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熱門】說課稿範文彙總八篇

說課稿 閱讀(1.43W)

作爲一名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門】說課稿範文彙總八篇

說課稿 篇1

我是一名國小科學教師,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教科版五年級下冊時間單元的一課《擺的研究》。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準備”、“教法、學法”、“教學設計”這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教材分析】

《擺的研究》是教科版五年級下冊時間單元的一課。這課是在學生學習《機械擺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因此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本課共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生在玩擺的過程中猜測出影響擺擺動快慢的幾個因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渴望。第二部分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改變擺的重量,擺繩的長短等幾個因素,來驗證自己的猜測。這部分也是教學的重點。第三部分是在學生充分實驗的基礎上,根據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得出影響擺的快慢的因素與擺錘的重量沒有關係,與擺線的長短有關。根據這一課教學內容的安排和五年級學生的知識經驗以及認知特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通過改變擺錘的重量、擺線的長短等因素進行實驗,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2、通過實驗讓學生意識到精確的測量結果是需要反覆測量,初步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驗證態度。

3、讓學生對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初步培養學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4、通過自己的實驗,初步瞭解影響擺動快慢的因素是擺長。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擺線、螺絲帽,鐵架臺,記錄單,計時秒錶。

【教法、學法】

1、 教法:我將積極貫徹“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原則。綜合本課的特點,我將採用實驗法、對比法、演示法等教學方法,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讓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得出結果。

2、 學法:與教學相適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分組實驗,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實驗、收集實驗數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科學的分析,然後總結出科學知識。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引出問題。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回顧上一課的教學內容,並用課件展示一些擺鐘的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引導學生大膽猜測影響擺的快慢有哪些因素,激發學生探究意願。

二、實驗過程:

1、 課件出示擺:先讓學生認識擺錘、擺繩和擺幅度,並說明擺擺動來回爲一次。接着引出問題讓學生討論:你認爲擺擺動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

2、 根據學生提出的假設,讓學生說說探究方案及注意事項,我再加以補充說明,使學生意識到在實驗中會控制無關因素,從而保證所要研究的問題客觀、公正。

3、 開始實驗驗證:(明確本課的測量方法是測量20秒內擺擺動的次數)

活動一、我採用“扶”的教學原則來指導和幫助學生研究擺錘重量與擺的快慢的關係。

1、首先提出問題:①猜想——擺錘的重量與擺的快慢有關係嗎?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

②教師明確什麼不變?什麼改變?示範指導學生應該怎樣實驗。

③指導學生更換擺錘進行研究並做好相關記錄。

2、其次實驗和記錄過程。

在這個實驗中,要控制的因素是擺長和擺幅的不變。爲了減少誤差可以用三角尺把擺的幅度定在30度。在同樣的時間內,只要把擺錘增加到原來的兩倍,三倍。並記錄每次測量的.結果。加上在表中求平均值,以便實驗結束三張表在一起總結。

3、彙報和分析數據。

我會引導學生對測量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說說對這個結果進行分析後,對影響擺的擺動次數的因素有什麼推測,逐漸培養學生科學驗證的品質。

活動二、在學生有基礎上,這一環節中我採用“引”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自已動手做實驗來研究擺長與擺的快慢的關係。

1、 首先提出問題:①擺長與擺的快慢有沒有關係呢?

這裏讓學生討論、發言,,教師可以提示讓學生進行實驗驗證,接着讓學生動手實驗。

2、學生實驗和記錄過程,教師巡視指導。

在實驗中,教師可以適當放手。只要做簡單的提示,這樣,突出學生爲主體和教師爲主導性的地位。也訓練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小組合作精神。

3、彙報和分析數據;

問:從數據中得到了什麼結論?你是怎麼知道的?

可以引導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大膽的推測。接着展示學生的記錄表,讓學生總結出:擺線越長,擺的越慢,擺線越短,擺的越快。

活動三、研究擺幅與擺的快慢的關係,這一活動中我採用“放”的教學原則定點讓學生放手實驗,最後小組彙報、小結。

1、實驗注意:①首先保持擺線、擺錘的不變,可以改變什麼?引導學生改變擺幅進行實驗。

②在實驗中可以提醒學生用身邊隨手可拿的三角尺來改變擺幅。爲了減小誤差可以只選擇30度、45度、60度的角來實驗。

③教師注意巡視指導,發現問題及時做好個別輔導與訂正。

④分析數據:從數據中得到了什麼結論?你是怎麼知道的?

⑤彙報結果。

三、全課總結。

我們這節課研究的問題是關於擺的快慢與擺重,擺長,擺幅之間的關係。

把三組實驗放在一起,知道了在什麼情況下襬的速度比較快?什麼情況下襬的速度比較慢?擺的快慢與擺錘與擺繩與擺幅的關係?對這些問題進行綜合性的思考。接着我再出示課件:讓學生從數據中我們得出了結論:

擺的快慢與擺錘無關、與擺幅無關,只與擺繩有關,且擺線越長,擺的越慢,擺線越短,擺的越快。

四、課後作業。

同學們,生活中處處有科學,處處需要科學,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請你回家做一個一分鐘擺60次擺。

說課稿 篇2

各位專家、評委、老師們:

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小姑娘的朋友》,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文章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方面入手,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小姑娘的朋友》是湘教版國小二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向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大公雞和小姑娘是好朋友。不久,小姑娘用它換了小男孩的鴨子朋友,後來,又用鴨子換了大哥哥的小狗朋友,最後,小狗跑了,小姑娘一個朋友也沒有了的故事。告訴我們交朋友不能喜新厭舊,要珍惜朋友之間的友誼,不然一個朋友也不會有的道理。

