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熱門】說課稿模板彙編九篇

說課稿 閱讀(8.58K)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說課稿模板彙編九篇

說課稿 篇1

開學初,區教研室組織了“導學議練”課堂教學模式的培訓活動,姜主任給我們做了細緻、深刻的解讀,也給我們指明瞭今後語文教學的方向—以學生爲本,以訓練爲主,以激勵爲主,由“教的課堂”轉向“學的課堂”。構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的課堂結構體系,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興趣,促進教學質量的大面積提高。

在“導學議練”課堂教學模式和第八屆閱讀教學大賽精神的指引下,我們學校也開展了一系列“導學議練”課堂教學研討活動,特別是以教研室組織的“磨課”活動爲契機,我們在教研組長顏敏老師的帶領下,通過精心備課—上課—聽課—評課—課後反思—再次執教等環節,不僅把握了“導學議練”各要素的思想內涵,還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打造了高效課堂。爲迎接區教研室的抽課活動,我們組根據教學進度,確定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在教研組長的帶領下,全組老師共同研究、輪流試講,最後我有幸代表大家執教了這節課。下面我就針對《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並結合“導學議練”課堂教學模式,談談我的幾點做法和認識。

一.激趣導課,引入新知。

在導入新課這一環節,我力求簡明扼要。五年級的學生對於安徒生和他的童話作品並不陌生,特別是《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童話,很多孩子都是伴着它長大的。所以在導課時我這樣說:“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這是安徒生的一篇傳世之作,相信大家對這個故事並不陌生,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走進他的這部經典童話作品。”“導”不僅有教學活動的導入,還有教師的引導、指導和激勵,所以,在“學”、“議”、“練”的環節中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我適時地對學生加以讀法、學法與寫法的指導。如:在學生概括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時,我指導學生抓住時間、地點、人物及主要事件,用簡潔的.語言就可以把文章概括準確、完整,教給了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在學習小女孩的幻想這一部分時,引導學生把小女孩的現實與幻想進行對比,並適時總結了“虛實結合”的寫作方法。

二.自主閱讀,研學新知。

踐行“導學議練”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我們要深刻解讀教材,找準學生的認知點與興趣點,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任何一堂課都不應該從零開始,要關注學生初始的閱讀體驗,以學生自讀後的初步感受作爲教學的起點。所以,在瞭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後,我問學生:“通過讀書,小女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讓學生說出自己閱讀課文後的最初的真實的感受,並在此基礎上確定學習目標,精選學習內容,讓學生在文章的字裏行間去感受小女孩可憐、悲慘的命運,激起學生對小女孩的同情。“自主閱讀,研學新知”也是學生自主學習與發展的過程,我讓學生帶着明確的任務讀書,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靜靜地,默默地潛心閱讀,通過讀、圈、畫、議主動求知,自己學會學習。如:在讓學生感受小女孩的現實生活時,我讓學生默讀課文1—4自然段,並畫出感受較深的句子,在旁邊寫一寫自己的感受。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再深入到文章的字裏行間,學生的感受和體驗是豐富的、多元的、發自內心的,更能感受到小女孩現實生活的寒冷、飢餓、沒有歡樂、沒有愛。

三、討論交流,以導促學。

這是教學活動中師生、生生雙邊平等對話的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彼此碰撞的過程。如:在讓學生畫出感受較深的句子後,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隨後在全班交流、彙報,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激起了他們主動學習的慾望,既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又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語文課堂,不僅要有學生的議論紛紛,還要有孩子們的書聲琅琅。這節課,我讓孩子們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自己讀、指名讀、男女生合作讀、齊讀、老師創設情景讀。在文中作者採用了虛實結合的寫法寫出了小女孩的5次幻想,特別是後兩次幻想是前三次的高潮,在看見奶奶的一剎那,她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趕緊想把奶奶留住。所以,在文章的最後部分,我通過讓學生體會感悟、齊讀的方式讓學生的情緒達到了最高潮。在整篇課文的教學中,我還儘量用動情的語言與學生對話,去感染學生的內心。

四.拓展延伸,鞏固練習。

在學習課文同時,我們也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促進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讓學生在聽說讀寫中發展語文素養。在理解文章最後一自然段時,我引讀:“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麼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麼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隨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寫話練習,“同學們,人們不知道,你知道嗎?你讀懂了嗎?我知道她曾經,我知道她曾經,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在前面學習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去解讀小女孩的悲慘命運及她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從而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明白了作者的寫作意圖。課後的小練筆寫幾句你想對小女孩說的話,延伸了學生的思維空間,達到了讀寫結合的目的。

總之,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努力體現“導學議練”課堂教學模式,力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訓練思維、發展語言、學會閱讀、獲得情感體驗。當然,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懇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下面我要說課的框題是五年級上冊的《肺和呼吸》,這是呼吸循環系統單元中的第二課,上節課大家認識了人的呼吸,之前也學習過空氣、消化系統,對身體器官有初步認識。

