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說課稿模板彙編10篇

說課稿 閱讀(1.35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說課稿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模板彙編10篇

說課稿 篇1

品生課是以兒童的生活爲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爲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的呈現形態主要應該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遊戲和其他實踐活動。在《保護牙齒》這節課上,我緊緊圍繞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生活性、活動性、開放性這三個特點來設計教學活動。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精心設計與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相聯繫的活動,並通過老師的引導、提高和總結,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牙齒的重要性,增強學生愛牙護齒的意識,瞭解保護牙齒的小常識,知道如何合理地飲食,教給學生正確的刷牙方法,力爭培養他們早晚刷牙的良好習慣。

在教學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一是通過視頻體會到牙齒的重要性。二是通過漂亮牙齒與齲牙的對比,深入體會到保護牙齒的重要性。再通過學生的交流,讓學生初步瞭解保護牙齒的有效方法與造成齲齒的原因。最後通過一組判斷題,讓學生能夠分辨生活中哪些是好習慣,哪些是壞習慣。三是通過讓學生小組合作,分辨出哪些食物對牙齒有利,哪些對牙齒不利。四是通過吃餅乾漱口及摸醋泡雞蛋的變化,讓學生通過小實驗去發現刷牙的重要性。這些環節水到渠成地進行,爲後面的教刷牙鋪墊了良好的基礎。這些活動的設計由淺入深,使學生在充滿樂趣中學到了知識。最後通過老師指導實踐,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並且適當進行了一些拓展,讓學生知道,學無止境,讓他們用知識去指導自己的生活。自己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有收穫也有遺憾,仔細回想,總結如下:

一、收穫:

1.《品德與生活》課應採用活動性的教學形式。品生課是爲學生的生活服務的,從學生的親身感受出發,讓學生自己親手操作獲得知識。因此,課堂中我首先確定了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學,聯繫生活實踐,學習知識積累經驗。例如讓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瞭解齲齒的原因,通過自己動手探索,知道哪些食物對牙齒好,哪些食物對牙齒不利。再通過親自實驗,知道爲什麼要刷牙,發現不刷牙的危害,通過討論交流並看視頻,總結出刷牙的正確方法。同學們在各種動手操作的實踐中學到知識。

2、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課程資源主要從學生的生活體驗中來。品生課的內容本來就來自於學生的生活,所以課堂中我讓學生交流的大部分問題都來自於學生的生活。如:一年級學生正是在換牙的過程中,他們長的牙有漂亮的也有齲齒的,他們各有自己的原因,老師上課就讓他們結合體驗充分的交流自己的原因;在區分對牙齒有利的食物一環節中,老師就選取生活中學生們常見的喜歡的一些食物來區分;刷牙雖然學生每天刷,但真正會刷的不多,老師就通過視頻真正讓孩子動起來刷一刷……上課所選的這些資源都是孩子們經歷過、熟悉的事情,把學生自身生活經驗作爲教材資源,通過孩子們自己的生活進行教育,在自身生活體驗上學習,這樣學生覺得是在進行和探討自己的生活,因而會充滿興趣地進行探討。

二、不足與遺憾

1、老師在問題的引導上還顯得不夠深入,在對待課堂生成時,機智還需進一步提升。如對待學生提出的部分問題,老師關注的還不夠到位。

2、老師在課堂節奏的把握上還有點着急,不夠沉穩,結課時有些慌。

爲了自己在以後的課堂中能更加熟練地調控與反饋,我覺得自己以後在每節課的上課過程中,都要注意克服自己的缺點,彌補自己的弱點,提升自己的素質,尤其是課堂應變能力與教學機智,提高自己在問題引導及評價上的能力。在講課之前要更充分地預設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會出現的種種情況,及時組織和引導,真正從學生的基礎出發,使學生在學習中既體驗到樂趣,又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真正讓學生在品德課堂中健康幸福成長。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坐井觀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第三冊第四組第十三課。本文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簡單、淺顯的故事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小鳥從天上飛來,說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說天很小。課文有七個自然段。第一段講青蛙和小鳥所在的不同地方,交待了發生爭論的地點;接下來的六個自然段講了青蛙和小鳥的三次對話:第一次對話交待了小鳥從哪兒來,來幹什麼;第二次對話講青蛙和小鳥因對天的大小看法不同發生了爭論;第三次對話講青蛙堅持自己的錯誤看法,小鳥再次指出青蛙“弄錯了”,要它“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弄清天到底有多大。這則寓言說明像青蛙這樣目光狹小,所見有限,還自以爲正確,是不對的。本課位於教材的第三組,這組教材圍繞“怎樣想問題、看問題”這個專題,選編了一些能給人以啓迪的成語故事,讓學生在閱讀中識字,在閱讀中感悟生活的哲理。第一篇課文“識字4”與本組課文都有一定聯繫。而本篇課文則第一個分說了道理。它處於承上啓下及過渡位置。因此,本課是本單元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中的一步棋子,是從掌握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架橋樑。

低年級的孩子們都喜歡聽故事。故事中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生動的故事情節,像和煦的春風,吹進孩子們的心扉,而且大多數學生在以前的生活中從父母那裏、從自己的課外讀物中已經聽過這個小故事。那麼對於這部分學生來說,這篇課文的吸引力就不那麼大了。如何讓大部分學生在已經熟悉的小故事中更進一步地學習到其中的寓意呢?根據《國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3個生字。會寫字個字。

2、情感目標:能分角色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對話。

3、能力目標:發揮想象,初步理解寓意,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及解決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課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鳥的對話是教學的重點。理解“坐井觀天”的寓意是教學的難點。

二、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根據寓言故事的特點及本課的語言特色,教學中,以青蛙與小鳥的三次對話爲線索,以讀代講,以讀促學,讓學生在讀中悟情明理。引導自由閱讀,自由表達,打好自主學習語文的基礎。再有,低年級學生喜歡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爲貼近學生實際,可採用簡筆畫、錄像、動片演示等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依據新課標的精神,我運用了談話法、對比法、表演法、實踐法等教學方法,激勵學生全面參與,主動學習,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新課標要求,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會產生兩個飛躍:一是由“學會”變爲“會學”;二是由“被動地學”變爲“主動地學”,達到“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的理想境界。這樣,學生的主體精神被大大激發,其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學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本課時,指導學生自由選用“讀、說、背、演”等學習方法,結合比較朗讀、想象情境、直觀理解、做實驗等學習方法,真正達到“教是爲了不教”這一教學的最高境界,在閱讀習慣方面,着重培養學生解疑閱讀,學會自學,學會積累的良好習慣。

