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語文說課稿【熱門】

說課稿 閱讀(1.36W)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語文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說課稿【熱門】

語文說課稿1

一、 說教材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國小語文人教版教五年級上冊第六組的第一篇課文,課文講述了1994年美國洛杉機發生大地震,一所國小不幸倒塌了,匆匆趕來的家長悲痛欲絕,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無奈地垂淚,而其中一位父親卻堅信自己的兒子還活着,堅信兒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爲他對兒子曾經承諾:無論發生什麼,我永遠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顧衆人的勸解與阻攔,日以繼夜挖了38小時,直至救出他的兒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寫具體、情感真摯,是這篇課文的主要特點。

本單元訓練主題——父母之愛。這篇課文是第六組的第一篇課文,承擔了使學生正確認識父母的愛,加強與父母的溝通的任務。訓練重點是“引導學生在讀中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表現父母之愛的。”

本文是對父愛的歌頌,學生應該很容易理解。但要去體會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卻是一個難點。在教學時,應該力求通過情境創設,去極力烘托情感,讓孩子們在研討、合作、.反覆吟誦中領悟文中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讀爲本,關注人文。”

二、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依據新課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標,以求實現“以人爲本,終身發展,和諧發展”的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自讀,認識本課生字.生詞。

2、能力目標:

(1)運用“從內容體會思想”的閱讀方法,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2)領悟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表達方法,並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感受偉大的父愛,兒子與父親之間互相信任,受到愛的教育。

三、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從具體語言環境中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

難點是:理解“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的含義。

四、教法學法

課堂是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師生生命成長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一羣羣鮮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對話、喚醒、碰撞、交融、分享,盡情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描寫具體,情感真摯,易於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適於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在學習方法上以自讀自悟,讀文悟情爲主,輔以小組合作探究。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引導者”,教學時,應遵循閱讀課文特點,努力創設一種和文本相和諧的情境,用激勵性的語言誘發學生的思維,用階梯式的環節推動課堂深入。在平等對話中充分體現形式和內容的結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五、學程預設

(一)激趣質疑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充溢着濃濃的父愛之情,也許,我們並不怎麼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這種平凡、樸實、無私的父愛在我們的生命遇到突如其來的災難時,你能想象到它會爆發出何等驚人的力量?創造出怎樣的奇蹟嗎?

設計理念:國小生認知興趣和求知慾望較爲強烈,這樣設計抓住了學習興趣點,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後面的學習作好鋪墊。

(二)初讀全文,整體感知。

1、學生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再次默讀課文,說一說這是一對什麼樣的父與子?課文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

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初步感知父親可親可敬,兒子可愛的形象。接着,緊緊扣住中心問題:“爲什麼說這對父子了不起?”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使學生在理解、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過程中,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爲父子之情而震撼。

設計理念:這一環節的設計是根據《國小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結合第三學段“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的訓練要求設計的。

語文是用心靈感動心靈,用靈魂塑造靈魂,用智慧開啓智慧,用人格砥礪人格的語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體驗,才能給學生的生命鋪上一層溫暖、純淨的底色。

(三)品讀精華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1、學生自由朗讀,在讀中感悟“父親的了不起”

首先,學生彙報自己最受感動的語句。接着,引導學生重點品讀第12自然段。透過人物描寫的句子:“父親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讓學生想像父親艱難挖掘的過程,體驗父親救子時內心的焦急和無助,在詞句品讀中感悟到:父親有着驚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這都是因爲愛!

設計理念:“讀懂”既包括讀懂這句話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讀懂作者用來表達情感的語言形式,瞭解課文的語言特色。這個環節意在讓學生領悟“父親”的了不起,受到崇高親情的感染和薰陶,同時讓學生消化、吸納課文的語言,掌握課文的語言形式。

2、創設情境,從中感受“父親的了不起”

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與文本進行對話。在情境對話中,使學生深刻地感悟父親因爲悲痛,答非所問,不顧一切,只想着救兒子。父愛就體現在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言行中。

3、對比閱讀,比較感受“父親的了不起”

面對父親的堅持,沒有人再來阻擋他,人們認爲他精神失常了。這位父親真的精神失常了嗎?針對這個疑點,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寫其他父母的詞句,與這位父親的言行進行對比。在比較閱讀中,學生從“匆匆趕來、大聲哭喊、絕望地離開”等語言,體會到其他父母也是愛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環境下,他們的愛顯得理智。而這位父親,在人們看來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學生在對比中感悟到:父親的不同尋常,正說明他愛得更堅強!愛得更執著!愛得更深厚!他的愛,使兒子等十四位同學獲得了又一次生命!父愛創造了偉大的奇蹟!這偉大的愛可歌可泣!

設計理念: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時,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並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4、品讀精華感悟“兒子的了不起”

當我們還在感動於父愛的偉大時,課文中,一個七歲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達,給我們的心靈帶來了又一次強烈的震憾!這個在地震後的黑暗廢墟下,呆了三十八個小時,卻能保持鎮定的孩子,這個在獲救時,首先想到別人的孩子,他在可怕的處境下,想了什麼?做了什麼?說了什麼呢?

在體會父親的了不起時,通過引導學生抓住父親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體會父親內心情感的。在體會阿曼達的了不起時,運用同樣的方法,採用小組內讀一讀,議一議,寫一寫的方式學習。先聯繫課文及生活實際,走進阿曼達的內心世界,寫出阿曼達在廢墟下的內心與言行,再聲情並茂地讀出來。通過讀寫融情來體會:是父親的承諾,是父親的愛給兒子帶來了巨大精神力量!兒子對他人的愛,是父愛的傳承!

(四)讀中融情,感悟父子愛的力量源泉。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創造性地閱讀,有助於突破教學難點。當學生沉浸在父親不同尋常的愛裏,不禁要問:他的精神力量來自哪裏?這個教學難點,我想通過導讀使學生讀中感悟,主要設計這樣幾個導語:

1. 這位可憐的父親,左肩扛着肉體的傷痛,右間扛着精神的壓力,是什麼力量支持他這樣做。

2. 當父親看到漂亮的三層教學樓倒塌了,悲痛欲絕地時候,支撐他的就是這句話。

3. 當他一次一次想放棄的時候,回想在他耳邊的時候還是這句話。

4. 當他傷痕累累就要倒下,給他力量的依舊是這句話。

5. 這句話讓父親成爲一座大山,這句話也是大山的寫照,讓我們再次深情地朗讀這句話。

(五)巧改課題,昇華情感

這一環節,可以根據學生的理解,讓他們爲課文換個題目並說明原因,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文中情感的感悟。學生可能會改成《了不起的父與子》、《勇敢的父與子》、《偉大的父與子》等等,只要能說出正確的理由,教師都給與肯定,這一訓練昇華了情感,突破了難點。

設計理念:讓學生深入閱讀,深入思考。解決了文章需要學生理解、感悟.,體會的所有關鍵或要點,而且在討論、發言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讀書、引用能力和表達說理能力。

語文說課稿2

一、說教材

《畫》是北師大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第十一單元字與拼音(四)中最後一篇主體課文。這是一首五言謎語詩,詩人用優美、易懂的語言爲我們勾畫了一幅山水圖,扣住“畫”這個謎底,抓住畫的形象特徵展開描述。課文裏有一幅經過裝裱的山水畫,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的美感。圖文對應,能使學生有滋有味地看圖讀文,感悟詩中所描繪的生機勃勃的景色。編者將這首詩安排在拼音單元教學內容完成之時,可能正是考慮到學生通過之前一個月左右對聲母、韻母及特殊拼音規則的學習已具備了一定的拼讀能力和較強的拼讀興趣,藉機巧設一首繪景美、韻味足、字面淺的五言謎語詩,讓學生既能“現學現賣”嘗試獨立拼讀識字,感受其中樂趣,又能在自己標準的普通話誦讀中去感受詩句美。另外本文識、寫字考慮到了拼音知識點的點撥、強化,無形中對拼音單元的學習進行了反饋。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根據學生認知水平,我爲本課擬訂了以下四個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拼讀拼音,讀準古詩的每一個字音。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的詩句,試着背誦。

2、隨文識字11個,會寫4個字。

3、瞭解“遠”和“近”、“有”和“無”、“來”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詞。

4、生通過師點撥個別字詞、圖文對照感悟詩情、品讀詩韻,在自己的美讀去享受詩與畫中鳥語花香、山水相襯之美。

三、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正確拼讀拼音,讀準古詩的每一個字音。

2、會認11個字,會寫4個字

(二)教學難點:

1、讀準詩句中“山有色”一詞

2、掌握“去”、“來”的筆順及關鍵筆畫

3、學會通過讀好詩句中的反義詞讀出詩句的美感、韻味。

四、教師教法

創設“賽詩會”情境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運用啓發式、點撥式教學讓學生自己去嘗試自主拼音識字、實踐情感美讀詩,在學詩的過程中去發現“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五、學生學法

讓學生通過“圈”找出生字,用自己喜歡的辦法去識字。用五星勾出翹舌音幫助正音。通過師滲透“遠近”這組反義詞,嘗試找出其他幾組反義詞。然後嘗試透過圖文對照理解詩意、感悟詩畫美,自悟讀詩韻律感。

六、教學程序

(一)激趣開場、創設情境

創設“賽詩會”情境,從學生表演、誦讀已學過的詩帶動一股愛詩熱情,教師藉機參與其中吟誦《畫》引出本詩的教學。

(二)自主識字、嘗試讀詩

學生自瀆《畫》,用“圈”的方式找出生字並用拼一拼的辦法認識它。學生嘗試讀詩,師正音,採用多種形式進行字音的檢測,激發學生賽讀興趣,讓他們都願意讀好、多讀。師點撥畫五星標註翹舌音的辦法強化普通話對字音的講究。生從讀通一句逐漸訓練讀通全詩。

