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通用25篇)

讀後感 閱讀(1.74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目送讀後感(通用2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目送讀後感(通用25篇)

目送讀後感 篇1

當我合上這本書的時候,窗外的雨已經停了。這讓我不得不想起,在書裏,那位母親輕聲的呼喚——雨兒。我不停地在問自己,誰目送了我,我又目送了誰。隔着一條馬路,當我回頭的時候,是誰在那裏,是誰在哪裏輕聲呼喚我。

人們常常說,三生,可是真的又三生嗎?如果又的話,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誰目送,來世我又會目送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真的是如此嗎?許多年過去,當我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我是否會在拐角處回過頭來,然後笑着對母親說——媽;或者,我是否也會在母親悲傷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處?

我記得小的時候,我常常躺在母親的懷裏,聽母親將她那童年的故事,母親的淚光是啓蒙我的明珠。如今,我們兩人之間卻常常隔着一扇門,我在門裏頭,她在門外。我卻沒有勇氣打開門……父母養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那是責任。年少時,母親目送孩子離去,年老時,孩子目送母親離去。那又是什麼呢?目送着,背影消失裏,只剩下哀傷和寂寞嗎?不,不會的,我相信不會永遠都是目送的。我想,我會打開那扇門的,我依舊可以像兒時那樣,像兒時那樣依偎母親懷裏,儘管母親不再將她童年的故事了。

在這本書的魅力睿智的文字裏,我看見了自己,在嘆息作者的哀傷之餘,也深深地體會到母親,我的母親的那麼傷情。我想,許多年之後,等我也是一位母親的時候,是否也會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嗎?也許,我現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問候,一杯清茶,一個擁抱真的可以讓那落寂消逝。也許,許多年後,我目送着母親離去的時候,我仍然會悲傷、難過,但是,至少不會遺憾,不是嗎?

目送讀後感 篇2

這個暑假,一本名叫《目送》的散文集伴我成長。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華安上國小的第一天,母子手牽手,當鈴聲響起,兒子奔跑在人羣中,媽媽在穿梭紛亂的人羣中無比清楚地看到自己兒子的背影,而兒子也在不斷地回頭看媽媽。

華安十六歲,到美國做交換生,當媽媽在機場與兒子擁抱告別時,“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華安二十一歲,上的大學正好是母親教課的大學。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願意搭母親的車。母親只能在高樓的窗口望到兒子的背影。“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在文字中看到一個孩子的長大,更讀到一個母親的深情。我不僅想到了我自己。幼兒園裏,爸爸放下我後堅決地離開,我的眼睛一直望到爸爸的背影消失在人羣中;國小時,當我獨自一人走過熱鬧的十字路口,不必回頭,我知道,有一雙眼睛在望着我,直到我安全。爸爸說:“兒子,你要快快長大!”媽媽卻說:“兒子,你怎麼這麼快就長大了呢?”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爲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爲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當孩子長大,從父母的生命中分離出去,父母任是不捨,也多欣慰。爸爸的厚望,媽媽的深愛,且珍惜。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書中的`那些生老病死聚散離合,那些恩恩怨怨坎坎坷坷,告訴我,人生的漫漫長路,註定要一個人走。在我8歲那個暑假,父母讓我一個人搭飛機來回北京。雖然這邊有爸爸媽媽送我到機場,那邊有奶奶來接,但心裏還是忐忑,當然還有一些小刺激。脖子上掛着無人陪伴的標誌,隨着空乘員上飛機,找座位,下飛機,等到奶奶來接,一切都順利。自豪感一下子上來了,離開爸爸媽媽,我也可以。小升中報名,排一天長長的隊,獨自進到陌生的環境,接受陌生老師的考試,當老師說“不錯”的時候,一天的勞累都煙消雲散了。我知道,這樣的路,我還要一直走下去。

目送,當我們目送身邊親愛的人背影漸行漸遠,只要珍惜曾經相聚的時光,珍愛彼此,就不必遺憾;目送,當我們目送時光的背影漸行漸遠,只要我們曾經踏實走過,再回首,也坦然。

讀龍應臺的《目送》,我沉思良久,也感悟良多。

目送讀後感 篇3

細雨婆娑,老樹抽出新芽,枯木又開花,光陰讓四季走了一輪又輪,也讓父親眼角長出皺紋,讓母親挽起的青絲混雜了白髮。在光陰的故事裏,每個清晨都氤氳着母親煮早餐的溫柔,在時光堆砌的大房子裏,一磚一瓦都

