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熱門】說課稿彙編10篇

說課稿 閱讀(3.63K)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說課稿彙編10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山裏的桃花開得遲》講述的是沈括讀白居易的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後產生疑問,動腦探索,尋找答案的故事。沈括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習,告訴學生要養成遇到問題積極動腦,努力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二、說“學情”。

學生已有一定的識字能力,能夠運用拼音、筆畫、筆順和字典等識字工具自主識記生字。通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學生具備了初步的閱讀能力,能夠通過輕聲讀文了解主要內容,並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要求圈劃詞句。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要求,教材編排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我制定了教學目標(具體教學目標見教學設計)。

四、說教法。

根據教材特點,遵循“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以訓練爲主線”的教學原則,教學此課時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多媒體直觀法:利用電教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調動各種感官接受知識,在圖、聲、樂中獲得情感的體驗,產生共鳴,同時,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從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二)自讀自悟法:閱讀教學讀是關鍵。在教學中,我把讀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帶着問題讀,邊讀邊思,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實現語感積澱。

(三)自主、合作、探究法:陶行知先生曾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奧祕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根據本課的教學特點,我以學生爲主體,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五、說學法。

語文學習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學習的方法。結合本課的教學特點,我引導學生採用“誦讀感悟、體驗學習、合作探究”的學法,理解課文內容,明白道理,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六、說實施。

(一)欣賞古詩,引入新課

課伊始,由白居易的名篇《大林寺桃花》,配以濃濃的古韻聲將學生帶入,讓學生在欣賞的同時,瞭解這首古詩。然後出示重點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指導學生朗讀句子,學習生字“芳寺”,幫助他們理解句意。這樣的設計,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凸現出本堂課的教學重點之一——聯繫課文有關內容讀懂文中兩句古詩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引出沈括,告訴小朋友沈括讀了詩句,對“四月百花都凋謝了,而山寺裏的桃花纔剛剛盛開?”這一問題產生了疑問,“那麼究竟爲什麼山裏的桃花開得遲呢?讓我們一起自學課文”順理成章地揭示了課題,進入課文學習。其間還插入了簡短的課外閱讀材料,目的是讓小朋友對沈括先有一個簡單的瞭解。

(二)自學課文,瞭解內容

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獨立識字能力和閱讀能力,因此在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我讓小朋友自己輕聲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瞭解課文主要內容。在自學爲主的讀文識字活動中,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檢查,使每個學生都有朗讀的機會,同時培養認真傾聽的好習慣,也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性。

運用“邊讀邊想,邊讀邊記”的方法,感知課文內容,然後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通過動口、動腦使學生對課文有個整體的印象和初步的體驗,同時培養學生邊讀邊記,邊讀邊思的好習慣。

(三)精讀課文,體驗感悟

“多讀胸中有本,勤寫筆下生花”,多讀是悟的基本方法。圍繞“沈括是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通過讀,以點帶面展開學習。

一讀,概括出沈括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引出兩句沈括動腦思考的句子:同樣是桃花,爲什麼開的時間不一樣呢?

爲什麼山裏的桃花開得遲呢?然後進行聽寫訓練,朗讀指導。聽寫訓練時,學生可以選擇其一,目的是降低難度,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有目的的練習。朗讀指導時,重在引導學生讀出認真思考的感覺。

二讀,聯繫上下文知道沈括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這樣的疑問的。這裏採用師生接讀的形式,將課文內容重新組合,通過文中兩處語句:“自家院子裏的桃花真的都枯萎了”、“果然,那裏的桃花開得正茂盛”的對比,讓學生感受到詩句所敘述的是客觀事實,“山裏的桃花的確開得遲”,這其實也是兩句詩在文中的譯文,“聯繫課文有關內容讀懂文中兩句古詩的意思”這一教學難點由此被擊破。

三讀,通過接讀,學生的注意力被引到了“爲什麼開得遲”上,下面就請學生再讀課文,劃出有關語句。讓學生在讀中尋找答案,在讀中提高閱讀能力,同時培養他們逐步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四讀,讓學生感受到沈括不僅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還是一個遇到問題能夠自己想法解決的孩子。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找到相關的句子,知道沈括是通過問、看、細心觀察,最後找到答案的,使學生懂得遇事要想辦法解決的道理,同時學會解決問題的一些方法。

(四)說話訓練

根據課後練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自己對哪些自然現象產生過疑問。在鼓勵學生運用語言正確、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的同時,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的熱情,養成細心觀察的好習慣。

說課稿 篇2

進行這個聽說遊戲首先要了解有關這個遊戲的兒歌“種蓮子”:種蓮子,種蓮子,不知蓮子種哪家。東一家,西一家,到了明年就開花。這首兒歌很簡短很容易記憶,而且有節奏,孩子們一定非常喜歡。這樣,就容易爲進行聽說遊戲打好基礎。

綱要中曾提出:幼兒園的聽說遊戲是用遊戲的方式組織的語言教育活動,爲幼兒創設的是學習快速敏捷反應的語言運用能力的情境。這個猜蓮子的聽說遊戲就貫徹了綱要中的這個要求,結合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活動目標定爲:

一、活動目標:

1、學習使用比較連貫的語句來描述同伴的髮式、衣着等外部特徵。

2、注意傾聽同伴的發言,並能根據言語描述迅速做出正確的判斷。

3、遵守遊戲規則,愉快地進行遊戲。

二、活動準備:

蓮蓬一隻

三、活動設計:

