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語文>

《大師》閱讀答案

語文 閱讀(8.42K)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我們會經常接觸並使用閱讀答案,藉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握此類題型的解題思路和方法。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自己的閱讀答案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師》閱讀答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師》閱讀答案

《大師》閱讀答案1

①在我小的時候,我因家貧而身體很弱。我九歲才入學。因家貧體弱,母親有時候想教我去上學,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怕交不上學費,所以一直到九歲我還不識一個字。說不定,我會一輩子也得不到讀書的機會。因爲母親雖然知道讀書的重要,可是每月間三四吊錢的學費,實在讓她爲難。母親是最喜臉面的人。她遲疑不決,光陰又不等待着任何人,荒來荒去,我也許就長到十多歲了。一個十多歲的貧而不識字的孩子,很自然的是去作個小買賣

——弄個小筐,賣些花生,煮豌豆,或櫻桃什麼的。要不然就是去學徒。母親很愛我,但是假若我能去作學徒,或提籃沿街賣櫻桃而每天賺幾百錢,她或者就不會堅決的反對。窮困比愛心更有力量。

②有一天劉大叔偶然的來了。我說“偶然的”,因爲他不常來看我們。他是個極富的人,儘管他心中並無貧富之別,可是他的財富使他終日不得閒,幾乎沒有工夫來看窮朋友。一進門,他看見了我。“孩子幾歲了?上學沒有?”他問我的母親。他的聲音是那麼洪亮,他的衣服是那麼華麗,他的眼是那麼亮,他的臉和手是那麼白嫩肥胖,使我感到我大概是犯了什麼罪。我們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幾乎禁不住他的聲音的震動。等我母親回答完,劉大叔馬上決定:“明天早上我來,帶他上學,學錢、書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誰知道上學是怎麼一回事呢!

③自從作了學生以後,我時常到劉大叔的家中去。他的宅子有兩個大院子,院中幾十間房屋都是出廊的。院後,還有一座相當大的花園。宅子的左右前後全是他的房屋,若是把那些房子齊齊的排起來,可以佔半條大街。此外,他還有幾處鋪店。每逢我去,他必招呼我吃飯,或給我一些我沒有看見過的點心。他絕不以我爲一個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闊大爺,但是他不以富傲人。

④在我由私塾轉入公立學校去的時候,劉大叔又來幫忙。這時候,他的財產已大半出了手。他是闊大爺,他只懂得花錢,而不知道計算。人們吃他,他甘心教他們吃;人們騙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財產有一部分是賣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騙了去的。他不管,他的笑聲照舊是洪亮的。

⑤到我在中學畢業的時候,他已一貧如洗,什麼財產也沒有了,只剩下那個後花園。不過,在這個時候,假若他肯用用心思,去調整他的產業,他還能有辦法教自己豐衣足食,因爲他的好多財產是被人家騙了去的。可是,他不肯去請律師。貧與富在他心中是完全一樣的。假若在這時候,他要是不再隨便花錢,他至少可以保住那座花園,和城外的地產。可是,他好善。儘管他自己的兒女受着飢寒,儘管他自己受盡折磨,他還是去辦貧兒學校、粥廠等等慈善事業。他忘了自己。就是在這個時候,我和他過往的最密。他辦貧兒學校,我去作義務教師。他施捨糧米,我去幫忙調查及散放。在我的心裏,我很明白:放糧放錢不過只是延長貧民的受苦難的日期,而不足以阻攔住死亡。但是,看劉大叔那麼熱心,那麼真誠,我就顧不得和他辯論,而只好也出點力了。即使我和他辯論,我也不會得勝,人情是往往能戰敗理智的。

⑥在我出國以前,劉大叔的兒子死了。而後,他的花園也出了手。他入廟爲僧,夫人與小姐入庵爲尼。由他的性格來說,他似乎勢必走入避世學禪的一途。但是由他的生活習慣上來說,大家總以爲他不過能念念經,佈施佈施僧道而已,而絕對不會受戒出家。他居然出了家。在以前,他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現在,他每日一餐,入秋還穿着件夏布道袍。這樣苦修,他的臉上還是紅紅的,笑聲還是洪亮的。對佛學,他有多麼深的認識,我不敢說,我卻真知道他是個好和尚。他知道一點便去作一點,能作一點便作一點。他的學問也許不高,但是他所知道的都能見諸實行。

⑦出家以後,他不久就作了一座大寺的方丈。可是沒有好久就被驅逐出來。他是要作真和尚,所以他不惜變賣廟產去救濟苦人。廟裏不要這種方丈。一般地說,方丈的責任是要擴充廟產,而不是救苦救難的。離開大寺,他到一座沒有任何產業的廟裏作方丈。他自己既沒有錢,他還須天天爲僧衆們找到齋吃。同時,他還舉辦粥廠等等慈善事業。他窮,他忙,他每日只進一頓簡單的素餐,可是他的笑聲還是那麼洪亮。他的廟裏不應佛事,趕到有人來請,他便領着僧衆給人家去唪真經,不要報酬。他整天不在廟裏,但是他並沒忘了修持;他持戒越來越嚴,對經義也深有所獲。誰見到這位破和尚也不曾想到他會是個在金子里長起來的闊大爺。

⑧去年,有一天他正給一位圓寂了的和尚唸經,他忽然閉上了眼,就坐化了。火葬後,人們在他的身上發現許多舍利。

⑨沒有他,我也許一輩子也不會入學讀書。沒有他,我也許永遠想不起幫助別人有什麼樂趣與意義。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確相信他的居心與苦行是與佛極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質上都受過他的好處,現在我的確願意他真的成了佛,並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領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樣!

⑩他是宗月大師。

(選自人民文學出版社《老舍全集》第十一卷,有刪改)

17.根據朗讀作品內容填空。(3分)

“我”小時候,劉大叔作爲一名闊大爺,他①,改變了“我”的命運;“我”中學畢業,劉大叔②,他還是去辦貧兒學校等慈善事業;後來,劉大叔③,他仍然辦粥場等慈善事業,直到坐化:這就是宗月大師助人向善的一生。

18.下面對作品理解有誤的一項是(2分)

A.第②段的劃線語句運用誇張的手法,既體現了“我”家的貧窮,又表現了劉大叔聲音的洪亮和麪對窮人的優越感。

B.文中多次寫到宗月大師洪亮的笑聲,這既是他的聲音特點,也源於他樂觀開朗的個性,也是他幫助別人之後喜悅之情的流露。

C.第⑦段劃線語句中“破和尚”與“闊大爺”形成對比,表現了宗月大師捨棄家業、救濟窮人的濟世情懷。

D.作者在前文一直以“劉大叔”來稱呼宗月大師,最後才點明“他是宗月大師”,這一稱呼的變化,表明老舍先生對宗月大師的敬仰。

19.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朗讀才能更動人。請仿照朗讀設計示例,從重音的角度對下面選文進行朗讀設計。(2分)

朗讀設計示例

選文:因家貧體弱,母親有時候想教我去上學,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怕交不上學費,所以一直到九歲我還不識一個字。

設計:“更”要重讀,強調母親面對家貧的無奈;“一直到”“一個”重讀,強調自己境遇的可悲,暗含對之後得到宗月大師資助的感激。

選文:沒有他,我也許一輩子也不會入學讀書。沒有他,我也許永遠想不起幫助別人有什麼樂趣與意義。

設計:

20.濮存昕爲什麼選《宗月大師》朗讀?爲什麼要把這篇文章獻給榮大夫?談談你的理解。

17.答案示例:

①資助我上學②一貧如洗③入廟爲僧

(3分。每空1分)

18.答案:A(2分)

19.答案示例:

“他”重讀,強烈表達了“我”對宗月大師的感激之情;“一輩子”“永遠”重讀,強調宗月大師對於“我”人生的重要意義。

(2分。重音設計1分,文章理解1分)

20.答案示例1:

《宗月大師》中宗月大師資助老舍上學,改變了老舍的命運;生活中,濮存昕曾得到榮大夫的醫治,改變了命運。濮存昕選擇這篇文章來表達對榮大夫的感激之情。

答案示例2:

濮存昕與文中的老舍有共同的遭遇,都受到過別人的幫助,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濮存昕選擇這篇文章來讚美像榮大夫和宗月大師那樣幫助別人的人。

(4分。涉及《宗月大師》內容1分,涉及濮存昕經歷1分,共同點1分,表達情感1分)

《大師》閱讀答案2

衆所周知,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是以“幽默文學”著稱於世的;鮮爲人知的是,他居然是一個愛流淚的人。

有一回,林語堂先生爲女兒講唐詩,講到崔護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時,他動情地哭了,哭得涕淚橫流,將書都打溼了。有時和女兒一起讀《紅樓夢》,他也哭得眼淚汪汪的。

再說說文壇名家沈從文先生。研究他的專家親口說:“沈從文本來就是感情纖細、敏銳的人,流淚是感情表達的一種自然方式;同時,他也是個隱忍的人,會用其他的方式來壓抑、分散或者表達感情。”

沈從文的確是個隱忍的人,但在晚年的時候,他開始變得越來越容易流淚了。“文革”中,沈從文先生的孫女沈紅在學校因成績好、守紀律,而受到厭學頑童的欺負,沈從文聽說了這件事後,立刻掉了眼淚。

1977年,詩人穆旦去世,年僅59歲。沈從文與穆旦交往很深,因此,聽說了穆旦的死訊後,他流淚了——,“得消息時,不禁老淚縱橫!”在家中聽到傷感的音樂,他也會流淚,據沈虎雛回憶說:“一次,母親見他(沈從文)獨坐在藤椅上垂淚,忙問是怎麼回事,他指指收音機——正播放一首二胡曲,哀婉纏綿。他說:‘怎麼會……拉得那麼好……’淚水又涌出,他講不下去了。”

1985年6月19日,夏鼐突然去世了,沈從文先生知道後,大哭了一場;1985年,雜誌社的幾個記者到沈從文家採訪他,問起“文革”的事,沈從文說:“在‘文革’裏,我最大的功勞是掃廁所,特別是女廁所,我打掃得可乾淨了。”一名女記者聽了,便走過去擁着老人肩膀說:“沈老,您真是受委屈了!”沒想到,沈從文聽完這句話後,抱着那個女記者的胳膊,嚎啕大哭起來,什麼也不說,就是不停地哭。後來,還是夫人張兆和走過來,像哄小孩子一樣,一邊撫摸,一邊安慰,他才安靜下來。

1987年,著名畫家黃永玉先生得到一張碑文拓片,碑是熊希齡的一個部屬立的,落款處刻着:“譚陽鄧其鑑撰文,渭陽沈從文書丹,渭陽沈嶽煥篆額(沈嶽煥是沈從文的原名)。”黃永玉的好友黃苗子看後,稱讚說:“這真不可思議,要說是天才,這就是天才,這才叫書法!”

後來,黃永玉把這張拓片拿給沈從文先生看,“我帶給表叔看,他注視了好一會兒,靜靜地哭了。我妻子說:‘表叔,不要哭。你十九歲就寫得那麼好,多了不得!是不是,你好神氣!永玉六十多歲也寫不出!”

