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有關說課稿彙編七篇

說課稿 閱讀(1.97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說課稿彙編七篇

說課稿 篇1

做班主任工作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深知這是一件瑣碎平凡而又偉大的事業。一個有智慧的班主任,善於運用多種多樣的教育方式,給學生不同凡響的教育影響,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召開主題班會。這種形式的教育,在班級集體受益的同時,學生個體也會相應得到不同程度的收穫。

在本節班會主題的確定上,之所以以“信心”爲主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剛剛班會上“優點大轟炸”這個環節上展示的孩子寫的自我評價。這是在本學期開學第二週的班會上,也是因爲新學期剛剛開始,孩子狀態非常鬆散,作業質量欠佳,學習上屢次出現問題,因爲這個原因,我利用班會課的時間讓每個人寫了一份關於自己優缺點以及學習現狀的分析,目的是瞭解一下孩子的心理狀態。這一二百個字,是他們七年級這一年來寫下的最動人、最有真情實感的文字,我能感覺出來字裏行間都是肺腑之言。從中普遍反映出一個問題,他們嚴重缺乏自信,好多孩子寫“我沒什麼優點”“我一無是處”之類的話,這讓我認識到,如果不改變他們這種心理狀態,那我們老師平時做的很多工作很多努力在效果上都會大打折扣。

另一個方面,在平時與班級諸位任課老師溝通交流的時候,大家也共同感覺到,這個班級的孩子經過這一年學習習慣、讀書習慣等方面的培養,在學習上普遍比較認真,但成績的提高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包含很多的因素,這就讓很多國小基礎很薄弱的學生產生一種“我付出了,但是沒有收穫,所以我根本學不好”這樣的心態,基於這些問題,所以我將本節班會定爲“別說不可能”這一主題。

在這一個主標題下,還有“潛能、信心、理想”的副標題,而本節課的設計也是緊緊圍繞這幾點而展開。從講述拿破崙希爾的故事樹立榜樣、書寫理想確立目標到“掌聲響起來”的.遊戲認識到潛能的存在,從《誰是自信者》的小品表演,心理測試的完成到夢想長城的搭建,都是從理論實踐等不同層面逐步加深學生對自我能力的認識,最後到“優點大轟炸”、詩朗誦進行主題與情感的昇華。

培養學生的自信,讓他們在四年的學習生活裏,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這是我作爲班主任應該着力注重的。正如有一句話所說,優秀是一種習慣,讓信心滿懷,“別說不可能”成爲學生一生的習慣,不是一節班會課能奏效的,德育工作的成效在於長時間的堅持,這一點上我還任重而道遠。

本節課的順利完成,並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王瑞成主任、李守則主任都是多次親臨指導,包括劉磊老師、韓曉星老師、趙福全老師,都提出了很多中肯的修改意見,落實到每一個環節上,不放過任何細微之處,正是因爲有領導的如此重視,同事們的真心幫助,纔會有大家看到的最後的呈現。雖然我和大家以及班級的孩子們都是竭盡所能,但畢竟經驗不足且能力有限,這一節課也權當拋磚引玉,在這裏誠懇的期盼各位領導、同事能指出其中不足,提出寶貴的意見,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筆算除法是三年級下冊第19、20頁的內容。

2、教材分析:

本課是整數除法的相關知識,這一部分內容有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學好本節課內容,對學生進一步學習筆算除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學這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口算除法和除法豎式的基礎,所以,學生的認知結構已具備同化新知的基礎,我認爲學生學習本課內容是可行的,但是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學了這一內容後,爲學生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學習除數是多位數的除法奠定了紮實的知識和思維基礎,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筆算除法的算理,探索用豎式計算的合理程序。

3、教學目標:

通過解決一些具體問題,使學生認識除法計算在生活、生產中的作用,並逐步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數學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爲學生終身發展奠基!因此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爲:

1、使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初步學會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筆算。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4、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算理,掌握筆算的方法和書寫格式,特別是商的書寫位置。

二、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

本節課自己教授的方法主要有:

