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有關四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編九篇

說課稿 閱讀(4.08K)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數學說課稿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四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編九篇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商不變規律,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一、說教材:

商不變的規律是一個新的數學規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四年級數學上冊信息窗5的內容。在國小數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進行除法簡便運算的依據,也是今後學習小數乘、除法、分數、比的基本性質等的基礎。教材通過信息窗5的情景圖,讓學生根據信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發現其中的規律,不僅可以鞏固所學的計算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勇於探索的良好習慣。

二、說學情:

商不變的規律是在學生已較好地掌握了多位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因而對於學生來說,要學好這部分知識,發現和探索出商不變的規律,難度不是很大,但利用商不變的規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一定的難度。要想學好這部分內容,教師必須注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高計算能力。

三、說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和掌握商不變規律,並能運用這一規律口算相關的除法。

2、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初步能力。

方法和過程目標:

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發現規律性,總結規律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生在觀察、比較、猜想、驗證等學習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理解商不變規律。教學難點是發現並歸納商不變規律的過程

五、說教法: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以引導發現法爲主,輔之以談話法、直觀演示法、小組合作等方法的優化組合,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現規律、分析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六、說學法: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觀察、比較相關算式的內在聯繫,運用猜想驗證的教學思維方法,以及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發現、驗證並運用規律,既讓學生掌握了商不變規律,又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去,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七、說過程:

(一)複習導入,做好鋪墊

出一組商都是3的計算式,讓學生搶答,在學生說出答案後,再讓學生觀察說出有什麼發現,學生會發現商都是3。這時反問學生爲什麼商一樣,而被除數和除數卻不同呢?這裏又有什麼奧妙呢?(揭示課題並板書商不變,爲下面的學習做鋪墊。)

(二)以圖激趣,提出問題。

1、出示主題圖,提出問題。

讓學生觀察情景圖,能發現哪些數學信息,根據這些信息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學生會提出:聯合收割機每小時收小麥多少噸?

[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爲“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

2、讓學生獨立完成事先發給他們的聯合收割機工作情況表。(出示聯合收割機工作情況表)給出要求:請同學們先獨自完成表格第1、2兩項。

1、填表格

2、把算式寫出來

工作總量(噸)12244896192

時間(時)2481632

每小時收割的數量(噸)

(三)、獨立思考,合作探究。

1、彙報表格。

先讓學生說出表格中的計算結果,再說說是怎樣算的,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12÷2=6

24÷4=6

48÷8=6

96÷16=6

192÷32=6

然後再引導學生抽象出數量關係並板書: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

2、獨立思考,小組探究。

讓學生觀察表格中的數據和算式,先獨立思考,再寫出自己的發現。

當學生們把發現寫完後,在小組內交流,合作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更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主動參與的意識,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3、彙報交流,質疑釋惑:

以小組爲單位,彙報交流。(從上往下看)

學生會說出:被除數和除數時乘2,商不變。

這個環節學生彙報完後,作課件全部演示出來。當學生理解後,利用表格讓學生分析被除數12是如何變成48的,除數2是如何變成8的,學生會知道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4,而商不變。可再舉例驗證,如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5或其他的數,而商不變。

這時師生共同總結並板書: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相同的數,商不變。

(從下往上看)學生會舉例說出:被除數和除數同時除以2,商不變

這個環節學生彙報完後,作課件也要全部演示出來。

師生共同總結: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時除以相同的數,商不變。這時在板書處加上(或除以)

4、驗證理解。

根據上面的板書內容,老師反問學生:這是不是一個規律呢?

學生會答:是

老師說: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

生會答出:商不變規律

然後課件顯示四道判斷題,讓學生做。

第一道(48×5)÷(12×5)=4這是對的,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5,商不變,體現商不變規律。第二道(48÷6)÷(12×6)=4是錯的,被除數除以6而除數乘6,沒體現同時。第三道(48×3)÷(12×4)=4也是錯的,因爲乘的數不相同。第四道(48×0)÷(12×0)=4也是錯的。因爲0乘任何數都是0,且0不能做除數,否則無意義。

[在這裏一是讓學生體會“同時”和“相同”。二是讓學生明白(0除外)]

然後板書處加上(0除外)。

(四)、全課總結:你有什麼收穫?讓學生答出自已學會了什麼?[可把課堂總結的規律儘快化爲學生自己的知識](五)、鞏固練習:圍繞商不變規律設計[讓學生運用商不變規律解決問題]

(六)板書設計

商不變規律

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

12÷2=6

24÷4=6

48÷8=6

96÷16=6

192÷32=6

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商不變。七、八、說理念:

