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史部>史記>

史記讀後感[集錦15篇]

史記 閱讀(1.71W)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史記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史記讀後感[集錦15篇]

史記讀後感1

有這麼一本書。深暗的棕色封面上,鐫刻着的“史記”兩個大字,是那樣的入木三分,矯若驚龍,閃爍着民族智慧的光芒。翻開書頁,一股書香氣撲鼻而來。每一個字充滿堅韌、睿智的文字將我深深吸引,如漫遊在中華民族歷史的海洋,無法自拔。

這本書就是《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中國史上第一本傳記體通史,撰寫了一個個名主辦璀璨的人物,如足智多謀的藺相如,英勇無比的`西楚霸王項羽,墳書坑儒的秦始王……許多繁星般的人物,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揮之不去。其中,廉頗負荊請罪令我折服,荊軻刺秦王反被殺使我惋惜,秦始王求取仙丹、墳書坑儒讓我憤怒……就這樣,書裏一個個特點鮮明,性格迥異的人物牽動着我的心,讓我難以忘懷。

課《史記》這本書的創作背景,更是讓人折服!窄小的囚窗,潮溼的監獄,殘忍的酷刑,讓司馬遷受盡身體和精神的折磨。可他退縮了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於是,他毅然拿起筆,忍辱負重,饅頭苦幹,用信念直淌筆尖,完成了這部歷史鉅作。

想到這兒,我的心頭涌起了一股慚愧。司馬遷忍受了那麼多痛苦,卻仍然振作起來,寫下《史記》,而我呢,遇到一點小事就半途而廢。記得四年級的時候,一時興起嚷着去學游泳,爸爸同意了。可當我來到游泳館時,我竟然玩性大發,不好好學習。結果被爸爸摁在水裏,我只好跟着爸爸在水下做着頻繁的動作,心裏卻顯得十分不耐煩。這時我底下摔了一跤,跌進了水裏,鼻子也喝了好幾口水。最後還是被爸爸搶救上來。我立刻像個撒嬌的孩子,一屁股坐在地上,因爲那件“突發事故”,死活都不肯去游泳了,爸爸沒辦法,也只好依了我。

可現在回想起來,自己是多麼可笑啊!司馬遷在受盡酷刑,飽受打擊卻毅然能竭盡全力,嘔心瀝血完成《史記》,而我卻因爲一點兒小打擊,而放棄了學游泳。於是,我輕輕合上書本,撫摸着封面上“史記”這兩個大字,緩緩擡起頭,眺望遠方。然後,站起身來,拿起藏在行李箱裏的泳衣,拉起爸爸,向門外跑去……

史記讀後感2

作爲炎黃子孫的我們是榮幸的,這是一個有着優秀傳統的神祕國度,這是一個物華天寶的泱泱大國,這是一個人傑地靈的文明古國。先賢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作爲後世子孫的我們在茫茫書海中尋覓古賢人的蹤跡,感慨曾經的驚心動魄,思量曾經的紛紛擾擾,而作爲華夏兒女的我在品讀<史記>之後,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曆史中充塞的豪邁、悲壯與辛酸。不過在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同時更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頌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紂王,悲韓信,憐李廣。讀書,讀史,讀人,亦是解讀一種精神,蘇武牧羊的愛國與執着,張騫出使的堅毅與無畏,陳勝舉兵的大義與凜厲。品味全書,我心中只有一個人可謂爲英雄項羽。是的',就是那個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魯迅先生曾寫道: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但我想項羽是個例外,遭漢軍重圍,一人殺敵數百,死戰到底。烏江亭長敬他爲豪傑請他渡江再待捲土重來。然燕鵲安知鴻鵠之志哉,寧爲玉碎,不爲瓦全,大丈夫豈能苟且偷生!於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遺恨千古。然而,劉邦違背鴻溝和約終究成爲其一生難以拭去的污點,他終究是個不顧手足之情的劊子手。於他,項羽不過就是冗長而虛渺的過渡之夢。夢醒之時,天下盡在咫尺。於我,他終只是個鳥盡弓藏、爲權勢而活的梟雄。成王敗寇,戰爭儼然成爲解救之法,英雄與梟雄無數次站在風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敗便意味着另一個人的成功。然而英雄無所謂清貧抑或富貴,不爲名利所趨,所欲追尋的不過正義二字,爲的只是黎民百姓與江山社稷安危。姬昌父子起兵反商,爲的是因炮烙之刑無辜慘死的冤魂,爲的是不讓比干一顆赤膽忠心付諸東流,爲的是維持天下秩序,國家需要周武王這樣一位領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劉長醉心權勢,不滿已有的封地,引發戰亂,最終也不過是不成氣候的過江龍。

