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史部>史記>

讀《史記》有感(集錦15篇)

史記 閱讀(9.81K)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史記》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史記》有感(集錦15篇)

讀《史記》有感1

夜空漫漫,自古英雄如羣星閃爍;《史記》篇篇,載得義士似金般輝煌。——題記

“剛正不阿,留將正氣衝霄漢;幽愁發憤,着成信使照塵寰”,司馬遷一部《史記》爲我們訴說着古今的變遷,講述着英雄的史詩。讀罷《史記》,內心總有一個解不開的疑惑“何人可謂英雄”。

或許有人說:“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可謂英雄。”我認爲秦始皇不可。原因有三:

其一、秦始皇雖掃六合,但統治極其腐朽。焚書坑儒,摧殘文化;求取仙丹,耗費國力。

其二、秦始皇教子不當,其子胡亥同李斯、呂不韋謀權篡位。

其三、秦始皇自認功勞勝過三皇五帝,過於驕傲。

再有人說:“西楚霸王項羽可謂英雄。”項羽此人優點極多——懂得愛民,英勇無比,破釜沉舟打敗章邯。但項羽不懂得用人,未能重用亞父范增等一大批人才,雖在戰場上揚言願與劉邦決一雌雄,最終兵敗自刎未能統一天下。假如項羽能重用范增等人,我想劉邦未必能稱帝。不懂得用人,項羽不能謂之英雄。

“漢高祖劉邦可謂之英雄?”我認爲不可,漢高祖此人雖在破秦之時善於用人,但自從建漢後便開始大肆殺戮良臣,韓信、彭越、黥布三大開國功臣先後以“謀反罪”被殺,但還好有張良、曹參、蕭何三人幫助,不然早就亡國了。

文種、伍子胥、蘇秦等不知功成名就之時隱逸歸田,而偏偏去與君王同喜同憂,結果只落得自殺歸天,也不能謂之英雄。

蒙恬蒙毅兄弟二人,雖爲秦始皇立下汗馬功勞,但終究被胡亥所殺,而蒙恬卻怪罪於修長城,豈不荒唐!更不能謂之英雄。

至於那戰國四公子: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孟嘗君也是各有短處,不能稱之爲英雄。

我認爲春秋霸主齊桓公、晉文公可以當選爲英雄。因爲二人都曾在外流亡過,知道百姓疾苦,又有管仲、狐偃等忠臣輔佐,故能稱霸一方。

專諸報恩刺殺王僚,雖成但身死;豫讓報智伯之恩二刺趙襄子,臨死斬空衣報仇;藺相如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荊軻刺秦王未成被殺身亡……一生捨己爲國,“義”字當先,個個可謂英雄!

讀史記,嘗得古代酸甜苦辣,品得義士忠義英勇,歷史的'星空因有了一個個的英雄才不會黯淡。

星光閃閃,願英雄威名永垂千古;月亮寒寒,盼義士事蹟流傳萬年。

讀《史記》有感2

讀完《史記》這本書,我對司馬遷有了無限的佩服,敬佩,他雖然受到了宮刑,但他沒有放棄,寫道:周文王被拘禁,完善了《易經》;孔子終生困頓,刪定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創作了《離騷》,左丘失明,完成了《國語》;孫臏斷了雙腿,撰述了 《孫子兵法》;呂不韋流放到了蜀地,留下了 《呂氏春秋》;韓非子被秦國拘禁,寫下了《說難》,《孤憤》。《詩經》三百篇,大抵都是聖賢們發憤努力寫成的啊!他決定以古代聖賢爲榜樣,努力完成《史記》。

這本司馬遷的《史記》被人稱爲“歷史的長城”。

我很欣賞這本書中的一個故事:《趙氏孤兒》,因爲公孫杵和程嬰爲保護嬰兒,公孫杵不幸被殺。

司馬遷的《史記》對古代優秀人物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對醜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顯露無遺。

讀《史記》有感3

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今天,我就要爲大家介紹我們的祖國:中國。

中國的悠久歷史,想必大家都知道吧,司馬遷的大作《史記》可是聞名於世,現在,就讓我來爲大家講講吧。

合上《史記》我的心中洶涌澎湃:虞姬對項羽的一往情深、能夠忍耐胯下之辱的韓信、布衣遊俠郭解、陳勝,吳廣起義、爲了討褒姒一笑的周幽王、,現以在中國滅絕的汗血寶馬、許許多多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背水爲營、拔旗一幟、沉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還有常出奇計的陳平、充滿信心的毛遂、司馬穰苴斬莊賈、趙氏孤兒、紙上談兵、替罪羊晁錯、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張儀連橫······一系列具有教育意義的.歷史故事。