1987年7月,瑞典作家漢森和漢學家倪爾思對沈從文先生進行了訪問,漢森給沈從文帶來了一份複印件,是1949年瑞典雜誌上刊登的沈從文的《蕭蕭》,上面有瑞典一家出版社出版的《邊城》的廣告,漢森說:“我昨天看了英文的《貴生》,這是寫的……”沈從文接着話說:“對被壓迫的人的同情。”說完這句話,沈從文忽然流淚了……

1982年5月,沈從文先生回了一次故鄉——湖南省鳳凰縣,在家鄉聽“儺堂戲”時,聽着聽着就流淚了,黃永玉在文字中做了這樣的記述:“一天下午,城裏十幾位熟人帶着鑼鼓上院子來唱‘高腔’和‘儺堂’。頭一句記得是‘李三娘’,嗩吶一響,從文表叔交着腿,雙手置膝地靜穆起來。‘……不信……芳……春……厭老人……’聽到這裏,他和另外幾位朋友都哭了。眼睛裏滿是淚水,又滴在手背上。他仍然一動不動。”後來,生病在家,偶然聽到“儺堂”兩個字時,他也會默默地流淚。

文學大師們的眼淚,既有對弱者的同情,也 有對逝去歲月的傷懷,還有對故去親友的懷念,讓世人看到了他們的真性情,這樣的眼淚,能結晶成最鹹最鹹的鹽。

(選自《讀者》,有刪改)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以“幽默文學”著稱於世的林語堂先生,也是一個愛流淚的人。爲女兒講唐詩時,他總會哭得涕淚橫流,將書都打溼了。

B.文中沈從文先生每一次流淚的原因都不盡相同,但透過這些流淚的情形,可以看到他感情很脆弱,經不起人生風雨的侵襲。

C.在接受記者採訪的過程中,記者的一個“委屈”,說到了沈從文的傷心處,以至於讓他動情,抱着記者的胳膊嚎啕大哭起來。

D.沈從文19歲時寫在碑文拓片上的書法得到了黃苗子的稱讚,面對這張拓片時的哭泣,可以看出他情感的豐富細膩 。

E.沈從文的作品《蕭蕭》早在1949年瑞典雜誌上刊登,看到漢森和倪爾思帶來的複印件,沈從文激動地流下了淚水。

(2)文章寫的是沈從文先生,而開頭卻寫的是林語堂先生,這樣寫有什麼作用?(6分)

(3分)文中沈從文先生共有哪幾次流淚?這些流淚反映出沈從文怎樣的情感特徵?(6分)

(4)文章結尾說:“這樣的眼淚,能結晶成最鹹最鹹的鹽。”對此,你有怎樣的認識?請談談自己的看法。(8分)

12.(1)答C給3分,答D給2分,答A給1分,答B.E不給分

A項,“爲女兒講唐詩時,他總會…… ”擴大了範圍,文中只是說林語堂爲女兒講崔護那首詩時流淚,B項,“感情很脆弱,經不起人生風雨的侵襲”無中生有,E項,他不是看到複印時激動地流下淚水,而是說到《貴生》的主題時流下淚水。

(2)①兩位大師在動情之時都會流淚,揭示出大師流淚這種現象的普遍性;②以林語堂先生的流淚引出沈從文先生的流淚,行文自然;③通過描繪具體真實的場景,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每點2分,共6分)

(3)爲孫女沈紅被欺負流淚,爲詩人穆旦去世流淚,爲傷感的音樂流淚,爲夏鼎突然去世流淚,在記者問起“文革”的事時,爲黃永玉給他看碑文拓片上的文字流淚,爲《貴生》的主題流淚,在家鄉聽儺堂戲時流淚。(4分)這些流淚,反映出沈從文在情感上既纖細、敏銳,又能夠使他的情感得到自然宣泄。(2分)[來源:學科網]

(4)“最鹹最鹹的鹽”指的是文學大師們的真性情,生活中,他們面對弱者產生的同情,面對逝去歲月萌生的傷感,面對故去親友產生的懷念……都充分展示出他們情感的細膩、心靈的純淨。林語堂讀經典時流淚,沈從文的一次次流淚,都生動展示出大師的精神境界。如果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能夠以純淨的心靈去面對一切,那麼在內心深處產生的感動,可能會轉化爲淚水傾瀉而出。(共8分,意思對即可)

《大師》閱讀答案3

國學大師饒宗頤

餘秋雨稱他爲“國際矚目的漢學泰斗”、“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還斷言:只要香港有饒公,就不能算文化沙漠。這位饒公,就是著名的國學大師饒宗頤。在香港,饒公是名人,也可算奇人。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人稱“業精六學,才備九能”。

然而,誰會相信,這位頂着香港中文大學名譽教授,美國耶魯大學、法國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學、北京大學等世界著名學府客座教授頭銜的大學問家,竟是從廣東潮州走出來的一名國中生!

少年早慧的饒宗頤,20歲出頭因整理髮表了父親的遺著《潮州藝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爲中山大學的研究員。當時,日軍已經南侵,中大遷往雲南。在赴聘途中,饒宗頤大病一場,滯留在香港。沒想到,這場大病,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在香港,他有機會結識了後來對他影響深遠的學者王雲五和葉恭綽,從而正式步入國學研究的大門。

而這場大病,是饒公此生唯一害過的一場大病。因此,對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認爲,這是一種緣分。

饒宗頤治學,涉獵領域很廣。季羨林先生曾將饒氏的學問分歸八個門類,後來鄭煒明先生更是添加補充,細分爲十五類。儒學、道學、佛學,詩、詞、文、史,目錄、考古、敦煌學,音律、書法、繪畫、甲骨文,饒公樣樣都有研究;時間跨度更是驚人,從上古到明清,幾乎每個朝代都有涉獵。哪來的這麼廣泛的興趣、這麼旺盛的精力?

饒宗頤的回答是:得益於從小文化空氣的“燻蒸”,正如林語堂所言,學問是像薰火腿一樣“薰”出來的。我家裏有那麼多書,我整天在看,把讀書當成了玩耍,用的時間比在學校上課的還多。在那個小圖書館裏,我可以一邊享受,一面玩,懂不懂就在那裏面逛。

治學的博與專,是一對矛盾,很難兼得,但饒公做到了。在一些領域,他佔據了開路人的地位。例如,他的《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震驚了國際學界;他的《梵學集》,也開闢了該領域中國學術研究的新天地。爲了達到“專”,饒公不顧一切地“往裏鑽”。像梵學,爲了品到“原汁原味”,他硬是從40多歲開始埋頭學習梵文,一學幾十年,可以朗朗而讀。饒公說,我的梵文是與一位印度學者“換”來的。50年代末,那位在內地留學過的學者提出向我學《說文解字》。我正好想用功學學梵文,於是與他講了條件:用《說文解字》交換梵文。此後幾年間,我們互爲老師,都學到了想學的東西。

支撐饒宗頤在學術方面鍥而不捨深鑽的,是一種“求闕’’精神。饒公說,‘‘求闕’’是曾國藩的話。他認爲做人、做學問,都要“求闕”。“闕”同現在的“缺”,就是要不知足的意思。實際上,天下萬物都是有“缺”的,追求把“缺”的補齊,可事實上永遠也補不齊,這樣就會永遠不知足地追求下去。

饒公是史學家,他說,最令我興奮的是今天中國不斷地有很多新東西(出土文物)從地下冒出來了。而這些東西又帶出了許多新問題,需要解答。比如,遇見冒出來的東西以後,發現有的文字與我們今天看到的本子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爲什麼會這樣子呢?你就要解答了,我是研究這方面的,我有找出答案的責任,我要研究。我不能不研究,別人有沒有興趣,我不管;別人說·這個毫無用處,沒有意思。我不理,我對它有興趣,我就要研究。價值這個東西很難講,我看有價值,別人看毫無價值。在學術上,越有爭執的東西,越需要講出一個道理來。我就是要找出這個“道理”來。

瞭解饒公的人說,別看他是國學大師,但他一點也不迂腐、守舊,開拓精神極強。他周遊世界,精通英、法、德、日文。他研究國學,不僅從中國古籍中找材料,還密切關注着考古的新發現。例如,他用四川三星堆考古成果,印證以往古文獻資料的研究結論,並進一步取得新的重要發現。他借鑑西方漢學家研究方法,從印度和西域文字典籍入手,拓展漢學研究的視野。他還利用敦煌寫卷的新資料,深入研討諸多史學之謎;通過“比較古文字學”,探索遠古中外文化交流問題。難怪季羨林教授稱其在掌握材料、運用材料上“令人有化腐朽爲神奇之感”。

以有限的生命探求無涯的學問,於是饒宗頤做到了既博又專。

(有刪節)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文章在一開篇,就從正反兩方面向我們展示了一位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饒宗 頤的形象。他既是名人,更是奇人。

B.正因爲饒宗頤對佛、道都深有研究,他才把赴聘中大,生病滯留香港,從而正式步人國學之門這一經歷看成是一種緣分。

C.季羨林先生曾將饒氏學問分歸八個門類,鄭煒明卻把其細分爲十五類。從中我們可以 看出饒宗頤治學涉獵領域非常廣泛。

D.饒宗頤打小就泡在自家的小圖書館裏。由此可見,學問可以“薰”出來,廣泛的興趣愛好 可以在一定環境中培養而成。

E.“別人有沒有興趣,我不管;別人說,這個毫無用處,沒有意思。”寥寥數語,源自饒宗頤獨立不羈的學術精神。

(2)國學大師饒宗頤是個“奇人”,材料中有哪些體現?(6分)

(3)饒宗頤大病一場,滯留在香港,他卻說這是一種緣分。如何理解這“緣分”的內涵?請結合材 料簡要分析。(6分)

(4)通常認爲,治學的博與專,是一對矛盾,很難兼得。請結合材料,針對這一說法談談你的看 法。(8分)

《大師》閱讀答案4

①林語堂短暫的執教生涯和他漫長的著述生涯比起來,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林語堂卻足以成爲素質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語堂曾經在東吳大學法學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課。這天是林語堂的第一堂課,他帶了一個大包到教室,學生們還以爲這裏面裝的都是教學資料,心想這位擁有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和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文憑的老師果然深不可測。

③不料,林語堂上了講臺,把包倒過來,往講臺上一倒,只見一堆帶殼花生稀里嘩啦全落在了臺上。林語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給前面的學生,並請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敢先動手。林語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帶殼的,一切味道與風趣,全在剝殼。剝殼愈有勁,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頓了頓,接着說道:“花生米又叫長生果。諸君第一天上課,請吃我的長生果。祝諸君長生不老!以後我上課不點名,願諸君吃了長生果,更有長性子,不要逃學,則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學生們聞言鬨堂大笑。林語堂趁機招呼學生:“請吃!請吃!”課堂裏立即響起了一片剝花生殼的聲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語堂隨即宣佈下課。

⑤此後林語堂講課,果然沒有學生缺課,而且還有很多外來的學生慕名趕來偷師。

⑥更絕的是,林語堂所執教的課程,竟然從不舉行考試,每到學期最後一節課的時候,林語堂便端坐在講臺上,隨手撿起學生的花名冊一一唱名,唸到名字的學生依次站起來。這時,林語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細細把這個學生打量一番,然後在成績冊上記上一個分數,這就是該生本學期的成績了。林語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稱教育界的一大奇聞,並引起了一些老師的模仿。

⑦林語堂這樣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對刻板的考試製度的厭惡,他說:“倘使我只在大學講堂演講,一班56個學生,多半見面而不知名,少半連面都認不得,到了學期終叫我出10個考題給他們考,而憑這10個考題,定他們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還把考試比成大煞風景的“煮鶴”,說:“惡性考試藝術就是煮鶴藝術,可惜被煮的是我們男女青年。”

⑧令人稱奇的是,那些被林語堂“相面打分”過的學生接到自己的成績後個個心服口服,沒有一個人上校長那投訴,而且大家公認林語堂相面打下的分數,其公正程度,遠超過一般以筆試命題計分的方法。其實,林語堂記憶力超羣,他平時在上課的時候,通過提問、交流等方式早已對每一個學生知根知底,他的這種相面打分看似及其隨意,實際上是在瞭解了每一個學生的水平之後作出的合理決斷,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試反而更顯出其公平。

14.第①段在文中起什麼作用?(2分)

答:

15.本文第③段描寫林語堂,有神態描寫,還有 描寫、 描寫。(2分)

16.林語堂“相面打分”公正公平的原因是什麼?(4分)

答:

17.文中第⑦段畫線句浸透着林語堂強烈的情感,極富感染力,請簡要分析是如何表達的。(4分)

答:

18.閱讀以下兩則林語堂的經典名言,結合本文內容,談談你以上中的好老師應該具有怎樣的品質?(5分)

名言一:讓我和草木爲友,和封相親,我便已覺得心滿意足。我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裏蠕動,覺得很快樂。

名言二:人生不過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遠是自己的主角,不要總在別人的戲劇裏充當着配角。

答:

參考答案

14.統領全文(引起下文,點明文章主旨),下面的“上課吃花生”和“相面打分”的內容都是圍繞這一段展開敘述的。

分析: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般從內容的結構兩方面進行分析。句子的結構上的作用要看句子所處的位置,句子的內容的作用要聯繫原段落的具體內容分析作用。

15.動作;語言。分析:分析人物要考慮人物的描寫方法: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活動描寫,結和原文的內容分析即可。

16.林語堂記憶力超羣,他平時上課時早已對每個學生知根知底。 “相面打分”看似隨意,實際上是合理決斷。

分析:問答題要把這個問題放回到原文中,找出具體對應的答案即可。

17.該句運用了比喻等修辭手法,將“惡性考試”形象比作“煮鶴藝術” ,極富諷刺意味,飽含了林語堂對刻板考試製度的厭惡,表達了對學生遭遇的惋惜。

分析:賞析語句題,先分析這句話採用的修辭手法,再分析句子所描寫出的內容,最後分析作者的情感,注意:要結和原文的內容分析。(修辭1分,情感2分,語言表達1分,意近即可)

18.尊重學生、公平公正、熱愛生活、深厚廣博、詼諧幽默、卓然獨立等等。分析:這道題根據分值情況至少要圍繞三點作答,答題時要結和兩方面的內容:名言的意思和本文的'內容。

《大師》閱讀答案5

大師的學生

一位音樂系的學生走進練習室。在鋼琴上,擺着一份全新的樂譜。

超高難度,。他翻動着樂譜,喃喃自語,感覺自己對彈奏鋼琴的信心似乎跌到了谷底,消靡殆盡。

已經三個月了!自從跟了這位新的指導教授之後,不知道,爲什麼教授要以這種方式整人。

勉強打起精神。他開始用於指奮戰、奮戰、奮戰 琴音蓋住了練習室外教授走來的腳步聲。

指導教授是個極有名的鋼琴大師。授課第一天,他給自己的新學生一份樂譜。試試看吧!他說。樂譜難度頗高,學生彈得生澀僵滯、錯誤百出。還不熟,回去好好 練習!教授在下課時,如此叮囑學生。

學生練了一個星期,第二週上課時正準備讓教授驗收,沒想到教授又給了他一份難度更高的樂譜,試試看吧!上星期的課,教授提也沒提。學生再次掙扎於更高 難度的技巧挑戰。

第三週。更難的樂譜又出現了。同樣的情形持續着,學生每次在課堂上都被一份新的樂譜所困擾,然後把它帶 回去習,接着再回到課堂上,重新面臨兩倍難度的樂譜,卻怎麼樣都追不上進度,一點也沒有因爲上週的練習而有駕輕就熟的感覺,學生感到越來越不安、沮喪和氣餒。

教授走進練習室。學生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須向鋼琴 大師提出這三個月來何以不斷折磨自己的質疑。

教授沒開口,他抽出了最早的那份樂譜,交給學生。 彈奏吧!他以堅定的目光望着學生。

不可思議的結果發生了,連學生自己都驚訝萬分,他居然可以將這首曲子彈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讓學生試了第二堂課的樂譜,學生依然呈現超高水準的表 現演奏結束,學生怔怔地看着老師,說不出話來。

如果,我任由你表現最擅長的部分,可能你還在練習最早的那份樂譜,就不會有現在這樣的程度鋼琴大師緩緩地說。

人,往往習慣於表現自己所熟悉、所擅長的 領域。但如果我們願意回首,細細檢視,將會恍然大悟:看似緊鑼密鼓的工作挑戰,永無歇止難度漸升的環境壓力,不也就在不知 不覺間養成了今日的諸般能力嗎?

因爲,人,確實有無限的潛力。

有了這層體悟和認知,會讓我們更欣然的面對未來更多的難題!

問題:

1.從表達方式看,結尾三個自然段屬於(),運用這種表達方式的作用是()

2.文中,當教授把早練過的琴譜交給學生時,是用堅定的目光望着學生的,這目光中包含着什麼?

3.你認爲文中的大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4.通過大師、學生的經歷,講述了一個什麼道理?(可以用原文回答)

5.讀過此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可從不同角度談)

參考答案:

1、議論抒情。 點明主旨。

2、相信與希望

3、很懂得挖掘學生潛力的老師

4、人,往往習慣於表現自己所熟悉、所擅長的 領域。但如果我們願意回首,細細檢視,將會恍然大悟:看似緊鑼密鼓的工作挑戰,永無歇止難度漸升的環境壓力,不也就在不知 不覺間養成了今日的諸般能力

5、要想成長得比別人快,比別人好,就要挑戰自己。一個好的老師至關重要。

《大師》閱讀答案6

在歐洲,有一位讓人心疼的大師,那就是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堂吉訶德》的作者。

他的生平,連隨口講幾句都很不忍心。

他只上過中學,無錢上大學,23歲當兵,第二年在海戰中左手殘廢。他拖着傷殘之身仍在軍隊服役,誰料4年後遭海盜綁架,因交不出贖金被海盜折磨了整整5年。脫離海盜後開始寫作,後因父亡家貧,再次申請到軍隊工作,任軍需,又因受人誣陷而入獄。出獄後任稅吏,又第二次入獄,出獄後開始寫《堂吉訶德》,但是就在此書出版的那一年,他家門前有人被刺,他因莫名其妙的嫌疑而第三次入獄,後又因女兒的陪嫁事項再一次出庭受審

總之,這位身體殘廢的文化巨人有很長時間是在海盜窩和監獄中度過的,他的命運實在太苦了。

《堂吉訶德》已經出版,而且引起廣泛轟動。但是,無論是地方官員還是法官,明明知道他的文學才華卻不願憑着一點良知,認真審查他遭受的災難,給他一點點起碼的公平。

當時的西班牙與英國不同,沒有讓只讀過中學的塞萬提斯像莎士比亞那樣受到一批大學才子的審判,審判他的是真的法庭。然而正是這些真的法庭,使他聯想到綁架了他5年之久的海盜,他們也有事沒事就審判他。

當海盜的審判與法庭的審判連在一起組成他的人生過程時,他不能不搖頭苦笑。

我一時想不出世界上還有哪位作家比塞萬提斯承受過更多的苦難。他無法控訴了,因爲每一項苦難來自不同的方向,他控訴哪方?

因此,塞萬提斯開始冶煉苦難。一個作家,如果吞入多少苦難便吐出多少苦難,總不是大本事,而且這在實際上也放縱了苦難,居然讓它囫圇出入、毫髮無損。塞萬提斯恰恰相反,他在無窮無盡的遭遇中摸透苦難的心竅,因此對它既不敬畏也不詛咒,而是凌駕於它的頭上,俯視它的來龍去脈,然後再反躬自問。終於,他的抵達正是另一個人物的出發,那就是騎瘦馬、舉長矛的堂吉訶德。這是塞萬提斯用自身苦難鑄造成的,由此證明他已徹底降伏苦難,獲得了一種人類學上的讀解。

堂吉訶德一起步,世界破涕爲笑。

於是,塞萬提斯也就在至高層次上詮釋了漫畫和寓言。

前一段時間我在馬德里看到了塞萬提斯的紀念雕像,雕像的下前方便是堂吉訶德的騎馬像,後面還跟着桑丘。堂堂一國的首都在市中心以羣雕方式來紀念他,而且把這個紀念廣場以國名相稱,叫做西班牙廣場,我看在規格上已超過莎士比亞。這片土地以隆重的驕傲來洗刷以往的無知,很可理解。但遺憾的是,堂吉訶德和桑丘的雕像過於寫實,就像是用油畫的筆法描摹一幅天才的漫畫,成了敗筆。德國美學家萊辛在《拉奧孔》中曾娓娓論述,由史詩轉換成雕塑是一種艱難的再創造,可惜西班牙歷來缺少萊辛這樣等級的理論家。

西班牙廣場上的這組雕塑,塞萬提斯爲白色,堂吉訶德和桑丘爲黑色。白色的塞萬提斯天天注視着眼前黑粗笨拙的這一對寶貝又會暗笑,就憑你們這模樣怎麼還能流浪遠方,把苦難流浪成寓言?

塞萬提斯晚年看到了別人僞作的《堂吉訶德》第二卷,於是趕緊又披掛上陣與文化盜賊搏鬥,方式也就是趕寫真的第二卷。真的第二卷出版次年,他因水腫病而去世。

說莎士比亞是一個假人,給塞萬提斯一本假書,看來異地同理:都想否定他們的真實存在。他們太使周圍垂涎,太使周圍不安。

直到兩百多年後,德國詩人海涅指出:塞萬提斯、莎士比亞、歌德成了三頭統治,在敘事、戲劇、抒情這三類創作裏分別達到登峯造極的地步。

在海涅眼裏,只有這三頭統治,只有這三座高峯。但是歌德出生太晚,並世而立的只有兩頭,同在歐洲,卻隔着大海,當時兩個國家還對立着。

我前面已經說過,似乎是上帝的安排,戲劇家莎士比亞戲劇性地在自己的生日那天去世,使4月23日成爲一個奇怪的日子。誰知還有更奇怪的事情,似乎又是上帝,也只能是上帝,覺得兩座高峯不能獨遺一座,居然把塞萬提斯的去世也安排在同一天!那麼,1616年的4月23日,也就變得更加奇怪。

當時,無論是英國的斯特拉福,還是西班牙的馬德里,都沒有對他們的死亡有太大的驚訝。人類,要到很多年之後,纔會感受到一種文化上的山崩地裂,但那已經是餘震。真正的坍塌發生時,街市尋常,行人匆匆,風輕雲淡,春意盎然。

1.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幾次提及莎士比亞,說明了塞萬提斯同莎士比亞一樣具有傳奇性和偉大的成就,而他的成功的背後卻付出了比莎士比亞更多的辛酸。

B.堂堂一國的首都在市中心以羣雕的方式紀念塞萬提斯,說明西班牙人一直很看重塞萬提斯。

C.西班牙廣場上白色的塞萬提斯注視着眼前黑粗笨拙的這一對寶貝暗笑,作者提及此處,主要目的是諷刺雕刻家技藝的拙劣。

D.塞萬提斯的一生,受盡了磨難,然而也正是這些不幸成就了一位偉大的作家。

E.本文通過對塞萬提斯一生經歷的概述,充分表達了作者對其不幸遭遇的同情。

2.本文標題爲一位讓人心疼的大師,請簡要概括塞萬提斯哪些方面讓人心疼?(6分)

3.解釋文中畫線句子的含意。(6分)

①終於,他的抵達正是另一個人物的出發,那就是騎瘦馬、舉長矛的堂吉訶德。

②於是,塞萬提斯也就在至高層次上詮釋了漫畫和寓言。

4.聯繫原文談一談塞萬提斯被後人敬仰的原因。(8分)

閱讀【答案】

2.①家境貧寒,不能完成學業。②戰爭中左手殘廢。③被海盜綁架,長期遭受折磨。④經常無辜捲入牢獄之災。⑤不能得到公平的對待。⑥才華超羣卻未能得到世人的重視。一點1分。

3.①塞萬提斯對自己遭受的苦難有了深刻的參悟,他已經能夠降服苦難,從個人的苦難中解脫出來,從而根據自身的經歷創作了一個不朽的文學形象。②塞萬提斯用輕鬆和幽默的方式完美地揭示了沉重的社會現實,他在敘事藝術上達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4.①面對生活的各種磨難,他能既不畏敬也不詛咒,坦然面對苦痛,冷靜思考生活,超越自身苦難,創作《堂吉訶德》,達到敘事藝術的高峯。②塞萬提斯在晚年時看到別人僞作《堂吉訶德》第二卷,爲還讀者以真實,不顧年邁體衰,極力趕寫真的第二卷,這正體現了塞萬提斯作爲一個文人的責任感。

【解析】

1.試題分析:B項一直很看重塞萬提斯不正確,從文章最後一段即可推知。C項主要目的是諷刺雕刻家技藝的拙劣,理解有誤。主要是爲了說明塞萬提斯蘊含在文學作品中的思想很難用一個具體實像來表現。E項,概括不全面,文章中的同情不是主要方面,文章體現更多的是作者對塞萬提斯的敬佩,同時也表達了對塞萬提斯未被當世看重的遺憾。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2.試題分析:從他的身世、經歷,以及才華未被當世認可等方面概括即可。

