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範文彙總九篇

說課稿 閱讀(1.43W)

作爲一名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說課稿範文彙總九篇

說課稿 篇1

一、教學分析。

本課所處單元以“永遠的冰心奶奶”爲主題,向我們展示了一位充滿愛心的偉大作家,以及她“有了愛就有了一切”的精神。冰心以其淳樸的感情、豐富的知識、清麗的語言,同我們談友誼,談母親,談生命,談如何處世與做人……所以在教研室楊主任的指導下,我們將本單元訓練的重點定位在佳作欣賞上。而《別踩了這朵花》作爲本單元的開篇課文,在集體研修中,我們將它作爲精講課文。

《別踩了這朵花》全詩採用第二人稱,詩的第一節開宗明義,直抒胸臆,以率直懇切的語氣,向小朋友們提出一個希望——一種提醒,囑咐,乃至要求:別踩了這朵花。詩篇對這朵“小小的黃花”作了述說:這是一朵幸運又快樂的蒲公英花,它在媽媽和大自然的關愛中成長着,在春天的滋潤和期望中成長着。這又是一朵勇敢的花,它有着不畏艱險的堅強性格和蓬勃的生命力。詩的最後一節,又回到了詩人的“直抒胸臆”,對小朋友提出了更深一層的希望和囑咐。冰心告訴小朋友:“小黃花”是大自然之子,它理應和人們一起共同享受春天的歡樂。因爲,它也和人們一樣,以充滿生機的生命,把春天裝扮得美麗多姿。

二、說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課改理念以及學生實際,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1、聯繫自己的生活,理解詩歌主要內容,體會冰心的愛“無處不在”。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它的語言美,讀出韻律美,並積累精彩片段。3、嘗試寫幾句簡單的小詩,表達自己的想法。4、認識冰心“以小見大”的寫法,學習詩歌“一讀二誦三寫”的欣賞方法。

其中“聯繫自己的生活,理解詩歌主要內容,體會冰心的愛無處不在”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認識冰心‘以小見大’的寫法,學習詩歌“一讀二誦三寫”的欣賞方法”這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所在。

三、說設計理念

我們的語文“單元目標嘗試教學”課改實驗在以往注重語文的“人文性”的基礎上,更加強調了語文的“工具性”。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不僅要悟理、悟情,更要掌握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得法於精讀,應用於略讀”。本節課整體設計上正是依據上述理念,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感悟真情,明確方法。

四、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採用的教法是點撥法和講授法。點撥法重在引導,主要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嘗試理解感悟,發現方法。講授法可以幫助學生昇華情感,明確方法,以指導以後的閱讀或寫作。

學法上,我依據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採用的學法是嘗試探究法、討論法、朗讀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形成閱讀技能與合作技能。

此外我還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五、說教學過程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中我利用了兩課時進行教學。在單元導讀課裏,我們已經初步瞭解了冰心,並佈置了本課的預習任務,完成預習導學案。第一課時就在此基礎上,瞭解冰心作品三大主題,初步體會冰心的“愛無處不在”。以小組爲單位通讀課文,讀準字音,認清字形,概括的主要內容,爲第二課時的理解掃清障礙,並佈置本節課精彩一分鐘主題。我在這裏爲大家展示的是第二課時,在這一課時我是按以下幾個環節展開。

環節1:課前精彩一分鐘。本節課我設計的主題是:冰心的詩作。這一主題既緊扣單元主題,又與本文體裁一致,不僅幫助學生積累,還有利於本課詩歌的理解。

環節2:回顧全文,整體把握。我首先用言簡意賅的語言導入課文,再引導學生回顧,把握整體,爲本節課的理解打好基礎。

環節3:明確目標。讓學生知道這節課我要學什麼,怎麼學,明確學習的具體方向。

環節4:品讀文本,體驗感悟。冰心的最大的特點就是:愛無處不在,所以這一環節我設計的中心問題是:“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你從哪裏感受到了愛?”由學生自主探究完成。並提示: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讀邊畫作批註,注意方法的指導。在學生和全班同學分享探究結果的時候,我把展示的舞臺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盡情發揮,暢談感悟,學生也給了我一次又一次的驚喜。

比如:有的同學說:“小朋友,你看,你的腳邊,一朵小小的黃花。我從‘腳邊、小小的’感受到冰心奶奶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因爲有愛才會這樣細心,連‘腳邊、小小的’花都能注意到。”有的同學通過第三小節感受到了大自然對小黃花的關愛“給它蓋上厚厚的棉被”,還有小黃花“靜靜地躺臥着,等待着春天的消息”那種享受愛的幸福。還有的同學說:從‘它聞見了泥土的芬芳,快樂的站起身來’,體會到了小黃花對生活的熱愛,感覺很快樂,並嘗試着用朗讀來表達情感。諸如此類的回答還有很多,學生理解的非常到位,分析的非常透徹,一株幸運、快樂、勇敢的小黃花形象呈現在每個人的腦海中從而也感受到冰心奶奶的愛無處不在。而作爲教師的我完全沒有必要再次重複孩子的話,或者侷限孩子的思維,所以我只是對錶現突出的孩子以恰當的評價,比如:你抓住關鍵詞來理解,真是個會學習的孩子;邊讀邊想象畫面,你讓詩歌的美更有意境了;從你的朗讀中我彷彿看到了那朵快樂勇敢的小黃花。諸如此類評價既是對回答者的鼓勵,也是對其他同學的一種閱讀方法的指引。對於重點部分我又進行了適當的誦讀指導。