看完這本書,我明白了做人要學會隱忍,要爲長遠的計劃着想,不要爲了眼前的快樂而浪費光陰,要明白先苦後甜的道理,凡事要爲大局着想,要顧全大局,要舍小家爲大家,取得成就不能驕傲,要謙虛,做人要講情講義,要吸取教訓,要對自己有信心,不要自卑,有志者事竟成,不要害怕困難,要勇敢面對。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長大了,也要向祖國做出貢獻。

讀《史記》有感4

結合《報任安書》重讀《史記》,我又瞭解了許多。

司馬遷爲李陵的投降而辯解,最終皇帝聽了獄官的意見,將司馬遷施以宮刑。在獄中,司馬遷想了許多,他在書中表露了“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的生死觀。他說明自己沒有自殺的原因是“恨私心有所不盡”。他盡力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理在心底,重在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隸字。就這樣,司馬遷發憤寫作,用了整整13年時間,終於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鉅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業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正是他有強烈的責任感,他才能繼續堅持下去,沒有了責任感,任何事情都無法很好完成。

在《報任安書》中,他也說明了自己成書《史記》的原因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認爲自殺的後果是“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他確實非常傑出,完成了這兩項使命而“成史家之言”。他達到了自己的目標。

《史記》中的人物描繪得十分生動,這其中也表露了司馬遷的心聲。《報任安書》中的一句說得好:“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俶儻非常之人稱焉。”這句話充分表明他寫在書中的這些人都是非同尋常的人。陳涉是組織起義軍反抗暴秦的'人,雖然失敗了,但是司馬遷將他列爲“世家”以此彰顯他的功勞。在刺客列傳中,雖然豫讓、荊軻都刺殺失敗了,但是司馬遷堅持爲他們作傳,正是因爲他們都是非同尋常的人。儘管他們死了,但是他們死的“重於泰山”。

“士爲知己用,女爲說己容。”在《史記》中許多謀士都因君主的懷疑和猜測而離開了先前的君主。司馬遷也因爲自己內心的悲憤和痛苦,在《報任安書》中表達了對漢武帝的剛愎自用不無微詞,發出了“如今朝雖乏人,奈何令刀鋸之餘薦天下豪雋哉”的感嘆。表明自己懷才不遇,認爲武帝只把他看成一般人對待。

在《史記》中,人物的對話、神態都包含了他的見解。在記述故事中,經常有“太史公曰”的字眼,話中常飽含司馬遷的內心真情,也是爲自身在鳴不平。有時,作者的語言風格又變了一個味兒,是太史公在爲他們的處境而感嘆嗎?大概這就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表現吧!

再讀《史記》總有意外的收穫,那語言文字,勝於離騷,揣摩,總有精彩的發現。

讀《史記》有感5

那天,無意之中在書櫃裏發現一本書——《史記》,我記得老師曾經說過:司馬遷的一生都致力於這部史學著作。我不知道司馬遷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更不瞭解歷史。但這本書或許可以幫我瞭解司馬遷,瞭解歷史。

於是我帶着好奇心,翻開了這部史學鉅作。當我才返開始就看見了一行小字: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邏輯使人睿智,數學使人心思縝密。首頁便是三皇五帝之傳,接着便是各朝歷史。這本書書記載了太多的`歷史,我想這該要花費多少精力和時間呀,需要蒐集多少資料呀。而司馬遷爲了完成父親的遺願,以及自己的願望,竟然可以堅持這麼久,即使在監獄裏也不忘記自己的使命。爲了這部史學著作,他嘔心瀝血,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如果他沒有堅強的意志,又怎麼會有這不是史學鉅著呢。

終於,我讀完了《史記》,我不禁感慨萬千。原來,我對司馬遷了解得這麼的少,原來我對歷史瞭解得這麼少。另外,我發現歷史的真相與電視劇所描述的情況之間竟有這麼大的差距。我真佩服我國古代的偉人,更佩服司馬遷。

讀《史記》有感6

國慶期間,我迷上了《史記》這本書。裏面的故事內容,百看不厭,令人浮想聯翩。有:臥薪嚐膽、草船借箭、空城計退敵……

其中我最敬佩的就是項羽火燒阿房宮了。項羽進城第一件事就是‘燒皇宮’,一把火整整燒了三個月,我的天啊!這哪是燒皇宮呀?分明在燒秦嶺吧!皇宮都是用秦嶺的樹木建成的呢!

