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熱門】說課稿彙編7篇

說課稿 閱讀(1.6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門】說課稿彙編7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學情

從五年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來看,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能主動開展探究活動。從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體系上看,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物質科學科學知識,已具備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冷”和“熱”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感覺,可以一“摸”瞭然;從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背景、心理特點等方面來看,學生對加熱之後的.冷水袋會上浮是因爲水加熱之後體積增大難以理解。因此,在課堂上我積極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究這個問題,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實驗探索得到科學的答案。

二、說教材及教學目標

《給冷水加熱》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國小科學五年級下冊《熱》的教學單元組的第二課時。本課主要指導學生初步瞭解熱的知識,以及給冷水加熱之後所產生的沉浮現象,讓學生通過實驗來分析其產生的原因,爲後面物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以及熱的傳遞方式的學習打下基礎。

(一)教學課時:一課時。

(二)教學重點:

1、水加熱之後重量不變。

2、水加熱之後體積增大。

(三)教學難點:

研究冷水袋受熱上浮的原因。

(四)依據《科學課程標準》和教材編排意圖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使學生知道水加熱之後體積增大而重量不變。

2、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學習會用猜想、實驗、觀察、分析等方法得出結論。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體會發現、探索新問題的樂趣。

三、說教法、學法

教法:

實驗觀察法、動手操作法(指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現象,最後得出科學結論。)

學法:

分組討論法,讓學生自主探究、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整個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只作啓發式點撥,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思考和操作)。

四、說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教具準備:

水袋、杯子、熱水、插入吸管透明瓶、勺子、抹布、水槽、自制天平。設計思路: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實驗—驗證假設—鞏固應用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老師這裏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把冷水袋放入兩杯水中一個沉一個浮,這是怎麼回事呢?想知道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給冷水加熱》你們就會知道其中的祕密了。(激趣導入,設置懸念,溝起學生求知的慾望,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二)學習新課:

1、觀察現象,激發思考

①學生看到沉浮現象發現冷熱水的區別,把熱水杯中的冷水袋撈起來讓學生上來摸,感覺冷水袋溫度的變化。大家交流並猜測:冷水袋加熱之後怎麼就會浮起來呢?

②複習前一單元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來大膽猜測冷水袋會浮起來跟什麼有關呢?(由此激發學生想用實驗證明自己猜想的慾望。)

2、提出問題、做出猜想與假設:

水加熱之後重量是否發生了變化?

水加熱之後體積是否發生了變化?

3、制定實驗方案

我先把所有的材料分放到小組的桌子上,學生分小組交流選用哪些材料來證明水加熱之後重量是否改變,哪些材料證明水加熱之後體積是否改變,學生自由討論,發散思維,你們還有更合適的材料嗎?利用自己認爲合適的材料設計出實驗方案。兩個實驗的先後順序學生可以自主安排。

4、學生實驗

做實驗前明確實驗的注意事項,便於學生正確演示實驗,提高動手操作實驗的水平。教師巡迴指導,注意強調安全,對學生個別實驗的失敗加以指導,強調同學之間分組完成,互相探討。(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加大學生間交流,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

5、驗證假設、總結原因彙報實驗結論:

水加熱之後重量不變,體積增大。現在你們能對冷水袋受熱上浮的原因做出解釋嗎?

(三)鞏固提高

1、讓學生思考,爲什麼燒開水時水壺裏的水不能裝得太滿?啤酒瓶飲料瓶裏的啤酒飲料都不會裝得太滿這是爲什麼?