是父親堆砌的堅毅,在未來的圖騰裏,一筆一畫是我對父母的承諾。

曾經,我也像龍應檯筆下的兒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氣,任性,我有過無不及,當我學會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對我那份深深的寵愛時父母卻已日漸老去,在生命的長河上將與我漸行漸遠直至生死兩隔。時間

是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我親愛的父親和母親滿懷期待目送着我在成長路上行走,蹣跚學步到穩步單車,咿呀學語到出口成章,黃髮垂髫到青絲及腰……我願時光是個善良的人,讓

我有生之年能讓父母幸福,我願時光是個魔術師,能撫平父母臉上的皺紋讓白髮變烏絲,我願時光能慢一些。

無論過去多少年我依舊會記得大雨滂沱的那個夜晚母親撐着傘來接我,漆黑的夜幕裏,滴答的雨聲裏,母親微涼的手牽着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後依舊記得父親厚實的'手牽着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陽把

我們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長很長……我站在記憶的這端看着往事裏的片段,目送着母親牽着長髮微溼的我穿過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着父親帶着小小的我在夕陽下越走越遠消失在地平線那邊……

目送讀後感 篇4

龍應臺是我非常喜歡的以爲作家,也是一位對教育有着深刻思考的學者,她的散文集《目送》正是闡述了關於親情、教育、人生方面的哲思,給我帶來了深刻的啓示,爲人父母都需要經歷生死,經歷親情的距離感,而這些只有在有了閱歷之後纔會明白。當我們還小的時候,一定要珍惜親情,因爲它非常寶貴,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會發現它慢慢的消失,而你無法挽留。

《目送》中收錄了龍應臺的七十三篇散文,涉及的話題很多,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人生歷程,但主要是關於親情和人生的思考。在她五十多歲的時候,父親離世,給她帶來了很深重的打擊,第一次感受到了至親的死亡,之後母親又失智了,她有一種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感覺。從年輕的時候起,龍應臺和自己的兒子情意滿滿的一起生活,但長大了之後,和兒子的`距離原來越遠,看着他遠去的背影,心裏有一種孤獨的感覺,但她明白“不用追”,因爲這種狀況是無法改變的。而相比自己的人生經歷,死去的父親和失智的母親不也是一樣嗎?自己在成年之後也是與父母漸行漸遠,只是年輕的時候無法體會罷了。

讀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悟很深刻,總覺得書中的情節和我們很熟悉,也許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和龍應臺相似吧,她寫出了自己的生活感悟,目送着自己的孩子遠去,留下的唯有落寞的背影,當我們爲人父母之後,不也一樣嗎?

目送是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事情,人生終歸是孤獨的,而我們需要學會接受和自我反思!

目送讀後感 篇5

《目送》中的龍應臺在步入了中年之後,追求到了她所想要的之後才發現原先身邊的人和事都已變了樣。正如書名,她一路目送着兒子不復以往對自己的依靠,她目送着父親的逝去,她目送着母親漸漸老去,而自己已經無法去改變什麼。她目送着時間慢慢流去,最終只剩遺憾和後悔。看完整本書,始終被書中淡淡的語句和始終消散不去的苦澀味糾纏,我們何嘗不是又一個龍應臺。而很多個我們和她不同的是,我們還有時間能夠也就應讓我們做不讓我們後悔遺憾的事。

對於這一點,我想,和我一樣剛剛踏入大學校園沒多久的人是同樣感觸良多的。我們中的大多數幾乎沒怎樣離開過父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有父母操辦,而當我們進入這樣一個脫離了他們懷抱的環境中,就會發現,掃地拖地不像我們想象中那麼簡單;不是每個人都對你百般包容;你跌倒了要學會自己爬起來而不是伸手等人扶……但似乎人都有這樣的劣根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的時候不知珍惜,失去之後才明白在那之前自己擁有多寶貴的財富。越是真心的.人,我們越是會不在意地去傷害。

所以能夠在還年輕的時候珍惜眼前人,在雙方有限的時間裏無限大地真愛對方,不要目送他們漸漸遠去的背影,上前幾步,牽起他們的手,用最大的耐心和愛去陪伴他們。

勿目送自己所愛之人背影,去珍惜,去珍愛,不留遺憾。

目送讀後感 篇6

我慢慢地,慢慢的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句話是《目送》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當讀到這句話時,我的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當我們有一天離開父母時;當父母懷着一種“悲喜交融”的心情目送着我們。我們可曾知道:自己的背影是如此的無情。時光飛逝,輾轉間我們將成爲父母。纔會明白那“目送”和“背影”。當離別時,我們心裏會不太舒服。更不用說是目送。這個送別的形式彷彿很傷感——用那目光去送別離去的人貨物。《目送》中,有一篇文章叫《雨兒》。

