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熱門】說課稿模板彙總九篇

說課稿 閱讀(2.52W)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說課稿模板彙總九篇

說課稿 篇1

本單元主要是圍繞着歷史上的許多傑出人物,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等展開。這些人大多是睿智超羣,胸懷寬廣,平凡可親受人愛戴的。通過探索他們的精神世界,使同學們感受到他們偉大的人格,得到激勵。

《小溪巴赫》是關於偉大音樂家巴赫的一篇文章。本堂課設定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通過聆聽音樂、朗讀課文等手段,感受巴赫,小溪,音樂三者之間的關係,抓住巴赫的德文名字是小溪的意思;巴赫的爲人像小溪般;以及巴赫的音樂與小溪有着某種相似處這三層聯繫來把握文章。整堂課主要圍繞着這三個問題展開。

文章通過巴赫的音樂來讓我們感受他的偉大人格魅力。但是考慮到學生們對於巴赫的瞭解並不多,僅憑文章中的內容,感受巴赫人格有一定難度,所以在理解巴赫的爲人如小溪這一層時,我準備了大量的關於巴赫的生平資料,在這個過程中碰到了如何處理資料,選擇與文章相關的內容,有針對性的來補充,以避免使資料過雜,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同學從這些資料中應該能很快感受到巴赫的爲人,勤奮、堅強、執著、卻又默默無聞。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許多朗讀的環節,我認爲這樣的散文應該通過多讀來體會蘊含在字裏行間的韻味和作者所隱含的情感。在學生朗讀課文選段的時候,我選擇了巴赫的音樂《愛的協奏曲》來配樂,應該能夠很好的調動他們的情緒。幫助他們更好的融入到課文內容中去。

《小溪巴赫》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品味語言,理解和領會小溪與巴赫及巴赫音樂之間的內在聯繫;

2、結合文本閱讀,積累部分常用詞語、優美語句,加深對部分常見修辭格作用的理解等

過程能力與方法:

通過聆聽音樂,朗讀課文,感受巴赫,小溪,音樂三者之間的關係,品味文章的語言美。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巴赫及其音樂藝術的偉大之處,學習利用音樂藝術陶冶情操,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理解和領會小溪與巴赫及巴赫音樂之間的內在聯繫;

教學難點:理清思路,體會將小溪、巴赫以及巴赫音樂三者融合在一起的寫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音樂是心靈的迴響,是情感的共鳴,從依偎在母親懷抱裏或是睡在搖籃裏聽母親哼催眠曲開始,音樂就悄悄地滲進了我們的心腦和血肉,伴隨着我們生命的旅途。我相信同學們生活中也都離不了音樂。不過或許大家更鐘情於流行音樂,而對於古典音樂恐怕就很少有人問津了。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段古典音樂,

播放巴赫的《G弦上的詠歎調》,請同學交流聽後感。

師:這首充滿詩意委婉動聽的小提琴曲是德國小提琴家威廉漢姆編寫的,此曲一經上演便立即聞名遐邇,廣受大衆歡迎,但真正的作者,追溯淵源,是一個世紀以前的德國作曲家巴赫。多少年來,這首《G弦上的詠歎調》以其純樸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渾厚、豐滿音色,成爲不朽的傑作。音樂就像文學一樣,我們常說“文如其人”,音樂作品中同樣我們也可以找到作者的影子。那麼巴赫是一個怎樣的人,他何以創作出如此這般的音樂,並且至今不衰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巴赫,感受巴赫的音樂以及他的人格魅力。

二、分析作者的寫作緣由

1、從課文的開首幾節我們知道,今天我們有幸在這裏能夠一起賞讀到肖復興的這篇文章也是經過曲折的。一開始作者想寫巴赫卻又三緘其口是爲什麼?

明確:古話說得好,大音稀聲,大象稀形,大愛無言。正是因爲他的敬仰到達了一定的程度,找不到最能描述巴赫的途徑,所以纔不敢輕易的解讀巴赫,生怕表達得不完整或者是有錯誤。

2、那麼這麼謹慎的作者爲什麼最終還是寫下了這篇文章,使他豁然開朗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一次偶然的機會給了作者解讀的靈感。即巴赫的德文意思是小小溪水,涓涓細流不停止的意思。這讓他找到了走進巴赫、解讀巴赫的金鑰匙。故以“小溪巴赫”爲題。

三、釋題

1、我們根據作者的理解,題目中的小溪與巴赫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如果在兩者之間加一個字的話,你覺得什麼字比較合適?

明確:像,如

2、那麼是不是僅僅因爲名字的德文意思是小小溪水,作者就認爲巴赫像小溪了?(那麼有人叫李聰明,他就一定聰明嗎?)

明確:顯然不是的,這是隻是最表層的關聯。

四、理清小溪和巴赫的關係,挖掘小溪的內涵。

1、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最初的“三緘其口”還是後來的“豁然開朗”寫下此文,都是出於作者對於巴赫的敬仰和熱愛。對於這樣一位在心中非常重視和愛戴的人,任何的解讀都不會是膚淺的,而應該是深刻的,那麼小溪與巴赫之間還有怎樣更深的聯繫?

明確:

(1).巴赫的德文是小小溪水

(2).巴赫的性格和品格像小溪

(3).巴赫的音樂像小溪

2、找出文中集中寫到小溪的段落,看看小溪究竟有什麼特點?(教師範讀)

明確:第8——10節集中寫小溪

小溪的特點:永不停留,生命力旺盛,不被重視,安詳,恬靜,執着,曠日持久的美等。

3、在寫小溪的時候作者還寫到了什麼?作用是什麼?