(三)點撥字詞、自悟韻律

組織“賽詩會”在學生評,老師評的過程中隨文識字、自瀆詩、互比較、自悟讀本詩節奏與韻律

(四)圖文對照、讀出美感

圖文對照,感受畫中的詩,詩中的畫,領會幾對反義詞的意義,體會山水花鳥相襯的美,從而自發的美讀古詩。

(五)遊戲激趣、鞏固識字

通過翻滾列車、郵差寄信、畫中藏寶等遊戲讓學生在快樂中識字,鞏固隨文識字效果

(六)靜心觀察、樂中書寫

在學生在音樂中賞字、陶冶情操、靜心學寫字

(七)拓展訓練、模擬作詩

出示三幅山水畫,選一幅自己喜歡的畫,用上反義詞仿寫一兩句詩。

七、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

通過學生反覆地拼讀,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學生讀準每一個字音。學生通過聽,自由朗讀,同桌互讀,分小組朗讀,齊讀等不同的.訓練方法,能夠流利地朗讀古詩的詩句,試着背誦。讓學生反覆地讀課文,無形地識字,再通過多種形式讀詩及趣味遊戲方法鞏固生字。通過學生自己找反義詞,讀反義詞,理解反義詞,進而達到自己嘗試讀出韻律感、節奏感,讀出自己從詩、畫中體會到的真情實感。在音樂中陶冶詩情,讓學生不僅喜歡讀詩,還願意寫好詩中的字。

八、抓關鍵點的方法

本詩的教學我主要以讀爲主要教學活動,採用各種各樣的形式在各種不同的目標引領下讓“讀”貫穿學習始終。老師在其中少範

讀、帶讀,把充分讀詩的機會交予學生,而老師在其中只需藉機點撥關鍵點,讓學生能自信、自學、自瀆、自賞、自悟,成爲學習的主人。我要給學生一個較爲開放的學習空間,使他們自主學習顯現出來的個性能得以張揚。

九、板書及習題設計

1、板書:

遠 山 有色

近 水 無聲

去 花 還在

來 鳥 不驚

2、習題設計:出示三幅山水畫,選一幅自己喜歡的畫,用上反義詞仿寫一兩句詩。這個設計從課本出發,激發學生創作詩句的興趣並且滲透反義詞的用法。

語文說課稿3

一、課程信息

我教授的《語文》課程是外聯部必修的一門文化課,安排爲一、二兩個學期上,課時共計75節,周課時三個班5節,共15節。

二、專業分析

1、授課專業培養目標

我校的外聯專業主要是與天津、威海、大連等內地的職業學校聯合辦學的一個專業,與以上三地共同開辦的專業是:天津——口腔工藝技術、機電技術應用、汽車電子電器維修;山東威海——數控技術、焊接工藝;大連——計算機信息技術等。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藉助於內地沿海地區先進的技術設備及設施和他們的超前的教學理念、人力資源,爲我們西部地區培養有一技之長的,能在不久的將來爲振興新疆、發展新疆、建設新疆出力的勞動者。因爲這些學生在我校只進行一年的學習,所以大部分的課程是文化課,只有極少量的專業理論課,幾乎要學習的專業技能都是到聯辦學校學習。我給這個專業部的汽車維修班、腔工藝班、信息技術班教授語文課。

這次我上彙報課的班級的專業定位就是口腔工藝。

2、課程地位:語文課在專業培養中居於基礎性的地位,屬於工具課,它對專業理論和實踐有輔助作用。教導學生在認知的基礎上立足欣賞,從人性之美、科學之美、小說欣賞、散文欣賞、詩歌和戲劇欣賞、古詩文欣賞幾個方面安排學習活動,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鑑賞水平,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因此,教學要既注重經典性時代性,又要注意情境性實用性,要符合中職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更要適應當前中職學校教改的需要。

三、制定目標

1、本課課程目標爲:一要培養學生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二要服務於學生的專業學習,三要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的整體功能定位。

2、課堂教學目標爲:能力目標爲通過質疑探究,培養學生勇於質疑的科學品質,感受科學的求異美、知識目標爲本單元講授的是關於科學美的一組文章,用於使學生理解和感受科學之美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觸手可得,俯拾皆是,即是“所在皆是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而科學美無處不在,千姿百態,呈現了自然的和諧統一,反映了人類探求真理的內在精神。它們都能讓人產生無盡的審美愉悅、這是本課的情感目標。通過本文的學習,學生能模仿寫作,學以致用,讓學生有成就感,並能激發學生對祖國邊疆的熱愛之情爲本課的德育目標。本文安排在語文基礎二第二學期第二單元,參考學時爲兩節。根據以上所授課程教學目標,選定《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課作爲課程教學的背景,用來帶動整個課程教學。主要原因之一是這一篇課文具有典型的說明文文體特徵、還有一個,就是自然順序到此。

四、課的思路

1、教法選擇:在本科教學過程中,我準備採取的主要方法是:梳理內容結構,找出說明方法,問題引導,精讀品味、這是根據語文課程及本文的特點所決定的。主要採用傳統教學的形式。以15分鐘課程學習爲實例:如何解讀課題?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據何位置?有何作用?白居易的《荔枝圖序》如何翻譯?每個自然段主要內容是什麼?與白居易的說法是否相同?作者用了什麼說明方法?由學生說,老師寫。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複習了舊有的知識;既讓學生參與了教學活動,又有保證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既能讓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又讓學生鍛鍊了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益處多多。因爲是第一課時,本次課重點突破的就是找出每個自然段的中心句和說明方法。這也是在幫助第二節課分析結構順序這一難點時,分散難點。疑點是第一自然段白居易的《荔枝圖序》在文中的作用。這可分兩步來做:一是讀後即答,一是全文分析完後再答。前簡後詳,先錯後對,問題都不大。

2、教學手段的確立與依據:上課時準備採用傳統教學手段(粉筆,小黑板)來實施課堂教學。選擇所授班級教室授課,教學場地決定教學的手段及方法、

3、教材內容的編排

本學期前三個單元,教材分別安排了三組文章,從人性美,科學美,藝術美幾個角度,引導學生感受美的存在,感受美的不同表現方式,從而判別美,認識美,感悟美,發現美,追求美,進而完善人生,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和人格素養。本課程正處在中間部位,與前後單元形成知識鏈接。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情況,將本文的教學目標鎖定爲:通過質疑探究,培養學生勇於質疑的科學品質,感受科學的求異美、因爲本單元講授的是關於科學美的一組文章,用於使學生理解和感受科學之美,提高審美能力。而科學美呈現了自然的和諧統一,反映了人類探求真理的內在精神。它們都能讓人產生無盡的審美愉悅。教學重點爲:梳理內容結構,找出說明方法;品味說明語言與寫作特色,模仿寫作一篇介紹新疆水果的文章;培養學生勇於探索質疑的科學品質。教學難點爲:從具體詞句入手,結合內容分析,培養學生對說明文語言的敏感。品讀說明順序(課文的說明順序及學生說明文的說明順序),掌握說明文的寫法。教學過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五、說學生說學法

1、學生:所授班級09—10班學生25人,男生4人行爲習慣不好,上課不注意聽講,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情,時常前呼後應,左顧右盼;另2名男生與4名女生學習熱情不高,常與前者共商私事,影響上課。剩下一半學生還是不錯,基本比較懂規矩,上課認真,參與度較高。雖然學生整體學習狀況良莠不齊,參差錯落,但因這部分學生帶動,全班能保持比較好的學習氣氛。雖然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基礎薄弱問題,但認真和參與讓他們具備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表達能力。

2、學法:本次課主要教給學生的是自主學習的學習方法。依據是這篇說明文內容不深,寫法簡單,順序自然,當我們給學生必要的學習課文的時間後,學生應該能夠掌握。具體實施時,告訴學生先找出每一段寫了什麼,也就是中心句,然後再找出本段所採用的說明方法。

六、評價方

授課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能積極跟着老師的思路走,學習熱情較高,回答問題較踊躍,答案有較高的準確率。尤其是在仿寫部分,學生躍躍欲試。學生經過縝密思考後按要求做到(1)有一定的條理和順序(2)採用了至少兩種以上的說明方法來介紹我們可愛的家鄉——新疆的水果(3)300——400字(4)寫出了作文並當場宣讀給大家聽。介紹的品種多達10種,有西瓜、哈密瓜、水蜜桃、石榴、櫻桃、杏子、無花果等,其他的人聽後評議,許多同學熱情發言,最後要求課後成文。這樣聽說讀寫一條龍,給學生充分的展示自我的空間和機會;互相評議,鍛鍊了學生口才,激發了寫作興趣,取得了比較好的課效。

七、教學過程

這節課通過引入、作者簡介、瀏覽閱讀、討論質疑、分析解疑、歸納總結這些教學環節,採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圍繞教學目標,逐步深入,層層遞進地來實現教學目標。各個教學環節時間安排大體如下:導語三分鐘,板書課題兩分鐘,作者介紹五分鐘,解讀課題三分鐘,瀏覽課文五分鐘,依次找出每段中心句和說明方法(中間穿插質疑答問)22分鐘,小結2分鐘,作業佈置1分鐘、

語文說課稿4

說學法

“教是爲了不教”。教學目的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引導學生會學。在教學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去充分感知語言材料,自己讀課文,品讀感悟,滲透了“讀(課文)、思(問題)、劃(重點詞句)、悟(感受)的學法。讀寫遷移法:讀是吸收,寫是表達。在學生朗讀理解作者是怎樣描寫日子來去匆匆後讓學生也寫寫自己或身邊的日子是怎樣過的,從讀學寫,以寫促讀,讀寫互相促進。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的學習方法。

說教學程序

一、激趣導入,鼓勵質疑

首先師生談話,學生彙報課前收集的有關時間的詩詞、名言,初步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和篩選信息的能力。然後教師自然導入:“讓我們來學習一篇描寫時間的文章——著名現代作家朱自的散文《匆匆》”板書課題後鼓勵學生質疑:“看到題目,你想知道什麼?”“這些問題你想怎麼解決?”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巧妙地引導學生進入文本自主閱讀狀態。

二、初讀感知,讀中悟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帶着自己提出的問題讀書,然後在全班交流“通過讀書,你都讀懂了什麼?”教師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解讀,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地交流讀書體會。

三、細讀探究,品味感悟

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在這一環節我指導學生自主朗讀,抓住重點詞句進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薰陶。

1、默讀課文,找出課文裏具體描寫時間來去匆匆的語句,讀一讀,把你的感受寫在旁邊。

2、交流感受:你讀懂了什麼?從句中你體會到作者的什麼思想感情?

