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史部>史記>

《史記》的讀後感集合15篇

史記 閱讀(2.57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史記》的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史記》的讀後感集合15篇

《史記》的讀後感1

《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本記傳體通史,並且是司馬遷走遍大江南北,經受了各種打擊,嘔心瀝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曠世鉅作。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時代中各領域英雄豪傑和記載國內外少數民族的“列傳”,是它讓我感受到了歷代英雄人物的氣概與豪邁。

比如說列傳中的“刺客列傳”裏的聶政、荊軻等人。以前,我認爲刺客可是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明白搞偷襲的人,但史記上的敘述,讓我明白,有些刺客是不僅僅仗義疏財、劫富濟貧,並且對君子赤膽忠心,像有些爲了自我的國家去行刺君王,是冒着生命危險的,隨時都有可能被處死,真可謂是有去無歸。雖然如此,但他們依然一心爲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更有那之後身中八劍卻仍一心想着太子丹,這就是他們的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在《史記》裏,我認識智勇雙全的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陳軫,少年有爲的孟嘗君,錯失良才的魏惠王,貪利失地的楚懷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不從濁流的屈原

屈原是楚國著名的大詩人,他知識十分淵博,口才也很好,無論是對外交際,還是管理內政,他都能處理得有條不紊,楚懷王很賞識他。可是,屈原的才華受到了上官大夫的嫉妒,只要一有機會他就在楚懷王面前造謠生事,楚懷王聽得多了,也就信以爲真,漸漸地疏遠了屈原。德才兼備又清高孤傲的.屈原,懷着悲憤的心境,寫下了長詩《離騷》,多年來屈原報國的願望未能實現,最終跳進汨羅江自盡了。

讀了《史記》後我才明白,原先在古代所謂的“品行不正”也大多都僅僅是“行”不正而“品”正,他們一心只爲王,他們如果沒有那“品”不正的王,必須是英雄,這讓我深刻的瞭解到了一個決策者的重要性。包括屈原等人在內,都是因爲社會腐敗、墮落的現象,導致有些人只想着個人利益,纔會讓那些真正爲國家着想的忠臣落到悲慘的下場,也許在古代,皇權纔是最重要的吧……

《史記》的讀後感2

剛剛讀完了《童年》,就迎來了新的一本書——《史記》。

《史記》是我國漢代著名文學家司馬遷所著,記載了從軒轅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三千多年的歷史變遷。涉及了哲學、政治、文學以及人類思想活動等方面內容。所記載的人物廣範,有貴族、刺客、遊客、隱士、文學家、經濟家和軍事家等,幫助人們從全新的角度去考察歷史、感受歷史。

《史記》還記載了許多個性鮮活的人物,如勇敢的刺客荊軻、可憐的趙氏孤兒、忠誠的漢代飛將軍李廣和荒淫殘暴的商紂王,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漢代飛將軍李廣。

《水滸傳》中的射箭高手花榮,他的綽號就叫“小李廣”。李廣是被稱爲“漢代飛將軍”的一名射箭手,專門射殺匈奴,要麼不射,被活捉;要麼射,被射死,從未曾失手過。有一着古詩《塞下曲》中寫了李廣射虎的事,“林暗草驚,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當中李廣夜晚駢森林裏搜尋匈奴,忽然聽見林子裏傳來一陣風聲,他誤認爲老虎來了,就換弓搭箭,“嗖”的一聲射過去,士兵去尋找那支箭時,在一塊大岩石的一端,箭頭已深深扎進石頭裏。匈奴們知道這事後,只要聽到他的名字就害怕得不知所措。

李廣六十歲時,率領一支軍隊去攻打匈奴,但因水土不服,又遭圍攻,加上地形不熟,因此他們迷路了,被匈奴團團圍住,進退兩難。他好不容易從包圍中逃出。有八百人投降,造成損失很大。之後李廣在臨死前,對幕府的人說:“校尉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了路。我李廣一生與匈奴作戰,大上戰爭有七十多場,可是今天又被大將軍調往東路,不僅繞遠,還時時迷路,我已六十歲,不能再受小人的`侮辱。”說完,就拔刀自刎了。這個故事寫的李廣的忠誠,是個有責任心的人。

