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詩經>

《詩經》讀後感(通用40篇)

詩經 閱讀(2.15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詩經》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詩經》讀後感(通用40篇)

《詩經》讀後感 篇1

《詩經》給人一種神祕、古老、穿越千年的美感。它美在自然純樸,沒有過多的華麗詞藻,只有娓娓道來的清新自然。

讀一篇《詩經》,彷彿看到青石板上的涓涓細流;彷彿嗅到流轉千年的竹筏依舊的`清香。“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朦朧婉約美,淡淡的清香如一杯清茶,回味了幾千年。我常想:千年之前的當年,一見傾心的伊人該是多麼的美麗動人,素心相贈,在水一方的伊人,又是否明白?

讀《詩經》,心的上空一片晴朗,陽光如桃花般的明豔動人。

透過《詩經》行走在這些字裏行間,我學會了如何更淡然的去領悟人生內涵,更深刻的理解人生哲理。

《詩經》讀後感 篇2

我國曆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今天下午,我和陳建一一起去上遠方文學課程。今天講的是《詩經》!

歷史上第三個朝代,是周朝。周朝是當時的第一大國,有300萬平方千米,周天子總共分了800多個諸侯國。但是怎麼能保證這些諸侯們能治理好自己的人民?於是,周天子找了一些40多歲的,沒有結婚的老光棍,還得有文化。把他們叫過來,給他們進行更上等的.培訓,讓他們周遊列國。把民俗風情,人們所唱的歌和當時的情況記錄下來,最後,進行篩選。有305首,被稱爲“詩300”。

秦始皇焚書坑儒,可秦始皇十分推崇法家思想,只留下了醫學書,農耕社會的書,剩下的書全部燒燬。後來的漢朝,有幾百年的歷史,漢朝十分推崇儒家經典和儒家學說,就又開始收集了305首詩,編輯到一塊,就有了後來的《詩經》!

老師講的真有趣啊!讓我們學到了很多知識!

《詩經》讀後感 篇3

《詩經》是中國詩史的源頭,它積澱了豐厚的上古文化內涵,具有不朽的詩史意義,開創了中國詩歌關懷現世、注重民生疾苦、再現普通民衆思想情感的詩歌之路,它的賦比興手法更是後世詩歌藝術表現的基本法則。

餘冠英先生註譯的《詩經選》,是《詩經》中最具代表性的106首,今譯明白曉暢,註釋簡潔,且保留了詩歌的'韻味。餘先生在選編時以抒情性、藝術性較強且內容具有代表性爲原則進行遴選,在忠實原詩、講求出處的基礎上,以準確、生動、優美的文辭對這些古詩歌進行譯註,其目的就是讓更多的讀者能突破古奧生澀的文學語言的迷障,自由徜徉於古典詩歌的長河中,獲得美的愉悅。

在讀餘冠英先生註譯的《詩經選》後,我深深感受到《詩經》留給後人的,不僅是內容上的豐富,還有藝術手法的燦爛。

《詩經》讀後感 篇4

文|許灼洋。提起詩經,人們總會想起雎鳩關關的聲音,以及君子奏着琴瑟與淑女交好的情形,但詩經能夠流傳千年,其中魅力必然不光只有這些。

詩經作爲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其中記載着古代勞動人民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

詩經中的.“風”相傳是周天子派史官遊走四處收集民謠後彙集而成的。新聞人在收集新聞的時候,應該像史官一樣,腿腳能奔走。

詩經中的詩是感人的,我認爲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它在紀實,這也給了我一定的啓示,我們的新聞必須要紀實,我們應該搬運事實,不能捏造事實。

在新聞的寫作中,“賦”這一寫作技巧對我們來說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豳風·七月》就集中運用了賦的手法,按照季節物候變化的順序,鋪敘了農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其中描寫的就非常細緻。我們在寫新聞消息的時候也應該像這樣,把事情交代清楚。

《詩經》讀後感 篇5

《詩經》裏的內容,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但到後來《詩經》成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

讀了《詩經和禮記》我感受到了詩經很經典,所以流傳到了現在。孔子就曾說過:"不學?詩?無以言。"意思就是不學習?詩經?就不懂得怎麼說話,不學習知識就不懂得爲人處事。啊!原來詩歌這麼有魅力而又高尚。我彷彿被帶到了遙遠的.國度,聽到了來自遠古的聲音,感受到了古人的浪漫......我一直不太喜歡背古詩,因爲根本就體會不到詩意和優美,所以我要先體會詩意再感受它的優美,抱着欣賞的態度去背古詩,這樣我才能叩開詩歌之門,感受詩歌的美好,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詩經》讀後感 篇6

這是一首感念母恩而自責的詩。前兩段,它用溫暖的和風比喻母愛,用棘樹,比喻子女。棘樹在和風的吹拂和照料下茁壯成長,子女也在母親辛勞的照顧下長大成人。

後兩段,則透露出子女因無以爲報而自責的心態。寒泉(後世用“寒泉”這個詞來形容母愛)默默地在地下流淌,滋潤着人們,怎能不圖回報呢?黃鳥用婉轉的歌聲,取悅着人們,做子女的不知慰勞母親,豈不連鳥兒都不如嗎?

後世歌頌母愛的詩作,最出名的便是孟郊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其實中國式的'母愛就是這樣,它像凱風,像寒泉,像春暉,體現在細微之處,在無言中默默地奉獻。在這種偉大的情感面前,子女們總因無法回報,而易感到自責和遺憾。

但母愛從來就是不圖回報的呀。

《詩經》讀後感 篇7

《詩經》主要講寫了:《詩經》是我國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約五百年間的詩集,一共有三百零五篇。最早它叫《詩》,後來讀書人又改名爲《詩經》,也叫《詩三首》。

裏面的`內容從裏到外,都是能唱出來的古詩文。最後,《詩經》成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學習《詩經》還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

通過文章我瞭解了,寫每首詩的人可真的了不起,比如:韓愈寫的《馬說》、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等等,還有一些有許多千古名句的古詩。

我記得,老師讓我們一起仿寫一個美麗的古詩,當時我們都不約而同的喊起來。在喊完後我們都垂頭喪氣,悶悶不樂的開始寫起來了。我們都很少有人寫得很好,可是老師對我們和藹可親地說:“你們已經很努力了,你們再努力一點點就會更好了!”

我們聽了這句話,我心裏想:老師這樣對我們,我和同學們也一定要回報老師。

《詩經》讀後感 篇8

天黑啦!天黑啦!爲什麼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爲君主賣命,我怎麼會在泥裏打滾!

這是一首對統治者表示抗議和怨懟的詩。它的篇幅很少,結構很簡單,或許是底層的勞役者創作並在他們中間流傳的作品。

周代是貴族社會,貴族奢華的生活,以及彼此之間的權爭,都以勞動者的血汗堆就。無論是築城、做工還是僅僅是爲伺候貴族的.衣食起居,勞動者並不被看作是與他們平等的“人”而存在,甚至還有身份更加低下的奴隸們,像鬼魂一樣在史書中毫無存在感,又像家畜一樣被貴族無情地驅使。

這樣一個階級,當然有滿腔的怨懟,敢怒敢言卻不敢反抗,於是便以詩歌的方式去控訴。

爲什麼這樣簡單的一首詩,給人的精神衝擊卻無比劇烈呢?正是它採用的設問的句法,用“明知故問”強化了感情的表達。

《詩經》讀後感 篇9

《詩經》很有名,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裏的內容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但到後來,《詩經》變成了貴族的音樂書。秦始皇時期曾經焚燬過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但人人都熟悉《詩經》,因爲《詩經》很有名,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孔子曾經說過:“不學《詩》,無以言”。可見詩經非常有名。

我從小到大也背過一些經典的詩,我從咿呀學語時就開始背誦,一直到我幼兒園、國小,目前我已經可以背誦100多首了。我不光把他們背下來了,而且還熟練地運用到了實際生活中。有一次我旅遊,結交了一個朋友,我們離別時我給他寫了一首詩作爲紀念,這首詩是仿照李煜的《相見歡》來寫的。詩文是這樣的:

《送別》

一聲別,朋友走了。

無耐朝來孤獨晚來悲。

不知聯繫,又不知姓名。

只望下次能再見。

這也充分體現了“熟能生巧,巧能生精。”以後,我一定要多讀詩、多背詩,多作詩,繼續把經典傳承下去。

《詩經》讀後感 篇10

這是一首亡國之際抒發悲痛的詩。

本詩重章疊句,乍看起來似乎不知道在說什麼。作者看着平原上大片隨風搖曳的莊稼,心中似乎有無限的情緒想要表達,但是又沒有辦法表達出來,只能反覆哀嘆——懂得人自然會懂。

聯繫“王風”的.背景,我們可以推測到,這是西周滅亡、王室東遷之際,當時的亡國之民們悲涼哀嘆的詩句。

本詩最大的特色就是“鬱結”,這種巨大的悲痛和無奈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即使表達出來也無法緩解,於是悲涼哀痛、酸甜苦辣各種情緒就在胸中縈繞不散,讓人非常痛苦。他只能夠咬着牙齦長言詠歎不已。

有一種說法,說這是東遷之後有人路過曾經的故都,看着曾經繁華的城市、祖宗的宗廟舊址,現在已成了一大片田地,由此產生的懷古悲今之情。這並不是學界主流的看法,備此一說。

《詩經》讀後感 篇11

須知今古事,棋秤勝負,翻覆如斯。嘆紛紛蠻觸,回首成非。剩得幾行青史,斜陽下,斷碣殘碑。年華共,混同江水,流去幾時回。——題記

指尖輕觸,感受那埋藏在歷史長河中的曼珠沙華,回眸處淺吟,傾聽那悠揚冗長的聲聲呼喚,透過千年的塵煙,品茗那梧桐花一般的淡淡清香,屏氣凝神,撫動文化的根源——《詩經》。

愛,足以讓塵世的暖透過黃土的涼傳遞出一縷清風,一米陽光,一剪月色。《詩經》中堅貞不移的愛情,凝固了守望愛情永恆的姿態——等待。它不是一段若只如初見的開始,也不是一個秋風悲畫扇的結局。它可以忽視時間空間的界限,只爲了不辜負而僅有一次的人生。

“死生挈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一生一死,一起一滅,看過凡塵榮辱,知曉世情風霜。《詩經》用最簡單的語言成就了最偉大的愛情。“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夕陽西下時,可以牽着你愛的人的手一起訴說着地老天荒,是那樣安心,那樣愜意。反觀現代社會,“閃婚、離婚”都好似家常便飯一般,人們在快節奏、高速度的生活環境下,早已迷失和麻木了自己那顆曾經單純無邪的心,他們的世界裏除了物質就是慾望。扭曲的愛情觀、價值觀讓中國這個處於轉型期的社會充滿了恐懼和不安。用金錢衡量愛情和友情,這樣的結局會幸福嗎?面對央視的“你幸福嗎”這個提問,國人大都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可細細想來,終究是幸福拋棄了我們,還是我們離棄了幸福呢?