考點:欣賞作品的形象,賞析作品的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能力層級爲鑑賞評價D。

3.試題分析:①句中關鍵詞他的抵達,實際指他對待苦難所達到的境界,這個境界可以從上下文中整理出。而另一個人物的出發顯然是指創造唐吉可德這個藝術形象。②句中關鍵詞漫畫和寓言是指用幽默、輕鬆的筆法揭開沉重的社會現實;而至高層次則是對他藝術技巧的評價。

考點: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能力層級爲鑑賞評價D。

4.試題分析:解答本題需要學生回到原文,篩選相關語段的信息。可以將每個段落的首句和末句連起來,這樣容易把握文章的觀點和思路。

考點: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能力層級爲探究F。

《大師》閱讀答案7

1994年,錢鍾書住進醫院,纏綿病榻,全靠楊絳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兒錢瑗因病住院,與錢鍾書相隔大半個北京城。當時80多歲的楊絳來回奔波,辛苦異常。錢鍾書已病到不能進食,只能靠鼻飼,醫院提供的勻漿不適宜吃,楊絳就親自來做,做各種雞魚蔬菜泥,燉各種湯,雞胸肉要剔得一根筋都沒有,魚肉一根小刺都不能有。“鍾書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顧人,男不如女。我盡力保養自己,爭求‘夫在先,妻在後’,錯了次序就糟糕了。”1997年,被楊絳稱爲“我平生唯一傑作”的愛女錢瑗去世。

一年後,錢鍾書臨終,一眼未合好,楊絳附他耳邊說:“你放心,有我!”內心之沉穩和強大,令人肅然起敬。“鍾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裏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她的責任太多、太重、太複雜了。四麻袋手稿和讀書筆記、收藏的文物、全家的東西,都得要她親手處置。這時的楊絳早已身心交瘁,連走路都要扶着牆壁。她要讓自己傷痛的心靜下來,要喘一口氣,尋找一個使精神得以安寧的港灣。

1957年楊絳接到西班牙名著《堂吉訶徳》的翻譯任務,並被告知用哪種文字轉譯都可以。楊絳通曉英法兩國語言,但待她找來五種英法文譯本細細比對後覺得,譯本始終代表不了原著。於是,年近六旬的她從零開始學習西班牙文,至1961年,纔開始動手翻譯。1978年4月底,《堂吉訶德》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楊絳《堂吉訶徳》譯本被公認爲優秀的翻譯佳作,迄今已累計發行70萬冊,是該書譯本當中發行量最多的。

此時,楊絳再次選擇翻譯書稿來平復內心的傷痛。從中外賢哲的書中,她終於選中了柏拉圖的《斐多篇》決定通過翻譯這本書來忘掉自己。

20xx年,96歲高齡的楊絳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探討人生的價值和靈魂的去向,被評論家稱讚:“96歲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嬰兒的純真和美麗。”多年前,錢鍾書便給了她一個最高的評價:“最賢的妻,最才的女”。現在,她是這個風馳電掣的時代一處亙古不變的所在,一抹安靜溫潤的慰藉。讓人看到,“活着真有希望,可以那麼好”。錢鍾書留下的幾麻袋天書般的手稿與中外文筆記,多達7萬餘頁,楊絳接手過來,整理得井井有條,陸續出版了3卷《容安館札記》,178冊外文筆記,20卷的《錢鍾書手稿集·中文筆記》。

楊絳有篇散文名爲《隱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錢鍾書最想要的“仙家法寶”莫過於“隱身衣”,隱於世事喧譁之外,陶陶然專心治學。生活中的她的確幾近“隱身”,低調至極,幾乎婉拒一切媒體的採訪。20xx年《楊絳文集》出版,出版社準備大張旗鼓籌劃其作品研討會,楊絳打了個比方風趣回絕:“稿子交出去了,賣書就不是我該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錢鍾書去世後,楊絳以全家3人的名義,將高達800多萬元的稿費和版稅全部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設立了“好讀書”獎學金。

她早就借翻譯英國詩人蘭徳那首著名的詩,寫下了自己無聲的心語:“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選自《文史參考》有刪改)

4.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在錢鍾書重病之際,80多歲的楊絳悉心照料,同時也不忘儘量保養自己,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擔心自己早於丈夫病倒,丈大照顧不好她。

B.評論家稱讚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96歲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嬰兒的純真和美麗。”這表明人生的坎坷並沒有給楊絳的內心造成任何的影響。

C.作者通過敘寫楊絳的後半生經歷回答了題目中“誰是真正的大師”這一問題,與現實中許多所謂大師相比,只有楊絳纔是真正的大師。

D.楊絳悉心照顧病中的錢鍾書,錢鍾書評價她爲“最賢的妻”,他們相守一生的曠世愛情固然令人讚歎,但更讓人羨慕的是他們有志同道合的人生追求。

5.第2段寫到楊絳的“內心之沉穩和強大,令人肅然起敬”,請結合全文簡述其具體體現。(6分)

4.答案D

解析:該題考查學生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這類題目首先要速讀題幹,明確對象及要求,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的內容,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等內容,尤其是對選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看看有沒有偷換概念、範圍縮小或擴大、混淆關係、輕重範圍失當、因果顛倒等問題。要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繫上下文體會。A項,“擔心丈夫照顧不好她”有誤,應該是擔心丈夫照顧不好他自己。B項,“沒有給楊絳的內心造成任何的影響”分析有誤,這隻能說明楊絳內心平和,寵辱不驚,心態好。C項,“只有楊絳纔是真正的大師”的說法錯誤,另外本文也沒有寫楊絳的後半生,只重點寫了她80多歲之後的幾件事。故選D項。

5.①在丈夫、女兒患病之時,80多歲高齡的楊絳不顧辛勞,來回奔波;②在錢鍾書臨終前楊絳附在他耳邊讓其放心;③在錢鍾書去世後,忍受失去丈夫、女兒的悲痛處理家事,整理錢鍾書的遺稿;④通過翻譯書稿來平復內心的傷痛。

《大師》閱讀答案8

史學大師許悼雲

魏承恩

在美國讀書的時候,我知道了許悼雲的大名。因爲他的《漢代農業》是在美國攻讀中國史博士學位的必讀書,我喜歡這部書,於是我找到許先生的好幾部著作來讀,被他的淵博知識深深折服,最受啓發的是他嫺熟的使用現代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治史。那時候,只知道許悼雲是匹斯堡大學歷史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後來到了香港,在中文大學跟金耀基教授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有一次提到許悼雲,耀基師說和他很熟,並說他每年都會來香港中文大學講學。

過了幾個星期,許先生果然到了香港,我聞訊後就讓耀基師的祕書幫我約了時間去拜訪他。在許先生的辦公室裏初次見面,他平易近人,十分健談,沒有一點大師架子,許先生著作等身,除了專攻中國文化史、社會經濟史和中國上古史之外,研究領域還涉及社會學、考古學、科技史、臺灣史和中外歷史比較等。他還對現實政治保持這濃厚的興趣,撰寫了大量政論,結集出版的就不下十餘種,在臺灣輿論界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好奇地問他何以有如此淵博的學識和廣泛的學術興趣,許先生就和我談起自己的求學經歷。

無錫許家是江南世代的書香門第。許先生的父親藏書豐富,興趣廣泛。許先生幼年患小兒麻痹而不便於行,就在家裏雜讀羣書。抗戰後,他在家鄉的輔仁中學讀書,這所名校聚集了一批飽學之士。1948年底,他跟隨父母到臺灣,考取臺灣中文大學外語系,第二年轉入歷史系,本科畢業後又讀研究生。當年的臺大大師雲集,使學生有更多機會去接觸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學派,也可以選擇不同的課題。許悼雲受校長傅斯年器重,跟李濟學考古,根李總侗學古代史,跟董作賓學甲骨文,向尹耕望、錢穆、沈剛伯等問學。許先生說:“那時臺灣的研究生教育和內地不一樣,不是一個導師帶一個學生,而是一個由三到五人組成的學術委員會共同指導。這樣就給我一個想當大的刺激,因爲幾個指導老師的治學思路都不一樣,他們在那裏各講各的,逼得我不得不思考,尋找自己的路子。”

後來他又到芝加哥大學去深造。這所世界頂尖的學府不在意你讀什麼系,學生的課程可以自己設計。在那裏,許先生選課的範圍包括經濟學、中古史、考古學、宗教學、社會學等。選讀宗教學的只有他,老師照樣認真上課。他住院開刀,教授及古代史的老教授帶着書到病牀前去教,一邊講,一邊討論。聽到這裏,我就想:很多人在討論現在的中國大學出不了大師,但不是先應該問中國大學有沒有這樣的教師嗎?

許先生說,他選修了那麼多似乎和歷史學不相干的學科,“但我是拿歷史當材料看,拿別的學科當工具看,這樣就可以用各種工具處理材料。”

許先生1962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臺灣大學歷史系主任。1970年起擔任美國匹茲堡大學史學系及社會系合聘教授,其間多次受聘爲香港中文大學、杜克大學等校的講座教授,著有專著十餘種,論文百餘篇。近年來,又常在中國大陸講學,被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授予名譽教授。他是海峽兩岸和國際史學界公認的耆宿。聽了他的自述,我纔算是真正明白大師是怎樣煉成的。

第一次見面聊天,許先生就給我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可以說是我研究歷史的“一日師”。我去學校上課之餘,經常會去他那裏拜訪,聆聽他的教誨。有一次,《明報》編務總裁高信疆聽我說起許綽雲在香港,就說和他是很熟的朋友,要我幫他約一起吃飯聊天。參加那次餐聚的除了許先生夫婦外,還有耀基師夫婦和哲學家勞思光。我在他們中間算是小字輩了。很多年過去了,當晚吃了什麼佳餚美味早已忘記了,但大師的風采則歷歷在日。

上一次見到許先生已經是十多年前了。我有事去臺北,聽說他也在,就打電話約了時間去看望。言談之中,他知道我跟隨南懷瑾先生在學佛,就說懷師早年在臺灣時,自己曾跟隨殷海光去拜訪過兩次,因他的學問路子和南不合而沒有再去,但殷老師對他則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後來他把這段經歷寫進《許倬雲談話錄》裏,稱南懷瑾是奇人,有吸引力。前年我和老友、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博山聊天。他說,殷門弟子對這一說法大不以爲然。我說,十多年前就聽許先生說過,事後特地向懷師求證。老人家還興致勃勃地同憶當年殷海光光跟他學打坐的情景。這也算爲我尊敬的許先生辯誣吧。

(選自《南方人物週刊》20xx年第17期,有刪改)

【相關鏈接】

①我從9歲就開始讀古文。研究考古學的,古文基礎一定要好,這比讀近代史的要求要多些。但是有一點,讀近代史不如我們舒服。讀近代史的會被材料淹死。我們清湯寡面,材料並不多,但你要用心思去組織它,在說不出話的地方砸出話來,挑戰性很高。

——專訪歷史學家許悼雲:我以學科爲界,不以國家爲界

②北宋的張載,曾說過四句話“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這四句,可以說是對中國知識分子的期許,同時也是中國知識分子應有的四個方向或維度。

——許悼雲:知識分子的四種類型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臺灣、大陸,許悼雲在史學界的地位和影響都是一樣巨大的,他的《漢代農業》更被列爲必讀書目。

B.許悼雲隨和健談,不擺架子,與作者初次見面,就暢談自己的求學和治學經歷,這讓作者很受感動,之後多次拜訪求教。

C.作者認爲大陸出不了大師的根本原因是:沒機會向衆大師求教,一個導師帶多個研究生,課程全由學校或老師設定,學生缺乏自由度。

D.雖然和南懷瑾大師的治學略有不同,見面機會也不多,但是許悼雲還是認爲南懷瑾是奇人,很有吸引力,並對他的學問欽佩至極。

E.許悼雲認爲“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既是對中國知識分子的期許,也是對中國知識分子提出的要求。

(2)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請作簡要分析。(6分)