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次迷離了我的雙眼;百轉千回,人情冷暖,一點點冰封我的思緒。可我從不曾懷疑這個繽紛的世界,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載,卻終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踐臥薪嚐膽,終於報了滅國之仇;孫臏臏足,撰述了<孫臏兵法>;呂不韋流放蜀地,留下了<呂氏春秋>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戰爭亦有和平,事物總有兩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談中。

史記讀後感3

作爲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學習和參考的典範,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必修課。讀後感與其看做是種作業還不如看做是一次對於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欄目爲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讀後感資料,希望大家在這裏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史記》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史記讀後感。《史記》中對古代優秀任務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對醜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現了一個爲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善良,肯爲別人付出。他治理了九條河流,爲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改變大自然的雄心壯志。我還從趙氏孤兒,塑造了忠臣程嬰和公孫杵同奸臣屠岸賈鬥志鬥勇的故事。讓我們感動於忠誠、善良、正義;鄙視邪惡,痛恨不忠不義。其中的《武王滅紂》通過文王和武王用他們的仁義、善良爲民造福,讓百姓安居樂業,和紂王的殘暴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他們。《陳勝吳廣》的故事謳歌了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帶領奴隸推翻秦朝的暴政。陳勝從起義到犧牲只有6個月,然而他點燃的反秦之火越燒越旺。《飛將軍李廣》寫的是飛將軍李廣愛兵如子抵抗匈奴進犯,保衛國土,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人民的愛戴……

司馬遷在忍辱負重的情況下寫完了《史記》,那是多大的痛苦!這是因爲他有強烈的責任感,他才能繼續堅持王若琳下去。沒有了責任感,任何事情都無法很好完成。

試想想,如果校長沒有責任感,我們的學校會是什麼樣子?如果老師沒有責任感,我們的班級又會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即使做一個小小的班幹部,也要有責任心,盡職盡責幫助老師分擔工作,幫助同學。如果連這一點點責任感都沒有,將來怎麼可能成爲棟樑之材?

爲了自己、爲了社會,讓我們從小做起,從現在就開始培養自己的責任心吧!

史記讀後感4

《史記》裏面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我今天休息,又讀了史記中的幾個故事。

鬼谷子有兩個徒弟一個叫做孫臏,一個叫做龐涓。這兩個人的關係非常好,他們常常在一起討論兵法,談論天下大勢。有一天龐涓下山去取水,聽見有人在談論魏王在訪求人才。龐涓覺得自己已經在師父這裏學習了三年,學問可以了。於是龐涓就想找個機會去魏國,然後做成一番事業。

龐涓去見了鬼谷子,並向他表明了自己的心意。鬼谷子說:“你要下山,我也不阻擋你,但是你要記住,你如果掌了兵權,第一、不要輕易動手,去攻打別的國家,第二你要對自己的國家盡忠、對朋友盡義,第三,你要愛護士兵和百姓,千萬不要忘記我對你的'叮囑。”

龐涓答應了鬼谷子的話,於是下山了。後來龐涓果然在魏國取得了好的功績。龐涓果然是鬼谷子的徒弟,打仗百戰百勝。後來魏王聽說孫臏也很厲害,希望把孫臏也招過來,龐涓想孫臏比自己厲害,萬一孫臏來了必然會寵信孫臏,一定要想一個辦法對付他。

孫臏下山時,鬼谷子囑咐他不要輕易動兵,做事情要謹慎才行。孫臏來到了魏國,和魏王交談一番後,魏王對孫臏很滿意。於是魏王想讓龐涓和孫臏一起掌管兵權,龐涓找了一個理由,最後魏王給了孫臏一個沒有實權的職位。後來由於孫臏的表現得到魏王的讚賞,龐涓非常嫉妒,於是想要殺了孫臏,於是找了一個理由讓孫臏成爲了殘廢。