這篇文章是對母親的老發出的感慨。神志不清的母親在龍應臺心中是那樣的`偉大。我們想象一下,在龍應臺小時候,母親不論是颳風下雨都要去接送龍應臺;每天都要爲一日三餐而忙碌;饅頭的竟死在逐漸變成白髮。當母親老了的時候,我們也懂事了。但能否像龍應臺這樣不厭其煩的去像愛孩子一樣愛母親?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時間大礙。在看完這篇文章後我告誡自己,長大後不管情況如何,都要在父母有生之年,儘自己的一份力!我覺得如果把人生比作一部部電視劇的話。

那麼劇中的很多情節都會是他人劇中的“姐妹篇”。我們能否像龍應臺一樣做得那麼好?當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變得瘦小,自己就成爲了爲他人目送的人了。當我們的親人離去時,我們能否做今生最後一次目送?

目送讀後感 篇7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目送》中扉頁上的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着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這裏的“我”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着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後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着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目送讀後感 篇8

人生三書之三“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目送》

讀完這本時,心中甚是感動,也有幾分悲傷。讀完別人年逾半百的感悟,不禁想起已是古稀之年的阿公。感嘆時間的老去,埋怨自己過慢的成功速度。至今都沒敢打一通電話,不孝子孫形容自己都不爲過。並非不想念,只因爲每天只關心他寶貝孫女工作,害怕他過多的'期待會讓他更加失望。於是在承受無形的壓力的同時也只好選擇逃避。所以慢慢的失去了交流,缺少了陪伴。

世界上只有父母纔會對自己不求回報的付出,對於阿爸爸阿媽媽也是同樣害怕自己無法完成他們的期待。害怕自己成功的速度趕不上他們老去的速度,所以希望努力變成你餘生的代名詞。

對於“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倒是沒有太多感觸,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從小習慣了一個人做決定,一個人拿主意,所以,所以覺得自己的獨立是與生俱來的天賦。偶爾也會獨立到心疼自己,獨立到孤獨。

可是阿,社會在一步步逼你快速成長,所以就算是一個人也得學會茁壯成長呀!

人生三書,忍不住想到自己的從前往後。從前,無畏成長。往後,也希望帶着善良勇往直前。麪包和愛情都會有!

目送讀後感 篇9

《目送》這本書是我讀三年級時候聽說的一本好書。我曾多次看見過這本書的名字,有時候它的名字就浮現在我的腦海裏。終於有一天,我得到了這本書,我就把這本書津津有味地看完了。

這本書寫作者龍應臺的一生經歷過生老病死。在她的第一篇散文中,“華安揹着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裏。”寫到了她自己兒子離別時的種種憂傷;還從《如果》到《散步》中寫到了她對父母的.一種沉重的心情;在第二篇《雨兒》中她寫到患有老年癡呆症的母親;在第三篇《十七歲》中她寫到的是青春的兒子的“獨立”。

當我讀《目送》這本書的時,有時候眼淚就像下雨一樣往下掉;有時候嘴巴笑得好不攏。讀了這本書常常讓我想到自己的未來會是和龍應臺一樣嗎?我常常想到自己就是龍應臺,我長大,自己的父親去了,母親老了。“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這本書是龍應臺獻給她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的。《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失敗與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和燭光冷照山壁。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目送讀後感 篇10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摘自《目送》

對於父母,總是覺得那是自己堅強的後盾,是自己的避風港,從未想着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爲他們的依靠。因爲國中就開始住校,所以對於家的眷戀也逐漸減少。畢業後,最終也是選擇遠離家鄉的城市工作,過着一年回家兩三次的生活。對於這樣的生活自己並沒有覺得不好,甚至是覺得充滿了自由。與家人的聯繫更多的是電話,可是就是電話聯繫也是老媽打電話居多。每次與老媽打電話,總覺得老媽很羅嗦,大大小小的瑣碎事都要一一報告,自己心情好的時候,或許能靜下心聽。

可是,對此,老媽卻樂此不疲。有時候,老媽打電話過來也會哭訴一番,大約是工作的不順心或者其他一些不開心的事。又或者,老媽打電話過來就一些事情慎重的問我的意見甚至有時希望我能做決定。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原來我們的位置已經“互換”了。