(3)許悼雲淵博的知識和廣泛的學術興趣是如何形成的?請結合材料作簡要分析(6分)

(4)文章說:“我纔算是真正明白大師是怎樣練成的。”請結合材料具體分析許悼雲成爲大師的原因(8分)

(1)E項3分,B項2分,A項1分。

(A項不準確,他的《漢代農業》在美國“中國史”專業被列爲必讀書目,而不一定是整個史學領域。C項“根本原因”言過其實,作者只是感慨,大陸缺少芝加哥大學講古代史的老教授那樣的教授。D項“並對他的學問欽佩之極”,材料中許倬雲對南懷瑾大師學問的評價不多,倒是提及殷海光對南懷瑾佩服的五體投地。)

(2)①簡單介紹許倬雲,讓讀者對傳主有.一個初步認識。

②通過對許倬雲的評價,肯定傳主在史學界的地位和影響。

③交代作者對傳主的傾慕,爲後文與傳主的接觸作鋪墊。

(每點2分,共6分)

(3)①少時博覽羣書奠定基礎。出生於世代的書香門第,父親藏書豐富,興趣廣泛。許倬雲從小雜讀羣書,爲後來的淵博的知識和廣泛的學術興趣奠定了基礎;

②臺灣大學讀書期間多位大師共同指導。臺大大師雲集,有更多機會去接觸不同的思想、學派,讀研究生期間,多人組成的學術委員會共同指導,成就了他淵博的知識和廣泛的學術興趣;

③在他芝加哥大學深造期間,學生可以自己設計自己的課程,許倬雲選課內容豐富,學術興趣廣泛,成就了他淵博的知識和廣泛的學術興趣。

(每個要點2分,意思對即可)

(4)①博覽羣書,執着刻苦。從小雜讀羣書,從求學到研究始終保持勤奮刻苦的精神;

②知識淵博,學術興趣廣泛。除了專供中國文化史、社會經濟史和中國上古史之外,研究領域還涉及社會學、考古學、科技史、臺灣史和中外歷史比較等。他還對現實政治保持着濃厚的興趣;

③得遇諸多名師指導。許倬雲受校長傅斯年器重,跟李濟學考古,跟李宗侗學古代史,跟董作賓學甲骨文,向嚴耕望、錢穆、沈剛伯等問學。

④有創新精神。拿歷史當材料看,拿別的學科當工具,可以用各種工具處理材料。他還能嫺熟地運用現代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治史。

⑤勤於寫作,筆耕不輟。著作等身,撰寫了大量政論,著有專著十餘種,論文百餘篇。

(答出四點即滿分,意思對即可)

《大師》閱讀答案9

  印象派大師莫奈

瘋狂、怪誕、反胃、不堪入目!這是1874年巴黎一位藝術批評家的怒斥,對象是一個不落俗套的油畫、臘筆畫和其他繪畫展覽。主辦人是一羣不肯在官方巴黎沙龍展出作品的朋友。這羣青年叛逆者的作品,着色怪異,下筆粗放,以簡樸的日常生活爲題材,不隨時尚繪畫端嚴人像和宏偉的歷史場面。畫展迅即成爲巴黎街談巷議的話題,羣衆不但前往訕笑,甚或向畫布唾啐。其中莫奈所繪的一小幅海景,受譏嘲最多。畫的是哈佛港晨景,題名爲《日出印象》。一個好譏誚別人的評論家就用此題名挖苦那羣畫家,稱他們爲印象派。

從經濟上着眼,畫展完全失敗,一張也沒有賣出。但這種新作風的畫自此有了名,後來竟響徹全球。自此之後,印象派作品風魔了千百萬人,大家不惜重金爭購。如今,莫奈那一小幅海景至少值200萬美元。

莫奈勸他的朋友就用評論家送給他們的諢號做畫派名稱,以示反抗,並於不久後成爲這一畫派公認的領袖。他那壯健的身材、濃密的棕色長髮、炯炯有神的黑眼睛、蓄鬚的清秀面龐,處處充滿了自信。他堅持大家繼續用同一風格作畫,讓法國人學習欣賞他們的作品。他比任何畫家更着重於捕捉一瞬即逝的景象,並不注意物體本身的輪廓。他說:光是畫中的主角。他又描述如何努力去畫空氣的美但這是不可能的。莫奈畢生致力繪畫那些不能畫的東西,他的精品中有許多是一瞬即逝的美麗景物持傘少女後面天空中有浮雲掠過,我們幾乎可以感覺到那吹送浮雲的微風,在浪花飛濺岸巖的海景裏嗅到空氣中的鹽味。

莫奈1840年生於巴黎。不久,全家遷往曼諾第。他的漫畫才能爲風景畫家布丹賞識。18歲時,布丹邀他同往戶外寫生,那時管裝顏料剛剛發明,戶外寫生還是新鮮玩意。莫奈起初不以爲然,後來方知師法自然之妙,認爲戶外寫生確是風景畫家最好的作業方法。他以出售漫畫的積蓄,去巴黎學習藝術。那時莫奈還沒有發展他那革命性的印象派技巧。有好幾幅畫都獲得了官方巴黎沙龍的接受。

1867年夏天,莫奈在創作上有了極高成就。爲了要畫陽光在水面閃爍和樹葉顫動,他採用新法,把幽暗的色彩通通拋棄,改用純色小點和短線,密佈在畫布上,從遠處看,這些點和線就融爲一體了。那時還未命名的印象主義畫法,就在那年夏天誕生。普法戰爭結束後的1871年冬天,他帶着妻兒到塞納河上的阿鄉德爾市居住了6年。莫奈每天自晨至暮都在戶外寫生。不論陰晴寒暑,他都不在室內工作。塞納河凍封了,他在冰上鑿孔置放畫架和小凳。手指凍僵了,就叫人送個暖水袋來。他在海上美島沙灘上作畫,因大西洋風勢疾勁,便把自己和畫架縛在岩石上。

他以同樣刻苦的精神應付生命中的逆境。1878年,他們的次子米歇爾出世,妻子患重病。莫奈既要看護病人,又要照顧嬰兒和洗衣做飯,還得抽空在街上兜售油畫,雖然幅幅都是傑作,但所入微不足道。第二年,妻子溘然長逝。

1886年在紐約舉行的畫展,展出莫奈的精品45件,這是他生命上的轉折點:他的作品成爲收藏家獵取的對象,自己也成爲名人。1888年連法國也公開承認了他的地位,擬頒贈榮譽勳章給他,他忿然峻拒,絕不向傳統低頭。

1880年的一天,在巴黎市外75公里的席芬尼,他和繼女白蘭在屋後山坡作畫。畫的是夕陽下的乾草堆。15分鐘後,光線變了,使他無法繼續,他大爲苦惱,於是叫白蘭回家去再拿塊畫布來,不多時,他不得不再換一塊。著名的系列油畫就這樣地產生了。莫奈一年四季,晨昏早晚都畫這個乾草堆,出門時帶着十幾塊畫布,隨光線或天氣的改變而一塊塊地換着畫。

莫奈晚年最得力的朋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法國總理克雷芒梭。當莫奈的目力日漸衰退,常因力不從心而忿怒地把畫布割破時。忙得不可開交的總理便從內閣辦公室趕來勸這位老人。畫吧,畫吧,不管你自己知道不知道,會有不朽之作的。克雷芒梭沒有說錯。莫奈爲紀念第一次大戰休戰獻給法國,在巴黎橙園陳列的《睡蓮補壁》油畫,公認是莫奈最超卓的作品。

莫奈使世人學會了新的看法。他的朋友塞尚說得好:莫奈只是隻眼睛,可是我的天,那是多麼了不起的眼睛啊!

(原載[美]《讀者文摘》中文版,宋長春推薦)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爲了畫出著名的系列油畫,莫奈一年裏隨光線或天氣的變化而不斷地更換畫布,畫出了不同光線下的乾草堆,終於達成目的。

B.1874年在巴黎舉辦的畫展,由於所展出作品的題材都不隨時尚,畫的都是簡樸的日常生活,且着色怪異,下筆粗放,導致完全失敗。

C.莫奈充滿自信,在畫展中的作品廣受譏嘲後,仍然堅持繼續畫展的繪畫風格,他的這種不落俗套的創作,最終獲得了巨大成功。

D.在畫展遭遇失敗後,莫奈爲了要畫陽光在水面閃爍和樹葉顫動,他採用新法,將幽暗的色彩改用純色小點和短線,密佈在畫布上。

E.莫奈以刻苦的精神應對創作中的艱難與生命中的逆境,他曾把自己和畫架縛在岩石上以完成創作,在妻子患重病後艱難地維持生活。

(2)根據莫奈的創作經歷及文章有關內容,簡要說說印象主義畫派的特點。(6分)

(3)莫奈的事蹟給我們傳遞了哪些正能量?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6分)

(4)文章結尾處寫道,他的朋友塞尚說得好:莫奈只是隻眼睛,可是我的天,那是多麼了不起的眼睛啊!。如何理解塞尚的話?它帶給你怎樣的啓示?(8分)

參考答案

12.(1)(5分)CE(選C給3分,選E給2分,選B給1分,選A、D不給分。A邏輯混亂,畫出著名的系列油畫不是莫奈當時創作的目的,只是一種結果;B以偏概全,畫展並未完全失敗,只是從經濟上着眼,畫展完全失敗;D顛倒順序,莫奈爲了要畫陽光在水面閃爍和樹葉顫動,他採用新法是在畫展之前。)

(2)(6分)①以簡樸的日常生活爲題材;(1分)②較多考慮總體效果(遠觀),(1分)較少顧及細節,以粗放的筆法做畫,常缺乏修飾;(1分)③重視色彩的使用;(1分,答着色怪異不給分)④着重表現某種光線下一瞬即逝的景象(或着重表現某種光線下景物給人的印象)。(2分)

(3)(6分)①要重視別具一格的創作,重視創新;②要充滿自信;③要堅持去做自己認爲正確的事;④要不畏艱難,以刻苦的精神應對逆境;⑤要善於學習,向他人學習,向自然學習;⑥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朋友的幫助。(每點1分,共6分)

(4)(8分)理解:①莫奈是以自己的眼睛來觀察生活,並在自己細緻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的;(1分)②莫奈重視觀察光線變化的景物,(1分)並用自己的畫筆來表現光線變化下的景物,重視景物給人的印象;(1分)③莫奈正是在細緻觀察生活的基礎上,創作出了不落俗套的作品,從而形成了印象主義的畫風;(1分)④這句話充分表達了塞尚對莫奈的創作態度與方法的肯定與讚歎。(2分)啓示:只有觀察生活,貼近生活,其創新才能得到肯定,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2分)

《大師》閱讀答案10

①在社會上常聽到叫某人爲“大師”,有時是尊敬,有時是吹捧。又常不滿於某件作品,說有“匠氣”。匠人與大師到底有何區別?

