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語文>

《進城》閱讀答案

語文 閱讀(1.97W)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我們時常需要做些閱讀題,而與閱讀題如影隨形的則是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是由資深教育者參與擬訂的。那麼問題來了,一份好的閱讀答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進城》閱讀答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進城》閱讀答案

《進城》閱讀答案1

進城的蟈蟈

孫道榮

晚飯後,一家人散步。走到小區門口,被一陣密集的“唧唧——唧唧”聲吸引——是賣蟈蟈的。

兒子嚷着要買一隻。

路邊停着一輛自行車,後座上左右兩側,捆着幾百個小竹籠,每個小竹籠裏,都裝着一隻蟈蟈。走近了,蟈蟈聲更加急促響亮,此起彼伏,像沒有指揮的大合唱。

賣蟈蟈的中年男子站在一邊,捲起破了邊的帽子,呼哧呼哧地扇風。

問價格,中年男子指着竹籠,用一口濃重的鄉音說,左邊的每隻三元,右邊的五元。問緣故,男人回答,左邊的是養殖的;右邊的是從莊稼地裏一隻一隻捉回來的,叫聲不一樣。

兒子選了一隻野生的蟈蟈。提着籠子,兒子高高興興地和媽媽先回家去了。“唧唧——”一隻蟈蟈的叫聲,漸漸遠去,就像大合唱裏一個聲音唱着唱着突然跑了調,越跑越遠。

我好奇地問中年男子,那些蟈蟈,是怎麼從莊稼地裏捉來的?

他說,這些蟈蟈,都是我兩個孩子捉的。男子看着我兒子的背影,比劃着說,我的小孩子和你兒子差不多大,大女兒已經讀高中了。這些蟈蟈,都是他們姐弟倆放學後,上莊稼地裏捉回來的。說着,他忽然咧咧嘴嘿嘿笑着說,你看你們城裏的孩子,多白嫩啊。我的兩個孩子,曬得都跟黑蛋似的。

他告訴我,每年一到夏天,兩個孩子就會利用星期天和暑假,到田間地頭捉蟈蟈,運氣好的話,一天能捉三四十隻。孩子的爺爺奶奶,則會早早編織好一些小竹籠,用來裝蟈蟈。然後,他再騎着自行車,馱到城裏來賣。不過,女兒快升高三了,學習緊了,沒時間捉蟈蟈了。所以,他才又從養殖場裏批發了點養殖的蟈蟈,一起拉到城裏來賣。

說到兩個孩子,中年男子黑黝黝的臉上露出些許欣慰。他說,女兒的老師說了,這孩子肯幹,明年考上大學應該沒問題。這不,我得給她先攢好學費呢。

我問他,這些蟈蟈都賣掉,要多長時間?

他說,生意好的話,一天能賣三五十個,這些都賣掉,總要十來天吧。因爲家離城裏有一百多裏遠,所以,每次都等全賣完了纔回去。

那晚上住哪兒啊?我關切地問。

他指着不遠處的一座橋說,這麼多蟈蟈,太吵,住哪兒都不方便。我晚上就睡在橋洞下面,吵不着別人,還省錢。他憨笑着。

天漸漸黑了。不斷有人領着孩子,好奇地走過來。

我對他說,我再買一隻吧,免得那隻蟈蟈落了單,孤獨

他幫我挑選了一隻。

“唧唧——”提着籠子,我向家走去。家裏,另一隻蟈蟈,在“唧唧”地呼喚。我的家,會成爲這兩隻蟈蟈在這個城市裏的家嗎?

25. (2分) 概括這篇小說的情節。

26. (2分)“賣蟈蟈的'中年男子”是一個什麼性格的人?

27. (2分)小說結尾“我的家,會成爲這兩隻蟈蟈在這個城市裏的家嗎”有什麼深層含義?

28. (3分) 揣摩“我對他說,我再買一隻吧,免得那隻蟈蟈落了單,孤獨。”說說“我”此刻的真實想法是什麼?

29. (3分)依據你對小說的理解,適當發揮想象,分別描述“城裏一家人”和“鄉下一家人”晚飯後的生活場景。

 參考答案:

25.(2分)我爲兒子買蟈蟈,與賣蟈蟈男子攀談後,又買了一隻蟈蟈

26.(2分)勤勞、節儉、樸實、善良 、慈愛(言及三點得滿分)

27.(2分)表達對進城農民的深深同情,對城鄉生活差別的深切感嘆

28.(3分)“我”瞭解到“賣蟈蟈男子”家裏情況後,想盡一份心,幫幫他

29.(3分)“城裏一家人” 晚飯後牽着孩子漫步街頭、公園,享受着生活的安逸與舒適;“鄉下一家人”晚飯後大人在編蟈蟈籠子,整理傢什農具,孩子們到田間地頭捉蟈蟈,還在爲生計操勞奔波

《進城》閱讀答案2

有一個魯國人扛着一根長長的竹竿進城去賣。當他走到城門口時便犯愁了,因爲他想不出用什麼辦法將竹竿扛進城去。把竹竿豎起來進城門吧,竹竿比城門高出一截;把竹竿橫起來拿着走吧,竹竿比城門又寬出一截。他橫着、豎着比畫了半天,搞得滿頭大汗,就是進不了城門。

這時,一個老頭經過城門。他看見那人愁眉苦臉的樣子,非常自信地走過去對他說:“我雖然不是什麼聖人,但一生經歷的事情比你多。既然是竹竿長、城門小,你爲什麼不把竹竿從中間截成兩段呢?那樣不就變成竹竿短、城門大,可以毫不費力地進城了嗎?”

拿竹竿的人聽了非常高興,說:“太好了。”

於是他找來鋸子,將竹竿鋸成兩段,然後進了城門。

1.給這則寓言取個題目:

2.讀寓言中畫線的`句子,換一種說法,意思不變。

3.假使不鋸斷竹竿,你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將竹竿拿進城裏嗎?請寫下來。

4.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麼?請與同學討論後再寫下來。

參考答案:

1.截竿進城

2.你可以把竹竿從中間截成兩段。

3.提示:言之有理即可。

4.做一件事情要考慮周全,切不可橫衝直撞,魯莽行事。

《進城》閱讀答案3

山伯這輩子,去過一次縣城,唯一的一次。

那天早上,跟往常一樣,雞叫第四遍的時候,山伯就起牀了。一般情況下,張牙舞爪洗下臉,咕咕咚咚灌一碗水,一邊啃着饃一邊就下地了。可那天山伯一邊往外走一邊說:“今兒個到縣城一趟。”

在竈臺前忙碌的山娘愣了一下,攆出門外,瞅着山伯朦朧的輪廓,嘟囔道:“麥還沒割完呢。”“丟不了。”山伯頭也不回,悶聲悶氣地丟過來一句。“麥都焦了。”山娘還不死心。莊稼人,土地是他們的命。“值個啥?!”山伯走得執着,匆忙。山娘又叫道:“你沒進過城,認識路?”“鼻子下邊就是路!”山伯的話硬硬的,不容置疑。

望着山伯的身影消失在彎彎的山道上,山娘輕輕嘆息一聲。昨夜裏他就烙餅似的翻來覆去沒睡踏實,有啥關緊事?咋不吱聲呢?去城裏幹啥?城裏跟他們唯一有牽連的就是他們的.兒子山子。

兩年前,縣裏建鋁廠,在全縣範圍內物色工人,山子有幸被選中。上班第一天,山子要趕鎮裏的班車,天不亮就上路了。山伯提出送他一程,山子說成啥也不讓,到最後山伯也沒有送成。

按照慣例,昨天是山子休班回家的日子,結果,山子沒有回來,難道是因爲這個?聽山子說,鋁廠在縣城邊上的一個鄉,他要轉好幾趟公共汽車才能到單位。農閒時節,老頭子曾想帶着她到山子工作的地方看看,一想到複雜的路線,就打了退堂鼓。他今天是咋了?真的是去找山子?他會不會迷路?

