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子部>法家>

《韓非子》讀後感(通用7篇)

法家 閱讀(1.19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韓非子》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韓非子》讀後感(通用7篇)

《韓非子》讀後感 篇1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長河中,浩瀚的思想史星空裏,韓非子的思想始終耀眼,雖不如儒家思想那樣被統治者奉爲正統,道家思想那樣被文人志士推崇,但卻真真正正推進了歷史的進程,加速了社會的進步,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今日仍未磨滅。

作爲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韓非子總結了前輩法家人物的思想,把商鞅的發“法”,申不害的“術”,慎到的“勢”三者結合在一起,明確闡述了法、術、勢三者結合的法家思想體系。所謂“法”,是指國家的法律、法令、規章制度。法必須編著成文,設置在官府裏,公佈與老百姓中,讓所有人都知道、都遵守。難能可貴的是,韓非子明確提出了“法不阿貴,繩不撓曲”、“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等觀念,在一定程度上觸摸到了法治的核心思想――公平、平等。“術”是指君主考察、舉拔、控制羣臣的一整套方法,其中包括一些具體的考覈、檢驗下級工作的程序,也包括一些藏於心中、不可告人的祕密心術。“勢”是指君主的權勢。他對於君主來說,這三者缺一不可。直到今天,這些思想仍然發揮着作用。

同時韓非子站在新興階級的立場上,看到了“亂世”現象背後的本質,形成了一種發展的歷史觀。認爲歷史是不斷髮展進化的,不是循環往復,更不是今不如昔,因此應該對未來充滿信心。他甚至還曾從人類物質生活條件的改變方面分析歷史發展的軌跡,接近了唯物史觀的邊緣。他把以往的歷史發展分爲上古、中古、近古和當今四個階段,認爲“上古競於道德,中古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時代不同,治國方法也應不同,所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爲之備”。他嘲笑主張復古守舊,不知變通的人是“守株待兔”,他清楚地意識到新興階級代表着當時歷史前進的方向。這些在當時可謂驚世之言的思想,在今天來看幾乎已經是大家所共認的基本常識,由此可見韓非子的智慧。

韓非子人性思想的核心是“性本利”,他認爲人人皆有好利惡害之心,一方面君主應利用人的這一特性,做到賞罰分明,另一方面更要時刻警惕大臣,不要輕信他人,尤其是枕邊之人。在《八奸》之中,“同牀”位列第一,其次爲“在旁”,而在《備內》中,更是明確提出了連自己的妻子兒女也要嚴加提防。這些觀念,雖然有些偏激,但不可否認,即使在當今他們仍然是導致違法犯罪的原因。同時韓非子也提出了一些解決此類現象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兩條就是嚴刑峻法和建立牽制考覈制度。他在《有度》中明確提出執法者有力,國家才能強大,決不能允許他人在法律制度之外耍小聰明。同時也在《八經》、《揚權》、《用人》等文章中,多次提到了要運用多種手段對羣臣進行考覈,如設置監察機構,公開宣傳等。也提出在防止大臣大權獨攬的同時,更不要出現“胳膊粗過大腿”的現象。這些思想在今天看來仍發人深省。

韓非子的思想中也留下了許多維護加強君主集權的理論,具有明顯的獨裁、專制、反民主的色彩,成爲後世封建專制主義的開端,但考慮到當時的社會現狀,這些思想是有存在的理由的,事實證明也是有效的,這些思想爲秦朝統一的封建帝國奠定了理論基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的正是韓非子的一套法制理論。不得不承認,在封建社會初期,韓非子的思想起到了強化國家政權,鞏固國家統一的作用。

從總體上看,韓非子的思想屬於務實派,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基本情況,具有很高的可行性,但由於歷史的侷限性,也有一些偏激的地方。比如輕視工商階級,在《五蠹》明確提出了工商之民是危害社會的五蠹之一;否定“仁義”在治國之中的作用,認爲“仁義”靠不住,批判儒、墨兩家的學說。在《有度》中,將廉、忠、仁、義、智闡述爲亂世的產物,更在《顯學》中,明確指出,儒墨兩家不是白癡就是騙子,與算命先生一樣不可信;忽視民衆的主觀能動性,認爲民衆本來就傾向於服從權勢,須靠繮繩和馬鞭來統治,而民衆的見識猶如嬰兒哭鬧,不足採納。

韓非子的思想之所以未湮沒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是因爲他思想的精髓就是對侵淫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的今人來說,仍然振聾發聵,受益匪淺。它像刻薄的解剖刀,把官場政壇的血腥真實剖開;它像無情的顯微鏡,將人情世故醜陋本質放大,這正是《韓非子》的難得之處。因此,可以相信無論社會如何發展,韓非子的思想仍會發揮出它耀眼的光芒,指引人們前進,閃耀在中國思想史的星空中。