根據課程改革的目標,實現以人爲本的現代教學觀。切實改進課堂教學,改變傳統牽着走的教學行爲。學生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認識世界的,因此要組織好學生的活動,讓學生通過探索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我的說課完了,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謝謝!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教學內容:蘇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 第54-55頁

教學三維目標:

1.知識和技能:引領學生在經歷問題情境的過程中發現、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在發現乘法分配律的過程中,培養觀察、比較、猜測、分析、概括、

推理等能力,增強用符號表達數學規律的意識,體會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嚴謹與簡潔。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規律的確定性和普遍適用性,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規律,會用語言或其他方式與同伴交流。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流程:

一、由主題圖情境導入新課。

師:商場要進行大拍賣,王老師來到了商場,同學們看這副圖,你收集到了哪些數學信息?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情境導入:師:這麼便宜,王老師決定買2件夾克衫和2條褲子,你知道我一共要付多少元?我們一起來口頭列式。

(65+45)×2 65×2+45×2 —板書

2.猜測驗證:猜想一下,兩道算式的計算結果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有猜想就要有驗證,同學們來認真計算,看計算結果是否如你的猜想!

3.交流彙報:計算結果是相等的,兩個算式可以用“=”相連。來看這兩個算式,有什麼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等式兩邊都有65、45和2,一個式子是先求和,再求積,另一個式子是先求積,再求和等)

師:不知道同學們發現了沒有,(65+45)個2,不就是65個2加45個2嗎?(師比劃)

4.師:假如老師要買的'是2件短袖衫和2條褲子,老師需要付出多少元呢?

(要求生嘗試用兩種方法完成,完成後簡單交流)

(32+45)×2 32×2+45×2 —板書

師:(32+45)個2,就是32個2加45個2。(師比劃)

5.比較類推:

師:這兩組算式左右兩邊相等是一種巧合還是有規律呢?同學們能不能舉一些類似這樣的算式呢?(強調計算結果)

6.表達交流:

師: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所有具有這種規律的等式都包括在內嗎?可以交流討論。

小結:如果用字母a 、b 、c來表示這三個數,這樣的規律該怎麼表示?

(a+b)×c=a×c+b×c(師比劃,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來比劃)

7.揭題:乘法分配律(板書課題)

8.師:今天,我們認識了乘法分配律,看看“乘法分配律”它自己還有什麼話要說,請認真看:

認識我——“乘法分配律” 我秉承着家傳助人的美德,默默的爲我的祖國——數學王國貢獻着我的智慧。 有的同學還不是很認識我,告訴你們吧,我的職責範圍是: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把這兩個加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再把所得的積加起來,結果不變。

舉個例子來說吧,(9+8)×7=9×7+8×7=63+56=119

要是你就這麼認識我,你就錯了,你把我的本事看扁了。告訴你,我的本事大着呢。我其實有很多的變身:

不信,我變——9×7+8×7=(9+8)×7=56+63=119,這是我的逆應用,如果你覺得這樣說着拗口,也可以說是反過來應用,呵呵。

我再變——

(9-8)×7=9×7-8×7=63-56=7 你看,我的本事多吧,爲我喝彩吧! (摘自黃崇波老師的博客,內容有修改。)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師:乘法分配律會變身,看看我們能不能找出真正的他。

1.“我是小法官”:判斷正誤,說一說你是怎麼理解的。

27×12+43×12=(27+43)×12

(42+35)×2=42×2+35×2

(a+b)×c=a×c+b×c

15×(4×6)=15×4+15×6

40×50+50×90=40×(50+90)

74×(20+1)=74×20+74

2.“我算的最快”:分組比快。

(1)64×8+36×8 (64+36)×8

(2)25×17+25×3 25×(17+3)

3.“我最聰明”:括號中該填什麼數字才能讓計算更簡便,填上後快速計算。

( )×( )+78×21

4.平湖國小三、五、六年級學生人數情況如下表。

年級三年級五年級六年級
班級數333
平均每班人數464650

(1)三年級和五年級一共有多少人?

(2)六年級比五年級多多少人?

5.自提問題,自由完成:

一塊長方形菜地種了青菜和蘿蔔,請聰明的你根據自己收集的數學信息自編數學問題,自由解決,如果有困難的話,可以同桌交流下再完成。

四、全課小結

1.今天你有什麼收穫?將自己的收穫寫成一篇數學筆記。

2.課後回憶我們學過的運算律,想想他們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蘇教版國小數學第九冊第三單元認識小數中小數的大小比較(課本第36-37頁,例7)。本課時內容是在學生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認識了小數的特徵,並掌握了小數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時內容的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經歷購買學習用品這一簡單的生活實際情況來獲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以前已經學習了整數大小比較,那時比較一、兩位數大小,一般不脫離現實情景和具體的量來抽象地比較數大小的,且僅限於整數。而本節課是在此基礎上深入探究小數的大小比較方法,不僅不受小數位數的限制,而且還要求學生漸漸脫離具體內容採用不同的策略來比較小數的大小。本課中安排了一個購買學習用品的生活情境,結合生活經驗比較小數的大小,並得出小數大小比較的一般方法。

