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熱門】說課稿十篇

說課稿 閱讀(1.41W)

作爲一名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說課稿十篇

說課稿 篇1

一、教學設計理念

語文 “閱讀”課程目標指出:“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它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爲此,《明天不封陽臺》教學過程是建立在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基礎上的自主、合作、探究的閱讀。課堂教學旨在把新知識蘊含在有準備的教育環境中,提倡教師與學生的學習方法相互作用,共同對話,藉助語文思想方法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圍繞認知衝突,更好的解讀文章,提高能力,從而建構新知識。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支持學生的表達與表現,激發認知衝突,放手給學生一個實踐反思學習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成爲閱讀學習的真正主人,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從而使學生自主的學習,快樂的學習,創造的學習,使閱讀的理解與感悟能力在原有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二、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明天不封陽臺》是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人與環境”單元主題下的一篇記敘文。人與環境這一單元既可以欣賞和諧的自然組合,又可以傾聽大自然的呼聲,透過自然界來解讀人類,從而作出善待自然,優化生存環境的明智抉擇,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教材中安排這樣一個單元,主要目的是爲了反映這一重大主題,而本文正對此作出了很好的詮釋。

作爲居於高樓大廈的某一單元的都市人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考和展現,這裏有作者一段心靈歷程的敘說,有對受傷而“身孕”的'鴿子的簡潔傳神的描摹,表達了一個現代都市人樸素美好的願望。文章篇幅不長,行文脈絡清晰,文字平實,八年級學生完全可以在與文本對話的基礎上通過一課時披文入情,但更重要的是審視隱藏在文本表面之下的作者的思維活動,體會樸實傳神語言中傳遞的信息,進而自然的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2、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大綱,結合新課程理念,在確定教學目標時不但要力求“胸中有綱”,更要“目中有人”,即堅持以育人爲本、以學生髮展爲本、以學生終身學習能力作爲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爲本。由此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1)理清作者的思路 (2)學會簡潔而傳神的描寫

過程與方法目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模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引發學生對現代城市中“人與自然”問題的思考,

幫助他們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簡潔而傳神的描寫。 難點:對現代城市中“人與自然”問題的認識和思考

4、教材處理

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基礎,但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需要一個過程,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因此,無論是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還是品味妙筆,傾聽心聲,都是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解讀和對語言文字的品味去發現,去建構。

爲了把學生從“吸收——儲存——再現”傳統學習模式中解放出來,我將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內化、組合。首先,在整體感知上,打破常規,從標題的關鍵詞入手來理解圍繞“陽臺”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經歷了怎樣一個過程,爲什麼會發生變化而將這種感性認識引入一個理性的思考,又因爲“在任何領域的學習中,語言都是重要工具,”所以,文學的薰陶自然離不開語言文字,將變化的直接原因鎖定在鴿子上,就自然轉入品味對鴿子的描寫,並總結方法,這樣不但使變化的根本原因的引出自然合理,同時將培養學生的能力落到實處;其次,從讀的本質來看,是對作者所表達的對現實世界的再認識,再體驗,所以通過學生描述圖片來傾聽大自然本身的敘說,這樣學生在嘗試中交流、討論,,可以再次強化重點,也使難點得以突破;最後,設疑,創造認知衝突,進行思想的碰撞,不僅具有靈活開放的特點,而且對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與感悟,從而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自然充分的培養。

三、教法、學法與教學手段

本節課在教法上,體現教師的“啓發引導”,在學法上,立足文本“自主合作,探索發現”,達到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立足於讓學生去理解,去感受,去發現,去創新,避免用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

教學手段上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啓發學生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課的知識目標是瞭解新型師生關係的基本內涵;能夠說出與教師交往與溝通的基本準則;瞭解、掌握與教師交往的幾種正確方法(技巧)。能力目標是能夠通過恰當的方法表達對教師的感情;能夠運用角色互換的方法理解師生交往中的矛盾衝突,能夠主動與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是願意與教師交往,積極與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認同教師職業所蘊涵的價值傾向,例如奉獻、敬業、愛;主動增進與教師的感情,尊敬教師,理解教師,體諒教師;認同新型師生關係之民主、平等的基本價值取向,積極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學重點難點是學會與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創建和諧美好的師生關係。

二.說學情

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新型師生關係的基本內涵,能夠正確處理師生交往中的矛盾衝突,與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引導學生樹立起師生交往的新觀念。

三.說教法

導入採用隨堂調查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通過學生採訪教師

活動來引出傳統師生觀念使師生間交往存在困難。通過兩張圖片進行對比,讓學生根據圖片說出新型師生關係的基本內涵。

四.說學法

通過學生小品表演展示案例,運用小組合作探究來分析案例,並使學生掌握一些教師交往的`技巧,再結合自身的經歷,談談自己當時是怎麼處理的?如果以後碰到會怎麼處理?把所學的只是運用到生活實際,以此來突破教學重難點。最後,通過“教師,我想對你說”這個活動,讓學生把心裏話寫出來交給老師,使知識得到昇華。

五.說教學過程

第一目:師生交往新觀念

導入新課:說說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中有關傳統老師的形象

(1)傳統師生關係的特點及負面影響

特點:老師是權威,學生是遵從者

負面影響:造成師生間的隔閡,影響師生間的交往

活動一:老師補充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和我國古代孔子談話教學法,並就“學生新角色和師生交往的新行爲”發表看法?

(2)新型師生關係的特點

基礎:新型的師生關係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

表現:在這種關係中,師生之間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學習、教學相長。老師是我們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是我們的朋友。

通過活動一,引導學生髮現師生新角色之間的對應關係,明確新型師生觀的精神,引導學生髮現觀念轉變對師生交往行爲產生的積極效應,鼓勵學生主動改變師生關係。

第二目:共築師生情感橋樑

活動二:看圖說話P50

你有過這樣的煩惱嗎?遇到這樣的事,你是怎樣處理的?處在困惑中時,你主動與老師溝通了嗎?