3、師生品味重點句子“在默默裏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於是,洗手的時候……吃飯的時候……掩着面嘆息……”

4、師生交流評價

在這裏我一方面鼓勵學生自主的選擇教學內容,同時又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主導作用。學生自己朗讀喜歡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獨特體會,真正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而師生共同研讀討論重點句段,有利於解決重難點,也體現了互動性。

5、仿寫句子:自己的日子是怎樣過的,身邊的人的日子是怎樣過的.?仿照課文的寫法寫幾句話。

教學中不僅注重讀的指導,還要進行寫的訓練。在這裏我由讀引入寫,讓學生在讀懂作者是怎樣具體描述日子去來匆匆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仿照本段的寫法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仿寫練習,通過仿寫,進一步體會時光的匆匆,進行了知識的遷移。

四、感情朗讀,深化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朗讀特別強調,把正確、流利、有感情三方面的要求貫穿到各個學段。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朗讀指導,特別是指導朗讀的層次性。一開始,教師範讀,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再讓學生自主研讀,找自己喜歡的句子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最後讓學生配樂讀。文章多處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和大量的疊詞,語言優美,讀起來輕巧、婉轉,在美妙、抒情的樂曲中朗讀,就把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了。學生在讀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感悟,再次受到情感的薰陶。

五、課後延伸,拓展閱讀。

抓住開頭和結尾的設問句,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內容想開去。“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作者回答了沒有?讀了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麼?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想開去,積極拓展他們的思維。並讓學生懂得要深化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就要從所讀的文章想開去,展開聯想的讀書方法。

另外,爲了把課內課外有機融合,適當拓展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我還佈置了課外閱讀作業:

1、讀一讀《跟時間賽跑》和《長歌行》。

2、寫一句有關時間的句子做爲自己的座佑銘。

3、讀一讀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夜色》、《春》等著名的散文,學習積累優美的語言。這樣讓學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用語文!

板書設計上,我力圖遵循簡潔、美觀、實用的原則,板書重點詞語,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和積累優美的語句。

語文說課稿5

一、說教材

中國有句成語,叫做“將心比心”。意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將心比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劑,更是構建和諧社會、樹文明新風的主要內容。這組教材是“以誠待人”爲專題編寫的,課文的內容生動、感人,有誠實、講信用的父親,有用自己勞動去維護個人尊嚴的石油大王哈默,都從不同的角度讚美了誠實、守信等道德規範。《將心比心》是一篇略讀課文,是本組教材的最後一篇課文,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學生能自讀自悟課文,通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明白了“遇事要將心比心,多爲別人着想,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的人生哲理。

我任教的是來自各個農村的學生,他們學習勤奮,在課堂上表現活躍,性格淳樸,待人真誠,是懂事、有禮貌的孩子。但受地方語言的影響,課外的閱讀量少,學生的表達能力差,如何從文本聯繫到生活,表達自己的正確見解,大部分學生都比較困難。

二、說教學目標

1、四年級處於第二學段,第二學段的閱讀方法是“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學會默讀課文。”《將心比心》一文,最爲感人的是兩處人物的語言描寫。所以我第一條教學目標是“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指導學生朗讀文中兩處人物的語言和結尾的'重點段。”爲了實現這個目標,我使用電子文稿演示文中人物語言和作者體會反覆朗讀,體悟文中人物的感情。

2、本課語言通俗,而且沒有生字僻詞,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說比較容易理解課文內容。我覺得難的是感動學生,讓學生在生活中也能將心比心,從文本中受到德育的薰陶,是教育學生的主要目標。所以我定下的第二條教學目標是“通過課文的學習,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明白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能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爲了實現這個教學目標,我從網上搜集學生在電視上經常看到的宣傳片——“心在一起”做爲導入,貫穿課堂,營造課堂氣氛,感染學生。媒體資源播發,生動地體現生活中“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文明行爲,學生似身臨其境,受到片中人物的感染,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3、這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針對本班情況,以學段目標爲依據,我定下的第三條教學目標是“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認真聽別人發言,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教學目標是培養了學生獨立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與文本人物的對話交流,受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薰陶,這是教學本課的重點。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通過體會文中人物語言而使表達產生感人的效果。

爲了突破這個重難點,我在教學中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媒體課件情景導入、抓住重點語段品讀、音樂感染等教學方法。

四、說教法、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爲了實現教學目標,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在教學中,我藉助“心在一起”廣告做爲課堂的切入點,抓住重點語段反覆朗讀、體會,引導學生質疑,組織學生討論、探究、交流,最後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本課是獨立閱讀課文,以學生自主閱讀爲主,我適當引導他們從讀中悟,從文本聯繫到生活實際,從而達到薰陶的作用。

五、說教學過程

我的課堂結構是:情景導入——初感課文——深入體會——課外延伸。

(一)情景導入

我以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一段公益廣告——心在一起做爲切入點,觀看後向學生提出“從片中,你看到了什麼?”通過學生的發言,從而揭題。這樣的導入設計,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營造課堂氣氛,對揭題鋪下了墊筆。

(二)初感課文

第二學段的閱讀要求是“初步學會默讀”。所以我對學生提出“讀正確、通順,在不懂的地方做記號”的閱讀要求後,讓學生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提出的問題“課文寫了哪幾件事?”這個環節的設計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三)深入體會

在初讀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幾個問題“課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動?找出來用‘——’劃出,並寫出自己的感受。”“文中誰令你感動?”“阿姨,母親是怎樣做的?怎樣說的?”這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步步深入文本,理解課文內容。找出重點語段,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質時,我設計了“移情體會”的環節,提出“如果這位阿姨沒有這樣做,結果會怎樣?”“如果媽媽責備,甚至辱罵那位護士,結果會怎樣?”這兩個“如果”引領學生展開想象,換位思考,切身體會文中受幫助的奶奶和受鼓勵的實習護士的感激之情,更體會到阿姨“處處爲他人着想”和母親對護士的“寬容、理解、鼓勵”高貴品質。

在爲兩個小故事感動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溫暖”,理解“溫暖”是一詞多義,讓學生通過查字典明白“溫暖”指的是心中感到幸福,試着用“溫暖”說兩句表達意思不同句子。接着一起讀讀作者對這兩件事情的體會——課文的最後一自然段。這個環節的設計揭示課文的主題,同時實現課文的教學目標和突破課文的重點、難點。

(四)課外延伸

學生受課文中人物的品質影響,走出文本,聯繫生活實際,提出“生活中,有這樣將心比心的事嗎?”讓學生交流,說一說,不僅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陶治了他們自己的心靈,同時實現了本課教學的目的,認識到“遇事要將心比心,多爲別人着想,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這個環節的設計,可能學生都談到別人需要幫助時,自己該怎樣去幫助。這時,我適當引導學生平時傷害別人時,是否能換位思考,體會別人受傷害後的想法。

接着讓學生試着說說“將心比心”這個成語的理解,體會“將心比心”指的是用自己的心比別人的心,爲他人着想。

最後與學生一起共勉作家羅蘭的名言:如果每一個人與別人相處的時候,都能先想到別人,後想到自己,多想到別人,少想到自己,那麼世界上可以增加很多歡樂與和氣,而且可以減少悲劇和恨事。

讀後,隨着音樂“心在一起”響起,“世界那麼大,只要我們心在一起”相信這段話、這首曲對學生的思想帶來很大的觸動,會將聯繫到自己的行爲中去,遇事將心比心,做一個處處爲他人着想的人。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課本靜態的呈現,這樣的設計既增強了直觀性,有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一目瞭然,更突出課文的主旨。

我抓住課文中的主要人物“阿姨”、“奶奶”、“母親”、“護士”和文中的關鍵詞句做爲板書,這樣的設計簡單明瞭的突出本課的主要內容,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將心比心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語文說課稿6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是一篇生動風趣而又飽含深情的寫人記事的回憶性散文,借一次演講來表現梁任公崇高的品質,並表達對老師崇敬之情本文是梁實秋擷取學生時代最有價值的記憶片段構思成文,如同攝像,只選取幾個精彩的鏡頭,集中表現人物獨特魅力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的全面、完整和連續篇幅短小,語言簡練,意味深長,精彩紛呈,對老師的真摯情感融化在敘述描寫中文章開篇介紹梁啓超,結尾評論梁啓超,中間按梁啓超講演的先後順序進行敘述,還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評論,讀後餘味無窮,梁任公的生動形象深深留在讀者的腦海中

2.單元目標與課文目標: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三單元學習寫人記事的散文,該單元教學目標是透過對人與事的細節描寫,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體察人物的個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寫中體現對人物品行的評價,如何在敘事中表現或隱或顯的情感傾向據此,我把《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一課的學習目標定爲

知識與能力目標:引導學生學習細節描寫和白描的寫作方法

方法與過程目標: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雋永樸實的語言特點,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與愛國情懷,體會作者對梁啓超先生的崇敬之情

3.教學重難點安排:

本文重點放在對先生演講稿中旁徵博引的詩句的理解上,以此來體會先生的真性情與愛國情感

難點在《箜篌引》的賞析同學們對這首詩較爲陌生,在處理上,我引導學生先學習《桃花扇》、杜詩,初步領會任公的愛國情懷後再來理解《箜篌引》,就相對容易了

這部分內容是教學的重難點,要濃墨重彩,因爲這是體察人物的個性、情操的關鍵,也是使學生通過文本受到人文薰陶的關鍵

4.課時安排:一課時

二、說教法和學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教學方法要力求突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特徵,把發現、體驗、感悟、交流的權利交給學生,以達到“讀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本文言簡意賅又生動豐富,我先運用情境設置法,激發學生興趣;閱讀法和圈點勾畫法,熟悉文本;之後採用問答法,使學生主動感知,探索求真;針對教學重難點,我立足文本,點撥引導、討論探究,在賞析語言、體味情感中,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佈置小作文,遷移拓展所學的白描和細節寫作手法

三、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詩經》中有一句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們就跟隨梁實秋先生一起走進清華,去領略梁任公的風采(板書課題)

(二)以線穿珠,見微知著——爲梁任公先生畫像

師:許多優秀學者在央視十套的《百家講壇》節目中,通過精彩的演講,展示了深厚的學術修養和儒雅的學者風範,閱讀課文,找出梁啓超的這一次講演給作者、給我們留下哪些深刻的印象?

