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範文集合9篇

說課稿 閱讀(1.48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說課稿範文集合9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分析

《貓》一文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四組的一篇精讀課文,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寫的一篇散文。這篇課文細緻、生動地描述了貓的古怪性格和它滿月時的淘氣可愛,全文字裏行間流露出了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本文語言淺顯易懂,優美樸實。這是課文在表達上的兩個特點。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主要有兩個:一是通過閱讀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二是瞭解大花貓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時候的可愛,學習作者真實具體的表達方法,體會課文蘊含的感情。

2、過程與方法:主要是:學習作者細緻觀察,抓住特點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小動物的感情和觀察小動物的興趣。

根據教材編排的特點,我確定本文教學的重點是理解作者抓住貓的什麼特點來描寫的,而難點是學習作者並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從描寫中體會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

三、說教法

我將採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法,在課堂上營造一種動物世界的氣氛,讓學生覺得彷彿置身於貓的的世界裏,展示不同形態的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並輔以重點詞句突破,圖文結合,反覆誦讀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四、說學法

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指導和學法指導,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與上述教法相配合,要引導學生掌握:讀→思→議→讀的學習方法,通過讀(範讀、默讀)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通過思,即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認真思考,從深層次上進一步認識課文內容和寫作方法;通過議,進行信息反饋和交流,檢驗讀和思的效果;再通過反覆誦讀(個別讀,男女生讀,小組分句、段讀)使感情進一步昇華,進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領會,達到提高興趣的效果。

五、說教學過程

我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以及我班學生的實際水平,將本節課劃分成4個環節

1、聯繫學生的生活,導入課文

這樣可以讓學生對新課產生親切感

哪些小朋友家裏養過貓?你們仔細觀察過貓嗎?貓給你們什麼印象?

敘述: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他的名字叫老舍(板書),他非常喜歡貓,還特地爲貓寫了一篇文章呢!這就是我們課本上《貓》。

2、深入理解,感情學文

每段中都有總述,有分寫,分寫是圍繞總述來寫的,生動且具體。以第一自然段爲例看看老舍先生是怎樣把這一特點寫具體的。

這部分可分爲三個環節:

①拿筆劃出描寫這一特點的相關句子

②有感情的朗讀這些句子,師引導。

③引導感受作者的情感。

根據教材的訓練重點及學生存在問題,投影思考題:

“說它老實吧,它的確有時候很乖。”

“說它貪玩吧,可它聽到老鼠的一點響動,又是那麼盡職。”

讓學生帶着問題,有感情的朗讀這兩句話,體會感受。引導生假設如果貓就是你,作者就是你們的爸爸或媽媽,你能從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麼?生答後,小結:在作者心理和筆下,家裏這隻貓就像個可愛又頑皮的孩子,這段文字就像深愛子女的父母在向別人講述自己的孩子,字裏行間都透露出了喜愛之情。

3、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

這部分又分爲3個環節:抓住特點,重點深究。

①以小組爲單位,每組可分一段,自學後三段,投影思考題:

(1)說說你們都讀懂了什麼?

(2)或者說你們都喜歡哪些句子?

②每組派代表答後,再分小組討論,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根據生提的問題,再投影練習題:

比較下面句子,說說表達效果又和不同,情感有何不同?能舉出一些例子體會體會嗎?

(1)在你寫作的時候,跳上桌子,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

(2)在你寫作的時候,跳上桌子,在稿紙上踩印幾個小腳印。

我先出示習題,生答時換成彩圖,讓學生看着彩圖更直接的說出第一句其實是把“腳印”比作了“小梅花”,“梅花”多美呀!儘管小貓踩髒了稿紙,但作者的喜愛之情仍躍然紙上。第二句直說“彩印幾個腳印”,其中的厭煩之意不難領會。感情朗讀後,再舉些例子,出示投影彩圖,以小組爲單位自己感受其中感情。

③課堂小結

這隻大花貓真(古怪),真(淘氣),真(可愛),真討人(喜歡)。

最後的這一句總結能夠梳理整篇文章的脈絡,使學生更深的體會到貓的可愛以及作者對它的喜愛之情。

4、拓展延伸說寫結合

學生展示收集到的有關貓的資料,幻燈出示“貓的趣味小知識”。

要求學生仿照本課的寫作方法介紹自己喜歡的小動物,並運用本課抓住特點,真實進行描寫的寫作方法,介紹自己熟悉的小動物,注意要表達出你對它的喜愛之情。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能辨顏色的手》是講貨主欺騙盲人,盲人揭穿騙局的過程,通過盲人那雙能辨顏色的手讚揚盲人的智慧,批評貨主的欺騙行爲。故事蘊含着物理學方面的知識:物體吸收輻射熱的能力與物體的顏色深淺有關。故事中,盲人實際上是通過太陽照射下罐子的不同溫度而辨出罐子的黑白顏色。