①情境教學法計算知識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原本是十分生動的數學活動。把計算教學置入現實情境之中,把探討計算方法的活動與解決實際問題融於一體,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經歷除法計算方法形成的過程,還數學以本來面目,這正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所需要的教學。在本課時中我充分利用情境圖中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繫的數學情景,讓學生經歷發現、提出數學問題、探索計算方法,解決所提數學問題的全過程,使計算教學成爲學生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這樣,既有利於學生理解、掌握計算方法,又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數學角度觀察身邊事物的興趣和習慣,促使學生形成計算意識。

②媒體演示法把操作和計算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分一分、想一想、說一說、算一算中建立表象,理解算理。

2、說學法

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特點,本節課學生學習的方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以往的計算教學,把總結、記憶計算法則作爲重要環節。當前的數學課程改革,強調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則,避免死記硬背。本課時中不僅爲學生提供了探索除法的現實問題情境,而且爲學生創設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教學時,放手讓學生嘗試、探討筆算方法。在此基礎上,適時組織討論、交流,提升學生對計算過程的認識,完善學生對算理的理解。通過學生獨立嘗試,小組交流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感受——理解——概括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筆算方法。學生在主動探索中經歷除法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既可以加深對計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解決問題。給學生創設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的空間,爲學生蠃得不斷體驗成功的'機會,將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談話。同學們你們知道植樹節嗎?每年的植樹節全國許多部門與單位都組織植樹活動。誰能說說植樹有什麼好處?

學生髮表意見:抵禦風沙,綠化,提供新鮮氧氣……

2、引出實際問題。

(1)呈現植樹畫面。(教材第19頁主題圖)

“這是我們學校今年植樹的情景,從這個畫面中你看到些什麼?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2)解決問題。

①對學生提出的用加、減法計算的問題,請學生隨時解決。

②對學生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請學生說出算式,並說一說爲什麼用除法計算。

二)、探究筆算方法

1、探索解決“三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的方法。

(1)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2)小組內交流。每個學生介紹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

(3)全班交流。爲學生創造交流、展示、探索成果的機會。

請小組推薦代表,介紹本組解決問題的方法。

2、師生交流筆算過程。

(1)談話。師: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了問題。有的用口算方法算出42÷2=21;有的通過分小棒,知道了結果(多媒體課件展示分小棒的過程);還有一些同學用除法豎式解決了這個問題。今天我們重點研究筆算除法。(板書課題:筆算除法)

(2)藉助分小棒的過程,探究42÷2的試商方法,豎式的書寫格式。

(3)再現42÷2的筆算過程,學生口述算理。

3、試一試

48÷4= 96÷3=。

4、放手讓學生解決“四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的問題。

(1)先談話:我們已經解決了三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的問題,四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樹該怎樣解決呢?請同學們用豎式計算出結果。

(告訴學生:也可以先用小棒分一分,再寫出豎式。)

(2)學生獨立解決問題之後,全班交流。

(3)在學生彙報交流的基礎上,呈現解決問題的過程。

5、在試一試。

58÷3= 51÷3=

三、實踐與應用

1、幫小兔拔蘿蔔。(課件出示)

先請學生完成計算,在小組內相互檢查。

然後,課件顯示“拔蘿蔔”的收穫,使學生體嘗成功的快樂。

2、幫小動物檢查對錯。(課件出示)

我們班小朋友真棒!不但自己學會了用豎式計算除法,還幫助小動物解決了問題,檢查出了錯誤。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

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

你們好,今天我要說的是北師大版國小語文第九冊第九單元的“筆下生花”,下面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說我對這堂課的設計,敬請指導。

一、依據課標說理念

“自主、合作、探究”是《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夥伴,組成學習小組,說自己想說的,說自己想寫的,既尊重了學生,又能發揮羣體學習的優勢,取長補短,在互議互評中提高口頭表達能力。整節課我都注意給學生自由的空間,激活學生練筆的積極性,讓學生樂說、敢說、善說。