小的時候,每次放學回家吃飯,我總是飯桌上最後一個吃完的,因爲總是在飯桌上不停的說着學校發生的事情,全家只有老媽一個人有耐心聽我講完。遇到委屈也是一樣邊哭邊傾訴。現在的老媽所扮演的角色多麼像當年的'自己。原來父母也不是一直很強大的,他們也有老去的一天,也有需要向我們傾訴的時候,也有需要依賴我們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做好這樣的轉換,做一個很好的傾聽者。可是,我希望能朝着這個目標前進。

目送讀後感 篇11

文/潘俊宏。在一個愜意的午後,我走進了龍應臺的《目送》,書裏每一個不同人的故事、每一個不同人的感悟,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裏。目光看向已近黃昏的窗外,我卻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中。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句話一直在我的腦海中迴盪。書裏講述的關於父女間的離別、親人的逝去、長大成人的故事,我不禁陷入沉思:什麼情形時要一個人走呢?是爸爸抱歉只能用麪包車送孩子上學嗎?是父親用背影告訴孩子不必追嗎?還是媽媽卻永遠只記得當年的女兒呢?

人啊,永遠是孤獨的。人的一生中總會遭遇很多,我們會面臨生死離別,在漫長的成長道路上,我們要學會一個人走。

回憶翻到青澀的國小時光,依稀記得被撕壞的日記本,被翻亂的`書包,風把書頁吹得沙沙作響,它們跳躍着好像在開着玩笑。媽媽依舊只關心我的學校犯的錯誤,那時沒有人知道我怎麼想,沒有人知道我有多難過。我內心的吶喊是:一點兒也不想長大,想要一切都如意,沒有難題和煩心事,想要媽媽溫柔的安慰。可是不知道爲什麼,上天像作弄一般,硬是和我反着來。老師的有色眼鏡、與同學相處的不愉快,一時之間都讓我束手無策。還記得媽媽當時耐心地開導我:“要學着長大,即使不喜歡也要學會面對,成長這條路只能靠你自己走。”

學會面對一次又一次的離別,學會如何爲人處世,學會冷靜面對每一件事情,學會受到委屈勉勵自己,也許在安靜的夜晚會流淚,但在一個人的道路上一定會越挫越勇。挫折,困難,總有不能與朋友分享的東西,只能靠自己。

不僅僅是成長,人生這條路也是要自己走。即使是全世界都在對立面,所有的不平等和委屈都對着你,你只有一個人,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後感 篇12

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臺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最強新作,花枝春滿、悲欣交集,跨三代共讀的人生之書。被譽爲二十一世紀的《背影》。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正如作者所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所謂的目送,是爲了更加美好的相聚。正所謂“三千流水流不盡,三千落花終離別”,目送和離別即使是痛苦的,無奈的。但是如若沒有離別,那麼我們又怎會學習去珍惜身邊的人呢?人生路上,不能事事如意,但是每當目送過後,我們應摒棄心中的眷戀並送上最爲誠摯的祝福,而不是沉溺在那無窮無盡的思念旋渦。正如龍應臺所講:“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於是對於父母,作爲子女能給予他們最好的回報就只有不要辜負他們的期望以及祝福,踏上自己的人路。

因此在人生路上,我們應懂得適時地陪伴;適時地放手; 適時地“珍惜眼前人”;適時地目送。當我們老了,當我們陪伴子女走過一段人生路後,我們又變成了目送子女的那一個了。這其實是一個輪迴,是讓每個人成長的不二法門。雖然,我們經常把“永不放棄”掛在口邊,但是事實上有時放棄,纔是一種更偉大的溫情,纔是人生路上的延續。

目送讀後感 篇13

不知怎的,近期我忽然迷上了關於生死的書籍,鬼使神差下,我看起了《目送》

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憂傷中透着縷縷美麗,其中有42個小文,三大段,令我印象最深的無非是第一個大段,“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而其中我最喜歡的便是第一個小文——目送。