課文情節生動、人物角色鮮明、可讀性較強,故事內容能抓住學生的心。

二、說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角色的對話。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盲人如何知道貨主欺騙自己的道理。

3、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並通過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描寫,體會人物的品質。

三、說教學

1、讀。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在文中找出對應的語句讀。

2、悟。在研讀重點內容時通過指讀、分角色讀、齊讀、演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自我感悟,在讀中形成語感,在讀中陶冶情操,在讀中積累語言。

3、想。如果你在現場,你會怎麼想?怎麼說?圍觀的路人會議論些什麼?“想”既利於學生在頭腦中再現故事情節,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4、議。盲人是如何用手辨出罐子黑白的?讓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見解,允許有不同意見。“議”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老師搭設的學習舞臺上發揮、表演。

5、再讀。在學生深入體會感受後,把自己體會到的朗讀出來。使學生在讀中欣賞品味,既激發了學生讀書的慾望,提高品味詞句的能力,又再一次感受盲人的智慧。

6、演。分角色表演故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作用:

向量作爲一種基本工具,在數學解題中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利用向量知識,可以解決不少複雜的的代數幾何問題。《空間向量數量積及其應用》,計劃安排兩節課時,本節課是第2課時。也就是,在有了平面向量數量積公式,空間向量座標表示,以及空間向量數量積的基礎知識之後,本節課是進一步去認識、掌握空間向量數量積的變形公式,然後,圍繞着空間向量的幾何應用展開討論和研究。

通常,按照傳統方法解立體幾何題,需要有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以及作圖能力,學生往往由於這些能力的不足造成解題困難。用向量處理立體幾何問題,可使學生克服空間想象力的障礙而順利解題,爲研究立體幾何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法和工具,具有相當大的優越性;而且,在豐富學生思維結構的同時,應用數學的能力也得到了鍛鍊和提高。

(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① 掌握空間向量的數量積公式及向量的夾角公式;

② 運用公式解決立體幾何中的有關問題。

能力目標:① 比較平面、空間向量,培養學生觀察、分析、類比轉化的能力;

② 探究空間幾何圖形,將幾何問題代數化,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 通過師生的合作與交流,體現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模式;

② 通過空間向量在立體幾何中的應用,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讓學生感受數學,體會數學美的魅力,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空間向量數量積公式及其應用。

難點:如何將幾何問題等價轉化爲向量問題;在此基礎上,通過向量運算解決幾何問題。

二、教法、學法分析:

教法:採取啓發引導、形數轉化、反饋評價等方式;

學法:體現自主探索、觀察發現、類比猜想、合作交流等形式。

三、教學過程分析:

根據二期課改的精神,本着“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理念,結合學生實際,對教學內容作了如下的調整:基於教材中主要是運用向量夾角求異面直線所成的角,所以,首先讓學生掌握教材所要求的基本面;其次,鑑於向量兼容了代數、幾何的特色,有着其獨特的魅力和發展前景,爲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向量法”的優勢,安排了兩個分別運用向量的“代數運算”和“幾何運算”來處理空間幾何問題的典型例題,爲解決空間的度量、位置關係問題找到一種新方法,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渠道。以下,是我制定的教學流程: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類比猜想,探求新知 公式運用,鞏固提高 回顧小結,整體感知 課外探究,激發熱情

教學過程如下:

(一) 創設情境:

給出問題一:已知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AE=EA1,

D1F= ,如何確定 的夾角?

[設計意圖]:問題的給出,一時之間可能會使學生感到突然,但預計應該會讓他們聯想到平面向量的夾角公式,由此作一番類比猜想,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

[處理過程]:

設問:平面向量的夾角問題如何求得的?

是否可將平面內求得兩向量的夾角公式推廣到空間?公式的形式是否會有所變化?

學生活動:回顧平面向量數量積、向量夾角公式及其座標表示;類比猜想,認識空間向量的夾角問題。

(二) 建構數學:(板書)

對於空間兩個非零向量

(三) 公式運用:

1、問題一的解決:

①學生活動:解決上述問題。

②.變式運用:已知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

AE=EA1,D1F= ,求BE、FD所成的角?

[設計意圖]:初步體會立幾法、向量法來解決幾何問題,並注意區分兩個向量夾角與兩條異面直線間的夾角。

[處理過程]:(由以往教學實踐,部分學生可能想到用傳統的幾何方法)

設問:如何用向量方法求BE、FD所成的角?

(引導學生建立空間直角座標系,求得B、D、E、F的座標,進一步得到 的座標,最後代入空間向量夾角公式…計算得出的向量夾角是鈍角,而異面直線成銳角。)

[評價]:

① 異面直線所成的角可由向量的夾角來解決,可見,解決立體幾何的有關問題時,方法並不唯一。在此,可以比較向量法和幾何法,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問題。

② 兩個向量夾角與兩條異面直線間的夾角是有區別的。

2.問題二的探究:

如圖,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90°,

AC=1,CB= ,側棱AA1=1,側面AA1B1B的

兩條對角線交點爲D,B1C1中點爲M。

(1)求證:CD⊥平面BDM;

(2)求面B1BD與面CBD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設計意圖]:通過立幾法、向量法的嘗試,讓學生明顯感受到運用向量法的優越性。

[處理過程]:

① 學生活動:讓學生先試行用傳統方法解決問題,估計不少學生會感到有一定困難。

[設問]:類似於上題做法,能否用向量法解決這一問題?

