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歷史演義>

《三國演義》讀後感 (通用25篇)

歷史演義 閱讀(1.78W)

《三國演義》讀後感 (通用25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 ,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國演義》讀後感 (通用25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

《三國演義》真乃一部大氣磅礴的好書!

全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孫權、劉備。

《三國演義》中給曹操的評價着實不高,他不是“英雄”是“奸雄”;不僅僅是“賊”,並且是“國賊”;諸如此類。但我不這麼認爲。

在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時,他說袁術是“冢中枯骨”,袁紹是“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說劉璋“雖系宗室、乃守戶之犬耳”,說張繡、張魯、韓遂等人爲“碌碌小人”。我原本以爲,這只是一種蔑視、一種霸氣,但讀到後面,這些話全部應驗,由此可見,曹操看人的眼光實在很準。他的武將“李典、樂進、典韋、于禁、許褚”等個個是猛將,全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出生入死,爲曹操打了無數的勝仗,成爲曹軍中的中流砥柱。他的文臣“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劉曄、滿寵、呂虔”等人則幾乎全是北方最優秀的文臣、軍師,這些人中許多是從曹操的敵人那裏過來的,由此可見曹操求賢若渴的程度無人能及,單從這方面說,他比劉備更佔據“人和”。

小時候聽別人說曹操佔盡了“天時”,看過書之後才懂,因爲曹操在消滅袁紹的時候實際上已經佔據了北方(其他軍閥往往自相殘殺、兩敗俱傷),這樣他就有機會休養生息、恢復經濟,並且北方人口衆多,所以曹操的軍隊也得以迅速擴充至五十多萬,真是佔盡了天時。

再說孫權,孫權相比於曹操、劉備,優勢在於他擁有父親、哥哥留給他的富饒的江南大地和衆多的賢臣良將。這使得他成爲一個“繼承者”而非“創業者”,但繼承者絕不可無能,孫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他獨具慧眼,提拔了“呂蒙、陸遜”等一大批智勇雙全的將軍,不但奪回了荊州、還讓蜀國元氣大傷,成功坐穩了第二把交椅。我覺得孫權長人之處還在於他的韜光隱晦,他主動受魏文帝冊封爲“吳王”,避免了與魏的再次戰爭,得以壯大實力。孫權佔據地利又認真經營,使得吳國穩穩地成爲三國之中最長壽的國家。

最終說說劉備,劉備起初就不斷遭遇戰爭,沒有建立起穩固的根據地,兵將都少得可憐,佔領益州後又丟了荊州,總之十分艱難,但劉備打着漢代宗室的旗號,依仗着諸葛亮、五虎上將等的鞠躬盡瘁,在紛亂的東漢也爲自我謀得的一席之地。創立了蜀國,建國之後,蜀魏還是打個不停,他們拼的是消耗,但劉備忘了蜀國的經濟、軍事力量跟魏國差得太遠了,拼消耗怎能抵得過魏國?這就導致諸葛亮、姜維爲此奮鬥一生、無所進展。再加上個孬種皇帝劉禪,蜀國就這麼完了!成爲三國中最短命的皇帝。其實劉備能夠讓關羽先撤出荊州修養生息、積累實力,鞏固孫劉聯盟,那樣歷史也許就要重寫了。

《三國演義》裏蘊涵的東西太多了,這只是我對這三個人物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三國演義》不但在中國家喻戶曉,並且被世界上很多國家作爲軍事教材,我以後還要不斷翻看、不斷髮現他的價值。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

讀完《三國演義》,不免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既然劉備的蜀國在道德、智慧、品質、勇武方面都無與倫比,爲何結局慘烈?

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作爲蜀國首領的劉備,是仁義的化身,是儒家“仁愛”思想的縮影。“劉玄德攜民過江”一節集中表現了他的仁愛思想,因此他得到了廣大民衆的極度熱愛。獵戶劉安爲了熱情招待流落中的劉備,竟瞞着劉備,殺了妻子做成菜餚,可以說劉備是小說中“仁絕”的人物。其他人物也莫不如此。周瑜可以料事如神地指揮消滅曹操八十萬大軍的赤壁之戰,但他的一切計謀都在諸葛亮的預料之中,最終只能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嘆聲中告別人世。一個“空城計”就能擊退司馬懿大軍十五萬,可謂“智絕”。還有“義拔雲天”的關羽的忠義凜然更是被刻畫得入木三分,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明,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爲了兩位嫂嫂而降,但一旦得知故主消息,便千里萬里地去投,我認爲他不但仍算忠,而且還算是一種難得可貴的忠。“張翼德大鬧長板橋”,可見張飛是“勇絕”。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蜀國,卻遭到了失敗,這個殘酷的現實讓我感到震撼,使我在深深的惋惜當中,不由得思索其失敗的原因。

蜀國的失敗有其自身的原因,其中,最爲突出的一點,就是在政治和道德的天平上,劉備等領導人總是將“義”放在首位,而將“政治”放在次要位置,這對於一個以政治追求爲最終目標的領導者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的弱點。“華容道義釋曹操”,釋放了曹操,說明關羽在處理這個問題上顯然是把“義”放在首位,而將“政治”利益放在次要位置。這雖然顯出他的“義”,但他放的是曹操!北方統領!劉備在聽說張飛和關羽相繼身亡時,不顧衆人的勸阻親自率領大軍征討東吳,再一次將“政治”利益放在兄弟“義氣”的後面。我認爲這纔是劉備蜀國滅亡的直接原因。因此要想換取政治上的成功,必要時要犧牲道德上的“義”。歷史上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哪個帝王之家不是腥風血雨的。譬如:曹操長子曹丕即位後,擔心曹植會篡位,要求曹植七步成詩,最後曹植賦詩,曹丕也念及手足情,沒有殺曹植,但也將其軟禁。隋煬帝楊廣善於掩飾,既博得了父母的好感,又成功詆譭了太子楊勇,最後殺父自立,楊勇也被他賜死。太子李建成本來就忌憚李世民功勞和才能,想除掉他,李世民也明白不殺李建成就不能確保自身安全,於是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逼父讓位。

另外一個原因,是從寫作的角度考慮的,作者一方面將劉備蜀國描寫得如此美好,同時又將他置於失敗的境地。這樣,讀者就會從深深的惋惜當中,受到強烈的悲劇美的衝擊,品嚐到悲劇美感的韻味所在,既給人們帶來陶醉,也給人們留下回味思考的空間。

因此,《三國演義》的結局雖然以蜀國的失敗而告終,但在我看來,“悲”也不失爲“美”。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3

讀完這二十一回,我十分佩服劉備的鎮定、智慧。又用一件小事證明曹操對士兵,將士的態度。還有,曹操的一段話,就基本上確定了他統一時各軍閥的消滅順序。

劉備爲了不讓曹操起疑,在家裏幹那些奴隸活。爲什麼不養花養魚之類的,非幹這力氣活呢?因爲他這樣,讓曹操認爲他在低三下四的幹不該自己乾的活,自然對自己也低三下四,一可避免曹操來找劉備麻煩,二可避免曹操對他的懷疑,有利於董承之類的人來往,商量大事,這對劉備,反曹人等有好處,何樂而不爲呢?