明確:作者還寫到了大河,作用是大河與小溪作對比,進一步生動形象的反襯突出了小溪的特點。沒有大起大落,不會張揚,默默無聞,卻貴在時時刻刻的堅持,貴在無聲無息的滲透。

4、這些是小溪的性格,在作者看來,也是巴赫的性格。文中11、12節自然地由小溪過渡到巴赫,將兩者的性格連接到一起。那麼究竟巴赫是怎樣一個人呢?爲什麼作者覺得巴赫的性格就是小溪的性格呢?從文中我們似乎只能得知巴赫是個偉大的音樂家,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巴赫的生平。

幻燈片展示巴赫生平,概括巴赫的性格

總結巴赫的性格:不張揚,勤奮,默默無聞,沉靜,堅韌

5、我們常說“文如其人”“詩品如人品”,具有小溪一樣品格的巴赫,它的音樂與小溪一樣。那麼巴赫的音樂又是怎麼樣的呢?剛纔上課伊始我們已經在感受過他的音樂,那麼在文中作者又是怎樣來評價巴赫的音樂的呢?找出文中寫到巴赫音樂的地方。

明確:6;13;16節

(一)巴赫音樂價值如小溪:能常青常綠,能滋養後代

文中第6節運用了對比:不像出土文物,價值只停留在證明過去,脫離了時代背景沒有存在的價值。而巴赫音樂則不同,對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當下都有其啓示意義,都會賦予新的內涵和價值。類比:與成年老酒一樣,隨着時間的積澱越發醇香,

引入歷代音樂家對其的評論

有人問爲什麼起巴赫的藝術是怎樣達到這樣完美的境地時,他很嚴肅地而簡單的回答道:這是由於我下過一番苦功,誰如果像我這樣下一番苦功,他也會達到同樣的境界。“

(二)巴赫音樂特點如小溪:抒情性很強,如流水般緩緩流淌,寧靜安詳。聽後好像真的濾掉了許多喧囂和燥熱,充滿着寧靜和沉思,好像真的在路的遠方、在夜的深處有着親切的呼喚和等待……是因爲有這美妙的樂聲,像空氣像花香一樣彌散在夜色之中……”沉醉在這樣的音樂聲中,我們可以漸漸卸下一身的疲憊與煩躁,拋開所有的壓力,如一股清流慢慢滲透進我們的心田,使緊張蜷縮的心漸漸舒展。

五、有人說,用“小溪”形容巴赫太小家子氣,不夠偉大,你認爲呢?

偉大與否不是用大小來衡量,而是在於它的價值,文中14節告訴了我們,請同學們齊讀14段。

六、總結:小溪看似平凡實則偉大的特徵,是與巴赫的性格、品格及其音樂在世界音樂史上的地位相照應的。巴赫的個性沉靜而堅韌,生前默默無聞,死時悄然離去,而他的音樂卻具有極高的價值和成就,滋養着後世無數的偉大音樂家。“小溪”、“巴赫”、“巴赫的音樂”三者相融一體,“小溪”便是巴赫和他的音樂的完美寫照。

七、拓展及作業:

作者說描寫音樂是件蠢事,的確像音樂這樣抽象的事物我們很難直接對它描繪和言說,但作者巧妙地找到小溪做喻體,借用比喻手法把這種抽象的感覺形象化,使讀者更深刻地、更快地瞭解巴赫和他的音樂。這種手法是值得我們在平時的寫作中借鑑和運用的。

練練筆:

展開合理聯想與想象,通過比喻的手法來寫一位你身邊的人物。

要求:300字,形象貼切。

板書:

巴赫的德文名字是小溪

巴赫 像 小溪 巴赫的爲人像小溪

巴赫的音樂像小溪

教後記:

我認爲這堂課基本上實現了我課前預設的教學目標,學生較配合地完成了整堂課。重點較爲集中和突出,時間控制得基本恰當。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處。

在最開始的引入分析課文核心問題時,由於緊張將巴赫像小溪說成了小溪像巴赫,這雖然看似是個小錯誤,但也不能小視它,這是把本體和喻體弄反了。我們在課堂上要儘可能地做到正確性。

原本將“用小溪來形容大海是不是太小氣了?”這個問題置於教學過程的最後,然後上過之後覺得這個問題放到最後上事實上意義並不是很大,如果以後再上,可以將這個問題提到最前面來問,然後導出後面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細節還需要做微調,使之更加順暢。在板書的設計上還要稍作修改。

本堂課的亮點之一是劉慧玲同學伴着音樂朗讀的部分,情感、節奏、何音樂配合地非常好。也實現了我預期的效果。可見,多媒體如若用得好,可以提高課堂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情。

說課稿 篇2

【教材分析】:“三位數的減法”是西師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它是本冊教材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所以教材自然強調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通過實物圖、學具圖,算珠圖來理解減法的意義,例1是不退位減法,教材創設了學生熟悉的購物情境,尊重學生計算方法的多樣化,例2是個位不夠減的退位減法,由於退位減法在計算難度上超過進位加法,學生容易出錯,所以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教材也創設了情境,讓學生清楚計算中要注意什麼?接着教材安排了課堂活動,結合學具圖、算珠圖等鞏固三位數減法的計算。

【學情分析】:依據本課的知識基礎和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進一步培養學生“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數學思想,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技能,學生是在已經掌握了100以內的減法之後來學習“三位數的減法”,引導學生把舊知遷移到新知的學習中,學生通過分組合作,同桌交流,想算法、說算法、悟算法,再通過想一想、估一估、算一算、比一比、說一說中比較各種算法,從而選擇自己喜歡或容易理解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計算,明白計算的價值。

【目標定位】:探索並掌握不退位減及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1再減的三位數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進一步發展估算意識,提高估算能力。並且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法運用】: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本節課我把“做計算”落實到了實踐操作活動中,把教材中的圖示材料變爲現場演示材料,增強學生的親身體驗,並且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引導學生自主體會各種算法,在豐富學生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升華爲理性認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學過程】:本節教學中我安排了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創境激趣、探究三位數不退位減法。

在教學中,我開始就爲學生創設了一個購物付錢的生活情境,並且通過已知信息,提出問題,然後解決問題,分別讓學生交流付錢的方法,其次讓學生用算式表示付錢的過程,最後,教師課件演示付錢過程。

