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史部>史記>

讀《史記》有感合集15篇

史記 閱讀(2.65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史記》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史記》有感合集15篇

讀《史記》有感1

今天晚上,我在明亮的燈光下一口氣讀完了上下五千年這本書。這本書讓我接受了傳統文華道德和先進人文理念的薰陶,讓我增長了知識,讓我開闊了視野,讓我陶冶了情操,讓我塑造了品格,總之一句話受益匪淺。閱讀其中一個個歷史故事,我才瞭解到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多麼悠久,祖國的文華是何等輝煌。司馬遷發憤寫<史記>這個故事讓我記憶猶新。

這個故事先講司馬遷受父親的影響,努力學習歷史,然後講司馬遷牢記父親臨終前的囑託,每天認真整理史料;接着講橫禍降臨,司馬遷忍辱寫史;最後講司馬遷用畢生心血寫成了輝煌鉅著——史記。

司馬遷所受的酷刑是最野蠻的腐刑,這是一種奇恥大辱,他的身心遭到極大殘害。但是他忍辱負重,他把父親臨終的囑託牢記在心,這也正是支撐他堅強地活下去的唯一精神支柱。司馬遷的`一句話說得好:“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有了這樣的信念,纔會有史記這部鉅著的誕生。他把事業看的高於一切,把個人的恥辱痛苦置之度外的可貴品質值得我學習。他子承父願,用生命寫成的史記既有史學價值,又有文學價值,成爲中國古代散文的典範。魯迅先生將它評價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看到司馬遷忍辱寫史,我又想到歷史上許多人物:從前周文王被關在牢裏,寫了一部易經;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後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孫子兵法和詩經三百篇……

有的人的死有價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幹出一番事業;有的人的死,是爲了自己的私利,沒有價值,沒有意義,就比鴻毛還輕。我現在一定要刻苦學習,幹出一番事業,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爲祖國出一份力,爲社會出一份力。願我的生命顯現價值,願我的前途一片光明!

讀《史記》有感2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在浩如煙海的中華史籍中,《史記》無疑是最璀璨的明珠。

《史記》創作了從黃帝至漢武帝三千年的中國通史,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組成,共130篇。在這個加長版假期中,我只讀完了本紀和十表序言部分,我想在三年國中時光中讀完這部書。《史記》的文筆幽默藝術,人物栩栩如生,使我迫不及待地想跟大家一起分享閱讀的快樂。

當年,司馬遷因爲幫西漢將軍李陵辯護,遭致了人生最黑暗、最屈辱的時刻。編寫《史記》成爲了他在那個萬念俱灰的日子裏,唯一活下來的理由。《史記》成了司馬遷唯一的寄託,是他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的偉大之作。

《史記》裏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也有許多流傳千古的人物,有實行禪讓制的堯舜,有輔佐齊桓公的.管鮑,有名揚天下的春秋四君子……而我覺得輔佐越王稱霸的范蠡聰明絕頂,這裏講一個他的小故事吧。

范蠡深知只能與越王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於是越王稱霸後,他就離開了,到陶地居住,自稱陶朱公。有一次,朱公的二兒子殺了人,被楚國拘捕。於是他讓小兒子帶好一千鎰黃金去救哥哥。可是長子聽了,以命相搏,要去救弟弟,朱公只好同意。

朱公寫好一封信給舊時好友莊生,並囑咐長子把千諡黃金送到莊生家,一切聽他安排,千萬不要與他發生爭執。長子到達楚國後照辦了。莊生清廉,收下黃金,打算事成之後再還給朱公,於是,他找機會對楚莊王說,某星宿移到某處,這將對楚國有危害,建議楚王實行仁政,大赦天下。

朱公長子也聽到了大赦天下的消息,於是認爲弟弟要被釋放了,他的一千鎰黃金白花了,他跑去找莊生取回了黃金,還暗自慶幸黃金失而復得。然而,莊生被小兒輩出賣,深感恥辱,又去見楚王,“聽路人講說富翁朱公的兒子殺了人囚在楚國,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錢賄賂君王身邊的人,所以君王並非體恤楚國人而大赦,而是因爲朱公的兒子才大赦的。”楚王大怒,下令殺掉朱公的兒子,第二天才下達大赦的詔令。朱公長子只好帶着弟弟的屍體回家了。回家後,母親和鄉鄰十分悲痛,只有朱工笑着說,我知道他救不了弟弟,他年幼時經受過生活的艱辛,把錢財看得很重;而他的弟弟一生下來,家庭就很富有,把錢看得極輕。原本我就打算要小兒子去的。長子去了救不了弟弟,很合乎情理。這樣看來,范蠡還是精通心理學的喲!

