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熱門】說課稿模板彙編八篇

說課稿 閱讀(1.82W)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說課稿模板彙編八篇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中國石拱橋》是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精讀課文。本單元所選課文基本上都與建築園林、名勝古蹟有關。所以,在學習本單元課文時,要注意課文怎樣抓住特徵來介紹事物的,要理清說明順序,瞭解常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選擇有代表性的例子說明事物特徵的寫作方法;學習運用準確語言的特點。

2、能力目標:瞭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體、由整體到局部以及時間從先到後的順序,培養學生理清說明順序的能力。

3、情感目標:認識中國石拱橋在歷史上的光輝成就和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增強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

三、學情分析

對於有一點文學基礎的八年級的學生來說,要他們說出抓住怎樣的特徵來介紹事物的不難,但是在前面沒有系統地接觸過說明文這種體裁,要他們理清說明順序和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周密有難度。

四、教學重點

理解選擇有代表性的例子說明事物特徵的寫作方法;學習運用準確語言的特點。

五、教學難點

瞭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體、由整體到局部以及時間從先到後的說明順序。

六、教學過程

本課內容豐富,需2—3個課時才能完成。

第一課時(40分鐘)

第一步:(5—10分鐘)

處理預習作業,出示趙州橋和盧溝橋的圖片,由學生觀察並說出這兩座橋的共同特點:都是拱橋並且歷史悠久。引出今天的新課《中國石拱橋》,來欣賞由橋樑專家爲大家介紹的中國石拱橋有什麼特點。

第二步:(10—15分鐘)

學生自行閱讀課文,並處理文中的陌生字詞。同時思考所提問題(作者抓住了中國石拱橋的`哪些特點來描述的?在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另外,作者使用哪兩座橋爲例來說明中國石拱橋的特點的?)

第三步:(10—15分鐘)

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和相互討論對以上的問題有了大體一致的結論,老師再對此做出評論。並同時介紹文中所出現的說明方法。找出文中的例句,由學生來朗讀。

第二課時(40分鐘)

第一步:(10—15分鐘)

通過對文章主體的把握,再來閱讀3—8自然段,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由一般到特殊、有概括到具體、由整體到局部以及時間從先到後的說明順序。

第二步:(10—15分鐘)

再對第9、10自然段進行閱讀,分別概括出本段文字的內容。體會說明文結構安排的清晰與嚴密,同時學習語言的精煉。

第三步:(5—10分鐘)

通過對全文的把握,由學生自行完成對這篇文章主旨的概括。

七、總結昇華,佈置作業

(一)學生總結:說說自己的收穫。

(二)教師總結:提出要求,佈置作業。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知識內容:二項式定理及簡單應用

2、地位及重要性

二項式定理是安排在高中數學排列組合內容後的一部分內容,其形成過程是組合知識的應用,同時也是自成體系的知識塊,爲隨後學習的概率知識及高三選修概率與統計,作知識上的鋪墊。二項展開式與多項式乘法有密切的聯繫,本節知識的學習,必然從更廣的視角和更高的層次來審視國中學習的關於多項式變形的知識。運用二項式定理可以解決一些比較典型的數學問題,例如近似計算、整除問題、不等式的證明等。

3、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

(1)使學生參與並探討二項式定理的形成過程,掌握二項式係數、字母的冪次、展開式項數的規律

(2)能夠應用二項式定理對所給出的二項式進行正確的展開

B、能力目標:

(1)在學生對二項式定理形成過程的參與、探討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猜想、歸納的能力及分類討論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化歸意識和知識遷移的能力

C、情感目標:

(1)通過學生自主參與和二項式定理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信心;

(2)通過學生自主參與和二項式定理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體會到數學內在和諧對稱美;

(3)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4、重點難點:

重點:

(1)使學生參與並深刻體會二項式定理的形成過程,掌握二項式係數、字母的冪次、展開式項數的規律;

(2)能夠利用二項式定理對給出的二項式進行正確的展開。

難點:二項式定理的發現。

二、教法學法分析

爲了達到這節課的目標:掌握並能運用二項式定理,讓學生主動探索展開式的`由來是關鍵。“學習任何東西最好的途徑是自己去發現”正所謂“學問之道,問而得,不如求而得之深固也”本節課的教法貫穿啓發式教學原則,以啓發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索爲主。創設一個以學生爲主體,師生互動、共同探索的教與學的情境。通過複習引入,引申設疑,實驗猜想,歸納推廣等環節進行對此定理的探索。不僅重視知識的結果,而且重視知識的發生、發現和解決的過程,貫切新課程理念。

另外,根據“近發展區的理論”精心設置問題,調控問題的解決過程培育這節課最佳的知識生長點。

三、教學過程

1、情景設置

問題1:若今天是星期二,再過30天后的那一天是星期幾?怎麼算?