孫臏後來在齊國人的幫助下回到了齊國,回到齊國後,孫臏受到了齊王的賞識。

後來龐涓和孫臏交戰中,屢次被孫臏打敗,有一次龐涓在晚上行軍的時候,看見遠方有白色的亮光,於是走近一看,上面竟然寫了龐涓葬身之處。很快周圍火光四起,龐涓連中數箭,龐涓知道自己中計了,非常悔恨,後來引刀自殺。

通過孫臏和龐涓的故事,我感到做人一定要坦蕩,龐涓和孫臏如果聯合起來,魏國一定會非常強大。當年管仲和鮑叔牙就因爲彼此謙讓,所以齊國才能快速強大。在生活中我們要小心那些在背地裏不做好事的小人。另外我也看到了孫兵的聰明和機智。在危難中善於保護自己,讓敵人放鬆警惕,這也是我們學習的地方。交朋友要交值得信賴,可以交心的朋友,不然自己一定會吃虧。

史記讀後感5

周亞夫是周勃之子,後來繼承了侯位。在細柳時因治軍有方,得到漢文帝讚賞;在吳楚之亂因平叛有功,得到漢景帝封賞。最後卻因對賞封的肉不滿而大發牢騷被漢景帝判罪餓死。

評:周亞夫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但他的“情商”令人堪憂。

首先是在軍細柳時,面對御駕,他置之不理,甚至引兵反抗。幸虧漢景帝是位賢德之君,能體貼文武百官,周亞夫才能無罪受賞。不過細想一下,倘若周亞夫是在爲高祖戍守,那高祖很可能把他就地正法。周亞夫沒有想到:他的侯位是皇帝給的,工資是皇帝給的,皇帝擁有一切任免權。這種時候,略微做出一副軍紀嚴格的樣子就行了,裝完後,應立即見天子,言辭應尊重、敬畏,如此這般,才能達到:既讓天子看到你的忠於職守,又讓天子看到你的高情商,一舉多得。

其次,是平吳楚之亂時,周亞夫以樑國爲誘餌,吸引吳軍,再突襲取勝,此計無妨(本是景帝默許)。只是委屈了樑王,樑王是皇親國戚,且爵位在侯之上,周亞夫以下犯上,事成後必定引起樑王與皇帝的不滿,況且他遲遲不支援與樑王,更是大錯特錯。倘若當時周亞夫先給樑王講明:他的用意在不斷的爲樑王增援,事後再給樑王賠個罪,這事不就過去了嗎?但周亞夫得意忘形,因功自居引起了樑王的懷恨,又引起景帝與樑王的君臣不和,惡性循環,周亞夫必定會被雙方排擠。

最後是“病”。同樣是生病,張良、司馬懿與周亞夫病的`結果卻截然不同。張良爲幫助太子,自己生了病,卻幫了太子,讓太子欠他一份人情;司馬懿生了病,卻還發動政變,奪下曹魏政權;但是周亞夫一病,直接失了官位,爲什麼呢?因爲周亞夫不懂得處理君臣關係。君主就像老闆,臣子就像員工,員工的工資由老闆發,員工的工作與老闆關係重大,而周亞夫這位員工,卻惹了老闆的祕書(即竇太后)與高管(即樑王),祕書與高管都是老闆的親信,而與他們作對無異於和老闆作對。當景帝給他吃肉沒有切塊時,周亞夫不樂意了,那景帝自然不悅:工資都發到你賬戶還嫌沒親自送到你手上。得寸進尺,狂妄自大這也是周亞夫死亡的原因。

其實周亞夫也可以避免犯錯。當景帝封賞非劉氏諸侯時,如果周亞夫能學習他父親周勃對呂太后說“分封誰都可以”,懂得看主上臉色行事,而不是用高祖的話反駁,君臣關係便不會被撕裂,他也就不會日後落得慘死的命運。

