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模板彙編10篇

說課稿 閱讀(4.11K)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說課稿模板彙編10篇

說課稿 篇1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加減混合》。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及重點難點

與上一節課學習的連加、連減相同,加減混合也是由兩個計算步驟構成的一個連續的口算過程,但不同的是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既要記住第一步計算結果,又要在第二步計算時應對跟第一步不同的運算方法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掌握加減混合運算過程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之一。

另一方面,教材有意地呈現了對比性很強的兩組情境圖幫助學生學習,情境圖既有現實性和趣味性,又能直觀地展示加減混合算式的計算過程和算理,充分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又巧妙地利用生活經驗來理解數學知識。但是教材是第一次出現組合型的情境圖,學生對圖中原來物體的個數很難理解,所以如何指導學生學會看這種組合型的情境圖也是本節課教學的另一重難點。

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在以往的教學中,由於加法先入爲主,所以學生會形成思維定勢,錯誤地認爲加減混合應該要先算加法再算減法,因此改正學生的這一思維定勢,正確地掌握加減混合的運算順序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的分析,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加減混合所表示的意義,掌握計算順序,能正確地進行 10 以內數的加減混合計算。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加減混合算式的過程,直觀地理解加減混合算式的意義。在學習活動中,經歷觀察、比較、抽象和概括等思維過程,發展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加減混合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教法學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將藉助多媒體,運用直觀教學、啓發談話、討論研究等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用眼看、動腦想、開口說,使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教學程序

爲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擬定教學程序如下:

1、遊戲導入、玩中複習

這一環節主要分複習舊知、回憶方法、引入新課三步進行,通過拼圖的遊戲讓學生口述連加連減運算過程,回憶它們的運算順序都是從左往右,架起了新舊知識的橋樑,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把握教學起點,找準學習最近發展區。

2、建構新知、對比認識

本課中,學生將首次接觸這種組合型的情境圖,而藉助中間的箭頭明確看圖順序和理解圖意對於學生來說都是很難的。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我將從自主探究、辨析交流、比較歸納三個層次進行教學。

基於教材中的兩組圖是由易到難的原則,所以教學上我將採取先放後扶的教學策略。

教學例1時,由於組合情景圖中,原有天鵝的只數、飛來的只數和飛走的只數都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學生能獨立看明白圖意,但要把圖意轉化爲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還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所以指導學生清楚地說出圖意是本例題教學的關鍵。我將直接出示第一組主題圖,以圖中箭頭爲突破口,以說爲教學手段,先讓學生知道這是一幅組合圖,然後放手讓學生通過嘗試“說”來明白圖意。如果有學生在表述時能說出“原來”和“現在”這些關鍵詞,老師將馬上給予肯定,並適時利用這一課堂生成引導全班學生完整地說出圖意是“湖面上原來有4只天鵝,飛來了3只,又飛走了2只,現在湖面上還剩下多少隻天鵝?”如果沒有學生提到這兩個詞,老師也將適時點撥指導他們把“原來”和“現在”這兩個詞加進去,以幫助學生明確數量關係。

由於學生對圖意的準確理解,這時候再讓學生列出算式並說出計算過程,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根據學生的反饋,重點抓住第一步的得數7,說說在圖中表示什麼意思,同時明確算第二步時,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7”減去“2”,從而使學生加深對計算方法的理解,增強對計算過程的感受。

在這一環節,我特別重視“說”的訓練,目的是通過“說”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優化課堂氛圍,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提高教學效果,學生在“聽與說”的過程中很自然地領會了主題圖的含義、明確數量關係、理解計算步驟,從而掌握了加減混合的算理與算法。

例2的教學,由於組合圖中的天鵝是先飛走一部分的,所以原來的只數不易看出,有學生會認爲原來有2只,也有人會認爲原來有4只,所以此處我安排學生先看圖交流討論“到底湖面上原來有幾隻天鵝?”對於學生的討論結果,老師不會給予肯定或否定,而是播放這樣的一段動畫,讓學生通過觀察明確此圖中原來的只數既包括湖面上的.兩隻,也包括飛走的那兩隻,所以原來應該有4只天鵝。接下來的說圖意、提問題、說計算順序,我將交給學生自主完成。

而在運算方法的學習上,爲了解決“由於看不見第一步計算的結果而導致第二步計算受阻”的現象。我還採用“畫一畫,寫一寫”爲輔助手段,引導學生畫出第一步的運算,寫出它的結果,有效解決“連續口算”這一難點,提高計算的準確性。當然,學生熟練計算後,這種輔助手段就可以不用了。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種思維的過程,也是一種教學的策略。所以,學習完這兩題後,我將引導學生觀察兩個算式,通過對比,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歸納小結:無論是先加後減還是先減後加,都是加減混合運算。在計算加減混合算式的時候,一定是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3、鞏固內化、解決問題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爲了讓不同層次學生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我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

1、 第一組的看圖列式和第二組的連線題是基本練習,讓學生在解

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加減混合算式的計算方法,同時提高他們計算和表達的能力。

2、第三組判斷題和第四組是綜合練習。其中第四組是常見的乘車問題,我先讓學生獨立看圖完成。在學生彙報過程中,我鼓勵學生比較兩幅圖,質疑:爲什麼第一幅圖中車上原來是4人,而第二幅中車上原來是6人呢?在學生討論後,我再播放這樣的一段動畫,讓學生明確圖二中那兩個人是剛下車的,也要算在原來的人數裏,所以圖二中車上原來有6人。

3、第五組靈活運用是拓展練習。

出示這樣的一組算式,( )+3-5=1 ( )-4+2=5

讓學生思考解決,並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的練習通過逆向思維的訓練,讓學生明確加減混合最後的得數跟第一步的得數有密切的聯繫,算準第一步的得數是關鍵。

最後,我將一題多用,讓學生選擇其中一個算式,結合生活實際,說出一個需要用加減混合運算來解決的生活問題。

這樣安排練習有密度、有坡度,體現了層次性、針對性、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總結方法、評價反思

引導學生總結學習內容,反思學習方法,評價學習態度。這樣的總結,不僅關注了學生的學習結果,更注重了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所體現的情感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爲他們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四、課堂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送給小組天鵝卡片,後邊藏着加減混合的算式,課的最後,小組成員只有算對了才能拿回去,這樣的課堂評價,不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保證課堂教學有序進行,還鞏固了加減混合算式的計算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五、板書設計

以兩組情境圖爲主,配以相應的算式和計算過程,對關鍵文字加以強調,儘量做到清楚明瞭,圖式結合,重點突出,對比鮮明,結合小組評比,提高學習興趣。

整節課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以下特點:以學生髮展爲本,以學生爲主體,思維爲主線的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練習體現了層次性,知識技能得以落實與發展。

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令人感動的情義世界——<最後一頭戰象>》。

說教學內容

《最後一頭戰象》是人教版國小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第23課,這是一篇悲壯感人動物小說。作者以時間爲序,講述了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戰象——嘎羧,在生命終結以前,再次披掛戰甲,重回戰場憑弔,莊嚴埋葬自己的故事。抓住戰象嘠羧的神態和動作來刻畫人物形象,記敘了嘎羧生命歷程最後的輝煌和莊嚴。

說教學理念

指導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是在高年級階段提出來的閱讀要求,也是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本文是一篇很長的,因此我這次努力做到的是對長文有所取捨,有所側重,體現長文短教的嘗試。