(一)遊戲導入。

在這個活動的開始,老師和孩子們圍坐成半圓形,這樣就自然地縮短了老師和孩子們之間的距離,孩子們會覺得老師很親近自己,爲遊戲情景的設置打好了情感基礎。

接着,老師出示蓮蓬剝出蓮子“這是什麼呢?對,蓮子。我們要在池塘裏種上蓮子,明年才能結出蓮蓬。今天,請小朋友扮演池塘裏的泥,老師把這顆蓮子種到池塘裏,大家一起玩一個種蓮子的遊戲。”良好的遊戲情景自然的設置好了,這也是激發孩子們參與的興趣、集中孩子們注意力的一種很好的策略。

(二)交代遊戲規則及玩法。

遊戲規則有以下幾點:

1、扮泥的小朋友必須將眼睛閉起來,不能偷看,等兒歌唸完後才能睜開。

2、種蓮子的人會在兒歌結束前將蓮子放在一個小朋友的手裏,並且用簡短的語言來描述這個小朋友的外貌特徵,請大家來猜。

3、被猜出的小朋友必須重複說出自己的外貌特徵。

由於遊戲規則中包含了活動目標,因此,老師需要用言簡意賅的語言向孩子們解釋規則,老師解釋的同時可以示範舉例,這樣會加深孩子們對規則的印象。

(三)教師引導幼兒遊戲。

規則講完後,孩子們圍坐成半圓形,眼睛閉上,手背在後面手掌向上,這樣就可以接住老師遞過來的蓮子。大家開始念遊戲兒歌“種蓮子”:種蓮子,種蓮子,不知蓮子種哪家。東一家,西一家,到了明年就開花。老師邊說兒歌邊從每個孩子身後走過,並且把蓮子悄悄放入一個孩子手中。最後走到中央,描述這個孩子的特徵,如“我把蓮子種在一個短頭髮的女孩手裏,她穿着黃衣服、藍褲子和黑皮鞋”,請孩子們都來猜,猜對了,有蓮子的小朋友就要到前面來說“我就是穿黃衣服、藍褲子和黑皮鞋的短頭髮小女孩”,然後遊戲繼續。

在大家一起念“種蓮子”兒歌的時候,老師要注意糾正個別不正確的發音,鼓勵孩子們聲音宏亮的念兒歌,提醒孩子種蓮子和拿到蓮子以後都要注意保密,爲孩子們自主遊戲做好鋪墊。這一步非常重要。爲了保證孩子在下一步按規則玩遊戲,在孩子感知理解遊戲規則的基礎上,老師根據孩子掌握程度可以帶領着多玩幾遍這個遊戲。

(四)幼兒自主遊戲

在孩子們對遊戲內容和規則非常熟悉後,這時就可以請第一個猜對的孩子來種蓮子,這樣會提高孩子傾聽別人發言並能根據言語描述迅速做出正確判斷的積極性。

孩子的自主遊戲,是練習按一定規則進行語言表達的過程,老師要放手讓孩子們愉快地玩,在必要時再指導孩子。比如,如果孩子們猜不出來,可以鼓勵種蓮子的孩子再重新描述一遍,使遊戲順利開展。教學方法

當孩子們比較疲憊的時候,可以進行一個分享活動也可以說是放鬆活動:品嚐蓮子。

這樣,圍繞着種蓮子、猜蓮子到品嚐蓮子,孩子們始終投入的玩遊戲,活動的目標也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了。

說課稿 篇3

各位領導、老師:

上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7的乘法口訣》,它是青島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個信息窗的內容。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1~6乘法口訣,並知道了乘法口訣是怎樣來的,大部分學生掌握了編制乘法口訣的策略和方法。本節課是乘法口訣教學的延續,爲進一步學習乘法計算奠定了基礎。

學生對編口訣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引導學生結合的具體情境,進一步體會乘法的意義與通過探索總結出7的乘法口訣是本節課的重點

爲了突破重難點,在本節課中我採用情境教學法(以小朋友熟悉的昆蟲七星瓢蟲爲載體)和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7的乘法口訣的學習。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着重體現以下幾點:

1、在情智涌動的課堂中夯實基礎。

課標要求掌握雙基,類似於“乘法口訣”的基礎知識,我們應該做到“朗朗上口”、張口就來的,只不過要求學生背的時候,不能是“死記硬背”,應該是學生經過“感情加溫”,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背”,經過個體體驗加工後的背及交流方法後的背,是有價值、有積極意義的“背”。

本節課在學生理解了7的乘法口訣每一句的意義的基礎上,我運用了很多變式引導學生加深印象,以便進行記憶。如:大家一起讀,老師寫;擦的時候孩子們輕聲齊讀;誰記在腦子裏了有節奏地背一背;對口令、圍繞“背”字進行的一連串練習方式,將孩子的情緒調節到最佳狀態,背口訣變成一種積極的、有意義的建構知識的過程。

2、讓學生經歷數學文化的創造過程

通過課前的瞭解發現部分學生已經會背了7的乘法口訣,但是不知道口訣的實際含義是什麼,不知道口訣是怎麼來的?由此看來,我們有必要在適當的時候,將學生拉會到知識的原點來進行教學,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產生過程。

在口訣編制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了“實物(七星瓢蟲身上的斑點)——圖表——算式——口訣”的思考過程。經歷這一次,學生對乘法口訣實際意義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這樣在課堂上沒有老師過多地講解,有的只是學生的交流、質疑、體會和相互啓發。雖然學生自編口訣的過程花費了很長時間,但這個過程遠遠超過了它本身的意義,因爲課堂最有活力的地方莫過於學生研究問題後的頓悟。

3、變枯燥的練習爲生動的學習

數學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數學教材中的問題多是經過簡單化或數學化了的問題,爲了使學生更好地瞭解數學的思考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必須善於發現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發散性和趣味性的數學問題。在進行7的乘法口訣的練習時,我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如計算古詩的字數、計算刻舟求劍用了多少塊薄板等等,把數學知識與生活現象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學生倍感親切。新課改要求學生能“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運用新學習的知識解決問題,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去。讓學生用數學的眼睛觀察數學,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處處存在。