二、聯繫實際說教材

這篇“筆下生花”來自北師大版國小語文第九冊第九主題單元《面對錯誤》,它是課文和拓展閱讀的延伸。學生通過本單元三篇主體課文和一篇拓展閱讀的學習,在反覆誦讀中品味、感悟到對待錯誤要敢於面對、勇於改正,要善於反思和自省,認識到其實每個人在面對錯誤、改正錯誤的過程中,既需要個人的努力,也離不開客觀環境對我們的影響與幫助。在此基礎上進行寫作,旨在幫助學生進一步體驗與認識面對錯誤時應該採取積極健康的態度。

新課標指出:現代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積極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同時又是不斷開放與生成的過程,教師應緊扣學生習作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寫作材料的準備過程以及對作文修改進行多用度、多層次、多目標評價,不斷積累習作的情感,提高習作能力。”

爲此,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學習在錯誤中總結教訓,進一步深化“面對錯誤”這一主題。

2、把事情的前因後果說明白,掌握記敘文的六要素。

3、通過互賞互評,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寫作是爲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以此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讓學生在互動中修改習作,分享經驗,進一步拓展思路,習得修改方法,寫得具體通順,從而培養勇於交流、樂於欣賞、善於發現、精於提問、勤於修改的良好習作態度和敢於想像、說真話、吐真情的習作習慣。

在以上目標中我把掌握記敘文的“六要素”,深化“面對錯誤”這一主題作爲教學重點。

三、靈活多樣說教法

爲了創設一個良好的讀寫氛圍,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寫作激情,圓滿的完成這次的教學任務,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我採取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2、多學科整合法:注意德育、美育等學科的滲透,使教學充分發揮教書育人的功能。

3、循序漸進法:先說後寫,先賞後評,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並注重形式多樣、方法靈活、氣氛活躍,以豐富學生的語言訓練。

4、分組合作法: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他們相互交流,暢所欲言,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四、主動參與說學法

爲了讓學生“願意寫,有的寫,能夠寫”,我採取以下學法:

1、自主學習法:老師儘量少講少說,給學生營造一個自由寬鬆的寫作氛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使寫作成爲學生生動、主動、創造性學習的過程。

2、互賞互評法: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相互交流,相互評價,無論句、篇,哪怕是一個詞;讓學生在互賞互評中學習寫作知識,提升審美水平,增強表達能力。

五、情境互動說程序

如何達到預定的目標,突破重難點呢?我按如下程序進行教學:

(一)激情導入

盡人皆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內驅力。”本冊教材編排中也強調“習作指導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要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爲此,我這樣安排教學:

1、課件出示學生蒐集到的關於錯誤的格言。(這樣,既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天才偉人是怎樣正確對待錯誤的,又培養了學生蒐集信息的能力,也爲學生在下一步的寫作中引用名人名言、增強文章說服力做了一定的鋪墊,此謂“厚積而勃發”。)

2、課件展示一組錯誤作爲的圖片,並讓學生評一評、說一說。(旨在幫助學生進一步體驗與認識面對錯誤時應該採取積極健康的態度。)

(二)口頭作文

作文是“我手寫我心”。爲此,我讓學生聯繫自己的學習、生活實際,談談自己曾犯過哪些錯誤,自己是如何面對的……現在想來感覺如何。(創設如此情境,是爲給學生創造條件,讓他們在一定的情境中激發自我表現欲,這充分體現了習作個性化。)

(三)自由寫作

作文課,是學生運用文字進行表達的訓練課,“寫”應當是整個課程設計的核心,所以,我還是以發展學生寫作能力爲這節課的終極目標。

這一環節的主體是學生,我儘量給他們創造一個安靜輕鬆的氛圍,在出示寫作要求後便不再打擾他們,讓他們自由寫作,以保證他們的思路不被打斷。

(四)自評

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小組內同學認真傾聽,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旨在培養學生自我修改作文的習慣和作文的態度。

(五)互評互改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要注意考查學生對作文內容、文字表達的修改,也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和方法。”

因此,我讓學生在小組內互評互改,說中評,評中改,發揮羣體學習的優勢,取長補短,促進相互瞭解和合作,在互評互改中共同提高寫作水平。在這一環節中,我也適時提出表揚和鼓勵,增強他們寫作自信心,進一步鞏固寫作方法,掌握記敘文的“六要素”。