② 學生活動:進入思考討論

③ 相互分析交流——達成共識:

(i) 證明線面垂直可轉化爲證線線垂直,進一步轉化爲證向量間的垂直,即向量的數量積等於零;

(ii) 求二面角的平面角,轉化爲求那兩條與二面角的棱垂直的射線所成的角,在此,可構造兩向量(提醒其方向,及向量始點的自由、不唯一性),然後求其夾角,從而解決問題。

④ 解題過程:

[評價]:“傳統解法”需作輔助線,有時不易作出;而使用“向量解法”,程序化強,便於操作,求解的關鍵在於建立適當的空間直角座標系(基本原則:使圖中儘可能多的點落在座標軸上,這樣便於用座標表示相關的點及向量),然後利用座標系確定各相關的點及向量座標,再借助向量座標運算法則及公式,無需添加輔助線,即可達到解題的目的。

3.小結,利用空間向量解決立體幾何中有關問題的一般步驟:(學生回答,教師補充,板書)

(1)適當地構建空間直角座標系;

(2)用座標表示相關的點、空間向量;

(3)進行空間向量的運算;

(4)體煉共性,轉化爲幾何結論。

(四) 歸納總結: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穫,相互交流。

(五) 課外探究:

(這是20xx年大學聯考題)如圖,已知平行六面體ABCD-A1B1C1D1的

底面ABCD是菱形,且∠C1CB=∠C1CD=∠BCD=60°,

當 的值是多少時,能使A1C⊥平面C1BD,請給出證明。

[設計意圖]:這是20xx年大學聯考第18題第3小題,是個探索型問題。把它放在這裏,一方面:在高二階段,接觸到大學聯考題,學生的興趣頗高,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另一方面,解題中,再次讓學生感受到:單純用立體幾何知識解答較繁,而利用向量法去思考,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從而大大降低了求解的難度,同時亦可激發他們不斷求知、不斷探索的慾望。

(六) 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

課題引入: 問題一的解決: 課外探究:

空間向量數量積、夾角公式:

問題二的解決: 佈置作業:

用向量解幾何題的步驟:

四、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力求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理念。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爲載體,學生活動爲主線,爲學生提供了探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活動空間。例題內容的安排上,注意逐步推進,力求使教師的啓發引導與學生的思維同步,順應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發展;另外,課外探究題給學生留下廣闊的思維空間和拓展探索的餘地,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活動充滿了探索和創造。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到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說課稿 篇4

(第二課時)

一、 說教材

1、教材簡析

《跟蹤颱風的衛星》是義務教育蘇教版第六冊第五單元的第四篇課文,是一篇科學童話。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講述了第三代氣象衛星緊緊地跟蹤、監視颱風的動向,爲人類預防颱風襲擊,減少損失做出了貢獻,從而形象地向小讀者展現了最新的科技成果。

全文共有8個自然段,可分三部分。第一、二自然段爲第一部分,寫颱風發現一顆氣象衛星在緊緊地監視它,非常惱怒。第三至七自然段爲第二部分,寫狂怒的颱風妄想撲滅氣象衛星,甩掉氣象衛星卻遭失敗,最後又想摧毀城市仍未得逞,形象地說明了氣象衛星的特點與作用。第八自然段爲第三部分,寫颱風在氣象衛星的跟蹤、監視下束手無策,只得落荒而逃。

本文情節生動,語言活潑,讀來情趣盎然,引人入勝,在形象的童話情境中傳播了科學知識,是加強語言訓練,激發科學興趣的好教材。

本單元編選兩篇科學童話,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從小愛科學、學科學、長大用科學爲人類造富的志趣,《跟蹤颱風的衛星》作爲繼《水上飛機》後的第二篇科學童話,它起着對這一教學目的的鞏固、延伸、加強的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教材編排的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a.學會本課10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b.瞭解第三代氣象衛星的主要作用。

(2)技能目標:a.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分角色朗讀。

b.能用談笑風聲造句。

c.能說出氣象衛星跟蹤颱風的經過。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從國小科學,長大用科學爲人類,爲社會造福的志趣。

3、教學重、難點

三年級學生對科學知識瞭解還很少,因此通過學習颱風和衛星的對話、神態及動作使學生了解第三代氣象衛星的特點和作用,並激發學生從國小科學,長大用科學爲人類造福的志趣,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4、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說學情

三年級學生屬於轉折點的學生,累積了一、二年級所學的知識,對科學知識瞭解很少,已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已經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具有一定的合作學習能力。