還有諸葛亮,他的神機妙算可算一流!……來講講他的`《草船借箭》吧。說的是周瑜嫉妒諸葛亮,想把他置於死地!周瑜以軍中缺箭爲理由,讓諸葛亮在十日以內造好十萬支箭,然而諸葛亮卻說:只需三日就可!並在第三天憑藉他的神機妙算,趁着大霧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陰謀。

有些人爲什麼有嫉妒心呢?那就是怕別人超過自己嘍,不然呢?當別人有好的成績時,說明別人做出了努力,得到了應有的讚賞和回報。

當我讀到《草船借箭》時,我想起了自己的嫉妒心不也是有嗎?!如果成績下來沒考好,不是先分析自己的錯題,而是先問周圍人的分數,比上一比,爲什麼有的人會比我考得好?唉……難道就不該從自身查找原因,尋找正確的學習方法嗎?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從自身出發,在學習中‘取長補短’,不要讓自己嫉妒別人,給自己留下‘遺憾’!

讀《史記》有感7

《史記》一書中,記錄了無數君臣,從軒轅、顓頊、帝嚳、堯、舜到成湯、秦穆公、楚莊王、勾踐等等,這些都是好壞分明,才能卓越,品德高尚,一心爲民的賢良領袖。其中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國君――趙武靈王。

那時候,趙國經常與林胡、樓煩、東胡等北方遊牧民族交戰。趙武靈王看到胡人作戰時使用騎兵、弓箭,具有極大的靈活力和機動性;而自己的隊伍卻是採用兵車、長矛,非常不方便作戰。且胡人的服飾爲窄窄的短襖,與中原的寬袖長袍相比,做事既靈活又方便。這些趙武靈王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爲了富國強兵扭轉捱打的局面,趙武靈王決定學習胡人的優點,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

可消息剛一傳出去,就有不少人反對,堅持追隨傳統,認爲改革就要違揹人心。但趙武靈王有了樓緩和肥義這兩位忠臣的支持,率先穿起了胡服。趙武靈王還與反對穿胡服的羣臣辯論,他說:“違背古質未可厚非,遵循舊理並不值得稱道。平凡的人總是流於世俗,賢人卻能開展變革。”趙武靈王還親自登門勸說自己的叔父穿胡服。後來,趙國終於強大了起來,成爲了“戰國七雄”之一。

我認爲趙武靈王的觀點非常正確。對我們有益的當然可以發揚,若我們無益,就要革故鼎新,不能讓惡習害了我們。有一句諺語說:“按照書本趕車的人不會摸透馬的性情,用古法來約束今世的人不會通曉事物的.變化。”當今時代,逢年過節就放煙花、放鞭炮。這的確是祖先留下的習俗,表示喜悅和歡慶。可你知道嗎?煙花的有毒氣體對空氣造成了多大的傷害!而呼吸空氣來生存的生命體又有多少面臨着生病和死亡!這些,不就是所謂的“傳統”、所謂“習俗”造成的嗎?所以我們要向趙武靈王那樣,推倒惡習,趨利避害,發揚真正的優良傳統!

讀《史記》有感8

讀者,其用心專也,韻者,其美極而觸魂也!——題記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翻閱沉甸甸的歷史,驀然看見,那一抹鮮豔,帶着成熟穩重,披荊斬棘,正向我走來。那是歷經磨難才重生的鳳凰;那是千錘百煉的堅強;那是靈魂衝擊纔有的不朽篇章;那是魯迅稱爲“史家之絕唱”的史書,一部永垂不朽的史記。初讀《史記》,讀出一個頂天立地堅強的男子漢,或許一開始他就不該站出來,頂撞君王,是大罪。他是被深深地激怒了,但他沒有停止在憤怒上,而是還在此基礎上對他所要加以敘述和研究的到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爲止的一部中國通史進行了認真的整理和思考,並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結論,這是司馬遷之所以不僅成功爲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成爲一位偉大的歷史家的原因所在。魯迅有一句名言:“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後的。”