堅持“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學中創設學習情境,充分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說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要求和教材特點以及教材,我確立了這樣的目標:

1、繼續練習用較快速度閱讀課文,把握主要內容,做到有感情的朗讀;

2、從課文的相關語句感受戰象嘎羧的重情義的情懷;

3、學習作者具體、細緻的表達方法。

說教學重點

根據高年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實際要求,我安排了這樣的教學重點:抓住動作和神態描寫的語句,品析語言,體會課文的相關語句之間的內在聯繫,感受戰象的形象,指導感情朗讀。

說教學特色

從整節課來看,這節課的設計基本上照顧到了語文基本能力的綜合培養,課堂設計的特點最主要體現在兩點:

1、在對三個場景學習的時候分別採取了自由讀、老師範讀、引讀的不同類型的朗讀指導方式,課堂上進行聽說讀寫互相結合、相互滲透的學習。

2、三個場面的學習用一根情感線索作爲紅線把幾個片段聯繫起來,基本遵循熟讀之後把握文本深層含義,進而提煉中心、總結寫作手法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規律。在感性理解的基礎上,理性的分析了作者的表達方法,體現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說教學過程

由於文本較長,我安排了兩課時的內容,這次具體來談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

第一課時

做到對課文的熟讀以及字詞等基礎性任務的掌握,找出來自己感動的地方,讀一讀,概括嘎羧在生命最後時光做了哪三件事。複述課文。

【設計思路】這樣來安排,目的是爲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熟悉和情節的充分把握,能夠整體來了解內容之間的聯繫,也爲下節課進行語言品析打好基礎。

第二課時

第一環節:真情導入

老師用飽含深情的語言,在音樂的襯托下,回顧的背景、脈絡,奠定整節課的情感基調。

老師:(配樂)在西雙版納曾經有過威風凜凜的象兵。1943年,象兵在西雙版納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戰鬥結束後,鬼子扔下了七十多具屍體,我方八十多頭戰象全部中彈倒地。只有一頭戰象倖存下來了——這就是“最後一頭戰象”(板書課題)

接着引導學生概括出來嘎羧預感到自己生命將盡所做的三件事:重披戰甲、憑弔戰場、莊嚴歸去。(板書)然後通過學生上節課的學習,對戰象品質的理解回答,總結得出這是一頭“重情重義”的戰象。

第二環節:品讀感悟(出示)

1、問題:速讀課文思考,在戰象最後做得三件事中,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了嘎羧的重情重義?畫一畫,讀一讀,品一品,說一說。

2、學生速讀課文,選擇自己感動的一個場景進行學習討論,老師巡視,相機指導。

3、對三個場景的學習、探討、交流:

場景一:重披戰甲

老師通過引導學生學習,抓住戰象嘠羧見到象鞍時“一下子安靜下來”“吹去灰塵、摩挲”“ 淚光閃閃”(板書:摩挲、淚光)等動作和神態的描寫來體現對象鞍的重視和珍惜,分析得出這是一頭“重情重義”的戰象,讀出自己的感受。

場景二:憑弔戰場

1、在學生談了自己對這一部分的理解之後,老師配範讀。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此時你就是嘎羧,重新回到戰場,你“凝望”(板書)的目光中看到了怎樣的情景?

(範讀文段:它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盪漾的江面。然後,它踩着嘩嘩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塊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許久,又昂起頭來,向着天邊那輪火紅的朝陽,歐──歐──發出震耳欲聾的吼叫。這時,它身體膨脹起來,四條腿皮膚緊繃繃地發亮,一雙眼睛炯炯有神,吼聲激越悲壯,驚得江裏的魚兒撲喇喇跳出水面。)

學生展開想象,補充空白,進行表達訓練。

2、引導學習一個關鍵的詞語,戰象嘠羧的叫聲“歐——”(板書:吼叫),因爲這個叫聲中包含的含義可以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進行多角度的體驗,充分的感受到嘠羧內心所不能言的那種情懷。(預設:二十六年來,它只能把的思念、傷心、孤獨深深地壓在心底,可是此時此刻再回戰場,終於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吼叫,這吼叫是在訴說什麼?是啊,這叫聲表達了對戰友的思念,這是在呼喚戰友的英靈,在告訴戰友我即將陪伴你們了,這更是和鄉親們最後的告別啊!)

3、學生進行朗讀練習,老師指導,感悟這是一頭“重情重義”的戰象。

【設計思路】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學生應該能夠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文中的有關語句的內涵,體會表達效果。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通過自身身份的轉變,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理解和感悟,表達自己的感受,目的在於鍛鍊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場景三:莊嚴歸去

1、老師引導到這一個場面,重點通過對“挖”(板書)字的反覆出現和一些動作細節的體會,你能從中讀出什麼?理解是什麼支撐着他這樣挖下去的,學生總結出來是他的對戰友的`思念,是他堅強的毅力,讓學生感受這是一頭“重情重義”的戰象。老師緊接着引讀,讀出來他的疲憊,他的堅強,他的思念,他的重情重義。

2、學習完三個場景,讓學生理性的回顧總結,作者是通過怎樣的細節描寫來體現戰象嘠羧的“重情重義”的。(通過動作和神態的細節描寫。板書:動作、神態。)

【設計思路】這個環節目的在於把對人物形象的感性學習上升到對的理性學習上,總結寫作方法。

第三環節:情感昇華

1、讓學生齊讀最後兩個自然段,感受戰象死去時候的莊嚴。老師接着進行引導寫話練習。

老師: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嘎羧走了,平靜的走了,寨子從此也將恢復平靜,可是我們的心卻無法平靜,此時此刻,你想說些什麼呢,請把你最深情的語言寫下來吧。

學生寫。學生練習展示——

老師總結:浴血衛國得幸存,垂暮不忘生時恩。歲月匆匆如流水,心似卵石沙中沉。這正是:山水依舊,我心依舊。與友長眠,英魂永存。

2、最後由作者的一句話,提升對文本的理解和昇華,引起我們更多更深層的思考。並推薦閱讀沈石溪相關作品。

【設計思路】語文閱讀教學“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推薦學生課後閱讀沈石溪的其他動物小說,目的在於培養學生讀書習慣。

說板書設計

後 戰 重披戰甲:淚光、摩挲

憑弔戰場:凝望、吼叫 重情重義(動作、神態)

一 象 莊嚴歸去:挖

板書體現出來的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和主人公的核心品質和寫作技巧的提升,簡潔明瞭,線索清晰,中心突出。

說課稿 篇3

今天,我上了科學上冊第三單元的《變色花》一課,我主要是引導學生初步學會自制蔬菜指示劑,能夠用自制的指示劑瞭解生活中常見的酸、鹼性物質,瞭解到指示劑的作用是幫助我們分辨物質的酸鹼性。通過研究紫甘藍的變化,使同學們逐步認識到科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意義,進而對科學奧祕產生濃厚的興趣。