預期回答:星期四,將問題轉化爲求“30被7除後算餘數”是多少?

問題2:若今天是星期二,再過810天后的那一天是星期幾?

問題3:若今天是星期二,再過天后是星期幾?怎麼算?

預期回答:將問題轉化爲求“被7除後算餘數”是多少?

在國中,我們已經學過了

(a+b)2=a2+2ab+b2

(a+b)3=(a+b)2(a+b)=a3+3a2b+3ab2+b3

(提問):對於(a+b)4,(a+b)5 如何展開?(利用多項式乘法)

(再提問):(a+b)100又怎麼辦? (a+b)n (n?N+)呢?

我們知道,事物之間或多或少存在着規律。也就是研究(a+b)n(n?N+)的展開式是什麼?這就是本節課要學的內容。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a+b)n的二項展開式的規律性。學完本課後,此題就不難求解了。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用懸念來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奧蘇貝爾認爲動機是學習的先決條件,而認知驅力,即學生渴望認知、理解和掌握知識,並能正確陳述問題、順利解決問題的傾向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

2、新授

第一步:讓學生展開

問題1:以的展開式爲例,說出各項字母排列的規律;項數與乘方指數的關係;展開式第二項的係數與乘方指數的關係。

預期回答:①展開式每一項的次數按某一字母降冪、另一字母升冪排列,且兩個字母冪指數的和等於乘方指數;②展開式的項數比乘方指數多1;③展開式中第二項的係數等於乘方指數。

第二步:繼續設疑

如何展開以及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到僅掌握楊輝三角形是不夠的,激發學生繼續學習新的更簡捷的方法的慾望。)

繼續新授

師:爲了尋找規律,我們以中爲例

問題1:以項爲例,有幾種情況相乘均可得到項?這裏的字母各來自哪個括號?

問題2:既然以上的字母分別來自4個不同的括號,項的係數你能用組合數來表示嗎?

問題3:你能將問題2所述的意思改編成一個排列組合的命題嗎?

(預期答案: 有4個括號,每個括號中有兩個字母,一個是、一個是。每個括號只能取一個字母,任取兩個、兩個,然後相乘,問不同的取法有幾種?)

問題4:請用類比的方法,求出二項展開式中的其它各項係數(用組合數的形式進行填寫),

呈現二項式定理

3、深化認識

請學生總結:

①二項式定理展開式的係數、指數、項數的特點是什麼?

②二項式定理展開式的結構特徵是什麼?哪一項最具有代表性?

由此,學生得出二項式定理、二項展開式、二項式係數、項的係數、二項展開式的通項等概念,這是本課的重點。

(設計意圖:教師用邊講邊問的形式,通過讓學生自己總結、發現規律,挖掘學習材料潛在的意義,從而使學習成爲有意義的學習。)

4、鞏固應用

例1-3是課本原題,由於是第一節課所以題目類型較基礎

最後解決起始問題:今天是星期二,再過8n天后的那一天是星期幾?

解: 8n =(7+1)n=C n0 7n+Cn1 7n-1+C n2 7n-2+…+C nn -1 7+C nn

因爲C nn 前面各項都是7的倍數,故都能被7整除.

因此餘數爲C nn =1

所以應爲星期三

四、回顧小結:

通過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清晰的掌握二項式定理的內容,更體會到了二項式定理形成的思考方式,爲後繼課程(n次獨立重複實驗恰好發生次)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而二項式定理內容本身對解釋二項分佈有很直接的功效,因爲二項分佈中所有概率和恰好是二項式。

課後記:

準備這節課,我主要思考了這麼幾個問題:

(1)這節課的教學目的“使學生掌握二項式定理”重要,還是“使學生掌握二項式定理的形成過程”重要?我反覆斟酌,認爲後者重要。於是,我這節課花了大部分時間是來引導學生探究“爲什麼可以用組合數來表示二項式定理中各項的二項式係數?”