這樣使學生的學習熱情日益高漲,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在不斷地提高。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使學生能結合具體內容比較一位、兩位小數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合作交流意識;培養學生有順序地思考、討論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獲取成功的喜悅。

四、說教法、學法

情境教學,在例題的教學中創設符合學生生活情境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投入到學習當中。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學生們經通過觀察、比較和交流等學習活動,自主探索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

五、教學重、難點:

比較兩個小數大小的方法。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新學期開始了,同學們都需要買一些文具,今天老師就給你們介紹這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現在我們就請文具店的售貨員分別給我們介紹商品的價錢,請同學們注意聽,看看你們能發現什麼?

(由一個同學扮演售貨員,分別介紹商品的價錢。)

師:聽完售貨員的介紹,你們發現了什麼?

生1:這家商店都有練習本、三角板等文具,但價錢不一樣。

師:由這些發現你們想到了什麼?

生1:哪樣文具的價格要貴一些?

生2:它們一共要多少錢啊?

師:是啊,這兩樣文具那種要貴呢?這就是我們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小數的大小比較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知。

1、探索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

師:大家都先來猜一猜,哪一種文具要便宜一些?還要想一想,這是爲什麼呢?

生1:0.6元是6角,0.48元是4角8分,0.60.48。

生2:0.6是60個0.01,0.48是48個0。01,0.60.48

生3:通過轉化爲圖形可以看出0.60.48

師:真不錯,大家都是很聰明的,想到的方法還真多啊!

2.大膽猜測:

師:在以前,大家學過整數的大小比較嗎?還記得整數是如何比較的嗎?(當整數的位數相同的時候,從高位比起;位數不同的時候,位數越多,數越大)

在這個環節上,我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們回憶舊有的知識並將已經掌握的整數大小比較方法進一步擴展到小數的大小比較上,進行一次知識的延伸與擴展。從而讓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自覺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

老師這兒還有兩個小數要比較大小,你們會嗎?大家分組討論一下。

出示試一試。比較下面每組中兩個數的大小。

7.96○8.32 0.13○0.129

教師提問:根據你已有的知識經驗,和你對小數的瞭解,能試着說一說小數怎樣比大小嗎?

在學生們回答的基礎上總結:(比較時是從整數部分開始比較,整數部分大,這個小數就大,整數部分相同,就比較十分位,十分位大,這個數就大.)

4.比較分析

教師:我們歸納出來的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與你最初的猜測相比,有什麼不同?

三、拓展運用。

1、兩個同學一組,一人任意說出兩個小數,另一人比較小數的大小.要求小數的位數不超過兩位。(兩名同學之家展開的這種合作、競爭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

2、完成練一練.

2元 ○ 1.9元 3.45米 ○ 3.54米

8.02○8.20 0.76○0.706

3.練習六第七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初步理解每個小數在數軸都有一個對應的點,並知道越靠近右邊,小數就越大

4、判斷

(1)6.8096.799( ) (2)5.15.1002( )

(3)38.74838.75( ) (4)0.0090.010( )

學生口答結果,並說出理由。這個題目可以不斷提高學生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並能進一步掌握小數的大小比較方法。

5、練習六第九題

出示統計圖表,讓學生們通過觀察,找出其中所包含的信息。讓學生們分小組討論:看那個小組能提出的問題多?鼓勵學生們開動腦筋,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6、練習六第十題

□中能填幾?7.31□.4 0.5420.5□3

學生分組討論,在小組內交流想法。口頭回答問題,並說出自己的發現。

五、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已經掌握了小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誰能說一說小數的大小比較方法嗎?希望能用我們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學內容

課標版國小數學第八冊第四單元的例1、例2、例3及“做一做”和練習十第1至3題。

二、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小數的性質”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八冊第四單元第2小節“小數的性質和小數的大小比較”的內容。本課爲這一小節第1課時,教學P58-59頁例1-例3,完成“做一做”及練習十的第1-3題。

小數的性質是一節概念課,是在學習了“小數的意義”的基礎上深入學習小數有關知識的開始。掌握小數的性質,不但可以加深對小數意義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數四則運算的基礎。小數的性質實質上是研究在什麼情況下兩個小數相等的,它與分數的基本性質是相通的,但由於學生還沒有學過分數的基本性質,所以教材通過直觀和學生所熟悉的十進複名數來進行教學。這部分內容安排了3個例題。例1教學小數的性質,例2、例3教學小數性質的應用。例2是根據小數的性質可以把末尾有零的小數化簡,例3是不改變小數的大小,把一個數改寫成指定位數的小數。