三、說教學流程

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新課標和教材,體現“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訓練爲主線”的教學思想,體現以讀爲本,以讀促學的教學方式,我安排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充分朗讀,讀中質疑

閱讀教學以“讀”爲本。在上課的前5分鐘內,我簡潔地提出本課的教學目標之後,讓學生初讀課文,這樣一來學生對課文就有了一個初步的整體感知。學生在讀的時候,我要求學生做到讀準字音,鼓勵學生“比比誰讀得流利、誰讀得好,就獎他一面小紅旗!”。學生們由於受到了小紅旗的激勵,課文讀得可起勁了,有的學生邊讀邊畫,有的學生還加上了動作等等。在學生充分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鼓勵學生動筆勾畫出弄不明白的詞語和讀不懂的問題,讓他們大膽質疑。“同學們,我們比一比,看看哪個小朋友最會讀書,能提出最有價值的問題!”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有的從課題中提出“坐井觀天”是什麼意思;有的從課文中提出“井沿”“大話”“無邊無際”等詞語;有的還從課後思考題中提出“青蛙和小鳥爲了一件什麼事爭論誰說得對”等等。根據學生的質疑,我及時地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歸類,爲閱讀課文穿針引線。

(二)、以疑引讀,思後釋疑

學生對自己提出的疑問,都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我充分把握這一契機,讓學生帶着問題,從自己的角度,有重點、有難點、有目的地去讀課文。“同學們,你們提出了這麼多問題,還是要小朋友們自己來解答。請你們帶着這些問題再讀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通過看圖,聯繫上下文想想提出來的詞語在課文裏是什麼意思,這些不懂的問題讀課文後能不能弄懂,自己再讀找答案。”在讀的過程中,我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釋疑,點燃思維火花,促使學生“多思”“苦思”。通過直觀、形象的圖畫理解“井沿”即井口的邊,並讓學生張貼小鳥和青蛙各在井的什麼位置;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理解“大話”就是“吹牛”“不實在的話”;聯繫句子和上下文,通過讀,找小鳥說的話:“飛了一百多裏,口渴了,下來找點水喝。”理解“無邊無際”就是“非常大,大得沒有邊際”,並擴展思維“除了天無邊無際,哪些事物也能說無邊無際?”學生說出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於是我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出小鳥讚歎天很“大”的語氣。學生通過質疑引讀,在思考後自己解開了心中的疑問,思維得到了較好的鍛鍊。

(三)、讀後悟理,角色體驗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真正達到,關鍵在於寓意是學生自己感悟出來,還是老師硬塞給學生。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完成這一目標時,我要着重抓住以下幾個方面:

1.抓青蛙說的“我天天坐在井裏,一擡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這句話中的關鍵詞“天天”“一擡頭”,藉助青蛙坐在井底的電腦軟件,讓學生邊讀邊思:青蛙爲什麼會錯?最後得出:高高的井壁擋住了青蛙的視線,它的目光狹小,所見有限,導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錯了。

2.抓青蛙的神態和表情。一個“笑”字引出了青蛙很自大,一點也聽不進小鳥的話,還自以爲正確。通過對“笑”字的揣摩,學生知道了,不學不問,不聽勸告,還自以爲正確也是導致青蛙弄錯的原因之一。

3.通過對小鳥和青蛙正確、錯誤原因的分析,學生自己悟出了此篇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真正理解了“坐井觀天”這則寓言,並引出“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學生們各抒己見,用學得的道理指導自己今後的學習、生活。

4.角色體驗,我請學生們在小組裏一個讀青蛙的話,一個讀小鳥的話,讓他們也試着爭論,這樣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訓練學生感情朗讀。

四、說板書設計

一個好的板書,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把課文的思路、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融爲一體,本着板書爲教學服務的目的,在板書中,我利用簡筆畫和圖片吸引學生,理解課文,提示寓言,板書如下:

12、坐井觀天

天無邊無際 --- 大的很

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要自以爲是。

五、說教學反思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我認真地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了反思。我認爲無論是從設計上還是從課堂實踐中我的尊重了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有一千個觀衆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六十個孩子就有六十隻青蛙,六十隻小鳥。他們有自己的獨特感受。我拼棄了以前那種刻意去追求“標準答案”,哪必須得讀重音,哪必須讀拖長音或讀輕聲,而是充分的給時間讓孩子自己去探究問題,讓學生在實踐中、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了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其次,我注重了教師的導與學生的自主有機結合。這節課我注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體驗、自己去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時也注意瞭如何體現老師的“導”。分角色朗讀的訓練,我完全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從學習的效果看,優秀的學生,有較強自學能力的孩子,自主學習的效果明顯,能讀出不同角色的特點。對於一些後進的學生,他們也能在小組的幫助下區分角色的特點,先自由練讀然後再和其他小組成員一起讀。這不僅體現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優越性而且讓學生們體會到了小組成功的喜悅。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其一,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有更多的訓練機會。當我組織學生四人一組進行練習時我發現:學生們往往就練喜歡的角色,所接受的訓練是單一的。我想今後的教學中教師應創設情景,讓學生有更多的訓練機會。這樣才利於學生們整體綜合發展。其二, 這節課我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尤其是讓生生之間進行賞析性的評價,這使被評價的學生得到激勵,感受成功的喜悅;但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卻十分單一,如:真好、不錯、真棒、好極了等等。我想教師的評價語言要具有判斷性、鼓勵性和一定的高度。也就是說:教師在評價時不光要表揚學生還要對學生的回答作出一個判斷,並用具有一定高度的語言加以概括,真正給學生以更多的知識。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詩經兩首》是高中語文必修二第四課,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高中語文在詩歌教學中按照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順序來進行課文編排,《詩經》作爲我國詩歌的源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課改後,教材從高一第二學段,即開始安排古代詩歌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詩歌源流,瞭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詩歌表情達意,從而認識古今文化的聯繫,培養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爲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根據此特點,安排本課教學的三維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1) 瞭解《詩經》的基本常識;

2) 分清《詩經》中特有的語助詞和語氣詞,理解生僻字及意義特殊的詞語;

3) 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變化,能夠初步鑑賞文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課文,掌握詩中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並培養和提高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嚮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 初步培養學生正確的愛情觀;

3) 瞭解《詩經》成書的經過及其特殊的文學價值,引導學生更加珍視漢民族文化,熱愛漢民族語言。

教學重點:

1) 落實詩歌中的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及用法,背誦課文

2) 理解體會詩歌表達的“怨情”,準確把握詩中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

教學難點:

理解體會詩歌表達的“怨情”,準確把握詩中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

二、說教法

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本課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講授法,誦讀法,啓發法,討論法等。