(2)學生怎樣才能掌握二項式定理?是通過大量的練習來達到目的,還是通過學生對二項式定理的形成過程來記憶?正如前面所說“學問之道,問而得,不如求而得之深固也”。我還是要求學生自主的去探索二項式定理。這樣也符合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師生互動的新課程教學理念。

(3)準備什麼樣的例題?例題的目的是爲了鞏固本節課所學,例題1是很直接的二項式定理內容的應用;爲了更好的讓學生體會到二項式定理形成過程中的思考問題的方式,並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我增加了例題,但是難免還有一些有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老師能不吝賜教。謝謝!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春風》是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這篇課文的所在單元是一個集中識字的單元。儘管從第二冊開始滲透有關聲旁的知識,但是由於比較複雜,學生還不能真正掌握它。本單元將對這一方面的知識做一個概括,從形聲字的聲旁入手,教學生觸類旁通,成批識字,同時學會一種新的識字方法——讀半邊。同時也要認識聲旁表音的侷限性,學習把看聲旁識字和其他方法識字結合起來識字。

這首兒歌抓住春天的幾個典型變化,描寫了春天大地復甦,小朋友朝氣蓬勃,健康成長的景象。全詩兩小節,每節六行。第一節描寫春天的新氣象,第二節寫“我”削柳笛、吹柳哨,看燕子,放風箏,表現小朋友的快樂心情。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學段要求和文章特點,結合學情,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春天欣欣向榮的景象。

2、認字7個,會寫字7個。

3、初步瞭解形聲字聲旁表音的構字特點。練習看半邊猜字的識字方法。

三、說教學重難點:

體會漢字聲旁表音的構字特點。練習看半邊猜字的識字方法。

二、說教法學法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對於一切來說,只有興趣,纔是最好的老師。”識字教學是枯燥的,要想讓學生喜歡識字,首先得讓學生沒有心理負擔,敢於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因此創設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是至關重要的。所以,一上課,我就以:“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老朋友,我們用掌聲把它請出來。”然後給“春”找朋友。由於孩子很熟悉這個字,一下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2、輕鬆識字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國小生往往用形象、色彩、聲音來進行思維。”根據國小生這一特點,在教學時,我利用圖畫、活動、幻燈、視頻等與相關的直觀景象導入,把學生帶進形象的情景中。

3、比較識字法

本課通過重點學習帶有“肖”的形聲字,來體會形聲字聲旁表音的構字特點,課中我先組織學生觀察發現帶有“肖”的這些字得音節的異同點,再根據他們的偏旁、組詞來理解每個字的意思,從而加深對這個字的認識。

對於這些形近、音近的字,我組織學生進行比較、區分、辨別,抓住異同點,巧記,活記。這樣,學生通過比較它們的偏旁表意,聲旁表音的特點便不會混淆了。

三、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一年多的學習,有了一定的識字基礎,識字能力也比較強,熟練地掌握了“部件識

字、聯想識字、編兒歌識字”等識字方法,對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特點比較熟悉。 學生對春天比較喜愛,知曉春天景物的變化特點,樂於在春天外出郊遊,有實際的生活經驗,容易引起共鳴。

四、教學設計及意圖:

1、激趣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只有產生了對學習的興趣才能成爲學習的主人。因此,開課時,我選擇了談話激趣導入,“冬天馬上就要過去了,春姑娘悄悄地走來了”引起學生對春天景色的回憶與嚮往,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閱讀理解要從整體入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這一環節有利於學生的整體把握,同時要求學生把字音讀準確,爲後文整體識記生字做準備。

3、集中識字

這是一個集中識字的單元,通過母體字“肖”引出一系列帶有肖的生字,教會學生觸類旁通,成批識字。同時總結規律,讓學生掌握識字方法,以便在以後的學習中,能自主識字。在識字過程中開展遊戲,又讓枯燥的識字過程變得趣味化,寓教於樂,學生更喜歡。

4、細讀課文,品味欣賞

靜態的語言文字,用生命、用激情去讀,就會在學生心中跳蕩起來。加之帶着生活體驗去讀的話,就變成了畫--變成了動態的畫,變成了充滿生命活力的畫。這首詩歌不長,內容淺顯易懂,語言流暢生動,讀來琅琅上口。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朗讀,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景色,以達到以讀代講的目的。

走進文本,又走出文本,並超越文本,使課堂充滿濃濃的創新氣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是語文課追求的目標。學生想像豐富,不僅僅在應用語言,實踐語言,更是在滋潤心靈,憧憬未來,創造生活。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爲什麼要開展中國古典舞訓練課程)