(1)主動溝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

化解與老師的誤解、矛盾,增進與老師的感情,一切從主動溝通開始。溝通產生理解,理解產生信任。

活動三:情景再現,請幾組同學分別扮演老師和學生 (情境教學法)

數學課上,坐在副班長小強旁邊的幾含“搗蛋鬼”嘀嘀咕咕說個不停,弄得大家都很煩。老師再一次警告後,要求小強坐到教室最後面的一個空位上,老師不停地催促小強,小強氣呼呼地坐在那裏就是不動,大家預感到一場衝突就要爆發…….

老師是怎麼想的?

這種衝突會如何發展、如何解決呢?

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相同嗎?結果相同嗎?爲什麼會有不同的結果?

(2)主動與老師溝通的方法

①從老師的角度看問題。

原因:老師與學生角色的不同,看問題的角度的不同是產生師生矛盾、衝突和對立的主要原因。(補充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加以說明)

怎樣:學生如果能夠從教師的角度、立場考慮問題,設身處地爲老師着想,就能理解老師的想法,從而順利化解師生之間的衝突

②正確對待老師的表揚和批評。

老師的表揚是肯定,是鼓勵,是期待;老師的批評是愛護,是鞭策,是期待

當我們被誤解的時候,一定要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向老師作出解釋

表揚要再接再厲,批評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③原諒老師的錯誤。

活動四:補充故事,柏拉圖關於人的定義(人——雞)

原因:作爲普通人,老師也不可避免地會犯錯誤。(人非聖賢,孰能無錯。)

怎樣:用恰當的方式指出老師的錯誤,不傷害老師。(你認爲有哪些恰當的方式呢)

(3)師生交往禮儀

禮貌待師

注意場合

勿失分寸

六.教學反思:

以隨堂調查導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小品表演展示案例,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強化學生的感知能力,並引起學生共鳴。聯繫自己平時和老師交往的現狀,說說自己在師生交往方面存在的問題,使知識得到昇華。

在上課過程中出現了跟預設不一樣的答案,有些地方處理的不是很好。在設置問題時不夠明確,導致學生回答出現偏差,整節課出現頭重腳輕的狀況。

說課稿 篇3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西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的課文《可愛的大能貓》的第二課時,這篇課文以大能貓的外表談到它的貪吃,再談到它的好喝,以自然化、人性化爲切入點,抓住兒童的興趣指向,引領孩子滿懷嚮往地去探索大熊貓王國裏的趣事,文章用淺顯易懂,俏皮的語言將身子肥胖、貪吃好喝、淘氣可愛的大熊貓形象活脫脫地展示在讀者眼前,使孩子對它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下面我把它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板書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說說教材,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大能貓貪吃好喝的生活習慣,產生對大能貓的喜愛之情。

技能目標:主動積累自己喜歡的段落,在讀中感悟,把句子寫具體的方法。

情感目標:教育學生懂得如何去關愛大熊貓,保護大熊貓,進而關愛動物。

教學重點:體會大熊貓貪吃好喝的生活習慣,產生對大熊貓的喜愛之情。

教學難點:通過感受大熊貓的`可愛懂得如何去關愛、保護動物。

二、教法與學法

在這堂課中,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和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引導學生儘量通過自學、討論、交流的方法去理解大熊貓的生活習性,通過勾畫想象等方式去感悟大熊貓的慵懶、憨態與可愛。提倡啓發式、討論式教學,主張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會理解課文,發散思維;在合作學習中,學會解決難題,獲取知識。

三、教學過程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採用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爲學生營造了新型的良好的課堂氛圍,爲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教學。

1、 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好老師,所以我利用謎語進行導入。首先,我說:"同學們,有一種動物,它身穿黑白袍子,足蹬黑色靴子,戴副黑邊鏡子,愛吃嫩綠竹子。你能猜出它是誰嗎?"學生們興致勃勃的來猜謎底。最後猜出是大熊貓。隨機我出示課件(一張大熊貓的圖片),並揭示課題《可愛的大熊貓》。

通過播放課件,從形象的大熊貓生活片斷吸引學生,使他們的思維處於一種張開的狀態,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裏,感受到大熊貓憨態可掬,非常惹人喜愛,知道可愛是題眼,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爲他們理解課題及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2、自主釋疑,知識反饋

在學生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深入瞭解大能貓惹人喜愛的原因,想想課文五個自然段各寫了什麼內容,勾畫出描寫相應內容的語句,邊讀邊想象大熊貓的外貌特徵和生活習慣特點,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發現每個自然段的首句都概括了本段的內容,因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積極主動地歸納、概括出課文介紹了大熊貓的外表、習性及其性情,《新課程標準》提出,國小語文應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讓學生經過有目的地觀察和有意識地思考,有針對性地去討論,對問題產生獨特的想法後,才能充分、深刻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例如:在第二段中,讓學生弄明白第一句是中心句,後邊幾句是怎樣圍繞這一句寫具體的。討論中學生都會有不同的想法,引導學生有序地發言,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條理地將自己的意見充分表露,使課堂討論呈現一種"個性思想展現,交流意識濃厚"的良好氛圍。

3、細緻讀文,深入理解。

解決了生字的難題,部分學生已經能流利的讀文,在此基礎上進行聽讀評價練習,既有助學生正確流利的讀文,又鍛鍊了學生的評價能力,爲學生理解課文做好鋪墊。隨後,運用"關於大熊貓你有哪些瞭解?"這樣的問題發散學生的思維。學生的答案可能是生活中積累的,也可能是文中剛瞭解到的,由於學生年齡小,他們的答案不會很全面。通過這一問題的解答,使學生對大熊貓的特點有了全

面的掌握。並帶着對大熊貓的瞭解,引導學生再讀課文。要求學生找出有關大熊貓外貌及生活習性的語段。

接着,我出示一段熊貓寶寶的錄像,使學生在觀看錄像的過程中,對大熊貓流露出更加喜愛的情感。並引導學生帶着這種情感在讀課文,讀出大熊貓的可愛,讀出自己對大熊貓的喜愛。其中,重點對描寫大熊貓的習性和外貌特徵的詞句進行朗讀體會。如:"身子胖","尾巴短","毛茸茸"和"吃箭竹時的動作","淘氣時的動作"等。在這裏教師適時的對學生進行情感上的教育,這麼可愛的大熊貓只有我們國家纔有。所以,大熊貓是我國的國寶,咱們要珍惜它、愛護它!