《韓非子》讀後感 篇2

先秦諸子中,最另類的當屬法家學派。儒、墨、道三家至多是創立學說或是躬身實踐,法家則不然,法家的思想學說是要拿生命作交換的,用流血的方式來奠基。流血犧牲的不僅僅是平民或貴族,其中還有法家的人物。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商鞅與韓非。

商鞅之死,簡而言之是因爲其得罪了太子贏駟這個未來的國君。韓非則不一樣,司馬太史說韓非死得很冤,入秦沒多久就被下獄致死。連自己的主張和抱負都來不及實現,就被李斯、姚賈陷害,死在了雲陽大獄裏。最爲法家最傑出的代表,法術勢最後的集大成者,韓非理應是個大陰謀家,但爲什麼就是鬥不過同樣是陰謀家的同學、大秦廷尉李斯呢?

從表面上看,韓非之死是因爲李、姚二人的陷害。然究其本因,韓非是死在自己的學說上的,是死在自己手裏的。

作爲韓國的王族子弟卻無法實現自己的主張。於是韓非閉門著書,在此期間寫下了《說難》一文。所謂“說難”即遊說國君之難。而且,只要你一不小心,就會把自己的命給搭進去。但是,作爲專制主義代表的法家一旦離開宣傳、遊說人主,便一無所用其技。所以即便知道遊說之難,也要義無反顧地去遊說君王。

其實從韓非入秦到韓非死於雲陽大獄這一過程可以清楚的知曉,韓非只能算是一個偉大的理論家與陰謀學家,而非一個合格的實踐者。這就是爲什麼韓非會鬥不過同樣是陰謀家的李斯。韓非自己在《說難》中坦言:“語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然而韓非卻給秦王寫了一道書,大談存韓之益處。韓非自稱韓國早已“與郡縣無異”,並稱秦國應該攻打的應該是趙國,因爲趙國“聚士卒,養從徒,欲贅天下之兵,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計也。”趙國纔是秦國的首要敵人,而韓國早已形同秦國的郡縣了,不具有威脅秦國的能力。秦國若是攻打韓國,只會讓“天下明趙氏之計”,對秦國沒什麼好處。此外,韓非還當着秦王的面指責姚賈“以王之權、國之寶外自交於諸侯”。還因爲姚賈的“前科”要秦王注意。就這樣,韓非與姚賈結下了樑子。不過,韓非也許不知道,他的一篇存韓書,同時也和秦王結下了樑子,讓嬴政對韓非的好感度與狂熱度驟然下降。

不得不說,韓非其實很可憐,他總結的除陰奸之計,到頭來卻把自己給除了。而且,嬴政是絕對不會後悔殺死韓非的,他會把韓非的理論變成實踐,但絕對不會要一個礙事的韓非。司馬遷所謂的“後悔”只是聯繫到了自己而發出的一廂情願的.感慨而已,畢竟他是司馬遷而不是嬴政,他怎麼會知道嬴政的思量。他只是把秦王與韓非的關係強加到了自己與劉徹之間的關係之上。連司馬遷自己都說“獨悲韓子爲說難而不能自脫”。當時司馬遷因爲替李陵辯解而開罪武帝,所以纔會把自己的處境與韓非聯繫起來。故司馬遷言秦王悔,實則希望武帝會後悔而已。

《韓非子》讀後感 篇3

《韓非子》,這絕對是一部鉅作,雖然是在幾千年前,但是,其中許許多多的思想至今受用。

從小便聽過《濫竽充數》《畫蛇添足》等等,直到有幸看了這本書才知道,這竟均出自《韓非子》。

這次,我看的是《外儲說左上》,主要講的是“君之外謀”,其中“說一”的第二段尤其令我感悟頗深。

這段主要講的是墨子做木鳶與葵與射稽唱歌的故事,就拿第二個故事來說吧,葵唱歌時,大家都輕鬆又愉快,而射稽唱時,大家又吃力又疲憊,但有人注意到嗎?事實上,射稽唱時的效率比葵唱時的效率高出了許多。

這是爲什麼呢?這便是良藥苦口,不要對苦澀的事物產生厭倦,事實上,這往往是最妙的靈藥,葵所唱的歌是一顆甜味的糖,讓人感到舒坦,射稽的歌是苦味的藥,雖苦,但功效甚好,這便是甜苦之分。