當然這節課中也存在着不足,我認爲我的評價語言過於蒼白,針對性不強,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注意評價語言的運用,讓每一節課都能給學生帶來收穫。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粗淺的認識,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說課稿 篇4

一、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91——92頁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正確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和在100以內),理解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和不進位)的口算方法。

2、讓學生經歷兩位數加兩位數口算方法的形成,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通過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的精神以及與同學積極合作的意識。

重難點:理解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三、學情分析:

本節口算課是學生在學習了兩位數加兩位數筆算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基礎上學習的內容,學生對此已經比較熟悉口算的方法,我認爲口算的方法一定會受到筆算的遷移作用,因此想到,學生的口算方法可能會相對單一,缺乏各種算法間的溝通與聯繫。所以有必要適時給學生介紹幾種不同的算法,不僅可以打開學生的視野,也可藉此感受計算教學算法多樣化。

四、教學設想:

本節課的安排,參照國小數學認知建構課堂教學模式,目的是要讓每個學生都會用自己內心的體驗和主動參與去學習數學,積極參與整個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交流的意識和進取精神,並引導學生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產生學習動機和解決問題的慾望,從而獲得新知識,建構新的認知結構。

五、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在大課間活動中,你最喜歡什麼體育活動?

一、情境引入

師:今天張老師帶大家去體育用品商店看看:

出示:足球、籃球和排球

說說你看到了什麼?

如果我想買兩個球,你猜我會買哪兩個呢?

生猜:

板書:籃球和排球

足球和籃球

足球和排球

【設計意圖:從生活情境引入,能使學生體驗到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繫。學習材料的形成來自學生,學生感到親切,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可以打破傳統教學計算時的“枯燥”、“機械重複”的缺陷。】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理解圖意,明確問題。

(1)師:如果買一個籃球和排球,我想知道一共要付多少錢?你能幫我算一算嗎?

生:能、不能

師:爲什麼有些小朋友說不能呢?

生:價格不知道

隨機出示32元和21元錢幣

(2)誰會列出算式?

生:32+21=

師:這道題該怎麼算呢?先想一想,然後把你的想法說給同桌聽一聽:

(提示:怎樣才能改成已學過的的口算呢?32可以看成哪兩個數的和呢?那麼該怎樣加呢?)

反饋:你是怎麼算的?

生可能回答:

①2+1=3

30+20=50

50+3=53

他是怎麼算的?你看懂了嗎?(個位數加個位數,十位數加十位數)

②32+20=52

52+1=53

和他一樣的請舉手,你是怎麼想的?說給同桌聽一聽

③32+1=33

33+20=53

師:他又是怎麼算的?

小結:原來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口算。

【設計意圖:不同的學生常常有不同的解題策略,學生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他們會對解決數學問題有深切的體驗,會取得學習數學的經驗,這些體會和經驗爲學生的表達奠定了基礎。積極提倡算法多樣化,目的是爲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數學交流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希望學生在數學交流中不斷地討論、表達,在表達、討論中促進數學思維活動,從而使學生數學的思維品質得到培養,數學思維能力得到提高。】

2、再出示兩樣:足球和籃球(39+32=)

師:如果要買這兩個球,要付多少錢呢?誰會列出算式?

買這兩個球,大約多少錢呢,我們來估一估

生估計

師:請你挑一種你喜歡的方法來算一算,並把想的過程寫下來。

指名三人上前板演:

反饋:

①30+30=60②39+30=69③39+1=40

9+2=1169+2=7140+31=71

60+11=71

小結:在這麼多算法中,你最喜歡哪一種呀,說說你的理由?

3、出示:足球和排球(39+21=)

這兩個球,要付多少錢呢?誰會列式?

請你挑一種你喜歡的方法來算?

反饋:

【設計意圖:現代學習心理學認爲,知識並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學生對於新知識必須有一個“理解”或“消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把新知識納入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學生對此做出主動的反應,使新學習材料與主體原有的認知結構建立實質性、非人爲的聯繫,從而使新知識獲得意義。這一個環節是構建算法模型,優化算法多樣的重要部分。主要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藉助直觀,產生算法。通過出示人民幣,問學生:32+21,你會口算嗎?和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說一說。第二層次:展示交流、描述算法。估計學生會出現多種計算方法。第三層次:歸納、提煉、優化算法。這裏一是要縮小個體差異,二是儘可能的選擇大多數學生接受、理解、掌握的算法,三是有效構建了算法模型。因此我在此特意安排了個提問:“在這麼多算法中,你最喜歡哪種算法?說說你的理由?”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效構建數學模型。】

4、指着三道題:看看這些題,他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加法

生:這些數都是兩位數

揭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新知識:兩位數加兩位數

師:這三道題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呢?

生:一道是進位的,一道是不進位的

三、鞏固練習

導入:我們一起去看看這些算式:哪幾題是進位的,哪幾題是不進位的?

1、出示:53+36=37+54=32+46=15+65=76+23=54+28=

指名說:

挑二道算一算?

反饋:你是怎麼算的?

2、再看這兩組題:

出示:34+56=45+22=

34+52=45+28=

挑一組算一算:

反饋:你算了哪一組?

爲什麼都是45加20幾,得數卻一道等於67,一道等於73呢?

2、師:用我們的新知識,我們去幫小鳥找家好嗎?

(課件出示小鳥和房子圖)算出得數,幫小鳥們找到自己的家。

43+15=25+39=25+34=37+56=

(1)挑一題算一算

(2)反饋:你算了哪一題,是怎麼算的?

