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實用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彙編七篇

說課稿 閱讀(2.62W)

作爲一名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彙編七篇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點和作用。

本單元編選了五篇描寫人類的生存夥伴——動物的文章。這些文章不僅反映了人對動物的瞭解和認識,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而且還試圖從動物世界裏折射出人類的生活軌跡。本文描寫的是一羣被逼至絕境的斑羚,爲了贏得種羣的生存機會,用犧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擺脫困境的壯舉,讓每個讀者受到精神的震撼。

因此,從內容來看這篇課文非常具有情感性,又體現本單元的一個“關注動物世界”的學習重點,有如下特點與作用:

(1)課文體現了較強的時代的氣息,緊密聯繫社會實踐。文章關注動物世界,也就是關注自然,關注人類本身,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動物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2)課文適應國中學生的身心發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創新精神。

2、學情分析。

一課時完成文本教學任務,並結合本課開展一課時的“保護野生動物”實踐活動。

本文故事性強,情節扣人心絃,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蘊含的哲理較深廣,七年級學生思考的深度不夠,所以感悟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同時,學生已有兩年微機操作的經驗,已具備上網搜索與製作電腦小報的能力;並且社會課上及課後已做過比較規範的調查報告,只要稍加提點就能讓學生自組分工開展第二課時的活動。

3、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目標綜合化、系統化、細目化、行爲化原則,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設計爲:

知識與能力:1、理清並感受文中生動、感人的情節;

2、通過分析感人的片段,感悟勇於自我犧牲、捨己爲人的“斑羚精神”。3、聯繫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感悟文章的深刻主旨。

過程與方法:1、通過複述斑羚飛渡的主要情節,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2、有感情的朗讀文本片段,感受其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3、通過“保護野生動物”活動設計,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探究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第二課時)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感受動物自我犧牲、捨己爲人的可貴精神,激發學生的動物保護意識。

4、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依據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既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又形成良好的個性的教學目標,又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探究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課文,通過分析感人的片段,感悟勇於自我犧牲、捨己爲人的“斑羚精神”。

教學難點:聯繫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感悟文章的深刻主旨。

二、教法

關於教法,我想應當設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興趣領會、認同作者的情感、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據此,我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教學的容量;幫助學生走近文本;並採用激發興趣法來激活學生的思想,開拓學生的思維、啓迪學生的智慧。

爲了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第二課時把班上學生按照能力強弱搭配分成幾個四人學習小組,這樣便於同學間的交流和團結互助,共同提高。

爲了加強文本與社會實際的聯繫,擴大知識面,讓學生嘗試運用文字的方式去感染更多的人,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第二節課領學生到微機房去上課,運用微機課學習的上網技術進行“保護野生動物”實踐活動資料的蒐集和整理,語文教師要推薦內容對口的網站或網頁,爲優化學生的設計多提意見。

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學生興趣,組織展開討論和交流,並進行適當點撥,主要貫穿以下教法。

1、情境設置法:在導入新課時,教師先給學生觀看一段flash(斑羚飛渡這個故事的前因),創設情境,使學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思想產生共鳴。

2、朗讀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蘊,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教學中應讓學生選擇令自己感動的語句自由朗讀,分析之前個別朗讀,分析相關的語句後全班齊讀,重點語段請個別學生範讀,一節課書聲琅琅,才能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三、學法

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 新課標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裏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 本科課具體學法主要有:

(1)學生用圈點批註法做預習筆記,要用活頁紙做感悟筆記,便於整理歸類。

(2)學生反覆朗讀感人語段,品讀與傾聽。

(3)學生上網搜索有關野生動物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思維發展規律並結合語文學科特點,根據教學目標的具體要求,設計科學、合理、藝術的教學環節,就是有目的.地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性、邏輯性、綜合性,還要突出體現學生的主體活動,所以確定以下教學步驟:

課前佈置預習:

(1)朗讀課文2-3遍。

(2)自學文中的生詞、重點詞語。

(3)找出你認爲文中優美生動或令人感動的語句,加以賞析做在預習活頁上。

(4)蒐集斑羚的有關資料。

課堂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斑羚介紹:(播放《動物世界》片頭,用斑羚圖片定格)現在,你就是趙宗祥,請你向大家介紹一下圖片上這種動物長啥模樣?

個別自由發言後,在圖片上顯示簡單的文字介紹,齊讀。

2、“今天,我們就隨着一連串蹄聲走進斑羚的世界”。出示課題,齊讀。

有關斑羚的介紹,能加深學生對斑羚的瞭解,因爲生活中他們沒有見過斑羚,而且模仿主持人說說斑羚的外型也爲下面學生對課文的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幫助。(肌腱發達極善跳躍,渾身是寶狩獵對象)

二、整體感知

1、給學生觀看一段flash:狗吠聲、腳步聲、蹄聲,羚羣逃至懸崖。(斑羚飛渡故事前因)

猜一猜:“發生了什麼事?”

“遭遇何種處境啊?”(這兩個問題讓學生自由說)

2、打開課本,默讀1~4自然段,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

3、讀完後,試用一句話概括回答剛纔的兩個問題。

“斑羚羣被獵人逼至懸崖,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

4、除此以外還提到了什麼?爲什麼要交代這些?

傷心崖的地勢險要——前無去路,後有追兵的緊張氛圍

斑羚的跳躍能力——無法越過懸崖

5、“同學們,當斑羚羣面臨種族危險時,接下來,你想它們又會怎樣呢?”(讓學生展開聯想,猜測下面的故事)

首先創設情景,學生對故事起因、發展的好奇自然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再接觸文本,感受作者字裏行間渲染的故事的凝重氛圍,自然關注內容。

6、“在生與死的抉擇中,有誰不渴望生呢?讓我們帶着疑問打開課文,默讀剩下的內容,看看故事又有什麼波折?”