《史記》這本書講述了生動的歷史故事,借鑑歷史,可以使我們瞭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從歷史故事中啓發心靈。

《史記》的讀後感3

這幾天,我讀了《史記故事》這本書得第一章——五帝的故事。

這章主要講了五帝;炎帝、黃帝、唐堯、虞舜、大禹的故事。炎帝和黃帝是華夏民族的祖先,他們都是生活在遠古時代。那時,還沒有像今天這樣完善的文字符號系統,人們記述歷史都是靠口頭相傳,炎帝和黃帝的神奇故事就是人們一代又一代口頭相傳下來的。

其中,我最喜歡炎帝了。炎帝不但聰明伶俐,而且充滿愛心,關心人們的生活,全心全意的幫助別人。部落裏的`人也關心他尊重他,並推選他爲首領。

一天,炎帝看見許多小鳥在地上啄食着什麼,他過去一看,原來是些細小的植物種子。他拾起幾顆種子放在嘴裏咀嚼,味道甘甜可口。炎帝想:”既然小鳥能靠這種子活下去,人爲什麼不能用它來充飢呢?“於是,他把這些種子收集起來種在地裏?——這就是我們現在吃到的小米。爲了感謝炎帝對農業生產發展的貢獻,人們都尊稱他爲神農氏。神農氏爲了幫助人們獲取更多的食物,又開始遠涉高山大河,遍嘗各種植物,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神農嘗百草“。他發現許多植物中,有很多是可以食用的,有的甚至有治病的功能。他在嘗百草中多次吃了有毒的植物,幸虧及時找到解藥,才掙脫了死神的魔掌。他告訴人們這些草不能吃,提醒人們注意。最後,他嚐到了一種名叫斷腸草的劇毒植物,無藥可救。神農氏不幸去世了。

神農氏爲了人們的利益,歷盡艱辛,不辭勞苦,並因此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這種精神永遠受到後人的敬仰。

當然,其他四位也都是好皇帝:軒轅黃帝平息了戰亂,統一了天下,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唐堯關心百姓疾苦,選賢任能,勤勞國事;虞舜仁義賢明,謙和有禮;大禹爲治理水患,三過家門而不入……

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都爲華夏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的精神永世長存。讀了他們的故事,我爲有這樣的祖先而自豪,以自己是炎黃子孫而感到驕傲!

《史記》的讀後感4

《史記》看完,要寫份讀後感,然而,讀完跨度太長,記不起來都看了些什麼,只依稀記得些少,模糊地有些記憶。

讀完整部書,到最後太吏公自序,本來有些不想再看,看完才知道,所有全書的線索都在最後一篇。他寫完整部書,然後在自序作總結,整部書的架構一目瞭然,對整部書又多一份瞭解,然後,恍然大悟,他寫這部書的線索,年份編排,從最早開始的三皇五帝到當代朝庭,按朝庭年份從早到晚一個一個地往後列,終於明白一開始讀的時候懵懂不清,怎麼讀起來感覺混亂的原因,原來是自己對歷史太陌生。整部書井井有條地編排出來,因爲我們對人物朝代太陌生,讀起來對時間,人物有顛倒的錯覺,讀熟後就不會了,特別是讀到後面自序就更知道整部書是怎麼按年份排下來的.,計劃再讀幾次。

