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論語>

《論語》讀後感(集合15篇)

論語 閱讀(4.62K)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讀後感(集合15篇)

《論語》讀後感1

于丹教授在闡述處事之道時,講了一個哲學寓言,名叫《豪豬的哲學》:

有一羣豪豬,身上長滿尖利的刺,大家擠在一起取暖過冬。它們老是不知道大家應該保持一種什麼樣的距離才最好,離得稍微遠些,互相借不着熱氣,於是就往一起湊湊;一旦湊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體了,就又開始疏離;離得遠了,大家又覺得寒冷……經過很多次磨合以後,豪豬們才終於找到了一個最恰如其分的距離,那就是在彼此不傷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羣體的溫暖。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面對着各種社會人際關係,如何處理好這些關係?從豪豬的故事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太過親密和太過疏遠都不是最佳距離。

就說夫妻關係吧,過分“親密”,恨不能把對方綁到自己的腰帶上,容不得對方有半點“私密”空間,因爲“愛”而整天疑神疑鬼,這種看似很“在乎”的舉動其實會適得其反的。能夠成爲夫妻,本身是一種緣分,夫妻間的信賴、體貼是非常重要的,婚姻是一種責任,是人生旅途中相互攙扶的伴侶,不能因爲婚姻而失去了自我,成爲彼此的附屬品,更不能把婚姻變成幸福快樂生活的羈絆,這種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確實是很難的。

當然,過分疏遠冷淡也是不可取的,那樣也許就體現不到婚姻存在的價值了,一個冷漠沒有溫暖的家庭誰人會去珍惜呢?夫妻間保持好一定的距離,既不失溫馨甜蜜,又能距離產生美——尊重彼此的興趣愛好,保留最初的神祕和新鮮,在我看來,這應該是夫妻間比較完美的相處之道吧。

朋友間的交往也是如此。很多如漆似膠、親密無間的好朋友卻因過於“親密”,而把自己置於很尷尬的境地。比如,有的朋友把自己的個人隱私告訴了好朋友,後來無意中聽到別人在議論自己的.私密話題,於是,便懷疑是自己的好朋友背叛了自己,好朋友間就出現了隔閡;還比如,有時候好朋友家裏鬧矛盾,本來出於好意幫自己的“姐妹”出主意,誰知最後人家小兩口和好了,作爲朋友的自己卻被對方的丈夫記恨;再比如,出於義氣,借錢給好友,對方卻認爲既然是那麼鐵的哥們,這錢什麼時間還無所謂的,而當你在家人的催促下向朋友催要借款的時候,卻被好友認爲不夠義氣,不夠哥們,結果鬧得不歡而散。凡此種種,生活中屢見不鮮的,究其原因,正是因爲沒有把握好朋友間交往的距離和分寸,正所謂“過猶不及”。

人生在世,離不開社會交往。生活中,我們往往有這樣的體會,當我們還沒有完全走進一個人時,雙方都會非常客氣,都會盡量把自己最優秀的部分展現給對方,這時候的交往是非常美好而令人憧憬期待的,而隨着交往的加深,漸漸的,我們會發現彼此的很多缺點,從而失去了最初的仰視和憧憬。那麼,如果我們彼此保持一種適當的距離呢?也許會魅力永存,永遠充滿期待和憧憬吧。

《論語》讀後感2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它涉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看來,我認爲《論語》主要涉及了做人的道理,學習和教育的道理,爲政之理,禮的道理。

首先,做人的道理。第一,做人要正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也就是說只有正直的人才能在世上生存,不正直的人只會在僥倖躲避災難的的境況下才能生存。第二,做人要有仁德。“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德的人安於仁,聰明的人實行仁也會得到好處。但是對於仁德孔子的要求似乎是很高的,他的`心目中“仁者”幾乎可以與神是同一級別的。第三,做人要孝,孝不僅是在生活中對父母的孝敬,也是對父母的關心也暗含了關心自己。