後半晌的時候,山子回來了,一個人。山娘詫異地問:“沒見到你爹?”山子一愣,不高興地說:“他去幹啥?我沒見。”看到山子的反應,山娘哼哼唧唧的,不敢多說。山子說:“他啥時間去的?”山娘說:“一大早就去了。”山子黑着臉說:“我一大早就從廠裏回來了。真是的,不嫌丟人!”山娘想數叨兒子兩句,張了張嘴還是把話嚥了回去。她明白,老伴彎腰駝背,走路不利索,形象不雅觀,山子是嫌棄山伯到單位給他丟臉了。

等到了天黑,山伯才一身疲憊地回來。看到山子,他不自然一笑,低眉順眼地說:“我摸到你們廠他們說你回家來了。”看到山伯蓬頭垢面的樣子,穿的衣服也分辨不出顏色山子的火氣一下子上來了,氣呼呼地說:“你去幹啥?沒事就不能在家歇着?”山娘不滿地瞅了山子一眼。山伯囁嚅着說:“昨個兒我聽說公路上發生了車禍,一輛貨車撞到了一輛公共汽車上,死傷了好幾個人……我怕你回家搭乘那輛公共汽車……嚇得我一夜沒睡。阿彌陀佛,沒事就好。”

山娘這才知道老頭子去找山子的真正原委。事後,山伯對她說:“給你說了有啥用?讓你也跟着擔心?”

結尾一:多年後,等到山子理解到父母那滿滿的愛、暖暖的愛時,這時候,別說孝順他們,連對他們說聲對不起的機會都沒有了,因爲他們已經藏在了墳裏邊,似乎依然害怕年少不懂事的山子。

結尾二:多年後,山伯已經去世,山子將山娘接到城裏。山娘總會在夜晚看着山伯的照片出神,而山子總是埋怨自己當初沒有早點接山伯進城,現在連彌補的機會都沒有了。每到此時,山娘都會說同樣的一句話:“我進城,就是你爸也進城了。”

(作者:侯發山;選自《微型小說選刊》。有改編)

15.學校《文苑》雜誌推出了“文學作品大家賞”欄目,本期賞讀的是小說《進城》。

(1)“照應”是文章的結構技巧,常見的種類有伏筆照應、首尾照應、文題照應等。這篇小說有兩個不同的結尾,通讀全文後,你認爲哪個結尾更能體現照應這一結構技巧?談你的看法和理由。(不少於50字)(5分)

(2)“文學作品大家賞”欄目邀請你作爲特約撰稿人,給這篇小說寫一段賞析性文字,請完成這個任務。(10分)

寫作提示:①首先說明你賞析的文本是由哪個結尾構成的;②從人物形象、主題思想、語言表達方面任選一個角度來賞析:③結合文章內容;④不少於100字。

答案:

16.(1)示例一:我認爲結尾一更能體現照應這一結構技巧,“似乎依然害怕”與前文多處照應,如山伯面對兒子“低眉順眼”“囁嚅”,山娘面對兒子“不敢多說”“把話咽回去”等,細微處巧妙照應,使結構嚴謹。

示例二:我認爲結尾二更能體現照應這一結構技巧,“我進城,就是你爸也進城了”照應了題目“進城”,同時也照應了開頭“山伯這輩子,去過一次縣城,唯一的一次”,可謂獨具匠心。

(2)略

《進城》閱讀答案4

它到現在都還沒想明白,自己糊里糊塗地,咋就從鄉村到了城市,站在這個廣場了呢?

它只記得那天,自己正像往常一樣,站在村外的原野上,沐浴陽光,與白雲招手,與春風嬉戲。

突然來了一羣人和一些車。幾個人圍着它指指劃劃。還沒等它明白是咋回事,挖掘機就轟隆隆開過來,圍着它開始一鏟一鏟挖土。不一會兒,它四周就被挖空了,自己深紮在泥土裏的根暴露出來。

它害怕了,大喊着:不要這樣,不要這樣。但沒人聽見它的喊聲。

當它所有的根都被暴露出來時,挖掘機將巨大的鏟子伸過來,插入它身下,將它連同它身下的部分泥土剷起來,放在了地面上。

又有人將它帶着泥土,用塑料袋裹住根部,然後再用繩子將枝幹綁起來。吊車嗚嗚開動,勾住它,顫悠悠地將它吊進一輛大車裏。

你們要幹什麼,你們要幹什麼,它大喊着,但沒人聽得到。

【A】它躺倒在車裏,流下了淚,儘管這淚,沒人看得到。

車顛簸着,駛出了這片原野,駛出了它曾經站立了上百年的土地。

它看見車駛上鋪着黑油子的路,風馳電掣,駛向未知的遠方——它離故土越來越遠了。

車駛進了高樓林立的城市,在一處寬闊的廣場上停了下來。等在那裏的吊車伸出長長的手臂,將它從車裏抱了出來,放進一個早已挖好的樹坑裏。

從此,它在這個地方安下了家。脫離了原野故土的滋潤,它水土不服,病懨懨的。幾位穿綠色衣服的人天天圍着它轉,給它打上了吊瓶輸液。後來,它知道,他們都是負責城市綠化的工人。

它的枝葉開始復甦。

它開始打量這個叫做城市的地方。座座高樓聳入雲霄,在寬廣的馬路上駛來駛去的小汽車,像甲殼蟲,人流來來往往地,像奔忙的螞蟻。

它開始想念那片原野了,想念那裏的草地,那裏的野花,那些常棲身在它身上的鳥兒,還有那隻經常奔跑過它身邊的.野兔。

但,回不去了。它只得將根紮在城市的泥土裏。

每天,廣場上都會來很多人,唱歌的,跳舞的,散步的,幹什麼的都有。有些人會圍着它看,指着它蒼勁的枝,幽綠的葉,稱讚着什麼。

一天一天,它對自己被強行移植的抱怨,漸漸少了些。一棵樹,不論站在那裏,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或者是做傢俱,或者被當做柴燒,或者僅僅是爲這個星球增添一些綠意。而它在這裏,逐漸找到了一些自己存在的價值。

但是,它還是每天都將目光越過層層高樓,張望故土所在的方向。

有一天早晨,一個小女孩圍着它拍照,看着鏡頭裏的圖像,小女孩興奮地向身邊的母親嚷着:媽媽,看啊,樹葉上有露珠,多美啊。

也許,小女孩永遠都不會知道,【B】那晶瑩的露珠,一滴一滴,都是它思鄉的淚。

10.根據文章內容,補全文章情節。(4分)

悠閒自得——被人挖掘, ——移栽城市, —— ,找到價值。

11.文中【A】【B】兩處劃波浪線的句子都提到了“淚”,有什麼不同?(4分)

【A】它躺倒在車裏,流下了淚,儘管這淚,沒人看得到。

【B】那晶瑩的露珠,一滴一滴,都是它思鄉的淚。

12.從修辭的角度賞析文章畫線的句子。(4分)

從此,它在這個地方安下了家。脫離了原野故土的滋潤,它水土不服,病懨懨的。

13.文章採用了象徵手法,文中“樹”對待命運的態度有什麼變化?讀了文章後,對你有何啓示?(4分)

14.結合全文,說說你對題目“一棵進城的樹”的理解。(6分)

《進城》閱讀答案5

一棵進城的古樹

曹春雷

①那天早晨,一棵百年古樹正像往常一樣,站在村外的原野上,沐浴陽光,呼吸清新的空氣,與白雲招手,與春風嬉戲。

②突然來了一羣人和一些車。幾個人圍着它指指劃劃。還沒等它明白是咋回事,挖掘機就轟隆隆開過來,圍着它開始一鏟一鏟挖土。不一會兒,它四周就被挖空了,自己深紮在泥土裏的根漸漸暴露出來。

③它害怕了,大喊着:“不要這樣,不要這樣!”但沒人聽見它的喊聲。

④當它所有的根都被暴露出來時,挖掘機將巨大的鏟子伸過來,插入它身下,將它連同它身下的部分泥土剷起來,惡狠狠地把它摔在了地面上。接着,又有人將它帶着泥土,用塑料袋裹住根部,然後再用繩子將枝幹綁起來。吊車嗚嗚開動,勾住它,顫悠悠地將它吊進一輛大車裏。

⑤“你們要幹什麼,你們要幹什麼?你們爲什麼要這樣傷害我?”它大喊着,但始終沒人聽得到。

⑥它終於躺倒在車裏,全身顫慄着流下了傷心的淚,儘管這淚,沒人看得到。

⑦汽車顛簸着,駛出了這片原野,駛出了它曾經站立了上百年的土地。

⑧它看見車駛上鋪着黑油子的路,風馳電掣,駛向未知的遠方——它離故土越來越遠了。

⑨車駛進了高樓林立的城市,在一處寬闊的廠區廣場上停了下來。等在那裏的吊車伸出長長的手臂,魯莽地將它從車裏吊了出來,放進一個早已挖好的樹坑裏。

⑩從此,它在這個地方安下了家。脫離了原野故土的滋潤,它水土不服,一直病懨懨的。幾位穿綠色衣服的人天天圍着它轉,給它打上了吊瓶輸液。後來,它知道,他們都是負責廠區綠化的工人。

