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精品】三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五篇

說課稿 閱讀(1.75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語文說課稿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品】三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五篇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第七組課文是圍繞著“國際理解和友好”組織教材內容,感受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情誼。《太陽是大家的》借世界各地兒童共有一個太陽來表達對和平的熱愛;《一面五星紅旗》和《賣木雕的少年》是反映外國朋友對中國人民的友好和尊重;《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則是中國人民幫助外國人民的事,從而引導學生詮釋“國際理解和友好”的內涵。由於前三篇課文學生還沒有學習,所以對於“國際理解、國際幫助”的大概念比較模糊,本節課中試圖通過中國國際救援隊對阿爾及利亞的無私幫助讓學生明白這就是中國人民對外國人民的友好情誼。

一、說教學設計

我們設計這節課時遵循了略讀課文的兩大特點:一是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主,教師進行適時地點撥和幫助;二是“略其所略,重其所重”,教學中有所側重,比如文章第3自然段的學習就作為一個重點學習的部分。與此同時,我們也關注了文字的語言文字和寫法,使學生的學習不僅僅停留在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體驗,更注重語文知識的習得,讓語文課更具語文味。

二、說教學理念

1.“學案導教”的理念。

基於徐老師“學案導教”的理念,學生的學習不是零起點,我們的教學應基於學生的起點。字詞教學中,我沒有把所有生字全部出示,而是針對比較難讀或容易讀錯的字詞進行鞏固朗讀。在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時,因為在本課的“閱讀提示”中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們默讀下面的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在佈置預習時,我就提醒學生關注“閱讀提示”,課堂上,我也就直接讓學生嘗試概括,當然假如學生直接說有困難的話,也建議學生可翻開書本看一看再說。

2.關注語言文字。

“學語言,用語言。”語言的積累能幫助學生逐漸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關注了語言的習得:

一是在詞語教學中,重點了解了多音字“載”,知道讀“zài”時,可組成“滿載而歸、裝載、運載、超載、載重”等,一般作為動詞使用,而在讀“zǎi”時,可組成“下載、記載、轉載、千載難逢”等,它的意思是“記在書報上”。

二是在第3自然段的學習中,既關注關聯詞“有的……有的……”“一……就……”的使用,同時還關注作者的用詞,如近義詞“仔細、細心”“搜尋、搜尋”,讓學生知道當我們要表達相同的意思時,運用近義詞可使語言變得更豐富。

三是在理解文字的過程中,適時瞭解部分詞語的意思,如:感激不盡、聞名遐邇、載譽。

3.關注寫法的引領。

本文是由一篇通訊改寫而成的,這是學生第一次遇到“通訊”這一體裁,教參上“教學建議”中是這樣要求的:本課是一篇通訊,教師在教學時不必過多地向學生講授通訊的文體知識,但可以在教學設計中引導學生熟悉通訊的閱讀方法。針對這樣的要求,我們是這樣做的:課一開始就告訴學生“這是一片通訊”;在概括了課文主要內容後,再告訴學生“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果交代得清清楚楚,就是通訊的特點”;結合第1自然段的學習,在瞭解為什麼把結果置前時,再告訴學生“先介紹最重要的資訊”也是通訊的特點。試圖通過淺顯的話語讓學生對“通訊”這一體裁有一個初步的瞭解。而在文字的學習中自始至終關注,利用教師的小結語讓學生了解作者是怎麼寫的。

4.激發學生情感。

文以載道,文道結合。這篇課文從題目開始就帶有濃濃的感情色彩——《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一讀就讓人產生一種自豪感。那麼,到底“棒”在哪裡呢?在整個文字的感悟中,我們始終抓住這條主線,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和內容去感悟和體會,從而明白我們的救援隊員不怕困難,不怕危險,不顧個人安危,高度的責任心……他們真的很棒!最後再通過一組畫面,讓學生了解不僅僅在阿爾及利亞,只要世界上哪裡有地震或災害,我們的救援隊員就會出現在哪裡,再一次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進一步感受我們的救援隊員真的是太棒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打磨,融合了研究小組老師們的意見和建議,得到了學校何校長和王主任的指點,特別是教研室徐老師的傾心指導,讓我受益匪淺。但由於自身水平的緣故,課堂演繹中還有著許多不足之處,請老師們多多批評指正。最後,感謝富亭國小給了我這樣一個展示的平臺和機會,謝謝!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科利亞的木匣》是六年制小語第七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敘述在德國法西斯快要打來時,科利亞學著媽媽的樣子,在離屋門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後,科利亞回到家裡,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子,經過思考,科利亞在離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子。課文通過敘述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說明隨著時間的變化,周圍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用靜止的眼光看,要隨著情況的變化採取不同的做法。這篇課文敘述順序比較清楚,是圍繞著“埋木匣”、“挖木匣”和“從中得到的啟示”來講的,可以把課文分成三段。科利亞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麼思考的,科利亞從這件事中受到什麼啟發是教材重點。科利亞冥思苦想後對小夥伴說的那段話是教學難點,要通過幫助學生在理清句群層次的基礎上理解內容。根據本單元的訓練專案和課文的重點難點,制定以下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讀寫“木匣、冰鞋、小玩意兒、躲避”等詞語;練習用“仍然、果然”造句;聽寫最後一個自然段。