還有,當正其開始“論英雄時,一定把劉備嚇的不輕,而且寫出了曹操對一些人滿不在乎,有袁術、袁紹、劉景升、孫伯符、劉季玉、張繡、張魯、韓遂等人,而對劉備則高看一眼,在將來曹操建國時,這幾個人加上劉備,是曹操的阻礙,其中,心腹大患就是劉備。

雲長的忠表現有三點,第一,在關公在屯土山約三事時,有二條表現了他的忠,雲長兄降漢帝,不降曹操,忠於國知劉備不落,不管千里,便當辭去,忠於人。關雲長剛正不阿的表現就是——忠心。第二當曹操賜戰袍於關雲長,關雲長接受,但把戰袍穿在裏面,外面仍是劉備給他的戰袍,不忘兄長之恩,時時想念兄長。這是關雲長的忠心的表現——想念。曹操忙一場,他“奸相枉將虛禮待,豈知關羽不降曹”,這正是關雲長忠心的表現。

本回中有惜刀殺人一計——程是說:“劉備若在,必投袁紹,今若使雲長破了袁紹之兵,經必疑劉備而殺之矣。備既死,雲長又安往乎”。我想,如果劉備真的死在這一計上,那雲長也一定不會放過曹操,因爲雲長也是有頭腦的。

“暫顏良,誅文丑”兩名大將,被袁紹視爲左膀右臂的兩名大將,讓關雲長不費吹恢之力的殺了,不得不說,關雲長被叫做“武聖”,真是名不虛傳。關雲長“下刀”有三個要點:“穩、準、狠”。只有“穩”才能手起刀落,將對手斬於馬下,否則當他再斬時,他的小命就可能保不住了。“準”,同樣要找敵人的弱處,否則如果內穿護身甲,就白斬一刀,同樣會丟掉小命。對敵人,要狠,否則敵人狠了自己便弱了,如果斬時有憐憫之心,那日後麻煩大了,會後悔的。關雲長值得每個人學習。無論對學習功課,還是對待敵人。

最後,關公還是守大義,去找他的頭頭——皇叔劉備了,曹操雖不樂意但在小山頭上約的三事自己答應了不得不照辦,但又不明說。別人都說曹操是奸人,可我認爲他和關雲長一樣,是正人君子,只是在利用別人而已。

關公過五關斬六將真是太厲害了,充分表現了關雲長的英勇、大膽、自信、穩重。

我很喜歡關公的這種精神,實在讓我佩服。我最喜歡關公的忠義精神~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4

三國時期,一個英雄倍出的時代,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爲後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就是一部以這一時期作爲歷史背景而創作的小說。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兩千年前三國紛爭的傳奇,多少英雄豪傑譜出一曲曲英雄的讚歌、歷史的壯歌。

《三國演義》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比如:被喻爲智慧的化身——諸葛亮,一代奸雄——生性多疑狡詐的曹操,忠肝義膽的能將——關羽等等。

讀《三國演義》,讓我彷彿看到了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展現於我眼前,讓我看得津津有味,流連往返。我讀到第四回,講到曹操與陳宮行至成皋決定到呂伯奢家覓一宿時,誤殺了呂伯奢一家。後來知道是自己誤會了呂伯奢一家後,又復殺呂伯奢。當時曹操還說了一句很沒良心的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以致陳宮認爲孟德是個狼心之徒,棄而他往。

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確實太沒良心,太沒血性了。令世人感到氣憤,致使曹操在民間揹負罵名,譭譽參半。當我讀到這裏的時候,我也感到很憤恨。我想:怎麼會有這樣的人啊,寧可自己對不起天下人,也不能讓天下人對不起自己。同時也令我想起了這麼一句話“寧可殺錯一百個,也不能放過一個”。我當時就覺得曹操很殘忍,很沒血性,做人怎麼能這麼自私呢?可後來我就發現這樣的看法是很膚淺的。細細想來:哪個人沒有半點私心?所謂“人不爲己,天誅地滅”。劉備忠厚仁義,他不自私?他攻城掠地,口口聲聲要興復漢室,其最終目的也還不是要一分天下、掌握權勢、稱王稱帝?所以劉備和曹操都是一路人,只是兩人所走的政治路線不一樣罷了。劉備善於保持住良好形象,這就是虛僞吧。相比於劉備,曹操就顯得真多了,他是奸詐中有坦誠。“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心裏頭有這種想法的不乏其人,可是又有幾個敢說出這樣的話來?恐怕這天底下也只有曹操一人了。有勇氣說得出這句話顯示出曹操身上的一種王者氣概,絕非一般之人。再說,曹操殺呂伯奢一家是個誤會,殺呂伯奢則是迫不得已的。試想一下當時如果呂伯奢回到家看到這一幕慘狀,他能承受得了嗎?我估計有三種結果:一、呂伯奢因悲傷過度含恨離世;二、呂伯奢痛苦地活着,沉浸於失去家人的莫大悲痛之中終其一生;三、呂伯奢從此與曹操不共戴天,決意爲家人報仇。無論是哪種結果,對於呂伯奢而言都是痛苦不堪的。這種失去家人的莫大悲痛,換了誰都承受不了,還不如被曹操一刀斬下來得乾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曹操殺掉呂伯奢未必是一件壞事。

我從《三國演義》中所讀出的曹操確實是一代奸雄,可是他奸得真,是一個有雄才偉略的能人。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5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爲我們展示了一幅宏偉的歷史畫面。雖然“是非成敗轉頭空”,但掩卷沉思,透過這厚重的歷史,我們還是看到了古人“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的執着,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啓迪。一個個歷史人物的歷史沉浮,正應了那句話:胸懷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曹操同時代的人物評論家許劭稱其爲“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或許千百年來一直被世人誤讀。終其一生,曹操未取代漢室稱王,始終以丞相自稱,對被罵作漢賊不以爲然。正如曹操所言“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如若沒有曹操,當時的北方仍將處於戰亂之中。相反,他“治世之能臣”的一面卻顯現無疑。他在《觀滄海》一詩中的文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顯示出他政治家的博大胸懷。他選賢任能,不拘一格。他厚待關羽,任其過五關斬六將二部追究。他相信張繡,迎接許攸,關心民生疾苦,他在《蒿里行》中寫道:“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無遺一,念之斷人腸。”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袁紹,其人“外寬而內忌”,終致官渡之戰一敗塗地。曹操對於成敗看的也很開,贏了固然可喜,敗了大不了重頭再來。正是他的心胸成就了他的王霸之業。胸懷寬則舉賢任能,胸懷寬則四海歸附。真所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一個人的胸懷不僅影響一個人的事業,也關乎一個人的生死存亡。最廣爲人知的便是諸葛亮三氣周瑜了。“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如果周瑜能知道吳蜀脣齒相依,與蜀國並肩作戰,相互支持,則三國之勢必然長久。然而他嫉賢妒能,氣量狹小,“既生亮,何生瑜”,終致一代風流儒將一命嗚呼,實爲悲哉。

