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論語>

論語讀後感合集14篇

論語 閱讀(2.64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論語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論語讀後感合集14篇

論語讀後感 篇1

本文中有一句話對我的觸動很大:里仁爲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它的意思就是說,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纔是美好的。如果不選擇有仁德的住處,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孟母三遷的故事以及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與此很有些相似之處,都強調優秀的外在環境、氛圍對人的影響。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明白,外在環境對人各方面的影響極大,直接影響到人的整體素質、人生觀、價值觀、生活品位、處世方式等等。舉個簡單的例子:出身時代官宦家庭的子弟,一般都是經綸滿腹,溫文儒雅,言行舉止之間與寒素出身的人雖不敢說有霄壤之別,用涇渭分明來形容應該不爲太過。因爲自小就接受某種環境的浸潤薰陶,不自覺間已經將其融爲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整日與博雅的大家爲伍、與高手過招一樣,自己的水平在不經意中就有了長進。處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學校,作爲教育人培養人的主陣地,應該十分重視良好校園氛圍的創設。社會上影響較大的“擇校”現象,其實擇的.也就是學校的氛圍。很多學校都提出了營造某某校園的口號,很振奮人心。如果真正落到實處的話,前景十分喜人。作爲老師,作爲教育的守望者,我們盼望着琅琅的書聲充滿校園,盼望着好學、禮讓之風瀰漫校園,盼望着文明之花開遍校園,讓就學于思的孩子能健康幸福地成長。如此,學校、教師都應允了相應的社會職責,何愁培養不出祖國之棟樑。

論語讀後感 篇2

論語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一生的言行舉止的綜合,可謂是儒家的精華,儒家育人的必備品並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爲儒家文化的四大金典作品。

在封建時期,如果三字經是家喻戶曉,那麼論語就是代代相傳舉一個例子跟大家交流一下他的意思,最經典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段可謂是論語的經典,我可不會像大多數人那樣,長篇大論解釋一番,然後加個結尾就結束了。其實,第一段話告訴我們的其實很簡單,要苦中作樂,學完之後要溫習,不苦嗎(老師別打我,這是我們的心聲,不信你去問)有朋友自遠方來了,自己又要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了,不苦嗎(爸媽,我沒別的'意思,饒了我吧),朋友來了還不理解你的話,更苦吧(我不是說大家文盲,說這一段話我得罪了多少人啊)但我們還是要“不亦說乎”,“不亦樂乎”“不亦君子乎”,不是嗎。下一段簡直就是瞎扯,有誰每天都反省自己啊,想着怎麼氣死老師還來不及呢。是不是我則麼一解釋,我是不是又爲大家樹立了一個新的世界觀。

其實啊,論語遠比我說得要高深,我相信我們的前輩說的話是沒錯的,相信大家也是吧。

論語讀後感 篇3

說到國學, 博大精深。以各學派思想爲中心的書籍也是甚多。學派有以孔子,孟子爲代表的儒學;以老子,莊子爲代表的道學;以韓非子爲代表的法學……而《論語》中所謂的國學是狹義的'國學,側重儒學。

《論語》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儒家典籍,讀書人一直將它列爲必讀之書。它是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論的編匯,共二十篇。《論語》的“論”字包含了討論、編次的意思。

要了解儒學和《論語》,就要了解孔子這個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是儒學派的創始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大家都說孔了是聖人,而孟子就更確切地說孔子是聖之時者,意思就是說是聖人中最識時務的。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孔子善於處世,,很知道因時制宜。

孔子之所以被人尊重,是因爲孔子的儒學思想首推“仁”。孔子把“仁”作爲人的最高精神境界,將“孝”“悌”作爲“仁”的基礎,敬愛父母兄長是實現仁德的第一要求,也是建立社會秩序的基石。正如孔子所說的“入則孝,出則弟”,才能“泛愛衆而親仁”。“仁”的第二要素是誠信,具“忠信”並提。曾子把“信”作爲每日三省的內容之一,“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則說“人而無信,不則其可也”。在儒學中,“信”與“孝、悌”一樣,也是實踐“仁”最高道德原則的一個重要的基礎道德規範。

論語讀後感 篇4

每年暑假,媽媽都會給我補習很多課,比如說:數學、語文、英語。可是,今年暑假只給我報了個小靈童國學班,學的是兩千多年前的《論語》,我開始以爲沒有什麼用,可是學了之後,我才知道它的重要性。

《論語》這本書,是根據孔子和他的`學生的對話來編寫的。老師教書的方法也很特別,以蓋笑臉讓我們互相比較,在競爭中學習。老師並不強求我們背誦,只是讓我們大聲朗讀,用多種形式去讀,所以,我們心裏沒有壓力,感覺很輕鬆。所以,在不知不覺中,許多內容就能熟讀背誦了。在課堂上,老師常常會選出一些與我們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句子,讓我們獨立思考,可以相互討論,然後講講意思,最後老師進行點評、補充、總結。

