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子部>雜家>

了凡四訓讀後感(通用25篇)

雜家 閱讀(8.67K)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了凡四訓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了凡四訓讀後感(通用25篇)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

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命由天定和努力奮鬥之間的關係,我並不是完全不相信命運的人,但我更願意相信努力奮鬥的意義,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訓,終於找到了一種說服我的觀點,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雖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同時也沒有了人生的追求,而人生總是有那麼一點不可知的意味才能過得興致盎然,回味悠長,直到遇到了雲谷禪師改變了他的一生,說來簡單,“曰:人未能無心。終爲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說得多好,人只要起心動念,就有命運,極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長,他的命算不來。極惡的人,多半是過去生修大富大貴,因爲造惡把福折損了,雖折還有餘福。俗話說: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只是報應的時間未必在當世,可能禍及後代子孫。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說法,指完全被命運捆住的人,即‘聽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實踐說明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裏的,也印證了古聖賢孟老夫子所謂:“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僅懂得了命運可以改變及改變命運的方法,同時還認識了“佛教”是一種至善圓滿的教育。不管過去了多少年,我還是有幸看到了這本書。我將努力實行!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讀這本書,並按照古聖賢的教育理論來教育子孫後代,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沒有現在這麼亂,一定會比現在更繁榮富強。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明訓。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我們每天都在追逐名利,可是都沒有仔細想想,我們應該擁有這些東西嗎?我們有福嗎?我們積功累行了嗎?我們有容人之量嗎?我們是不是喜歡捉弄別人,來擡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語呢?很慚愧,我們沒有修福德,沒有積功累行,沒有容人之量,更是經常打壓諷刺別人來擡高自己,妄言妄語數也數不清。既然如此,我們還整天奢求什麼功名利祿呢?

易經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開篇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教人行善,這是易經的第一要旨,否則,兇何可避,吉何可趨。

讀這篇文章,對我震撼很大。從前,因家庭教育的原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立志必須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閒己之邪。日日如上述準則去做,相信我們的德行會增進不少。世間聰明的人太多了,到處可見,有改過念頭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就的卻非常少。讀完此文,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諸於行了。相信必定能使自己的德行日益精進,同時。在此,感謝衆師。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2

近日,我瀏覽了《了凡四訓》,如同凝聽聖人教誨,收穫甚大。

《了凡四訓》這本書,是明代袁黃所撰寫的一部教育兒子的四篇家訓,分爲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份內容,集中概括總結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於清代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重、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衆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生了重要影響。

立命之學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極力行善和努力斷惡。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變成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類轉變也正是信仰的轉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成命由我造的人生觀。

改過之法,就是不但要積極其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了凡先生將改過分爲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並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從心上改,意思是說由於人們有不正當的思想纔會發展成千萬種錯誤,一個人假如能淨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靈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會出錯誤。這是了凡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地。

積善之方,即積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運不但要改過,而且還要積善。在積善方面了凡先生劃分了十條標準,即與人爲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爲善;救人危急;興修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假如能做到這幾點,我們就可以夠具有這世間各種品德。

謙德之效講的是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本篇首先從理論上論述了謙虛獲益的普遍性,這個道理類似於我們平時所提倡的滿招損,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自豪使人落後。

通過了凡先生的經歷,有兩點我感慨頗深:

一、命運是可以改變的。自己的命運完全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佈滿信心,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人若能待人厚道,處處爲他人着想,這人必有後福;而一個人若對人刻薄,心胸狹窄,起心動念都爲自己的利益,勢必遭致災禍,即使眼前有福報,福也會折損滅亡。即空門講求的因果報應。佛教以爲,宇宙的萬事萬物的生起,都是業力感化而成。因此,人的善惡報應都是由自己的業力所感化。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因此,要培養仁慈之心,多行善事,這類光明正大的心念就會主導人的身心。要經常檢討自己。當意想到不好的情況發生時,要立即覺察到自己的行爲,反思自己的過去。

二、知非改過須具三心:一是知恥心,二是畏懼心,三是英勇心。

第一要發恥心。人能夠知恥,就不會起妄心,動惡念。我們做人處事時刻要謹慎,要檢討是否是對得起父母的養育、組織的培養、親人的期待。

第二要發畏心。要有畏敬之心。假如人沒有畏心,又不知恥,甚麼樣的壞事都會做出來。平時我們在工作、生活、處事中要畏敬黨紀、國法和規章制度,這是鐵規,須深知觸碰各項規章制度高壓線的後果嚴重,教訓慘痛。

第三要發勇心。有過當下就改,不必遲疑。發勇心改過就須痛下決心,決定沒有猶豫,當機立斷。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能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3

近日,我閱讀了《了凡四訓》,如同聆聽聖人教誨,收穫甚大。

《了凡四訓》這本書,是明代袁黃(字坤儀,號了凡,江蘇省吳江縣人)所撰寫的一部教育兒子的四篇家訓,分爲“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資料,集中概括總結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於清代及民國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崇、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衆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生了重要影響。

“立命之學”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斷惡。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變爲相信自己能夠改變命運,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種轉變也正是信仰的轉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爲信仰福善禍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觀。

“改過之法”,就是不僅僅要用心爲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了凡先生將改過分爲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並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從心上改,意思是說因爲人們有不正當的思想纔會發展成千萬種過錯,一個人如果能淨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靈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會犯錯誤。這是了凡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界。

“積善之方”,即積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運不僅僅要改過,而且還要積善。在積善方面了凡先生劃分了十條標準,即與人爲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爲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如果能做到這幾點,我們就能夠具備這世間各種品德。