二、說教學目標:

結合本單元的學習要求以及對低段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我將本課時的教學目標預設爲:

1、讀懂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能用“以前……後來……現在”練習說話。

2、明白公雞,鴨子,小狗離開小姑娘的原因。

3、通過學習課文,感悟做人的道理,懂得珍惜朋友之間的友誼。

三、說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教學重點是明白公雞,鴨子,小狗離開小姑娘的原因。

教學難點是感悟做人的道理,懂得珍惜朋友之間的友誼。

四、說教學方法

我主要採用創設情景法、啓發引導、小組合作探究及不同形式的朗讀等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表達順序,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在多媒體的輔助作用下快樂,輕鬆地學習。

五、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前,我利用多媒體播放兒歌《找朋友》,利用多媒體圖文聲像並茂的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提問:小姑娘有哪些朋友?你們能不能把她的朋友找出來?從而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促使學生產生閱讀課文的渴望。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學生帶着問題自由讀課文,同時通過多媒體出示問題:以前,小姑娘有一個( )朋友,後來用它換了( ),現在又用鴨子換了( )朋友。讓學生通過自學之後把括號補充完整。這樣,既降低了要求的難度,符合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又能達到了訓練的效果。

(三)細讀課文,理解內容

1、學習課文第一至四自然段。

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出示需要解答的問題:(1)最開始,小姑娘和誰是好朋友?他們的關係好嗎?(2)小姑娘爲什麼要把自己的朋友換給別人?結果怎樣?我在課上首先讓學生範讀,然後用“誰能比他讀得好”引起學生比一比的興趣,激發讀的動力,我還用配樂讀以及齊讀等方式,以優美的旋律感染學生,以悅耳的聲音打動學生,以動人的感情激勵學生,使他們躍躍欲試,急於參與,急於體驗,急於模仿,達到了我讓學生“想讀”的目的。然後,播放課件動畫,讓學生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瞭解了大公雞和小姑娘在一起玩的快樂及當它被換掉後那種傷心、痛苦的心情,我再適時引導,從而輕鬆地解答了問題。

2、自主學習第五至七自然段。

在教學中,老師應當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進行交流討論以及表達自己的`意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有了足夠的時間來進行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學習以及把自己獨到的意見在全體學生面前表達出來,就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也讓每一位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對學生以後的學習有很大的激勵。

在教學第五至七自然段時,我讓學生先默讀第五至七自然段,然後播放課件動畫並提出合作學習的要求:(1)小姑娘是不是從此以後就和鴨子成了好朋友呢?(2)小姑娘是怎樣與鴨子一起玩的?用“ ”畫出小姑娘與鴨子一起玩的句子。(3)小姑娘爲什麼把鴨子換給鄰居的大哥哥?結果怎樣?在這一環節中,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在小組內學會合作,進行學習,利用每一個好的教學契機訓練學生的合作能力。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方式,掌握課文內容,解決學習要求。

3。指導學習第八至九自然段。

播放第八至九自然段的朗讀錄音,引導學生邊聽邊思考:(1)小狗有沒有和小姑娘成爲朋友呢?(2)小狗是怎麼逃跑的?爲什麼跑了?小狗的心情怎樣?學生在小組交流、討論、反饋,我相機指導。讓學生用“ ” 畫出小姑娘對小狗所說的話並用“以前……後來……現在”練習說話,進而體會小狗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明理導行

多媒體課件展示問題,學生討論:

1、公雞、鴨子、小狗被小姑娘換走後,它們的心裏會怎麼想?小姑娘眼看着自己的朋友都離她而去,她心裏會怎麼想?她錯在哪裏?

2、你願意和這位小姑娘交朋友嗎?如果你願意,你該怎樣幫助她?她應該怎樣交朋友?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在小組內思考、合作學習,老師適時引導。只要學生的回答貼近課文,我就充分的肯定。同時,鼓勵學生大膽回答,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在學生對課文內容已全面瞭解,對課文表達的觀點已初步理解的時候我進行總結:課文講了小姑娘用她的大公雞換了小男孩的鴨子朋友,後來,又用鴨子換了大哥哥的小狗朋友,最後,小狗跑了,小姑娘一個朋友也沒有了的故事。告訴我們交朋友不能喜新厭舊,要珍惜朋友之間的友誼,不然一個朋友也不會有的道理。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們應該怎麼做啊?

六、說感悟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不要把學生的思維圈在一個固定的範圍裏。相信學生,尊重、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留給孩子。如果我們給孩子們一根槓桿,說不定他們真的能撬起地球!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內容,謝謝!

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叫魏清君,來自臨洮中學。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第三冊第六單元張溥的《五人墓碑記》。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師生活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五人墓碑記》所處的單元是明清散文單元。明清兩代散文成就雖不及先秦、兩漢、唐宋幾個朝代,但其數量之豐、流派之多,卻是前所未有的。作者張溥生活在明代晚期,他的《五人墓碑記》反映了明末天啓年間蘇州市民反抗閹黨鬥爭的現實,闡明瞭人的生死價值觀。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根據大綱和新課標的要求,高中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高二學生已經接觸過一定數量的文言文,但疏通文字,積累語言的教學,仍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教課程理念、學生實際及運用現代教育手段的要求,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第一、知識目標:

1、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本文時代久遠,瞭解時代背景,清除時代隔閡,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文章的主旨。

2、 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典型的文言句式,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重在積累。

第二、能力目標:

1、培養誦讀文言文的能力,熟讀成誦。

2、培養結合語境推斷詞義的能力。讓學生聯繫上下文推斷文中一些多義詞的含義和古今異義詞的含義。

3、瞭解敘議結合的寫法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第三、情感目標:

思考課文論述的'人的生死價值觀,體會"匹夫之有重於社稷"的意義。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熟讀課文,疏通文字,積累語言。

教學難點:正確把握文章闡述的生死價值觀。

三、師生活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本課的教學擬採用體現學生主體理念的教學方法,以大量的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活動來代替教師的講授。教師主導下的學生活動,大體包括四個方面:

1、讀。包括朗讀、聽讀、默讀等讀的多種形式,以讀來保證各項教學目標的完成。

2、思。思是思考,是課堂教學中一種重要的學生活動。設疑引思,理解語言、寫法和主旨,是本課教學的重要任務。

3、說。由思生疑,由疑而說,符合認知心理學原理。本課的說,主要指學生就相關問題的討論發言。

4、寫。學生積累不夠和寫的落實不夠關係很大。本課的寫應從積累語言現象和訓練表達角度提出要求。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結構和內容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章以及在整個中學化學課程中的地位:本章開始學生初步、系統地接觸元素化合物知識,內容在化學實驗基本方法和化學物質及其變化之後。在本章和本節中,學生初步嘗試從實驗操作和實驗現象去探索(金屬)物質化學性質;從基本原理(氧化還原反應原理)去深化對這些性質的理解,這種學習方式的過程和方法一經掌握後,可以駕輕就熟地學習後一章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內容。

1。2、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程理念,本着對教材結構和內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節教學的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金屬和非金屬的反應,金屬鈉,鋁與氧氣的反應,探索金屬的性質和金屬的原子結構的關係,

2。技能目標:初步學會從實驗的角度探索和認識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本領。體驗通過實驗發現化學問題,揭示物質性質的過程與方法。

3。情感目標:通過奇妙的化學實驗的操作(如鈉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學實驗現象(如鈉的燃燒反應)感受化學世界的美妙變化,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1。3、重點、難點

重點:鈉在不同條件下和氧氣的反應以及如何從實驗的角度揭示這些反應的過程是本節課堂的重點

難點:鈉在不同條件下的反應及其產物的比較分析是本節教學的難點,以及金屬的性質與金屬的原子結構之間的.關係。

二、教法

以上的重點和難點的突破是本節成功與否的關鍵,通過什麼樣的教法和學法顯得異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邊講邊實驗。這是化學教學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識的建構過程,充分體現建構理念。具體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師演示和學生演示相結合,比如用小刀切鈉,讓學生去實驗,去體驗,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己去思考,這樣做完全

符合新課程的學生主體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師做學生看,老師提問題學生回答問題。

2。提出問題展開討論並及時總結歸納。可以是老師提出問題,也可以讓學生在充分認識實驗現象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可以是學生與學生的討論,也可以是師生討論。如可以在鈉、鋁和氧氣反應學習完了以後,及時總結這些物質和氧氣反應時表現出來的還原性,從反應的難易程度總結還原性的強弱,從整體上把握金屬和非金屬的反應。

三、學法

學法是: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多做比較,如學生在學習鋁和氧氣反應的時候可以去比較,兩個實驗做法不同但是現象一樣,又如鈉在不同的條件下和氧氣反應,不比較難以深刻認識過氧化鈉和氧化鈉的區別。

那麼,這種教法和學法如何應用到具體的教學中去呢?下面談談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堂。其實,書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就是引導學生展開對金屬部分的學習,但是不具體。我讓學生自己暢所欲言,去列舉在生活中瞭解到的金屬的反應,比如鐵的生鏽,銅綠的產生,鐵質菜刀爲什麼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銀白色等,激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學習興趣。

(二)複習舊知。國中已經接觸到一些金屬,這裏複習金屬的物理性質,讓學生認識金屬的通性;複習和金屬相關的化學性質,並分類歸納:鐵可以和氧氣反應,活潑的金屬可以和酸、鹽發生置換反應等。最後總結性思考這些反應中金屬原子的失電子情況,引出性質和結構的相互關係。

(三)由此及彼,提出問題。鐵可以和非金屬單質氧氣反應,那麼其他的金屬呢?從金、鐵、鎂和氧氣的反應看,難易程度是不一樣的。可以讓學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屬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屬鈉、鋁分別和氧氣反應的情況。

(四)師生互動,邊講邊實驗,探究鈉的相關性質。展示鈉的存放,取用和切割,從中讓學生領悟鈉的物理性質;從切割後截面的顏色變化讓學生體會過程中的化學變化,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思考,去認識鈉的化學性質活潑,並根據化合價自己去嘗試書寫反應方程式。爲了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主體的理念,接下來讓學生去思考鈉燃燒的情況怎樣,讓學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鈉,提供必要的儀器讓學生去加熱鈉,使之燃燒,觀察現象,比較性的提出問題,引出鈉的燃燒反應。從產物的顏色認識到這是不同於氧化鈉的新的物質,此時引導學生從化合價的角度初步認識過氧化鈉。

(五)比較着做實驗,認識鋁和氧氣的反應。從鈉的反應和鎂、鋁表面有氧化膜的層次,讓兩位學生比較着做實驗,觀察鋁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後兩種情況下加熱融化後的現象,讓學生自發思考爲什麼現象會一樣?認識到反應的發生,體會到緻密的氧化膜的保護作用。讓學生在認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開放性的思考對鋁的氧化膜的認識,可以作爲課外的作業讓學生進一步的拓展,提高學生能動的學習和收集材料並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課堂小結。由點到面,讓學生思考金屬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很多金屬可以和非金屬氧氣發生反應,從化合價的變化認識到這些反應中金屬都體現出還原性。這樣和前面的氧化還原反應相呼應,並和本節課開始的時候金屬的物理性質的通性相呼應,增強課堂的完整性。還可以進一步提出問題,從反應的難易程度入手讓學生認識到不同金屬還原性的強弱區別。