《史記》中,這樣的小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它能告訴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值得我用一輩子去品味。

讀《史記》有感3

讀了《史記》,我最深的感觸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在這些真實發生過的歷史故事裏,令我印象最深刻有幾個。

一個是暴君商紂王,他雖然擁有好的口才,但他把這個才能用於拒絕大臣的進諫,他有強壯的身體,但他把這些力量都用於狩獵、玩樂之中,讀到這,我的心隱隱刺痛,爲商朝感到悲哀,明明商紂王有這麼好的資本,完全可以好好地治理國家,讓國力越來越強大。最令我吃驚的是,當忠臣比干勸說他的時候,他卻“靈機”一動,想出一個“好”主意,他對比干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孔,難道你是聖人麼?我要看看你的心有幾個孔!”說着,他就拔出劍,剖開了比干的'胸膛,把比干的心臟當着衆臣的面挖了出來!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對商紂王如此暴虐的行爲深惡痛絕,可以想象,當時的百姓多麼痛恨這個商紂王。當週國的首領—周武王和紂王交戰時,紂王的百姓、奴隸們竟然發過來攻打商紂王。結果當然不用說了,周武王贏得了民心,大勝而歸。這個故事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道理!

《史記》的第四十二章也講述了類似的道理,鄭國的國君與妻子姜氏生下了兩個兒子,但姜氏偏愛二兒子,厭惡大兒子,因爲她生大兒子時難產。當長子生繼太子位時,姜氏就不高興,她想讓二兒子段繼位,於是在生登基時強迫生把京邑封給段,然後,讓段在京邑暗中操練兵馬,然而這一切長子生都看在眼中,但他不動聲色。段聽說他沒反應,便進一步與母親商量他篡位的奸計,準備內外呼應。讀到這,我的心不由緊縮,生怕二兒子段會得逞。結果並非如此,生在段攻打京城時,拿出最精銳的兵馬和段決一死戰,結果生大勝。段的荒淫無度使百姓非常厭惡他,所以最終生保住了王位!

《史記》中類似的歷史事件很多,他們都讓我領悟到一個真理:正義永遠能戰勝邪惡,得民心者得天下!

讀《史記》有感4

此情此景,山河在嗚咽、松濤在哀泣。我知道爸爸在外面很辛苦,他們每蓋一座大樓或廠房要負出很多很多。三年二班葉凌雨!靜謐的黑夜裏,孤燈伴你批改作業而你去覺得眼前閃耀着有幾十雙天真的眼睛。他是遙控的,雖然你在地球上,也可以控制飛到宇宙盡頭的他。

司馬遷評屈原之志“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在過去的封建社會,特別是在統治者以過分的“孝悌忠信”來鉗制人的思想,以達到鞏固其統治地位的社會中,這種“忠誠”無疑是極受推崇的。但屈原之志在現今社會中還是否適合呢?還是否有其現實之價值呢?在我看來,值得商榷。

首先,雖說“哀莫大於心死”。屈原“忠而被謗,信而見疑”,滿腔悲憤成了他自尋短見的動力,但他死了,楚國能免亡國之禍嗎?顯然不能。但我覺得,屈原既然有尋死的勇氣,爲何沒有化悲憤爲力量,重新面對人生的勇氣呢?其實,只要屈原能開闊一點,大可放開懷抱,別投他國,覓得賢君,以展抱負。即使此生長留楚地,亦大可隱逸山林著書立說。一來不用“愛物之汶汶”,二來使自己的才華得以保存。何樂而不爲?須知道,即使當世沒有明君,難道以後就沒有明君嗎?即使自己有生之年不能振興楚國,但只要他的精神與才華能流傳後世,那麼楚國還有一絲中興之望。可見,投江自盡實屬不智之舉!

