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史部>史記>

讀《史記》有感集錦15篇

史記 閱讀(1.6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史記》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史記》有感集錦15篇

讀《史記》有感1

歷史是一面鏡子,從中我們能全面地看清自己。這是我讀了《史記》後最深切的感受。

《史記》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爲二十四之首這部史詩鉅著的作者便是後來成爲世人皆知的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司馬遷編寫《史記》的初衷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意思是說,重視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瞭解歷史變更的道理與規律,探求歷史是如何變化的,最終抒發自己對歷史的感慨。

剛開始讀我就愛不釋手了,心想:原來我們古老的中國名人軼事還真不少哩。其中的故事豐富,人物栩栩如生。有華夏民族的由來、堯舜禹的傳說、夏朝的建立。還有那暴虐的商紂王和英勇的周武王。不僅如此,書中還有無數名將英豪:善戰的衛青,驍勇的李廣......以及各方人才:神醫扁鵲,才子賈誼,文人相如,通史張賽......

其中最令我記憶猶新的是——將相之和,誓同生死,講的是趙國優秀的將領廉頗與上卿藺相如的故事。廉頗驍勇善戰,爲趙國打下了一片江山,趙王任命他爲上卿。藺相如本是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門客,趙慧王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秦國也想要,做了個交易。但卻找不到可以去回覆秦國的人,繆賢推薦了藺相如,藺相如用智謀和勇氣保全了和氏璧,最終“完璧歸趙”。做了大夫。後來又做了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不甘心位居他下揚言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藺相如此後處處避開廉頗。門客韓勃實在看不下去了,規勸藺相如。藺相如卻說:“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就是因爲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我不與廉頗爭鬥是爲趙國着想啊!”廉頗得知後,羞愧不已,揹着荊條來“負荊請罪”。 他們倆終於和好了成爲生死與共的朋友!

寬容是一種境界,爲他人着想,爲自己祖國着想更偉大。寬容的美德能夠震撼人心。寬容表示: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追究。有時我犯了一個小錯誤,媽媽心裏很清楚,並沒有指證我,罵我,而是透過另外一個事來告訴我這個不應該這樣做或道理。我以前喜歡邊看書邊看電視。爸爸說了我很多次,我不聽。媽媽有時會抽查我看書的情況,我總是支支吾吾。媽媽也愛看書,我也學她抽文中一些人物的對話問她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她一次性就描述出來了,我很慚愧。媽媽的寬容讓我明白做每件事都要一心一意,專心致志,否則便會沒效率,事半功倍。

《史記》教會我做事的道理,還領略了歷史的無限魅力,讀懂歷史,愛上歷史,從歷史人物身上學到知識,體驗到生活的真諦。

歷史如明鏡,照亮自己,照亮前程。

讀《史記》有感2

孫臏採取的減竈誘敵的計謀怎麼會騙過龐涓的呢?第一天十萬竈,第二天五萬,第三天還剩三萬。作爲一名有十幾年作戰經驗(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就隔了有十三年左右)的成名將領,龐涓不大可能這麼容易被騙,特別是在他知道孫臏能力並且吃過大虧的情況下,他不可能只通過三天的觀察就得出這種結論。而且,孫臏的做法也有點過頭了,哪有三天士兵就逃亡過大半的?齊軍的士氣再差也差不到這種地步。但是按《史記》的說法,龐涓確實中計了,這讓我很想不通。

《史記》中還說,馬陵伏擊戰發生在晚上。孫臏在樹皮上寫了“龐涓死於此樹之下”這幾個字,龐涓還要先點火才能看清楚寫了什麼。那我就想問,難道之前的夜行軍不需要照明嗎?怎麼到要看東西時纔想到了火把?更讓人迷惑不解的是,孫臏居然以龐涓的部隊點火把作爲發起進攻的.信號。難道他也知道龐涓夜行不需要燈火?古代行軍可能確實會有許多防備,但總不會讓自己看不清道路吧?