3、拓展延伸,聯繫實際

學完全文後,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讀出對大熊貓的喜愛之情。最後把學生引入課後的課文鏈接,通過學生的朗讀和交流體會,從中獲取更多的關於大熊貓的知識。並在課餘蒐集有關大熊貓的其他故事,寫成讀書筆記講給其他小朋友們聽,引起全人類保護動物的意識。

四、板書設計

這堂課的板書設計一目瞭然,便於讀後把握課文內容。

外表 -- 黑白相間 憨態可掬

可愛的大熊貓習性 -- 貪吃好喝 溫和淘氣 性情 -- 穩重好靜 靈活敏捷

說課稿 篇4

一、說班級情況

二(1)班共有學生47人,他們愛讀古詩,有的學生能背誦五十幾首。我感覺學生背古詩不吃力,一會兒就能背一首,只是在理解詩意上

有點難度。還有,有的古詩學生雖然會背了,但表達不出詩的意境。在理解詩意和感受意境方面,需要老師的引導。

二、說教材

《春曉》這首詩描繪的是春天一個雨後早晨的情景,表達了詩人愛春、惜春的真摯情感。詩題中的“曉”是指早晨。前兩句寫一****來,不

知不覺天已亮了,聽到四處鳥的婉轉叫聲。同時詩句向人們傳遞春光是多麼的美好,連睡覺都那樣的舒服,不知不覺天就亮了。爲後文作者

感悟春光不能永駐埋下伏筆。“眠”:睡覺。“不覺曉”:曉,天亮;不覺曉就是不知不覺天就亮了。“聞”:聽到。“啼鳥”:鳥的鳴叫

。後兩句寫想起夜裏聽到陣陣風雨的聲音,不知道春花又落了多少。全詩平實自然,蘊涵深厚,字裏行間流露出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對落花

的惋惜,提示讀者春光短暫,應該加倍珍惜纔是。《春曉》的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一點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跡。而言淺意濃,景真

情真,就象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晶瑩透澈,灌注着詩人的生命,跳動着詩人的脈搏。讀之,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詩人情與

境會,覓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是最自然的詩篇,是天籟。

三、說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曉、眠”,能按筆順正確的書寫,知道這些字在詩句中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春曉》。

3.初步理解這首古詩的意思,感受作者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正確、美觀地書寫生字;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春曉》。

難點:理解這首古詩的意思。

五、說教法學法

第一步:導入(指名背古詩《春雨》、《春夜喜雨》,複習上節課的.內容)

第二步:會讀(初讀古詩,認識字詞)

多種形式練讀古詩(教師範讀古詩;學生自讀古詩、指讀、糾正不正確讀音;合作學習,小組讀一讀、比一比)

第三步:讀懂(合作交流古詩大意)

對於詩意的理解,讓學生們完整的說下來難度很大,所以教學中,我先對重點字詞進行引導、點撥,幫助學生理解:如第一句詩中抓住“春

眠”、“不覺”,第二句詩中抓住“聞啼鳥”,第三四句詩中抓住“花落知”還是“知花落”等詞語,然後指導學生觀察書上的插圖,結合

自己已有的學習經驗和基礎合作交流,理解詩句的意思。

第四步:誦讀(熟讀成誦,體悟意境)

師示範背誦,學生模仿,掌握節奏,停頓,知道押ao韻,感受詩的意境。配樂唱詩。

第五步:積累(課外延伸,背有關春天的古詩)

第六步:寫字(識記、描紅、臨寫)

寫字指導。“曉”右上角沒有點,試着與“繞”比較記憶。

“眠”,根據偏旁識記。

說課稿 篇5

* 教材解讀

首先是教材解讀:

《井上的樂趣》是我國著名版畫家郝力羣先生回憶童年生活所寫的一篇散文,收錄在《我的樂園》一書中。作者有條有理地寫了一個清涼的小天地——水井,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生機勃勃的大自然的畫面。條理清晰,語言質樸純真,充溢着作者對快樂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令人讀來不禁想要一同嬉戲這塊快樂的小天地。

* 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和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憑藉具體的語言文字,學習抓住事物的特點,詳略結合等寫作方法。

4、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學習,在探究中品讀古井帶給作者的樂趣、體會作者懷念美好童年及對故鄉真誠的愛。

第四點教學目標正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 說教法、學法

在這堂課中,由課題入手,直接揭題導入,從而明確的主要內容,而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探究性,緊扣關鍵字詞句,對文本進行富有個性化的閱讀,期間再付之相關的說話訓練、句式訓練等,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讀懂文意,體會文境。

* 說教學過程

一 揭題導入,檢查預習。

語文的學習是以課文文本爲載體,能正確掌握字詞、朗讀等是學好一篇課文的基礎,而經過較爲系統的練習,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自學方法,因此第一環節主要是揭題導入新課,並着(zhu)重檢查學生課前的預習情況。

1揭題導入

配樂出示相關圖片,教師描述情景:這是一個古老的水井,在它的周圍生長着許多有趣的植物,不時還有可愛的小蜜蜂、小鳥等動物來這裏做客呢!這兒也是作者力羣先生小時特別喜歡的地方,爲他的童年帶來了無窮的樂趣,今天我們就一起走近這口古井,感悟它的獨特樂趣。教師相機板書課題:請學生齊讀。

接着是檢查預習環節。

2 檢查預習

主要通過學生自主彙報,互相提醒的形式來檢查預習情況。

重點關注字音:平翹舌音:桑葚 翹舌音:做巢 輕聲字:薄荷 後鼻音:耕地

易錯字音:懸崖 碾爛(nian) 哺餵(bu) 灌木 石臼(iu)

易錯字形:巢 螺 臼 (運用形象記憶法記憶)

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請學生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二 以“趣”字爲抓手,引領學生研讀文本。

版塊一 走入文本,靜思默想,感受“趣”。

本篇題目表述清晰,重點突出,因此我選擇把文題作爲教學的突破口,以貫穿起全文的教學。首先引導學生明確此處的“井”是指作者童年時代家鄉的一口老水井,接着請學生通過查字典理解“樂趣”的詞義,即“使人感到快樂的情趣。”那麼家鄉的這口井究竟給作者帶了什麼樂趣,讓作者的童年如此快樂呢?引導學生以這個大問題爲線索去通讀全文,尋找答案。

新課程標準積極提倡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能夠在寬鬆的氛圍中實現資源的互補,使得學生的主體地方得以發揮。另外本篇課文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很適合學生自學。基於以上兩點思考,我主要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組織學生研讀文本。

此次小組合作要求主要有:

1 默讀課文,思考水井的哪些事物給作者帶來了樂趣?“趣”在哪裏?