2、教學目標

(1)藉助實物和直觀圖,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性質,會應用小數的性質把一個小數化簡和把一個數改寫成指定位數的小數。

(2)通過小數性質的.概括,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過應用小數性質,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理解小數的性質,滲透“變”與“不變”的辯證思想。

3、教學重點

小數性質的推導和理解,真正掌握並正確運用這一性質解決相關問題。

4、教學難點

掌握在小數部分什麼位置添“0”去“0”,小數大小不變。

5、教具準備:教學課件

三、說教法學法

爲了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在導入新課時,採用創設故事法導入,在抽象、概括小數的性質(即教學例1及下面的“做一做”)的過程中,主要運用了直觀教學法,運用多媒體出示實物圖和直觀圖,讓學生充分感知,聯繫舊知,經過比較、歸納,最後概括出小數的性質,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在應用小數的性質(即教學例2、例3)的教學中,主要採用了講練結合的方法,充分發揮教師教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敢於質疑,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學會藉助直觀圖理解、掌握新知的方法,學會有順序地觀察問題,對比分析問題,概括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1、情景導入,激趣揭題。

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老師給大家講一個《西遊記》唐僧師徒一起去西天取經的故事。有一天,他們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給三個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別裝進三個袋子裏,上面標註着長度:0。l米、0。10米、0。100米,饞嘴的八戒搶先一步說:“我的肚子大,我吃長的。”說着拿回了標有“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氣,上前對師傅說:“八戒好吃懶做,長的應該讓給大師兄悟空吃。”悟空笑了笑說:“兩位徒弟別吵了,無論哪個袋子都一樣呀!”唐僧聽了悟空的話,微笑着點了點頭。

同學們,你們知道爲什麼師傅對悟空的話點頭微笑呢?這是因爲大師兄悟空掌握了小數很重要的性質,學習了這節課,我們就知道其中的奧祕了”。(板書:小數的性質)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汁,旨在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貫穿在國小生喜聞樂道的故事中,引發起學主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求知慾望的火花,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爲主動探究新知識聚集動力。

2、教學例1

(1)課件演示0。1米、0。10米、0。100米。

①0。1米、0。10米、0。100米分別可以寫成哪個比米小的單位表示?

②用分數又怎樣表示

③你發現了什麼?

(2)小組彙報得出:(師板書)

①0。1米是1/10米→1分米

0。10米是10/100米→10釐米

0。100米是100/1000米→100毫米

②0。1米、0。10米、0。100米都是指米尺上同一段的長度。(課件出示)

又因爲1分米=10釐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多請幾個學生說一說)

【設計意圖】這樣,學生根據小數的意義,主動從“0。l米、0。10米、0。100米”出發研究問題。在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中,學生鍛鍊了運用已有知識解答新問題的能力,培養了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這樣教學,也正是使本節課牢牢地紮根於小數意義的基礎上,是小數意義的運用,而不是簡單的重複,因而是有意義學習。

(3)觀察得小數的性質

①這三個數從左往右有什麼變化?(小數的末尾添上0,小數的大小不變)

②這三個數從右往左有什麼變化?(小數的末尾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③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小數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就是小數的性質。(點題)

呼應課始,揭示奧祕:由於悟空掌握了小數的性質,所以他面對兩位師弟的爭執說:“無論哪一袋都一樣”。

【設計意圖】這樣教學,把靜態的知識結論轉化動態的求知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對所學的內容理解深刻,記憶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時,還培養了學生歸納概括事物本質屬性的能力。

(4)練習:(課件出示)

①辨別下面各數中的“0”,哪些“0”是屬於小數末尾的“0”(按數位說)

0。0800。60300500。00000

②58頁做一做(出示課件)(學生先在書上練,再出示課件)

【設計意圖】這樣使學生的思維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同時,通過看書交流,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意識。

五、小數性質的應用: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可以根據需要,有時要把某些小數化簡,有時則要把某些小數改寫成含有指定小數位數的小數。怎樣才能滿足這些需要呢?請大家帶着這兩個問題自做下面兩道題:

1、教學例2:化簡下面的小數

0。70=105。0900=10。000=

練一練:下面各數中,哪些“0”可以去掉59頁做一做1

2、教學例3:不改變數的大小,把下面各數寫成三位小數

0。2=4。08=3=

(注意:整數的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添0。)

練一練、59頁做一做2

六、探究練習

1、0。70去掉末尾的0大小有變化嗎?

4。08去掉0會怎樣?

0。31可以填0嗎?

