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精品】說課稿模板六篇

說課稿 閱讀(7.62K)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品】說課稿模板六篇

說課稿 篇1

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將要說課的課題是《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首先,我對本節課的教材進行一些簡要的分析。

本課內容《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是蘇教版國標本國小數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在二年級已學習了從物體的前、後、左、右等不同位置觀察生活場景和一些簡單的物體,初步掌握了觀察物體的基本方法,這為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同時,本課內容也能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其它內容提供一些幫助。因此,本課的學習在空間與圖形領域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教材以學生每天生活的教室為背景,選擇圖書角為觀察物件,這樣圖書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也就顯得親切自然,選擇洗衣機、電冰箱、文具盒等常見的物品和正方體、長方體讓學生觀察,容易啟用學生的已有經驗,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三年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 以及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及新課標的要求,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 、使學生通過實際觀察、比較,初步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並體會站在不同位置觀察長方體或正方體形狀的物體,最多隻能同時看到三個面。

2 、使學生在觀察辨認、想象等活動中,發展數學思考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培養學生觀察物體的興趣,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學習的情感和態度。

根據課程標準與教材,結合學生的基礎,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重點是使學生能正確辨認從上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並體會站在不同位置觀察長方體或正方體形狀的物體,最多隻能同時看到三個面。難點是讓學生體會站在不同位置觀察長方體或正方體形狀的物體,最多隻能同時看到三個面。

教法和學法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因此,本節課我選取學生熟悉的汽車圖片、教室中的圖書櫃等,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比較、猜想和驗證、動手操作等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掌握知識和觀察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如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組織學生有順序、有重點地觀察、安排學生動手操作等方法。學生通過這些活動,能正確辨認從上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體會到站在不同位置觀察長方體或正方體形狀的物體最多隻能同時看到三個面,也可以進一步掌握觀察方法。

最後我來說一說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本節課大致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1、呈現圖片,初步感知物體的三面

課開始,多媒體呈現汽車正面的圖片,談話提問:“這是老師昨天拍的一張汽車的照片,猜一猜老師是站在汽車的哪個位置拍的?”順著學生的回答再說明我們從汽車前面看到的這個面是汽車的正面,板書正面。接著依次呈現汽車的側面和上面的圖片,分別教學側面和上面,板書側面和上面。在此基礎上,揭示課題: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汽車與這裡的學生的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呈現汽車的圖片,利於啟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又為下面學習新知作了鋪墊。

2、觀察書櫃,初步體會最多能同時看到的物體的3個面

這是本節課的主要部分,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讓學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觀察教室角落中的圖書櫃,能看到幾個面。預設學生的回答會有兩種,一種是能看到一個面就是正面,這是正對著圖書櫃的學生看到的;另一種是能看到兩個面,就是正面和側面,這是斜對著圖書櫃的學生的。在學生回答的時候,利用手勢等讓學生清楚的知道圖書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分別是哪個面。

第二層次是讓學生觀察教室角落裡的圖書櫃以及教學例題,是按這樣的順序展開的:我站在能同時看到圖書櫃三個面的位置,讓學生猜一猜“老師站在這兒能看到幾個面?是哪幾個面?”。大多數學生猜測到兩個面或者三個面,猜測看到兩個面因為我是斜對著圖書櫃的,三個面是因為我的個子比較高還能看到圖書櫃的上面。此時我並不急著公佈答案,而是指定學生離開座位站在我剛才的位置上再次觀察,驗證猜測。如果學生個子不夠,那麼讓學生墊起腳尖或者站在凳子上來達到和我同樣高的高度。然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我們看到的面的個數不同?”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表達小結:觀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面以及面的個數不同;教師的個子高,還能看到上面。接著教學課本上的例題。先出示例題的掛圖,圖上畫的也是師生觀察圖書櫃的場景圖,讓學生仔細觀察瞭解資訊後回答“這兩幅圖分別是誰看到的?各看到了哪幾個面?”。

第三層次是讓學生觀察文具盒,我的目的是讓全班學生都能體會到不慣站在什麼位置觀察醉倒能同時看到三個面。分三步進行第一步:把文具盒放在桌子上不動;第二步:站在不同的位置觀察;第三步:告訴同桌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在學生活動完之後指名回答。為了幫助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掌握觀察方法,在交流中要引導學生說清楚在什麼位置只能看到文具盒的一個面、什麼位置能同時看到兩個面、什麼位置能同時看到三個面。最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最多隻能看到文具盒的3個面?”。