2 圈畫出關鍵詞句,學習以寫關鍵詞的方式進行批註。

3 小組長組織組員交流,要求每個組員都要發言。

4 小組選派一名代表進行彙報。

我深知這一環節對於整堂課的重要性,因此我會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交流時間。

版塊二 結合文本,暢所欲言,傾吐“趣”。

陶行知先生曾倡導過“六大解放”,而其核心是解放學生的大腦,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因此在讓學生靜思默想後,我將組織學生來交流自己的感受,在交流的過程中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

結合文本內容及學生年段特點,對於交流環節我進行了以下的預設。

1 “趣”在生機勃勃的植物。

第三至五自然段向讀者描述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植物圖,這種趣味是顯而易見的,學生較易能找到,

另外在學生彙報時重點引導學生抓住植物的特點來講述,並學習作者這種準確的表述方法。

如甜杏是桔黃色的,紫桑葚是水汪汪的,薄荷草則是清香的,水井邊還會有什麼樣的植物呢?你能想一想,說一說嗎,引導學生抓住植物特點來進行言語實踐,在學生多樣的回答中也就理解了此處“……”的作用。此時可相機進行寫法小結,並副板書:抓特點來寫

再讓學生找找看作者詳寫了哪些植物呢?(有荊條、薄荷和酸棗樹)它們都有什麼特點?描寫荊條一句,作者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蜜蜂的嗡嗡叫說成是在哼着小曲子,此處可以進行仿寫練習,讓學生在實際練習中體會擬人句的用法及作用,感悟作者語言的生動。薄荷重在感受其清涼。而描寫酸棗樹的語段則重在啓發學生想象一羣小孩子撿紅酸棗吃的快樂情景,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番,進行讀說結合的言語實踐訓練。

水井邊的植物只有這些嗎?當然不是,其實有甜杏、紫桑葚、薄荷、灌木等七種植物呢,讓學生感悟水井邊植物之多,這麼多的植物作者卻只選了幾個最有代表性的來寫,使得重點更突出,指明在寫作時,學生也可以學習這種詳略結合的寫法,並副板書,進行寫法歸納。這一部分帶領學生感悟植物多與特色各異,體會這生機勃勃的植物們給作者帶來的不同的樂趣。

2 “趣”在活潑可愛的小動物。

古井邊不僅植物衆多,有趣的動物也不少呢。相信學生一定能找到這些有趣的小動物們的。叫作“倒”(第四聲)的小動物學生可能並不清楚,教師可以補充相關圖片資料,告訴學生這種小動物其實就是蟻獅,形狀像沙和尚的頭,有一對大顎,因爲平常總是倒退着走,所以被稱作“倒”因其會在沙地上一面旋轉一面向下鑽,看起來就像在耕地一樣。這麼奇特的行走方式相信學生一定會覺得很有趣的。再如那“撲通撲通”跳進井裏的青蛙,“尾巴一翹一翹”的黃鸝,“在井上飛翔”的小蝴蝶……(ppt標註 體會省略號用法)總之小動物部分並不難懂,而且小動物的動作十分有趣,因此這一部分重在啓發學生想象小動物的動作,做一做動作,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感悟小動物的活潑可愛,體會這份無邊的樂趣。

3“趣”在獨具特色的地形。

出示“我們的井,可不是一般的井,地形好極了,它在一個懸崖下。”一句,這種地形好在哪裏呢?原來這裏的“崖壁是凹進去的”“井的左右是高高的石壁”。這時老師可以相機進行板畫古井的地形,幫助學生理解這獨特的地形究竟是什麼樣的,從而讀懂這奇特的地形所形成的有趣之處,那就是作者所言的.“下起雨來也下不到井裏”。“人家的井都是從井底往上冒,而我們的井卻是一股泉水從石壁的一條裂縫往下流。”在學生交流到泉水時,引導其感悟“叮咚叮咚”這一象聲詞的使用之形象,進行運用象聲詞的口語練說,並相機播放泉水叮咚作響的音樂,配以清泉細流,綠意盎然的圖片,引發學生感悟這天然泉水之清、之涼、之多。

4 “趣”在自由無拘的玩耍。

古井邊豐茂的植物、可愛的動物、獨特的地形爲童年時代的作者提供了天然的玩耍空間,而這種自由無拘的玩耍自然讓孩提時的作者感到樂趣無窮。那還等什麼?趕緊去看看小時候的作者都玩什麼了?原來他們用小手摸出小螺或者小蝦,可惜卻從未摸到小魚。這裏可以播放相關圖片感受捕捉的樂趣。對於爲曾摸到小魚的遺憾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關注標點符號來體會,“多麼希望井裏能夠出現小魚呵!”這裏用了一個感嘆號,作者該是多麼的期盼啊!爲什麼如此期待呢?一個破折號向我們解釋說明了原因:原來孩子們只在圖畫上看到那種小魚,而自己卻從未摸到過他們,一個省略號將孩子們滿心期待卻又落空的遺憾表現的淋漓盡致。然後請孩子試着用這樣的語氣來讀一讀,在讀中體會標點符號在表情達意上的重要作用。(此時,副板書關注標點)