我性格比較內向,在國學班學習一段時間後,大家都說我變得開朗多了。上課的時候,我們經常進行一分鐘演講,我感覺這對提升我們的記憶能力、理解能力和演講能力很有幫助。我上臺也由非常緊張到比較自如,不再像以前那麼膽怯了。下課的時候老師會帶我們玩一些健身小遊戲。

《論語》裏好學的顏回,我最喜歡,因爲“回也聞一以知十,”就是說顏回能夠舉一反三。如果同學們都能做到這樣,學習肯定會容易得多。這本書裏的許多道理、方法,對以後的學習一定會有幫助,所以,我覺得學習《論語》非常好。

論語讀後感 篇5

一個作風嚴謹的人,有着習慣成自然的作派,人前不做作,人後不猙獰,即使在家裏,衣着也不散亂,神情也不放縱,這不就是仁者所追求的“泰而不驕,威而不猛”麼?孔子主張張弛有度,既不能張而不弛,也不能弛而不張。做事時精神張滿,唯恐出現差池;閒暇時精神鬆弛,唯恐休息不好。只有充分地休息,才能保證充足的精力工作,這就是以弛保張,

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有鐵打的意志,但沒有鐵打的'身體,就像一部高速運轉的機器,性能再好,也要定期檢修維護。人也是一樣,工作時精神高度集中,就像機器在高速運轉。閒暇時精神爲之放鬆,就像機器在檢修維護。人的每次檢修維護,都是爲下次能量積聚作準備。如果本次休息不足,下次的能量積聚也就不完美。

老子說:“愛以身爲天下,若可託天下。”就是說爲了治理天下而愛惜自己的身體,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作爲一個普通人,如果爲了把某項工作做好,把空閒時間用來充分地休息,而不願用來拚酒或者狂歡,上位的人就可以放心地把這項工作交給他去做了。因爲注意休息的人是在全力工作,而不注意休息的人是在憑興趣工作,一旦興趣索然,工作的積極性也就蕩然無存了。

所以說,君子之修養,閒暇時精神放鬆,但不怠惰放肆,工作時專心致志,但不忙亂嚴厲,這就是君子所追求的中和之氣。中和就是人身內在活動表現出來而又不傷人之本性,爲外物所喜悅。

論語讀後感 篇6

這兩天,班主任常老師帶我們進入了文言文的海洋,我們學習了兩篇文言文,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是剛學的《論語十則》。

《論語十則》是由孔子的弟子們收集孔子等人的言行編制而成的,我們學習的十則,主要是告訴我們學習方法和學習的態度,子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一句話交給學習時面對知識,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的學習態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閃着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一句話教給我一個取長補短,就是取別人的長處優點來學習,來彌補自己的短處,別人的短處,自己也要注意的學習方法;子曰:“溫故而知新”,這讓我明白了知識就要複習,要學會從舊的知識中練出新知識的道理。

孔子等人在幾千年前就知道這麼多的學習方法的態度,真是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敬佩不已,然而古人都知道的'道理,可現在很多的的同學都不懂得,比如說,有的同學學到了知識,學完就是學完了,他一不記二不背,老師說的話當耳旁風,有的同學,按老師的要求完成作業,作業完了就沒事了,該玩就玩該吃就吃,既不復習也不預習,還有的同學,遇到難題就在那亂做,老師問他會不會,他就說會,一天蒙過去了,兩天也蒙過去了,一到考試的時候就傻眼了,都是以前的時候不會也裝懂,分數一下來,就更呆了,20分30分,自己看着都臉紅,這都是不懂學習方法與態度造成的。