7、讀完課文後,誰能簡要複述一下接着發生了什麼故事?(指名複述)

其餘同學仔細聽,聽完後可適當補充或糾正。

這一環節既讓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爲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還可以讓學生糾正概括中的不足之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8、能用一兩個詞語說說你讀完後的感受嗎?

“感動、壯觀、慘烈……”

三、研讀賞析

1、“在整個故事中,什麼地方最讓你感動?讀讀感動你的相關情節,細細品品,你爲什麼感動?”

(1)要求學生先從文中找到相關的語段,在書上作記號,自由朗讀揣摩,然後再班級交流。

(2)學生髮表看法。

可能談到的重點話題以及教師可作的引導:

關於老斑羚的試跳:

是否老眼昏花,逞能?

如果你就是目睹它跳崖的斑羚,你怎麼看待它的行爲?

關於斑羚羣自動的分成兩撥:

意味着什麼?爲什麼他們會這麼做?

你想象一下它們可能會有哪些神情?

關於從頭至尾沒有一隻老斑羚調換位置:

如果你是成功逃生的小斑羚,你會對他們“說”些什麼?

你又從中讀到了什麼?

關於第一對試跳的情景:

這一情景中哪些話最令你感動?爲什麼?

從作者的描寫中,你看見怎樣的場景?(適時插入第一對飛渡的flash)

關於鐮刀頭羊的最終的消失:

它結局有哪些可能?

爲什麼不直接寫它跳崖?

它應不應該跳?

假如你是目睹的獵人,你怎麼看待它的消失?

注:有關上述話題的語句或段落:分析前先讀,賞析後還要全班練讀,指名讀。

此環節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會談到:老斑羚以生命給斑羚羣作提示;文中有關鐮刀頭羊的消失;一老一少的斑羚試跳的語段等等,對文中這些重要詞句的分析及朗讀,既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又有利於理解本文主旨,而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能更形象、更直觀讓學生感受到一老一少斑羚飛渡的過程。

四、深入探究

1、“當我們的心一次次地被文中這些悲壯的場景所感動時,我們不禁要問:傷心崖上慘烈的一幕幕,是誰造成的?”

2、這個故事帶給我們的感動是恆久的,帶給我們的感悟是豐富的。請同學們說說你感受最深的一個方面,有條理的闡述這個觀點。

“請把你對本文的深刻感悟凝聚成簡練的一句話。先在本子上試寫,再發言。”

3、分享你的感受。

(教師作爲最後的參與者,總結羅列如下,作爲學生回答的導向)

1、危難中表現出來的智慧、勇氣、自我犧牲精神。

2、人類的殘忍,對動物的虐殺;人類需要自我反省。

3、弱者對強者的反抗,不苟且偷生,視死如歸。

4、老一輩爲小一輩所做的奉獻、犧牲。

5、爲了整體的利益,犧牲局部利益的精神。

此環節引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從表層深入到裏層,多角度地看問題,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所要表達的豐富情感。

五、拓展延伸

1、引導學生回憶講述生活中聽過或看過的與本文類似的故事,要求敘述清楚、準確、突出重點。

2、教師結語:“相信大家都已經被這些故事深深打動了,課文《斑羚飛渡》給我們帶來的遠不只是簡單的同情、敬佩與感動,它爲我們實現了一次心靈的飛渡!彷彿我們也變成一隻斑羚,從“自私”的山峯上,奇蹟般飛躍遙遙相距的山澗,輕巧地落在“奉獻”峯上。潔淨如洗的天空出現了一道瑰麗的彩虹,隨着我們的“飛躍”跨過兩座山峯。”

有人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環節把課本和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同時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第二課時(簡)

活動設計:

一、課堂上教師可指導學生上網搜索相關資料,思索質疑:

(1)請搜索有關斑羚的資料,如生活習性等。

(2)文中斑羚飛渡是在人類的圍捕下發生的事件,由於人類的濫捕濫殺,造成野生動物瀕臨滅絕的事例很多,請從網上或圖書館等其他地方搜索到相關的資料。

二、任務:二選一

1、以四人小組爲單位,設計一份“保護野生動物”爲主題的小報,可以是某一種珍稀動物的專題介紹,也可以是多種動物資料的彙編。

2、根據蒐集的資料,選擇一個角度,寫一篇關於野生動物保護等方面的小評論或簡單的調查報告。題目示例:

《野生動物的現狀調查》 《 談談人類對野生動物的保護》

《談“斑羚飛渡”中的美》 《 我要當好潮鄉的動物小衛士》

以上綜合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先獨立蒐集資料,然後按學習小組綜合,完成小報、小評論或者調查報告,這也是這一課的課後作業。通過一系列語文活動的展開,我相信一定可以增強文本的現實意義。

三、展示

1、將電腦小報中優秀的作品佈置在校櫥窗欄,出一期保護野生動物的專題。(由宣傳委員負責佈置)

2、將優秀的調查報告及小評論佈置在班“學習園地”或交由廣播站播送。(由學習委員負責佈置)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橋樑遠景圖》是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第二篇說明文,是一篇科普說明文。本單元四篇文章都屬於介紹某一類事物的說明文,學習事物說明文閱讀方法,提高閱讀科技類文章的興趣是學習要點。本文是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寫的一篇科普文章,是以科學精神進行大膽而合理的想象,對未來橋樑做出形象描述的說明文。在學習前文的基礎上領悟本文獨特的語言和說明方法,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意識。

《橋樑遠景圖》作者茅以升是一位傑出的橋樑設計師,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充滿想象力,有着很強創造能力的人。

二、說學情:

部分學生語文基礎良好,在學習《蘇州園林》後,對說明文閱讀要求有所瞭解,具有一定分析能力,個別同學對說明方法及說明文語言特點掌握不好,對橋樑知識瞭解比較少,學習本文的興趣不濃厚,但是對於自由評點會有比較大的興趣,能有讓他們表現的機會。