教材分爲四部分,1.比較吸進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2.認識呼吸器官及其主要功能3.測量肺活量4.保護呼吸器官。

五年級的學生學習過消化器官,知道體內有些管道啊腔體什麼的,但因爲體內無法直觀看到,空間想象能力也比較不足,結合我在實際教學中的經驗,我計劃安排2課時來上這個課,後面我會講到爲什麼要用到2節課的時間。

根據課標對於整個健康生活系列單元的要求,主要是培養愛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過程方法1.會用澄清石灰水、蠟燭等來比較吸進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區別2.結合生活體驗、查閱呼吸相關資料,整理出呼吸器官的功能3.會測量自己的肺活量4.設計戒菸小報;

情感態度價值觀1.愛護身體、勤於鍛鍊,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2.知道吸菸是不好的生活方式3.意識到保護環境對健康的重要性;

科學知識1.知道呼吸時吸入的是富含氧氣的空氣,呼出的氣體中主要含有二氧化碳2.認識呼吸器官,瞭解它們的`作用(基本上忘了說“知道肺是進行氣體交換的重要器官”)3.瞭解保護呼吸器官的方法。

我把重點放在知道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認識呼吸器官、以及認識保護呼吸器官的方法上,其中因爲國小生不懂化學、體內器官不直觀,完成比較吸入氣體和呼出氣體的實驗和認識呼吸器官是難點。

說到教學方法,在學生方面,多運用實驗探究、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和查閱資料分析資料的方法,作爲教師提供圖片、動畫、模型演示,儘量體現一個直觀性、啓發性的原則,在課堂上起一個維持秩序加指導探究方向的作用。

下面說一下教學過程的計劃。

一開始,因爲學生認識過空氣、呼吸,所以直接從“我們爲什麼要呼吸、呼吸的是什麼氣體”導入,就像在學習消化系統的時候問的爲什麼要吃、吃什麼一樣。比如可以問,你能憋氣多久啊,游泳的時候爲什麼要浮出水面換氣啊,跑步喘不上氣的時候哪裏會難受啊……等等。

學生對呼吸可能有很多說法,喧鬧起來,這時候老師就可以安靜一下場面,既然呼吸很重要,挑出證明呼吸的氣體成分作爲探究課題。五年級的學生基本可以做到自主探究實驗,但因爲化學知識的缺乏,這裏需要老師多指導。學生可能根據已有的知識和偷看課本可以提出實驗的方法,老師總結出其中比較好的方法後,提供器材給學生操作,這裏要事先放在講臺的大燒杯啊蠟燭啊,當然還有澄清的石灰水。

那麼就實驗,十五分鐘,然後問什麼結果啊有什麼猜想啊,讓各個小組彙報一下。因爲這個物質的化學性質,老師必須點明能使澄清石灰水混濁的是二氧化碳、能讓蠟燭燃燒更久的是氧氣。所以大家可以總結出課本翻過來第二頁的這個結論——呼吸時吸入的是富含氧氣的空氣,呼出的氣體中主要含有二氧化碳.

還剩下十來分鐘,通過圖片、動畫、模具,最好還是那種可以活動的模具,因爲人看不到體內的情況,所以直觀的模具很重要,提問一些游泳、鼻塞、喉嚨痛、甚至有學生得過肺炎的話,讓他們談談那時候的感受,體會呼吸器官的位置和主要作用。在模具上告訴他們肺是最終交換氣體的部位,如果模具能像氣球那樣壓縮就更好了。

到了第二課的時候,因爲已經知道呼吸器官、知道肺是最重要的,所以測量每個人的肺活量。此時可以告訴他們肺活量的大小跟體質強弱是有關的,在前面可能身高體重的測量(這是在六年級課本上的-_-b)時不讓他們有自卑的想法,但這裏可以引入,作爲一種競爭,可以促進學生體育鍛煉的熱情。

用什麼方法測,由學生說,也是提供可能需要的器材,氣球啊吸管啊塑料瓶啊。他們可能會按照書上的方法去測,失敗了。書上這飲料瓶,現在市面上大的飲料瓶才兩升,五年級的孩子大多數肺活量超過20xx毫升了,所以很可能失敗,這時候再看他們會提出什麼解決方法。

最後,統計一下大家的數據,跟他們班級的運動員同學聯繫起來看,肺活量是大的好還是小的好?由運動員同學來說明他平時是怎麼鍛鍊身體的,因爲競爭,因爲小孩會互相攀比,促使他們向運動員同學來學習。

那麼,肺是如此重要,愛護她對保護身體的健康顯然是很重要的。怎樣讓進入我們的呼吸管道的氣體乾淨呢?我可以提供一些圖片啊、戒菸廣告的,提示一下,除了書上講的,還有很多方法。讓學生課後分組做戒菸宣傳小報,以後貼在班級後面展示。