讀到最後的自序,看看太史公記錄人物的原因,都是因爲各人有自己的過人之處,對世人有貢獻而記錄他們,以讓後人銘記,但是也是因爲他們的後人不濟,過於奢侈或者違背天道自然規律而滅亡,也應了那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老子《道德經》也是看透社會變化,根據天道自然規律變化來寫,警醒世人,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吸取精華,修身養性,切勿因貪婪而違失本性,違背自然天道,但是,又有多少人懂得自然天道?萬事萬物,人生於世,都要順應天道自然,就如《孟子》所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細細讀來,越讀得多經典,就越想讀經典,對人生事物越是瞭然於心。

《道德經》寫於《史記》之前,老子年代,還沒經歷秦國的焚書坑儒,很多史書,包括歷代歷史人物變化,他都清楚,而寫就《道德經》,後人的書都是依據前人的著作立命,查閱資料文獻寫就,讀《道德經》,能讀懂就等於懂了半個宇宙規律。

《史記》似乎是證明《道德經》的著作。每一家世家,每一個人物,每一個朝代,都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更替,沒有例外。

《史記》的讀後感5

寒假裏,我看了許多書,從《三國演義》中見證歷史的金戈鐵馬;從《水滸傳》中聽到梁山好漢的振臂吶喊;從《西遊記》中觸摸神奇;從《狼王傳》中感懷悲壯;從《魯濱遜漂流記》中感受堅韌和勇氣;從《一千零一夜》中領悟智慧……但我最喜歡的要算青少年版新課標《史記故事》了。它所選的故事都是漢朝司馬遷着《史記》中的精華。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學的開山鼻祖,他開創了一種新的文學題材——紀傳體。在學過的許多成語故事中,比如“臥薪嚐膽”、“田忌賽馬”、“圍魏救趙”、“破釜沉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毛遂自薦”、“完璧歸趙”等等,在這本書裏面都有,這些故事不僅精彩有趣,而且還爲我打開了瞭解歷史,增長知識的一扇大門。

在《史記故事》中,我最喜歡“臥薪嚐膽”。越王勾踐不忘亡國之痛,在受盡屈辱,經過多年的磨礪之後,終於使越國強盛起來,打敗了吳國。正因爲越王的艱苦奮鬥,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這個故事對我的學習有很大的啓示,任何成績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不斷的'艱苦努力。

《史記故事》還讓我熟悉了許許多多的歷史人物。如華夏始祖黃帝軒轅、聰明的晏子、文武雙全的伍子胥、善用兵計的孫武、神醫扁鵲,還有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秦始皇。像飛將軍李廣,愛兵如子保衛國土,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人民的愛戴。而我最佩服的人是愛國詩人屈原,他學識淵博,爲了抒發自己心中的抑鬱和愛國情懷,寫下了名垂千古的《離騷》。最後他因爲國家頹敗,報國無望投汨羅江而死。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屈原,每年在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包糉子投在河中,爲了不讓魚蝦吃他的身體。()端午節現已成爲國家法定節日哦。

《史記故事》真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值得一看的好書。這本書不但弘揚了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讓我們從小就瞭解中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而且告訴了我們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退縮,不放棄,勇往直前,才能實現富裕、和諧、美麗中國夢!

《史記》的讀後感6

分享的書籍是史記,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錄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年的歷史(包括哲學,政治,經濟,軍事等〉。

本書一共有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本紀:主要寫了中國古代紀傳體史書中門的帝王傳記。表:這個藝術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是傳輸敘述的聯絡和補充。可以這樣說,他是傳本書的精華。以表格這樣最簡明的形式,記敘了某一時期的歷史,人物,揭示了古今意思的變化規律。世家:有封地、有爵位(周朝舊制公、侯、伯、子、男)、能夠世代繼承,這一類就是世家。列傳:一般用以記述帝皇以外的人物事件,(凡侯王而能世襲的《史記》原列入“世家”後代的紀傳體史書則取消“世家"一類,統稱爲“列傳")。