2、出示思考題:相同體積的冷水和熱水哪個重,相同重量的冷水和熱水誰的體積大。

(四)拓展延伸

五、說板書設計及反思

重量不變

2 給冷水加熱

體積增大

說課稿 篇2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數學廣角”例2的內容—合理安排時間。在認真學習《課程標準》,深入鑽研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爲什麼這樣教爲基礎,從教材分析,目標重難點分析,教、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本單元主要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事例,讓學生嘗試從優化的角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的方案,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對策論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很容易找到,而且會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的策略,這裏的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優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統籌方法在生活中的應用,能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時間。

(2)會用流程圖表示事情的安排順序。

2、過程與方法:

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感受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性,養成珍惜時間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時間。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

難點:會用流程圖表示事情的安排順序,引導學生從優化的角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化方案。

三、說教法與學法分析:

(一)說教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能從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出最優的方案。教學難點是從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出最優的`方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

1、創設情境主要採用了多媒體直觀觀察的教學方法,根據國小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規律,創設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使學生處於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最佳狀態。

2、探究體驗的這部分內容主要採用了引導學生觀察和發現,解決問題採用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讓學生從中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問題中作用。

3、注重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拓展課堂教學的空間。儘可能地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驗證答案,並引導他們自己總結,從而逐步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二)說學法:主要採用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

1、給學生創設熟悉的情境,學生在這熟悉而又喜歡的情境中,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嘗試解決具體的問題的方法。

2、在時間安排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與同伴交流合作,共同探究新知。

3、用再創造方法學習數學。學生在教師提供的活動空間中,去體驗而歸納,由類比而猜想,由發現到證明。

四、說教學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源於生活,以用於生活”,“數學教學更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情境,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儘量把數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讓數學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把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生動、易於理解。下面,本人結合自己這節課的教學實踐,談談在《合理安排時間》這節課的課堂教學中是怎樣構建生活化數學的。

(一)、引趣導入

(二)、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三)、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1.屏幕出示例2情景:(先不出示工序和問題)

師:就在這個時候門鈴響了,大家看大屏幕,誰來說一說這幅畫的內容?

師:你想一想沏茶都需要做哪些工序呢?

師:我們來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工序?分別需要多長時間?(屏幕出現沏茶工序和問題)

2、觀察工序

師:觀察工序,你發現了什麼?

(工序的順序是亂的,有些事情可以同時做。)

師:咱們先把他的順序排一排好嗎?

師:快速的算一算,看看小明做着幾件事需要多長時間?

3、屏幕出現問題

找學生演示,說理由,選出最優方案!

(四)、練習鞏固

1、做一做第2題

2、合理安排時間——做飯

3、做一做第3題

(五)課堂小節: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項脊軒志》第二課時(出示課件),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談一談我對這篇文章的理解。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項脊軒志》是《語文》教材第六單元的第三篇文言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的教學要求是“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由於文言文距今年代較遠,閱讀困難較大,所以大多技校學生對文言文不感興趣,甚至產生反感。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想讓學生喜歡學習文言文,就必須考慮文言文教學的“古爲今用”,必須面向學生實際。

我在日常教學中比較重視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以語言文字爲載體培養學生的感情共鳴。《項脊軒志》是淺易文言文,抒發的是親情,容易激起學生的感情共鳴。從我校德育教育的大環境和語文教學改革的小環境出發,我想通過本文的教學,嘗試對學生實施“感恩教育”,以教材爲例子,激發學生對親人的感激,喚醒學生的感恩意識,同時使他們克服對文言文的陌生感,願意學習文言文。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分析,在第一堂課學生已理解文意和掌握篇章結構的基礎上,我把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能力目標: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文言文閱讀方法,能根據要求篩選歸納信息;

2.德育目標:解讀歸有光難言的傷痛,培養學生情感共鳴。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文言文閱讀方法,完成能力目標。

教學難點: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完成德育目標。

三、 教法與學法

爲了使學生掌握上述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在教學中將注重教給學生正確的文言文閱讀方法,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形象、直觀的優勢,通過討論、課堂劇演出等手段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來完成教學目標。

四.教學過程

我將教學過程設計爲以下5個步驟:

(一)、新課導入

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好奇心,我先出示一個謎語:以成語“衣錦還鄉”爲謎面,猜一位明代作家名。 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積極思考作答。謎底:歸 有 光。通過新課導入融洽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求知慾,使學生注意力迅速回到課堂教學上來。

