豐富。《玲玲的畫》講述了一個生動活潑的小故事。玲玲準備參加比賽的畫,不小心被弄髒了,在爸爸的啓發下,她開動腦筋,被弄髒的地方被“變”成了小花狗。課文中爸爸的話揭示了主題,引人思考。課文內容集中,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是本文的重要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更是課文的主題所在,對啓發學生在生活中處理類似事件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二、學情分析

課文內容簡單,主題明確,之前安排在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以自讀課文的形式出現,同學們即將升入三年級,這篇課文在他們反覆誦讀的基礎上,教師稍作點撥,重難點迎刃而解。現在新的部編教材把這篇課文提前到二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剛從一年級升上來的他們,在朗讀的流利程度以及思維理解能力都稍有欠缺,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讀書,在讀中體會情感,感悟語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爸爸意味深長的話,懂得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道理,突破重難點。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依據課標關於三維目標的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本課時我確立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鞏固生字詞的識記。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默讀課文,在讀文中感悟積累對自己有啓發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道理。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出人物對話的語氣和表情,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

難點理解爸爸的話,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的道理。

五、教法學法

爲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難點,我採用了創設情境、誦讀指導、品味語句、討論合作等教學方法,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學生以誦讀、賞析、討論、探究學習爲主,在細細品味中逐漸達到預設的學習目標。

六、教學流程

本課時我分以下四個環節組織教學:

1、複習導入,引入情境。

2、整體感知,合作交流

3、詞句引領,讀中感悟。

4、聯繫生活,實踐延伸。

下面我就具體地談談這幾個環節的教學設計及設計意圖。

1、複習導入,引入情境。

由於這是第二課時的教學,所以我們不能忽視學生已有的閱讀基礎,本環節教學,我設計了這樣的兩個問題:

1、我們上節課認識了一些新朋友(生字),誰能說出他們的名字?

2、誰能在這些朋友的幫助下把課文讀準確、通順、流利?

此環節設計意圖在於,通過有趣的.生字圖片把學生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既能複習之前學過的知識,又可以在通讀全文的過程中初步感知文本,進入到下一環節的學習。

2、整體感知,合作交流。

新課標對第一學段的閱讀有這一要求,“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緊接着剛纔的指明讀過渡到默讀,同時提出默讀要求: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一找描寫玲玲心情變化的詞語,並畫出來。教師不失時機地滲透默讀方法的指導,學生圈圈、畫畫、想想、寫寫,呈現了一個真真實實的生本對話過程。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合作交流,找出“得意”、“傷心”、“滿意”,並試着用上這三個詞語,講講這個故事。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抓主線,讓學生畫出玲玲心情變化的詞語,理清玲玲從“得意”到“哭了起來”再到“滿意”的情感變化。同時藉助課文中提到的兩幅畫,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從而形成“以情感變化爲主線”“以畫爲輔線”的兩條線索。這兩條線索相互交錯,相輔相成,使全文脈絡清楚,豁然開朗。

3、詞句引領,讀中感悟。

本文對話較多,引導學生通過語氣、神情、聲調的變化來讀好對話,體會情感變化。大屏幕出示詞語得意地端詳、仔細地看、高興地說、滿意地笑了、懶洋洋地趴。在語境中理解詞語,讀好句子。爲什麼最後更加滿意了呢?相機顯示出爸爸的話“好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教學中要抓住情感主題,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玲玲情感的變化,鼓勵學生說出或讀出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然後緊緊抓住玲玲的情感變化深度感悟文本的語言。

4、聯繫生活,實踐延伸。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爸爸意味深長的話。懂得只要肯定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道理。

七、教後感想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從其排列順序上可以看出,學生是閱讀的主人,文本是閱讀和閱讀教學的憑藉,教師是學生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我一直以來想和同學們進入這樣一個境界——我們一起認識文本、走進文本、欣賞文本、感悟文本,最後愛上閱讀,愛上祖國的漢語言文化,做祖國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承者。

說課稿 篇9

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

人生道路上,每個人都難免遇到困難,遭遇挫折,身處逆境。今天我就圍繞挫折這一主題來說課。我說課的課題是《直面風雨》,這是教科版八年級下冊補充教材三《與挫折同行》中第一課時的內容。

一、說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理論依據是以新課程改革的精神爲指導,以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要求爲依據,以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爲基點。我的設計理念是先學後教,當堂訓練,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體現主導地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凸顯主體地位。