當課文整體分析完畢,我又運用總結性導語迴歸課題、點明主題:“多麼幸運的小黃花,媽媽愛它、大自然也愛它。它在關愛中,快樂地長大,勇敢地安家,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想用愛來呵護她。這就是冰心奶奶用充滿愛的詩句告訴我們的'話,”學生再次齊讀課題。還讓每小組推選一名讀書最棒的學生,配樂合作讀詩,表達心中的愛。其他學生對朗誦情況進行評價。然後再由教師點撥提升,明確寫法:冰心奶奶說:“我的心思你們也懂。”你懂了嗎?她想要我們怎樣做?要愛護的僅僅是這棵小小的蒲公英嗎?(要愛護大自然中的一切) “小黃花”象徵着整個大自然,象徵着所有有生命的東西,這就是本文寫法上最大的特點:以小見大。

接下來,我又依據讀寫結合的理念,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了再創作:讀了冰心奶奶寫給我們的小詩,你想到了什麼?以後我們要怎樣做?能不能把你的小心思也以詩歌的形式告訴冰心奶奶呢?請同學們試着完成學案上的嘗試練筆。學生創作後展示優秀作品,並加以評價,評價時點評作品優秀在哪兒,以便其他同學借鑑方法。

環節5:探究詩歌欣賞方法。這一環節我是採用小組合作探究形式來完成的。首先出示合作探究問題:回憶我們剛纔的學習過程,想一想我們是怎樣欣賞這首詩的?先自主探究,有了自己的想法後小組交流,總結歸納出統一答案,然後再小組展示彙報。教師根據小組展示彙報情況,其他小組質疑、補充情況及時給予小組評價並加分。因爲這是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回顧與方法總結,難度並不是很大,所以許多小組都總結出了幾點,交流歸納後,教師再次明確一讀、二誦、三寫的欣賞方法,以便學生掌握更準確的方法。

環節6:盤點收穫,繪製思維導圖。思維導圖可以使頭腦中的知識更加系統化。所以在課堂接近尾聲之際,我讓學生對照課前明確的學習目標,談談本節課有哪些收穫。學生彙報教師板書,再把這些收穫簡單的總結概括:我們從內容裏品味出了情感,認識了寫法;學會了欣賞,還自己寫了小詩對課文再創作。學生再根據這些收穫畫出自己的思維導圖。這種談收穫的方法能有效的指導學生如何繪製思維導圖。

環節7:佈置作業。本節課只是一個例中學的過程,學生要想真正學會欣賞必須經歷實踐悟和遷移用的過程。所以我在作業中設計了“用我們學到的欣賞詩歌的方法,欣賞冰心詩作《雨後》。”讓學生熟悉方法,學會運用。後兩項是我們的常規作業:在思維導圖手冊上積累精美片段,豐富學生語言;繪製思維導圖,構建知識系統。

整個教學過程的分析、理解、感悟,注重以學生主體活動爲主,在討論中感悟,在朗誦中昇華。而對於方法的學習,更注重引導,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最後教師再明確、按實。

六、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課文主幹清晰直觀的傳遞給學生,凸顯重點,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

七、回味課堂,體驗得失——說反思

這一節課總體來說完成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整個教學過程比較流暢,學生感情充沛,課堂反映良好,得到了教研室王老師肯定,同時也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例如:理解課文過程要抓住一部分理解透徹,不要被學生的思維牽引,否則會處處落不到實處。讀的形式不夠多樣,如果朗誦契機抓得再到位一些,誦讀效果會更好。

課堂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希望能在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實踐、不斷地遺憾中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第80的內容: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學生對整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已經比較熟悉了,本冊教學分數加、減法和分數乘、除法時,已出現過一些兩步的混合運算式題。本課時是在此基礎上,教學計算三、四步的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式題。因此教材在講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時,沒有再詳細說明運算順序,而是直接說明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相同。然後結合例1,讓學生說說運算順序,並讓學生自己計算出結果。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新課標的要求,針對這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我確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學生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學生通過“一看、二想、三算、四查”四步驟能正確計算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細心檢查等良好學習習慣。

3、通過計算聯繫向學生滲透運算的邏輯性,相互影響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在民主、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創造性地進行學習。

三、說重、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並正確計算,難點是簡便運算。

四、說教法、學法

圍繞以上的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以“探究—研討”法爲主,形成一種多向交流的課堂氛圍。以“講、扶放”的形式進行教學,其中又將算理的講解與學生自主練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採用這種教學方法,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即傳授知識、又培養能力。

學生通過計算練習,獨立思考和開展小組合作互評活動,完善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通過靈活、有趣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尋求解題的多種有效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我分四大程序進行教學

一、複習準備、導入新課

1、 出示整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題,讓學生回憶說說運算順序。強調積、商可以同時脫式計算。

2、揭示課題並板書“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明確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與所學過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相同。以舊知喚新知,促進知識遷移。有助於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結構,深化理解,形成一定的技能。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對例1的教學,我大膽採用讓學生自主探究、嘗試解題。六年級的教學內容大多缺乏趣味性,想讓學生“激情洋溢”地投入到學習中,需要學生自身感興趣。“注意是知識的門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足以見興趣的`重要性。六年級的學生喜歡挑戰,喜歡自己嘗試解決問題後獲得成功的喜悅,可以大大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探究解決例題便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學生做完後反饋交流,指名一學生口答運算過程(教師板書)。引導學生通過“看、想、算、查”四個步驟進行練習。一看,看清題中的數和運算符號;二想,想先算什麼後算什麼,怎樣計算更合理簡潔;三算,書寫格式正確,認真計算;四查,一步一回頭,算一步查一步。值得一提的是在試一試練習中除要求學生按以上四步驟解題外還鼓勵學生互相檢查。整個過程中注重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在計算過程中適時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交流,學生積極性很高。我們知道數學知識豐富多彩,有時又錯綜複雜。對於國小生來說在計算中做到細心檢查是至關重要的。按這四個步驟解題就可以大大降低學生的出錯率。學生互相檢查這一活動環節的設計是爲了給學生之間的數學交流提高較大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都有機會體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同時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培養,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練習反饋、鞏固昇華

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並能熟練地正確計算,所以我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了以下不同層次的練習。