11漸漸地,它的枝葉開始復甦。

12它開始打量這個叫做繁華都市的地方:座座的高樓、穿梭的轎車、五彩的燈光、絡繹不絕的人流……真是一派熱鬧繁華的景象。但是,它始終有“身在異鄉爲異客”的感覺。

13它開始想念那片原野了,想念那裏的草地,那裏的野花,那些常棲息在它身上的鳥兒,還有那隻經常奔跑過它身邊的野兔。但,已經回不去了……從今以後它再也聽不見林中的鳥鳴,也聞不到原野的芬芳,只得默默地、孤獨地將根紮在異鄉的泥土裏了。

14每天,廣場上都會來很多人,唱歌的,跳舞的,散步的,幹什麼的都有。有些人會圍着它看,指着它蒼勁的枝,幽綠的葉,稱讚着什麼。

15一天一天,它對自己被強行移植的抱怨,漸漸少了些。有時它也想過:一棵樹,不論站在哪裏,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或者是做傢俱,或者被當做柴燒,或者僅僅是爲這個星球增添一些綠意。然而,它還是每天都在盡力地將目光越過層層高樓,深情地眺望着故土所在的方向。

16有一天早晨,一個小女孩圍着它拍照,看着鏡頭裏的圖像,小女孩興奮地向身邊的母親嚷着:“媽媽,看啊,樹葉上有露珠,多美啊!”

17也許,小女孩永遠都不會知道,那晶瑩的露珠,一滴一滴,都是它思鄉的淚。

(本文有改動)

小題1:填空:這篇文章以第 人稱的口吻,按 順序,主要運用 ③ 、 ④這兩種表達方式,介紹了一棵百年古樹被⑤(填2至4字)這件事。(5分)

小題2:第13段中加點詞“只得”,表現了這棵樹當時怎樣的心情?(2分)

小題3:第15段中畫線句子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請以積極的人生態度談談你對這句話的認識和理解。(3分)

小題4:閱讀上文,聯繫課文《那樹》進行分析比較,選出下列四項中表述不恰當的一項:(2分)

A.兩篇文章都採用了擬人化的手法,從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賦予了“樹”以真實的性靈,以兩棵樹不幸的命運來敲擊讀者內心的感知。

B.兩篇文章都表達了由“樹”的命運所引發的深重思考和感慨。《那樹》認爲人類的發展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爲代價;《一棵進城的古樹》認爲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人們不要違背“樹”的意願,強行改變“樹”的命運,否則我們可能會顧此失彼。

C.兩篇文章的語言形象生動,有的詞語充滿了強烈的感情色彩,有些句子凝練含蓄,引人深思,作者用細膩的筆觸表現了自己的情感態度。

D.兩篇文章從體裁來看,都是小說。不同點在於:《那樹》寫的是一棵大樹長年造福於人類,最終又被人類伐倒的故事;而《一棵進城的古樹》則是從環保的角度寫了一棵古樹遠離家鄉後,欣然爲美化城市做貢獻的`感人故事。

參考答案:

小題1:三 時間 記敘 描寫 移栽進城

小題2:表現了它絕望、無奈、傷心的心情。(失望、苦悶、憋屈亦也,答出兩點即可得滿分)

小題3:這句話以樂觀的精神鼓舞我們,抱怨改變不了命運,不論在哪裏,都應該發光發熱,最有意義的人生是履行職責、作出貢獻的人生,因此,我們要找到自己的人生座標,在現有的位置上實現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演繹完美的人生。

小題4:D

試題分析:

小題1:通讀全文可知,文章在行文中運用“那棵樹,它”,因此是第三人稱按時間順序講述一棵樹的故事。主要的表達方式是記敘和描寫,講述了這棵古樹被“強行移植”“強移進城”的故事。

小題2:讀原句可知,這句話表現了這棵樹對家鄉的思念,句中的“只得”強調了一種無奈與傷心。

小題3:結合文章情節可知,這句話包含了兩方面的意思,一是不抱怨,有樂觀的心態;一是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把兩方面的意思表達出來即可。

小題4:“《一棵進城的古樹》則是從環保的角度寫”的說法不正確,本文沒有強調環保的意思,主要是通過被移栽的老樹的經歷講述一個找準位置,實現價值的道理。

《進城》閱讀答案6

①今年春天,山東中部的一個地級城市改造,從鄉下采購大樹6400餘棵,胸徑大都在30釐米以上,平均每棵1萬元左右,其中來自湖北省的一棵白蠟樹收購價高達22萬元。無怪農民自嘲:“城裏人不稀罕俺,可俺家的樹有了城市戶口。”

②據調查,我國有些城市中,新建的廣場、馬路兩旁,許多“缺胳膊少腿”的大樹、甚至古樹淒涼地站立着,雖然有一些萌出了新枝條,但也有的乾脆成了枯樹。例如,貴陽市爲爭創全國園林城市,採取“大樹進城”的綠化方案,從農村或林區大量購買已經長大成林的樹木。短短兩年,幾萬棵大樹(含古樹)涌進貴陽。可好景不長,大樹進城後開始成批死亡,死亡率超過70%。據悉,還有某市要實施“萬棵大樹移植工程”,目的就是要消滅“城區內無大樹的歷史”,而他們的目標竟是用2-3年的時間從鄉村移植大樹30萬棵!這種做法多像一幕“以鄰爲壑”荒誕劇!

③每一棵大樹都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它與周圍的土壤、土中的生物、樹下的地被、樹上的鳥獸昆蟲,形成了良好的依存關係,將大樹挖出並“截肢”處理,完整的羣落生態必將遭到嚴重破壞。直接的惡果是水土流失,鳥獸失去家園,與其改變的城市局部環境相比,可謂得不償失。在移栽過程中,每棵胸徑30釐米以上的大樹要挖土坨1-2噸,導致大量土壤損失。從文化角度看,中國北方鄉村中的槐樹、榆樹、椿樹、白蠟、鬆、柏,南方鄉村中的樟樹、楠木、杉樹、銀杏、相思等大樹,是鄉村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大樹、老樹還是鄉村的標誌。如今,它們被賣進城市,鄉村美景因而失色。許多返鄉的“賀知章們”嘆息道:“鄉村沒有了老槐樹,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移栽過程中造成的'大樹、古樹死亡,是對植物生命的極大摧殘,即使有的大樹能夠成活,也只落了個“斷臂維納斯”的容貌,還有什麼美妙可言?不僅如此,大樹進城還帶來了一些病蟲害。鄉村的樹木早已適應了鄉村周圍的生長環境,雖有病蟲害威脅,但因當地生物多樣性的制衡和大量天敵存在,不易爆發。而單一的大樹進入城市後,樹幹中沉睡的蟲卵們遂失去了控制而大量爆發。像城市中增加的小蠹蟲、白蛾、扁刺蛾、星天牛等,就是隨大樹而進城落戶的。

④樹木生長是有一定規律的,一些鄉村樹種壽命大都很長,符合當地生態,但是生長很慢。這本是自然規律。鑑於此,20多年前,許多專家在很多場合下建議在苗圃裏種植鄉村樹種,到時候長成大苗,以滿足城市綠化的需要。遺憾的是,這些建議並未被重視,纔有了今天“大樹進城”的悲劇。目前,我國城市化比率只有40%左右,要實現中等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水平(60%左右),尚有很長的路要走。新城要建設、老城要改造,如果缺少的大樹都是從鄉村購進,則中國鄉村生態危矣!因此我們強烈呼籲:立即停止大樹進城!(選自《百科知識》,作者蔣高明,有刪改)

【註釋】①以鄰爲壑:把鄰國當作排泄洪水的溝壑。比喻嫁禍予人或把困難、問題推給別人。

1.通讀全文,說說大樹進城有哪些危害?

2.文章寫作思路清晰,請梳理文章內容,填寫在下面的空格內。

大樹進城的現象( )( )

3.文章第一自然段劃線句子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有什麼作用?

4.說說文中第二段畫線句的表達效果。

5.第二自然段中“據調查”三個字能否去掉,爲什麼?