五、認識和思考

新課程倡導以“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爲主要特徵的學習方式,這是廣大教師課堂教學中所要積極探索的問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力圖嘗試指導學生使用這種方式進行學習,讓廣大學生不但要“學會”,還要“會學”、“樂學”,當仁不讓的成爲教學活動的主體。不但要授人以魚,還要授人以漁,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這種“漁”的過程。當然本節課還存在着許多的缺點和不足,請各位給予指正和批評。

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

早上好。我是______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晏子使楚》。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流程四個方面來說我的教學思路。

一、說教材

《晏子使楚》一課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組第11課,《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本文主要寫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依仗着國勢強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運用了針鋒相對、將計就計、順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駁,維護了個人和齊國的尊嚴。讀來膾炙人口,令人回味無窮、發人深省。全文共6個自然段,可分成三個部分,第1、2自然段爲第一部分,交代了晏子出使楚國的背景。第3——5自然段爲第二部分,主要圍繞楚王侮辱晏子安排了三件事情即: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卻被晏子一一反駁的過程。第6自然段即是第三部分,楚王改變了對晏子的態度。

本文層次清晰,結構明瞭。第一部分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第二部分詳細記敘了事情的經過,第三部分交代了事情的結果。本文語言通俗易懂、淺顯樸實,適合積累,能有效的豐富學生的語言世界。閱讀楚王和晏子的對話,品味晏子語言的精妙之處,感受晏子的魅力是本文語言學習的重點。

★這一個階段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文學習基礎,具備了初步的語文聽、說、讀、寫的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語文學習方法。因而讓他們先學後教不失爲一種學習方法的選擇。但是由於該年齡段的學生依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正向着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因而學生對本文幾處晏子迴應楚王的侮辱的話 的理解還存在一定困難。作爲教者的我們幫助學生建構感性的認知世界,品味語言的精妙之處,從而達到積累、運用就成爲教學的重點。本文最大的教學價值就在於訓練學生品味語言之妙,感受晏子的魅力。

二、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基於以上對教材的簡析,基於對學生年齡特徵的估計,以及針對編者編排意圖的揣摩,本課的教學我確立如下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一,在知識與能力方面:認讀 8 個字,會寫 14 個字,聯繫上下文理解“侮辱、敝國、面不改色、尊重”等詞語,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晏子是怎樣的一個人。

教學目標二,在過程與方法方面:體會文章的表達順序,初步領會通過對話來刻畫人物特點的表達方式。品味晏子語言之妙。

教學目標三: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會他們明辨是非,理解晏子的智慧,知道他是怎樣維護齊國的尊嚴的。

對於上面的教學目標,我認爲教學重點是:瞭解故事內容,品味語言之妙,感受晏子的魅力。教學難點是:初步領會通過對話來刻畫人物特點的表達方式。理解晏子的智慧。

三、說教學理念

(★過渡語)對於以上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確立,主要依據是教材的特點,學生的語文實際學習水平以及課標的要求。我們知道,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有自己獨特的學科性質。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打算採用以讀爲本、以生爲本,緊扣語言文字,讀讀議議,品讀揣摩,充分展示學習語言的過程。針對本文我認爲讓學生自己朗讀體驗、質疑問難,讀文找句,合作交流能有效地體會晏子巧妙機智應對楚王的侮辱維護自己和國家的尊嚴,我相信讓學生自己學是最好的一種學習方式,我也力求讓教路,文路、學路三者合一,融爲一體。

四、說教學流程

(★過渡語)我帶着這樣的教學理念爲了更有效地落實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力求簡簡單單,紮紮實實地上好語文,真實展開我的教學流程。我的教學流程有以下幾大板塊。

(一)導入 (二)初讀 (三)品讀 (四)拓展 (五)總結

(一)導入板塊 解釋課題,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晏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生讀課題,師介紹晏子,說明“子”是古代對對有學問有貢獻的男性的尊稱。說說,你知道中國古代還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從課題“晏子使楚”中,你知道了什麼?(晏子出使楚國。)

是啊,晏子出使楚國,那麼作者又是怎樣寫他出使的原因經過和結果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跟着晏子去楚國看一看。

(★設計意圖)這裏我採用了開門見山法直接板書課題導入了新課,關注了課題。因爲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即文眼。從這個題目入手往往能生髮教學的切入點,因此,我剛纔讓同學說說你從“晏子使楚”這個題目中讀出了什麼?引導學生說出晏子出使楚國這樣一件事情就是力圖體現“課未始,已成基調”的教學節奏。

(二)初讀板塊

在初讀板塊,我要達成兩個目標。一通過讓學生用心地初讀課文,教師幫助他掃清閱讀障礙。我主要從字音、字形、字義三方面予以重點指導。

糾偏字音:乘(第四聲)機 枳(翹舌,第三聲)大夫(注意多音字,這裏念da fu)

注意字形:晏 辱 (都爲上下結構)柑橘 枳(注意偏旁同爲:木)

在字義方面,我主要通過讓學生查字典、查詞語手冊和聯繫上下文在語境中相機理解,比如:侮辱、尊重、大夫、盜賊等。

二是在學生初讀過後,對於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感知與把握。我就是讓學生說說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在學生說的基礎上我隨機梳理板書,達成感知的目標。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這兩個目標的實現,我主要着眼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通過對文章的把握,作爲感知的側重點,以求學生初讀後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爲品讀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品讀板塊

(★過渡語)這樣子,我的教學就進入到了細讀、品讀環節。這一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是落實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

這一環節我主要採用具體步驟化的表述方式,分四步進行:

第一步:

細讀第3自然段晏子和楚王間的第一回合較量:

(1)標註出楚王第一次侮辱晏子的語句,並談談你是如何理解的?