史記讀後感6

《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爲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我敬孔子,畏霸王,頌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紂王,悲韓信,憐李廣。讀書,讀史,讀人,亦是解讀一種精神,蘇武牧羊的愛國與執着,張騫出使的`堅毅與無畏,陳勝舉兵的大義與凜厲。品味全書,我心中只有一個人可謂爲英雄——項羽。是的,就是那個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魯迅先生曾寫道: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但我想項羽是個例外,遭漢軍重圍,一人殺敵數百,死戰到底。烏江亭長敬他爲豪傑請他渡江再待捲土重來。然“燕鵲安知鴻鵠之志哉”,“寧爲玉碎,不爲瓦全”,大丈夫豈能苟且偷生!於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遺恨千古。然而,劉邦違背鴻溝和約終究成爲其一生難以拭去的污點,他終究是個不顧手足之情的劊子手。於他,項羽不過就是冗長而虛渺的過渡之夢。夢醒之時,天下盡在咫尺。於我,他終只是個鳥盡弓藏、爲權勢而活的梟雄。成王敗寇,戰爭儼然成爲解救之法,英雄與梟雄無數次站在風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敗便意味着另一個人的成功。然而英雄無所謂清貧抑或富貴,不爲名利所趨,所欲追尋的不過“正義”二字,爲的只是黎民百姓與江山社稷安危。姬昌父子起兵反商,爲的是因炮烙之刑無辜慘死的冤魂,爲的是不讓比干一顆赤膽忠心付諸東流,爲的是維持天下秩序,國家需要周武王這樣一位領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劉長醉心權勢,不滿已有的封地,引發戰亂,最終也不過是不成氣候的“過江龍”。

《史記》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史記讀後感7

司馬遷爲了完成《史記》,忍受着他人不能忍受之痛,在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打擊之下,發憤寫作,撥開歷史風雲的迷霧,用了整整18年時間,在他60歲時,終於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鉅著《史記》,用文字傳遞下了古代英雄人物的錚錚鐵骨。正是他完成的《史記》,不僅實現了司馬遷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也啓發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師,

作爲炎黃子孫的我們,生在一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千年的國家,一個物阜民豐的泱泱大國。這裏的歷史長河綿延不絕,先祖給我們留下浩如煙海的文化古籍,現如今的我們,通過這些穿越千年的文字,感受當時的驚心動魄,思考着曾經的紛紛擾擾,也在茫茫書海里,學習做人所需要的傲然正氣,

《史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述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從商周的歷史事件,春秋戰國時期的'天下爭霸。跨越三千多年的時間,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鉅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寶。

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被魯迅評價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次模糊了我的雙眼;人情世故,紛紛擾擾,一點點充實我的內心。因爲《史記》,我從不曾懷疑這個繽紛的世界:勾踐臥薪嚐膽,越國百姓與其同甘共苦,奮發圖強,而成諸侯強國,最終報了滅國之仇;四面楚歌中,項羽不肯過江東,烏江自刎,留下霸王別姬的壯闊故事;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載,風衣露宿,卻不變初心,終登帝位,名垂青史;緊急危難中,廉頗刁難裏麗,藺相如展現豪情大度,化解危機;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百姓與其團結一心,風餐露宿,終於制服水患;呂不韋流放蜀地,並未消極度日,終日思考,留下了《呂氏春秋》傳遞給後人??

正是這書頁輕微的翻動之間,那精神的鐘鳴綿延至今。聲聲清晰,聲聲震撼,餘音嫋嫋,迴盪心間。

《史記》思想深邃、文筆雄放,氣勢開闊,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通史方法開創先河。生動詮釋了什麼是: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談中。

培根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讀《史記》彷彿一次歷史的旅行,在司馬遷激昂的筆調裏,我體會到了歷史風雲,世間百態。

在迅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我們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

史記讀後感8

《史記》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傾其一生心血創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書中記述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蹟、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秦的興衰、漢的建立和鞏固,時間跨越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鉅著,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鉅著,開創了我國史傳文學的先河。《史記》不僅表現了作者進步的歷史觀,而且積極弘揚了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所以,它具有很高的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曾被魯迅先生稱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真實的意境中,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有《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地爲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促使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讀《史記》,使我認識了四面楚歌中烏江自刎的項羽;生靈塗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危難中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流亡在外,卻終登皇位的重耳……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靈,其中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最爲引人深思。

勾踐臥薪嚐膽,雪恥滅吳的佳話至今爲人們代代相傳,它也爲我們這些“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後人多了許思考:生活在當今的競爭大潮中,應居安思危,勵精圖治,居存思亡,艱苦奮鬥;如果不具有憂患意識,不把目光放長遠,畏懼困難而貪圖安逸,得過且過,那麼,他就會被這個社會淘汰,結果只會像吳王一樣死路一條!