目送講述的是作者看爸爸越來越老,直至死亡。兒子愈來愈大,離自己越來越遠,這使我不禁想起了大姨家的表哥,他今年剛上高一學業漸漸繁重起來,他沒有當寄宿生。可即使他沒有當寄宿生每次回家時也是十點多了,洗漱後便睡下了日復一日,他與大姨少了溝通和交流,因此他離開時常常都只留給大姨一個漸行漸遠,直到消失的背影。一次,母親去大姨家吃飯飯桌上大一感慨道:“孩子大了,離你也就遠了,就再也看不住了。”“可不是嘛,再過幾年我們家也會有一隻籠子關不住的鳥兒了。”母親笑着說道,兩個女人的對話充滿了淡淡的憂傷和無奈。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每次讀這句話時,我總會鼻子一酸,淚珠嘩啦啦的.掉在地上,但同時這也是我最最愛的一句話,他讓我知道了很多:知道了自己不僅有爲人子女的時候,而且也須爲人母,就像是世上的許多事一樣,有着它的因果報應,知道了如何在對的年華,做對的事,知道了……總而言之,它使我長大了,是我第一次感到了時間原來少的可憐,我們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只有短短的三五年,而後我們便是在他鄉孤身一人,無依無靠的孩子。

父母子女一場需要多大的幸運和緣分啊,所以請善待你們的父母,那些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要知道他們傾注多少愛在你身上,對你有多麼大的期望……

目送讀後感 篇14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着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麼,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隻關懷的手,也是不着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着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裏一手拿一個顏色的髮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後,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擡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並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捨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後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爲--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後感 篇15

目送?目送什麼?爲什麼要目送?我也不確定我有沒有找到答案。

時間總是在悄悄地流逝,有些事我們沒法控制,只能靜靜地在一旁目送着,比如時代的變遷,孩子的成長,還有,父母的離世。在目送這一方面,我特別欣賞龍應臺的做法。

作爲一個在五十年代出生在臺灣的人,龍應臺的人生經歷一定不凡,目送着時代的變化,她的感觸一定很多吧,不知道爲了適應這變化要付出多少。現在的她回想過去,一定會驚訝,這變化也太大了吧。就像我們現在想象未來,誰知道到時會發生什麼,誰知道到時我們會過着怎樣的生活,因爲我們沒法憑一己之力改變整個時代,沒法決定未來。我們能做的只有目送。

論變化就得談到成長。從天真懵懂的童年到朝氣蓬勃的青春,這或許是最讓父母頭疼的階段了。兒時的不懂事總是給父母添很多麻煩,一定有很多父母以爲長大了就好了,不用操心了,可他們忽略了青春的叛逆。她想像以前一樣牽着兒子的手過馬路,可他拒絕了,她問他爲什麼,他只說我已經長大了。她想,對啊,長大了啊,他已經不是小時候那個他了,我也不能像以前那樣了,我要做的只是目送就好。

看着孩子一步步成長,父母也在漸漸老去,離別的.時候總要到來,這誰都知道,但每個人真正到了那個時候,總是會想,這一天怎麼那麼快就來了。最煎熬的時候或許就是看着父母一點點“退化”,慢慢的聽不清了,慢慢的不愛說話了,慢慢的不會走路了,慢慢的,沒有一聲再見就走了。這能怎麼辦呢,即使心裏有萬般個不願意,也不能阻止這注定要發生的事,最好的方式就是靜靜的目送吧。

不必追,只需默默地目送,就夠了。

目送讀後感 篇16

“我慢慢地、慢慢地開始瞭解,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是《目送》中,我一直記憶尤深的一句話。每每拿起這本書,眼眶總是犯潮,一種無能爲力之感便油然而生。

在這本書中,作者龍應臺給我上了三堂課,一課是父母老去,一課是與兄弟姐妹別離,一課是朋友間的牽掛。這三課,每個人都要經歷,是躲不掉,逃不開的。

父母老去,是我們無法阻擋的事情。這一點在最近幾年,我感覺尤其深刻。以前在我心裏,父母一直都是年輕的樣子,可是最近這幾年,我發現,他們開始出現一些老態,臉上的皺紋多了,頭頂的白髮多了,睡覺時間少了……我們長大了,可他們卻老了,這樣的現實我不想接受,但也不得不接受。歲月匆匆,父母老矣,剩下的時光,只想少一些目送。

與兄弟姐妹分離,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小時候,我們形影不離,玩要一起玩,吃要吃一樣的食物,晚上睡覺也要鬧騰一陣,再各自安穩睡去。可是,隨着年齡的增長,隨着角色的轉變,我們終將要各自爲家,甚至彼此遠離。龍應臺與自己哥哥的遠行,被她寫得深刻異常,也重重撞擊了我的`心。常念少年時光,但也知那是不能回去的日子,只願我的兄弟在以後的日子裏,能夠擔得起家庭的重擔,做一個幸福的爸爸。

