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說課稿模板彙編九篇

說課稿 閱讀(2.29W)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說課稿模板彙編九篇

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19課《七顆鑽石》。

【教材理解】

本課位於本冊教材的第五單元,主題爲“可貴的親情、友情”,本組教材結合綜合性學習活動,意在使學生在學習課文、感受“愛與真情”的同時,能夠行動起來,在生活中深入體驗這種感情,學會表達自己的愛,懂得關心別人。課 文《七顆鑽石》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講述了一次地球上發生大旱災。一個小姑娘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發生神奇的變化,最後從水罐 裏跳出七顆鑽石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童話雖短,含意卻深厚。從水罐一次一次變化中體會到互相關愛、樂於奉獻的美好情感,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感知 童話豐富的想象力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是體會小姑娘美好心靈與七顆鑽石的關係。

圍繞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和本課的教材特點,結合綜合性學習活動。我計劃安排兩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自主學習,精讀課文,在品味語言中初步感受文本蘊含的教育意義。

第二課時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生字詞語,回顧全文,複述故事,拓展延伸,瞭解綜合性學習開展情況,做階段性小結。今天我着重講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中年級學生的具體要求,結合本組教材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我將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制訂爲: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2、聯繫上下文、或查詞典等方式,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通過想象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提升。

3、結合課文內容,在水罐一次一次變化中體會到互相關愛、樂於奉獻的美好情感。

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懂得關心別人,懂得用愛心對待生活。這也是本課時教學的重點。

【教法學法】

1、情境法。本課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師的語言,多媒體課件,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受到情緒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2、採用“合作探究”和“讀中感悟”式的教學方式,運用創設情境、朗讀感悟和直觀教學,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向學生傳授“學法”,讓學生“會學”。通過學生的讀讀、想想、寫寫、議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流程】

本課時教我學以水罐變化爲明“線”,以愛的層次爲暗“情”,表現愛的偉大、愛的力量,並設計五個板塊:激趣導入,初步接觸文本。來實現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1、激趣導入,初步接觸文本。2、深入解讀,體會神奇變化。3、反顧整體,體會愛的力量。

第一版塊,激趣導入,初步接觸文本。

第一步,屏幕出示旱災圖片。讓學生說說,看了這些圖片,想一想此時此刻人們最需要的是什麼?——水。我再講述:《七顆鑽石》講的是,在大旱災是,小姑娘爲生病的母親找水喝的故事。那麼在找水的途中,都發生了什麼故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這一環節的設計理念是:孩子的內心充滿了好奇,這種導入正好是滿足了小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把孩子們從文本中尋找答案的熱情激發出來。

第二步是初讀感知。學生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不認識的字看拼音或問同桌,在學生充分自學後,再指名讀課文。

第三步,以問題:“小姑娘的水罐發生了哪些神奇的變化?”引導學生快速默讀課文。

通過學生回答,導出課文明線(板書:空木—水木—銀—金—鑽石、水流、星星)。

第二版塊,深入解讀,體會神奇變化。

第二至第五段是課文的重點。所以我在第一版塊的基礎上,然後抓住“水罐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神奇的變化”這一問題展開課文的解讀,引導學生再讀課文。然後分四個環節交流:

第一環節: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

第一步,我會創設情境:沉睡中的小姑娘漸漸醒過來了,她看到了什麼?看到這麼神奇的變化?小姑娘有什麼表現?

第二步,在學生交流過程中理解喜出望外。然後知道讀出這種喜出望外心情?

第三步,交流小姑娘哪讓你感動?你能帶着感情朗讀出來嗎?

第四步,創造性想象:水從哪來?爲什麼得到了水?意圖是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第二環節,木水罐—銀水罐。

第一步,(課件出示句子:小姑娘往手掌裏倒了一點兒水,小狗把它舔淨了,變得歡喜起來。)討論:小姑娘往手掌裏倒了一點兒水這“一點兒水”少嗎?

第二步,想象:小狗之前什麼樣,後來他又歡喜什麼?

第三步,學生有感情朗讀這一部分。

第三環節,銀水罐——金水罐。

第一步,(課件出示句子:母親說:“我反正就要死了,還是你自已喝吧。”又把水罐遞給小姑娘。就在這一瞬間,水罐又從銀的變成了金的。)

第二步,聯繫生活經驗和繫上下文想象媽媽當時是什麼樣子,心裏又在想些什麼?學生體會出這位母親病、渴交加,瀕臨死亡,可她的心還在牽掛女兒,寧死也要把水給女兒喝。充分朗讀這句話,感受這份母愛如金,銀罐變金。

第三步,學生有感情朗讀這一部分。

第四環節,金水罐——鑽石、水流、星星。

這一環節,我用討論方法突破難點。引導學生感受出水罐的每一種變化都與愛心有關,並思考是什麼樣的愛使竟然能從水罐跳出鑽石,涌出水流呢?

