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精品】說課稿模板7篇

說課稿 閱讀(2.41W)

作為一名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品】說課稿模板7篇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簡析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二年級下冊第5組課文中的一篇。本組課文是圍繞自然現象,自然景觀來編排的,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畫卷,大自然更是一部永遠也讀不完的書,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學生既能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積累豐富的語言,還可以汲取自然界科學知識的瓊漿,開闊視野,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趣,教時,要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理解內容。

本組共四篇課文,其中《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和《最大的"書"》是兩篇介紹自然常識,拓寬學生視野的課文,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以詩歌的形式用假設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四種天然的指南針:太陽、北極星、大樹、積雪,這一切對於國小生來講是多麼有趣。豐富的知識,秀麗的小詩,把我們帶入大自然那美妙的境界。

因此,我把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定為:

知識與能力:學習課文,知道課文中天然的指南針具體指什麼,掌握一些辨別方向的方法;積累語言,仿寫詩歌。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計論背誦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趣,留心周圍事物,發現科學知識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二年級學生生活經驗膚淺,方位感弱,根據本組課文的教學要求,我把"運用多種方式讓學生掌握一些辨別方向的方法,體會大自然的奧祕和情趣"作為教學重點。難點是"在情感的世界裡讓孩子深深感到:要留心周圍事物,發現科學知識,做生活的有心人。創編詩歌。"

二、教法、學法

教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資訊接受者,而是主動的,人腦並不是被動地學習和記錄資訊,而是主動地構建對資訊的解釋。該理論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和情境性。因此,本課採用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點撥為主的教法,藉助多媒體手段,多方位、多視角地讓學生去認知、去朗讀,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和知識點,積累語言,拓寬視野。

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新課標還告訴我們,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因此,我設計的學法是讀中感悟,自主實踐,這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具體操作步驟為讀中感悟,突破難點;創設情境,實踐運用;拓展延伸,創編詩歌。

三、教學環節及設計意圖

(一)複習匯入

從已知入手,搭建新舊知識的橋樑,把學生引到新的求知環境保護之中。

(二)細讀課文,突破難點

這個環節,分成幾步:①教師引領,滲透學法;②學生自學,運用學法;③朗讀感悟,積累語言;④創設情境,實踐運用。

1、教師引領,滲透學法

太陽就是天然的指南針,它是怎樣告訴我們方向的呢?在學生髮現太陽怎樣指明方向後,再利用課件進一步明確方向,給學生直觀的印象。

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早上太陽在哪兒呢?傍晚呢?誰能說說太陽的生活規律?並歸納成兩個詞--日出東方,夕陽西下。

再來背一背一年級時學過的利用太陽辨別方向的詩《東西南北》,聯絡舊知,積累語言。

知道了太陽的生活規律,晴天人們就不會迷路了,誰想讀讀這一小節。進行朗讀練習。

然後小結,同時課件出示表格,引領學生學會填寫表格,為下面的自學奠定基礎。

2、學生自學,運用學法

學生獨立朗讀課文後,和學習夥伴合作填寫表格,然後全班交流,在交流過程中,結合課件、板畫,著重理解怎樣利用大樹和溝渠道里的積雪辨別方向,同時理解"稠"和"稀"的意思,用溝渠裡的積雪辨別向尤其是一個難點,若不細讀課文,詳加分析,老師也一時難以理解。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想到了簡筆畫,給學生直觀形象,學生就能比較容易地理解在溝渠裡的積雪,北面化得快,南面化得慢這一現象,再進一步拓展,如果是山坡上的積雪,又會是哪一面化得快呢?同樣結合板畫進行辨析,讓學生明白山坡上的積雪和溝渠裡的積雪情況正好相反。

3、朗讀感悟,積累語言

語文素養之一就是讓學生有豐富的語言積累,感情朗讀,背誦課文都是本課的教學目標。

4、創設情境,實踐運用

創設小朋友去郊遊迷路了,需要有人幫助指點方向的情境,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

設計意圖:本環節把聽、說、讀、寫融合在一起,如同一首交響樂,讓學生沉浸在其中朗讀體會、思考討論、表達運用,使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得到實實在在的提高。

(三)延伸拓展,創編詩歌

1、先讓學生說說大自然中還有哪些天然的指南針,再利用學生收集到的資料創編詩歌。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要讓學生欣賞美、感悟美、創造美,學生是天生的詩人,他們受到美的啟發,積累了豐富的語言,詩歌就會從他們的心裡流出來。

四、板書設計

本課板書主要有兩個內容:一是文字,二是板畫。文字寫的是文字的主題思想,是本課的重點,板畫是溝渠和山坡的積雪,是學生理解的難點,這樣的板書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

五、設計理念

(一)快快樂樂學語文

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學語文更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對於低年級的兒童來說,良好的學習興趣和端正的學習態度的養成比認了幾個字,背了幾篇課文更重要,因此,我根據兒童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做了以下幾點:

1、創設情境,寓學於樂。心理學認為,愉悅的教學情境有利於智力活動,在教學中創設生動愉悅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心情舒暢,精神飽滿,興趣十足,因此,我創設了"幫迷路的孩子找方向"這一情境,讓學生去演一演,既鞏固了本堂課所學的知識,又訓練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2、降低難度,會學樂學。大家都知道最近發展區理論,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在學習課文環節中的表格填空、口語交際,拓展環節中的創編詩歌,我都作了適當的示範,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接受,使學生學會學習,樂於學習。

3、多向互動,感染快樂

教學要面向全體,一堂好課應該讓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夥伴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在課堂上1+1往往會大於2,學生在小組學習、交流討論中,學會了合作,學會了學習,學會了欣賞,形成了一個快樂的學習整體。