與朋友牽掛,也是逃不開的命運。以前,我們下課一起趴在走廊的欄杆,談天說地,一起去小賣部挑選共同喜歡的小零食。考試的時候彼此加油打氣,失意的時候你給我溫暖的依靠。可是,如今我們都長大了,也早就分別兩地,除了偶爾朋友圈點個贊,其他再無交集。明明沒想着要成現在這樣,但終究抵不過時間,把友情淡忘。

歲月還長,但願人間少目送。

目送讀後感 篇17

在《目送》一書的七十三篇散文中,分別寫了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寫了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了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這是一本讓我們思考"人生大問"的深情之作。

文中作者龍應臺女士分別寫了她與兒子離別時和她與父母離別時的場景,在這一次次的分別之中,父母往往是看着孩子的背影遠去的。從孩子小時候在分別時不斷地回頭,兩人的視線隔空交會,顯得是那麼的依依不捨。再到機場送別長大的孩子時,孩子頭也不回地離開,前後的感情交錯讓這份親情顯得若有若無。到最後作者看着自己父親的棺材,被慢慢地推入爐門,完成了作者爲自己父親的'最後一次"目送"。作者以自己爲例,諷刺了當今社會中父母與孩子的漸行漸遠,孩子對父母的漠不關心等現象。

這一切引發了我的思考,小時候依賴着父母的小孩片刻不想分離,長大後這一份依賴,卻因獨立、因成熟而變得不存在了;而當孩子也當上父母時,才知道要珍惜、去守護,而不是在這一次又一次地用“背影"離去過後,纔想念年邁的父母,若是等到"最後一次目送"了,才後悔已經來不及了,父母與孩子之間,一直都是孩子長大,父母老去,慢慢地父母與孩子就沒有了溝通,沒有了交流,這使得這份親情越來越淡、越來越淡,甚至讓人視而不見。

也許父女母子、父子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讀後感 篇18

《目送》是作家龍應臺寫的,這本書的內容是關於父親的去世,母親的衰老,兒子的成長和離開,以及朋友的深切關懷和兄弟之間的患難與共。她描寫了生活中的失敗和挫折,墮落和失誤,生與死和離別,深刻,滄桑,墮落,失落……

曾經她看着兒子上國小,看着兒子逐漸長大,她捨不得啊!她看着父親的老去和他的離去,她還是那麼捨不得。但有些路只適合一個人走,親人不可能永遠陪伴我們一輩子,他們將不得不離開老去。

莎士比亞說:“不管多好的東西總有一天會失去,再深的記憶也有淡忘的一天,再愛的.人,總有一天會離開。即使是最美麗的夢,總有一天也會醒來,應該放棄的永遠不要挽留。”這意味着,不管你有多好、多珍貴的東西,總有一天我們會失去它們,所以我們應該珍惜這一切。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總是不珍惜我所擁有的,因爲我認爲只要我足夠快樂。但我錯了,如果我們等到失去了才後悔,那麼我們就永遠不會學會珍惜身邊的一切,更不用說寶貴的生命了。

我以前讀過一本書,叫做《天藍色的彼岸》,這本書告訴我們同樣的道理:珍惜現在的一切,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後悔沒有珍惜。在天藍色的彼岸,主人公因爲和姐姐吵架而失去了生命,但是當他死的時候,他發現妹妹非常愛他。

世界上有太多的美麗和不滿,但那有什麼用處呢?同學們,這本書給了我們太多的人生啓迪,我們要珍惜家庭、生命和身邊的一切。讓我們靜下心來,做一個懂得愛、懂得生活的人。

有些路,真的只有一個人走……

目送讀後感 篇19

“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但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不必追,因爲追不上。不必追,因爲留不住。不必追,因爲心相隨。好一個不必追!大到自然的冷暖陰晴,小到人生的悲歡離合,我們能改變的是什麼呢?我們能擁有的又是什麼呢?不必追,“莫問野人生計事,窗前流水枕前書。”

前者是年輕的你,後者是年邁的你。我們一生都會說很多次“我身體很好,不必擔心”;說一次:“大去之期不遠矣”。

時間是一直藏在黑暗裏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

在路途中,不妨回頭望望,在某個地方,某個角落,有雙眼睛正注視着你,認真、欣慰、感嘆……我們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後我們再目送着我們的孩子,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爲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着。

這真的是一部好書,寫的那麼細膩、真實、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話,每一件事,都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個人都曾或多或少經歷過。我們每個人都能在這裏找到自己的影子,這裏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和反省,到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那就是愛。

我們都在目送着,亦若大到生死離別,骨肉分離,小到暫時一別,家門遠行。

我從一些人的世界路過,一些人也從我的世界路過。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讀後感 篇20

