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論語>

《論語》讀後感通用15篇

論語 閱讀(2.39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讀後感通用15篇

《論語》讀後感1

孔子曾說:“言必行,行必果,然小人哉!”這話我不同意。有時我想,會不會是弟子們編《論語》的時候記錯了老師的話呢?“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孔先生若是在船上,是絕對不會丟下那個裝着“誠信”的背囊的。這我相信。

中國本來有“已然諾”的傳統,說不定比德國人還守信些。《戰國策》裏已不乏其例,何況還有“尾頭抱柱”這樣極端的例子。該足以讓後輩自豪了吧!但是很奇怪,恰恰相反,後來的演變很出人意料。先是韓非子把“誠信”好好消解了一番;後來,好多權術家將開頭孔子那句值得懷疑的話奉爲圭臬。無怪乎康有爲寫了一本《新學僞經考》,說《論語》是後世無賴僞造的。這種轉變在文學作品裏也不乏其例。《三國演義》裏魯肅的誠信有目共睹,到頭來落得毛宗崗一句批評:“忠厚乃無用的別名。”有點可悲。悲誰呢?魯肅還是毛宗崗?

話或許說的有點過分,但真是因爲有些失望的緣故。新文化運動把這些不好的“文化”都掃除掉了,此乃大大好事,值得拍手。我們接下來面臨的任務,就是儘量那個提倡“誠信爲本”、

“一諾千金”的優良傳統,並親自蹈行。在這說一件事,或許是值得深思的。一位大學新生去北大報到,當天事務確實很多,拿飯票,領學生證,鋪牀,買熱水瓶……這位新生帶着沉重的行李,不知如何是好。恰巧對面走來一位老人,新生以爲是工友,就說老師傅替我看個行李成麼嗎?老頭說行。後來新生就去忙乎了。從早忙到傍晚,新生忽然想起自己的行李還在校門,讓老頭看着呢。他滿心愧疚地往校門口跑,也沒抱多大希望。誰知那老頭顫巍巍地還在那兒等他,白頭髮在風裏飄啊飄。新生眼淚一下子就出來了。第二天開學典禮,新生才知道這老人就是著名學者、北大副校長季羨林。

老一輩人給我們留下了多好的`榜樣!舊的糟粕多半剔除,新的風尚正在形成。這時,我腦海裏迴響着康德的名言:“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同樣使我們敬畏。”當然,不能忘記的,還有季老在風中飄動的一頭銀絲啊……

“誠信是人生的支點,是人生最好的渡船。讓我們一起努力,擁抱誠信,擁抱成功,在孔子“仁”的思想引導下,讓自己的人生變的更精彩!

《論語》讀後感2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這本書是孔子的學生及再傳弟子所編纂的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是著名的《四書》之一。

我第一次接觸到《論語》時,剛滿10歲,那時我的學習成績中等。爲此,我的父母很爲我的前途擔憂,但我那時卻滿不在乎。

一次暑假,我來到阿姨家“度假”,本想在阿姨家痛痛快快的玩一下,可沒想到阿姨聽了爸爸的訴說後,竟把我給“禁足”了,每天不是讓我寫作業就是看書,可我一門心思想着玩,哪裏是在看書。所以只要阿姨不在,我就不寫作業,在那裏玩。當阿姨發現了我的計劃後,並沒有處罰我,而是把她剛買的《論語》遞給了我,並且還有一本“翻譯書”,就這樣,我第一次接觸到了《論語》。因爲我不懂文言詞語的意思,所以帶着孩子特有的好奇心,認真的看了下去。就這樣越學越覺得有意思。漸漸地我愛上了《論語》。我發現了其中許多的奧妙。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讀懂這則論語後,我明白了學習的正確方法,也知道了我學習成績不高的原因。又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則論語_也是談學習方法的。它告訴了我學與思的關係:只讀書不思考,就會迷惑兒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去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而我最喜歡的卻是“誨汝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也就是這則《論語》讓我明白了什麼是智慧,明白了某些道理就是明白,不明白就不明白。不要不懂裝懂。不懂要敢於請教別人。這纔是智慧的'選擇。