三千年的那方土地是那樣聖潔,不摻雜一絲雜質,讓人不忍心去打擾。《詩經》用它最本質,最樸素的文字傳遞着塵世間的真善美,讓三千年後的我們沉醉在一份至善至美的回憶裏。那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釋然。那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感傷。那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睿智。那是歌關雎,唱蒹葭,出東門,上壟丘的恬靜豁達,令人神往。

《詩經》可以像佛一般,讓它的'悅己者放下罪惡,懂得慈悲,讓冷酷的心隨之柔軟。《詩經》彷彿一面魔法的鏡子,我們在《詩經》裏看到的不是容顏,而是我們內心的獨白。《詩經》彷彿一本情感字典,我們每個閱讀它的人都可以在它身上查找自己所要的章節和語句。《詩經》又是一株有佛性的蓮,讓我們記住每一朵花的芳容,每一枚葉子的故事,每一滴水的涵容,感受着每一份感動,每一絲細膩,每一種柔情。

三千年的輪迴,在回首的剎那,都只不過是此岸到彼岸的距離,春天到秋天的流轉,月圓到月缺的變幻。《詩經》在三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飄蕩,扣開了現代人的心門,帶我們走進最深的江湖,最美的紅塵,讓我們可以披風驚月,認領天下,讓靈魂在那一刻昇華,然後綻放……只爲看見,那落幕處,暗香浮動月黃昏的驚豔。

雲水生涯,不是夢。瀲灩人生,不成空。都說佛祖是慈悲的,他總是以拈花的姿態,微笑地看着世人。在無法拯救的時候,佛亦會冷眼相待,看着悲也漠漠,喜也漠漠的紅塵。用心去感受《詩經》,你會收穫一種別樣的風情,看着那被現代國人一點點遺失的純真和樸實,請平靜地拾起那片片落英,在《詩經》的陪伴下釀一罈美酒,讓年華做一場徹底的宿醉。

落幕處,暗香浮動月黃昏。

《詩經》讀後感 篇12

《人間詞話》的第一句是“詞以境界爲最上”。何爲境界?當美感經驗產生時,人的心眼中會現出一幅新鮮的圖畫,它在霎時間佔領人的全部意識,使人陶醉在一個小天地中,這個小天地就是王國維所說的境界。顯然它同時包括景和情。我們採用朱光潛先生在《詩論》中用的辦法,認爲景就是意象、情就是情緒。意象與情緒契合無間的詞最具藝術價值,倘若意象富於情趣或情趣富於意象,詞的境界就要打折扣。這個道理適用於一切詩詞。

在魏晉之前,中國詩多半是情趣富於意象的。《詩經》也不例外。以上面這首《中谷有蓷》爲例,作爲一首被離棄的婦女自哀自悼的怨歌,它用益母草乾枯起興,抒發棄婦內心的苦楚和感慨。蓷即益母草,是一種中草藥,它對婦女有明目益神的功效,還有一種說法是它有助於女子養生育子。益母草放在開頭,使人聯想到婦女的婚戀、家庭、生育。曬乾的益母草可以直接入藥,但被遺棄的婦女卻再也用不到了,強烈的對比使人感到婦女命運的悲慘。然而作爲景的“中谷有蓷,暵其乾矣”與情其實並沒有直接關聯,儘管益母草與婦女命運之間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但這是源於聯想作用而非移情。聯想和移情的區別在於,引起移情作用的對象不光能使人產生某種情感,還得靠自身把它表現出來。舉個例子,看到亡友住過的房子時感到悲傷是聯想,但假如這房子本身的造型和配色引發了人對亡友的思念,發生的就是移情了。所謂移情,就是情感附着在景物之上,也就是情緒與意象融合。《中谷有蓷》中並沒有發生移情作用,情緒與意象實際上是彼此獨立的。又因爲這首詩真正想表達的其實是情感,景物起到的只不過是“興”的作用,所以說情趣富於意象。

比興手法在《詩經》中非常常見,“比”指比方於物,“興”指託事於物,比顯而興隱。既有比興,就說明“言在此意在彼”,說明景與情之間有距離。倘若距離過大,便會出現意象與情趣分離的情況。那麼,促使這首詩誕生的究竟是景還是情呢?其實都不是,真正的'根源是事。《中谷有蓷》發生的背景是荒年,因爲糧食緊缺,絕情的丈夫纔會將妻子拋棄,走投無路的妻子纔會大放悲聲。事使人心中積鬱感情,在看到某物時,這種感情就有可能被激發。古人提出的“物感說”和近人所謂的“中國抒情傳統”都有其片面性,沒有看到詩背後的事,沒有深刻意識到社會實踐對文學創作的根本性影響。中外最早的詩歌都是敘事的,《詩經》雖然看起來抒情性強,但實際上全部基於重大的社會事件,抒發的都是和社會環境相關的羣體性情感。今天的我們由於和先秦人民距離較遠,對那些事件一無所知,纔會想當然地將“物”或者“情”的地位擡高。

產生情緒與意象分離的根本原因是創作者沒有調和好因事而生的情感與周遭景物之間的關係,唯有意識到事的存在,創造者才能更好地將情感進行加工,欣賞者才能真正理解詩境。

《詩經》讀後感 篇13

胡適曾說:“古代的書,只有一部《詩經》可算得是中國最古的史料。”——題記

受到網絡知識競賽的壓迫,沿着浮雲走過的痕跡,天空的淺藍色曾令人憧憬,但那看似沉重的鉛藍色也曾使人思綺。於是,買了一本沉甸甸的《詩經》,走在回去的路上。就我腦袋裏這點兒國學知識,沒有一本讀過的“經書”是不能過國學知識網絡大賽關的。小部分是久聞大名,其中的風、雅、頌三部分更是讓我期盼。

《詩經》是由孔丘主編,收錄自西周初到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我很想瞧一瞧出名得不得了的孔老夫子在國際聲譽這麼獨具一格,那眼光也是否異常獨到。我帶着期待翻開了《詩經》的封面,貪婪地吸允着油墨的芳香,這種心情一直持續到我合上這本深入人心深處的著作。《詩經》的題材十分豐富,不僅有思鄉、借物抒情、感嘆時光等常見的題材,還有許多素未謀面的題目。讚揚、憎惡、傳誦,引人入勝。——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十分之一是我十分驚奇“風”、“雅”、“頌”是何其理解,想參透孔子如何把這三百多餘首詩歌分爲三個大類。“頌”的意思較好理解,其中的“風”卻應用怎樣的理解方式去讀懂?品讀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百分之二十是真的發自內心地想品讀與領略西周至春秋的歲月風塵。我想掌握古人寫文章的方法,如何用無數箇中華漢字的.幾個就能表達盡一篇翻譯過來有幾百字的文章,每次看那幾個字和譯文時,一長一短,一少一多,一段一句,區別好大,因此自然心裏總讚歎古人的筆好神奇啊!這次國學知識競賽,考題很難,每個考題都需要經過細細精讀的古文的理解和熟讀來答做。

抱着試一試的態度,我結束了第一場考試,考試成績雖不太理想,但我也懂得了這不是隨便考考就九十多分的,而是需要正真下功夫的,鑽研、翻透的。我更加努力地翻了翻僅有的《大學中庸》和《詩經》,眼睛虎視眈眈地盯着那幾張薄薄的紙瞧,總希望能看出什麼名堂來,一旁的母親看着我,嚇呆了,似乎從來沒有看過我這副模樣,她卻一邊說:“我們家溫馨真用功啊!”經過一番考試前的“垂死掙扎”和臨時抱佛腳,我凌然進入了第二次考試,終於比前一次考試高了幾分,這讓我十分高興。所有的考試都像起伏不定的旋律,一會兒沉澱,一時輕浮,在往事裏慢慢鏽化,叫人捉摸不透。哦,不,考試成績是自己把關的,都要靠自己努力!

最後幾次考試,雖然成績不太好,但至少拼盡了全力,也因此異常滿意自己的成績。《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中國文學中的經典。當然,其它經過汗水與智慧調和而成的著作也一樣啊。我只能在墨香裏靜靜徜徉,伴隨着陣陣朗讀,將成長在歲月的洗滌中漂白、膨脹,然後晾成飄渺無間的書卷,在回憶裏浸潤,蔓延……

《詩經》讀後感 篇14

詩經,就如古樸的石階:雖陳舊,卻已屹立千年;雖古樸,卻載滿了人情冷暖。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我讀到的關於《詩經》的第一句句子。那時候的我學習《關雎》,什麼都不懂,就只能聽老師給我們講它用的各種寫作手法和它所表達的意義。而如今,老師講的我早已忘記得一乾二淨,唯一記得的就只有那其中承載的滿滿的濃情與少年求而不得的深深無奈。我也已經不再像曾經那樣只能“聽老師講”了,我已經可以獨立地從我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它,不再完全依賴老師的講解。詩經,可以在我彷徨躁動時給我清風般的撫慰。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室宜家。”《詩經·桃夭》是我在整部《詩經》中最喜歡的一首。《桃夭》雖是一首婚嫁讚歌,但寫的卻是對即將出嫁的女子的美好祝願。《桃夭》中雖無對女子的妝容進行描述,但是卻通過對桃樹的描寫,從側面展現了女子的美麗。雖無直接表達對女子的祝願,但是卻通過滿樹的果實和茂密的枝葉,表達了他對女子的祝福。詩經,可以在你孤獨無助時給你陽光般的安慰。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戰事不斷,戍地不穩,戰士背井離鄉,妻兒孤苦,老母年邁。但倭寇猖獗,又豈可棄國家於不顧?無奈只能辛苦家人,在戰場爲國家而廝殺。或許家人會怨他,不理解他,但他對國家無愧,這就夠了。而真正的勇士,要敢於直麪人生的`挫折。詩經,可以在人迷茫時如燈塔般爲人指引方向。

每個人心中都有不滅的熱情,每個人都有過去,每個人都有故事,或許人生本就是一場一場又一場的戲,聚集,然後淡然的離去;生命本就是一次一次再一次的輪迴,出生,然後孤獨的死去。我們不停地記錄一張張面容,與別人一次次相遇,再一遍遍的擦肩而過。我們走的道路雖各不相同,但最終我們必將去往同一個地方。

若你感到彷徨躁動,《詩經》可以給你清風般的撫慰;若你感到孤獨無助,《詩經》可以給你陽光般的安慰;若你感到迷茫,《詩經》則可以像燈塔,爲你在重重迷霧中指引方向。讀《詩經》,其實不在於你看了多少,而是在於――你懂了多少……

《詩經》讀後感 篇15

朱熹曾經爲《詩經》作序,在序中,他問過一個問題:“《詩》何爲而作也?”而他思考後的結論是:“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慾也。夫既有欲矣,則不能無思;即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既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而發於諮嗟詠歎之餘者,必有自然之,音響節奏而不能已焉。此《詩》之所以作也。”他認爲人生來就是靜的,這是人之天性,同時能被物體感動,這是人自身的需求。人既然有需求,就肯定不是沒有思想的;人既然有思想,就肯定不會不表達;既然要表達,那麼言語所無法表達,而讚許詠歎的其他部分必然帶有自然的聲音與節奏而不停歇。《詩》的內容可以說豐富而又多彩,雖只有寥寥幾千字,但這幾千字卻撕開一道口子,後人能夠窺伺到周朝的的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在閱讀的過程中,就如朱熹所說,《詩》取自人的生活體驗,我能感受到那些佚名的作者在生活的起伏中的種種情感,酸甜苦辣一應俱全,這些情感滿溢出來就變成了詩歌的語言,在千年之後仍然熠熠生輝,歷久彌新。