其次,學習及教育的道理。第一,學習態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求學習是建立在愛好,以學爲樂的基礎上。“默而識之,學而不厭”,“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習不能感到滿足,學習要虛心求教“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有學習態度端正了,才能將學習進行的更深更透。第二,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同時強調學與思的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求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同時精益求精則又是一種學習方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對於現在的學生又是很適用的學習方法。最後《論語》使我明確了學習的目標,“非爲個人的功名利祿,非爲個人的身死榮辱”,“士志於道”,“朝聞道,夕死可矣”。學習的目的在於對道義的追求,“學以致用”也是孔子提到的學習目的。

再次,教育思想:教育即教書育人。而當今社會的教育工作者,似乎只在履行前一個任務,忘卻了“育人”,不成材要成人這句古語告誡我們:育人是在教書之上的。孔子還重視誘導式教學啓發式教育,要求學生觸類旁通,希望弟子能舉一反三。

最後,爲政之道:“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有恥且格”。爲政之人要用仁德;爲政之法用道德用禮教來教化百姓,這樣百姓安居樂業。只有仁德才能

得天下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仁德的君子,人民會信服;他們從政,自然安邦定國。再次爲政不能貪圖蠅小之利,眼前之利棄大局未來之長遠利益於不顧。“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當然,讀及《論語》,我不得不說凡事都有正反面。《論語》中關於禮的說法,我卻不敢苟同;森嚴的等級觀,孔子太過於追求周朝的禮樂制度,卻沒有看到春秋取代周其實是歷史的進步。這也啓示了我們不要偏聽偏信,不要固執己見,在變換中認清形勢,把握時代的潮流。

最後,我只想說《論語》值得一生珍藏,一輩子去閱讀。

《論語》讀後感3

“這五點乃是孔子”仁“的思想核心,它就體現每個人的舉手投足間,自己待人時恭敬,別人也就會尊重自己,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就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恭敬之心帶來寬和的態度,擁有寬廣的胸襟和眼界,衆人自然樂意和你相處,當你已經和他人了交往後,誠信就是你和他人相處的.潤滑劑,是友好關係的保障卡。

接下來,你要學會的就是抓住機遇,敏捷做事,如此,你將建立成就,在這一切之後,似乎你已經達到做人的高度,但這時纔是你體現仁愛的集中,身居高位而不自傲,仍然施惠與他人,與他人分享,最終行五者於天下,爲仁矣。

《論語》讀後感4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先說對人的分類與判斷,我們學論語的目的之一是爲了培養我們的`價值觀,價值觀就包括了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在這一節課,我的到的對君子與小人的分辨是這樣的:君子是有價值觀、原則與思維方式的,所以學習任何知識都會學得比較好,因爲掌握了方法,所以君子可以做各種各樣的事沒有侷限(君子不器)。君子也是二元以上思維,所以與人交往的時候堅持自己的原則但不去攻擊別人(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在學術上的另談),君子先做事然後再說自己做的事,這樣既不會有空話(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也能用在判斷事上)。

《論語》讀後感5

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爲什麼這樣說呢?這半部《論語》就能治天下,靠的是什麼呢?靠的就是《論語》中蘊藏的大智慧啊!

《論語》到底寫的是什麼呢?裏面篇章很多,有關學習的學而篇,有關品行做人的道德篇等等,平時我們經常掛於嘴邊的幾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均出自此書。這些語句隨便找個同學都會說上一兩句,我想這也許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吧。

《論語》裏面的精彩語句數不勝數,但我最喜歡“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內省也。”這句話。意思是:見到賢人聖者就想想自己有沒有他的成就,見到沒有賢者思想的,就要反省一下自己也是不是這個樣子。我一直將這句孔子說的名言刻在心裏,半點不敢忘記,因此養成了爭強好勝,希望自己也能達到別人一樣水平的性格。

《論語》不僅能發人深省,還能使人改變人生觀點。讓頑皮不愛學習的人變得發憤圖強,努力學習;令自卑的人不再自卑,昂首挺胸重新做人;使奸險狡詐的人變得誠實憨厚……從這個角度出發,這難道還算不上是一本好書嗎?