這邊可能留下小半節課的時間,那幾周以後的某個小半節課,可以讓學生對展示的小報進行評價,再幫他們把好的推薦到校海報欄,小區、居委會那裏去,對他們的學習也是一個肯定和促進。

我的說課就是這樣的,謝謝。

說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中學階段我們研究的多項式函數中有二次函數,研究的幾何圖形中有二次曲線。因此一元二次方程便成爲了方程中研究的重要內容。一元二次方程有根與係數關係,求根公式向我們揭示了兩根與係數間的密切關係,而根與係數還有更進一步的發現,這一發現在數學學科中具有極強的實用價值,本節內容既是代數式、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等知識的進一步深化,又蘊含有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也爲學生們將來的學習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學生分析]

進入了八年級下半學期,隨着年齡的增長以及實驗幾何向論證幾何的逐步推進,學生們的邏輯推理能力已有了較大提高。因此在學過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後,自主探究其根與係數的關係是完全可能的。再加上我所執教的學生,他們有着較強的認知力與求知慾,

基於以上思考,我在設計中擴大了學生的智力參與度,也相對放大了知識探索的空間。

[教學目標]

在學生探求一元二次方程根與係數關係的活動中,經歷觀察、分析、概括的過程以及“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與係數的關係。

能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與係數的關係檢驗兩數是否爲原方程的根;已知一根求另一根及係數。

理解數學思想,體會代數論證的方法,感受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

[教學重難點]

發現並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與係數的關係,包括知識從特殊到一般的發生發展過程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請學生求解表格內的方程,完成解法的交流以及求根公式的複習,求根公式向我們揭示了兩根與係數間的關係,那麼一元二次方程根與係數間是否還有更深一層的聯繫呢?由此疑問,導入新課。

(二)探求新知

數學學科中由數到式的結構編排,讓我們想到了從兩根運算上的最簡組合:和差積商展開進一步研究。初探新知中,我將學生們分成兩組,分別對二次項係數爲 1 的一元二次方程兩根進行和差積商的運算,之後將結果彙總展示,共同觀察與係數的聯繫。我在這些方程中安排了兩個無理根方程。當學生們發現這兩個無理根在求和,求積後,竟變成了有理數,而且每一組兩根和(積)都與係數有着密切的聯繫,此時的他們不難對兩根和與兩根積產生關注,經歷了對二次項係數爲1的一元二次方程兩根和差積商的研究後,確定了課題並獲得猜想:“兩根和等於一次項係數的相反數, 兩根積等於常數項。”對於這一猜想,會有學生提出不同看法,他們提出研究二次項係數非 1 的一元二次方程。學生的質疑啓動再探新知。直接研究一元二次方程兩根和、兩根積與係數的關係。這一環節中我不再給出具體的方程要求研究,故除了部分同學自定義方程求根求和求積後產生猜想,還有部分同學對仍保留在板書部分的求根公式着手進行兩根和,積的運算。這兩種方案齊頭並進,當前者通過不斷驗證來說明他們猜想的可靠度時,後者通過論證,在嚴格意義下,說明了此結論的正確性。對於論證中學生出現的問題,我們在第一時間內揪錯指正,

在知識初探與再探後,學生獲得了新知,得到了一元二次方程根與係數的關係,

三、訓練感悟

我將之前從學生那裏收集來的錯解對照表中方程,詢問檢驗其正誤的方法。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將其代入方程,進行檢驗。爲尋求更爲簡便的方法,引出作用一,利用根與係數的關係,不解方程檢驗兩數是否爲原方程的根。我再給出兩例,便於鞏固練習,更明確了只有當兩數和(積)同時滿足方程兩根和(積)的時侯,纔是正確的'根。當學生們正爲找到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檢驗方法,高興不已的時候。突然間,表格中的數據丟失了,我分別隱去了方程的一根及b,c,a三個係數。爲了將材料修復,學生小組展開熱烈的討論。有了上一題的經驗,學生們會利用根與係數關係,不解方程,求出另一根及係數。也會使用代入求解的方法解題,通過新舊方法的比較,在訓練中獲得感悟:方法的選擇在於簡便,學生們在選擇了恰當的方法後,修復了材料也鞏固了新知。

四、總結提升,

由學生回顧知識的發生發展及應用過程,以“我的收穫” 與“我的疑惑”交流心得。我再幫助學生整理所學知識,引導領會數學的思想。我還會自豪的告訴他們,數學家們還發現了存在於一元n次方程中的根與係數的普遍關係,這一內容將在高數中有所涉及,激勵奮進

五、分層作業,

[設計意圖]

現在的設計較之以往,有所繼承,有所變革。

1 研究啓動入口不同

過去我總是先給出若干具體方程要求學生求根,並計算兩根和(積),作出猜想。這樣的數學後曾有學生問我:“老師爲什麼會想到兩根和(積)與係數的關係,而不是其它?”這種疑問的產生一定與過去設計指定了學生的活動過程有關,爲了給學生的活動指向更爲寬泛,讓兩根和積與係數的研究更顯合理, 現在的設計中主要體現了由數到式的研究,從兩根和差積商的重組合再有所觀察,有所挑選,方纔定位於兩根和(積)作進一步的探究。這種設計正是從數學內部下了功夫,由知識線索的連貫性,師生共同理順了實驗對象的來龍去脈,從數學本身上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的綜合能力。