三、說目標:

課程標準對7—9年級閱讀提出這樣的要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制定以下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清文章“說明橋的重要性、橋樑的基本結構及以科學的態度,對未來橋樑建築的發展遠景具體描述”的結構脈絡,學習本文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和打比方、舉例子、作詮釋、下定義等說明方法;培養學生以科學爲基礎的想象能力。

2、過程與方法:以課本爲基礎情境導入,理清文章結構脈絡,師生互動,總結拓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態度價值觀:瞭解橋樑有關知識,激發學生對未來科技的熱愛和嚮往。

教學重難點:學習本文說明語言的特點和說明方法,培養在科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大膽想象的能力。

四、說教法:

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髮現、質疑,使學習成爲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朱熹在《孟子集註》中說過,“事必有法,然後可成。”教學方法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生動、有趣、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爲此,我選擇了以下教學方法:

1、朗讀概括法:第一課時主要通過學生的朗誦來加使學生對全篇文章的瞭解,運用概括法來培養學生對文章的感知能力。

2、默讀評析法:第二課時通過學生對文章快速的`閱讀,在此過程中對文章的語言準確性及說明方法進行點評,而後加以討論、總結,以此來突破學習重點。

3、輻射閱讀法:第二課時合理引導啓發學生,使學生掌握更豐富的知識,培養想象能力,以此來突破教學難點。

4、延伸寫作法:以本文爲契機,指導學生對想象文章的寫作。

五、說設計:

本課時爲本文教學的第二課時,確立了“理解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學習說明法”、“培養想象能力”爲主要教學目標。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

思考:閱讀說明文從哪幾方面入手?明確:說明對象、對象的特徵、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文語言。

通過對學習第一篇說明文的回顧,明確說明文的文體知識,總體把握說明文的學習目標,確立本文的學習目標。

第二環節:學習本文的說明方法

1、過渡:我們平時在向別人介紹某種事物的樣子時,除了對這種事物具體描繪之外,爲了說明得更清楚,更形象,我們最愛用哪一種修辭方法?

明確:比喻、擬人等

2、作者在說明橋樑的三個要素時,運用了什麼方法?試加以具體分析。

明確:把橋比喻成板凳,面是“橋樑”,腿是“橋墩”,腳是“基礎”。

3、補充:介紹打比方這種說明方法:現在我們學習的是說明文,那麼這種比喻的修辭手法已經是一種說明方法了,這就要給它改個名稱,應該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請同學們討論一下,說說使用這種說明方法的好處。

學生討論後總結:如:把橋比喻成板凳,我們很容易地能理解橋是什麼樣的;還能瞭解橋的構造,很形象;我們容易接受;使語言“深入淺出”……

4、文中還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從文中找出來,具體說明。(指導學生讀文,尋找使用說明方法的句子,並分析作用)

通過本環節的交流討論活動,讓學生能初步認識說明文中常用的一些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互動學習,通過不斷的提出疑問、解決疑問,達到質疑、釋疑的能力培養。

第三環節:品味語言

1、過渡: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動,文中還有許多句子寫得也很生動,請學生找出。進行分析。

明確:文中語句運用了比擬、對偶、引用等修辭手法,使文章生動形象,富有文學色彩。

2、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並進行相互討論,自由發言。如:“將來人們全都坐飛機上了天,擠來擠去”;“讓人們在這長廊中穿過時,‘勝似閒庭信步”’;“爲大地生色,爲江山添嬌”;“幾乎是才聽說造橋,就看見一橋飛架了”。

明確:說明文語文的生動。

3、過渡:引導學生觀察下列句子,說一說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A.幾乎是才聽說造橋,就看見“一橋飛架”了!

B.架橋時,全用電腦控制的各種機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勞動力。

明確:觀察句中加點詞語在文中的作用,理解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A.“幾乎…·一就”說明了造橋之快,但不等於是“同時”。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B.“差不多”是說明了“幾乎”不需要人的勞動力,體現了機械化的程度高,這個詞也體現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

4、指導學生再次讀課文,用圈點勾劃的方式對文章中語言生動或者準確性的句子或語詞作標識,並體會其作用。學生完成後進行小組討論,分組發言。

本環節主要通過記敘文的修辭手法的引申,來帶動學生對說明文中語言準確性的理解。用比較的方法來指導學生理解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而後,逐步深入,帶動對全篇文章的語言評點。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問題,給學生空間,允許學生異想天開,不求全責備,鼓勵破陳立新,培養髮現式學習能力,使多數同學對說明文語言獨特的感悟。

第四環節:輻射聯想

1、過渡:作者的設想是不是胡思亂想?請說出理由。

明確:作者的想象不是胡思亂想,因爲他當時的設想許多已經成爲現實。

2、提出:假如記憶可以移植。讓學生通過豐富的想象,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本環節使課堂變成學生思維操練場所,創設了有利於個性發展的情境,引出一系列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彩發言,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興趣,喜獲新知。七年級年學生的年齡正是幻想的好時候,通過本環節的訓練,學生理解想象與幻想的區別。科學合理的想象很有可能成爲現實,沒有“異想”哪有“天開”,沒有科學合理的想象,社會就不會前進……

第五環節:延伸寫作

作業佈置:以“……遠景圖”爲題寫一篇短文,展望一項技術今後的發展趨勢。在課外進行交流,互相點評,提出不足。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本環節以寫作爲手段,進行課外遷移,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分析教材

1、課文的地位及作用。

這兩篇寓言都選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從明代傳入我國,影響深遠。通過這兩篇文章, 我們可以瞭解《伊索寓言》一些相關的知識。對今後學習寓言大有裨益。況且,這兩篇則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情節性強,語言生動,所刻畫的主要形象鮮明突出。能 夠激發學生聯想與想象,並能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積極地思考與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也可以讓學生嘗試續編或自編寓言,以及怎樣通過對多種描 寫手法的分析,體會形象特點、感受故事寓意。根據教學大綱、教材編排意圖、課文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特做如下設計:

2、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提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共同發展的三維教學理念,結合寓言的特徵,本文教學目標設定爲:

⑴研究語言文字,感受赫耳墨斯和蚊子的形象特點。

⑵通過多種描寫形式的分析,感受寓言的特點。

⑶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學會準確地概括寓意以及自編、續編寓言的方法。

3、教學重點。

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本課的學習重點。

4、教學難點。

讓學生體會、感悟並樹立正確的人生處事態度。

分析教法。

教師是學生心靈的耕耘者,教課就要教到學生的心坎上。如果不研究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需求,對語文能力訓練的需求,課往往只教在課堂上,在學生心中留不下深深的痕跡,效果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於漪)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只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方法才能變被動爲主動,變厭學爲樂學。本課突出學生爲主體,教師引導,儘量讓學生多說,教師少說的原則,以激起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樂的情趣。

⑴故事導入,創設氛圍。一節課,導入尤爲重要。如果導入好,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的主動性,師生配合會收到最佳的效果。

⑵描寫方法分析,感受形象。故事很短小,但語言比較生動。通過典型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的描寫,可以一步一步地感受體會到故事的主人公的性格特點。

⑶激發想象,體會寓意。由於語言是依靠一個假託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啓示。假託的故事,並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而是虛構出來的。所以,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要調動自己的思維,充分運用聯想與想象,走進寓言,體會寓言的寓意。

⑷親身實踐,掌握方法。第一篇寓言,我設計了續寫故事的環節,並告訴學生續寫的要求與方法,並在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後,針對遇到的問題及時總結強調。第二篇寓言,我又安排了改寫寓言的環節,這樣讓學生課堂上再次及時地鞏固、加深自己對所學方法的認識。

⑸合理延伸,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利用最後設置的一個思考問題,讓學生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想法,教師合理歸納引導。希望通過本課的學生,同學們能認識到人生路上的一些正確處事的態度。

學法指導

誦讀課文,找出生動傳神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手法,具體體會文章的寓意。通過兩次練習,鞏固、掌握編寫寓言的方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本課具體針對七年級學生求知慾強,個體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特點設計方法。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大致是:創設情緒——質疑解難——拓展延伸——深入思考——總結

1、創設情緒。

以學生熟悉的一則《伊索寓言》故事導入。激發學生探究《伊索寓言》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2、質疑解難。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先請學生品讀課文,思考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並找出相關語句。再體會都表現了赫耳墨斯怎樣的性格特點。(重點體會 赫耳墨斯“笑”的含義。)然後,結合着赫耳墨斯的遭遇,共同探討讀出的道理。最後,設計一問題“赫爾墨斯聽了之後,會是怎樣的心情。如果讓你順着這個故事 合理地往下編的話,你會怎麼寫?”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處事態度。

《蚊子和獅子》首先,請同學們帶着問題“本文都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去朗讀課文。對課文有了一定的瞭解後,一起分析蚊子的語言及動作描寫,思考蚊子的性格特點。之後,再強化文字失敗的教訓,故設計一題“分析探討蚊子爲什麼會被蜘蛛網粘住。體會從中得到的啓示。”

最後,檢驗學生剛剛學會的編寫寓言的方法。所以,又設計了一個問題“改編故事情節。如果給蚊子一次機會,當蚊子戰勝了獅子後,你希望它有一個怎樣的結局。請同學從“蚊子戰勝了獅子”後改寫,並說說改寫後表達了什麼道理。”

3、拓展延伸

4、總結。

5、作業佈置:

教育學要求作業要少而精,有啓發性。

板書:力爭新、實、精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爸爸的花兒落了》是七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的課文,本單元以成長爲話題。

單元目標是:

1、瞭解他人的成長足跡,正確對待成長中的苦與樂、得與失,成功與失敗,用於面對生活面對挑戰。

2、揣摩關鍵句的深刻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注意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

《爸爸的花兒落了》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和口吻敘說着對童年往事的回憶,對父愛的緬懷,對成長的感受,整篇文章以畢業典禮爲線索,將回憶與現實交織在一起,過渡十分自然,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卻不零亂。主要內容是 “父愛”、“成長”;表達技巧主要是,借物喻人,暗示渲染;抓住了這兩個方面就抓住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和核心。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結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作者林海音及她的《城南舊事》;

(2)理清全文結構,把握文章線索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3)理解課文標題的雙重意義和文中使用的象徵手法,學習文章的擬題技巧;

(4)分析文中的父親的形象。

2、過程與方法: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文中字詞的情感。

(2)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3)初步感受文章的寫作特點,學會記敘中運用插敘的敘事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敢於追求成功,更要善於面對失敗。讓學生認識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成熟起來。

該目標的確定,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力於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的全面發展,符合教育教學的規律和學生成長髮展的規律,強化了德育訓練和道德素質的培養。

三、說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理清全文結構,把握文章線索,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

(2)分析文中的父親的形象。

2、教學難點:

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爲了突破難點,設置了不少學生活動,使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與學生共同探討的方法,邊活動,邊啓發學生思考,並得出結論,從而使學生從感性材料的感受到理論的上升,水到渠成,符合認知規律,易接受。

四、說教學法:

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直接關係到教學質量的高低,爲了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貫徹學生的主體性,注重思維品質的原則,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1、教法:

爲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文本進行交流和對話。所以本課的教學擬用情景教學法和閱讀教學法,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課文。

2、說學法:

爲了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爲真正的主體,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能力方面採取了以下方法:討論法、自主閱讀法、總結反思法。

 五、說教學過程

提前預習,掃清閱讀的障礙,佈置學生蒐集關於《城南舊事》的資料。

1、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老師播放電影《城南舊事》的片尾插曲《送別》,學生欣賞,老師歸納:《爸爸的花兒落了》就是電影《城南舊事》中的一個小故事,這是一段童年的回憶,也是對童年的告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入文中的世界,去尋找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跡吧!