2.朗讀課文,瞭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的道理,培養多動腦筋、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3.用比較閱讀和讀讀畫畫的方法,讀懂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說教法

我們強調一堂好的語言課應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主動獲取。因為這是一篇精讀課文,精讀課文的教學,要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合作學習。要提倡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老師的指導,圍繞重點開展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見解,讓學生在閱讀的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

三、說學法

根據以上教學方法,學生可採用“問一問,說一說,讀一讀”的方法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問”自己不懂的地方,“說”自己理解地內容,“讀”文中的重點詞句。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四、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課文分幾段?各段寫什麼內容?

2.科利亞怎樣埋木匣的?(什麼時間埋的?怎麼埋的?在哪裡埋的?)

(二)講讀課文二、三兩段

1.默讀課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亞和他媽媽什麼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從埋東西到挖東西這中間經過多長時間?

(2)媽媽怎樣挖箱子的?結果呢?

(3)科利亞第一次怎麼挖匣子的?結果怎樣?

(4)科利亞又是經過怎樣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討論思考題。

(1)討論思考題①

四年以後,他們開始挖埋在地下的東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將近、大約。

(2)討論思考題②

引讀:媽媽是怎麼挖箱子的?學生接讀:“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媽媽說的話是什麼意思?

(如果當初把箱子隨便埋了,現在就不好找了。由於當初媽媽計算好步子後才埋下箱子,現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這說明算術確實有用。)

(4)討論思考題③

教師引讀:科利亞是怎樣挖木匣子的?學生接讀:“這時候,科利亞也拿來鏟子,他從門口起量了十步,就動手挖起來。”

教師引讀:挖的結果怎樣?學生接讀:“他挖呀,挖呀,卻沒有找到匣子。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是沒有匣子。他朝左邊挖了挖,又朝右邊挖了挖,仍然沒有。”

(5)討論用詞。這裡三次寫到“沒有”,“沒有”前分別用了三個不同的詞,請大家找出來,說說為什麼要用這幾個詞?

(“卻”表示結果出乎意料之外,“還是”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仍然”也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還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樣,但程度不同。這裡連用這兩個詞,就強調了科利亞沒有找到木匣子這一結果。)

(6)媽媽的算術管用,而科利亞的算術為什麼不管用?是敵人挖走了嗎?科利亞,怎麼回答小夥伴的`猜測?

(學生讀:“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這裡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亞是什麼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麼思考的?

(學生讀:“小夥伴們,我知道怎麼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時候我年齡小,步子也小。我現在九歲啦,步子比那時

候大了一倍,所以應該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

問:科利亞的想法對嗎?後來他挖到木匣子了嗎?

(這回科利亞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證明科利亞的想法對了。)

(7)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

①科利亞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來量十步挖不到木匣。

③利亞量五步挖到木匣。

問:從幻燈演示中,你明白了什麼?

(五歲時量十步埋木匣,後來他經過四年已經是九歲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數要減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書:

五歲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歲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結:科利亞挖木匣時量五步,這是科利亞冥思苦想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科利亞的想法是正確的。

4.學生自由讀第二段課文。

5.挖到木匣後,科利亞為什麼那麼高興?

6.學生帶問題讀第三段課文。

(1)這一段有幾層意思?哪層意思更為重要?

(這段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層是知道了“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這兩層意思第二層更為重要。)

(2)為什麼科利亞會說:“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因為科利亞從自己挖木匣的過程中明白了四年過去了,自己從5歲長到9歲,人長大了,步子也在變大,開始照埋木匣時的十步去挖,當然挖不到木匣,後來改為五步去挖,結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結論:“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3)“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告訴我們要怎樣做事情呢?

(我們做事情,要隨著情況的變化採取不同的做法。)

(4)小結:我們只有隨著周圍的變化而變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深究課文,理解課文前後內客的內在聯絡

1.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在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麼?”從文中哪些詞語看出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在變化?

(1)“戰爭開始的時候,科利亞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這是說科利亞在埋木匣時年齡還小。

(2)“在那兒住了差不多四個年頭。”這裡講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間經過了四年的時間。

(3)“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國小。數數能數到一百多了。”這是講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利亞長大了,步子也變大了,算術也學得多了。

(4)“科利亞也拿來鏟子,從家門口起量了十步,動手挖起來,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科利亞量了五步,又動手挖起來,不多一會兒,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樣量十步沒挖到木匣,第二次改變了步數,量五步,挖到了木匣。這說明時間過去了,人長大了,步子也大了,當然只有改變步數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結:我們讀課文必須把文章的前後內容聯絡起來讀,並邊讀邊想,才能真正讀懂課文。

(四)佈置作業

說說學完這篇課文後,你明白了什麼?