6.根據本文反映出的問題,結合你身邊的社會現象,寫一段文字,倡導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不超過

80個字)

參考答案:

1.(1)造成大樹的成批死亡;

(2)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3)完整的生態羣落遭到嚴重破壞;

(4)導致大量土壤損失;

(5)造成鄉村美景失色;

(6)帶來一些病蟲害。

2.大樹進城的危害 強烈呼籲停止大樹進城

3.列數字。運用一組數字表明大樹進城數目驚人、價格昂貴,說明具體、準確。

4.這個句子運用了比喻修辭手法,深刻揭示了大樹進城現象的荒謬程度。

5.不能去掉。“據調查”表明以下現象並非虛假,不是主觀臆測,而是客觀真實的,增強可信度。(意思對即可)

6.“略”

《進城》閱讀答案7

對一個農民來說,城市像一塊未曾開墾的荒地一樣充滿誘惑力。

十幾個月前,我正是懷着開墾一片新生活的美好願望來到城市。我在一家報社打工,我發現編報跟種地沒啥區別,似乎我幾十年的種地生涯就是爲了以後編報而做的練習。我早在土地上練過了,我把報紙當成一塊土地經營時很快便有一種重操老本行的熟練和順手順心,而且感到自己又成了一個農民。面對報紙就像面對一塊耕種多年的土地,首先想好種些啥,爾後在版面上打幾道埂子,根據“行情”和不同讀者的品味插花地、一小塊一小塊種上不同的東西,像鋤草一樣除掉錯別字,像防病蟲害一樣防止文章中的不良因素,像看天色一樣看清當前的時態政治。如此這般,一塊豐收在望的“精神食糧”便送到了千千萬萬的讀者面前。

就這樣,三個月後,我結束了試用期,開始正式打工。我編輯的文學、文化版也受到讀者的喜歡和認可。

這次小小的成功極大地鼓勵和啓發了我,它使我意識到我的肩上始終扛着一把無形的鐵杴,在我茫然無措、流浪漢一樣沿街漂泊的那段日子,我竟忘了使用它。

記得有一個晚上,我夢見自己扛一把鐵杴揹着半袋種子走在寂靜的街道上,我在找一塊地。人羣像草一樣在街上連片地荒蕪着,巨石般林立的樓房擠壓在土地上,我從城市的一頭流浪到另一頭,找不到一塊可耕種的土地。最後我跑到廣場,掀開厚厚的水泥板塊,翻出一小塊土地來,胡亂地撒了些種子,便賊一樣地溜了回去。

醒來後我下意識地摸了摸肩膀,我知道扛了多年的那把鐵杴還在肩上,我慶幸自己沒有徹底扔掉它。

經過幾個月浮躁不安的城市生活,我發現生活並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原以爲自己來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靜下來仔細看一看,想一想,城市不過是另一個村莊,城裏發生的一切在鄉下也一樣地發生着,只不過形式不同罷了——

我握過的那些粗壯黑硬的手,如今換成了細皮白嫩甚至油膩的手。

我在土牆根在田間地頭與一夥農人的.吹牛聊天,現在換成了在鋪着地毯的會議室一盤水果、幾瓶飲料和一羣文人商客的閒談。

我時常踩入低矮土屋、牛圈、馬棚的這雙腳,如今踏入了豪華酒店、歌舞廳——我並沒有換鞋。我鞋底的某個縫隙中,還深藏着一塊乾淨的鄉下泥土,我不會輕易摳出它,這是我的財富。

每個人都用一件無形的工具在對付着生活的世界。人們從各自的角角落落涌進城市,每個人都不自覺地攜帶着他使喚順手的一件工具在幹着完全不同的活兒,只是他自己不察覺。

我的一位同鄉——以前是放羊的,現在一傢俬營公司當老闆。在跟他幾次接觸之後我發現,這個“放羊娃”雖然脫掉了那身時常粘滿羊糞蛋的衣服,改掉了一嘴土話方言,甚至換上了一身的細皮肥肉,但他始終沒扔掉那根羊鞭。他在用一根羊鞭管理着幾十號人的公司——這是他惟一會使的一樣傢什。當他對員工下達指令,派活遣物時一揚手的姿勢,活靈活現地重複着他當年揮鞭趕羊的動作。幾十年前那個放羊娃一直在背後操縱着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但他不自覺。他忌諱別人談及他的放羊歷史,他把一羣羊換成了一個公司,用權力代替了羊鞭。甚至一輛車一幢樓與一頭牛兩畝地也沒啥區別,只是形式上的變化而已,我把這個發現告訴他後,他便再不跟我來往了。

而我呢,是扛着鐵杴——這件簡單實用的農具在從事我的非農業的工作和業務。我的同事常說我能幹,他們不知道我有一件好使的工具——鐵杴。鐵杴是勞動人民的專用工具,它可以鏟、可以挖、可以剁,萬不得已時還可當武器掄、砍。但是使喚慣鐵杴的人,無論身居何處,他們共同熱愛的東西都是:勞動。

對一個農民來說,城市的確是一片荒地,你可以開着車,拿着大哥大招搖過市。我同樣能扛着鐵杴走在人羣裏——就像走在自己的玉米地裏一樣,種點自己想種的東西。

上月回家,父親問我在城裏行不行,不行就還回來種地,地給你留着呢。走時還一再囑咐我:到城裏千萬小心謹慎,不能像在鄉下一樣隨意,更不要招惹城裏人。

我說:我扛着鐵杴呢,怕啥。

——節選自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有刪改)

【小題1】下列對文章內容分析和概括正確的兩項是( )( )(4分)

A.作者認爲自己對付生活和世界的工具就是鐵杴,在這裏,“鐵杴”已經超越了它原來的意義,具有更深層的含義。

B.本文以新鮮的取材、獨特的視角和觀點見長,而語言也很有個性,表達了作者對故鄉懷念的主旨。

C.本文生動地表現了一個初入城市的農村青年對於城市的複雜心理:既自卑又自信,既怯懦又勇敢

D.本文文題頗有特色,“扛着鐵杴”點明瞭作者的農民身份,“進城”則寫出作者生活空間的拓展。

E.文中描寫作者在城中尋找土地播種的夢境,表現了作者既依戀土地、思念故鄉又眷戀城市生活的矛盾心情。

【小題2】文章寫了“我的一位同鄉”情況,用了什麼手法?有何用意?(3分)

【小題3】文章結尾寫道:“我說:扛着鐵杴呢,怕啥。”這句話意蘊深刻,請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4分)

【小題1】A、D

【小題2】用了對比的手法。寫“我的一位同鄉”是爲了告訴人們有一些進城的“農民”一旦有點成就就忘掉了自己的根,令人厭惡;也通過這位同鄉和“我”的對比,說明人不能忘本,表達了對忘本者的批判。

【小題3】①“我”有農民安分守已的本分,所以“我”不怕;

②“我”有農民勤勞的特點,所以“我”不怕;

③“我”扛着鐵杴就有了一種本領、能力,所以“我”不怕;

④鐵杴可以當武器,所以“我”不怕;

⑤這句話表現了作者對自己品質和能力的自信。(一點兩分,任選兩點)

答案解析:

【小題1】

試題分析:B項錯在懷念故鄉不是本文的主旨;C項從文中看不出“自卑”和“怯懦”;E項“眷戀城市生活”理解錯誤,由上下文可知,寫夢境是爲了表現作者意識到自己一直在“扛着鐵杴”,保持着勞動的本色。

【小題2】

試題分析:本文的主旨是無論什麼人什麼時候都不能忘本。這裏的放羊同鄉不願別人談起他放羊的事,我告訴他用羊鞭管理公司後,他再也和我聯繫了,說明他忘記了“農民”這一根本。與“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小題3】

試題分析:解答本題要理解兩個重要的內容:一、本文卒章顯志,“我說:扛着鐵杴呢,怕啥。”這是文章的主旨句。二、“鐵杴”有象徵義,它象徵着農民的本色。

《進城》閱讀答案8

晚飯後,一家人散步。走到小區門口,被一陣密集的唧唧唧唧聲吸引是賣蟈蟈的。

兒子嚷着要買一隻。

路邊停着一輛自行車,後座上左右兩側,捆着幾百個小竹籠,每個小竹籠裏,都裝着一隻蟈蟈。走近了,蟈蟈聲更加急促響亮,此起彼伏,像沒有指揮的大合唱。

賣蟈蟈的中年男子站在一邊,捲起破了邊的帽子,呼哧呼哧地扇風。

問價格,中年男子指着竹籠,用一口濃重的鄉音說,左邊的每隻三元,右邊的五元。問緣故,男人回答,左邊的是養殖的;右邊的是從莊稼地裏一隻一隻捉回來的,叫聲不一樣。

兒子選了一隻野生的蟈蟈。提着籠子,兒子高高興興地和媽媽先回家去了。唧唧一隻蟈蟈的叫聲,漸漸遠去,就像大合唱裏一個聲音唱着唱着突然跑了調,越跑越遠。

我好奇地問中年男子,那些蟈蟈,是怎麼從莊稼地裏捉來的?