《狡童》這首詩歌來源於《鄭風》,取材於年輕人之間的愛情故事,描寫了一位姑娘大膽追求另一個男子的故事。這首詩歌以一位姑娘的口吻,講述了面對難關時甜蜜而又酸澀的心情,她大膽直率的向着對方表露了愛意,抱怨着自己由於愛情食不下咽,寢不能安。當然在閱讀其他研究文獻後,有部分學者認爲這首詩也有可能是在描寫一對情人之間愛情的波瀾。在這篇詩歌中,姑娘熱烈地稱呼愛人爲狡童,狡童狡童,一個美貌的滑頭少年的形象一下子就展現在了我們的眼前。本詩也並不長,一共兩章,每章四句,通過循序漸進的結構方式引導讀者,使得讀者在閱讀時候猶如和千年前的姑娘對話:“你這個滑頭小子,爲何不和我說話?你這個滑頭小子,爲什麼不與我一起用餐?”濃烈的情感鋪面而來。結尾戛然而止,有種意猶未盡之感,讓人忍不住想要和姑娘一起質問狡童,又或者恍然之中自己就成爲了那位姑娘,在千年前的鄭地發出疑問。

接着我讀到《大雅·下武》,就如朱熹所說《大雅》也是取材於生活的詩歌。衆所周知《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是周王畿內樂調,其中的經學者推算,《大雅》莫約寫成於西周初年,主要歌頌周王朝先祖甚至武王、宣王的功績。本詩結構嚴謹,層層遞進,有條不紊一共六章,每章兩句,每句分爲兩小句,每小句由四個字組成,工整對稱,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韻美。從題材可以知道這首詩是在大型宴會上唱的雅歌,目的是爲了讚頌歷代周王的統治和賀喜於當今紂王。讚頌詩大體意思是說周朝世代出明君,前面的三位先王都十分英明,他們在天之靈指導着後人繼續繼承這些美好的品德,周武王和周成王治國有功,能效仿現任,繼承祖德,四方諸侯前來祝賀。《下武》的音韻美也是十分罕見的,它運用了頂針的修辭手法,非常巧妙地將所有的讚頌內容串聯起來,避免了普通讚頌詩落於俗套的結果,令讀者在閱讀時候仍能耳目一新。有學者評論這種結構可以上下維繫,有如連環,這種刻意營造的巧妙結構,是幾乎是空前絕後的,其韻律節奏流美諧婉,有效地避免了因廟堂文學歌功頌德文字的刻板而造成的審美負效應。在美學這門學科中,結構就作爲一個重要部分而被學者們研究和重視,康德的完形結構就提到,在主客體同構的時候,兩者之間能發生情感的交流。正如其所言,《下武》的結構美迎合了中國人的審美需求,時至今日我們依舊彷彿能感受到在那個宴會上禮官歌頌起讚歌,向周王送上祝福的場景。

《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在祭祀上不僅有配樂,還有相應的舞蹈。它分爲《周頌》《魯頌》和《商頌》。而接下來的這篇就選自於《周頌》,《昊天有成命》這首詩是祭祀周成王的樂歌,它講述了周代開始的三位王對周王朝的貢獻,其中周成王被重點讚揚,歌頌了他爲完成先王事業所做的各種努力。詩歌大意是:上天有命令,文王和武王收到了上天的指令,成王不敢貪圖享樂,日日夜思考着如何讓百姓安居樂業。這是一種多麼光明和輝煌的'行爲,認真經營只爲履行天命,讓國家太平民衆安寧。我在閱讀資料時瞭解到,這首詩的題目是《詩》中最長的,但是有趣的是,正文的篇幅是所有詩歌中最短的。因此在閱讀的時候也能明顯的感受到本詩語言幹練之美,沒有什麼多餘的修飾詞,這有可能是因爲頌歌的功能是告神,既然是與神對話,那麼語言上就不能大加修飾,吹噓自己的功績,而是應當謙虛地陳述自己的所作所爲,因此本詩“義必純美”語言質樸,高度概括。透過這首詩我們可以窺伺到一絲周朝的政治和文化生活,試想象在千年前的祭祀典禮上,人民恭敬地唱起對周王的頌歌,向上天傳達着希望擁有美好生活的願景。

閱讀《詩經》,我們能夠得到什麼?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文字瞭解周代的歷史、政治、文化,《風》帶我們瀏覽各地的民謠,靠近百姓的日常生活,有關於纏綿悱惻的愛情,有艱辛勞動,也有懷念故土的,細細讀來一個個周代百姓的形象彷彿就躍然紙上;《雅》更是被認定爲中國上古時期僅存的史詩,記載了周曆代各王的所作所爲,與別的文物材料相互印證中國文明史的源遠流長。

《詩經》讀後感 篇16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現有305首詞,按內容可分成“風”,“雅”,“頌”三一部分,“風”和“雅”更接近平民百姓,其內容更爲淺顯易懂。

我非常鍾愛的一首詩是《蒹葭》,全名《國風。秦風。蒹葭》。原詩現有三段,皆以起興開始。

原詩勾勒了一位年青人以便追求完美河那裏的“佳人”而不管不顧路面艱險的場景。

第一句“蒹葭茫茫,白露爲霜”給人一種清爽的覺得,不必過多的裝飾,就能令人遐思千萬。次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適度地址出了年青人已被“佳人”所吸引住,另外暗示着路程遙遠。第三句“溯洄從之,路面且長”說明了追求完美全過程的艱苦。第四句“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寫成了年青人覺得“佳人”期盼不可及的心理狀態。

尋覓“佳人”的全過程是一個悠長而又艱辛的全過程,但年青人卻自始至終執着地前行着,一種被稱作愛的情感勉勵他勤奮,給與他戰勝困難的膽量,由於心裏有你,再大的風吹雨打也不畏懼,由於心裏有你,苦一點也想要,愛情的.力量一直無法估量,它可以給你傾其所有,即便不成功也絕不後悔。

假如只是是以便讚揚感情,那麼此篇不寫也好,但那“佳人”不還可以被稱做理想,總體目標嗎?它是望多方面想,撇開表層的感情看來,又有哪一點不符合呢?理想一直在之岸,一直在哪遙遠的地方,你永遠不知道自身是不是會取得成功,但你期盼踏入那一條追夢之路,即便道上滿是荊棘,即便隨着你的經常是暴風雨,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心裏的信心一直都在,前行的驅動力仍然十足,有這種就充足了,它不容易給你半途撤出或者倒走在路上一蹶不振,有着他們,你也就會一直堅持到底,對不對?

它是《蒹葭》給與我的啓發,而《蒹葭》又只是是《詩經》中的一首,如果我們能細細地科學研究每一首詩的內函,去其糟粕,儘管會消耗一定的時間和活力,但那將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詩經》讀後感 篇17

打開《詩經》,隨便一篇就是風景。華麗的辭藻下蘊含的是最樸素的願望和最真摯的感情,讓人身臨其境。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微我無酒,以敖以遊。”人前一杯酒,各自說說笑語;人後一片海,獨自翻翻夜晚。江面之上,泛起孤舟,孑然一身,灰暗天色之下好像世間只留下我一人。那是漫天煙火下的悲歡離別,那時一個人孤獨且驕傲的旅途。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故事的`開頭總是這樣,芳心暗許,猝不及防。我對月色之下的佳人一見鍾情,但似乎從頭到尾都只是一個人的愛情。自以爲美滿的開頭都有不盡人意的結局。故事的結局總是這樣,花開兩朵,天各一方。

《詩經》寫述的是最美好的相遇、最悲傷的結局、最孤獨的旅途和最灑脫的人生。我們中的每個人,浮世千萬裏,蒼穹無數星,全部都要看過去。

願你到達期盼的生活。想看的花都有人種,想喝的就酒有人釀,想穿的衣服都裁剪剛好,想聽的歌時光爲你唱很久。

《詩經》讀後感 篇18

《詩經》是一枚月亮

早都知道《詩經》是浪漫主義的源頭,但面對那些四字一短句的小段時,卻感覺好無韻味可言,索性就將它丟在一邊,結果讓我錯過了這麼一本有價值的書。

《詩經》是咖啡,那麼《詩經是一枚月亮》則是咖啡伴侶,越嚼越有味,於是,我翻開它享受品咖啡的過程。

《詩經是一枚月亮》的作者是沈文婷,一個細膩溫嫺的女子。她將《詩經》中的文字加以自己的`理解表露出來。其中,使我印象比較深的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宣其室家。”原以爲“逃之夭夭”是正確,這裏只不過是引用而已,經過反覆酌想得知,“桃之夭夭”纔是比較原始的表露。這句詩大概的意思是說,一女子要出嫁穿上桃紅色的嫁衣,心情很愉快,也覺得《桃夭》該是一首歌:“桃花盛開朵朵豔,桃林內外紅纏綿;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樂天天。”在這“桃”上,“桃”可以引申爲桃花林,桃花運等。

現代社會,有不少人都幻想着自己能有一次美麗的桃花運。可這畢竟是幻想,有幻想就會有落空。有多少女生天真的以爲自己能夠有又一次桃花運,然後從此“飛黃騰達”。事實證明80%的女生錯過了自己的青春。假使自己遇到了,能你心儀的對象也看中你嗎?女生有了桃花運便會越陷越深,男生有了桃花運只是一次美麗的意外。

生活不是拍偶像劇,男主人公是多麼耀眼,我們更不是黃蓉和郭靖能在桃花島上看桃花。所以,現實點,學着《詩經》中女主人公快樂是因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再者,《詩經》中所描繪的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是純真的,的確,在那個時代,一個沒有被金錢和地位所污染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比較樸實,比較真誠的。相反地,誰能想到過了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都在爲生活所奔波,所勞累,忘記了我們比較初的目標,迷失了自我。若我們都靜下心沉下心來,翻開《詩經是一枚月亮》,你一定不會對《詩經》中枯燥的文字而感到厭倦,找找自己的內心,聆聽自己比較真實的聲音。

《詩經》是一個月光寶盒,流注了無限愛意與溫暖,它真是一枚月亮,看見比較本質的自我。

一行詩句,無限思量。

真好。

《詩經》讀後感 篇19

在《詩經》《楚辭》這兩大中國文學的發端鼻祖中,我們很少看到後世詩人們最常愛的花,而只是草木。自由生長的草木猶如大地伸出的觸角,曲折蜿蜒,綿延不息。歌之詠之如同古人自然的生活。《楚辭》是士大夫所作,詠物言志寄託情懷,他們不需親自下田,只把農人採摘下來的香草製成的.香囊配帶在身上,香草美人喻君子,雜草惡木似小人,但詞意深奧,如果破不了文字障,詩人的內心很難親近。相比之下,《詩經》中的草木要來得自然生動得多,勞作中的人們身邊有什麼就唱什麼。草木在這裏更多地被真實地還原,自然地詠唱。

“何草不黃,何日不行!何人不將,經營四方。”什麼草兒不枯萎,哪兒有一天不奔波。這是《小雅》的最後一篇。憂中有了憤,堪堪亂世,人不如草木。草木還有春來發新伢的機會,我離開家鄉離開你,卻可能再也不能回來。生長在《詩經》中的草,因了我們想象的泉水不停地灌溉,在書本的字裏行間伸展出每一個葉片,鬱鬱蔥蔥,蔓延過我們荒蕪的心田,爲我們充當最恰當的精神食糧。

《詩經》讀後感 篇20

這是《詩經·衛風·竹竿》裏的一句:“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在《詩經》中有很多我喜歡的篇章,如《子衿》、《雞鳴》、《葛生》、《蒹葭》、《采薇》……《竹竿》比起前者並不是更負盛名,恰恰相反,它可以說並不是很有名聲,廣爲人知的篇章。它的詞句也不算最優美的,事實上在《詩經》內的大部分詩句也都偏向質樸清雅。可我依然選擇《竹竿》裏的.一個短句“淇水在右”來作爲新摘錄本的題目。

《竹竿》大致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名衛國女子出嫁遠離故鄉,她回憶起家鄉的河流,少女時出遊的情景,但現在已遠離了這些回憶,只能駕車出遊,以解思鄉之愁了。因而我覺得這首詩很動人。那衛國女子懷念故鄉,也是在懷念着故人,少年時玩耍嬉戲的快樂回憶啊,她悲嘆着,許是在嘆時光吧?