4、激勵讚賞,體驗快樂

教育在於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需要讚賞的語言,激勵的目光,學生受到肯定,心裡充滿了自信,就會學得更好、更快樂。

二)紮紮實實求發展

語文姓語,工具性、人文性是語文的本質,如果離開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和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思想情感的感悟,那就不成其為語文了,於是,我努力去做幾下幾點:

1、朗讀感悟,積累語言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詩歌教學更應強調多讀少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本詩是寫自然科學常識的詩歌,雖然沒有強烈的情感,但語言清新秀麗,富有情趣,我就安排了各種形式的朗讀:邊讀邊思考,邊讀邊填寫表格,練讀喜歡的一小節,朗讀展示,師生合作讀,一分鐘背誦積累等。通過反覆朗讀,學生既理解了課文,又積累了語言,培養了語感。

2、自主實踐,發展能力

(1)滲透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在教學中應教給學生求知的方法,培養獨立閱讀能力,因此,上課時我先引導學生學習第2小節,滲透用表格學習課文的方法,再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完成表格,讓學生在讀中嘗試著自己去理解課文內容,去感悟課文告訴我們的知識,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

(2)根據教材特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語文教學一般都注重情感性、人文性,容易忽視思維性,根據教材的特點,我在課堂上增強了學生思維的密度,結合課件、板畫,讓學生在腦子裡構建起空間方位框架,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還有上面提到的表格,實際上又是對學生概括能力的一個有效的訓練。

(3)提供實踐平臺,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新課程的語文教學要落實到讀和寫上,要重視寫話能力訓練,挖掘訓練點,讓孩子多練筆,為三年級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教材是珍貴的學習資源,寫話的紐帶,本課是仿寫詩歌非常好的體例,於是,我課前佈置學生收集天然指南針的資料,課堂上讓學生先說後寫,在充分說的基礎上寫。還有為鞏固課文內容的理解而設計的,口語交際,這些都使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得到了發展。

說課稿 篇2

一、教學內容的分析和教材定位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中學生對於函式單調性的學習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國中學習了一次函式、二次函式、反比例函式圖象的基礎上對增減性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第二階段是在高一進一步學習函式單調性的嚴格定義,從數和形兩個方面理解單調性的概念;第三階段則是在高二利用導數為工具研究函式的單調性.高一單調性的學習,既是國中學習的延續和深化,又為高二的學習奠定基礎.

(2) 函式的單調性是學生學習函式概念後學習的第一個函式性質,也是第一個用數學符號語言來刻畫的概念.函式的單調性與函式的奇偶性、週期性一樣,都是研究自變數變化時,函式值的變化規律;學生對於這些概念的認識,都經歷了直觀感受、文字描述和嚴格定義三個階段,即都從圖象觀察,以函式解析式為依據,經歷用符號語言刻畫圖形語言,用定量分析解釋定性結果的過程.因此,函式單調性的學習為進一步學習函式的其它性質提供了方法依據.

(3)函式的單調性是學習不等式、極限、導數等其它數學知識的重要基礎,是解決數學問題的常用工具,也是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和滲透數形結合思想的重要素材.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對於函式的單調性,學生的認知困難主要在兩個方面:

首先,要求用準確的數學符號語言去刻畫圖象的上升與下降,把對單調性直觀感性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這種由形到數的翻譯,從直觀到抽象的轉變對高一的學生來說比較困難.

其次,單調性的證明是學生在函式學習中首次接觸到的代數論證內容,而學生在代數方面的推理論證能力是比較薄弱的.

根據以上的分析和教學大綱對單調性的教學要求,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函式單調性的概念,判斷、證明函式的單調性;難點是引導學生歸納並抽象出函式單調性的定義以及根據定義證明函式的單調性.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從形與數兩方面理解函式單調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利用函式圖象和單調性定義判斷、證明函式單調性的方法.

2.通過對函式單調性定義的探究,滲透數形結合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觀察、歸納、抽象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對函式單調性的證明,提高學生的推理論證能力.

3.通過知識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嚴謹論證的良好思維習慣;讓學生經歷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學方法

本節課是函式單調性的起始課,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主要採取教師啟發講授,學生探究學習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提供的線索,安排適當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展示相應的數學思維過程,使學生有機會經歷數學概念抽象的各個階段,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開展思維活動,深入探究,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最終形成概念,獲得方法,培養能力.

2.教學手段

教學中使用了多媒體投影和計算機來輔助教學.目的是充分發揮其快捷、生動、形象的特點,為學生提供直觀感性的材料,有助於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教師畫幾個增減和波動的圖象.

2.讓學生大體根據自己的身高隨年齡的增長列一表格,然後畫一簡圖。提出問題

圖象的變化趨勢,怎樣用數學符號表示和不等式表示。

(二)歸納探索,形成概念

1.藉助圖象,直觀感知

本環節的教學主要是從學生的已有認知出發,即從學生熟悉的常見函式的圖象和事例直觀感知函式的單調性,完成對函式單調性定義的第一次認識.

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我主要設計了兩個問題:

問題1:分別作出函式的圖象,並且觀察自變數變化時,函式值有什麼變化規律?

在學生畫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圖象,獲得資訊:第一個圖象從左向右逐漸上升,y隨x的.增大而增大;第二個圖象從左向右逐漸下降,y隨x的增大而減小.然後讓學生明確,對於自變數變化時,函式值具有這兩種變化規律的函式,我們分別稱為增函式和減函式.

而後兩個函式圖象的上升與下降要分段說明,通過例項明確函式的單調性是對定義域內某個區間而言的,是函式的區域性性質.

對於概念教學,若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概念的相關屬性,則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概念,因此我設計了問題2.

問題2:能否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什麼是增函式、減函式?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增函式的定義:

如果函式在某個區間上的圖象從左向右逐漸上升,或者如果函式在某個區間上隨自變數x的增大,y也越來越大,我們說函式在該區間上為增函式.