《論語》書中記錄的有勤學之人、守信之人、也有死讀書不求甚解的人,陳正之就是那個勤學之人的代表。他每天以勤補拙,勤學苦練從不間斷,人家讀一遍書,他就翻倍,甚至更多,並在學習中尋找樂趣,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由“陳傻子”變成陳才子,成爲漢代一位很有造詣的博學之士。再如北宋的米芾,他把“學而不厭”當成自己的座右銘,勤練書畫,特別是在練“捺”方面,廢寢忘食。他的妻子是看在眼裏疼在心裏啊,再也忍不住就給他送飯,在送飯的過程中不心小碰了一下米芾的右手,沒想到就這個細節竟寫出了世間少有的一個“捺”,這是一個巧合嗎?正因爲米芾那勤學苦練,終於成爲當時享有盛譽的“宋四家”之一。而曾子則是守信人的代表,他不顧妻子反對,言出必行,說給兒子殺豬就殺,絕不向孩子撒謊,成爲後人誠信的.楷模。《論語》中有些語句的意思確實難以理解,但“讀書死,讀死書,死讀書”這句話總該明白吧。《論語》中也有這種人,誰呢?就是伯樂的兒子。伯樂的兒子不動腦筋,不思上進,手拿着伯樂寫的相馬經去尋找千里馬,結果錯把一隻癩蛤蟆當做千里馬,這種只知讀書,卻不知思考的人,到頭來只會一無所獲,鬧出笑話……

《論語》,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是因爲有關孔子或他的弟子的一個個小故事裏隱藏着一句句至理名言,語言清新自然,構造新穎活潑,翻開書本,其中的人物歷歷在目、躍然紙上。

現在你明白爲什麼“半部《論語》治天下”了吧!

《論語》讀後感6

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戰火紛飛,當時的文人學者們紛紛思考救民於水火,解決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思想學派建立,後又出現了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學派,於是乎,出現先了“百家爭鳴”的學術思想時代。著名的《論語》就是出現在這個時代。《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作,被稱爲“聖賢之書”,是爲人處世的標杆,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間的.言語行事。從某種角度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個人層面的要求,齊家是社會層面的要求,治國平天下是國家層面的要求。就我個人而言,學習論語,主要在做人做事,教育學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方面,對我有很大的啓發。在爲人處世方面提倡“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其一,“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有些人在生活中不顧他人感受,自己不想做或者不願意做的事情強加給別人,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疏遠。看到比自己優秀的人,要多多向他學習,虛心請教,以提升自己的個人素質,看到有人犯錯誤了,要引以爲戒,以別人得到的教訓爲教訓,避免自己犯同樣的錯誤。他還強調“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父母還尚在人世,作爲子女來講要盡孝道,不要去太遠的地方,如果非要去的話,就要告訴父母你要去哪裏,不要讓父母擔心。學習《論語》它會讓你懂得正直的偉大,會讓你知道所謂的“邪不勝正,公道自在人心”所以,你要相信這個世界總是美好的,你要相信這個世界光明磊落的人還是佔大多數的。

其二,孔子在教育學習方面有很多值得當今人借鑑的地方,孔子主張“因材施教,不分貴賤,賢愚,人人都可以受教育”,此外,孔子十分強調“學思結合,知行統一”,他既重視學,又重視思,主張學思並重,思學結合。他在論述學與思的關係時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既反對思而不學,也反對學而不思。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讓我們自己通過提問、思考、總結的學習方法,來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

其三,通過學習《論語》,提高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論語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顯而易見。他講述瞭如何成爲一個真正的人。更在修齊治平上實現安邦立國的大使命。中國曆代先賢,有多少人深受孔子思想感染,從而創作出更多的經典。《論語》中的“仁”、“禮”等中心論點無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正是通過學習《論語》才讓我知道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並非只有四大發明等。這些是我對讀了《論語》之後的個人心得,讀書可以使人明智明理,但不同的人總有不同的感悟,《論語》一書博大精深,承載中國先賢的智慧思維,是我中華之瑰寶。希望大家可以多讀一些這樣的書,會讓我們的人生少走一些彎路。

《論語》讀後感7

《論語》子路篇第18,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注:偷盜)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爲子隱,子爲父隱,直在其中矣。”