(二)、新課講解

1.教給學生正確的文言文閱讀方法,訓練學生根據要求篩選歸納信息的能力,使學生明確文言文閱讀同現代文一樣,第一步要整體把握文意。這便啓示我們:閱讀文言語段,要把它當作文章來讀,而不能把它當作古漢語材料來閱讀。按照這個閱讀理念閱讀古文選段,首先不要死扣字、詞、句,要先整體理清思路,特別要注重把握其人、事、理(情)。所謂人,是指語段中寫了幾個人物,主要人物是誰,人物間的關係怎樣。所謂事,是指語段中寫了幾件事,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所謂情,是指文段圍繞主要人物所敘述的事件裏蘊涵的感情。

(1)指導學生找出本文所記敘的人。學生明確:本文所記敘的人物主要有歸有光、老嫗、母親、祖母和妻子;其中歸有光的形象可分爲幼年、少年和成年。

(2)指導學生找出本文所記敘的事。學生明確:本文所記敘的事情主要是家庭瑣事,依次有修繕項脊軒、諸父異爨、回憶母親、回憶祖母、項脊軒遭火未焚、懷念亡妻等生活畫卷。

(3)指導學生透過這些人和事找出作者流露的情。學生明確:

修繕項脊軒——喜

諸父異爨、回憶母親、回憶祖母——悲

項脊軒遭火未焚——悲喜交加

懷念亡妻——悲

通過以上3個步驟的訓練,把抽象的理論轉化爲具體的`能力,使學生建立起正確的文言文閱讀理念,完成教學重點,併爲話題討論做好鋪墊。

2.教師出示話題:難言的傷痛,不老的親情。

(1) 幼年歸有光的傷痛

(2) 少年歸有光的形象

(3) 少年歸有光的內心世界

(4)成年歸有光的內心世界

把全班分爲4個組進行討論比賽,每組討論解決一個話題;每組由學生推選1名組長來蒐集組員討論的信息,然後歸納作答。如有不準確的地方,教師指導,學生補充,最後讀懂歸有光的內心世界。板書如下:

幼年的傷痛:想像和懷念母親

難言的傷痛 少年形象:好靜、、勤奮

不老的親情 少年內心世界:悲涼

成年內心世界:人亡物在,無限傷心

通過本話題討論,突破教學難點。

(三)、拓展訓練:指導學生進行課堂劇演出,每組選出2名演員,要求3男5女。

角色分工: 學生1——幼年歸有光 學生2——少年歸有光 學生3——成年歸有光 學生4——母親 學生5——老嫗 學生6——祖母

學生7——妻子 學生8、9、10——諸小妹

通過情景模擬和角色扮演來消除學生對文言文的陌生感,培養他們探究問題的能力,領悟文章中流露出的真情,喚醒學生對親人的感激意識。

(四)歸納總結(5`)

一間百年老屋,又小又漏又暗,似乎沒有什麼可寫的,但老屋卻見證了作者家境的變遷,也記錄了他家人的音容笑貌。寄託了作者的綿綿哀思,讀之令人心酸掉淚。聯想我們現在的技校學生,大多爲獨生子女,很多人一切以自我爲中心,對別人的辛勤付出,缺乏感激之情,缺乏感恩之心。擁有時不知道珍惜,失去時才知道可貴。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愛家庭、愛父母是愛祖國、愛人民的起點,我們通過本文的學習,希望同學們珍惜親情,從感恩開始,孝敬父母、爲父母分憂。願本文就是一面鏡子,時刻照見同學們感激的面容、感恩的心靈!