版塊三 透過文本,觸摸人物,昇華“趣”。

文本字裏行間都透露出“趣”字,更多的是停留在感知層面。對於文字內隱的“趣”往往會忽視,因此在讓學生交流完自己的閱讀體會後,我會補充適當的作者背景資料,明白作者寫成此集子時已是七十多歲高齡了,並一生以自己出生於靈石,身爲靈石人而感到自豪……這樣,這個“趣”字字不僅僅代表着有趣,也蘊含着作者對美好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對家鄉真誠的愛了。

在這三個大版塊的教學中,我還會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相機組織不同形式的朗讀,以讀促悟,以讀促講。另外我不僅引導學生理解的文字,更通過多種形式進行了言語實踐的訓練。《國小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中指出“在語文閱讀中,文本語言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載體,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以它爲憑藉,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學習思想,接受薰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認識、學習的對象,閱讀時不僅要接受信息,更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這裏說的載體便是語言文字,因此在教學中我還關注了引導學生品味、消化、積累、運用課文的語言,接受寫作方法上的薰陶,實現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三 拓展延伸、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力羣回憶散文集《我的樂園》,走近作者無憂無慮快樂的童年生活。

* 板書設計:

井上的樂趣

植物 抓住特色

樂趣 動物 懷念童年 有詳有略

地形 熱愛家鄉 關注標點

玩耍

總之,整堂課緊緊圍繞着“自主探究,自讀感悟”這一主題,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真正享受閱讀的樂趣,使課堂成爲學生生命成長的快樂歷程。!

說課稿 篇6

《我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品德與生活教材第一冊中第三單元《健康生活每一天》中的第二課。根據大綱的安排,這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體會眼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瞭解正確的用眼常識,養成愛護眼睛的良好習慣。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思維特點介於感知和具體形象之間。根據以上分析,我是這樣確定這一課的教學目標的:1.體會眼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對盲人以及其他患有眼疾的人表現出初步的同情心。2.瞭解正確的用眼常識,知道不良的用眼習慣對眼睛可能造成的損害,養成愛護眼睛的良好習慣。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體會眼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瞭解正確的用眼常識和不良的用眼習慣對眼睛的損害。教學難點是養成愛護眼睛的良好習慣。怎樣讓學生輕輕鬆鬆獲得知識,在快樂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我認爲關鍵在於感知體驗,寓教於樂。在教學過程中我採取感知體驗爲主,設計大量學生體驗活動,不斷讓學生感受眼睛的重要性,及時調控課堂氣氛,從而喚起學生對眼睛的重視,誘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能積極主動地去思考、理解教師講授的學習內容。我還結合愉快、對比等多種教學方法,去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做到樂教於學。同時,我重點指導學生掌握和運用歸納、對比的學習方法,鍛鍊學生的觀察、說話和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根據本班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我精心設計了以下幾個活動:

活動一

1.教師出示謎語:上邊毛,下邊毛,中間有顆黑葡萄,有它可以看書報,有它可以看世界。學生猜謎底(眼睛)

2.眼睛在人們的生活中有什麼作用?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說說眼睛的作用。

3.體驗活動①找一名學生上臺蒙着眼睛畫一張笑臉,說說畫時的`感受。②另找一名學生在蒙着眼睛在教室裏走一圈,說說走時的感受。(師輔助)③全體學生在紙上寫出自己的姓名,要求寫得端正、規範。再閉上眼睛寫一次,對比兩次的不同,體驗沒有眼睛的不方便,全班舉手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如何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課的開頭我設計了“猜謎語”這個低年級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戲,讓學生猜想,這樣一來,就像磁鐵似的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使他們對這堂課充滿了好奇心。接着我讓學生進行體驗活動,真正感知體會到眼睛的重要性,沒有了眼睛做什麼事都不方便。]

活動二

1.同學們剛纔已經體會到沒有眼睛的不方便了,不過,你們才體會了幾分鐘,卻有一種人要一輩子體驗眼睛看不見東西的痛苦,你們能猜出來他們是誰嗎?(猜:盲人)

2.你們能幫助他們嗎?課件出示盲道、殘疾人專用廁所等圖片資料。

[設計這一活動,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同情盲人及眼部有疾病的人,並願意幫助他們。培養學生的同情心,鼓勵學生去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

活動三

1.學生說說在生活中如何愛護眼睛呢?

2.課件出示:小朋友們這樣做對嗎?爲什麼?長期這樣下去眼睛會怎麼樣?(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

3.在平時生活中還應該注意些什麼?

4.課件出示判決題:這幾個小朋友在平時做到了愛護眼睛了嗎?假如你是眼睛,你想對你的小主人說些什麼呢?並演示如何改正壞毛病。

5.眼睛很容易受到傷害,這幾個小朋友這樣做會造成什麼後果?(小組裏討論,然後在全班交流。)

[這一活動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正確的用眼常識,知道不良的用眼習慣對眼睛可能造成的損壞,養成愛護眼睛的良好習慣。]

活動四

1.課件出示護眼歌,宣傳用眼衛生,預防近視。

護眼歌

人體眼睛是件寶,生活學習離不了,保護視力我牢記, 眼鏡不會把我找,手不揉眼講衛生,紅眼沙眼得不了。

2.提議:上了一堂課了,眼睛也有些累了,讓眼睛休息片刻,我們一起來做眼保健操吧!