屈原之所以“不智”,究其原因,全是“愚忠”作崇故。俗話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這是這樣的道理。我覺得“愚忠”二字不但害已,還會誤人。正如當年忠孝兩全的岳飛,他明知自己遭十二道金牌調回京師定是凶多吉少,而且又知道自己一死,金國鐵蹄勢必重踏中原,蹂躪蒼生。若他不是執着於“忠”之一字,我想歷史也會改寫,南宋百姓也能享得太平之樂了。

雖然說忠於國家是每一個公民的`天職,但忠於的是國,而不是那施政不善、導致人民生活不穩定的當權者。所以我們可說,屈原的忠誠無疑皓如日月之輝,但他並不算是忠於國家而是忠於那個易受小人之間的昏君楚懷王,由此可知“愚忠”是不智的,在當今社會就更不合時宜。理智的忠誠是“愚忠”的蛻變與昇華,這纔是人們值得仿效與推崇的美德,這纔是爲國家民族謀福祉的剛貞品格!

讀《史記》有感5

餘讀史記,遊於千年歷史,嘆於百代風骨,有感而做此文。

浩浩長河,皎皎星月。三千年歷史盡存於史記,三千年風骨盡顯於子長。先生受禍於宮刑,發奮於史書,效秦漢風骨,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而遭大罪,其所以忍辱苟活者,蓋追聖賢之遺志,欲立史書於後世。

先生高義,訪名山,涉汶水,遊齊魯,過楚樑。遊歷天下以做文,查遍名史以成書。先生苟活,無非史記之大事也。天下至偉之功,惟記史做傳而矣。先生所記,乃千年歷史之精神,民族延續之血脈。先生所傳,乃仁孝忠義之精神,身修國治之根本。世人千面,盡顯於先生筆下,或奸或忠,或勇或智。世事千種,盡曲折於先生書案,或恨或怨,或悲或哀。先生之筆,入木三分,先生之史,萬古之典。

天下興亡,歷代更替,宗祠相易,君王相更。然,百姓經萬世而存姓,平民歷千載而不亡,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故天下之偉業,惟民生也矣。夫天下大事,惟國與民。國治則民安,民安則國富。上令以達,下諫以明,百官以輔,天下可安。此古之經國治世之精寶,今日觀之,猶可鑑矣。

吾讀史記,亦曉古來仁義。孔子教徒而論著,范蠡三遷而得尊。刺客忠信,謀士利國,天下以仁立,國家以法治。明禮儀,知進退,舍功名,爲家國。世興則治,世亂則救。出仕以立功,隱世以立言,仁者立仁,勇者立勇,故文明得繼,精神長存。史之重者,亦在其精神。

史記三千年歷史,亦有三千年之風骨。周公行仁禮,周朝得繼,始皇志天下,中國統一。世家盡心,百姓安寧,名士出謀,天下可安。夫子立私學,文明得繼,屈原沉汨羅,不與世同。蒙恬忠義,秦能稱雄,韓信忍辱,終成大業。遊俠,刺客,雖爲衆人,亦有其風骨存於史記。

先生之風骨,非常人所及也。百三十篇,皆發憤泣血之言也,字字珠璣,亦捻鬚斷髮之所作也。身遭大辱而不絕者,其志可嘆矣!

天下之事不同也,天下之志不近也。古今之道相異,然仁禮之道大同。吾輩當學先生,爲國爲民,爲世爲時。以堅韌之精神,求未來之輝煌。以不屈之人格,競天下之英豪。

讀《史記》有感6

在浩瀚的歷史文化中,打開一幅幅古色古香的畫卷,硝煙瀰漫的戰場,形形色色的人物:春申君黃歇、楚霸王項羽、負荊請罪的廉頗、完壁歸趙的藺相如??魯訊譽之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我敬佩項羽,崇拜這位英雄豪傑。他緊握寶劍,屹立在烏江岸邊,當他消失在滾滾東去的浪花中,鮮血染紅了半邊的雲霞,曾經拔劍舉鼎的豪邁瞬化爲無奈。鴻門宴上,項羽沒有殺劉邦,不是彵膽小、優柔寡斷,而是他答應過項伯要好好對待劉邦。他有情有義,心直口快。做人應當“言必信,行必果”,以誠信爲先。如果項羽沒有誠信,他的愛妃、坐騎會一直追隨他嗎?李清照曾留下千古名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我也欣賞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吳王赦免了越王,越王勾踐回到越國,苦身焦思,將一個動物的膽囊掛在座位旁。臥着、吃飯時也要嘗一下膽的苦味,告誡自己:“你忘了會稽所受的恥辱嗎?”他親自耕種勞作,他的`夫人也親自織布,不穿鮮豔的衣服,屈尊降貴,禮賢下士。