三、說教法

(一)以讀代講法

三分文章七分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加之本文故事性強,情節饒有趣味,語言生動活潑,爲此,我採用以讀代講法,感情朗讀貫穿全課教學。以讀代講採用不同形式的讀,不但可以培養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感受課文的語言美,使學生能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二)直觀教學法

國小生年齡小,好奇心強,無意注意和形象思維佔很大的優勢,因此本課教學時充分運用了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向學生展現了颱風的危害、衛星的圖畫等,以突破重、難點教學。

(三)情境教學法。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想方設法爲學生創設一個具體、生動、形象的情境,並通過恰當的方式把學生完全帶入這個情境之中,才能讓學生在具體情境的啓發下有效地進行學習,才能讓他們學得興趣盎然,在教學本課時我採用這樣的語言誰來噹噹這狂怒的颱風?你這麼自豪是爲什麼呢? ,不知不覺的把學生帶入情景,再讓學生男女生分角色讀,師生角色讀,讓學生邊演邊學,其樂無窮,這正是《新課標》所提倡的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在輕鬆愉快,非常感興趣的氛圍中自主高效的掌握了知識。

四、說學法

(一)探究法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疑則誘發探索。因此,我把質疑、釋疑作爲學生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我抓住教學的疑點、難點,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啓發性的問題,啓發鼓勵學生思索探討,逐步解疑。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曾說過: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

(二)合作學習法

我們培養的是新時期的人才,他們除了自身要努力學習,勇於創新外,還必須具備真誠的態度、開朗的性格及善於與人合作的精神。因此,我在教學本課時,讓學生小組討論、分角色朗讀等方式學習,讓他們集思廣益、互相切磋,在知識方面相互補充,在學習方法上相互借鑑。

五、說教學程序

教學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學合理,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爲了順利達到教學目標,我分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學習生字詞,幫助學生讀通讀順課文,初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課文內容。第二課時,進一步加強技能目標的訓練和完成情感目標,也就是完成本課的重、難點教學。

下面,我着重講第二課時的教學

(一)談話激趣,直觀導入

導語:小朋友,你們見過颱風嗎?是的,咱們海南就是經常刮颱風的,颱風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相示出示颱風造成危害的圖畫)但現在,聰明的人們已經制造出了氣象衛星,它爲人們及時報道了颱風的情況,使颱風對人類的危害減少了許多,你們瞧!這就是氣象衛星(相機課件出示氣象衛星圖畫),這樣,通過談話激趣,導入本課,氣象衛星是怎樣報道颱風情況的呢?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這篇有趣的科學童話:17跟蹤颱風的衛星(板書)

(課一開始,我通過自己富有感情的語言和形象的圖畫,把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提起來了,教育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 就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調動起來了,就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

(一)精讀課文

面對狂暴的颱風,氣象衛星害怕嗎?(相機板書:颱風 衛星 ) 讓我們來看看他們鬥爭了幾個回合?請大家自由讀課文,找一找颱風是怎麼發動攻擊的?衛星又是如何應對的?(生讀課文,分小組學習,合作完成教師的問題)

(颱風和衛星斗爭了幾個回合?這是一個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因此我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小組內共同研究,集中集體的智慧,共同交流切磋品嚐學習的收穫,分享學習的快樂。)

在學生彙報完問題答案後,我讓學生對臺風和衛星一回合一回合的比拼進行學習,我設計的意圖是想讓學生像在看動畫片一樣的氛圍中學習,把每一個自然段都銜接起來,於是把讀貫穿始終,我是這樣做的:

1、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過渡語:就這樣颱風和衛星進行了四個回合的比賽!

哇!衛星和颱風的比拼肯定很精彩。

A、齊讀①②自然段。

B、課件出示颱風和衛星的對話,生分角色讀,引導學生理解盯住時刻(相機板書:大聲嚷,笑了笑)

2、學習第三至七自然段。

過渡語:聽了小衛星這麼一說,颱風可生氣了,誰能找出一個表示颱風生氣的詞

(1)課件出示颱風嚷的內容,請一生面帶狂怒的表情讀,齊讀。

(2)課件出示小衛星的話,師讀。氣象衛星態度怎麼樣?(堅決)

(3)引讀第4自然段:看到氣象衛星態度那麼堅決,颱風他怎麼樣呀?劃出描寫颱風的詞語。(相機板書:猛撲、撲不着)

(4)男、女生對讀第3、4自然段(指導讀出颱風的厲害,不可一世的語氣;衛星的態度堅決,拒不放棄的語氣)

(這一環節我通過師生分角色讀,巧妙的把學生帶入角色,讓學生完全進入課文,再來一次男女生分角色讀,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角色 的體會。)

(5)過渡語:猛撲是撲不到小衛星了,颱風就想把小衛星怎麼樣呢?(指名回答,板書: 甩)

A、全班齊讀課件出示的對話。

B、默讀第5自然段,思考:颱風有沒有把小衛星甩掉?