古人云:“宰相肚裏能撐船。”一個人能有多大的作爲,就必須有多大的氣量,虛懷若谷才能海納百川,聚集人氣,成就偉業。成就偉業需要需要各種人才,正如小平同志說的,“不管白貓黑貓,逮到老鼠的就是好貓。”放眼當下,我們正進行着偉大的社會主義事業,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如果能以海納百川的心胸,廣泛吸引各種人才,包括外國人才爲我爲我所用,豈不善哉。“舉賢不避親,用人不避仇”,我們的政治協商會議就是團結各界優秀人才的良好平臺,唯纔是用,不因人廢言,只要對社會、民族、國家有利,天下英才都可爲我所用。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周旋於個人的利害得失,於國於家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以其不爭,而莫能與之爭。”我們立身處世,若有寬廣的胸懷,就更容易實現我們人生的理想!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6

歷史是死的,沒有多少人會對枯燥無味的歷史感興趣,惟有在歷史中注入民俗文化情感,使歷史變爲廣大人民羣衆所喜聞樂見的故事,那麼它纔會生動形象惹人喜愛,《三國演義》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三國是一段紛爭的歷史,一百多年的腥風血雨在中國歷史中,可它卻成廣大民衆茶餘飯後喜愛談論的話題,這主要歸功於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傾注的民俗文化情感。

羅貫中曾雲遊四海,網羅天下對三國的民族記憶,這種記憶其實受到人們對歷史的改編,融合人們的愛狠情仇,包含人們的真是理想,下面我們來共同探討《三國演義》中的民俗文化情感。

《三國演義》中,神化兩位關鍵人物,一位是武聖關羽,另一位是諸葛亮。

關羽有着“面如重棗,脣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的健朗體魄,又有將義氣看成是比生命比戰爭勝負更重要的事。這儼然是一個人民心中的理想形象,人民十分渴望有這樣一位英雄人物出現。關羽“溫酒斬華雄”估計是人們最喜愛的篇目,位居弓馬手,武藝擎天地,溫酒未涼而取強敵首級,轉瞬之間,數行之言而關羽武藝,氣質,威嚴全顯,怎能不讓人驚歎。後來關羽被孫權,呂蒙等人設計殺害,其靈魂附身呂蒙痛罵孫權:“碧眼小兒!紫髯鼠輩!還認我否!我來漢壽亭侯關雲長也”讓孫權魂不附體。呂蒙七竅流血而死。這樣的死後復仇怎不讓人驚歎,讓人大呼痛快!因此,關羽正在小說中並非人的形象,而是神,是世人推崇嚮往的神。

諸葛亮又是一個典型,草船借箭,借東風。七擒孟獲,錦囊殺魏延等早已成爲婦孺皆知的故事,這些故事或許不是都發生過,有些可能是人民添加上去體現諸葛亮智的,當他們都體現當時人們希望當朝統治者任用像諸葛亮這樣的賢能之人的願望。其中最精彩的我認爲就是智激周瑜的故事,赤壁之戰前夕,周瑜原本不希望江東發生戰爭,希望請和於曹魏,諸葛亮在於他一次交談中,不經意間默誦曹操的兒子曹植所賦的《銅雀臺賦》,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與之共”。大喬可是孫權的妻子啊,小喬又嫁給周瑜,怎能不讓周瑜憤怒!“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老賊欺我太甚。””。可見諸葛亮不僅讓周瑜改編觀念,又讓他與曹氏集團結下不共戴天之仇。我想各位讀過後都會對諸葛亮的只會感到敬佩。

《三國演義》中的民俗文化不僅爲整部小說增添別樣的風味,有恰如其分地展現出人民羣衆的理想,有君主,就會有文臣武將,《三國演義》是以劉備爲正統的,劉備旗下五虎上將,劉備龐統的是當時不可多得的人才,表現當時人們渴望社會安定,渴望生活幸福美滿的願望。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7

近幾日應朋友的請求,接手了一個《赤壁之戰》的劇本,由於《三國演義》是很久以前所看的,現在要想寫好這個劇本,所以不得不回過頭來再次捧起《三國演義》。自從大三結束至現在工作一年多,自己手捧經典的次數可謂少之又少,實在令我慚愧。

之前在噹噹網網購了一套四大名著,放了很久都沒開封,這次借這個機會,終於動了這套經典。拿起書,直接翻到了赤壁之戰前夕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部分。還記得以前高中的時候特別喜歡看《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有特別喜歡看諸葛亮出山到蜀國鼎盛之時。從這個點就可以知曉我是一個不喜歡看悲劇的人,但是現在在社會上摸爬滾打,越發覺得人生當中好多戲份都是悲劇,那些不完美的,遺憾的,失敗的,傷人的,黑暗的等等等等都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難怪有人說,小時候或者年輕的時候喜歡看喜劇,喜歡看英雄,喜歡大團圓,喜歡完美主義,等到成年以後就喜歡看那些不完美的,有缺憾的,反映人性的東西。等到在老了以後,對於一切看平淡的時候,就喜歡那些能讓人安靜下來的東西。年少時追求完美,成年後經歷挫折,人老後看破紅塵。

這讓我很直接地想起我最喜歡的一首詞——《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首詞寫的是人在不同的三個時期聽雨所見所聞所聽所想,與我甚是契合。

人生必定隨着時間的增加而產生不一樣的變化。如今我再讀《三國演義》,我很明顯地感覺到自己更願意去讀《三國演義》前面的部分和後面蜀國衰敗、諸葛亮去世的部分了。那些曾經在我們心中的英雄,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七進七出單騎救主的趙雲,老將不老的黃忠,足智多謀的孔明……他們的人物形象不再是那樣完美的英雄,不再是以一敵萬,無所不能的英雄,在我心中慢慢變得有血有肉。劉備稱帝前的落寞無助,關羽的自傲輕敵,張飛的魯莽殘暴,趙雲的愚忠耿直,甚至於諸葛亮也有其無可奈何的遺憾。

現在重讀《三國演義》,我漸漸地不再去迴避那些缺憾,漸漸地學會去面對那些不完美,就像自己要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不完美各種缺憾一樣。智勇雙全,忠義正直的關雲長大意失荊州被殺,粗中有細的張飛被人砍頭,劉備夷陵之戰大敗而後白帝城託孤,諸葛亮五丈原隕落,這一切的失敗現在我都勇於接受了,我們所追求的並不是完美,而是在於追求的整個過程。

自己也好,親朋好友也罷,自己不奢求,不完美的自己去乞求別人的完美,用心地生活,用心去走完這幾十年吧!