(2)找出晏子回擊楚王的話,自由朗讀,根據提示談談晏子語言之妙。(讓學生自由說理)

(3)晏子回擊的結果如何?(楚王只好吩咐大開城門,迎接晏子。)

(4)楚王開城門是無奈的,否則就要承認楚國是狗國,自己是狗王了。讓我們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

第二步:通過反覆朗讀,仔細思考,學生小組合作自學第4、5自然段。

第三步:感情朗讀,理解晏子

1、用一個詞語來說說晏子是一個怎麼樣的'人?臨危不懼 口齒伶俐 熱愛祖國 足智多謀 能言善辯

2、嘗試分角色朗讀課文。先分組準備,再課堂朗讀。

第四步:總觀全文,理解結構(3分)

自由讀課文,想想課文的開頭、中間和結尾有什麼聯繫?

抓住重點句:

“楚王仗着自己國勢強盛,想趁機侮辱晏子,顯現楚國的威風。”

“從此以後,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理解首尾呼應的關係。)

(★設計意圖)這一板塊我緊緊圍繞楚王侮辱晏子,晏子如何巧妙應對楚王侮辱充分展示學習的過程,讓這一過程呈現板塊狀、步驟化,讓學生沉浸在語言文字的世界裏,不斷地走來回,大力體現語文教學的語文味。在學生自我感悟體驗的基礎上教者適時地作出點撥、指導,從而讓學生對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有深刻的理解與體會,從而達到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目的。

(四)拓展板塊

(★過渡語)接着我就進入到第四板塊的教學,鞏固深化、拓展延伸。這裏我主要安排如下的語言實踐。

1、排練課本劇:分三組分別表演,學生自由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角色。並給出每集劇本的劇名。

2、課外拓展練習:一天,德國大詩人歌德在公園散步,在一條狹窄的小路上遇到了一位反對他的批評家,這位傲慢的批評家說:“你知道嗎?我這個人從來不給傻瓜讓路。”歌德卻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說完閃身讓批評家過去。(而我恰恰相反)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力求內化語言,形成語文能力,發展語言素養。

(五)總結板塊

(★過渡語)最後,總結全文,迴應教學目標,這時候我這樣做全課的總結:本文通過講述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給予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齊國尊嚴的故事。展現了晏子外交語言的精妙與機智。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登高》這首詩選自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第7課《近體詩六首》。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鑑賞唐代詩歌。根據教學大綱的目標要求,中學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發展健全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詩作爲中國文學的奇葩,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鑑賞唐詩對於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和積澱學生的人文素養意義非凡。在《登高》之前,本單元已經鑑賞了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古體詩《夢遊天姥吟留別》和白居易的新樂府詩《琵琶行》,學生懂得了一些鑑賞詩歌的門路,有助於學習杜甫七言律詩《登高》。

根據教學大綱中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這一要求,確立了本科的知識目標:

1、瞭解詩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

2、挖掘和把握詩歌的主要意象:

根據新課標中要重視培養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根據大綱教學目的中要培養學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新課標中要求的審美體驗和價值觀統一這一維度,確立了本課的德育目標: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審美體驗。

詩歌鑑賞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如何在反覆吟誦中通過聯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立體的、生動的畫面從而把握隱藏在文本背後的詩人的內在情思。據此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景、境、情的關係。

根據新課標和大綱中“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學習方式”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難點:在理解詩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時,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悲國家之秋、社會之秋即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懷,這也是本詩的關鍵。

二、說教法

這課的教學,就教而言,主要採取如下方法:

1、吟誦法。其根據詩詩歌講究韻律和節奏,通過教師和多媒體音像資料《唐之韻》反覆的聲情並茂的吟誦,能使學生感受古典詩歌的格律美、音韻美。同時通過反覆吟誦,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他們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的情境。

2、講析法和點撥法。具體到詩歌《登高》的鑑賞中,由於學生接觸文本的時間有限,知識積澱和人生經歷有限,理解詩人的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存在困難,因此在教學中運用我做的課件補充詩人杜甫生平的有關重要的信息以及進行簡要的點撥就很必要了。

3、討論法。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針對文本這個平臺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每一個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詩人。但是要讓他們心靈的琴絃響起來。”語文課應該成爲他們發表個人見解的舞臺。只有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參與討論,平等對話,纔能有助於培養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靈感,纔有利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三、說學法

本課,學生可以採取以下方法進行學習:

1、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詩歌貴在吟誦,通過反覆的朗讀,學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國著名學者皮爾斯曾經說過後現代時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體會和領悟詩歌的音樂美。針對高二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可進行默讀,通過潛心把玩,發揮自己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體會和把握詩歌的深層意蘊。

2、粗讀和精讀相結合的方法。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其實就是採取粗讀的方法,整體感知。但《登高》這首詩意蘊極深,還應通過仔細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讀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運用網絡環境進行小課題研究。其根據是新課標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學習方式的要求及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在課後以杜甫爲專題,充分運用多媒體和網絡環境進行個案小課題研究,培養學生求知慾望和真正的主動意識、成功意識以及失敗意識。

四、說課堂教學秩序

一、關於新課導入

課前準備:

爲了知人論世,豐富學生對杜甫的瞭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情感體驗,在上課之前先讓學生觀看《唐之韻》中的《一代詩聖》上下集。

爲此,我設計瞭如下的導語:

秋,是中國詩歌中一個永恆的話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給我們呈現的是深秋一位淪落天涯的遊子在蕭瑟淒涼的黃昏孤獨的身影;而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同樣是在深秋,呈現的卻是一幅絢爛多彩,生氣盎然的湘江秋景圖,可見,不同的詩人面對同樣的秋天卻有不同的情感體驗,那麼偉大詩人杜甫筆下的深秋又是怎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懷着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進杜甫的內心世界,去領略他的才情,去觸摸他的靈魂深處。下面,我們來學習杜甫的七言律詩——《登高》。導語是每節課的窗戶和眼睛,精彩的導語能讓學生的眼睛亮起來,具體到本節課,爲了讓學生明白任何文學作品包括詩歌都是在特定的時空完成的,面對秋不同的詩人會引發不同的情感體驗,設計瞭如上的導語。

二、關於新課傳授過程

(一)四讀詩歌

1、教師範背詩歌,學生注目。此設計意在通過教師聲情並茂的誦背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讓學生對《登高》一詩的情感基調有個感性的整體認知,有助於學生品味詩歌的音韻美,此爲情讀。

2、教師範讀,學生默讀。此教學設計目的在於進行誦讀指導,讓學生注意詩歌的字音、節奏、節拍、韻腳,體味本詩音韻低沉,迴環的原因,此爲音讀。

3、學生自由朗讀後結合註釋默讀。此教學設計本着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讓學生思考,領悟詩歌的大意,此爲意讀。

4、讀詩歌,有利於實現大綱目的中要求培養學生的語感和誦讀能力,體味詩歌的音韻美。

(二)探討景、境、情的關係

此教學設計的依據是新大綱中學習目標應培養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根據新課標分層推進的原則進行教學,具體到詩歌教學,就是本着學生應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則,通過自主、合作、探究進行學習。爲此,本着先易後難、分層推進的教學原則,全課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用一個字來概括全詩的情感基調,該如何概括?此教學設計是從新課標要求的文學作品應先整體感知,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出發進行的設計,其答案是一個“悲”字。

第二個問題是:全詩的情感基調是“悲”,詩人“悲”什麼?此問題設計順勢而出,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考慮到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時,由於思考時間、閱讀經驗、知識積澱有限,估計大多數學生只會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而理解到社會之秋、國家之秋這個層面存在困難,因此,我先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基礎上,再進行必要及時的點撥,結合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思考和理解詩人悲社會之秋的情懷。

具體到《登高》這首詩,不論學生如何思考第二個問題,無外乎從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會之秋這三個層面進行回答。

針對悲自然之秋這一層面,我從文本出發,設計如下的三個問題:

①首聯和頷聯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一幅廣闊深遠的圖景,試問,哪一個意象讓你感受最深,請描繪一下,此爲點。

答案多樣:如飛鳥,在勁風中搖曳吃力盤旋,飛舞的鳥這個意象,意韻較深。寫出了孤鳥的無力、脆弱,這何嘗不是詩人的寫照。這種意象在杜甫其它詩中也可印證,如《旅夜抒懷》同是臨江抒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對於這首詩,教師可適當點撥,江上景色,野闊天低,大江奔流,尤顯旅人的單薄與脆弱,孤獨無依。所謂的文章,官職皆隨水而逝,成過眼煙雲,自己有如茫茫天地間一個小小的飛鳥,只有無盡的悲涼充斥其間。又如落葉、長江。就“落葉”這個意象而言,一葉知秋,落葉的蕭蕭表現已到深秋,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秋天尤其讓人感到傷感。如學生提到“長江”這個意象,不尤人想起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聯繫詩人生平是否有韶光易逝,而壯志難酬的遺憾呢?有比較纔有鑑別,爲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求同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底蘊,擴大學生視野,做這樣一個極爲開放式的教學設計既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促進文本多樣化的解讀。

根據新大綱關於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具體到詩歌就是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的能力,讓學生髮揮聯繫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還原成立體可感的畫面,爲了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聯想、想象能力,從而把握詩人的情感,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②請你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登高秋景圖。此爲課程教學中的“染”。

答案:登上高臺,眼望遠方高遠天際,茫茫無邊,耳聽獵獵西風,老猿悲鳴,沙走江上,水落石出,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在急勁的西風中,孤鳥吃力地翻滾,大風四卷,孤鳥迴旋,徒增無限感傷,近看枯葉蕭蕭而下,黃葉滿地;遠觀滔滔的長江,滾滾東逝,不禁讓人想起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千古浩嘆。

③根據文學鑑賞應體會作品深層內蘊這一要求,我設計了下面這樣一個問題,其目的是由景物逐漸深入到人事。即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詩中寫景,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答案:這兩聯渾然一體,境界深邃悠遠,營造出天地蕭颯悲涼、悽清的景境,渲染了詩人登高望遠的內心無盡的悲涼,悲嘆大自然的秋。

以上的三個問題設計從三個角度解決詩歌怎樣鑑賞寫景的問題,具體到《登高》這首詩,基本上解決悲自然之秋這一層面。

關於詩人悲己,悲生理之秋這個層面,根據思維的連續性,本着探究的精神,在學生結合文本回答問題的基礎上,可適時的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詩人僅僅悲嘆大自然的秋嗎,所悲之秋還有沒有別的意味?教師課結合多媒體,可適時展現杜甫生平及此詩的寫作背景,引導學生作如下的解讀:本詩作於安史之亂後第二年,晚年的詩人仍四處漂泊,居無定所,生活困頓,再加上年老多病,登臺賦詩,想歲將百年,生命將盡,而命途多舛,壯志難酬,而對於封建時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無異於要了詩人的性命,今詩人頭髮花白,命將盡而事業無成,不由悲從中來,悲嘆個人生活的困頓同時,更加悲嘆政治生命的困頓,實爲悲嘆個人人生之秋。此教學環節意在讓學生對詩歌有更深入的體會和深切的感悟,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於第三個層面,即詩人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根據新課標教學應分層推進,教學是逐步深入的過程,鑑賞文本應把握文本背後的思想內核,情感內涵,以及新大綱目標要求,應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及新課標中教學是情感、態度和價值相統一的過程及培養學生探究、合作、自主學習能力這一目標出發,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詩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這些也許都不是“悲秋”的根本,那麼“悲秋”的根本是什麼?請結合杜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討論、分析。