“謙德之效”講的是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本篇首先從理論上論述了“謙虛獲益”的普遍性,這個道理類似於我們平時所提倡的“滿招損,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透過了凡先生的經歷,有兩點我感觸頗深:

一、命運是能夠改變的。自己的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充滿信心,完全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人若能待人厚道,處處爲他人着想,此人必有後福;而一個人若對人刻薄,心胸狹窄,起心動念都爲自己的利益,必將遭致災禍,即使眼前有福報,福也會折損消亡。即佛門講究的因果報應。佛教認爲,宇宙的萬事萬物的生起,都是業力感召而成。因此,人的善惡報應都是由自己的業力所感召。“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因此,要培養善良之心,多行善事,這種光明正大的心念就會主導人的身心,邪惡的念頭就無法乘虛而入了。要經常反省自己。當意識到不好的狀況發生時,要立刻覺察到自己的行爲,反思自己的過去。

二、知非改過須具三心:一是知恥心,二是畏懼心,三是勇猛心。

第一要發恥心。人能夠知恥,就不會起妄心,動惡念。我們做人處事時刻要謹慎,要反省是否對得起父母的養育、組織的培養、親人的期盼。

第二要發畏心。要有敬畏之心。如果人沒有畏心,又不知恥,什麼樣的壞事都會做出來。平時我們在工作、生活、處事中要敬畏黨紀、國法和規章制度,這是鐵規,須深知觸碰各項規章制度高壓線的後果嚴重,教訓慘痛。

第三要發勇心。有過當下就改,無須遲疑。發勇心改過就須痛下決心,決定沒有猶豫,當機立斷。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能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4

《了凡四訓》是我這麼多年以來看到的最能打動我心靈的書籍,第一篇,立命之學。”命由天做,福自己求”。這麼多年,從參加工作起我就珍惜自己的工作,很認真,也很努力,經歷過生存的艱辛,也更懂得什麼是生活。當我看到了凡先生的人生,就很羨慕他,他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一生過的簡單,卻又快樂。他知道自己的命運後,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終得到了很好的福報。

“若不反躬內省,而途向外馳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每個人的喜好,特長都不同,職業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錯的,發揮優勢,最終會有好結果的,一個善人,自會有很好的人緣,那麼很多人來幫助他,再加上他自身的努力,成功的可能性自會比別人大很多!對於自身而言,我自認爲自己身上還有很多浮躁的東西,要想改造命運,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過之法。一個人如何才能改過,了凡先生告訴我們三個心:一,知恥心,當一個人有了知恥心,那麼改過就不難了。二,發畏心,凡是作惡的人,大多沒有畏心,他們不怕國家的法律,不畏懼社會的譴責,只爲自己的利益考慮。前面兩條是改過的前提,最後一點,改過的勇心。勇於改正錯誤,戰勝自己的勇猛之心。我們要改過,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還有那些不足,然後逐一去改,這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要將一個人維持了幾十年的習慣改變,這確實是需要勇氣的`,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如不是經歷了大的挫折和打擊,人是不會輕易地改變自己的習慣的,習慣的養成,就是要靠重複,不斷的重複,一點一滴的去改變,日積月累就會真正的改變。

第三篇,積善之方。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積陽德,做了好事別人都不知道的叫積陰德。我如果你今天看到一個需要你幫助的人,你沒有去幫助他,那麼有一天,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會指望誰來幫助你呢?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積極地去做善事,不要擔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這麼做,那將產生巨大的能量!

第四篇,謙德之效。“滿招損,謙受益”我們常能看到這樣的話語,我們小的時候,老師就叫我們要謙虛,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他說,“你們看秋天麥田裏成熟的麥穗是不是都低着頭的呢?你們知道爲什麼嗎?因爲它們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實,而那些高高昂着頭的麥穗全都是腹中空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謙虛,凡是那些大師,都是謙虛的人,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低着頭,多聽取別人的批評指教,才能進步,才能成爲正真的大師!

我讀了《了凡四訓》,讓我懂得古人家訓的重要性,袁了凡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命運,我們現代年輕人遇到什麼困難,都要想盡一切辦法來克服困難,加倍努力工作,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命運。我們家長教會孩子改正自己不好習慣的方法,家長爲榜樣,通過家長成功方法,讓孩子學習。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們從現在每天做多一些善事,通過家長行爲來影響孩子多做善事習慣。“滿招損,謙受益”的重要性,讓孩子懷着謙虛之心去學習做事做人。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5

《了凡四訓》又名《命自我立》,是我國明朝袁了凡先生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悟,爲了教育自己的子孫而作的家訓。全書共四篇,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方、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

偶然的機會讓我進入魯花,讓我有機會明白和學習《了凡四訓》。剛開始的時間,我有一種牴觸情緒,以爲那麼淺顯的道理早已熟知,等到學到一半的時候,我才真正的用心去理會。既然有那麼多人去學習,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在蘭州的那天,我盯着我碗裏的拉麪,我意識到原先緣分無處不在,我吃過的每碗拉麪、讀過的每一本書、相遇過的每一個人,都是緣分。

在開篇,主要講的是立命的學問。周總理在抗戰時期回到家鄉祭祖的連根養根情懷真切的詮釋了立命有根,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根,不論富貴貧困,亦不論漂泊他鄉還是安守鄉土。人的命運由先天註定,但我們能夠透過自己的行爲完善自己的命運。如果我們積德行善,我們的命運將會往好的方向發展;如果我們作惡多端,即使命中富貴,而現實也會窮困潦倒。有一句勵志的話說得很好: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想想這一段時間的工作犯過很多的錯誤,有時就沒有思考再一次遇見這樣的狀況就應怎樣解決,導致了二次吃虧。總是以爲自己敢於承擔職責就能夠了,當從學校跨入到社會職場,明白解決問題纔是根本。知過改過,善莫大焉。認識到做錯是不就應的,是羞恥的。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管我們藏得多麼掩飾,沒有別人看到的沾沾自喜,但我們不就應忘記我們的良心在顫動。在懷着羞恥心的同時務必有着務必改過的決心,每一次大的錯誤都是在自己平時不注意細節的累積下釀成大錯的,而每一次在犯了一點小錯誤時總是倔着脾氣找理由!期望自己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夠做到。

智然老師反覆強調的一句話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在陽善和陰德之間做了鮮明的陳述,告誡我們在生活中樂於行善事。勿以善小而不爲,積少成多便是大善。在與人交流時說髒話,與人一齊吃飯時不講禮儀都是不善的。長存着幫人的心,用德行渡人渡己!