羅曼·羅蘭說過:"真正的英雄是在發現了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此爲終。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8

三國!你是一段崢嶸的歲月:烏黑的狼煙,遍地的焦土,一面染血的殘旗熊熊燃燒,紛紛擾擾,血如殘陽,浪潮滾滾,亂世英雄競相涌,血鏽軲轆,是崢嶸歲月。

再回三國,再起崢嶸。是蒼天白日,董卓奸詐狡猾謀權篡位,持傀儡號令諸侯民不聊生;望盡東江,好一計火燒赤壁,兇狠的烈火吞噬強悍艦隊,挫敗了來勢洶洶的曹軍;手持彎月刀,長鬍須,怒目圓睜,紅臉關公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那份鏗鏘勇猛在豪氣震得你熱血沸騰。

當你讀完“三國志”後,你會敬佩書中各種人物,他們的傳奇故事在你的心裏不停地播放,給你最深的觸動,你的內心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兒,天降一場甘霖將你逗得正歡。讀書是一種非凡的享受,像是傍晚時光中海上的晚風,在映得紅紅的海面上給你絲絲的`涼爽。也許,你可能嗜書,也可能厭書,但“三國志”是一本讓你讀之一遍,心存百味,還想再讀一遍的經典。

三國是一段時期的鬥爭歷史,自然少不了戰爭,而在我們這個“信息化戰爭”的時期更需吸收其精髓。劉備三顧茅廬,是皇室貴族劉備爲求得賢才而放下身段的故事。雖然我們現在沒有戰亂,更沒有戰爭,但其中的精髓仍貫穿古今永恆於世;又如赤壁之戰,給人的印象就像那場熊熊烈火,照得明亮,當你細細回想時,它彷彿低聲細語的告訴你:身處困境,應學習利用身邊的有利條件、鑄造一條光明大道。《三國志》中金戈鐵馬、鐵血焦袍、戰鼓震天、怒浪濤濤,有忠臣精忠報國一腔熱血橫濺殘垣,有奸賊賊膽包天大逆不道禍亂山河,有謀士橫空出世算盡天下,有佳人捨身報恩深入虎穴欲刺奸臣,“鐺鐺鐺”是古琴的嘶鳴,宛如萬古英魂迎聲極盡豪邁奔放的舞姿,舞動蒼穹。這一切讓你生出一種恍惚,這一切彷彿讓你身臨其境。好似又聽到了董卓深夜幽房密謀謀反之事,驚得你花容失色。好似又看到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智慧與膽識,忍不住爲之拍手叫好。妙語連珠,精彩絕倫的故事一段接一段,豪情壯志在心中疊了一層又一層,澎湃的熱血滾了一番又一番。到最後內心就像是向東的江水悠揚,悠揚,直至永恆。

泛黃的紙頁,像黃土那樣厚重,埋葬的歷史重重疊疊,在那樣崢嶸的歲月裏;熱血的戰歌、嘶鳴的戰馬、沖天的怒吼······一筆一畫,牽動心神,帶你領略獨特的三國風情,爲你繪出精彩動人的畫面。

嗚呼,這血凝重的寒啊,墜斷了三千厚土,凝了萬方積雪,是在發泄你的不甘麼?悲哉!悲哉!嗚呼,這刀沖天的怒啊,極致的殺氣像是要爆發的火山,勢不可擋,無盡的豪情,無盡的悲傷,無盡的三國,壯哉!壯哉!

再回三國,再起崢嶸,再感珠璣之理。

再登高嶽,天地爲坐,靜而撫琴,琴聲昂昂,再唱三國。三國!三國!我心中的三國,你永遠不朽。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9

只要看過三國演義,有誰不爲諸葛亮先生的驚人智慧而傾倒?不爲黃蓋的忠心耿耿而感動?不爲曹操的奸詐而氣憤?

但是,令我記憶猶深,還是那位空城觀景,胸藏精兵百萬,輕搖羽扇,已定天下三分的“三國第一智者”諸葛亮。

在我的印象中,他總是頭圍一條綸巾,手拿一把羽扇,嘴角常常掛着一抹笑,無論時局多麼驚險他都雲淡風輕,運用自己的智慧化險爲夷。“羽扇綸巾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這講的不正是他嗎?

他,是我崇敬的人,他,智慧超羣,聰慧過人,我最喜歡的故事“草船借箭”就是由他主演的。

這講的是孫權的手下週瑜,一直都很妒忌諸葛亮的才華,視他爲眼中釘,肉中刺。一天,周瑜故意爲難他,跟他說“我能夠在一天之內殺死兩名曹操的大將,但你務必要在十天之內造出十萬只箭”他聽後,輕搖羽扇,嘴角含笑,雲淡風輕的對周瑜說“不用十天,三天就夠。”這番話可把周瑜氣的直噴火“哼,十,不,三天,造十萬支箭,做白日夢去吧,這怎麼可能?等着受罰吧!”沒想到,他推測好了天氣,讓曹操認爲那是真人,連忙讓士兵放箭,這還不算,放完箭,他玩心大起,喊道“謝曹丞相送箭。”這可把對面的曹丞相氣得火冒三丈。

他,善攻心計,“七擒孟獲”即可體現。善於算計人心,但也有忠有義。

這個戲碼,秉承“攻心爲上,攻城爲下”,讓他成功收復西南少數族,堪稱攻心計的典範!他一次次擒捉住孟獲,孟獲卻一次次以各種理由表示不服,甚至說第七次在被擒住才服,自然,第七次,他仍擒住孟獲,又仍把孟獲放了,這次,孟獲輸得心服口服,對諸葛亮其人甚爲佩服,南中地區就此重歸蜀漢管控。

他,對自己的國家忠心耿耿,直到最後一刻也在護國。我們也要學習他的這種精神,永遠的保衛自己的國家,直到最後一刻!

因着劉備三顧茅廬的真心感動了他,他就立下誓言,一生只有他這一位主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沒有辜負自己的誓言,無論劉備多麼落魄,他都竭盡全力去輔助劉備,讓自己的智謀奠定劉備的勢力,簇擁劉備成爲帝王,劉備死後他爲報劉備知遇之恩,忠心匡扶幼主,最終也是因保衛國土而死在軍營的帳篷裏。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的。

他的忠心耿耿讓我感動,他的智慧超羣讓我崇敬,他的……他,是我崇敬的人物之一,從他的身上,我學到了東西,例如: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驚慌,你越慌就越找不到辦法,要沉着冷靜,臨危不亂,才能想到對策。要寬容待人,不要小肚雞腸,永遠不要輕視敵人……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部重要文學名著,是一本值得一再去看的書,每一次重溫都有不同的體驗,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0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明代文人楊慎的名作《臨江仙》,作爲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開篇詞,帶我們走進了一個充滿英雄豪氣的時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品味《三國演義》,走進那些三國時代的風風雨雨吧。

《三國演義》,講述了東漢末年,宦官當道,天下民不聊生。魏、蜀、吳三國接連稱帝。最後,以魏晉統一中原大地,結束了長達近百年的亂世。

這本書中,最令我難忘的一個人是周瑜。周瑜,想必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大家肯定都認爲周瑜一定好不到哪兒去,但我對他卻有不同的看法。

一、領軍奇才

周瑜是一個領軍奇才。孫策在死前吩咐過“內事不決靠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正是關鍵時刻孫權想起了此話,才保全了江東六郡。

二、知人善任

周瑜不僅智慧超羣,而且知人善任。若周瑜不知人善任,那麼程普故意託病不出時,他就會立刻腦袋落地;若周瑜不知人善任,他就會殺了諸葛亮;若周瑜不知人善任,那麼龐統就不可能獻連環計……若周瑜不知人善任,三國曆史就將被他改寫。

三、忠於祖國

周瑜忠於祖國。談到忠於祖國,我們也不得不說一說諸葛亮那樁事兒了。爲什麼周瑜要殺了諸葛亮呢?因爲諸葛亮是劉備的屬下,周瑜料到諸葛亮幫助劉備後,劉備必定會一展宏圖,甚至可能會滅掉東吳。所以,我認爲周瑜也忠於祖國。