他說,這些蟈蟈,都是我兩個孩子捉的。男子看着我兒子的背影,比劃着說,我的小孩子和你兒子差不多大,大女兒已經讀高中了。這些蟈蟈,都是他們姐弟倆放學後,上莊稼地裏捉回來的。說着,他忽然咧咧嘴嘿嘿笑着說,你看你們城裏的孩子,多白嫩啊。我的兩個孩子,曬得都跟黑蛋似的。

他告訴我,每年一到夏天,兩個孩子就會利用星期天和暑假,到田間地頭捉蟈蟈,運氣好的話,一天能捉三四十隻。孩子的爺爺奶奶,則會早早編織好一些小竹籠,用來裝蟈蟈。然後,他再騎着自行車,馱到城裏來賣。不過,女兒快升高三了,學習緊了,沒時間捉蟈蟈了。所以,他才又從養殖場裏批發了點養殖的蟈蟈,一起拉到城裏來賣。

說到兩個孩子,中年男子黑黝黝的臉上露出些許欣慰。他說,女兒的老師說了,這孩子肯幹,明年考上大學應該沒問題。這不,我得給她先攢好學費呢。

我問他,這些蟈蟈都賣掉,要多長時間?

他說,生意好的話,一天能賣三五十個,這些都賣掉,總要十來天吧。因爲家離城裏有一百多裏遠,所以,每次都等全賣完了纔回去。

那晚上住哪兒啊?

我關切地問。

他指着不遠處的一座橋說,這麼多蟈蟈,太吵,住哪兒都不方便。我晚上就睡在橋洞下面,吵不着別人,還省錢。他憨笑着。

天漸漸黑了。不斷有人領着孩子,好奇地走過來。

我對他說,我再買一隻吧,免得那隻蟈蟈落了單,孤獨。

他幫我挑選了一隻。

唧唧提着籠子,我向家走去。家裏,另一隻蟈蟈,在唧唧地呼喚。我的家,會成爲這兩隻蟈蟈在這個城市裏的家嗎?

1.(2分) 概括這篇小說的情節。

2.(2分)賣蟈蟈的`中年男子是一個什麼性格的人?

3.(2分)小說結尾我的家,會成爲這兩隻蟈蟈在這個城市裏的家嗎有什麼深層含義?

4.(3分) 揣摩我對他說,我再買一隻吧,免得那隻蟈蟈落了單,孤獨。說說我此刻的真實想法是什麼?

5.(3分)依據你對小說的理解,適當發揮想象,分別描述城裏一家人和鄉下一家人晚飯後的生活場景。

答案:

1.(2分)我爲兒子買蟈蟈,與賣蟈蟈男子攀談後,又買了一隻蟈蟈

2.(2分)勤勞、節儉、樸實、善良 、慈愛(言及三點得滿分)

3.(2分)表達對進城農民的深深同情,對城鄉生活差別的深切感嘆

4.(3分)我瞭解到賣蟈蟈男子家裏情況後,想盡一份心,幫幫他

5.(3分)城裏一家人 晚飯後牽着孩子漫步街頭、公園,享受着生活的安逸與舒適;鄉下一家人晚飯後大人在編蟈蟈籠子,整理傢什農具,孩子們到田間地頭捉蟈蟈,還在爲生計操勞奔波

《進城》閱讀答案9

創新閱讀

父親進城送梨

①父親來了幾次電話催我回家,說院子裏的梨熟了,讓我摘些帶回城裏吃,說要不是他的腿跌傷了,早送梨進城了。每次接到父親這樣的電話,我總是支吾着應付他,說等休息時會抽空回家。可心裏卻想,特意回家摘些梨帶回城裏,好像城裏沒有梨似的。回家一趟,時間浪費了不算,那車票錢足夠買幾十斤梨。再說今年的雨水多,梨不甜。因而,我未把回家摘梨的事放在心上。

②誰知,中秋節前的一天,父親瘸着腿突然出現在家門口,身後揹着一隻蛇皮袋,像一個行乞的老人。我連忙接過父親的蛇皮袋,挺沉!碰傷了。一聽父親是送梨來的,我有點沒戈怨起來:“爸,你腿還傷着呢,大老遠送梨要來也不打個電話,我好去車站接你呀!”父親愣住了,好一會兒才說:“你……你們忙,沒時間梨,我總不能看着梨長在樹上爛掉呀!就了,中秋節也可以用它敬月啊!”父親漲紅了着自己進城送梨的理由。

③妻回來了,一聽說父親特意送梨來便怨起來:“爸,你以後別這樣,知道嗎?城裏小巷到處都有賣梨的,才幾毛錢一斤!”父親話嗆得沒一聲言語,一副侷促不安的樣子己走錯了家門。

④我和妻的話對父親有着一種無意中飯時他很少說話,吃得也很少。飯後,他把那蛇皮袋裏的梨一個個取出來,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收拾好蛇皮袋,父親執意要回鄉下。我再三挽留,父親卻執拗得像個孩子。在去車站路上,父親耷拉着腦袋,一瘸一拐地走在我的.前面。我勸他別把我和妻的話放在心上,父親只是默默地走路。望着父親花白的頭髮,一種不可名狀的愧疚感像一塊石頭重重地壓在我心上。

⑤回到家中,看到餐桌上一個個青翠的梨,我的眼睛溼潤了,眼前出現了十幾年前父親帶我們忙着栽梨樹苗的情景……

⑥妻走過來,對我說:“把梨送給鄰居吧!”我木然地拒絕,默默地拿起一個梨,皮也未削,一口咬下去,一股甘泉直入心田。妻見我如此神情,搶下我的梨,去廚房清洗、削皮。等她把去了皮的雪白的梨遞給我時,我輕聲說:“你也該嘗一口,家裏的梨真甜!”妻或許聽出我的話外之音,也削了一隻吃起來。她剛吃一口,便驚訝地叫道:“這梨,怎麼這麼甜?”

⑦父親送來的梨,美美地喂足了我們今年因多雨而厭吃水果的胃。我奇怪,父親是用什麼方法種出如此甜津津的梨的?

⑧過了幾日,我和妻回鄉下看望父母。回到家,父親沒在,去了屋後的田裏。我和母親說起父親送梨的事。母親說:“對梨樹呀,你爸可費神了。他早就從天氣預報中聽到今年雨水多,一開春,就請人在梨樹周圍豎起了四根竹篙。梨樹掛果後,每逢雨天,他總是扯上塑料布替樹遮雨,說這樣長熟的梨可以原汁原味。他呀,早把這棵梨樹當做自己的命根子了,有蟲也不噴農藥,寧願自己站在凳子上,踮着腳捉蟲,施的肥也是農家肥,說這樣的梨纔算是綠色食品。”母親還說:“你爸看着梨一天天長大成熟,常在嘴邊唸叨着一句話‘人老了,不能爲孩子們做些什麼了,只有這樹上的梨,能讓他們甜甜心’。”

⑨聽着母親的話,我的眼裏含滿了淚水,透過窗戶,望着院子裏依然靜立在梨樹旁的竹篙,感覺那是一束束愛的光柱。

1.父親來了幾次電話催“我”回家摘梨,“我”爲什麼不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③段寫“我”和妻子對父親的“埋怨”,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結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語句的含義。

(1)飯後,他把那蛇皮袋裏的梨一個個取出來,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木然地拒絕,默默地拿起一個梨,皮也未削,一口咬下去,一股甘泉直人心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寫“父親進城送梨”這件事,引發了讀者對什麼問題的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答案:

1.浪費時間;車票錢足夠買幾十斤梨;雨水多,梨不甜。

2.爲後文情節的發展作鋪墊,同時與下文“我”和妻子對父親態度的轉變形成鮮明的對比,充分地表現了“我”因忽視父愛而產生的愧疚之情。

3.(1)“一個個’’“小心翼翼”“平放”等詞語寫出了父親對梨的珍視,充分表現了父親對子女深切的關愛。

(2)“木然地拒絕”“默默”寫出了“我”的醒悟、自責,表現了“我”對父親的愧疚之情。“一股甘泉直人心田”用了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梨味的甘甜,也表現出“我”感受到了深沉的父愛。

4.引發讀者思考“子女如何對待父母”的問題。 例: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而子女對父母的愛往往容易忽視。生活中我們的父母不厭其煩地關心子女,問寒問暖,而子女有時卻不領情。這樣很不應該,我們要珍視父母的愛,懂得感恩回報。(意對即可)