然後讓學生類比描述減函式的定義.至此,學生對函式單調性就有了一個直觀、描述性的認識.

2.探究規律,理性認識

在此環節中,我設計了兩個問題,通過對兩個問題的研究、交流、討論,將函式的單調性研究從研究函式圖象過渡到研究函式的解析式,使學生對單調性的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使學生完成對概念的第二次認識.

問題1:右圖是函式的圖象,能說出這個函式分別在哪個區間為增函式和減函式嗎?

對於問題1,學生的困難是難以確定分界點的確切位置.通過討論,使學生感受到用函式圖象判斷函式單調性雖然比較直觀,但有時不夠精確,需要結合解析式進行嚴密化、精確化的研究,使學生體會到用數量大小關係嚴格表述函式單調性的必要性,從而將函式的單調性研究從研究函式圖象過渡到研究函式的解析式.

問題2:如何從解析式的角度說明在上為增函式?

在前邊的鋪墊下,問題2是形成單調性概念的關鍵.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先分組探究,然後全班交流,相互補充,並及時對學生的發言進行反饋,評價,對普遍出現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在辨析中達成共識.

對於問題2,學生錯誤的回答主要有兩種:

(1)在給定區間內取兩個數,例如1和2,因為,所以在上為增函式.

(2)仿(1),取很多組驗證均滿足,所以在上為增函式.

對於這兩種錯誤,我鼓勵學生分別用圖形語言和文字語言進行辨析.引導學生明確問題的根源是兩個自變數不可能被窮舉.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給定的區間內任意取兩個自變數,然後求差比較函式值的大小,從而得到正確的回答:

任意取,有,即,所以在為增函式.

這種回答既揭示了單調性的本質,也讓學生領悟到兩點:(1)兩自變數的取值具有任意性;(2)求差比較它們函式值的大小.事實上,這種回答也給出了證明單調性的方法,為後續用定義證明其他函式的單調性做好鋪墊,降低難度.至此,學生對函式單調性有了理性的認識.

3.抽象思維,形成概念

本環節在前面研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抽象出函式單調性的定義,使學生經歷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過程,完成對概念的第三次認識.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用嚴格的數學符號語言歸納、抽象增函式的定義,並讓學生類比得到減函式的定義.然後我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中有關單調性的概念,對定義中關鍵的地方進行強

(三)掌握證法,適當延展

本階段的教學主要是通過對例題和練習的思考交流、分析講解以及反思小結,使學生初步掌握根據單調性定義證明函式單調性的方法,同時引導學生探究定義的等價形式,對證明方法做適當延展.

例 證明函式在上是增函式.

在引入導數後,用定義證明單調性的作用已經有所降低,我選擇一個較難的例子,主要是考慮讓學生對證明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

證明過程的教學分為三個環節:難點突破、詳細板書、歸納步驟.

1.難點突破

對於函式單調性的證明,由於前邊有對函式在上為增函式的研究作鋪墊, 大部分學生能完成取值和求差兩個步驟:

證明:任取,

因此學生的難點主要是兩個函式值求差後的變形方向以及變形的程度.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部分學生不知道如何變形,不敢動筆;另一方面部分學生在變形不徹底,理由不充分的情形下就下結論.

針對這兩方面的問題,教學中,我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回顧函式在上為增函式的說明過程,明確變形的主要思路是因式分解.然後我引導學生從已有的認知出發,考慮分組分解法,即把形式相同的項分在一起,變形後容易找到公因式,提取後即可考慮判斷符號.

2.詳細板書

在上面分析的基礎上,我對證明過程進行規範、完整的板書,引導學生注意證明過程的規範性和嚴謹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歸納步驟

在板書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歸納利用定義證明函式單調性的方法和步驟(設元,求差,變形,斷號,定論).通過對證明過程的分析,使學生明確每一步的必要性和目的,特別是第三步,讓學生明確變形的方法以及變形的程度,幫助學生掌握方法,提高學生的推理論證能力.

為了鞏固用定義證明函式單調性的方法,強化解題步驟,形成並提高解題能力,設計適當課堂練習。

(四)歸納小結,提高認識

本階段通過學習小結進行課堂教學的反饋,組織和指導學生歸納知識、技能、方法的一般規律,深化對數學思想方法的認識,為後續學習打好基礎.

1.學習小結

在知識層面上,引導學生回顧函式單調性定義的探究過程,使學生對單調性概念的發生與發展過程有清晰的認識,體會到數學概念形成的主要三個階段:直觀感受、文字描述和嚴格定義.

在方法層面上,首先引導學生回顧判斷,證明函式單調性的方法和步驟;然後引導學生回顧知識探究過程中用到的思想方法和思維方法,如數形結合,等價轉化,類比等,重點強呼叫符號語言來刻畫圖形語言,用定量分析來解釋定性結果;同時對學習過程作必要的反思,為後續的學習做好鋪墊.

2.佈置作業

在佈置書面作業的同時,為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設計了探究作業供學有餘力的同學課後完成.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墨梅》是一首題畫詩,是詩人為自己所畫的墨梅而題寫的。全詩表達了詩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堅貞純潔的品格。

二、說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並默寫課文

3、瞭解詩歌的大意,感悟詩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懷,領悟本課借物言志的表達方法。

三、教學重點、難點: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本首詩,感悟詩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懷,領悟本課借物言志的表達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同學們,你們讀了那麼多的書,老師考你們幾個課外知識怎麼樣?1、“歲寒三友”是哪“三友”?2、你能背出有關“歲寒三友”的詩句嗎?(指生背)今天,咱們一起來學習、欣賞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讀課題

二、讀詩

1、開啟課本,自由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檢查讀。

2、古人寫詩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標準的七言絕句。這首詩寫出來,不僅要讀,還要吟唱,七言絕句的節奏一般是××/××/×××/

請同學們試著有節奏地來讀這首詩,讀出詩的韻味。自由練習,再指讀,齊讀。

三、解詩

下面,老師給同學們一段時間,結合書上註釋,自學這首詩。看自己能讀懂多少,把讀懂的內容用鉛筆寫在書上,把自己讀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學。

2、小組內交流,並討論不懂的問題。

3、全班交流:

A、①結合註釋能理解的重點詞有:淡墨、痕、清氣、乾坤

②交流每句詩的意思。師小結:這是一首題畫詩,是作者採用淡墨手法畫的一株盛開的梅花。

③把這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④帶著對這首詩的理解自由讀讀這首詩。

B、師引導: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小進,大疑則大進。讀了這麼多,沒有什麼讀不懂的地方嗎?