2、檢查預習,交流資料

(1)由學生根據蒐集的資料介紹《城南舊事》片段。簡介作者生平思想,文學作品,走近林海音 。

(2)指導學生積累生字詞,爲學習文本掃清障礙。

3、用心聽讀,感受文本。

配樂朗讀課文。讓學生閉上眼睛去聽,頭腦中形成電影畫面。藉助語言和音樂的魅力把學生帶入文本,使其有種美的享受,此時學生的思維也是高度集中的。聽完之後讓學生簡要談談感受,教師就能夠從他們所談的感受中瞭解學生對文本理解的程度,從而有針對地指導下一階段的教學。

4、合作交流、互動探究

活動一: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文本的標題是《爸爸的花兒落了》,這個標題有什麼含義?

(2)梳理結構,劃分層次。

(3)作者是用什麼作爲全文的線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聯起來的 ?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4)文本中哪些是寫的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情是怎樣引出來的?

我們可以說全文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活動二:研讀賞析

圍繞“爸爸在我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這個話題進行討論。

(1) 文本中是怎樣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了,可能將不久於人世?

(2) 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唸的話的含義?

(3) 爸爸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相關內容,並在課文中圈點勾畫)

活動三:討論探究

請同學們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及畢業典禮後“我”急着回家兩部分,並討論一下問題:

(1) 對爸爸逼“我”去上學的回憶表明了怎樣的態度和感情?對“我”的成長有什麼影響?

(2) 畢業典禮後“我”回家時見到了怎樣的情景?這情景預示着什麼?

(3) “我”是不是真正感到自己長大了?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來?

活動四:品味賞析

通過引導學生賞析句子,初步使學生感受到文章的寫作特點

(1)在細節的描寫中體現深厚的感情和內涵,是本文最重要的寫作特點。

(2)在記敘中恰當的運用插敘的敘事方法。

(3)本文樸實中蘊含真摯情感的語言風格。

在重點探究這個環節中,由點帶面,注重課堂的生成性,收放自如。設置的問題體現了層級性,即前一個問題往往是解決後面問題的跳板,由淺入深,直到水落石出。充分尊重了國中學生思維跳躍性小的實際,也遵循了“循序漸進”這個最基本的教學原則。

5、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1)總結反思:

主人公 英子帶着悲哀告別了童年,但此時的她已經長大了,敢於面對一切苦難和挫折。而當我們告別童年時,你將會發現,終將有一天,“爸爸的花兒落了,而你已不再是小孩子”,你也會告別一些人、一些事、一些關懷、一些愛,當你獨自面對挑戰和挫折的時候,需要鎮定,應用自己的勇氣和信心迎接未來。

(2)拓展延伸

讓學生把從課堂上的收穫內化到自己的頭腦中,延伸到課堂之外,延伸到生活之中。利用課外的時間,讓學生觀看電影《城南舊事》。再者,寫一篇關於“成長”話題的作文。

六、說板書設計

爸爸的花兒落了

林海音

膽小 勇敢

被動 主動

懶惰 勤奮

依賴 獨立 、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分析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國中語文七年級上學期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親情。濃濃親情,動人心絃,親情是人世間最真摯的情感。《羚羊木雕》這篇課文說的是,“我”把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後逼“我”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着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木雕還給“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作者向我們展示了兩種內心世界。一面,我們看到了一個少年世界,少年朋友的交往,他們如此充滿友情,如此珍惜友情。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裏,許多人卻重財輕義,他們也疼愛子女,但並不尊重子女的友誼,也不懂得孩子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本文所寫的家庭故事貼近學生生活,結構精緻,佈局巧妙,情節發展曲折,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學習圈點勾畫的閱讀方法。

2、提高朗讀能力,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3、 明辨是非,學會與他人溝通。

2、提高朗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理解文章內容。

2、通過辯論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綜合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文中所讚美的小朋友之間真誠無私的友情;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獲得有益啓示。

(三)教學重點 角色朗讀,理解矛盾衝突。

(四)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係,明辨是非;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

二、說學生

1、學生由國小升入國中正是由少年兒童向青少年過渡時期,她們的世界觀、價值觀正是有待形成時期。本篇文章價值觀念傾向明顯,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

2、學生在閱讀中還是爲讀而讀,缺乏閱讀的技巧,對閱讀中的感受還是被動的接受。爲此在教學中,應注重閱讀技巧的培養,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感悟。

三、說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說明

本節課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我的教法指導思想是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環節都讓他們採取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同時以“辯論賽”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綜合歸納能力。

(二)學法指導

本節課的特點和教法指導思想決定了學生的學法,學生將在我的引導和點撥下,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計劃地完成教學目標。

四、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ppt1、上課之前,播放無印良品的《朋友》,上課鈴響,切換出“課題幻燈片”

2、導入新課

當我們告別如夢如煙的童年,迎來花季雨季的少年,感覺自己好像已悄悄長大,在心靈深處或許已經躍動起鮮活的思想,對生活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在家這個溫馨的港灣中,已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葉方舟,然而生活並不只是風平浪靜的海面,這不,鄰居小明拿自己的壓歲錢買手機,因此引起父母的強烈不滿,該買嗎?今天,我們先去欣賞一篇同樣的故事《羚羊木雕》。

(ppt)

板書:羚羊木雕

[設計意圖]: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我在教學中努力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讓學生感受真實的生活,獲得真實的體驗,形成真實的情感,讓課堂與生活不再分離,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課堂中。

在學習之前,先來檢查一下同學們預習的情況。ppt出示幻燈片

(一)檢查預習(個別提問後齊讀)

怦怦樹杈 攥 逮 顫

(二)初讀感知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聽讀要求:1、按照以往閱讀的習慣邊聽邊作標記.畫出自己喜歡的詞語句子,用不同符號畫出對人物的語言,神態描寫句

2、聽完後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內容。

播放課文錄音,.