如 果學生體會不出,就引導學生對比。因爲小姑娘的爲媽媽四處找水,終於得到一罐水;因爲關愛小狗這條生命,給了它一點水,木罐變成銀的;因爲媽媽寧死也要把 水給女兒,銀罐變成金的;每次愛的付出層次都在提升。這個人不是……,這件事不是……,這個人對我……,這件事對我……,可我(小姑娘)卻把愛給了送給這 個過路人,這種愛廣博而無私,層次最高。這種愛堪比鑽石,最終化爲星星,永照人間。

第三版塊,反顧整體,體會愛的力量。

第一步,我會對課文做個小結:正因爲愛,讓小姑娘不但爲母親找到了水,而且也爲全世界找到了水,讓我們來看看找水後的情景。我們來齊讀最後一段,那七顆——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北斗七星。

第二步,讓學生說說,讀了這個充滿愛心的故事,自己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它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在這種情境中再讀感受語言,有助於增強語感、發展語言,並且能夠產生真切的情感體驗,返顧整體自讀課文,對於理解課文蘊涵的深層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幫助。

【板書設計】

板書是微型的教案。此板書,展現了文章內容,展示了文章敘述順序,同時也突出了中心,反映了課題。通過詞語的內在關係,深化了學生對文本的認識,這既是兒童的發現,也是教師對教材的理解。

七顆鑽石

愛 愛 愛 博愛

木、空 ——水——銀——金——水流、鑽石、星星

【學習效果】

這節課使學生感受、感知、感悟到了愛的力量,使學生看到了愛能創造奇蹟。這種感悟撞擊着孩子們的心靈,必將使孩子心中“用愛心對待生活”的花蕾綻放。

本課有以下幾個亮點:

1、學生通過水罐由“木、空 ——水——銀——金——水流、鑽石、星星”缺一不可、層層遞進的關係體會到愛的力量會因愛的層次的提升而不斷壯大。

2、注重學生的想象,珍視他們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說課稿 篇2

各位領導,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長春版國小語文教材第九冊第八版塊中的《秋天的懷念》。

關注教材:

1、內容與主題

2、文本特點

3、編排意圖

4、板塊特點

內容與主題:

《秋天的懷念》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對已故母親的懷念,講述了母親在病重期間細緻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並鼓勵兒子要好好地活下去,表現了史鐵生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對母親無盡的愛,以及史鐵生對“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

文本特點:

情感真摯

借用平常的小事來表達人物情感

利用對比的寫法寫出了母子之間深厚的愛

借景物描寫表達人物內心情感

對比中體現母愛的無私與偉大:

四件小事

“我”的表現

母親的做法

“我”發脾氣時,母親對“我”的安慰。

暴怒:1、突然砸碎2、猛地摔向3、狠命捶打,喊着

安慰:1、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聽2、悄悄地進來,眼睛紅紅的3、說要推我看花4、她的`花都死了5撲過來,抓住手,“咱娘倆,好好兒活”

母親重病纏身,卻不告訴“我”

一直都不知道,後來妹妹告訴了“我”

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

大口大口地吐着鮮血。

母親央求“我”去看花

我回答:“什麼時候?”

央求、喜出望外、高興、絮絮叨叨、敏感

母親臨終囑託

揹着“我”去看她

艱難地呼吸着。最後一句話:“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

借景色表達自己對人生態度的轉變:

1、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裏,看着窗外的樹葉“刷刷啦啦”地飄落。

2、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

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分式》是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3章第一節內容。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分式概念、意義和用分式表示數量關係。分式是國小所學分數的延伸和擴展,也是今後繼續學習分式的性質、運算以及解分式方程的前提。

學生在七年級已經學習了整式,也初步養成了自主探究的數學學習意識。分式學習的方法與整式相類似可以通過類比進行分式的學習。依據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以下3個方面: (1)知識:掌握分式概念,學會判別分式何時有意義,能用分式表示數量關係。

(2)能力:學會與人合作,並獲得代數學習的一些常用方法:類比轉化、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等。

(3 情感:通過數學活動,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探索和創造,體會分式的模型思想。