講授是爲了啓開學生思維,進入語境,讓學生對詩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識點有清晰的認識。通過反覆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熟悉課文內容並加以強化。問題和討論能使師生互動,激發發散思維,並且能夠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這些教學方法的妥當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同時,通過使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課文的配樂朗誦範讀,展示相關文學常識,可以使學生獲得直觀的印象,有助於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並且能豐富課堂容量,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三、說學法

新的教學理論不僅要求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會學。本課是一篇以敘事爲主的古代詩歌,因此,學習本節課學生主要採用誦讀法、討論法等。

學生自己誦讀與聽配樂範讀相結合,並且教師對學生的朗讀加以指導,通過反覆誦讀,培養語感,掌握四言詩歌的誦讀節拍,熟悉課文內容並且落實詩中出現的重要實詞虛詞。由教師設置情境,組織學生討論,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變化,初步培養學生正確的愛情觀。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分爲以下幾個部分:

1、結合國中所學,回顧《詩經》的相關知識。《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文學史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學習中必然要講到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包括“《詩經》六義”,其中,《氓》所涉及的比興手法,是相關文學常識的重點。這部分的學習安排在導入環節,通過回顧《蒹葭》、《關雎》等國中語文涉及的《詩經》篇目,來串講相關知識點。在此環節,使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相應的文學常識知識點:

《詩經》 第一部詩歌總集 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四言詩

2、朗讀分爲聽配樂範讀與學生自讀兩個環節,首先聽範讀來指導學生把握四言詩誦讀的節奏(多媒體課件展示:二、二節拍),在朗讀過程中,根據課下注釋,明確字音字形,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與意義(多媒體課件展示生僻字字音字形及應掌握的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與意義),並且對詩歌敘述的故事內容有整體的感知。

3、由教師導引,幫助學生理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歡喜——悲傷——怨恨,並且明確本詩所表達的主要的感情是“怨情”,並由此來生髮其他問題,突破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4、在對詩歌的內容有整體把握,並且瞭解女主人公情感變化的基礎上,對本詩進行進一步的鑑賞。這是本課教學的主體部分,通過設計四個問題(“女主人公爲何怨”、“她怨什麼”、“怨過之後她又將何去何從”、“她的感情變化在詩歌中是通過什麼來體現的”),來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把握本詩的思想意義(不僅是對氓的控訴,也是對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婦女地位卑微現象的批判)、瞭解詩歌的進步性所在(表現了女子敢於反抗,勇於追求幸福的精神)並體會本詩邊敘事邊抒情,通過回憶、對比手法來表現情感的藝術手法。在本環節中,通過教師的問題設計,引導啓發,學生討論,圍繞着“怨情”來展開問題,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寓於其中,從而使教學重難點得以突破。

5、總結人物性格特點,初步鑑賞詩歌中鮮明的人物形象。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建立在解決之前幾個問題的基礎上的。需要注意引導學生從課文出發,找到對應的詩句,最後由教師加以總結,明確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勤勞、溫柔、善良、堅強

6、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嘗試背誦。《詩經》中出現的生僻字多,這會給學生的背誦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首先應加強學生對字音字形掌握的落實,並且由教師對詩中的故事情節整理概括,指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通過指定學生演板重要詞句,來明確背誦中的重點難點。這樣,本課的教學重點就能得以突破。

7、作業設計環節 讓學生把詩歌改編爲現代詩歌或小說 8、課堂小結

《詩經》產生於文學創作的樸素時代,千百年來,《詩經》中,尤其是“國風”部分的優秀篇目流傳不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爲它所反應的內容貼近普通大衆的生活,表達的是廣大勞動人民最樸素的感情,由此給我們的寫作也帶來啓迪。因此,安排課堂小結如下:

《氓》敘述了一個古老的、至今還在無數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然而今天我們讀着兩千多年前的詩章,卻決不因爲時代的遙遠、題材的常見而厭倦。這正是因爲它並沒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變化發展,自然而然生成詩歌跌宕迴旋的佈局。其實,文學的真諦正在於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達最樸素的感情。由此我們也可以獲得啓迪,在我們寫作中,也應該拋去那些浮華的外表,用我們手中的筆,去展現真實的生活,表達內心最真摯的感情。

五、說對本課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的預設及解決辦法

本課的教學設計,是以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怨情”作爲中心點,由此生髮幾個問題,來完成詩歌內容感知,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意義把握,藝術手法鑑賞這幾個環節的教學。在此過程中,課堂容量較大,需要教師課前抓好學生預習工作的落實。在課堂教學中,要運用好多媒體課件,一方面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也便於控制課堂的教學節奏。另外,本課是一篇著名的愛情詩,在課堂教學中必然涉及愛情觀的討論,如何把握好尺度,不脫離文本,避免把愛情詩的鑑賞變成純粹愛情觀的討論,是課堂教學中尤其值得注意的問題

附:板書設計 :《詩經》

爲何怨 一片癡情 無端見棄

怨 怨什麼 丈夫薄倖 世道不公

怨之後 痛定思痛 與氓決絕

說課稿 篇4

幼兒園託班孩子的思維正處在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過度的時期。幼兒園說課評課要根據他們情感外露、不穩定,設計時要帶有很大的情緒性。幼兒園說課評課學習、活動的特點是關心活動的過程。因此,幼兒園說課評課應更注意遊戲化、情景化。幼兒園說課評課強調讓幼兒在愉快、輕鬆、自由的遊戲中自娛自樂,玩中學,玩中獲發展。下面就與大家一起分享一篇有關幼兒園說課評課的文章。

教材分析:

《稱象》是一個民間方爲流傳的歷史故事。活動通過對曹衝稱象的具體方法和步驟的介紹以及與大官們方法的對比,表現了曹衝愛動腦筋,善於觀察,富於聯想的品質。故事情節曲折生動,引人入勝,語言通俗易懂,讓幼兒能很快的理解故事內容。

本故事主要是讓幼兒瞭解古代的人很會動腦筋,知道他們是怎麼稱象,同時通過故事來培養幼兒善於動腦,勤於觀察的好品質。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要建立在幼兒已經瞭解量的守恆的原理上,而讓幼兒知道通過量的守恆的原理,我們可以進行量的替換。這對大班幼兒來說太抽象了,也相對來說較難,因此我把這個故事分成兩課時來上,第一課時主要讓幼兒瞭解量的守恆的原理。而第二課時是在幼兒已經初步瞭解量的守恆的原理的基礎上,讓幼兒有表情地、生動地複述故事,從而來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先來說說第一課時吧,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幼兒瞭解量的守恆的原理中的量的替換,因此,我認爲本活動的重點及難點就是讓幼兒知道曹衝是怎麼稱象的,爲了解決這一問題,特制定目標:

1、理解故事中曹衝稱象的好方法,初步瞭解量的守恆原理。

2、培養幼兒善於動腦,勤於觀察的好品質。

環節分析:

1、談話導入。

讓幼兒結合生活經驗來說說要想知道一樣東西的重量,你會怎麼辦?這一環節不僅可以引出下一環節的故事,還可以爲解決難點做好鋪墊。

2、完整欣賞故事一遍。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幼兒對故事的內容有個大概的瞭解。同時知道古時候的人,要想稱一頭大象是那麼難的,那他們是怎麼稱的,這樣的方法行嗎,爲什麼不行。讓幼兒對大官們的方法和曹衝的方法做個比較,這可以發展幼兒的比較性思維。

3、欣賞曹衝稱象那一段,重點理解曹衝利用量的替換原理來稱大象。

這一環節是突破重難點的環節,幼兒的思維比較直觀形象,單單就是聽故事,幼兒是很難真正理解的,更何況是那麼抽象的守恆原理。而課件比較形象直觀,利用課件讓幼兒能形象的知道曹衝稱象的步驟,欣賞課件後,幼兒對於稱象的步驟是知道了,但對替換了是否就一樣重呢?還是朦朦朧朧的,這就需要實驗演示操作了,讓實驗去驗證這個原理。讓幼兒進一步去了解守恆的原理。其實這個環節也是落實這兩個目標的環節。

4、再次完整欣賞故事一遍。

在幼兒對曹衝稱象的辦法有了初步瞭解的基礎上再來欣賞故事,達到真正理解故事的目的。

5、結合現在實際情況,發散幼兒的思維。

啓發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從當時的情況和現代社會兩個方面進行思考。激發了幼兒積極參與,大膽想象,鼓勵創新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同時也讓幼兒進一步體會曹衝的聰慧,激發幼兒積極動腦的好習慣。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本課以“我”的見聞爲主線,按時間發展的順序敘述盲童明明的言行舉止,描繪他的音容笑貌,同時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字裏行間飽含着對盲童的喜愛之情。盲童明明是這篇課文的主人公,她雖然生下來就看不見美好的世界,可是她美麗可愛,聰明機靈,乖巧懂事,有一顆善良的童心,懂得關愛別人。“我”和她相識的時間雖然比較短,但她“帶給了我許多快樂‘----她清脆的笑聲感染了“我”美好的愛心感動了“我”,她就是一個“番茄太陽”,掛在了“我”心裏,讓我感受到了溫暖。

二、 說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結合課文內容,理解部分句子的含義。

2、 能力目標:通過朗讀、感悟、體會等方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 情感目標:體會“番茄太陽”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對“我”的感染,從而受到關愛他人的教育。

三、 說教學重難點

憑藉課文語言材料走進明明,知道她是一個漂亮聰明樂觀和富有愛心的小女孩,感悟三個“番茄太陽”含義。

四、 說設計理念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敘事,寫人、抒情相互結合在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了文章的兩條線索進行教學:

一、是明明的笑,

二、是明明的笑對作者的感染。教學中我主要通過學生的自讀、自悟、圈畫批註、感情朗讀等多種手段引領學生逐步明確“番茄太陽”的三個不同含義,進而激發學生的愛心,讓“番茄太陽”永遠掛在我們的心中。

五、說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番茄,太陽,太陽番茄,這個奇妙的組合告訴了我們一個動人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盲童明明,她是一個怎樣的小女孩?讓我們走進盲童明明的內心世界。

[激情,激趣,巧妙引入課題]

(二)精讀感悟,直奔課文重點。

1、指導學生感悟盲童明明的心靈。

(1)從盲童明明的容貌和言行的句子中感悟盲童明明的心靈。

(2)默讀感悟,批註。

(3)生生對話,師生對話,體悟小女孩的內心結合學生回答,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這些句段並板書:樂觀 好奇心 機靈 聰明 善良 有愛心

2、 導學生再讀課文,體會盲童明明給“我”帶來的快樂和感動。

(1)讀課文,找出課文中描寫“我”心情變化的語句。

(2)彙報交流並板書 灰暗----溫暖-----快樂------感動

(3)探究是什麼給“我”帶來這樣好的心情變化?

讓學生體會到是盲童明明的童心、童趣和童真給“我”帶來好的心情變化。

[生生對話,師生對話,讓學生感悟人物內心世界,指導學生學會朗讀,學會傾聽,體會人間真情]

(三)理解”“番茄太陽”含義

1、課文爲什麼以番茄太陽在文中出現了幾次,每一次都指什麼,讓學生再讀課文,體會感悟。

2、 本對話、師生對話,探究“番茄太陽”含義

[抓題眼,理解課文重點,文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探究“番茄太陽”含義]

(四)拓展延伸,昇華情感

明明的笑容那麼真,那麼美,是因爲她背後的善良和愛心。

1、暖我的心的,僅僅是明明嗎?你覺得誰也是?

2、 生活中,哪些人也是“番茄太陽”?

3、小結:所有心中有愛,無私奉獻的人都是“番茄太陽”是的,只要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顆“番茄太陽 ”,那麼這個世界就會到處充滿與溫暖。

[發展個性化語言,拓展思維]

(五)配樂感情朗讀

讓我們帶着這種美好的感情再一次走進課文,體會人間真情。(播放《種太陽》)

[用歌聲《種太陽》激發學生愛心,把教學推向高潮]

(六)作業超市

1、課外閱讀愛心小故事,並試着講給周圍的人聽

2、讀了這篇體現人間真情的故事後,寫一篇不少於200字的讀後感。

3、 推薦有關愛心的詞語,愛心名言讓學生抄在筆記本上。

4、 做一個愛心小卡片送給你周圍的人感染周圍的人積極參加獻愛心活動。不公感染孩子,感染周圍的人才,讓番茄太陽掛在每個人的心中。

(七)板書設計

樂觀 聰明 有好奇心 善良 有愛心

灰暗-----溫暖------快樂------感動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五年制語文第八冊第八單元的一編閱讀課文,介紹了黃河變化的原因,教育人們要保護好環境,否則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黃河變化是因爲含沙量大,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黃土高原氣候的變化和黃土本身結構鬆散,這是大自然本身變化造成的;二是人類對自然的破壞,這是人爲造成的。這樣越墾越窮,越窮越墾,黃河中的泥沙也就越來越多,因而黃河決口,改道的次數也就越來越頻繁。這句話點出了這樣惡性循環的後果,也點出黃河變化的自然原因和人爲原因之間的相互聯繫。

這是本學期最後一篇課文,雖然篇幅較長,但內容比較容易懂。學生學習時可運用前面學到的閱讀方法,使已有的語文能力得到鞏固和提高,並從黃河變化這件事受到啓示,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