再看《典籍裏的中國》的`時候。就對《史記》有了充分的瞭解。然後自己也買了。分享一下我所學到的東西。

一、《史記》是司馬遷爲了繼承父親司馬淡編訂的史書遺志。因爲司馬世代爲史官,司馬淡,一心繼承先人久絕的世業一一太史今,重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二、司馬遷想繼承《春秋》的精神。以道以,撥亂世,反之正。可見司馬遷,對“春秋之義”和“春秋筆法”心儀已久,這是他要殘城孔子的爭議,秉承《春秋》褒貶精神,最後寫成了史記。三、司馬遷要肩負史家的責任。查閱資料,我才發現,“太史今”只是俸祿六百石的小官,職責僅在於管理圖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記錄上代乃當代事情,並無薯述的責任。爲了家族,司馬遷,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往事“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寫完了《史記》。

《史記》我會認真閱讀,可以在這本書上學到很多的知識和故事,今後我也爲了家族的榮譽,不斷的努力。

《史記》的讀後感7

孫臏是《孫子兵法》的作者就是孫武的後人,號稱“兵學亞聖”,是春秋戰國發展時期中國傑出的軍事家。但是他的一生都是命運也是坎坷,由於我們自己的才華被同門師兄弟龐涓所嫉妒,被龐涓陷害挖掉膝蓋骨,失去了進行雙腳。我想,此時的孫臏認爲除了學生身體的疼痛,更嚴重的`是心靈的創傷。但是對於一個企業無法正常站立工作的人,卻能夠在戰場上可以指揮關係億萬勞動大軍,成爲了國家傑出的軍事家,依靠的是他堅強的毅力和足智多謀的才華。

在這個故事中,讓我欣賞孫斌的戰爭策略。 例如,“賽馬”,孫繼讓田忌使用劣馬和對方的優馬比;使用第二馬和對方的中馬比;使用中間馬和對方的下馬比,使田忌只失去第一輪。 還有一個著名的“魏救趙”,孫斌說:“想解開亂七八糟的東西,不能拉周圍;在一旁勸說,不能說服加入。 避現實,出其不意,一旦形式發生變化,問題自然會得到解決。 最後,田忌將軍採用了孫斌的策略。 用魏出兵攻打趙肯定派出了精銳部隊,而留在國內則是老弱病殘的推理。 魏國精銳部隊聽到這個消息,立即返回救國。 就這樣,不僅解決了趙構圍攻的危機,還讓魏無羨逃跑,一舉兩得。 從這些策略中可以看出,孫是一個足智多謀,精通軍事的師。 在最後的“馬嶺之戰”中,孫斌仍然用高超的戰術來陷害他的敵人龐娟殲滅,萬箭復仇。

作者進行最後一個寫到,當太史公司馬遷經濟遭受宮刑時,不願意選擇苟活在世,是孫臏認爲這類主要人物的故事可以激勵了他,讓他勇敢地活下來,最後完成了《史記》的寫作。

讀完這個故事我有兩種很深的感受: 第一,當我們遭遇挫折時,千萬不要放棄自己,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其次,《史記》真的很有趣,這本書不僅可以學到很多智能超人的戰略故事,還有很多好的人物故事值得我學習。

《史記》的讀後感8

《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本記傳體通史,而且是司馬遷走遍大江南北,經受了各種打擊,嘔心瀝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曠世鉅作。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撰寫時代中各領域英雄豪傑和記載國內外少數民族的“列傳”,是它讓我感受到了歷代英雄人物的氣概與豪邁。

比如說列傳中的“刺客列傳”裏的聶政、荊軻等人。以前,我認爲刺客不過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襲的人,但史記上的敘述,讓我明白,有些刺客是不僅仗義疏財、劫富濟貧,而且對君子赤膽忠心,像有些爲了自己的國家去行刺君王,是冒着生命危險的,隨時都有可能被處死,真可謂是有去無回。雖然如此,但他們依然一心爲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更有那後來身中八劍卻仍一心想着太子丹,這就是他們的'赤膽忠心的表現。