(五)佈置作業

學習本文借老屋寫親情的寫作技巧,想想母親對自己的關愛,請同學們作文《感受母愛》。

(六)板書設計

文言文閱讀方法:整體把握人、事、情(理)

幼年的傷痛:想像和懷念母親

難言的傷痛 少年 形象:好靜、、勤奮

不老的親情 內心世界:悲涼

成年的內心世界:人亡物在,無限傷心

說課稿 篇4

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教材二年級上冊《流動的畫》。它是一首充滿了款款深情,又蘊藏着濃濃童趣的小詩。詩中,“我”坐在車窗邊觀賞祖國大地,美麗的“畫”是流動的,“我”的情感也隨之靈動!——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熱愛流動的畫,熱愛祖國。詩歌文質兼美,語言形象生動,讀起來琅琅上口,很適合兒童欣賞和朗讀。

我從三個方面來向大家彙報:教學理念、教學要求、教學過程。

一、教學理念

根據教材的特點,其字裏行間蘊涵着極其豐富的審美資源。因此,在學習語言文字的同時,我把引導學生審美作爲重點,把這節語文課上成一堂美的欣賞課。“讓詩教永駐語文課堂”,這就是我教學設計的主導思想。我的想法是:

1、落實“讀”——讀出形、讀出情、讀出神

2、感受“美”——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

爲學生創設一個“書聲琅琅”的課堂氛圍,讓他們沉浸在優美的意境中,豐富情感,陶冶情操。

二、教學要求

教學目標

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置教學目標:

1、將“讀”的訓練貫穿於教學全過程,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讀通、讀順、讀美課文,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2、使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地感悟到詩歌的語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培養語感。

3、激發學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熱愛祖國的美好河山。

教學重點

通過落實“讀”,讓學生感悟詩歌的'“美”。

教學方法

我主要採用“自讀自悟”的教學方法,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在整堂課中,力求做到:

過程——儘可能讓學生自己——參與;

問題——儘可能讓學生自己——提出;

疑難——儘可能讓學生自己——探究;

朗讀——儘可能讓學生自己——評價;

詩歌——儘可能讓學生自己——感悟。)

三、教學過程

1、讀出詩歌的形,披文入境發現美(顯示)

“讀出形”即讓學生通過讀,在頭腦中喚起語言描繪的形象,發現詩歌的美。這個環節通過3步來實施: “猜謎激趣,讀題質疑”; “自讀自悟,合作探究”;

“觀畫說景,感自然美”。

上課一開始,我用了一首優美的關於“畫”的謎語詩。(演示: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這樣,緊緊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引導學生大膽質疑,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課學習、探究。

接着,讓學生通過三次自讀(顯示:一讀,自主解決課題質疑;二讀,自主合作學習生字;三讀,合作探究新的質疑),把課文讀通、讀順、讀懂。

利用“活化”教材內容,創設情境(演示:車窗外不斷變換的美景),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再結合詩歌中的語言描寫,讓學生在頭腦中喚起詩歌描繪的形象,讀出詩歌的“形”。

這個環節,主要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初步讀懂詩歌。

2、讀出詩歌的情,情理交融欣賞美

“讀出情”即引導學生讀出語言蘊涵的情感,由發現美進而到欣賞美,提高了審美的層次。要達到這一目的,教師要以學生爲主體,以情感爲突破口,讓學生主動走向教材。

首先,讓學生“盡情品讀,賞自然美”。即引導學生品讀詩歌中寫景的六個句子。(演示)通過對比讀、指名讀、評價讀、挑戰讀、示範讀、配樂讀等方式,(:品讀:對比讀、自主讀、指名讀、評價讀、挑戰讀、示範讀、配樂讀)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會。學生在反覆誦讀中,揣摩語言,欣賞景物,獲得美的享受。

緊接着,拓展學生思維,讓學生“內化文本,說自然美”。我是這樣設計的:小朋友,猜猜看,流動的畫中還會有什麼美景?二年級學生的生活感受畢竟有限,我用出示田野、瀑布、藍天圖,指導他們模仿課文的句子進行描繪,讓“大家都來說流動的畫”。爲學生創設說話的情境,進行口語訓練。