2、小結:添“0”或去“0”只能在小數的末尾。

七、鞏固練習

1、64頁1題。(出示課件)

2、判斷理解:(“末尾”能否說成“小數點的後面”)

①把0。500。0600的小數點後面的“0”去掉,小數的大小不變。()

②在5。3的末尾添上三個“0”,它的大小不變。()

③一個數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大小不變。()

3、64頁第3題。(課本練習)

八、拓展練習。

1、你能在下面三個數中各點一個小數點使它們相等嗎?試試看,相信你一定行。

602060260200

2、試試看你能寫幾個與30。200相等的數。

【設計意圖】這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這一階段是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發展智力的重要過程。在這一階段,特別是抓住學生的求勝心理進行了練習、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了思考的方向,爲探究和提煉改寫規定小數部分位數的方法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指導,同時也爲各個能力階段的孩子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間和機會。確保學習任務的圓滿完成。

九、全課小結

1.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2.你對自己或同學有什麼評價

十、作業佈置

1、化簡下列小數

0。5025。3000。0090108。000

2、不改變數的大小,按要求改寫下列小數。

1。5改寫成兩位小數是______

29。5改寫成三位小數是_____

8。0改寫成三位小數是______

0。400改寫成一位小數是______

12改寫成四位小數是______

以上是我對小數的性質的簡單的設想,有不到之處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教學》四年級下冊38頁-39頁。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整數乘法意義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展。教材通過文具店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藉助直觀模型,使學生體會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通過設計具體情境和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瞭解小數乘法的意義。

(2)結合小數乘法的意義,使學生能計算出簡單的小數與整數相乘的得數。

(3)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意識,自我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

使學生能計算出簡單的小數與整數相乘的得數。

三、說教法學法

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法爲主,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形成過程。有目的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既要重視學習結果,更要重視過程,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自己去發現,讓學生做中學,學中悟,悟中創。

四、說教學流程

圍繞以上總體思路,我設計了激趣導課探索新知鞏固應用課堂總結四個環節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展。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1、激趣導課

創設文具店,用情境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買四塊橡皮多少元,小組展開討論。賦予數學知識一定的情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促進學生主動地去探索。

2、探究新知

學生各小組討論採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提出的問題。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解釋並交流。

師生共同概括總結小數乘整數的方法,使學生理解並掌握,突出本節課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3、鞏固應用

爲了鞏固所學知識,發展學生思維,設計了填一填,練一練,算一算等練習,使學生活躍起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穫。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通過學生自主總結梳理知識,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特別對學習方法的總結有利於學生可持續發展,是發展性教學目標在課堂中的體現。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

《乘法分配律》是學生已經學習掌握了乘法交換律、結合律,並能初步應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使學生認識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會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綜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學難點:應用乘法分配律進行計算。

三、教法、學法

教法:情景教學法。

學法:小組合作法。

四、教學過程

1、情景引入

首先,利用精美課件“購物情景”引入:上衣每件65元,褲子每條35元。

問題:①買5件上衣和5條褲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問題:②買5套這樣的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

這樣引入目的在於創設一個充滿趣味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着大量的數學信息,並主動積極的帶着自己的知識背景、活動經驗和理解走進課堂。

2、解決問題,感知規律

(1)讓學生合作完成,男同學解答問題①得到65×5+35×5=500(元)。

女同學解答問題②得到(65+35)×5=500(元)

(2)通過分析,兩個問題實際上是一樣的,兩個算式應該相等。即:65×5+35×5=(65+35)×5。

(3)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經歷、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主動參與探索,從而發現規律。在學生獨立解答的過程中,我會重點引導學生感悟問題①和問題②的共同特徵:買了同樣的衣服,體會規律形成的過程。

3、檢驗規律,建立模型

出示第二道題:

張大伯有一塊長7米、寬2米的長方形菜地,李大伯有一塊長3米、寬2米的長方形菜地,兩個大伯的菜地一共有多少平方米?

(1)由學生獨立完成,有7×2+3×2和(7+3)×2兩種算式,通過分析,形成兩個算式相等的共識,即7×2+3×2=(7+3)×2。

接着問學生,生活中還有這樣的例子嗎?寫出類似的幾組算式,建立初步的概念。

(2)小組合作,說說這樣的算式所蘊涵的規律。

(3)出示乘法分配律公示字母來表示。

這個活動設計的目的在於:通過大量的生活實例,讓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從而引導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義,讓乘法分配律的認識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並且培養了學生初步歸納推理的能力。

(a+b)×c=a×c+b×c用語言敘述:兩個數的'和乘第3個數,可以把這兩個數分別和第3個數相乘,再把它們的積相加。數學畢竟不是生活經驗的“照片”,而是對生活經驗進行重組、加工,逐步抽象打造成數學模型,讓學生有所感悟,在感悟中用數學語言進行概括小結規律,使教學目標得以順利完成。

4、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1)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數