在《史記》裏,我認識智勇雙全的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陳軫,少年有爲的孟嘗君,錯失良才的魏惠王,貪利失地的楚懷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不從濁流的屈原。

屈原是楚國的大詩人,他知識非常淵博,口才也很好,無論是對外交際,還是管理內政,他都能處理得有條不紊,楚懷王很賞識他。可是,屈原的才華受到了上官大夫的嫉妒,只要一有機會他就在楚懷王面前造謠生事,楚懷王聽得多了,也就信以爲真,漸漸地疏遠了屈原。德才兼備又清高孤傲的屈原,懷着悲憤的心情,寫下了長詩《離騷》,多年來屈原報國的願望未能實現,最終跳進汨羅江自盡了。

讀了《史記》後我才明白,原來在古代所謂的“品行不正”也大多都僅僅是“行”不正而“品”正,他們一心只爲王,他們如果沒有那“品”不正的王,一定是英雄,這讓我深刻地瞭解到了一個決策者的重要性。包括屈原等人在內,都是因爲墮落的現象,導致有些人只想着個人利益,纔會讓那些真正爲國家着想的忠臣落到悲慘的下場,也許在古代,皇權纔是最重要的吧……

《史記》的讀後感9

寒假裏,我讀了許多書,其中,對我感觸比較深的還是《白話史記》——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紀轉體通史。

《白話史記》的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最初沒有固定名稱,一般稱爲《太史公書》。“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只是美稱。

《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就是出自《史記》中的《周本紀》。《周本紀》講了:有個人叫棄,她的母親是邰氏的女兒,叫姜原。由於姜原出門到野外,看到巨人的足跡,就想用腳踩踩巨人的足跡。一踩上巨人的足跡,就感到身子一震,好像懷孕了一樣。日後就生下了個兒子。姜原認爲很不吉利,想把他扔掉。可無論扔到哪裏,都有動物幫助他。姜原認爲他很神異,就養大他。因爲最初想拋棄他,所以給他取名叫棄。棄的後代有個叫姬昌的',他敬重長輩,慈愛晚輩,對待手下的人也很好,於是就有許多才士歸附他。

後來因爲紂王倒行逆施,貪戀財色,在姬昌的帶領下,百姓推翻了紂王的統治,建立了周朝。可最後還是由於周幽王爲了博褒姒一笑,聽從了一個大臣的荒唐意見,點燃烽火,讓大臣們匆忙跑來,卻發現什麼事也沒有,終於讓褒姒笑了出來。周幽王很高興,還賞賜了那個大臣。可是有一次,敵人真的來了。雖然周幽王及時點燃了烽火,可是大臣們不相信,沒有及時救援,使周朝從此滅亡了。

我覺得裏面的姬昌是個真正的君子,可週幽王很糊塗,爲了讓褒姒笑一笑,賠上了整個周朝。先輩辛辛苦苦創下的基業,就這樣稀裏糊塗地被葬送了。

其實,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和它相類似的例子。有些年輕人,不好好生活,不好好學習,抵不住電腦遊戲的誘惑,經常花錢去上網,然後導致上網成癮,一有錢就去上網。經常上網不僅弄垮了身子,還傷害視力。沒錢時,還會去偷錢、搶錢,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史記》的讀後感10

作爲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學習和參考的典範,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必修課。讀後感與其看做是種作業還不如看做是一次對於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欄目爲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讀後感資料,希望大家在這裏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史記》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史記讀後感。《史記》中對古代優秀任務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對醜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現了一個爲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善良,肯爲別人付出。他治理了九條河流,爲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改變大自然的雄心壯志。我還從趙氏孤兒,塑造了忠臣程嬰和公孫杵同奸臣屠岸賈鬥志鬥勇的故事。讓我們感動於忠誠、善良、正義;鄙視邪惡,痛恨不忠不義。其中的《武王滅紂》通過文王和武王用他們的仁義、善良爲民造福,讓百姓安居樂業,和紂王的殘暴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他們。《陳勝吳廣》的故事謳歌了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帶領奴隸推翻秦朝的暴政。陳勝從起義到犧牲只有6個月,然而他點燃的反秦之火越燒越旺。《飛將軍李廣》寫的是飛將軍李廣愛兵如子抵抗匈奴進犯,保衛國土,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人民的愛戴……