設計意圖與反思:

傳統的計算課,教師和學生的思維被禁錮在“純計算”的範疇中,“教算理、說算法”教師教得枯燥,學生也學得乏味。新理念下的計算教學要求把學生置於解決問題的背景中,讓學生體驗計算在生活中的意義,基於此,在這一環節中,我巧取生活場景,從生活原型中引發,這樣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適時地引發了學生的認知衝突,“我要學”的認知傾向油然而生,讓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

同時,在這一環節中,安排學生交流付錢的方法,並把付錢的過程用算式表示出來,其目的是誘導和鼓勵學生算法的多樣化,用自己喜歡、自己容易理解的方法計算,讓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在相互交流算法,理解算理中大膽的探究與創新。

這一環節的安排,我覺得設計合乎學生的認知規律,也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並能把估算和計算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但學生還在說不同的付錢方法時,我過早出示課件,演示先從300元裏拿走100元,再從40元裏拿走20元,這樣就有些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學生不能很好的從不同角度想出方法,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耐心地傾聽學生說,再進行必要的總結和演示。爲了彌補這點,我在這一內容的練習中,就給予了學生充分的時間來想和說,努力集合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來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活躍了,真正體現了學法的多樣性。

第二環節:聯繫生活實際,探究三位數不連續退位減法。

在這一環節中,我同樣先創設了弄髒學校人數表格的生活情境,出示表格,從表格信息中讓學生通過同桌或前後左右的同學探討如何來解決出現的問題,並交流解決的方法,再用估算檢驗計算的結果,教師利用算珠演示,讓學生明白個位不夠減時要從十位退1作10再減的計算原理。

設計意圖與反思:

這一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這一環節的設計遵循了《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對信息提煉整合,情境讓學生髮現了生活中的數學,拉近了數學知識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認識到數學可以解決身邊許許多多的問題,在解決退位減法的過程時,我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同時藉助珠算的演示,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到個位不夠減時要從十位退1作10再減的計算原理。

這一環節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從估算、計算、驗證中,把舊的知識遷移到新的知識上,很好地發展了學生的個性,活躍了思維。在教學中學生對於同一個問題出現的不同的想法,我都給予了積極的評價,例如在計算876-438=?時,有個同學就先把876看作880,把438看作440,相減得440,把被減數多看了4,就從440裏又減去4得436,這樣減數多減了2,結果要加上2,最後算得438。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覺得應該把着眼點放在尊重每個學生的想法和尊重學生本身的差異,計算方法不搞“一刀切”,而是讓學生在交流、比較和實踐的過程中自主選擇自己喜歡和容易理解的方法,讓學生的靈性得到最大限度地發展。

第三環節:小結例1、例2用豎式計算時應注意的問題。

學生自己歸納小結,自由發言,教師概括總結。

設計意圖與反思:

新課程理念追求“計算方法多樣化”,但在計算過程中仍需要準確和規範,這爲以後學習多位數的加減作了良好的鋪墊。在這一環節中,學生能結合兩個例題豎式的異同,進行總結和概括。再次理解和感悟算理,能發現計算中應注意的地方,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概括和表達能力。

第四環節:練習鞏固:

做課堂活動及部分習題。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決。

設計意圖與反思:

本環節設計的練習,突出層次性,爲不同的學生提供了各自施展的舞臺,強化了知識,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題技巧,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但在這一環節中由於時間的關係,給予學生交流的時間少了一些。

第五環節:課堂小結:

學生自由說說在這一節課中的收穫及感受。

【評價反思】:本節課達到了預定的目標,以學生的發展爲根本,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爲學生的思維開放創造了適宜的“土壤”。學生通過想一想、寫一寫、估一估、算一算、說一說、比一比等活動中多感官參與學習,激發和拓展了思維,不同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展,回答問題有了一定的深度,整堂課學生學習興趣盎然,個性得到了張揚。

說課稿 篇3

(一)活動目的:

1、組織幼兒玩物體沉浮的遊戲,培養幼兒觀察物體沉浮現象。

2、通過參與物體沉浮的小實驗,培養幼兒探索能力和參與意識。

(二)活動準備:

1、材料:水缸、面巾紙、木塊、金屬、石頭、海綿、塑料瓶、乒乓球、樹葉、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

2、記錄材料:標有上下標記的記錄卡、記號筆。

(三)活動過程:

1、利用豐富的活動材料引起幼兒興趣並進行探索,請幼兒觀察哪些物體浮在水面,哪些物體下沉。

2、通過遊戲請幼兒說出哪些物體下沉,哪些物體浮在水面。教師總結:小朋友說的很好,面積大而且輕的物體容易浮在水面,體積小而且實心的物體沉的快。

3、利用記錄材料進行紀錄

(四)引伸活動:請幼兒在活動區想一想,利用各種材料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浮在水面的東西沉到水底,沉在水底的東西浮到水面

說課稿

一、說教材:

設計意圖: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離不開它,正因爲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可以說,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水的沉浮》這個活動選擇與幼兒息息相關的物質爲實驗材料,增強幼兒的活動興趣,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二、說活動目標:

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自由發現,尋找答案。

(2)、初步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引導幼兒運用討論、交流並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培養幼兒應用已有獲得的經驗,進一步進行探索。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記錄實驗結果。

(2)、教學難點;進一步對水的沉浮進行探索。

四、說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各種操作材料:水缸、面巾紙、木塊、金屬、石頭、海綿、塑料瓶、乒乓球、樹葉、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

(2)、記錄材料:標有上下標記的記錄卡、記號筆。

五、

(一)說教法:

在科學活動中,教師的用色定位應該集觀察者、合作者、引導者爲一體,在這個活動中,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把握時機,及時給予適當指導。

2、演示法:對於此活動中使用的記錄卡,幼兒並未見過,通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可以讓幼兒直接瞭解記錄卡的使用方法,減少了幼兒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二)說學法: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活動中,教師要爲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爲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物體沉浮的祕密。

2、記錄法:讓幼兒將探索結果記錄下來,爲幼兒的討論、交流活動提供依據。

3、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交流,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助於幼兒概念的明確,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六、活動流程:

1、猜測活動(指導語: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沉,哪些會浮?)