其中分式概念是《分式》這一章學習的起點和基礎,因此我把分式的概念確定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又由於國中學生不善於概括數學材料、缺乏對字母及其他數學符號用於運算的能力,所以判定分母中整式的值何時不爲零、用分式描述數量關係自然就成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教法學法:基於以上教材特點和學生情況,爲能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我在本節課主要採用引導發現教學法,並藉助於多媒體課件,通過問題情境建立模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教學。

三、教學過程:《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爲能更多地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爲以下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景發現新知: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 代數式莊園的果樹上掛滿了整式的果子:t,300,s,n,a-x,0,請你任選其中的兩個,分別運用整式的四則運算,合成四個代數式;並與同組的夥伴交流你的成果。其中有不同於整式的 式子嗎?請說一說。 通過學生對自己所構造的代數式進行觀察,創設發現情境,使學生學會把自己的活動作爲思考的對象,從而更好地進行分式概念的建構活動。 針對學生的發現,採用議一議:你們所發現的這一類新代數式:它們有什麼共 同特徵?它們與整式有什麼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繼續觀察新式子的特徵,類比分數,概括出分式的概念及一般表示形 式。然後通過小組內互舉例子,在活動過程中強化分式概念,並注意辨析整式與分式的區別,強調分式的分母中必須含有 字母。

(二)合作交流再探新知:到此學生對分式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但並不完整。接下來如何識別分式有意義,是本節課的難點,學生往往忽視這個條件或是對分母整體不爲零認識模糊,爲了更好地突破難點,我創設了以下活動供學生自主探究分式有意義的條件:首先是組織學生獨立填寫表格並交流:分式的值與字母取值有關,分式並不都有意義。自主得出分式有意義的條件:表達式裏的分母B不等於0。

爲了能讓學生對剛獲得的新知識進行最基本的應用,緊接着我安排了例題與練習。比較簡單,可由學生在自主完成的基礎上同桌交流,然後師生評述,使全體學生都能達到基本的學習目標,獲得成功感。

(三)應用新知鞏固提高:分式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爲使學生有所體會, 課本中的引例:土地沙化、固沙造林問題,我保留了前兩問原計劃完成一期工程需要( )個月,實際完成一期工程用了( )個月,使題目難度更適合學生的思維水平;同時向學生介紹中國土地沙化問題滲透環保意識。

(五)總結反思深化拓展:1,引導學生從知識、方法、情感三個方面談一談這一節課的收穫。2, 舉例讓學生說出分式的實際意義

說課稿 篇4

一、 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風的形成》是國小科學河北版五年級上冊冷和熱單元的內容。本單元是在學生認識了冷和熱的基礎上設計的,是本冊書的核心單元。本單元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通過探究有關冷和熱的現象,開展實驗探究,利用通過測量得到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的能力,運用冷熱方面的知識解決生產生活中保溫和散熱等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在深入認識教材的基礎上,從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科學知識三方面設定了以下三個活動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

(1)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提出要研究的問題.

(2)能用對比實驗、模擬實驗的方法,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歸納風的成因。

(3)引導學生實事求是地描述實驗中產生的`現象。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推理出風的成因,培養學生樂於思考的科學態度。

( 2 )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願意與其他同學交流想法的情

感。

3、知識目標

(1)能用實驗說明風的成因。

(2)利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難點:引領學生探究影響空氣流動的因素以及風的成因。實事求是地描述並記錄實驗中產生的現象。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對空氣的流動有了一定的瞭解。加上學生已經在三年級初步認識了空氣和風,瞭解了熱傳遞的一種方式——對流。所以探究風的形成問題的方法及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設想是否正確對學生來說並不難。

3、五年級學生接觸科學課兩年的時間,學生對探究的過程、方法有了初步的瞭解,科學的思維方式還沒有形成。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科學概念對學生來說有很大困難。

三、說教法

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與規律,爲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主要運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實驗教學法

提供給學生儘可能多的身邊常見的材料,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進行實驗探究,有利於學生想更好的瞭解風的形成。

2、分析歸納法

學生經歷探究式教學活動,從中發現並記錄所觀察到的現象。其目的是讓學生能從現象中獲得科學概念。所以我在教學活動中尤其重視引導學生分析現象,在現象中發現規律。

3、討論法:在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讓每一位學生在討論中發表自己的見解,吸收別人的方法、學會交流與合作。

4、啓發式教學法:課堂教學中在觀察現象的基礎上,通過設計幾個有層次的問題啓發學生的思維,進而得出科學概念。

四、說學法

1、觀察感知法:抓住本課教學重點,引領學生通過在實驗中觀察並描述實驗中產生的現象,讓學生體會影響空氣流動的因素。

2、小組合作法:《課標》指出:“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讓全體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我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由基礎好的帶動基礎稍弱的學生,優勢互補,共同提高。