(學生圈點勾畫發言,教師歸納投影顯示)

線—— 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

珠—— 演講前:背景(對比、襯托)

演講稿(對比——“文稿不如講稿”)

演講中:開場白——獨特 聲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內容——豐富而有趣 表情——成爲表演,酣暢淋漓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穩健)氣質(風神瀟灑)眼神(光芒四射)

神態、語言、動作——生動有趣,旁徵博引,手舞足蹈,

(自負、謙遜、博聞強識、自由灑脫)

演講後:演講效果(茅津渡候船渡河,強烈愛好中國文學)

微—— 人物的白描刻畫

著—— 個性人物魅力風貌

總結拓展:梁任公不是一位照搬講義的教授,而是用心靈來教書的教師,是在教育中滲透着自己的喜怒哀樂的真人!有學問,纔能有文采,有赤子之心,即“熱心腸”,三方面,相輔相成刻畫梁任公形象成功地運用了白描手法,白描原指中國畫的傳統畫法,即“純用線條勾畫,不加彩色渲染”,引入寫作中,就是文字簡練單純,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徵我們寫作,也要抓住人物特點,譬如寫某人的幽默,寫他幽默中蘊藏人生的曠達,或寫某人的認真,認真之中是對生命的嚴肅有特點的人,有性格的人,才能給讀者深刻的印象,給讀者人生的啓發

(三)傳神寫照多餘韻——細節賞析

師:“梁任公先生學識淵博又滿懷熱情,晚年拖着病體,仍然培育青年學生,實踐了自己所說的‘戰士死於沙場,學者死於講座’,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來這些先生信手拈來、旁徵博引的影響一代人的詩句”

細節1:先生的講演,講到他最喜愛的“桃花扇”,講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從中來,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師:“作者記得先生在演講《桃花扇》時‘不能自已’,《桃花扇》是孔尚任借離合之情,嘆明朝興亡之感的清代戲曲,其中所說的皇帝是崇禎皇帝,《五人墓碑記》稱頌他爲‘聖人’,只是時運不濟,他接手時國家是內外交困,他力圖挽狂瀾於既倒,然而‘所用非人,卒至寇亂,身殉社稷’”

師:“崇禎帝死時1644年,距先生生活年代近300年,先生卻是‘悲從中來,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先生爲何這樣的悲傷流淚?”

師(引導):“先生如此痛哭定是觸動了內心最悲痛的地方,如此之悲痛是因爲自盡殉國的崇禎帝,還是由崇禎帝想到了哪位皇帝?”

預設回答:“先生想到了他敬重的光緒帝光緒帝是一位年輕發奮的君主,以社稷爲重,推行變法,但由於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緒帝政治生涯的結束,導致戊戌變法失敗 ”

預設回答:“梁任公先生想到得是‘救世主’光緒帝,先生悲的是光緒帝被軟禁,悲的是維新變法的失敗,悲在他空有一腔愛國情懷卻無法實現”

師:“光緒帝雖然名義上仍保持着皇帝的名位,但實際已沒有了皇帝的權力,被慈禧囚禁荷花池中央一座四開間的平房中,斷絕了和外邊的一切接觸,寫下‘欲飛無羽翼,欲渡無舟楫’的詩句”

師:“變法失敗,梁啓超逃亡到日本,他爲什麼給自己的書齋取名爲‘飲冰室’,筆名爲‘飲冰室主人’?”

預設回答:“逃亡到日本後的先生,爲國擔憂,心焦如焚,反用‘飲冰室’寫出內心之熱的赤子情懷”

師:“是這樣的《莊子·人間世》有一句話‘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先生的書齋名錶明瞭他憂國憂民的情懷”

細節2:聽他講杜氏講到“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先生又真是於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了

師:“哪位同學知道杜甫這首詩的題目?詩人此時心情是怎樣的?”

預設回答:“杜甫的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人的心情是喜悅的”

師:“可詩中爲什麼說是‘初聞涕淚滿衣裳’”

預設回答:“那是因爲杜甫聽到叛亂已平的捷報,驚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淚水”

預設回答:“那一剎那所激發的感情波濤,是喜極而悲的呈現”

(投影出示全詩,學生讀詩)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師:“‘初聞’緊承‘忽傳’‘忽傳’表現戰亂將息捷報來得太突然,真如春雷乍響,黎元疾苦,都將得到療救,這位視百姓苦難如己的憂國憂民的詩聖怎能不喜!‘淚’是杜甫悲喜交集的複雜心情的逼真表現”

師:“先生講到此詩時‘於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先生一定是與杜甫有了默契,(引導)先生所處的時代與杜甫所處的時代有何相似之處?先生與杜甫之心又有何相通之處呢?”

預設回答:“杜甫年邁時國家叛軍四起,後戰亂平定,梁任公演講時國家軍閥混戰、動盪不安,這是時代的相似”

預設回答:“是國家動盪讓先生涕泗交流,是戰亂平定讓先生張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樣是憂國憂民的,希望國家國富民強,從他的一涕一笑中我們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愛國情懷”

細節3:箜篌引: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師:“先生演講的.內容還講了《箜篌引》,箜篌是什麼樣的樂器?”

預設回答:“是一種古老的樂器,這種樂器聲音悲涼悽愴,讓人心傷”

師:“這是音樂的背景我們看這首詩,詩中出現了哪兩個人物?”

預設回答:“一個拼命要渡河的人,一個力求勸他不要渡河的人”

師:“他渡河了嗎?”

預設回答:“渡了”

師:“結果呢?”

預設回答:“死了”

師:“《箜篌引》出自《漢樂府詩》,記敘了一個悲慘壯烈的故事渡河的是一個白髮狂夫,被水沖走勸他的是他的妻子悲痛欲絕,取出箜篌對着江水反覆吟唱一曲終了,她也投河隨夫而去王國維曾評價‘這十六字構成中國詩壇最悲壯悽慘的一幕,是用血寫成的’它的主題,乃是瘋狂與死亡,在講求中庸的中國文化裏,如此明確地以瘋狂與死亡爲審美對象,格外使人顫慄這種直面死亡的勇氣讓你想到了‘戊戌六君子’中的誰呢?”

預設回答:“譚嗣同,變法失敗,譚嗣同被殺,其實他本可以不死,但他堅決不肯逃離,這種勇氣就是渡河之人”

師:“譚嗣同有一首題在監獄牆壁上的絕命詩,其中有兩句是?”

預設回答:“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師:“先生是由《箜篌引》中渡河人想到了甘願犧牲以救國民的譚嗣同,他的勇氣與愛國情操讓先生爲之敬仰,爲之感慨,他臨刑前說‘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爲先生的滿腔愛國情懷!”

細節4:文章開篇說“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談政治,專心學術”

師:“這是不是說梁任公先生鑽進學問的象牙塔,不再過問窗外之事了呢?”

(學生討論)

預設回答:“我認爲不是的,‘聽過這講演的人,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不少人從此對於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

預設回答:“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難歲月裏,先生重感情,輕名利,清華大學的這次演講激勵了關大的青年學生”

師:“任公先生是在用傳統文化來教育鼓舞着年輕一代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是任公集《易經》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來勉勵學子樹立“完整人格”的警言他還有一篇《少年中國說》,其中有一段話跟着老師背誦” (投影顯示)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矞矞鬱郁皇皇;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四)課堂小結

師:“我們應該感謝作者梁實秋先生,他是20世紀華語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師本文讓我們彷彿看到了八十多年前如火如荼的歲月裏,第一個使用‘神話’一詞的中國學者,第一個提出建立中國圖書館學,‘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使人讀其文,如觀其人,聽其聲,難以忘懷

(五)拓展提升

寫人如果能凸顯人物個性,將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一個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將對人產生深遠的影響豐子愷寫弘一法師,“寬廣得可以走馬的前額,細長的鳳眼,隆正的鼻樑,形成威嚴的表情扁平而闊的嘴脣兩端常有深渦,顯示和愛的表情”運用肖像寫出弘一的“溫而厲”, 運用從本課中學到的寫人技巧,我們寫一篇小作文:

從肖像、語言、動作或神態等的細節方面對班上同學進行刻畫,不寫出名字

語文說課稿7

各位領導、老師下午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國小三年級下冊第一組中的第一篇 ,課文的題目是《燕子》。

首先我先說說我對教材的理解:

這篇課文是第一組當中的一篇。第一組共有四篇課文,教學的主題是瞭解和認識自然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通過學生的自我感受,培養他們發現、觀察、創造能力。這四篇課文的組合是按照從小到大、從簡單到複雜景物、場景的順序編排的,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從具體景物的觀察思考逐步推進到廣闊複雜場景的觀察、理解和想象。