①(32+25)×4=()×4+()×4

②48×12+52×12=(+)×()

(教學設想:這一組練習,學生能夠根據所學知識輕鬆解決,這樣既鞏固了新知,又及時反饋了學生的掌握情況)

(2)把相等的算式用等號連接起來。

①28×68+28×3228×(68+32)

②(25+6)×425×6+4×6

③35×(18+26)35×18+35×26

④(24+35)×524+35×5

⑤(75×125)×875×8+125×8

討論:第②、④、⑤這3道小題,爲什麼不用等號連接?要使等號兩邊算式相等,應該怎麼改?在練習中難點得到突破。

(這組練習稍難,特意設計一些易錯題,讓學生在判斷比較的過程中,加深理解乘法分配律,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乘法分配律)

4、總結回顧,課外延伸

規律發現後,爲了讓學生熟練掌握乘法分配律,體驗規律的應用價值,在鞏固聯繫階段,我設計了豐富有趣的練習,並且層次不同,鼓勵同學們大膽嘗試。這個活動的設計,不僅鞏固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而且使學有餘力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實了“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教學理念。

五、縱觀說課全程

在整個教學中,我力求通過引導學生通過已有經驗和具體運算,在觀察、猜測、比較、歸納、驗證、總結數學活動中,讓學生理解、掌握所學知識,期望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本節課教學,主要是通過畫線段圖或列表的方法解決有關行程的實際問題。題目通過場景圖提供了兩個小朋友分別從家出發去同一所學校上學的有關信息,包括各人行走的速度和從家到學校所需要的時間,要求學生求出他們兩家的距離。教材啓發學生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採用畫圖或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並在此基礎上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二、說學情

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學習簡單行程問題的一些知識和能力。在知識方面,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乘除法運算能力。並且,大部分學生在已有的生活實踐中,已經能夠初步感知路程、時間、速度三者直接的關係,能獨立解答已知速度和時間求行走路程的應用題。 在能力方面,可以說大部分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具備提取信息的能力、質疑能力,和一定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能夠根據已有的信息和提出的問題,選擇合適的信息、採用相應的策略解決問題。 這些知識、能力及經驗爲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建構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模型,解決相應的應用題提供了前提條件,併爲以後學習較複雜的行程問題奠定了基礎。

三、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新課標要求四年級的學生能從社會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探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瞭解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根據課標要求及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擬定了以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的數量關係,會運用數量關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創設情境,通過看圖分析數量關係,找到解題思路,藉助圖形 表格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增強數學應用意識,體會數學學習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

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的數量關係,會運用數量關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 步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難點:

靈活掌握行程問題中求路程問題和相遇時間問題的分析和解答方法。

四、說教法和學法

1.遷移法。

遷移法是數學學習中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在學習行程問題時要掌握基本的速度、時間與距離之間的數量關係,而以後遇到工程問題等類似情境的問題都可以運用。

2.題組法。

速度×時間=路程 速度和×相遇時間=路程 路程÷速度=時間 路程÷速度和=相遇時間 路程÷時間=速度 路程÷相遇時間=速度和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學法:經驗歸納法、小組合作探究。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下週學校要進行跑步比賽,學校邀請你當小裁判評出一 名賽跑的總冠軍,總冠軍從三年級的100米跑和六年級的400米跑的冠軍中選出,你該怎麼選呢? 速度快 那路程不一樣,怎麼算速度呢? 通過學生討論歸納出速度、時間、路程的數量關係。 進而揭示:凡是涉及到這三個數量的問題我們把它稱作是行程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尋找解決行程問題的.策略。 板書課題:解決行程問題的策略。

(二)討論探究,感受相遇

(同時、相距、相對、相遇) 教師通過學生的表達和演示感受這四個詞的含義。 同時就是兩個人一起走(學生表演感受同時的概念並配以線段說明) 相遇就是兩位好朋友走到一起碰到了!(學生表演感受相遇的概念並配以線段說明) 相對就是兩個人面對面的站在一起! (相向) 相距是兩個人之間的距離(學生表演感受相向的概念並配以線段說明)

(三)整理信息,解決問題

亮亮每分鐘走50米和芳芳每分鐘走40米,他們同時從家裏出發走向學校,20分鐘後兩人在學校門口相遇,他兩家相距多少米?