對《史記》的感動,不僅僅在於它靈動的文字與豐富的情節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蘊含的人格魅力與精神的昇華。正是因爲這種力量,對《史記》的認識,也進入了一個精神的境界。細細聆聽《史記》叮咚的琴韻,內心卻經歷了跌宕起伏的感動。

司馬遷作《史記》,是用靈魂與命運作鬥爭,用自己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傳的史記。

史記讀後感9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偉大的記傳體通史,體現着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是作者司馬遷忍辱負重,花了十幾年時間才寫成的。魯迅先生稱其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讀完《史記》,回味其中的人物,我覺得炎帝最值得我敬佩。在以前,人們都是靠打獵或採食植物的果實·塊莖生活,不懂得耕耘,靠大自然的恩賜生活。大自然不總是那麼大方,遇上災年,常有人餓死,身爲部落首領的炎帝時常冥思苦想,想找到解決的辦法。一天,他發出了粟子,便告訴人們種植粟子的方法;又發明出許多農具。人們爲了感謝他對農業的貢獻,都稱他神農氏。神農氏爲了幫助人們得到更多的食物,開始跋山涉水,嚐遍各種植物,這就是有名的“神農氏嘗百草”。他在嚐遍百草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可食用植物,但是也有好幾次因爲吃了有毒的植物差點喪命,幸虧他找到了草藥,掙脫了死神的魔掌。他告訴人們不要重蹈覆轍,而他自己卻不顧危險,仍去嘗試各種植物,最後,他嚐到一種名叫斷腸草的,無可救藥的植物,不幸去世了。

《史記》,給後世的影響深遠,是我們的必讀之書。

我最愛的就是《史記》。靜靜地,如同靜靜的流淌的河,流過我的心底。

也許是因爲歷史書本的空缺,也許是遺落了太多太多,許久許久的共鳴,我便愛上了《史記》。

沒有太多的伏筆,沒有太多的'傷愁。它留給我的,只是書上沒有寫的,然是在讀後,一種百感交集的情緒充斥着身心,一種莫名的回首,忘卻自己。在你讀它時,它便慢慢在浸漬着你,控制着你的思想,直到心底,它便深深地留下了烙印,怎麼也揮之不去。

我喜歡呂后的狠毒,喜歡她對戚夫人的所做。那纔是真正的的女人。正如《史記》所說,“那總比虛僞的爲丈夫找小老婆,卻又背後耍心計得要來的強。”我喜歡楚霸王在生命的最後,用盡自己的最後一點餘力來拼搏。然後在烏江,回憶,惜別。“力拔山兮,氣蓋兮……虞兮虞兮奈何兮。”楚歌的淒涼迴盪。我喜歡亡國之帝——溥儀,在皇太后顫抖的將玉璽交出時,他正在爬樹、嬉笑。然後儘自己所能,普天下衆生。直到他沒有了故宮一角,顛沛流離。

或許我曾夢見歷史,卻沒有親生經歷。可是我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人物,因爲《史記》。以前我總是在歷史的小黑屋,沒有陽光,沒有雨露,可現在,我懂了。

史記讀後感10

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

秦國經過數代人的經營,到了秦始皇時代,終於制六合,吞八荒,吞併六國,統一天下。本以爲是曠古鑠今,傳承萬世的基業,卻在一個“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的陳勝的首先發難之下,一潰而終至亡國。

史家們(包括司馬遷)分析秦的亡國,都說是因爲秦政過於暴苛,而沒有順應形勢,施行仁政。是啊,民衆們經過了那麼多年的戰亂,其實心裏是盼望着能夠過上沒有戰爭的日子,享受和平的安定。估計秦始皇是因爲慣性的問題,沒能及時的.剎住車,又或者是他天生有暴力傾向,根本從意識人就沒有想過要剎車,他延續着他的暴政,說不定更加暴虐。他活着的時候,由於他足夠的強大,人們還沒敢有太大的反抗,等他身死,篡位而立的胡亥根本沒有能力掌控全局。陳涉就是在一次明知左右都是死的情況下,冒險而借扶蘇的名義自立爲王,帶頭起來反抗秦朝的。

陳勝從小就有鴻鵠之志,他在起兵的時候,就用了一句口號“將相王候寧有種乎!”,充分體現了他的心志,也完全挑起了起義民衆的雄心。他們採用了“魚腹丹書”這種老調卻屢試不爽的辦法,讓自己成功的登上王位,一呼而百喏,登時全國各地到處都起兵開始造反了。