中國古典舞訓練是舞蹈課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與芭蕾基訓、民族民間舞組成了現在舞蹈訓練中的三大訓練板塊。其中芭蕾基訓是以訓練人的身體形態爲主要目的,民族民間舞是以訓練人的上下身協調性以及掌握我國各民族舞蹈的風格爲訓練目的,而中國古典舞則是以訓練人的氣息,韻律和肢體表現力爲訓練目的,而在舞蹈表演中,舞蹈表現力是最不容易掌握的一個元素,因爲中國古典舞是從中國的戲曲舞蹈中演變過來,講究的是身體韻律,內在氣息以及手眼身法步的配合。正因爲中國古典舞有着這樣的優勢,所以它帶來的訓練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對培養學生的樂感、舞感和動作表現力有着積極的作用,因此是舞蹈訓練中的必要手段,在舞蹈課堂訓練中,中國古典舞的訓練就佔了整個訓練內容的一半以上。而這次的新課內容是中國古典舞中的基本手位組合,是學習中國古典舞的最基本訓練,學生只有掌握了基本手位和手位之間的常用變化,以及身體的一些基本動律,做到靈活運用,自主運用才能爲今後學習中國古典舞打下紮實的基礎。

 二、教學重點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注意什麼)

中國古典舞起源於中國的戲曲,所以其風格特點在與一個“圓”,在某種程度上和我國的`另一種國粹“太極拳”有着異曲同工之處。在古典舞中,任何動作,任何動作變化都離不開圓,“平圓”“立圓”“8字圓”而正是這個“圓”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韻律所在——眼隨手走,欲左先右,起於腰、奔於肋、行於肩的舞蹈風格。所以學生在學習基本動作變化時,至始至終都要貫徹這個“圓”字,只有掌握了圓的規律,才能把握好中國古典舞的風格特徵。

 三、教學難點分析(學生比較難掌握的內容)

本節課學生比較難掌握的部分就是在跟音樂做動作時,要注意音樂的感覺,根據音樂給出來的感覺來做動作,要讓音樂與感情融合,與動作配合,化成整個肌體的動力抒發在流動的形體線條之中。讓情感隨着音樂而流動、延伸、轉換、發展變化。在音樂中發揮豐富的想象。這種構成情感的音樂性舞蹈訓練不是一節課或兩節課就能解決問題的,它必須靠學生不斷地去練習,不斷地去體會,不斷地磨合,不斷地去感受才能找到最佳狀態。所以這種訓練是本節課也是整個中國古典舞課程中的難點。

四、教學方法(怎樣調動學生的學舞積極性)

舞蹈是美的,但舞蹈的訓練過程卻是枯糙而乏味的。俗話說得好:“臺上一分鐘,臺下三年功”。舞蹈的美需要平時百遍乃至千遍的練習才能達到。所以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古典舞的時候不感到枯糙而乏味,始終以積極的情緒投入到課堂是這次的首要問題。

在舞蹈界有這樣一種說法,如果一個舞蹈的音樂選得好,選的適當,那這個舞蹈就已成功了一半。所以我認爲在舞蹈課堂上特別是中國古典舞課堂,音樂的選用也是非常地重要,對學生是否能很快地進入舞蹈狀態,是否能準確地把握舞蹈韻律起着關鍵的作用。特別對初學的學生來說,旋律優美動聽的音樂是激起她們學習古典舞興趣的第一步。

在這節課上,我選用了《牧羊曲》,作爲手位訓練組合的音樂。《牧羊曲》讓人聽了就有一種心曠神怡,抒發情懷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正是手位組合中的軟亮相、眼神的收放等動作元素所需要的,而《牧羊曲》的優美旋律所創造出的舞蹈意境是任何鋼琴曲都比不上的。

 五、教學過程(爲什麼要這樣安排)

(一)站姿和舞臺方位的練習:

站姿和舞臺方位的練習是學習古典舞的基礎,一個優美的舞蹈形象完全來自於紮實的基礎。沒用一個正確規範的站姿以及標準無誤的方位概念,那麼古典舞的學習就無從談起。所以基礎的學習與鞏固至關重要

(二)學習組合:

這裏是本節課的核心。手位組合是古典舞中最基本但又最常用的元素之一。基礎打不好,就容易出現歪份兒,就影響了古典舞的韻律特徵。所以在學習組合時,必須將動作分解開來做,直至每個單一動作學生都掌握了以後,纔可以串連合音樂。

(三)分組練習、糾正錯誤:

在集體訓練後,把學生分開練習,讓他們相互觀摩。一是可以讓教師的注意範圍縮小,更精確地注意到每個學生身上易出現的錯誤。二是讓學生通過觀摩自己發現錯誤,及時糾正。

 六、課後放鬆遊戲

這個環節主要是根據國小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而設計的,一堂課如果光是學習動作,這對於正處在活蹦亂跳年齡上的國小生來說無疑是枯燥而壓抑的,所以設計遊戲的目的就是讓他們得到充分的釋放和休息。

 七、行禮下課、佈置作業:

規範學生的課堂習慣,培養她們的舞蹈修養,提高她們的學舞自信心。督促她們課後練習。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勸學》是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一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個單元主要是先秦諸子散文,其篇目的順序安排也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定,前面兩篇分別是孔子的《論語》和《孟子》的《寡人之於國也》,而《勸學》則是《荀子》的開篇之作,主要講述了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爲什麼要選擇這篇呢?首先,荀子是繼孔孟之後先秦儒家學派的最後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勸學》是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所以放在這個位置,對於已經熟悉高中學習方式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高中語文教材大綱要求我們:繼續熟悉常見的文言實詞的一般用法,瞭解常見的文言句式,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閱讀課文,從文體上講,又是一篇典型的總——分式議論文,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既要擔負起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的任務,又要把在精讀課中學到的知識延伸,能力遷移,形成基本技能的雙重任務。

基於此,我確立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詞彙。實詞如:勸、中、就、假、絕等等,虛詞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理解重點詞句含義,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誦的技巧。

3、德育目標:瞭解學習的意義、態度和方法,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根據這些教學目標我確立了本文的重難點:

1.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

2.理解比喻的含義及其內在聯繫。

二、說教法:

學生通過前一單元的文言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基礎,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級中有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在教師地點撥下較準確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種特殊現象,比如詞類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等,所以擬定採用以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法突破重難點。

主要的教學設想是:

1、抓住學生好新好奇的特點,利用幻燈片激發其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並激發其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以思維訓練爲中心,通過提問、討論、學生質疑學生答疑、教師點撥的方式餓授課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解決文字障礙,並掌握文言知識,特別是重點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脈絡爲基礎,在自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並引導學生得出比喻的含義和他們的內在關係,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輕鬆轉化成學生的`認知結構。

4、在授課的同時注意提醒學生背誦課文的技巧.

三、說學法:

由於初高中對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這對於部分學生特別是基礎比較差的學生來說,聽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會更加嚴重,這時候,學生只有從教師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調動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學生的年齡層決定了他們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的特點,所以,在學生的學法上我設定:

1、創造更多的條件和機會,讓更多的學生髮表見解,並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

2、學生在學習本文時將遇到一些知識障礙,如“雖有槁暴,無復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詞比較多,又是判斷句式,學生比較難於理解,所以教師更做好點撥工作,首先讓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嘗試翻譯重點句子, 從而教給他們處理這類問題的能力。

3、學會辨析詞義,並對重點字詞的意思進行歸納總結。

四:說教學程序

佈置預習:預習《勸學》,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義和它們的內在聯繫。

1、導入:以《花未眠》中“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入手,引出人不能因爲能力有限自然美無限就停止審美,停止審美意味着死亡的結論,使他們更深刻的明白,學習不能因爲沒有止境就停止學習。自然導出新課

2、解題。包括:

(1)、“勸”的意思爲鼓勵,並聯系以前學過的課文中的句子(國人皆勸),起到統領全文的作用。

(2)、荀子簡介,複習孔子和孟子的相關知識。

3、 聽磁帶並對照註釋,正字正音。主要有:輮、槁暴、輿、跬步、騏驥、鍥根據預習,學生對不理解的字詞進行質疑,其他同學答疑,教師進行點撥。

4、找出第二段中的五個比喻句,並分析其含義和內在聯繫。“青,取之與藍,而青於藍” “冰,水爲之,而寒於水”輮木爲輪“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 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得到提高和發展,並且能夠改變原來的狀態。

5、約五分鐘時間給學生按照論證過程嘗試背誦。

6、 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嘗試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內在聯繫 7、 歸納:本文的設喻有什麼特點: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爲喻體設喻方式多樣(類比、對比、正面、反面)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7、總結: 《勸學》以“勸”字統領全文,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三個角度說明了“學不可以已”的論點。

五、教學設計依據

通過學生的討論、質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這樣循序漸進,能發散重難點,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於學生從大出入手,品味細微知識,並形成好的閱讀習慣,逐漸形成一個學習系統。

說課稿 篇6

一、教學目標:

1.理解三角形中位線的概念,掌握它的性質.