我發覺,世人的年華,也終像那條淇水。沿着河畔歡快地跑過去,就再無回來的路可尋了。我們的“成長”,也是如此,總會遺失什麼寶物,很久很久以後才驚悟沒有好好地揮別。可是沒事的啊,請你看那“淇水在右”。故鄉的河流,一直在你身旁同行。

至於爲什麼是“淇水在右”,而不是同篇的“淇水滺滺”,這是因爲我的小私心啦。我的故鄉在南方的城,而我是南方的人。“水以北爲左,南爲右。”淇水是向着南方而流的。僅管我知道淇水離南城並不近,也只是位置靠南面而已,並不是真的流到南城來,只是我的一廂情願罷了。古代,南方是蠻荒之地,而現在我只願傍故鄉南城而居。

淇水在右,是寄託着我無數想象和美夢,感悟和思緒的詩篇呢,所以我私自決定把它作爲我的摘錄本的名字。還但願原作者不要介意。

《詩經》讀後感 篇21

寒假裏,媽媽說,推薦我讀一本好書,可以讓我感受古代的真實生活,身臨其境。我興致勃勃地接過來,《詩經》?帶着疑問,我踏着春秋之風,走進《詩經》的田野,感受到了別樣的樂趣。

《詩經》是由孔丘等整理的一部詩歌總集,是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精粹。誕生於先秦時期,收錄了自西周到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詩歌,計有305篇之多,以抒情爲主,有《風》、《雅》、《頌》三部分。

讀《詩經》,我彷彿看到了那個時代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走進了那個時期人們的心靈世界,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這本書有描寫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困苦生活,如《國風·唐風》中,“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有表達對親人、家鄉的深深思念,如《國風·魏風》中,“陡彼岵兮,瞻望父兮。”有借古諷今的,如《雅·小雅》中,“鼓鍾將將,淮水湯湯,憂心且傷,淑人君子,懷允不忘。”有表達對愛情的美好祝願,如《國風·邶風》中,“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媽媽告訴我,她曾聽人說,閱讀《詩經》的最高境界,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古代那種樸實而真切的意境美:春日之燕燕于飛,夏日之習習穀風,秋日之蒹葭(堅加)蒼蒼,冬日之杲(搞)杲出日;可以感受到十五國風輕漫過身邊,可以傾聽到先秦詩人的感嘆之聲拂過耳邊。

我爲自己是個中國人而驕傲,爲中華五千年文化而自豪,《詩經》正是這燦爛文化中的瑰寶。我還沒有那樣高的意境,可是,我對《詩經》卻真的迷上了。每當翻開它的時候,總會被它古樸的辭章、豐富的`想象、奔放的情感所深深吸引。

當我們身處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偶爾也可以回過頭去,穿越歷史長河,感受西周春秋年代的歲月往事,一起去領略聖賢的千年智慧——《詩經》的無窮魅力。

《詩經》讀後感 篇22

子曰:不學《詩》,無以言。

幾千年來,華夏大地孕育出了燦爛的詩歌文化。秦漢之時,漢賦辭藻極盡華麗,樂府敘事蕩氣迴腸。唐宋之際,有謫仙人的浪漫瀟灑,也有杜少陵的憂世傷民,有蘇東坡的豪氣萬丈,也有柳三變的醉心繁華,淺酌低唱。華夏文明裏,詩書代代相傳,而這一切,都有一個共同的源頭:《詩經》。兩千多年前,中原人煙稀少的曠野中,純樸的先秦百姓的興之所至,放聲高歌;嘉賓集聚的歡樂宴席上,所奏之樂悠揚清雅;伴隨着繁瑣周禮的肅穆頌歌在莊重古樸的廟堂奏響。他們所歌之詞便是《詩經》的來源。周代的先民們把漢字的音韻之美以詩的形式傳之後世,同時傳承的,還有那精煉文字中深厚的文化土壤。

“百善孝爲先”,孝之道,源遠流長。尋根溯源,《詩經》中便有很多相關詩句。《蓼莪》裏“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道盡了孩子對父母養育之恩的體察與感激。《凱風》中“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則以吹自南方的和暖之風起興,把尚在幼年的孩子比作“棘心”即幼小的酸棗樹。小棗樹在南風的吹拂下茁壯成長,就像母親用溫暖的愛撫育我們長大一般。如今,當我們吟詠起這優美的詩句,腦海裏也不禁會浮現這樣的畫面:蹣跚學步的幼兒身邊,總少不了父母溫暖而有力的大手保護;成長的路途中遇到挫折,總少不了父母的安慰與鼓勵;當孩子長大,即將遠行,總少不了父母的.擔憂與叮囑。光陰荏苒,孩子從柔嫩的樹苗長成參天喬木;歲月如梭,卻也使父母滄桑了臉龐,花白了鬢髮。自《詩經》始,歷經千年,一代代的父母對他們的子女付出無私的愛,歷經千年,一代代的中華兒女亦在感嘆:“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詩經》中父母子女間的溫情體現了先民們對世間美好情感的歌頌。然而許多美好不能長久,因爲它總被罪惡打破——那便是戰爭。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縱使邊關烽火不絕,華夏子民們卻從來不是好戰之人。徵人思婦,自古有之。還記得那句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嗎,那便出自一位離家征戰的士兵之口。這是他對妻子的誓言,卻也因戰爭變成了奢望。而在家中的女子們,則是“采采卷耳,不盈傾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對丈夫的深切思念,以至於採摘卷耳時都無法集中精神。千百年來,戰爭使多少妻兒離散,使多少家庭破亡。到如今,世界在高呼和平,但戰火仍舊未熄。處在戰亂中,最無辜又傷的,卻是平民百姓。炮火聲不絕於耳,死亡的恐懼日夜相隨,飢餓與疫病更使他們的生活被黑暗籠罩。而中國人民是幸運的,我們享受着安定祥和,我們不用擔心美好家園頃刻變爲斷壁殘垣,我們不用擔心無情的炮火將我們與親人陰陽兩隔。因爲我們生活在愛好和平的中國,因爲自《詩經》始,先民們便把和平的種子深埋心中,代代傳承。

子曰:詩三百,一言蔽之,思無邪。上古淳樸自然的民風貫穿於每一首極富韻律的詩歌中,造就了詩經的“思無邪”之美。在《詩經》中,人們是那麼直率地抒發着他們的情感,他們贊君子德行高尚溫潤如玉,他們諷小人無德不死何爲,他們歡欣於他人相贈之物並要投桃報李,他們感嘆國家昔盛今衰而痛徹心扉。對於德行,對於爲人處事,對於個人發展,對於國家興亡。《詩經》以精煉的語句包含了世間萬象。讀詩經,我們能懂得去讚頌美好,揭露醜惡;我們能懂得禮尚往來,相互贈答的處世之道;我們能懂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這許許多多的情感,自詩經中源起,經過浩如煙海的經書典籍的傳承,已融入每個中華兒女的骨血之中,不可割捨。

溯詩歌之源,我們感受優美文字中濃烈的古韻清香,溯詩歌之源,我們回顧精煉語句中燦爛的思想光芒,溯詩歌之源,我們追尋傳統文化的起點,感受歷經千年的傳承與變遷。

《詩經》讀後感 篇23

最美不過詩經。

相比於唐詩宋詞奢華雕砌的韻律和儀仗,詩經裏的句子給人更多的是未經雕琢的真實感與衝擊感。就好像唐詩是精雕細琢的窗櫺檐角,滿是技巧,儀態萬千;而詩經則是一方古樸的石階,蒼涼的站在那裏上千年。從刀耕火種,坎坎伐檀的時代裏走來,滄海桑田,時間的屠刀亦無法磨滅的是屬於詩經的最古老的魅力。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初讀詩經,便是從這首《蒹葭》開始的。主人公輾轉難寐,夙夜思念追求着自己心愛的姑娘,此刻,那一方溯洄曲折的河水也好似一座可以通往意中人的石橋,什麼也不能阻擋主人公的腳步了。此情此意,純樸真摯,令人不得不爲之動容,也讓我們從平庸瑣屑的世俗之中思考着現如今我們缺少的那份純樸的情感,這便是詩經所帶給我的最初的悸動。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計305篇,分爲風、雅、頌三部分。詩之風,或潑辣,或諷刺,或含蓄,或蘊藉,純樸真摯,生趣盎然;詩之雅,或幽怨,或鏗鏘,或清雅,或柔潤,言盡意遠,激盪心靈;詩之頌,或肅穆,或雄健,或虔誠,或謙恭,迴旋跌宕,意蘊無窮。

作爲中國古典文學的源頭之一,《詩經》如同黃河一般,在這片華夏大地上流轉延伸了上千年,不僅澆灌培育了世世代代的文人墨客,也浸潤着數千年來不同階層之人的心田,在文學史和文化史產生着深遠的影響。源於歌謠,卻又不止於歌謠,因此,《詩經》被認爲是中國古典文學之巔。

而今,在這個社會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都走得太快了,以至於在步履匆匆中遺失了原本屬於我們最初的那份純淨。言情小說、修仙小說各種網絡文學氾濫,試問,讀之又有何價值?在金錢至上的`物質社會裏,還有多少人如詩經裏的男女般勇敢追求自己的真愛?是啊,如今我們沒有了沉重的徭役和賦役,沒有了統治階級的剝削與壓迫,我們甚至可以跨域空間和時間,不必如《蒹葭》裏的男主人公般跨越山河險阻苦苦追尋,也不必像《卷耳》裏的女主人公般隔卻萬水千山對遠征的丈夫思念成河,我們都不用了。可是,燈紅酒綠、車水馬龍裏,你是否還記得自己最初的信仰,它是否還被你所虔誠地信奉着?抑或是,它已經在觥籌交錯間,隨着碰撞的酒杯聲一起遺落和破碎?

你,還在嗎?