可能提出的問題:

①作者為什麼要畫“墨梅”,而不畫鮮豔的梅花?

②這是一幅畫,詩中為什麼說是“只留清氣滿乾坤”?

③為什麼說“不要人誇好顏色”

師小結:這些問題提得好,可見同學們讀詩時動了腦筋,有“大疑”必有“大進”,這就是會讀書。當然,同學們不用著急,通過下面的學習,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四、品詩

1、品“淡墨”

①同學們,誰見過盛開的梅花?老師拍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賞?(課件:幾幅盛開的梅花照片)照片中的梅花什麼樣子?你能用上一、兩個詞描述一下嗎?

②王冕筆下的梅花從外表上看給了你什麼樣的印象?默讀前兩句詩,思考一下。

生說:淡墨;痕跡一般淺;顏色不夠驕人……

③師點課件,出示《墨梅圖》。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圖》,仔細觀察一下,這淡淡的墨梅又給了你怎樣的感覺?

生說:素潔、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氣……

④指導朗讀:你們說的老師深有同感。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指讀。

指點:“淡墨痕”淡雅的,要讀得輕一點。

2、品“清氣”

過渡:同學們,這梅花如此淺淡,貌不驚人,從沒引起過別人的注意,從沒受到過別人的誇讚,但它卻在洗硯池邊不畏嚴寒地怒放著,呈現出勃勃生機。

①老師這兒有一個問題不懂,“墨梅”這樣做心裡是怎樣想的?揣摩一下,誰來幫一幫老師?

現在明白“不要人誇好顏色”了嗎?指生說。

②正如詩中所說(課件出示詩句):“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謝謝同學們,在你們的幫助下,老師讀懂了“墨梅”。

師引讀:這真是一株清香、迷人的梅花啊!女生讀

這真是一株灑脫、淡定的梅花啊!男生讀

這更是一株自信、不俗的梅花!齊聲讀

3、品讀

過渡:(對照板書)這梅花是痕跡一般的淡墨色,但卻素潔高雅,而又清香怡人。可這是一幅畫呀,“詩中為什麼說是‘只留清氣滿乾坤’”?誰已經明白你們提出的問題了?生回答。

①請同學們把這首詩完整地讀一讀,讓墨梅的形象走進你的心中吧。生自讀。

②把書扣在桌上,閉上眼睛,讓你的思維跨越時空,讓你的想像飛起來,飛到元代王冕家的小院子裡(老師的語氣要飽含深情,有一種靜謐之感)。(配樂)

師引讀:淡墨色的梅花開了,多麼淡雅,多麼高潔啊!指一生讀。 淡淡的清香瀰漫在小院子裡,充滿了天地間,也飄到了我們的教室裡,讓我們靜心聞一聞吧。指一生讀。

五、品詩人

過渡:看得出同學們都陶醉於這梅香中了。回憶一下前面學過的《竹石》、《石灰吟》,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什麼?《墨梅》與這兩首詩對照一下,有什麼相同之處?(板書:借物喻人,借物言志)

1、師:能提到“借物喻人,借物言志”,老師相信你們對這首詩的思想內涵已有所感悟了。如果能再瞭解一下作者的情況,你們的感悟會更深!課件出示:王冕資料。指生讀

師: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傾注筆端,揮毫潑墨,暈染出一幅幅驚世之作。至此,墨梅與作者之間的聯絡你讀懂了嗎?(借梅自喻,借物言志,表達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品格)

2、師小結:對呀!王冕曾說:畫梅須具梅骨氣,人與梅花一樣清。作者已與墨梅融為一體,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

3、現在讓我們回到課始提到的問題:

指名提出問題的同學:你明白作者為什麼畫“墨梅”了嗎?生回答。

師評:你們真正讀懂了《墨梅》,讀懂了王冕,老師很高興。

4、昇華讀:同學們,看著這幅墨梅圖,你有什麼心裡話想對墨梅、對王冕說嗎?

指生說,該生接著讀出自己的情感。

師:同學們,讓我們把千般喜歡、萬般敬佩化成一首詩,表達出對墨梅對王冕的由衷讚美吧!

齊誦《墨梅》!