2.能較熟練地應用三角形中位線性質進行有關的證明和計算.

3.經歷探索、猜想、證明的過程,進一步發展推理論證的能力.

4.能運用綜合法證明有關三角形中位線性質的結論.理解在證明過程中所運用的歸納、類比、轉化等思想方法.

二、重點、難點

1.重點:掌握和運用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

2.難點:三角形中位線性質的證明(輔助線的添加方法).

3.難點的突破方法:

(1)本教材三角形中位線的內容是由一道例題從而引出其概念和性質的,新教材與老教材在這個知識的講解順序安排上是不同的,它這種安排是要降低難度,但由於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添加輔助線的練習很少,因此無論講解順序怎麼安排,證明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例1)時,題中輔助線的添加都是一大難點,因此教師一定要重點分析輔助線的作法的思考過程.讓學生理解:所證明的結論既有平行關係,又有數量關係,聯想已學過的知識,可添加輔助線構造平行四邊形,利用平行四邊形的對邊平行且相等來證明結論成立的思路與方法.

(2)強調三角形的中位線與中線的區別:

中位線:中點與中點的連線。中線:頂點與對邊中點的連線.

(3)要把三角形中位線性質的特點、條件、結論及作用交代清楚:

特點:在同一個題設下,有兩個結論.一個結論表明位置關係,另一個結論表明數量關係。

條件(題設):連接兩邊中點得到中位線。

結論:有兩個,一個表明中位線與第三邊的位置關係,另一個表明中位線與第三邊的數量關係(在應用時,可根據需要選用其中的結論)。

作用:在已知兩邊中點的條件下,證明線段的平行關係及線段的倍分關係.

(4)可通過題組練習,讓學生掌握其性質.

三、課堂引入

1.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

2.你能說說平行四邊形性質與判定的用途嗎?

(答:平行四邊形知識的運用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直接運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去解決某些問題.例如求角的度數,線段的長度,證明角相等或線段相等等。二是判定一個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從而判定直線平行等。三是先判定一個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然後再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去解決某些問題.)

3.創設情境

實驗:請同學們思考:將任意一個三角形分成四個全等的三角形,你是如何切割的?

定義:連接三角形兩邊中點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線.

【思考】:

(1)想一想:①一個三角形的中位線共有幾條?②三角形的中位線與中線有什麼區別?

(2)三角形的中位線與第三邊有怎樣的關係?

(答:(1)一個三角形的中位線共有三條。三角形的中位線與中線的區別主要是線段的端點不同.中位線是中點與中點的連線。中線是頂點與對邊中點的連線.(2)三角形的中位線與第三邊的關係: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與第三邊,且等於第三邊的一半.)

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與第三邊,且等於第三邊的一半.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山中訪友》這篇課文是選自人教版國小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課文描寫了作者帶着愉悅的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好友,並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課文語詞優美,感情充沛,同時,這是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爲學生接下來學習本單元另外幾篇描寫大自然的文章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課文內容的分析及新課程標準對教學的要求,我設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首先,知識與技能目標:

1、所有學生均能掌握課後“邀”、“附”等8個生字,能認會寫,並理解“德高望重”等10個生詞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感知課文內容,瞭解作者所訪之友。

其次,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以讀促悟、多種閱讀形式相結合的方式,激發閱讀熱情,提高品味詞句的能力。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排比、擬人、想象等表達感情的寫作手法。

第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能夠在以上學習的基礎上,理解作者是如何通過展開聯想與想象來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的,鑑賞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培養熱愛自然,親近自然地美好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以上對教材內容及目標的分析,並且依據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反覆品讀課文,品味賞析精彩語句。

教學難點確定爲理解作者如何通過展開聯想與想象來表達對大自然的讚美與熱愛之情,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鑑賞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並與作者產生共鳴。

二、說學情

分析完教材,我將進一步分析學生情況。

國小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能夠初步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但是對於準確體會一些詞句的韻味及蘊含在字裏行間的情感的.能力還有待加強。同時,六年級的學生與低年級的學生相比,學習動機相對成熟、學習目的相對明確,而且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但是他們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因此,對課文傳達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可能難有比較深入的理解,尤其不易與作者產生共鳴,這些都將成爲我組織教學過程中的考慮因素。