3.小結: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讓我們從現在起,養成愛護眼睛的好習慣,讓每一個人都有一雙明亮的眼睛。

[本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知道了眼睛很重要,要保護眼睛就得注意用眼衛生,每個人都要養成愛護眼睛的良好習慣。]

發給每個人一張卡片,你能看明白上面的內容嗎?請你把它貼在寫字檯前,每天做到哪項,就在哪一格里獎勵自己一隻漂亮的眼睛,下個星期請你自己畫一個表格,提醒自己,一直堅持到期末,看看誰的成果多。

說課稿 篇7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馬說》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於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鬱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傑只有遇到伯樂,纔可發揮才幹,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全文寄託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用文字來書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

二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使學生了解作者韓愈懷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的主題。

3.明確文章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培養學生對人才的認識。

瞭解託物寓意的寫法,領悟作者飽滿於字裏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是本課學習的重點。聯繫作者的生活經歷,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學習的難點。

三 教學方法設計

新課標指出 “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 爲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我加強了課文的朗讀環節,以語氣作爲切入點,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帶動學生體會文章字裏行間蘊含的強烈憤懣不平的感情。

加強積累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環節,所以我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採用了朗讀教學法、討論點撥法、延伸拓展法等等教學方法鞏固學生的文學積累。

四、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國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爲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爲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走進韓愈的生活經歷,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擡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

(二)簡介作者及時代背景

強調作者25歲已高中進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懷才不遇的經歷。從而明確文章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

(三 ) 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頓節奏和重音。

2.領讀,由教師帶領全班學生一句一句的讀,體會文中11個“不”字的語氣。

3.學生對照課文註釋小聲讀,體會句中關鍵字詞表達的感情。

4.男女同學各一名代表朗讀,針對學生朗讀情況,學生自評,教師適當點撥。

5譯讀積累:分小組合作串譯課文,藉助工具書和註釋,獨立圈點總結出文中的重點詞句。教師提示學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6交流探究:每組派出代表,或翻譯全文,或交流重點詞句,或提出質疑。

這個環節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學法,能使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上來,成爲課堂的主角

(四)研讀探究:

提出問題,要求用原文回答

1文章開頭是如何闡述“千里馬”和“伯樂”的關係的?

2提問:文中哪句話點明瞭中心?

3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4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通過上面的問題 讓學生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體會到明君對人才的重要性。

5背誦積累

6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韓愈,齊讀全文。

本設計力求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通過多層次誦讀,師

生共同研討部分句段的朗讀技巧。領悟作者飽滿於字裏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五)拓展延伸

1)以“懷才不遇、壯志難酬,有太多的中國文人有這樣的遭遇了。”爲開頭寫一段話,融進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們表現這種情感的文句詩句。

2)討論: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

這個環節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加深學生對於中國古代文人懷才不遇整體印象,認識到這是個時代的悲劇。然後再聯繫到今天的生活,拓寬其對人才的認識。更好的達到本文的情感目標。

附:板書設計

(識別人才的人)伯樂不常有——不以千里稱也 (痛惜) (埋沒人才的人)食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憤怒) (有才能的人)其真無馬也邪 ——其真不知馬也 (嘲諷)

說課稿 篇8

一、實驗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空氣佔據空間嗎》是教科版三年級上冊《水和空氣》單元第六課中的第一個探究活動,本活動是在學生認識空氣和知道空氣確實存在的基礎上,讓學生認識空氣與其他物質一樣,可以佔據空間,爲後面《空氣佔據空間的變化》、《空氣的重量》奠定基礎。

二、動畫導入,提出問題

在活動伊始,播放多媒體動畫《烏鴉喝水》的故事,以舊知帶新知的形式引入。這樣導入,適合學生喜歡看動畫片的心理特點,既能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更能使他們直觀形象地看到瓶子裏的石子多了,石子佔據瓶子底部的空間大了,水就會慢慢上升,烏鴉就能喝到水。從而使“佔據空間”這個抽象概念具體化,便於學生理解什麼叫佔據空間。同時也是對物質粒子不能同時佔據同一空間的初步理解。

當學生知道液體和固體都能佔據空間之後,充滿幻想和好奇心的他們便會不由自主地產生疑問“空氣是不是也會佔據空間呢”,從而自然過渡到實驗探究環節:空氣佔據空間嗎?

三、實驗原型及不足之處

實驗原型,把一團紙巾放在一個杯子的底部,然後將杯子豎直倒扣入水中,再緩緩將杯子垂直移出水面,通過觀察紙巾沒有溼,來證明空氣佔據了空間。我認爲該實驗雖然操作簡單,但存在以下不足:

(1)、由於空氣不可見,原實驗很難讓學生清楚的看到空氣的流動。

(2)、如果實驗時杯子不垂直,很難達到理想的實驗效果。

(3)、實驗過程中,總有一些學生不小心把紙團打溼,從而影響結論的產生,同時,實驗桌上散落着一個個溼紙團,既浪費材料,又不夠衛生。

(4)、實驗操作時,學生不小心會把衣袖弄溼。

因此我對該實驗進行了如下改進。

四、實驗改進

1、實驗材料:

水槽、瓶蓋上有小孔的無底塑料瓶、乒乓球、水、橡皮泥

2、實驗要求:

把塑料瓶對着乒乓球豎直壓入水底,不移動瓶子,你能讓乒乓球聽你的話,分別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從而證明空氣佔據空間嗎?看誰能想到更多不同的辦法?分組先討論,然後再做實驗。

3、實驗展示:

方法一:

(1)、用橡皮泥堵住小孔,把塑料瓶對着乒乓球豎直壓入水底。這時觀察到的現象是乒乓球也隨着被壓入水中,停留在水槽底部,說明瓶子裏的空間被空氣佔據了,水就進不去了。

(2)、拿開橡皮泥,空氣從小孔中跑出來,水佔據了空氣原來的空間,乒乓球也跟着慢慢上升。堵住小孔,乒乓球停止上升,拿開橡皮泥,乒乓球又繼續上升。這就說明空氣是佔據空間的。

方法二:

用擰瓶蓋的方法,讓瓶內的空氣一點點跑出來,也能使乒乓球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從而證明空氣佔據空間。

方法三:

將瓶蓋取下來,用嘴往瓶子裏吹空氣,也能讓乒乓球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吹入的空氣把水趕走,乒乓球隨着下降,停止吹氣,水進入瓶內,乒乓球跟着上升。如果吸瓶內的空氣,還可以讓乒乓球停在比水槽的水面更高的位置。吸氣時,瓶內的`空氣跑到哪兒去了,它們佔據了哪兒的空間?從而引導學生認識空氣不僅要佔據瓶子裏的空間,還會佔據我們人體內的空間,空氣佔據着我們周圍的空間,進而深化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3、實驗效果:

(1)、以上實驗使空氣佔據空間與空間被替換的現象非常明顯。

(2)、這些實驗變靜爲動,直觀易懂,更加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

(3)、學生不會把手甚至衣袖弄溼,操作簡單又衛生。

(4)、拓展了學生的科學思維,啓迪了學生的智慧,培養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創新能力與合作精神。

五、演示實驗

爲了進一步驗證空氣佔據空間,我又增加了一組演示實驗。

1、實驗原理:

空氣也像其他物體一樣佔據空間。

2、實驗器材:

燒杯、漏斗、雙孔橡膠塞、集氣瓶、彎玻璃管、乳膠管、夾子、水槽、氣球、紅墨水適量

3、實驗裝置平面圖:

實驗一 實驗二

在實驗裝置時,提醒學生要注意密封效果。同時因爲裝置中,玻璃器皿多,學生實驗時,要輕拿輕放,小心使用。

4、實驗過程:

實驗一:

學生應該有這樣的經驗,如果在這樣一個瓶中裝滿水,再通過漏斗向裏面注水,漏斗中的水肯定不能再流進瓶中,因爲已經有水佔據了瓶中的空間。

實驗二:

5、實驗效果:

(1)、增加的實驗,把無形、無色的空氣變成了看得見、聽得着、摸得到的一種物質,學生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空氣的存在並佔據空間,獲得了生動直觀的實驗效果。

(2)、該實驗充分地激發了學生的聽覺、視覺,促使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全面地理解了佔據空間就是擠佔空間或防止空間被擠佔。

(3)、實驗簡單,方便教師反覆操作演示,有利於學生多次觀察實驗。

(4)、該實驗方案更加完善,更加嚴謹。

利用空氣佔據空間的原理,我還給學生準備了一個小魔術—燭火潛水(演示)。

六、燭火潛水

七、拓展延伸

課後探究活動:用什麼辦法能吹大套在瓶子裏的氣球?

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一) 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章,本節內容與前一節的藻類、苔蘚和蕨類一起,構成了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併爲後面學習的“被子植物的一生”打下基礎。

(二) 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規定和教材內容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

(1)說出種子的結構,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能說出種子植物比其他三類植物佔優勢的原因。

2、能力目標:

(1)學會科學觀察的基本步驟及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思考的能力;

(2)鞏固調查法的運用,培養學生蒐集、處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3、情感價值觀培養:

(1)參與收集種子和果實的活動,體驗與人的交流和合作;

(2)培養學生探究生物科學的興趣,體驗探究學習的快樂。

(三)教學重點:

1、解剖和觀察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說出種子的結構及各部分功能;

2、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思考、討論得出正確的科學結論的能力。

(四)教學難點:

學生實驗的順利進行,把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探究的過程,使學生動手、動腦、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並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二、教學策略

(一)教法分析

1、 重新整合教學內容,體現探究學習

教材安排是先探究菜豆、玉米種子的各部分結構,歸納出種子的主要結構,再通過種子與孢子的比較,最後得出種子植物能成爲陸生植物優勢種類的原因,在 實際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將教學內容重新進行整合,課前佈置學生調查本校的植物種類,並查閱種子植物種類的資料數據,通過對資料的分析引導學生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並通過實驗驗證,這樣把本節課設計成了一個的探究式教學過程,容易使學生對本節的學習更加主動、迫切,理解也會更加深刻。

2、 運用類比,培養學生的遷移思維

在學生觀察掌握了豆類種子的主要結構後,提出問題:“玉米種子在適宜的環境中也能萌發成幼苗,那麼,玉米種子中應該包含哪些與豆類種子相似的結構呢”,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再引導他們實驗驗證,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3、 體現開放性,拓展課堂教學

本節以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作爲探究對象,實際上適合探究的豆類種子比比皆是,可以給學生提供不同的豆類種子,供學生探究,最後歸納出豆類種子的基本 結構。在這一過程中,前一階段是開放的,不同小組可以選用不同的材料探究,留給了學生自主選擇、自主探究的空間,而後一階段則是通過交流、對比等思維的碰 撞,培養了學生的歸納能力。

探究種子內部結構的重點之一就是認識胚就是一個幼小的植物體,爲了解植物的一生奠定基礎,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胚的各部分將來發育成什麼。小組討論設計 實驗方案,教師在給予適當評價的同時鼓勵學生在課外完成實驗步驟,拓展和延伸課堂教學內容,同時也爲下節課《種子的萌發》打下基礎。

(二)學法分析

本節課主要是通過學生的自主觀察、推測、驗證的探究過程,來認識種子的結構和各部分功能的,但應注意到七年級學生生物學知識積累不多,特別是實驗的機會少、動手能力差,教學在重視探究性學習方式的同時,應該教會他們初步的觀察方法及步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探究實驗。

七年級學生正處在積極思維的年齡段,敢於大膽猜想。而猜想是科學探究必由之路。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多處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培養學生優良的思維品質。

三、教學過程設計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 導入新課,提出探究內容

學生彙報課前調查學校陸生植物種類有30多種,大都是種子植物。對校園中的植物有了一定了解後,再找同學彙報蒐集到的種子植物種類的數據資料,使學 生的認識從個別上升到了整體,通過資料學生很容易看出種子植物佔有絕對優勢。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爲什麼種子植物在陸生植物中佔有絕對優勢?”教師引導學 生思考:種子植物與其它植物最大的區別?學生思索得出:最大的區別是有沒有種子產生。種子具有什麼樣的結構能發育成一個新植株,不同的種子的結構是否也不 同呢?通過實驗你會找到答案。

(二) 分組實驗,探究種子結構

1、觀察豆類種子

學生閱讀教材實驗內容,並說出觀察菜豆的`步驟,師生共同總結觀察生物體的基本步驟。小組觀察自選的豆類種子,對照菜豆種子圖片來認識內部結構,要求 學生統一將各部分結構塗成圖片中對應的字體顏色。提供不同的豆子,爲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發現搭臺階。給種子染色這一過程使學生能夠更清楚的認識種子各部 分結構,並且樂於參與到這一探究過程中來。實驗結束後,請學生在實物投影儀前展示不同的豆子,全班同學給予評價,形成相互學習的氛圍。讓學生有成就感,認 識到不同豆子的結構是一樣的。最後總結豆類種子的結構,從實物又回到圖片,進一步鞏固知識。