1、 基本練習 通過做書本中一些同例題相仿的試題,讓學生整理自己的思考過程,從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學會正確解題。通過互評互說,發展其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 提高性練習 例如四步計算的分數四則混合運算題、應用題等,加大難度,從不同程度練習提高。

四、總結質疑、課外延伸

引導學生對本堂課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總結質疑,體驗學習的成功感,增強自信心,激勵學生學好數學。(佈置課後作業)

在我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力圖貫穿着教育的兩到思想,即主體性與活動性,教師提供充分的時間、空間和條件讓學生思考、解題、交流互評。學生即有外顯的交流活動,又有內隱的思維活動。在教學中我不僅重視知識與技能,更關注學生的情感,對學生的表現進行激勵性的評價,學生的思維活了!情感豐富了!合作意識也增強了!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簡介

《烏鴉喝水》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一篇充滿童趣的課文,長期以來就是國小低段語文的必選篇目,很適合學生閱讀。這篇課文描寫了一隻口渴的烏鴉到處找水喝,它發現了一個裝有水的玻璃瓶,可是由於瓶口太小,喝不到水。烏鴉通過動腦筋想辦法,把瓶子周圍的小石子往瓶裏裝,水升高了,烏鴉喝到水了。課文內容短小,容易理解,我準備設計了一課時完成教學。

2,教學目標及重難點設計

根據新課標對本冊的要求,首先在識字上要認識"烏,鴉"等9個生字。會寫"可,石"等6個字。其次是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用"漸漸"說句子。最後要讓學生明白遇到困難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

基礎知識的掌握是關鍵,因此將認識,識記生字和朗讀課文,說句子放在了重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我一邊靈活運用教材,創設情景,讓學生深入角色,把自己當成烏鴉,激發學生興趣,體會烏鴉的心情;一邊通過實驗感受動腦筋的過程。同時還通過動畫,音樂整合課堂,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養成善於思考的習慣。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也讓學生感受了快樂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我根據Ip資源設計了教學過程:

謎語激趣引入

首先我利用謎語"身穿黑袍子,長個醜樣子,懂得愛媽媽,是個好孩子"引入課文,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參與,另一方面,通過和烏鴉交朋友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

初步感知內容

國小生對動畫片非常酷愛,因此,接着讓學生看Ip資源《烏鴉喝水》的.動畫片,在這樣一個環節中,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通過觀看,讓學生初步掌握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並通過簡單的語言說說通過觀看,知道了些什麼。這樣一個過程,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印象。

學習生字

在教學過程中,識字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因此需採用多種方式進行鞏固。我先讓學生通過自己朗讀課文,認識生字,然後通過小老師教讀,同桌互讀,小組賽讀的方式,力求讓大多數學生能夠認識生字,最後巧妙地運用Ip資源中"烏鴉撿石子"的動畫進行詞語鞏固。

朗讀感悟

在朗讀中感悟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點。要讓學生感悟,把課文通順,流利的朗讀是基礎,因此我讓學生用多種方式朗讀課文。當學生能夠流利地朗讀課文後,就要讓學生深入角色,把自己當做是烏鴉,那心情會怎樣。通過這樣的過程,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時也就可以在讀中感悟了。學生通過閱讀課文理解烏鴉喝水這個過程"着急,高興"的心情,並理解重點詞語"漸漸",爲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這個詞語,我找到了一個透明塑料瓶和一些小石子,通過現場實驗,學生輕鬆地理解了詞語,並能用"漸漸"一詞說一些句子。課文學完後,利用很短的時間利用Ip資源教學生唱《烏鴉喝水》的歌曲,由於歌詞和課文內容一樣,學生在唱起來很容易,同時也幫助學生記憶了課文。

啓發想象,鼓勵創新

一年級的學生雖然年紀小,但已具有初步認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對一些事物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簡單看法。於是,我運用"要是當時烏鴉身邊沒有小石子,該怎麼辦呢你能幫幫烏鴉嗎"這樣一個問題,啓發學生想象,並說說自己的看法。學生通過思考,想出了許多讓人讚歎的辦法。這時,又用"有一隻聰明的烏鴉也想到了辦法,你想知道嗎"這樣的過渡,讓學生觀看了Ip資源中烏鴉用其他辦法喝水的動畫短片。這樣,培養學生善於思考的習慣。通過小結,讓學生明白,遇到困難應該動腦筋想辦法解決,而不是依靠別人的幫助。

書寫指導

一年級下期的學生已掌握了漢字書寫的基礎要求,因此,指導過程較輕鬆。我通過讓學生自己觀察,用自己的方法記憶生字,並把自己的好方法介紹給全班同學,這樣的交流過程,學生很喜歡,效果也不錯。然後我再範寫一個較難的字,讓學生模仿。這樣,有教師的指導,同時也有學生的自主學習。

四,說教學效果

在我的教學中,我充分運用了Ip資源,讓在邊遠農村的孩子接受了先進的教育方式。在這樣"有謎語,有動畫片,有音樂…"的一個整合的課堂中上課,學生應該是一種享受,這不僅避免了學生由於枯燥引起的反感,也避免了低段孩子注意力集中的限制,讓學生對課堂充滿新鮮感,充滿興趣。在這樣快樂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學到了語文知識,還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讓學生養成善於思考的好習慣。這正是素質教育下的新課堂的體現。

說課稿 篇4

唱遊與律動課以其獨特的藝術美,陶冶學生的情操、淨化學生的心靈、美化學生的行爲,對促進智障學生的健康成長有着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我採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手段,開展有針對性的音樂教學活動,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肢體協調能力,音樂表現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同時,在本課的學習中讓學生也得到“愛”的教育。本節課爲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學生

本次教學活動對象是智障輕度五年級的學生,共11名,其中四人爲唐氏綜合症,三人爲智力障礙兼語言障礙,兩人爲自閉症,兩人爲智力障礙伴隨多動症。他們的智商介於65~50之間。他們非常喜歡音樂,有着良好的音樂表現力,在課堂上能較好的完成教學活動。

