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論語>

《論語》讀後感合集14篇

論語 閱讀(3.22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讀後感合集14篇

《論語》讀後感 篇1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您能告訴我一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如果有這麼個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人一輩子做到這點就夠了。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因爲別人欺騙了你,你也就用同樣的方法去騙取別人,這種處世方法實在是不可取的。我曾經與財務經理說過,不能因爲有客戶不講信譽,不按合同支付車款,一拖再拖,心中產生怨氣,就對我們的供應商也採取同樣的付款方法,也不講信譽,將來公司如何生存呢?無論何時,都要誠信爲本,這樣企業才能做得長久啊!

所謂恕字,拓展一點說,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傷害,你也應儘量寬容。現實生活中的我,到目前爲止,我的人生中曾被兩個所謂的小人傷害過,儘管他們兩個人目前的處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們是否還象以前一樣天天算計別人,曾經我在內心暗暗發誓,將來有一天我要報復,但隨着銳意進取的學習和工作,心境不斷地調整,時至今日,心境變遷,以往那種過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來,但內心深處當時的痛楚還隱約記憶。

現如今擁有一份寬容,奉獻一份真誠,執着一份情節,,把持一份矜持,回頭再想想過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當時的處境所崩發出來的想法卻是成長過程的真實寫照。所以現在想想,毛澤東主席的講話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斷總結經驗基礎上日漸成長成熟起來的,如果一個人不善於總結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將走回頭路,弄不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的!

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從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

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爲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現如今,生活中仍有許多的人在進行進取,在激烈的競爭中,努力發展着自己的事業,忘我的工作,不要健康,不要家人,忘記了朋友。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

對照起來,我是否也有相同之處呢,心靈相照的快樂的生活似乎離我不是遙遙無期了

《論語》讀後感 篇2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孔老先生告訴我:父母健在時就不要長時間離家遠行,如果不得已要離家遠行,必須要有一定的去向。我似乎還沒有獨自遠行的經歷,但在外時父母的牽掛,卻深深地牽引着我。

一次,我去上英語課,爸爸囑咐我到了學校給他打個電話。可當我到了那裏準備打電話時,突然忘記了爸爸的手機號,手裏拿着手機,心裏萬般無奈,傻傻的笑着。等下了課,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我面前,是爸爸!他責備我的大意,讓他擔心。現在想起來都很愧疚,好友的電話倒背如流,可每天在自己身邊的父母的電話,卻忘的一乾二淨,真是悲哀!子女永遠是父母的心頭肉,從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一條無形的紐帶,便將我們緊緊繫在一起,每天回家可以開到父母臉上的笑容,遭遇挫折時可以得到父母的鼓勵,在外遠遊時可以聽到父母的`叮囑,原來,這就是幸福……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孔老先生告訴我:君子總是心胸寬廣坦蕩,小人常常憂愁悲傷。一般人很難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總是會爲一己私利勾心鬥角。我承認,我並不是一個很能寬容他人的人,我也會有“陰謀”,也會有心計,可其他人何嘗不是呢?人是一個矛盾的組合體,總是在自我意識了掙扎。傷害過自己的人,覺得應該讓他們付出代價,可真正想要“報復”時,卻又於心不忍,慢慢的,自己在這些小事上糾結,把自己弄得很累,心累了,還會快樂嗎?後來,我學着去理解他人,去寬容他人,傷害我並不是他們的初衷,只是我自己這樣想罷了。漸漸地,心中沒了先前無所謂的困擾,多了一份坦然,生活變得簡單而快樂。原來,寬容他人是一種幸福……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老先生告訴我: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同正直、守信用、見聞多的人交友,就有好處。同虛假做作、諂媚奉承、花言巧語的人交友,就有害了。我喜歡交朋友,但有因爲交友標準有些“偏”,所以至今也只有幾個“死黨”而已。俗話說:朋友多了路好走。“叫到一個知心朋友,受益一生,正直的人教會我不偏袒他人,守信的人教會我言而有信,見聞多的人讓我學到更多的知識,大家共同進步。原來,與朋友談天說地、互訴衷腸是一種幸福……幾千年前,孔子用一字一句,記下了人生的真諦,幾千年後,我從這一字一句中,感受幸福的氣息。論語讓我明白了什麼是幸福!