陳勝吳廣的起義雖然是農民起義,但我認爲這隻能說明他在起義的時候的身份是農民,他的實質的目的一是爲了解當時的困境,二是爲了貪求富貴。所以,當他取得了短暫的勝利,他就被迎面而來的富貴衝昏了頭腦,開始享受並誇耀起來。他有一個從前一起耕地的朋友,當時陳涉說了一句“苟富貴,毋相忘”,朋友還嘲笑他醜小鴨想變白天鵝。此時陳涉真的富貴了,當王了,他就跑來求見,好不容易見到後,看到陳涉現在的生活是如此富麗堂皇,在一種羨慕、嫉妒的情緒下,開始到處散播陳涉以前貧窮時的舊事,結果陳涉將他殺了,也斷絕了與故舊知交的來往。然後陳涉又任命了一些官吏,專門來督察部下的過失,以苛刻的手段對付自己不喜歡的人,於是許多將領也不再依附他了。陳涉後來之所以失敗,原因大多在此。

陳涉稱王總共只有六個月的時間。可是他卻是一支星星火種,終於引發了燎原之勢。而作爲中國封建歷史上的第一次農民起義,它也具有不可忽視的歷史意義。

史記讀後感11

《史記》是爸爸送給我的生日禮物,爸爸送我的版本是白話文版。我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裏讀完了這本書。

“尊師重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是我閱讀《史記》這本書的收穫。

在《史記》裏,我讀到了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尊師重道的事蹟。

公元前521年,孔子的學生宮敬叔要去周朝京都洛陽朝拜天子,孔子知道老子在洛陽居住,爲了能向老子請教古代的“禮制”,便和宮敬叔一同前往洛陽。來到洛陽的第二天,孔子便迫不及待地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老子當時正在著書立說,聽聞譽滿天下的孔子前來拜訪,立即放下手中的刀筆,迎接孔子。孔子進入大廳,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後,才向老子請教古代的“禮制”。因爲孔子態度很誠懇,老子就很詳細地跟他講解古代的“禮制”。孔子學到了很多關於古代“禮制”的知識。

閉卷沉思,我想到了我的老師。

國小一年級的`時候,因爲剛上國小,沒有定性,上課忍不住玩小玩意兒,被老師發現了。老師第一次提醒了我,我就停了下來,但是過了一會兒,我忍不住了,又把小玩意拿出來玩,老師那雙火眼金睛又發現了,就叫我站起來。本以爲這樣我就可以好好聽課,誰知道,我再次玩起了小玩意。於是老師板着臉說:“站起來也能玩,要好好聽課纔是。把手上的東西拿上來,沒收!”我看着老師嚴厲的臉,便知道我在課堂上玩小玩意是不尊重老師,不尊重同學,不尊重知識,我羞愧地紅着臉低着頭,乖乖地把手上的小玩意交到講臺前。當我轉過背,發現全班同學都在看着我,當時我恨不得找一個地縫鑽進去,並暗暗發誓以後再也不要這樣了。課後,老師把我叫到辦公室,語重心長地對我說:“老師批評你,讓你在課堂上站起來,是因爲你影響到了課堂秩序,老師希望你好好學習,將來以優異的成績來回報社會。要記住:尊重別人是在莊嚴自己!”

孔子是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爲了學到更多的知識,把自己當成學生,千里迢迢地去向老子求學。給我們樹立了尊師重道的最好榜樣。

相較於孔子,我在學識上是一張白紙,思想、道德、文化修養各方面都要不斷地加強學習,而尊師重道是我人生中永不停止的課程。

史記讀後感12

翻開史記,我們能看到從黃帝時代至西漢初年間這三千多年的歷史,領略司馬遷卓絕的智慧,驚人的毅力。那些帝王諸侯,文人騷客,像過客一般,在歷史這條源源不斷的長河裏,留下了自己創造的精彩時刻。

司馬遷出生於宦官世家,爺爺與父親都爲史官,自幼受到他們的薰陶,自己最後也成爲一名史官。也因此有了後來流芳百世的佳作《史記》。史官的主要職責是記錄君王的言行,加以整理,最後整理記載史書裏,所議論讀後感,那是必要說記載歷代帝王政績的十二篇本紀和圍繞帝王生活的表。在本紀中司馬遷用客觀理性以及正直的態度去記述了百餘位皇帝的興廢成敗。