“略讀課文,悟人文美”。通過“三讀三說”學習詩歌的第二小節,(出示:三讀三說——自由讀,說說讀懂了什麼;分角色讀,說說沒讀懂什麼;集體讀,說自己的感想。)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思考,感悟到詩歌中蘊藏的人文美,懂得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熱愛祖國的美好山河。此時,學生的理解已經層層深入,能明確地領悟到詩歌的語言美、情感美和意蘊美了。

3、讀出詩歌的神,導之以行創造美

這個環節裏,我再次藉助多媒體,通過兩個方面和學生一起來感受、學習,引導學生讀出語言包含的精髓和言外之意,達到審美的更高境界。

“廣泛閱讀,拓展知識”。我讓學生收集課外資料,更多地瞭解祖國的壯美山河。通過泛讀拓展,“讀出神”。

“感官閱讀,延伸情感”。讓學生通過“飽覽祖國美麗河山”,(演示:一張中國地圖,圖上演示從長沙出發的鐵軌圖,鏈接著名風景點的美景)又一次讓學生從感官上來“閱讀“祖國的畫,延伸情感。從課內知識自然地拓展到課外生活,引導學生用實際行動來表達對祖國的愛,來創造美!

在迷人的風景中,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欣賞戛然而止,“課已盡而意無窮”。

總之,本課教學以新課程標準爲指導,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自主完成對詩歌的探究和感悟,提高審美情趣。力求在詩歌的教學上有所創新,“讓詩教永駐語文課堂”!

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我和我的祖國》,下面我會從以下七個方面去說課:1、教材分析2、教學目標3、重點難點4、課時安排5、學情分析6、教法7、教學程序。首先我們來進行教材分析。

一、說教材

歌曲《我和我的祖國》選自教材:廣東教育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出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走進音樂世界》第一單元愛我中華歌曲《我和我的祖國》是我國現代題材的一首優秀創作歌曲。演唱者以第一人稱手法,用歌聲訴說了我和祖國息息相連、一刻也不能分割的心情,是許多著名歌唱家音樂會上的保留曲目,深受廣大羣衆歡迎。歌曲的旋律舒展流暢,歌詞純樸無華,旋律與歌詞結合,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歌曲爲6/8與9/8拍子結合,爲主歌、副歌的兩段體結構,旋律在B段從1-1八度變換至高音的段落,令人心潮澎湃,把與祖國的永不分離的情感比作大海永不幹涸的心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首歌曲不管是獨唱還是合唱,雖然風格不同,但對祖國眷戀之情依然表現得令人神往。

二、說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通過對作品的聆聽和演繹,激發起學生愛國情感。

2、過程與方法:聆聽、模仿、探究、練習。

3、知識與技能:能夠初步感知複拍子的音樂律動感,學會歌曲並能獨唱與合唱作品。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

1、通過歌曲的不同版本的演繹來認識人聲並辨別唱法。

2、通過作品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難點:

1、樂理知識學習:對歌曲中複合拍子的把握和學習,並能區分單拍子和複拍子,並且學習附點音符。

2、演唱:要讓學生克服對自己聲音的自卑感和激發學生對歌唱的熱情,並能在合唱中學習團隊精神。

四、說課時安排:一課時(40分鐘)

五、說學情:

藉助聽、看、說、唱等多種感官的參與激發想象力;共同完成對複拍子的律動感掌握、適用的旋律和情感表達和總結作用等相關知識的理解;男女生均可能獨立完成作品的'演唱並能合唱作品;能認識獨立演唱和合唱的區別;認識人聲演唱的類別;總之,始終把音樂的參與感受活動放到重要位置。

六、說教法

根據新課標中“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的要求,我確定的教法是:在依據國中學生音樂學習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的基礎上:

①有意識地爲學生創設不同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②設置唱、朗讀、伴奏、劃拍子等不同的參與方式,引導複拍子的不同歌曲的比較,激勵學生主動學習;