(3)還有一隻小鳥丟失了身上的題,它家的門牌應該是幾號呢?(63)

你猜小鳥身上可能有哪些算式呢?

(學生獨立寫得數是63的算式,然後再同桌小朋友互相檢查計算結果。學生彙報後再問誰能有序地把這些算式寫出來?可以寫0+63、1+62……62+1、63+0)

3、解決問題

(1)商店裏還有很多的玩具,說說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生答:

用這些信息能解決哪些問題呢?指名說

用算式表示出來

反饋:你的問題是怎樣的?猜猜他的算式是怎樣的呢?說說是怎麼口算的?

你的算式是怎樣的,猜猜他的問題是怎樣的?怎麼算的?

(2)出示:48-23=,你猜他解決了什麼問題?

機動:用100元去買小熊貓和小兔,夠嗎?

【設計意圖:當學生的新知構建以後,需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加強新知的鞏固與應用,我設計了幾個層次的練習:每個練習都有一定的目標,第一、二題讓學生加深對這兩類加法題的認識,並進行算法技能的訓練,第三題是在運用新知的基礎上,加強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繫,第四題是一題解決問題,旨在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中運用新知,讓計算教學和解決問題有效結合,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的實用價值所在。】

四、全課總結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了什麼?

六、課後反思:

爲了以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爲4個部分:

第一,創設情景,激活原有的認知結構;

第二,合作交流,引導主動進行認知結構;

第三,鞏固應用,強化已形成的認知結構;

第四,課堂總結。

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1、密切聯繫生活,創設問題情境

從生活情境引入,能使學生體驗到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繫。學習材料的形成來自學生,學生感到親切,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打破傳統教學計算時的“枯燥”、“機械重複”的缺陷。本節課利用了生活資源,把“去商店買球”這一現實的生活問題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獨立思考、大膽猜測。又如在練習的最後環節設計了“買玩具”這一學生生活中經常會碰到的生活問題。

2、重視學生的算法多樣化

計算教學提倡算法多樣化,讓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能比較好地掌握儘可能多的算法,並能在教師引導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歡的又相對簡便的一種進行比較熟練地計算。因此,本節課我盡力讓學生互相說一說的形式找出口算的多種算法,“你還有別的算法嗎?”,但同時對算法也進行思維提升,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算法的對比與優化,讓知識本身及其中包含的學習方法成爲學生後續學習的紮實基礎,因此,在本節課中,我設計了幾個強化口算方法的練習,如“幫小鳥找家”等練習。當然,積極地提倡算法多樣化,目的更在於爲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數學交流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希望學生在數學交流中不斷地討論、表達,在表達、討論中促進數學思維活動,從而使學生數學的思維品質得到培養,數學思維能力得到提高。

3、重視數學思想的滲透

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本質上是兩位數加一位數、加整十數兩種情況的組合。如32+21,可以分解爲:32+20=52,52+1=53。他們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過遷移類推來學習。因此,在教學本節課的時候,我注意滲透這種轉化的思想,將新知識轉化成舊知識。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20世紀末,我國科學家在遼西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爲人們想象恐龍飛向藍天、變化爲鳥類的演化過程提供了證據。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啓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課文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爲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文章開篇即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將笨重、遲鈍的恐龍與輕巧靈活的鳥類──這兩種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動物展現在讀者面前,告訴我們: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接着介紹了這一科學發現的大致過程。

課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第3自然段循着讀者的閱讀思路,以“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這一設問,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將我們的視線引向中生代,在我們眼前再現了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這一過程以時間爲序,先講了兩億三千萬年前第一種恐龍的大小、形態、行走方式;接着介紹了經過數千萬年之後,它的後代繁衍變化、形態各異的情況;由於它們的體態、體表、生活習性等方面的變化,最終使一支獵食性恐龍變成了天之驕子,飛向了藍天。

教學目標:1.通過預習,讓學生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本課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感興趣的部分。

3、有條理的複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體會恐龍演化的過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體會課文語言準確生動的表達特點。

二、說教學思路

新課程強調要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地學習。在這一課時爲了突破教學重難點,我抓住了重點段落第四自然段採用填表格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去探究、去發現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以及作者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再採用填空的形式加深體會,然後通過讓學生板書直觀感受課文的條理性,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複述恐龍演化的過程,達到內化吸收語言的目的。

三、說教學設計

(一)、初步感知

1、導入:學生交流蒐集的資料並欣賞老師收集的各種恐龍和小鳥的圖片,得出“二者毫不相干”,爲以下的學習做鋪墊。

2、板書、齊讀課題,學生質疑:恐龍爲什麼飛上藍天?他們是怎樣飛上藍天的?有哪些恐龍飛上了藍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聽課文範讀,同時讓學生思考:課文分爲幾個部分?便於學生理清課文脈絡,爲下面的自主學習做準備。

4、檢查預習:讀詞語、猜詞語

(二)、自主學習

1、自學第一部分(前兩個自然段):找出中心句

2、通過學習,你懂得了什麼?

這兩個步驟讓學生知道科學家得出了結論: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飛翔的鳥兒。以及這一假說隨着遼西恐龍化石的發現得到了證實。

3、教師展示“中華龍鳥”的資料。

(三)、合作探究

1、小組合作學習,完成表格

2、彙報學習情況

3、根據恐龍演化過程填空。

4、恐龍經過幾次大的變化?學生板書

5、根據板書複述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類的。

6、“這一歷史進程”是什麼?