(六)展示佳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激發學生的興趣是作文教學的良好開端。爲了刺激學生的表達慾望,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我把學生習作中的好詞佳句展示在屏幕上,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並配上柔和的音樂,創造一種輕鬆愉悅的氛圍,也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爲習作的講評創設了一個良好情境。

(七)範文點評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我選擇一篇優秀習作,讓學生欣賞、剖析,這使得學生在接下來的自改互改中有個範本。接着我採用知識遷移的的方法,讓學生評析“病”例,並以“仔細閱讀、推敲詞語、理順語句、刪改重複、增添完善、糾錯別字、斷句標點”爲步驟進行修改。有了之前的佳作範評,學生對“病”文的剖析就能胸有成竹。通過剖析典型作文,使學生知道什麼樣的作文是佳作,懂得“佳”在何處,“病”文“病”在哪裏,並掌握了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這對學生自我評價習作有很大啓發。

(八)自改互改

文章不厭百回,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在這一環節,我給學生創設空間,讓學生在合作評改中互動交流,互相補充,循序漸進地培養了學生對自己作文進行修改的能力。同時,我在各小組間巡視,對學生在習作過程中一點一滴的努力都給予明確的鼓勵,讓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寫自己想說的話,對習作進行反覆修改,去發現別人沒發現的問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進而使學生能創造性地獨立修改自己的作文。

六、自我評價

新課標要求習作教學力求有個性,儘可能的減少對寫作的束縛,開放課堂教學。這些在這節課中都得以充分體現,真正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設計首先從創設情境入手,大大激發了學生習作興趣,然後引導學生用口去自由表達,用筆去無拘無束的記錄自己的真情實感,並引導學生自賞互賞、自評互評、自改互改,在開放的課堂教學中,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習作的熱情,寫出了有個性的習作。

說課稿 篇4

1一、教材分析

首先說說教材,《稱讚 》這課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小刺蝟和小獾豬相處的多麼融洽,多麼有人情味兒!看來只要是發自內心的稱讚,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話,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平時的生活工作中,我們都受到別人的稱讚,得到別人的`肯定。我們經常也有這樣的感覺,加班加點的拼命工作,能得到領導或者同事的一句稱讚,也就滿足了。

二、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1) 認識10個生字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力目標

通過朗讀,瞭解課文內容,體會相互稱讚帶來的快樂。

3、情感目標

教育學生要學會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

難點:知道小刺蝟是怎樣發現小獾的優點, 從而學習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

四、教法與學法

在這堂課中,我採用了創設情境法,情感朗讀理解法,直觀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爲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形成學生質疑問難,自主合作學習 局面。

五、教學流程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的潛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力求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教學。

1、創設情境、導入談話。

好奇是國小生的天性,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開始,我們根據學生的特點,讓學生認識“刺蝟”、“小獾”,有機地把學生帶進喜聞樂見的生活中,看看互相鼓勵與稱讚會有什麼什麼神奇的作用,這樣導入符合低年級兒童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遊戲激趣、鞏固識字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課上通過摘蘋果、開火車等遊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鞏固了生字詞。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真正成爲教學的主體。課堂氣氛也十分活躍。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對教材的理解

《我應該感到自豪纔對》是一篇童話。通過講述小駱駝因爲小紅馬嘲笑而感到委屈,後來跟媽媽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駝峯、腳掌、睫毛在沙漠裏的特殊用處的故事。告訴學生判斷事物的美醜,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實質,看其有沒有用處。全文共有五個自然段。課文層次清楚,語言簡潔,富有情趣,寓動物常識於生動形象的童話故事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認知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

本課的教學活動可以通過創設一定情境,以讀代講,引導學生運用課文中的語言進行表達,從而實現課文語言向學生自身語言的內化,在豐富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質量。

這篇童話故事除了童趣橫生,扣人心絃之外,還有一個顯著的寫作特點,它的情節發展與小駱駝的情感變化交織描寫,相得益彰,更加耐人尋味。駱駝媽媽的話語含蓄有致,發生深思,是作者精當提煉而成,要引導學生細細品味。

2、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確立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和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徵,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我是這樣確立的:

①憑藉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懂得駱駝的腳掌、駝峯、睫毛在沙漠裏的特殊作用。

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③有條理地講述這個故事。

重難點:本文文辭優美,富有情感、感悟、朗讀是教學的重點。讓學生講述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鑑於教材的特點:我主要選擇了以訓練教學法同時結合比較法、講述法、自學法、合作探究法等教法,引導學生讀懂課文,落實單元訓練重點。

三、說學法

我始終認爲教師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自己學。因此

1、我運用“兩步法”突破重點,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我採用多各方法組織教學,通過聽錄音、配樂、插圖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3、在組織形式上變單一的老師講授爲自學質疑、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通過看一看、讀一讀、議一議、論一論等方法,指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在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之後,第二課時的教學我始終以訓練貫穿全課。利用反饋教學法進行間接反饋,培養學生概括段意、主動思考、歸納的能力。

①層層訓練,培養能力。

我是分三個層次訓練學生的。首先我揭示課題,導入新課,看到這個題目,“我是誰?”“我”爲什麼應該感到自豪?是什麼讓“我”自豪?”引導學生通過相互交流了解:課題中的“我”是指小駱駝,小駱駝爲自己的駝峯、肢掌、睫在沙漠裏有着特殊用處而感到自豪。(板書:課題)然後請同學們默讀第1自然段。

讀第1自然段時(出示課文插圖1),讓抓住“難看”一詞,結合自己平時生活體驗,讀好“又大又厚”、“兩層睫毛”“兩個肉疙瘩”等關鍵詞(邊讀邊板書),接着體會小紅馬“噴着響鼻”說的話,此時要指導學生讀出嘲笑之意。讀第二自然段時,可以提出“別人這麼嘲笑你,你會感覺怎麼樣呢?”可以想象小駱駝受到小紅馬奚落後心中的想法,理解“委屈”的意思,並抓住“疼愛”一詞,體會駱駝媽媽決定帶小駱駝到沙漠裏走一趟,讓小駱駝在親身經歷中悟出自己長成這樣並不難看的想法,要讀出溫柔、關切的語氣。(板書“委屈”)問題的答案就在第三、四自然段中,下面我們按小組進行合作學習。

1、小駱駝跟媽媽去沙漠旅行的經過是課文的重點部分,要通過朗讀啓發學生一步步領會駱駝媽媽是怎樣給小駱駝消除委屈。第三自然段通過駱駝媽媽和小駱駝的兩次對話分別講述了駱駝的'腳掌和駝峯在沙漠中的特殊作用,第四自然段讓學生了解駱駝的鼻孔和睫毛的作用。練習朗讀時先讓學生從文中找出描寫沙漠特點的詞句。讀出它們的意思,談談自己的感覺,並結合積累的知識經驗,說說對沙漠的瞭解,以此來體會大沙漠的惡劣環境。再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的方法,通過學生自評、互評,讀出駱駝媽媽自豪和小駱駝“擔心”的語句,體會“駝峯”、“腳掌”“睫毛”在沙漠中的用處很大,可以貯存養料,陷不進沙子和擋住風沙等,最後一個自然,要着重引導學生體會小駱駝經過沙漠旅行,悟出了被小紅馬認爲難看的東西卻是自己在沙漠中賴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本句中的“呀”和感嘆號充分體現了小駱駝從“委屈”到“自豪”的興奮之情,並通過朗讀表現出小駱駝此時的內心感受。還可以讓學生以自述的形式,幫助小駱駝具體說出駝峯、腳掌、睫毛的重要作用,以說促讀、訓練思維和說話的能力。

2、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樹立審美觀。

本文內容構築在一個頗具意味的童話情節上,着重通過角色的對話來告訴學生駱駝的駝峯、腳掌、睫毛在沙漠裏的特殊用處,言由情生,以言傳情,學生從中能受到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的教育。根據這一特點,可將課文改成課本劇讓學生表演,同時加入學生創編的結局,即小駱駝和那匹小紅馬再次見面的情景。(出示插圖2)