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將學生分爲A、B、C三層:

A層:節奏感強,能準確的感受歌曲的節奏,並能正確運用打擊樂器爲歌曲伴奏;能根據歌詞意境做出相應的表情動作,理解歌曲意境能力的較強;在歌唱中吐字清晰,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B層:節奏感較強,能較好的感受歌曲的節奏,在教師的指導下能運用打擊樂器爲歌曲伴奏;在教師的提示下能根據歌詞意境做出相應的表情動作;在歌唱中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C層:節奏感較弱,在老師的個別指導下,能運用打擊樂器爲歌曲伴奏;理解歌詞意境的能力較弱,在教師的個別指導下,能模仿教師做出相應的表情動作;口語能力較弱,咬字吐字不清晰,在老師的個別指導下,能跟隨音樂進行哼唱。

二、說教材

本課選自我校校本教材唱遊與律動五年級的教學內容———歌曲《小烏鴉愛媽媽》。這是一首以動物爲題材的兒童歌曲,講述了小烏鴉對媽媽的熱愛。歌曲單樂段四樂句,曲調簡練,節拍2/4拍,是一首深受學生喜愛的歌曲,該歌曲教育學生愛不僅僅是索取,更重要是付出和奉獻。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歌曲的節奏、演唱、表演以及讓學生懂得愛、學會愛,學會感恩。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學習要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將分爲三個層次:

A層:

1、能準確理解故事內容,並能表達出自己對小烏鴉和烏鴉媽媽相互關愛行爲的感受。

2、能準確掌握節拍規律,並正確運用打擊樂器對歌曲進行伴奏。

3、通過有感情的演唱及表演,理解歌曲內容,感受歌曲旋律。

4、通過歌曲學習,懂得“愛”不光是索取,還是付出和奉獻。

B層:

1、能夠理解故事內容,在教師的提示下表達出自己對小烏鴉和烏鴉媽媽相互關愛行爲的感受。

2、能較好的掌握節拍規律,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打擊樂器對歌曲進行伴奏。

3、通過演唱及表演,初步理解歌曲內容,感受歌曲旋律。

4、通過歌曲學習,初步懂得“愛”不光是索取,還是付出和奉獻。

C層:

1、在教師的個別指導下,能通過語言或動作表達出自己對小烏鴉和烏鴉媽媽相互關愛行爲的感受。

2、在教師的個別指導下能運用打擊樂器對歌曲進行伴奏。

3、在教師的個別指導下能跟隨音樂進行哼唱,理解歌曲內容,感受歌曲旋律。

4、通過歌曲學習,在教師的個別指導下懂得“愛”不光是索取,還是付出和奉獻。

四、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問題教學法、講授法,通過聽一聽、說一說等活動引導學生去感悟、去發現。運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以歌曲的節奏開始本課學習,把語言(理解歌曲)、音樂(歌唱)、舞蹈(含樂器伴奏)三者結合起來了,使音樂教學充滿活力,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習音樂的興趣。同時運用聽唱法、表演法,用形象生動的教學語言,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創造快樂的學習空間,讓學生通過“自己創編動作”來感受、理解、表現音樂,使唱遊與律動課的內容豐富多彩。通過教法與學法的`和諧統一,讓學生在輕鬆、活潑、興奮、愉快的狀態下學習音樂,陶冶情操。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共分爲三個方面,1、在聆聽中步入,營造“愛”的氛圍;2、在感受中體驗,開發即興表演的潛能;3、在理解中昇華,表達成長的心聲。

(一)在聆聽中步入,營造“愛”的氛圍

教學起始,以烏鴉反哺故事的導入,讓學生體會烏鴉媽媽和娃娃之間的深厚感情,並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談一談感受,同時請學生在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爲故事命名,從而引出本課課題《小烏鴉愛媽媽》。

(二)在感受中體驗,開發即興表演的潛能

1、感受旋律,拍打節奏

引導學生在聆聽歌曲的基礎上運用拍手的方式感受歌曲的旋律和節奏。啓發學生運用肢體動作來表現四二拍強弱關係。對能力較弱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正確掌握四二拍的強弱關係。

2、學習歌詞

首先指導學生朗讀歌詞,初步理解歌曲意境。其次指導學生結合圖畫粘貼表情卡,幫助學生理解歌曲所表達的母子情深、烏鴉媽媽老了以後不能動的傷心、難過的心情,小烏鴉着急飛出去給媽媽捉蟲子的情緒,以及小烏鴉喂媽媽吃蟲子時的愉快心情。通過粘貼小練習,營造一種探究式學習的氛圍,引導學生表達出對歌詞的個性化理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同時讓學生對歌曲的內容得到深刻的理解。

3、學唱歌曲

首先要求學生專心的聆聽歌曲旋律, 其次要求學生用最自然的聲音跟着琴聲哼唱旋律,注意音準。教師根據學唱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講解、分析、糾正。如: “吃”“翅”的發音;演唱感情變化的處理;十六分音符的演唱方法;音準地把握等。還採取齊唱、對唱、接龍唱的形式,注意學生演唱時音調的統一,聲音的和諧,幫助學生熟練的掌握歌曲的演唱。通過哼唱旋律,讓學生掌握歌曲音調;根據學生個體差異,採取聽唱法,並運用多種演唱形式,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4、表演歌曲

通過音樂會的形式,指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並分別請其他學生演唱歌曲和用打擊樂器進行伴奏。表演分兩場進行,第一場教師扮演烏鴉媽媽的角色,起到示範的作用,學生扮演小烏鴉,讓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積累表演經驗。並要求學生扮演小烏鴉時積極的和老師互動,師生合作自然、和諧。第二場,老師做觀衆,學生自主進行角色扮演。教師指導學生獨立完成歌曲表演,關注學生在表演中的動作的表現和情感的流露以及在表演中的獨創動作並及時給於肯定與鼓勵。