首先他便控訴了夏,商紂等無德暴君,並對堯舜禹等聖明君主進行了讚揚。讀完這部分我體會到司馬遷以爲治理國家應以仁德來治,讓百姓充滿仁愛,相互信任,和諧美好的生活。他還引用了孔子名言,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其意就是想表明,施政人應懷善,以德服民,而不應用酷刑來欺壓百姓。

史記之中記述的帝王有上百位,其中是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漢文帝--劉恆。他是司馬遷心中最接近德政服人的明君。而漢文帝給我塑造的.形象是以德服民,重視民心所向,體恤天下蒼生百姓,謙虛。而最讓我深刻的是他時常詔就讓我來說他的光榮事蹟,據史記記載元后六年,天下大旱,多地又遭遇蝗蟲災害,糧食顆粒無收。他立即頒發詔令減免百姓糧食上供,並且還打開糧倉,救濟災民。漢文帝剛即位,就下詔取消了連坐法和誹謗罪,使百姓們大膽的張開嘴雙花,重獲言論自由,不必在每天擔心說錯話而入獄。因內刑太過殘忍,他亦將其取消。漢文帝每遇天災,都會先詔罪自己,反省自己的行爲是否違背道德。在他即位的二十多年間從未修過皇宮內院,連修建陵寢都是依山而建,儘量節省民力,下葬品也多爲陶瓷。

史記,被魯迅稱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寫書目的就是探索治國之道。它不僅僅是一部帝王統治史,更是一部爲厚實帝王統治提供資料的教科書。

史記讀後感13

在看完《史記》中彌子瑕與衛君的故事後,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悲切之感。人生在事,都脫離不了“捧與棄”這兩種形態。可如何使自身不迷失在他人的影響中,清醒地活出自我呢?我認爲,當本分行事,對贊與惡都做好自己的本分,便可處之泰然。

君王本分,應理大於情,公正嚴明。自古以來,“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向我們充分彰顯了公平公正對治國的重要。衛君,不應以己情愛,對彌子瑕徇私。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被滅國、商紂王寵愛妲己被滅國。對於君王而言,身上承擔的,是國家、是子民。衛君未遵守自己本分,此乃其錯。

臣子本分,應嚴守規矩,切忌逢迎。宋榮子“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正是對譽非的良好態度。彌子瑕不該倚仗君王寵愛,不顧尊卑秩序飄飄然。“伴君如伴虎”,臣子的本分是協理君王治理天下,而非阿諛奉承謀取利益。彌子瑕未守其職,此乃其錯。

君臣和諧相處,更加爲君爲臣之本分。唐太宗李世民與他的臣子魏徵是流傳千古的君臣典例。魏徵辭世,唐太宗言:“徵逝,吾失臂膀。”彌子瑕,在衛君過分寵愛他時,並未勸諫衛君,反而失了本分;衛君,在容貌優異的臣子面前未樹立出君王威嚴。君不君,臣不臣,此乃國之弊也。爲二人之錯。

萬事紛紛擾擾,榮辱循環不定。沒有哪一個人的一生全是一帆風順的,也沒有哪一個人的一生全是荊棘滿地的。事物前進是發展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即使道路坎坷,也要相信,未來光芒四射,希望充盈於生活。因此,一定不要在別人給予的快樂中迷失掉自我,只有堅守住自己,明白自身本分,纔可以萬事處之泰然。

“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現今社會,多的是“衛君”和"彌子瑕”。無數因反腐落馬的."人民官"、偷息逃稅的企業家、還有吸毒害人害己的“大明星”。他們迷失在慾望深淵中,被心性控制住了自己。由此可見,本分行事,纔是平安度過生命的最好方法。

人生路漫漫。希望每個人都能恪守本分,對生活中的福禍,泰然處之。

史記讀後感14

讀史使人睿智,讀史使我學會隱忍。我讀了《史記·淮陰侯列傳》這部分中的“胯下之辱”,內容大致如下:

一個惡少年看韓信不順眼,在市集上向他挑釁,叫他要麼刺自己一劍,要麼從自己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盯着這個人半天,一語未發,彎下腰從他的褲襠下鑽了過去。衆人大笑。若是當時他因一時之氣,把那個惡少年殺了,日後也要應付官府的追捕,就不會有後來的功成名就了。