說教法

基於以上對教學內容、學生情況的分析以及新課標對教學的要求,本課我將主要以引導啓發法爲主,同時輔以感情誦讀法、創設情景法、聯想想象法等教學方法,此外,我還將藉助多媒體等教具幫助學生理解體會,使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三、說學法

教師的教歸根結底是爲學生的學服務的。基於對學情和教法的分析,同時,考慮到國小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些讀悟能力,因此,我將本着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原則,主要選用讀議結合,以讀促悟的學法。

四、說教學程序

說完教法和學法,接下來我將這樣展開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說課的核心內容。

(一)品讀唐詩,導入新課

啓發學生回憶已學唐代詩人賈島《尋隱者不遇》這首詩歌(“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品讀詩歌內容,思考本詩中作者是在什麼地方,做一件什麼事。這首詩描寫的正是詩人前去山林探訪自己的一位隱居其中的朋友的故事,從而引導學生思考,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山中訪友》是否也就是這樣的情景。讓學生帶着這樣的疑問,在作者的引領下,走進山林去看個究竟。

(一)新授

在正式進入新課之後,首先,我將帶領學生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並疏通字詞

要求學生通過自由朗讀,小組交流的方式,讀懂課文內容,知道課文描寫的是作者早晨出發去山林拜訪“朋友”,在山上度過愉快的一天,黃昏歸來的事情。【板書:早晨 黃昏】很明顯,作者主要寫了自己在山上的經歷,那麼我們要將重點放在這一部分,讓學生依次找出作者在山中所拜訪的“朋友”【板書:古橋、樹林、山中的一切(山泉、溪流、瀑布、懸崖、白雲、雲雀、落花……)】。

在學生找關鍵詞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讀出課文相應內容,這樣便於同時糾正字音,理解生詞意思。主要的有諸如:德高望重、津津樂道、波光明滅等。【板書】

2、再讀課文,質疑問難

在學生找出作者所訪朋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爲什麼作者將這些大自然的事物稱之爲“朋友”,即思考課文標題的含義。並且進一步畫出作者描寫“朋友”的語句,初步區分詞語的感情色彩。

3、細讀課文,體會感情。

這一部分主要是針對學生剛剛找出的作者描寫“朋友”的語句,引導學生抓住描寫中的關鍵字詞,如“凝望、知己、智慧”等充滿作者感情的一系列詞語,體會作者對大自然事物的深情厚誼,是在用強烈的感情爲我們描繪一幅大自然的魅力圖畫,進而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點明課文熱愛大自然的主旨。

4、想象意境,陶冶情操

在學生對課文思想感情有所領悟的基礎上,我將播放輕鬆優美的音樂,讓學生閉上眼睛,由我爲學生用深情舒緩的語調朗誦課文,讓學生盡情想象與聯想作者所描寫的山中美景,進入作者所創設的美妙的大自然的世界中,體驗與自然親密接觸的美妙感覺。

學生想象完畢,我將與學生討論感受,引導其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並討論作者是如何做到將自己對大自然的這種獨特感受傳達到我們身上的。進而讓學生思考傳達自己感受的方式方法。引入下一步的教學步驟。

5、探究語言,領會手法

請學生先畫出自己覺得自己特別喜歡的句子,並討論喜歡的原因。在此基礎上,老師重點引導學生探究課文中出現較多的幾種寫作手法,即想象與聯想,比喻、擬人、排比等,並討論這樣寫的好處,進一步加深對這幾種寫作手法的理解。

(三)鞏固練習

在新授過程結束之後,我將給學生布置練習幫助鞏固拓展。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細心觀察自然,將自己對大自然的一花一樹,一鳥一石,一山一水都描繪成有生命的人,讓她們能跟我們說話,能跟我們交流,讓她們也成爲我們的朋友。我將請同學們相互交流彙報自己的類似感受。

(四)小結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在課堂小結的設計上打算採取學生分組討論彙報的小結形式,即由學生自己分組對本課所學內容進行小結,再安排代表向全班彙報,最後小組間互評以及互相補充遺漏之處,我將在最後給予整體評價。

(五)佈置作業

加強言語實踐是語文課改的兩大方向之一,同時基於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我將給學生布置這樣一個作業:觀察生活中的一處自然景色或一個自然事物,比如雲、河、江、草坪、森林等,運用這節課所學到的幾種主要的表達感情的方法,可以任選其中一種表達方式來寫或者幾種任意組合均可,寫成100字左右的一個片段。這樣的作業既能培養學生親近大自然、觀察大自然的美好感情,同時也能練習幾種寫作手法的運用。起到了複習鞏固課堂學習內容的作用。