說老實話,如果我的親人做了錯事或者犯了法,我也是會爲其隱瞞包庇的,我相信絕大多數人也是會這麼做的`,人之常情嘛,不過我還能意識到我這麼做是錯誤的,而且違法,如果沒被抓住就算了,抓住了就認栽。

可孔子就能夠厚顏無恥顛倒黑白地說“直在其中矣”,你要幹壞事你就幹嘛,你還硬要強詞奪理把你幹壞事說成是“正義的”,自此之後,就開創了中國人一種很惡劣的傳統:即,到底什麼是正義,真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將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解釋成是“正義”“真理”。

《論語》讀後感8

從古至今,一切答案都需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探索。難道別人說的答案都一定是對的'嗎?不是的,一切答案只在與自己去揭開“他”的真面目。論語也是如此,我不贊同孔子的一句話是:“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爲什麼我不贊同孔子的這句話?孔子一直不是說要孝順嗎?可是因爲孔子說這句話而與孔子說要孝道而前後矛盾了。跪羊圖裏寫到:“孝是人道第一步。”學習在第二,安全在第三。難道爲了學習而不顧孝父母和自己的安危了嗎?

《論語》讀後感9

世界上的真理總是最簡單和令人信服的,就像太陽每天升起和落下一樣。《論語》就像一根看不見的鞭子,它總是提醒我們要努力做得越來越好。

--題詞

《論語十二章》是我們近幾天學來的一篇課文。它選取了《論語》中具有代表性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錄。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創辦了私立學校。在教育對象的選擇上,他主張“沒有階級,只有教育”,即學習不分貴賤,德才兼備,他給了老百姓學習知識的機會。

這本書充滿了文字,其中我認爲最精彩的是:“三個人行,一定有我的嚴老師。”。選擇好的,跟隨他們,改變壞的。”而“博學而敬業,問而思”這兩句話。

“三個人,一定有我的嚴老師”,也就是說,三個人一起去,除了我,兩個人,一定有值得學習的東西。去年國慶長假期間,天氣很好。我父母讓我們一起爬山。我遇到一個“雪巴”妹妹。我聽說她媽媽說她是浙江大學大三的學生。她是中學入學考試的第一名學生。我把我妹妹當作我的偶像。我問了很多關於學習的問題。我姐姐耐心地一一解釋。我在路上遇到了一棵漂亮的植物。我妹妹正準備摘呢。我問她:你知道這是什麼植物嗎?我不知道。”“哈哈,我知道,”我驕傲地說。這不是我前幾天在百科全書裏看到的“豆莢”嗎?它是製造肥皂和潤滑油的原料。可祛瘀消腫,治療過敏性皮炎。聽了我的解釋,同齡人的長輩們稱讚我知識淵博,姐姐也稱讚我自卑。事實上,我知道我只是喜歡看課外書。雪巴和她姐姐之間有很大的差距。我暗自發誓,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進入浙江大學。

在我的書房裏掛着一幅有力的書法作品,上面有四個大字:博學和勤奮。這是張錦江先生國小四年級寄給我的。當時,我不明白它的意思。我跑去問我媽媽。我母親說,一個人必須廣泛閱讀,學好,並努力實踐自己所學到的東西。我不明白。直到今天我才明白《論語》的意思。當我在國小的`時候,我在鎮上的學校學習。學生不多。我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我有一種優越感,覺得自己是不可戰勝的。進入國中,學校很大,班上的人數很多,一種無形的壓力讓我的優越感消失了。每天的作業、考試成績,老師都是以優勝劣汰的形式來評價的,看到同學們都很積極,競爭激烈,我也給自己佈置了一個任務:每天作業完成後一定要看半小時的課外書,時間允許的話,再看半小時的英語。雖然有點難,我還是選擇堅持,因爲我知道養成一個好習慣只需要21天。如果我能在21天內堅持下去,那就不難了。”世上沒有難事,只要我肯堅持”,我鼓勵自己,我一定要做最好的自己。

《論語》是儒家智慧的精髓,它教會了我們許多學習方法和態度,也教會了我們許多修身養性的方法。學習《論語》,智慧將代代相傳!