《論語》讀後感 篇3

最是書香能致遠,常吟清詞愈馨香。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讀書,能吸取幾千年的知識。閱讀經典,接受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薰陶。對人的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一生。假期研讀的《論語》,讓我領會許多道理。

《論語》是一份珍貴的遺產,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而成,它以語錄和對話文體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孔子提出的`“仁政“德治”“道義”“禮敬”“信實”“忠孝”“友善”,“勤儉”“廉恥”,“慎獨”等傳統美德的內涵,深深植根於華夏沃土之中,是處事和安身立命的標準。

《論語》中語言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裏面,不僅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他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于丹在本書開頭就倡導了這樣一種樸素而又現實的思想。孔子的學生有若就以前解釋過孝悌的重要性,曰:“其爲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在古代不乏有盡孝道之人:儒商吳展,他十幾年來如一日細心照看着自己的雙親,在古時候就有臥冰求鯉的王祥,恣蚊飽血的吳猛,刻木求親的丁蘭等,而現如今的人們卻漸漸將這種品質淡忘了。常聽人們說:小時候總想着沒有經濟實力,等將來獨立了,再賺錢,贍養父母;長大了,又忙着爲工作打拼,爲生活奔波,想賺了大錢在盡孝也不遲;到個人成就有成生活美滿時,再想給父母更多物質享受,卻再沒有這樣的機會了。有道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啊!

孝是陪伴,是長輩寂寞時的一通電話,一次旅行;孝是用心,是留心長輩的願望併爲之實現;孝是成長的,是努力成長去成爲更令人驕傲的人,孝是愛。所以啊,當我們乘風破浪時,別忘了爲我們造就船艙的人;當我們扶搖而上時,別忘了爲我們梳理翅膀的人;當你發現或感受到助你而行的風時,不要理所當然告訴自己那是長輩天經地義的愛,別忘了,你也應該予長輩同等的愛,即是孝。

百善孝爲先,孝是我們做人的根本,《論語》教會我的道理,終身受益。

《論語》讀後感 篇4

《論語》是中國古代的四書之一,一直以來作爲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都沒有很好的去領會其中深刻的文化內涵和人生哲理,今天有幸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不由豁然開朗。通過於丹教授對《論語》的詮釋,在那簡短的文字、樸素的語言裏讓我們得到了一次心靈的洗禮,一種精神的昇華,穿越兩千五百年的歷史滄桑,感受到遠古聖賢們那種溫暖,平和而不失莊嚴的人格魅力。

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論語》的思想精髓之一“忠恕”。他告訴我們無論身處怎樣激烈的時代都應該調整好心態,做最好的自己,不強人所難,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學會包容和理解。拿于丹教授的話說,就是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所謂,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因爲寬廣的.胸懷足以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看得更高、走得更遠。

“愛人”,“知人”是《論語》裏孔子的另一個思想精髓所在。關愛別人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是智慧。我們只有具備了一種仁愛之心,才能達到孔子所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取其譬,可謂人之方也已。”的理想境界。當我們在做好自己有所建樹的同時,還應該身懷仁愛之心,幫助他人,助人爲樂,使我們的內心有一種“予人玫瑰,手留餘香”的幸福滿足感。

細讀《論語》,仔細體會一番,它所帶給我們的那種平和、淡定的精神之光時時觸動着我們躁動遊移的心靈。它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當我們貧窮時學學顏回吧,“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無論生活多麼的清苦,顏回都不改變樂觀的生活態度,不被物資生活所累,始終保持一份恬淡安寧的心境。《論語》告訴我們不僅要做一個善良高尚的人,還教給我們君子之道,孔子謙虛的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一個內心無比仁厚,寬和的人,不會計較得失,可以真正做到內心的安靜、坦然。而強大的內心足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遺憾。“君子不憂不懼,不怨天,不尤人,上學而下達。”縱然我們離君子的距離還遠,我們也應該不斷學習,做最好的的自己,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爲內心完善的人,只有內心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我們纔不會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願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不斷得以提升,使我們的生命充滿價值,充滿意義。

《論語》讀後感 篇5

從古至今,有許多的經典名著,這些經典名著凝結了古人的智慧和結晶,都給我們不同的感悟和啓迪,我們能從書中學到很多的做人道理,同時這些書也在影響着我們,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論語》中說到的“禮之用和爲貴”。