司馬遷不正是在“痛定之後”,以史記這部大作長歌當哭嗎?很難想像,如果司馬遷在巨大的悲痛之後不繼之以理智的思考,而會成文學家兼歷史家。晚清的劉鄂在《老殘遊記。自敘》中指出:“《離騷》爲屈大夫之哭泣,《莊子》爲蒙叟之哭泣,《史記》爲史公哭泣,《草堂詩集》爲杜工部之哭泣,李後主以詞哭泣,八大山人以畫哭泣,王實甫寄哭泣於《西廂》,雪芹寄哭泣於《紅樓夢》。”於是,在報任安書中,我看到一個無奈而又理智的司馬遷,一個身心俱殘而又頂天立地的司馬遷。司馬遷一腔抑鬱,發之《史記》,將悲痛而屈辱的靈魂投入到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

於是,絕代文章橫空而出。我似乎看到了太史令堅強的身軀,化作天邊耀眼的彩虹,霎得,紅遍了整個天空。再次捧起那泛黃的《史記》,讀出一個報國無門賢能者的憂傷。司馬遷是憂傷的,他的心痛漢武帝不聽諫的小肚雞腸,所以,他是懂得屈原的,要不然,他不會將屈子愁悶的心情寫得如此淋漓盡致,他又怎麼會有抒一肚子的憤懣牢騷之氣,滿紙俱是怨辭。當屈原“舉世渾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的時候,我彷彿看到一個憂傷的靈魂與另一個無助的靈魂悄無聲息的碰撞,不禁發問,那僅僅是一部述史的史書嗎?無法控制不安的思緒,帶着靈魂的觸動與顫抖,再次品味他的《史記》,這一次,我讀出了一箇中華民族的.魂魄,千百年來不變的精神。無論是太史令,還是屈平,還是項王與信陵,我都看到他們人性的善良,一諾千金的男兒形象。

是司馬遷完美的追求,還是他本來已經完美的文字,千年的民族之魂,在他筆下,閃閃發亮,是《史記》,讓我看到一種人性的韻味,人性的光輝,那麼美好,那麼燦爛!我不禁怦然震動《史記》之韻味,非桂花樹凋零的悲哀,也非納蘭性詞的淒涼,它的韻味,是甜香賽芝蘭之悠長,踏雪尋梅的不變的情懷。讀《史記》之韻,讀出司馬遷的韻味,那是任何一個時代都光芒綻放的靈魂,帶着一絲不羈,帶着萬般男兒忍辱負重的尊嚴,書寫了一個屬於他自己的春秋,反覆咀嚼,齒留餘香。

對《史記》的感動,不僅僅在於它靈動的文字與豐富的情節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蘊含的人格魅力與精神的昇華。正是因爲這種力量對《史記》的認識,也進入了一個精神的境界。司馬遷作《史記》,是用靈魂與命運作鬥爭,用自己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傳的史記。讀《史記》之韻,是上古文化與藝術的完美結合!讀《史記》之韻,是人格與靈魂的震動!讀《史記》之韻,是美麗與感動的撞擊。品讀史記,其韻無窮細細聆聽《史記》叮咚的琴韻,內心卻經歷了跌宕起伏的感動。

讀《史記》有感9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籍讓人牢記歷史,書籍讓人奮發圖強,書籍讓人得以借鑑。

《史記》——記錄了中國的歷史。

當我在書店裏看到它時,如獲至寶。既然是《史記》,肯定記錄了歷史吧!這對我的語文、歷史等學科或許有所幫助吧!

——於是我買下了它。

每天,我如飢似渴地閱讀。瞭解到千百年前發生的事,對歷史更加感興趣了。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壁”。

《史記》一共130篇,50多萬字,記載了上自中國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共3000多年的'歷史。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史記》中有許多傳世名句,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遠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

讀完《史記》後,我對這本書有了更深的瞭解,對歷史更有感興趣,它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美妙的語言。

我對歷史人物有了更多的看法,學會借鑑歷史,更加努力地學習!