《進城》閱讀答案10

閱讀《父親進城送梨》,完成15—17題。(共13分)

父親進城送梨

①父親來了幾次電話催我回家,說院子裏的梨熟了,讓我摘些帶回城裏吃,說要不是他的腿跌傷了,早送梨進城了。每次接到父親這樣的電話,我總是支吾着應付他,說等休息時會抽空回家。可心裏卻想,特意回家摘些梨帶回城裏,好像城裏沒有梨似的。回家一趟,時間浪費了不算,那車票錢足夠買幾十斤梨。再說今年的雨水多,梨不甜。因而我也沒把這事放在心上。

②誰知,中秋節前的一天,父親瘸着腿突然出現在家門口,身後揹着一隻蛇皮袋,像一個行乞的老人。我連忙接過父親的蛇皮袋,挺沉!父親緊跟在我身後提醒着,袋裏放的是梨,輕點放下,別把梨碰傷了。一聽父親是送梨來的,我有點沒好氣地埋怨起來:“爸,你腿還傷着呢,大老遠送梨來幹嘛?要來也不打個電話,我好去車站接你呀!”父親愣住了,好一會兒才說:“你……你們忙,沒時間回家摘梨,我總不能看着梨長在樹上爛掉呀!就過節了,中秋節也可以用它敬月啊!”www.父親漲紅了臉表白着自己進城送梨的理由。

③妻回來了,一聽說父親特意送梨進城,也埋怨起來:“爸,你以後別這樣,知道嗎,城裏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賣梨的,才幾毛錢一斤!”父親被妻的話嗆得沒一聲言語,一副侷促不安的樣子,彷彿自己走錯了家門。

④我和妻的`話對父親有着一種無意的傷害。中飯時他很少說話,吃得也很少。飯後,他把那蛇皮袋裏的梨一隻只取出來,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收拾好蛇皮袋,父親執意要回鄉下。我再三挽留,父親卻執拗得像個孩子。在去車站的路上,父親耷拉着腦袋,一瘸一拐地走在我的前面。我勸他別放在心上,父親只是默默地走路。望着父親花白的頭髮,一種不可名狀的愧疚感像一塊石頭重重地壓在我心上。

⑤回到家中,看到餐桌上一隻只青翠的梨,我的眼睛溼潤了,眼前出現了十幾年前父親帶我們忙着栽梨樹苗的情景……

⑥妻走過來,對我說:“把梨送給鄰居吧!”我木然地拒絕,默默地拿起一隻梨,皮也未削,一口咬下去,一股甘泉直入心田。妻見我如此神情,搶下我的梨,去廚房清洗、削皮。等她把去了皮的雪白的梨遞給我時,我輕聲說:“你也該嘗一口,家裏的梨真甜!”妻或許聽出我的話外之音,也削了一隻吃起來。她剛吃一口,便驚訝地叫道:“這梨,怎麼這麼甜!”

⑦父親送來的梨,美美地喂足了我們今年因多雨而厭吃水果的胃。我奇怪,父親是用什麼方法種出如此甜津津的梨的。

⑧過了幾日,我和妻回鄉下看望父母。回到家,父親沒在,去了屋後的田裏。我和母親說起父親送梨的事。母親說:“對梨樹呀,你爸可費神了。他早就從天氣預報中聽到今年雨水多,一開春,就請人在梨樹周圍豎起了四根竹篙。梨樹掛果後,每逢雨天,他總是扯上塑料布替樹遮雨,說這樣長熟的梨可以原汁原味。他呀,早把這棵梨樹當作自己的命根子了,有蟲也不噴農藥,寧願自己站在凳子上,踮着腳捉蟲,施的肥也是農家肥,說這樣的梨纔算是綠色食品。”母親還說:“你爸看着梨一天天長大成熟,常在嘴邊唸叨着一句話‘人老了,不能爲孩子們做些什麼了,只有這樹上的梨,能讓他們甜甜心’。”

⑨聽着母親的話,我的眼裏含滿了淚水,透過窗戶,望着院子裏依然靜立在梨樹旁的竹篙,感覺那是一束束愛的光柱。 (選自《時文選粹》,有刪改)

15.本文記敘了作者的父親進城送梨的故事。閱讀文章,填寫表格。(3分)

情節的發生發展變化

“我”的心理變化

父親催“我”回家摘梨

父親特意進城送梨

→愧疚

感動

16.文中兩處“放在心上”分別指把什麼放在心上?爲什麼“一種不可名狀的愧疚感像一塊石頭重重地壓在我心上”?(4分)

17.簡要分析作者是怎樣把父親這一形象寫得生動而感人的。(不超過150字)(6分)

答案:

15. 不值 不滿 我和妻回鄉下看望父母(共3分。共3空,每空1分)

16. 第一處“放在心上”,指把回家摘梨的事放在心上。第二處“放在心上”,指把我和妻的話放在心上。原因:忽視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我和妻的話對父親有一種無意的傷害。(共3分。兩處“放在心上”各1分;“原因”2分)

17. 答案示例:作者先從正面寫父親特意進城送梨,尤其是送梨時緊跟着我身後的提醒,以及“一隻只”“小心翼翼”“平放”等細節,生動地刻畫出了父親對梨的珍視;接着從側面寫我和妻吃梨的感受以及母親的話,突出了父親對梨樹的精心照顧,充分地表現了父親深沉的父愛,文章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使父親這一形象生動而感人。

(共6分。寫法1分,結合文章內容2分,分析人物2分,語言表達1分)

《進城》閱讀答案11

曹春雷

(1)那天早晨,一棵百年古樹正像往常一樣,站在村外的原野上,沐浴陽光,呼吸清新的空氣,與白雲招手,與春風嬉戲。

(2)突然來了一羣人和一些車。幾個人圍着它指指劃劃。還沒等它明白是咋回事,挖掘機就轟隆隆開過來,圍着它開始一鏟一鏟挖土。不一會兒,它四周就被挖空了,自己深紮在泥土裏的根漸漸暴露出來。

(3)它害怕了,大喊着:不要這樣,不要這樣!但沒人聽見它的喊聲。

(4)當它所有的根都被暴露出來時,挖掘機將巨大的鏟子伸過來,插入它身下,將它連同它身下的部分泥土剷起來,惡狠狠地把它摔在了地面上。接着,又有人將它帶着泥土,用塑料袋裹住根部,然後再用繩子將枝幹綁起來。吊車嗚嗚開動,勾住它,顫悠悠地將它吊進一輛大車裏。

(5)你們要幹什麼,你們要幹什麼?你們爲什麼要這樣傷害我?它大喊着,但始終沒人聽得到。

(6)它終於躺倒在車裏,全身顫慄着流下了傷心的淚,儘管這淚,沒人看得到。

(7)汽車顛簸着,駛出了這片原野,駛出了它曾經站立了上百年的土地。

(8)它看見車駛上鋪着黑油子的路,風馳電掣,駛向未知的遠方它離故土越來越遠了。

(9)車駛進了高樓林立的城市,在一處寬闊的廠區廣場上停了下來。等在那裏的吊車伸出長長的手臂,魯莽地將它從車裏吊了出來,放進一個早已挖好的樹坑裏。

(10)從此,它在這個地方安下了家。脫離了原野故土的滋潤,它水土不服,一直病懨懨的。幾位穿綠色衣服的人天天圍着它轉,給它打上了吊瓶輸液。後來,它知道,他們都是負責廠區綠化的工人。

(11)漸漸地,它的枝葉開始復甦。

(12)它開始打量這個叫做繁華都市的地方:座座的高樓、穿梭的轎車、五彩的燈光、絡繹不絕的人流真是一派熱鬧繁華的景象。但是,它始終有

身在異鄉爲異客的感覺。

(13)它開始想念那片原野了,想念那裏的草地,那裏的野花,那些常棲息在它身上的鳥兒,還有那隻經常奔跑過它身邊的野兔。但,已經回不去了

從今以後它再也聽不見林中的鳥鳴,也聞不到原野的芬芳,只得默默地、孤獨地將根紮在異鄉的泥土裏了。

(14)每天,廣場上都會來很多人,唱歌的,跳舞的,散步的,幹什麼的都有。有些人會圍着它看,指着它蒼勁的枝,幽綠的`葉,稱讚着什麼。

(15)一天一天,它對自己被強行移植的抱怨,漸漸少了些。有時它也想過:一棵樹,不論站在哪裏,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或者是做傢俱,或者被當做柴燒,或者僅僅是爲這個星球增添一些綠意。然而,它還是每天都在盡力地將目光越過層層高樓,深情地眺望着故土所在的方向。

(16)有一天早晨,一個小女孩圍着它拍照,看着鏡頭裏的圖像,小女孩興奮地向身邊的母親嚷着:媽媽,看啊,樹葉上有露珠,多美啊!