在重點段落的學習上,我採取“小組合作完成表格”的方式,讓學生明白恐龍經過三次大的演化逐步變成了鳥類。再通過填空、學生板書進一步加深印象。最後讓學生根據板書內容複述演化進程。最後一個問題的設計讓學生明白,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恐龍演化成鳥的過程僅僅是科學家根據現有資料的推測,我們希望這一歷史進程能早日實現。

(四)、積累語言

通過回顧課文,讓學生找一些句子,體會課文語言生動的表達特點。

(五)、課外延伸

做一份關於恐龍知識的手抄報

爲了預習本課,學生們在課下蒐集了大量關於恐龍的資料,但課堂上僅僅展示了很少一部分。佈置手抄報的作業,把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延伸到課外,激起學生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板書設計:

31 飛向藍天的恐龍

毫不相干

恐龍——————————————————————鳥類

第一種恐龍———形態各異的龐大恐龍家族————獵食性恐龍

說課稿 篇6

一、 授課內容的本質與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的定位

《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是魯教版義務教育實驗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按照單元課時分配建議,本單元分爲三課。我這是第一節課,重點讓學生學會認識環境設計和產品設計。設計本節課時,我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依據《美術課程標準》,結合新課程的要求,

把“知識與技能”目標確定爲:進一步認識設計及其主要分類;

“過程與方法”目標確立爲:通過欣賞室內外環境及產品親自設計的實踐活動,瞭解從創意到設計的全過程,增強動手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確立爲:提高審美能力和生活情趣,培養熱愛生活的情感。

其中讓學生認識設計及其主要分類是基礎,本節課在此基礎上展開。提高審美能力和生活情趣,培養熱愛生活的情感是本節課的昇華。而讓學生動手設計本節課中佔有重要地位。也是昇華情感的紐帶。

爲達成目標:將本節課的重點設計爲:通過親自動手設計一幅簡單的產品設計效果圖的實踐活動,瞭解從創意到設計的全過程,增強動手能力。

將本課的難點設計爲:能夠正確的對產品功能和外觀進行評價,並提出改進意見。

二、設計思路

本節課屬於“設計.應用”領域的一個內容。對於還未正式進入社會的學生來說,環境和產品設計相對陌生。因此,我運用蠟燭這種最普通的產品,短時間內拉近了產品設計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上課開始時,我利用給大家帶禮物的形式,將課件中的蠟燭展現在學生面前,然後告訴大家這不是一隻普通的蠟燭,而是一隻許願燭,接下來利用學生閉上眼睛在音樂聲中許願的時間,偷偷地將各種顏色各種形態的蠟燭變到學生面前。這樣,在學生睜開眼睛的一剎那,就會有無比的驚喜。而當我告訴他們,這些都是我帶給他們的禮物時,學生就會非常興奮地下來選擇禮物。這時我就可以問他們,你們爲什麼喜歡這種蠟燭,這與你平時見到的蠟燭有什麼不同。教師就可以趁機總結出:正是因爲這些不經意的改變,才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從而引入本課課題。而蠟燭又屬於一種產品,這就爲本節課要讓學生設計一款產品提供了靈感。

設計的範圍非常廣泛,本節課主要讓學生認識產品設計和環境設計。因此,我以邀請學生去我家做客爲由,告訴大家我家前面有一座公園,公園裏有兩座雕塑,通過對兩座雕塑的評述,讓學生認識外部環境設計;然後通過引導學生評述我家的兒童房、餐廳等的裝修圖片讓學生認識室內環境設計。最後總結出他們都屬於環境設計。緊接着,以參觀累了,要大家休息爲由,引出椅子和杯子的設計,及產品設計。

上課過程當中,通過讓學生 展示自己帶的產品,讓學生認識到產品設計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又通過學生對產品設計的評述,讓學生認識到產品是實用與美觀的結合,並需要不斷改進。

整節課中以“家”爲線索,用燭光創設環境。營造溫馨和諧的氛圍。從而渲染出“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的主題”。

三、 本節課的教法特點

1、創設情景教學法:本節課通過點燃蠟燭,讓學生許願,以及讓學生挑選禮物的方法,創設溫馨的氣氛,激發學生興趣。

2、 交流合作討論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仔細思考討論合作,然後隨意交流、發言,這樣的學法有利於學生在思維民主、自由、開放的氣氛中成長。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本節課課件設計精美,背景音樂優美,充分展示了多媒體教學的優點。

說課稿 篇7

各位領導、評委:

早上好!

今天我上了一節教材內容爲國小體育水平二(三年級)“快樂的呼啦圈”滾圈單元中的第二次課。

爲什麼我選取個教材呢?因爲呼啦圈娛樂性強,可以進行拋接、滾動、跳、轉、爬、套等各種練習。學生十分喜愛,往往是想到哪玩到哪。

今天我把學生組織起來,在學生玩出多種花樣的基礎上,結合傳統體育教材滾鐵環而改編的,一種器材更輕便、運動更安全,以發展學生奔跑能力爲主的小遊戲,以學生的心理需要爲指向,在玩中學,玩中發展身體素質。

課中“建房子”“跳房子”遊戲,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讓學生在輕鬆自主的活動中學會評價、自我管理,培養學生合作、競爭意識!

那我的教學對象的情況又是怎樣呢?

我校三年級學生知識面廣,適應能力強,積極性高,自信! 模仿能力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但還存在着依賴性強、缺乏合作精神等傾向!