③參照課本創造加工,整合體聯相關內容,開闊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

七、說教學程序:

(一)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鋼琴

(二)設計思路:國中的學生,是一個變聲時期,尤其是七年級的學生,剛剛從國小踏進國中,不單只是環境的變化,更多的是心理和身理的變化。很多學生在這個時期都因自己的聲線而對歌唱產生恐懼或厭惡之感,其實他們並不是真正的討厭歌唱,只是對自己的聲音產生懷疑和困惑。所以,我想利用這個節課,讓學生首先認識人聲,並能認識男聲、女聲和合唱各種不同唱法的演繹的效果。然後我們再針對歌曲中出現的複拍子進行認識,並能區分單拍子和複拍子。我將利用劃拍子的方法,讓學生更清晰地看到單拍子和複拍子的律動性。當學生能把握到歌曲的律動性和旋律線條後,就開始學習歌曲,因爲歌曲比較通俗易懂,我將會在用鋼琴的伴奏形式帶領學生先學會唱譜,再加入歌詞來學習。在學生學會歌曲後,我會隨機挑選任意男生或女聲擔任歌曲主歌的領唱,然後進入副歌將全班齊唱,第二段時更換領唱的學生。

在這個歌唱的過程中,學生既能在歌唱中體驗到各種唱法的區別,又能感受到複拍子的律動,並能學習到分工合作的團隊精神,更能激發其愛國之情。

(三)教學流程:我將本節課分爲四個部分

1、導入階段:用約5分鐘時間進行,主要是吸引學生注意力和新課導入。

2、展開階段:用約15分鐘進行歌曲欣賞,學生通過聽、想、說、理解結合的方式,完成對人聲認識、演唱方法認識、樂理知識和對歌曲旋律初步感知的學習。

3、形成性階段:約15分鐘進行歌曲學習和演唱,通過講練結合來完成對歌曲中樂感的把握、情感的處理、演唱領悟、相互合作體會的學習。

4、結束階段:約5分鐘進行課後總結和反思,有學生爲主作總結,老師爲輔作反思。

(四)板書設計:歌曲《我和我的祖國》

一、關於我們的祖國

二、童聲人聲的認識女聲男聲

三、獨唱聲樂演唱形式

齊唱同聲合唱合唱混聲合唱重唱無伴奏合唱對唱

四、拍子單拍子複拍子

五、附點音符我的說課完畢。感謝老師耐心考察。

說課稿 篇6

【欣賞歌曲】

1.第一遍有畫面欣賞音樂後,師:“小朋友們,歌中都唱到了誰?歌曲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師:“聽了這首歌,你心裏有什麼感覺?” 到很難受。”

了還想聽。”

幼三:??

3、欣賞教師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後,師:“你最喜歡歌曲中的哪一句?請你來當小老師吧!”

可以順勢引導幼兒瞭解歌曲的性質了。)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思維方式都有所不同,回答不可能千篇一律。如何提升幼兒的認識,使他們的學習變得更有意義,那就需要老師不僅要博(一首歌曲一下子學會有點困難,但讓孩子在熟悉音並不難。並且,大班的孩子已有一定的.表現慾望了,讓他們當個小老師,他們會爭先恐後,使以往枯燥的學唱環節生動起來。當然,孩子如果唱得導,並努力引導他們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將傷心、快樂等不同的情緒唱出來。《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關注個別差異,促進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此環節要特別注意面向全體,尤其是能力較差、膽子較小的幼兒更應給予積極的鼓勵和機會。)

(孩子對一種表現方式的興趣不是非常持久,所以我們可以嘗試讓孩子用不同唱的形式來學唱歌曲。經我多次

9’

2. 學多才,還要靈活機智了。幼一:“聽了之後,我的心裏感樂後,唱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句