這節課主要講究出乎意料之外、驟起風波—— 一波三折的《變色花》(從孩子的經驗、驚奇、入手)主要也是從這三折圍繞貫穿着本節課。

平地起風波——無意中包含有意:課堂中發放材料,做出紫甘藍水,通過觀察發現問題並探究。

第一折——必然中出現偶然:做出的紫甘藍水是藍色的。是水還是菜的問題,還待同學們去探究。

第二折——無序中藏着有序:學生在檢測物質酸鹼性時,發現生活中的各種液體居然酸鹼不同,分類之後出精彩

第三折——偶然中存在必然:橙汁與鹼混合顏色變了,再加入紫甘藍水,顏色又變了,這都是有新物質產生。

《變色花》一課教學難度不大,學生容易接受。我覺得自己的成功之處:

一、取長補短 揚重避輕——“活”用教材

使用教材時,把教材看成是“源”,把教學看成是“流”,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活用教材,用活教材,發揮它的最大效益是每一位教師的心願。 一節科學課的教學從整體上看,要有一條主線穿插其中。教材上給於我們的教學過程,並不一定是最完美的,需要教師精心的研究,需要教師抽絲剝繭,取其精華。把教材上的教學環節進行重新組合,達到一種線條的流暢性,也就是我們所說

的科學課的邏輯性、層次性。如在上這節《變色花》,對於教材中設計的變魔術引入,由於條件有限,我就刪除了這個環節,直接讓學生觀察紫甘藍水滴入醋和鹼中的變化。整個課堂效果非常好,既節省了時間也增加了學生的興趣。

二、整理盤點 動手自制——“精”備材料

科學課的實驗材料一定要具備一定的結構性。科學課教學前,應該好好思量一下,我們所教學的課,實驗材料是否做到了精確、準確。我們的實驗材料直接影響了科學課,如果實驗材料是準備的不充分、不具體,沒有合理的安排好,就會直接影響了實驗。所以,實驗材料的思考是一個很值得去研究的話題,只有實驗材料有了嚴謹的結構性,那麼才能展現科學課的“美”。在《變色花》這節課中,我通過自制紙花,爲了使紙花變色的效果更加明顯我自己多次嘗試塗上溶液的時間和次數,但遺憾的是沒能做成功,不過在教學中調用學生已有的感知、結合生活中易見的實驗材料,精心的準備實驗過程的實驗材料,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營造輕鬆和諧充滿活力的科學課堂。

在課堂上,我原本計劃先採用表演魔術的方法,在事先準備好的花朵上澆水,“花朵變成紅色了,葉子變成綠色了!”,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結果在準備實驗時,發現咱們的實驗器材中沒有過濾紙,用普通的紙代替根本達不到預想的結果,於是我就改變的了教學思路,準備了一支裝有醋(實驗室中沒有白醋,就只能用我家的米醋代替)一支裝有鹼水的兩支試管,然後滴入紫甘藍水,一支變成了紅色,一支變成的綠色,同學們馬上變興備起來了,課堂有了氣氛。接着讓他們認識了什麼叫酸性物質、鹼性物質、中性物質及指示劑,最後進入探索階段,引導同學們用紫甘藍自制指示劑,(按要求應該是約50克,但在上課前做準備工作時,發現自制的紫甘藍水達不到預想效果,於是在發放材料時,就故意分的有多有少,水也如此)教同學們把紫甘藍一片片撕成小塊,儘量選擇紫甘藍的薄葉,少用梗,葉子撕的越小越好,做紫甘藍水的時間爲水變紫爲準,並且用了提前準備的熱水(前一天下午準備的)。然後學生自制,我做指導,咱們聽課老師也非常積極,都幫着學生做,更幫了我不少忙。做完之後,讓每組派一代表站在前面,讓同學們觀察發現問題。還算不錯同學們紛紛發言,說:“有的顏色深,有的顏色淺”、“有的多有的少”??,有的甚至說出了原因,課堂氣氛也提高了,這就是第一個教學環節——導入環節。進入第二個環節,先讓學生說出自己想檢測的物質,提高學生的興趣,之後說每組只能檢測一種,那有的學生想檢測的,沒能檢測,給學生留個懸念,這樣學生就會在課餘時間去檢測,同時對科學這門課產生興趣。然後學生開始小組檢測,教師強調注意事項及製作方法,咱們聽課教師,同時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開始動手參與。最後讓學生提出問題,並做出解答,彙報檢測結果,使學生認識生活中的酸性物質和鹼性物質。實驗非常的成功,順利的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這堂課讓我深深地體驗到了學生對科學這門學科的濃厚興趣。作爲老師應該引導學生研究性地學習科學,啓發學生認真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而不能一味地在課堂上向學生灌輸知識。每個科學知識都應該由教師引導學生自由探究而得到。我認爲在課堂上並不一定要直接回答學生問題的是與否,我們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讓他們利用網絡,家庭父母等學習資源進行自主探究,讓學生通過探究學到更多的知識。學生通過這種研究性的學習逐步認識這個豐富多彩的科學世界,這正反映了新課程標準的科學學習以探究爲核心及科學課程應具開放性的基本理念。

同時,我還體會到對待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出現這樣或那樣問題,教師應給予支持和理解,比如學生在製做指示劑時紫甘藍水的顏色、深淺,讓學生髮現問題,並解釋。在檢測時檢測物質有的是水果有的是蔬菜,讓學生想出解決的辦法。我想,這樣既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也培養了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不怕失敗的科學素養。

這不正體現了科學新課標“以人爲本”的基本理念嗎?

當然,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課堂教學也不例外了。在這堂課里美中不足的就是沒有爲同學們裝備更多的材料,沒有表演魔術,沒給學生裝備更多含酸鹼性的物質,讓學生自己準備,又沒能給學生帶來制汁液的器皿,課堂上學生製作汁液佔了時間,檢測的物質相比就少了,不能讓同學們瞭解到更多酸鹼性物質的變化。還有就是學生活動活躍的都快控制不住了,有兩個小組(嶽江瑤組、曹李強組)——嶽江瑤組不聽教師安排,其餘組彙報時都還在做,曹李強組只關注橙汁與鹼混合後的反應;時間也沒有把握好,課堂最後沒有讓學生做更多的彙報,沒有解釋冒酸想吐時,吃的是一種叫冒舒平的藥,或者可以吃鹼性的物質。更沒有時間解釋花卉的喜酸鹼性及土壤的酸鹼性。還有一個就是在學生製作的紫甘藍水時,製作的是藍色的,課堂上解釋與水的多少、紫甘藍的多少、紫甘藍的菜質等等,沒有提到水的水質,其實這與水的水質也有關係,我們用的水也有可能就帶鹼性,所以紫甘藍水的顏色纔可能是藍色。最後就是由於臨時改變了教學程序(導入環節),合作交流的第一題沒在教學中得到解決,即使沒有了變色花,也可以讓學生討論一下,以體現“以本爲本”的教學模式。

總之,在國小科學實驗教材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挖掘教學資源,準備好教學和學習用品,爲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讓探究貫穿科學的學習中,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培養學生們對科學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最後,我希望各位老師對我的這節教學多多指導!謝謝!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中國石拱橋》是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精讀課文。本單元所選課文基本上都與建築園林、名勝古蹟有關。所以,在學習本單元課文時,要注意課文怎樣抓住特徵來介紹事物的,要理清說明順序,瞭解常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選擇有代表性的例子說明事物特徵的寫作方法;學習運用準確語言的特點。

2、能力目標:瞭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體、由整體到局部以及時間從先到後的順序,培養學生理清說明順序的能力。

3、情感目標:認識中國石拱橋在歷史上的光輝成就和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增強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