龍應臺生活在一個我看不到的地方。對現在的我來說,我永遠無法理解她。

對我來說,她和我分別在兩座孤島上。我的叫:天真。她的叫:滄桑。這兩座島間有一座斷橋。她曾在我的位置懷着和我一樣的對長大的憧憬和期盼造橋,終於造好後,她迫不及待地衝了過去;但當她興奮地衝過去後,橋就斷了。

她回不來,她被隔絕了,她只能用筆在空中畫出一道道虛擬的橋,畫成星星閃爍在空中,讓所有人都能看到。她孤獨地站在島上,看着我——和千千萬萬無憂無慮地在天真的孤島上玩耍的孩子,懵懂着、嬉笑着造橋。

橋的名字叫時間。龍應臺看見自己稚嫩的影子走過這道橋,在孤島上的自己就顯得愈發蒼老。她看見自己的孩子在橋的另一端呆呆地望着她,無奈地望着她,然後悄悄轉身。

她目送他們向其他孤島造橋。他們背對着她,聽不見她的呼喊、看不見她的目光,他們被流水般的光陰向前推搡,沒有回頭望。

她默默地轉身,吞下留戀,望着自己即將去到的孤島。

那座孤島,就是衰老。

她的父母都在上面。她的'母親目光呆滯地望着地面,望着混亂的記憶和再也找不回的童年。她的父親,只留下一座斷橋。

父親已經抵達終點,只留下一座斷橋。

龍應臺提起筆,把孤獨與心酸畫成星星書寫在天空,把沿途看見的風景書寫在天空,把心底的留戀書寫在天空,使所有人擡頭都能看到。然後她向母親揮手,低下頭,慢慢地苦澀地造橋。

在她身後很遠的地方,有一個天堂般的孤島。我——一個孩子,站在小島上,懵懂地嬉笑着造橋。

目送讀後感 篇21

目送,是爲了再次聚首

最開始,先回憶一番。

第一次聞及龍應臺這三個字是在高三的某個課間,隔壁桌的同學說了一句龍應臺的格言,而我卻啞然不知這位華人世界裏頗有影響力的一支筆,深感慚愧。

看的第一本龍應臺的書正是《目送》,此刻還在噹噹的銷售榜上,書是從小夥伴那裏借來的,在某個暑假裏看完,當時的情感至今仍有幾分印象。書中談到死亡,衰老和孤獨,觸及脆弱的敏感神經,幾次尷尬落淚。還記

得是在家裏的客廳沙發上,蜷縮着身子,看得入情入味,在母親走出廚房門的.時候,假裝無意地抹去眼淚。當時讀到的正是作者對其母親的描述,平平淡淡的文字中卻有着一股讓人心生悲傷的強烈情緒。

給文字賦予情感,它就是擁有了靈魂的存在。

再一次接觸龍應臺這三個字,是在讀書會員的書單上,於是我便再一次重拾目送,決定細細品味一番。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我們都到了獨當一面的時候了吧,小時候渴望長大,覺得長大就有了自由,卻不知越是長大,越會被現實圈住。成長的自由是相對的,大手拉小手已經成爲模糊的記憶,一個人走,需要更多的勇氣。

人在天地之間終究是無所憑依的孤獨。你真能應對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麼能夠附着依託。

人,終究是孤獨的,你會有家人,會有伴侶,會有朋友,可是更多的時候,你僅有你自我。你纔是你自我的全部,在這世間,所有的依附都只是暫時的,你所得到的一切都只是身外之物,你的情感和思想,纔是真正屬於你的東西。

目送讀後感 篇22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整個寒假,我雖然只讀了其中二十六篇,卻已經深深感動。

同名主打篇《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這篇文章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作爲母親,龍應臺敘述了兒子華安從第一天上國小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多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第二段,龍應臺作爲女兒,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裏永遠地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當我第一次踏進國小的校門時,也曾一次次回頭注視父母離去的背影;當爸爸或者媽媽出差離家時,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們的背影消失在小區的拐角。當我第一次離開父母遠赴甘肅黃羊川,參加南京電視臺的那次拍攝活動時;當我邁入南外大門,參加人生第一次入學考試時,我也都能感到背後目送我的那兩雙熱切的眼神……

對於13歲的我來說,人生纔剛剛起步,還不能完全體會龍應臺“目送”中飽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會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間我一定也都會經歷。只是我希望以後,自己也能有龍應臺的那顆感動的心,那支感恩的筆。