幼二:“這首歌曲真優美,我聽不是很準確,教師要及時引

說課稿 篇7

一. 說教材

本單元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從生活和實驗中常見的酸和鹼出發,介紹了幾種常見酸和鹼的性質及用途,並說明酸和鹼各有其相似性質的原因。第二部分在酸和鹼性質及用途的基礎上,進一步介紹了酸和鹼之發生的反應-------中和反應以及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溶液的酸鹼度等。

從整章的內容來看,都圍繞着酸和鹼這兩種物質來學習的,所以能夠清楚認識酸鹼對學好本章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而酸和鹼在國中學生的概念中還比較陌生,同時新課改的教材中不對酸鹼下定義,僅需要通過酸鹼與指示劑的作用和變色情況來進行判斷酸鹼。所以對指示劑的認識也猶爲重要。本節作爲該單元第一部分的第一課時,主要認識指示劑,並且能用指示劑來鑑別具有酸性和鹼性物質的實驗方法,同時通過新課的教學使學生形成物質區別的一般原理。

二. 說教學目標

1. 課標要求

瞭解酸鹼指示劑你酸鹼作用的變化規律。

如何應用指示劑(代指示劑)區分酸鹼性物質

2.具體知識目標

A 認識兩種指示劑(酚酞和紫色石蕊試液).

B .掌握酸鹼指示劑和酸鹼作用的變化規律.

C 如何運用酸鹼指示劑來檢驗物質中存在的酸鹼性

D .瞭解指示劑的發現. 瞭解如何簡單運用生活中的某些物質代替指示劑來鑑別物質的酸鹼性。

E 簡單瞭解物質酸鹼性對工農業生產生活的意義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在探究酸鹼指示劑和酸鹼作用的變色規律 培養學生如何觀察實驗現象和運用實驗的現象分析實驗的實質內容

如何用指示劑來檢驗物質的酸鹼性 運用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

自制指示劑的探究過程 培養學生如何運用生活實際與化學學習相聯繫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探究指示劑與酸鹼變化規律過程中 運用研究物質的基本程序 觀察物質外觀性質——(利用舊知識)預測物質的性質(假設)——實驗驗證——觀察現象進行分析、綜合、推論,概括出結論(解釋及結論)

如何區分食醋和氫氧化鈣兩種物質 從簡單的物理方法 ——到化學方法 多種方法的探究 讓學生懂的區分物質的一般原理

從兩種物質的探究到多種物質的驗證,讓學生懂得研究物質從特殊(個別)物質爲代表到一般(普遍)物質的研究方式

在自制指示劑的探究問題上。通過觀看感性的內容材料。培養學生如何獲取有用的信息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讓學生能在學習用石蕊試液區分酸鹼的基礎上,自行探究另一種指示劑。培養學生的模仿能力。能應用相同的實驗原理。達到學一種具體的物質研究方法應用於其他類似物質的研究。舉一反三

在自制指示劑的探究實驗上,列舉的都是生活中學生見過的物質。居然有如此的功效。讓學生懂得即使是身邊最不起眼的物質都有可挖掘的知識內容。讓學生懂得學習化學的同時,要着眼於平時對身邊事物的細心觀察 如何讓化學知識你生活實際相聯繫。

三. 說教法

1.實驗探究和驗證 化學是以實驗爲基礎的學科 所以必須通過實驗方法對物質的性質進行探究 本節課運用探究實驗和驗證實驗相結合,通過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總結出物質變化的規律。然後進行多種的物質再次進行實驗對總結的規律進行驗證。

2.歸類比較 指示劑你酸鹼變化規律

3.類推 實驗僅有幾種物質的驗證 其他的酸鹼和指示劑的變化也是如此

4.問題引導 通過提出問題,使學生逐步深入瞭解教學內容

5.指導學生閱讀 指導學生閱讀材料,獲取有用的信息內容

以引導學生爲主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

四. 說學法

複習舊知識—— 總結研究物質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再利用這種方法來研究新事物

探究實驗 ——觀察現象—— 分析現象——總結規律

認識規律——運用規律

假設——實驗驗證

五.說教學過程(見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