②匠人在重複,大師在創造。一個匠人,比如木匠,他總在重複做着一種式樣的傢俱,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練程度和技術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縫更嚴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還是一個木匠。大師則絕不重複,他設計了一種傢俱,下一個肯定又是一個新樣子。判斷他的高下是有沒有突破和創新。匠人總在想怎麼把手裏的玩藝兒做得更多、更快、更絕;大師則早就不稀罕這玩意,而在不斷構思新東西。

③匠人在實踐層面,大師在理論層面。匠人從事具體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經驗豐富,但還沒從經驗上升到理論。雖然這些經驗體現和驗證了規律,但還不是規律本身。大師則站在理論的層面上,靠規律運作。面對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個一個去摘瓜,大師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對一大堆數字,匠人滿頭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師只需輕輕給出一個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於一藝,偶有一得,守之爲本;大師視鮮花掌聲爲過眼煙雲,進取不竭,心猶難寧。居里夫人把諾貝爾獎章送給小女兒當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個諾貝爾獎。

④匠人較單一,大師善綜合。我們常說一技之長,一招鮮,吃遍天,這是指匠人,大師則不靠這,他縱橫捭闔,運籌帷幄,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因爲凡創新、創造,都是在引進、吸收、對比、雜交、重構等大綜合之後纔出現的。當匠人靠一技之長,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壓人一籌時;大師則把這一技收來只作恆河一沙,再佐以磚、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樓。牛頓、愛因斯坦成爲物理大師並不只因物理,還有更重要的數學、哲學等。一個畫家,當他成爲繪畫大師時,他藝術生命中起關鍵作用的早已不是繪畫,而是音樂、文學、科學、政治、哲學等。而成爲一個社會科學方面的大師要求就更高,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們那個時代的百科全書,毛澤東則是當時中國政治、軍事、文學的寶典。

⑤這就是大師與匠人的區別。研究這個區別毫無貶損匠人之意,大師是輝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貴的鋪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師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將軍也需要士兵。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這個世界需要人們有一個較高的追求目標。拿破崙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將軍總是在優秀的士兵中成長起來的。當他不滿足於打槍、投彈的重複而由單一到綜合,由經驗到理性,有了戰役、戰略的水平時他就成了將軍。魯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當他在技術層面已經純熟,不滿足於斧鋸的重複,而進軍建築設計、構造原理時,就成了建築大師。雖然從匠人而成爲大師的總是少數,但這種進取精神是人類進步、社會發展的動力。佔語說,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這個社會就不堪設想。

⑥我們可能在實際業績上達不到大師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師的思路,比如力求創新,不要重複,不要竊喜於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對事物要有識別、有目標、有追求。力雖不逮,心嚮往之。在個人有了這樣一種心理,就會有所上進;在民族有了這樣一個素質,就會生機勃勃;在社會有了這樣一個氛圍,就是一個創新的社會。

1.統觀全文,匠人與大師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中,畫線句“大師是輝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貴的鋪路石”該怎樣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簡要分析第④段的論證過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匠人在重複,大師在創造;匠人在實踐層面,大師在理論層面;匠人較單一,大師善綜合。(意近即可)

2.兩句話比喻二者的關係,匠人是基礎,大師是在匠人的基礎上產生的。(意近即可)

3.首先提出“匠人較單一,大師善綜合”的觀點;然後展開分析,具體闡明匠人和大師的區別;最後又舉出牛頓、愛因斯坦、馬克思、恩格斯和毛澤東等人的事例具體論證,有力地佐證前面提出的淪點。(意近即可)

《大師》閱讀答案11

大師中的大師饒宗頤

他與錢鍾書並稱北錢南饒,與季羨林並稱北季南饒。他是第一位講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學者,他首次將敦煌寫本《文心雕龍》公之於世,又是研究敦煌寫卷書法的第一人,他是撰寫宋、元琴師的首位學者。當今之世,能集經學、佛學、史學、考古、文學、書畫、音律、梵語於一身而揚名四海內外,堪稱大師中的大師者,唯有饒宗頤。

饒宗頤學富五車,著作等身。早年以治地方史志爲主,中年以後兼治四裔交通及出土文獻,壯年由中國史擴大到印度、西亞以至人類文明史的研究,晚年則致力於中國精神史的探求。出版論著50餘部、論文400多篇,學問幾乎涵蓋國學的各個方面,並且都取得顯著成就,既能博而又能深。

別人做學問大多是從點做起,饒宗頤做學問的方法不同,他是從上下左右來找連帶關係。他用豐富的想象力,在別人看着沒有關係的地方探究出其中的關係,使得各個領域能夠相互聯繫、互相啓發,相得益彰。饒宗頤治學勇於否定自己,不斷修正,自我改進。他曾經參加顧頡剛主持的禹貢學會,在古史地方面進行自己的研究,引起了顧頡剛的重視。顧頡剛請他編《古史辨》第八冊,饒宗頤爲此做了很多紮實的工作,後來日本入侵,編撰工作耽擱下來,有些材料也在抗戰期間遺失,有趣的是抗戰勝利以後,饒宗頤的個人史學思想發生了變化,認爲《古史辨》的某些地方比較草率,尤其是辨僞方法不成熟,有些提法不準確,所以《古史辨》第八冊也就沒繼續編下去,他因此成了顧頡剛先生的叛徒。饒宗頤認爲懷疑精神是做學問的基本條件之一,學術上就要敢於懷疑。季羨林先生評論饒宗頤說:他最能發現問題,最能提出問題。饒宗頤嚴格要求自己,他寫出來的東西不願意馬上發表,一般要先壓一壓,他的許多文章是幾年前寫的,有的甚至有十幾年、二十幾年都不發表。比如《郭子奇年譜》是饒宗頤20歲寫的文章,50年以後纔拿出來發表。

饒宗頤知古而不泥古,深植中華文化的沃土而能超越民族文化的侷限,從世界人類文化的高度審視本民族文化及其與各民族文化的關係。他走的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道路,採用的治學方法卻有異於傳統,因而才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他史識廣博,瞭解西方和東方一些國家的歷史文化,能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匯比照中,互動認知,不斷髮明,提出和解答中國歷史文化的新問題,想他人所未想,道他人所未道,具有很大開創性。而一旦公佈,便成人所共想,其觀點便爲世所公認。天地大觀入吾眼,文章浩氣起太初,饒先生這幅大氣磅礴的對聯深刻地說明了他開闊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饒宗頤的學問好像與世事沒有關聯,讀他的詩文,古風習習,儼然魏晉風範。其實這正是他的傲人之處,是大學問也。

饒宗頤預言21世紀是我們國家文藝 復興的時代。如何才能實現文藝復興呢?饒先生堅持認爲重新塑造新經學。他說,經書是我們的文化精華和寶庫,是先哲道德關懷與睿智的核心精義;經書體現着國民思維模式,影響着知識含蘊基礎。饒先生把整理古典文獻上升到弘揚我們的民族精神和先進文化的光輝,培養我們對過去知識的新的理解的高度採認識。他說,我們對古代文獻不是不批判,而是要推陳出新,與現代接軌,把前人保留在歷史記憶中的生命點滴和寶貴經歷給以新的詮釋。饒先生說從洋務運動以來,國人對自己的傳統文化失去了信心,外來的衝擊使得許多知識分子不惜放棄本土文化,向外追逐馳騖,已經動搖了國本,現在應該是反求諸己的時候了。

香港大學修建了饒宗頤學術館;潮州市政府也在其家鄉修建了饒宗頤學術館;饒宗頤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南京大學等校名譽教授。20 13年3月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饒宗頤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季羨林生前讚歎饒宗頤:近年來,國內出現各式各樣的大師,而我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就是饒宗頤。在國際文化交流中,饒宗頤爲國際漢學界及海內海外弘揚中華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有刪改)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饒宗頤能進行古今文化的交匯比照,視野開闊,胸襟博大;同時他還看到了放棄本土文化的危機,提出應該反求諸己的觀點。

B.饒宗頤集經學、佛學、史學、考古、文學、書畫、音律、梵語於一身而蜚聲中外,其學識、成就超過了錢鍾書、季羨林。

C.顧頡剛請饒宗頤編寫《古史辨》第八冊,但因兩人在觀點及辨僞方法等方面有分歧,使得《古史辨》第八冊的編寫被迫終止。

D.本文以樸實無華的筆觸,展示了大師饒宗頤的文化貢獻和獨特文化思想,全面表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學術影響力。

E.饒宗頤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從早期的治地方史志到晚年探求中國精神史,每個方向都有成就,學問既博且深。

2、饒宗頤做學問有哪些特點?請簡要概括。(6分)

3、爲什麼說饒宗頤是大師中的大師?請簡要分析。(6分)

4、饒宗、頤認爲實現國家文藝復興應該重新塑造新經學,你贊同嗎?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8分)

參考答案:

1、(1)答A給3分,答E給2分,答D給1分,答B、C不給分。

2、從上下左右來找連帶關係,使各個領域相互聯繫,互相啓發,相得益彰;勇於否定自己,不斷修正,自我改進;嚴格要求自己,寫的文章不馬上發表;知古而不泥古,治學方法異於傳統。(任選三點,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3、學富五車,著作等身,多個學術領域第一人,成就卓著;超越傳統侷限,具有開創性;在國內、國外都有很大影響,受到季羨林大師的高度評價。(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4、觀點一:贊同。經書是中華文化的精華,需要繼承和發揚;經書體現着國民的思維模式,涵養了國民精神;塑造新經學就是與現代接軌,推陳出新,在繼承中不斷豐富和創新。

觀點二:不贊同。實現國家的文藝復興需要及時吸取新時代的文化氣息, 用以發展自己;實現國家的文藝復興需要廣泛吸取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用以豐富自己;實現國家的文藝復興需要實現文化的多元化,不能僅僅侷限於傳統文化。(觀點明確,給2分;理 由充分,論述合理,給6分)

《大師》閱讀答案12

大師

劉兆亮

老傅拍過一組照片叫西湖邊的一棵樹:西湖邊一棵桃樹的春夏秋冬,人去湖空,人來湖擁,都安靜得能聽見風去風來,你說不出來個所以然的好,卻讓人體會到滲落到心底的妙。

老傅喜歡定點在一個位置拍植物,四季輪迴,雷打不動,像是一把鎖總喜歡待在門扣地方,而這裏,恰恰是一扇門或一個城市的某種重要地帶。

終於有一年,他拿出潛心之作——西湖邊的一棵樹,一舉獲得全球攝影最高獎的荷賽獎,領獎地點是在自行車的天堂城市——阿姆斯特丹。

於是,大家都開始管老傅叫大師,且把大師常掛在嘴上,見到本人叫,見到照片也叫。

老傅成爲大師後,便在城市北郊佈置了一個工作室,是舊民房改的,最大一間是沖洗照片的暗房。

邊上原先有座大鋼廠,剛遷走,那裏原本是轟轟烈烈的大鍊鋼鐵場景,如今復歸自然。頹敗,荒蕪,秋天的狗尾草,總能在風中把陽光撩撥得魅力繽紛。老傅就是想借比桃樹更小的植物拍出大意境。

他這次是站在路邊的一片草地前,開發之前的荒蕪,像煙霧一般繚繞。

老傅想,內心再靜一些,再靜一些,等這個地方再次喧鬧起來,超越西湖邊的一棵樹的片子可能就出來了。

某天夜裏的十點鐘,他在暗房沖洗照片的手抖了一下,造成衝出的照片失去光影水準。

他託照片的食指是被暗房上頂一個沉重而笨拙的鋼琴鍵給弄的。

樓上那戶人家,恰好在暗房頭頂,有架鋼琴,每晚都在十點準時響起,老傅的安靜被沉悶的琴聲侵佔了。

笨笨的鋼琴聲過後,便是“吱吱呀呀”的纖細二胡聲,兩種樂器交替,要到夜裏12點才停歇。而樂器聲落,準有“嘣嘣嘣”的拖鞋聲,老傅停下手裏的活兒聽樓上琴聲之後的一來一回,兩趟腳步聲,一趟是碎步,心情有點兒小興奮走出那種聲音,一趟則是緩慢,充滿思考與疲憊,兩種腳步聲都像是貼着老傅的頭皮在走。

這種情況持續了大半年,老傅常待在暗房裏,再望望窗外,感覺天上的星星,都是那些雜亂的音符飄上天空的。

白天,再路過河邊的茅草地時,看到那些狗尾巴草在風中左右搖擺,再怎麼拍,都是一堆雜草。這可怎麼辦呢?