剛開始,教師爲幼兒設置了一個懸念,通過猜測活動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爲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基礎。

2、操作活動(指導語: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

教師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3、記錄活動(指導語:哪些東西會下沉,哪些東西會上浮,請你用沉與浮的標記記錄下來,並出示記錄表。)

通過記錄,使幼兒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目瞭然,還爲後面的總結交流活動提供了依據。

4、交流總結活動(指導語:說說記錄表,自己是如何操作的,發現了什麼。)

讓幼兒自己記錄結果,幼兒可以盡情表達,不僅發展了幼兒的友語言,還拓寬了幼兒思維。

七、延伸活動:(請幼兒在活動區想一想,利用各種材料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浮在水面的東西沉到水底,沉在水底的東西浮到水面)

在這裏,我使活動得到延伸,讓幼兒帶着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並尋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說課稿 篇4

說教材

1、說教學作用地位

《插入藝術字》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教材信息技術第三冊的內容,是四年級的教學內容。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插入剪貼畫、圖片的方法,並能夠使用“圖片”工具欄上的按鈕調整圖片屬性的基礎上學習的,也爲今後學習表格的裝飾、幻燈片的製作等奠定基礎。

2、.說教學目標

《插入藝術字》是基礎性的知識,也是教材關於“插入圖片”知識鋪墊的延伸,要讓學生踏踏實實地學好。我認爲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

學生掌握插入藝術字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熟悉藝術字工具欄中工具按鈕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自我探究、主動學習、自我創新的能力,讓學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求知慾。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插入藝術字的方法並能夠根據需要修改藝術字。

教學難點:使學生正確使用“藝術字”工具欄。

說教學方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了“任務驅動法”,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把“探究——合作——創新”的思想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在明確目標任務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發現方法、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採用“創設情境,揭示課題;合作交流,探求方法;拓展操作,鞏固新知;課堂總結”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展示師生在課前蒐集的包含有藝術字的廣告畫,報紙標題,各種商品包裝。讓學生認識到藝術字的“美”,並提出學習任務。

利用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情境中主動地、積極地接受任務,從而樂學。

二、合作交流,探求方法

任務一:出示任務,自己動手操作。

(1)打開Word,單擊“插入”菜單欄的“圖片”菜單,單擊子菜單中的“藝術字”。

(2)在“‘藝術字’庫”對話框中,選擇你喜歡的式樣,單擊“確定”按紐。

(3)在彈出的“編輯‘藝術字’文字”欄中,輸入你最喜歡或熟悉的詩句。

(4)選擇好字體和字號,單擊“確定”按紐。

通過以上操作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樂趣。

1、師:單擊‘視圖’菜單欄中的工具欄你有什麼發現?

2、學生會發現工具欄中也可以進入“藝術字”的設計。

3、師:你還能找到另外的方法嗎?

4、學生自主操作並全班演示,教師適時指導並即時肯定成績。

任務二:修改藝術字

1、小組討論:在“藝術字”工具欄中還有哪些奇特的功能。

2、學生操作實踐。

3、教師巡視指導。

4、小組彙報,集體討論交流並修改自己的作品。

這個環節是本課的重點部分,我利用提出任務,引導學生小組自主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激發學生求知慾,從而促使學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學習和團體協作達到掌握操作和使用目的。

三、拓展操作,鞏固新知

1、請同學們打開自己以前保存的文檔,運用藝術字的功能修飾自己的作品。

2、展示作品並交流學習心得。

在這裏給學生一個熟悉的作文題目,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不僅培養了學生獲取信息及寫作的能力,而且還激發學生創作的積極性,使學生自覺地愉快地創作。

四、課堂總結:

說說你這節課都學會了什麼,有什麼新的收穫,說出來和老師、同學們分享!

在這裏請學生自由說一說自己在本節課的收穫以及還存在的不足,瞭解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助於查缺補露,完善本節課。

說課稿 篇5

我說課的題目是九年級物理第十四章第一節《壓強》,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分析,教學程序,板書設計,教學反思這六個方面談談我隊這節課的理解:

一, 教材分析:

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材進行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壓強》是生產和生活中廣泛應用的一個概念,它是學習大氣壓強,液體壓強,浮力等知識的基礎,是貫穿全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的重點。

2.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 瞭解壓強的概念。

(2) 理解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 瞭解壓強公式中各個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

(4) 瞭解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的主要方法。

過程與方法

(1) 觀察生活中各種與壓強有關的現象,瞭解對比是提高物理思維的基本法。

(2) 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關?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通過探究試驗,觀察實驗現象,採集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瞭解,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法。

(3) 通過實際動手,實踐如何改變壓強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是學生獲得對壓強的感性認識,爲深入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打下基礎。

(3)經歷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學是人類創造發明的基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對壓強概念的理解

難點:利用壓強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二.教法分析:

(1) 本節課採用啓發誘導式的教學法,教師引導學生從 實驗中總結規律,並自己設計實驗規律,總結結論。

(2) 教學過程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

三.學法分析:

(1) 採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法。

(2) 通過對本節課的探究學習,培養學習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並培養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善於總結的思維方式。

四.教學程序

(一)引入新課

在炎熱的夏天,蟬在樹上叫個不停,在茫茫的沙漠中號稱“沙漠之舟”的駱駝,馱着沉重的貨物穩健地在鬆軟的沙子上行走,同學們:“你們知道蟬是怎樣從樹上吸取汁液的嗎?在鬆軟沙子上的駱駝又是如何行走自如的呢?”

蟬在吸吮樹汁,口器捕到樹皮上時,對樹皮一定有壓力,駱駝站在地面上,它的腳一定對地面也有壓力,那麼蟬的口器能刺入樹皮,對樹皮會造成什麼影響呢?駱駝的腳又會對沙地造成什麼影響呢?(洞,腳印)都是壓力的作用效果。

(二)新課導學

1. 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什麼因素有關?