由於三年級的學生空間觀念還比較薄弱,因此我先安排學生觀察教室角落中的實物圖書櫃,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構建新知。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易於學生更好的掌握新知。

3、鞏固拓展,進一步認識物體的三面

首先教學“想想做做”的第1題,由於洗衣機和冰箱是學生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品,因此我讓學生在小組裡指一指、說一說洗衣機和冰箱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再指名回答,在交流中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很多日常生活用品的正面是人們約定而成的,而確定了正面,也就隨之而確定了他們的側面、上面。接著讓學生做“想想做做”的第3題,讓學生直接看圖後指名回答圖中正方體和長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分別是什麼顏色,並進一步說明對於正方體、長方體來說,通常要把面對觀察者的這一面稱作正面。

在教學第4題時,考慮到學生可能會被書上的圖誤導而以為從正方體的側面和上面觀察到的是平行四邊形,因此我首先讓學生回憶正方體的形狀以及特徵,使學生明確正方體的每一個面都是正方形,再指名回答從正面、側面和上面看到的各是什麼圖形,此時並不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而是讓學生拿出一個正方體從三面觀察,再根據自己看到的圖形對剛才同學的回答做出判斷。由於我們之前接觸的都是單個物體,而第5題則是觀察由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擺成的圖形,難度較大。因此我首先讓學生齊讀題目並說出題目的要求,再讓學生動手把兩個小正方體照書上的樣子擺放在課桌上不動,然後分別從三面觀察看到的是什麼圖形,學生操作完後指名回答書中的問題。

學習了新知需要及時的鞏固,通過以上的練習,既可以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和完善對物體正面、側面和上面的認識,又為之後的“觀察由三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組成的物體”的學習作些鋪墊。

4、全課總結,交流收穫

在課結束前,我讓學生說說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哪些收穫。

通過總結,既可以讓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的內容,進一步加深印象,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說課稿 篇2

一、導讀題——未成曲調先有情

(課件出示“伯牙鼓琴圖”,配樂)

師:同學們,讓我們走進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我們看到的這幅畫叫——“伯牙鼓琴圖”。你看,圖中這位入神彈琴的,一身長袍,羽扇綸巾,達官貴族的打扮,他就是晉國的上大夫——俞伯牙(板書);而這位凝神聽琴的,卻是青布包頭,兩截布衫,勞苦大眾的穿著,他是楚國的一個樵夫——鍾子期(板書)。

【評析】:資料引進與氛圍營造合二為一。古畫、古樂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濃厚的學習古文的磁場,把學生帶入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伯牙和鍾子期兩位人物的身份對理解知音的含義,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課前,似不經意,教師在營造古文氛圍的同時,讓學生走近了文中的兩位主人翁。一箭雙鵰,善哉!

師: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關於他倆千古流傳的友情故事,看老師寫課題。(板書課題)指名讀課題。“琴絃”的弦右半邊讀“玄”,加了“弓”字旁就讀“弦”了。

師:“絕”是什麼意思?(斷絕)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呢?(看註釋)

師:藉助註釋或工具書,這是我們學習古文的一個重要方法。“絕弦”是什麼意思呢?(生:割斷琴絃)

師:表面的意思是“割斷琴絃”,是不再彈琴了。現代漢語中有很多這樣的詞語,譬如:兩個人從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絕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寫文章了,叫——(生:絕筆)絕筆不是這個意思,應該是封筆,“封口”的封;電影演員從此不再演電影了,叫——(生:封影)不對,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彈琴了,叫——(生:絕弦)。

師:理解了意思,我們再讀題。(生讀題)

【評析】:“絕”的理解巧妙、深入。第一個層次,從字面理解,提示學生“看註釋”是學習古文的重要方法。第二個層次,反其道行之,通過理解同類詞語的意思,推匯出“絕弦”的深層意思是“不再彈琴了”。這個環節,語文的、文化的味道很足,奇哉!