本組課文從新課改的角度上說,採用了課文學習點的深入和整體訓練延伸發揮的編排方式,融知識學習、個性培養、審美教育、創造發揮爲一體,較好的體現了學習的綜合性、自主性、創造性的教學理念。

本課是鄭振鐸先生的散文刪改。主要通過春天景色特別是“燕子”這一形象的描寫謳歌了春天及生活的美好。課文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分不同的側面刻畫燕子的形態、動作及所體現的美麗內蘊。

下面我再說教學內容。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

(1)引導學生具體觀察燕子的外形、動作等的特點。

(2)體會課文中詩化的語言美。

(3)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4)掌握本課字、詞及句子。

難點在於:

(1)培養學生做細微、具體、準確的觀察。

(2)從課文具體描寫出發,使學生更開闊、生動的想象。

我再說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一方面,運用情景教學在情感化的課堂氛圍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另一方面一誦讀爲線索整體感悟和具體指導分析相結合,加強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本可的學法主要採用自我吟誦、師生互動、小組討論的方法。

下面我具體談一下本課的執教過程:

本課我分爲四個環節:

1、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2、初度課文,整體感知;

3、分讀賞析;

4、回讀昇華,積累拓展。

下面我分步說明我的教學設計:

一、 在導入環節根據本課內容,我準備採用多媒體課件:春天,燕子在空中翻飛往來的場景,並配音樂,設置情景引入課題。在播放畫面的同時,讓學生觀察畫面,提問:同學們,在我們播放的畫面中,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學生回答。然後過度到本課的`學習。

二、 在初讀感知環節採用學生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並要求學生投入感情,然後教師範讀,整體感知全文。

三、 分讀賞析環節。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有感情分讀課文,並體會情感。爲了推進課文的朗讀和理解,我準備採用“誦讀小標兵”的競賽方法最後評出“誦讀小標兵”。在這個環節中我準備採用以下幾個步驟實施教學:

1、帶着“小燕子是什麼樣”的問題誦讀第一段,然後投出一隻燕子的具體畫面,讓學生詳細觀察燕子的色彩、翅膀、尾巴等的形狀,同時在觀察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來理解燕子翅膀輕快;尾巴似剪刀的特點,並板書燕子特點的重點詞語:活潑、機靈。

2、投出燕子在春天成羣結隊歸來的畫面,讓學生觀摩畫面後,帶着“小燕子爲春天帶來了什麼”的問題朗讀第二段,引導學生理解和想象“趕集似的聚攏”。爲了使學生更深入的理解“趕集似的聚攏”及“增添生機”,我特別設計了一個學生模仿燕子叫聲的教學細節,理解“增添生機”。

3、播放燕子在微風中、陽光中翻飛的畫面片段,在畫面的啓發下,採用小組代表競賽的方式,形象的朗讀課文,讓學生創造性的模仿小燕子飛翔的樣子,突出重點詞語:掠過、一轉眼、橫掠過、偶爾、波紋、盪漾。分組討論這些詞語的形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通過對燕子聲音和動作的模仿、關鍵詞語的體會和想象,來觀察和理解燕子飛翔的動態特點,從而突破課文重、難點。

4、投出燕子在電線杆上的畫面,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最後一段,放下課本,觀察多媒體畫面,想象燕子和電線杆的構圖像什麼,引導學生沿着“五線譜”想象到音樂,然後鼓勵誘導學生根據這個畫面唱出一兩句自己創作的春天的歌曲。最後讓學生明白用五線譜打比方,我們不僅看到燕子的空間想象,同時彷彿聽到春天美妙的旋律。

5、通過讀課文最後在整體播放整篇課文的畫面和《嘀哩嘀哩》的歌聲中結束本課。

八、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把本篇課文有感情地朗讀給父母聽

語文說課稿8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陳情表》。我說課的內容分爲五部分:

一、說教材

《陳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五冊第二單元的自讀課文。本單元的四篇課文都屬於中國古代散文。單元教學目標是通過誦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鑑賞文章的語言特色。

二、說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新教材在文言教學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根據教學大綱,分析本文特點,結合學生實際,特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課文,積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識。

2、品味作者在敘述中蘊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義。

3、鑑賞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詞得體的寫作技法。

教學的重點仍然是實詞虛詞

教學難點是體味真情,體會作者怎樣逐層深入地敘事陳情

三、說教法

主要指導學生用“四讀法”(速讀、誦讀、品讀、研讀)並結合適度的課堂討論,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完成對課文的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蘇軾曾經說過: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們共同體會《陳情表》中的“孝”

陳情表(板書)

2、解釋題目所涉及內容並引出作者和寫作背景

陳:陳述。

“表”是一種文體,是古代奏章的一種,一般以向皇帝陳情爲內容

3、結合“表”的文體特徵,提問:

(1)是誰陳情?

李密(224-287),西晉武陽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時師事著名學者譙周,以學問文章著名於世。曾出仕蜀漢擔任尚書郎,屢次出使東吳,很有才辯。晉武帝徵爲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辭不應徵。

(2)向誰陳情?

晉武帝。晉武帝司馬炎靠野蠻殺戮廢魏稱帝,爲人陰險多疑。建國初年,爲籠絡人心,對蜀漢士族採取懷柔政策,徵召蜀漢舊臣到洛陽任職。

(3)陳什麼情?

李密向君王上書陳述祖母劉氏年老多病,無人侍奉,暫不能應徵,請求辭官終養祖母的衷情。

(4)如何陳情?

此處可結合學生具體情況而定,主要目的引導學生從課文每一段得出李密陳什麼情、如何陳情。引入課文內容

4、範讀正音

在範讀正音之前給學生輕聲讀課文,勾畫註釋的時間。如果直接範讀,會有相當多的學生會忙着聽音注音,而忽視節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況我會給學生幾分鐘讓學生把註釋的音移到課文中,這樣範讀時才能提出聽讀要求:聽準字音,聽清節奏,聽出感情。

5、朗讀指導

本來在正音之後,安排有個別學生分別朗讀,然後就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字音、節奏、感情處理問題進行討論、評價、指導。

6、學習過程

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個任務,重點是和學生討論字詞(強調字音),梳理結構簡單賞析(板書內容)。二是在此基礎上指導背誦,並進行分組朗誦比賽。三是鞏固詞句、通假字、文言實詞。

7、課堂小結:

《陳情表》這篇文章,它的動人之處也就在於李密將孝道表達地情真意切。從小撫養自己的祖母已到風燭殘年,“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正需要自己養老送終;李密再三強調:“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先盡孝、後盡忠”忠孝兩全的解決辦法,還作了“生當隕首,死當給草”的保證,晉武帝終於被李密的苦情、親情、孝情、忠情深深打動了。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希望我們同學能將這一美德發揚光大,希望李密對祖母的烏鳥深情能讓我們有所感悟,有所行動,爲親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卻真誠的回報。

8、作業佈置:

鞏固本文所學內容。

以“親情”爲話題寫一篇作文。

語文說課稿9

《荷花》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課文寫“我”在公園的荷花池邊觀賞荷花,被如詩如畫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聯翩,讚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麗。在這一節課中,郭老師執教時最大的特點是訓練了學生的語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環節中:

1、媒體激趣,觸發語感。葉老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課堂伊始,郭教師在板書課題後,伴隨着美妙的旋律,出示了一組靜態的荷花圖片及動態的池塘荷色,並引導學生或詞或句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既迅速地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又激起了他們親近文本的慾望,爲本節課的學習奠定情感基礎,讓學生快速地進入課堂教學中來。

2、充分誦讀,領悟語感。葉聖陶先生一向重視語文中的美讀,他說:“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依我的理解,美讀就是讀者將作者文中當時的'情感還原出來。要到位地還原,就要讀者沉入文中,體會文意,與作者的心靈相通。郭老師的課中,抓住作者寫荷花荷葉的精妙之筆,咬字嚼句,反覆品味,不僅讓學生欣賞作者遣詞造句的生動準確,而且通過遷移學習,訓練了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

運用個別讀、集體讀、想象讀、配樂讀等形式,實現了預定的訓練目的。在課堂上,通過多層次、多坡度的多元誦讀,以及通過對重點詞語的解讀,還原了語言形象,又通過教師適時的點撥,讓學生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反饋了出來。

3、多元解讀,積澱語感。教學中,教師依據學生的學習反饋,適時引導學生對“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作出多元的解讀。

師:你覺得哪個句子寫得特別美?(指名讀說)

生1:我覺得這個句子寫得特別美:(朗讀)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

師:你們從這個句子聽出了什麼?

生2:我覺得這個“冒”字寫得特別美。

師:“冒”字還可以其它字嗎?

生:(長、鑽、伸、露、探、衝……)

師:體會一下,怎麼樣的長叫“冒”?