(1) 提出問題

壓強的作用效果與什麼因素有關?

(2) 猜想與假設

讓學生猜想上面問題的答案,如: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有關,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3) 設計實驗

用海綿。小桌子。鉤碼等實驗器材做P77 14.1-3實驗

(4) 進行實驗

A. 讓受力面積保持不變,改變壓力的大小,觀察海綿被壓下的深淺

B. 讓壓力的大小保持不變,改變受力面積的大小,觀察海綿凹陷的深淺

(5) 討論與分析

讓學生討論3到5分鐘,並分析出結論:壓力的作用效果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還與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當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6) 討論和論證

讓學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圓珠筆或鉛筆自己設計實驗,驗證剛纔的結論。

2, 壓強

當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效果越明顯。當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作用效果越明顯。如果受力面積和壓力都不同,壓力的作用效果該怎樣比較的呢?

我們可以用單位面積上的壓力來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那麼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引入的新的物理量:壓強

(1) 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2) 公式:P=F/S

(3) 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時N,面積的單位時M2 ,壓強的單位時N/M2,它有一個專用的名稱叫帕斯卡,簡稱帕,符號是Pa。 1Pa=1N/M2

3, 課堂訓練

用投影顯示P77例題,分析理順解題思路,讓學生演板,書對桌面的壓強,並仔細講解。

4, 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任何物體能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物體就會被損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時需要增大壓強,有時需要減小壓強,那麼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是什麼呢?

學生討論3到5分鐘,然後總結出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S一定時: F增大,P增大

F減小,P減小

F一定時: S增大,P減小

S減小,P增大

舉例: (1)書包帶爲什麼做的很寬?

(2)坐在沙發上爲什麼比坐在板凳上舒服?

讓學生回答P78想想議議。

(三)課堂小結: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強的定義,公式,單位,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四)課堂練習:用幻燈展示6道題,從而對本節知識進行鞏固和加強。

(五)佈置作業:(1)P79 4 (2) 動手做P79 5

五,板書設計

壓強

1, 壓力的作用效果

(1)壓力的大小

(2)受力面積的大小

2, 壓強

(1)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

(2)公式:P=F/S

(3)單位:帕斯卡――帕――Pa

1Pa=1N/M2

3,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S一定時: F增大,P增大

F減小,P減小

F一定時: S增大,P減小

S減小,P增大

六,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的學習和探究,從而歸納出影響壓強的因素,壓強的定義,以及公式和單位,並且總結出了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使學生初步學會了使用控制變量法,在教學中,教師應重點指導學生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推理能力,從而使學生更準確的總結出物理規律。

說課稿 篇6

學習目標

①認識“匣、鋸、階”3個生字。會寫“挖、鞋”等13個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等15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③瞭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

教學過程:

熟讀課文

①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②自由朗讀全文,挑選自己喜愛的段落讀給大家聽。

鞏固生字

①用生字卡片開火車認讀。

②分類記憶要求會寫的字。

a.找出左右結構的9個生字:挖、鞋、鋸、搶、難、初、敵、階、懂。有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形聲字特點來記憶字形。

b.學生利用筆畫、偏旁或熟字記憶其他4個生字:斧、免、屋、管。

③給生字組詞。

指導寫字

①出示9個左右結構的字。引導學生觀察這9個左右結構的字各部分所佔的大小有什麼不同。

②學生寫字。

a.教師播放節奏舒緩的音樂,學生閉目靜坐,正確執筆,擺好坐姿。

b.學生對照範字臨寫。每個字寫兩遍。

c.教師巡視,及時評議。遇到共性問題可以範寫指導。將學生寫得好的作業即時展示。

抄寫詞語

①自己讀、記詞語。

②抄寫詞語表中的詞語。

複述課文

個人練習。指名複述,全班評議。

實踐活動

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26科利亞的木匣

埋挖受啓發

人長大步子變大一切在變

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是來自第三國小的劉建平,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中的第9課《趙州橋》,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法指導、教學流程、板書設計等方面作以闡述。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趙州橋》是人教版新課標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五組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用了短短的幾百個字,既交代了趙州橋的位置、設計者、建造年代,又介紹了趙州橋的外形特點,凸顯出趙州橋的雄偉、堅固和美觀,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緒。

本篇課文雖是說明文,但是它並不是純客觀的介紹,字裏行間,作者都是帶着感情來說明的。另外,本文的語言有其獨到之處:用長句子說明時,有的明白準確,有的全面周密,有的細緻入微。短句子則有的簡練,有的生動,有的承上啓下,使全文各段珠聯璧合。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我將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定爲:

①認知目標:知道趙州橋雄偉、堅固、美觀的特點。理解趙州橋設計的獨創性及其作用。

②技能目標:體會重點語句,領會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說話能力、思維能力。

③情感目標:感受趙州橋雄偉、堅固、美觀的特點,體會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體會重點語句,領會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的方法。理解趙州橋雄偉、堅固、 美觀的特點及設計的合理性和獨創性,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想像力。

(2)、教學難點

理解趙州橋設計的優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

①談話法

以欣賞圖片爲話題引出課題。

②"以讀代講"法

新課改提倡:重視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這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課文寫趙州橋"美觀"部分,語言生動優美,教學這一部分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讀中理解,讀中體會。

③"直觀教學"法

通過多媒體課件配合使用,直觀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啓發孩子思考,突破教學難點。

2.學法

與教法相適應,採用"讀讀——畫畫——想想——議議——練練"的學習方法,在多種多樣的課堂教學訓練中理解課文,培養能力,陶冶情操。

三、說教學程序

教學過程是師生的"雙邊"活動,爲了體現"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這一原則,以達到培養能力,發展思維的目的,我設計瞭如下四大環節教學: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第二環節、以讀促悟,理解文意。

第三環節、小組合作,共同探究

第四環節、拓展思維,激情結課

趙州橋以它獨特的建築風格聞名中外,世界上許多橋樑專家都到趙州橋參觀學習,如果你是一位遊客,你想誇誇它嗎?你想對以李春爲首的這些橋樑建築師們說些什麼嗎?