此問題所涉及的層面是本節課的難點,由於學生接觸文本的時間有限,知識積澱和人生經歷有限,理解詩人的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存在困難,因此在教學中運用我做的課件補充詩人杜甫生平的有關重要的信息以及進行簡要的點撥就很必要了。

教師在因勢利導引出這個話題之後,可通過多媒體呈現《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一詩,這時可聯繫詩人在這首詩中所透視出來的情懷進行點撥,這種點撥非常關鍵。《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寫於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動盪不安這個大背景下,詩中通過一次風雨襲擊茅屋之事,表現了詩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艱難,“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但詩人並沒止步,而是推己及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將個人的命運、社會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了一起,從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廣闊而深遠的社會內涵,體現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讀到這裏,教師可做如下引導:我們是否有所觸動、感悟,詩人的“悲秋”不僅是悲自然、悲個人,更深層的是悲國家、悲社會,相對於國家的風雨飄搖,破敗不堪,詩人自己的生活困頓、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風蕭颯,即個人生理之秋、自然之秋只不過是文本的表層罷了。

這時教師可安排學生進行個人思考、小組討論,學生互評,達成共識:從《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春望》等大量詩人的詩作中,我們似乎恍然大悟,悲秋,不僅是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更深層的是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登高》一詩真正的意蘊,是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國家之秋的有機統一,體現的是詩人憂國傷世的博大志士胸襟和情懷。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作爲觀察員身份起監督作用或作爲平等主體參與談論,最後只進行簡要的梳理。

需要說明的是:這三個大的教學環節,即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會之秋,相互順序可以視課堂實際情況而定,每個環節完成之後,可根據上面的語言靈活進行連貫,整個設計體現了新課標中課堂教學開放、靈活的原則。

(三)在完成探討景、境、情關係之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此設計有利於實現教學大綱中要加強學生的積累,養成自覺學習語文的習慣,爲終身學習打下基礎這一教學目的。

(四)關於作業。

師生一起,以小課題形式寫出一篇關於杜甫專題的研究小論文。這樣設計出於以下幾個考慮:寫作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有利於鞏固課堂教學的成果,培養學生培養學生求知慾望和真正的主動意識、失敗意識以及成功意識。

(五)關於板書設計也即結語,如下圖所示:

社會

自然

生理

此板書呈金字塔型,意在隱喻:悲是本詩的核心情感內涵;由自然而及個人而及社會,詩人杜甫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懷如金字塔般震撼人心。這樣的設計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程莉莉

說課稿 篇7

一、設計理念

《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順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與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二、教材分析

《精打細算》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小數除法第一課時。本節課是學生學習了整數除法之後,學習小數除以整數的除法。本節課的內容又是進一步學習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計算和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

三、學生分析

本節課是一節計算教學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除法及其意義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計算教學的兩大任務,針對本班的學生對於整數除法計算知識掌握比較好,基礎知識紮實,學生善於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同時也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但需要在教師適當的引導和啓發下,來順利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四、教學方法

基於對課標的理解教材學生的分析我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通過情境的創設,首先引導學生正確獲取信息、分析信息,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並在討論解決問題策略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努力探索新知識;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計算方法多樣化。再在總結比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重點掌握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豎式計算方法,最後將學生所學的新知識進一步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鞏固深化。

五、學習方法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要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掌握算法,探究算理,來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

六、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小數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體會除法的意義。

(2)、正確掌握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並能利用這些方法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能力目標:利用生活經驗和己有知識,經歷探索小數除以整數計算方

法的過程,發展推理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樂於探索與交流的情感品質。

教學重點:體會除法的意義,正確掌握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讓學生理解商的小數點是如何確定的。理解並掌握被除數有餘數,就在餘數後面添0繼續除。

教學關鍵:弄清楚商的小數點爲什麼要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七、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我利用課件引出讓學生幫我選擇到哪家超市買鮮奶,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估計、猜測,一方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一方面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討論得出品質相同的話,我們自然要買便宜的,統一學生的認識,引入新知,滲透生活要精打細算的思想。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生通過思考會想到:可以先分別求出兩個商店每盒牛奶多少元,再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列出算式,在學生列出算式後,把問題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探究尋覓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經掌握的知識,先獨立嘗試計算,然後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一下想法。由於學生個體的差異,思維也是有差異的。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算法,在彙報時讓學生對幾種算法進行展示,交流,辨析,讓學生在寬鬆的學習氛圍裏大膽質疑,引導學生弄清楚商的小數點爲什麼要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通過幾種算法的總結比較,引導學生重點掌握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豎式計算方法從而使學生對算法進行了合理的優化。幫助學生建立了怎樣計算小數除以整數的數學模型。接着我出示了兩道相似題目的練習,對於接受快的學生有提高熟練程度的作用,對於接受慢的學生有逐步熟練的作用。