現在學校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參加這一活動後,我能更好的理解《論語》精神。是《論語》教會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端正了我的學習態度。把我從學習成績的“低谷”拉了上來,也是它讓我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是它讓我知道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默而識之,誨人不倦。”、“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其實世上並沒有聰明與愚笨之分,我們感覺的聰明與愚笨僅僅是我們的心理感覺而已。一個好的學習方法,或許是你走向成功的關鍵,也許你沒有發現,沒有察覺。那你現在從頭開始,好好地讀讀《論語》吧,裏面有很多關於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的經典名言或許會對你大有裨益。

《論語》讀後感3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論語。別說裏面的資料了,就單單簡介就把我嚇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諾貝爾獎獲得主在法國巴黎說:”如果人類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確,我讀了大半部論語,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學習的道理。

論語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說的話。背論語,真是受益匪淺。

8月8日,是奧運會的開幕式。有一個環節,是有2008個人在擊缶,他們一邊擊缶一邊誦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當時,我大聲地跟着背,我弟弟則在一旁跟着小小聲的背。

論語蘊含的道理實在太多了,並且都是精華。我的理解雖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就是說,光讀書不思考,你是不會體會到其中的精華;光思考而不去學習,也體會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們吃東西一樣,如果我們不去細細品味,就不會嚐到它的精華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嘗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沒用。兩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中的道理就是:見到品德高尚的熱愛學習的人,我們就應當像那種人學習;見到品德低下,不熱衷於學習的人,我們就應當問問自我有沒有像那種人那樣。有時候,我們考試成績下來了,考了95分,自我感覺不錯,因爲還有好多同學排在我後面呢。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連兩千多年前的孔子都明白這樣是不會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沒想到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產生了那麼多道理的精華,在我們此刻那麼發達的社會都那麼需要它。

論語的資料實在太深奧了。一時是理解可是來的。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我會慢慢的體會到它的精髓。

《論語》讀後感4

從古至今,有許多的經典名著,這些經典名著凝結了古人的智慧和結晶,都給我們不同的感悟和啓迪,我們能從書中學到很多的做人道理,同時這些書也在影響着我們,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論語》中說到的“禮之用和爲貴”。

說到“和”,有句民諺說的好:“家和萬事興。”不光是家,我們的校園、生活、社會也是如此,萬事以和爲貴,所以“和”是很重要的。

和就像一顆種子,需要我們用真心來灌溉,用寬容來施肥,用微笑來孕育,只有這樣方能開出美麗的和諧之花。

和大到世界,小到家庭,我們都想要有個和睦的家庭,和諧的社會,和諧的國家。

但怎樣才能做到和諧呢?和諧我們可以先從家庭做起!在家裏我們不要亂髮脾氣,家,是我們的避風港,父母之間多一份理解,兄妹間多一份寬容便會讓家庭和諧。

在學校同學之間應該互相謙讓,不能爲了一點點小事情而斤斤計較,彼此友善些,便會讓班級和諧。

在社會人與人之間多一些關愛與寬容,人們的.關係就會和諧。

我記得曾經在一輛公交車上,由於擁擠,一個年輕人不小心踩到了另一個年輕人的腳。沒等那個被踩的人說話,那個年輕人就馬上說:“對不起,對不起,不小心踩到了你的腳。”另一個本來有點生氣的,也不好意思生氣了。只好笑了笑,說:“不要緊,這公交車這麼擁擠,踩到腳也是在所難免的事兒。”兩個都淡淡地相視一笑。設想如果被踩到腳的那個年輕人大發雷霆,而另一個也不道歉,估計戰爭馬上就會爆發了。

人與人之間多些理解與包容,就會少些誤解與摩擦,就會帶給彼此更大的快樂。

再比如撿起地上的垃圾,扶起摔倒的小孩或者給一個需要的人讓座,這都是我們生活當中的和諧。

我曾經在上學的路上,幫助我們小區的老人拿過東西,也曾經扶起過摔倒的小孩,而他們也都會感激着向我道謝。

事雖小,但卻是一件舉手之勞的好事。

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時就像公益廣告所說的,每個人都跨出一小步,那我們的社會就會跨進一大步。

和是一種風采,和也是一種美麗。

朋友們,從我做起,只有人人都以和爲貴,我們的社會肯定會變得更加安定美麗。

《論語》讀後感5

在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長卷上,記錄着一位飲譽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禪大師贊爲“至聖無域澤天下,盛德有範垂人間”的先哲——孔子。