四、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要求內容的完善美,語言的精煉美,構圖的和諧美,字體的規範美。因此,我設計瞭如下板書,圖畫很直觀的表現了趙州橋的特點,有利於學生理解教學難點和重點,"雄偉"、"堅固"、"美觀"是文章的關鍵詞,它們很好地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一言以蔽之,在《趙州橋》這篇課文教學中,我以新課程理念爲指導,以新方法爲依託,積極倡導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精神,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中的以"學生爲主,自學爲主"的理念,同時通過讀讀,畫畫,想想,議議、練練等手段,充分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培養了創新精神。

具體的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詳見我的課堂教學。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趙州橋》是國小語文人教版第六冊中的一篇說明文。它從美觀和堅固兩方面介紹了聞名世界的趙州橋。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課文開頭先交代趙州橋的所在地,設計人及建橋時間,然後重點介紹趙州橋雄偉、堅固、美觀的特點,最後講作者由衷的讚美。全文層次清晰、重點突出,通過對趙州橋設計特點的說明,讚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爲:

①認知目標:知道趙州橋是世界聞名的石拱橋及它堅固、美觀的特點。理解趙州橋設計的獨創性及其作用。

②技能目標:學生初步學會抓重點詞句理解一段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說話能力、思維能力。

③情感目標:感受趙州橋堅固、美觀的特點,體會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分析

體會重點語句,領會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的方法。理解趙州橋雄偉、堅固、 美觀的特點及設計的合理性和獨創性,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想像力。

(2)、教學難點分析

關於橋歷史特點、建築特點、藝術特色,學生平時接觸少,很陌生。在課堂學習中,調動好學習興趣,使學生用心讀書、積極探究,理解趙州橋的獨創性,深入瞭解橋文化。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

(1) 質疑

懷疑,常常是創新的開始,教學中要讓孩子們做到不"唯書"不"唯上",敢於懷疑已成爲定論的東西,朱熹曾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所以在全文教學的處理上,我鼓勵孩子們大膽質疑,孩子們就文中趙州橋的三個特點,及"爲什麼趙州橋世界聞名""爲什麼這種設計是一個創舉""爲什麼趙州橋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才幹"等,()然後通過學習、探索得到答案,而孩子們這節課的收穫,也正是從無疑到有疑,從有疑到無疑的轉化中得來的。

(2)扶放結合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教學要十分重視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讀書習慣。針對本課特點,採用"舉一反三,扶放結合"法。首先扶着學生學習第二段,教師點撥,使學生掌握抓重點詞理解一段話的學習方法,然後讓學生運用這一方法學習第三段,旨在教學生樂學、會學。

②"以讀代講"法

新課改提倡:重視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這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本篇課文寫趙州橋"美觀"部分,語言生動優美,教學這一部分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讀中理解,讀中體會。

③"直觀教學"法

通過投影、錄音、錄象的配合使用,直觀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啓發孩子思考,突破教學難點。

2.學法

與教法相適應,採用"問——讀——畫——想——議——說"的學習方法,在多種多樣的課堂教學訓練中理解課文,培養能力,陶冶情操。

三、說教學程序

1.質疑導入,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內容如果發生興趣,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和強烈的求知慾,學習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開始,我引導孩子們大膽質疑,對文中的"定論"提出自己的疑問,如"與現代橋相比趙州橋既不寬也不長,爲什麼作者卻說它很雄偉"等很有研究價值的六個問題,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2.引導發現,解決疑問"爲什麼說趙州橋雄偉".

引導孩子們站在歷史的角度上來了解趙州橋,我在這裏選擇了使用信息技術,通過讓孩子們觀察與趙州橋同時代的其他石拱橋,來發現這些橋與趙州橋的差別,從而瞭解趙州橋的歷史地位,理解它的雄偉。在孩子們理解的基礎上,我通過朗讀引導孩子們領悟文章中作者是怎樣圍繞"雄偉"這個特點把它寫清楚的。此外還給孩子們介紹了用數字來具體描寫的描寫方法。

3.自主探究,解決疑問"爲什麼說它堅固".

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我通過上一問題的鋪墊,大膽放手,讓孩子們在讀中

4.運用學法,自學第三段。

任何能力的形成,必須通過不斷實踐,反覆訓練方能形成。爲使學生初步掌握抓重點詞理解一段話的學習方法。根據教材特點,第三段大膽放手,讓學生運用方法進行自學。

①學生自學第三段。

a.學生找出重點詞——美觀。

b.學生根據重點詞提出問題,總結出示:趙州橋什麼地方美觀?怎樣美觀?

c.學生同桌討論。

②在學生自學基礎上,教師抓住具體描寫龍的句子,深入理解本段內容。

a.讓學生找出具體描寫龍的句子,標出寫了幾種龍。

b.投影出示三種龍,讓學生通過觀察直觀感受圖案的千姿百態,栩栩如生,並結合理解"纏繞、前爪、抵着、回首遙望"的意思。

c.理解"有的"與"所有的"的區別。教師反導;老師覺得書上不只寫三種龍,還寫了一種"遊動的龍",你們說呢?以此激發學生討論辨析。

d.反覆朗讀,體會美感。通過指名讀、自由讀、齊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人人蔘與,個個實踐。在感情朗讀中品味出那龍"活"的感覺。

e.發現寫法特點,實施遷移訓練。通過剛纔的學習,具體寫龍的這兩句話是什麼關係?(分、總)你能換成總分的寫法來說嗎?今天,我們學"橋",如果老師要你們圍繞"橋"這個詞,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句式說一段話,你行嗎?進行遷移訓練。這樣的設計,學生學以致用,不但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說話能力的發展,可謂有"一石三鳥"之效。

③學習過渡句。

讓學生找出把"堅固"和"美觀"兩個內容連接起來的句子,認識過渡句,討論歸納出它"承上啓下"的作用。

5.感情朗讀,學習第四段。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第四段的內容已心領神會,因此,採用以讀代講法,讀出自豪、驕傲的感情。

6.引向課外,總結深化。

①除了趙州橋,你知道我們還有哪些聞名的古代建築嗎?