3、有條理講述故事,指導複述。

分段學習完課文後,應回到整體,通過反覆誦讀,將讀懂的各部分聯繫起來,融會貫通。進一步體會課文所包含的哲理。然後引導學生根據事情的發展順序和小駱駝的情感變化歷程複述故事。小駱駝的情感變化歷程是:“挺委屈”—“擔心”—“自豪”。複述時要鼓勵學生多用課文中的優美詞語和精彩句段。最後講一下“沙漠旅行結束了,小駱駝又見到了那還小紅馬他會怎樣說,怎麼做?”引導學生髮揮想象,練講故事的練習,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編創對話。共同構思故事結局,在練習對話表演時,組織全班學生評議,提出改進意見。

五、板書設計

14我應該感到自豪纔對

難看 有用

腳掌(又大又厚) 陷不進沙子

睫毛(兩層) 擋住風沙

駝峯(肉疙瘩) 貯存養料

板書設計緊扣課題,有利於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和層次。抓住能表現中心的詞,使學生對課文內容一目瞭然,更好地把握全文。

說課稿 篇6

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但基本的要素就是解讀文本、突破難點。文本是教與學的基礎,難點是教學的關鍵和抓手,在把握兩個方面的前提下,設計以學生爲主體的練習,力求使學生學習的過程變成探索的過程、體驗的過程、活動的過程,從而使教學行爲得以對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產生積極影響。

一、用心解讀文本

課文主要記敘了美國總統林肯,早年做律師期間,爲被告阿姆斯特朗出庭辯護,並獲得成功的事。課文的重點是林肯在法庭上精彩辯護,成功地揭穿了證人的謊言,人們充分感受林肯的睿智和強烈的正義。

課文2—6小節,敘述了案件的幾個關鍵人物,以及林肯主動爲阿姆斯特朗辯護的原因。這部分文字乍看十分普通,但細細品味卻韻味無窮。字詞上,咬定、判定、斷定、決定、蒙冤受屈、有口難辯等詞語的理解。內容上,如法官判定阿姆斯特朗有罪的依據是什麼?僞證人福爾遜說謊的原因是什麼?他陳述的所謂事實和依據又是什麼?林肯主動爲阿姆斯特朗辯護的主觀因素和客觀事實依據是什麼等等。課文的7—16小節,更是文章的關鍵和學生理解的難點。林肯大聲質問福爾遜的目的`是什麼?爲什麼只問了三個問題?僅僅是法庭上被告律師提問證人的一般法庭程序嗎?特別是林肯最後的慷慨陳詞,一個事實一個依據,逐一否定證人的證詞。並運用著名的二難推理,假設有月亮,有月光,那麼正面朝福爾遜,能不能看清?背對福爾遜,距離二、三十米能否看清?林肯環環相扣,連聲質問,說得福爾遜啞口無言。這些都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才能提高真正的語言感覺和語文素養。

二、精心設計練習

教學設計講究有所爲有所不爲,在學習環境中,有些內容是學生可以理解的,有些內容是學生暫時還難以體會的,有些內容是可以課前瞭解的,有些內容是課中可以解決的,有些內容是課後可以完成的。在35分鐘的課堂教學中,我認爲至少可以放棄一半的內容。教師只有善於放棄,才能選擇最關鍵處供學生品味。

如,我佈置的課前預習作業,晚上自習時間上網收集林肯生平資料;觀察月亮的變化週期表;查字典理解一些術語,如被告、原告、證人、律師、辯護、目擊、判定等等。爲課堂學習掃清了障礙。又如,課後指導學生完成課本劇表演,讓學生演一演法庭上的那幕戲。把握的學生的興趣愛好,抓住了單元能力訓練重點,使學生體驗感悟文本的同時,豐富了學生學習的經歷。又如課的結尾部分,我抓住“整個法庭一片寂靜”,開展想象說話,讓學生想一想當時阿姆斯特朗會想些什麼?福爾遜會想些什麼?法庭上的人會想些什麼?我想,學生對人物理解的深度,就是對文本的理解程度。

三、突破重點難點

課堂教學不是轟轟烈烈的表演,固守語文學科本位,堅持運用文本語言,精心設計,組織學生主動積極參與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特別是在語言的運用上下足功夫,努力促進語文知識向語文能力的習得與轉化。