《了凡四訓》的文眼在最後的篇章—謙德之效。滿招損,謙受益。真正的從內心做到謙虛很不容易,謙虛不只是善於說我錯了和對不起,但常說我錯了和對不起是謙虛的基礎。謙虛的途徑有很多種,知過改過、知恩報恩、敦倫養份和揚正氣化怨氣等都是謙虛的表現。從它們的表意來審視自己,在生活中以此爲標尺。化怨氣是自身現階段最欠缺的地方,在與商超各部門打交道的時候,心裏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怨氣,感覺有些人總會在爲難自己。期望在以後我能真心用感謝的心對待他們,感謝他們讓我快速的成長,感謝。我也感恩那些從內心裏爲我着想、幫忙我的人。

《了凡四訓》告誡我們,首先就應有我幫你、我錯了的念頭,有真善美的念頭。體魄是短暫的,思想是永恆的。就像稻盛和夫經驗思想的成功案例一樣。從思想根源上有善的念頭、謙的念頭,從而支配我們的行動。行動上的有所改善是我們的目的和結果。生活怎樣對待你我就看我們以什麼態度期許我們了。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勉勵自己。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6

對於《了凡四訓》這本書,自己接觸不是一次兩次了,也有多個版本的書籍,朋友贈送的,我也贈送不少友人。之前還有朋友讓我讀十遍,我很認真的去讀了。但是讀過三遍後,我就在困惑中自己矛盾了,以及掙扎着。書中講到惜福、改過,修行,積德行善,這些都沒有錯。人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去面對,去改正,就修正,就是一種善。能利益蒼生,爲他人着想,更是大德,確實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的。

但是針對我自身,我覺得之前自己迷惑了。我以爲自己若想改變自己命運,必須去做這些事情,去發大誓願,去求,去身體力行的完成。這樣纔能有希望。我缺什麼呢?我缺一段能牽手的姻緣,缺財富。有師兄說,你可以在菩薩面前發大誓願,兩年內自己若能婚配,做滿多少善事,或者一步一頭磕到寺廟去,或者終身不吃素,將來重建廟宇,重塑金身等。我啞然,不是我不信,是我覺得如果這樣,那跟交換有什麼區別,我的追求難道就是這些嗎?我用自我約束的積德行善的行爲,去交換一個我未知的,我渴求的事情。這並不是我追求的人生,得到又如何?婚姻只是人生一段不是一個人的生活而已,現在不過是一個人孤獨之旅吧,兩個人了,就不孤獨嗎?我不想去發誓兩年內做多少好事,去求個姻緣,那求來也是假的,是自己僞善的表現,和貪婪。不是我做不到,是不想那麼去做,我可以積德行善,但我無所求。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我依然會堅定我學佛的信念和信心,我惜福,改過,修行,修心。修好這一顆心,時刻讓自己心靈能安寧、安靜,心安。朋友說能心安是多麼難得,能踏實的生活,能平靜平淡的對待人生,那是何等的自在?我追求的是一種大自在的境界。在點滴的生活中去做,不求大,不以善小而不爲,不以惡小而爲之。嚴格自律,積極努力的去生活,去追求。

合夥人說我不是個商人的料,我沒有利益心,沒有野心。我不語,我只是把我該做的事情做好,不欺騙人,不坑人,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不消極不頹廢,工作中,我積極投入,但是我不問結果,我只在乎這個過程。我不是不追求結果,只是我更看重這個過程,我會更加完善自己。交朋友貴在交心,做事情,也貴在真誠。人生中任何事情,都不要心存僥倖,平淡對待,那是多麼難得。不卑不亢,不貪婪,不悲觀,那也是很難得的,不要太多的慾望,人心不足蛇吞象,任何時候都要知足,得到時問問自己無愧嗎?心安多麼難得!

從此書中,我已明白大的道理,原來只侷限在,我以爲只是讓我們去發願去求改變自己命運。如果只是爲了發願求自己一時的安樂,那只是一種小我境界,現在這已經不是我想追求的了,我會深信不疑的去做,但是我不想求自己此生的榮華富貴,也不求什麼感情長久美滿,我想要的是更多領悟人生的意義,追求心靈深處的東西。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7

幼年喪父,母親讓他放棄科舉學習醫術。一老者說他有當官的命,他自己也想讀書,便讀書考功名。經歷了一些波折,時候未到時是不會成功的。全篇比較唯心,認爲一切要從內心出發。後面就更加偏佛教了,感覺完全就是封建思想的產物,認爲一切都是命數,個人只能積德行善,爲自己積累福祉。讓人細數自己的罪過懺悔。

作者的號從學海變爲了凡,因爲除了生死,其他都不算大事。作者的餘生都在珍惜時間,去做好事,併發願做三千件好事。

也有我比較認同的觀點:即使命中有富貴榮華之象,也要當成落魄那樣來考慮;就算面對着順利,也要做好不順利的打算;就是目前衣食無憂,也要時時想着要是貧困窘迫怎麼辦;就算現在人們對你很敬重,也要謙虛謹慎;就算家族顯赫,德高望重,也要把自己當作普通人來看;就算自己學識還算不錯,也要時刻提醒自己學識還太淺薄。