六、作業:蒐集有關“歲寒三友”的詩句,辦一期以“歲寒三友”為主題的小報。

五、說板書設計:

墨梅

墨梅———借物喻人———王冕

淡墨———借物言志———不與世俗

清氣 同流合汙

說課稿 篇4

大家好!我是七克臺中學的李粉紅,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課:

一、把握大綱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國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均與建築園林、名勝古蹟有關,旨在使學生通過學習這些展示人民大眾創造性智慧,包涵著豐富文化內涵的課文,掌握說明文和小品文的相關知識,開闊眼界,提高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激發他們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 《橋之美》為自讀課文,位於講讀課文《中國石拱橋》之後。兩篇課文同是寫橋,但《中國石拱橋》的作者茅以升是橋樑專家,而《橋之美》的作者吳冠中是畫家。他們分別從科學的角度和藝術的角度來寫橋。《中國石拱橋》已使學生初步瞭解了橋的歷史、形式、結構等知識,本文則重在引導他們以新的審美視角來品味欣賞文中的橋之美。

(二)教材內容的理解

《橋之美》是一篇美學小品,語言具有強烈的畫面感與抒情般的感染力。吳冠中先生將橋置於一個個構圖框中,發掘出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不同美學效果,給人一種新的審美視角。

課文由橋的詩境美引出橋在繪畫上的形式美,肯定強調了橋之美美在構圖,美在它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美學作用。接著以詩意的語言具體描繪了不同的橋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諧優美地融合的幾幅畫面。得出結論:“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絡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

(三)學生情況的分析

當今的國中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個性鮮明,但是,大量的資訊使他們在接收時大塊朵頤多過細品慢賞,常常忽視周圍事物的美,對傳統文化的體會也不深。

教學時要結合教材,引導學生用新的審美視角去發掘美、品味美,開闊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學目標的設定

1、知識與能力: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橋之

“美”美在哪裡,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感悟,探究討論的方式,學習說明文的文體特徵,品味課文優美的語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橋之美》,讓學生充分受到美的薰陶,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賞,用“美”的心靈去感受,最終成為一個有品位的人。

(五)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根據上述的分析,我確定本文的教學重點是:1、理解橋美在何處,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2、揣摩文中富有個性色彩的句子。培養語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學的難點是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說明方法,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六)教學課時的安排:一課時

說明:本文是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為自讀篇目。

二、促進發展說教法

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真正地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品味感悟,主動獲取知識,教師的任務是創造與課文相適應的課堂氛圍,並相機給與指導和啟發。因此我確定教學方法如下:

1、朗讀法。本文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通過反覆朗讀,展開想像,進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體會,反覆揣摩,和作者產生共鳴,接受美的薰陶。

2、討論法。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努力提高討論的質量,通過生生互動,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3、比較閱讀法。本文與《中國石拱橋》同樣寫橋,但表現手法不同,給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兩文比較,體會它們的相異之處,並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能有意識地去感知科普說明文與美學小品語言的區別。

四、優化組合說程式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追求師生良性互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備好課但不事先設定所謂的嚴格的教學步驟,而是把課堂教給學生,教師要因勢利導,藝術地駕馭課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學節奏,具體做法如下:

一、創設情景,激情匯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橋樑專家茅以升筆下《中國石拱橋》,感受了石拱橋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的特點。然而在畫家眼裡,橋的魅力又在哪裡呢?讓我們隨著畫家的手筆,,對“橋之美”進行一番新的審視與追尋吧!首先,先欣賞一組橋的照片,ppt顯示。

誰能說一說看完圖片的感受?(學生有可能回答:美)

二、整體感知,朗讀感悟

1、結合大屏上顯示的字詞解釋,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並思考:

(1)在作者看來,“橋”美在何處?請畫出揭示“橋之美”的文句。

(2)你對此有何感想,從中得到了什麼啟發?

2、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力求人人發言,個個參與,然後以小組組長為本組代言人,進行全班交流。適時指導朗讀。

明確:(1)明確答案,適時指導朗讀。課文揭示“橋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幾句:“‘小橋流水人家’,固然具詩境之美,其實更偏於繪畫的形式美”“我之愛橋,並非著重於將橋作為大件工藝品來欣賞,也並非著眼於自李春的趙州橋以來的橋樑的發展,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矛盾的發展促成戲劇的高潮,形象的重疊和交錯構成豐富的畫面,橋往往擔任了聯絡形象的重疊及交錯的角色”“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絡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這些文句揭示了“橋之美”的含義。

(2)學生從中得到的啟發是多方面的。有的領悟到:橋樑除了具有實用功能外,還具有審美功能。有的領悟到生活周圍本身就有飽含畫意的景緻,只是自己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有的同學領悟到:文中講究對比、變化、和諧等,不光適用於發現、欣賞、品味“橋之美”,

還可以把它們作為通用的原則對某一處自然風景及室內佈置進行一番美的品評。有的領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與周圍環境和諧交融才是美的極致?

(3)重點引導學生回答出本文的中心句,ppt顯示:是橋在不同環境中,起著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

三、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說明順序

1、學生默讀課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清說明順序。

(1)教師提示:可以先逐段概括內容要點,再把內容相近的段併成部分,把全文劃分為相對獨立的若干部分,歸納出每部分的大意,將這些大意依次銜接起來,就形成了全文的思路,也就得出了全文的說明順序。

(2)學生劃分文章的結構層次,概括段意,理清行文思路。

(3)同桌之間交流看法。

(4)教師選三位同學發表自己的意見。

明確:畫家眼中的橋的特殊美感,概括地說,是橋在不同環境中,起著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

為了能讓普通讀者理解和接受這個觀念,文章從大家熟知的“小橋流水人家”這句詩入手,首先擺出一個看法:它“固然具有詩境之美,其實更具有繪畫的形式美”。接著以粗筆勾勒、大塊塗抹的方式迅速將小橋、流水、人家提煉成構圖所需要的塊、線、面,並把它們搭配、組合起來,構成畫面,強調橋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後又大而言之,指出橋在江南水鄉和水上城市威尼斯同樣在構成當地特色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石壕吏》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杜甫詩三首》的第三首。第一課時已學過了前兩首,學生對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風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學習這篇《石壕吏》應該有了一定的基礎。

《石壕吏》語言凝鍊、質樸,內容比較集中,主要記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牆逃走,老婦出門應對。用大量篇幅記敘了老婦的致詞,從中體現戰亂給老婦一家帶來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請求從軍服役的經過。第二天天明,作者獨與老翁別暗示了老婦已被抓走。全篇以老婦的致詞為主,兼有動作描寫,再加上對偶句的運用,使文章愈加生動。