司馬遷在忍辱負重的情況下寫完了《史記》,那是多大的痛苦!這是因爲他有強烈的責任感,他才能繼續堅持王若琳下去。沒有了責任感,任何事情都無法很好完成。

試想想,如果校長沒有責任感,我們的學校會是什麼樣子?如果老師沒有責任感,我們的班級又會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即使做一個小小的班幹部,也要有責任心,盡職盡責幫助老師分擔工作,幫助同學。如果連這一點點責任感都沒有,將來怎麼可能成爲棟樑之材?

爲了自己、爲了社會,讓我們從小做起,從現在就開始培養自己的責任心吧!

《史記》的讀後感11

司馬遷把項羽寫得如此強悍,歷來有兩個說法,一說是將漢高祖死敵寫進本紀,是發泄對漢武帝的不滿,二說是司馬遷由於身遭大不幸,強悍如項羽這樣的猛男,自然而然激起了太史公的崇拜。

要知道一個人的實力,就要看他對手的實力。所以把項羽寫強一點,不會影響漢高祖的光輝形象,反而通過這一點,更顯得高祖實力非凡,成爲九五之尊也是衆望所歸。

楚漢相爭,應該是中國歷史舞臺上第一次純智力與純武力爭奪天下。最後的結局,也證明了大腦遠勝於拳腳。

項羽用過的計,似乎只有一個“破釜沉舟”,但照我看來,與其說這是一條計,還不如說是項羽的率性而爲。韓信的“背水一戰”,那纔是計謀。只知屠城坑降卒的項羽,其謀略智慧,也許遠遠不及外黃城那個十三歲的孩子,更不要說深諳帝王之術的劉邦了。

劉邦和項羽,這兩個人,從道德角度很難說哪一個更好一點。一個是爲了天下可以置老子於不顧的流氓,一個是殺殺殺殺殺殺殺的西楚霸王。一個詐,一個暴,這兩個人,你會喜歡哪一個?更多人包括易安居士李清照卻對楚霸王更加青睞。“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位婉約女子能寫出如此擲地有聲的`詩句,不能不說楚霸王感染力之強。

項羽感染後人的,是他的悲劇美。征戰八年,一生經歷七十餘戰的武將,僅僅遭受了第一次失敗,卻徹底失去了一切。但這一敗,項羽敗得很瀟灑。當身邊僅餘二十八騎時,剛過而立之年的項羽似乎已經知了天命,“天亡我,非戰之罪”,這最後一戰,更要戰得漂亮,戰得從容。

於是,戰到烏江……

天下苦秦久矣。”當項羽和劉邦們都不再以農民起義領袖的身份廝殺時,他們是不是還記得這句曾經流傳以久的牢騷話。這句牢騷,陳涉吳廣說過,我想,項羽劉邦們一定也說過。當項羽在故人呂馬童面前自刎時,當劉邦登上帝位創下四百年漢家江山時,他們也許會感慨,天下終究不是天下人的天下。

《史記》的讀後感12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從上學時期知道有史記一書,但是沒有勇氣開始閱讀,藉着這次共讀正式接觸到史記,讓我對司馬遷的文學修養感到欽佩,而通過史記我對黃帝到漢武帝這段時間的歷史和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也改變了我原來從歷史課本中學到的淺嘗輒止的知識的看法。