《論語》讀後感10

仔細傾聽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感覺曾經遙遠而枯燥的《論語》一下子變得豐富和溫暖起來。于丹教授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涵,有許多獨到見解,豁然於眼前。

于丹對《論語》的解讀能夠贏得民衆的掌聲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沒有把重點聚焦在什麼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論語的教導直接針對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講解的心靈之道、處事之道都是幫助人的內心需要,這就是當今許多現代中國人的實際需要。人們從於丹的講解中,更多的去理解《論語》中的一些教導,以幫助自己求得心靈的平安,幫助自己爲人處事、幫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當今忙忙碌碌、競爭激烈以及精神相對空虛的情況下,人們更有對內心平安的追求,當然孔子不能給當代中國人完全的精神寄託,但《論語》中的一些內容的確能給人某種心靈安慰,也可以讓人從中學到一些處事之道。

于丹《論語心得》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她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她可以映射着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標也不可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快樂。同樣,對於一所學校目標的`適切制訂,將會增強教職員工的團隊精神;遠大的理想,將激勵人們戰勝各種困難,勇往直前。

前一段時間于丹教授到日本講授論語心得,受歡迎的程度遠遠超過她的想像。這說明日本對儒家文化的重視超過中國。但現代日本等許多國家的政體和經濟發展並非是靠儒家文化,靠的是現代制度創新與文化繼承兩者並行,不是全面拋棄,也不是全面保留。國家擁有現代政體,同時社會、家庭、個人也保留一些傳統的價值觀,這兩者並非矛盾,而是相輔相成。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制度與文化兩者同樣重要,缺一不可,孔子《論語》等傳統文化能幫助人得到一些內心平安以及一些處事之道。于丹論語心得的現象其實是向中國社會啓示如何繼承和保護傳統文化,並同時建立和維護民主、平等、法制的現代社會制度,可以大力提倡傳統文化中對個人價值觀和修養有益的教導。

于丹的心得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智慧,什麼是和諧,什麼是無畏。在於丹對《論語》通俗化的解讀中,無論是“心靈之道”還是“處世之道”,無論是“君子之道”還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種大氣的胸懷,獨到的眼神,加以審視、領悟,並用輕鬆自然的口吻娓娓道來。——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這就是于丹心得帶給人的美麗!

《論語》讀後感11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論語》是孔夫子在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其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之後,又彙集編纂而成的經典語錄。

在中學時代,提及《論語》總是感覺是一門深不可測的學問,很深奧的東西。記得那時,也曾背得幾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等一些"之乎者也"的句子,但那時腦海裏對這些"之乎者也"的句子卻是很膚淺的理解,根本不知道這些句子的精華所在。

前些日子,在CCTV—10"百家講壇"看到于丹教授講的《論語》心得,感觸頗深,索性買本書回家來細細品味,通過讀于丹教授的這本《論語》心得,我瞭解到《論語》並非是以前想像中的那樣深奧,《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

于丹教授"《論語》心得"這本書中,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她把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通過與《論語》完美結合後給予了的精闢闡釋。

通過於丹教授在書中例舉的一則則小故事,我讀懂了,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爲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也讀懂了,心靈中至爲美好的一面是積極的心態、自信和勇敢。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面對各種各樣不同的人,我們往往會感到無力應付,其實只要我們自己有一顆從容鎮定的心,有一種心靈的勇敢,我們就可以變得堅強

同時,我也深深的.瞭解了孔夫子的偉大之處,知道了先賢們曾經說的話,穿越滄桑,時至今日,爲什麼仍然可以讓我們後人受益匪淺。知道了幾千年來,爲什麼世人仍願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爲座右銘,作爲修身養性的準則。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讓我們在生活中學會了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生活是美好的,幸福更是一種生活中美好的感覺,我們更要用良好的心態去體會幸福,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論語》讀後感12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可以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人讀出了“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遠”的凌雲壯志,有人讀出了“朝聞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讀論語,更多的則是像看到一個長者坐在一羣年輕人中間,同他們暢談自己的人生感悟,試圖讓他們懂得:人應該如何度過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爲一個平凡人,應該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其實,作爲一個基礎教育工作者,這正是我們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東西。