他又認爲,做人必須每天都知道自己的過錯並且每天都要改錯,並且認爲天下聰明伶俐的人多,但很多人不肯精心修德,不肯用功去拼搏事業。這一點我也極爲認同。人跟人之間的智商其實差距很小,我們更多的差距來源於認知和思考的不同,並且以絕大數人的努力程度來看還輪不到拼天賦。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8

都是一些道聽途說的例子,大部分應該都是以訛傳訛胡編的,還好都勸人向好。大概是封建思想的產物吧。

有一點值得肯定:做好事卻不深究其中的客觀道理,就自稱是做了好事。知道其實是造孽,浪費了一番苦心不說,還沒好處。

了凡認爲,對自己好的好事不算好事,對別人好的好事纔是真的好事。這在現代社會的風氣裏,不太可能流行起來。經濟學中認爲每個人都做對自己有好處的事就會推動社會變得更好,雖然也有外部性等例外,但大部分情況下還是要以經濟人的利益爲首。

了凡舉孔子的例子說明,人做善事不應該只看眼前的好處而要看長遠的利弊。不談論一時而談論長遠,不談論一個人而談論全天下。有時候看起來不道義反而是道義,看起來不符合禮節反而符合禮節,看起來不誠信反而誠信,看起來不仁慈反而仁慈。

文中有言,韓愈說過:“如果想要勸人家一時,用嘴說就行了;如果要規勸百世的人,就要寫成書籍。”不知道是真的假的,可能他沒有考慮過萬一後人不讀書怎麼辦吧,但是不對,不讀書總有人會讀,只要讀了就會影響些人,一些人就可以影響其他人。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9

《了凡四訓》深爲曾國藩、稻盛和夫等東方哲學家的推崇厚愛,體現了古代中國爲人入世最樸素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敬天畏人、積善修德!

書中講了君子要立命、改過、積善、謙徳!

一、立命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二、改過

聞而不怒,雖讒焰熏天,如舉火焚空,終將自息;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三、積善

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幡然捨己而從之,且爲豔稱而廣述之。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

四、謙德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0

“命由天做,福自求之”,袁了凡早年遇到過一個算命先生,這個先生給他算了一卦,說他將來在縣考中可以考到14名,府考能考到71名,提學能考到第9名。結果第二年的考試中,果然如這位先生所料,考試的名次分毫不差。

後來,這位先生又接連給他卜了幾卦,每次都算對了。於是了凡請教此生的命運,算命先生說他只能活到五十三歲,做官只能做三年半,膝下無子,半生無福。因爲算命先生的話屢屢應驗,所以袁了凡對此深信不疑。自此之後,聽天由命,不思進取。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和尚,和尚對他說,你雖然命中註定沒有多少功名,也沒有兒子,但是這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

周易》這本書就是用來趨吉避凶的,如果命運不能改變,那何來趨吉避凶?《詩經》裏也講“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人要自己經常反思自己是不是忤逆天道,要自己爲自己增加福祉。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不要有什麼宿命論的包袱,說誰誰就註定有福,誰就註定無福,這都是可以改變的,人的福氣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修行得來的。只有明白了這一點,人才能真正的掌控自己的命運,而不是自怨自艾,怨天尤人。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1

春秋時期,有很多的“先知”,他們通過觀察一些人的行爲習慣就能判斷出他接下來的禍福吉凶,《左傳》裏記錄了很多這樣的例子。一個人做的好事多,就有福澤,壞事多就有災難。

相對於做好事來講,不做壞事更容易一些,所以更正自己已有的錯誤,是獲取福報的第一步。

曾子也說:吾日三省吾身。了凡認爲,欲要改過,一定要有三顆心,一是羞恥之心,二是敬畏之心,三是發勇之心。

王陽明曾言自己的學說是“致良知”之學,這個致良知就是羞恥之心。匪盜被王陽明關押起來,讓他們脫掉衣服的時候,他們依然會不好意思,這就是羞恥心。

所謂敬畏之心,就是說人生在世,一定要有敬畏的東西,舉頭三尺有神明,有所敬畏,人做事情就不會太出格。

第三個是發勇之心,就是說,人意識到錯誤之後一定要在行動上體現出來,要勇於改正錯誤。

比如,意識到每天熬夜是一種壞習慣,知道不對,但是就是不改,這樣是萬萬不可取的。天下沒有完人,每個人都會有大大小小的錯誤,我們要做的就是時刻反省,努力更正。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2

我是從7月份開始學習《了凡四訓》的,這本書讓人讀後受益匪淺,它分爲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個部份的內容。目前,我所在的組學了前三個內容,積善之方還在學習之中,尚未讀完。

前言部分介紹這本書是的內容:‘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等於佛經。所以從中認識了佛教,它是值得尊敬。值得讚歎的。還讓我懂得了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以及改變命的方法,命運是靠自己的德行和持之以恆的努力實現的。我覺得改過和行善最重要的是修心養性,從自己的意念做起,做到心純淨。善良,不起絲毫的妄念,順從自己的本性,做到真誠待人,才能使自己的德行有所提升。

了凡先生的一生讓我明白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心,我們要管好自己的這顆心,不管在心裏種什麼種子,都可以開花結果。我想把福德種在心裏,把寬容種在心裏,把慈悲種在心裏。在工作當中,要經常檢討自己,當工作犯錯的時候,要反思自己,找出解決方法,讓自己在工作中成長。