學生概括內容。

引導:課文圍繞羚羊木雕主要寫了什麼?涉及到哪些人物?

板書:羚羊木雕 我 父母 送 逼要

活動:各就各位學生上臺演示flash

教師小結

《羚羊木雕》這篇文章把孩子與父母的矛盾衝突展示在我們面前,矛盾尖銳集中。文章一開頭氣氛就很緊張,媽媽的神態語氣表現她固執生硬的性格,緊緊抓住了我們的注意力,爸爸雖平靜,但帶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態度與媽媽實質相同,我被逼無奈、委屈痛苦的心理與父母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人物的語言很有特色。這樣巧妙的情節,精彩的語言,同學們一定要精讀揣摩。舉例試讀。

[設計意圖]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這個環節,我通過示範朗讀,讓學生注意朗讀時的語氣、語調和語速,在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着重培養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並指導學習圈點勾畫的學習方法。

(三)品讀理解

分角色朗讀: 我、媽媽、爸爸、 奶奶、萬芳、萬芳媽、敘述者。

要求朗讀者:

①把握好人物的神態語氣及對此事的態度。

② 處理好語速、語氣、語調的輕重、緩急。

要求其他學生: 加深理解課文,準備對朗讀做評價.

學生評價,說明理由。

教師小結:面對同一只羚羊木雕,我和父母的做法爲什麼截然不同呢?我和父母在羚羊木雕上看到的內容不同決定了做法的不同,我眼中的木雕是一個可以聯繫友情的禮物,看到萬芳喜歡時就毫不猶豫的送給她,而父母眼中是一件非常貴重的東西,不可以送人。

板書:友誼 重 輕

[設計意圖]: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在教學中,我重視讓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朗讀、體驗、交流中獲得知識,同時鼓勵學生各抒已見,暢所欲言,並適時加以引導和點撥,爲學生創設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這一環節既讓學生較好地理解了文章內容,又爲下面即將進行的課堂辯論開啓了方便之門。

(四)研讀探究

在這場家庭矛盾中,誰是誰非,你是怎麼認爲的?我們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故事中來,進行一場以“羚羊木雕是否應該要回來”爲主題的辯論賽吧!(出示課件)

辯論的規則、方法及要求。

辯論要求:

注意觀點明確,擺事實,講道理。

根據自己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說話的分寸。

教師小結:雙方同學都說得十分投入,真是精彩極了,連我也被大家的激情深深地感染了,你們的見解令我吃驚,使我振奮!隨着歲月的流逝,你們漸漸長大了,做事情開始有了主見,有同學認爲“父母重財輕義”,只知珍惜有價的.木雕,不知珍惜孩子們的感情,嚴重傷害了孩子們的心靈。有同學認爲不該把象徵父母親情的木雕轉送給別人,主要責任在“我”。正、反兩方都說得很有道理,不分勝負!

矛盾出現了,“我”應該怎麼做呢?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予以鼓勵。

Ppt,金點子。向萬芳解釋清楚整件事的過程,真正的友情是相互包容的,萬芳一定會原諒“我”的處事不當的。還可以跟爸爸媽媽好好溝通,一方面承認自己沒有事先跟他們商量是不對的,下次不會這樣了,另一方面也要請爸爸媽媽尊重孩子們之間的友情,要好好跟孩子講道理。

[設計意圖]:新《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要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而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每個學生而言他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是最重要的。同時,我也清楚地意識到:一個理想的課堂應該聽到學生的聲音,尤其是不一樣的聲音。因此,我設計了“辯論賽”這個環節。我的目的是完全解放學生。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思考 ;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爭辯;給學生一個權力,讓他們自己去選擇。這一環節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我的語文課堂成爲充滿活力的現代課堂。

(五)評讀思考

作者的思想傾向是什麼?

作者主要是歌頌友情。但只是責備父母嗎?結尾句析讀。

板書:相互理解

連線,完成板書。

教師小結:生活如大海,一個小小的矛盾也會激起層層風波,使家的港灣不再寧靜。所以,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呼籲父母理解的同時也應努力地去理解父母,唯有這樣,在風浪中漂泊的滿載着理想與希望的那葉方舟才能順利地到達溫馨的港灣。

總結後把話題回到學生課前提出的矛盾上,發表你的看法。

[設計意圖]:既在結構上呼應了導入語,又使學生明白了生活的真諦,從而使文章主題得到昇華。

(六)拓展延伸

談收穫(背景音樂《相親相愛一家人》)

(七)作業

1、與父母一起欣賞文章並討論,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快樂生活。

2、想象“我”要回羚羊木雕回到家後的情景,模仿課文續寫。

[設計意圖]:第1題讓學生體會真摯友情的魅力,加深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讚美的真誠無私的友誼,第2題將辯論進一步引向深入,多角度地開拓學生的思維。

板書設計 (略)

[設計意圖]:將板書設計成新穎、獨特的帆船模樣,首先刺激了學生的感觀,讓學生眼前一亮,同時也照應了導入語中的“一葉方舟”;其次讓學生清楚地對本文作了一個回顧,進一步理解文章主題。