 二、練讀文——抑揚頓挫品音韻

師:這是一篇文言文。請同學們開啟課本第137頁,自由地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尤其要讀出詞句內部的停頓。讀完了舉手示意。

師:讀這篇文言文,有什麼感覺?(難讀,難懂)好吧,那老師先來範讀,大家認真聽。(師配樂範讀,生鼓掌)

師:謝謝同學們的鼓勵。誰能嘗試著讀一讀《伯牙絕弦》?其他同學注意,文中有兩個語氣詞,聽他讀準了沒有。(指生讀)真好,兩個語氣詞都念準了,我們一起讀兩遍——“哉”“兮”。

師:在讀文言文的時候,語氣詞後面延長、停頓一下,一詠三嘆,頗有音樂美,我們試一試。(生齊讀“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大家已經關注到停頓,誰再來讀一讀全文?其他同學注意聽,他是怎麼停頓的,尤其注意最後一句。(指名讀)

師:好,你在用心體會停頓。文言文的一個字就是一個詞,要注意停頓。(師生接龍讀最後一句)

師:看來,要想讀好停頓,我們要準確理解文言文中關鍵詞語的意思。這篇文言文中,比如“善”,文中出現了幾次?(生:四次)

師:分別是什麼意思呢?

生:前兩個“善”是擅長的意思,後兩個“善”是好的意思。

師:文言文中,相同的字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善哉”是什麼意思?(讚歎、表揚)用我們現在的話可以怎麼讚歎?(妙極了!真好啊!了不起啊!好快樂啊!)

師:把你們的讚歎帶到文中。(生讀“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還有兩個字,都是上下結構,心字底,都是“心裡想”的意思,能找出是哪兩個字嗎?(志、念)

師:不錯,漢字是表意文字,不同的字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誰再來讀課文,一邊注意停頓,一邊注意讀好“善”“念”“志”等關鍵詞語。(指兩名學生分別讀)

師:我們把上面三步結合起來,注意字音,注意停頓,注意關鍵詞語的讀法,自己試著按這三個要求練習朗讀。(生自由按要求練讀)

師:好,文章一共有五句。我們這樣讀,男同學讀第一句和最後一句,女同學讀中間三句。慢一點,輕一些,注意把握。

【評析】:朗讀指導層次清晰、有實效。文言文的組詞、造句、達義十分講究凝練、音韻與節奏、氣勢,有著獨特的辭采之美、音韻之美、意境之美。這個環節,讀準字音,讀好停頓,讀好關鍵詞語,尊重學生的學情,一步步搭建朗讀的階梯,理解關鍵詞語的意思,指導得紮紮實實。實哉!

 三、品讀“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師:文章讀了這麼多遍,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關係讀成課文中的一個詞嗎?(知音。板書)什麼叫知音?

生:就是朋友。

師:朋友都是知音嗎?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瞭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生:心心相印的朋友是知音。

師:還記得伯牙、子期何許人?(出示插圖、出示資料)當兩個人的資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時候,你有什麼疑問?

生:這樣的兩個人怎麼會成為知音呢?

師:是呀,這樣兩個身份、地位相去甚遠的人,是什麼讓他們走到了一起?

生:是音樂。

生:是古琴。(板:琴)

師:伯牙擅長的是——(彈琴),鍾子期擅長的是——(聽琴)。課文的哪句文言文是這個意思?(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師:伯牙和鍾子期擅長琴的不同方面,誰能通過讀來告訴大家?(生讀)還不夠明白,一個善——(鼓)一個善——(聽),再讀,強調出“鼓”和“聽”。(指3名學生再讀)

師:這就是他們走到一起的原因,千里知音一“琴”牽,讀——

師:對,愛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為知音的基礎。

【評析】:這是理解“文”第一個層次,通過“品讀”,整體感知伯牙和子期的關係是“知音”,很快抓住了全篇閱讀的基點、閱讀訓練的落點。“知音”是“牽一髮動全身”的核心詞語。圍繞這個詞語,製造矛盾衝突,讓學生產生閱讀期待“這樣的兩個人怎麼會成為知音呢”,瞭解愛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為知音的基礎。此外,在打通“文言文”與“現代文”的通道時,教者採用了逆向翻譯,先用現代文說,再用文言文對應,降低難度,有利於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覺。妙哉!

師:從哪看出來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到相關的語句,勾畫下來。(生默讀、勾畫)

師:我們來一塊交流吧。

生:我是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看出來的。(課件出示此段)

師:看來你們讀懂了這幾句文言文,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幾句文言文的意思?