說到“和”,有句民諺說的好:“家和萬事興。”不光是家,我們的校園、生活、社會也是如此,萬事以和爲貴,所以“和”是很重要的。

和就像一顆種子,需要我們用真心來灌溉,用寬容來施肥,用微笑來孕育,只有這樣方能開出美麗的和諧之花。

和大到世界,小到家庭,我們都想要有個和睦的家庭,和諧的社會,和諧的國家。

但怎樣才能做到和諧呢?和諧我們可以先從家庭做起!在家裏我們不要亂髮脾氣,家,是我們的避風港,父母之間多一份理解,兄妹間多一份寬容便會讓家庭和諧。

在學校同學之間應該互相謙讓,不能爲了一點點小事情而斤斤計較,彼此友善些,便會讓班級和諧。

在社會人與人之間多一些關愛與寬容,人們的關係就會和諧。

我記得曾經在一輛公交車上,由於擁擠,一個年輕人不小心踩到了另一個年輕人的腳。沒等那個被踩的人說話,那個年輕人就馬上說:“對不起,對不起,不小心踩到了你的腳。”另一個本來有點生氣的,也不好意思生氣了。只好笑了笑,說:“不要緊,這公交車這麼擁擠,踩到腳也是在所難免的事兒。”兩個都淡淡地相視一笑。設想如果被踩到腳的那個年輕人大發雷霆,而另一個也不道歉,估計戰爭馬上就會爆發了。

人與人之間多些理解與包容,就會少些誤解與摩擦,就會帶給彼此更大的快樂。

再比如撿起地上的`垃圾,扶起摔倒的小孩或者給一個需要的人讓座,這都是我們生活當中的和諧。

我曾經在上學的路上,幫助我們小區的老人拿過東西,也曾經扶起過摔倒的小孩,而他們也都會感激着向我道謝。

事雖小,但卻是一件舉手之勞的好事。

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時就像公益廣告所說的,每個人都跨出一小步,那我們的社會就會跨進一大步。

和是一種風采,和也是一種美麗。

朋友們,從我做起,只有人人都以和爲貴,我們的社會肯定會變得更加安定美麗。

《論語》讀後感 篇6

作爲一名高中生,我們每天都需要學習大量的新知識,需要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需要汲取爲人處世的智慧。其中,學習是最關鍵的前提。可是在當下知識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習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學什麼,爲什麼學,如何去學,都需要我們細細思考,踏實去做。《論語》一書給予我很多啓迪。

人生在世,必須樹立學習目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也與我們一樣,在十五歲時把追求學問作爲人生的志向,並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自己的志向,終其一生,學而不輟,最終開創了儒家學派。可見志向對一個人的重要,“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便是從反面論證這個道理。

學習的態度直接決定者學習的效果。孔子一直強調“學而不厭”,並讚賞孔文子“敏而好學”,說的正是這種態度與精神。作爲一名學生,我們應該端正學習態度,主動學習,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要爲自己而學,爲自己的夢想而學。“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此之謂也。

根據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我們還要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弄清如何去學習。子曰:“學而時習之。”告訴我們學過的內容要按時複習,經常練習,直到把知識理解,並能熟練地運用它爲止。即使這樣,也還不能說是真正理解透徹了,還要做到“溫故而知新”,在鞏固與複習中舉一反三,可以有自己的獨特的見解。 那麼怎樣纔可做到“溫故而知新”呢?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強調就是“學”與“思”的結合,他認爲“學”是“思”的基礎,“思”要在“學”中進行,二者相輔相成。這更是驗證了學思結合的重要性。在新知識的汲取中,我們更要做到這點,不能只學習不思考,一味的記憶與練習,是無法真正掌握所學的知識。

學會了學習,學到了知識,孔子更強調“學以致用”。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知識,把所學的知識落到實處,這就是學習的目的。不要讓知識去支配你!不要做知識的.奴隸,古代的掉書袋多半是這樣,我們應該讓學習的知識,與品德融爲一體。無目的的學習,就如同失去了夢想,讓我們無法向更遠的前方邁進。

這就是《論語》中的“學”,同時也是孔子主張的“學”,我身同感受,作爲高中生,應該遵循聖賢的學習之道,去探索去發現學習,同時應該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讀懂《論語》,讀懂《論語》中的“學”,讓你我走得更遠。