在整個的學習活動中,我力爭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在課堂上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參與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與文本的交流,與老師的交流,以及他們之間的交流,體現他們的積極思維,通過合作探究,學生體會到了人物的內心感受,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能夠積極地思考問題,主動發表意見。這種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增強了合作精神,使學生既學習了必要的語文知識,又提高了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了語文又運用了語文,實現了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實踐能力的基本目標。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你們好!我說課的內容是《散步》。莫懷戚先生所寫的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散步》是義務教育課程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它不僅爲我們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時互敬互愛、融洽和睦的畫卷,更爲我們譜寫了一曲尊老愛幼的頌歌。相信隨着作者一家人散步過後,我們每一位朋友都會陶然沉醉於家的溫馨和美之中,也會浸潤在血濃於水的暖暖親情裏,更會加倍珍惜我們生命歷程中的每一個落日和朝陽。

一、課標與文本關係:

《新課標》強調審美體驗,注重引導學生設身處地、身臨其境、用情感和心靈去感受、欣賞、評價文學作品,進而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本單元的主題是人生體驗。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語言美於一體的《散步》要想在"人生體驗"中達到體驗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學生真正走進文本,用心靈和情感去感受、體悟。

二、學情分析

根據課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語文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本課對象是七年級學生,由於社會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誤導,許多學生親情觀念淡薄,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倫理準則,因此需要教師進一步加強教育。

三、教學目標:

基於《新課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我確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提高審美情趣;2、合作、探究、揣摩關鍵詞句的含義,並通過指導朗讀,品味語言美。3、培養尊老愛幼的`高尚美德,感悟親情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那麼,如何將目標轉化成現實?這就要看重難點的準確定位了。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響,較難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意識。同時散文詩意的語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無窮。因此,我把教學重點確定爲:

重點:

(1)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感悟親情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2)揣摩精美詞句,品味語言的美;

難點:

理解具有象徵意義的最後一句話。

那麼,採用什麼方法將重點化解到教學中,又如何引領學生尋找解除難點這一雜症的靈丹妙藥就成了目前的當務之急。法寶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學法這一環節中。

五、教法和學法

1、教法:以朗讀及朗讀指導爲經,以引導學生感悟、品味、討論、探究爲緯。經緯交織的方法。

2、學法: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抓關鍵語句,深入思索,反覆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教法和學法這把雙刃劍怎樣才能遊刃有餘地在課堂這塊陣地上發揮威力呢?重難點這兩種溶質又如何充分溶解在教學過程這一溶劑中,變成營養豐富的溶液被學生吸收繼而實現教學目標呢?這就要看下面的環節——教學過程的實施了。

六、教學過程

(一)、在輕音樂伴奏下激情導入

有一種水,能讓你喝醉,這種水叫作母愛,因爲母愛如水。有一座山,能讓你堅韌,這座山叫作父愛,因爲父愛如山。我們的父母在艱辛和苦難裏繁衍生息,纔有了我們的幸福與安寧。如今,他們老了,孱弱的雙肩擔不起重負,今天,就讓我們攙扶着他們走進暖暖的春日,去進行一次心靈的散步。

(二)、教學目標(前面已經說過這裏不再重複)(三)、讀文生情整體感知

1、配樂朗讀,(課件顯示朗讀要求):

a、把握感情基調歡愉而深沉

b、朗讀的語氣:溫和親切中含莊重

c、朗讀的語調:平穩、深沉、抒情

d、朗讀的語速:中速略舒緩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讀,我也彷彿沉浸在親情的世界裏,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許多道理,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下面兩個問題。)思考:

(1)文中寫了一件什麼事?

(2)從文中的字裏行間,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家庭?

2、反饋、點評、小結:(1)我們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裏、散步。

(2)歸結爲"和美"(板書)

(下面就讓我們把自己也融入這樣一個"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們美麗的心靈。討論)(四)、研讀入境合作討論

1、展示:(1)在整個散步過程中,你最欣賞誰的表現?理由是?(小組口頭)(2)在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的問題上,到底誰說了算?(班上書面)2、劃分4人小組、要求:①個人見解獨到、精彩,每人欣賞一個人。

②小組觀點一致:中心、補充、記錄、發言代表3、小組討論,教師參與,點評討論情況。

4、反饋、小結。

(1)檢查一個小組:對四人的欣賞、理由。

(2)不存在誰的權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愛幼的親情鏈組成的。

5、補充名人的話:培根說(展示)一個外國人如此欣賞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作爲一箇中國人就更應堅持和發揚)培養民族自豪感情。

(這是一篇短玲瓏剔透、小精悍的敘事散文,但在寫景上也別具特色。)

(五)、涵泳入理品味探究(默、朗結合,品味意境)1、思考:①文章哪幾個段落有寫景的片段?分別寫了哪些景物?

②第4段:田野、新綠、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樹、魚塘("粼、鱗"、)

2、思考:①從你更喜歡片段中?感悟到了什麼樣的意境和哲理?

②男、女朗讀,品味

③第4段:意境:蓬勃的生機——哲理:珍愛生命第7段:意境:春天的召喚——哲理:熱愛生活、。

(我們品味了本文生機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們來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語言美。)

(六)、賞讀入心拓展運用

1、展示"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猜猜老師喜歡它原因?

2、反饋、形式:形式對稱,音韻和諧,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內容:生生不息(如果我們寫作增添亮色)

3、這樣的句子在文中還有很多,請畫出來(每組看兩段,找到一句即可舉手)4、深情賞讀:領讀—跟讀,評價。

當我們閉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畫面便呈現在我們面前,()是誰在日落昏黃時,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們歸家,又是誰在我們出門時,仔細叮嚀;當然是我們的父母。

5、仿寫:"爸爸媽媽是_______;我是______."