(生略)

師:據記載,當年的伯牙焚一爐香,席地坐於瑤琴之前,彈得忘情、投入。現在你們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來聆聽伯牙的琴聲吧!

師:伯牙的琴聲幽然響起,他的思緒飛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顛,(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子期聽懂了,善聽的子期,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泰山呢?(生欣賞音樂,感受音樂,想象)

師:大家都沉醉了,音樂真是流淌心聲的藝術

。你看到的泰山是連綿不斷、氣勢磅礴的,還是挺拔險峻、高聳入雲的?或許還可能是……把你們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帶到句子中,各讀各的,旁若無人地讚歎。

(生練習朗讀)

師:誰來心領神會地讚歎?(一生讀,“峨峨”讀得重)“峨峨”讀得高昂、激越,讀出了氣勢,這是你的讚歎。我試了一下,這句話有很多種讀法,誰再讀?

(一生讀,“若泰山”讀得響亮)

師:好,強調了“五嶽之尊的泰山”,而不是別的山,由衷地讚歎。

(一生又讀,聲音低緩)

師:你是不是在表達邊欣賞音樂邊想象畫面的過程,這樣的讚歎更像是自言自語。

師:我們一起讚歎,善聽的子期呀,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生讀)

師:伯牙轉軫撥絃,將琴再鼓,洋洋的流水彷彿從他的指間流淌而出,——(聽音樂)子期,此時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樣的流水?

生:我彷彿看到了廣闊無邊的江河。

生:我好像看到了浩瀚奔流的大江。

師:於是,你脫口而出——(一生接讀)於是,你滿心讚歎——(一生接讀)

師:同學們,伯牙是晉國的大樂師,他的琴聲會表現很多很多,當伯牙所念春花,鍾子期必得——(生:春花);當伯牙所念秋月,——鍾子期必得(生:秋月);當伯牙所念夏荷,——(生:鍾子期必得夏荷);當伯牙所念冬雪,——(生:鍾子期必得冬雪)這就是——(生讀: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師:剛才聽的琴聲,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傳《高山流水》是這樣創作出來的,你們自由地讀讀。

(出示連結,生閱讀:相傳伯牙學琴三年,雖技巧嫻熟,但缺少神韻。於是他的老師成連把他送到東海蓬萊山。伯牙獨自在島上,每日面對浩瀚的大海,傾聽澎湃的濤聲,遠望山林,鳥鳴深澗。十多日後,這些景象使他突然覺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樣奔騰於宇宙間,情操像高山一樣屹立於天地中,伯牙把這些融於創作中,譜寫了一曲《高山流水》)

師:讀了高山流水的創作背景,你知道伯牙的琴聲中除了高超的彈琴技巧之外,還有什麼?(還有像大海一樣奔騰於宇宙間的寬廣胸懷,還有像高山一樣屹立於天地中的情操)

師:可是,在諸侯大夫中、在宮廷樂師間,有人能聽懂他的峨峨高山嗎?(生:沒有)有人能聽懂他的洋洋流水嗎?(生:沒有)

師:有人能聽懂他像大海一樣奔騰於宇宙間的心胸嗎?(生:沒有)有人能聽懂他像高山一樣屹立於天地間的情操嗎?(生:沒有)

師:孤獨的伯牙呀,他的琴聲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鍾子期,才能從琴聲中聽出他的心聲,才會得到這樣的讚歎——(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一個所念,一個所得,心有靈犀一點通,這就是伯牙和鍾子期成為知音的境界。(相機板書:情)

師:多麼有魅力的古文,多麼美妙的意境!讓我們把這奇麗的畫面留在腦海裡,再次誦讀“高山”、“流水”這千古流傳的佳句。男同學讀伯牙的部分,女同學讀子期的部分。(課件分色)

【評析】:“真知音”的境界是本課研讀的重點,這一部分的教學體現了教者獨具匠心的教材解讀與教學設計,四個環節,環環相扣,形如剝筍,勢若破竹,順通、暢達,無斧斫的痕跡,若神來之筆。第一環節,默讀,圈畫,這是對學生讀書能力的培養;第二環節,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幾句話的意思,文白互通,這是學懂文言文的'基礎,因有了前面關鍵詞的理解基礎,學生並沒有感到困難。第三環節,聽音樂想象畫面,意在還原語境,讓學生浸潤在高山的音樂旋律中,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在入情入境中與文字深入對話,體會知音的境界。第四環節,拓展課程資源,連結《高山流水》的創作背景,用四個追問,深入體會知音不僅是知“琴音”,更重要的是知“心聲”。四個環節,以“品讀”為線索,分不清哪是“訓練”,哪是“感悟”,“讀”“品”交融,“言”“文”兼得。美哉!