01、化解了對焚書坑儒的偏見

焚書是受當時的統治需要做出的決定,且並不是焚燬所有的書籍,所焚燬書籍主要是詩書等諸子百家的書籍,保留了醫藥、種植等書籍。

坑儒所坑殺的人是參與動亂的儒生,並不是所有的讀書人。

雖然焚書坑儒這個決定讓我們失去了珍貴的書籍,阻斷了文學的發展,降低了人民的教育水平,但對於當時的統治者來說是一個維護王朝的政治手段,並非原先我所以爲的單純的昏聵的行動。

02、學習神醫扁鵲的智慧

扁鵲在醫學上取得了極高的成就,爲後世的醫學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他將這份敏銳的'洞察力運用到了爲人處世上,在行走各國時能因時制宜的改變診斷策略,在爲諸侯治病時能根據對時事的判斷對症下藥,值得我們學習。

03、瞭解遊說闖天下的張儀、蘇秦

時勢造英雄,在當時戰亂紛爭的時代,張儀、蘇秦通過周遊列國做說客闖出了一片天地,深刻的洞悉了時局,給諸國分析國之優劣,情商、說商之高讓不善言辭的我歎服。

04、見證漢高祖的高光時刻

史記讓我瞭解到成王敗寇,劉邦最終能戰勝項羽取得勝利,是有其獨特的魅力所在:其一、劉邦性格寬厚,具有彈性,招攬了一批能人異士爲其出謀劃策;其二、劉邦具有發展的眼光,能通古今之變,且知道在什麼時期需要什麼樣的統治。

讀史明志,如《史記》這般經典的讀物讓我在未開始時害怕,沉浸後深愛,彷彿跟隨着作者的腳步踏入了一幅生動的畫卷,這也許就是文字的力量吧。

《史記》的讀後感13

這篇又拖了很久,老是看了一段又回過去看前面相關篇目的內容,比如說到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就回去看“宋微子世家”,後來又說到孔子在魯國的經歷,於是又回去把“魯周公世家”瀏覽了一遍。這一篇通篇看來,總體感覺是:孔子一生在仕途上可說是鬱郁不得志,四處漂泊如喪家之犬;在學術上卻是逐漸精深逐漸博大終於積累弟子三千,書成春秋經典。

孔子爲人謙恭好禮,有些過分好禮了,所以齊國晏嬰建議齊景公不用他,確實他不適合齊國的施政方針。要在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上有所作爲,得臉厚、心狠、手辣,得見機行事善於權變,看樣子孔子不具備這些特質,而且他提倡的那一整套關於禮的理論,並不適合那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不實用啊。再說他臉皮也太薄了,與南子見了一面,回來被學生“不悅”,就急得發誓賭咒,“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不必這麼緊張吧,反倒引人遐想。在他後期是有所醒悟了,會權變了,但他的形象已定型,沒人敢用他了。

孔子真正令人稱道的,還是在思想上和教育上的成就,他整理編寫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確是中國千年文化中經典中的經典,他教育學生的種種言論,讓我在這裏評價一句正確都覺得不夠貼切不夠資格,因爲孔子的思想已經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每一箇中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孔子思想的滋養,我們其實更多要做的是用孔子的思想來衡量現實的所作所爲,而不是以一已之私對孔子思想進行評論。

關於孔子的思想是一個太博大的話題,以我笨拙的筆墨無法寫出其中萬一,只是覺得很奇怪的`是:一個說出那麼多經典的對的話的人,爲什麼不能做對的事,讓他能夠在當世得償所願施展才華呢?看到他那句:“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讓人不能不品出一些苦澀。

《史記》的讀後感14

《史記》講了很多故事。這些故事都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其中有很多內容我非常喜歡,我對張儀欺楚這個故事非常有興趣。

修魚之戰後,齊國出兵打敗了趙和魏,並與楚國結成聯盟。齊是東方的強國,楚則虎視於南方。因此,齊楚聯盟成了秦國的心腹之患。秦惠王十二年,秦國想要攻打齊國,但憂慮齊、楚兩國已經締結了合縱聯盟,於是便派張儀前往楚國遊說楚懷王。