2、教學目標

《大綱》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因而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大綱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這課的教學目的有:

認知目標:(1)瞭解黃河的變化和黃河變化的原因。

(2)治理黃河的關鍵是管住泥沙。

能力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增強環保意識,樹立保護環境的信念。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黃河變化的原因及黃河的演示過程。

難點是理解本課生詞,如搖籃、流域、懸河、植被、憂患等。

二、說教法、學法

傳統的教學結構,侷限於實現引導學生理解教材,掌握和鞏固知識的近期目標,而現代化教學結構的目的,在有效地實現此種近期目標的同時,更追求培養學生探索、創造精神,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開發學生潛在的智能,增進民主和競爭意識的遠期教學目標,實現知識教育和發展教育的雙重價值,爲此,本課教學主要採用自學求索型的課堂結構,並輔以情境教學法。

1、自學求求索型課堂結構:

課堂以學生自我活動爲中心,力求引導各層面的學生根據自己知識的空白提出疑問,根據自己的經驗積累參與討論、交流、歸納、激活學生的內在動因,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教師變繁瑣的講和問爲適時的啓和導,變牽着學生走爲服務於學生;學生變被動的聽和答爲主動的說和思,變少數人的發言表演爲人人蔘與的主動學習。

2、情境教學法

崔巒同志說過:在一定情境之中訓練語言事半功倍。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羅丹說過:藝術就是感情。上好語文課首先要通過有效的調節方式,深化對語言文字的理解。

南方山區的學生對黃河--我國的母親河雖有所聞,卻未親眼目睹過,難以想象黃河決口給兩岸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爲此,可先播放98年長江、松花江、嫩江流域暴發的特大洪災中抗洪搶險的錄像,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動,進而爲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作有力的鋪墊。

三、說程序

(一)觀看錄像,引入課題(創設情境,作好鋪墊)

(二)引導學生對課題提問(鼓勵質疑,整體感知)

根據提問,投影出示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黃河變化前是什麼樣的?

黃河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治理黃河的關鍵是什麼?

(三)初讀課文檢查預習

1、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

生:我最喜歡第×自然段,我想把它念給大家聽。

(預習中在熟讀的基礎上加以比較,學生往往會選擇較長而又多生訊的段落念,這樣既能讓學生自己解決讀中的難點,又激發了學生展示才能的慾望,可謂一舉多得)。

2、師生評議,糾正讀錯的字和讀破的句子

(先說優點,再提建議,即使大家集中了注意力,又訓練了口語表達,體現了人文精神)。

師:你讀的好極了,能帶大家讀這段嗎?(情感激勵)

四、理解字詞:

1、學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詞;

2、學生討論回答,對於像禍河媲美生息繁衍肥力頻繁憂患搖籃一類的詞,鼓勵學生用查字典和聯繫上下文的方法解決。

(既熟練地運用了理解詞語的方法,又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讚許,有成就感)

像懸河流域河牀侵蝕植被一類的詞,教師用課件演示,讓學生自己表述。

(既直觀形象,又訓練了口頭表達能力)

五、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1、默讀課文,並在書上作批註。

(學生已學會用!等符號分別表示重點句子,重點詞語,疑難問題,感受頗深之處)

2、學生提問、交流、解答

生:我想問大家(如黃河變化前是什麼樣子的等等)

(要問同學、考同學,自己必定會先有所思,並聆聽同學的答案,經過綜合分析、比較、判斷同學答案完整與否)

六、總結延伸

1、黃河的變化給人們怎樣的教訓?

2、談談你所知道的人類不注意環保所帶來的惡果,如沙塵暴、酸雨、南極臭氧層空洞等。

3、我們國小生能做的有利於環保的事有哪些?

(學生根據經驗,各抒已見,既培養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的好習慣,又激起了動手美化家園的慾望,使課內學習向課外動手自然延伸,把環保意識化爲具體行爲)

板書設計(略)

說課稿 篇7

《槓桿》說課稿

一、教情學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槓桿的概念、五要素,力臂的畫法,探究槓桿平衡的條件,槓桿的應用及分類 2.教材的地位: (1)“探究槓桿平衡的條件”是會考理化實驗考查的其中之一,要求學生掌握通過實驗探究歸納出槓桿平衡的條件的操作能力。

(2)槓桿的知識是前面所學力學知識的延續和拓展,也是學習滑輪、輪軸等簡單機械的基礎。教學的重點是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突出教學重點的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完成好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實驗。難點是畫槓桿的力臂。

所以本節課在鍛鍊學生思維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辨認出槓桿,準確找出槓桿五要素。

(2)、通過實驗,歸納出槓桿平衡條件,能利用槓桿的平衡條件進行簡單計算。

(3)、能對槓桿進行分類。

2、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實驗探究和數據分析,提高學生動手能力,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認真、細緻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小組探究學習讓學生認識科學探究必須要有團隊合作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力臂的畫法和槓桿的平衡條件。

難點:力臂的畫法,學生用實驗總結出槓桿的平衡條件。

(四)學情分析和教學策略: 1. 學情分析

(1)在本節課以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規律,以及這些力學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具備了學習本節課的知識基礎。槓桿是力學的進一步拓展和應用,這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同時又保持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

(2)八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強,不喜歡老師的單獨說教,更喜歡自己動手實

驗,在實驗操作和分析中,更能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2.教法、學法:

(1)教法:

講授法:介紹槓桿的五要素及畫力臂的方法

引導發現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問題教學法: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2)學法:實驗探究法、分析歸納法,觀察法,小組學習法

(五)課型方式:要素組合

(六)教具使用:多媒體課件,槓桿,鉤碼,支架,鉗子、剪子、鑷子,刻度尺,線

二、教學流程:

說課稿 篇8

【說課過程】

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蘆花蕩》,這篇課文位於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

第一單元的課文均以戰爭爲題材,今年恰好是紀念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60週年,此時學習《蘆花蕩》一文,正是對學生進行一次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蘆花蕩》是現代著名作家孫犁的作品,描寫的是抗日戰爭期間,在河北白洋澱上,一個抗日老英雄,護送兩個女孩尋找隊伍的故事。這個故事具有傳奇色彩,情節曲折,引人入勝。主人公老頭子的形象給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白洋澱奇特的水上風光讓人心生嚮往,文章優美明麗的語言,把我們帶入了那一片一望無際的蘆花蕩中,一同去感受這片土地上令人蕩氣迴腸的抗日豪情。