通過自己的頑強毅力,勾踐終於打敗吳國,成就一番霸業。我們要學習他堅持不懈、忍辱負重的精神。失敗不可怕,要敢於面對,大不了重新開始。遇到困難不退縮,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否則永遠達不到夢想。“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多少英雄血灑戰場,多少豪傑命喪君王。歷史的畫卷,民族的興衰,讓我們明白“成由節儉敗由奢”,也讓我們體會到“守業更比業難”。《史記》讓我回味無窮,受益匪淺!

讀《史記》有感7

孤獨中品味人生——讀《史記》有感

夜深人靜,一盞孤燈。重新翻開那本躺在桌子一角的《史記》,衆多的高大形象似乎憑空在我眼前出現。但當我嘗試走進他們的人生,觸摸他們的靈魂,一本書讀下來,卻絲毫感不到半點酣暢淋漓。

——原來即使是英雄,也不得不忍受孤獨。

李廣是孤獨的:他生不逢時,空有一身武藝卻不得重用,最後一次可以報國的機會也因失路沒能抓住。劉邦是孤獨的:半生戎馬打下天下,衆多戰友卻起兵反叛。在他人生中的`最後幾年,身邊竟無一人可信任。項羽是孤獨的:憑一腔孤勇,一路從興起到滅亡。到死也無一人傾吐豪情,他自剄前的仰天長笑是孤心最後的掙扎。荊軻是孤獨的:爲了心中的俠義和理想,他明知必死,卻執一柄匕首踏上征途。壯士雖死,他心中的執念又有幾人能理解?

甚至,司馬遷也是孤獨的。仗義執言卻惹怒了漢武帝,他對人生、對世界所有美好的幻想在那一瞬破滅。他的確忍辱負重編寫了《史記》,完成了一項偉業,但在當時人們的眼裏,他只是拖着殘疾身體苟活的有罪之人。

“高處不勝寒”。或許只有登上山巔的人,才能知道山風吹得有多猛烈;只有高出凡世的人,才能體會到那種切膚的孤獨。

“孤獨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個人裏面而在許多人中間。”真正的孤獨不是孑然一身,而是放眼塵世,無一人可傾吐,無一人可信任,無一人可理解自己。“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們生來註定不會被另一個人完全理解。縱然有時一句“我懂你”“我理解”“我也是”會讓我們感動得熱淚盈眶,可絕大多數時候,我們只能被鎖在心靈的世界。

孤獨是有羣星環繞的明月,一身光輝卻清冷孑然;孤獨也是被沙漠包裹的胡楊,置身荒涼卻堅韌頑強。就像“人”字,左腿右腿支撐起全身,也意味着我們需要學會自己堅強,學會在痛苦中清醒。縱然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志趣相投的人,我們仍願意去尋找那一絲慰藉。縱然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縱然我們生在一個孤獨的世界,也仍願意去微笑着面對世界。長處孤獨而心不死,身在高處而膽不寒,我們同樣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如劉邦、荊軻一般永載史冊。

“世間百態,人生百種。一個“獨”字,盡顯其中況味。”

讀《史記》有感8

這段時間,我讀了《史記》這本書。

《史記》是我國古代作家司馬遷完成的一部大型立學著作。書內有各種歷史事件,從黃帝開闢中原大地到商朝/周朝的足跡、春秋時期的戰爭、秦國的興亡,以及漢的建立等。而且書內還有各種歷史人物,如黃帝、晏嬰、勾踐、屈原、蒙恬等等,這些人物在書裏都留下來許多故事。