到楚國後,張儀告訴楚懷王說,“我們秦王所敬重的人沒有誰能超過大王您,即使我張儀願意爲臣下的也首推大王您;我們秦王所憎惡的人沒有誰能比得上齊王,就是我張儀也最憎恨齊王。齊國雖然和秦國曾經是婚姻之國,然而齊國對不住秦國的地方太多了。現在我們秦國想討伐齊國,所以我們秦王就不能事奉大王了,我張儀也沒法做大王您的臣子。如果大王能夠與齊國斷絕關係,臣下將請求秦王把商於六百里地方獻給楚國。這樣,齊國就一定會被削弱,齊國被削弱了,大王就可以使役齊國。”他許諾楚國如果與齊國斷交,秦國就把商於之地六百餘里歸還給楚國,並將秦國公主獻給楚王,秦楚兩國結成爲親如兄弟的國家。

楚國大臣陳軫奉勸楚王不要聽從張儀的話。楚懷王被眼前的利益所動,不僅怒斥陳軫目光短淺,還把任命張儀爲楚國宰相,他馬上派人到齊國大罵齊王,與齊國斷交。張儀回秦之後,佯裝摔傷腳,三個月不露面。已經被楚國激怒的齊國決定與秦結盟,齊楚聯盟破裂。看目的已經達到,張儀竟然翻臉不認賬,說自己答應的不是六百里商於之地,而是自己的奉邑六裏。楚懷王得知後怒不可遏,起兵十萬攻打秦國,卻遭慘敗,損失精兵八萬多人,並被秦國奪走了丹陽、漢中的`大片土地。

讀完這個故事我知道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爲了利益出賣朋友,就像楚懷王一樣。現在物質條件好了,我們還要豐富我們精神層面上的東西,交朋友就一定要真誠的面對。

《史記》的讀後感15

《史記》是漢代司馬遷所寫的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多年的歷史。它既是中國偉大的失血著作之一,又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文學經,被魯迅先生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分爲四個部分——本紀,世家,列傳。其中最精彩的便是記敘人物的列傳了。

拿《刺客列傳》來說。提起刺客,一般人可能認爲只是暗中偷襲,附和權貴,唯利是圖,卑鄙無恥的小人,但讀了《史記》中的《刺客列傳》後,你會發現完全不是這樣的',在《刺客列傳》中,有着豫讓爲智伯報仇的忠,也有聶政報答嚴仲子的義。其中聶政刺殺俠累後爲不連累家人,竟自己剝掉麪皮,令人感動。荊軻,曾是一位平民,被燕太子丹器重,後來在明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情況下仍爲太子丹行刺秦王。

再說說《孟嘗君列傳》。孟嘗君田文,門下賓客衆多,其中不乏雞鳴狗盜之徒,這些被別人認爲不務正業,品行不端的人,竟能在孟嘗君遇難時幫他逃脫困境。

其實,在《史記》這部千古著作的背後,還有着司馬遷本人的努力。

司馬遷出生於一個世代史官的家族,自幼受父親司馬談的薰陶。司馬談爲漢武帝時太史令,他深感處於國家一統,國力強盛,百廢俱興的時代,卻未能寫出一部像孔子《春秋》那樣的傳世之作。於是臨終前交代司馬遷“汝復爲太史,則續吾祖矣”。三年後,司馬遷繼父職擔任太史令,爲了撰寫史書,司馬遷可謂是耗盡了畢生精力,他大量蒐集文獻資料,二十歲就開始四處遊歷,足跡幾乎遍佈了西漢王朝的全境,考察過很多古代遺蹟,蒐集了諸多古代逸聞,從而掌握了相當豐富的歷史知識和文學素材。在這期間,他還曾受宮刑的痛苦和恥辱,但這也使他的思想得到了淨化和昇華。從此司馬遷的目光更敏銳,更有洞察力,也更專注於完成這部卷帙浩繁的史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