因此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和以“學生爲本”的宗旨,以及本教材的特徵、學生的認知規律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運動參與目標:學生精神飽滿、積極主動參與學習

2、技能目標:初步掌握滾圈技巧,發展學生的速度、協調、靈敏等身體素質,提高學生的跳躍能力和上下肢的協調能力。

3、心理健康目標:增強自信心,促進身體健康、正常的成長。

4、社會適應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團結合作精神,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我認爲這次課的教學重點:起動。

難點:兩圈的協調滾動。

爲了達到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我採用主題式教學,示範講解相結合,結合對比、比賽、評價等教學方法。而學生通過看、聽、比較、嘗試等自主學習、合作創新。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是這樣設計這一次課:

1、本課圍繞呼啦圈這一器材,在教學上優化設計,體現一材多教,一物多用的教學思想。課的開始安排了呼啦圈操,目的是利用呼啦圈來加大動作幅度,達到熱身效果。

2、創造性嘗試練習。首先是給每位學生一個呼啦圈,讓他們自娛自樂各顯神通地玩。平時我們的課中常會出現這種現象:學生往往對手中的器材非常感興趣,而對教師的講解就不太感興趣,甚至根本無瑕顧及就迫不及待地玩開了。這正是國小生好動的心理特點,他們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易產生興趣,但卻不願意在活動中受到太多的約束,總是想馬上能親自體驗一下,而課中的玩圈過程正好滿足了學生的這一心理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我把握學生的這一年齡特點,珍惜他們的好奇、好動心,活動中給予學生充分創造性的遐想和創造性的空間,並讓各類學生髮揮自己的特長,大膽地參與體育活動的意識與能力在玩中求樂。

3、滾圈是在個性玩圈基礎上的延續,活動中教師先示範滾圈方法,然後讓學生和同伴一起去探究怎樣才能把圈滾起來。安排這一內容的用意是:遊戲本身就來源於生活和實踐,讓我們的學生通過啓智,拓寬思路,抓住活動特點讓學生在無意注意中提高奔跑能力!通過比賽激發學生的興趣,接着生分小組體驗、競爭,目的是讓學生樹立競爭意識,增強對遊戲規則的認識。

4、課的第三部分“建房子”集中展示,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也滿足了三年級學生喜歡錶現展示的心理,讓學生在輕鬆、自主的教學活動中學會評價,自我管理、培養學生從小意識到現代社會所必須的合作,競爭意識與能力。

5、最後以配樂舞蹈進行放鬆,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得到身心放鬆,調節大腦中樞神經,使緊張的肌體得到調節,從而使課堂的效益進一步提高,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結束美好的一課。

最後我認爲這節課的教學效果:

1、90%的學生初步掌握滾圈的技巧。

2、學習情況:學生精神飽滿、興高采烈、自覺主動地參與,玩的盡情玩的盡興!

3、身體狀態:平均心率120~130次/分,密度:50~60%(±5%)

場地器材:籃球場1個,錄音機1臺,呼啦圈49個。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地位和作用

《 努力維護公平 》是本課的第三框。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個人社會都需要公平》《什麼是公平》兩框的知識 ,這爲過渡到本框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

前兩框的學習是解決了爲什麼和是什麼的問題。而這一課是承接上文,解決怎麼樣的問題。是使學生從思想認識上向行爲意識上遷移,使學生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同時,也對公平的相關知識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結構。所以,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2.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九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知道維護公平要反對對自己的不公平,要公平的對待他人,要需要制度維護公平。

能力目標:初步懂得用實際行動維護自己的公平;做到儘量維護他人的公平;學習制定相對公平的制度,分析制度產生公平的效果。

情感價目標:有維護公平的意識;有維護他人公平的責任感;有維護公平制度的正義感。

3.教學的重、難點

本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維護公平包括哪些方面。掌握如何維護公平。

重點的依據:根據教材的知識分佈和知識的銜接分析。

教學難點:在實際生活中,學會怎樣維護公平

難點的依據: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社會實踐的經驗。

爲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框題設定的教學目標。

二.說學情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建立了知識基礎和情感基礎。即:知道了什麼是公平,爲什麼要維護公平。水到渠成的就有了學習本課的慾望。感性上和理性上都有了學習的動機。通過一定的自學,可以把握教材中的大部分的知識和獲得情感體驗。只是在形成能力上,可能會產生一定的障礙。

三.說教法

思想品德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很強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尤其是要轉化爲學生的行爲和情感價值取向。我們在以學生既爲主體,又爲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我校九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基於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爲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於本框題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並思考,有些地方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相對較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框題知識和能力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四、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法的指導和過程的體驗。讓學生從“客體”向“主體”,從“學會”向“會學”轉變,真正達到過程目標和教學目標。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能力,形成價值取向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題:(2—3分鐘)

由上節課學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置導入新課。

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溫故而知新,使學生能夠知道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繫。二是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望。這是思想品德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2.啓發學生自學:(10分鐘)

在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後,順水推舟,我板書以下問題(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也啓發和引導學生思維。同時爲課程的展開指明瞭一個明確的方向。

3.交流學習新課:(25分鐘)

在交流學習新課的過程中:第一個知識系統:個人維護公平

1.第一環節:反對不公平待遇

我設計一個處事不公平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談談遇到這種事情時的感受,交流如何對待不公平的待遇。再請學生閱讀教材中的材料《給老師的一封信》,討論怎樣處理纔是恰當的智慧的方式。

這樣一來,使學生意識到:當自己或他人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時,要(略)。。。。。。

2.第二環節:公平對待他人

我在學生把握書上的知識點:(略)。。。後,給學生設置兩個欄目,“細細品味”和“想一想”。重點分析學生當時的想法,挖掘學生想法正確的一面,引導學生改變具體做法,而不一味的批評和指責。

3.第三環節:維護公平體現了個人道德,也是社會公平的重要條件。

我提供的是有關維護公平的故事《該說不時就說不》(教參137頁)