從課文中哪句話看出來?重點抓住無意仍然來理解。(板書:甩不掉)

c、課件出示小衛星說的話,師生分角色讀對話

(6)過渡語:撲也撲不到小衛星,甩也甩不掉小衛星,這時候的颱風會是怎樣的呢?

a、引導全班讀第6自然段第一句話,(相機板書: 撲向城市)畫出描寫颱風的詞語,請生演一演。

B、颱風那麼狂暴,小衛星有什麼反應呢?說了什麼?課件出示小衛星說的話,指名讀(相機板書 : 報告行蹤)

c、你這麼自豪是因爲什麼呀?齊讀第六自然段剩下的內容

d、看畫面理解談笑風生的意思,用談笑風生造句。

3、學習第八自然段

過渡語:經過了前三輪比拼,最後颱風怎麼樣了?

齊讀第八自然段(相機板書: 泄氣而逃 緊追不捨)

4、小結

齊讀全文,說說小衛星的作用以及跟蹤颱風的經過。

總結語:小衛星厲害嗎?那麼厲害的小衛星是誰製造的?(人類)對!是人類用科學技術發明創造的!所以,小朋友從現在起就要好好學習更多的知識,將來發明創造出更多有益於人類的東西。

(在教學本課時,我用課件出示颱風和衛星的對話,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覺,讓學生產生讀書的慾望,以讀貫穿全課,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讓孩子去觸摸感性的形象,通過颱風和衛星的對話、神態和動作,認識到颱風是有性格的,衛星是有特點的,同時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知識的薰陶,希望能將藝術的美和科學的真理和諧地統一到一起。)

5、拓展延伸

1、寫一句話讚揚小衛星。

2、收集有關衛星的資料。

(葉聖陶先生在幾十年前就指出: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而這一拓展延伸的教學環節,就是讓學生來到學校不僅僅只獲得一份知識的行囊,更主要的是爲了變得更聰明。)

六、說板書

這一板書設計,我主要板書颱風和衛星的四個回合比賽的情況,這樣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更直觀的瞭解颱風和衛星各自的特點,以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附板書:

17 跟蹤颱風的衛星

颱風:大聲嚷 猛撲 甩 撲向城市 泄氣而逃

衛星:笑了笑 撲不着 甩不掉 報告行蹤 緊追不捨

說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運用點、線、面的組織來處理黑、白、灰的變化效;

2.瞭解黑白畫的構成方式;

教學重點:運用點、線、面的組織來處理黑、白、灰的;

教學難點:運用點、線、面疏密組織的技巧,處理黑、白、灰的變化效果。

學具:彩筆、油畫棒;

教學過程:

一、猜圖激趣導出課題

1.猜圖:;提問:瞧,這裏發生了什麼?;引導學生將圖片倒置後再觀察,原來是水中的倒影;

2.揭題:這些變化的視覺形象給予我們許多想象和創;板書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大膽進行創造,來體味變化的魅力吧! 課件出示:教材主圖(水中倒影圖)

板書課題:變化的魅力

二、體驗感受探究變形

1.尋找變形形象:

提問:你還知道我們生活當中有哪些變形現象呢?

學生交流,瞭解哈哈鏡中、金屬杯上、玻璃幕牆裏的物像等變形現象。

2.體驗變形過程:

教師吹氣球,引導學生觀察氣球吹大後表面圖案發生了什麼的變形。

再將氣球拉長、壓扁,展示圖案變長、變扁等變形效果。

學生親自體驗自己的頭像照在金屬杯上被變形的樂趣。

小結:我們發現,剛纔大家所見到的變形形象當中,有變瘦、變胖、變扭曲等特點。

3.分析變形方法

對比分析:哪些地方發生了變形?請大家仔細對比觀察,找出圖片當中頭部輪廓、眼睛、鼻子、嘴巴等部位線條有什麼變化?

三、嘗試參與方法指導

1.嘗試參與:教師提供3幅未完成的變形頭像圖(分別是變胖、變瘦、變扭曲,邀請3個學生根據已知的變形原理,將畫添畫完整。

2.評價反饋:學生互評添畫。肯定學生的嘗試參與。

3.方法指導:引導學生尋找添畫當中存在的問題,並交流修改建議,教師修改演示。 實物出示:3幅未完成的變形頭像圖。

四、提出要求創造表現

1.提出作業要求:

選擇其中一幅,用變形的方法,畫一畫人物變形的樣子

2.學生作業,教師巡迴輔導。

五、展示作業學習評價

展示優秀作業。

點評作業,利用學習屋的評價提示,引發學生積極自評。

六、教學小結拓展延伸

生活中常會見到各種扭曲變化的形象,藝術家們從生活中受到啓發,常常用變形的方法來創造新形象,很多作品已成了經典。比如:變形雕塑、喜劇漫畫、達利的作品《記憶的永恆》等。希望大家也能多做做這方面的嘗試,說不定你也能創造出偉大的藝術作品來。 課件出示:經典藝術變形作品圖片。

說課稿 篇6

一、複習導入

課件演示(以下簡寫成P): 8×5 2×a a×2 c×1 3×5×t

師:算式中的乘號能省略嗎?如果能,請寫出省略後的算式。

生說答案,同時演示答案。

師:2×a=2a和a×2=2a,爲什麼兩題的答案都一樣?