讀《詩經》,使人在物慾橫流的世界裏獲得寧靜,讓人感受着來自華夏古老大地上的無窮魅力,“最美不過詩經”,而那些氾濫的“文學”,亦不過爾爾。惟願我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源遠流長,故仿詩經一首,聊以記之。

《凱風》——凱風自南,吹吾棘心。瓊瑰睍睆,古韻長慉。吾自黽勉,待君棲遲。

《詩經》讀後感 篇24

一樹繁花,清淡典雅。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我們與古人原本相隔於遙遠的光陰兩岸,卻因爲有了詩歌這座跨越古今的橋樑,我們才得以與古人心意相通。詩歌的美妙,令人無法猜測,看似平淡的字眼,簡單的韻律,卻能千變萬化,讓人回味無窮,咀嚼出萬般韻味,萬般情意。

詩詞歌賦中,最迷戀的是《詩經》。詩經,這個名字本身,就滲透着美的凝露。被咀嚼了千年,流淌出來的甘汁還是那麼有味道,無盡回味,透着沁人心脾的詩意。

讀過詩經,她有一種古樸誠懇的美,像極了我見過的一種花——粉簌簌的流蘇。我記得張曉風女士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要我給那棵花樹取一個名字,我就要叫它詩經,它有一樹美麗的四言。”這棵花樹就是流蘇。流蘇與詩經,詩經與流蘇,如果要我給詩經起一個名字我就叫它流蘇,它有滿腔纖細的花香。

據說,那些關於詩經的故事,長達六百年之久。六百年,從西周時期一直到春秋中葉,這一段漫長的過程中,那些還尚不識文明煙火的古人,就已經懂得如何運用那些優美的文字,來含蓄、委婉地表達,內心自由奔放的情感。

那時的人們是最淳樸的,天真的,用最平凡的文字訴說內心的感受。當一個人的身心,在某一個午後,完全進入一種恬靜的狀態。那些帶有靈動氣質的詩句進入心扉,帶來“蒹葭蒼蒼,白露爲霜”的神祕朦朧美,營造“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的和諧寧靜,送來“谷則異室,死則同穴”的震撼人心的愛情宣言,畫出“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瑤”的青澀愛戀。那是一場靈魂盛宴,是美的潛移默化。

在《詩經》中情感之事總是特別美好,少年的難開之口,少女的矜持緩步以及豔若桃花的容顏,都瀰漫着潮潤的霧氣與悸動的氛圍。那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心願,那是“蒹葭蒼蒼,白露爲霜”的清新,那也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美豔難收。不過是在某個時間有過一面之緣的銘記,便從此日思夜想困頓不已。這美好的情愫也隨着冷黃紙頁與口口傳唱而新鮮如昨。

當然,若《詩經》中僅有愛情,縱是最浪漫的詩篇,多了,也會覺得輕浮。《詩經》中,也不乏戰亂流離、憂國憂民的詩篇。

激盪了故國的熱土,沉重的傷懷和悲愴的吶喊響徹天地。但《詩經》中卻將這種情感化爲嘆息。不但如此,即便故國成爲廢墟,宗廟毀於炮火兵戈,多麼激憤的感情到了《詩經》之中都會轉化爲輕輕幾句的哀嘆“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欲墜之軀步經昔日繁華的宮殿與宗廟,所有生長的'禾苗都在祭奠着盛世的荒蕪,見證着王朝的復辟與衰敗。

一卷一卷風、雅、頌,重讀似嘆息,輕讀猶如耳語。沒有撕心裂肺的喊叫與哭泣,有的只是年復一年迴環往復的嘆息。

同時,《詩經》爲當時和後世描繪了一卷社會與歷史的圖畫,真實地反映了上古時代社會的面貌,謳歌了上古時代人民的勤勞、勇敢,鞭撻了統治階級的卑劣、無恥,爲後世留下了立體的、具象的歷史畫卷。在《詩經·國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隸們血淚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剝削者階級意識的覺醒,憤懣的奴隸向不勞而獲的統治階級大膽地提出了正義質問:“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獾兮?”有的詩中還描寫勞動者對統治階級直接展開鬥爭,以便取得生存的權利,在這方面,《碩鼠》具有震顫人心的力量。

撇開一切背景,《詩經》只是《詩經》,樸素悠遠,寧靜自然,繼承了華夏民族一貫的淳樸與穩重,卻不乏清新雋永的文風。

《詩經》是一樹絢爛的繁花,承載着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這些被後人概括爲的“風雅”精神。

這樹絢麗的詩詞花,始於西周,終於春秋,詩中的千古繁華,人間樂事,像一縷清風,一朵落花,一葉小舟,從遠古涌來,向未來奔去。

《詩經》讀後感 篇25

叩開詩詞的門扉,走入《詩經》的世界,我第一次領略到“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的空靈境界,明白了“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還應擁有詩情畫意的世界”這句話的含義,感受到傳承了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的魅力。

《詩經》之美在於靜。它不同於現代作家所描繪的喧囂都市。它的世界安寧祥和,拂去歷史的塵埃,依然可以窺見詩中那個有着潺潺流水,暖暖斜陽,徐徐清風和裊裊炊煙的年代,恍然間,透過單純的詩句,在你的心田緩緩開出一朵學名“靜好”的花。

《詩經》之美在於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少年驚鴻一瞥後,道出的青澀愛戀,是長河裏始終飄搖的瑰麗詩篇。“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在最美的時光裏,遇到對的人的堅貞愛情,是攜手一生的誓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是看到心愛之人身披嫁衣的欣喜若狂,正是因爲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纔會覺得她豔麗無雙。《詩經》中的愛情令多少情人羨慕不已,而大抵只有詩詞才能描繪出這般深情繾綣的愛情。

《詩經》之美在於隨。縱觀全書,沒有作繭自縛的宗教信仰,沒有涼薄自利的思想觀念,更沒有硝煙四起的戰爭。這裏只有着隨性瀟灑的`華夏先民和怡然自得的生活,就像傳說中的世外桃源,寧靜悠遠。

《詩經》是華夏千年文化所沉澱的精華,無論何時都帶着驚心動魄的美。讓人不得不感嘆華夏文明的魅力。

華夏傳統文明有着上千年曆史,底蘊深厚,源遠流長,並在自身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吸取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不斷改進,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令世界爲之側目。

儘管中華文化十分優秀,卻依然不被許多人理解,尤其是青少年。記得在一次閱讀課上,我看《詩經》正入迷,忍不住輕笑出聲,引得同桌好奇地湊過來,她掃了一眼便道:“這什麼呀?亂七八糟的。”我不着痕跡地掠過她手中的言情書,笑着說:“沒什麼,一本很有名的書,而且挺有意思的。”她不屑地朝我手中的書瞥了一眼,順帶附贈了一個看異類的眼神給我,才轉回身去。我啞然失笑,心中有幾分悲涼。

這件事讓我第一次真切認識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件多麼迫切的事,這需要讓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少年,真正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肩負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詩經》讀後感 篇26

最好的時光是什麼?是在晨曦中享受初夏的美好,是在午後時小院中愜意的品茶,是在一個個寧靜的夜晚中靜靜與書中的人物對話,與我而言,最美好的莫過於在一個暖意、花香交織的清風中讀一個無傷人事、只關風月的老故事,就這麼猶報琵琶半遮面地款款而來,悠悠地走進你的夢,緩緩地打動你的心,直叫人憶起那些繾綣千年,氤氳萬世的舊時光。

初讀《詩經》,是在一個雨夜。淅淅瀝瀝的雨聲伴着若有若無的蛙聲,伴着沙沙的翻頁聲,時間彷彿靜止,又彷彿是不願打擾這樣美好的時光,所以故意輕着腳步,屏着呼吸悄悄溜走。偶有生僻的字詞不解其意,想要起身翻字典,卻發現從不礙事,那看不懂得,一定是最妙的,一定是不需要解其意便懂其情的。我彷彿看見,千年前的一羣古人,留些吶喊的、呢喃的、低語的話下來。時間一次次精簡又精簡它們,歲月一回迴流傳着又流傳着它們,它們在蜿蜒曲折的歷史長河裏丟失着,散着,激盪出一層又一層漣漪,一朵又一朵浪花,直到傳到今天我們手裏。傳到我們手裏這些,代表的是幾千年來人們共同的熱烈、共同的躁動、共同的思想。因爲沒有共鳴的話和片段都已經在千年的歷史中打磨掉了,留下來的每一個字,都是經過了兜兜轉轉的歲月和細細密密的時光的推敲,都是人們心靈深處最能認可的、最能回味的感情。我忽地就感受到了它的巨大魅力,這些詩歌從來沒有唐詩的慷慨激揚,沒有宋詞的婉約秀麗,也沒有元曲的清新動人。它有的,好像只是古老的故事和歷久彌新的感情罷了。它從來沒有華麗遲早的堆砌,只是用三言兩語就可以講完的故事,可這些故事裏的情,又何嘗只是三言兩語講得請的?

讀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就彷彿看到夜色闌珊,明月當窗,月光如水般悠悠灑在房檐上,也冷冷清清灑在女子美麗而憂傷的臉上。那雙幽深的眸子裏,一定不只是剛撫完琴卻無知音欣賞的遺憾,還有着深深刻進骨子裏的思念。思何人?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心裏都明白,這,是真摯的感情,是純粹而動人的',或許我想這就是詩經的迷人之處吧。

讀到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時,就忽然被深深的感動了。這是多麼高尚的愛國精神啊!什麼叫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心心念唸到極致恐怕也就是如此吧。此時此刻,他一定正在騎着戰馬,馳騁在沙場上,那種氣勢令人震撼,那種精神令人感動!讀久了,會讓它享受豐富的文化盛典,使你更加明智,更加自信從容的面對世界,因爲它,我變得更加優秀了吧!