四、悟讀“痛”——摔斷瑤琴鳳尾寒

師:據記載,這次相遇,伯牙、子期灑淚惜別,相約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會。夏去秋來,當伯牙趕到楚國,萬萬沒想到子期因病去世,(音樂起——)(出示句子,生讀——)

師:此時,如果你就是伯牙,滿懷希望而來,卻聞此噩耗,你又是什麼心情?(一個詞)(悲痛欲絕、痛不欲生)

師:相傳,伯牙來到子期的墳前,目睹子期人已去,伯牙心破碎。面對一塊冰冷的墓碑、一抔無情的黃土,伯牙又會說些什麼呢?

(子期,你為什麼離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沒有知音了……)

師:面對一塊冰冷的墓碑、一抔無情的黃土,伯牙又做了什麼呢?

(破琴絕弦)

師:伯牙可是著名的大樂師,他為什麼這麼做?

師:知音不再,留琴何用?這樣的友情哪裡找,這是世上絕無僅有的友情,琴斷音絕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義。誰再讀?

(一生讀)

師:感受到一點痛心。“乃—破—琴—絕—弦”,這樣的決心,這樣的痛心,是一個字一個字數著讀出來的。誰來讀?

(指幾名學生讀,教師或示範,或點評)

師:你聽得見嗎?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我又要回到沒有知音的孤獨中去,讀——

師:你聽得見嗎?子期,如今你一走,伯牙所念,無人必得。“摔斷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再對誰彈。”琴隨你去,心隨你碎,讀——

【評析】:這一部分教者對琴斷音絕的解讀關注的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義,這是文字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的原因。所以教學中沒有糾纏於伯牙絕弦是對是錯,正確處理了個性解讀應遵循文本價值的關係。解讀成就教學,換位體驗,鋪設了“痛”的感受;體味涵泳,融入了“痛”的情境;情境引讀,昇華了“痛”的意義。巧哉!

五、誦讀文——此曲只應天上有

師:正是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繹出這悽美動人的“伯牙絕弦”。“伯牙絕弦”的故事成為了中華民族交朋的千古楷模,“伯牙絕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詞。讓我們在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體會伯牙子期的深情,再一次誦讀全文。

師:社會發展到今天,也許我們不需要像伯牙那樣用摔琴的方式謝知音了,但這個故事中知音的境界卻帶給了我們深深的震撼和啟迪,讓我們共同去珍惜友情,呵護友情。

【評析】:想起於漪老師所提倡的“引導人,教育人,關懷人”的宗旨,教者最後部分“知音”現代意義的解讀意在此。引“知音”的時代活水,澆灌在積澱深厚的文言文土壤上,汲取經典中的人生智慧,這是“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點睛之筆,智哉!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是國標版蘇教版國小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中的第一課時,它是運算中進行簡便計算的兩種必要的理論依據,他們是學生正確、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的思維素質,掌握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今後的簡便計算和計算速度。

2、目標分析

(1)教學技能目標:利用學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學內容,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並能用字母來表示交換律和結合律。

(2)過程方法目標:通過學生的自主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進行比較和分析,發現並概括出運算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生積極參與規律的探索,發現和歸納,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能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教學難點: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發現並概括出運算定律。

二、說教學過程

(一)探索加法交換律:

這部分分成4步進行

1、感知規律

課的開始出示第56頁的例題(前兩幅圖),通過解決“參加跳繩的一共有多少人?”得出一個等式,從而匯入新課,進行加法交換律的研究。

(設計意圖:用學生身邊事情引入新知,併為下而面的探究呈現素材。)

2、驗證規律

(1)組織學生觀察這個等式的特點,然後自己照樣子仿寫等式。

(2)運用自己寫出的等式,再次觀察、比較有何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規律。

(設計意圖:豐富學生的表象,進一步感知加法交換律。)

3、概括規律

(1)通過自己仿寫式子,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引導學生概括出規律,嘗試用語言表述。