3、實驗探究法

本課使學生經歷設計實驗、驗證性實驗、分析現象等探究過程。充分發揮他們在科學學習上的主動性與能動性。

五、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材料:支架、紙螺旋圈、蠟燭、紙風箱、火柴、蚊香、溼毛巾等。

3、媒體準備:展臺、風的形成的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七、板書設計:

在我們科學課上如果僅僅把科學概念寫下來會很抽象。所以本節課的板書我用到了集合的形式,圖文並茂的展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16、風的形成

熱空氣上升

冷空氣下降

八、我的感想

我是本學期剛接觸科學課程,在上《風的形成》一課時, 我注重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獲取,通過實驗驗證——解釋現象——分析總結的課堂教學模式來完成整個教學環節。學生能夠真正懂得了風到底是怎麼形成的,達到了科學知識方面的教學目的。

但由於我是剛接觸科學課,對科學課還尚不熟悉,在這節課上還暴露出很多不足之處,但我會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逐步改正。在這節課上,我按照《課標》中提出的科學探究所要經歷的幾個科學過程和方法: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實驗、思考與結論、表達與交流這幾步驟來進行,讓他們像科學家一樣自行探究。在探究中認識探究。只有這樣,學生的科學素養才能慢慢形成,探究能力才能一步一步提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纔會深入自己的內心。要從興趣入手,首先讓學生喜歡上科學課,有了興趣這個老師,他們會不自覺的參與一些科學活動,這時老師再不失時機的教給他們科學的方法,就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呼吸器官》是蘇教版科學五年級第四單元第二課《呼吸和循環》的第一課時。它在前面學生已經測量到自己的呼吸和心跳、脈搏的次數的基礎上,主要是讓學生知道人的呼吸器官,瞭解呼吸的實質和意義,並對此進行呼吸健康衛生教育,從而讓敘述懂得提生命活動中許多看似毫不相關的過程其實是緊密聯繫着的,人的身體是一部結構精巧、功能完善的大機器。

根據科學課程標準要求,以及學生全面素質發展的需要,我制定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樂於合作交流;體驗探究科學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知道呼吸衛生的基本知識,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科學探究:能夠通過實驗探究呼吸的意義和呼吸器官的作用,並藉助信息技術進一步瞭解呼吸現象,培養學會上收集、處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科學知識:瞭解呼吸器官的作用,知道人呼吸時,主要吸入空氣中的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教學重點是:通過實驗探究和網上衝浪瞭解呼吸的有關知識。

二、說教學理念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求量尤其強烈。”關於呼吸現象,學生可以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的是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進行呼吸,陌生的是由於呼吸的內部過程是無法直接從外部看到的,所以學生對於這個生理現象還是一知半解的。學生頭腦中有許多模糊甚至錯誤的觀念,幾乎所有的學生都不知道氣體在人體內是不是如何交換的,又是如何從人體內出來的。很多學生都認爲,人的肺部充滿氣體就會舒張開來,就象充氣的氣球一樣。還有,人的肺部充滿空氣後,胸部的肋骨會展開等。

那麼,如何提供豐富的材料和信息資源,激發孩子們探究人體呼吸器官的祕密的樂趣,讓他們對呼吸現象有一個比較科學、系統的認識呢?我將實驗探究和e-learning課有機整合,以此相互取長補短,有效、高效地完成知識意義的建構,真正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

三、說教學準備

1、實驗區佈置:廣口瓶、膠塞、玻璃管、清石灰水、水槽、玻璃片、火柴、水等。

2、 電腦區:構建《呼吸器官》的教學專題網站。

四、說教學程序

(1)教學設計思路

我設計的教學思路是這樣的:1、通過兩個活動來感受呼吸,啓發學生提出要研究的問題;2、實驗探究呼吸的意義;3、利用網絡資源進一步認識呼吸;4、整理信息,交流彙報。

(2)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

著名教育家於漪說得好:“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或象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新課引入,我首先請學生閉上嘴,把兩個手指放在鼻孔下待上一會兒,並請他們說說自己的感受。緊接着,我和學生一起來玩憋氣遊戲,來體驗一下呼吸的重要性。在學生充分活動開來時,我再提問:關於呼吸,你們想了解什麼呢?學生的探究慾望已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紛紛對呼吸現象提出自己感興趣的研究內容:人爲什麼要呼吸?人的呼吸器官有哪些?它們是怎樣工作的?人不呼吸爲什麼憋得難受?人是怎樣呼吸的?呼出的氣與吸進的氣相同嗎……這樣,老師可以在豐富學生表象的基礎上,掌握學生的思維層次,瞭解他們的現有知識水平。