另外,龐涓死前所說“遂成豎子之名”也明顯是小說家之言,正如項羽與虞姬訣別時的對唱,這些都是不可信的。龐涓說此話,有誰能夠作證。能聽到這話的,估計也和他一起死在樹下了。

所以,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司馬遷在創作的時候不僅僅是一個史學家,更是一個文學家。我知道這是《史記》能夠壓倒其他同類作品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我還是想再問一下,作爲一本史學著作,《史記》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少?

讀《史記》有感3

這是一本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之間五百年的歷史,這是一本由司馬遷花費18年光陰寫成的書,這是一本記載了所有價值連城的文物如兵馬俑,西漢·玉舞人,三輪銅盤,這是一本寫的由被王朝統治5000年之間的歷史,這是一本······

我最深刻的一個故事是: 臥薪嚐膽 講的'是:當吳王赦免越王勾踐後,勾踐回國後,把苦膽掛在座位上,吃飯時舔舔苦膽。親自耕作,夫人織布,吃飯從未有葷菜,也從不穿華麗的衣服,對賢人謙卑有禮,招待的賓客熱情誠懇,救濟窮人與百姓同甘共苦。七年後,勾踐始終撫慰自己的士兵與百姓,尋機報復吳國。吳王因打了勝仗不管朝政,越國富足,吳國衰落。四年後越國攻打吳國,一次又一次,吳國疲憊不堪,越國大敗吳國。

我們做人應像勾踐一樣,失敗了再爬起來不要氣餒纔會成功。

我從這本書中知道了:我們公元幾百年前我們祖國的興旺;我從這本書中知道了:我們公元幾百年前我們祖國有許多愛國的人,有:鄭成功,司馬遷,陸游······我從這本書中知道了: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報答祖國的養育之恩。

讀《史記》有感4

今天,我看了一本史書,名字叫做《史記》,它使我思考了很久。

這本史書是“二十四史”(所有正史的統稱)之首,很多史學家的研究成果中都有它的一席之地。傳說這本史書的作者司馬遷,二十歲就遊歷四方,考古的同時還尋查古資料。然而,在他四十九時,漢武帝因“李陵事件”判了他宮刑,這在當時是奇恥大辱。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悲觀,而是更加發奮地編寫這部史書。終於,這本《史記》橫空出世,魯迅先生譽其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這本史書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與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文學、美學、天文、地理,甚至醫學占卜等方面。其中,我最喜歡看《孝文本紀》。

《孝文本紀》記述的是漢文帝的.所作所爲,其中處處是他寬仁的做法。如:他廢除了殘酷的肉刑;還親自下田耕種,與民同苦,與民同樂;他平時的生活也比較節儉,大部分時間都穿着粗布衣服,還不許宮中的裝飾過於華麗……像這樣的好事,漢文帝還做過很多很多。就連死後,他留下的遺詔內都提出不要過度哭喪。

看到這兒,我不禁想:連一個堂堂的九五之尊,宮裏堆金積玉,卻還是如此節儉,那我又有什麼資格浪費糧食與物資呢?還有,漢文帝非常愛民,那我又是否做到友善呢?《孝文本紀》值得我們每人深思一回。

《史記》,一部文學鉅著,藏着無數祕密,等着我們來探索。

讀《史記》有感5

翻看《史記》,不知怎麼,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的界限,將那些在歷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後,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此後的幾千年裏,這部偉大的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這個文人就是司馬遷,而這部無與倫比的史學著作就是《史記》。

司馬遷原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樣,讀過萬卷書,行過萬里路。然而命運的捉弄,使得他飽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備受屈辱。但值得讚歎的是,在那般惡劣的境況下,司馬遷爲了完成《史記》,忍辱奮進,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數倍心血,終於出色的完成了作爲一個史學家最頂尖的傑作——《史記》。單憑這一點,我就由衷地敬佩 司馬遷先生,他的執着,他的毅力,他的韌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樣受人景仰。