你瞧,一個“心胸狹隘”的周瑜,竟有如此之多的優點,那我們在生活中,是不是也該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呢?在生活中,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但是每個人必定會有他的優點。有的人擅長樂器的彈奏;有的人擅長體育運動;有的人多才多藝;有的人拾金不昧;有的人智慧超羣……俗話說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貽。”那麼如果我們把這句話挪用到學習裏,那麼我認爲“識好知壞,纔可日有所長。”我們在生活中,只有學習優秀的品質,驅逐惡劣的行爲,纔可以做到天天向上。要是一個人光會努力學習,但是找不到身上的缺點,他的缺點就會越來越嚴重,甚至會掩蓋自己的優點;但若一個人不會學習,但有着良好的習慣,我相信,他只要認真學習,一定可以更加優秀。我們在生活中要仔細觀察身邊的事物,以小見大,認真分析,認真思考。擁有一雙明辨是非的“慧眼”。

我們不僅僅要洞穿別人的缺點,也要發現別人的優點。仔細觀察,你也許會有像雕塑大師羅丹一樣的感嘆:“世界上並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來吧!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發現生活之美,擁有一雙能夠發現美的“慧眼”!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1

書是一盞明燈,指引給我們前進的方向;書是一葉扁舟,帶領我們遨遊在知識的海洋裏;書是一把鑰匙,能打開那扇智慧的大門;書是一杯濃茶,讓我們回味無窮。在閒暇時光,抱着對讀書的一份熱愛,我讀起了《三國演義》。“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隨着這首對英雄們的讚歌,我走進了“三國”。

《三國演義》這本書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著,以史爲據,以儒家思想爲本,強調“忠義”二字,着重描寫戰爭。在這本書中,不論是以德服人的劉備,還是義薄雲天的關羽,亦或是奸詐的曹操,其人物都十分生動形象。

我敬佩諸葛亮,因爲他神機妙算,才智過人。他手持一把羽扇,談笑間即可使檣櫓灰飛煙滅。他能言善辯,曾在江東舌戰羣儒,又罵死司徒王朗;他有勇有謀,因爲馬謖失掉了街亭,司馬懿趁虛而入,轉眼間即兵臨城下,他用一招“空城計”就讓司馬懿退了兵。他忠心耿耿,爲了實現舊主劉備“興復漢室”的遺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直扶持着劉禪,直到病死五丈原。

我敬佩關羽,因爲他的義薄雲天。當劉備的妻子被曹操所俘獲時,他爲了救她們,甘願被曹操所俘虜。但他不爲高官厚祿所動,“身在曹營心在漢”。到後來,他過五關斬六將,成功出逃,並將嫂嫂們安全地送了回來。另外,他爲了報答曹操的不殺之恩,雖立下軍令狀,仍放走了曹操,如果說諸葛亮是“智絕”,那關羽就不愧爲“義絕”。

曹操,真是一代奸雄。在他小時候,他特別討厭自己的叔父,於是在叔父面前裝中風。當叔父告知曹操的父親後,曹操又對父親說自己沒事,還說因爲叔父不喜歡自己,所以說他得了病。從此以後,曹操的父親便疏遠了曹操的叔父。曹操從小就如此,真不愧爲“奸絕”。但曹操也有很多的優點。比如說,他膽大心細,勇敢機智。這表現在他敢於刺殺董卓,並且在失敗後能巧妙地化解尷尬場面,並且能夠全身而退。

這本書中,每個人的性格形象都十分的突出,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性格如三國人物的人:有像諸葛亮一般聰慧的人;有像劉備一般重情重義的人;有像關羽一樣忠心耿耿的人,也有像周瑜一樣小肚雞腸的人。我們應該多多學習他人的優點,來彌補自身的缺點。只有這樣,才能在當今社會中立足。

《三國演義》是三個地方政權爲實現統一天下的理想而奮鬥的故事,雖然後來各國都沒能完成統一大業,而是被司馬懿家族後來居上,但他們奮鬥的過程鼓舞着我們前進。在我們今後成長的道路上,一定要有一個堅定的目標,並且爲之不斷堅持,不斷奮鬥,去爭取成功。正所謂“男兒不展凌雲志,枉負今生八尺軀。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2

《三國演義》是一部神奇的智慧寶典。書中再現了從黃巾起義到晉武帝時期近一百年間波瀾壯闊的歷史,描寫了魏蜀吳三國互相征戰的歷史過程,刻畫了數百位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描繪了魏、蜀、吳三國羣雄逐鹿、鬥智鬥勇的精彩場面,傳達出在動亂中的人民呼喚明君仁政、安定清明的願望。被稱爲“以文亂史的文本”“興妖造神的藝術”,禮讚殘暴的英雄,“尊劉貶曹”又有着推崇正統的封建觀念。小說是在長期的民間流傳而後由文人蒐集整理,儘管或多或少染上了正統文化的氣息,但卻不是浸透着儒家禮樂倫理思想的典籍文化教科書,而是審美地反映當時人民大衆生活狀貌和生存境遇,表現他們文化心理和審美理想的世俗文學經典。

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起它的作者——羅貫中。關於作者羅貫中,據記載,其名本,自貫中,號湖海散人,祖籍東原,處於元末明初的戰亂時代。它不但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還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

因爲羅貫中生活在戰亂年代,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羣雄割據,經過多年的轉亂,最終朱元璋剿滅羣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間人民流離失所,羅貫中作爲一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的底層,瞭解並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爲底層的知識分子也在思考,並希望結束動盪造成的悲慘局面。於是根據東漢末年的歷史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

《三國演義》是述說英雄的詩篇。其中,劉備、曹操、孫權、諸葛亮、周瑜、司馬懿、關羽、趙雲、張飛、姜維、陸遜等,都可稱得上是英雄。亦有奸雄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他殘忍奸詐,狡猾虛僞,卻也有機智勇敢、以身作則的一面。曹操橫槊賦詩,可見其胸襟與抱負。他觸景生情,亦能吟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詩句。曹操雄豪,他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他獻刀董卓,矯詔討卓,支持關羽斬華雄。他賞罰分明,割發代首,他求賢若渴,廣納英才。此外,還有智慧的化身——諸葛亮。他通宵天文氣象,足智多謀,因此成功火燒博望、草船借箭、借東風……他懂得揣摩敵人的心理,巧妙使用驕兵計、疑兵計,苦肉計等,都成爲了後人智慧的錦囊。

還有神勇如關羽,他提華雄首級擲於營中時,戰前斟下的熱酒“其酒尚溫”。驍勇如張飛,他橫槍立馬,長板橋上一聲吼,嚇退了百萬雄兵。智勇如趙雲,膽大心細,斬江斷流奪阿斗。勇武之將呂布、馬超。忠義之士劉備在關羽遇害之後悲嘆“今雲長已亡,孤豈能獨享富貴呼”?《三國演義》讚賞此般這些忠義之士,尤其渲染了諸葛亮對漢主劉備之忠,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連敵人也佩服他“竭盡忠誠,至死方休”。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3