二、說目標及重難點:

結合這個單元文言文教學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思想、寫作上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這節課的目標確定為:

1.通過朗讀,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作者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培養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

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的內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初步嘗試鑑賞詩歌,體會藏問於答的寫法。

三、說教法:

1.朗讀法:用“字不離句,句不離篇”的辦法反覆誦讀、以讀帶講、以讀促講,因為抓住了“讀”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要領。範讀,生讀,互評,小組展示讀,二部輪讀,齊讀等方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為進一步的分析鑑賞作準備。

2.激趣法: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選擇多種學生感興趣的因素:猜對聯、當導演編導課本劇、情景對話等,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同時加深學生對作者的認識和對作品的理解。

3.合作探究法:在探究過程中,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採用了自主、合作的方法,體現在兩方面:(1)自主。學生在課下自主預習,自己根據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節,體會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傾向,編排劇本,教師只作適當點撥。(2)合作。對於一些疑難問題讓學生來合作討論解決,集思廣益,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合作能力,體會集體的力量,合作的快樂。例如:官吏只出現了兩次,卻以《石壕吏》命題,原因何在?為什麼隱去官吏的蠻橫凶惡?如何理解作者的沉默?

四、說設計:

(一)匯入新課:

1.激趣匯入:展示對聯: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瘡痍,詩中聖哲。問“今天咱們要接觸的名人就在這兩幅對聯裡猜他是誰”?(設計意圖:引用朱德、郭沫若的對聯認識杜甫,可以調動學生興趣,加深對杜甫的認識,烘托課堂氣氛。)

檢查背誦上節課學的《春望》——(溫故知新)。“今天我們來學習與《春望》同一時期的一首長篇古體敘事詩《石壕吏》”。(板書課題)

2.簡介背景:安史之亂時期的杜甫,對現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先後寫出了《悲陳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別”等傳世名作。(設計意圖:介紹寫作背景,為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降低難度,鋪平道路)

(二)朗讀詩歌

步驟:聽朗讀錄音——自主朗讀——小組朗讀——展示朗讀(齊讀,分角色讀,二部輪讀等)(設計意圖:通過多種朗讀形式,將學生帶到故事情境之中,在朗朗書聲中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為進一步的分析鑑賞作準備。)

(三)複述故事

課文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請嘗試用第一人稱進行復述。在此基礎上,理清這首敘事詩脈絡。

明確:本文主體部分是老婦人的“致詞”,詩的前四句是“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最後四句是這件事的'尾聲,暗示老婦已被差役抓走。

(設計意圖:在故事複述中走進文字,與文字進行交流。既鍛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又能引導學生更好地理清文章的內容及寫作脈絡。)

(四)解讀詩歌

假如你是導演,如果把這首詩改編成一齣戲,你會安排幾個場景?說說你的思路。

(設計意圖:立體化再現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深層次走進文字,抓住文章的寫作重點,且力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聽婦之苦

齊讀“聽婦致詞”一環節,思考:這一部分寫了老婦人哪幾方面的苦?

明確:喪子之苦;困窘之苦;應徵之苦。

2.觀吏之怒

(1)在表現差役時,你認為哪幾個詞最富表現力?

明確:捉、呼、怒;夜、夜久

(2)有人說:《石壕吏》中老婦的“致詞”全都是差役步步緊逼出來的。你同意這個說法嗎?為什麼?(引導學生體會藏問於答的寫法)

小組研討交流,之後完成填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

老嫗: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嫗:室中更無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嫗:惟有乳下孫。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嫗: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嫗: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設計意圖:走進文字,在梳理文章層次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深挖文字內容,體會人物性格;通過情景對話的方式領會文章藏問於答的寫法,體會作者“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語言特色;突破教學難點。)

3.察作者之情

從這首詩中,你讀出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詩人為什麼不站出來?你如何理解作者的沉默?

明確:矛盾,國事危急需添兵,然而丁壯殆盡,兵員枯竭,全詩即在這矛盾中展開了歷史畫卷;憂國憂民。

補充: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新婚別》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新婚別》

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垂老別》

(設計意圖:與作者對話,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體會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進退兩難的矛盾心情;突破文章的教學重點。)

(五)問讀詩歌

學習了《石壕吏》,你還有哪些疑問?提出來,大家一起研討。

(設計意圖:學貴有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至關重要;在問讀中再次走進文字,查漏補缺,深化理解,做到: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六)改寫詩歌

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提示]石壕吏和老婦人是詩中的主要人物,要善於運用想象來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還要補充一些事實上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故事情節。

討論交流:對環境具體描寫

對人物細緻刻畫(參照插圖)

豐富故事情節

(設計意圖:通過改寫豐富文章的故事情節,練習取捨和組織材料;同時有效利用文章的插圖資源,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體現學生對文字個性化的解讀和表達。)

(七)推薦閱讀

課外閱讀杜甫“三吏”“三別”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吏:《新安吏》《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 《無家別》

(設計意圖:喚起學生的閱讀期待,將語文學習延伸到課外,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文字的挖掘;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在課外閱讀中開拓視野,增長見識。)

(八)佈置作業

背誦並默寫《石壕吏》

(設計意圖:強化基礎,關注並規範書寫;在背誦默寫過程中完成對文字的進一步理解,做到準確無誤。)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國小語文四年級第十單元《路》中的《絲綢之路》一課。本單元以“路”為主題組合單元,從道路、商路、求學路、人生路等幾個角度選編課文,並通過“語文天地”中的“暢所欲言”把對路的認識擴充套件到更廣闊的領域。