而最讓我感慨的是,《史記》中有其他史學家想都不敢想,寫都不敢寫的內容——對開國皇帝劉邦和當朝皇帝漢武帝的揭露及批判。記錄當朝皇帝的歷史已經是一些史學家不敢恭維的事了,更何況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負面的事蹟,這很容易就會招致殺身之禍。然而《史記》卻完完整整的將他們一一收入書中,犀利,深刻地把他們內心的隱祕剖析得十分清楚,讓我看到了最最真實的朝代,絕不帶半點阿諛奉承之味。這可是史無前例的啊。這也許正是《史記》爲何如此珍貴的原因所在。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裏曾多麼洶涌,多麼絢爛,我都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但他們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恆,他們將化爲炎黃子孫心中亙古的傳說。一切皆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在歷史的長河留下自己的影子,也許這也是一種榮耀吧。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

讀《史記》有感6

讀《史記》,緣於對莊周夢蝶的心心向往,起於對西楚項籍近乎盲目的崇拜。彼時少年意氣,總覺得男子此生立於天地間,若不能如項霸王一般橫絕宇內而絢爛璀璨,就應當像莊逍遙那般獨立世外而持竿不顧。

當年尚在井底,以爲天下不過方寸;當年劃地自封,以爲一步便能上了青天。

當年年少,尚未讀史。

那時候的高中啊,幾乎滿校園都是琅琅書聲,晨起讀詩詞,傍晚背英文,間或不過五分鐘的課間休息時間,也都大抵被拿來推演數理方程,幾乎每個人都顯得忙碌而充實,唯獨我,度過一節又一節令人呼呼欲睡的數學語文課之後,總會於課間坐在教室門口高居五樓的連廊扶欄之上,晃盪的雙腳下是離我十多米的花磚廣場,背後是不敢隨意靠近的甚或偶爾會驚呼出聲的同學和遠遠趕過來喝令我下來的班主任,可是班主任辦公室去多了便也和一次都不去的並沒有區別,我依舊會在課間坐在扶欄上,嘲笑着教室裏埋頭苦讀的好好學生,以此來彰顯我行我素的桀驁不羈的青春,讀後感《讀史記有感》。

當時看書不愛看正文愛看附錄,偶然間便看到了莊周夢蝶那一段,至今想來,仍然神往之至,我是夢中有蝴蝶還是蝴蝶夢中有了我,恍恍惚惚之間,我如夢如醒,朦朧中抓到一絲明悟,卻悄然而逝。

那一次,我開始想探究一人一蝶之史。

那之後一次考試,我從全班倒數變成了前十,其間辛苦並不爲其他,只是少年認爲,如此一來,日後若有人爲我著書立傳,當有"讀‘莊周夢蝶’而頓悟"這一段"佳話".

那以後,逐漸開始讀語文課本正文的我,第一次接觸到了《史記——項羽本紀》,當我一氣將並不完整的文字讀完之後,心中的震撼久不能平息,讓我始終無法稍稍忘卻的並非霸王面對氣勢滔天的秦皇車仗所言"彼可取而代之"的`豪情,亦非鉅鹿之地背水一戰而使諸將"無不膝行至轅門"的威霸,更非垓下死境突圍而出"所殺數十百人"的神勇,而是必死無奈下與虞姬的鐵血柔情,更是烏江有渡而不渡的小小固執。

千古獨此一霸王。

荒荒坤軸,悠悠天樞。江海桑田,明月千古。君莫語,君不見,長河滾滾,古今興亡皆塵土。

那個時代的戰場,你方唱罷我登場,將軍士卒沙場生而沙場死,多少枯骨?唯有西楚霸王項羽,騎烏騅,攜虞姬,一槍刺出,便把天下捅了個通透。

那一次,我開始想探究一朝一代之史。

那之後的每一次模擬大學聯考,我若不是全班第一那定就是第二,可我依舊每個課間都會坐在高高的扶欄上,做着那些所有人都認爲危險的動作,我依舊三天兩頭跑班主任辦公室,只是,這一回,班主任不再只是批評我,而是淡然笑着對我說:這學校,也許真需要你這種理想主義者。

我也是報之一笑,那時候我爲考試所付出的一切辛苦啊,其實也不爲其他,只是想着,日後當有顏面去面對鬢角漸白的父母,只是想着,讓這個死氣沉沉而美其名曰爲將來奮鬥的學校有一些生機。

我若有一槍,定要把那些刻板與過分現實的青春捅個通透。

我正式開始讀《史記》全書的時候,已經進了大學。

剛進大學那時候,只覺得天垂地闊在我眼前,崢嶸風華洋溢世界,我一時間竟然有些迷惘,世界之大已然超出我的想象,我不過是須彌芥子,又該何去何從?