2探究部分兩步走

我將二次項係數爲1,非 1的一元二次方程分兩次出現,分別放置與知識初探和再探兩個環節,這樣設計的原因有二:學生的認知能力總是有所差異的,如果將這些方程合二爲一加以研究的話,一部分同學對別人獲得的正確猜想是瞬間接受,卻缺乏思維的參與。事實上,研究事物往往從簡單到複雜,在這裏,當a=1 時,易找規律,當 a ≠1後造成的認知衝突,更是激發了這一猜想的完善。其實這一串, 由實驗——猜想——再實驗——再猜想的思維過程,既符合認知規律,也是一種研究性學習的示範,一種創造性能力的培養。爲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親身參與其中,真正感受由“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 這一客觀世界認知論的基本規律。便是我如此設計的原因之一。原因二:研究入口處,利用兩根和差積商的結果,優選出對和積的研究。初探中二次項係數爲 1 的方程兩根計算足以起到這一篩選作用。因此在下一環節的再探新知中,便自然關閉了對兩根差與商相對較爲繁瑣的計算,直接由兩根和積入手研究與係數的關係,提高了研究的效率。

3 再探新知放手走

我沒有再給出任何具體的方程以供研究,這裏的放手,引出了學生不同的操作方法。一部分學生把注意力轉放在求根公式上展開直接論證,就連另一部分學生自定義方程數據研究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他們有的翻開筆記本查閱之前解方程的資料;有的反湊特殊值方程;更有的會從中提煉出代數論證的方法;當然也有藉助於計算器完成了繁瑣的計算。

放手的探究,爲了給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讓學生有更多方法的選擇,從而展開自主的學習。

[尾聲]

但原學生們帶着對數學的興趣與喜愛,在學的海洋裏,奮勇搏擊。而作爲一名青年教師的我,亦將在教學的舞臺上,不斷求索。多由學生所想來引導;多設角度空間去探究;多從細節處滲透數學思想,充分利用數學課堂來達成文化傳承與發展創新的協調統一。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松鼠》這篇課文選自北師大版教科書三年級下冊。這是一篇寫物的文章,課文從外形、活動、吃食、搭窩這四個方面介紹了松鼠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在第一課時,我安排的是從外形上感受松鼠的美麗,從活動、搭窩這兩個方面感受松鼠的機靈和可愛。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第二學段閱讀目標指出要引導學生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三年級是學習表達的關鍵期,因此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松鼠的美麗和可愛。

2.藉助教材內容,學習有情趣地表達。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其中我將品讀課文、練習表達作爲本課地教學重點,而學習松鼠搭窩活動特點,體會松鼠的機靈是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目標的實現需要有適當的教學方法。那麼什麼是適當、有效的教學方法呢?我覺得它們首先必須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與文中的角色做零距離的'接觸。這樣才能情感涌動,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

下面,就這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分幾點展開說明。

1.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利於引導學生感受語言和形象,營造歡樂向上的氛圍。情境教學以“情”爲紐帶,以教師之情去撥動學生心靈的情弦。我是一個喜歡動感情的人,曾有人說我的每一個細胞都洋溢着激情。因爲我認爲一個沒有激情的老師怎能調動孩子的情感,怎能讓孩子充滿熱情地學習。我思量着要把我的情感傳遞給學生,喚起學生內在的情感,讓情感流動的課堂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2.朗讀教學法

朗讀有助於感知語言,懂得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感悟作者情感的抒發。本課第一自然段的教學中,我着重指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朗讀、對比讀、引讀、表演讀等方式,讓松鼠的形象和生動的語言留存在孩子的記憶中。

3.練習法

練習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鞏固知識和獲得學習技能的基本方法,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主要的實踐活動。《松鼠》一課是以平鋪式安排的。我在每一個自然段的教學中都設計了小練習,對學生進行詞、句、段的訓練和聽、說、讀、寫的培養。

三. 說學法

學法指導,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需要,更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需要。爲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探究,讓學生自主發現。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感悟。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原本屬於孩子的一切。在我的課堂上有許許多多的內容是孩子們自己發現的。請記住,別告訴他,他會知道的更多。此外,還對學生進行朗讀、想象、表演等的學法指導。

四. 說教學程序

2.記讀,感受形美

在教學松鼠外形這個自然段時,我設計了“讀——記——說——讀”的教學環節。初讀第一自然段後,讓學生記住你認爲非常關鍵的詞語,接着以競賽的形式說出松鼠各部位的特點,最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從文字中感受松鼠外形的美麗。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體現“活”,更重要的是十分有趣,孩子們能在趣中學,同時還能起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作用。