(2)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表示出來著重強呼叫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的簡便性。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構建了簡單的數學模型,使學生體會到符號的簡潔性,從而發展了學生的符號感。)

4、鞏固規律

出示一組填空,根據加法交換律填出所缺的數字

(設計意圖:一個規律教授結束就配以針對性的練習,既有利於概念的正確建立,同時也及時地鞏固了新知。)

(二)探索加法結合律:

1、感受規律。

在學生解決“三個專案共得多少分?”過程中得出等式。學生交流各自列式,並讓學生說清列式理由。選擇兩種不同列式,探索規律。

(設計意圖:抓住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的內在聯絡,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把加法交換律的學習,遷移類推到加法結合律的學習中來。)

2、驗證規律

(1)教師出示兩組題目,判斷左右兩邊是否可以寫等號,分別算一算。

(2)學生依據自己經驗,開始寫出這一型別的等式題,讓學生在實踐操作與鍛鍊,並體會認識加法結合律。

3、揭示規律

(1)小組討論,觀察等式,左邊和右邊有什麼變化,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2)按照這種規律,你還能寫出這樣的算式嗎?

(3)用字母表示這樣的規律。

(設計意圖:多引導學生獨立發現,思考、解答,有利於學生概括出相應的運算律。)

4、鞏固規律。出示針對結合律的一些填空,鞏固新知。

三、實踐應用

1、書面訓練

(1)想想做做4,每個學生選一組題獨立完成,使學生通過比較,知道應用加法運算律有時可以使兩個加數的尾數湊成整十數,使計算簡便。

(2)想想做做5

(設計意圖:讓學生意識到結合律往往要湊整,進行這題訓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和正確率。為後頭運用加法運算律進行簡便運算打好基礎。)

2、活動訓練。遊戲“找朋友”

(1)如:師說出“2”,學生要找出它的好朋友“8”,因為“2”和“8”和是“10”,教師配合學生完成。

(2)找出與一個數和是100的數。同學配合完成。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遊戲中意識到結合律往往要湊整,進行這題訓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和正確率。)

說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課文主要寫的是一個晚上,幾個小朋友看見月亮在雲中穿行,爭論究竟是月亮還是雲彩跑得快的事。而李小文用在樹杈裡看月亮的辦法,證明跑得快的是雲彩不是月亮。

設計理念: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要想使學生上好課,就得千方百計點燃學生心靈上的興趣火花。”為此,我們通過聽歌曲、講故事、看圖等情景匯入,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把課堂的匯入環節和學生的興趣結合起來。在教學中創設環境,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重視閱讀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課文學習貼近生活,聯絡生活,使課堂充滿強大的生命力。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0個認讀生字,會寫7個應掌握生字,認識新的偏旁部首“禾”。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使學生明白“跑得快的是雲彩不是月亮”。

3、培養學生仔細觀察事物的習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本課生字,會讀會寫好字,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理解課文,從李小文的做法中受到啟發:不管什麼事,只要肯動腦筋多觀察、思考,就一定會找到問題的答案。

教學用具:生字卡、學生觀察記錄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匯入,引入新課

課前聽一首歌,《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

1、談話引入:一群孩子在一個晴朗的夜晚裡在院子裡看什麼呢?

請大家開啟書本p82,看看書上的小朋友在看什麼?

(充分利用教學插圖,訓練學生觀察,引發學生想象,實現形象感知和語言體會的銜接。)

2、引入新課:他們對著天空在指指點點說些什麼?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就知道了。(師板書課題)

3、學生齊讀課題

(通過情境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學生自學課文和生字

①指名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後評價。

師:你能像他那樣讀嗎?

②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文中的生字並多讀幾遍。

③同桌互讀課後生字(不會的互相學習,糾正讀錯的音節。)

2、檢查自學情況

①指名認讀生字的音節和詞語

②“開火車”讀,看看哪節“車廂”斷節

師:出示課後認讀的生字(音節和詞語卡片)

③學生自由讀詞語,並想想這些詞語的意思(能用當中一個或多個說個句子的說一說;或說出它們的反義詞)。

(以上環節將學生自主學習,互相學習,教師及時檢查重點指導結合起來,使學生普遍能讀準字音,奠定閱讀課文的基礎)。

三、再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並看看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把它標出來。(要求語句讀通順,讀流利)