附:板書設計

15 科利亞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歲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後)挖九歲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變化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997年7月1日,經歷了百年滄桑的香港迴歸祖國,香港的迴歸是祖國經濟強大,國力增強的表現。為了紀念這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的感情,國標本蘇教版選編了這篇課文——《東方之珠》。

這篇課文以優美的筆觸描寫了香港“迷人的沙灘”

“著名的公園”和“繁華的街市”讚美了這顆無比璀璨的“東方之珠”。課文的語言簡潔、優美,對香港的介紹層次非常清晰,把香港這個世界著名的大都市風貌展現在讀者的眼前,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朗讀能力的好教材。

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學會生字,理解詞語,感受香港的繁華、著名、迷人,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續練、討論、評價、欣賞、背誦等方式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評價能力。

3. 情感目標:通過對課文的朗讀品味,感受香港的美麗和繁華,激發學生熱愛香港,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這樣確定教學目標,符合本課的特點,能切實培養學生的語感,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語文學習具有趣味性、審美性,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體會“東方之珠”的美麗繁華,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課文,積累運用語言。

二、說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一堂好的語文課就應當解放學生的“眼、口、手、腦”,把課堂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學生求知的樂園,讓學生在歡樂中學習語文,在學習語文中得到歡樂、得到滿足,讓課堂始終充滿情趣和童趣。基於以上新課程理念精神,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情境創設法

這節課我通過網路技術做好了香港的風光旅遊課件,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情境,使學生如臨其境,從而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2、朗讀感悟法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它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情感,積累語言,陶冶情操。本文文字優美,是積累語言的好材料。因此,我在教學中通過範讀、小組讀、自由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整體感悟體驗優美語句,再通過有表情地讀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三、說教學過程:

1聽一聽,激趣匯入

首先由學生較熟悉的歌曲《東方之珠》引入課文的學習,在美妙的音樂氛圍中引導學生

2品一品,入情朗讀

新教材倡導“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教學中體現一種新的教學

理念,創造師生平等,合諧交流合作的課堂新氛圍。在本課的教學淺水灣這一環節中,首先就設計了學生自己的活動,讓學生通過比較兩個句子得出自己的感受,在品析後配樂入境聽一聽,讀一讀後,自主、合作朗讀:

3、 找一找,重點指導。

閱讀教學不是簡單的讀就可以了,它應該還要對學生聽、說、讀、寫、理解等能力的發

展有所訓練,在教學海洋公園這一環節中,我安排了這樣一個活動,哪些詞語、哪些句子抓住了景點的重點,讓人覺得流連忘返,印象深刻呢?這樣,學生有重點地找,抓住了重點詞句,使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去讀書,引起思維的不斷深入,學生找得快,而且各有各的想法,回答不一,這樣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之後出示海豚海獅其他表演圖片,接著引導想象,它們還會表演什麼?讓生作導遊將表演介紹給其他遊客。

4、讀一讀、自主學習

銅鑼灣的教學中,“鱗次櫛比”、“琳琅滿目”、“人流如潮”是本課的理解難點,教學時,我想讓學生自主讀書,然後利用多媒體教學法讓學生們結合畫面,這樣便能輕而一舉的理解這些詞語了。

香港夜景我在前面的教學下,以美圖美文打動學生,自主學習。

5、課外延伸,拓展思考。

第六自然段也就是本課的中心句“香港真是一顆璀璨的‘東方之珠’”貫穿全文。從而使情感有淺入深,由弱到強,抒發對香港、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這兒在全文整體感悟學習後,配以音樂與香港其他景色的介紹,讓生以我們祖國擁有這麼一個美麗、富饒的大都市而感到自豪,從而引發表達:“我們馬上就要離開香港,面對機窗外的美景,你想對香港說什麼?”這樣不但訓練了學生表達能力,同時使生對香港喜愛、對祖國的熱愛的情感得到昇華。

6、趣味作業,展示個性。

葉聖陶老先生說過的一句話:“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在教學時我們應該“重文字”,讓學生理解、積累、運用,昇華感情、陶冶情操。同時也要“超文字”,所以我讓生在課外運用現代化的手段自己發掘香港,收集材料動手製作綜合性作業——香港旅遊手冊。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學習目標

①認識陶、懦等10個生字。會寫陶、謙等14個字。能正確讀寫驕傲、傲慢等13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鐵罐的傲慢無理和陶罐的謙虛剋制。

③感悟課文寓意: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

教學重難點:

體會鐵罐的傲慢無理和陶罐的謙虛剋制。

教學過程:

複習鞏固

①分角色朗讀課文。

②開火車認讀生字詞。

③交流記字方法。本課有一部分生字是形聲字,可引導學生利用形聲字特點來記憶。還可聯絡熟字比較記憶。

指導寫字

①認讀要寫的生字。

②歸類認識字形特點,觀察字的間架結構。

a.觀察8個左右結構的字,看清左右部分所佔位置。

b.觀察6個上下結構的字,看清上下部分所佔位置。

c.集體討論一些需要注意的字,教師可範寫。如,陶、謙。

③教師播放音樂,學生做好寫字準備。

④學生自己練習寫字,教師巡視指導。

⑤即時展示學生作業,師生評議。

語言實踐

①抄寫課文中表現陶罐、鐵罐神態和動作的詞句。

②找幾位同伴合作把這個故事演一演。

聽寫詞語

①抄寫、記憶詞語表中的詞語。

②聽寫。訂正。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各位專家、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撈鐵牛》,《撈鐵牛》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s版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下面我從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本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講的是宋朝和尚懷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裡的八隻鐵牛打撈上來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和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課文是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記敘的,先講鐵牛被大水沖走陷進河底的淤泥裡,和尚懷丙主動提出打撈鐵牛,再講懷丙做了哪些打撈鐵牛的準備工作,最後講懷丙是怎樣撈起一隻只鐵牛的。

本課教學可用兩課時。

二、說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理解詞句的意思,依據大綱要求,結合本單元訓練重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會認本課的生字詞,並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

2、指導學生讀懂課文,瞭解懷丙和尚是怎樣利用浮力打撈鐵牛的。

3、學會按一定的順序的寫法,從而達到學以致用。

4、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需要。

三、說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瞭解懷丙是怎樣打撈鐵牛的。

2、教學難點:⑴感知人物的個性特點;⑵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啟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

四、說教法與學法

1、以情激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匯入新課時,我先向同學們介紹古代著名科學家張衡發明地動儀的故事,由他聯絡到懷丙,從而激起同學對懷丙的興趣。

2、把讀的訓練放在首位,在讀中教給方法。

本課教學中,讀書貫穿教學活動的始終,並根據不同的訓練目的設計了包括自讀、默讀、指名讀、齊讀等不同形式的讀法,通過讀來感知課文、理解課文。

3、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主體潛能意識,讓學生積極地參加教學活動。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自學,質疑問難,合作探究、交流,創造民主寬鬆的課堂氛圍。

4、文道統一原則;在學習課文時,並及時地教學生要愛科學、學科學。

五、說教學流程

㈠創設情景,激情匯入

介紹古代科學家張衡發明地動儀之事,由他聯絡懷丙,激發學生了解懷丙的興趣,從而調動他們閱讀課文的積極性。

㈡齊讀課題,質疑課題。質疑課題,讓學生的大腦迅速動起來,思考與課題相關的問題,這也正是課文所要了解的相關內容,學生在讀完課題後能更有目的去讀課文內容。

1、誰去撈鐵牛?

2、究竟為什麼要去撈鐵牛?

3、他是怎樣撈鐵牛,撈到了嗎?

㈢帶著以上疑問讓學生初讀課文,整知感知課文內容,同時還要掌握文章的字詞。

1、初讀課文,不會讀的字看課文後字表上的讀音,或查字典。

2、遇到讀不懂的地方,先要認真想一想,想不好的可以問老師或同學。

3、回答閱讀課題時質疑的前兩個問題。

㈣精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第3、4、5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要深入理解和尚所做的每項準備工作,讓學生自由讀,個別讀、齊讀,進一步理解領悟作者按準備工作的先後順序寫的,體會作者的言之有序,並設計了以下問題:

1、懷丙為了撈鐵牛,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2、打撈鐵牛的工作分為幾步做的?

3、再看看懷丙又有哪些出色的表現?

4、和尚把鐵牛送了回來,是因為他在哪個字上動了腦筋?

5、從和尚的所作所為中,讓學生思考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你從中得到什麼樣的啟示?

㈤練說話,促進能力轉化。1、學了第3段後,讓學生進行說話訓練。請同學們就做過的某一件事說幾句話,可以用上課文中的這一組表示時間先後順序的詞,這樣既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鍛鍊,又強化了知識的記憶。2、學習全文後,讓學生說說最喜歡的科學家的一兩個事例。

㈥課後讓學生思考並去實驗:你有沒有比和尚更好的方法把鐵牛撈上來?第二天給老師彙報。

六、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設計清新明快,看了使人一目瞭然,我的板書設計是這樣的。

撈鐵牛

1、時間:宋朝

2、人物:懷丙

3、原因:被水沖走

4、準備:備船裝沙,拴船搽架,拴牛連架

5、打撈。

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寫故事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