(二)實驗探究呼吸的意義

針對大家提出的不同研究話題,我確定了一個可以用現有材料進行實驗研究的問題即:呼出和吸進的氣體有什麼不同?首先利用學生所掌握的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特性,引導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2、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實驗方法,探討實驗裝置的使用方法,比如問一問:怎樣收集呼出的氣體呢?學生可能會說用袋子裝,用吸管將氣吹到瓶子裏,有些基礎好的可能會聯想到空氣佔據空間的知識,採取排水集氣法等;3、動手實驗,並作好記錄;4、彙報交流,討論實驗現象。

這裏設計的意圖是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知識進行科學探究,通過活動讓學生認識到:氣體在吸進和呼出的過程中發生了變化,人體的各個器官都在不停地工作,要工作就要有能量,因此需要不斷的地吸進氧氣和消化吸收的養料發生反應產生能量,在反應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廢氣,也就是二氧化碳。

(三)利用網絡資源進一步認識人的呼吸器官

就學生目前的基礎,對呼吸能做的實驗探究也就這些問題。那其他的問題怎麼辦?探究是否就此停止呢?由此,我想到了先進、迅速、資源豐富的網絡,構建了一個《呼吸》的專題站。(打開網站)這是一個“呼吸篇”科學專題站,裏面設有“我的研究”、“聚焦呼吸”、“呼吸動漫”、“呼吸論壇”、“網上衝浪”等版塊/學生帶着自己的問題,可以在資源區查找信息,也可以到“網上衝浪”去其他地方搜索信息,還可以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整理,並將自己的觀點發布到論壇上與人分享。

在這個環節中是讓課有機地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利用網絡資源讓那些不能用實驗研究的問題成了有米之炊。這樣一來,學生既可以對實驗探究中遇到的疑點,尋求網絡支持,還可以對原來提出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獨立研究。當然,前提是假設學生具備一定的網絡資源。

(四)整理信息,交流彙報

課的最後,交流彙報研究的成果和自己的觀點。先請學生談談: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有什麼感想呢?在這裏,結合學生的彙報適時進行呼吸衛生教育,並請他們結合生活實際,討論怎樣才能保護人的呼吸器官,使其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培養。最後佈置課後作業進行延伸:設計一幅宣稱畫,教育人們保護呼吸器官。

綜上所述,我在教學中主要運用多元智力理論,將實驗探究和信息技術有效整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帶着興趣、帶着期望,進行積極自覺的探索,獲取正確的信息,進而提高探究的能力。並注重突出以下兩個方面:

1、 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能力爲出發點,讓探究層層深入。學生的兩次探究各有側重,程度各不相同,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知識、能力基礎。

2、 提供多種資源,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生用網絡對未解事物的探究亦是一種相當重要的探究方法。

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非常高興在此與大家交流,共同成長。我今天執教的是部編辦國小語文一年級上冊的《小小的船》,。下面我將從課標及建議、教材、重難點、教法學法和教學環節五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簡單說明。

一、說課標及建議:

第一學段的閱讀要求其中指出:

1.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進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

3.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建議:

1.考察學生認清字形、讀準字音、掌握漢字基本意義的情況,以及在語言環境中運用漢字的能力。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2.考察學生能通過朗讀和想象等手段,大體感受作品的情境,節奏和韻味。

3.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

二、說教材分析:

《小小的船》是部編教版國小一年級上冊的一篇文章。本課是一首充滿兒童情趣和幻想的兒童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形象的比喻,大量的疊詞短語描寫晴天夜空美麗的景象。讀起來朗朗上口,親切自然,韻律感強,便於孩子在讀中陶冶情操,激發想象。

三、教學重難點: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寫作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的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定爲:

1.想象畫面,初步感受夜晚星空之美,體會作者對美好的情感。

2.掌握含有“的”字的短語,並能運用自如,感受語言的.魅力。

四、說教法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採用的教法是想象法、點撥法,以讀代講、以評促講、合作交流法。既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站在課堂的正中央。具體的學法是朗讀法、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五、說教學環節