直到有一天,他呆站在路邊一棵草前,天快要黑下來了,他看到一個男子騎着電動車,馱着一個小女孩,小女孩拉着二胡,聲音也顛簸起伏。這輛電動車後座上,焊了一個鋼架的座椅,椅子上還拉了一個安全帶,系在小女孩的胸前,小女孩兩隻手抱着二胡,在寬闊而安穩的後座空間裏,左右開拉。

老傅掛着相機,緊跟着快走,想拍,在心裏一次次地按動快門,但就是下不了手。這輛電動車進了老傅的小區。老傅聽到騎電動車的人說:快用鋼琴去校音準,老師說,就差一口氣了。

不錯,就是樓上的鋼琴加二胡的聲音製造者,這是一個勤奮而可愛的小女孩。

當晚,老傅覺得鋼琴聲是亂了點兒,但二胡聲已顯美妙。後來,他在車庫邊上,看到了那架帶鋼架座位,他用按快門的手指輕輕地摸了一把座椅。老傅轉身開車,去一家商店買了三雙麻布軟底的拖鞋,悄悄地放在了樓上的門口,上面寫着:這是送給你們的靜音拖鞋。

第二天,老傅聽見敲門聲,看到了一家三口,都是笑呵呵的,很是歉意的那種。小女孩先說,叔叔,對不起,打擾你了。最後面的女人張了張嘴,要說的話,又歉意地笑回去了。

男子一臉的憨厚,搓着手,持續地笑,只說了一句,鋼鐵工人出身,文化嘛,沒有,不注意別人感受……

還是小女孩說話靈清,她說,自己要參加二胡大賽,老師說她以後沒準能成爲大師。這次比賽就是起點,鋼琴校音準,爸爸從朋友家借的,比賽完了就還過去。看樓下經常沒有光,以爲沒住人呢!

老傅拎着相機,站在門口笑着說,沒事,哦,大師,好的,一定會的。

女子望一圈三個人的拖鞋,說,他是等孩子練完,過去和她說一聲,拉得好,擁抱她一下,就睡下了,拖鞋不好,底硬,十元三雙……

這一家三口,退了兩步,一齊向老傅深鞠一躬,後退時,他們都把鞋底粘住地移動,想不發出聲音。

老傅把自己像鎖釦一樣定在某一個位置,隔三岔五這輛焊鋼架的自行車從遠處走來,再從他身邊走過,老傅都會按下快門,連同風中的狗尾巴草,以及騎車的男子朝着老傅的憨笑。

老傅覺得,某一次閃動快門聲中,“咔嚓”把二胡聲也拍了進去。他想將這張照片沖洗出來,裝進兜裏,陪他飛到阿姆斯特丹——那個被稱作自行車天堂的城市,自信地走向前一個荷賽獎的領獎臺。

(原載於《連雲港文學》20xx年第1期)

7.下列對這篇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小說開篇寫老傅的照片裏有一種“安靜得能聽見風去風來”的妙,既闡釋了老傅的拍照風格,也爲下文故事的發展作了鋪墊。

B.老傅覺得“咔嚓”把二胡聲也拍了進去,表示他拍照技術已臻完美,能夠把“二胡”的聲音具象化地呈現在照片上。

C.小女孩說:“老師說她以後沒準能成爲大師”,老傅也附和道“大師,一定會的。”可見老傅對小女孩的尊重與理解,鼓勵與支持。

D.小說通過老傅的眼睛使我們看到了小女孩家是一個平凡的,生活簡單樸素但又充滿了愛和希望,有禮守節的家庭。

8.小說中老傅具有怎樣的性格特徵?請結合原文概括分析。

9.小說以“大師”爲題有什麼好處,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

7.B項,“能夠把‘二胡’的聲音具象化地呈現在照片上”錯誤。老傅覺得把聲音拍進照片並不是真的已經能夠將聲音具象化地表現出來,而是他認爲自己捕捉到了生活中最美、最和諧、最有愛的畫面,通過抓拍的照片彷彿能夠聽得到小女孩每日刻苦練習的二胡聲。

8.(1)執着堅持。老傅只拍西湖邊一棵樹的春夏秋冬,甚至爲了攝影還特地搬到舊鋼廠去取景均可見他對攝影藝術的執着與堅持。(2)細心認真。他留心觀察那個坐在爸爸車後努力練琴的小女孩,並注意到他的車座子是自己焊接的。以及後來,他轉變自己的拍攝思路,拍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都可見老傅的細心認真。(3)對人和善友愛。樓上夜裏的聲響雖然打擾了老傅,但他並沒有因之而責怪或抱怨,反而是用送拖鞋的辦法委婉地提醒了樓上的住戶。

9.(1)小說標題“大師”一語雙關。既突出了老傅有“大師”級的攝影技藝,也表現了老傅的道德品質堪稱“大師”。(2)“大師”,推動故事情節發展。老傅因攝影獲獎被大家譽爲“大師”,認識了樓上刻苦練琴的小女孩後,鼓勵小女孩將來成爲“大師”;他關注了這個女孩子,並拍出了大師級的照片,並將又一次走向國際大獎。(3)揭示小說的主旨。小說告訴我們,只有努力認真、堅持不懈纔有可能成爲大師。同時,大師不僅是專業技能高超,而且要有“大師”的品格。(補充:老傅不僅是攝影藝術世界級的大師,而且善良有愛、尊重他人;小女孩勤奮努力,有禮貌,不卑不亢,將來也有可能成爲大師。)

《大師》閱讀答案13

大師

上午九點鐘的時候,八旬著名山水畫家黃雲山,正坐在畫室的大畫案前用紫砂壺啜着茶,目光卻移動在一張鋪好的四尺宣紙上,於下筆之前,構思着一幅《深山行旅圖》。門鈴小心翼翼地響了。過了好一陣,門鈴再一次響起,透出一種急迫的心情。

黃雲山重重地放下紫砂壺,他急急地走出畫室,穿過客廳,猛一下把門打開了。

站在門外的是一個五十多歲的陌生漢子,風塵僕僕,右手提着一個旅行袋,左手拿着一幅摺疊着的沒有裝裱的畫。

黃雲山問:你找誰?

來人彬彬有禮地向他鞠了一躬,說:您是筆樵先生吧?

黃雲山很意外,來人居然知道他名字,便點了點頭。

筆樵先生,我叫秋小巒,是一個鄉村教師。我從外省一個偏遠小縣來到北京,只是爲了了卻父親秋溪谷的一個心願。他也當了一輩子的鄉村教師,也在業餘畫了一輩子的山水畫,對您又極爲傾服。不久前因病辭世時囑咐我:無論如何要攜畫去京請筆樵先生法眼一鑑,看此生努力可否白費,回來後在墳前轉告我,我也就可以閉目於九泉之下了。

秋小巒說得極快,爲的是怕耽誤黃雲山的時間。

黃雲山有些猶豫,像這樣上門求教求畫求鑑定的人太多了。他年事已高,實在是沒有精力應付了。

筆樵先生,十九年前,也就是1978年,我父親行將退休,縣教育局組織老教師進京參觀。他多方打聽到您的地址並找到這裏來拜訪,恰好您外出講學,便留下一封信交給了尊夫人。

黃雲山呵了一聲,似乎有點印象,又似乎一點印象也沒有。他把一隻手習慣地扶住門框,依舊沒有請客人進屋的意思。

您放心,我不進您的家,只想耽誤先生幾分鐘,請您看一看這張畫,我也就可以向死去的父親作個交代了。

秋小巒的眼圈紅了,眼角有淚光閃爍。

好吧。黃雲山爲秋小巒的孝心所感動,臉上有了笑意。

他接過那張摺疊好的畫,緩緩地打開,是一幅用積墨法畫出的《楚山春寒圖》,蒼蒼茫茫,雲煙滿紙,繁密處不能多添一筆,卻能做到不板、不結、不死;在最濃墨處也能分辨出草、樹、石的層次,稱得上是大氣磅礴,渾厚華滋。

黃雲山激動起來,大聲說:恕老朽怠慢,請進!

他們一起走進畫室。

黃雲山問:除了此畫,還有嗎?

旅行袋裏還有二十餘幅,其他的都在家裏。

待我淨了手、焚香,我要好好看看你父親的大手筆。國有顏回而不知,我深以爲恥!

黃雲山淨了手,又擦拭乾淨,忙給秋小巒沏上一杯茶,再尋出一個銅香爐,插上一根點着的檀香。

滿室芬芳。

黃雲山足足看了兩個小時,然後長嘆一聲,說:能得積墨妙處的有明末清初的龔賢,現代畫家中,就要數黃賓虹和你父親了。可惜這兩位也都先後過世,悲哉!悲哉!從你父親的用紙上,可看出他生前生活的窘困,而從畫面上又看出他的豁達樂觀和淡泊名利,我輩慚愧!

他們坐下來親切地交談。黃雲山問的很細,諸如秋溪谷的身世、師承、生活、讀書秋小巒虔誠地一一回答。

黃雲山說:你一定要進京來爲你父親辦一個遺作展,他是一個進入美術史的人物,是真正的大師。我給你寫幾封引薦信,讓我的老友們開開眼,別高踞北京以爲天下無人。費用、場地、新聞發佈會,我們來安排,不用你操心。

然後,他站起來,向秋小巒鞠了一躬,說:一是謝謝你的孝心,爲了尊父的囑託,不遠千里而來;二是請你原諒我的失禮,差點與一位大師的作品失之交臂。

秋小巒忍不住大聲慟哭起來。

看看壁上的掛鐘,十一點了。秋小巒慌忙站起來,揩乾淚,說:筆樵先生,我該走了!

不忙,在此午餐!

兩個月後,秋溪谷先生遺作展在北京的美術館舉行,觀者如堵,好評如潮。

在衆多記者和名流參加的學術討論會上,黃雲山真誠地對秋小巒說:我願以我平生的一幅得意之作,交換你父親的任何一幅小品,以便時時展讀,與他傾心交談!

掌聲如雷鳴般響起來。

答案參考:

1。下列對小說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小說以大師爲線索,寫了一個已故民間繪畫大師被發現,其遺作被推出的過程。

B。小說開頭寫門鈴小心翼翼地響起,表現秋小巒拜見黃雲山時謹慎禮貌的心理。

C。國有顏回而不知,我深以爲恥!的意思是說,黃雲山先生認爲,我們國內有一個像顏回一樣聞名的大師秋溪谷,他竟然不知道,感到很羞恥。

D。小說寫黃雲山觀畫時淨手焚香的細節,表達他對畫作的珍視和對繪畫作者的敬重之情。

E。小說最突出的特點是通過人物語言和行動描寫來推動情節發展,刻畫人物形象。

解析:A項,小說是以黃雲山對陌生漢子的感情變化爲線索;C項像顏回一樣聞名錯,原意是說國內有這樣一個像顏回一樣默默住在僻壤民間的真正大師。

答案:AC

2。結合上下文,請你簡要說說滿室芬芳的意思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滿室芬芳表面意思是滿屋子飄滿濃郁的焚香之味;深層意思是滿屋都飄散着秋溪谷先生繪畫的墨香。(意思對即可)其作用是承上啓下,即內容上由接受鑑定畫作轉到欣賞推崇畫作,情節上由故事發展轉向故事高潮,感情上由對畫作的接納轉到珍愛,由對畫家的相識發展到敬重。(意思對即可)

3。請簡要分析黃雲山先生給秋小巒鞠躬後秋小巒慟哭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一是被黃先生的真誠所感動;二是想到父親的遺作終於能被繪畫大師所認可並向外推介而高興,三是爲父親過早去世,看不到他的畫作在北京美術館展出而遺憾。(能寫出兩點即可)。

4。請結合文本探究作者寫這篇小說的意圖,你認爲我們應從主人公黃雲山先生身上學些什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意圖)①歌頌主人公黃雲山傾力向世人推舉已故民間繪畫大師及其藝術珍品的高風亮節;②對一些憑藉環境優勢而自傲自大、孤陋寡聞的藝術家進行善意的批評;③歌頌像在秋小巒身上所體現出來的中華民族的盡孝傳統美德;④呼籲藝術家眼睛向下,向民間學習,發現並珍愛民間藝術家及其藝術珍品。(能答出三點即可)(學習)①助人爲樂的精神;②虛懷若谷,眼睛向下的藝術品格;③不惜降低自己身價推介民間藝術家,珍藏民間藝術珍品的精神;④敢於批評繪畫界不正之風的正直品格。(答出兩點即可,意思對即可)

《大師》閱讀答案14

成爲大師的祕訣

[奧]斯蒂芬茨威格

我在巴黎學習的時候,已經發表過不少文章,有很多人讚揚。有幾篇我自己也認爲不錯,但總覺得應該還能寫得更好,只是苦於無人指點,於是我暗自留心,渴望找到成爲大師的祕訣。

25歲那年,我終於找到了這個祕訣,它改變了我的一生。

那是一個週末,我到麥東拜訪羅丹。“或許你願意看看我的工作室?”他和藹地說,“恐怕沒什麼有意思的東西,你不要嫌悶。”

我跟大師來到一個有着巨大窗戶的簡樸房間,桌子上堆滿了草圖,地上擺着一些已經完成的雕像,其餘的都是黏土做的雕塑局部:一隻胳脾、一隻手、一根手指,有的甚至是指關節這樣微小的細節。

我正看得入神,回頭發現羅丹已經穿上了工作服,站在一個木架子前面。“這是一個新作品。”說着,他小心地掀開溼布,一座少女的半身像出現在眼前。那是一尊黏土的小樣兒,線條柔和,細節逼真,我忍不住讚歎:“太完美了!”