絲綢之路是一條橫貫亞洲,以絲綢貿易為主的古代商路。這條道路以我國當時的首都長安為起點,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東海岸,輾轉到達羅馬各地。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獻出了畢生的精力才開闢了絲綢之路。“它”成為促進歐亞和人類文明的紐帶。在今天我們要教育學生深切體會張騫的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愛國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2、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教材的編寫意圖、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特做以下設計:

(1)利用網路教學使學生讀懂課文內容,瞭解絲綢之路的來歷,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2)運用“金鑰匙”介紹的方法默讀課文,複述課文。

(3)通過反覆讀文,體會過渡段的作用,並學習運用這一方法。

3、教學重點:

藉助“絲綢之路”專題網站,抓住關鍵詞句複述張騫開闢絲綢之路的經過。

體會過渡段的作用,並學習運用這一寫法。

4、教學難點:

體會過渡段的作用,學習運用這一寫法。

二、說學情

四年級學生已經養成了主動識字的習慣,會使用字典、詞典,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藉助學法提示,基本能獨立進行。能複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對周圍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內外閱讀,共同討論。並且具備了相應的電腦知識,會利用網路蒐集有用的資訊。

三、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在時間和空間上跨度都非常大,我在教學中採用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法,讓學生上網蒐集資訊,獨立鑽研、探究,通過小組合作整理資料,討論切磋,推選代表,全班交流的方法,弄清楚張騫出使西域的經過,體會張騫深深的愛國情懷。

四、說教學手段。

本節課利用網路資源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絲綢之路》涉及的地理和自然科學知識複雜,非常適宜網路教學。

五、教學過程

(一)確定學習目標,走進網路學習。

第一課時讓學生在理解字詞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初步瞭解了課文內容。並給予一定的時間瀏覽“絲綢之路”的專題網站,提出自己的學習問題。

第二課時,教師在事先整理學生的'學習問題的基礎上,出示有價值的研究內容。如:1、為什麼說張騫是古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2、課文的哪個自然段是過渡段?他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讓學生深入閱讀課文並依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以及興趣所在,對學習問題進行選擇,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誇美紐斯認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創造一種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接下來的時間就放手由學生去漫遊網路世界,藉助“絲綢之路”的專題網站來幫助自己的學習,引導學生進入“人機互動,自主學習”的環節。

(二)研讀課文,網路學習。

學生可通過操作,瞭解到絲綢之路的來歷、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漢代的中國文化與歐洲各國文化的交流,以及本課的學法指導。教師給予學生合作學習的明確要求:

(1)四人為一個學習小組,小組成員共同完成一項內容的調查研究。

(2)圍繞所研究的內容,共同上網站查詢有關資料,相互交流,集體討論,形成共識。

(3)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與組合,合作完成學習成果的書面資料。結合書面資料小組內進行學習成果的交流,並每組推舉一個代表進行全班交流,其他小組成員補充。

如此,學生完全是學習的主導者,既可以通過人機互動學習課文,也可以與周圍同學互相討論,協作學習或向老師請求幫助。在教學網路中教師通過這套系統可以監控學生的學習過程,發現問題並對學生個別指導。

(三)彙報交流,暢所欲言。

通過學生自學前兩個問題,已經弄清楚了張騫出使西域的經過和過渡段的作用,在此處彙報交流。對於學生來說“交流”是一個十分必要的環節,他們需要在討論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收穫與夥伴共享,需要在爭辯的過程中,不斷地補充自己的不足。針對同學們共同存在的問題,老師引導學生們提出問題,相互討論,這種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可以幫助發現問題的同學認清問題,找出原因,又提醒了其他暫時未發現問題的同學,如果碰到同樣的問題該怎樣解決,加深了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

在相互交流的基礎上,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學生在複述張騫開闢絲綢之路經過的彙報中,利用網站提供的複述方法,在討論重點句子及關鍵詞語的交流中,深切體會了張騫的愛國情懷,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四)課內自檢,語言積累。

1、首先,學生共同完成“新增過渡段的練習”。

2、其次,教師根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預設了A、B兩套自檢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取作答。此環節可幫助中、差學生查缺補漏,落實語文基礎知識,豐富語言的積累。

(五)總結學習,課外延伸。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今天同學們利用網路學習了張騫出使西域的經過,使我們又受到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我們怎能不被張騫那無私無畏、百折不撓的精神打動呢?

智慧的靈感讓學生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因此,在對課文已經完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反而產生更多值得研究的問題。從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又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走向更廣闊的學習天地。這就是真正得學習的內涵。教師抓住這個學生的興奮點,鼓勵學生說說自己還想了解些什麼,建議學生對專題網站進行內容上的補充,這既是一種學習成果的展示,又為以後學習的同學提供了更多的學習資源。形成學習的一種持續性,開拓學生學習的思路,更是打破“學習一定在課堂”的傳統觀念。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課外更豐富的世界,走進神 奇的網路空間去充實自己,去體味學習的快樂……

六、教學反思

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張騫出使西域的經過,體會張騫強烈的愛國熱情和理解過渡段承上啟下的作用,並學會找過渡段和新增過渡段。我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合作學習。每個人先到“絲綢之路”的專題網站搜尋自己有用的資訊。再讀課文,第五至第七自然段,畫出重點句子,再在組內交流關鍵詞語。每人先練習自己說,然後在小組內說,最後小組內推選代表在全班複述。這樣教學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使學生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大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本節課也存在著不足,學生上網速度獲取知識的能力還有待提高,語文教學與網路的整合還有許多內容值得我們去實踐、去探索。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語文教學與網路的整合中我剛剛邁出了一小步,我會繼續努力學習,深入鑽研。

謝謝各位老師!