《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門徙的言行,是後人瞭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傳最廣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論語》治天下”,自古至今,無論在士人當中還是在老百姓中間,《論語》一書都是中國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聖典。《論語》作爲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論證的主張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教體制、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行爲方式裏去。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國建立統一王朝的兩千多年裏,以前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觀念,倫理道德對於傳統的中國人具有深遠的影響,《論語》中的許多格言和概念已經融入了咱們日常語詞。

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注重字音詞義、語法規律、修辭規律及名物制度、風俗習慣等的考證,論證周詳、語言流暢,表述清晰準確,是當代最好的《論語》讀本之一。《論語譯註》彙編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獻《論語》二十篇,並作了較爲具體的分析和解注。透過文字,咱們彷彿和孔聖人正面晤對,聆聽他“性相近,習相遠”的人性思想、“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任人唯賢”的人才觀念、“各因其才”、“不憤不啓、不悱不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教學方法……而在我腦海中最難以忘卻的是他“爲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時時想徹的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國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這一教育思想的經典論述。

《論語》讀後感6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智慧的結晶,是一份讓人受益匪淺的文化寶藏。讀過之後,我對學習態度有了更深的認識。

有人說“態度決定性格”,我覺得“態度決定學習的一切”。因此,我認爲,學習要有一種“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的態度。我們在學習上要坦然地承認自己不知道什麼,要正視自己的無知。面對問題,應該開動腦筋,勤于思考。對於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儘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學習中除了正視自己的'無知,秉着實事求是的態度學習外,還應將學到的知識加以應用,也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的快樂在於練習,因此除了重視“學”,我們更要追求“習”。“習”就是在“學”的基礎上加以應用,也就是實踐。孔子帶領着弟子周遊列國時一邊學習一邊應用知識,他們將知識應用起來應該是有個人學習的目的。作爲學生,我不僅要努力學習,更要去享受學到知識的滿足感和在生活中應用知識的成就感。前幾天,天空中出現美麗的魚鱗雲,我從學到的地理知識懂得,“魚鱗雲”是秋冬季強冷空氣來時的一種天氣現象,說明天氣將轉晴,並且在未來兩三天都是好天氣。果然接下來一連幾天都是晴天。這使我感受到了在生活中應用知識的成就感。

在學習中我還保持“謙虛”的態度。“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所體現的不僅是個人修養,還是在學習上的一個態度和一種風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欣賞並學習別人好的方面是謙虛的基本。“虛心使人進步”這不僅在個人體現,一個國家在國際上也應有這種態度。孔子的理論雖在古代產生,可在現在仍有不少可取之處。雖然“半部《論語》治天下”略有誇張,但這並不妨礙《論語》對我們的影響。

學習是我們學生的首要任務,端正學習態度有利於我們的學習,我們只有做到正視自己的無知,纔會踏踏實實去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學習知識後我們還要將其應用到生活實踐中,感受學習知識的成就感,在繼續學習中保持一種謙虛的態度,做到學無止境。

《論語》讀後感7

“經典”雖然看上去年紀一大把,其實火力旺盛的很,他流傳了千百年,從“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遠方來,不亦說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將降大任與斯也”,從《歸去來兮辭》到《蘭亭集序》,都熠熠的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論語》這本書,主要集中孔子及其弟子所教授給我們的道德。禮儀,做人等方面的知識,是儒家經典,一直深受我的喜愛。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天天掛在我口中,那就是許多人行走,他們之中必定有我的老師。這句話讓我受益匪淺,出自於儒家的聖賢孔子之口。這句話之所以能讓我受益匪淺,是因爲它包含着一個哲理:“能者爲師,虛心請教。”

你見過高山吧?它是那樣雄偉綿延!你見過大海吧?它是那樣的壯力無邊!山之高,是因爲它不排斥每一塊小石頭;海之闊,是因爲它聚集了千萬條小溪流。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的哲理啊!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快樂的.嗎?告訴我們,對待朋友要真誠,萬不可以虛情假意。

真的,人的一生猶如一條長路,有許多岔路,我們有時會走錯路,但有人會來提醒你,它就是國學,就是經典詩文,因爲他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經驗,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價值歷久彌新,我們沒有理由不繼承和發揚這一民族的瑰寶。

假如說,我們的心田是一塊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陽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經典詩文,論語就是那陽光、惠風和細雨。只要你願意時時刻刻去允吸去領悟去誦詠,那我們的理想之花一定會開得豔,持得很久。

《論語》,一本儒家經典,所傳授的知識更是讓我大大地受到啓示,讓我先學會了做人,在學會了學習。我要感謝《論語》,是你,讓我重新獲得生命之源,讓我再爲之奮鬥!