結合種子和幼苗的對比圖片,推測各部分結構的發育方向或功能。小組討論驗證假設的實驗方案,有的小組說把種子種在土裏,每天觀察種子的萌發過程;其 他小組的同學馬上說種到土裏就看不到了,應該用一個透明的杯子,把種子種在杯子一側,從外面能看到種子萌發的情況;還有的小組同學說不用土壤,放在水裏種 子就能萌發;有的小組還說用彩筆標記上這樣看的更清楚等等;再次探究這一過程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烈的討論往往能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使學生的思維水平 得到提升。教師總結評價實驗方案,並且鼓勵學生課下大膽嘗試。事先準備一組種子萌發的實物材料,讓學生對胚的各部分發育有更明確的認識。

2、觀察玉米種子

玉米種子在適宜的環境下也能萌發成幼苗,那麼,玉米種子應該包括哪些與豆類種子相似的結構呢?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猜想、發言,其他同學評價,培養學 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通過課件指導學生如何進行實驗,重點提示縱切玉米種子的方法。課件出示玉米種子的切面後,讓學生猜測各部分名稱,往往對於胚乳部分學生 會猜測成子葉,這個出現錯誤的過程,正好加深了他們的印象。提醒學生注意玉米最外面是果皮和種皮癒合在一起,所以玉米是果實,習慣上成爲種子。在教師指導 下分組實驗,個別小組投影自己的實驗結果並說明,其他同學評價。

3.歸納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異同點

通過圖片複習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結構,讓學生對照圖片設計表格歸納、總結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異同。掌握比較這種學習方法,自己設計表格,培養學生處理加工信息的能力,歸納總結的能力。

總結種子的基本結構,強調胚的重要性。

(三)對蒐集的種子進行分類

展示課前收集的種子、果實,感受種子植物與人類有密切的關係。並根據他們已有的知識進行分類,發表自己的看法。使學生的認識從局部上升到整體,從個別上升到一般,從而有利於學生形成種子結構的完整概念。

(四)得出結論,完成探究活動

播放一段錄像使學生全面瞭解種子比孢子生命力強的原因,討論得出結論,討論提綱如下:

1.孢子和種子哪一個生命力更強?爲什麼?

2.種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環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什麼?

這樣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探究實驗過程。

(五)課堂小結,點撥提高

通過課堂小結,把整節課的內容進行歸納,概括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具體的知識網絡。

(六)課堂練習,鞏固提高

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分層練習:

熟悉教材內容,掌握基礎知識

運用基礎知識,分析解決問題

聯繫生產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目的是理解和鞏固知識,培養信息處理能力,發展和鍛鍊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說課稿 篇10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彩色的非洲》,它是五年級下冊第八組課文的最後一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本文作者以飽滿的熱情,描述了非洲的驕陽藍天、花草樹木、動物世界、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藝術風采,從多個方面展示了非洲的自然風光和異域文化,表達了作者對非洲的讚美之情。

教學目標:

1、自學本課的生字、詞語,聯繫上下文或藉助工具書理解詞語的意思。

2、通過品讀優美的語言文字,感受非洲的多姿多彩。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加深對課文內容和異域文化的理解。

4、摘錄優美的詞語和句子,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非洲的讚美之情。

教學難點:感受非洲獨特的風情與文化,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一、激趣引入,走進神奇的非洲

同學們,在我們地球上,有一塊神奇的土地,它的名字叫“非洲”。

教師投影出示非洲地圖。通過交流對非洲已有的認識,引出課題《彩色的非洲》。

[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激發學生了解非洲這片神奇土地的慾望,引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併爲下面的學習作好情感與相關知識的鋪墊。]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非洲的多彩

1.學生自學課文

出示自學提示:自由讀課文,遇到有注音的生字多讀幾次,把句子讀通順;課文是圍繞那句話寫的,從文中劃出,並想一想,圍繞中心句寫了哪幾個方面?

2.學生自學

3.檢查自學情況

[該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從整體上對非洲有一個總的印象——非洲真是一個多彩的世界;讓學生知道課文是圍繞着一箇中心句展開的,具體寫了五個方面的內容。]

三、研讀課文,具體品味非洲的多彩

1.非洲是色彩斑斕的,是多姿多彩的,一切都是那麼美麗!

請你仔細閱讀課文,你覺得課文的哪一個部分最美?請你仔細研讀,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非洲是彩色的?

2.交流:重點學習第四自然段

這段話寫非洲的什麼是彩色的?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的?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對文章重點段落的理解上,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從學生的興趣、需要出發,結合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自由選擇朗讀的段落。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品位語言的精妙,體會非洲各種不同的色彩。在品讀中,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色彩美的感受,對異域文化的欣賞。同時,通過摘錄自己喜歡的詞語、句子,並背誦佳句,不斷豐厚學生的語言積累,爲今後的運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3、非洲還有許多麗神奇的植物呢!請看:教師出示圖片。

同學們,你能想作者一樣,運用比喻或擬人的手法,向大家介紹一下這些植物嗎?指名學生說。

4、非洲,不僅是植物是彩色,還有……也是彩色的,請同學們分組學習討論,你還從哪些地方感受到非洲是彩色的?

簡單交流。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接受式學習之外,學會自主、探究、合作地學習,培養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精神和合作精神。這樣做,就使學生的認知不斷得到完善很昇華,最後對課文形成自我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個性感悟非洲的多彩

非洲是一方神奇的土地,他古樸、自然、美麗;他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目光。

老師這兒給同學們蒐集了一些有關非洲的網站,建議同學們利用課外的時間去逛逛,對非洲有更多的瞭解。

但同時,他更呼喚人們以和平的心態對待這片淳樸的土地;讓我們共同保護這片奇異的土地。

[此設計的目的是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通過讀書、查閱資料、收集圖片,個性感悟非洲的多彩,豐厚學生的文化積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