三、學情分析

對於有一點文學基礎的八年級的學生來說,要他們說出抓住怎樣的特徵來介紹事物的.不難,但是在前面沒有系統地接觸過說明文這種體裁,要他們理清說明順序和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周密有難度。

四、教學重點

理解選擇有代表性的例子說明事物特徵的寫作方法;學習運用準確語言的特點。

五、教學難點

瞭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體、由整體到局部以及時間從先到後的說明順序。

六、教學過程

本課內容豐富,需2—3個課時才能完成。

第一課時(40分鐘)

第一步:(10分鐘)

處理預習作業,出示趙州橋和盧溝橋的圖片,由學生觀察並說出這兩座橋的共同特點:都是拱橋並且歷史悠久。引出今天的新課《中國石拱橋》,來欣賞由橋樑專家爲大家介紹的中國石拱橋有什麼特點。

第二步:(15分鐘)

學生自行閱讀課文,並處理文中的陌生字詞。同時思考所提問題(作者抓住了中國石拱橋的哪些特點來描述的?在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另外,作者使用哪兩座橋爲例來說明中國石拱橋的特點的?)

第三步:(15分鐘)

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和相互討論對以上的問題有了大體一致的結論,老師再對此做出評論。並同時介紹文中所出現的說明方法。找出文中的例句,由學生來朗讀。

第二課時(40分鐘)

第一步:(15分鐘)

通過對文章主體的把握,再來閱讀3—8自然段,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由一般到特殊、有概括到具體、由整體到局部以及時間從先到後的說明順序。

第二步:(15分鐘)

再對第9、10自然段進行閱讀,分別概括出本段文字的內容。體會說明文結構安排的清晰與嚴密,同時學習語言的精煉。

第三步:(10分鐘)

通過對全文的把握,由學生自行完成對這篇文章主旨的概括。

七、總結昇華,佈置作業

(一)學生總結:說說自己的收穫。

(二)教師總結:提出要求,佈置作業。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來源:

此活動選材來源於生活。我們都知道,蘿蔔是幼兒比較熟悉的蔬菜之一,在秋天這個豐收的季節,蘿蔔在農村菜場等地隨處可見,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種非常豐富,有白蘿蔔、胡蘿蔔、卞蘿蔔等,其中大小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不同;它營養豐富,吃法繁多,可煮湯、可涼拌、可紅燒、可醃着吃,有的還可生吃呢!民間還有“十月蘿蔔小人蔘”的美稱。

然而幼兒雖然知道蘿蔔,但對蘿蔔的種類、用途、營養價值等還不太瞭解,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現幼兒不愛吃蘿蔔的現象。因此,有必要使幼兒形成對蘿蔔正確的認識,加深對蘿蔔的特徵、用途等的理解,激發幼兒愛蘿蔔的情感。我們認爲,選擇此教材有一定的季節性、必要性,就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2、目標定位: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盧姆的《教育目標

分類學》爲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爲:

(1)幼兒在感知蘿蔔的基礎上,能表達蘿蔔的特徵及用途,並能按蘿蔔的特徵進行分類。

(2)在遊戲中瞭解蘿蔔的生長過程,體驗蘿蔔生長的快樂。

(3)幼兒樂於探索,能大膽表述,在活動中感受蘿蔔的有趣,產生愛蘿蔔的情感。

根據目標,我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感知蘿蔔的有趣,主要是蘿蔔的特徵、用途及生長過程。通過探索發現、多媒體課件、歌曲引路、遊戲體驗及品嚐蘿蔔製品,使活動得到深化。

活動的難點是:根據蘿蔔的不同特徵進行分類,主要通過小組商量自主操作,在動手的過程中意識到分類標準及分類結果,提高幼兒的分類能力。通過集體評價,使幼兒的分類經驗得到整理。總之,我們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標運作程式。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遊戲之中。爲此,我們作了如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操作檯6張呈半圓形擺佈在前面和側面,便於操作評價。

2、物質準備:兔子絨玩具、各種蘿蔔、籃子每桌一套、創編歌曲、多媒體課件、蘿蔔食品、輕音樂

3、經驗準備:幼兒對蔬菜有一定的經驗(吃過或看過)

全方位的準備爲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可能。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教師除了以可愛、推拙的形象、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以自己的形態感染幼兒外,還挖掘此綜合活動價值,採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用的教法有:

1、操作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後第一次操作,主要是探索蘿蔔的趣味性、多樣性,讓幼兒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獲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是對蘿蔔進行分類。幼兒分類是指幼兒把具有一個或幾個共同特徵的物體聚集在一起的活動,分類活動是觀察活動的延伸和應用。

2、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本次活動的第三環節中,我就引導幼兒扮演蘿蔔籽,共同體驗蘿蔔生長的快樂。由於我利用了節奏快的旋律巧填歌詞,編成了一首《蘿蔔歌》,這給遊戲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孩子在表演的過程中不僅理解了蘿蔔的生長過程,更是創造了一個個可愛的蘿蔔形象。教師的適時賞識,把幼兒的創造之花點燃,顯示了無窮的力量。

3、演示法:是指教師通過講解談話,把實物或教具陳示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動中的演示法是通過製作多媒體動畫“蘿蔔的生長過程”,讓

幼兒對蘿蔔生長有全新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現代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4、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形象,爲主體的生動活動提供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態度體驗,使孩子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

本次活動的全過程,我就引入了幼兒喜歡的兔子形象,結合秋收,引發幼兒融入到看蘿蔔、分蘿蔔、品嚐蘿蔔的情境中,使幼兒主動探究,積極思維,達到科學素質的提高與個性發展的統一。

此外,我們還適時採用了交流討論法、賞識激勵法、審美薰陶法對活動加以整合,使幼兒獲得對蘿蔔多樣性的理解和體驗,達到了科學性、藝術性、健康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三、說學法。

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分一分、嘗一嘗、學一學、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蘿蔔發生了興趣。

2、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第二次操作活動中我們就鼓勵幼兒分蘿蔔,引導幼兒按蘿蔔的特徵進行分類。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通過商量、合作、嘗試着不同的分法。當然,

幼兒不一定一次就能分成功,他們不斷以動作調節自己的分類標準。伴隨着動作,幼兒的思維就會靈動起來,因而就有了更豐富、多樣化的分法。通過介紹性評價,又把大家的經驗作一匯合,深化了各自的認識,拓展了分類面。

3、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爲了讓幼兒對蘿蔔的生長過程有更深的印象,我們就採用了遊戲體驗法,在唱唱演演中引導幼兒體驗蘿蔔生長的快樂。

與此同時,我們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着各自的豐富、多樣性的認識,體現着“以幼兒發展爲本”理念。

四、說教學程序。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爲:

激發興趣——自由探索——操作分類——遊戲體驗——品嚐交流——審美延伸

(一)激發興趣(情境:小兔的蘿蔔豐收了)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活動一開始教師就利用幼兒熟悉的小兔形象,爲幼兒創設了“小兔蘿蔔豐收”的語言情境和物質(蘿蔔)情境,引發幼兒觀察蘿蔔的興趣。在以下的環節中,我都是以小兔作爲情節發展主線,從形式上,內容實質上深深吸引孩子。

(二)自由探索(看小兔的蘿蔔)