生:(使勁地、不停地、急切地、筆直地、爭先恐後地、生機勃勃地、興高采烈地、精神抖擻地、喜氣洋洋……)

教師在處理“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個句子上,應該是相當自然,引導得水到渠成的。而學生們在課堂上的表現也是非常出色的。聽課過程中,我感覺到孩子們已經逐步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學習方法:他們對詞句的品讀和感悟有一定的深度,而且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尤其是對“挨挨擠擠”、“冒”等詞的體會,讓課堂實現了真正的“對話”。並且,學生能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充分地表現出來,使得課堂裏時時出現精彩的誦讀聲,,給課堂帶來了生機。

語文說課稿10

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

《詩經兩首》是高中語文必修二第四課,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高中語文在詩歌教學中按照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順序來進行課文編排,《詩經》作爲我國詩歌的源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課改後,教材從高一第二學段,即開始安排古代詩歌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詩歌源流,瞭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詩歌表情達意,從而認識古今文化的聯繫,培養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學習目標

瞭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說學法:

學生學法:1、討論交流法2、個性展示法3、課堂辯論法

設計意圖:討論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學生自己獨立思考之後,形成自我觀點後的溝通交流,學生間的思維碰撞更有助於學生新觀點的形成和完善。個性展示法在於讓學生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觀點,鍛鍊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也爲書面的鑑賞分析打好基礎。課堂辯論法的應用使得課堂不同的觀點立場相互較量,促進學生對於問題的深入探究。

說教法:

教師教法:1、朗讀法2、點撥法3、歸納法

設計意圖:詩歌教學永遠離不開朗讀法,在本次課的設計中,採用多種朗讀方式,包括配樂朗誦,學生朗誦喜歡的詩句,背讀和教師引讀。讓讀書聲讀書聲真正的瀰漫在詩歌的課堂。本課以以主問題的設計帶起全文的賞析,因此學生的分析鑑賞在課堂的呈現上會顯得有些零散,教師借用點撥、歸納的方法,結合板書的設計能夠增強課堂的條理性,使得學生的發言更清晰。

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被譽爲詩歌的王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上溯到《詩經》,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追溯到《離騷》。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今天我們一同學習《詩經》中的《氓》。

新課導入從中國現實主義詩歌和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切入,本課是學生高中語文學習中古代詩歌單元的第一課,從《詩經》入題吻合本單元的單元提示,同時《離騷》概念的引入也爲本單元第二課做了鋪墊。

二、明確學習目標

1。瞭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學習目標的展示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之前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難點,真正讓學生做到心中有

數、有的放矢。關於《詩經》,學生在國中時期學習過《蒹葭》和《關雎》,因此學生對詩經的特點和比興的手法並不陌生。詩歌女主人形象的概括成爲本課教學的重點,而對於中關於愛情觀念的探究作爲本課的突破難點。

三、配樂朗讀,梳理概括故事情節

詩歌學習在於朗讀,在學生第一遍朗讀中選用古琴曲《鳳求凰》爲背景音樂,爲朗讀營造一種古韻氛圍,更易於帶學生進入詩境。朗讀後對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點評指導,主要是讀音的準確和四言詩二二拍的節奏。

《氓》是一首敘事詩,學生自主概括梳理故事情節有助於理解詩歌淺層的含義,對女主人公戀愛、婚變、離開的經歷以及情感脈絡的變化有準確的把握,同時爲重難點的突破做好了鋪墊。

四、教學重難點突破

1。初探究:課文中哪些詩句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勾畫出來,並簡要賞析。

本堂課的學習重點在於對女主人公形象的概括與認識。但重點內容突破的問題設置沒有選用“詩歌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也沒有從《詩經》手法角度“詩歌是如何運用比興手法的?”出發。引導學生從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詩句入手,這一角度突破口小,有助於學生自主理解,角度多便於學生從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比興手法運用等方面發散出去,也就是用一個總問題將全文穿起。同時這樣的問題設置更便於學生將自己的觀點闡發出來,正所謂“讀進去,說出來”。這樣的讀詩的角度,除去讓學生學會解讀《氓》之外,也學會讀詩鑑賞詩的一般規律。

這一環節中,詩歌內容的分析理解更注重於課堂的生成,教師重在引導而不是講授。在小組活動,先引導學生先自主理解,然後小組交流,最後班級展示。這樣有助於每個學生在課堂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獨立的見解。

2。再探究:女子離開氓以後,能不能獲得幸福?

這一問題的設置事實上在前一問題的基礎上生髮出來的,在於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詩歌的思想內涵。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對於正確愛情觀的探討有助於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一環節的問題設置本身就是兩面性的,富於辯論性。而學生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解讀,會在課堂上呈現思想和觀點的碰撞,在辯論聲中學生們會對正確的愛情觀有清晰清楚的認識。在本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以文解文”的閱讀方法,以規避學生完全脫離開文本進行無根據的拓展延伸,在本堂課上學生結合文本聯繫實際的爭辯將課堂推向了高潮。

五、課堂小結

什麼是愛,愛是靈魂的共通,愛是精神的平等。什麼是愛情,朦朧派詩人舒婷用《致橡樹》給我們做出了詮釋。

本課以朗讀舒婷《致橡樹》節選收尾,以教師朗讀的聲音帶動學生一同跟讀,這一環節的設計一方面是與學生上一環節內容想成呼應,同時有和上課伊始的朗讀呼應,從朗讀聲氣,再朗讀聲中結束,使得整堂課的設計結構圓和。

板書設計:

甜蜜戀愛比興手法

不幸婚姻女主人公

堅定離開(勤勞、果斷)對比手法

在板書的設計上,板書內容以學生的分析爲依託,師生合作歸納提升,,通過板書的設計使得學生自主探究的內容更具有條理性,詩歌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藝術手法的重點內容更加突出,故事情節三階段中採用不同的顏色,以顏色來代指女主人公的感情,將情感脈絡變化更好的呈現出來。

感受:

感謝教科所給予的這次歷練和提高的機會,每次做課都能感覺到自己還有很多的不足,但又能感受到石家莊外國語學校語文組的溫暖,在準備這節課的工程中,跟我的指導老師李蘭梅老師、魏繼巖老師學到了很多,再次感謝語文組老師們的幫助和指導,同時也感謝大家今天的蒞臨指導,

語文說課稿11

1、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瞭解三隻貓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蘊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動的細節描寫。

4、形成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2、學情分析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經錯怪過別人或被人誤解過?有一定的生活經驗與同學分享!

3、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

1、自主閱讀課文,質疑問難、討論交流。

2、根據興趣,多角度欣賞文章的魅力之處。

學習難點:

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蘊涵的人生哲理。獲得人生感悟。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學習目標:

1、瞭解三隻貓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蘊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動的細節描寫。

4、形成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學習重點:

1、自主閱讀課文,質疑問難、討論交流。

2、根據興趣,多角度欣賞文章的魅力之處。

學習難點:

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蘊涵的人生哲理。獲得人生感悟。

學習安排:

1課時

一、導入

貓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種小動物。很多家庭因爲貓惹人喜愛而養它。我國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他家也曾養過三隻小貓。從養這三隻小貓的過程中,他領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麼樣的哲理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鄭振鐸先生的散文《貓》。

二、整體感知

1、注意字詞的讀音。

相稱(chèn)鬱(yù)悶一縷(lǚ)娛(yú)樂污澀(sè)慫恿(sǒngyǒng)

婢女(bì)蜷(quán)伏懲戒(chéng)悵然(chàng)

2、朗讀課文,感知文意,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朗讀課文,完成下列內容

三隻貓的來歷、外形、性情、地位、結局如何?

三、研讀課文

1、文章生動的記敘了我家三次養貓的經過。其中,前兩隻貓活潑、有趣,找出相關句子作分析。

―――A“它便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

(寫出了小貓玩耍時的動態和情態。)

B“有時蝴蝶安詳地飛過時,它也會撲過去捉。”

(寫出小貓的腦袋、眼睛隨着蝴蝶的飛舞而轉來轉去並伺機捕捉的樣子。)

C“有時由樹上躍到牆上,又跑到街上,在那裏曬太陽。”

“隱身在陽光隱約的綠葉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麼似的。”

(小貓的淘氣、頑皮讓我們會心一笑!)

這一組句子,從細小的方面寫盡了前兩隻貓的活潑可愛、頑皮淘氣。這樣的描寫,叫做細節描寫。它可以使文章生動而富有情趣。

2、第三隻貓難看也罷、憂鬱也罷,但這都不妨礙它成長。然而,這種平靜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隨之而來,貓的遭遇是什麼?

―――被主人誤認爲偷吃了芙蓉鳥。

按照理解填充句式。

“讀,我看到了一隻的貓。”

例:讀第一隻貓,我看到了一隻可愛的貓。

請你根據文章內容填寫芙蓉鳥被害案的有關材料

一、案發現場情況:

二、犯罪嫌疑人:

三、犯罪嫌疑人案發前的表現:

四、犯罪嫌疑人案發後的表現:

五、對犯罪嫌疑人的.懲罰方式:

六、案件真兇?根據是什麼?

七、案件定性

案件反思

1、作者爲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

2、從這件事中,他明白了什麼道理?

第三隻貓悲苦地死去了,那麼,它在死前會有哪些想法呢?動筆寫下來吧!

“主人,我想對您說:……”

首尾呼應和伏筆的設置。

銜接呼應表現爲:開頭交代幾次養貓的結局,拋出線索,總領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養貓”收尾,開拓深意,呼應開頭。三個故事之間又有過渡段貫通彌合。

伏筆的設置表現爲:第一隻貓忽然消瘦預示其病死;寫第二隻貓街上亂跑,預示其被人捉走;寫第三隻貓凝望鳥籠,預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這些都起到了穿針引線,連珠綴玉的作用,把三個故事和各個故事之間的情節綴連成有機的整體,渾然天成,天衣無縫。

二、感悟

我心裏十分難過,真的,我的良心受傷了,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冤苦了一隻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想到它的無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針,刺我的良心的針!

學生討論、交流,按句式說話:“對於,我想說:。”

1、對於作品中的“我”,對於“我”妄下斷語打死可憐貓的事件,我想說:

凡事不能單憑印象,主觀臆斷,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實;對人對事不存偏見私心,要寬容、要仁愛,要同情弱小者。

教師引導:關愛生活中的“可憐貓”!

2、對於作品中的貓,我想說:

在不合理的社會中,弱小者總是飽嘗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歡迎的人往往會成爲冤案的犧牲品;人的個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學習本文的啓示:

1、善待生命,同情弱小,關愛動物。

2、明白做人的道理:

3、面對缺乏正義的事,不應不聞不問,要勇於站出制止,學會做一個正直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4、人們應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能主觀臆測,妄下斷語,以致傷害無辜。

三、延伸遷移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經錯怪過別人或被人誤解過?把事情經過說給其他同學聽聽,並和同學討論一下,怎樣才能減少彼此之間的誤會?