二、說教材

首先說說課程內容標準:本課依據的課程標準是“成長中的我”中的“認識自我”:客觀分析挫折和逆境,尋找有效的應對方法,養成勇於克服困難和開拓進取的優良品質;正確認識生活中的困難和逆境,提高心裏承受力,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接下來說教學目標:我確定的知識目標是通過引導學生觀察錄像及圖片、閱讀教材、小組活動等方式使學生認識到人生難免身處逆境、遭遇挫折,學會正視現實,直面風雨;能力目標是通過各種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通過用名人、英雄模範人物、先進人物戰勝挫折的事蹟和名言激勵自己,使自己在挫折中奮進。

三、說教學重點

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認識到人生難免有挫折。因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是《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之一。另外,目前,我校部分學生面對挫折,缺乏正確的認識,無心學習,突出這一重點,有利於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

四、說教學難點

本課的難點是使學生正確認識挫折,敢於直面風雨。我確定的依據是: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和自信、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是課程標準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之一;從現實看,部分學生自我認識不足,意志不堅強,缺乏自信,給人一種破罐子破摔的感覺。而在全面構建和諧校園的今天,有可能會成爲不和諧之音。因此,突破這一難點,有利於解決這一難題。

五、說學情

八年級,是學生人生定型的關鍵時期,他們中一部分是留守學生,另一部分又是父母的“掌中寶”,很少受過什麼大的委屈或挫折。而在人生的征程中,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是在所難免的。特別是在國中時期,學習壓力增大,學生一時適應不過來,有些學生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差,產生了不良後果。所以,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主要是從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教學,讓學生自己舉例,激活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讓他們感悟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挫折是難免的,從而能正視挫折,直麪人生的風雨。

六、說教學方法

本節課我主要實踐“洋思”經驗: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方法。在教法方面,教師利用各種資源,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學會學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學法方面,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創新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七、說教學手段

我主要運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本節課我主要的教學準備是採集生活中的各種資源,製作成多媒體課件。

八、說教學過程

我共設計四個環節來完成整個教學過程。第一個環節:以5·12地震後“東汽”重建爲背景資料的音樂《從頭再來》導入,整體感知。我引導學生觀看錄像,讓學生獨立思考問題:

(1)什麼是挫折?東汽人遇到了哪些挫折?

(2)他們遇到挫折有沒有退縮,是如何戰勝挫折的?

我通過創設生活中的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拓展教材。學生看完錄象後,2人小組交流看法,發表見解。接着,我引導學生總結。最後,我提出一個引領性問題:在遭遇挫折過程中我們應該怎麼做?學生帶着這個問題先學本節內容,並把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我通過引導學生自學,小組討論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整體感知人生難免身處逆境、遭遇挫折,學會正視現實,直面風雨這一目標,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接着說第二個環節: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先引導學生觀看圖片、視頻資料,思考二個問題:

(1)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認識挫折(人生難免有挫折,導致挫折的原因)?

(2)認識了挫折,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挫折,面對人生風雨(坦然面對挫折)?

看完圖片、視頻資料後,我讓學生組成4人小組交流、討論、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及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討論完以後,各小組代表彙報學習成果,其他小組成員進行糾正或補充。最後,我進行點評、精講,並引導學生進行總結。

下面說第三個環節:鞏固強化、拓展延伸。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二個步驟。首先是學生活動,我讓學生組成6人小組,說一說:

(1)自己在生活中經歷過的挫折有哪些?

(2)在遭遇到這些挫折,你是如何抗拒挫折的?

我這樣設計,是讓學生通過自我反思,懂得正確面對挫折,培養學生的抗挫能力,突出思品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特點。同時也有效地利用身邊資源,動靜結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及認知規律。第二個步驟是當堂訓練。學生通過當堂訓練,把所學知識與社會熱點聯繫起來,做到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突出思品課的時效性的特點。另外,讓學生提出並解答問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我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將知識和行爲融合起來,以拓展學生的知識技能,豐富生活經驗,提高綜合實踐能力,達到知、行、信的統一。

下面說教學過程的最後一個環節:情感共鳴,思想昇華。我讓學生跟隨投影畫面,高唱《真心英雄》,達到本接課的高潮。學生唱着這高昂的歌曲,他們的心靈將會引起震撼,思想將會得到淨化和提升。以這些平凡而偉大的人物爲楷模,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坦然面對人生道路上所遭遇的挫折。從而再次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再次強化本課的重點、難點。

八、說板書設計

我採用結構式的板書,直觀性與系統性相結合,重難點突出,條理清晰,使人一目瞭然。

板書設計:

九、說教學效果預測

本節課充分利用身邊的各種資源,聯繫社會熱點,創設情境,運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和實效性,使學生自覺正確認識自我;同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來提高各種技能,從而有效地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另外,本節課安排的內容較多,在一個課時內有可能不能完成教學任務;學生探究問題的廣度和深度有可能會有所欠缺。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