《論語》讀後感 篇7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翻譯今天的語言是:“把老師教給你的知識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識在現實中實踐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奮人心的事。”孔子認爲作爲教學過程的一方——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就應該是快樂之事。孔子的教學思想完全是一種啓發式的教學思想,並且十分看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在實踐中鍛鍊知識和提高知識能力的培養。

孔子的這句開場白就是告訴弟子們,理論聯繫實際,把學來的知識放到實踐中去纔是真正的.知識,才能證明你已經把握了知識。而真正懂得知識的人在現實中的運作會興趣倍增,會自然產生出需要更多知識的充實。

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不禁引起了我感慨:“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校領導真是我們的救星,及時爲我們增加營養。當今社會知識裂變“一日千里”,知識在不斷更新。用傳統的眼光看待今天的事物已經跟不上社會形勢的需要,所以老師要經常更新知識結構,要對新知識保持長久的好奇心與敏銳感,爲了培養能夠適應這個社會需要的人,老師就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實踐。

學習、實踐的重要性,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可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方法,都是重中之重。只讀書學習而不會積極地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讀死書。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不解,精神疲憊,就成爲“紙上談兵”。所以,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不僅要多讀書、認真學習各種先進教學經驗、優秀論文、教學先進案例,而且要勤加思考,不斷將所學知識與日常教學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將理論知識轉化成爲實際行動,只有這樣做才能使我們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使之不斷符合社會的需要。

“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解釋爲“在溫習學過的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那麼就可以當老師了。”這也就是對我們學習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們在學習中不斷“溫故而知新。”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努力,才能使我們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社會的需要。相信只要我們深刻體會《論語》中的精闢言論和孔夫子“自強不息”的精神實質,並將其作爲行動準則,不斷努力學習,不斷實踐、反思,定能爲我們的社會培養合格的下一代。

《論語》讀後感 篇8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每每讀起美文,久遠的傳統文化紮根於心。

開篇節選的這三句,給人以愉悅,真情,韻味十足,朗朗上口,引領我們徜徉知識的海洋。“學習並時常溫習,不是很好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令人不高興嗎?人家不瞭解你,你也不怨恨,不也是個有道德的君子嗎?"其中“學而時習之”點名了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方法,需要來借鑑。學以致用,就要理解。這句話雖說像白水一大話,卻也蘊含着深刻的道理。再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一句描述的是,當一個人的學問已經完成,有道同的人慕名而來,雙方相見甚歡,有會於心,是一種志同道合的快樂。這個“朋”當然不是指酒肉朋友。酒肉朋友一來,免不了酒酣耳熱,傷身破財,又何樂之有呢?而志同道合的朋友,與你分享胸中之學,笑傲江湖,指點江山,這纔是人生一大樂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志同道合而非兄弟義氣,同時,做人也要向君子學習,有寬廣的胸懷,不隨隨便便遷怒於他人。

總的來說,開頭只有短短的三句話,其影響之深。主要講述了學習,交友,做人的道理。學習的內容不是做人做事,因此學習的時間應該是日常生活的分分秒秒,而不應是侷限於課堂之上。與人交往就是學習的過程,也是做人的過程。通過實踐得來的知識才是真知,時刻不忘學習,保持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境界和生活態度。當一個人達到“不慍”的境界時,他已經成爲一個大德的人,自然也能獲得無上的歡悅了。

良好的開頭,帶來了很深的道理。這短短的`三句話,給了我無限的思考,意識到了學習,交友,做人的缺陷和不足,因爲“亡羊補牢爲時不晚”。

又例如這一句,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生活是一種行爲習慣,人在其中,只要沒有太大的波瀾,往往會隨波逐流。但這種庸常的腐蝕性後果缺失嚴重的,因爲經常性的檢查自己的言行,並及時做出調整和約束,是十分必要的。自查自省是修德建業需要,是少犯錯誤的關鍵所在。

“論語”的哲理性是極其有價值的,值得每一個人去深入研究和學習,並以此爲動力,嚴格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