那到底該如何抉擇呢?忠言逆耳,聰明的人會去鼓勵別人,因爲他知道這是最好的方法,英明的人會去聆聽它,因爲他知道,這能創造出最好的功效。

墨子,連他也會做過愚蠢的事,但他,就是聰明人,他知道做木鳶是件傻事,而那些看似平常的事後,卻隱藏着良方。

生活中,社會上也是如此,那些最誠懇的勸告,總是不那麼順耳。家中,父母隨時的關照與提醒,總是對你最好的話,但在我們耳中,總是那麼嘮叨,平日,老師的循循善誘,潺潺教誨,是枯燥和無味的,但這又是最富哲理的話語。

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人而已疾也。忠言拂於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讓我們記住這兩句話吧,這是我所理解的,但這將永遠伴隨你左右。

《韓非子》讀後感 篇4

《韓非子》爲韓非所著。韓非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了老子的思想,被世人稱爲是“集大成者”。《韓非子》是一本講治國之道的書,裏面有許多大道理,也有許多小故事。讓我印象較深的是《濫竽充數》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大意是:齊宣王讓人演奏樂器,一定要有三百個人。一讀書人請求參與吹奏,齊宣王很高興,並用許多糧食來供養他。齊宣王死後,湣王即位。湣王喜歡聽一個人一個人的演奏,先前的那個讀書人因不會吹奏,就只好逃走了。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沒有真才實學、渾水摸魚的人;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如果君王好大喜功,就會讓一些無才德之人鑽了空子。

韓非的許多政治思想,都不被韓國的君王所採納,但他的理論卻在秦國獲得了豐收。他的思想深受秦王的親眯。秦王曾說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可由於秦王先前的猶豫,使韓非中毒身亡,讓秦王感到十分遺憾。但韓非的主張見解,爲秦王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韓非從君王的角度寫下了《韓非子》一書,裏面有許多管理國家的深明遠見。他的主張可用十個字概括:有功則厚賞,有過則重罰。在這中間就充分體現出了了中央集權思想,君王需要通過“法、術、勢”三個渠道來治理國家,將他們運用自如。法,是指君王對臣下以及百姓所定的法律;術,就是指君王用人的辦法,即所謂要“深藏不露”;勢,也就是君王在整個官僚體系中自己的力量。韓非認爲只要君王掌握了這三點,就可以把國家管理的井井有條。

如果君王不從實際出發,好大喜功,那就必定會被一些無才德之人鑽空子。而韓非寫這本書的意義就是教導君王怎樣防範“濫竽充數”之類的小人,使用一些有真才實學、能爲國家帶來利益的人。

《韓非子》讀後感 篇5

這周,同學們開始讀《韓非子》這本書。它的作者就是戰國末期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韓非子。

韓非是春秋戰國時期韓王的一個兒子,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師從於荀子。荀子是春秋戰國晚期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繼承了孔子的治學傳統,是儒家經學的主要傳播者之一。

爲什麼一個儒家的老師教出了一個法家的學生呢?孔子強調的是:仁、義、禮、智、信;孟子強調仁、義、禮、智。孔孟之道中,仁都是第一位的。孔子和孟子都認爲人性本善,道德源於人的內心。而荀子的看法卻不同,他認爲人性本惡,人的道德是靠着人的智慧所進行後天的“改良”所得到的。

與孔孟相比,荀子提倡禮法兼治,他的思想則具有更多的現實主義傾向。他在禮儀道德教育的同時也強調了政法制度的懲罰作用,這與法家提倡的“依法治國”大同小異。

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韓非對荀子思想中的”法“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認識。韓非對於凡夫俗子的自我約束能力並不抱希望,故而推崇強制的法。

《韓非子》一書共五十五篇,十萬餘字,呈現韓非極爲重視唯物主義和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理論2,目的是爲了專制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霸道思想。

書中也記載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小寓言故事,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濫竽充數》等。此外”矛盾論“及君主中央集權的概念也都是他提出的,也說明了他善用大量淺顯的寓言故事和豐富的歷史知識作爲論證資料。生動,形象的表達了他對社會人生的深刻認識。

可惜的是,他卻恰好死在了他“人性本惡”的觀點上。李斯——他的同門師兄,因爲嫉妒,想辦法殺了他,享年四十七歲。

《韓非子》讀後感 篇6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秩序失衡,人心秩序也失去依託。在戰亂紛爭的時代,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奔走於各國之間,推行自己的理想。韓非子,作爲韓國諸公子之一,看到韓國在戰爭中屢次敗北,面臨被秦亡國的危險,多次上書韓王變法圖強,但均未被採納,因而只有退而著書述志。