環節一:複習回顧

1. 出示字卡,學生認讀,教師點撥記憶方法、關鍵筆畫

2. 出示詞語,認讀並用詞說句,師點撥,並引導觀察教師物體進行言語訓練

3. 出示短語,齊讀

4. 檢查課文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環節二:想象畫面、感受星空之美

1. 教師朗讀,學生閉眼想象畫面

2. 學生彙報自己看到的畫面,教師評價、追問並及時板書

3. 學生領悟朗讀方法,進行練讀

4. 小組賽讀,師生點撥,評價,獎勵

5. 看圖片,找詩歌語句,檢查生對詩歌內容的瞭解

6. 學生想象畫面回憶內容,嘗試背誦

環節三:賞讀文本,積累語言

1. 教師示範圈畫好詞方法,學生觀察

2.學生自讀文本找、圈、讀

3.學生彙報,教師點撥“疊詞”

4.練言語,說還有“的”的短語,並積累

環節四:以歌激趣,拓展閱讀

1. 教師出示歌曲內容

2.學生藉助拼音努力自讀

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領導:

我說課的題目是開花和結果。我之所以選擇這一課題,原因有兩個:一是開花和結果是被子植物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綠色開花植物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兩個生理過程,體現的是植物的生殖。二是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和果實種子的形成是重點,更是難點,我想通過有效的課堂設計和電子白板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這是這一節課的教學目標,關於知識目標我就不再贅述了,我想談的重點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是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形成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理念。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說課將圍繞它們展開。

下面我開始教學過程的說課:

大家看到這是幾種植物的花,我可以利用白板依次展示,這裏只展示其中一種植物的花,然後通過一句話,花是美麗的,植物開花難道僅僅是爲了讓人欣賞嗎?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三節開花和結果,導入新課。

教材安排本節課正值桃花盛開的季節,因此在課前我要求學生按小組採集桃花標本,並根據教材認識花的`基本結構,在課堂上利用白板的可書寫功能來檢驗學生的預習效果。這裏只展示其中一個——花絲。在完成認識花的基本結構之後,我將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與探究。

1、 從花的外形、部位、名稱並根據我們的生活常識思考花的各部分有什麼功能?

2、 花的最重要部分是什麼?爲什麼?

學生必須是先思考,後討論,在一定獨立思維的基礎上的討論,才能是較深層次上的討

論。花的最重要部分是雌蕊和雄蕊,因爲它與果實、種子的形成密切相關。花的傳粉、受精離不開雌蕊和雄蕊。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傳粉和受精。

大家看這是一樹桃花,看到這裏我想到一個詞“招蜂引蝶”,桃花是美麗的,所以它能招蜂引蝶,但是蜜蜂蝴蝶不單純是因爲桃花的美麗而來,那還爲什麼呢?引導學生總結出芳香的氣味和甘甜的花蜜,並談到像桃花這樣依靠昆蟲來爲它傳粉的花,屬於蟲媒花。花是美麗的,但並不是所有的花都是美麗的,比如玉米。讓學生看圖總結出花粉多而輕,柱頭分叉有粘液,並進一步問爲什麼?用筆勾勒出關鍵點讓學生思考解答。當花粉落到柱頭上之後,就要完成受精了,下面我們來看受精。在將受精之前我首先拋出這麼三個問題供學生思考和交流?學生如果把這三個問題都能解決,被子植物的受精也就迎刃而解了。

1、花粉落到柱頭上爲什麼會萌發?

2、胚珠有什麼結構?

3、花粉管裏有幾個精子?分別和什麼融合?

然後利用白板的放大鏡功能將這幾個問題穿插起來就是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花粉落到柱頭上,受到粘液的刺激萌發形成花粉管,花粉管穿過花柱,到達胚珠,兩個精子,一個和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另外一個精子和極核結合形成受精極核,這就是綠色開花植物的雙受精過程。植物在受精之後又有什麼變化呢?下面我們來看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關於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我想首先通過白板的幕布功能將果實和種子遮住,讓學生根據生活常識猜想與交流花在受精之後有什麼變化,再將幕布拉開來認識花的各部分有什麼變化。花瓣、雄蕊、柱頭、花柱都已凋落,由子房發育爲果實,胚珠發育爲種子,子房壁發育爲果皮。讓學生用線建立連接。談到果皮我想再提兩個問題讓學生進行思索:

1、桃的三層果皮各是什麼?(什麼是桃的果皮?)

2、桃的果皮對於桃有什麼意義?