3.探究,文中尋密

教學松鼠搭窩這個片段時,我借“這樣就﹍﹍”這個句式,讓學生在熟讀這個自然段的基礎上,去發現松鼠搭窩背後的祕密。充分給學生讀的時間,充分給學生髮現的機會。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充滿童趣的回答中,我們不僅看到學生對松鼠機靈的感悟,也讓我們看到兒童靈性的迸發。

4.巧設搶答,引起興趣

最後一段比較簡單,設幾道搶答題,學生興趣很濃,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說課稿 篇5

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本課題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生物的新陳代謝”第三節內容。學生在學完“細胞”以及理解“新陳代謝與酶”、“新陳代謝與ATP”知識後,轉入難度較大的“光合作用”學習,從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是學生學習呼吸作用、生態系統等內容的基礎。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光合作用”一節在綠色植物的新陳代謝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義務教育國中生物教材已經講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安排了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的實驗。本節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入地從產物到場所等方面講述了光合作用發現過程的幾個著名實驗,讓學生學會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方法;並且講述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和意義等。目的是使學生不僅獲得有關的基礎知識,瞭解光合作用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意義,懂得探索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初步學會提取、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斷探求新知識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光合作用的發現史②葉綠體中的色素③光合作用的過程④光合作用的意義

(2)能力目標: ①通過研究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和方法,使學生能夠體會和認識科學研究的過程,並初步學會具體的科學研究思路和方法。 ②通過觀察、設計光合作用發現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思維能力。 ③通過運用物理和化學知識理解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的變化過程,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以及學科間知識的綜合能力。 ④通過學生總結歸納光合作用過程中的主要反應以及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大階段的區別和聯繫,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①通過體驗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們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科學精神。 ②通過對光合作用意義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生物進化的辯證觀點以及珍愛自然、珍愛綠色、珍愛生命的思想意識。

4.教學重點

(1)光合作用發現實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依據:科學實驗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綜合考試的目標(設計和完成實驗能力),也符合新課程標準。本節教學內容是探究性學習的載體之一。

(2)光合作用的過程和意義 依據:①光合作用過程是本課題的核心內容。學生只有認識了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過程,才能理解光能、ATP分子中活躍的化學能到糖類等有機物分子中的穩定的化學能這一轉移過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質變化的本質。使學生對光合作用的認識水平,在國中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生只有知道光合過程的各個環節,才能理解內外因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才能進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徑,提高農業產量的技術。因此,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是深入聯繫生產實際的理論基礎。②通過光合作用意義的教學,可使學生理解當今世界面臨的糧食、能源、環境污染等重大問題的解決與研究光合作用的關係。知道人類需要的農產品,歸根到底要靠光合作用去生產。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應該把培養高效應的農作物品種,發明提高農作物充分利用光能的時間、空間的技術等途徑作爲研究方向;知道增加植被面積和質量,是改善環境的有效途徑等。這些是學生必備的科學素養。因此,光合作用的意義,是培養學生關心生物科學及發展,關心社會問題解決等意識的好材料,應充分利用。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本課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課的一個活動主題。本單元旨在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識別各種通信與傳媒,讓學生辯證地認識各種媒體中村在着雙面性,在正確遵守相關的法律和道德的同時學會正確使用它們。而本課是側重於通信,讓學生能夠正確運用書信等基本的通信方式,遵守通信的基本禮貌和有關法律法規,感受現代通信方式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

二、說教育目標

針對教材的地位、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擬定了如下教育目標:

1、知道現代通信方式和種類及特點,感受現代通信方式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

2、能夠正確運用書信等基本的通信方式,遵守通信的基本禮貌和有關法律法規。

3、瞭解古代人們的主要通信方式。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1、知道現代通信方式和種類及特點,感受現代通信方式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

2、能夠正確運用書信等基本的通信方式,遵守通信的基本禮貌和有關法律法規。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爲了達成以上學習目標,本節課我打算選擇以下教學方法。

1 討論式教學法 :針對學生對現代通信方式的一些生活經驗,設置相關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引導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通過對各種通信方式優點和缺點的討論和對比,使學生加深對現代通信方式的瞭解和掌握。

2 情境式教學法 :對於如何選擇最佳的通信方式,我主要採取了情境教學法,設置一個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大膽交流自己在生活中遇到類似事情時的想法和做法,從而增強對現代通信方式的瞭解,並學會選擇最佳的通信方式。

3 遊戲教學法 :寫信這一通信方式,離學生越來越遠了,爲了更好地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在樂中學,根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我決定採取遊戲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寫信這種通信方式。

4、演示教學法:很多學生對於傳真機、電腦視頻等現代通信方式沒有切身體驗,在課堂上進行現場演示,一方面有助於學生對這些通信方式的直觀認識,也易於激發學生努力掌握現代通信方式的慾望。

五、說教學過程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有個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了一半。”爲了在開課伊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設定第一個環節爲:

(-)情境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上課伊始,老師設計一個情境:中秋節到了,明月皎皎,遍地銀輝,小華和家人坐在家中院子裏品嚐水果和月餅,欣賞着天空的那輪圓月,忽然想起了一個月前移民英國的好朋友明明,請你幫小華出出招,怎麼嚮明明表達思念之情?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師歸納揭題:同學們所說的,就是本節課我們要了解的《千里友情一線牽》(板書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品德課程必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爲了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提高學習效率,我設定了第二個環節:

(二)多法並舉,瞭解通信方式

1、巧用遊戲,瞭解寫信方式

課堂中,教師先讓學生自由讀關於

寫信的知識,瞭解信的種類。然後教師拿出用普通信封、掛號信封、特快專遞信封做成的頭套,分別請三名同學上臺分角色介紹自己的特點,並鼓勵學生用略帶誇張的廣告語言介紹。通過這種有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對各類信件有個直觀認識,並牢牢記住這些信件的不同特點。

然後,教師要求學生默讀“資料卡:爲什麼要寫清郵政編碼”,並課件出示幻燈片:“我是郵政編碼,共有六兄弟,你們可別小瞧我們,要知道……”讓學生以這種格式來說說郵政編碼的作用,並進行比賽。利用孩子好勝的個性特點,從而內化資料中的語言,加深對郵政編碼作用的認識。

2、討論交流,瞭解各種通信方式

在這個環節中,讓學生先自讀課文,瞭解還有哪些現代通信方式?小組交流,說說自己對這些通信方式的認識。在小組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全班交流探討這些通信方式有哪些優點?還有什麼不足?通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進一步瞭解這些通信方式。並現場讓留守孩子與遠方的親人進行視頻、音頻通話演示,進行“魔法傳遞”(傳真機),讓同學們體驗現代通信方式的奇妙,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掌握現代通信方式的必要性,激發學生努力掌握現代通信方式的'願望。

3、大膽想象,展望未來通信方式

新課標提出,本次課改要努力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好的教育,不僅教給孩子知識,還要激發學生大膽創造的思維火花。針對學生已經感受到現代通信的神奇,充滿了許多奇思妙想的現狀,設計這個環節,讓學生大膽地想象未來的通信模式,說出自己異想天開的想法,加以鼓勵,並通過討論交流,在學生心中埋下一顆創造的種子。

古人說:“學以致用。”知識如果只掌握了而不會運用的話,那只是一些文字組成的廢話罷了。這些現代通信方式學生如果不會根據具體的情境去選擇運用,那也只是勞而無功。爲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我設計了第三個教學環節:

(三)創設情境,學會隨機選擇

教師出示情境:小珊暑假到南昌市區參加一個科技夏令營,認識了很多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有來自西藏偏遠農村的卓瑪,有來自本縣的楊慧,有來自南昌的劉君,還有來自英國的亨利.格林,他們在半個月的朝夕相處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臨別之際,他們留下了自己的地址和其他聯繫方式,並拍了一些合影作爲留念。小珊回到家後,準備把這些照片發給他們,這時她犯難了。熱情的你能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她嗎?

學生思考,然後小組交流自己的方案,並說說理由。再選派一些同學在班上展示自己的方案,進行討論。從而學會選擇最佳通信方式。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溫故而知新”,孔子的這些名言,告訴我們適當的回顧、鞏固是多麼重要。所以,在課堂即將結束時,我設計第四個環節:

(四)總結方法,佈置實踐作業

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穫,可以說說學到的知識,也可以說說自己再課堂上得到的啓發。教師再相機佈置作業:“讓我們也來選擇一種通信方式,和親人或好朋友聯繫一下吧!”

六、說板書

本節課板書設計力求突顯教學重點,引領學生實踐,簡潔明瞭,一目瞭然。

板書設計:

千里友情一線牽

郵政家族 烽火狼煙

現代 電信家族 古代 飛鴿傳書

互聯網家族 快馬送信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用擺計時的鐘》,是教科版國小科學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時間》中的第六課。在本單元前面幾課的學習後,學生已經探究了日晷、水鍾、沙漏等一些簡易的時鐘,初步形成了“時間可以通過對太陽運動週期的觀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來測量,一些有規律的機械運動裝置也曾被用來計量時間”這樣的科學概念後,再來學習計時更準確的擺鐘,對學生更有吸引力,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的興趣。

本課主要呈現三個內容:一是瞭解擺鐘的構造原理;二是觀察記錄擺在一分鐘內擺動的次數;三是制定探究擺在一分鐘內擺動的次數與哪些因素有關的研究計劃。使學生經歷一個觀察現象——發現問題——做出預測——制定計劃的探究活動過程。

二、說教學目的

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及本課的地位,依據科學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①引導學生認識擺鐘及其結構,初步瞭解擺鐘計時的原理。②引導學生探索擺鐘擺動的規律,發現擺的等時性。