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運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在第二環節我就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我們爲每組提供了充足的蘿蔔,供幼兒觀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輕音樂播放的輕鬆氛圍中,幼兒比比、摸摸、說說各自看到的蘿蔔的特徵。

在這一過程中,孩子獲得經驗是零碎的,那怎樣進行加工整理呢?爲此,在自由探索後我們就通過幼兒介紹,集體講評的方式,對幼兒獲取蘿蔔的經驗進行整理。由於材料的投放在孩子的視線前面,故講評時可結合實物進行,避免了空洞性。爲了拓寬幼兒對蘿蔔的認識,教師還結合收集到的圖片和實物蘿蔔作了一個概括,點到了課題中蘿蔔有趣的含義。

(三)操作分類(情節:幫小兔分蘿蔔)

分類活動是前一次觀察探索活動的應用,而幼兒分類往往根據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進行,分類標準(依據)也在不斷改變。因此,我們要求幼兒通過說一說、分一分、在嘗試和自我糾正中完善各組的分類。這裏主要是按蘿蔔的自然屬性——形狀、大小、顏色等進行分類。由於中班幼兒還不具備多維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故分類要求不是十分嚴格標準。我們允許產生錯誤和爭論,引導幼兒在多次操作、反覆嘗試中積極思考,自己修正,學習到科學的態度和精神。因此,只要幼兒分得有理,他們就完成了幫小兔整理蘿蔔的任務,就可以把分好的蘿蔔送到小兔家,這樣幼兒就有了成功的體驗。

在第二、第三個環節中,就完成了感知特徵和操作分類的目標(目標1),同時目標三也得到了一定的體現,主要是探索態度和樂於表達方面。

(四)遊戲體驗(體驗蘿蔔的生長過程)

幼兒感受知蘿蔔的`特徵後,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其生長過程。因此,及時設問“你們知道蘿蔔是怎麼長大的嗎?幼兒通過聯繫實際經驗的交流,結合多媒體課件,幼兒真切地理解蘿蔔怎樣由一粒蘿蔔籽慢慢長大的過程,其動感使孩子感知生命的力量,替代了圖片死扳不動的傳統方法。爲了使幼兒的興奮點上升,全體幼兒又在一曲《粉刷匠》旋律中自編自演了《蘿蔔歌》,在輕鬆的氛圍中體驗了成長過程的快樂。教師適時賞識又給每個孩子體驗到創造的樂趣。此環節較好地將藝術融入了科學,達到比較完美的統一。這一環節落實了目標2。

(五)品嚐交流(情節:小兔請大家品嚐蘿蔔食品)

在討論交流蘿蔔的用途後,大家一定很想品嚐了,爲了滿足孩子嘴饞、控制能力弱等特點,我就及時安排了小兔請大家品嚐蘿蔔的情節,,很自然地引導幼兒進行品嚐交流蘿蔔的吃法,我們在每組提供的食品有:(生吃的、醃製的、紅燒的、炒的、涼拌的)。大家吃吃講講,在興奮的狀態之中,幼兒也逐步意識到多吃蘿蔔(蔬菜)營養好的道理,從而自覺地做到不挑食,讓身體吸收更多營養,使身體長得更捧。在這一過程中蘿蔔的吃法也全面體會,幼兒在輕鬆的氛圍中結束活動。到這環節,目標3就自然完成了。

(六)審美延伸(蘿蔔小製作展示)

活動結束,我們不能馬上告一段落,關鍵是引導幼兒持續不斷地對蘿蔔產生興趣。小朋友知道了蘿蔔不僅有趣,它還有很多吃法,接着以加工製作玩具,使幼兒在審美心理、創作慾望上得到滿足。教師通過幾件小製作,引發幼兒對蘿蔔的創作慾望,使審美心理得到愉悅,進而爲孩子有意願投入下一個非正規性的自主活動奠定基礎。同時,請幼兒把小兔和蘿蔔帶走,既是爲兔子幫忙的表現,又是爲可能進行的製作創造條件,相信孩子會對蘿蔔產生持續的興趣,或許還可以從中生成更有價值的活動。

一、設計意圖:

秋天是蘿蔔豐收的季節,在農村蘿蔔隨處可見,取材方便。它是我園“農村綜合主題教育”這一園本課程中的一個鄉土資源。蘿蔔的品種豐富,有長長的白蘿蔔,有桔黃色的胡蘿蔔,有圓的紅色的卞蘿蔔,還有綠綠的水蘿蔔等。平時,孩子們雖然都認識了蘿蔔,但對蘿蔔的種類不太注意;對其營養也不甚瞭解;好多孩子不太喜歡吃蘿蔔,針對這些問題,特設計本活動。主要是引導幼兒在看看、摸摸、比比中感受蘿蔔的特徵;分一分蘿蔔,表達分類的過程;演一演,體驗蘿蔔生長的快樂;嘗一嘗,感知蘿蔔的味道和用途。通過小兔請大家看蘿蔔、分蘿蔔、吃蘿蔔等情境,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從而獲得新的感悟。

二、活動目標:

1、幼兒在感知蘿蔔的基礎上能表述蘿蔔的特徵及用途,並能按蘿蔔的特徵進行分類。

2、在遊戲中瞭解蘿蔔的生長過程,體驗蘿蔔生長的快樂。

3、幼兒樂於探索,能大膽表達,在活動中感受蘿蔔的有趣,從而產生愛蘿蔔的情感。

三、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信號音樂;小兔絨玩具一隻;實物蘿蔔、空籃子、蘿蔔食品每桌一份;教師小結用的蘿蔔一份;課件“蘿蔔的生長過程”;蘿蔔食品每桌一套,蘿蔔小製作2—3件。

經驗準備:幼兒對蔬菜有一定的經驗。

對《粉刷匠》旋律有所熟悉。

空間準備:幼兒座位呈框字型擺放,操作檯呈半圓形放置於幼兒視線前面。

四、活動過程:

活動流程:

激發興趣→自由探索→操作分類→遊戲體驗→品嚐交流→審美延伸

(一)激發興趣(情境:小兔帶來蘿蔔豐收的喜訊)

1、師利用小兔絨玩具宣佈小兔帶來的喜訊。

2、簡單介紹觀察蘿蔔的要求

(二)自由探索(情節:看小兔的蘿蔔)

1、幼兒去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探索蘿蔔的特徵。

2、圍繞問題交流發現:你看到的蘿蔔長得是怎樣的呢?

3、拓展幼兒對品種的認識。

4、利用準備好的各種蘿蔔小結蘿蔔的有趣。

(三)操作分類(情節:幫小兔分蘿蔔)

1、要求:小兔收了那麼多蘿蔔,想請小朋友幫忙分一分(小朋友按蘿蔔的特徵來分一分、說一說)。

2、操作指導:允許幼兒嘗試錯誤,自覺糾正,並用語言表達分的過程。

3、評價:小組代表介紹,集體評價,然後把蘿蔔送到小兔家。

(四)遊戲體驗(情節:幼兒扮演蘿蔔生長)

1、商量討論:蘿蔔是怎麼長大的呢?