其實桃有三層果皮,分別是外果皮、中果皮、內果皮,我們揭下來的一薄層是外果皮,我們吃的部分是中果皮,裏面的硬殼是內果皮,不要認爲是種皮。談到果皮的意義,學生可能想到的是保護,然後是吃,其實對於我們來說是吃它的果肉,但是對於桃樹來說是順便爲他們傳播了種子。花受精之後發育爲果實和種子,那麼未受精的呢?它會自然脫落,不會形成果實和種子,體現在農業生產上就會造成減產。比如說我們看到玉米會出現缺粒現象,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老人牙”,以及葵花籽的空粒現象,那麼我們怎麼辦呢?我們可以進行人工輔助授粉。關於練習,我想通過兩個習題達到當堂鞏固和能力提升得目的。第一個習題讓學生利用白板將他們連線。第二個習題讓學生首先通過一個謎語來加深對花生果實的認識,這些部分各是什麼?他們是有什麼發育來的。最後的小結讓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的收穫,除了知識,學生還能想到什麼,滲透到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特別是一道學生總結出生物的結構和功能是相適應的理念。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初次使用白板,不足的地方敬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

說課稿 篇8

說課內容:星球版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三節“氣溫和降水”,我將圍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四個環節進行。首先,我對本節教材做如下分析。

一、說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章教材主要介紹中國的自然環境特徵,各節內容都是圍繞這一主線展開,本節主要介紹中國的氣候,教材在編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國的氣候特徵。氣候特徵可以通過其基本要素──氣溫和降水的特點反映出來,要了解氣候特徵首先應瞭解氣溫和降水,而且氣溫和降水的分佈及特點是學習中國地理的基礎知識,掌握這些知識,有利於理解各區域地理環境、生產、生活等各方面的差異。因此本節課是本章的重點,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閱讀等溫線、等降水量線分佈圖,瞭解我國冬、夏氣溫分佈特點及降水分佈特點,培養學生判讀、分析等值線分佈圖的技能;

初步學會分析氣溫和降水特點的形成原因;瞭解我國溫度帶及乾溼地區的劃分依據和劃分地區;進一步明確我國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性;

過程與方法:

精心創設情境,注重啓發性和趣味性,增強教材的實踐性和探索性,着力體現課改綱要中的“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這一理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形成對我國地理環境的差異性認識;感悟人與自然的關係。

教學重點:

1、我國氣溫和降水的分佈特點及差異。

2、溫度帶及乾溼地區的劃分依據和分佈地區。

3、培養學生判讀、分析等值線分佈圖的技能。

教學難點:

有關氣溫分佈圖的分析判讀。

等值線圖在七年級上學期初步學習,但由於時間久遠,平時學習中少有接觸,同時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知識量又有限制,因此存在一定難度。

二、說教法:

本節課根據課標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主要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利用地理課件,將文字、圖形、動畫等媒體綜合在一起,創設直觀性與探索性相結合的教學情境,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通過設置問題、啓發誘導、讀圖分析、觀察對比、分組討論等方法進行教學,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說學法:

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說過:未來的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滲透學法:

1、學會用圖: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2、學會探究:在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3、學會合作: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四、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欣賞南北方氣溫差異視頻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提煉地理有關的知識,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初步感知我國氣溫差異,進而導入新課。

(二)學習新知

1、反應氣候特徵的兩個基本要素。

2、影響氣候的因素有那些(補充人類活動同樣影響氣候)

3、等溫線地圖是如何繪製的?

4、閱讀等溫線氣候圖。

(以我國一月份平均氣溫圖爲例,課件展示)

(1)讀出各等溫線名稱;

(2)根據等溫線形狀分析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設計意圖:1、這部分內容是學習新知識的必備,等值線圖又是本節課難點。有必要拿出時間進行知識的重組和再現。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是爲了省時高效。爲新知識學習打基礎。2、動態再現等溫線氣候圖,重在強調重點,並在地圖的運用中化解難點。

(三)情境設計,問題探究,認識我國氣溫分佈特點

(參考我國一月平均氣溫圖)探究問題:

1、我國冬季氣溫分佈規律,分析成因。

2、計算我國冬季南北氣溫差值。

3、0°C等溫線經過的地方。(參考圖:我國七月份平均氣溫圖)探究問題:

1、我國夏季氣溫分佈特點。

2、分析夏季青藏高原等地區氣溫較低的原因。

設計意圖:1、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感知地理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產生了對地理知識的渴求,讓學生體會到學有所用。2、在探究問題中,多角度、多手段地培養識圖、用圖的地理技能。

學生容易提出問題:爲什麼我國冬季氣溫南北溫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溫,溫差不大?