("和美"的家需要我們用心去經營,需要我們用責任去支撐。)6、朗讀最後一段,感悟最後一句的含義。

7、反饋、小結:以輕襯重,體現了作者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再讀)(多媒體低音播放《讓愛住我家》歌曲,進入下一環節)

(七)、凝神細想,獨抒性靈

爲了學以致用,練習對稱句式的寫法,也爲了藉助文本激發學生與心靈對話,與生活對話,所以設計了這樣一道題:

請以"愛"、"家"或"親情"爲開頭寫一組對稱的比喻句。

設計會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和語文基礎的差異,我設計了下面的幾個開頭,讓抒寫有困難的學生採用仿句的形式續寫,能仿寫多少就寫多少;基礎好的學生自己另闢蹊徑寫,然後交流。

①親情是飢腸轆轆時的一碗米飯,……②親情是爸爸嚴厲的批評與責罵,……①如久旱後的一場甘霖,……②愛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①家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靈來呵護;……②家是一副沉沉的擔子,需要我們用責任來擔當;……在音樂的激盪下,學生塵封已久的記憶猶如洪水般一泄如注,思緒也隨之盪漾開來,平日裏被忽略的小事此刻都變成了愛的源泉,在汩汩流淌在每一位同學的心田。於是下筆如有神助。

(八)、教學小結:

(繼續低音播放《讓愛住我家》,教師寄語。

親情不單靠今天課堂上片刻的時間來體會,

它更需要我們用一生的光陰來感悟。

親情不單是父母無條件的付出,

它更應該是兒女們無言的回報。

讓我們的家永遠洋溢着親情,讓我們的家永遠充滿愛!

(九)、課後作業:(父親的故事過渡)

1、爲你的長輩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腳"、"洗衣"、"梳頭"等)2、將這一過程及感受寫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七、板書設計:

板書的設計主要讓學生對一堂課的結構和內容有更直觀的認識,幫助學生理清課堂教學內容,由最初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階段。

好了,我的說課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竹影》是國中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本文是篇涉及到繪畫藝術的自讀課文,文中敘述是我和幾個小夥伴在充滿童真童趣的遊戲——藉着月光畫竹影,中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

通過閱讀,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作家對藝術的體驗和感悟,也可瞭解在豐子愷眼裏“兒童是天下最真的人”是塵世中最真實、純然的生靈,也許,藝術和美就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

(二)說教材的特點

其一,文中涉及到遊戲的話題,有利於保護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力。

其二,文章涉及到的繪畫藝術能落實語文審美教育的功能。

根據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因而本文的切入點在品析喜愛本文的基礎上,將其化爲自身的情感體驗。

(三)說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初步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從中國水墨畫與西洋畫對比中找尋中國藝術文化的些許特質。

確立“情感和態度”目標:

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鼓勵學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確立教學重難點

1.品味本文充滿童趣的生動描寫(重點)。

2.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文中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領會蘊含在童稚活動中的藝術的'美(重點)。

3.初步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昇華中國傳統文化特點的些許認識。(難點)。

(四)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二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

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採用“激趣——感知—品讀—討論—欣賞—延伸”的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查找收集資料。倡導教師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注重文本閱讀,個性閱讀”的教育理念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並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理解和感悟,鼓勵他們有創意地表達。)

2.說學法:

整體閱讀、個體閱讀。

三說教學過程

用兒歌《影子》導入,學生齊讀兒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後,影子是個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個好朋友,常常陪着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關於影子的文章——《竹影》,希望今天的學習對大家有所啓發。

(二)走近作者,走進課文(展示你的蒐集成果):你能介紹一下“豐子愷”嗎?

豐子愷(1898~1975),浙江桐鄉人。名仁,又名嬰行。他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漫畫家、文學家、美術家和音樂教育家。他的漫畫風格獨特,富有創意,內涵深刻,耐人尋味。他的散文在文學史上也有很大影響,主要作品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甘美的回憶》《率真集》等。

豐子愷被國際友人譽爲“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

子愷漫畫

豐子愷風格獨特的漫畫作品影響很大,深受人們的喜愛。他的作品內涵深刻,耐人尋味。

可見,兒童是他漫畫裏最重要的角色。在豐子愷心裏,兒童自由純潔、充滿想象力,遠勝過險惡虛僞,沒有活力的成人,希望用畫筆喚回人們的童心。可見豐子愷在繪畫、散文創作方面成就頗豐,而這些成就與他從小就愛在生活中去發現、思考分不開的。豐子愷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藝術大師,在繪畫、散文創作方面成就頗豐,這些成就與他從小就愛在生活中去發現、思考分不開的。下面,就讓我們從閱讀作者的文章開始,走進《竹影》,走近豐子愷。

(三)自讀課文,整體感知(展示你的自學成果):

1.自由誦讀課文,自主學習,積累生字詞(新課標: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2.初讀課文,合作學習熟悉文本,設置問題。理解與本文中心、寫作特點緊密相關的問題,討論釋疑。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體現問題教學法』

初讀:

1.你認爲哪些字容易讀錯?請提示一下。

這些字詞你都會讀會寫嗎?

愜意qiè參差不齊cēncī撇piě蘸zhàn口頭禪chán乘涼chénɡ千乘之國(shènɡ)

(古代指四匹馬拉的車一輛爲一乘)參加(cān)人蔘(shēn)

2.用簡潔的一句話概括課文的內容。

看——畫——評——聽——悟

(3)你怎樣看待遊戲與藝術的關係?

(美的姿態)

(活的神氣)

遊戲創新“美”藝術

其實,藝術並非高不可攀,它往往就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

(4)如何理解文中語句“西洋畫像照相,中國畫像符號”?

(細看以下圖片,而後作答)

豐了愷——腳踏車、取蘋果吳昌碩——《墨竹圖》管道昇——《煙雨業竹圖》羅中立——《父親》

趙子昂——《浴馬圖卷》

“照相”是對事物真實的反應,

“符號”是抽象地指稱事物。

中國畫重寫意,重神似;

西洋畫則重寫實,重形似。

思考: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做遊戲,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野花編花環……想一想,你是否也在進行着一種藝術上的創造,是否也有藝術上的發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