審時度勢之後再擇機行事,是一種智慧。

——題記

寒假裏,我又一次捧起了從三年級就開始閱讀的《三國演義》。這一次閱讀,我不僅領略了書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更通過與書中英雄的對話,學會了在生活中明辨是非,堅持正義,汲取了許多爲人處世之道。

《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沒有主人公,只有強者。在那個混亂的時代,有的諸侯心胸狹窄,只計較一時得失,卻終失天下;有的封建守舊,一心只想匡扶漢王朝,卻敗於漢室的不爲;而有的重用賢能之士,心繫百姓疾苦,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三國羣雄,我最崇拜的,當屬曹操。下邳城中,曹操降了關羽,並接受了關羽受降的條件。許多謀士勸曹操殺了關羽,以絕後患,曹操卻愛惜關羽的才華和義氣,不但不殺關羽,反而送戰袍,送赤兔馬,意圖感化他。後來見關羽去意已決,乾脆送他平安離開曹營。通過這件事,我看到了一個仁義、惜才的曹操。也正因爲如此,在他敗逃華容道時,幸得關羽放行,才得以保全性命。看到這,我不禁爲曹操的深謀遠略叫好。我崇拜曹操,不僅在於他兼有劉備的仁、關羽的義、張飛的勇、諸葛亮的謀,還在於他有處變不驚,審時度勢的大智慧。

曹操戎馬一生,幾次經歷生死,但是每一次,他都能沉着冷靜地應對,每一次,都能化險爲夷,轉危爲安。董卓欺君弄權,囂張跋扈,滿朝文武大臣都非常痛恨,卻又想不出對策。曹操向司徒王允大人請命,借取王大人的七星寶刀,去相府刺殺董卓。無奈事情敗露,正在曹操陷入險境之時,他急中生智,雙手奉刀,順勢跪下,說:“恩相賜我好馬,我無以報答,有一把祖傳的七星寶刀,想獻給恩相,肯望恩相收下。”這一跪,不僅打消了董卓的疑慮,還使曹操得到了好馬,及時逃脫。潼關之戰,曹操被馬超率領的西涼軍隊追殺,在慌亂逃跑途中,曹操時而脫下紅袍,時而割斷長鬚,時而用旗角圍住下巴,時而繞着大樹轉圈,最終成功地擺脫了敵軍的追捕。好一個處變不驚,這不僅在關鍵時候能救曹操的命,也是成就他日後成爲一方霸主的法寶。

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不會經歷戰亂時的命懸一線,但是我們卻可以學習曹操處變不驚的智慧,無論順境或是逆境,都能引領我們走向成功。記得一二年級乒乓球比賽時,一遇到強大的對手,我立刻慌了神,平時訓練的技能一點兒也發揮不出來。自從“認識”了曹操,不管再遇到多麼厲害的對手,我都會想,假如是曹操,他會怎麼做?那一刻,真的像曹操附體,我會沉着冷靜地處理每一個球,切球、削球、拉球,不一定每次都會贏,但一定會判斷準確,把自己的水平發揮到極致。厲害了,我的三國!厲害了,我的曹操!

如果可以穿越,我一定要回到三國時期,我願化作江面上的濃霧,助諸葛亮草船借箭;我願成爲一匹駿馬,陪趙雲馳騁沙場;我願化作一腔熱血,在關羽胸中流淌;我更願意成爲曹操的一個腦細胞,去了解這位“盛世的能臣,亂世的奸雄”心中所想!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4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講述了東漢末年到西晉初期一些關於戰爭的事。從這涌現出了許多人物,這些人物裏我最佩服的人是蜀國軍師諸葛亮,他可謂是神通廣大、沉着冷靜,但用神機妙算這個詞讚揚住諸葛亮最合適不過了。

有許多歷史名事與諸葛亮脫不了關係,但令我印印象最深的是著名事件《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吳國大都督周瑜對諸葛亮身懷妒忌他刁難諸葛亮十天做十萬支箭,諸葛亮面不改色,立下軍令狀三天做好十萬支箭,周瑜讓軍匠材料不準備齊全,讓他們故意延遲。諸葛亮私下找了魯肅,讓他準備二十多條船,每條船上配三十多名軍士船要用布幔子遮住,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兩側。第一二天諸葛亮沒有任何動靜。到了第三天時諸葛亮出來,吩咐魯肅船用繩子連起來,然後他們朝駛去。他們來到曹軍水寨,諸葛亮命令士兵,擂鼓,吶喊。曹操聽到了動靜。但曹操非常警惕,沒有出手只令士兵不停射箭,箭插滿了草把子,過了一會曹操知道自己上了當,給敵人送了箭,但是諸葛亮已經行了二十多裏。諸葛亮來到岸邊,魯肅把過程告訴了周瑜,周瑜也對諸葛亮改變了態度。從中我看出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沉着冷靜,識人,懂天文,識地理,巧安排。

諸葛亮的穩重,聰明,使我非常崇拜他。在以後的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都會像諸葛亮那樣,遇事不慌沉着冷靜,在學習中我也會運用巧妙的方法好好學習。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5

在中華歷史長河中,誕生了不少優秀的文學作品,這麼多書中,讓我情有獨鍾的是《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明代的羅貫中寫的,這本書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一百多年的歷史風雲,但全書不能當歷史書來讀,而是小說。《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它的思想內容十分複雜,融合了傳統、官方、民間與作者個人的各種思想。

此書中的人物性格極其豐富,如三絕之首的智絕諸葛亮,未出山已通曉天下大勢,人稱“臥龍先生”,活時的東吳招親,大唱空城計中,錦囊妙計都大有用處,死後甚至也有馬岱殺魏延,死諸葛亮嚇走活仲達之事。

曹操則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軍事家,不擇手段,生性多疑,但他確實是一名成功人的政治家,可謂是“古往今來奸雄中的第一奇人”。

此書中的很多情節也很生動,三英戰呂布的精彩,赤壁之戰的巧妙……這一切都會讓你愛上這本書,中間有一章寫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後聽到劉備在哪,立馬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中途過五關斬六將,危險重重,最後與張飛古城相遇,僅僅通過這個故事,就使人爲關羽的忠誠和義氣而感動。

這本書裏還有更多的精彩,等着你慢慢去挖掘,細細去品讀,領略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6

東臺市實驗國小百草亭文學社唐嘉成“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此乃明代詞人楊慎在點評《三國演義》時所語,此詞作得好啊,只寥寥幾十字,就將時代混亂的情形,淋漓盡致地描寫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地諸侯佔據一方。漢室後代劉備不辭勞苦,請出自稱“臥龍”的諸葛亮。劉備駕崩,諸葛亮仍一心輔佐不成器的“阿斗”——劉禪,期間,他還寫下了《後出師表》,後兩句是膾炙人口的名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可劉禪真沒本事,只吃喝玩樂,而諸葛亮卻一心一意,忠心耿耿,一吐血而亡,真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他建設共和國,連孩子也沒有,他時時刻刻都在爲民族的繁榮昌盛而操心,當1973年他患了膀胱癌時,他不辭勞苦地工作着。他死後,聯合國祕書長命令降半旗,說:“哪總理在銀行存款一分也沒有?哪總理把都獻祖國?”周總理真是的公僕,我們的好總理!在大街上掃地的清潔工人,雖沒有諸葛亮的聰明智慧,沒有周總理的虛懷若谷,但是和的奉獻精神。每天默默地清掃街道,馬路乾淨了,但沒有人會去關注是誰。周總理把獻祖國,而把自己的獻路人,獻我們大家,難道地讚美?魏徵,爲民利,對唐太宗的過失直言不諱;魯迅,棄醫從文,救國救民於危難之中……,都用燦爛的,書寫了大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7