第二個知識系統:制度保障公平

第一環節:閱讀角和專家視點

我先向學生提出關於“分粥”的故事,然後提出問題。。(略)然後指導學生學習專家視點。最後說明:制度保障公平。

第二環節:實踐營地

這裏難度較大,我先學生各抒己見,然後參閱教參和其教學資源《中國社會公平現狀》和《七策促公平》給予一定的解釋。

同時提醒學生:好的制度維護的也不是絕對的公平。

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瞭地分析教材的難點。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

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準備選擇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4、課堂小結,強化認識。(2—3分鐘)

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爲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思想品德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5、佈置作業。

針對九成年級學生素質的差異,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課堂作業:(略)

六。說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板書:(略)

七.說教學反思

1、對教材內容的處理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的跨度、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教材內容有增有減。我覺得是比較合理的,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2、教學策略的選用

運用了各種活動,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學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體驗,但是缺乏對這種體驗的深入思考。因此在進一步強化這種體驗的過程中進行了思考和認知,使知識從學生的生活體驗中來,從學生的思考探究中來,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興趣,有助於充分調動學生現有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也有助於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交融。

組織學生探究知識並形成新的知識。我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運用案例等形式創設情境呈現問題,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中主動構建知識。

在引導學生思考、體驗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逐步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做既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創新思維能力,又有利於學生表達、動手、協作等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力求實現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並重,知識與能力並重的目標。

也正是由於這些認識來自於學生自身的體驗,因此學生不僅“懂”了,而且“信”了。從內心上認同這些觀點,進而能夠主動地內化爲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並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去,有助於實現知、行、信的統一。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9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第一課時。這一課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三節的內容。我主要從說教材、說教學重難點、說學生及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以及教學反思六大部分對本課進行簡單的闡述。

一、說教材

(一)教學的指導思想:

地理課程有着豐富的內涵與廣闊的外延,它應該關注並能夠影響學生的生命歷程,促進每個孩子的終身學習與未來發展,是“以學生髮展爲本”教育理念的充分體現,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能力。

(二)教材簡析

黃土高原是中國地理認識區域部分,繼東北三省後教材選擇的第二個地理區域,屬於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之一的北方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前一節東三省是一個一行政區域爲基礎劃分的綜合地理區域,有事教材講訴的第一個區域,因而要求學生比較全面系統地認識區域的地理特徵,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而本節介紹的黃土高原則是一個以黃土景觀爲特色的特殊地形區,在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徵中許多基本內容都已學過,爲了避免教學中的重複,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與興趣,重點應突出其有別於其他區域的特殊性和差異性。這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認識區域的重要方法。也是以後繼續學習區域必不可少的能力。

本節教材分四個標題,即:文明的搖籃(包括黃土文明和黃土風情)、風吹來的黃土(包括黃土景觀和黃土地貌)、嚴重的水土流失(包括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後果)和水土保持。本節教學我主要選取前三個主題從黃土高原地區的概況、成因、生態環境問題三方面進行了講解與探究。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範圍和主要地形區。

2.瞭解黃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黃土風情”。

3.結合圖文資料,瞭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徵形成的原因。

4.瞭解黃土高原嚴重水土流失原因及危害。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圖分析,課堂活動歸納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正確的人地觀念,認識到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係。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黃土高原的位置、範圍。

2.黃土高原黃土的成因。

3.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難點:

黃土高原黃土的成因。

三、說學生學法

學生通過對八年級上學期和北方地區的範圍學習,已經儲備了一定的知識,如:知道了黃土高原大致的位置並能在地形圖上找到。同時通過對區域地理的學習已經掌握了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具備了閱讀使用地圖、整合資料、分析歸納等能力。通過黃河的學習認識了黃土高原部分地區存在的問題是水土流失,但不清楚爲什麼會發生水土流失。因此,本節課可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學會黃土高原的位置及概況、感受黃土風情;小組論證黃土成因;合作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觀看泥塑和《黃土高坡》的視頻提問:創作於哪個地區?

使學生對黃土高原有個先入爲主的印象,感知黃土風情,容易抓住學生思維,進入學習狀態。

(二)新課探究

我設計了六個環節,即:定位黃土高原、感受黃土風情、探尋黃土成因、領略黃土風貌、探因水土流失、究果水土流失。

環節一、定位黃土高原

(一)自主學習教材22—23頁內容完成以下任務?

1.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範圍(包括哪些省級行政區)?

2.爲什麼說黃土高原是“文明的搖籃”?

3.你知道黃土高原有哪些富有特色的“黃土風情”?

(教師板畫黃土高原輪廓圖)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精神,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出示“黃土高原的地形圖”

學生指圖話高原:鼓勵學生到板前講解黃土高原位置、範圍,教師板畫、板書落實知識。

學生根據自學情況到講臺前指圖講解或在地形圖上動手描一描(如有困難還可在地形圖上圈畫主要地理事物)。

環節二、感受黃土風情

學生集體交流:

1.爲什麼說黃土高原是 “文明的搖籃”?

2.說一說你知道的黃土高原上的名勝古蹟和文化遺存?

3.你瞭解黃土高原哪些富有特色的“黃土風情”?

環節三、探究黃土成因

(一)出示黃土成因的幾種假說

(二)小組論證“黃土成因”。

(三)觀看“黃土高原形成”視頻。

環節四、認識黃土地貌

課件展示:幾種黃土高原地貌景觀。

通過讀圖,解釋塬、樑、峁、川等地貌的特徵和形成原因。

討論:幾種黃土地貌形成的過程?

環節五、探因水土流失

出示:“黃土高原衛星影像圖”,觀察黃土高原的地表特徵,說明黃土高原存在的嚴重問題是什麼?

實驗探究: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學生交流: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爲原因。

環節六:究果水土流失

學生思考:一旦水土流失發展到一定程度,對當地的環境、社會、經濟會造成什麼後果?