《史記》能讓你變得更偉大、更有知識、更有力量。擁有它,中國歷史在你掌中……

讀《史記》有感10

這段時間,我讀了《史記》這本書。

《史記》是我國古代作家司馬遷完成的一部大型立學著作。書內有各種歷史事件,從黃帝開闢中原大地到商朝/周朝的足跡、春秋時期的戰爭、秦國的興亡,以及漢的建立等。而且書內還有各種歷史人物,如黃帝、晏嬰、勾踐、屈原、蒙恬等等,這些人物在書裏都留下來許多故事。

讀書這本書後,我還有一些感悟。首先,我發現有些國家會抓壯丁強制服兵役,雖然這樣會使國家強大,但是傷害的人很多,老百姓的親人也會因此而家庭破敗。還有,我認爲書中有兩種君王:第一種就是盡心盡力治國理政,善待百姓,深受人民擁戴的進取式君王;而第二種就是整天沉迷於歌舞酒色,不理國事,大量搜刮民脂民膏的腐朽式君王。如果是第一種君王治理國家,那麼人民生活的`應該都很幸福,受到百姓擁戴,如果是第二種,那麼百姓將會顛沛流離,民不聊生。

在書中也看出各種各樣的人物也有不同的品質。遇到好的,我們要學習他的優點,讓自己更好。遇到不好的,我們要審慎面對,對照自己身上有否類似的缺點和錯誤,讓自己比以前更加進步。正如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

讀《史記》有感11

當年司馬遷忍辱纂寫《史記》,一時間感動天下。它被稱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我爲司馬遷的忍辱折服感到感動。

《史記》中載入了許多古代事蹟,如,武王伐紂、鴻門宴、荊軻刺秦王等。其中最令我難忘的則是“紂王的暴政”。

商紂王和她的愛妃妲己爲了貪圖享受,不惜花巨資建造“鹿臺”。只要他一不高興,就拿奴隸們出氣!他和妲己發明了一種叫作“炮格”的殘酷刑具,專門用來殘害奴隸們。他的叔父比干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於是他好言相勸於紂王,不想紂王反咬一口,殘害了自己的親叔父!

紂王是人怒天怨,但是當時沒人趕反抗。就這樣,商朝逐步走向了毀滅。

看完這個章節,我的心潮久久難以平靜。人活着不是爲了享受,而是爲了幫助別人!

說遠的,就拿司馬遷來說。古時,他活着一天,就多纂寫一頁《史記》,就多幫我們後人留下一段歷史。

說近的,再拿我身邊的例子來說。古歌――我家門對門的一個女孩兒,十六歲。她愛好音樂,她已經創作了近百首歌曲。她家很有錢,樂器一大堆。古箏、評彈、揚琴……令人驚訝的是,她竟會二十多種樂器!令人更爲驚訝的是,她是無師自通的'!每種樂器,只要到她手上,不出五天,她一定會彈出美妙的樂曲了!她利用她的這種天賦,創作了近百首樂曲:古典樂器她創作的樂曲彈起來如高山流水,西洋樂器她創作的樂曲彈起來高雅脫俗。她現

在已經是好幾家唱片公司的特約作曲人了!我曾經問過她爲什麼要創作這麼多首曲子,我以爲她是爲了賺錢,誰知她竟說:“我活着就是爲了讓人們的那一雙耳朵多聆聽一首美妙的樂曲,多享受一次靈動的感悟。”!我聽後,大爲感動。可是――你知道嗎?作曲天才古歌姐姐竟一位失去雙腿的殘疾人!雖然她是一位殘疾人,但她一直堅守着一個信念――活着是我了幫助別人,我唯一能幫的,就是讓他們多聆聽一首美妙的樂曲。

人活着,真的不是爲了享受,而是爲了幫助別人!

讀《史記》有感12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屹立在茫茫大海中的燈塔。我就特別的'喜愛讀書,因爲讀書可以讓我變成一個知識淵博的人。

媽媽在暑假期間給我買了一本青少版的《史記》故事,讀完之後,我受益匪淺。

《史記》這本書是我國第一部偉大的紀傳體通史,體現着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作者司馬遷忍辱負重,瑾承家學,以入木三分的洞察力和兼筆直書的責任感,寫作了偉大的《史記》。它恰當的評價了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再現了當時波瀾壯闊的社會歷史畫面。被魯迅先生稱其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騒。”

讀《史記》有感13

三年級時,我懷着好奇的心情翻開了一部歷史鉅著——《史記》,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以人物傳記爲中心的紀傳體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它開創了我國紀傳體史書的先河,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讀《史記》,我從中瞭解到華夏民族燦爛的文化與悠久的歷史。從傳說時代的盤古開天,至夏商王朝的文化;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 ,到秦始皇一統天下;從秦二世的昏庸無能,趙高的指鹿爲馬,到羣雄漸起,楚漢紛爭;從劉邦剿滅項羽,到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漢武帝國……無不讓人感嘆歷史的博大精深!