②我國有這麼多聞名的古代建築,你有什麼想法?

總之,讓學生在談感情體會上,達到情動而辭發,潤物細無聲的境界,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登泰山 觀日出》是新教材第十冊中的一篇課文,文章記敘了“我”登泰山觀日出的過程,描繪了泰山的綺麗風光和泰山日出的壯觀景象。

課文脈絡清晰,重點突出,按“登泰山”和“觀日出”分成;兩部分:第一節到第六節,寫了“我”沿着中天門、對鬆亭、南天門向上攀登,最後到達日觀峯的過程和一路上的所見所感,重點寫了泰山之高、雲海之美、山路之險峻。第七至第九節寫了日出時的壯觀景象,抓住整個日出前後天空顏色、光亮的變化過程和觀看時的感受,描繪了泰山日出的磅礴氣勢。

文章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一氣呵成,把雲霧變化莫測以及天空顏色、光亮的變化,寫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引人入勝。

本文是一篇遊記。課文按遊覽順序,以時間推移、地點變換爲主線,將登山的苦與樂和自然風光的美妙與壯觀緊密結合,寫景抒情,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從字裏行間,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用精彩的語言、澎湃的熱情傳遞美好的情感,表達對人生的追求。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較強的識字能力,教師只需對極少數易錯字稍作強調即可;在詞語的理解上,學生已學習了不少方法,可在課前通過相關的預習自學自主識字,在課堂中可分別就字詞的音形的難點和部分詞義可通過預習反饋加以檢測,當然一些重點詞語還需結合課文加以理解。

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概括、表達、理解、感悟的能力,但學生與學生之間仍有差異。相對語文學習能力強一些的學生已能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清晰、明確、完整地表達自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等。而相對語文學習能力的弱的學生在概括能力上還存在一點問題。

語文學習更應注重學習方法的掌握、寫作技巧的積累。文中出現的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對於高年級的學生來講已不陌生後,但實際運用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特別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比喻用得恰當、生動、優美,尚須多加點撥、練習。因此,教師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設計形式多樣的說寫練習,以提高其整理材料、組織語言和表情達意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本階段的教學目標及本班實際,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目標一:能在閱讀中自主識字,積累詞語。

在閱讀中自主識字,積累“遊覽勝地、耽誤、依稀可辯、層層疊疊、目不轉睛、刺激、情不自禁“等詞語。通讀全文,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詞彙。

五年級教材不提供統一的生字表,但這並不意味着不再需要生字教學。教學中應根據教材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學做針對性地指導。

目標二:默讀課文,知道課文寫了“登泰山”和“觀日出”兩部分內容;瞭解作者抓景物特點、展開想象,將景物寫清楚、寫具體的寫作方法。

在課堂上,讓學生找一找文章中的比喻句、擬人句,然後讓他們在小組內交流,通過朗讀,品味,領略五嶽之尊的神秀壯麗。再引導其展開豐富的想象,學習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把景物寫形象、寫具體。

目標三:領略五嶽之尊的神秀壯麗,開闊胸襟,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陶冶情操。

學生在如夢如幻的美景中欣賞美、享受美、體驗美,從而以澎湃的熱情傳遞美好的感情,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比熱愛之情。

四、教學設計與感想

本文描寫了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泰山日出的綺麗風光。文章以登泰山和觀日出分爲兩個部分,脈絡清楚,重點突出。其中,“登泰山”部分作者以時間、地點的變化介紹了登泰山時在中天門、對鬆亭、南天門、日觀峯的所見所感;“觀日出”部分詳細介紹了日出的美麗與壯觀景象,最後一節直抒胸臆,將登高觀日出時的感受完全表達了出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在教學設計時採用“導遊”的方式處理教材,目的讓學生在學習中拓展課外知識,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一開始,我利用“課前兩分鐘演講”,請一名“小導遊”向大家介紹泰山的情況,讓孩子們對泰山有一個初步的印象,爲學習課文作一個鋪墊。接着,讓學生在自由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按課題進行分段並用一個詞概括出對兩部分內容的感受。這是孩子們對課文的初步理解和感悟,讓他們從整體上去認知內容。

對於高年級的學生來講,語文學習更應注重學習方法的掌握、寫作技巧的積累。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時,我主要抓住研讀和探究進行。在“登泰山”中,讓學生通過閱讀,劃出表示時間、地點和感受的詞句。這不僅理清了課文思路,也讓孩子們懂得了寫作方法——寫遊記要抓住時間和地點這兩條線索來描寫景物。並且體會到了作爲遊客的“我”見到這樣的景色產生的感受和心情變化。對於這樣寫景的文章,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沒有很大的困難,關鍵在於,如何通過品詞品句來體會雲霧的變幻莫測,感受日出的壯觀美麗,由此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在課堂上,我就讓學生找一找文章中的比喻句、擬人句,然後讓他們在小組內交流,通過朗讀,品味,在如夢如幻的美景中欣賞美、享受美、體驗美,在領略五嶽之尊的神秀壯麗的同時,激發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美好人生的追求!在“觀日出”教學時,我抓住日出時動態的變化,藉助於媒體圖片的展示,同時利用已學過的《火燒雲》寫作方法進行能力遷移,並通過多形式的閱讀與品味,讓孩子們圖文並茂、直觀地去領略泰山日出的磅礴氣勢與壯觀景象。

另外,新課程開宗明義地要求教師充分開掘課文寫作資源,通過讀寫結合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在本課教學中,我結合文本,設計了寫作指導與訓練。通過“雲霧”片段的學習,讓學生學會“抓住景物變化特徵”通過動態的描寫把事物寫具體,寫生動。在學生深入比較句子後,我出示幾副比較有特點的泰山雲霧風景圖,問學生變幻莫測的泰山雲霧還會有哪些壯麗的景象?學着作者的寫作方法進行仿寫以積累寫作技巧。這樣,學生從觀察中學會了寫作,從寫作中領會了方法,從而提高了表達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最後,在教學結束時,讓孩子們把課前蒐集到的有關古人讚美泰山的詩或詩句進行交流,旨在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培養蒐集課外知識的本領,最終爲學好語文培養興趣。

說課稿 篇9

各位老師中午好!