再通過觀察圖片,教師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啓發明確水土流失造成的嚴重後果。

(三)小結

1.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穫。

2.總結延伸:怎樣才能改善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讓這裏的社會、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讓我們期待下節課去共同治理黃土高原吧!爲下節課做了鋪墊。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板書我採用板畫與板書結合。板畫黃土高原的輪廓圖,填寫位置、範圍及自然特徵等豐富板書。一目瞭然,重點突出。

六、說教學反思

本課設計較好的地方主要在於合理利用多媒體形式,沒有過多的羅列使用,而是有選擇性的使用必須的圖片、視頻等等,這樣一來,即在上課時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又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另外,本節我重在體現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以形象直觀的地圖演示,動手畫圖、描圖,培養學生的地圖分析與操作能力,也是今後學習地理必要的技能。

當然,本節也有許多不足。主要有兩個失誤,一是:大屏幕不太清晰、後面幾排的學生看得不太清晰,影響教學效果;二是:本節是展示課,是重複課,學生的思維不能完全集中,有時提問的問題學生不能及時思考,影響了課堂的氛圍。

說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我愛故鄉的酸棗樹》是語文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作者通過對酸棗樹的描寫,讚美了故鄉的酸棗樹,抒發了自己懷念家鄉熱愛家鄉的情懷。第一自然段開篇點明主旨,直接抒發了“我”對故鄉酸棗樹、對故鄉的熱愛之情。接着第二至四自然段將強烈的感情融進了對故鄉酸棗樹生動形象的描述之中,着重描寫了酸棗樹葉、花、果的可愛。第五自然段讚美酸棗樹默默奉獻的精神。

瞭解酸棗樹的葉、花、果,從中學習作者細緻地觀察事物的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體會酸棗樹的葉、花、果的可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我制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課中的生字新詞,積累詞彙。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二、三、四自然段中的部分內容。

3、理解課文內容,認識酸棗樹的葉、花、果,體會作者觀察的細緻與描寫的生動。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獨立識字。

2、以讀爲主,抓住重點詞句,結合看圖,引導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酸棗樹葉、花、果的可愛,感受作者對酸棗樹的喜愛。

2、體會作者觀察的細緻與描寫的生動。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部分課文。

三、關於教法選定

“教無定法,但必有法,貴在得法”。根據本課特點,爲了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增強教學效果,我將直觀演示法、朗讀指導等方法滲透於教學過程中。

直觀演示法:

酸棗樹生長在黃土高原地區,我們這裏的孩子從來沒有接觸過,爲了將課文中的文字變得具體形象,便於學生認識瞭解酸棗樹,增強學生的感情體驗,在教學中,我採用多媒體出示酸棗樹每個季節的圖片,讓學生輕鬆地感知酸棗樹的葉、花、果的特點。由於集圖文形於一體,能調動學生多種感觀與活動,使他們能在具體的圖像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朗讀指導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要以讀爲本,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貫徹了以生爲本的教育理念。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由於課文詞句優美,字裏行間處處流露出作者對酸棗樹的喜愛之情,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朗讀指導,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課文詞句,領悟作者感情。

四、課時安排

因爲課後練習中設有小練筆“我愛故鄉……”,所以我將本課安排爲三課時教學。第一課時做到讀通課文,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整體感知大意、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繼續學習課文,體會酸棗樹葉、花、果的可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試着背誦課文二、三自然段中的部分內容、從中體會作者觀察的細緻與描寫的生動。

第三課時在繼續學習課文,體會酸棗樹果可愛的同時,感受孩子們打棗吃棗的快樂,並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四自然段的部分內容、引導學生仿照課文,練習介紹《我愛故鄉……》。

我執教的是第二課時,下面我就簡單地介紹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

五、教學流程

1、回顧拓展

在學習完第一自然段後,我設計了一個說話練習“誇家鄉”,在對學生進行句式訓練的同時,讓學生對自己家鄉的感情也能油然而生。

2、學習第二自然段,感受酸棗葉的可愛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做動作理解“惺忪、悄悄地、羞答答”等詞語,再適時加以指導朗讀,讓學生感受到酸棗樹嫩芽的可愛。接着我又從欣賞“翡翠”着手,帶着學生在課文的朗讀中瞭解酸棗樹葉的形狀、顏色等特點。在多次的朗讀感悟過後,學生們在簡單的提示下就能順利地背誦描寫酸棗葉的句子了。

3、學習第三自然段,感受酸棗花的可愛

上一個教學環節中學生們見到了如翡翠般又綠、又亮還那麼光滑的酸棗樹葉,進而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去欣賞可愛的酸棗花,喜歡上酸棗花,並展開豐富的想像,接下來帶着對酸棗花的喜愛再讀課文。這樣使學生不僅學會觀察事物,又在課文的朗讀中體會到作者對酸棗花的喜愛之情。

有了可愛的葉、美麗的花做鋪墊,孩子們更想見到酸棗的果實了。這時運用多媒體讓掛滿青棗的酸棗樹出現在大家眼前,學生對小青棗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讓學生從直觀上體會故鄉酸棗樹的美,再通過朗讀詮釋自己對酸棗樹的喜愛。

4、創設情境,意猶未盡

在結束本堂課之前,我展示了酸棗樹掛滿成熟果實的圖片,給學生提供一個美好意境,並通過這一意境喚起學生的讀文情趣和慾望,讓學生感覺意猶未盡!

以上是我對本課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當然,課堂教學有極大的開放性、靈活性,授課結束後我在反思,如果在酸棗葉一段的學習中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抓住契機進行寫作指導,或許那樣的課堂效果會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