《論語》讀後感 篇9

趁着寒假的閒暇時間,仔細的誦讀了這一本薄薄的小書——《論語》。孔子提倡師生之間應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互相啓發,以收到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之間互相問對、討論的情況。它是儒家思想的經典。它是我國一份重要的文化遺產,也可以說,它可作爲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

孔子從他的政治、哲學和心理學觀點出發,認爲德育的主要內容是仁和禮。他所說的“禮”是一種政治秩序,他所說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規範,當然,這種仁和禮是有上下、尊卑、貴賤、等級之分的。所以他主張“爲政以德”,這反映了當時人的價值的提高和奴隸要求解放的時代特徵。

啓發式教育,現在的老師都不陌生。孔子的啓發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欲教好,因材施。孔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教育思想,那就是因材施教。由於孔子在教育方針上主張"有教無類",在招收學生時也做到來者不拒。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其目的是培養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自己會學習。學習的主動權必須交給學生,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思維,使其學會舉一反三。

處世:"以真報怨,以德報德,率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因爲內心的'坦蕩、自信、泰然而自內向外油然而生的從容,寬容。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爲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處世爲人,除了要感謝幫助愛護自己的人,同樣也要感謝那些嘲諷甚至傷害過自己的人,因爲只有他們的嘲諷才更讓人感覺至深,才更讓人覺醒與自強。《論語》告訴我們,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個人,且彼此間要留一點分寸。

交友:"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是對我們的忠實勸告,並提醒我們廣交益友,不交損友,在與人相處的分寸把握上應"君子之交淡如水"。慢慢品味才深深的感悟什麼纔是"淡如水",水的純淨與清徹。

《論語》讀後感 篇10

今夜,徜徉在歷史的長河,跨越千年歲月,與你相見。你如我生命中一顆耀眼的啓明星,閃耀的光射進我靡衣偷食的世界。

那是我在放情丘壑時,從行李中翻到你的身影。黃色的封皮,每一頁的標註都清晰而明瞭。我閒來無所事事,因爲考試的逼迫而對你產生了些許敵意。隨手翻開一頁,彷彿一個古老的智慧,悠悠地傳進我的耳畔“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那次去了威海,遙望着滿面波浪涌動的大海和礁石旁的高山羣峯,我不禁爲你兩千年前智慧的思想而感慨萬千。知者的快樂,就像水一樣,悠然安詳,永遠是活潑的。仁者之樂,像山一樣,崇高、偉大、寧靜。也許只有真正站在高山之巔,遙望汪洋大海,纔會感受如此意境,內心涌起蓬勃氣概。

那是我與朋友小磕小碰時,在牀邊窺見你的身影。賭氣的我躺在牀上,隨手翻起了你那有些泛黃的書頁。從字裏行間,你告訴了我“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從你的文字,你的語言裏,我好像看見了一個智慧的老者在教導我什麼是言而有信,如何才能得到真正交心的.朋友。翻着翻着,在你清亮的雙眸裏,我好像漸漸垂下了頭,又漸漸地站起了來,向朋友坦白了自己的錯誤,而最終我們握手言和。因爲你,我多了一份真摯的友情。

那是我在頓學累功時,偶然從書層裏翻出了你。那時進展速度緩慢,有的時候我每天廢寢忘食地苦讀,卻沒有太大進展。久而遠之,便開始鬱鬱寡歡。當我在整理書桌時,從一衆課外書的夾層中翻到了你。那時的你被壓的扁扁的,好像一個受了委屈的孩子,遭受着我的冷落。那晚的月亮很皎潔,我手握着你,在臺燈下一頁一頁的翻看着。“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我的臉色有些發燙,回想起了每每刷題時因覺得簡單而繞過的基礎題;“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不禁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總是因爲太看重名次,而忘了基礎知識的紮實,內心的道德修養……你的每一個字,每一個符號都是如此,正好戳中我的內心。在我遭遇挫折之時,你如一位嚴肅的老者,告訴我正確的方向,指引我前行。後來,我按你的建議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終於考出了令人滿意的成績。是你,讓我也成爲了自己的一顆啓明星。

一路走來,慢慢長大,從黑紙白字中窺探出了你一個智慧,有趣,古老的身影。窗外下着雨,今晚的月亮還是很亮,未來的路也還很長,你一定會教給我更多人生智慧,因爲你就是我人生中的那顆啓明星!