(17)也許,小女孩永遠都不會知道,那晶瑩的露珠,一滴一滴,都是它思鄉的淚。(本文有改動)

1.填空:這篇文章以第 人稱的口吻,按順序,主要運用③、④這兩種表達方式,介紹了一棵百年古樹被⑤(填2至4字)這件事。(5分)

2.第⑩段中加點詞只得,表現了這棵樹當時怎樣的心情?(2分)

3.第15段中畫線句子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請以積極的人生態度談談你對這句話的認識和理解。(3分)

4.閱讀上文,聯繫課文《那樹》進行分析比較,選出下列四項中表述不恰當的一項:(2分)

A.兩篇文章都採用了擬人化的手法,從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賦予了樹以真實的性靈,以兩棵樹不幸的命運來敲擊讀者內心的感知。

B.兩篇文章都表達了由樹的命運所引發的深重思考和感慨。《那樹》認爲人類的發展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爲代價;《一棵進城的古樹》認爲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人們不要違背樹的意願,強行改變樹的命運,否則我們可能會顧此失彼。

C.兩篇文章的語言形象生動,有的詞語充滿了強烈的感情色彩,有些句子凝練含蓄,引人深思,作者用細膩的筆觸表現了自己的情感態度。

D.兩篇文章從體裁來看,都是小說。不同點在於:《那樹》寫的是一棵大樹長年造福於人類,最終又被人類伐倒的故事;而《一棵進城的古樹》則是從環保的角度寫了一棵古樹遠離家鄉後,欣然爲美化城市做貢獻的感人故事。

參考答案:

1、(5分)

①三②時間③記敘④描寫⑤移栽進城

2、(2分)表現了它無奈、絕望、傷心的心情(失望、苦悶、憋屈)。(任意答出兩點即可)

3、(3分)這句話以樂觀積極的情緒鼓舞我們:抱怨改變不了命運,不論在哪裏,都應該發光發熱,因爲最有意義的人生是履行職責、作出貢獻的人生,所以我們要找準自己人生座標,在自己現有的位置上實現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演繹多彩人生。

《進城》閱讀答案12

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父親進城送梨

①父親來了幾次電話催我回家,說院子裏的梨熟了,讓我摘些帶回城裏吃,說要不是他的腿跌傷了,早送梨進城了。每次接到父親這樣的電話,我總是支吾着應付他,說等休息時會抽空回家。可心裏卻想,特意回家摘些梨帶回城裏,好像城裏沒有梨似的。回家一趟,時間浪費了不算,那車票錢足夠買幾十斤梨。再說今年的雨水多,梨不甜。因而,我未把回家摘梨的事放在心上。

②誰知,中秋節前的一天,父親瘸着腿突然出現在家門口,身後揹着一隻蛇皮袋,像一個行乞的老人。我連忙接過父親的蛇皮袋,挺沉!父親緊跟在我身後提醒着,袋裏放的是梨,輕點放下,別把梨碰傷了。一聽父親是送梨來的,我有點沒好氣地埋怨起來:“爸,你腿還傷着呢,大老遠送梨來幹嘛?要來也不打個電話,我好去車站接你呀!”父親愣住了,好一會兒才說:“你……你們忙,沒時間回家摘梨,我總不能看着梨長在樹上爛掉呀!就過節了,中秋節也可以用它敬月啊!”父親漲紅了臉表白着自己進城送梨的理由。

③妻回來了,一聽說父親特意送梨進城,也埋怨起來:“爸,你以後別這樣,知道嗎,城裏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賣梨的,才幾毛錢一斤!”父親被妻的話嗆得沒一聲言語,一副侷促不安的`樣子,彷彿自己走錯了家門。

④我和妻的話對父親有着一種無意的傷害。中飯時他很少說話,吃得也很少。飯後,他把那蛇皮袋裏的梨一隻只取出來,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收拾好蛇皮袋,父親執意要回鄉下。我再三挽留,父親卻執拗得像個孩子。在去車站的路上,父親耷拉着腦袋,一瘸一拐地走在我的前面。我勸他別把我和妻的話放在心上,父親只是默默地走路。望着父親花白的頭髮,一種不可名狀的愧疚感像一塊石頭重重地壓在我心上。

⑤回到家中,看到餐桌上一隻只青翠的梨,我的眼睛溼潤了,眼前出現了十幾年前父親帶我們忙着栽梨樹苗的情景……

⑥妻走過來,對我說:“把梨送給鄰居吧!”我木然地拒絕,默默地拿起一隻梨,皮也未削,一口咬下去,一股甘泉直入心田。妻見我如此神情,搶下我的梨,去廚房清洗、削皮。等她把去了皮的雪白的梨遞給我時,我輕聲說:“你也該嘗一口,家裏的梨真甜!”妻或許聽出我的話外之音,也削了一隻吃起來。她剛吃一口,便驚訝地叫道:“這梨,怎麼這麼甜!”

⑦父親送來的梨,美美地喂足了我們今年因多雨而厭吃水果的胃。我奇怪,父親是用什麼方法種出如此甜津津的梨的。

⑧過了幾日,我和妻回鄉下看望父母。回到家,父親沒在,去了屋後的田裏。我和母親說起父親送梨的事。母親說:“對梨樹呀,你爸可費神了。他早就從天氣預報中聽到今年雨水多,一開春,就請人在梨樹周圍豎起了四根竹篙。梨樹掛果後,每逢雨天,他總是扯上塑料布替樹遮雨,說這樣長熟的梨可以原汁原味。他呀,早把這棵梨樹當作自己的命根子了,有蟲也不噴農藥,寧願自己站在凳子上,踮着腳捉蟲,施的肥也是農家肥,說這樣的梨纔算是綠色食品。”母親還說:“你爸看着梨一天天長大成熟,常在嘴邊唸叨着一句話‘人老了,不能爲孩子們做些什麼了,只有這樹上的梨,能讓他們甜甜心’。”

⑨聽着母親的話,我的眼裏含滿了淚水,透過窗戶,望着院子裏依然靜立在梨樹旁的竹篙,感覺那是一束束愛的光柱。(選自《時文選粹》,有改動)

1.父親來了幾次電話催“我”回家摘梨,“我”爲什麼不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③段寫“我”和妻子對父親的“埋怨”,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結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語句的含義。

(1)飯後,他把那蛇皮袋裏的梨一隻只取出來,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木然地拒絕,默默地拿起一隻梨,皮也未削,一口咬下去,一股甘泉直入心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寫“父親進城送梨”這件事,引發了讀者對什麼問題的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浪費時間,車票錢足夠買幾十斤梨,雨水多,梨不甜。

2.爲後文情節的發展作鋪墊,同時與下文“我”和妻子對父親態度的轉變形成鮮明的對比,充分地表現了“我”因忽視父愛而產生的愧疚之情。

3.(1)“一隻只”、“小心翼翼”、“平放”等詞語寫出了父親對梨的珍視,充分地表現了父親對子女深切的關愛。

(2)“木然拒絕”“默默”寫出了我的醒悟、自責,表現了我對父親的愧疚之情。“一股甘泉直入心田”用了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梨味的甘甜,也表現出我感受到了深沉的的父愛。

4.引發讀者思考“子女如何對待父母”的問題。

例: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而子女對父母的愛往往容易忽視。生活中我們的父母不厭其煩關心子女,問寒問暖,而子女有時卻不領情。這樣很不應該,我們要珍視父母的愛,懂得感恩回報。(意對即可)

《進城》閱讀答案13

蘿蔔進城

張鋒搬進了新家,老爸老媽從鄉下樂呵呵地趕來慶賀。老媽拎了一大筐土雞蛋,老爸背 了一大揹簍大蘿蔔。他們知道現在城裏人最稀罕鄉下的綠色土特產。

張鋒和媳婦兒見着二老,自然高興得不得了,只是擔心累着二老,可他們一個勁兒地搖頭擺手: “不累不累,我們身子骨還硬朗着呢! ”張鋒招呼媳婦兒把雞蛋和大蘿蔔放進冰箱裏。妞妞忙着給媽媽幫手,她把蘿蔔放在地上,一個一個排起來,還挨個兒數起來: “一、 二、三……一共十九個。”

“哎呦,我的妞妞真能幹呢! ”爺爺一邊誇着妞妞, 一邊對張鋒說: “這大蘿蔔多好,你拿些給隔壁鄰居嚐嚐,他們一定很高興。”

“爸,我們剛搬來,都還不認識,不用了! ”媳婦兒搭腔了。

“正因爲你們是剛搬來的,所以纔要主動去跟他們套近乎嘛! ”老媽也在一邊說,“俗話說得好,遠親不如近鄰,以後也好有個照應。”

“對! 你媽說得對! 我們這麼遠,來一趟不容易,萬一有個什麼的,他們也好幫幫你們!”老爸表示贊同。

張鋒和媳婦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該說什麼好。這時,妞妞站起來有板有眼地對奶奶說: “奶奶,你不知道嗎?老師都說陌生人給東西是不能要的。他們又不認識我們,肯定不會要!”