讀書這本書後,我還有一些感悟。首先,我發現有些國家會抓壯丁強制服兵役,雖然這樣會使國家強大,但是傷害的人很多,老百姓的親人也會因此而家庭破敗。還有,我認爲書中有兩種君王:第一種就是盡心盡力治國理政,善待百姓,深受人民擁戴的進取式君王;而第二種就是整天沉迷於歌舞酒色,不理國事,大量搜刮民脂民膏的腐朽式君王。如果是第一種君王治理國家,那麼人民生活的應該都很幸福,受到百姓擁戴,如果是第二種,那麼百姓將會顛沛流離,民不聊生。

在書中也看出各種各樣的人物也有不同的`品質。遇到好的,我們要學習他的優點,讓自己更好。遇到不好的,我們要審慎面對,對照自己身上有否類似的缺點和錯誤,讓自己比以前更加進步。正如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

讀《史記》有感9

你揮一揮衣袖,持筆研磨,沾着血和淚,完成了被稱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乘一葉扁舟,你雲遊於四海,飽經人間風霜,聆聽着流傳下來的故事。你與孤風作伴,與明月同行,與山水同遊,只爲心中的那一縷執念。

父傳子位你繼承父親夙願,嘔心瀝血,只爲完成《史記》。

可惜!可惜災難來得突然,可惜你忠言進諫卻入獄;可惜你壯志未酬卻受刑;可惜你因言語而家破人亡。

可憐!可憐你獄中遭受各種刑罰;可憐你心願未成而忍辱負重;可憐你身受宮刑爲鄉黨恥笑。

死亡,也許是一種解脫。你無數次想到了死,死後士節猶在,死後脫離凡塵。“那就死吧!”你想到。可那一縷執念不讓你死,因爲父業未成,因爲歷史需要你。

一邊是死亡,一邊是苟活;一邊是解脫,一邊是承受;一邊是士節得以保存,一邊是名聲盡被詆譭。可在這兩者之中,你選擇了後者,承受着血肉和精神上的雙重煎熬。

終於,當被鮮血和淚水澆灌的嫩芽開出花朵,長出果實之際,你長嘆一聲:“雖萬被戮,豈有悔哉。”你一覺着此生無憾,而且,此時的你也無所畏懼。

永垂的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你選擇了重於泰山。雖然你早已不在,可是忍辱奮鬥的'事蹟千古流傳。你百折不撓的精神永遠存在人們心中。

不朽的《史記》。你可謂前無古人,無愧於“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開我國史傳文學之先河,立我國散文詩上的一塊豐碑。

讀《史記》有感10

愉快輕鬆的暑假就快要結束了,在我們暑期興趣班的最後一天,老師要帶我們去焦作的“萬方世紀城”玩兒,我們都欣喜若狂。

溫泉、運動室、電影院、自助餐廳……幾天來,我一直都在朝思暮想着,終於把這一天盼來了。猶記得昨晚深夜時分,我正睡着,就猛地坐了起來,以爲天亮了呢,可是看了看錶,還早着呢,只好極不情願地又躺了下來。“叮咚——人民航空爲您報時,現在是北京時間五點整。”這次,我怎麼也睡不着了,“一、二、三、四……

”我開始了數數,艱難地等待着天亮,時間老人今天走得可真慢!終於鬧鐘聲傳來,我迫不及待地大喊:“爸爸媽媽,出發!出發!”

這次,我竟然還不是第一個到達集合地點,看來比我還急的大有人在啊!他們不知昨晚睡得如何?一定是激動得徹夜未眠吧!就在我胡思亂想之際,老師的車到了。

又經過一個小時的.車程之後,我們終於到達目的地了。“哇塞!”大家幾乎是異口同聲地驚歎。一樓大廳金碧輝煌,就像五星級大酒店。“歡迎光臨,這邊請!”剛一進門,彬彬有禮、笑容可掬的服務員就把我們幾個男生帶入了男賓部。老師拿來了一些金燦燦的衣服,讓我們換上,哈!這一身真像皇上穿的大龍袍啊!穿上睡衣之後,我們先去用餐,哦!這就是自助餐廳,向左看,各種香噴噴的菜餚整齊地擺放着;向右看,蛋糕、水果、冰激凌機、爆米花機、飲料機、咖啡機、香腸機……真是應有盡有。我頓時胃口大開,狼吞虎嚥起來。