(三)、鞏固練習、深化新知

1、試一試

7.427= 1.25= 13.815

第一題是商的中間有0的小數除法;第二題和第三題是整數部分爲0,除的時候還需要補0再除的小數除法,可以先放手給學生,在交流的時候再讓學生講明計算方法。充分相信學生在整數除法的基礎上,能遷移出類似的小數除法。如果學生對於練習不能全部接受,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估計每題的商,然後再進行計算。

3小診所: 題目沒有定,想從學生那裏找些資源。以學生的錯例 爲練習,讓學生在辨析中,進一步鞏固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4、 開放題:(根據時間靈活練習)

小明在獻愛心活動中,準備把72.72元零花錢捐給災區的小朋友,你認爲小明會捐給( )位小朋友,每個災區小朋友( )元錢。

聯繫生活實際, 在鞏固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心教育。

四、總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對本節課進行多方面的反思與回顧,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

五、課外拓展:

找一找生活中,你能發現哪些數學問題可以用今天所學知識來解決。爲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注重學生生活實踐,並且鼓勵學生分工合作完成,體現課改精神。

說課稿 篇8

(一)源於生活,學習生活

《品德與社會》所要學習的道德規範、社會知識、生活常識等都是從生活中來的,因此,他的教學內容和教育形式都必須貼近孩子的生活,反映他們的需要。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將教學內容整合成3個部分:在生活中感受一分鐘的長短、在生活中體會一分鐘的寶貴、在生活中學會合理得利用時間。每個教學環節都從生活的實際需要出發,從內容上體現了源於生活的理念。在認真鑽研新課標和教材後,我設定了以下3個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感受一分鐘的長短;2、情感目標:在活動中體會一分鐘的寶貴;3、能力目標:珍惜時間,合理利用時間,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根據教材分析,本課的重點、難點是:在生活中成分體驗一分鐘的寶貴。那麼這樣才能讓學生輕鬆獲得知識,明白道理呢?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音像教學資源,創設情境,靈活選用活動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引導他們自你指導生活。

(二)貼近生活,迴歸生活

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的學習過程本身就是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麼讓他們通過生活主動學習就需要我們去精心設計,共同營造。本課中,我從孩子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了感知一分鐘、體驗一分鐘、巧用一分鐘等教學環節,讓他們貼近生活,迴歸生活,使課堂生活成爲一種快樂、積極有意義的生活,從而引導孩子們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1、創設情境,融入生活,感知一分鐘

新課標指出:貼近學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擬,能激發相應的環境氣氛,使學生受到情緒上的感染。因此,教學開始我播放學生感興趣的《藍貓淘氣3000問》一分鐘,充滿童趣的畫面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了,使他們沉浸在歡樂之中。突然畫面消失,讓學生焦急等待一分鐘。此時我進行現場採訪:前後兩個一分鐘,我有什麼不同的感受?由於有親身經驗做基礎,孩子們通過對比感受到:心情愉快的時候一分鐘很快很短,焦急等待的時候會覺得一分鐘很慢很長。這樣通過課件演示創設生活情境,喚醒了孩子們內心深處的情感體驗,讓他們融入生活之中。

2、實踐參與,走進生活,體驗一分鐘

新的課程理念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只有源於學生生活的實踐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短短的一分鐘能幹什麼呢?”爲此,我設置了兩個活動:

(1)全體總動員。課件出示學習小博士、運動小健將、環保小衛士、藝術小能手等角色,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角色來扮演,看看自己一分鐘能完成多少事情。這樣運用課件爲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室裏豐富多彩的時間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到:一分鐘能做這麼多的事情呀!

(2)爭當小主播鼓勵學生播報課前調查的有關一分鐘能做什麼的真實數據,在交流的過程中讓孩子們深刻認識到:一分鐘的作用可真大!這樣一來,讓孩子們通過親身體驗獲得更直觀的印象和更深入的瞭解,提高他們的`興趣。

(3)自我反思,提升生活,感受一分鐘

生活是一種自我更新、自我提升的過程。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特別強調生活態度、生活能力、生活方式的薰陶,強調自我反思。在這個部分裏,我把音像教學資源引進課堂,給學生創造一個色彩繽紛、音像同步,能動能靜的教學環節,使課堂教學內容生動化、形象化。

活動一:資料展示廳。課件播放醫護人員爭分奪秒搶救病人以及工廠緊張忙碌生產的錄象,讓學生在體驗中認識到一分鐘的寶貴。

活動二:時間快樂屋。課件出示時間姐姐向學生贈送禮物:一分鐘。讓學生思考:多給你一分鐘,你會用來幹什麼?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交流,引導學生算算:一個月、一年、十年,你的收穫是什麼?這樣一來,學生從生活着手,通過數據由小到大的變化,明白時間積少成多的道理,從而更好地珍惜時間。

活動三:生活多棱鏡。運用課件播放小青平時學習中一些浪費時間的情景,讓學生去發現錯誤,同時聯繫自己生活中的表現評價自己的不足,將他與自身生活聯繫起來,這樣,孩子就走進自己的生活,不斷進行自我更新,使其生活經驗獲得提升。

(4)拓展延伸,熱愛生活,巧用一分鐘。

學生的品德和行爲習慣的形成、知識與能力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我重視課堂與生活的聯繫,課內向課外延伸。在結束部分我運用課件演示了兩個孩子一天安排的活動,通過具體生動的畫面讓孩子們交流:怎樣安排更合理?引導學生自我評價,聯繫自己的生活設計出更棒的作息時間表。這樣,增強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引導他們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當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小鬧鐘,滴滴答,每時每刻向前跨。滴答滴答提醒你,抓緊時間爭第一”的兒歌聲中結束本課時,我想,珍惜時間,合理利用時間種子已經悄悄種植於學生的心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