那我們就繼續誦讀《論語》吧!好好的擁有它、記住它,讓它在淨化我們的心靈,讓它來耕耘我們心中的土地,提升我們的品味,弘揚中華民族之精髓,更讓它引領我們克服種種困難,向成功邁進吧!

《論語》讀後感8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爲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作爲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啓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這樣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便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思想在中華幾千年封建王朝裏被奉爲治國圭臬。

《爲政篇》裏說: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只是讀書,而不思考問題,就會惘然無知沒有收穫;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認真讀書,就會越來越疑惑。在我們學習中,光讀書而不思考,就會錯誤的理解文章的'含義;光思考而不讀書,疑惑越來越多,卻又找不到正確答案。只有既會讀書,又會思考的學生,在學習中才會領先。

《八佾篇》裏說: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時候,不要出遠門。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要告訴他們確切的去處。無論我們在哪兒,爸爸媽媽總是最牽掛我們的人,自己出去玩了,必須要跟父母說一聲,讓他們放心。如果耽誤了時間不能準時回家,也要跟他們說一聲,不讓他們擔心,所以,儒家思想裏的孝順理念極大豐富了中華傳統美德“百善孝爲先”的孝道文化內涵。

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爲友。學習前人的智慧,豐富自己的人生。

《論語》讀後感9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爲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爲“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論語》讀後感10

簡潔而經典的語句,是中國古詩文的特點。正因如此,中國古詩文以其獨特的魅力而倍受矚目。我認爲,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中,《論語》便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翻開《論語》這本書,我發現裏面的話語雖然簡短,但是都充滿了哲理,這讓我更加敬佩孔子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開篇三名話,也是《論語》中比較著名的句子。從小,媽媽就經常用其中的第一句話來教育我。學過的功課一定要時常加以溫習,不要學一點兒忘一點兒,到最後不就是什麼也沒有學到嗎?如果經常回顧複習過去的知識,那麼所學的所有知識都會深深的印在自己的腦海裏,這樣不是很快樂嗎?是呀!在複習中掌握自己不明白的知識點,把所有學過的東西都熟記於心,的'確是很快樂的事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讀了這句話,我的感觸很深。在生活當中,每一個人都是我們很好的老師,每一個人都有優點和不足。所以,我們要從別人身上學習優點,發現他們的不足,並且借鑑改正自己的不足。這不正是我們每一個人所需要的嗎?

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上,有一篇文言文,叫做《兩小兒辯日》。講述的是孔子向東遊學時,遇到兩個小兒在爭辯太陽什麼時候離人近,什麼時候離人遠,爲此,兩個小兒爭論不休,在孔子知道原因後,十分誠實地告訴了兩個小兒,他也無法判斷誰是誰非。讀到這兒時,我想到了《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孔子自己的確做到了這一點,在兩個小兒爭辯時,孔子沒有賣弄自己的學問,依然實事求是,自己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呀!

讀着《論語》,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淺,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將變得更加美好。那淡雅的書香,耐人尋味的字句,在不經意間,洗滌了我的心靈。時刻銘記先人們的教誨,努力學習,讓未來更加豐富多彩!

《論語》讀後感11

“半部《論語》平天下!”孔子那睿智閃光的語言光照古今!不必說一代偉人毛澤東,一代梟雄蔣介石,對它情有獨鍾,就連後世的文人墨客、平常百姓受其深遠的影響也不勝枚舉!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道理是:別人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這不正是君子的品德嗎?孔子說的`這句深刻而又蘊含哲理的話,告訴(用詞不準,建議改爲:不外乎告誡)人們修養是如此的重要。修養好像花兒在寂靜中開放,成功的果子在光明裏結實。

前蘇聯華西列夫斯基當了三十年的參謀長。在別人眼裏,他似乎沒有什麼特長,但爲什麼會當了三十年的參謀長而立於不敗之地呢?