在我讀過的衆多名著中,《三國演義》是最讓我感慨萬千的一冊書。從黃巾起義到一統三國,歷經了多少震撼人心的傳奇經典。

翻動書頁,眼前便浮現出曹操氣吞山河、劉備三顧茅廬、孫權胸懷大志、最後三國鼎立的生動場景。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蜀吳聯盟北伐曹軍,黃蓋僅率三十條船,用火攻殲滅曹操三十萬大軍,取得了以少勝多、以智取勝的典範。

烽火亂世時代,確實英雄輩出。以賣草鞋起家的劉備,用眼淚與誠意換取天下、獨霸蜀國;被後世稱爲奸雄的曹操,憑謀略與霸氣馳騁江湖、傲立魏國;志存高遠的孫權,以內斂與智慧掠奪城池、創立吳國,三國鼎立局勢成也。

三國人物中,我最敬佩的便是臥龍諸葛,他舌戰羣儒、火燒連營、三氣周瑜、七擒孟獲,成爲了智慧的象徵。然而,雖說他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書中提到的空城計、借東風只是後人神話而已。

當然,《三國演義》中那些識時務、避鋒芒、等時機的人更是時代的俊傑、最大的贏家!司馬懿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不被大家看好的劉禪其實也是大智若愚、聰明絕頂的人物,只可惜他的時運不佳罷了。

《三國演義》以獨特的筆觸刻畫了一個又一個鮮活人物,講述了一段又一段動人的故事,它在承載歷史的同時,也使讀者們產生共鳴、泛起思索,使大家忍不住讀之再讀。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8

最近,我迷上了《三國演義》,這是發生在東漢未年的一個歷史故事。

三國演義主要講東漢未年,皇帝昏庸無能,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由張角率領的黃巾軍起義造反,由此拉開了諸候爭霸的序幕。同時,劉備、關羽、張飛桃園結義,一起打天下,建立了蜀國。這時,天下三分,分成了魏國、蜀國和吳國。最後,全部被司馬家族所佔領。

當我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感想萬千,裏面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關羽忠義無雙,張飛粗中有細,劉備宅心仁厚,趙雲忠心報國,黃忠寶刀不老,曹操奸詐狡猾,董卓罪大惡極,袁紹目中無人,諸葛亮神機妙算,呂布英勇無敵等等。我最喜歡的就要數關羽和趙雲了。

因爲關羽氣宇軒昂,還是斬顏良、誅文丑的名將,他還過五關,斬六將,連英勇無比、殺了俞涉和潘鳳這兩員大將的華雄都被關羽斬了,所以我喜歡關羽。再說說趙雲,他可是在徐州大破曹操軍的猛將,還在長阪坡殺了好幾個曹軍頭領,在趙雲很老了以後,竟然能斬了使用開山大斧的韓德和他四個精通武藝的兒子,而且可以以一擋千,是個難得的人才。

不過,《三國演義》給我的收穫還是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不拘小節,胸懷大志,深謀遠慮。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9

不知是聽了林俊杰的歌曲《曹操》還是看哥哥天天玩《魔獸之真三國無雙》,我喜歡上了《三國演義》這本書。

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奮鬥,我終於讀完了這本書。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關羽和曹操。

關羽,在《三國演義》這本書裏給人們的印象應該是最深的。作者羅貫中在書裏講了關羽是一位集“勇”“忠”“智”於一身的勇將,“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表現了他的“勇”;“單刀會”表現了他的“智”;“刮骨療傷”更是把他的男子漢氣質表現了出來。在許昌曹操用盡了辦法想讓關羽歸順自己門下。“小宴三日,大宴五日”“今日赤兔馬,明日新戰衣。”但關羽知道劉備下落的時候,“過五關斬六將”硬是回到了劉備身邊,這幾件事把關羽的忠心耿耿表現的淋漓盡致。

曹操,在衆人眼中是個“奸雄”,但曹操也有不少優點。如果說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孫權的江山是繼承得來的話,那曹操的江山是自己奮鬥出來的。曹操不但善用人才,還善用計策。在官渡之戰中,曹操利用計策消滅了袁紹的大軍。在赤壁之戰中,曹操的部隊幾乎全軍覆沒。但曹操沒有像劉備一樣一振不起,而是退回北方,繼續戰鬥。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人物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0

我非常喜歡看《三國演義》,這是我第二次讀這本書。讀完後,我對裏面的人物又有了新的認識。

以往人們提起曹操,我就會聯想到戲臺上白臉奸臣,人們總覺得曹操是個陰險狡詐的人,卻不知他的另一面。曹操其實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你看,經過多年戰亂,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中原地區出現"白骨蔽平原”的悲慘景象,曹操急了,於是推廣“屯田"方針。召集百姓,編成組來開荒種地,不服役的四至五成的糧食交給國家。守兵戰士都把糧食上交給國家,這一舉措使中原農業很快恢復。

此外,曹操的知人善用也是一個優點,只要有一技之長的人,他不管貧富都提拔爲大將軍。還有,他的軍事才能也極其突出,他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輝煌戰例平定了北方。所以,當時自願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也很多,形成了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爲他日後奪取天下打下了基礎。

對我特別有啓發意義的是,曹操”任人唯賢“這一點很值得借鑑,借鑑曹操用人之法,例如投票選舉心目中稱職的,有能力的班幹部,也許這樣會使工作呈現出新的局面。

再次讀完《三國演義》這本書後,不僅使我全面瞭解曹操這個歷史人物,而且使我增長了許多歷史方面的知識。還對我以後的學習和工作帶來許多啓發。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1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每一本都家喻戶曉,尤其是三國演義,裏面刻畫出了許許多多的人,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有勇敢的猛將——關羽,名將——趙雲,我最喜歡的就是關羽了。

關羽武功高超,重情重義,曾經關羽被曹操抓了之後,每天都在想他結義的兄弟——劉備、張飛。最後過五關,斬六將,跟兄弟匯合。

關羽還是一個不服輸的人,有一次,吳國的孫權讓關羽帶兵談判,但關羽卻單刀赴會。最後走出吳國的領地。第二次,關羽又來了,但沒想到是個圈套,被吳國兵包圍了,無處可走。這時吳國,對關羽談了一個條件,就是背叛蜀國,到吳國投兵並認輸。但是關羽卻絲毫未動搖,沒有認輸,最後被孫權所砍頭。讀到這裏,我哭了好長一段時間,關羽的這種精神多麼可貴啊,寧死也不屈服於敵人。

從這個故事中,我想到了在我身邊的一件事,中午,我在學校和同學玩抓人遊戲,最後是一個跑得很快很快的人來抓。他第一時間就盯上了我,朝我似牛般地跑了歸來,我跑到一個乒乓球檯後面跟他繞。可是,我卻因爲體力不支而變慢。我自己心裏想到我肯定會被捉到,就不受控制地地跟他說了一句:“我投降,求你不要捉我。”讀完這個故事,現在想想可真是羞愧,要現在我被抓了,我也不會投降的,這是關羽教會我的。

所以,我最喜歡讀的就是它了——三國演義

在生活當中,要像關羽一樣,就算勝負已定,也不服輸。寧死不屈,這是多麼可貴的一種精神啊!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2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首短短的《臨江仙》,道盡了多少人世滄桑,多少風起雲涌啊!