“呵呵!我的乖孫女,老師講的那是壞人,我們不是壞人啊。這麼好的大蘿蔔,誰不稀罕”爺爺颳着妞妞的小鼻子,認認真真地說。

張鋒看着老爸老媽堅持要去搞好鄰里關係,也不好多說什麼,便支吾着: “爸,媽,我們去送也行,萬一人家不要多沒面子啊!”

老爸搶先一步,主動揹着揹簍: “他媽,我們去送吧!我們是農村來的老人家,一看就不是什麼壞人,人家放心! ”

於是,老爸老媽挨家挨戶送蘿蔔去了。

隔壁住着一對六十多歲的老人,他們熱情地開了門。相互寒暄了幾句,老媽從揹簍裏拿出來兩個大大的蘿蔔遞過去,走時,老爸還大聲地說上一句: “我兒子張鋒剛搬來,住在 204,以後請多關照,謝謝! ”

成功送出去兩個大蘿蔔,二老更有信心了。他們每家送兩個,離開時老爸都會重複那句話“我兒子張鋒剛搬來,以後請多關照! ”

很快,揹簍裏只剩下一個蘿蔔了,老媽說: “算了,這個就不送了吧。送一個也不好意思,乾脆拿回家今晚燉排骨吃。”老爸連連說好。

二老高高興興地回到家,老爸得意地把揹簍亮給張鋒和媳婦兒看: “怎麼樣?我們說的沒錯吧!你們還總說人家不會收,人家不僅收了,還收得特別開心。”

“就是!我看哪,城裏人真稀罕這個,趕明兒我們回去再弄些來,八樓上面還沒送呢!”老媽的熱情可真高,老爸也跟着附和。

“啊?你們還要送啊?”張鋒和媳婦兒不約而同地喊出來。

“送!這幢樓每家每戶都送。別的我們幫不上你們,給鄰里送些土生土長的東西還是沒問題的。”老爸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

夫妻二人無語。

第二天一大早,二老就要吵着回去,說是早點兒背蘿蔔來送給八樓上面的住戶,免得時間長了,人家知道了,還說送蘿蔔的人偏心。張鋒拗不過二老,只好早早爬起來送他們去車站。妞妞捨不得爺爺奶奶走,硬要跟着爸爸一塊兒去送。

老爸揹着空揹簍,老媽拎着空籃子在前面走着,張鋒牽着妞妞在後面跟着。

“嘿,這兒怎麼會有蘿蔔?”老爸突然叫起來。老媽也看到了一大堆白生生的大蘿蔔。張鋒看到後也傻眼了,愣了一下,說: “可能是旁邊那家餐館庫房裏壞掉的。 ”

“哪兒壞啊?個個白白嫩嫩的! ”老爸還在嘀咕。張鋒忙催着二老快走,不然趕不上第 一班車了。

妞妞站在那兒好奇地數了數: “一、二、三……”數完追着爺爺邊喊着: “剛好十八個! ?”

(選自中國文聯出版社《天堂裏沒有謊言》 )

(1)下列對這篇小說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鑑賞,最恰當的兩項是( ) (5 分)

A.張鋒搬進了城裏的新家,老爸老媽不辭勞累,帶着一大筐土雞蛋、一大揹簍大蘿蔔 從鄉下趕來慶賀,帶來了對兒子、媳婦的深情厚意。

B.妞妞是小說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她懂事、熱情,對老 師說的“陌生人給東西是不能 要的”並不認同,因爲遇事有自己的看法,受到爺爺的誇獎。

C.張鋒及其媳婦這對年輕人的形象在小說中顯得比較單薄,他們什麼都聽兩位老人 的,說明兩個年輕人一味遷就老人,沒有主見。

D.老爸老媽主動給兒子的鄰居--同樓住戶送大白蘿蔔,是爲了跟他們“套近乎” ,說 明瞭他們的動機不純,是勢利之人。

E.小說以“蘿蔔進城”爲標題,情節並不復 雜,敘述了“蘿蔔送人”出人預料的結局, 表達了現今人與人之間的尷尬關係,值得讀者深思。

(2)小說在刻畫老爸老媽形象時,突出了他們的哪些性格特徵?請簡要分析。 (6 分)

(3)小說中哪些話語給予了蘿蔔真摯讚美?這麼好的大白蘿蔔送給鄰居爲什麼又都被鄰

居 丟棄?(6 分)

(4)如果讓你改寫小說的“蘿蔔被全部丟棄”的結尾,你會怎麼寫?爲什麼這麼寫?( 8 分)

答案:

(1)AE(答A得3分,答E得2分,答B得1分。CD不得分。)E項“尷尬關係”表述不夠準確得兩分,B項“對老師說的“陌生人給東西是不能要的並不認同”,錯誤。爺爺誇獎孫女是因爲她擺列蘿蔔,並數對了個數,也不是誇獎他“遇事有自己的看法”,得一分。CD兩項整體理解錯誤。

(2)①出於對剛搬新家的兒子媳婦“萬一有個什麼他們也好幫幫你們“的考慮,老爸老媽從鄉下趕來,把綠色土特產送給兒子的鄰居們,顯示老爸老媽是對子女有愛心,有責任感的人。②老爸老媽堅信遠親不如近鄰的古樸理念,把帶來的白蘿蔔真誠的送給兒子的鄰居,顯示老爸老媽是熱情淳樸的人。③老爸老媽決定這棟樓每家每戶都要送蘿蔔,差一戶沒蘿蔔送了,老爸老媽就要立刻坐火車回鄉下拿蘿蔔,顯示老爸老媽是做事追求完美的人。④因爲蘿蔔鄰居不僅收了,還收的'特別開心,父親感慨城裏人真稀罕這個,顯示老爸老媽是簡單善良的人。(答出一點給兩分,答出3點給滿分。)

(3)肯定話語:“鄉下的綠色土特產”,這個大蘿蔔多好,你拿些給鄰居嚐嚐,他們一定很高興”,“這麼好的大蘿蔔,誰不稀罕”,“城裏人真稀罕這個”等(說出兩處就得兩分),原因:當下社會陌生人之間甚至是陌生的鄰居之間彼此缺乏信任,陌生 人之間彼此警惕,拒絕無緣由的接受別人哪怕是鄰居的禮物。

(4)①改爲,把蘿蔔全部被丟棄,改爲,僅被丟棄了幾個,多數鄰居還是接受了蘿蔔,接受了陌生鄰居的友好。表明:多數人還是心存對他人善意的信任,甚至是對陌生鄰居的善意的信任。②改爲:張峯遇見鄰居,大家都稱頌蘿蔔好,張家老人好,感謝張峯。表明:現在都市,陌生人之間的真誠交往貌似少了但大家的心是渴望溫情的,人是會被友好善意所感動的。③改爲:才過了兩天,老爸老媽又來了,給8樓的鄰居送了蘿蔔”,鄰居十分喜悅,回贈禮物,並建議大家今後經常交往,讓溫暖的人際關係延續下去,表明:老爸老媽的來自淳樸鄉村的真誠人際交往,觸動了生活在以戒備之心待人,現代城市人們依然存留心底的真誠,他們真誠地願意把這樣的人際真誠發揚光大,他們願意熟人陌生人的人際關係都能溫暖的,讓城市因此更加溫情。④其他結尾設計,只要能自圓其說,情節順暢合理,態度鮮明,能顯示理性的對當下都市人情社會的思考,期待也可以。(賦分說明,“怎麼寫”4分。其中,改寫結尾能與前文故事情節順暢組合1分,改寫結尾能用生活化情節呈現2分,改寫結尾能明確顯示自己對“蘿蔔事件”的態度1分,對“爲什麼”寫的“說明”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