目送讀後感 篇23

這是一本奇妙的書。淡淡的文字,憑弔的語調,細膩的感受,完全沒有華麗的影子,也沒什麼大悲大喜。但卻能讓人很認真地讀下去,在無形間淨化我們那被塵埃腐蝕的心靈。

這是一本記錄她生活點滴散文。這本書中,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作爲母親在對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作爲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是耐心溫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作爲採訪者所熟悉付出的那份真切;記錄了自己作爲敏感細膩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那份悽楚和傷痛。

翻開這一本《目送》,竟然讓我從頭到尾保持眼睛酸楚的那種感覺——彷彿一個飽滿欲滴的石榴果。

《目送》七十二篇散文,文字撫過了父母、子女的親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圍世界的植物、動物、風景。用那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出最動人的心絃的那種感覺。讀起來,連呼吸都充滿了共鳴的激動。

這是一個關於時間的記載。隨着時間的流逝,當我們也成爲那個望背影的人時,纔會真切的.體會到父母那份痛楚與沉默。小時候父母把我們當孩子,父母老了我們把它們當孩子。我們會懊悔,懊悔曾經的無知,但時間不留給我們一點機會,我們想告訴自己的孩子這一切的感受,可被時間悄無聲息的擋住了。時間讓我們改變,讓我們懂得了一切,也讓我們失去了很多。

真的是這樣,有些感受只能一個人體會,有些淚只能一個人掉,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個人走。明白了這些,纔算是真真正正成長了吧。

目送讀後感 篇24

書的封面是大塊大塊深深淺淺的綠,這是大自然的顏色。時間在流逝,物是人非,僅有足下的這片土地沒有變。初見《目送》這本書,隱約中使我從內心中感到無限的親切,回憶往事,感覺在某些方面與作者有着同樣的過去與經歷,作者在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正如書中所訴,以往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此刻相信了。以往不相信“色即是空”,此刻相信了。以往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此刻有點信了。以往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此刻也還沒準備相信,可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終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引發讀者無限深思。

經過全書的閱讀與思考,我深刻感受到作者擁有一顆悲憫生活的心,僅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最爲珍貴的是,我學習到了作者龍應臺的廣闊視野和樸實的文筆。建築在你的視野和你對生活汲取的養分上,這是一種平淡但充滿魅力的美麗。書中的很多想法資料很多的你我都能書寫出來,可是那樣的角度和敘述方式卻是我們不可及的。

有人說,少年時讀過的書,奠定了我們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過瓦爾登湖的晨光,奔跑過聶魯達的黃昏。任憑世間萬象映射心間,你仍舊能以夢爲馬,踏遍天際的絳紫與金黃。讀完《目送》這本書,使我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一個是以往歷的畫面。光陰似箭,曇花一下,稍縱即逝。

目送讀後感 篇25

有一本書,書名短小精悍,這是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這就是龍應臺寫的《目送》。

《目送》中的七十三篇散文,有寫父親的逝世;有寫母親的蒼老;有寫兒子的離別;有寫朋友的深深牽掛;有寫作者的失敗和脆弱;有寫作者的傷心和放手。寫對兒子離別時的失落,也寫了作者對時間的見解。

在一篇名叫《時間》的散文中,十八歲的華飛和朋友去午夜狂歡。狂歡,聚集也是一種時間的集體儀式。小孩子們也曾有過一種測量時間的方法,在他們的臥室上掛一個一米高的量尺。每一年孩子的.生日,讓他們站在門沿背對着尺,把其高度用小刀刻下,於是,刻度一年一年的升高,時間也在一步一步的流逝。同樣,在南美洲的家庭中,也會有測量時間的方法,二個大人和五個小孩,每一年的同一條,他們都會輪流拍大頭照,以此來紀念時間的流逝。

一杯熱茶從熱變冷是一段時間,一位老人從少年變老年是一段時間,一隻鍾轉一圈也是一段時間。時間過的飛快,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難道我們不應該珍惜這些寶貴的時間嗎?在生活中,一些人虛度光陰,到覺悟的那一刻才明白時間的流逝,到那時候,卻來不及了。時間不等人啊!

同時,當我讀到另一句話時,也充滿了對時間的感悟。”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世不斷地在目送她的背影漸行漸遠。“這句話也許說到了那些辛苦勞動父母的心中。看到這一句話,我感受到了作者的辛酸與無助,也只有真正的經歷過,纔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啊。時間流逝,父母都在慢慢地死去,子女們會選擇離開父母自己打拼,隨着我們年齡的增長,身邊的人和事都在漸漸得離自己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