因爲司令部在集合開會時,他總會第一個到,然後走到地圖前,用手指着敵人應在什麼地方出現,我軍現在在哪?如何擋住敵人的去路,而將他們一網打盡?他在那似乎總是在自言自語,到會的人都說他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自言自語一定是發瘋了。

華西列夫斯基聽到大家的非議後並沒有生氣,依舊在那裏想着大事……開會時讓他發言,他一會說這兒,一會說那兒,雲裏霧裏,在坐開會的人都聽得稀裏糊塗,斯大林來回踱着步子慢條斯理地說道:“坐下吧,我親愛的華西列夫斯基同志,你不要說了,還是讓我來說吧!”斯大林把戰爭形勢分析得頭頭是道,讓人聽了不由得心服口服。

原來,聰明的華西里夫斯基早在開會前的自言自語,就已經把重要的信息,神不知鬼不覺地傳到了在屋子裏來回踱步、吸菸、思考的斯大林的耳朵裏,他不怨恨別人對自己的不瞭解,這不重要。只要斯大林明白就可以了!

就因爲華西列夫斯基對別人的指責不願恨,纔沒有使自己在政壇上樹敵過多,又得到了領袖的賞識,才當了三十年的參謀長,成就了他光輝的的一生!修養是每個人不可缺少的,只要你永遠擁有它,你的人生就會擁有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論語》讀後感12

中國文化淵源博長,擁有五千年的禮貌史,是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給人類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詩文。這些經典詩文,寄託了我們先輩對於人格與道義的追求與嚮往,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日,人類社會正處在急劇大變動的時代,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新,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明智選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意思是說:君子胸懷寬廣{所以少了許多憂愁};小人心胸狹窄{所以多了許多憂愁}。教育我們,寬容是一種美德,要學會寬容。當今社會,紛爭不斷,就是因爲很多人心胸都很狹窄,別人的一點錯誤一點缺點也不原諒,換個角度來說,自我的缺點是不是更多,犯的錯誤是不是更大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說:作爲一個仁德的人,自我要站得住,也使別人能站得住,自我要行得通,也是別人能行的通。這句話強調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我,不管別人。凡事多爲別人想一想,社會就和諧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此言義爲:多優秀啊,顏回!吃的是一籃撈飯,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簡陋的房子裏,一般人都受不了這種清苦的生活,但顏回卻不改變他的樂趣。多優秀啊,顏回!人,是要有點精神的.!當今,雖然人們的生活富裕了,也沒有必要必須吃撈飯,喝清水,住簡巷,但“顏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爲人生的道路艱難曲折,有點“顏回精神”,心裏才能平衡,事業纔可有望可成。尤其是當今的許多學生家庭富裕,讓他們體會一點“顏回精神”更具深遠意義。

讀了《論語》我受益匪淺,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書五經,能夠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

《論語》讀後感13

走進了兩千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去聆聽他的諄諄教誨、去感受他的人生智慧,去追尋他的敦厚之風。

孔子的很多言行都被弟-子記錄在《論語》裏,得以流傳千古。《論語》它是一部閃爍着理性光芒、包蘊着樸素道理的文化經典,自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爲世人推重,視爲治世寶典。它闡述的主要內容是儒家的仁義道德,這是孔子學說的核心,也是儒家學派的主導思想。在孔子思想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並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論語》提醒現代人要重德。道德一體,重德即是順應天道,順乎宇宙的規律。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孔子認爲立志於仁德的人,他便有一個思想支持力量,積極地面對人生世相,逐漸的樹立起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如《爲政》篇中孔子說:“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其義即說國君若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已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羣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這樣便可體現出君主高尚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論語》不但講了治國的大道理,還告訴我們做人要守住內心的寧靜。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保持內心世界的寧靜,是一種修養,一種智慧,一種境界,也是成就事業獲得幸福快樂的必要條件。只有一個內心寧靜的人,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遠,才能使自己的思維閃爍出智慧的'光輝,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徹、更完整。