能力:①通過學生自己動手組裝擺鐘、實驗,收集數據以及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結論②推測影響擺動次數的因素,以小組爲單位討論、設計相關的研究方案。

三、說教學重難點

仔細斟酌後,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爲:學生能注意控制變量,設計出擺在一分鐘內擺動的次數與哪些因素有關的研究計劃。

四、說教法學法

針對五年級的學生熱愛科學,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對學習科學的興趣,有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事物有自己的判斷和見解,但對事物的看法不是很成熟。他們積極主動,對每一個問題都想找到答案,有探究問題的慾望,但未能深入研究,未能自己解決問題。經過幾年的科學實驗活動,積累了一定的科學基礎知識和科學素養,科學課堂上積極發言,能大膽實驗,喜歡自己動手操作。“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爲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爲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既學到知識,又培養探究能力和協作精神。因此,根據本課的特點,採用自主探究的模式組織教學。

五、說課堂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 激趣引入

課始,創設情境,通過故事伽利略發現擺的祕密入手,激發學生探究擺的擺動有什麼規律的興趣。從而揭示本課研究的主題。

(二)探究學習 自主構建

這一部分是本堂課的主要環節,主要安排了兩個活動。首先是引領學生一起數擺。知道對於擺來說,怎樣纔是擺動一次,爲學生的後續探究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接着學生在小組內,安裝一個簡單的擺。在自己小組內,測量每分鐘擺的擺動,測量三次。通過自己的測量,發現擺的第一個規律:同一個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是一樣的。活動二:學生交流自己小組內,三次擺的擺動次數。通過交流的數據,發現擺的第二個規律:對於不同的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是不一樣的.。

(三)自主探究,設計方案

通過交流,學生髮現:不同的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是不一樣的。那就產生了是什麼原因引起擺的擺動不同。促使學生一探究竟的慾望。通過觀察同學間的擺,學生會發現:擺錘的重量,擺線的長短、擺幅的大小都有可能影響擺的擺動次數。引導學生針對以上的觀察發現,確定一個研究方向,進行方案的設計。學生在方案設計時,要竟可能的把實驗的方方面面考慮周到,確保實驗沒有缺陷。學生設計好方案後,進行交流。小組間相互質疑,完善實驗方案。爲下一課實驗的成功,奠定基礎。

說課稿 篇8

說教材:

《最大的麥穗》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文章通過古希臘學者蘇格拉底讓弟子們摘一個最大的麥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須實實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機遇,而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着重讀好蘇格拉底說的話,體會弟子們所悟出的.道理。

說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識記本課生字,理解相關詞語;

3、聯繫實際說說自己對“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纔是實實在在的”這句話的理解;

4、領悟“必須善於抓住眼前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說教法學法:

《最大的麥穗》這篇課文的主要特點是是運用聯想,借事說理。所以教學時應抓住事件或言行中那些值得思考、發人深省的句子,指導學生朗讀感悟。

文章最後一段話,要讓學生明白“眼前的一穗”指什麼?“最大”的“追求”又指什麼?爲什麼拿在手中的纔是“實實在在的”?教學時採用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舉例來正反印證。

對於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採用分組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含義。

課文最後一小節要求背誦,在熟讀、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

學生主要是採用讀書感悟、小組合作討論、舉例說明的方法學習課文。

說教學步驟:

一、談話導入

簡介蘇格拉底其人其事,揭示課題,質疑激趣。

二、初讀課文

默讀課文,自學字詞,瞭解主要內容。

三、再讀課文

指名分段朗讀,檢查自學效果,正音,理解課文脈絡。

四、精讀課文

1、指名讀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思考、交流:

蘇格拉底與弟子們說話用什麼樣的語氣?你認爲可以用什麼詞來表示?爲什麼?

2、指名分節讀第二段(第2至6自然段)

畫出描寫弟子們摘麥穗時動作、神態的句子。

探究、交流:

從“看看”、“用心地挑挑揀揀”中體會到什麼?從“埋頭”、“低着頭”中體會到什麼?從“搖了搖頭”、“又……搖”、“摘了……扔掉”中,你又體會到什麼?

他們爲什麼會這樣?他們因何不願過早地“定奪”,不下決心摘一穗在手呢?

重點品讀,感悟蘇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話。

3、全班齊讀第三段(第7自然段)。

劃分層次,分析各層次間的關係,抓關鍵詞理解文章中心句。

五、總結全文

六、佈置作業

注:本課教學安排兩課時進行。

我的感悟:

語文課上,一定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讀書。因爲對學生而言,整體感知主要靠讀,有所感悟主要靠讀,培養語感主要靠讀,情感薰陶主要靠讀,積累語言更要靠讀。學生唯有在讀書中才能學會讀書,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語文教學中主追求“‘讀’佔鰲頭”而努力!