最後,一定要心存志向,有了志向,就像樹木有了根,自然能夠成長開花結果。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學習這本書,並按照古聖先賢地教育理論來教育自己的後代,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比現在更加和諧美好。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3

了凡認爲兇吉的預兆都是從一個人的內心萌發,再通過肢體表現出來的。一般對人忠厚的人往往可以收到福澤,而那些對人刻薄的人往往比較偏向於受到禍害。這種事情吧,很難驗證,一般怎麼說都怎麼對。

我的理解是,你人生的所有片段組成了完整的個人,少一絲一縷一分一秒都不是現在的你。比如你現在走的所有的路都能找到從前留下的種子,現狀的果都是從之前的因中所結出,如果一時找不到,那可能是藏得太深。就像現代的心理學總是將很多問題去聯繫童年的經歷一樣,有些因果聯繫我們本人很難察覺。在做一個忠厚的人還是做一個刻薄的人來說,我認爲正常人都會選擇忠厚,因爲我們都會約束自己內心那個黑暗的張三。至於福澤和禍害,可能比較主觀,忠厚之人懂得感動而刻薄之人經常抱怨。

了凡認爲他的過錯即使隱藏不露,在細枝末節處,但還有天地鬼神不可欺騙。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欠了的債,總是要還的。

了凡認爲改過的人,第一要有羞恥心,爲什麼人家可以名垂千古而我就落得身敗名裂;第二要有敬畏之心,即使你的錯誤隱藏不露,在細枝末節處,也還有天地鬼神不可欺騙。並且,只要一息尚存,仍可悔改;第三要有改過的勇氣,不能猶豫不決,讓小錯變成大錯。

他還提到,不需要逐一去追求改正的途徑,只需要一心向善,正義的念頭就會出現,歪門邪念就會消失。就像太陽高掛時,妖魔鬼怪就會消退。

剩下內容就是佛教裏的說教了。沒有興趣。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4

《了凡四訓》裏面講,擁有千金財富的人物必然本身就是千金的人物。於是,愈發鬱悶。看來本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輕於鴻毛的,如果能變得重於泰山?被印祖推崇的《了凡四訓》告訴了我們命運前定的真相,可是又告訴了可以改變命運的方法:行善積德。問題是,這樣的標準還是世俗化的標準:有兒子,中進士,當高官,發大財。

可是,這些對於佛教徒來說不是不重要的徒增煩惱之物麼?世尊舍國棄家而求人生真諦,說明這些並不是他所求的目標,這些也不能作爲標準吧。而且若把這些作爲修佛的目標還是有分別心,修的是有爲法呀,這應該不是四諦所宣揚的吧。也許,是我閱讀和理解錯了,袁先生和印祖的本意只是告訴後人命運是有的,但是一定可以改變的,而且即使是富貴功名這樣的事情也是可以通過修善行和發願改變的。但是,本人認爲不能太過執著於本書的教誨,因爲這些畢竟屬於有爲法,也是根源於貪嗔癡念的,對錢財和權力的追求源於貪,對生兒子的追求源於癡,而這些都是不能斷煩惱的。但是,下一個問題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上可能憑自力永遠也斷不了這些。於是,即使修有爲法也是修行了一些,畢竟比沒有修行要好。這真是一種無奈的妥協和選擇呀。

生命是要重量還是數量,我覺得自己命裏沒有數量,嗬嗬,只能選擇重量啦。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5

這個星期我讀完了《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得告誡書, 書中 ,了凡先生以畢生的學問和修養,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兒子不要被命運束縛,命是可以改變的,要自強不息。

這本書包含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方”四訓。這裏主要說了,了凡先生自幼喪父,母親讓他棄學從醫,學醫可以養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聽從了母親的意見。有一天,他去慈雲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雲南人, 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孔先生告訴了凡先生命裏爲官,並告訴他“你縣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學考可以考第九名。”

第二年了凡先生趕考,結果孔先生的話都一一應驗。孔先生還告訴了凡先生,他以後是個大官,五十三歲那年因病而終,可惜沒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話。知道自己五十三歲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無所求,每個人生下來都不是聖人,哪裏沒有過錯的呢?了凡先生決定從今天起改掉過錯,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時,減免稅負,關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後了凡先生不但有兒子,而且還活到了七十四歲。

讀了這本書使我明白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就是說樂於助人,好施捨的人,這樣才能把壞的命運變成好的命運。了凡先生告誡後人要有善心 德心 孝心。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6

《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在69歲時所著,以他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是如何多行善事,最終改造命運,心想事成。袁了凡先生在年輕時,曾有以爲大師幫其算命,只能活到53歲,做官做到現在的縣長級別,而且膝下無子女。隨着袁了凡先生的人生軌跡,每一步都跟大師算的一模一樣,袁了凡先生深信不疑,認爲這就是自己的命運,認爲他的一生就這樣了。但後來他又遇一位大師的指點,從而明白了修善斷惡,改變自己原定的命運,最後活到了74歲,官位也晉升到了進士,還得了兩個兒子。這本書共分爲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立命之學。即“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袁了凡先生剛開始覺得自己的人生命運和第一位大師算的一樣,覺得命已天定,從此聽天由命,然後到後來受到第二位大師的指點,在生活中多行善事,立斷惡念,得到了不一樣的命運。

改過之法。即先改過,再積善。改過的結果就是避災避禍,不改過,修的善也會大打折扣,積的善和福也會漏掉。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做了錯事要有羞恥心,對待任何事物都要有敬畏之心,要勇於承認和改正錯誤。

積善之方。要做到與人爲善、勸人爲善、敬重尊長、愛惜生命等,多行善事,福澤綿延。《易經》也說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謙德之效。這就告誡我們要始終保持一個謙卑的心,遇人遇事都要謙卑,不可驕傲自滿。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7

如何呵護自己的心靈?