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天,一個工人在倉庫搬運貨物,一不小心把手錶弄丟了,到處找不到。後來同伴也加入了尋找的行列,大夥兒翻箱倒櫃,仍然一無所獲,只好沮喪地回去吃午飯。這時候,有個小男孩偷偷溜進倉庫裏,沒費多少力氣和時間,很快就把手錶找到了。人們詫異地問他是怎麼找到的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靜,馬上就聽見手錶的滴答聲了。”偌大的一個倉庫,要找一隻小小的手錶確實不大容易。但是那麼多人辦不到的事情一個人辦到了,大人辦不到的事小孩子卻辦到了。

我們從這個故事中可以得到啓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氣、勇氣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一點靜氣,整天慌慌張張,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麼大事的。

《論語》讀後感14

“閱讀經典誦讀本,品中華民族的文化,從中改善自己。”這是我在讀完《論語》的前三章後總結來的。《論語》同《弟子規》、《三字經》等9本書被列爲國學經典誦讀本。

在《論語》的'前三章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與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一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句話的意思是: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無違(不違背)。”一天,樊遲給孔子趕車,孔子對他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說‘不違背’。”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回答:“父母在世時,要以禮服侍;父母去世後,要按禮節安葬和祭祀他們。

說到這,我想起一個故事,《黃香溫席》許多人都聽說過吧!故事講:黃香的母親去世後,他與父親相依爲命。冬天的時候,黃香讀完書便悄悄地躺在牀上,當自己身體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後,再叫父親來睡覺。夏天的時候,由於黃香家住矮房蚊蟲多,黃香讀完書後,便拿着扇子先把房子裏的蚊蟲扇跑,再把牀鋪扇涼,然後扇着扇子讓勞累了一天的父親入睡。黃香是一個多麼孝順的好孩子啊。

也有些人相反。以前有個人的父母有許多房子,他有一個妹妹,他想得到大房子,就在父親去世後把母親接到自己家住,他表面上說自己是醫生,把母親接到家裏看病方便,其實心裏想:一是爲他在單位分到大房子,母親是家庭成員,分房子時可以加分;二是等母親死後,子女分割遺產時,他因爲贍養了母親,可以分得多一些。當他得到大房子後,就把母親鎖在一間6平方米的房間裏,直到餓死。這個人心眼真惡毒,我們不能學他啊!

在《論語》這本書裏有着許許多多的人生道理,我們應該多讀讀這種書,因爲我們要學的還有很多很多。

《論語》讀後感15

第一次完整地閱讀完《論語》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枯燥無味,也沒有什麼深層次的體會。但對孔子的形象卻有了和以前不同的看法。

以前總以爲孔子是個聖人,但現在越看這本書越讓我感覺孔子並不是一位聖人。“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何?’”看到這一節時立即引起我的反感。此節可以看出這個時期的孔子已經把自己當成神使,有些狂妄自大。“子罕篇”五節、九節,又一次體現了孔子的自大。“鄉黨篇”讓我覺得孔子是個強迫症,因爲裏邊寫了許多瑣碎的行爲規範,沒做好就不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由心理學知識可知夢是大腦皮層潛意識區活動產生的,我懷疑孔子是不是真的想恢復周禮。“述而篇”十一節“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難道有自我犧牲精神的人就不會小心謹慎嗎?“好謀而成者也”從這裏看得出來孔子並不懂得出謀劃策,這本書中也沒有什麼地方有體現孔子有這方面的才能。“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猜這就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原因吧。“泰伯篇”二十節“有婦人焉,九人而已”還有“小人與女子難養也”似乎體現出孔子對女子的輕視,我倒好奇孔子是用什麼觀念看他母親的?

對於孔子的徒弟們,我覺得他們對孔子是盲目的個人崇拜。《論語》就是由他們編寫的,裏邊記錄着一些孔子的生活行爲,跟倫理哪怕有一點關係的東西都記上去了。從弟子的言論中可知道他們對孔子是非常尊重和愛戴的,而且不允許他人詆譭孔子。在孔子死後,更是把孔子推向聖人的高度。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爲知,一言爲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孔子,聖人,真的是這樣嗎?裏邊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假的?

孔子總說着禮,認爲君主至上。孔子想恢復周朝的制度,分封制,層層分封,界限嚴明。孔子是一個沒落貴族,恢復分封制意味着孔子可以得到分封。如果孔子出生於一個解放了的奴隸家庭,他還想恢復周禮嗎?

當然,每個人都有兩面性,既有令人稱道的一面,也有讓人排斥的一面,沒有誰是完美的。我認爲孔子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