就文體而言,《蘆花蕩》是一篇小說,我們可以從小說的三要素來分析本文。八年級的學生對於這一概念並不會感到陌生。在此之前他們已經學過《最後一課》、《社戲》等小說篇目,此時重提這一概念,能喚起他們對於舊知的記憶,同時通過對小說三要素的分析來加深對小說這一文體的結構要素和行文特點的理解。其中,情節可以在第一課時通過學生的複述來學習完成。人物是本課分析的重頭戲,可以通過情節發展的幾個關鍵來剖析其個性特徵。對於環境的分析,可以抓住文中景物描寫進行學習。這樣,通過對小說三要素的分析來組織整篇課文的教學,思路清晰,層層深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易於接受。

基於上面對於教材的分析和教學方法的構想,我確立了這樣的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⑴ 準確把握小說三要素的概念,能夠運用小說三要素分析本文。

⑵ 區分人物描寫的不同方法,能夠綜合運用人物描寫的方法來構建人物立體形象。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⑴ 揣摩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體會他的妙處,並分析其作用

⑵ 賞析主要人物老頭子這個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傳奇色彩。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⑴ 在白洋澱的美麗風光中培養對祖國的熱愛和捍衛國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⑵ 從文中老頭子等堅持抗戰的隊伍身上,學習他們不派艱險、豪邁樂觀的英雄性格,讓學生相信:英勇的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重點:

1、通過體會這個故事的傳奇色彩,分析老頭子的英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2、揣摩文中景物描寫的妙處。

難點:

1、如何理解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過於二字。

2、優美的景物描寫在文中的作用。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效地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我決定以學生爲主體,採用複述法、品讀法、討論探究法、聯想拓展法等教學方法相結合來實現。在人物分析上,我決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

整體感受:學生在熟悉課文之後,對其中的主要人物老頭子已經產生了初步印象。我採用討論探究法來實現第一步。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就老頭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各抒己見。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學生能說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第二步:

具體描摹:人物描寫的方法多種多樣,有外貌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活動描寫,除了正面描寫外,還可以進行側面描寫。這些描寫方法在本文中都有大量體現。這一環節的教學可以採用品讀法,要求學生在文中劃出描寫老頭子的語段,指出他們所採用的描寫方法,說說這些句子表現出老頭子怎樣的性格特點。這樣,老頭子這一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成了一個具體可感的立體形象。

第三步:

深入挖掘、突出關鍵:這一步的教學實際上也是突破難點的過程。在抗日背景之下,老頭子對同胞的愛、對敵人的恨,這些學生都很好理解。難就難在過於自信和自尊這一個性特徵上,尤其是對於過於二字的理解。首先要讓學生明確,過於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非常的意思,老頭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強。另一層,確實有過頭的意思。接着,就引導學生思考,老頭子的自信與自尊爲什麼過了頭呢?高爾基曾經說過,情節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我們要緊緊扣住情節發展來分析這一問題。學生不難發現找出答案。

老師總結:過於自信和自尊這句話點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節,老英雄的全部功過,都是由這一點生髮出來的。

接下來,我談一談《蘆花蕩》一文的課時安排,第一課時從優美的白洋澱風光入手,切入到景物描寫的分析和故事情節的複述,讓學生了解故事發生的環境、環境和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第二課時主要剖析人物性格品質、探究其傳奇色彩。下面,我具體講一講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伴隨着多媒體課件顯示的一幅幅優美的白洋澱圖片,這時,傳來了老師的畫外音:同學們,在我們的眼前出現了一幅幅優美的畫卷。這就是白洋澱。白洋澱,它位於河北省中部,共由一百四十餘個澱組成,佔地面積四十多萬畝,這裏水道縱橫,蘆葦萬頃,撫仰吐穗,風光旖旎。面對浩淼的澱水和一望無際的葦田,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深深地陶醉。你們可曾想到,在半個多世紀前,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這裏曾是抗戰的大舞臺,上演了無數個英雄的故事,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片美麗的蘆花叢中,去解讀一個英雄的傳奇故事。

二、作家作品簡介

緊接着導語,老師說到: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一位作家,最先把白洋澱奇特的水上風光展現在世人面前,他,就是孫犁。藉着對孫犁進行介紹,重點介紹他的代表作《白洋澱紀事》,和他所代表的文學流派 荷花澱派。

三、景物描寫品讀

緊接着作家作品的介紹完畢,老師又說,既然孫犁筆下的白洋澱如此美麗,那就讓我們一度爲快吧。

1、美句美讀:

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後,並且把這些句子充滿感情地讀出來。

2、美句品評:

學生就具體的句子進行分析。老師總結:這些景物描寫寫得好的理由在於:

⑴ 各種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手法的綜合運用。

⑵ 真實的寫出了水鄉獨特的感受。

⑶ 文字中流淌着對白洋澱深厚的熱愛之情。

四、感知故事情節

如此美麗的白洋澱,是誰破壞了這種美呢?

學生齊聲回答,是侵略戰爭,是日本鬼子。

老師順勢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環節的學習,對故事情節的感知。在這片蘆花蕩中,究竟發生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1、聽故事:聽課文錄音朗讀,整體感受故事。

2、檢查預習,積累字詞。

3、說故事:把這個故事用自己的話複述出來。

4、怎樣說故事(自主、合作、探究)。

5、要注意情節的鋪墊和環境的烘托。

6、在故事中設置懸念,引人入勝。

7、有矛盾衝突和高潮的出現。

8、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五、拓展延伸

在美麗的蘆花蕩上演繹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華大地上還有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學們,你們知道那些抗日的故事。

提醒學生,學習本文景物烘托的方法,並遵照以上四點講故事要注意的方面。

2~3名學生講完以後,老師總結髮言:同學們講的故事都很精彩,一個個抗日故事聽得人熱血沸騰,今年是抗戰勝利60週年,60年前紛飛的戰火已經遠去,留給我們的思考卻很多很多。美麗的白洋澱容不得玷污,今天,世界各國人民紛紛舉起了和平的旗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努力締造一個和平、和睦、和諧的新世界,這應該成爲我們每個人共同的追求。

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到此結束,最後讓學生明確了下一課時的任務,即進行人物分析。我對《蘆花蕩》一文的說課到此結束,敬請批評指正。

說課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課題是《走近老師》,我將從說學情、說教材(教材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說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設計反思六個方面,來說說我對《走近老師》一課的教學探索與思考。

一、學情分析

師生關係是國中學生成長過程中需要處理的重要關係之一,對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促進其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現實生活中,由於身心發展特點等原因,學生一面具有向師性,一面可能存在着這樣一些困境:

1.自我意識、獨立意識的增強,獲取信息的多元化,對老師的權威產生“質疑”。

2.“戀舊”情緒。七年級學生剛剛離開朝夕相伴的國小老師,心理上一時難以接受和適應“新教師”,難免感到陌生,不敢與老師親近。

3.心智尚不成熟,不能理性看待不同風格老師。

4.教學調整,教師調整對學生的影響。

因此,和諧的師生關係,是學生的需求,也是教學的需要,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教材分析

我將從三個方面來說教材,分別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內容在第一單元《成長的節拍》和第二單元《友誼天空》的基礎上,圍繞着學生不斷擴展的生活,引導學生深入地認識和理解身邊的教師,學會接納、尊重不同風格的老師。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與老師交往、溝通的意識和能力,增進與教師的感情,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共度教育好時光。本課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提升學生素養。

(二)教學目標

目標是靈魂、目標是方向。是“教什麼”問題。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認同教師職業所蘊含的價值取向,培養尊敬老師的道德品質;

(2)主動增進與老師的感情,尊敬老師、理解老師、體諒老師。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會接納不同風格的老師;

(2)自主探究、創新、協作能力:敢說、敢想、敢評、善合作、勇探究。

3.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教師的工作特點,理解教師工作的特殊性;

(2)知道不同的教師具有不同的風格。

4.教學目標確立依據

一是,深入瞭解學生,是教學目標確立的必要依據:

1.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哪些可以自己學,哪些需要老師教)——教學有的放矢。

2.學生的特徵和學習風格——選擇適合的教學組織形式。

3.已有的思想道德素質(教學的必要條件)。

4.可能的認知誤區,不正確的價值觀表現(教學的目的)。

二是,教學目標確立與學科核心素養要求一致:

1.道德與法治課,不知不覺中實現了對核心素養的培養。

2.本節課的核心素養目標:尊敬老師,責任擔當。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重點:承認、接納、尊重不同風格的老師。

2.教學難點:理解老師、體諒老師、主動培養尊敬老師的道德品質。

三、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1.直觀演示法:圖片、音頻、視頻,激發學習興趣,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

2.情境教學法:積極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在學習活動中生成、體驗提升。

3.案例分析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明辨是非,培養理性精神。

(二)學法:

1.合作探究法:在探究材料的基礎上,以自主、合作多形式,鼓勵學生多動腦、多思考,多動口,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思維的創造性,以及分析歸納和表達能力。

2.體驗法、感情交流法:通過自身生活體驗和交流,使學生認同觀點,從而主動內化爲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並融入到實踐中,有助於實現知、行、信的合一。

四、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分析,我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貫穿於整個教學環節中,設計了“創設情境,激情導入——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精讀課文,合作探究——拓展延伸,鞏固應用——總結全文,情感昇華”五個環節,達到實現三維整合,突破重難點,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

(一)圖片、趣味鏈接導入。導入是教學環節的一部分,不爲了導入而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展示圖片——春蠶、園丁、人梯、蠟燭。提出問題:它們被用來比喻誰?(學生觀看圖畫,討論與交流畫面內容,大膽猜想,積極發言。)

趣味鏈接:“師”前面爲什麼加“老”呢?(引出中華民族尊師的傳統)

——有兩種釋義:一是表明老師是歷史最悠久的職業;二是對老師的尊敬和愛戴,因爲老的詞義解釋其中之一是“敬詞”。因此“老師”的稱謂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

(二)板書課題, 講授新課

【環節一】瞭解教師職業

活動一:感知不易:錄製、播放《老師的一天》,配樂《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視頻內容爲:上課、備課、批閱作業、輔導學生、管理班級、培訓學習等。

觀看視頻後,設置問題,組織討論。

1. 談一談,你的感受?(觀看視頻後談感受,自主展示表達)

2.說一說,教師的工作包含哪些內容?嘗試概括教師 的職業特點(合作研究)。

3.你覺得合格的老師應具備哪些素養呢?(小組合作探究,小組討論出示的問題。)

(設計意圖:1.誇美紐斯“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教學素材選擇來源於生活的“真實” 視頻,引導學生去觀察教師生活,感知教師職業生活;2.通過問題的合作探究,引導學生深入瞭解教師職業的專業性和職業要求,認識到教師工作內容的多元性和工作時間的多面性。3.激發學生情感共鳴,從瞭解老師到理解老師的不易。統一三維目標。)

活動二:情感昇華

請你給他們的微信“朋友圈”評論?

準備教學素材

教師微信學生的生活記錄,四條朋友圈

回覆評論,敢於分享。活動體悟,情感昇華。

素養是個體與情境在長期互動中逐漸生成的。在體驗中實現知識能力、道德情感的統一,在體驗中感受生命的涌動與價值的提升。

【環節二】風格不同的老師

活動三:課堂調查“我喜歡的老師”

引導學生形成調查結論:

1.老師有不同風格

2.每個人喜歡的風格也有不同

合作探究問題:

1.爲什麼不同老師風格不同?

2.作爲學生,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風格不同的老師?

本活動設計意圖:自主完成調查,真實感受,敢於分享;在教師引導下,形成調查結論;合作探究,完成提問。

1.課堂調查,聽學生的“心聲”

2.合作探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掌握解決生活困惑的方法和技能

活動四:出謀劃策

1.我就喜歡語文老師講課,他幽默風趣,總是讓我們開心。我就不喜歡數學老師,他的課真無趣,除了做題就是做題。喜歡老師就喜歡哪一學科,怎麼辦?

2.國小畢業已經兩個多月了,可我還是懷念原來的老師們,總想回到原來的班級,每天到學校都很不開心,我該怎麼辦?

3.喜歡的英語老師調走外校了,換來一另一個數學老師,原來最愛上的是英語課,現在……這次考試一落千丈,我該怎麼辦?

如何讓敞開他的心門,走出誤區?請同學們給他出主意,想辦法。小組合作探究、分享,提出合理化建議。

通過以上三個情境,降低難度,落實教學重點“承認、接受、尊重不同風格的老師”,從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理”越辯越明,提升學生的理性精神。

(三)實踐探究,課堂小結

欣賞歌曲《長大後,我就成了你》之後,引出下面問題:我們應該如何表達自己對老師的親近感,如何拉近師生間的距離?給老師寫一封信(可以是道歉,可以是感謝,或是其他)。

引導學生思考、總結、反思、創造。

設計思路:“教育是課後或者走入生活依舊可以帶走的東西”。強化重點,運用新知,指導生活實踐,主動走近老師,培養尊敬老師的情感,主動創造道德生活,提高核心素養。

五、說板書設計

走近老師

一、教師的含義

1.文明的傳承者

2.專業人員

3.教書育人(育人塑德)