每每回味起詩經,就想到曾經看過的一條微博,曾經有一句這麼形容它—仿若山間溪泉,潺潺自流,新妍明麗,悠雅清揚,經卷翻覆之際如見清露被初陽照耀,邂逅這一抹盈盈閃映着的翠色鮮亮。仔細回想起爲什麼獨愛詩經?因爲它有經歷時光風霜後的厚重,有經歷歲月滌盪後的自若,它使人快速成長,內心澄靜,通情達理 它會細膩到讓你感動到直掉眼淚。

這就是詩經,它穿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穿越了千年來到了我們的身邊,我想緊緊的抱緊它—我人生的引路人,我的精神食糧,我最真摯的朋友,以至於我百轉尋之,只爲以築固舊夢。

《詩經》讀後感 篇27

我拿起一本《詩經》,翻開那微微泛黃的書頁,耳畔邊彷彿聽見了一陣幽幽的嘆息,讓人的心底也微微發顫。

我聽到了遠在他鄉的遊子的嘆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彷彿看到了一個離鄉多年的旅人對家鄉的思念。時間就如白駒過隙,他回憶起離家遠遊時,河邊的嫩柳纔剛剛抽出嫩綠的枝條,猶如少女纖細柔軟的秀髮,讓人讓人的心中情不自禁的生出一股憐惜。光陰似箭,轉眼已是寒冬。他艱難的行走在回家的路上,肆虐的風雪不斷的敲打着他急切的心情。舉目遠眺,家鄉還是那麼遙不可及,他不禁朝着家鄉的方向嘆息着。在風雪中,唯一讓他依戀的,便是家的溫暖。

“匪風發兮,匪車偈兮,顧瞻周道,中心怛兮”,我聽到了即將離開家鄉的旅人的嘆息。離開家鄉時,呼嘯的冷風彷彿要將人間的溫暖吹散。馬車飛一般的疾馳着,不一會兒,就已經看不到家的影子了。他不禁想起了他的母親那滄桑的臉與滿頭的銀絲。母親此刻一定還站在屋前目送着他的離開吧,想到這兒,淚水已奪眶而出。他將頭從車窗裏伸出,想牢牢地記住自己的家鄉,可飛快的馬車早已載着他駛出了很遠。他只能看着離開時的道路,悲傷地嘆息着,從此,望故鄉,已是路遠山高。

讀“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我聽到了妻子在擔心在外服役的丈夫時發出的嘆息。在黃昏時,牛羊和雞都回到了自己的窩裏。妻子忙碌了一天,知道現在才休息了一會。她看着牛羊都回到了棚子裏,不禁想到自己遠在他鄉的丈夫不知何時才能歸來。她朝着丈夫離去的方向眺望着,彷彿這樣就能見到自己的丈夫一樣。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妻子不禁幽幽地嘆息着問道:“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可回答她的卻只有陣陣風聲。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那是對佳人求之不得的幽幽嘆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那是感慨蒼天,對世事盛衰興廢的嘆息;“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那是對隨時將暮的嘆息;“之子於徵,劬勞於野”,那是服役人悲嘆自己的辛勞時發出的嘆息……

那悠悠的愁呀,才下心頭,卻上眉頭。

那悽婉哀怨的嘆息,蘊含着妻子對親人的思念,飽含了遊子對故鄉的思念,承載了詩人對國家的.擔憂。那悽婉哀怨的嘆息,一如慈母綿長的絮語,一如嬌妻幽咽的抽泣,又如撥動心絃的手。忘不了的愁,展不開的眉頭,恰似遮不住的青山隱隱,流不斷的綠水悠悠……

放下《詩經》,斜倚着欄杆,我的心中一片悵然。《詩經》中那幽幽的嘆息,恰如一杯咖啡,雖然帶着苦澀,卻令人回味無窮。歷史的車輪碾過,一切已成爲過去。在歷史的洪流中,《詩經》就如一架通往過去的橋樑。閱讀《詩經》,我們就如透過車輪碾過時揚起的塵埃,窺探着過去的繁華,傾聽塵封在歷史的角落裏那聲幽幽的嘆息。

在《詩經》中,那些夕陽飛燕,香花美草,流水樓閣,紅顏倩影,細雨梧桐,皓月紅梅,都化作一聲幽幽的嘆息,如一雙無形的手,輕輕撥動着我的心絃,讓心中泛起微微的漣漪…

《詩經》讀後感 篇28

這是一部研究我國古代最早的文學作品集《詩經》中的動植物與自然現象的專著,自從吳陸璣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以來,涉及這門學問者代不乏人,至於晚近,則此調不彈久矣。

作者胡淼先生是長期研究農學的專家,他既吸取了前人的成果,但決不人云亦云,而提出了很多的創見。據胡先生統計,《詩經》305篇,有141篇492次提到動物,144篇505次提到植物,89篇235次提到自然現象,可以說是世界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而這1232個知識點,就是胡先生這部著作的釋讀對象。

《詩經》首篇是人們最熟悉的《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的“雎鳩”一般解釋爲魚鷹,胡先生認爲魚鷹不在河州地區生活,亦非歌手,故“雎鳩”應該是東方大葦鶯。

《周南麟之趾》中的'麒麟,常被視爲傳說中的動物,或被認爲是先民的圖騰,胡先生引用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說麒麟實際上是今僅存於中部非洲一帶的麋羚,古時曾遍佈於東亞到西亞及非洲的廣大地區,《詩經》《春秋》和《山海經》等書有關麒麟的記載,表明它曾在我國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繁衍生息過。大約在公元前52017年前後,它在山東地區最後消失。河南南陽石橋出土的漢畫像石上,刻有麒麟奔越的優美圖像。

《召南采蘩》《豳風·七月》《小雅出車》中的“蘩”,前人多注爲“白蒿”,《中藥大辭典》定爲大籽蒿。實際上,蒿是非常複雜的一個混合種羣。大籽蒿只是白蒿中的一個種,是旱生性的,而詩中指明蘩是生長在澗和沚的水生植物。所以蘩應該是蔞蒿(水蒿),是一種清香可口的蔬菜,古人譽爲“嘉蔬”,既可用於祭祀,也可食用,需要量很大,女子常常成羣結隊地去採摘。

《詩經》中的“穀風”有兩種。一是東風,是一種大中尺度的大氣環流,春夏之期,和潤的東風帶來雨水,有利於穀物生長,《邶風穀風》描述的“習習穀風,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就是這種風。另一種是中小尺度的大氣環流,即山谷風,白天由山腳向山頂刮上山風,夜晚由山頂向山腳刮下山風,在一定的條件下,可造成強烈的區域性雷暴雨,《小雅·穀風》中描述的“習習穀風,維山崔嵬”就是這種風。注家大多沒有做這樣的區分和解釋。

《詩經》讀後感 篇29

蒹葭大概是離愛情最近的草了。那些詩詞曲調是如何憂傷地在錦瑟無端五十弦裏流淌了千年,那些依依的情愫,霏霏的愁思,是如何在潯陽橋頭纏綿了千年?把目光拋進朦朧的水霧中,尋訪那在水一方的婉約伊人。

在荻花瀰漫的深秋,她就站在大片的蘆葦裏,巧兮倩兮,溫柔委婉。只一擡眼,就尋到了那個隱約的身影。水氣氤氳,我看不清她的.容貌。一條河,是世上最遙遠的距離,我在這邊,你在那頭,河水惆悵地流過,我們就這樣對視着整章的《秦風》。一種草,是世上最憂傷的心事,我望過你撫過的獲葦,我撫過你望過的蘆花,我經過你經過的溫柔。蒹葭在愛情裏等待了千年,等不回一個對視的瞬間。

那些君子,那些伊人,那些在河岸對望了千年的愛情的萌芽。你回頭,你轉身,你蹙眉,你輕笑;我呆立,我癡望,我失神,我看到你轉身走出我的視線。獲花飛蕩,你的身影隱於蒹葭之後,水袖殘留在《詩經》泛黃的扉頁上。

秦國的風流浪了千年,白露在風中結成了寒霜。傳說中的伊人,在夢的一方。

又何必提袖掩面,月隱青山,你的身姿早已模糊,拋進水霧的目光,在這個白露爲霜的季節,垂釣出一生的思念。

我打開《詩經》的封面,牽出一串悠長的獲花——蒹葭蒼蒼。

《詩經》讀後感 篇30

《詩經》是魯國學者孔子撰寫的。

古有四書五經,《詩經》是五經中的精華。

有不少讀過詩經的人都讚不絕口,因爲它蘊藏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短短几句都蘊含着很深很美的情意,又比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自《詩經?衛風?碩人》,只了用了短短八字就能把一個人的美麗寫得淋漓盡致。

再比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出此《詩經?大雅?蕩》也只用了八個字便解釋了:人們大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很少有人能夠善始善終的哲學道理。

還有“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出自《詩經?小雅?鹿鳴》讓我明白了:有好東西,就要和朋友分享。

現在,人們漸漸地忘記了中華文化的經典,拋棄了祖先留下的傳統珍寶。

有人甚至說《詩經》沒有什麼用,還十分難懂。

不!胡適爺爺讓白話文走進我們的生活,並不是讓它取代我們傳統的文化。

隨着現在都市生活的節奏加快,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整個社會也越來越浮躁,這時不妨慢慢地靜下心來,請您讀一讀《詩經》,這時它彷彿是一杯清茶,無聲地滋潤着我們的心田。

《詩經》能讓我們終身受益。

希望大家都能閱讀《詩經》、傳承《詩經》,因爲《詩經》可以充實我們的.內心。

瞭解《詩經》就等於瞭解我們的過去。

瞭解過去才能未雨綢繆、展望未來。

不論走得多遠,都不能忘了我們的根,《詩經》就是那根!只有去了解《詩經》,去了解過去,我們的傳統纔不會被淡忘。

同時,《詩經》也是一把打開國學之門的鑰匙,希望大家都去關注它。

《詩經》讀後感 篇31

如初

————讀《詩經》有感

悠揚而婉轉的歌謠,唱盡了西周至春秋的風華,最爲純潔而美麗的愛情,由此被頌揚,我們應當慶幸這一部《詩經》的流傳,因爲讀詩,能讓我們的心靈純淨,回到最初的起點,無關於任何的事物,從此心境安寧,與塵世的浮華分離,獨享着心靈一隅的心安之處。

《詩經》可以說是一部“中國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詩經》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它風格樸實自然,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生活的風俗,並率真的表達了思想感情,有較強的現實主義精神。由此可見《詩經》是一部可讀的可深入體會的儒家經典。

孔子有云:“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經》中大量的闡述了純潔的愛情,有朗朗上口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朗朗上口;“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深情;有“榖則異室,死則同穴”的無怨無悔,沒有任何的掩飾,這就是愛情的純潔與美好,而這恰恰反映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本質,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同這愛情一般美好,無謂世事的變遷,它依舊與《詩經》一般富有深沉而又簡單的含義,它是那樣的熠熠生輝,彷彿是夜空中那顆明亮的星,照亮我們前方的路,指引我們前行。

孔子又云:“不學詩,無以言。”《詩經》帶給我們的不僅僅只是那純潔美麗的愛情,更甚於來自於心靈深處的碰撞,《詩經》也教會了我們爲人處世的道理。君子處事,應當投桃報李,如“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作爲君子應當有如美玉一樣溫潤的性情,如“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當我們面對困難時,應當同仇敵愾,如“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詩經》中的品質,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品質,它猶如傲雪寒梅,在風雪之中傲然挺立,這是來自於中華民族骨子中的`不屈不撓。我們的傳統文化由先人傳承,歷經曲折,卻依舊沒有埋沒於歷史的長流,因爲我們的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許就在一詞一句中傳承下來的,由詩至詞而曲,漫長而悠遠的歷史歲月中,慢慢傳承、幾經沉澱。而以現代來講,傳統文化是璀璨的,但傳承是艱難的,因爲現在的人們,由於生活在這繁華而喧囂的城市中,浮華早已改變人們,於是,人們的內心的浮躁毀了一切。所以,傳承傳統文化便越來越艱難,心中的平靜越來越難求,但讀《詩經》便可撫平人們內心的浮躁,因爲《詩經》是最初始的。它沒有任何的華麗的裝飾,可它依舊是璀璨而華美的,依舊有着一種神奇的魔力,因爲這就是它的本質,有文化傳承意義的本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對於傳承傳統文化來講,初心是最爲可貴的,亦是最難得的,若初心不忘,傳統文化便不會中斷。