生:因爲數字要寫在字母的前面,所以兩題的答案都一樣。

二、新授:

1、P:乘法算式:4×4,6.5×6.5,8.7×8.7

師:觀察這三題算式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生:兩個因數都相同。

師:當兩個因數相同時,我們可以寫成平方數的形式,例如:4×4=42,讀作4的平方,表示2個4相乘。4表示相同的因數是4,右上角的小“2”表示因數的個數有2個。(課件同時演示)

生:後兩個乘法算式也可以改寫成平方數。6.5×6.5==6.52,讀作6.5的平方,表示2個6.5相乘。8.7×8.7==8.72,讀作8.7的平方,表示2個8.7相乘。

2、P:a×a,s×s,y×y×4

師:這一組算式你會改寫嗎?

生:會,a×a==a2,讀作a的平方,表示2個a相乘。s×s==s2, 讀作s的平方,表示2個s相乘。y×y×4==4y2,讀作4y的平方,表示2個y相乘再乘4。(課件同時演示)

師:你真棒!我們要記住:兩個相同字母相乘要寫成平方數的形式。

三、練習:

1、P:0.12 = 0.32 = 82 = 202=

師:這些平方數你會算出結果嗎?

生:0.12=0.1×0.1=0.01 0.32 =0.3×0.3=0.09

82 =8×8=64 202= 20×20=400

師:你在做題的過程中覺得哪題最容易出錯呢?

生:0.32 最容易算成0.9 和202最容易算成40,真的要細心啊!

2、P:把結果相同的兩個式子連起來。

a2 2.5×2.5 x×x 62

x2 6×2 2.52 a×2

師:下面我們來做一個連線題吧,提醒一下你們,不是每個算式都有好朋友跟它相連的。

生: 2.5×2.5與2.52 相連,x×x 與x2 相連。

師:那爲什麼剩下的四個不相連呢?

生:因爲a2 表示2個a相乘,而 a×2 是表示2個a相加,意義不同,所以不連。同樣的,因爲62 表示2個6相乘,而 6×2 是表示2個6相加,意義不同,所以也不連。

師:說得很對,同學們只要牢牢記住,平方數指的是兩個相同的數相乘,這樣就能掌握好平方數這個概念了

說課稿 篇7

一、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本課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語文第二冊第22課《風睡着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中指出學生在閱讀中“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較好的語感。” 本課主要聯繫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感悟草原和樹林對風說的話。知道植樹種草可以保護環境,阻擋風沙。

二、 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本單元共安排了4篇課文,從不同側面介紹了科普和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力求與一年級國小生的社會、家庭、學校生活相聯繫。《風睡着了》是第二篇,這是一篇保護環境的童話故事,它告訴孩子們,植草種樹可以防風、防沙塵。課文共兩個自然段,一是寫風經過草原,帶走的只有草原的清香;二是寫樹林阻擋了大風,風躺在樹林的懷抱裏,在樹葉沙沙的催眠曲中,慢慢地睡着了。通過童話故事的形式讓孩子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2、學生情況分析:

知識技能方面:

學生具有初步的分析理解課文的能力,教師還有交給學生方法,通過教、扶、放逐步使學生能獨立學習閱讀方法。

情感態度方面:

教材爲學生提供了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用生動的語言使文章充滿情趣,學生喜歡閱讀,喜歡比賽朗讀。喜歡小組合作學生,喜歡生生、師生雙向互動的教學形式,

三、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

2、認識本課的生字、認讀字。指導寫好左右結構的字,“城” “經” “懷” 。

3、知道植樹種草有利於保護環境,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

2、指導寫好三個左右結構的字。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帶着問題邊讀邊思考,理解風爲什麼睡着了 。

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小朋友們肯定非常喜歡童話吧,說說你都聽過哪些童話故事?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學習一篇童話,板書課題:風睡着了。看了這個課題,你有什麼想法嗎?我們學完課文就明白了。

二、初讀課文:

1.打開課文22課,自己讀讀課文,初步瞭解一下課文裏的內容。

2.再讀課文,標出自然段。

3.指名分段讀課文。

4.學習生字:

a.看筆順跟隨表。

b.分析字形,觀察結構。

c.交流記憶方法。

d.指導書寫“帶”字。

e.描紅,書寫。

三、 精讀課文:

1.讀課文你知道了什麼?

2.想想颳大風時什麼樣,風聲又是什麼樣?