世界太大,《史記》卻很小,於是我選擇先讀一讀《史記》吧,看一看莊子是怎樣的持竿不顧,看一看霸王是如何的千古無二,看一看那羣翻雲覆雨的人物,看一看那些興亡成土的歲月,看一看我,應該怎樣走出我的"史記".

那一晚,剛入夏,我捧書坐在陽臺窗前,檐外細雨濛濛,檐下燈光泱泱,暑熱之後,可沁人心脾的清涼陣陣撲面而來,宿舍內的兄弟談笑聲漸行漸遠,我觀史,入史,青山滄海、冰河蜃景盡皆入夢而來。

我看到堯舜祁天爲萬民求恩澤,我看到夏桀商紂酒池肉林中;我聽到大韶之樂上九霄,我聽到萬馬齊喑金戈鳴;有李耳騎着青牛悠然出關,有周家天下分崩離析,有秦皇橫掃六合,有漢王創業維艱;更有呂氏奇貨可居爲儲君,陶朱公千金散盡還復來;更有匹夫一怒刺帝王,有天子一怒血漂櫓。

洋洋乎世間百態,滾滾去青史東流。

我腦中轟鳴,瞬間山海退散,史書上零零散散的史事橫陳於眼前,恍然如一排座標點,每一點代表一個時代,代表一個典故,連點成線,則描述了多少人的一生?座標點連成的座標軸無窮無盡地延伸向遠方,我極目遠眺而不見邊際。

於是,我回頭:

身後竟亦是一條無窮無盡的座標軸——卻空無一物,不見哪怕只是一個座標點,我幡然大悟——走過才能成歷史,茫然無措的就只能在原點徘徊。

我輕輕合上《史記》,長舒出一口氣,歷史長河無窮盡,能付諸筆端不過兩三事,我輩觀史,又何嘗不是在觀己?我返身一步踏出,往着無限空白之軸獨行而去。

這世上本沒有史,人走過,才留下了《史記》啊。

生者百歲,相去幾何。歡樂苦短,憂愁實多。何如尊酒,日往煙蘿。花覆茅檐,疏雨相過。倒酒既盡,杖藜行歌。

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讀《史記》有感7

這個寒假我讀了《史記》。

這是一本能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着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爲之而改變。喜着主人公的喜,憂着主人公的憂,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爲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寫上面那些東西的小哥一看就沒讀過。作爲讀過的人,我就告訴你我的`感受吧。作爲一本紀傳體史書,文字確實優美,可是卻沒有什麼中心思想,也不可能有中心思想,因爲史書的作用就是如實記錄發生的事情,作者不應該摻雜自己的感情。當然,史記裏還是有司馬遷自己的情感在裏面的。寫史記讀後感,就好比寫數學課本讀後感,是沒有意義的,有意義的是單純一個篇章的讀後感,比如你讀過屈原賈生列傳,就可以爲屈原列傳寫一篇讀後感,抒發你讀過的感受,對文字的理解,對屈原的思考,和你心裏一些其他的想法。可是,倘若通讀全篇,你就會發現,對整本史記,你不會有一個整體的讀後感,史記這本書通過什麼事啦,反映了什麼中心啦,抒發了什麼感情啦,這些不會有。會有什麼呢?鄙人是理科生,不擅文辭,不會表達,您只要自己通讀一遍,就會有一個自己的想法。

要是不想讀,您就寫一些套話,什麼偉大的史學著作,什麼多少本紀多少世家,什麼什麼不用讀也知道的話。那篇例文像是國小生作品,您要是中學生或大學生,那就再加上點成熟的語言,篇幅拉成800字,找幾篇介紹史記的文章看看,基本就成。