掩卷沉思,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鮮活在眼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一生憂國憂民,卻遭妒忌、讒言與中傷,最後被放逐。當國破家亡時,他毅然投身汨羅江。千百年來, 屈原的精神永遠傳頌!

“飛將軍”李廣的故事,則使我感慨萬分。他武藝高強,渴望建功立業,卻總是命運不濟,機會擦肩而過,最後含冤自殺,我爲之深深地惋惜。同樣在與匈奴作戰中,衛青與霍去病卻長驅直入,馬踏匈對,戰場上一路順風,爲大漢邊疆的和平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又讓我由衷地羨慕和欽佩他們。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這部濃縮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國寶,讓我明白了許多歷史文化知識,讓我更加熱愛我的祖國,也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讓我終身受益。

讀《史記》有感14

今天,我又讀了史記裏的《胯下之辱》。

在反抗秦王朝的時候,組成了劉邦和項羽兩路諸侯,如果單論武藝、論打仗,明顯項羽都略勝一籌,但最後爲什麼最後勝利的是劉邦呢?就是他身邊有一位神通廣大的“諸葛亮”——韓信。

韓信是淮陰人,他出生在一個普通人家,家境很不好,窮的響叮噹,在鄉鄰們的眼中,韓信不像一個有出息的人,經常去別人家蹭飯,鄉鄰們都非常煩厭。又一次,韓信經常在賣肉的市場上站着,一個賣肉的青年把他叫過來,讓韓信從他的胯下穿過去,韓信照做,一聲也不吭,之後在蕭何的推薦下,韓信當上了大將軍,統領全軍,韓信足智多謀,從未打過敗仗,就幫助了劉邦建立了漢朝。

屢戰屢勝的他在佔領了齊國之後,被封爲齊王。

在這之後他又回到了自己的故鄉,把那個賣肉的青年叫了過來,並封他爲中尉,青年很不明白,韓信說:“你真的以爲我打不過你?只是怕殺了你,卻招惹來官府的追捕。”那位青年恍然大悟。

之後,有個叫蒯通的`人求見,讓他自立爲王,如果有人在劉邦面前詆譭你,劉邦就會藉此機會殺了你,除掉你這個後患,韓信偏偏不信。在平定了天下之後,果真像蒯通說的那樣,劉邦把韓信殺了,害怕他的後代找他算賬,就誅殺了他的九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能向劉邦那樣,不但不報答對她的有恩之人,還誅滅她的九族,簡直是狼心狗肺之人,我們千萬不能學他。

讀《史記》有感15

《史記》是一部震古爍今的史家鉅著。太史公司馬遷以他的妙筆描繪了一個真實、凝重的世界。這個世界裏有傳說中帶着神祕色彩的五帝三王,有春秋戰國諸侯間不斷的征伐,有大秦帝國一統天下,有英雄輩出的'楚漢爭雄,有意氣風發的大漢盛世。期間帝王諸候、謀臣良將、義士哲人,演繹着自己的獨特人生,連串成一幅長達三千年的歷史長卷。

他穿越千年時空,散發着奪目的光彩。歷代文人讀史有感,已著錄書懷,抒發出自己的感慨。項王兵敗垓下,引發後人惋惜,李清照就此寫下“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豪放詩句;秦始皇焚書坑儒,激起後人的譏諷,章碣發出了“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元來不讀書”的感慨;賈誼懷才不遇,令不少讀書人產生共鳴,李商隱道出了”可惜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無奈。

作爲史書,《史記》開創了紀傳體,“其文直,其實垓,不虛美,不引惡”的精神廣爲後人流傳。魯迅先生曾平史記爲“史家無絕唱,無韻之離騒”。

《史記》這本書需要我們慢慢的去品味,才能體會出其中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