吃飽喝足後,我們來到了電影院,座椅還都是臥椅,躺在上面,蓋着被子,吃着爆米花,看着電影,還真是享受啊!最快樂的就是在運動室了。跑步機、啞鈴、檯球、乒乓球,我們玩得大汗淋漓,開心極了。

接下來,自然是來到於浴室泡澡。我深吸一口氣,潛入水底,等其他同學經過這兒時,我猛地鑽出水面,濺了他一臉水花。我們就這樣,你追我趕,玩起了水仗。

美好的時間總是那麼短暫,夕陽西下,我們要走了,我依依不捨地向這裏道別,也向我暑假班的朋友們道別。

讀《史記》有感11

今天,我讀了著名書籍《史記》裏面的一篇文章叫做《盛世英才司馬相如》,這篇文章讓我思緒萬千,回味無窮,因此,我才寫下來這篇有感。

這篇《盛世英才司馬相如》寫的是司馬相如喜歡文章辭賦,而漢景帝恰恰不喜歡辭賦,所以,司馬相如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也巧,樑孝王卻喜歡好口才的人,於是司馬相如便辭官去投奔樑孝王了。但是不久,樑孝王就去世了。直到後來,漢景帝看到了司馬相如寫的《子虛賦》時,才知道了司馬相如是個人才,便封他爲郎官。後來漢景帝死了,漢武帝即位的時候,司馬相如的.官越來越大,最後被任命爲“李文園林”,掌管漢景帝的陵園。還有些像司馬相如懷才不遇的例子,比如說:李白之所以會寫出《獨坐敬亭山》這首詩,是因爲李白感到自己懷才不遇,感到孤獨、寂寞之情,纔來到敬亭山對面的一座涼亭裏面與敬亭山對坐,才寫出了《獨坐敬亭山》。這篇《盛世英才司馬相如》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應該堅持向前,不論有什麼阻擋你向前的東西。

讀《史記》有感12

大家都知道《史記》這本書吧,這本書是由我國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所撰寫。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

史記裏記載了許多有趣的故事,我最喜歡的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故事。秦王嬴政十三歲便繼承了秦國王位,剛繼位時什麼也不懂,朝政由呂不韋、李斯等人把持,後來他逐漸掌握了實權。僅僅歷時十多年,便以勢如破竹之勢,先後消滅了國力不在秦國之下的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統一中國大業。秦王嬴政在統一六國後,把“王”改爲“皇帝”,這樣秦王嬴政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也就是秦始皇。

爲了方便管理,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貨幣和文字。歷史上著名的“焚書坑儒”也是秦始皇做的。後來秦始皇在出巡的.時候得了大病,臨終前想讓大兒子扶蘇繼位,可小兒子胡亥聯合趙高和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就這樣,胡亥成爲了秦朝的第二位皇帝。千古一帝秦始皇從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自古以來,對秦始皇的評價就褒貶不一。但是我很敬佩他,因爲的他的功績不可泯滅!

看完《史記》就彷彿看了一部宏偉的中國歷史巨片,深深地被裏面的歷史人物所吸引,也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不愧是被魯迅先生稱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啊!

讀《史記》有感13

《史記》是一部震古爍今的史家鉅著。太史公司馬遷以他的妙筆描繪了一個真實、凝重的世界。這個世界裏有傳說中帶着神祕色彩的五帝三王,有春秋戰國諸侯間不斷的征伐,有大秦帝國一統天下,有英雄輩出的楚漢爭雄,有意氣風發的大漢盛世。期間帝王諸候、謀臣良將、義士哲人,演繹着自己的獨特人生,連串成一幅長達三千年的歷史長卷。

他穿越千年時空,散發着奪目的光彩。歷代文人讀史有感,已著錄書懷,抒發出自己的感慨。項王兵敗垓下,引發後人惋惜,李清照就此寫下“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豪放詩句;秦始皇焚書坑儒,激起後人的`譏諷,章碣發出了“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元來不讀書”的感慨;賈誼懷才不遇,令不少讀書人產生共鳴,李商隱道出了”可惜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無奈。