(三)在理解中昇華,表達成長的心聲

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談一談歌曲所表演出來的母子情深、孝順、尊敬、愛護等“愛”的行爲。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小事入手,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啓發學生理解愛不光是索取,還是付出和奉獻。

六、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力求簡潔精要。中間書寫歌曲的名稱(小烏鴉愛媽媽),下面部分,寫歌曲特點(活潑、歡快)以及歌曲節拍(四二拍)。

葉聖陶先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課前的教學設計只是精心的預設,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一定會動態生成教學細節。根據生成我將會隨之調整教學行爲,讓它更適合學生的需要,促進學生的發展。

說課稿 篇5

1、朱老師的課堂教學激情四射。

雖然朱老師年過半百,還能站在教師的一線爲我們言傳身教,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小輩敬佩、學習。在課堂上,用她的話說:“尊重學生,尊重教材最基本的東西。”因爲這篇課文本身是很富有童趣的,朱老師在課堂上儘可能地表現出活潑的樣子來,爲的是更好地進行她的課堂教學,更好地與學生交流。

2、朱老師擁有積極地教學態度。

整堂課上,我們可以聽到多少次對學生說:“謝謝!”“很好!”“非常好!”“你很棒!”雖然就是幾個簡單的詞語,但就是這幾個簡單而又激勵的話語給了孩子們多少精神上的鼓舞。最後的表演環節,因爲學生之前沒有經歷過,所以朱老師與學生在課堂上一遍又一遍的練習,學生在朱老師的一次又一次的鼓勵聲中得到了進步,直到學生與她很好地配合。

3、學生的能力因此得到了鍛鍊。

朱老師的教學注重學生的學習感受。讓學生得到了課堂中聽、說、問、讀、寫的綜合訓練,即是“想學、敢學、樂學、愛學、能學、善學”的內在表現,讓學生喜歡學習,喜歡與同學教師一道學習。

二、教材立足於學生,教法服務於學生

新的課程標準在系統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歷史經驗,吸收國際課程標準,分析了我國語文教育的現狀及時代發展對語文的新要求的基礎上,重新構建了語文教育的目標體系,對語文學科的性質、培養目標、教學策略和評價等方面有了新的定位、要求。新標準的出臺對我們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都有了一些實質性的指導,確實起到了"綱舉目張"的作用。

朱老師老師的課堂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教學過程中朱老師沒有面面俱到地講解每一自然段,而是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小組交流、彙報中展示了自己的學習過程,同時也從別人的討論中學到了知識,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從而對課文有了一個很好地掌握。通過"自主"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潛能和求知慾望,養成探索問題實質和事物本質的良好習慣。通過"合作"進行引導:啓發——當學生回答到小英雄的形象時,教師就這樣啓發道:“他最要害的形象劃下來。”讓學生從中明白應該把最能體現小英雄的形象找出來,那就是“正在撒尿”。討論——在講授完小英雄的英名、形象以及功績後,朱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討論“如果布魯塞爾城還要個小英雄塑個像,可能會找一個什麼形象?”並讓學生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到反覆做了3次的動作,我們就可以按這個動作給他塑像。從而引出一個“跑”字。並討論這三次跑分別是怎麼跑?跑去幹什麼?爭辯——在學完這三次跑後,朱老師就讓學生爭一爭,爲什麼課文中要用“撒尿”,而不用“跑”這個形象?從而在課文中找出一個能說明理由的詞語,那就是“急中生智”。學生在啓發、討論、爭辯中激發思維,相互學習發現問題,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總之,語文教育是需要智慧的。只要本着“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在教學中,努力營造自主、平等、交往的氛圍,以開放的姿態面向學生,一定會讓課堂成爲充滿想象力與創造力的課堂,師生自由對話的課堂,學生健康。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風波》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4第二單元的第2課《蘇軾詞兩首》中的第二首

這個單元學習宋詞。本單元選擇的四位詞人的作品兼顧了豪放與婉約的兩種風格,《蘇軾詞兩首》都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之後的作品。其中的《定風波》詞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達了樂觀、淡然、自適的人生態度。學習該詞有利於學生掌握詩詞鑑賞方法,提高學生對古典詩詞的鑑賞能力,陶冶性情。

2、教學目標、重難點

根據教學大綱中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瞭解詞人蘇軾生平與思想及其重要作品。

2、學習通過“知任論世”鑑賞詩歌的方法。

3、學習詞中的藝術表現手法。

4、 理解作者曠達、樂觀的情懷。

在此基礎上,我確定本課教學重點和難點在於體會詞中所表現出的蘇軾的人生態度。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本課擬採取提問法、講解法、點撥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作爲一種傳統文學形式,詞與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開的,要理解詞作中所隱含的傳統文化心態必須經歷一個探究的過程,需要在教師的.指導和講解下探究。

學法:

1、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詩詞貴在吟誦,通過反覆的朗讀,理由在於對詞這跳躍性、象徵性極強的文學形式的接受必須經過一個由形式到內涵的過程。誦讀有利於學生通過揣摩詞的音韻、情感,從而體會和把握詩歌的深層意蘊。

2、合作探究法,調動學生思維,學生相互討論,主動鑑賞詩詞,自己處理文本,提高鑑賞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預習要求:爲了提高課堂效率,佈置學生在課前誦讀該詞,結合註解和序瞭解該詞的主要內容,瞭解蘇軾其人。

環節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列出有關蘇軾的資料讓學生猜測是哪一位詞人。

目的是引起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介紹了作者,爲下面的知人論世鑑賞方法做鋪墊

環節二:第一次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所應注意的節奏,示範朗讀技巧。檢測學生預習情況。設計有以下問題:

A、 從詞前的序中知道這首詞寫了一件什麼事情?

B、 詞的內容哪些地方體現了序中所寫之事?