《詩經》這一本書中,也許有着我們從未見過的字,有着難懂的意思和深遠的意味,但也許就是這些造就了它的不朽。靜心讀詩,你會有更深入的體會,會有來自於心靈深處的碰撞,這將給你的人生帶來一筆最爲可貴的精神財富

四字成詩,四字成言,言盡一切,悠揚深遠,唯願這一切美好如初。

《詩經》讀後感 篇32

曾經總覺得,《詩經》之於我太晦澀、太難懂,於是總想逃避,更不要說對它有什麼感覺。然而今日讀《氓》,卻陡然讓我的心靈爲之一顫。我也不知是從何而來的莫名的感動,但可以肯定的是,我被震撼了。

一遍又一遍地輕聲誦讀,四字一句地,朗朗上口,越發竟覺得餘音繞樑。這是來自一個幽怨而悲慘的婦女的靈魂深處的哀嘆。幾千年前的她和她的刻骨銘心的愁恨,就濃縮在這幾段稀稀落落的文字裏,經不得挖掘,因爲一挖就是痛徹肺腑的悲哀。

一切婚姻都是從美好的愛情開始的。而詩歌開頭所描繪的那令人心馳神往的兩情相悅,竟是爲悲慼的結局埋下的伏筆。在年輕的姑娘眼裏傻得有點楞的小夥子,眼裏帶笑地抱着布來換絲,她就在窗前等着。一不小心四目對視,小夥子的眼裏滿是最純真的熱情,而她的眼裏是遮掩着的愛意,突然又覺不好意思了,含羞地笑着低下了頭。

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一轉睛一回眸之間,都四溢着無暇的純情。我的眼前似乎浮現出了正處花季年華的兩個主人公的形象:他如何靦腆地說,她如何婉婉地辭以秋期;他如何依依不捨地走,她如何望眼欲穿地盼。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韶華與美好,是如此令人流連,又是如此稍縱即逝。“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這樣的句子似乎就出於一個含着淡淡憂傷的封建少婦。再怎樣強烈的感情,都要被刻意地壓制。在這含蓄婉轉的話語中,在這飽含激烈的感嘆號之後,隱藏着的究竟是警示?是悲呼?還是無盡的`哀怨?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愛情悲劇的真面目終於原形畢露。自從她嫁給他,清苦貧寒她任勞任怨。悠悠的淇水啊,你能爲我作證麼?你有眼麼?我對他的控訴,你都聽到了麼?淇水不言,只是依舊默默地將船帷沾溼。

後面的句子實在太殘忍了,默讀之時,心中總有隱隱的絞痛。三年的悽苦生活,她任勞任怨,“承受”就是她生命意義的全部。“言既遂矣,至於暴矣”,最殘忍的是郎心。日日夜夜的親密無間,最終將美好的感情慢慢消磨,留下的只有空洞、乏味和枯燥。而這一切對於任勞任怨的她,是不是太過不近人情了呢?“靜言思之,躬自悼矣”,我似乎又看到了那個孤單的'身影,那個只能對鏡黯然自傷的悲慘女子。

她的恨決不能用“後悔”形容得盡。她無力地質問:淇水都有岸,窪地都有邊,爲什麼你,我的士郎,卻沒有行止?於此時,鏡頭又切到曾經年少的一幕幕。當初的怎樣的海誓山盟,到頭來竟全部在歲月的消磨中無影無蹤。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面對這樣的愛情,面對這樣的婚姻,手無縛雞之力的她能說些什麼呢,又能反抗些什麼呢?從來不會有,也永遠沒有。等待着她的只有無盡的承受、承受、再承受。

這就是封建制度下的婚姻。在我看來,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愛情悲劇。

《詩經》讀後感 篇33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時間如一條白練,把幾千年前的情懷延續至今。無論是幾千年前還是現在,最純樸,最乾淨的依舊是愛情。他不加任何修飾,只是發自人類內心最深處的一種情感而已。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熱戀中的情人纏綿恩愛,無不希望朝夕廝守,所謂,“樂哉新相知,悠哉生相離”,只是短暫的分別對他和她都十分漫長,以至於難以忍耐。不是虛僞的表演,是來自內心最真實的感受。相戀相思人人都有過,人人都會經歷,簡單的十幾個字,便將相思之苦表達的飽滿而又空洞。且不說古人有這種相思情節,在當今社會也不乏。着眼於二十一世紀,熱戀期的男女恨不得時時刻刻黏在一起,一刻鐘看不見對方便十分想念,關注他所有的動態,生怕錯過關於他的消息。而采葛中反覆吟誦一日不見,重疊中只換了幾個字,更是把懷念情人愈來愈強的情感生動的表現出來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便由此而來。

褰裳,即提起下衣,簡單的一個動作蘊含的是壓抑許久的情愫。詞中的女孩說,你如果愛我,便提起下衣,過河來找我吧,不要怕河水冷,心中的熱情足以將冰冷的河水溫暖;你若不思念我,還會有別人思念我,不缺你一個人。三言兩語便將女主人公潑辣爽朗的音容笑貌,曠達自然的愛情觀活脫脫地表現出來了。可能許多女孩子羨慕詞中女主人公有如此曠達的心境,可她也只是個女孩,並未看輕愛情,倘若真的被心上人拋棄,也未必能做到詩中所說的那樣曠達,但這種建立在自信自強上的愛情觀以及縱遭挫折也不頹喪的意氣,卻是頗能警醒溺於情者,給傷於愛者治癒。這自信自強的愛情觀,也正是現代女性需要悟出的道理。

時代進步了,科技發達了,男女平等實現了,似乎一切都在向好的一面演變,但爲愛所傷,爲情所困的女孩卻越來越多,似乎沒有了心上人的陪伴,便沒有了生活的'意義。爲什麼呢?因爲男孩變得輕浮了嗎?不!大多女孩將所有的賭注都放在了心上人身上,沒有給自己留一絲後路。當今社會的現狀是,男主外,女主內,在觀念固化後,這似乎已經成爲了一種理所應當,女人就應當在廚房和孩子之間打轉嗎?不!從未有如此規定,古有巾幗英雄花木蘭,今有科研巨人彭新華,這些足以說明女兒身不比男子差。而在愛情中,女人有了自己的事業才能保留自尊和自信,纔有日後生活中的底氣。

放眼大學校園,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靜心研讀詩經,默默努力,把自己變優秀,期待與更優秀的人相遇。願更多的同學可以如詩經中的女孩一樣灑脫自信,與我攜手共同努力吧!

《詩經》讀後感 篇34

中谷有蓷,暵其幹矣。有女仳離,嘅其嘆矣。嘅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中谷有蓷,暵其脩矣。有女仳離,條其嘯矣。條其嘯矣,遇人之不淑矣!中谷有蓷,暵其溼矣。有女仳離,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詩經《國風·王風·中谷有蓷》

魯迅說,人的悲歡並不相通。但是如果單單從表面上看,也許人們會有感到相互理解的時候,而不必產生對於對方煩惱的煩躁和厭惡感。

大多數的解釋對於中谷有蓷這首詩的看法是,一個女人遇人不淑,遭人遺棄,只得在山中感嘆不已。

但是也許事實並不如此,因爲並不是人被打倒了就單純是被打倒了,痛苦也有其他的意義,比如說,詩經中有衆多的女子都是被遺棄了,那也不意味着消極,痛苦並非僅僅是摧毀,有的人反而勇敢對糟糕的過去說不,這也是相當好的經歷。

在詩經中,我們看到過很多女子都是被拋棄,有“氓”裏面的女子勇敢地告別過去,還有“穀風”中女子也是被始亂終棄。

但是有一點相同的是,如果是要展現一個人的悲傷,心境的變化,這兩處都是從“我”的角度來寫的。

這裏的說法並不是在胡亂解讀,因爲從前兩首中,一個女子的喜悅,歡快,漸漸生出的緊張,哀痛,都是明顯可見的變化,但是在中谷有蓷這裏,只是從另外一個人的角度看,他看到一個女子在那裏,似乎有什麼悲傷的'事,他知道那女子發生了什麼,但是他似乎無法真正地走近那女子,他不能隨便地去安慰,不能隨便地引起她的注意。

因爲她的憂愁在那裏,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所要面對的事情,而那女子的經歷終歸是她自己的經歷,也許從這首詩角度,看過去的人“我”也正面臨了自己的困境,左思右想無法想出結論,於是就只能到山谷中躲起來,想要自己一個人安靜一下。

這樣看來,這首詩就沒有那麼消極了,一個女子離婚了,她或許曾經有過美好的嚮往,或許對未來有過信心,總之,她正剛剛擺脫了一段不怎麼好的經歷,現在正躲在山裏,想要仔細思考這件事,也許沒有思考,但是不怎麼想和其他人交流,因爲必然會帶上自己的情緒。

在我看來,詩經的每部分應該都是相互聯繫的,而“王風”裏面的詩歌全部都是從“我”的角度去看的。那麼即使說的是女子的嘆息,也離不開“我”的存在。

如果“我”也是遇到了無法排遣的事情,又遇到了一個有着自己的不好的經歷的人,會怎麼樣呢?

在開頭所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把這句話放在這裏,也許會產生非常好的反應。

兩個不認識的人,或者可以說完全沒有相同經歷的人,因爲自己遇到了悲傷的事,發現了人的孤獨無法被同伴瞭解的事,於是想要躲避,想要逃避人世,可是在這種情況下,遇到了那個也是有着相同想法的人,也是想要躲着不見其他人,於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切和愛反而產生了。

人們在孤獨之中又重新發現了相似,而且構造了聯繫,這種聯繫真是不可思議,人在最本質上,的確就是這樣相似的。

《詩經》讀後感 篇35

戰“疫”期間,一些暖心的詩詞載着滿滿的祝福和問候,給這個寒冬帶來了不少暖意。“山川異域,風雨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些優美靈動、餘韻悠然的詩句,在一片“加油!必勝”的鏗鏘語境裏,讓我們體會到另一種溫柔的力量,感動的同時也在心中感嘆:原來我們中國的詩詞是如此之美,如此讓人回味!

就好比這一句:“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怎能說沒有衣裳?我願和你同穿一件衣裳。出自於《詩經·秦風·無衣》是《詩經》中最爲著名的愛國主義詩篇。他們表現出秦軍戰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氣:相召喚來、互相鼓勵,捨生忘死、同仇敵愾。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着五千年的歷史。據史學家考證,我國有文字記錄的歷史從商朝開始,而《詩經》則是一部記錄商朝之後周王朝社會面貌的詩歌總集。孔夫子曾說“不讀詩,無以言”。《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的一部詩歌總集,它關注現實、抒發現實生活觸發的真情實感,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第一座里程碑。

《詩經》裏的喜怒哀樂,和我們現在沒有區別。我們所遭遇的,古人也同樣遭遇過。那麼怎麼才能讀懂讀透《詩經》呢?