四、課堂總結

本文寫的是貓,作者卻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達了同情、憐愛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組織材料的特點是前後連貫、首尾呼應,文章在結構上嚴絲合縫,條理清晰。

鄭振鐸先生的《貓》,讓我們有了許多感悟。我認爲,最重要的一點是,當我們發現自身的不足時,一定要努力尋找自己的優點、發揚長處並讓它超常發揮。這樣,你的命運纔有可能改變。因爲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同學們,不論走到哪裏,你們一定要讓自己成爲最好的——最綠的小草,最純的水滴,最亮的星星……

五、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二

2.完成《5、3》相關作業

3、預習下一課

語文說課稿12

一、教材分析:

《珍貴的教科書》是國小語文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課文,這是一篇敘事的文章。主要記敘了在1947年保衛延安的戰爭中,延安國小的學生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地堅持學習,張指導員爲了保護教科書而獻出自己的生命,說明教科書的珍貴及當時學習環境的艱苦,體現了革命先輩對後代的殷切希望。

課文以教科書爲線索,以“珍貴”爲核心,分“盼書”“取書”“護書”“激勵”四部分展開敘述。着重記敘了張指導員爲保護教科書而獻出了自己寶貴生命的感人事蹟。語言生動感人,結構緊湊,感情強烈,讀後催人奮進。與課文第八自然段內容相配套的有一幅插圖,表現的是取到書時高興的往回走,更加突出了指導員爲護書而犧牲時的壯烈。

二、學情分析:

本課涉及的內容爲戰爭年代的事,學生對那段歷史不太瞭解,宜採用多種手段讓學生認識那段艱難的歲月,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課文,通過本課的學習,應讓學生了解到在戰爭環境中學習的艱難,從而體會到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應珍惜。

三、教學目標:

依據本單元的導讀重點“通過反覆朗讀,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要求,結合該課文屬革命傳統教材,本身又包含着強烈的思想感情,確定的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學習邊讀邊畫邊想邊練,再把自己的感受、文章的感情讀出來。

(3)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了解戰爭環境中堅持學習的艱難,體會張指導員的捨身護書的犧牲精神,教育學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的學習生活。

四、教學重難點:

依據課文的內容距離學生的生活經驗較遠的實際,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結合對重點詞句的理解,理解爲護書而犧牲的經過,體會教科書的“珍貴”;教學難點是:瞭解當時的背景,感受師生對書的渴望,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五、教學策略:

課標指出:語文課要以人爲本,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爲體現這些新的理念,實現即定目標,同時也爲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時我組織學生進行以多種形式的自主讀書、合作探究爲主的互動活動。還要結合訓練,在練習中促進感受悟,感受悟中結合訓練,必須兼顧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使之達到和諧統一。最後_朗讀,並結合自身感悟進行情感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主要教法:

1、範例結合引導探索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師精講、學生多練,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原則。

主要學法:

1、主動學習法:舉出例子,提出問題,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教師層層深入,啓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培養學生思維想象的綜合能力。

2、反饋補救法:在練習中,注意觀察學生對學習的反饋情況,以實現“培優扶差,滿足不同。”

六、教學設計:

課堂結構:複習導入,質疑導向—合作探究,朗讀體驗,情感昇華—感受激勵,_延伸

1、複習導入,質疑導向

課始,首先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聽寫五個重點詞語(艱苦、渴望、振奮人心、爭先恐後、完整無缺),起到回顧課文內容的作用。接着是讓學生自由讀讀課文,三年級學生應按照一定的閱讀要求去完成讀文。邊讀邊思考爲什麼說教科書是珍貴的。通過“教科書爲什麼珍貴?”巧妙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直入中心,爲學生體驗情感奠定了基礎。

還要邊讀邊按照“背景”“事件”“影響”,讓學生練習自主分段。同時,三個主要詞的出現,讓學生一目瞭然,既鍛鍊了他們的分段能力,又初步理解課文順序和大概內容,方便後續的分析學習。

2、合作探究,朗讀體驗,情感昇華

首先,做好鋪墊,進入情境。以課件強烈的戰爭畫面和豐富的課件內容衝擊學生的視覺和心靈,使學生很快在情感上走近課文,激發他們學習的願望。

其次,抓住重點讀,想象體會。這篇課文中有些詞語並不深奧,表面意思也不難理解,但它用得十分精妙,耐人尋味,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我引導學生進行解一解、想一想、比一比,體會其用詞的準確性和精神實質。(根據課文第一段內容填空)練習題:“沒有(),就();”用“最困難的是沒有書”和文中的三個困難句作比較,突出句中的“最”字,讓學生了解在戰爭環境中能得到一本教科書是十分困難的,從而體會到教科書是十分珍貴的這一教學難點,也讓學生感受到課文用詞的準確性。這些潛移默化地引導,讓學生逐步學會抓住關鍵詞讀書。

接着引導感悟讀。“找一找、畫一畫”,讓學生抓重點詞、句如“振奮人心”“爭先恐後”“節省”“完整無缺”“叨唸”等詞的理解與感受後,_朗讀。使學生一步步明白了因爲這些書不但是在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孩子們是非常渴望的所以珍貴,而且印書用的紙是在毛主席的關懷下,從黨中央印文件的紙中節省出來的顯得珍貴,更是張指導員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真切地感受到了書的珍貴。如本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那捆書完整無缺地壓在他的身子下面,被鮮血染紅了。”比較:書被“壓”在下面——指導員的血肉之軀在上面;書“完整無缺”——指導員卻身負重傷。讓學生進行比較,體會到指導員的捨身護書。還有就是張指導員身負重傷,醒來後說的第一句話,生命垂危時最惦記的,這些都說明在危險出現的一剎那,張指導員置個人生死於不顧,想到的是保護那捆教科書,在他看來,書比他的生命更寶貴。

最後想象補充讀。通過文本中的插圖及對文本中多次出現的省略號的理解,激發學生邊讀邊想象當時的情景及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滲透讀書方法。還注意各種動畫練習題,讓學習不再枯燥,變成有趣的活動,這樣學生會更生動的學會本課重點。比如本文重點段中運用的省略號,一共有八個,每個用法都不同,我加上了連線動畫配以音樂、掌聲,讓學習更富有童趣,也對本文的標點進行了理解。

3、感受激勵,_延伸,

通過上面省略號的練習,引出指導員的話“你們要……好好學習……將來……”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完成:

(1)省略號表指導員的話沒有說完就犧牲了,你們知道他要說的是什麼嗎?

(2)讓我們把指導的話深深地記在心裏,醞釀好情緒,一齊來讀一讀最後一段。

(3)小結,朗讀課題:教科書上凝聚着前輩的鮮血,也寄託着他們對後代的期望。所以這書是特別--珍貴的!齊讀標題。

(4)拓展結課:讀了這捆珍貴的教科書的故事,你覺得孩子們拿到帶血的書會怎麼說?怎麼做?而這些又讓你想到了什麼?

語文說課稿13

一、教材分析

《登高》這首詩是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唐詩單元第五課《杜甫詩三首》中的最後一首詩。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中學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唐詩作爲中國文學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鑑賞唐詩對於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和積澱學生的人文素養意義非凡。

二、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中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這一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爲:

1、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詩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詩歌的主要意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感受、品味詩歌意境,培養初步鑑賞詩歌的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操。

詩歌鑑賞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反覆吟誦中通過聯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立體的、生動的畫面從而把握隱藏在文本背後的詩人的內在情思。據此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把握詩歌中景、境、情三者的關係,而本課的教學難點則是在理解詩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時,最根本的一點是悲國家之秋、社會之秋也就是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懷,這也是本詩的關鍵。

下面我將從教法、學法以及教學過程的設計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想進行說明。

三、說教法

詩歌講究韻律和節奏,只有通過反覆的聲情並茂的吟誦,能使學生感受古典詩歌的格律美、音韻美。所以我將採取誦讀法,通過多種方式的反覆吟誦,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他們的聯想和想象能力,使其進入詩歌的情境。在本詩的鑑賞中,由於學生知識積澱和人生經歷有限,理解詩人的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存在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我將運用講析法和點撥法補充詩人杜甫生平的有關重要的信息以及進行簡要的.點撥。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每一個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詩人。要讓他們心靈的琴絃響起來。”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針對文本這個平臺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的過程。所以我還將使用討論法使學生參與討論,培養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四、說學法

學生也將採用朗讀法、欣賞法、討論法開展學習活動。

五、教學程序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的要求,我將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提高教學效果。本課的教學過程我將設計爲如下幾個環節: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導入新課時我將用這樣一段話: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個秋天的傳統佳節,是與親人一同登高,九月九日重陽節前後。夔州,長江邊。刺骨的寒風凜冽地吹着,江邊萬木凋零,漫山遍野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渾濁的江水滾滾翻騰,向前奔涌。幾隻孤鳥在天空中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走來。他衣衫襤褸,蓬頭垢面,滿身疾病,步履蹣跚……

重陽節,本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是與親人一同登高祈求長壽的日子。可是這位老人,半生懷才不遇,晚年窮愁潦倒,孤獨在外漂泊,已然走到了他生命的秋天。而讓他時刻不忘的國家此時也是戰亂頻仍。重陽佳節獨自登上高樓,面對萬里江天,面對一片衰敗,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杜甫的七言律詩——《登高》,共同去領略詩聖的才情,觸摸其慷慨的靈魂。

(二)整體感悟,把握詩歌

在整體感悟環節,將主要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首先我會配樂範讀詩歌,通過自己聲情並茂的朗讀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並給他們提出一個問題:你認爲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麼樣的?學生聽讀後自由朗讀並結合註釋體味,就能對《登高》一詩的悲哀的情感基調有個感性的整體認知,並在誦讀的過程中培養其語感,體味詩歌的音韻美。

(三)研讀寫景的詩句,品味深邃的意境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應培養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首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全詩的情感基調是“悲”,詩人“悲”什麼?此問題設計承接上環節順勢而出,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時,閱讀經驗、知識積澱有限,大多數學生只能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而理解到社會之秋、國家之秋這個層面則存在困難。因此,我先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和理解詩人悲國家、社會之秋的情懷。

具針對悲自然之秋這一層面,我從文本出發,設計如下的兩個問題:

首聯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一幅廣闊深遠的圖景,請你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這幅登高秋景圖。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以上的兩個問題設計解決詩歌是怎樣寫景的問題。學生通過聯繫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還原成立體可感的畫面,領略詩中天地蕭颯悲涼、悽清的景像,品味其深邃悠遠的境界,從而把握詩人的情感,體會詩人登高望遠時內心的無盡的悲涼,並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聯想、想象能力,基本上解決悲自然之秋這一層面。

(四)研讀抒情的詩句品味深沉的感情

關於詩人悲己、悲生命之秋這個層面,可在學生結合文本研讀頸聯的基礎上,適時的提出這樣兩個問題:詩人僅僅悲嘆大自然的秋嗎,所悲之秋還有沒有別的意味?宋代羅大經指出此聯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呢?