2、結合課件:“蘿蔔的生長過程”,讓幼兒瞭解蘿蔔從小到大成長的過程。

3、利用《粉刷匠》旋律,欣賞編好的《蘿蔔歌》,再通過唱一唱、演一演體驗蘿蔔生長的樂趣,用身體的形態、動作創造一個個可愛的蘿蔔形象。

(五)品嚐交流(情節:小兔請大家吃蘿蔔食品)

1、聯繫實際商量講講蘿蔔的用途(吃法及營養)。

2、幼兒品嚐蘿蔔食品:邊吃邊講蘿蔔的味道及加工法等。

(六)活動延伸(情境:看蘿蔔製成的玩具)

用蘿蔔製成的玩具使幼兒產生審美愉悅,激發幼兒動手嘗試製作的願望。

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

很高興參加這次說課活動。這對我來說也是一次難得的學習和鍛鍊的機會,感謝各位老師在百忙之中來此予以指導。希望各位評委和老師們對我的說課內容提出寶貴意見。

我說課的內容是平面向量的教學,所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必修)數學第一冊下,教學內容爲第96頁至98頁第五章第一節。本校是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學生基礎相對較好。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也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

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過程的設計四個方面來彙報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想。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向量是近代數學中重要和基本的概念之一,有着深刻的幾何背景,是解決幾何問題的有力工具。向量概念引入後,全等和平行(平移),相似,垂直,勾股定理等就可以轉化爲向量的加(減)法,數乘向量,數量積運算(運算率),從而把圖形的基本性質轉化爲向量的運算體系。向量是溝通代數,幾何與三角函數的一種工具,有着極其豐富的實際背景,在數學和物理學科中具有廣泛的應用。

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是在學生了解了物理學中的有關力,位移等矢量的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向量的`深入學習。爲學習向量的知識體系奠定了知識和方法基礎。

(2)教學結構的調整

課本在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爲一課時,首先從小船航行的距離和方向兩個要素出發,抽象出向量的概念,並重點說明了向量與數量的區別。然後介紹了向量的幾何表示,向量的長度,零向量,單位向量,平行向量,共線向量,相等向量等基本概念。爲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些基本概念,同時深化其認知過程和探究過程。在教學中我將教學的順序做如下的調整:將本節教學中認知過程的教學內容適當集中,以突出這節課的主題;例題,習題部分主要由學生依照概念自行分析,獨立完成。

(3)重點,難點,關鍵

由於本節課是本章內容的第一節課,是學生學習本章的基礎。爲了本章後面知識的學習,首先必須掌握向量的概念,要抓住向量的本質:大小與方向。所以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幾何表示是這節課的重點。本節課是爲高一後半學期學生設計的,儘管此時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但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多數學生對向量的認識還比較單一,僅僅考慮其大小,忽略其方向,這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比較高,所以我認爲向量概念也是這節課的難點。而解決這一難點的關鍵是多用複雜的幾何圖形中相等的有向線段讓學生進行辨認,加深對向量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新大綱對本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身心發展的合理需要,我從三個方面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理解向量,零向量,單位向量,共線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會用字母表示向量,能讀寫已知圖中的向量。會根據圖形判定向量是否平行,共線,相等。

(2)能力訓練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歸納、類比、聯想等發現規律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共同活動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三教學方法的選擇

Ⅰ教學方法

本節課我採用了”啓發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突出以下兩點:

(1)由教材的特點確立類比思維爲教學的主線。

從教材內容看平面向量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都與物理學中的有向線段,矢量的概念類似。因此在教學中運用類比作爲思維的主線進行教學。讓學生充分體會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以及發生與發展的過程。

(2)由學生的特點確立自主探索式的學習方法

通常學生對於概念課學起來很枯燥,不感興趣,因此要考慮學生的情感需要,找一些學生感興趣的題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慾望,希望得到老師和其他同學的認可,要多表揚,多肯定來激勵他們的學習熱情。考慮到我校學生的基礎較好,思維較爲活躍,對自主探索式的學習方法也有一定的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啓發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進行自主探究。將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討論等探索活動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Ⅱ教學手段

本節課中,除使用常規的教學手段外,我還使用了多媒體投影儀和計算機來輔助教學。多媒體投影爲師生的交流和討論提供了平臺;計算機演示的作圖過程則有助於滲透數形結合思想,更易於對概念的理解和難點的突破。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

Ⅰ知識引入階段---提出學習課題,明確學習目標

(1)創設情境——引入概念

數學學習應該與學生的生活融合起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讓他們在生活中去發現數學、探究數學、認識並掌握數學。

由生活中具體的向量的實例引入:大海中船隻的航線,中國象棋中”馬”,”象”的走法等。這些符合高中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的特點,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觀察歸納——形成概念

由實例得出有向線段的概念,有向線段的三個要素:起點,方向,長度。明確知道了有向線段的起點,方向和長度,它的終點就唯一確定。再有目的的進行設計,引導學生概括總結出本課新的知識點:向量的概念及其幾何表示。

(3)討論研究——深化概念

在得到概念後進行歸納,深化,之後向學生提出以下三個問題:

①向量的要素是什麼?

②向量之間能否比較大小?

③向量與數量的區別是什麼?

同時指出這就是本節課我們要研究和學習的主題。

Ⅱ知識探索階段---探索平面向量的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等概念

(1)總結反思——提高認識

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平行向量,也即共線向量,並且規定0與任一向量平行.長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相等向量,規定零向量與零向量相等.平行向量不一定相等,但相等向量一定是平行向量,即向量平行是向量相等的必要條件。

(2)即時訓練—鞏固新知

爲了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從而達到鞏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設計了一組即時訓練題,通過學生的觀察嘗試,討論研究,教師引導來鞏固新知識。

[練習1]判斷下列命題是否正確,若不正確,請簡述理由.

說課稿 篇7

一、 說教材:

《泉城》是新課標江蘇國標版四年級上學期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它主要介紹了濟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觀,讚美了泉水的奇麗,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全文共6個自然段,是一種很典型的“總-分-總”的寫作結構,第一小節爲課文的第一部分,總寫了濟南的泉水不但多而且美。第二至五小節爲全文的重點,分別介紹了珍珠泉的“神奇”、五龍潭的“泉多”、黑虎泉的“水聲喧騰”和趵突泉的“大、清、美”。作者生動而詳細的介紹,令讀者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覺。四個自然段採用了相同的構段方式,都是先介紹 泉水的位置,再描繪泉水的特點。另外全文還多次運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泉水的特點。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採用變序教學法進行教學。先讓學生複習課文最後一小節內容,弄清爲什麼稱濟南爲泉城,練習用上關聯詞說清楚。然後自然過渡到第一段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泉水不但多、而且美。最後讓學生選學課文中詳寫的一處泉水,弄清這一處泉水的位置和特點,並練習以導遊的身份進行介紹。

2、學法:啓發式自讀自悟法。

三、教學目的:

1.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圖文對照、視頻資料等方式體會泉城泉多水美的特點,感受泉城的魅力。

2.通過品析描寫泉水流動的句子,體會作者用詞的精準。

3.在對課文語言文字朗讀感悟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對濟南壯麗景觀的發自內心的讚美和熱愛。

四、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感悟體會濟南泉水的美麗,神奇,體會作者對濟南壯麗景觀的發自心的讚歎和熱愛.