(四)圖解圖練,記憶我國溫度帶的劃分

1、出示活動積溫的概念,學生理解認識

2、學生閱讀我國溫度帶劃分圖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地圖的功能,講練結合,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達到更高的記憶效果。

(五)知識技能運用,小組探究我國降水的分佈及乾溼地區的劃分

小組探究問題:

1.沿途你們穿越了那些降水量線,總結我國降水分佈總趨勢,

2.觀察等降水量線走向,分析我國降水分佈成因。

3.你找到800mm等降水量線了嗎?它與我國哪條等溫線幾乎重合。

4.我國有哪些乾溼地區,你們記下了嗎?德州屬於哪個乾溼地區?

5、東北地區東部降水量並不豐富,爲什麼爲溼潤地區呢?乾溼地區的劃分依據是什麼?

設計意圖:1、在“氣溫差異”的學習之後,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等值線地圖及分析氣候成因的能力。2、通過小組探究、小組彙報,利於培養合作意識,提高學生參與度,促進全體學生共同發展。

(六)歸納小結:

你有收穫嗎?那麼請你談談。

設計意圖:鞏固強化,瞭解學習效果,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研究教學對策。

(七)回顧反饋:

回顧舊知識,強化記憶。

(八)課外探究:調查家鄉的民居特色、飲食習慣、文化習俗、農業生產等及它們與氣候的關係。

板書設計:

設計意圖:網絡化板書設計可使知識條理更清晰,層次更加分明,重難點更加突出,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系統完整。

說課稿 篇9

一、說設計理念:

課文語言樸實自然,敘寫生動具體,情致淳厚感人,教學設計以愛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美好的感情,體會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教學中重朗讀、重感悟、重情感、重創新。在聽、說、讀、寫中落實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二、說教學思路與意圖:

(一)、故事導入,引發愛:

1、講故事,談感受。有一位母親買菜回家,突然看見自己三歲的孩子正從自己五樓的陽臺上摔下來。這位母親一下子從很遠的地方跑過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後來,消防隊員做了一個試驗,讓這位母親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跑過去,這位母親卻接不住一個沙包。這是爲什麼呢?

2、揭示課題:了不起的母親瞬間爆發了超常的力量,避免了慘禍,拯救了孩子。是愛創造了生命的奇蹟。我們要學習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發生在杭州的故事,因爲真實,因爲就在我們身邊,我在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格外感動,我想你們也一樣,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個故事,看看到底是什麼感動着我們?

(二)初讀課文,體會愛:

1、自由讀課文:

(1)讀通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

(2)課文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讀後你有何感想?

2、檢查交流:

(1)認讀詞語,說你能理解的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談何容易、平安無事、期待、突如其來、空曠、骨肉同胞、血肉親情

(緊扣文本理解詞語,通過理解重點詞語來感悟課文內容)

(2)回答問題2

(三)研讀課文,感悟愛:

1、學習課文第二段,抓住重點詞句體會當時情況的緊急性。

如:“小錢靜靜地躺在牀上。燦爛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得連紅潤起來。”

“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

2、學習3 -6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劃出是自己深受感動的語句或段落,在空白處寫上感受。

(2)、有感情地練讀你劃記得語句或段落,說說理由。

(3)、學生交流體會。

(隨學生的回答,進行相機的指導,指導學生如情入境的反覆朗讀,探究人物的內心活動,體會人物的心情。從大地震剛過,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牀上”,沒有考慮家人是否平安無事,沒有考慮是否延期手術,沒有選擇空曠安全的地方等細節,體會臺灣青年一心只爲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質;從禮博士抽取骨髓使得鎮定沉着,運送骨髓中的刻不容緩,植入骨髓使得部分晝夜,體會其不顧個人安危、吉他人之所急得高尚醫德。同時課文語言樸實自然,敘寫生動具體,情致淳厚感人,引導學生認真品味語言,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3、學習第7自然段

4、說寫練習

這是一次跨越海峽的拯救行動,這是一次和死神爭奪生命的較量,最後,生命在人們的無私的給於中復活了,生命之花在人們的愛和奉獻中重新綻放了。小錢得救了,他的身體會慢慢康復,他蒼白的臉會慢慢紅潤起來,他的心中一定會充滿了感激,你想他會感激誰呢?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那位臺灣青年相遇了,他會對臺灣青年說些什麼?

5、學完課文,談談你對課題理解。

(四)拓展延伸,暢談愛:

1、組織討論;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我們的班機,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將會變得怎樣?

2、欣賞歌曲《愛的奉獻》

(愛是明媚的陽光,給人以溫暖;愛是盛開的鮮花,給人以芳香;愛是潺潺的溪流,滋潤萬物的成長;愛是熊熊的火炬,點燃生命的希望。讓學生在欣賞《愛的奉獻》中結束本堂課的教學,使課堂教學得以有效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