作爲史書,《史記》開創了紀傳體,“其文直,其實垓,不虛美,不引惡”的精神廣爲後人流傳。魯迅先生曾平史記爲“史家無絕唱,無韻之離騒”。

《史記》這本書需要我們慢慢的去品味,才能體會出其中的經典。

讀《史記》有感14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一句評價道出了史記的文學地位之高,更點明瞭,從史記中蘊含的道理之多。品讀史家之絕唱,學會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讓我們從衛君與彌子瑕的故事開始,學會做一位美德青年。

看彌子瑕恃寵驕橫之初,學會爲人謙卑。彌子瑕年少貌美之時,有衛君的寵愛,這種無視規矩的行爲,將她的將來埋下了禍根。彌子瑕有了衛君的寵愛,於是竟然膽敢將自己吃過的桃子獻給君王。雖然這是二人嬉戲的把戲,但這種不尊敬他人的行爲,也暗示了彌子瑕凶多吉少的將來。品讀史記,我讀出了司馬遷對於恃寵驕橫之輩的譏諷,更讀出了司馬遷對於讀者的墩墩規勸,不恃寵驕橫,尊重規則,尊重他人。即使這是來自上千年前這份珍貴的聖人之訓,在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教育意義。在社會日益發達的時代,我們的各種物質條件都在不斷完善,可是我們個人品格的修養是否能夠與時俱進呢?這是我們所需要關心,需要探究的。

品讀史記,便很好地爲我們如何修養個人品格,做出了指點,教導我們如何修養美德。

讀史家絕唱學會尊重規則,尊重他人在歷史中學會修養一生謙謙君子之風,做大雅美德的青年。

看衛君只重視美色之爲人應多重德。衛君對於美麗的彌子瑕百般誇獎,但是待其人老珠黃後便開始翻舊賬。這樣的翻臉不認人的行爲,在現代也時常會發生,我們應當怎麼去面對呢?讀史記可知,應當再重視自身道德修養纔對,試想假如彌子瑕在駕車之前先請示君主,不過張口之勞,便免去偷偷駕君主之車的隱患,假如彌子瑕再重新摘得一個甜桃子,而不是獻上自己已經吃過的桃子,不過伸手之勞便可免除不敬君主之罪。這些都是簡單的舉止,但他們真的簡單嗎?我想不然。這些動作當然普通,但究其本源,這些簡單的動作,發自對於規則和對於他人的尊重是源自日常對於美德的`重視,倘若我們每一個人都做到了修養美德,那麼兩面三刀的僞君子們也就無法翻舊賬,倘若我們每一個人都重視自己內在美德的修養,那麼以德爲美的世風,也能夠洗去。

以美色示君,這樣始終是外在之美色之人的利器。

讀史家之絕唱,學會修身內斂,在與人交往之中,學會修養一顆拳拳清雅之心,做大雅美德青年。

身着素衣,卻心有錦緞。讀史記讓我們學會了做人的準則,知道了有了美德,即使自己外在不夠美麗,也可以擁有美好的生活。擁有了美德,就擁有了更有意義的人生。

品史家之絕唱,在語文的學習中,學會做一個美德青年!

讀《史記》有感15

劉邦,作爲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大家聽說過他不少故事。《漢書》說他:好酒及色;《史記》中也有“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的'說法。看來劉邦在當皇帝前,確實是貪酒好色的人。

另外劉邦還是個無賴。“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史記》)。劉邦車載着兒子女兒,楚兵追得急,他就把孩子推到車下去,滕公扶上來,他再推下去,反反覆覆好幾次。

“羽亦軍廣武相守,乃爲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亨太公。”漢王曰:“吾與若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爲兄弟,吾翁即汝翁。必欲亨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漢書》)項羽把劉太公放几案上說,如果不投降,就烹了他;劉邦說我與你項羽是兄弟,我的父親也是你父親,真要烹了他,分我一杯肉湯。是不是很無賴?

但劉邦是遊俠,漢書說樊噲“與高祖俱隱於芒碭山澤間”。“ 羽大怒,伏弩射中漢王”,“ 上擊布時,爲流矢所中”,《漢書》中劉邦兩次箭傷表明劉邦是個馬上皇帝,並且每次打仗都是衝鋒陷陣,弓弩能射多遠,大家都明白,如果他在後軍,也不會負傷。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就是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