在《了凡四訓》中,了凡先生給的答案是,行善。

全書宗旨在於“行萬善”。了凡先生說到,當他需要實現某個願望時,就發願行善,行三千善,行萬善。

爲什麼要行善呢?行善是爲了積累陰德,積累福報,更簡單點來說就是自己做了那麼多好事,內心就不會有愧,人生也不會有什麼遺憾。

王陽明先生說,要致良知。致良知和行善,都是爲了培養自己的心靈。大師的思想基本上殊途同歸。

如果自己的心靈沒有養護好,那麼做什麼事情都會走了樣。

比如拿我自己的例子:最近在學習舊房改造,不得不說我的起心動念就是買賣心。抱着一顆買賣心,房東怎會願意相信我呢?動了買賣心就做不起來,但如果起心動念就是爲了生活在這裏人打造最美好的居家環境,那心中的焦慮還是這樣嗎?沒有擺正心態,晚上怎麼會睡得好呢?

那怎麼樣纔是好的行善?

是不是所有的行善都是好的?

不一定,有時候你認爲自己做了好事,但別人不一定這麼認爲。那怎麼衡量?

中峯和尚說:“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

也就是做了對別人好的事情的,是善良的;做了對自己好的事情就是惡。要是對別人,那麼就算是打罵也是好的;如果對自己好,就算對人恭謙有禮,那也是不好的。

就好比,只是簡單的把玫瑰插到土裏,然後就不管不顧了,這不叫真正的行善。真正的善,是按植物生長規律,給予足夠的陽光及養分,讓它真正的生根發芽開出花,這才叫善。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8

《了凡四訓》這本書,分爲“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篇。他的價值在於把儒道佛教的思想與命裏風水相融匯,超越了迷信的層面,變成一種操作性很強的生活哲學。袁了凡通過自身的經歷來告訴世人如何改變命運,首先改變你的內心,任何事都要反省,而不是外求,通過修行改變,透過持續不斷地做好事。如何改變命運作者提出了一下幾個觀點:

一、立命之學

通過提升自己的個人修養讓自己的信念和行爲合乎情理。一定要積德,一定要對人寬容,一定要和氣慈愛,一定要保養精神,多種善事,每天反思自己的行爲。

二、改過之法

要有羞恥心,要有敬畏心,要有勇猛心。從改正過失開始,改變命運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的過失改正過來,改過要趁早,覺悟要趁早。

三、積善之法

有利於別人是善,只利於自己是惡,有利於別人是出於公心,只利於自己是出於私心,想得到自己的利益就是私心,善不求回報是真善,做善事但是心裏一點也不想着自己是在做善事,那麼不論做什麼善事,都會得到圓滿。十種善事,第一,與人爲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爲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四.謙德之效

如果能夠心存善念、嚴於律己,對天地鬼神敬重,對別人抱着謙遜的態度,那麼,鬼神也會時時眷顧我們,我們纔有受到福澤的根基。那些咄咄逼人的人,肯定難成大器,即使發達了也不會享受生活的樂趣和美好,謙虛使人進步,凡是抱着謙虛的態度,不但能讓我們學到更多的東西,還能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讀此書最大的感悟是,拜佛求神、算命、看八字,不如多行善事,多積德行,向外求,將自己的命運歸功於神、佛、仙、明理,不如向內求,從自己做起,改變自己的行爲給別人帶來快樂和方便。人生不過一場修行,通過修心創建良好的生活,有什麼樣的心和心態去爲人處世,這輩子就有什麼樣的人生反饋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19

了凡四訓不得了,啓發很大,教人行善。

其餘的感觸就不說,就單單說立命這件事。造命的權,固然在天;立命的權,仍是在我,只有我們肯努力去做善事,多積陰德,什麼福不可求得呢?

我接洽到了seo賺錢模式,發現破命之說跟seo賺錢的模式有着很大的類似性。

seo呢,你首先選好你要做什麼產品,什麼詞,這是第一步,定位。第二步就是去建網站,天天更新文章,外鏈做優化。等時光到了,取得了良好排名之後,實現盈利。

而立命呢,你首先許下宿願,許下命,這是第一步,立命。第二步就是每天去行善,多做善事,等功德積夠了,你所盼望的命,天然可能實現。

以了凡的觀點,行善積德,是立命的方式。假如說,我們相信了凡所說,那項轉變運氣的,就去行善積德吧,還有一點要說的是,我們這一輩的父母們大多都相信命運數理,他們七年級十五拜神禮佛,愈甚者逢三六九都拜神禮佛。都是爲了子女們積德。子女們這一輩大都相信無神論且不說,不積陰德也不說,就是千萬不要總是去積惡,把父母們辛辛勞苦爲你求來積來的善德都抵過掉了。

我們家是逢三六九拜神的,我媽說過,在以前,你們小的時候,我只是七年級十五有拜神明,但是當初,兒女們都出去外面了,我就開端逢三六九也拜神念心了。不外我媽也很愉快,由於還真的,有多事件都是心想事成的。

我呢,我個人,從小到大,你們也曉得,咱們這一輩是在新中國的無神論下長大的,從小就崇尚西方,不相信有鬼神之說。但是,越長大,我是越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聽過了太多的事,不禁你不相信,而且,你會發明,年紀越大的人越信任這種貨色。我是屬於相信型的,然而與孔夫子一道的立場,敬而遠之。

同樣那句話,如果你見過我所見過的,聽過我說聽過的,經歷過我所閱歷的,你就會批准我的觀點。所以不要妄加批駁。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20