如,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我先讓學生找一找課文寫了哪些人?啓發學生用上關鍵詞,抓住人物線索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就能非常容易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又如:在讀懂林肯的辯護詞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讀課文,畫草圖,利用國小生豐富的形象思維,理解文本,突破難點。然後又讓學生複述林肯的辯護詞。再次感受林肯的睿智和優秀的推理能力。

總之,文本的解讀,難點的突破,練習的設計,需要抓住有效的課前預習發現、有效的課中訓練的落實以及有效的課後作業的鞏固,纔能有效地滲透到學生的心靈深處,課堂纔會豐滿,學習纔會有意義,學生纔會有快樂。

說課稿 篇7

一、解讀課本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走進殘疾人》是北師大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四課《友愛殘疾人》的第一課時。此課程強調 “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活動”來實現課程目標,課程呈現的主要形態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遊戲和其他實踐活動”。簡而言之,就是用無痕的活動來代替有形的說教。《走進殘疾人》這課的教學要求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以體驗去感受生活,從而使學生從心靈深處真正理解、關愛、尊重殘疾人,從行動上真正幫助殘疾人。此課程由一、二年級時期,學生對自我學習和生活的關注轉而引入對他人、社會的關注。《走進殘疾人》這一課爲學生以後的人生觀、價值觀種下了愛與尊重的種子。

(二)、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爲了引導孩子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殘疾人,知道他們生活的艱辛;瞭解一些殘疾人事蹟。。

2)能力目標:體會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與關愛,增強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標:產生理解、尊重、關愛殘疾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用不同方式親身體驗殘疾人的生活,從而增進對殘疾人的理解、尊重、友愛的情感。

教學難點:由對殘疾人的同情轉化爲對殘疾人的理解和尊重。

二、說教法學法

對於《走近殘疾人》一課的設計,我根據《新課標》要求“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所以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方式,由“教師的個人闡述”模式轉換爲積極倡導學生的主體參與,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我主要採取觀察法、談話法以及親身體驗法,努力使教學走進生活,貼近學生,創設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景,營造自由、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給學生充分參與的機會,在這樣的實踐體驗中,使學生深刻地體驗殘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諸多不便,殘疾人爲取得成功較常人更多的付出,也增進了兒童對殘疾人的.友愛和尊重。學生可以通過親身的體驗,進行有目的的交流、探究活動,從而獲得思想上的昇華。

三、說學情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但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爲迫切的需要。我們班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隻知道被人關愛,卻不知道去關愛別人,只有少數孩子能懂得去體諒別人。關注身邊的殘疾人對他們而言,只是從報紙、新聞等渠道獲得淺顯的認識和感觸,他們並不能真正體會到殘疾人在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以及他們爲克服困難所付出的努力。但孩子們天性活潑好動,求知慾望強烈,又喜歡參與各種活動。因此,在情感教育和能力培養上,我以自己的真情實感調動學生的情感,通過有效的活動挖掘兒童對情感的體驗,讓他們從小懂得自己不應當只會接受別人的愛,還應當學會關愛別人,幫助別人。

根據孩子們的實際學情,我設計了以下環節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

四、自主探究說程序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新課標指出:貼近學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擬,能激發相應的環境氣氛,使學生受到情緒上的感染。因此,教學一開始我便邀請孩子們和我一道去欣賞一個優美的舞蹈,隨即播放春節聯歡晚會上的“千手觀音”,一曲優美的舞蹈完畢後,我適時發問:“你們知道這個舞蹈的名字嗎?你們覺得這個舞蹈怎麼樣?你們對錶演者瞭解多少?” 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的回答之後,我便揭開謎底,告訴他們這個優美的舞蹈是由二十一位聾啞姑娘演繹的,她們雖然聽不到美妙的音樂,卻能舞出最動人的舞姿。我接着又問:“那麼你們想知道,表演如此優美舞蹈的人她們在舞臺之下又是怎樣生活的嗎?” 孩子們的求知慾和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我便抓住時機板書課題:“走近殘疾人”。

此課題的出示能讓孩子們眼前一亮,馬上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此環節我是在課前談話說春晚的基礎上,拓寬學生視野,增強孩子對時勢知識的瞭解,在情境創設氛圍濃厚的基礎上,引起同學們對殘疾人這一特殊羣體的關注。