學習《論語十則》,給我很大的啓發,我也學會了學習方法,所以我要好好的學習。

論語讀後感 篇7

上週日犯錯被老師抓進008,其中有不少冤情不再一一解釋,因爲在這裏跟生活老師就沒什麼道理可講,什麼是理?他們一直把嗓門大,我是老師當成理,如此玷污了老師這倆字,禽獸到什麼地步可想而知,無恥到這種程度也太不容易了~~~ 話歸正傳,在008我利用多餘時間,看完從國小到高中左耳進右耳出的三本書《論語》《大學》《中庸》,首先最大的感覺是中華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整個民族的文化傳統之根,數千年來從未改變,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蹟,《論語》《大學》《中庸》 讀後感。爲什麼孔孟的儒家仁愛思想能夠流傳千年呢?普天之下老百姓佔大多數,老百姓最大的.願望就是那些政治家不要打擾他們,安安心心的種地,賺點小錢,一家人平平安安,享受晚年,苦點累點沒關係。可現實是殘酷的,歷史上總有那麼幾個喜歡鬧事的,今天打打他明天敲敲你,一場戰爭下來最大的受害者還是老百姓,這個時候孔子就出現了,他認爲統治者們應該以仁以仁志國,這樣才能受到百姓的擁護,而百姓也是這樣想的,孔子的思想正是爲大衆所想,所以會受到老百姓喜愛和推薦,正好西漢時期窮人出身的董仲舒也是其中之一,他的獨尊儒術建議得到漢武帝支持,於是儒家的經典流傳於世,經久不衰。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仁政,什麼是仁,孔子認爲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纔是仁,當然做些的都很難,但想象一下,如果一個皇帝全部都能做到了,是一個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的好皇帝,他還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嗎?

從歷史上的規律來看,好人幾乎沒一個好下場,劉備以仁義待天下,雖有衆多民擁護,但最後仍是未統天下留終生遺憾。明皇帝朱允炆,不折不扣的好人,但最後被其兄弟逼下皇位。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

論語讀後感 篇8

讀完《論語》,坐着發呆,迷茫中,《莊子.秋水》中的一句話,浮上心頭。 “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能害之也。”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角色是什麼?是一位在文化封凍的河流上用肩膀奮力拉船的縴夫,是一名在“人治”與“專制”之間撐船的擺渡人。一個自由的思想家,卻因爲世事的束縛、統治的變遷或被哄擡或被蜚斥,終己一生在困境中追求着不得志的“仁”的理想。好心人一直在呼籲同情弱者,卻又總是將至德者歸入強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屬於同情範圍。其實,世間多數出色者都因爲衆人的分享、爭搶和排擠而成了最弱的弱者。孔子就是最好的例證。

在談論理想時,那淺淺的一句:“吾與點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所包含的'已然淡漠的不得志,又怎能不引人喟嘆?《論語》中並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而是質樸的道理和,以身作則。細想身邊常有這些品格的展露,而習慣於淡漠的我們卻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待。也許華夏的血脈裏,正有“君子“的影子,只是經過孔子等至德者的吐納,將它凝固住了,現之以墨字,代代相傳。或許至德者從不抱怨,通過字裏行間,只能隱約看見孔子影影綽綽的無奈。記得有人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擁有一整部《論語》的孔子,留下的卻只有無奈的隱忍。

論語讀後感 篇9

“閉上眼用自己的道德與良心來感知這個世界,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夢想,做品德高尚的人。”

青春,是與七個自己相遇,一個明媚,一個憂傷,一個華麗,一個冒險,一個倔強,一個柔軟,最後那個,正在成長。《論語》就如我成長路上的明燈,給在黑暗中徘徊的我一點光亮,給心靈一點開闊。

我總是憂慮、困惑、不安,於那複雜的人性、交際,於那社會的黑暗與光明,於那前途的未知渺茫,我在尋找一種真理,抑或是信仰,爲了一種不流於俗的人生。這太詩意。物慾橫飛的年代,普遍趨同的價值觀,追求效益的生活方式,金錢至上的成功學,人們的精神家園荒蕪一片。我未踏入社會,身在校園也深感這一趨勢之猛,覺得也終將不會免於隨波逐流。因爲不安,獨樹一幟就有危險感,本就沒有安全感可言,因此獨步之日艱難又漫漫。

儘管現實險峻,但還是不想放棄,就像孔子面臨當時道德世風同樣不好的社會,即使各國都不接納、認可自己的政治主張,他還是以一顆海納百川的心去包容這個世界,用愛和這個世界和解,不管他人怎樣,以一身正氣去做一名正人君子。“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從開始學習論語到最後,我一直深有感觸: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自己的心太狹小。孔子對待一切不仁不義之人之事,縱然生氣,但都不至於將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淵,而是用寬容的心,仁厚的愛去和他們和解,這也就是爲什麼他是教化無數人的先聖的原因。

論語讀後感 篇10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中給我感觸比較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爲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這兩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爲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爲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36人的班集體裏,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高手。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爲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爲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讀後感 篇11

和上面的那一段相對應。讓我們看看《論語》中廣爲人知的這段話: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上面是一段常被人們引用作爲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但不知大家注意過其中體現出來的孔子對矛盾的處理方法嗎?冉有遇事猶豫,而子路性急(“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論語》公治長第五)。“退”和“兼人”(一下子激動能頂幾個人)都是偏向了極端。所以孔子對冉有和子路相同的提問給出了相反的回答。目的.當然是讓他們回到矛盾的平衡點上去。