要說到以更加鮮活、更加立體的方式呈現,使廣大讀者以直觀、直接的閱讀體驗來領悟《詩經》的魅力,這本《詩經是一本故事書》就做到了。

《詩經是一本故事書》由冰心散文獎獲得者王福利所作。通過對傳統的學術解讀進行大衆轉化,將傳統文化閱讀者從枯燥的學術苦讀中解放出來,再現西周到春秋的生活細節。從飲食、工作、學習等方面,對《詩經》背後的真實故事、周禮制度進行全景式呈現,使讀者通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鮮活場景,達到讀懂《詩經》、瞭解歷史、悟透周禮的“三重閱讀”效果。

有沒有想過,高高在上的天子請你吃飯,吃完飯還要滿臉真誠的以禮相贈?這不是在做夢,而是真實的故事,就發生在周天子身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將。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被請的客人正是國家需要的'棟樑之材。周天子與賓客們一邊欣賞着宴會上的音樂,一邊相互敬酒,周天子此時的勸酒詞就是“示我周行”,讓賢良的賓客爲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而且與勸酒詞相伴的禮物,有時是上好的布帛,有時是車馬,代表着天子最高的禮遇和求賢之心。當然,想要得到天子的禮遇,必須是當世的賢者,作爲賢者,不只要學問深厚,有治國良策,個人素質也非常重要,就拿“射箭”來說,是當時官員的必修技能。各諸侯國的國君自己也都有上兩下子。因爲兩個諸侯國互相訪問之時,“射禮”是國宴中的必備流程。

“猗嗟昌兮,頎而長兮。

抑若揚兮,美目揚兮。

巧趨蹌兮,射則臧兮。”

當了官員後,如果天子想要對其進行調整,提拔等,除了要有旨意下發,還要賜給相應配套的官服、飾品、器物等等。

“采菽采菽,筐之莒之。

君子來朝,何錫予之?

雖無予之?路車乘馬。

又何予之?玄袞及黼。”

這樣隆重的場面發生在了西周時期的康王時代。整首詩爲讀者再現了一幅春秋時代諸侯朝見天子時的歷史畫卷。諸侯們要來朝見天子,天子拿什麼給他們作封賞?手頭即便沒有啥可賞之物,也要賞給他們駿馬和車輛。還可以拿什麼賞賜他們呢?一襲黑龍袍和重綵衣裳。

仕途順利,便可以想着成家了。那麼如何去向心上人表達自己的愛意呢?現在我們可以贈送玫瑰花、戒指等等,那麼在西周時期,怎麼表達呢?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

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意思是說有一個英勇的男子從野外用白茅把殺死的麕包起來,送給自己喜歡的女子,向她求婚。描述的是普通男女純樸的愛情。麕屬於鹿的一種。白茅則是開白花長草。小夥子用白茅不僅僅是爲了誇讚姑娘純潔如玉,還想通過這個尋一個好兆頭,盼望早日結婚。

《詩經》中諸多的詩篇通過一種“溫柔敦厚”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對人們產生的一些影響,到今天都仍然在對國人起着無形的指導作用。

讀《詩經》,是一個心靈溯源的過程,是一個跨越時間,尋找自我的過程。而品讀《詩經是一本故事書》,使讀者通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鮮活場景,喚醒沉睡的詩性和情感——越古老,越美好。

《詩經》讀後感 篇36

最早接觸《詩經》,應該和大多數人一樣,是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開始的,這首熟得不能再熟的詩詞就連幾歲的孩童也能吟誦,但是真正懂得其所表內涵的人卻是比較少的。其實,除了專家學者外,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像安意如一樣,從書架上隨意取下《詩經》,坦然自若地閱讀,再坦然自若地向其他人交流自己的所得?這也是我欣賞和佩服她的原因。就如她自己所說:懂得才能夠親近,能想象出它的意境,看到的就不止文字本身,還有一種彷彿鼻尖輕碰的真實觸感。如此靈動的話語,非親身體會無以表達。

《詩經》的每一篇本質上都是潔淨的,沒有繁複的章法結構,沒有過度的語法修飾,沒有曲曲折折小心刻意的隱語。文字如一個獨立的天地,你立於門前,可看見喜怒愛恨如季節般分明,那翻覆在期間如花海蔓延的情與欲,也自然奔放地呈現在天地之間,無拘無畏。

我真正注意到詩經,並且欣賞她是從《蒹葭》開始的。那是一種何等高的境界?“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一句寫愛情,達到了某種極致,如看着開在彼岸的蓮花——欲接近而不可得的.絕望。這位在水一方的伊人,無論是男是女,她(他)的孤潔,都爲世所稀。

書中無時無刻不體現着安的獨特見解,那精闢的看法評論,精彩華麗的文字,語句,無一不將我們帶到她的世界裏,跟她一起徜徉在詩三百的海洋中,跟她一起領略詩中主人公的羞怯、傷心、痛苦與快樂。毫無疑問,《思無邪》超越了一般讀詩之人的尋常範疇,帶給了我們很多不一樣的感受,讓我們逐漸享受起詩三百帶來的美好。細細品味,安所寫所品的精彩之處竟是如此之多,就好像信手拈來的一段也是經典。再難的詩句,在她的筆下就彷彿鮮活了起來,分析得是如此到位,如此精準,如此讓人讚不絕口。箇中的妙處,只有真正讀後纔會有所體會。

《詩經》讀後感 篇37

《詩經》是貴族教育中普遍的文化教材,孔子云:“不學詩,無以言。”秦始皇時期被焚燬,但由於它易於背誦,古人普遍熟悉,又得以流傳。

讀了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讀詩有很多好處,可以傳承中國古代文化,可以開闊視野,可以學到豐富的知識,讀詩還可以勵志。就像孔子說的:“不學詩,無以言。”

從國小一年級到現在,我已經學了很多首古詩,呂老師非常重視古詩詞積累,現在我們已經進階到第三階段。

詩是最精簡美麗的語言。“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它把我帶到了風景如畫的春天,我欣賞並沉醉在美麗的春光中;“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我感受到了:戰爭帶給人們的災難;每當我玩得停不下來時,我就會想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我們的老師就像辛苦勞作的'園丁,栽種希望,收穫芬芳,“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對老師無私奉獻精神的真實寫照。

學習古詩能使我們變得靈秀、開闊視野,好的詩能使我們終生受用,我要好好學習古詩詞,月底完成三階段古詩背誦。

《詩經》讀後感 篇38

從前的日子過得緩慢,三月嫁娶,七月耕作,九月裁衣……日子就這樣悠悠淌進詩裏。

相傳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着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整理後交給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周太子聽,作爲施政的參考。如此,《詩經》也便流傳至今,雖失了舊時的曲調唱法,卻也保留下一份珍貴的文字材料,在這樣荒蕪的冬日給以真摯與溫暖。

桃花灼灼盛開的時候,衷心祝福出嫁的女子,說是“之子于歸,宜其家室”。可以想象嗎?千年之前的一片春日,就在三月桃花開得最盛的時節,縱使是不相識的人,看到這十里紅妝,聽到這鑼鼓喧天,也從心底寄予最誠摯的祝福——祝福這位美麗的新嫁娘啊,願你夫家和順、美滿、幸福。穿着綠色衣衫的時候,想到她曾親自理過,綠色的衣裳黃的裏,是你日日夜夜一針一線親手織來的'呀。我們一起經歷了這麼多風風雨雨,你是樣樣都合我的心意,如今你卻不在了,我空對着這一件衣裳想你,萬般愁緒何處得解,何時得解?纔有了——“我思古人,曷維其已”、“我思古人,曷維其亡”此番真言,讀來實在叫人唏噓。站上城樓翹首待人的時候,心煩意亂到來來回回踱步。一個女子,面對自己的心上人可以做到這樣的等待,可以坦言“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其中的真情可見一斑……

凡此種種,這一首首短小的樂章,這一份份沉重的情意,全部記錄進一本名叫“詩經”的小書裏,像是能把心都融化。

《詩經》讀後感 篇39

最近經歷了不少事情,收穫就是懂得了自己平時所學的文化知識是有用的。在沒有認識他們之前,自己以爲懂得的文化在同年齡段裏的是多的了,見了平輩中的高人,才真正體會<莊子,秋水>“望洋興嘆”的典故。有點浮躁的心有重新平靜下來,從重讀古籍開始。

今天在朋友這裏瀏覽了<詩經>,原本不知道詩經總共有多少首。牡丹亭。春香鬧學中腐儒陳最良說過“<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泛讀後,找到了幾篇自己最喜歡的。

考盤在澗,碩人之寬。獨寐寤言,永矢弗諼。

大體意思是:木屋建好在山澗旁,隱士的.胸襟多麼寬廣啊!一個人獨自快樂的睡下,夢裏說話都快樂無比,這樣的生活一定要矢志不移地繼續下去。

這首較早的隱逸詩中,不但有隱士的居住環境,更描寫了隱士豁達的隱逸心態。此種生活方式自此就爲歷代隱退文人所推崇。以前逛網師園,小山叢桂軒旁邊的小溪駁岸石頭上就能看到“盤澗”兩個字,如今才解其中味道。也許自己也只能心裏想望此種悠閒生活了!

《詩經》讀後感 篇40

淡淡的書香,古樸的氣質,隨着手中的書頁慢慢增厚,我宛若見到了午後那溫暖的陽光,輕搖的柳條,還有山坡邊的輕聲吟唱。《詩經》,沒有波瀾壯闊的詞彙,也沒有萬分柔弱的語句,在我眼中,他是午後那溫暖的陽光,是那輕拂的柳葉,是那低聲的吟唱。他雖有槍林彈雨般的烽火,卻抹滅了那一份尖銳;雖有小橋流水般的溫情,缺淡去了那一份嬌柔。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同時也是我國實現主義文學的源頭。明人方孝孺早就說過:“能探《風》《雅》無窮意,始是乾坤絕妙辭。”近人梁啓超則認爲:“現存先秦古籍,真贗雜糅,幾乎無一書無問題;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詩經》其首也。”誠如胡適所言:“《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位置,誰都知道,他是世界上最古的有價值的一部文學著作,這是全世界公認的。”由此可見,《詩經》不僅對後世文學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具有不可代替的崇高地位,而且也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中最可信賴的物化形態之一。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表現了一個青年男子思念心中愛慕少女,睡夢中都渴望與她結成伴侶的熾熱情感。聞一多《風詩類鈔》說:“《關雎》,女子採荇於河濱,君子見而悅之。”“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這是一首女子出嫁的頌歌。方玉潤《詩經原始》曰:“此詩氣體稍輕,故不得與《關雎》並,次《螽斯》後,別爲一樂可也。然以如花勝玉之子,而宜室宜家。可謂德色雙美,豔稱一時。”

輕輕翻着一篇篇美文,轉眼間,眼前不再僅是那濃濃的親情,甜美的愛情,字裏行間透露着一股股對時事的評價,對社會的`批判,以及對那統治者壓榨的嘆息——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此詩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不堪忍受沉重的剝削和壓迫,嚮往理想社會的強烈願望。《毛詩序》曰:“《碩鼠》,刺重斂也。國人刺其君重斂,蠶食於民,不修其政,貪而畏人若大鼠也。”“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爲!……”此詩斥責衛國統治者不守禮法,厚顏無恥。

篇篇詩詞,書寫了代代歷史;句句佳話,表達了人民的嚮往。

《詩經》,一本永不磨滅的書,一份淵遠流長的情。他用那動聽的歌喉,唱出了一份真情,一份樸素。他,擁有着一份典雅,一份美麗,一份清新,是天空中那潔白、輕柔的雲,在人們的心中輕輕飄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