C、 詞人寫這首詞的原因是什麼,他要表達什麼?提出“知人論世”鑑賞方法,介紹作者。

朗讀實質上是讀者與作者雙方藉助文字,共同參與的思想交流活動,是讀者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和體驗的過程。多朗讀才能讓學生揣摩體會作者的情感。

環節三:介紹這首詞的藝術手法,以及結合詞的內容得出詞人要表達的人生態度,詞人爲什麼有這種人生態度。

先展示學生非常熟悉的鄭板橋《竹石》,回憶其中所用的象徵的藝術表現手法。引導學生理解《定風波》中“風雨”的象徵意義。

蘇軾並不是要寫自己的人生坎坷,而是要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學生自讀課文,互相討論,找出能表達詞人面對人生風雨的態度,並加以分析是何種態度。可能學生能找出“莫聽、何妨、吟嘯且徐行”,老師補充。歸納總結這首詞詞人所要表達的人生態度。

環節四:教師指導學生如何帶感情的朗誦該詞,朗誦要符合當時詞人的情感,學生各自朗誦,然後請幾位學生朗誦,以便教師指出存在的不足,也能讓其他學生把他們與自己比較,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優點。然後全班一齊朗誦。

環節五:學生闡述對此種人生態度的見解。參考“研討與練習”第二題。 環節六:課堂小結。由學習該詞提及我們該以何種態度面對生活中的挫折。

佈置作業。1、背誦全詞。多積累古典詩詞有利於提高文學素養。

2、《陽光課堂》相關練習完成。

四、說板書設計

朗讀:停而不斷

不溫不火 不揚不抑 從容定

上闕:雨中風波 蘇軾

途中遇雨 豁達 淡然 灑脫人生態度

下闕:雨後 全才 鑑賞方法:知人論世 坎坷 儒道釋思想

說課稿 篇7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項脊軒志》是《語文》教材第六單元的第三篇文言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的教學要求是“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由於文言文距今年代較遠,閱讀困難較大,所以大多技校學生對文言文不感興趣,甚至產生反感。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想讓學生喜歡學習文言文,就必須考慮文言文教學的“古爲今用”,必須面向學生實際。

我在日常教學中比較重視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以語言文字爲載體培養學生的感情共鳴。《項脊軒志》是淺易文言文,抒發的是親情,容易激起學生的感情共鳴。從我校德育教育的大環境和語文教學改革的小環境出發,我想通過本文的教學,嘗試對學生實施“感恩教育”,以教材爲例子,激發學生對親人的感激,喚醒學生的感恩意識,同時使他們克服對文言文的陌生感,願意學習文言文。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分析,在第一堂課學生已理解文意和掌握篇章結構的基礎上,我把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能力目標: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文言文閱讀方法,能根據要求篩選歸納信息;

2.德育目標:解讀歸有光難言的傷痛,培養學生情感共鳴。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文言文閱讀方法,完成能力目標。

教學難點: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完成德育目標。

三、 教法與學法

爲了使學生掌握上述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在教學中將注重教給學生正確的文言文閱讀方法,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形象、直觀的優勢,通過討論、課堂劇演出等手段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來完成教學目標。

四.教學過程

我將教學過程設計爲以下5個步驟:

(一)、新課導入

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好奇心,我先出示一個謎語:以成語“衣錦還鄉”爲謎面,猜一位明代作家名。 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積極思考作答。謎底:歸 有 光。通過新課導入融洽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求知慾,使學生注意力迅速回到課堂教學上來。

(二)、新課講解

1.教給學生正確的文言文閱讀方法,訓練學生根據要求篩選歸納信息的能力,使學生明確文言文閱讀同現代文一樣,第一步要整體把握文意。這便啓示我們:閱讀文言語段,要把它當作文章來讀,而不能把它當作古漢語材料來閱讀。按照這個閱讀理念閱讀古文選段,首先不要死扣字、詞、句,要先整體理清思路,特別要注重把握其人、事、理(情)。所謂人,是指語段中寫了幾個人物,主要人物是誰,人物間的關係怎樣。所謂事,是指語段中寫了幾件事,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所謂情,是指文段圍繞主要人物所敘述的事件裏蘊涵的`感情。

(1)指導學生找出本文所記敘的人。學生明確:本文所記敘的人物主要有歸有光、老嫗、母親、祖母和妻子;其中歸有光的形象可分爲幼年、少年和成年。

(2)指導學生找出本文所記敘的事。學生明確:本文所記敘的事情主要是家庭瑣事,依次有修繕項脊軒、諸父異爨、回憶母親、回憶祖母、項脊軒遭火未焚、懷念亡妻等生活畫卷。

(3)指導學生透過這些人和事找出作者流露的情。學生明確:

修繕項脊軒——喜

諸父異爨、回憶母親、回憶祖母——悲

項脊軒遭火未焚——悲喜交加

懷念亡妻——悲

通過以上3個步驟的訓練,把抽象的理論轉化爲具體的能力,使學生建立起正確的文言文閱讀理念,完成教學重點,併爲話題討論做好鋪墊。

2.教師出示話題:難言的傷痛,不老的親情。

(1) 幼年歸有光的傷痛

(2) 少年歸有光的形象

(3) 少年歸有光的內心世界

(4)成年歸有光的內心世界

把全班分爲4個組進行討論比賽,每組討論解決一個話題;每組由學生推選1名組長來蒐集組員討論的信息,然後歸納作答。如有不準確的地方,教師指導,學生補充,最後讀懂歸有光的內心世界。板書如下:

幼年的傷痛:想像和懷念母親

難言的傷痛 少年形象:好靜、、勤奮

不老的親情 少年內心世界:悲涼

成年內心世界:人亡物在,無限傷心

通過本話題討論,突破教學難點。

(三)、拓展訓練:指導學生進行課堂劇演出,每組選出2名演員,要求3男5女。

角色分工:

學生1——幼年歸有光

學生2——少年歸有光

學生3——成年歸有光

學生4——母親

學生5——老嫗

學生6——祖母

學生7——妻子

學生8、9、10——諸小妹

通過情景模擬和角色扮演來消除學生對文言文的陌生感,培養他們探究問題的能力,領悟文章中流露出的真情,喚醒學生對親人的感激意識。

(四)歸納總結

一間百年老屋,又小又漏又暗,似乎沒有什麼可寫的,但老屋卻見證了作者家境的變遷,也記錄了他家人的音容笑貌。寄託了作者的綿綿哀思,讀之令人心酸掉淚。聯想我們現在的技校學生,大多爲獨生子女,很多人一切以自我爲中心,對別人的辛勤付出,缺乏感激之情,缺乏感恩之心。擁有時不知道珍惜,失去時才知道可貴。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愛家庭、愛父母是愛祖國、愛人民的起點,我們通過本文的學習,希望同學們珍惜親情,從感恩開始,孝敬父母、爲父母分憂。願本文就是一面鏡子,時刻照見同學們感激的面容、感恩的心靈!

(五)佈置作業

學習本文借老屋寫親情的寫作技巧,想想母親對自己的關愛,請同學們作文《感受母愛》。

(六)板書設計

文言文閱讀方法:整體把握人、事、情(理)

幼年的傷痛:想像和懷念母親

難言的傷痛 少年 形象:好靜、、勤奮

不老的親情 內心世界:悲涼

成年的內心世界:人亡物在,無限傷心

說課稿 篇8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京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第十冊第三單元的第四篇自讀課文12課《鄭和遠航》一課時的內容。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第三學段閱讀教學的階段目標是: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深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由於學生所處的時代與文本介紹的內容相差甚遠,因此學生很難從文章本身有限的文字來理解鄭和遠航的壯舉,從而感受鄭和的偉大之處,感受燦爛的古代文明。引導學生用怎樣方法的去學習,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學效果呢?我認爲充分運用現代教育媒體能縮短學生與文本的時空差距,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二、教學背景分析:

《鄭和遠航》是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爲一體的課文,詳細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遠航的情況,並點明瞭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全文分爲兩個部分,1~5小節寫了鄭和第一次遠航的場景及經歷,最後兩個小節寫了鄭和七次遠航的時間跨度、到過的國家以及遠航的重大意義。 在寫作特色上,做到了點面結合、詳略得當。鄭和總共七次出使西洋,如果全部寫下來勢必顯得拖沓,本文重點寫了第一次遠航的情況,對其餘作了概括說明。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節省了筆墨。

本課學習對象爲國小五年級的學生,經過五年的學習,學生己經掌握了一定的讀書方法、學習方法。於是我和部分學生在課前收集了《鄭和遠航》的資料,如:鄭和的生平、海洋知識、遠航歷程以及首航的盛況、後人的紀念等等,通過篩選、組合,供孩子們瀏覽。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學習,另外五年級孩子具有烈好奇心與求知慾,鄭和遠航的歷史應該能引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引入一些相關的歷史資料進行拓展性閱讀就顯得很有必要。

三、教學目標:

1、認讀6個字。

2、能夠結合課文內容和收集到的材料,理解重點段落的意思。

3、瞭解鄭和首次遠航的壯觀景象,產生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瞭解鄭和首次遠航的壯觀景象,產生民族自豪感。

四、教學過程:

(一)、由題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同學們都知道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進行了環球航行,而我國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比麥哲倫環球航行早了100多年,他是誰?(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通)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2、說說課文寫了什麼內容?(提示:課文重點寫了鄭和第幾次遠航?)

(三)、緊扣結尾,引導細讀感悟。

1、鄭和遠航是發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文中有句話給鄭和遠航以高度評價,你找到了嗎?

(1)出示句子“鄭和首航比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環球航行早了100多年,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範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峯。”

(2)理解“頂峯”:什麼是頂峯?(山的最高點)鄭和遠航達到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峯,說明了什麼?(地位高,獨一無二)

(3)質疑過渡:鄭和遠航究竟是多大的規模,多長的時間,多廣的範圍才能被稱之爲“頂峯”呢?課文哪裏告訴了我們?到課文中去找找看。

(4)請大家默讀全文,思考上述問題,再在小組裏交流。

(學生一邊閱讀一邊畫出相關的句子並做簡要的批註。)

2、全班交流

1)感受規模大(1—3自然段)

(1)鄭和遠航規模之大你是從那體會到的?指名讀畫出表示規模大的詞句。(根據學生回答而定)

(2)指導朗讀:誰來讀出寶船的雄偉壯觀?(把句中的數字讀好,突出寶船氣勢的雄偉。)

(3)六十多艘寶船,多龐大的航海隊伍啊!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船隻隨行嗎?(:生:有。)有戰船,有糧船,有水船,總共——“200多艘”。難怪課文第三自然段中說這船隊像——“一條巨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5)除了船多,你還從哪看出這次遠航的規模很大?(根據學生的回答而定)

(隨行的人多:上面載有27000多人,有水手、翻譯、醫生和護船的兵士。送行的人多:人山人海。)

(6)這麼龐大的船隊即將啓航,想一想他們的指揮鄭和會用什麼樣的語氣發號施令呢?(練習朗讀)

2)體會時間長。

(1)過渡:從上面所說中我們確實能夠看出這次遠航的規模非常龐大!那時間到底有多長呢?

(2)指名交流:1405年至1433年,達7次。

(3)歷時28年,出洋次數多達7次,這麼長時間(板書:時間長),這麼多次遠航,在整個世界航海史上是前無古人的!

3)學習範圍廣。

(1)鄭和下西洋到底到了哪些地方?範圍有多廣呢?(板書:範圍廣)介紹鄭和的航海路線和所到的國家。

3、總結: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範圍之廣,確確實實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峯。(引讀)

4、想想鄭和遠航還是怎樣的遠航呢?(指名說)

(鄭和遠航是一次友好的,兇險的遠航)

體會友好交往:

(1)從那看出是一次友好的遠航呢?(可以抓住句子或詞語)

(2)指名交流(互贈禮物,商品交易)。 師生演一演

(3)小結:鄭和所率領的船隊是和平的使者,是本着與別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友好往來而去的,絕無侵略擴張之意,所以一路上受到了各國人民的熱烈歡迎。(出示“鄭和出使,促進了……友好往來。”)齊讀 。

戰勝風險:

(1)想想航行中船隊都遇到了哪些兇險,鄭和是怎樣克服的?