教學難點則是涌,匯注,噴吐,冒這幾個詞分別怎樣生動形象地寫出泉水的流動。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主要是帶領學生學習生字詞,掃清文字障礙,讀通課文。下面我重點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一)複習導入:

通過上學期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泉城是什麼城市的別稱?(濟南)

(二)精讀第一段(加強朗讀,讀中品味)

引導學生從“說起濟南,自然會想到濟南的七十二泉。”理解泉多。濟南不僅泉多,而且泉美。通過反覆朗讀從“這些泉有的白浪翻滾,好像銀花盛開;有的晶瑩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聲音洪大,聽起來如虎嘯獅吼;有的聲音低細,聽起來如秋雨瀟瀟。”體會泉美。最後引導學生找出關鍵詞語,細細品味濟南的泉形態美,聲音美,讓人看不厭,讓人聽不夠!通過朗讀,讓學生有身臨其境感覺,通過朗讀,來豐富孩子的情感想象。

(三)選讀第五段:(示範引路,明確學法)

課文2-5四個自然段的佈局及寫法也很相似,分別介紹了珍珠泉,五龍潭,黑虎泉和趵突泉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紹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點重點勾勒和描繪。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把重點放在對 “趵突泉”的理解感悟上,以此爲示範,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泉水的特點。由於趵突泉是七十二泉之首,它的.特點比較鮮明,課文插圖也比較清晰,我先讓學生看圖說,然後去體會文章中有關描寫趵突泉的語言文字。通過抓住“冒”讓學生體會泉水充滿活力。

(四)自主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遷移運用,嘗試學法)

根據趵突泉的學法爲引導,讓學生自學珍珠泉,五龍潭和黑虎泉。在珍珠泉的處理上,我讓學生去細細地品讀文章的語言文字,抓住“涌”“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拎”等關鍵詞,讓學生想象體會珍珠泉的美麗和神奇,再通過朗讀表現出來。五龍潭和黑虎泉這兩段比較簡單,我設計了一張表格,讓學生通過自讀填表來體會泉的地點,泉水特點和水流特點,五龍潭,由幾股泉水匯注而成,所以抓住匯注一詞,體會五龍潭的泉多。黑虎泉則抓住噴吐一詞,體會水勢的大和猛,接着適時出示聲音,讓學生有更深切的感受,並在朗讀中加深記憶。

(五)回讀全文,昇華情感:

提問學生,你們在別的地方見過這麼美的泉嗎?誰能用一個詞語歸納(獨一無二),那麼課文第6自然段,哪個詞能說明獨一無二(天下聞名),引導學生齊讀第6節,再一次回味泉城的多姿多彩。

(六)寫作指導:

課文第一自然段概括了濟南泉水的特點,不僅泉多,而且全美,二至五自然段分別介紹了四大名泉的特色,最後再一次總括全文,濟南的泉水天下聞名,這樣的寫作方法我們稱之爲“總——分——總”,引導學生在以後的寫作中熟練運用這樣的寫作方法。

(七)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背誦的形式有很多,當小導遊,既可以吸引學生,又可以創造性的再現文本,一舉兩得。因爲我採用小導遊的方式,讓學生向遊客介紹這的泉水,可以用書上的原話,也可以加進自己的語言,如果能結合課前你收集的資料補充一些課外的知識則更好。小組內一人介紹,其他三人可以扮演遊客,給出恰當的意見。

六、板書設計:

9、泉城

泉多、泉美 總

趵突泉 大、清、美、活力 冒

珍珠泉 大、清、美、神奇 涌 分

五龍潭 泉多 匯注

黑虎泉 喧騰 噴塗

天下聞名 總

說課稿 篇8

[教學內容]魯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個信息窗。

[教材分析]本節課的內容是在數數、讀、寫數以及10000以內數大小比較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一開始就聯繫生活,通過比較中國、俄羅斯和美國三個國家的陸地面積和總人口數的大小,引出萬以上數的大小比較;通過用“萬”或“億”作單位表示我國陸地面積與人口數,引出萬以上數的改寫的學習。

[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1.掌握萬以上數的大小比較方法,經歷比較方法的形成過程,培養知識遷移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2.會把整萬整億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

3.培養主動探究的精神和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掌握萬以上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學會大數的`改寫。

教學流程大致如下:

一、複習導入:

在○裏填上“>”,“<”或“=”。

999○1010601○5642687○2678

並讓學生說一說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即:1、位數多的數大。

2、位數相同的數,從高位比起。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出示課本情境圖。並提出:從圖中你能獲取哪些數學信息?通過這些數據,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

1.中國、俄羅斯、美國的陸地面積共有多少平方千米?

2.這三個國家哪個國家的陸地面積最大?哪個國家的陸地面積最小?等等

三、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一)比較大小,探索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師提出:要想知道哪個國家的陸地面積最大,哪個國家的陸地面積最小,怎麼辦?你想怎樣比較?請在小組內說一說你的比較方法。

2.全班交流,體會方法

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學生可能根據數位的多少來比較,可能根據分級來比較,也可能根據數的組成來比較,還可能借助一個標準數來比較……。

對不同的比較方法老師都應給予鼓勵與肯定,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優化方法

師提出:你認爲哪種方法最簡便,使用起來最快捷?(學生各抒已見)

4、歸納總結

師小結:我們在進行比較時就可以用同學們研究的既快捷又方便的方法。就是可以先看一看這些數分別是幾位數,位數多的那個數就大,位數少的那個數就小;如果位數相同,就從最高位開始比較,最高位大的那個數就大,如果第一位相同就看一下位,以此類推。

5、鞏固練習:比較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數的大小

(二)、改寫整萬、整億數爲“萬”或“億”做單位的數

1、寫數,體會改寫的必要性

(1)師出示如下信息並要求學生寫出橫線上的數,在交流展示寫的結果時,先讓學生起來讀一讀寫出的數,通過讀數讓學生知道這兩個數分別是整萬數和整億數。

接着提出:在剛纔寫的過程中,你有何體會?那麼有沒有寫起來簡便、讀起來快捷,並且不改變原數大小的寫法呢?同桌說一說你有什麼好方法?

(學生可能會交流:用漢字代替阿拉伯數字)

師提出:那麼我們就以“萬”或“億”爲單位表示我國的陸地面積與人口總數,小組交流說一說怎樣改寫?

(2)全班交流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9600000平方千米=960萬平方千米

1300000000人=13億人

師提問:在將整萬或整億的數改寫成“萬”或“億”作單位的數時,應該怎樣改寫?

交流後引導學生得出以下結論:

把整萬數改寫成以“萬”爲單位的數,可以先分級,再把萬位後面的4個0去掉,最後添上一個“萬”字。

把整億數改寫成以“億”爲單位的數,同樣要先分級,再把億位後面的8個0去掉,最後添上一個“億”字。

2、對比觀察,感受改寫的簡潔性。

師提問:比較兩種寫法,你認爲哪種方法更簡便?

通過對比各個等式的左右兩邊,學生很容易地感受到改寫後的簡潔性。

3、鞏固練習:把下面的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數

四、課堂小結,感悟收穫。

說課稿 篇9

各位專家:

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平面向量的概念》,這是江蘇省職業學校文化課教材《基礎模塊·下冊》第七章平面向量中的第一節的內容,我將嘗試運用新課改的理念、中職學生的認知特點指導本節課的教學,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的教要本着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以學生活動爲主線,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建構新的知識體系。下面我將以此爲基礎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五個環節,向各位專家談談我對本節課教材的理解和教學設計。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向量是高中階段學習的一個新的矢量,向量概念是《平面向量》的最基本內容,它的學習直接影響到我們對向量的進一步研究和學習,如向量間關係、向量的加法、減法以及數乘等運算,還有向量的座標運算等,因此爲後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結合本節課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2、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識記平面向量的定義,會用有向線段和字母表示向量,能辨別數量與向量;

2)識記向量模的定義,會用字母和線段表示向量的模.