羅丹側頭看了看雕像,後退一步,盯着少女出神。這位身材魁梧、肩膀寬闊、滿頭白髮的老人好像變成了熱戀中的少年,他柔聲說:“肩上的線條還是太粗,這裏還差一點兒……”

大師拿起刮刀,木製的刀片輕輕滑過溼潤柔軟的黏土,所到之處留下肌膚柔美的光澤。羅丹在架子前走來走去,不時轉動雕塑臺,有力的雙手一刻不停,眼睛裏閃着光,“還有這裏……嗯,還有這裏”他一邊修改一邊自言自語,時而興奮得點頭,一會兒又雙眉緊鎖。他捏好一小團黏土,粘在雕像上,再用木刀一點點兒刮開,喉嚨裏發出含糊奇怪的聲音。

就這樣半小時過去了,一小時過去了……羅丹再沒跟我說一句話,他把我給忘了,把整個世界都給忘掉了。除了手中的作品,他眼裏沒有第二件東西。他專注的神情,究如上帝正在創造世界。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羅丹舒了一口氣,扔下刮刀,滿意地笑了。他又一次拿起蓋布,小心翼翼地蓋上少女,好像把披肩披在情人身上一樣,滿臉的溫存,然後他向門口走去,突然看見我,吃了一驚,凝視半晌才記起我來。

羅丹又變回了先前淳樸好客的老人,爲自己的失禮感到魅尬:“對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記了……”而我毫不介意,握着大師的手,心裏充滿感激和崇拜。

在麥東的那個下午,我得到的啓示比在學校裏所有學到的東西加起來還多。我明白了成就一切藝術與偉大事業必需的本領——專注,

一種無論眼前的工作或大或小,都能將意志貫注其中的本領。我這才知道自己缺少的是什麼。除了專注,成就偉業沒有別的祕訣。

1.文章題目中的大師一是具體指 ,文中具體寫了他 的事情;二是指 的人。

2.成爲大師的祕訣是什麼?請在文中畫出來。

3.“除了專注,成就偉業沒有別的祕訣。”對於這句話不正確的理解是()。

①這句話是說,專注是成就偉業唯一的祕訣,其他的都不重要。

②這句話告訴我們,專注是成就偉業非常重要的品質,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

③作者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他自謙地認爲自己最爲缺少專注的品質,這是他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參考答案:

1、文章題目中的大師一是具體指羅丹,文中具體寫了他專注地完成雕像作品的事情;二是指在學問或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爲大家所尊崇的人。

2、成爲大師的祕訣是:我明白了成就一切藝術與偉大事業必需的本領——專注,一種無論眼前的工作或大或小,都能將意志貫注其中的本領。

3、理解不正確的是:①

《大師》閱讀答案15

國學大師南懷瑾

1918年,一代奇才兼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誕生於浙江樂清柳市的一個世代書香之家,從孩提時起即接受嚴格的傳統私塾教育。到十七歲時,先生除精研儒家四書五經外,涉獵已遍及諸子百家,同時苦心研習文學歷史、琴棋書畫、醫藥卜算、天文曆法諸學。

抗戰初期,年輕的南先生毅然辭親遠遊,在峨眉山中訪求多位巖穴高隱之士,虛心求教,學到了許多不傳的法門和祕學。在峨眉山中峯頂的大坪寺閉關三年,苦讀五六千卷佛家經典,披閱了全套《永樂大典》《四庫備要》等經史典籍。

1945年春,先生經波歷險,始來臺灣。棲身基隆一陋巷中,闔家六口擠在一小屋內,瓦可漏月,門不閉風,生活甚爲清苦。然先生素來超然物外,坦蕩灑脫,窮而不愁,潦而不倒,依舊滿面春風,恬淡爲樂,安貧樂道。先生雖三餐不繼,見鄰居無米爲炊,卻“人飢己飢”,趁鄰居夜半入睡之時,悄悄將偶得之米袋放在這戶人家門口。

幾年後,先生受聘於大學執教,且應邀到各處講學,舌耕筆耕收入漸豐。1969年創立“東西精華協會”,致力講說中華文化。先生講學範圍極廣,除儒、釋、道三家之外,尚有中國文化大系、歷代謀略學、中華醫藥、中國建築與園林藝術、中國企業管理,以及詩詞、書畫、星相、卜易之學……前往聽講者極爲踊躍,名流學子,販夫走卒,靡不俱備,講堂內外,均人滿爲患。先生的學生遍及各地,開花結果,桃李滿天下,這也是先生最爲欣慰的事情。

“東西精華協會”發展期間,南先生又創辦了《人文世界》月刊,每期撰寫文稿,揭示了幾千年來修持的祕中之祕。不久,又創立了“老古出版社”,發行《知見》。雖日見繁忙,然先生矢志宏揚中華傳統文化,夜以繼日,揮毫寫下系列傳世之作,《論語別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說》《易經雜說》《易經系傳別講》《歷史的經驗》《新舊的一代》《中國佛教發展史》《中國道教發展史》《金剛經說什麼》《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祕學》《習禪錄影》《禪觀正脈研究》《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證佛法》《藥X經的濟世觀》《原本大學微言》等幾十部大書,著作等身,蔚爲奇觀。

南先生是大家共同尊崇的長者,講課、爲人,幽默風趣。在衆多的學生心目中,身材不高,平常總是身穿一襲簡單的青衫、腳踏一雙布鞋。不食菸酒,素食清茶,簡單樸素。既是仙佛中人,又是學富五車、博大精深的學界泰斗,還是淡泊名利、寧靜超脫的仁慈長者。“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凡來訪賓客,無論男女老幼,地位高低,均留下就餐,就是送貨的夥計、來收賬的先生,南先生也要讓她們吃完飯再走。

先生嗜書成癖,藏書之富,讀書之多,世人難以企及。所藏之書,上自先秦,下至民國,經史子集、詩詞曲賦、佛道經典、名人傳記、世界經濟、外國史地、哲學論著、各國政論、中西醫藥、當代科技,甚至中外美術、音樂、武俠小說……近30萬冊珍貴藏書,堪稱收藏宏富的圖書館。先生讀書既多且快,一日十行,過目成誦,隨口引證,天縱之資,非常人所能及。

集中華傳統文化之大成的南先生,其道德文章,名滿天下。美、英、法、德、日、韓、加拿大、比利時、新加坡等國一些名牌大學的專家、學者和男女學生,紛紛登門拜訪、學習。1985年盛夏,南先生應邀赴美,在華盛頓成立“東西學院”,成立“弗吉尼亞東西文化學院”“加拿大多倫多中國文化書院”,致力於東西方文化溝通,弘揚中華學術。

在多次演講中,他對自己評價是八個字——一無長處、一無所是。對於一些人冠以他的“佛學大師”稱號,南懷瑾也不曾接受過。他說:“不是,我夠不上資格。我只會睡覺(笑),佛經上面寫一個修菩薩道的人要佈施,衆生如果需要你的眼睛,那就挖給他。頭顱、腦血、全身、妻子、兒女、財產,都可以佈施,我做不到。”

1988年,他心繫國家建設,投資1.7億美元在祖國大陸的家鄉興建金溫鐵路(金華至溫州)。該工程1996年4月完工,南懷瑾成了鐵路老闆,本可藉此賺錢發大財,可他卻一文也不要,還將全部股份轉讓給地方,並賦詩一首:“鐵路已鋪成,心憂意未平。世間須大道,何只羨車行?”

2005年9月,南先生應邀爲來自全國各地的工商界成功人士發表演講,他精闢地指出:“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他解釋說:“一個人一生裏做一件事情,對世界人類永遠有功勞,永遠有利益給大家,這才叫事業。像大禹治水,這叫事業,因此他爲萬世所崇仰,其功永不可沒。上面最高到皇帝,下面最倒黴到討飯的,都不是事業,那時職業。”學生還說:人生有三個基本錯誤不能犯,意識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2006年定居在七都(廟港),開辦太湖大學堂。在南懷瑾生命中最後六年光陰裏,除了少量的外出授課,他基本都在七都鎮太湖邊的大學堂度過,在這裏50次公開授課,受教者無數。而每天晚上,他都會抽出一個多小時爲身邊的弟子授課;一年365天,讀書修行育人,從無懈怠。

直到2012年因感冒引發肺炎,於9月29日下午4時在蘇州太湖大學堂逝世,享年95歲。在先生葬禮上,一位匿名的學生在給老師的輓聯上寫道:“國學大師,成就耀古今。”

(1)下面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南懷瑾先生早年尋訪高士,閉關參悟、苦讀佛學經典及其他經史典籍,加之不斷參悟,所以在佛學方面有極高造詣。

B.南懷瑾是集中華傳統文化之大成者。他積極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言談生動有趣、博大精深,對中國傳統文化復興與普及功不可沒。

C.南先生不食菸酒,素食清茶,簡單樸素,淡泊名利,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而看上去卻謙遜甚至謙卑,一生三餐不繼卻悄悄幫助別人,使他頗具古俠義之風。

D.南先生認爲自己“一無長處、一無所是”,對“佛學大師”的稱號也不接受,認爲自己夠不上資格,做不到對衆生無私佈施。

E.本文以南懷瑾先生早年、中年、老年爲線索,簡要介紹了南先生的學術、教育方面的內容,表現了作者對先生的懷念和敬仰之情。

(2)簡要概括南懷瑾先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6分)

(3)南懷瑾先生一生有哪些成就?請簡要概括。(6分)

(4)南懷瑾先生說人生有三個不能犯的錯誤,請根據這個看法並結合原文,談談你對人生的認識。(8分)

參考答案:

(1)選B給3分,選A給2分,選E給1分。(C.“一生三餐不繼”錯,只是早期。D.南懷瑾認爲自己“—無長處、一無所是”錯,這是他謙虛的話。E.文章還寫了他的成長、捐獻等內容。)

(2)①學問方面:自幼苦學,天資聰穎,多才多藝,嗜書成癖,學富五車,著作等身。

②心性方面:坦蕩灑脫,安貧樂道,幽默風趣,善良醇厚,簡單樸素。

③爲人做事:心繫祖國,淡泊名利,樂善好施,謙遜仁慈,甘心育人。

(每條2分。不求一定分三方面作答,有相關內容即可得分。)

(3)①一生講學,桃李滿天下,爲傳播傳統文化做出卓越貢獻。

②創辦《人文世界》月刊,發行《知見》,發行幾十部大書,著作等身。

③在國外成立書院,致力於東西方文化溝通,弘揚中華學術。

④他心繫國家建設,投資興建金溫鐵路,卻一文不取,轉讓給地方。

(一條2分,任選三條滿分。)

(4)人生處於尊位,應該德行厚重;謀劃深遠,應該激發智慧;責任重大,應該竭盡全力。南懷瑾先生爲我們做出了榜樣,令人欽佩敬仰(2分,答在末尾也可):

①南懷瑾先生位尊而德重。先生作爲一代博古通今的國學大師,不因地位尊崇而忽視自身修行德望,善良、謙遜、愛國,有操守。(2分)

②南懷瑾先生謀大而智高。先生少年時便立志高遠。雖天資聰慧,卻能以最高標準要求自己,而在爲人處事方面更有大智慧。(2分)

③南懷瑾先生任重而力大。先生以發揚傳統、傳播文化爲己任。而他各處講學,開辦雜誌,著書立說,創立學會、出版社,甚至興建鐵路,從無懈怠。(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