六、說板書

爲了幫助學生清晰明瞭地把握本節課的內容,突破難點,我將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山中訪友

說課稿 篇8

我說課的題目是:《鈉的重要化合物》。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鈉的重要化合物屬元素化合物知識,是學生第一次綜合運用歸納和演繹的方法學習元素化合物,這種學習模式將爲今後元素化合物的教學做鋪墊。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對Na2O和Na2O2性質的探究,掌握Na2O2的重要化學性質及應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氧化鈉和過氧化鈉性質探究和比較,使學生體會到物質組成相差不大,性質卻千變萬化的道理。

(2)通過Na2O2和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現象,進一步提高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鈉的化合物學習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②通過實驗教學與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③通過合作與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善於與他人合作的良好心理品質。

3、教學重難點及課時安排

根據學生特點及學生已有知識確定如下:

教學重點:Na2O2的性質及用途; 教學難點:Na2O2與H2O及CO2的反應 課時安排: 1課時

二、 學情分析

1.知識儲備: 在國中階段,學生已學過燃燒的三要素,通過上節對金屬鈉的學習,學生也普遍具有了研究的熱情。

2.學生特點:高一學生的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均有限,雖對探究性實驗感興趣,但卻不一定能夠積極地主動地去觀察、思考和探索本質。故:本節課中,我將多設疑、多激疑引導,讓學生都能動起手來,把實驗作爲探究未知領域的手

段。

三、教法、學法與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

採用實驗探究、分析對比、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方法。以提出問題→設計實驗→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的程序進行教學。

2、學習方法:

本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綜合運用的學習方法和實驗探究、對比討論的學習方法。

3、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和演示實驗優化課堂教學

四、 教學程序設計

【新課引入】:

設計“滴水生火”“吹氣生火”趣味實驗

【實驗探究】:

1.“滴水生火”實驗探究

通過實驗首先讓學生觀察Na2O2的樣品,得出Na2O2的物理性質。 緊接着引導分析:

棉花爲什麼能夠燃燒? 如何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從而推測出反應的產物?並設計實驗來檢驗。

爲了將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方程式的角度對反應進行分析,得出Na2O2中的-1價氧元素化合價既升高又降低,是學生在標出電子轉移方向和數目時不會出現錯誤,強化了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 2.“吹氣生火“實驗探究

結合上述對Na2O2與H2O反應的探討及燃燒的三要素,學生很自然地得出Na2O2與CO2反應的產物,從而寫出反應的方程式。

向Na2O2與H2O反應後的溶液滴加無色的酚酞試液。無色酚酞試液變紅,且半分鐘內褪色。 同時引領學生聯繫人在呼吸時吸入的是O2,呼出的是CO2的實際及反應過程中化合價的變化,總結Na2O2的用途(氧化劑、漂白劑、

供氧劑)這樣把性質和用途自然地聯繫起來,學生易於理解和掌握。 3. Na2O 的性質 鹼性氧化物的通性

【創新應用】:

創新應用一:

探討如何設計用過氧化鈉與水製氧氣 指導思考:“固+液→氣體” 探討交流:展示各自的設計。 創新應用二:

金屬鈉着火怎麼辦?Na2O2應怎樣保存?有哪些方面的應用? 指導恩考:結構-性質-保存、應用

回答交流:金屬鈉着爲主要生成過氧化鈉,所以不能用水或二氧化碳來滅火,得用砂子蓋滅;過氧化鈉能與空氣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反應,所以得密封保存;過氧化鈉主要可以應用於呼吸面具和潛水艇及航天飛行時的供氧劑

【總結歸納】:學生自主總結完成對Na2O2 、 Na2O知識的整理。 【練習強化】:佈置作業:以表格的形式總結歸納Na2O與Na2O2性質對比

Na2O與Na2O2性質比較

五、板書設計

鈉的重要化合物(主)

a) Na2O2

1、 物理性質:淡黃色、固態 2、 化學性質

Na2O2與H2O反應:2Na2O2+2H2O=2 NaOH+ O2↑ Na2O2與CO2反應:2Na2O2+2 CO2=2 Na2CO3+ O2 3、 用途:漂白劑、供氧劑、氧化劑

b) Na2O

鹼性氧化物

鈉的重要化合物(副)

2Na2O2+2 CO2=2 Na2CO3+ O2

以上就是今天我所說課的內容,謝謝各位專家評委的蒞臨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