在《韓非子》中,他作《孤憤》、《說難》等五十五篇,洋洋灑灑十萬餘言,表明了他依法治國,重視耕戰的主張,闡述了變法的重要性和其治國理論閱讀《韓非子》一書,給我最主觀的感受是其中的“陰冷”。似乎朝野中的一切都是針鋒相對,不爭個你死我活決不罷休:先看君主,雖然手握大權,身居高位,可因爲擔心身邊的人謀權篡位,只得把自己的一切好惡都深藏起來,終日戴着“面具”示人,惶惶不得安寧。這樣的君主看似風光無限,可實則怎一個“累”字了得。再論人臣,似乎都是亂臣賊子,心懷鬼胎,對權力地位虎視眈眈,處心積慮想鑽君主的空子以圖私利。

人臣之間自然更加“玄妙”,充斥着政治陰謀、離間術,人人自危,彷彿一不小心就會遭奸人陷害,蒙冤而死。這些閱讀文本後直接的感受,與韓非子把其政治學理論建立在“人性好利論”前提上關係甚密。韓非曾說:“人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而好惡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祿而惡刑罰。

上掌好以馭民力,事實不宜失矣。”(《韓非子。制分》)雖然師承荀子,但在“人性惡”上,韓非子的觀點明顯更進老師一籌。“荀子謂人之性惡而可以爲善”,而韓非子“認定人之性惡而無爲善之可能”在他看來,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僅在君臣間是一種赤裸裸的利害交易關係,即使在父子、夫妻間也存在着算計之心,利益之慮。

如他說:“父母之於子女也,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故父母之於子女也,猶用計算之心相待也,而況無父子之澤乎?”

《韓非子》讀後感 篇7

《韓非子》裏有個“智子疑鄰”的典故,現在常被用來討論感情親疏對認識事物準確性的影響問題。說實話,我覺得挺淺薄,也不那麼讓人信服。

就按照那故事本身來說,事情發展的結果根本不用說,這還用想嗎,就想電視劇的劇情一樣,當然是打110報警直接把鄰居當嫌疑犯啦,難道還能懷疑自己兒子不成?把自己的兒子當賊看,落下一個“子不教,父之過”的罵名嗎?退一萬步來說,就算我們假設,事情的真相就是是兒子監守自盜。那麼,我的意思也仍然是,我寧願永遠不知道這個結果,寧願永遠停留在對鄰居錯誤的懷疑中。

對所謂真相的探究,真的就比情感的平衡來得重要?我想那個父親也和我想法一樣,可能韓非子的故事裏面就真是兒子偷的,父親早就知道了,可是,不是鄰居,就是兒子,換了是你,你也會毫不猶豫地斷定鄰居就是小偷。什麼六親不認,法理難容,別再說這一套了,都是口頭話,到時還不是側着臉,一面不忍地舉報鄰居。這是情感作的怪,那血融於水的感情啊,每個人都寧願內心愧疚一輩子,也不想看着親人的落魄痛心揪肺。

深奧的我不會,我就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說籃球。現在假設中國隊要再跟美國隊打一場球,你讓我下注,押哪個隊?你儘可以告訴我中國隊一直沒贏過美國一場球,你儘可以告訴我美國現在是世界第一,你甚至可以告訴我半場人家已經大比數拋離了,可我跟你說,我死活就是要押中國隊!儘管姚明打不進籃下,儘管大郅被人壓着來欺負,儘管全隊完全沒有了脾氣,可是,我依然會支持他,也會千辛萬苦地挑出他的好,姚明蓋了美國人的球,大巴把對手撞得滿地找牙……我喜歡NBA,喜歡看美國球星打球的激情,但這都不影響我對中國隊的支持,這就是情感作的怪。

我時常懷疑,現代人是不是過於聰明瞭?親兄弟算賬,有糾紛也不找老長輩調解,卻喜歡直接奔法院了;夫妻間要自由,出現問題也不再寬容忍耐了,乾脆搞離婚二次選擇;在網上看到甚至有先進的知識分子提倡,號召學習西方家庭,孩子長到18歲再要錢就給爹媽寫借條了!你看,我的天啊,多少愚昧的行爲,打着理性的旗幟,衝破情感的脆弱防線。難道那一切無謂的東西,竟比感情更重要,比能相聚在一起的緣分更矜貴嗎。

我是個愚人。我自以爲所謂理性或真相,永遠是相對的,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因爲人間有情。時常聽到一句話叫“情有可原”,就算是最嚴明公正的法院審判官,也都一樣受到情感的左右。我一直都相信我的父母,相信我的姊妹和朋友,相信儘管我錯了,他們一樣會在背後支持我;我相信善良,相信真誠,相信這些信仰本身能夠給我帶來真正的幸福。

韓非子老人家留下這個典故,所要告訴後人的真正意思,就真是要見仁見智了。我寧願相信俄羅斯一位智者所說:理性是蒼白的,而情感之樹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