我抽到到的上課內容是《指南》中語言領域目標中的其中一條,即具有初步的閱讀理解能力,年齡段定在了中班。於是我着重翻閱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這本書中語言領域的第二大塊內容,即閱讀與書寫準備,其中目標2就闡述了具有初步的閱讀理解能力。我仔細閱讀了中班年齡段的目標,其中就說到“能根據連續畫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說出故事的情節,並能隨作品的展開產生喜悅、擔憂等相應的情緒反應,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情緒情感,於是我把我要上的活動內容定在了繪本閱讀上。並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特點,我在大量的繪本中選取了《花格子大象艾瑪》這個繪本。

一、教材分析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這個繪本的故事內容幽默、有趣、並富有戲劇性的變化。艾瑪正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他非常特別,他跟其他大象灰灰的顏色不一樣,他是一隻渾身是花格子的大象,於是故事中的艾瑪就有了一點點小小煩惱,爲什麼自己不是一般的大象,這樣就出現了一連串歡喜而驚訝的故事。這也就使我想到,這隻大象的特別之處所帶來的濃厚興趣會使孩子們樂意聽《花格子大象艾瑪的故事》。

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

在生活中,孩子們也或多或少的會有這樣的感受與表現,特別是一些有特點的孩子,他們很介意別人怎麼看他。而中班孩子他們漸漸認識到了自己的特點,並能夠說出自己和別人的區別。通過閱讀艾瑪的故事,可以使孩子們感受到艾瑪的與衆不同給大家帶來的歡樂,從而使孩子們學會更喜歡自己。這也正符合《指南》中所提出的中班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特點。

二、目標定位

根據《指南》中所提出的中班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目標,我把它理解爲1、理解故事內容;2、表達想法;3、情緒情感的提升。這樣三部曲。根據本次繪本內容,我將目標定爲:

1、通過畫面,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理解故事的內容。

2、感受艾瑪的與衆不同,體會快樂的情緒。

活動重點:理解故事內容,並能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難點:感受艾瑪的與衆不同能夠給大家帶來快樂。

三、環節設計

環節組織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分爲主要的三個環節:1、激發興趣,引出主人公;2、理解故事內容;3、設計與衆不同的大象。

四、突破策略

1、運用多媒體課件。

我以PPT的形式向幼兒展現出生動畫面,讓幼兒從直觀的生動畫面中感受繪本的有趣,提高幼兒的注意力、理解力和對學習繪本的興趣。

2、截取繪本主要內容,幫助幼兒更好的理解。

在這個繪本中所帶給孩子的文本信息非常多,在多次閱讀後,我發現如果將每一頁呈現給孩子的話,首先超出了中班的上課時間,其次會比較散,於是我就抓住繪本中的核心內容,讓孩子隨着故事情節的變化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並隨之產生一系列的情緒反應,也是更好的爲目標服務。

3、抓住艾瑪的與衆不同所帶來的情緒情感爲主線。

有艾瑪在大家很開心——沒有艾瑪在大家都很沉默——艾瑪跟大家開了個玩笑,大家又很開心。這三個畫面是主要要突破的難點,我將帶領孩子重點觀察,感受。比如在觀看第一張艾瑪的圖片,我就留給孩子猜想的空間,問:“除了顏色不一樣,他還會是一隻怎麼樣的大象?”做好艾瑪快樂個性的鋪墊,也會爲後面的理解埋下伏筆。在觀看第二張幻燈片時,讓孩子們重點觀察大象們的心情,原來有艾瑪在大家很開心,艾瑪的快樂個性更加凸顯。到最後艾瑪跟大家開了個有趣的玩笑,引得大象哈哈大笑。這也正是因爲艾瑪的與衆不同所帶給大家的快樂的真諦所在,將整個活動推向高潮。

4、開放式提問,追求語言本位目標的達成。

在本次活動中,我創設了一個開放的語言環境,鼓勵孩子們大膽說,樂意說。如艾瑪長得怎麼樣?他會是一隻怎麼樣的大象?他在幹什麼?爲什麼睡不着?他可能會想什麼辦法?艾瑪是怎麼做的?等等這些開放式的問題讓孩子的回答此起彼伏,他們都願意說,喜歡說,表達自己的感受。也使幼兒更加有效的理解了繪本內容。

5、肢體動作的輔助,增加繪本的趣味性。

在本次活動中我抓住了三個地方進行肢體動作的模仿,首先是大象們把艾瑪拋起來的快樂畫面,其次是艾瑪抓住果樹搖果子的畫面;最後是艾瑪重新露出花格子大象們哈哈大笑的畫面。這三個畫面的動作模仿會讓孩子們進入繪本中的場面,感受到艾瑪的與衆不同所帶給大家的快樂。

6、注重情感基調的渲染。

故事中艾瑪的與衆不同帶給大家很多歡樂,在逐頁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我運用自己抑揚頓挫的語調和豐富的情感來渲染故事。並在最後一個裝扮大象的環節中播放了歡快的背景音樂,將幼兒參加“艾瑪化裝節“的願望和情感推向高潮。同時加上熱鬧的“艾瑪化裝節”背景圖,在這樣的畫面渲染下,極大的激發了孩子創作與衆不同的大象的靈感,爲本次活動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同時也讓繪本活動更加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