1.確定相遇位置 提問:題目中的信息比較多,你打算用什麼方法進行整理?(得出用畫圖和列表兩種方法) 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所畫的線段圖,並讓指名學生分析。展示學生整理的結果,並讓學生介紹自己整理信息的方法,說說是怎樣想的?教師進一步把畫圖的方法重點進行強調。

2.如何畫線段圖

(1)先確定兩點表示亮亮和芳芳家,再連接兩點畫一條線段,中間畫學校,學校離芳芳家稍近一些。

(2)用括線和問號表示所求的問題。 列表整理方法的介紹。

提問:根據整理的信息,想一想:“要求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可以先算什麼?學生獨立做。請學生在黑板上板演。

3.質疑解決問題

(1)討論第一個算式,算的是什麼?(並在線段圖中指出來)

教師追問:爲什麼小明的路程和小芳的路程加在一起就是兩家相距的總路程了?(學生討論回答並配以線段圖講解。)

(2)討論第二個式子:爲什麼要用(50+40)?進而得出:亮亮的速度+芳芳的速度=速度和。 讓同學們比一比這兩種方法之間有什麼聯繫?

總結解決問題的兩種方法:

1.從條件入手分析方法

2.從問題入手分析方法

(四)鞏固練習,深化提高

1.讓學生做試一試。(讓學生獨立解答問題。加強個別指導,同時培養學生提取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說一說在生活中還有怎樣的相遇問題?

生說:一起相向跑步、一起相向游泳、

3.補充練習:(培養學生仔細讀題的能力) 三個小組一起摺紙,第一小組1分鐘折60個紙鶴,第二小組1分鐘折50朵紙鶴,第三小組1分鐘折40朵紅花,他們10分鐘折多少多紙鶴?

(1)學生板演:第一種做法(60+50+40) ×10

第二種做法: (60+50)×10

(2)說一說那一種做法正確?

(3)生說:第二鍾正確因爲第一組折的纔是紙鶴而第二小組折的是紅花。

(五)全課小結

說一說你們今天有怎樣的收穫?

1.時間、速度和路程的數量關係;速度和、相遇時間和路程的數量關係。

2.掌握行程問題的分析方法。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分析教材:

面積和周長的對比是人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七冊P101的教學內容。但由於此教學內容是原人教版第六冊的教學內容,而新教材是在本學期更換的,所以現在的四年級學生其實在三年級時已經學習了面積和周長的對比這部分的內容,對於學生來說這部分內容已是舊知。所以這節課的目標是在學生已學習過面積和周長的對比的基礎上,通過思考、合作、討論、比較,從而進一步加深對周長和麪積的理解和感受,並着重於培養學生運用這些相應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是能正確比較出周長和麪積的區別,並能正確的計算出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和周長。 教學難點是能正確地運用相應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學法:

由於此教學內容是學生已掌握的,所以這節課是在原教材的基礎上爲進一步加深對面積和周長的理解而進行了改編設計的,在設計上着重於創設貼近生活的情景,力求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並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所以我在這節課的設計上,先是通過學生對邊長4釐米的正方形,面積和周長相同嗎?這一問題進行討論,從而複習面積和周長的比較的知識,並進一步加深對周長和麪積的理解和感受。然後在這基礎上,把面積和周長的'比較的知識融入到現實生活(如:對房屋的裝修及修建花園)中,由基礎性應用思考性應用拓展性應用創造性應用的逐層提高,力求從中提高學生運用相應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1.小組合作學習突出學習方式變革,體現出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精神。

本節課運用把學生六人分爲一個小組的學習方法,利於發揮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培養學生的參與與合作精神。使學生們能做到互相啓發,互相幫助,對不同智力水平、認知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學生實現互補,達到共同提高,加強了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和師生之間的縱向交流,並把兩者有機地貫穿起來,組成網絡,形成信息交流量縱橫交錯的立體結構。

2.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創設生動的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把整堂課融入到一個童話故事中,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整個練習設計成幫小靈通修建一個美麗的家園(包括對房屋的裝修及修建花園),學生每完成一個練習或活動,計算機就會顯示相應的成果,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過程:

一、在討論中比較。

創設情景,通過童話故事的引入,讓學生對邊長4釐米的正方形,面積和周長相同嗎?這一問題進行討論和完成P101的例1,從而複習面積和周長的比較的知識,並進一步加深對周長和麪積的理解和感受。

二、在應用中比較。

1.基礎性應用。

口頭列式解答:小靈通擁有的邊長是20米的土地及長16米、寬10米的房子的佔地面積和周長。

2.思考性應用。

幫小靈通裝修客廳,包括:(1)給客廳做一扇大門;(2)給客廳的地面鋪上地磚;(3)用石膏線吊天花。通過解決這三個問題,培養學生選取相關信息並運用已有的相應知識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3.拓展性應用。

幫小靈通裝修房間,包括:(1)給房間圍地腳線;(2)給房間窗戶配玻璃要多少錢?通過解決這兩個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時要考慮到實際情況的意識。

4.創造性應用。

小組內進行兩個活動。

第一.討論在花園內圍一個面積36平方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玫瑰園,要用多長的籬笆?又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

第二.討論在花園內修建一個周長爲12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的金魚池,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怎樣圍面積會最大呢?