二、合格的老師(四有)要求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

三、不同風格產生的原因

年齡、學識、閱歷、性格、情感與思維方式

四、面對不同風格老師的態度

1.承認老師的差別

2.發現不同風格老師的優點

3.瞭解老師教育行爲的目的

4. 主動交往

設計意圖:板書設計力求簡潔明瞭,突出重點,體現教學目標

六、說設計反思

課題——走近老師

目標——核心素養髮展目標(尊敬老師,責任擔當),考試評價達成目標

實施——主要教學策略,突出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評價——核心素養髮展目標評價,生活道德表現,階段檢測

說課稿 篇10

一、分析教材

《家》這首詩歌語言樸實、淺顯易懂,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概括事物的依屬關係,詩中大膽的想象一下子調動起幼兒親切的感覺,幫助他們從全新的視角想象周圍的世界。結尾處用一句“快樂的幼兒園是小朋友的家”將幼兒從想象拉回到現實,更貼切地聯想到自己,給幼兒以有趣有餘蘊的感覺。這首詩歌文字形象,巧妙地運用了疊音,讀起來琅琅上口,充滿了歡快流暢的情緒,易於爲幼兒喜愛和接受。符合中班語言教學目標中提出的“讓幼兒理解簡短的文學作品內容,初步感受其語言美,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口語表達能力的要求,因此適合中班教學。

根據中班語言教育目標,教材特點及本班幼兒新生多年齡偏小的實際情況,制定本活動的教育目標是:

1、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語言和畫面,把握這首詩歌的內在情感脈絡。

2、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事物,想象事物之間的關係。

3、學習仿編詩歌,體驗創作的樂趣。培養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本班幼兒已具有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爲上這節課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幼兒缺乏仿編詩歌的經驗,基於這一點,確定教材的重點爲理解,掌握詩歌內容,難點爲學習仿編詩歌,發展創造性思維,培養口語表達能力。

二、教學思路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引導幼兒接觸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本活動採用了觀察法、遊戲法、直觀演示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綜合語言、遊戲、操作探索等活動,優化教學過程,共分爲四個環節:

(一)觀察感知,積累經驗

這是一個課前準備的環節,需要在日常活動中逐步完成。

具體形象思維是幼兒思維的典型方式,只有藉助事物的具體形象,才能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根據這一特點,在課前我將幼兒帶到戶外,讓他們用眼看、手摸、鼻子聞、肌膚感知等方法尋找事物:如藍天、白雲、小河、草地等,引導他們發現事物的歸屬關係,並在平時利用掛圖、圖書引導幼兒觀察,以獲得有關於事物歸屬關係的經驗,爲理解詩歌內容,仿編詩歌做鋪墊。

(二)操作探索,具體感知

這一環節爲幼兒理解詩歌內容做準備,約需5—8分鐘

有關理論指出:詩歌教學中,應將重點放在幼兒理解方面,不要讓幼兒機械記憶、背誦詩歌內容,減輕幼兒在學習時的記憶負擔,以便他們將注意更多地投向學習過程的理解和思考,因此我設計了找家的遊戲置於學習詩歌之前,以爲迷路的小鳥、小魚、小羊等找家爲由,激發幼兒參與遊戲活動的興趣,提供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操作探索,探討小鳥、小羊、小魚等與樹林、草地、小河等之間的歸屬關係,幼兒遊戲時,我全面觀察幼兒操作情況,瞭解需要,及時予以幼兒適當的支持和幫助,使幼兒充分感受家的內涵。

遊戲後,我發出啓發性地提問:你幫誰找到了家,爲什麼這麼找?引導幼兒互相交流,彌補感知的不足,讓幼兒進一步瞭解事物的歸屬關係,理解家的含義,爲下階段活動奠定基礎。

(三)理解學習詩歌

這一環節是本活動的重點,約需10分鐘

皮亞傑兒童發展理論告訴我們,兒童發展是他們自己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而建構起來的,兒童的語言發展也是通過個體與外界環境中各種語言信息,非語言信息交互作用逐步實現的,因此活動中大量運用觀察、遊戲、欣賞等方法,引導幼兒積極地與文學作品相互作用,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首先,我採用了視聽結合的方法,結合卡片朗誦詩歌,使幼兒對詩歌有一個初步整體的認識。

接着概括性的提問:詩歌中說了什麼事,引導幼兒結合卡片回答,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回憶操作探索時獲得的知識經驗。然後通過整體朗誦,前後半句接龍,輪流等趣味性方式組織幼兒學習朗誦,使幼兒感受到詩歌的內在語言韻律。

之後,我發出邀請:“現在要請小朋友來扮演,白雲、小羊、糊蝶等等各種各樣的東西”,讓幼兒自由扮演角色,大膽地用肢體語言表現詩歌內容,使他們沉浸在表演的喜悅中,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同時爲幼兒的發展提供了更爲廣泛的機會。

(四)擴展想象,仿編詩歌

這一環節是本活動的難點,約需10分鐘

中班上期幼兒語言領域發展目標提出要求:在仿編活動中只要求幼兒通過交換詞句,使詩歌畫面出現新的內容。

由於班上的孩子是初步學習仿編,感到比較難,因此我通過對話、示範、討論等方法引導幼兒仿編,突破難點。

1、擴展想象,回憶經驗。

我啓發性的個別依次提問,比如藍藍的天空除了是白雲的家外還可以是誰的家?引導幼兒大膽想象,回憶經驗,表達自己的理解,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並根據幼兒的回答依次在卡片後添畫。爲幼兒的創編留下完整的視覺印象。

2、學習仿編

這一環節中我通過生動的語言示範仿編:“現在老師要把大家說的這些東西都編進兒歌裏……”,讓幼兒更加明確詩歌的句式,知道仿編時每一句的前半部分不變,只要改動後半部分就可以了,這樣爲幼兒的下一步自由創編奠定基礎。

3、分組討論,自由創編

引導幼兒自由組討論,以強帶弱、大膽創編,在討論過程中,我根據具體情況隨機指導,針對幼兒提出不同要求,成爲他們的

合作者。讓幼兒樂於嘗試,樂於合作,充分體驗創作的樂趣,培養幼兒獨立自由、大膽構思的好習慣。

4、集體交流

在幼兒個別自由交流後,爲幼兒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請他們在集體面前朗誦自己編的詩歌、詩句,並組織其他幼兒學習優秀詩句。這樣進一步調動幼兒情緒,使活動在高潮中結束,讓他們在輕鬆的氣氛中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三、自我評價

本次活動我根據“開發幼兒潛能,培養完整幼兒”的整合幼兒教育理念,遵循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科學地設計了直觀、操作、探索、嘗試、討論、趣味性遊戲等多種教學形式,創造條件,使每個幼兒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尊重理解幼兒,使幼兒主體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