讀《史記》有感8

今天,我讀了著名書籍《史記》裏面的一篇文章叫做《盛世英才司馬相如》,這篇文章讓我思緒萬千,回味無窮,因此,我才寫下來這篇有感。

這篇《盛世英才司馬相如》寫的是司馬相如喜歡文章辭賦,而漢景帝恰恰不喜歡辭賦,所以,司馬相如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也巧,樑孝王卻喜歡好口才的`人,於是司馬相如便辭官去投奔樑孝王了。但是不久,樑孝王就去世了。直到後來,漢景帝看到了司馬相如寫的《子虛賦》時,才知道了司馬相如是個人才,便封他爲郎官。後來漢景帝死了,漢武帝即位的時候,司馬相如的官越來越大,最後被任命爲“李文園林”,掌管漢景帝的陵園。還有些像司馬相如懷才不遇的例子,比如說:李白之所以會寫出《獨坐敬亭山》這首詩,是因爲李白感到自己懷才不遇,感到孤獨、寂寞之情,纔來到敬亭山對面的一座涼亭裏面與敬亭山對坐,才寫出了《獨坐敬亭山》。這篇《盛世英才司馬相如》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應該堅持向前,不論有什麼阻擋你向前的東西。

讀《史記》有感9

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顆蔚藍的星球叫——地球,在這顆星球的東方有一個古老的國度叫——中國,而我們就生活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

這個古老的國度擁有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歷史,而能記下一大半的只有司馬遷的《史記》,這本書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這三千年來的.歷史。當年黃帝大戰蚩尤取得勝利之後,華夏民族從此在大地上生息繁衍後代到了商朝,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商紂王了,到了商紂王這一代百姓苦不堪言終日身在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紂王的愛妃妲己還想出了把毒蛇放入深坑,誰不聽話就把他扔進蛇坑,被毒蛇活活咬死,把燒紅的鐵柱放在地上讓赤腳的人在上面行走,對於那些不遵從號令的人,就把他們放在烙柱上燙死或者燙傷,當時有許多諸侯,其中西伯侯的實力最大,妲己在紂王枕邊細語:“大王,五百諸侯中西伯侯的實力最大他很有可能會造反,大王您不得不防呀。”於是紂王就把姬昌關入牢中,他的大兒子伯邑考來救父,不料被奸妃妲己陷害,做成肉丸,然後騙姬昌說:“是鹿肉做成的丸子”就這樣姬昌把他兒子的肉給吃了下去,紂王和妲己知道了還哈哈大笑,大宴羣臣,姬昌會到西岐,舉兵伐紂,後來,中途病死,由二子姬發完成大業。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中國三千年的光輝歷史。

讀《史記》有感10

史記是一部偉大的歷史畫卷,在這部畫卷中可以看到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文明史。

這是一部說不盡的“史家之絕唱”。

在司馬遷筆下的每個人都栩栩如生,他也將自己的看法融入這本書中,他飽含熱情地歌頌了賢君敬畏上天,修行德政,爲民謀利的.歷史業績;又無情地貶抑了昏君的剛愎自用,拒諫飾非,荒淫無度,迫害忠良,殘害百姓的暴行,情節跌宕起伏,讓人回味無窮。

讀《史記》使我認識了爲國駐守邊疆,上戰場多次的衛青,霍去病;生靈塗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危難中,無所畏懼的藺相如;流亡在外卻終登皇位的重耳……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着我。

讀《史記》有感11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屹立在茫茫大海中的燈塔。我就特別的喜愛讀書,因爲讀書可以讓我變成一個知識淵博的人。

媽媽在暑假期間給我買了一本青少版的《史記》故事,讀完之後,我受益匪淺。

《史記》這本書是我國第一部偉大的紀傳體通史,體現着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作者司馬遷忍辱負重,瑾承家學,以入木三分的洞察力和兼筆直書的責任感,寫作了偉大的《史記》。它恰當的`評價了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再現了當時波瀾壯闊的社會歷史畫面。被魯迅先生稱其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騒。”

讀《史記》有感12

中國古代的文學家司馬遷最得意的作品便《史記》了。這本書記載了從“上古五帝”到張騫出使西域的中國歷史。史中華文學的瑰寶,更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象徵。近日,媽媽便推薦我讀了這本書。