說課稿 篇7

一、 說教材

本課是高中語文必修5第一單元(小說單元)第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力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讓學生掌握小說鑑賞的一般方法,併力圖與大學聯考接軌。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把握小說的主題和情節。而人物性格的刻畫往往直接揭示主題,情節的發展、矛盾的解決常常表現主題,環境描寫對主題一般起烘托強化的作用。基於此將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二、 說目標

1、瞭解故事大意,梳理主要故事情節。

2、分析主人公林沖的性格特點。

3、學習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重難點

教學重點:鑑賞人物形象,探究作品主題

教學難點:分析“風雪”這一景物描寫對情節、人物的作用。

四、說教法

於漪老師曾說:“如果一個老師有能力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及積極性的調動,本課我主要採用“誘思探究”教學’法。

五、說學法

全程貫穿探究性學習方式,分為“創設情境,整體感知”、 “合作探究,分析鑑賞”、“ 遷移運用,提高能力”三個層次。本課以自主探究為主,在文字的學習過程中,著眼於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教師在發動學生主動探究的同時,相機誘導,挖掘文字中的“探究點”,設定開放性的問題情境,讓關乎文章精要之點的問題推動學生閱讀、思考、合作與探究。以情激情,以誘達思,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給學生嘗試的機會,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寫作,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六、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整體感知。

(一)激趣匯入,進入情境。

學生對《水滸傳》中一百單八將較感興趣,因此我讓學生說一說都知道哪些人物及綽號是什麼,學生自由發言,從而引出豹子頭林沖,由此匯入課文。從而為“自主、合作、探究”做鋪墊。

(二)講述故事,激發共鳴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麼長的文章怎麼能讓學生在不佔用課堂時間的情況下主動積極地讀進去,況且只有當學生與文字親密接觸、產生共鳴後,才會激發起探求的慾望。我想起暑假期間《新水滸傳》熱播,課下了解到學生有不少看過的,所以我在講這課之前誘導他們,比較一下你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和林沖相關的劇情和教材中的相關情節有哪些不同,哪一種安排好,你們也當把導演進行點評設計。學生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已經對本文的故事情節進行了主動地探究,從而為下面的故事情節的梳理奠定基礎,另外更為重要的是這一環節為學生深入理解作品及產生頓悟提供前題,同時同學們的講述也可以激發其他學生的求知慾,為下面的合作探究營造氛圍,可謂一石三鳥!

(三)整體把握,理清情節

本環節要求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用小標題的形式完成對故事情節的梳理,旨在考查學生篩選資訊的能力,及精簡概括的能力。要內容的能力,也為下文分析人物形象作

二、合作探究,分析鑑賞。

(一)賞析人物,把握主旨。

在前面情節概括的基礎上,讓學生知道小說精彩的情節都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並且小說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塑造有血有肉的生動感人的人物形象,那麼你眼中的林沖是怎樣一個形象呢?

【課件投影】小組討論,回答下面問題:

1林沖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人們都稱他林教頭,上了梁山之後人都呼之“豹子頭”,這個綽號展示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

2、課文選段中林沖的性格與其綽號名副其實嗎?

3、你認為選段中林沖的性格可以用哪個字來概括,並說出理由。

通過三個由淺入深環環相扣的問題,引出對人物性格的感性認識,通過一系列追問,啟發、引誘學生探究,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又在解決中發現新問題。另外賞析林沖時可引入魯智深讓學生進行比較分析,效果能更好一些。

接下來教師繼續進行誘導:當年金聖嘆評論林沖,說道:“林沖自然是上上人物,寫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徹,都使人怕。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業來,然琢削元氣也不少。”如此能“忍”能“熬”的林教頭,怎麼也終於“忍”不住了呢?

【課件投影】請同學們再次回到文字,小組討論:

林沖從逆來順受的林教頭到奮起反抗的“豹子頭”,性格從“忍”到“狠”, 觸發點是什麼?“狠”表現在什麼地方?

通過這個問題的探究讓學生對人物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即人物性格的複雜性及變化,為下個問題的解決鋪平道路。

教師小結後【課件投影】請同學們再次回到文字,共同討論:

1、林沖由幻想安心服刑到奮起反抗,性格蛻變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你能用一個字概括嗎?

2、作者塑造林沖這個典型形象,對我們認識當時的社會有什麼意義?

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對人物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識,且知道任何小說人物塑造的終極目的是為了表現主題反映社會,從而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如何去鑑賞小說。

(二)精讀體味,重點賞析

教師誘導:《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為我們塑造了一個血肉豐滿的英雄形象,有人說,《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是《水滸傳》中寫得最好的一回。寫得好得益於人物的塑造,人物塑造得好得益於細節描寫

【課件投影】1、本文有哪些細節描寫?這些細節描寫有什麼作用?請在文字中劃出相關段落,獨立完成之後小組交流。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進行藝術鑑賞,讓學生了解古典小說中人物塑造的方法,並且讓學生在交流成果的過程中,認識規律,總結經驗,形成能力。

下面是難點環境描寫作用的突破:首先我認為學生對風雪在情節上的作用能最感興趣所以我以此為突破點進行引導,於是我問他們:好好的草料廳,為什麼塌了呢?林沖為什麼掇石將廟門掩上?學生對這樣的問題一定很感興趣,主動走入文字去探尋,再給出一個關於風雪在情節上的作用的簡圖,從而得出推動故事情節的作用,另外也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作品的藝術魅力。既然學生已經進入風雪這一氛圍,趁熱打鐵激發他們來探究對塑造人物的作用,我想問題會更好的解決。

教師小結:風雪對錶現人物的作用,及進一步拓展環境描寫的作用。

最後總結明確:塑造人物的手法包括細節描寫和環境烘托。

三、遷移運用,提高能力

【課件投影】寫一個你熟悉的人,要運用細節描寫或環境烘托的手法。

【設計意圖】本題旨在讓學生在探究文字的寫作技巧之後學會寫作,學習運用細節描寫和環境烘托來塑造人物,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讀寫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