2、指明分段讀課文,其他學生注意聽再評價。

3、想象課文主要寫一件什麼事。

(閱讀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來自於生活,我們應重視閱讀教材與生活的溝通。在朗讀指導中創設情景,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讓朗讀貼近生活,聯絡生活,讓課堂充滿活力。)

四、朗讀感悟

1、指名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後評價,激起讀書興趣)

2、學生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讀了課文,自己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不懂的畫出來。小組同學討論,互相學習。

3、指導學生讀第一自然段,並練習用“一會兒------一會兒-------”說話。

4、再看看書上的插圖,想象他們會說些什麼?生各抒己見。

(將體會建築在多讀,多種形式讀,以及讀與思,讀與說等語文實踐活動之上。)

師:我們來看看書上的小朋友是怎麼說的。

5、學生用筆畫出張大勇和李小文說的話並讀一讀,再分角色讀一讀。

過渡:到底誰說的對,他又是怎樣證實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

6、指導學生學習第四自然段

指名讀第四自然段:說說李小文是用什麼辦法證實自己的看法的?

五、小結:

學了這課課文,你有什麼收穫?

六、佈置作業:

回家仔細觀察,月亮和雲彩到底誰跑得快?

(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在課堂上,儘量多的創設學習氛圍,讓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

第二課時

一、複習引入:

1、上節課,同學們已經學習了課文,知道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指名回答。)

2、那麼李小文說得對嗎?

學生彙報自己觀察的結果。

二、鞏固生字,指導書寫。

1、師出示本課生字卡片,指名讀。

2、“開火車”讀,賽讀。

3、自由讀一讀生字,同桌互讀,邊讀邊想,如何記住這些生字。

4、說說怎樣記住這些生字,隨機學習新的偏旁部首“禾”

(利用比較法,加部件或寫出相似字比較,師及時點撥、總結比較,提示學生認知。)

5、指導書寫

指名說哪個字要怎樣寫才好看,師示範寫在黑板上。

6、學生獨立寫在書本上,師巡視指導。

7、給學過的這些生字組詞,並用“快、相”兩個字組詞並說一句完整話。

(將寫字分散按排可減輕學生負擔,同時體現了閱讀教學以讀為本的'教學策略。)

三、詞語積累

1、生字寶寶回到了課文中去,請大家再讀一讀課文。

(學生齊讀課文有助於學生從課文的區域性內容上,梳理語言的整體感知,反思對事物的認識。)

2、讀讀“詞語花籃”中的詞語。

3、你還想從課文中積累哪些詞語寫下來。

四、總結全文

1、學了這篇課文,你明白了什麼?(學生回答。)

2、師:同學們,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也總是在不斷變化的,希望大家能像李小文那樣,時時處處留心觀察周圍的一切事物,不管遇到什麼問題要多動腦筋想一想,你們一定能有自己好的辦法來解決問題的。

課後記:

1、通過課文的學習,使學生明白了一個道理:遇事要多動腦筋想一想,才能有好辦法解決問題。

2、我把課堂匯入的環節和調動學生的興趣結合在一起,在課堂的初始階段創設輕鬆的學習環境。因為“興趣是最好的學習驅動器”,學生有了學習積極性,就會產生了探究的慾望,就能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因此課堂的氛圍就會比較熱烈。

3、本節課,我還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學習需求,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組織了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由於是一年級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學習還不是很深入,只存在於表面,只有幾個愛動腦筋的同學在發言,其中有一部分同學好象無所事事。那麼,如何更好地組織好地年級學生合作學習呢?敬請大家指點。

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下午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國小數學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數的世界》,首先,我談談我對本節課教材的分析。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過整數的認識、整數的四則計算、小數、分數、負數的認識等知識的基礎上展開學習的。要結合現實的情境認識自然數和整數。在自然數(0除外)的範圍內研究倍數和因數。

教材編排在揭示倍數和因數概念時,是讓學生根據現實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利用乘法認識倍數和因數。在找一個數的倍數時,也是讓學生運用乘除法知識,探索找一個數倍數的方法。學好這部分內容,對培養學生的數感,提高數學探索能力,解決實際問題都有重要的作用。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認識自然數和整數,聯絡乘法認識倍數和因數。 在1-100以內找到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倍數。