說到這裏,岔開說幾句。因爲孔子教導弟子是因材施教的,其對弟子所說的某句話往往是針對弟子的偏向或不足說的,我們不能將某一兩句話抓住看作是孔子對某個問題的看法,甚至抓住幾章中孔子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說法得出“《論語》是矛盾的”的結論,而應該聯繫整體,聯繫生活地把握。我們應該相信,整部《論語》應該是統一的。尤其是在背景或上下文不太清楚的章節,更不應該斷章取義地作訓詁學上的文章。

論語讀後感 篇12

本學期老師組織我們讀《論語》。學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老師一遍遍在課堂上講解所謂何意,我在下面聽得雲裏霧裏,想不通這古人好好的話幹嘛要說成這樣,在我眼裏,古人的經典文章一直是深奧難懂。

課間隨意翻閱書本,不覺被裏面的內容牢牢吸引了,這本書不像我想象的.那麼枯燥難懂,論語中的經典話語加上一個個小故事,變得生動形象,從中可以學到很多爲人處世的道理,每當夜晚難以入眠時,我便捧着它細細品味,細讀之中,也讀出了一點點自己的心得.

爲人之道,貴在真誠.自懂事以來就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有些人處世圓滑,左右逢緣;有些人巧舌如簧,善於奉承;有些人耿直憨厚,善良樸實;有些人刻苦兢業,舍已爲公;有些人無爲頹廢,胸無大志.這些類型,我覺得都和自己對不上號,我自己卻是挺喜歡真實,不太會耍弄心機,也不善於推卸任務,也許源於老師對我的教導:做一個真誠的人.真誠是搞好人際關係的良方,與人交往,不虛僞,不矯飾,真誠地面對每一個人,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我想他人也會熱情地接受你.

這本書還一直放在我的牀頭,有些故事我還沒有細細地讀完,不過我想我會擠出時間去細品的,看着書櫃里長年作爲裝飾品的書籍,我很慚愧,沒把書當成自己的朋友,我想我會重新去認識它們,就像《論語》裏說的,爲人之道,貴在真誠。

論語讀後感 篇13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作者以全新的視角,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對《論語》做了形象,生動,具有時代性的解讀。使讀者更容易親近具有上千年的文化鉅著《論語》。正如她自己所說:“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作者把此書分爲八個小章節來敘述。讓我體會到:天地人之道——寬容,心靈之道——自信與淡定,處世之道——同理心,君子之道——和而不同;交友之道——修身養性,理想之道——心靈快樂,人生之道——仁愛之心。她使我反思過去,總結經驗;她使我審視現在,定位自己;她使我冷靜下來,規劃人生。對於我來說是一次徹底的精神洗禮!我覺得她適合社會上每一個人去品味,思考,享受!

《論語》中到處都是樸素的,就好像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故事,而很少長篇的大道理,我們不會覺得《論語》所說的遙不可及,而是會感到很溫暖,很親切。我覺得每個人看了于丹的解讀都會深有體會。

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那是將《論語》奉爲中國人文思想的淵源;而看了于丹的解讀,我覺得“半部《論語》修自身”人人都可以視之爲一眼溫暖的“問病泉”。書中的每一句都會讓你有所得,這不是我們讀書的目的嗎?

仁者見其仁,智者見其智。經典的價值也許就是“道不遠人”。道理或許離我們並不遠,也不高高在上,她並不需要我們頂禮膜拜。而恰恰在於它的包容與流動,可以讓千古人羣溫暖地浸潤其中,在每一個生命個體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歸的價值。願更多的人能去享用這一精神大餐!

論語讀後感 篇14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論語》開篇的第一章,宋代大儒朱熹對此評價極高,說孔子的這幾句話“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縱觀人的一生也不外乎三樣事情最重要,即:自我學習、人際交往、提高道德修養。

在開篇,孔子首先提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教育理念。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是學習很重要,二是在學習中要講究方法,即時常溫習和實踐,帶着快樂的情緒去學習。人生有涯,而學無止境,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學習永遠是人一生中的頭等大事。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強調的是人際交往。人是羣居動物,任何人都不能脫離羣體而孤立存在。朋友是性格相仿、志趣相投、文化層次相近、心靈相通的人。好的朋友,既是益友,又是良師,所以,任何人如果沒有良好的社交就不能有長遠的'發展和進步。

“人不知,而不慍”強調的則是人的道德修養和自我人格的塑造。對於別人的不理解不去惱怒和怪罪,體現的是君子寬以待人的大度風範,也是儒家所要求的作爲君子的最基本的要求。成爲別人眼中的焦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顆謙恭的心和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你若芳香,蝴蝶自來,是金子終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