《論語》讀後感 篇11

說到國學經典,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論語》,《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儒家重要經典之一,結集工作是由孔子門人及再傳弟子完成的。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是吾憂也。”意思就是說“品德不加以修養,學問不加以講求,聽到了仁義而不遵循實踐,不對的地方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憂懼的”我認爲寫得好。品德不修養,如何去服人,學問不加以進求,融會貫通,如何應用。我們中學生缺的不就是這些?孔子還指出,對於君子來說,除了理想和追求外,道德修養也極爲重要,要經得住困難的考驗,“歲寒而知松柏之後凋也”,看到賢德之人就向其學習;看到不好的就引以爲鑑反省自己。

孔子說:”君子關懷的是道德修養,小人關心的是土地,君子關心仁義,小人關心物質利益。君子能反省自己,小人則怨天尤人。君子不斷的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小人則不斷的走向沉淪。”可見,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有道德修養的人,小人是指缺乏道德修養的人,而聖人則是指對道德理想圓滿實現的人。

列寧就是一個特別遵守公德的人。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着一_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着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着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着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

在現實生活中,不講社會公德的人和事很多。公共場合大聲喧譁、滿嘴髒話;廁所裏,清潔工特地在池邊放了垃圾桶,可仍有人不時地往水池和便池丟菸頭、紙屑,引起堵塞;電影院,銀幕上醒目地放着“請勿吸菸”的提醒語,可仍有人吞雲吐霧,照吸不誤;候車室,有人對垃圾桶視而不見,仍隨地吐痰,使地面齷蹉不堪……這些人我行我素,目中無人,其實質是缺乏社會公德。

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作爲一個禮儀之邦,是不容這些不講公德的行爲長時間存在的.。講公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爲中華民族的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責任將這種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一個人要過上美好的生活,就要學會做人,學會自律,首先是修身,然後纔是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東方人生哲學的核心,它對人格的形成,道德觀的實現,民族素質的提高顯得更爲重要,有利於大家共同建設美麗中國!

《論語》讀後感 篇12

女兒的讀後感《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論的語錄,孔子死後由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輯錄而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他創立了儒家教派,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教育家。《論語》內容廣泛,記載了關於哲學、藝術、倫理、文學、政治、教育等幾個方面的言論,是儒家學派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也是瞭解中國文化絕對不可不讀的作品。《論語》是一本“老古董”。年輕人很少由喜歡它的。他們多半認爲,

都21世紀了,誰還去看古文啊!儘管這樣,還是有人喜歡它的。我就是其中一位。孔夫子是我的偶像,我愛屋及烏才喜歡《論語》的,就決定讀讀它。讀後覺得,他的言論很有道理,可以知道我們爲人處世。我最欣賞的是他“以仁爲本”的思想,他的胸懷和他的學問一樣大。我認爲,沉迷於漫畫書的朋友們,偶爾看看古書,體會一下前人留下的精華,是大有益處的。母親的讀後感作爲當今的父母大多認爲,子女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課題。我也不能脫俗,總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快樂健康地長大,總怕自己沒有教育好她。女兒11歲了,開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了。我不想把我的強加給她,因此,我買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叢書,希望她會從中有所啓發。《論語》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認真閱讀的

第一本。我以前沒有系統地讀過《論語》,和女兒一起讀時才發現,我許多爲人處世的.原則原來都可以在書中找到依據。我很遺憾,以前沒有認真的閱讀過《論語》,更希望女兒能夠從中有所“悟”,如願的話,女兒會從中大獲裨益的。孔子的學習觀,我十分欣賞。他提倡學習不僅限於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和做事,強調在實踐中學習。這與當今社會對孩子們的要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孩子,不僅要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注重能力和人際交往的培養。而這些,孔子在許多許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闢的經典格言告訴了我們應該怎樣去完成。我不認爲女兒學了“見賢思齊”就能立志成爲聖人,學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極孝,學了“學而時習之”就能學會學習,她的領悟需要時間,閱讀《論語》只是對她的思想道德的一個啓蒙。