從而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能力,同時還讓學生在積極參與中體現合作的精神。

三、小結評價。

讓學生談談這節課覺得自己學得怎麼樣?在剛纔解決這麼多問題的過程中,覺得自己有什麼收穫?

由學生自己進行評價和小結,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纔是學習的主人。

四、發展延伸。(機動)

如有時間,可進行一個小組活動,請每一個小組在美麗的家園的圖紙上設計如何在花園內修建金魚池和玫瑰園,要求能既省材料,又美觀。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9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是苗圃國小的王芳,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1課時《平行與垂直》。

我制定瞭如下學習目標:

1、通過自主探究活動,結合生活情境,能用自己的話正確說出平行線與垂線。

2、通過觀察、操作、討論、歸納等活動,積累活動經驗,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初步滲透分類的數學思想。

評價任務:

1、能向同學們正確說出互相垂直與互相平行的概念。

2、能正確作出判斷,按要求動手操作,發現規律。

上課:

同學們,喜歡玩遊戲嗎?請同桌兩個同學面對面坐好。互相給對方說聲“同桌,你好!合作愉快!”,並互相握握手。你怎樣理解“互相”這個詞的?你們的理解能力真強!今天這節課老師請來了一個老朋友,還認識它嗎?它有什麼特點?(你說)老師這兒有一張紙,如果把這張紙看作一個平面,這個面兒無限擴大,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在這個無限大的平面上,出現了一條直線,又出現一條直線。它是什麼樣子的?把你想出的兩條直線的樣子畫在紙上,看誰畫的又快又好。

同學們的想象力可真豐富,畫出了這麼多種情況。仔細看看,能把它們分分類嗎?先獨立思考,同桌兩個同學再商量一下,可以怎麼分呢?(你說)爲什麼你覺得第7組的兩條直線會相交呢?你們同意他的意見嗎?那第3組的兩條直線呢,想象一下,無限延長,會相交嗎?像這樣的兩條直線就叫做平行線。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什麼是平行線?(你說,你說,你說,)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一定是平行線嗎?大家看這兩條直線,它們不相交,能說他們互相平行嗎?所以,我們還要給互相平行加上前提條件:“在同一平面內”。現在,誰能完整地說說,什麼是平行線呢?(你說,你說,你說,同桌互相說,大家一起說)

要判斷一組直線是不是平行線,要具備什麼條件?(你說)同意嗎?同時具備這3個條件我們纔可以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例如:這是直線a,這是直線b,我們可以怎麼說他們的關係?(你說)能不能說a是平行線,b是平行線?你說的真棒。看這個長方形,你能從中找出平行的情況嗎?(你說,你說,你說,)大家的眼睛真亮。

同學們,其實,我們的身邊有許多平行的現象,你能舉幾個例子嗎?來看看老師的發現。想一想,鐵軌爲什麼要設計成這樣,假如不平行,後果會怎樣?”你能在運動場上找出平行的現象嗎?

剛剛我們欣賞了一些有關平行線的圖片,平行線的存在使得我們生活中的.事物看起來更有序。接下來還請同學們看一張圖片這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立交橋,它使我們的道路變的更通暢,從橋上經過的汽車與橋下行駛的車就不會撞到一起,也就是這兩條道路不會相交,但是,能不能說這兩條道路互相平行呢?爲什麼?(你說)所以判斷兩條不相交的直線是不是平行線,一定要看它們在不在同一平面內。

剛纔我們一起研究了: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會出現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其中,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咱們再來看看兩條直線相交的情況。你能不能再把它們分分類?按什麼標準分的?(你說)成直角,和不成直角,怎麼證明這幾個是直角呢?

(真是好辦法)像這樣的兩條直線,我們就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我們來看看書本上是怎樣定義互相垂直的。打開書57頁,找找答案,一起讀:這是直線a,這是直線b,我們可以怎麼說它們的關係?(你說)非常好。在這個長方形中有互相垂直的情況嗎?(你說,你說,你說)那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物體中有互相垂直的圖形?(你說,你說,說)

其實在生活中,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不是單獨存在,例如下面的圖形中既有互相平行也有互相垂直。有了平行和垂直的存在我們的世界變得有序、整潔,接下來老師就考考你對這兩位朋友的瞭解。

請獨立判斷對錯,並說明理由。仔細觀察,下面哪組是平行,哪組是垂直,同意嗎?你的觀察能力真強,同桌兩個同學合作,根據要求擺一擺,你發現了什麼?你說,你真是個認真觀察的孩子,今天你有哪些收穫?我們今天認識了兩位新朋友,(平行與垂直),在今後學習中我們對他們會進一步瞭解,今天這節課就上到這裏,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