這部分雖然不是很長,卻告訴我們做人要隱忍。

《史記淮·淮陰侯列傳》讓我想起了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爲了復國,他在睡覺時不鋪褥子而鋪上柴草,在房間裏掛了一個苦膽,每天就這樣臥薪嚐膽,隱忍了十幾年,最終成功擊敗了吳王夫差。

還有西漢時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慘遭宮刑後,還能忍辱負重編修《史記》,終使這文學鉅著橫空出世。

這些事和韓信胯下之辱道理一樣,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隱忍。

《史記淮·陰侯列傳》也讓我想起了現在社會上的一些青年,他們一點挫折也承受不了,常會爲一點小事而衝動從而毀了自己的前途,真是標準的“憤青”。這些反面教材以生動的事例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隱忍。

《史記淮·陰侯列傳》還使我想起了那年寒假……

傍晚,太陽已經偏西了,天邊還泛着紅霞,夕陽的餘暉照在我的'臉上,和風吹拂着我的兩鬢。在我的跟前站着一個頭發凌亂,身穿紅色外衣和灰色牛仔褲的貌似不良少年的人。

“小子,你剛纔罵我什麼來着?”那不良少年道。

一聽這話,我頓時氣血上涌,臉上青筋暴現。

“小子,快過來給老子道歉!”那個不良少年接着喝道。

正當我準備捲起袖子,大打一架的時,突然腦海浮現出韓信胯下之辱的那一幕,火氣登時消了,反倒嚇出了一身冷汗。幸虧沒打,我剛纔被憤怒衝昏了頭腦,一點也沒想過此事的嚴重後果,小不忍則亂大謀啊!於是,我低下頭,不卑不亢地說了一聲:“對不起。”這件事更使我對隱忍堅信不疑。當然,當國家、民族的尊嚴被侮辱時,我們就要奮起反抗,不能隱忍。

我從《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它時時刻刻陪伴着我,提醒着告誡着我做人要學會隱忍。

史記讀後感15

高祖本紀講了高祖劉邦的一生經歷,等於寫劉邦如何戰勝項羽,最後建立漢國的過程。讓人真切的感觸感染到歷史的豪邁,悲壯與些許心酸。

本篇著重寫了劉邦的成功,而對於他的一些缺點陋習,好比奸詐,損人利己,虛僞等人品方面則有些忽略,不外終回來說,劉邦是成功的,正所謂勝者爲王,敗者爲寇,項羽固然一生正氣,勇猛無比,但卻也只能是一個失敗者。歷史就是這樣殘酷冰涼,不得不讓人感觸。

人們普遍都以爲劉邦是個品德高尚忠厚誠實的人,以爲他值得信賴,因此都紛紛依附他擁立他爲王。而項羽呢,雖勇猛無比,卻又奸猾傷人,項羽曾攻下襄城,那裏的軍民沒有一個活下來的,全被活埋了,凡是他所經之處,都會遭到毀滅,他這樣的糟踐人民,可想人民怎麼會擁護他,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實在比劉邦更有才的`人良多,好比張良,韓信等,但劉邦趨公道的利用他們並把它們的才能施展出來,劉邦本不是曠世奇才,但他善於用才,善於撫民,終極取得成功。

本篇高祖本紀中,司馬遷將劉邦和項羽做了強烈而且光鮮的對比,由此更加凸起了劉邦的勝利。劉邦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襟懷胸襟大略,虛懷若谷,求賢似渴,善於知人用人;而項羽者過於稚嫩,氣量小,嫉賢妒能,造的後來衆親背離,淒涼的自刎烏江。好比說寫到項羽劉邦分別率兵往關中擊秦時,項羽之描述了他在軍事上的勝利,而劉邦則不僅有軍事上的勝利,還寫到他撫慰軍民等安民措施。司馬遷還將項羽和劉邦用人方面入行了對比,項羽剛愎自用,有范增卻沒有好好利用,做事魯莽,不經思索,正如劉邦這句膾炙人口的話語所說的“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庶民,給饋餉,不盡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認爲我擒也”。司馬遷恰是經由這樣的層層對比,不合錯誤遞入,入而拉下了劉邦勝,項羽敗得帷幕。實在,很佩服劉邦。

本片高祖本紀語言精練,樸實無華,給我們讀者鋪示了劉邦與項羽爭霸的出色以及歷史的殘酷與真實,劉邦與項羽兩位人物形象也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劉邦得勝與項羽的輸給後人許多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