本課的教學步驟比較簡約,但始終把握三個原則:

1、親歷實踐。當學生“零距離”觸摸、品味作品時,已不再是一個毫無主見、毫無思想的人,其自身的生活經歷、興趣愛好、性格特徵等個人因素,都會影響乃至制約他對文本的理解並打上鮮明的印記。

2、放飛個性。閱讀是一種個性化活動,教師不能只按照教學參考書、標準答案去“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學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齊劃一的,因爲“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3、情感碰撞。閱讀也是文本與讀者之間互相建構、互相擁有的過程,需要學生敞開心扉、傾注熱情,與文本進行靈魂的擁抱、心靈的對話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讓學生真正享受到語文所帶給他們的快樂!把課堂變成對話的平臺,學生就能開掘潛能、催發真情、激盪憧憬;把課堂變成對話的平臺,學生就能得心應手、個性飛揚、創意無限!

說課稿 篇9

一、教材與學生

1、教材

《數的奇偶性》是在學生已經學習數的奇數和偶數的基礎上進行的.因爲這個知識才剛剛從中學數學,或國小奧數系列進入教材學生不熟悉,,教師也陌生,我就想,能否讓學生親身體會一下奧數並不神祕,同時能在快樂中去學有價值、有難度的數學。

2、學生

五年級學生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思考、分析、交流以及動手操作的能力.但基礎的差異,環境的不同,後天開發的不等,故我在循序漸進,步步爲營的同時,準備放開手腳,讓學生去動手探索。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觀察中自然認識奇數和偶數;掌握數加減的奇偶性;

2.運用設疑--猜想---驗證運用的教學模式,培養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3.讓學生在一系列的活動中思考、學習,增長數學興趣和增強學習的內驅力。

三、教法和學法

主要是自主探究與開放式教學相結合.

1、讓學生自主探索規律,並全程參與。

我想,什麼也不能代替學生的親身體驗。這裏我講一個小故事——有一天,我感冒了。不想說,也不想動,就說:孩子們,今天講臺就交給你們了,我就是一個擦黑板工。同學們笑了,儘管我講的是租船和租車的複雜問題,但孩子們講的頭頭是道,寫的一絲不苟。爲什麼不在適當的時候把課堂還給學生呢?!

2、大膽開放,拋棄束縛。

我的教學不想拘泥於一點,不想修建一個房屋讓孩子們在裏面玩,在思維的國度,應該是平等的,自由的。這難道不是北大的思想嗎?開放式教學不是我們北大附中的精髓嗎?

因此我打破了教材的侷限,設計了一個嶄新的思路——

四、教學設計和思路

(一)遊戲導入,感受奇偶性

1、遊戲一:6只小鴨子、5只蝴蝶找伴

2、遊戲二:轉輪盤

(1)講要求:指針停在几上就再走幾步;

(2)獨白:A請他們全班去吃飯,地方嗎

B學生開心極了,當聽到是東方餃子王………一片讚歎

C結果: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有的指責我—騙人

(我—我怎麼騙人了?)

討論: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如果遊戲一是感知數的奇偶,開始了微笑,那麼遊戲二就徹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笑聲中,嘆息聲中,在失敗中開始了思索,在思索中尋找答案。

(此時學生議論紛紛,正是引出偶數、奇數的最佳時機)

3、 板書課題,加以破題,加以過渡。

(二)猜想驗證,認識奇偶性

1、 爲什麼沒有人中獎呢?(學生猜想,教師板書)

2、真的是這樣嗎?(教師加以驗證)

(我在驗證的同時,表揚學生達到了一年級水平,二年級的高度,三年級的容量,學生在笑聲中體驗了愉悅,在開心中學到了知識,增長了能力)

(而在我展現了驗證的過程後,開始表揚自己,這個人多帥,多聰明,像不像我------,哈哈不服氣,你來呀!?)

(三)大膽猜想,細心求證

1、獨立來寫(寫出了加法,又寫出了減法,我提示—有沒有乘除呢?)

2、小組合作驗證糾偏

3、小組展示(滿滿的一黑板,加減乘除都有.而且欲罷不能,我就在表揚學生的基礎上,圈出我們今天應該掌握的加法的.奇偶性.)

(四)坡度練習,層層加深

1、填空

2、判斷(這些內容,由淺入深,由難及易,層層推進)

3、填表(着重講解了這一道題—因爲它是例題,我把填表作爲要點,學會觀察與思考,從而得到規律.)

4、動手(有動腦的,動口的,這裏的翻杯子就是動手了.)

五、課堂小結,課後延伸

1、說說我們這節課探索了什麼?你發現了什麼?或者有什麼想說的?

2、思考題--那如果是4個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動其中的3只杯子,能否經過若干次翻轉,使得4個杯子全部杯口朝下?最少幾次?

這節課,我以設疑—猜想—驗證—運用爲骨架,以激發的興趣爲血脈,加上開放的翅膀,我想是不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在飛翔?

當時課上完了,似乎又沒有完!

我想說:一節沒有上完的課,纔是令人回味的課!就像我的說課不完美,但殘缺是一種另類的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