(2)交流(風浪,海盜)

(3)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鄭和是怎樣與風浪搏鬥的?

出示“在大海上,……一次次化險爲夷。”

有這樣鎮定自若,大智大勇的領導者,還懼怕什麼?

(4) 面對海盜的襲擊,鄭和又是怎麼做的呢?(指名回答)

(5) 小結:在漫漫的航行途中,這樣的兇險只是滄海一粟。然而鄭和沒有屈服,他憑着頑強的毅力,智慧的頭腦,戰勝了兇險,將中國的美名順利地傳播到了亞非各國。他代表的不僅僅是他自己,還代表我們整個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探索)精神!齊讀最後一自然段體會鄭和遠航的意義。

(6)最後以自然段還有不理解的地方嗎?(交流指導)

5、學完課文你有什麼感想,把它寫下來和同學交流。

(四)、昇華情感,回讀全文。

同學們,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航海英雄——鄭和;讓我們永遠銘記這段光輝的歷史——鄭和遠航!自由讀課文。

五、學習效果分析:

本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小組交流、全班交流和師生扮演鄭和各地人民的友好交往感受到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遠航的偉大壯舉,理解了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爲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而感到驕傲自豪。不足之處是在學習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壯舉時只抓住一些數字和圖片讓學生感悟,沒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進行理解,體會得不夠深入。課內自讀課應該是以學生自學爲主,老師適當點撥,不應以老師的講解爲主,今後的備課需要更加深入,全面地研究教材。

六、本次教學設計與以往其他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

在教學中,依託文本,藉助多媒體,引領學生親近課文,走近鄭和,走進歷史,努力追求着學生語文素養、人文素質的雙贏。以《鄭和遠航》最後一個自然段爲基點:先立足文本,抓住重點,然後超越文本,開展讀書交流活動,最後再回歸文本,深入理解鄭和遠航的意義。課上以疑導學,激發興趣,再以趣激情;課後以情促趣,引導學生課外學習,拓展深化。通過“讀”、“演”、“寫”的結合,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生命體驗於閱讀解讀過程,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爲學生的自主參與創造有利條件。

板書 : 12、鄭和遠航

規模大

時間長 達到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峯

範圍廣

友好 兇險

說課稿 篇9

教材簡析:

《景陽岡》是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精彩篇章。它通過飲酒、上岡、打虎、下岡幾個片段,刻畫了一個打虎英雄——武松豪放、英武的形象。對於學生而言,武松這個人物並不陌生,武松打虎這個故事也很熟悉,但對於原著中是如何講述的卻並不瞭解。加之這篇文章篇幅較長,讓學生在40分鐘內讀懂文章,並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勢必困難。因此,本課教學目標我們定位在: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把長文讀短,把繁文讀簡的閱讀能力。

2、瞭解課文內容,體會武松豪放倔強、勇敢機智的英雄性格。

3、激發學生閱讀名著原文的興趣。

教學設計:

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手段實施教學目標:

一、充分讀文,理清脈絡。

這篇文章節選自原著,學生讀起來勢必會覺得有些生澀。因此,課上我們

必須給予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讓學生通過閱讀走進文本。在學生能夠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通過“讀後你知道了什麼?”這一中心問題引領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的脈絡。這樣,一篇冗長的文章就在學生的頭腦中轉化成了飲酒、上岡、打虎、下岡幾個主要片段。文章的內容簡化了,學生理解起來也就相對輕鬆了。

二、重點研讀,感知人物形象。

此時,學生在對文章內容已有所瞭解的基礎上,已經那對一些片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們可以以此爲契機,請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深入研讀,細細品味語言,從而更進一步地感知人物形象。

“打虎”是這篇文章的'精華部分,會有一大部分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我們就可以組織學生重點研讀這部分內容。抓住描寫老虎和武松行爲的關鍵詞語,體會武松的勇敢機智。然後,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當時的情景,把自己的感受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在精讀“打虎”這部分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討論文章的其他部分與“打虎”的關係,從而幫助學生全面瞭解武松的性格特點。

三、播講評書,內化語言。

通過以上的品讀,武松英武、豪放的形象已經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中了。

如果就體會人物特點這個目的來說,我們已經達到了。但是,這篇文章出自名著,是打開學生對《水滸傳》這部名著興趣的一把鑰匙。所以,我們有必要讓學生內化文章的語言,感受名著的語言魅力。對於這篇文章來說,我覺得它很適合播講評書。於是就像借播講評書這一形式,激發學生迴歸文本的興趣,引領學生內化語言,抒發情感。

教學時,我們可以先播放評書《武松打虎》片段,引導學生感受評書這種藝術形式獨有的韻味,以及播講的獨特方式。然後,請學生以評書的形式試着講一講“打虎”這部分。我們可以先讓學生自己練習,再在小組中播講,從他人那裏取長補短。接着,由小組推選代表在班內播講評書,教師和學生提出指導意見。待學生將“打虎”這部分熟練地播講之後,我們還可以請學生將自己喜歡的其他部分用評書的形式播講出來。

四、拓展延伸,閱讀名著。

現在,學生通過播講評書,對原著已經有了興趣。那麼,我們要做的就是進一步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慾望。如:我們可以在學生興趣正濃之時,請學生看資料袋中的圖片或出示經典章回的題目,向學生介紹:武松只是梁山好漢中的一員水泊梁山的108將可都是了不起的英雄。這108個人,每人背後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想了解他們嗎?那就讀讀《水滸傳》吧。讀過之後,試着用評書講講他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