風漸漸地小了,不刮,又是什麼樣?

3.讀課文,理解“慢慢睡着了”就是不颳風了,是草和樹的作用。

4.戴上頭飾分角色朗讀。

5.抄寫句子:指導方法。

四、整體朗讀課文。

五、作業:草原和樹林把大風擋住了,讓我們能生活在乾淨舒服的環境中。我知道你們還有好多話想說,你們可以照着老師提示的句式把想說的話寫一寫。下節課我們一起交流。

(五)板書設計:

22風睡着了??

草 原 清香

風 防風護沙

樹林 睡着了

五、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1、利用朗讀手冊評價學生朗讀。

2、學生背誦情況。

六、 本教學設計與以往或其他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

1、識字的分類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有突破了難點,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識字能力。

2、朗讀是這節課的重點,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以讀帶講。朗讀形式有:師生對讀,自由讀,指名讀。

3、通過引導,學生基本能感悟草原和樹林對風說的話。知道植樹種草可以保護環境,阻擋風沙。

說課稿 篇8

一、 說教材

因爲《下雨了》這一課屬於“綜合·探索”這個學習領域裏的課業,所以在設計本課時,無論是形式還是在內容的設計上,都始終圍繞“綜合·探索”這個教學理念。

對於這一課的內容,我是這樣理解的:由於孩子們對下雨並不陌生,也有着特殊的情感,所以這節課很容易引起孩子們的興趣,也很容易激發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本課教材力圖用各種方式展現雨,並大膽地表現雨中人物的動態。這就要求我們課上着力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及對教材的理解,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人物的動態,學習表現雨中的情景。

(2)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鼓勵學生樹立信心,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體驗合作繪畫的樂趣。

(3)能力目標:訓練學生觀察、記憶和表現能力,培養合作意識。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又確定了教學重、難點。

1、 簡單瞭解大自然與人的關係,運用各種方法表現雨和雨中人物的活動。

2、 大膽表現生動的人物動態,處理好人物與景物的關係。

二、 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指出,教學是師生學習的共同體,是師生共度生命的歷程,是共創人生體驗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只是幫助學生構建知識層次的參與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

在教學過程中,我很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讓他們把自己親身感受到的或是肉眼觀察到的雨用不同的表達方式表現出來,學生用點、線來表現自己心中的雨。

在教學時,我還嘗試着設置情景,在引導學生觀察範畫之後讓學生通過模仿,身臨其境地感受畫中人物的動態,孩子們有的抱頭狂奔、有的撐着小傘,慢悠悠地欣賞雨中的美景,來表現他們在雨中的快樂,大膽地表演激發了他們強烈地創作慾望。我趁熱打鐵,讓學生拿起手中的畫筆和周圍的同學合作,去大膽地描繪,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的創作水到渠成。有的學生的畫,用長線條表現雨,在雨中,幾棵大樹也是斜的,展現了狂風大作,雷雨交加的情景。有的學生畫的雨,用水珠來表現,而且水珠還帶着燦爛的微笑,在雨中,花開了,草綠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春雨圖。看來,要想激發學生的創作慾望,首先要明確自己的位置,努力創設自由、平等、寬鬆的學習氛圍,只有擺正了自己的地位,才能凸現孩子的才華。

三、 教學過程

(一)導入:(以“小雨沙沙”歌曲導入,引出課題。)

放音樂學生邊唱邊做動作,唱完後並提問歌唱的是什麼時候(引出課題“下雨了”)

(二)授新課:(以下雨的影片讓學生更直接的感受下雨,觀察下雨時的雨的形狀。)

1、 播放“下雨過程的影片”先颳風,打雷伴着閃電,然後下雨,雨是由小到大然後到停的過程。

A)、提問:“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

B)、討論:“爲什麼喜歡或不喜歡下雨”

C)、討論:“如何表現雨?”(讓學生在黑板上畫出來)

2、欣賞下雨時的動畫片段(激發創作慾望,瞭解下雨時人物的動態)

A、師生合作模仿影片裏下雨時的人物動作(爲了更進一步體驗與感受下雨時人物的動態。)

B、小組討論“如何表現下雨時的人物動態?”(通過上述遊戲表演和學生討論突破了重點與難點。

C、欣賞(學生作品六幅)提問“小朋友們是怎樣表現下雨)

(三)學生繪畫(重視個人創作與集體創作結合)

要求:可以畫看、想到的下雨的人、動物,,也可以畫下雨時的心情和感受。重要的是啓發學生的創作感,激發學生創作出與衆不同的畫。達到啓發想象力與創新。

(四)小結(學生自評、互評和師生評相結合方式,體會成功的喜悅。)

A、請生相互參觀交流作品的成功之處。

B、請各別同學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作品並說明。

C、師和生共同表演學生作品裏下雨時的喜悅情景。

四、 課後反思

(1) 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對下雨時人物、動物的認識並表達自己的感受,增強學生對形象的感受能力與想象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將學生看作教學過程的參與者、合作者,確定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2) 學生缺乏對生活的深入觀察,有部分作品人物動態不夠生動,缺乏想象力。