《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先生寫給他子孫的家訓,裏面比較精彩的反而是袁了凡兄弟五人記錄的他們的父親袁仁先生和他們的母親的家訓,而袁仁(了凡之父)先生又在文章中多次提及他的父親的諄諄教誨,所以很清晰就能看到這四代人在安身立命中的一脈相承及青出於藍,非常有現實意義,再加上又是在浩如煙海的各種文章中脫穎而出,可見其經典。而聯繫到我們目前的教育環境及方式,更加值得學習了。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訓》告訴世人,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方法就是要多積善行,多培養善德。讀了這本書使我明白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就是說樂於助人,好施捨的人,這樣才能把壞的命運變成好的命運。每當要對父母、孩子發火的時候總會想到書中的片段。

少一些埋怨,多一份耐心,做孩子好的榜樣,對人對事不必過於計較。吃虧纔是福。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21

《了凡四訓》總共分爲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立命之學,作者用講故事的方式,講了自己小時候被算命先生算命,算到作者一輩子的造化。這個觀點我是不認同的,我一直對算命這個說法很反感。後來雲谷禪師傳授的改變自己命運的道理,就是多行善。行善無大小,只要有心,處處可行善。

改過之法,要有羞恥心,敬畏心,勇猛心。真正能達到這樣思想境界,如此徹底的人又有多少。許多人知道自己有過,往往抱着僥倖心理,或者想着這次做了,下次就不再做。或者知道有過,遲遲沒有付諸行動。我想,只要覺察到自己有過,哪怕沒有像作者說的那樣勇猛徹底到位,只要每天每次改一點點也是好的。

積善之方,指做善事的各種方法方式。作者講到了真善和假善之分。善的偏、正,半、滿,大、小之分。真善和假善,有時很難區分。行善時需要對善事仔細考察分析,才能分辨。我回顧自己的助人,有些表面上是幫助他人,但結果反而是使他的結果更壞。常人很難分辨。以後做善事,多留一份心,多覺察。

順其自然地幫助別人,大概有十種:1、與人爲善2、愛敬存心3、成人之美4、勸人爲善5、救人危急6、興建大利7、舍財作福8、護持正法9、敬重尊長10、愛惜物命。

其中與人爲善,感觸比較深。與我家先生相處十幾年,受他最大的影響就是與人爲善。認識他之前,我看到的別人,大多是懷疑,不信任,帶着敵意。覺得別人都是不友善的。

記得十年前的某天晚上,我們的汽車在路上被人追尾,對方司機是個滿身酒味的五十多歲男人和他的妻子,我感覺自己的車無緣無故被人追尾,仗着得理對對方夫妻一通指責抱怨發脾氣,而我的先生卻是溫和的教對方如何打保險公司電話,如何打交警電話等等一些安全注意事項,當時的我是不理解的。最後在交通事故處理完,對方妻子說:“看在你老公的份上,要怎麼賠償我們都會配合,如果是你,我們就不賠你。因爲我先生的行爲,讓後續理賠的事情順暢許多。我自慚形穢。

謙德之效。謙虛使人進步。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22

人生在世,就要在修的問道方面有所成就,如果想做一個有益於世,頂天立地的人,就必然在立命,改過,積德和培養謙德四個方面下功夫。《了凡四訓》裏就強調了人的命運完全可以自己掌握,一生的成敗完全取決於自身所作所爲,正所謂其中的“命自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四訓》雖然篇幅不多,但寓意內涵十分深刻,它結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展現出了真善美的中華傳統文化。通過“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孝”四個篇章,論證了“種瓜得瓜,善有善報,積極進取,有願皆成”之理。

它平實而無虛華,深奧而不迷信,有很強的感染力與說服力,流傳至今。

當我讀完《了凡四訓》後,也明白了許多道理,也發現了自己的許多幸福,說法,和做法都有些不正確。

當我們到達一個層次,就會發現命運無時不刻地在注視着我們,監督的我們,而我們卻無法看見它,感受它的存在。但我們只要一心向善,行得正,坐得端,做得直,爲自己積功累行,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滿幸福。

我們如果想要趨吉避凶,納福而免禍,且不說行善,首先要能改正過錯。改正過錯,鬚髮三心——恥心,畏心與勇心,具備了這三心,則有過即可改,正如春天的冰雪遇到了陽光,難道還要擔心它不消散嗎?“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當我做到了改過,就要學會行善,而善圖惡的區別就在於善是一心爲別人着想,而惡事只爲自己的利益着想。

現在,我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看。家長打罵孩子,老師管教孩子,他們都是爲了下一代好,是爲別人的利益着想,所以是善!我們爲了口腹之慾而殺害生擒時,都是在爲自己着想,想滿足口腹之慾,還要殺掉那些有靈性的動物,這不是惡嗎?

這些,就正所謂“由此觀之,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自我。”

現在社會這個大染缸是許多人迷失了方向,人們的妄想,慾望不僅沒有被控制住,而且還在一天天膨脹!他們胡作妄爲,還以爲不會有報應,真是自欺欺人!人們要早日回頭,千萬不要等到惡報降臨的才悔悟,到時候那真是欲哭無淚啊!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23

這本小書是朋友送來的中華經典隨筆中的一本小冊子。作者是明代的袁了凡。總體而言是一本勸人行善、修身立命的理論指導書。其主要闡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中心思想,強調命運雖有天數,但自己亦可掌控,只要積德行善、謙恭有加,就能獲得福報,是爲因果報應。本書糅合了儒釋道三家之學的梗概,可以一方面使得我們初步瞭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同時也會增進我們的個人品格修養。