《論語》讀後感 篇13

從咿呀學語到如今能提筆著文,寒窗苦讀九個春秋,接觸最多,感觸最深的也莫過於孔老夫子的《論語》了。

初讀《論語》是在國小,讀的只是縮略本並且是最簡單的現代漢語,但是卻覺得它樸實無華又富有內涵,只是隻言片語便勾畫出一個擁有仁愛的社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出做人基本條件;“民無信不立”講出治國真諦;“匹夫不可奪志,三軍不可奪帥”醞釀壯志凌雲……這些樸素的文字洗滌了我幼小的心靈,使它明澈無瑕,引我走入文學殿堂,在裏面尋找我自己稚嫩的.夢想……

再讀《論語》是在剛入國中,這次不再是囫圇吞棗,而是在老師的帶領之下細細品味那經典的十則。這時的我才知道它是一本高深莫測的書,每次品讀都會有些不同的收穫。

原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孔聖人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爲現在勾畫好了政治藍圖,或許只是由於人類思想覺悟不夠深,,社會不夠發達未能實現。這句話看了又看,讀了又讀,這才發現,其實人與人之間多些寬容,少些計較,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多爲他人着想,還有什麼比這更美好呢?

在欣賞《論語》的時候,我慢慢咀嚼,細細品味,用它來規範我自己的行爲和學習方法。品讀《論語》時,我明白大孝是我的本分。百行孝爲先。孝是天經地義,人倫之本。木有根,水有源,源遠則流長,根深才葉茂。人也如此,若無父母,不必說自己的抱負是何,只怕連生命也不曾有過。

另外,《論語》在學習方面也給了我莫大的幫助。“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這句話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記得在初四上學期,我急於求成,爲了在考試中的到高分數,拼命做練習冊,每天發揮“零點精神”。卻忽略了書上最基本的例題與定義,輔導書上的解題方法讓我眼花繚亂。後來的結果不言而喻,我在考試中慘敗,老師簡單的分析了試卷,總體一句話就是“基礎知識不牢固,書上內容不熟悉”……於是從那時起,我開始着重於複習書本上的基礎內容,成績漸漸上升,睡眠也足夠了,每天快樂的學習,也沒有最初的頭暈目眩之感了……

是《論語》讓我明白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待人處事之道;是《論語》讓我明白了孝親敬長是本分的道理;是《論語》讓我明白了“溫故知新”可爲師的學習方法……

孔夫子的《論語》博大精深,我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細細品味,以他作爲我自己的鏡子,不斷完善自己,將《論語》的精神付諸於行動,傳揚下去!

《論語》讀後感 篇14

孔子教授學生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我們作爲老師應該教授給學生的。現在的教師面臨巨大的升學壓力,在教學過程中更注重“文”,卻忽略了“行”、“忠”、“信”。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教師在注重知識傳授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

孔子是如何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教授學生的文、行、忠、信的呢?

“不憤不啓,不悱不發”是最好的教學方法。老師在非常瞭解學生的狀況時,非常熟悉所教知識或學生所學知識時,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把學生帶入了一個思考狀,一個學習狀。

其要義是教師要了解學生,教師在上課時,知道學生在想什麼,要說什麼。要求學生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對他們進行啓發、開導,這是符合教學基本規律的。教學中更應該多重視學生學的過程。

舉一反三是最好的學習方法。一般情況下,人類對事物的認識總是以舊事物作爲參照的。因此,要了解或創造新事物,就要從已知的事物中尋找思路和靈感,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現實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我們應善於觀察事物,勤於動腦,凡事多問個爲什麼,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推理分析,做到“舉一反三”,這樣,我們必然能夠時時處處都能有所收穫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既是學習方法也是教學啓示。善於學習的人總是能在一定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而不善於學習的人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卻收效甚微。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獲取知識的能力變成自身素質的一部分。只有“學而不厭”,不斷探索,才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獲得更豐富的知識,也就能更好地位教學服務。教師是學生的.榜樣,希望學生“學而不厭”,教師就要“學而不厭”。“身教重於言傳”,“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一個勤奮學習、善於思考的老師,其學生也必然會繼承老師的勤學善思的傳統。“學而不厭”是“誨人不倦”的基礎。沒有“學”的基礎,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是不可能做到“誨人不倦”的。否則,“誨”也將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缺乏趣味、缺乏創新的。“誨人不倦”要求教師能夠做到樂教、善教。在享受到教育的樂趣和幸福的基礎上,認真研究教育教學中“誨”的方法、途徑、內容,才能真正做到“誨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