3)知道零向量、單位向量的概念.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生通過對向量的學習,能體會出向量來自於客觀現實 ,提高觀察、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方面的能力,感悟數形結合的思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勇於提出問題,同時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及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向量的定義,向量的幾何表示和符號表示,以及零向量和單位向量

教學難點:向量的幾何表示的理解,對零向量和單位向量的理解

二、學情分析

(1)能力分析:對於我校的學生,基礎知識較薄弱,雖然他們的智力發展已到了形成運演階段,但並不具備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概括能力及數形結合的思想.

(2)認知分析:之前,學生有了物理中的矢量概念,這爲學習向量作了最好的鋪墊。

(3)情感分析:部分學生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強烈的探究慾望,能主動參與研究.

三、教法學法

教法:啓發教學法,引探教學法,問題驅動法,並藉助多媒體來輔助教學

學法:在學法上,採用的是探究,發現,歸納,練習。從問題出發,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讓學生經歷觀察分析、概括、歸納、類比等發現和探索過程.

四、教學過程

課前:

爲了打造高效課堂,以生爲本我選擇生本式的教學方式,以穿針引線的方式設計了前置性作業。其中包括一些向量的基本概念,並提出:

1、你學過的其他學科中有沒有可以稱爲向量的?

2、向量的特點是什麼?有幾種描述向量的表示方法?

3、零向量的特點是什麼?

【設計意圖】目的是通過課前的預習明確自己需要在本節課中解決的問題,帶着問題聽課,我會在上課前就學生的完成情況明確主要的教學側重點,真正打造高效課堂。

課上教學過程:

1、 創設情境

數學的學習應該是與學生的生活融合起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讓他們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探究數學,認識並掌握數學,由生活的實例引入,在對比於物理學中的速度、位移等學生已有的知識給出本章研究的問題平面向量

【設計意圖】形成對概念的初步認識,爲進一步抽象概括做準備。

2、 形成概念

結合物理學中對矢量的定義,給出向量的描述性概念。對於一個新學的量定義概念後,通常要用符號表示它。怎樣把我們所舉例子中的向量表示出來呢?

採取讓學生先嚐試向量的表示方法,自覺接受用帶有箭頭的線段(有向線段)來表示向量。明確爲什麼可以用有向線段表示向量,引導學生總結出向量的表示方法,強調印刷體與手寫體的區別。結合板書的有向線段給出向量的模。

單位向量、零向量的'概念

【即時訓練】

爲了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從而達到鞏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設計了一組即時訓練題,通過學生的觀察嘗試,討論研究,教師引導來鞏固新知

3、 知識應用

本階段的教學,我採用的是教材上的兩個例題,旨在鞏固學生對平面向量的觀念,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掌握求模的基本方法,提升識圖能力.

4、 學以致用

爲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本環節我採用小組競爭的方式開展教學,小組討論並選派代表回答,各組之間取長補短,將課堂教學推向高潮,再次加強學生對向量概念的理解。

5、課堂小結

爲了瞭解學生本節課的學習效果,並且將所學做個很好的總結。設置問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可以從各種角度入手)

【設計意圖】通過總結使學生明確本節的學習內容,強化重點,爲今後的學習打下堅定的基礎

6、 佈置作業

出選做題的目的是注意分層教學和因材施教,爲學有餘力的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

以上幾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並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在教師的整體調控下,學生通過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層層遞進,親身經歷了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以問題爲驅動,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逐步深入。而最後的實際應用又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領學生進入對本節課更深一步的思考和研究之中,從而達到知識在課堂以外的延伸。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設計和說明,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說課稿 篇10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鄭人買履》,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三個維度,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程序和教學中使用的教法、學法、教學手段4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鄭人買履》選自蘇教版七年級語生文上冊第一單元親近文學,該單元以親近文學爲主,主要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通過鑑賞文學作品,發展學生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爲剛深入國中的同學打開一扇文學之門。本篇課文體裁爲寓言,通過寫鄭人買履的故事,寓意做人不應該因循守舊、固執己見的道理。

第二方面:教學目標

新課標指出,在教學中應以知識與技能爲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把前面兩者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中。從學生情況來說,剛步入國中階段的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着迅速發展,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 從學生的認知特點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對語文學科的特點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爲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由於文學作品抽象程度較高,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本課作爲國中語文第五課第一課時,作爲簡單的文言文,爲讓同學深入淺出的理解文意,明白其中的道理,掌握基本閱讀文言文常識,因此制定出本課的教學目標:

1、能借助註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2、瞭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3、在你理解故事內容和寓意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第三方面:教學重難點:

由於本單元的總目標爲親近文學,作爲本單元的文第五課第一課時,主要培養學生掌握文言文基礎知識,學會閱讀更多的課外文言文,同時剛步入國中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爲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爲:

1、瞭解這則寓言的寓意並且能背誦課文。2、掌握重點詞句:履、度、操、反、遂、寧、而、之、其。“寧信度,無自信也。”

第四方面:教學程序和教學中使用的教法、學法、教學手段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1 導入新課,預計用時2分鐘。

我設計的導語是 :“在國小我們就學過不少寓言,每一則寓言都是一個故事,每個故事都含有一個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個小小的寓言《鄭人買履》,一起來體會其中的道理。”

此導語以舊導新的方式,引導同學回想學過的寓言故事,不僅可以溫故,還可以引進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環節2 明示並解讀學習目標,預計2分鐘

通過對學習目標的解讀,學生了解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提高學習效率。

環節3、檢查學生預習稿的預習效果,瞭解學生的學情(3分鐘)

教師針對預習案中練習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及作者、作品有關文學常識進行指導,這樣做,既瞭解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又爲學生閱讀課文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

環節4、組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展示,

1、朗讀訓練(學法指導)(5分鐘)

學生先齊讀課文,師生評價,正字正音。

(要求學生認真讀,注意聽與自己不一樣的讀音,判斷正誤)

2、合作探究及展示(15分鐘)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爲引導學生開展獨立的閱讀實踐,教師採取的`教學手段是學生針對教學稿上的3個問題,進行學習小組的合作探究,得出問題答案。展示時重在鼓勵學生以學習小組爲單位,踊躍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可以充分調動各層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進一步加深對文章中心的理解,養成積極思考,大膽發言的良好習慣,解決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師通過學習小組考覈評分標準,對各學習小組進行考覈,對各優勝的小組給予加分表揚。

3、我的疑惑(3分鐘)

教師根據學生在教學自學稿中的問題,對學生提出的疑惑,針對性的進行解答。

環節5、當堂檢測(10分鐘)

本次檢測主要強化本課學習的重難點 ,第一部分爲回憶以前學過的寓言故事中的成語,加強學生積累與運用的能力。第二部分爲學生小結語言故事,明確這次寓言故事的寓意,從而樹立學生做事情的正確態度。

節6、課堂小結、點評(5分鐘)

讓學生在這個平臺上充分展示自己,肯定自己,體現“學生爲主體”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