能不能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引人入勝,使我陶醉其中,流連忘返。其中最吸引我的`是《趙氏孤兒》的故事。

屠岸賈與趙盾同朝爲官,可屠岸賈是個十足的大奸臣,經常詆譭趙盾。如今趙盾的兒子朔娶了晉王的姐姐爲妻,屠岸賈見趙家又與王世成了親家,更是爐火燃胸。晉景公執政期,屠岸賈擅自帶領一些士兵襲擊了趙家,滅了趙氏全族。不久,趙朔的遺腹子——趙武出生了。當屠岸賈得到消息,帶人來宮裏搜查時,被藏起來的嬰兒一聲也沒出,才逃過了這一劫。後來,趙朔的好友公孫杵臼和程嬰設計將趙武救出,公孫杵臼找來一個小嬰兒冒充趙武,演戲迷惑屠岸賈,甘願被殺害;另一邊的程嬰則帶着真正的趙武隱居深山,受盡千辛萬苦將趙武撫養成人。後來,韓闕把此事告訴了晉王,晉王極受感動,便滅了屠岸賈全族,把把原本屬於趙家的土地賜給了趙武。

這個故事使我極受感動。公孫杵臼爲了趙武自甘死去;程嬰既要頂着“不仁不義”的罵名,還要帶着趙武,遠離家鄉,隱居深山,時刻提防着屠岸賈,辛辛苦苦把一個小嬰兒撫養成人。他們的所作所爲,不僅僅是爲趙盾、趙朔報仇雪恨,使趙氏子孫繁榮昌盛,更重要的是不違背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儘自己的所能去幫助一個有困難的人。

《趙氏孤兒》的故事使我懂得了,做人要有善心,積極熱心地去幫助有需要、有困難的人,只要活在這個世界上就要問心無愧。如果世界上多一些像公孫杵臼和程嬰這樣甘願爲朋友兩肋插刀的善良人,少一些像屠岸賈這樣懷有嫉妒心、險惡、奸詐、殺人不眨眼的小人,該有多好!

讀《史記》有感13

中國文學家魯迅曾經說過: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寒假裏,我讀了史記,彷彿看到了野心未泯的龐涓,樂於助人的信陵君,百步穿楊的李廣……

《史記》中有一個故事讓我非常喜愛。那是項羽的故事。項羽他十分驕傲自滿,目中無人,自以爲可以取代秦始皇,而且他總是不聽別人的勸告,最終死在了東城。他還不知道他錯在哪兒,仍給自己找藉口:這是天意,並不是自己用兵的失誤。但項羽身上有一種精神值得我學習:他在東城決戰的時候,寧可死在戰場上,也絕不當逃兵溜回江東。李清照曾經說過:“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讀完《史記》,我懂了許多,從信陵君的故事中讓我懂了:如果你想要更多的同伴,就必須樂於助人,待人溫和,當朋友有危險的時候會爲同伴出謀劃

策。從項羽的故事讓我想到了自己:有好幾次我在做數學題的時候,碰到了一些攔路虎,我並沒有絞盡腦汁去思考,而是當個可恥的逃兵,直接跳過去了,甚至可能我連題目也沒讀清。讀了項羽的故事後,我回想起來,真愧疚呀!

《史記》中有許多愛國的偉人,每個人的`愛國方式都不一樣。我們既不能像屈原那樣國亡就投江自盡,也不能像子貢那樣憑着三寸不爛金舌影響七國的發展然後以此拯救魯國,但我們可以從小事做起,譬如:不隨地吐痰,不亂丟垃圾,少用一次性筷子,少用餐巾紙,建議隨身攜帶手帕,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這些看起來像是小事,但如果大家都做到的話,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們國家也會因此變得更加強大。

讀了《史記》,不僅豐富了我的視野,還拓展了我的課外知識,更讓我對歷史有了濃厚的興趣,這可真是“書中自有顏如玉”。

讀《史記》有感14

大家都知道《史記》這本書吧,這本書是由我國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所撰寫。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