說課稿 篇9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這次的說課題目是"植樹問題".它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中的內容。

一、說教材

大家都知道,數學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本冊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就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爲此,本節課我將引導學生完成下列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認識不封閉路線上間隔排列中的簡單規律,並能將這種認識應用到解決類似的實際問題之中。

2、能力方面: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方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中的密切聯繫,並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中探索並發現不封閉路線上間隔現象中的簡單規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將這種認識應用到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之中。

教具準備:課件 小樹 紙板

二、說教法、學法

依據《數學課程標準》中"變注重知識獲得的結果爲知識獲得的過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學生髮展爲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爲主線,以求異創新爲宗旨,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設疑激趣,實際操作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法:設疑激趣法、實際操作法、直觀演示法。

學法:觀察辨析法、動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學本課我採用了"問題探究"爲中心的教學模式。設計瞭如下教學程序:

1、談話引入,明確課題。(利用3月12日植樹節進行引入,這樣既直觀又可以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2、分組探究,發現規律。

學生真正的生活經驗應該是他們身邊熟悉的事物,是能夠激發他們感情因素的事物,這樣纔會讓學生真正感興趣,才能夠產生共鳴,才易激發探究的慾望,讓活動化的數學學習有個堅實的基礎。所以我並沒有利用教材上的例題,而是創設了一個同學們身邊的現實問題情境。"我校計劃在一條40米長的小路一旁栽樹,每隔5米栽一棵。"然後提出"一共可栽多少棵?"的問題,("可"字體現出植樹方法有多種)引導學生按照要求設計出不同的植樹方案。

學生的知識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要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合作是一個良方,生生之間的差異是學習的資源,這種資源應在小組交流的平臺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合理的利用。所以在設計植樹方案時我讓學生分組討論,分工與合作,通過說一說,畫一畫,貼一貼、數一數來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及與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說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麼藉助圖形幫助理解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一個柺杖。有了這根柺杖,同學們才能走得更穩、更好。

當學生合作完成設計方案後,老師選擇三種不同的方案展示在黑板上,然後讓學生觀察這三種方案,發現它們的異同點,並說一說。(這一環節利用實物感知,讓學生更容易觀察出其中的規律。)

通過觀察,學生會發現這樣幾個相同點:小路的長度,每兩棵之間的距離,小路被分成的段數。還有一個不同點:棵數不同,這時候老師就問:爲什麼不?當學生說到方案不同時,老師再追問一句:哪裏不同?這樣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髮現:

方案一:兩端都栽

方案二:只有一端栽

方案三:兩端都不栽

接着就引導學生列出算式:

方案一:40÷5=8 方案二: 40÷5=8 方案三:40÷5=8

8+1=9 8-1=7

下一步就是讓學生觀察這些算式的異同,他們會發現,每種方案都有一個相同的算式:40÷5=8

究竟40÷5=8表示什麼意思呢?先讓同學們說說自己的理解,然後老師給予糾正並介紹兩個新詞"間隔"與"間隔數",同時可以藉助五指加強學生對這兩個詞的理解。

通過觀察分析得出,這三種方案的間隔數都是8,而方案一種了9棵樹,方案二種了8棵樹,方案三種了7棵樹,棵數與間隔數之間又有什麼聯繫呢?通過觀察,他們會發現這樣一個規律:

兩端都栽:棵數=間隔數+1

只有一端栽:棵數=間隔數

兩端都不栽:棵數=間隔數-1

3、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爲了鞏固剛剛發現的規律,也爲後面的練習作鋪墊,我又設計了一道例題"爲了讓孩子們的樂園更漂亮,幼兒園打算在20米長的小路旁擺一些花盆,一共需要購買多少盆花?"這道題只告訴了路的總長度,留給同學們的思維空間更廣,同學們的設計方案也可以更多一些。每兩盆間的距離可以是1米、2米、4米、5米、10米、20米;可以只在一旁擺,也可以兩旁都擺;可以兩端都擺,也可以只在一端擺,還可以兩端都不擺。這道題我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設計,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都應給予肯定和表揚。

4、迴歸生活,實際運用。

根據上一例題老師可以提示學生,植樹問題並不僅僅是植樹,就像擺花盆也屬於植樹問題,我們的身邊還有許多類似的問題,讓學生舉例說一說。老師可以提示,讓他們知道掛燈籠、爬樓梯、安裝路燈、鋸木頭、敲鐘、排隊等都屬於植樹問題。然後運用今天所學的規律來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我用選擇和填空的形式向同學們呈現了幾道練習題,其中包括:栽樹、安裝路燈、爬樓梯、鋸木頭。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5、總結。

先讓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穫,然後老師小結:我們的身邊處處都是數學,只要同學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更多的規律和奧祕,就能解決更多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