人應該如何生活呢?孔子給出的第一個答案便是“愛”。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孔子最看重的東西似乎是“禮”,如何宴請賓客,如何侍奉國君,所以禮節他都一板一眼、嚴謹無差,並認爲禮樂是治國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可見在他看來,沒有仁愛的根基,禮也是無用的'。這點孔子曾反覆闡述。尤其是對父母之愛。他談論孝,人人都說孝就是奉養父母,而他卻說如果不能從心底裏敬愛父母,這又與飼養犬馬有何區別?事實上,也只有基於真誠的親子之愛,纔有可能達到真正的孝道。當別人向他請教治喪之禮時,他簡潔的回答:“與其易也,甯戚”,與其在面子上搞得隆重,不如從心底裏真的爲逝者悲傷,一場充滿愛的喪禮,纔是對死者真正的尊重。其實,不論是古今中外,對於任何人來講,愛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們能夠達致幸福快樂的階梯,不懂愛的人便不會懂得生活。但今天的孩子呢,他們受過更好的早期教育,很多孩子比我們那個時候更聰明更靈巧,卻很少看到他們對父母的體諒和感激,父母盡最大所能給了孩子一切,讓孩子覺得接受別人的關愛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卻獨獨忘記教會孩子如何去愛他人,而愛的缺失,不僅僅會讓孩子在今後的集體生活中遇到種種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沒有愛的人,無法體會到生活中最高的快樂。因此,真誠的仁愛之心,是孔子反覆向他的學生所強調的,這也應該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恆中心。

除了這些精神層面的生活以外,孔子還很關注人們日常的行爲。給我印象很深的是孔子對“玩”的態度,他把玩看作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完整的人生需要有充分的消遣和遊戲。在“志於道、依於仁”的同時,他也不忘“遊於藝”,當他閒居在家時,一改在朝中謹慎之貌,而是“申申如也”,放鬆自然。當看到別人飽食終日,他便勸人下下棋,也是很有益的活動。總之,生活的快樂總是可以自己尋找的,生活的色彩也不應該是單一的。

我感覺《論語》和其它經典的最大不同在於,它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致幸福,它是溫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們每個人在學習其它各種知識之前最應該學習的,也是我們教師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因爲它關乎一個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擁有充實的內心世界。在今天這個充滿了誘惑和選擇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們去用心感悟。

《論語》讀後感13

《論語》這本書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本書。這本書一共有20個篇章,每篇都有它的意義。

第一篇是《學而》,共有十六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學習應該經常的去複習、實踐,不是很愉快的事嗎?這句話告訴我了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和好的學習態度。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這句話的意思是做爲別人的`子女,在家裏應該孝順父母,在外面應該尊敬兄長。這一句跟我們背的《弟子規》裏面的宗旨一樣:孝順。

《學而》裏面還有很多名句,值得我去學習。它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

《論語》讀後感14

這個假期,我讀了《論語》,其中有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其不善者而改之”,給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總會有一個人可以當我的,學習他的優點。發現他們有缺點,就要趕快檢查自己是否也有那種不足,如果有,馬上去改正,這樣就會做得更加完美。孔子這種謙虛好學的'精神,令人欽佩。

我們班裏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有的好,有的體育好,有的唱歌好,有的樂於助人……他們的優點都值得我好好學習,這樣我也會越來越優秀。

《論語》讀後感15

我從三年級開始讀論語,到現在會背好多了。裏面的每一章都使我有新的感悟,但是讓我最受益非淺的還是那句話,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意思是學完新東西后一定要去溫習,每次溫習就會有新的'發現和新的體會,說是這麼說,可日常生活裏的我並不是那麼做的。記得有一 次,我去上奧數課,在課堂上老師講的一個新知識我聽的不是太懂,下課時也沒有去問老師。一回到家就跑去和妹妹玩了,早就把這件事情拋到九霄雲外了。現在想 想的確不應該這樣,從此以後遇到不懂的就問,有時間的話我還會把三年級地題拿來複習,每一次我都會更深地理解,偶爾還會發現一些以前沒有注意到的知識。從 這一點,我就認識到了複習的重要性。

論語中不單是這一條,還有許多其它對我有益的知識,通過學習,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遇到困難,就要去克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