(二)、初步感知,瞭解殘疾人

接着,我讓學生說說在自己的周圍見過哪些殘疾人,對於學生回答不完整或不全面的地方,我適時補充並用課件將殘疾人的種類展示出來,進而小結殘疾人的定義:殘疾人就是身體某個部位有殘缺的人。這時,我利用課件將這個定義展示出來,使孩子們加深印象。

(三)、指導體驗,感受殘疾人生活

新的課程理念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只有源於學生生活的實踐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

在同學們很淺顯地瞭解殘疾人生活的基礎上,爲了讓學生真正理解和體會他們生活中的困難、內心的痛苦,本環節我設計了兩個內容:體驗殘疾人、尊重殘疾人。在學生了解殘疾人的過程中,我又設計了三個模擬活動,以達到突出教學重點。

活動一(第一小組):體驗盲人——用紅領巾矇住眼睛、從門口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東西,體驗盲人對陽光世界的渴望。

活動二(第二小組):體驗聾啞人——老師講一件事情,讓扮演者用手語或肢體語言傳達,體驗聾啞人渴望說話的感受。

活動三(第三小組):體驗肢殘者——讓學生單手穿衣,單腿走路,體驗殘疾人生活的不便。

在這三個活動中,我一直引用了一首輕緩、低沉的樂曲穿插其中,烘托了課堂氛圍,使得學生在活動中入情入境,能真正做到以情體驗,感受殘疾人內心的渴望。

模擬體驗後,我再請同學們談談剛纔自己在活動中的感受:起初,學生們有可能感到活動有趣,發笑不止。但隨着體驗活動的進展,學生們就會感到在他們看來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殘疾人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進一步感受殘疾人生活的困難。這時我趁熱打鐵,馬上將教學內容過渡到“尊重殘疾人”這一部分來。我利用課件出示了日本孩子乙武洋匡的照片並講述他的故事,緊接着我又啓發學生學習課前收集的有關殘疾人(程傑、桑蘭、張海迪)以及殘奧運動員自強不息的先進事蹟,並適當進行點撥、提示,幫助學生正確認識體驗結果,同時我板書出:“同情——尊重” ,使學生明白對於殘疾人,同情是遠遠不夠的,殘疾人和我們正常人一樣都能爲這個社會做出貢獻,他們的努力更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尊重。此環節我以學生體驗活動爲主,故事激勵爲輔,從而突出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

(四)、暢談思想,昇華情感

在教學即將結束時我又特意播放了一首手語歌《感恩的心》,隨着優美的樂曲,我提出將自己美好的祝福寫在心願卡上併爲學生展示自己所寫的心願卡。在播放完《感恩的心》後,我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殘疾人的祝福,並將他們的心願卡粘貼在黑板上形成心形,以此表達孩子們對殘疾人的關愛和祝願。通過交流,我引出“殘疾人雖然有身體上的殘缺,但大家都希望他們擁有幸福的人生” ,緊接着我通過板書:“祝願——幸福” 以此來過渡到課堂小結,明確指出“殘疾人的幸福,是需要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我們每一個人去理解他們,關愛他們,幫助他們” ,最後我再補充板書:“友愛——幫助” 。

最後,我佈置了一項課後作業:請同學們調查一下社會上爲殘疾人所設置的方便設施有哪些。使學生從課堂虛擬的社會真正走入現實生活,感受社會這個大家庭爲殘疾人所作出的努力。

五、說板書

走進殘疾人

同情——尊重

祝願——幸福

友愛——幫助

我的板書是根據教學環節依次呈現,在情感上層層遞進,成“遞進式”,這樣設計有層次感,使教學內容達到一目瞭然的效果。

六、說反思

當然,教學是一門不完美的藝術,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也有一些明顯的不足之處。如:課堂的調控能力明顯有所欠缺,各個活動環節的時間安排上控制的不是很好,另外,如何在課堂中迅速地組織出精煉的語言來進一步促進學生的交流學習;如何有效地激勵學生使他們表現出更大的熱情,這些都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進一步探索的課題。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