此時可結合多媒體展現杜甫生平及此詩的寫作背景:本詩作於安史之亂後第二年,晚年的詩人仍四處漂泊,居無定所,生活困頓,再加上年老多病,登臺賦詩,想歲將百年,生命將盡,而命途多舛,壯志難酬,而對於封建時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無異於要了詩人的性命,今詩人頭髮花白,命將盡而事業無成,不由悲從中來,悲嘆個人生活的困頓同時,更加悲嘆政治生命的困頓,實爲悲嘆個人人生之秋。此教學環節意在讓學生對詩歌有更深入的體會和深切的感悟,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於第三個層面,即詩人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中鑑賞文本應把握文本背後的思想內核,情感內涵的要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由學生進行個人思考、小組討論:詩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這些也許都不是“悲秋”的根本,研讀尾聯思考“悲秋”的根本是什麼?

此問題是本節課的難點,在教學中我將引導學生抓住尾聯中的“艱難”一次並結合杜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討論、分析。艱難在這裏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國中時所學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則表現了詩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艱難,更寫出了詩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推己及人的偉大胸懷。由此引導學生理解詩人的“悲秋”不僅是悲自然、悲個人,更深層的是悲國家、悲社會,相對於國家的風雨飄搖,破敗不堪,詩人自己的生活困頓、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風蕭颯,即個人之秋、自然之秋只不過是文本的表層罷了。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作爲平等主體參與討論,最後只進行簡要的梳理。

(五)課堂小結

在最後,我將對本課進行總結:“詩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時節,獨自登高望遠,縱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謂壯懷激烈,慷慨悲歌。這裏有對自然秋景的悲傷,有對自身命運的嗟嘆,更有對國家命運的憂慮。讀這首詩,應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明代胡應麟推此詩爲——古今七言律詩第一,確實如此。”

(六)作業設計:

要求學生課下研讀杜甫的其他詩作,並以小課題的形式寫出一篇關於杜甫專題的研究小論文。

佈置這項作業,一是引導學生課外閱讀,二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教學的成果,培養學生培養學生求知慾望和真正的主動意識。

(七)、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主要體現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思路。

首聯哀婉孤獨

頷聯沉鬱高昂悲自然之秋

頸聯愁苦沉痛悲人生之秋

尾聯憂憤無奈悲國家之秋

總之,這堂課將在美妙的誦讀中開始,在學生的思考中結束,我將盡全力去創設溫馨、和諧而又創新、熱烈的課堂氛圍,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語文說課稿14

一、教材及學情

《觀潮》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七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我們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爲“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編者將這篇課文選編在這裏,一方面是繼續培養學生抓住主要內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想上好一堂課必須瞭解學生。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富於想象,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但學生生活閱歷有限,對文中描繪的雄偉景象缺乏直觀感受,需要老師提供直觀的圖像幫助。

二、教學目標

依據大綱要求、教材特點及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我特擬定了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識記生字詞,抓重點詞句進行品味,注重語言積累。

2、技能目標: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

3、情感目標:讓學生通過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使學生受到壯闊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學重難點:

我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能力,確定出本課的重難點。

重點:學習課文3、4自然段,體會大潮的磅礴氣勢。

難點: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四、教法

“教有多法,但無定法。”在本課中主要採用情景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法和朗讀法進行教學。通過展示課件讓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從而感受大自然的偉大力量,並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課文。

五、學法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規律,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主動地學習,遵循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訓練爲主線的三爲主原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六、教程

1、激趣導入,引人入勝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教學也是如此,一堂課的導入十分重要。爲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用潮水聲作襯托,同時用優美的.語言聲情並茂地渲染課堂氣氛,勾起學生想去觀潮的強烈慾望。

2、觀看畫面,啓發想象,學習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潮來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啓發學生展開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此刻的心情怎樣?我的意圖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通過邊看邊想,設身處地地理解人們期盼潮水早點來的焦急心情。

②課堂教學不僅在於老師的導,還在於學生的學。對於第二自然段的內容我將讓學生自由朗讀,然後提出問題:江潮還沒有來,作者看到了什麼?學生通過讀書,能夠自己解決問題。

三、讀中感悟,理解課文3、4自然段。

潮來時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我讓學生採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學習,運用情境教學,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悟情,學生採用看、讀、思、背等學習方式進行學習。

a、首先運用多媒體學生展示潮來時的情景,學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滾滾而來,奔騰咆哮的壯麗圖景中。同時,我巧設疑問,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這裏採用情景教學法將視覺手段與聽覺手段緊密結合起來,有助於培養學生觀察力、想象力、思維能力。

b、如此壯觀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進行描繪的呢?我因勢利導、自然過渡,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內容。

1、《國小語文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我準備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來朗讀課文,比如:自由讀,合作讀,指名讀,讀自己喜歡的詞語、語句等,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感悟,讀中自得。然後出示自學提示(1)作者觀潮的順序是怎樣的?(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點來描寫?我讓學生組建學習小組,共同探討、合作解決問題,存在困難的地方,我適當點撥,引導學生抓住潮水聲音變化的詞語。如:悶雷滾動—響聲越來越大—山崩地裂和潮水形態變化的詞語,如:一條白線—--拉長、變粗—--白色城牆----白色戰馬來理解大潮的雄偉氣勢。

2、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在教學中。我將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在本課中學生也許會提出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潮水爲什麼會拉長呢?我組織學生議論交流,然後我結合錢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狀及時點撥,這樣,學生的疑問就得到了解決。

3、爲了使學生提高品味詞句的能力,又再一次爲大潮的雄壯所折服,我將引導學生背誦3.4自然段,讓學生把生動形象的語言描寫內化爲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薰陶。

四、迴歸整體,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兩個重點段落以後,我讓學生回過頭來,整體瀏覽全文,感受觀潮的整個過程,從而整體把握全文。

五、總結延伸,感情昇華

錢塘江大潮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爲天下奇觀。此處我將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爲了進一步昇華主題,我向學生展示祖國大好河山的圖片,有意識地把這種感情昇華到對大自然,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語文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蘇教版)一年級上冊地3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本課是一首兒童詩,全詩六行兩句,課本配有兩幅插圖,通過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讓學生懂得祖國哺育我們成長,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根據本課的安排,分爲兩個課時來完成,現將《家》一課第二課時擬定如下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會讀《家》這首詩。

(2)情感與態度:讓學生懂得祖國哺育我們成長,我們是祖國的未來,祖國就是我們的家,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看懂圖意,並結合圖理解字詞,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體會詩的第二句包含的意思,是理解詩句的難點,而突破難點的關鍵是創設情境,使學生進入詩的意境。

四、說學情

學生經過幾個月的語文學習,已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能過通過觀察、思考、聯繫生活,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

五、說教法

這節課採用情境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運用簡筆畫、遊戲、教學掛圖等手段,爲學生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採用"以讀爲本,以讀代講"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多讀、主動、自覺地爲解決問題而讀,如通過同桌讀、男女生讀、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等形式,讓學生入情、入境、給學生提供想象的空間,有利於降低學生理解詩句的難度,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

六、說學法

因爲教是爲了學服務的,教的目的是爲了不教,爲了讓學生學會自己學習,我着重引導學生運用誦讀法,本節課"讀"是一個重要的手段,本課詩句優美,生動活潑,富有兒童情趣。主要讓學生通過誦讀,結合平時生活中的觀察,激趣生情,讀出親切的感受,在讀後兩行時,要讓學生帶着在祖國的哺育下多麼幸福的感情,讀出愉快、自豪的語氣。

七、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設計分爲以下四個環節來進行: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先用簡筆畫畫出一間房子,然後提問學生,這是什麼呀?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出:家。讓學生說說你有一個什麼樣的家?讓學生通過交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2、細細體會,美讀欣賞。

新課標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全文,通過朗讀,讓學生結合觀察圖,在讀中體會詩句的意思,把你認爲最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學生是學習的小主人,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去理解,試着讓學生把一句話換成別的說法,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然後進行討論, 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感受,師相機出示全詩,讓學生進一步通過觀察,比較他們之間的聯繫,能過很好地突破重點,理解難點。

3、遊戲複習,擴展訓練。

(1)做找朋友遊戲。指名幾個同學分別帶上不同的頭飾找出相對應的家。通過遊戲,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高,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得到同步的發展。

(2)擴展練習,除書上介紹的這些以外,你還知道(什麼)是(誰)的家?讓學生分組討論,自由發表,最後集中訂正。

(3)小結(由學生完成)

八、說板書設計

本課板書設計簡練精巧,能很好地幫助學生複述課文,本板書又是一個從讀到說的轉變,同時爲學生說話、寫話提供了提綱。

附板書:

藍天 白雲

樹林 小鳥

小河是魚兒 的家

泥土 種子

祖國 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