《三國演義》是我最愛讀的一本書,書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讓我感受頗深,記憶深刻。

讀《三國演義》,感受諸葛亮的智慧。“智絕”諸葛亮初出茅廬,便火燒新野,智算華容道,讓關張二人心悅誠服;火燒新野讓魏軍片甲不留,七擒七縱讓孟獲五體投地。但他畢竟不是完美的,錯用馬謖導致伐魏功虧一簣,“兩朝開濟老臣心”卻落了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下場,讓我十分痛心。

讀《三國演義》,感受關羽的義氣。“義絕”關羽自從跟隨劉備,就從來沒有想過另隨他主。曹操惜才,將關羽抓住後,山珍海味、金銀財寶供應無缺,連赤兔馬也給了他,但仍沒有改變他對劉備的忠心。一得到劉備的消息,關羽便立刻別了曹操去尋劉備,一路過五關斬六將。後來在華容道,關羽念着曹操對他的恩情,冒着被處死的危險放了他。但關羽驕傲自大,敗走麥城,被東吳殺死,這一情節讓我食不甘味。

讀《三國演義》,感受趙雲的膽識。當年他帶着阿斗,孤身奮戰曹操二十萬大軍,鎮定自若,最後脫險。劉備娶親時,趙雲帶着諸葛亮的錦囊,護送劉備帶着孫尚香安全回到蜀國。“一身是膽”的他,讓我熱血沸騰,深深拜服。

往事如煙,龍爭虎鬥,也是轉頭空。讀《三國演義》,讓我身臨其境,感受到那些興衰成敗、朝代更迭,還有那永不磨滅的精神。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3

我非常喜歡看《三國演義》,這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空城計》中講述到:不料曹真出師不利,軍師王朗被諸葛亮陣前罵死,諸葛亮大獲全勝。諸葛亮寫了一封信,諸葛亮說司馬懿足智多謀,心懷大志。孟達聽諸葛亮說的,把徐晃射死。諸葛亮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搬運糧草,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向西城蜂擁而來!衆官聽見這個消息,大驚失色。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三國演義》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戰爭殘酷,統治者的爾虞我詐,將土們的赤膽忠心,

關羽,他忠貞守義,赤城勇錳,他是正義的化身,他是我們心中威風凜寨的武神。有一次,我看到有人在欺負小狗,我對那個人叫道:“不能欺負小狗。”那人聽見我的叫聲撒腿就跑。看着他跑走的背影,我急忙跑過去看小狗,它不停地向我搖擺着尾巴,似乎在感謝我的“救命之恩”。我摸了摸小狗的頭,非常開心地說:“我也可以像關羽一樣了,做一個見義勇爲的人。”

還有一次,我在吃完飯後,我把吃完的剩飯打包回家,走着走着,我忽然看見一隻皮包骨的流浪狗,它嗅到我拿剩飯殘羹的味道,立馬就朝我跑過來了。我嚇得飛奔起來,可沒跑了多久,那條流浪狗把我逼到了死衚衕,眼看就要成爲那狗的美餐了。我突然間心生妙計:把我手中打包的剩飯扔給那條狗吃,它就不追我了。果不其然,它真的正在美滋滋地吃着那些食物,我也脫離了險境。

從這本書中我體會到了:凡事不慌不忙,機智地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法。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4

《三國演義》又稱《三國志通俗演義》,它是史書與講史、平話、史傳文化與民間文化交融的結晶。

本書的內容取材於東漢末年的魏蜀吳散貨的歷史,描寫了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黃巾起義開始,直至晉武帝太康元年吳亡,西晉統一爲止,歷盡百年。我今天讀了這本書,發現其中有許多“忽略”的地方,令我十分吃驚,爲何古人那麼聰明還有那麼多忽略的地方?曹操率領精兵攻佔荊州,拿下襄陽,好稱八十萬鐵騎攻打東吳,而孫劉聯軍只有三萬人,卻在諸葛亮、周瑜和龐統的計謀下全軍覆沒,敗走華容的下場。這都是曹操的一個忽略所致,他不聽自己身邊謀士的話,卻聽從龐統的把戰船都連在一起,讓諸葛亮和周瑜找到了進攻的地方,從而一擊致命,損失殆盡。司馬懿也犯了與曹操同樣的錯誤,被諸葛亮的空城計所騙,逃走時中了諸葛亮的圈套。他也忽略了一個地方,那就是他不聽自己手下的話,也沒有仔細看城下掃地的士兵流淌的汗及諸葛亮輕鬆搖扇背後流淌的汗珠,便急忙撤退了,日後留下了無窮的後患。《三國演義》中還有許多精彩的故事,如關羽的“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張飛的“獨退曹兵”“夜戰馬超”;趙雲的“大戰長阪坡”“單騎救主”等······還有三顧茅廬、敗走華容、三迎戰呂布等。

《三國演義》是我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最有成就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它不見塑造了一些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還爲中國歷史長篇小說開闢了新天地,是我們必讀的一本書!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5

爲招納關雲長,曹操煞費苦心設下了五道特殊關隘。第一,金錢關。曹操特別在許昌爲他安置了豪宅一幢,送了他大堆金銀珠寶,又賜錦袍送赤兔馬。第二,地位關。關羽初到曹營,曹操就封他爲偏將軍,後又封爲漢壽亭侯,恩寵有加。第三,美色關。曹操爲關羽物色了十名美女送給他,以悅其心、蕩其志。第四道感情關。曹操以客禮對待關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想以物質上的享受亂其心志。第五道“人情關”。曹操本人如此用情外,還派遣張遼說情,想盡心機要以人情打動關羽,讓他留下。關羽無動於衷,一心想打聽劉備的下落。張遼曾經問過他爲什麼身在曹營心在漢,關羽說他與劉備有過生死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當關羽知道劉備的消息後,封金掛印,決然而去。

關羽面臨的五道關口,城牆高聳,兵將衆多,橫亙在關羽追尋劉備的路上。他斬了洛陽太守韓福,牙將孟坦;東嶺關孔秀;汜水關卞喜;滎陽王植和滑州秦琪。他千里走單騎,忠於故主。我被他“財賄不能動其心、爵祿不能移其志”的高尚品質所感動和震撼,關羽憑着一身武藝過關斬將,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千古傳誦的美名。

當我們面對着一些誘惑,會不會象關羽一樣堅持自己的原則呢?在糖衣炮彈面前,我們要拿出關羽的勇氣,“斬將”而過。用正氣、威風,用思想的“大刀”去勇敢地“斬殺”那些誘惑,才能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