史記裏記載了許多有趣的故事,我最喜歡的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故事。秦王嬴政十三歲便繼承了秦國王位,剛繼位時什麼也不懂,朝政由呂不韋、李斯等人把持,後來他逐漸掌握了實權。僅僅歷時十多年,便以勢如破竹之勢,先後消滅了國力不在秦國之下的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統一中國大業。秦王嬴政在統一六國後,把“王”改爲“皇帝”,這樣秦王嬴政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也就是秦始皇。

爲了方便管理,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貨幣和文字。歷史上著名的“焚書坑儒”也是秦始皇做的。後來秦始皇在出巡的時候得了大病,臨終前想讓大兒子扶蘇繼位,可小兒子胡亥聯合趙高和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就這樣,胡亥成爲了秦朝的第二位皇帝。千古一帝秦始皇從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自古以來,對秦始皇的評價就褒貶不一。但是我很敬佩他,因爲的他的`功績不可泯滅!

看完《史記》就彷彿看了一部宏偉的中國歷史巨片,深深地被裏面的歷史人物所吸引,也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不愧是被魯迅先生稱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啊!

讀《史記》有感15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史記》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今日得閒有幸瞻閱,吾輩深以爲然,可惜鉅著洪篇,倘若要一一道來,可謂是蛤蟆吞天,只得輕擷一二,雖說不解其中三昧,但也稍稍有些想法,或是博諸位一笑,或是與君共勉,且聽我慢慢道來。

《史記·高祖本紀》中劉邦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爲我擒也。"單打獨鬥永遠敵不過團隊作戰,這就是"仁而愛人"的項羽最終卻敗"慢有侮人"的劉邦之手的根本原因。萬物一理,市立醫院在經營發展的過程中也絕對不是隻靠一個人或者一個科室就能支撐的起來的。經營發展和成就帝業一樣,個人的能力在集體的力量面前只能說是很有限的,我認爲建設互補型團隊,聯動相關科室,流程化服務纔是市立醫院發展的方向。文負其責,武盡其能,文武同心輔佐方可成就帝業,放在醫院身上則是,各科室齊頭並進,在集團的指揮下每一個成員連結成爲榮辱與共的整體,才能事半功倍,在發展壯大的道路上一日千里。

身爲醫者,既然拿起《史記》自然不得不說名醫扁鵲。扁鵲三見蔡桓公示君有疾,蔡桓公不以爲意,最終身亡。通讀此篇,此事雖錯在桓侯本人,但是反觀扁鵲,也着實有不當之處。原文有書"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入朝見,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謂左右曰:‘醫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爲功。’",可見在第一次見到蔡桓公的時候,蔡桓公就對扁鵲產生了不信任的情緒,而這種情緒影響了他接下來的判斷,導致後文扁鵲再三提醒蔡桓公的時候,蔡桓公依然不信任他,那麼爲什麼蔡桓公會產生這樣的情緒呢?無非是扁鵲在第一次與蔡桓公的交流過程中就產生了問題,並且扁鵲並沒有積極地去解決,而是徑自離開,爲之後的一切埋下了伏筆。從現在的看來,扁鵲是一名醫生,而蔡桓公是一名患者,這件事明顯便是醫患溝通不暢導致的一系列事件。醫院是依託患者存在的,一份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在當今醫患關係愈加緊張的社會背景下是成爲一名合格醫生必不可少的因素。良好的醫患溝通可以得到準確的.第一手患者資料,可以更快速的瞭解到疾病的進程,做出更爲準確的診斷和治療,這是進行醫療操作,保證醫療質量的前提,也是每一名市立醫院醫生都必須身體力行的準則。只有走進了患者的心靈,才能成爲患者的朋友,才能做到一次爲醫,終身爲友,才能讓市立醫院更好的成長。

《史記》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篇恢弘鉅著,忍辱負重,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捨生取義,赴湯蹈火的犧牲精神,立志高遠,不卑不亢的自尊精神,每一種精神都在它所展現的人物身上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當年的一幕幕被定格在這字裏行間。《史記》的博大精深國人至今尚不能說是完全參透,我也只是略知皮毛而已,而今倉促拜讀之下,有感而發,做一打油詩以娛大衆:漫漫長夜月當空,揮毫碧血繪諸雄,多少王朝終歸土,千年猶記太史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