一、關於作者袁了凡其人

袁了凡,名錶,字坤儀。江浙人士(江蘇吳江還是浙江嘉善已不可考)。彷徨時因參訪雲谷禪師後,得以領悟“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學,便立志多做善事、積功累德,以扭轉自己的命運,因不願再做一個受制於天命的凡夫俗子,因而改名號爲“了凡”。袁了凡博學多才,天文、水利、象數、兵法、星宿無一不精通。棄醫從仕後,勤政愛民、興修水利、免除雜役、爲民謀利。官仕途中,因不認同提督對倭寇的使詐做法,被構陷革職,在死後終於沉冤得雪,得以善終。

二、關於本書的主要內容

四訓,顧名思義,是由四部分組成,具體包括“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其中“立命之學”爲其總結人生經驗、訓誡子嗣的《立命篇》;“改過之法”和“積善之方”是他早年所著“改過第一”、“積善第二”;“謙德之效”爲其晚年所做的《謙虛利中》。四篇文章各自獨立成文,但其中義理又一以貫之,強調命由我作,善惡報應之理。

“立命之學”中,作者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完整闡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其童年棄文學醫,因偶遇異人預言他能夠仕途通達,於是棄醫從仕考取功名。隨後發現人生際遇與所預言命運絲毫不差,遂生懈怠。後機緣巧合,拜會禪師後終於瞭解了宿命論的錯誤,從此開始積功累德,自求福報。

“改過之法”中,作者論述如要行善積德,必先端正心態、改正缺點。敬畏天地鬼神,立定決心,以先賢爲榜樣,勇於改過。

“積善之方”中,作者重點說明了“積善餘慶”的道理,對於何謂真善、至善,做了充分闡述,勾畫了中國傳統的魯麗道德。

“謙德之效”,告誡世人要抑制自滿扶持自謙,即要謙虛謹慎、虛己待人,“擡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有我”。

三、一些感悟

舉凡世事,命運皆有安排,但“我命由我不由天”,在任何時候、任何背景下,主觀的力量都是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力量。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物慾橫流、信仰鬆動的現實世界,修身立德、改過積善、抑滿扶謙當是人真正走向自由的必由之路。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24

《了凡四訓》是一本種德立命、修身治世類的教育書籍,全文通過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分四部分來講解如何改變命運。作者爲明代袁黃,字坤儀,後改名了凡,其以親身經歷,講述了改變命運的過程。

未學此書前,只知道人的命天註定,胡盤爛算不頂用。殊不知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了凡四訓是一本非常好的認識世界,認識自己命運如何改變命運的書,好的修養德行福澤後代,對於我來說命由天定那是鐵的事實,生辰八字註定的,直到讀完了凡四訓,終於深刻的理解了“命由心造,福自我求”這句話的意思。

了凡先生一生本來已被算命先生算定,經過驗證不差分毫,雖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但同時也讓他沒有了人生的追求,有着“得過且過,陽坡地暖和”的惰性。其實人生總有那麼一點不可知的奧妙隱藏其中,當你突然頓悟的那一刻,才覺得人生原來如此美好。了凡先生自遇到雲谷禪師改變了他的一生,說來簡單“曰:人未能無心。終爲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說得多好,人的起心動念,是改變命運源頭,極善的人,經常會幫助別人,做一些好事,福德會隨着善行日漸增長,命運就不是定數;極惡的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隨着他造的惡日趨所損,他的命運也不是定數,取決於他的造業。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是說你種下什麼種子收穫什麼果實,這個果實是不定期的,也許半年六個月,也許三年五載,也許幾十年甚至幾百年……

了凡先生以自己的實踐說明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裏的,也印證了:“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古語名句。讀完這本書我不僅懂得了命運可以改變及改變命運的方法,還認識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真正內涵所在。

人們常說: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又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數千年以來,人人皆知有命運的存在,也都感慨命運的不可捉摸。命好命歹,心態最重要,一定學會反省自己的過失,發現並改掉自己的壞脾氣,對待他人要像對待自己一樣,纔會有寬容心,要一心向善,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不斷學習,充實自己,讓自己成爲一塊對家族、對社會充滿正能量的磁鐵。

了凡四訓讀後感 篇25

家裏的長輩常常跟我說一句老話,叫“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學習了《了凡四訓》之後,我想用讀書後的心得體會解釋下這句老話。

一命。我們經常聽到的話是“命由天定”、“命中註定”。社會學和遺傳學也告訴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可言,這就是所謂的“命運”。但了凡先生開篇就用自己的真實經歷告訴我們,命運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二運。我理解的運,即是機會。我們積極主動,努力求索,不爲命運所束縛,才能牢牢的把握住機會。把握機會的前提就是,我們要有一顆”立命”的心。

三風水。風水,我理解的風水,是我們周圍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也常常有不同的性格。就像蘇浙一帶的人常常精明幹練,湖廣一帶的人敢爲人先,東北一帶的人自由奔放。我們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要發揮自己的性格優勢,避免地域帶來的侷限。

四積陰德。了凡先生不僅告訴了我們改變命運的態度,也給我們改變命運的方法論。那就是要積德行善,渡人即渡己。向內,我們要修心。培養內在美好品質,不貪心,不膨脹,沒有私心惡念作祟,不嫉妒,不諂媚,不高傲。向外,我們要儘可能的去幫助別人,去傳播美好的東西。

五讀書。讀書也是了凡先生告訴我們的方法論之一。讀書即是學習,唯有學習纔是改變命運的正途。回首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不管社會如何變遷,不管社會階層是否固若金湯,讀書和學習始終是普通人上升的一個渠道,是改變命運的蹺蹺板。

這就是我運用《了凡四訓》的讀書體會,對這句老話的解釋。命運的大門就算關閉了,但總會給努力、善良的人開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