2、在找數學資訊,分類,解決問題等活動中。有條理的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閱讀課本,提高自學能力。

3、在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中,對數的世界認識保持興趣,給未來的數學探索活動增添動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我在課的開始通過猜數字謎語激趣,七上八下猜一個分數,不三不四猜一個小數,一五一十猜一個整數,這個小遊戲不但活躍了氣氛,而且喚起學生對數的回憶,。然後出示“水果店”情境圖,要學生從情境圖中找數,教師板書:-3、2、6、4、5.8、3.6、5。師:今天淘氣帶我們走進一個數的世界,(板書:數的世界)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研究數的世界中還有那些奧祕,通過情景的創設,讓學生感受我們生活在一個數的世界裡,體會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第一個層次是理解自然數和整數,。

首先,帶領學生回憶以前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數?又小數,分數,整數,負數,接著要學生根據學過的數將情境圖中的數進行分類,通過回憶以前學的數,給學生提供了分類標準的指向,彙報後教師引導,關於小數和分數以後我們在研究,今天我們研究這些數,這些數是一些什麼樣的數呢?

接著,要學生開啟課本2頁,讀一讀書上什麼是自然數,什麼是整數?板書:自然數,整數。閱讀後,要學生談自己的收穫,明確省略號的意思,並且引導學生對比這兩句話,看有什麼發現?自然數就是整數,整數有的不是自然數。

這個層次通過對發現的數進行分類,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思考。最後,指導學生閱讀課本。通過比較觀察等思維活動認識自然數和整數。

第二層次是:結合乘法算式認識倍數和因數。

首先要學生根據情境圖中提供的數學資訊,提出問題,並列出算式,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2千克蘋果多少元?2*6=12 5千克梨多少元?5*4=20等

接著,師引導學生,同學們,可別小看這些算式,今天我們要研究的倍數和因數就在這裡。剛才已經有了閱讀課本的經驗,繼續讀下去,你能看懂哪些內容。不懂的地方提出在小組內討論。安排學生自學課本,自己通過閱讀知道什麼是倍數和因數,一改由“扶”到“放”的方法,把學習內容交給學生,老師參與其中的'一組,瞭解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解決方法)

彙報時要學生談談關於倍數和因數,你發現了什麼?並讓學生自己寫一個算式,在小組中說說,裡面倍數和因數的關係。展示時,注意抓住學生生成的資源,比如:4×5=20,2×2=4,提出疑問:為什麼4一會是一個數的倍數,一會又成了一個數的因數了呢?)

總結出倍數和因數是兩個數之間相互依存關係,一定要說清楚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

本環節設計小組自學活動,在小組內完成對倍數和因數的認識。學生通過閱讀、質疑,同伴交流逐步形成自學能力,體驗到自主學習的快樂。通過學習的遷移,自己寫一個乘法算式說說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讓知識得到深化。

第三個層次是:自主探索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

這個層次的教學我為學生提供了一系列有梯度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去深入思考,想象,猜測,探究以問題為中心組織學生展開探究活動。最後發現方法。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我設計的問題有

(1)“找一找”下面哪些數是7的倍數?與同學交流你的看法。

2,7,14,17,25,77

(2)你還能找到7的其他倍數嗎?

(3)寫出100以內所有的7的倍數。

學生通過解決這些問題,有條理的思考,然後發現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再練習寫出100以內所有的6的倍數。

多樣的聯絡可以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所以下面我進行鞏固應用,內化提高的教學

學生經過一節課的探索和學習有些疲倦了。我設計了一個“給數字找家”的遊戲重新在課堂中掀起**。每個小組一套卡片,在小組內操作。其中一組上黑板演示。把4的倍數貼在一個圈裡,6的倍數貼在一個圈裡。學生對其中的12和48一籌莫展。老師重新畫集合圈,在兩個圈中間出現共同的部分,直觀的滲透集合思想。同時為學公倍數打下基礎。

三、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們走進了數的世界,在數的世界裡,你有哪些收穫?學生回顧後,教師總結,在數的世界裡,還有許許多多有趣的知識等著我們去探索。今天我們只是採擷到數海里的一朵小浪花。以後,大家將領略到更多的數中奧祕。

給學生時間回顧總結這節課的收穫,讓學生養成回顧反思的習慣。同時能正確評價自己,完善自我。

板書設計:

板書是教學的重要手段,我在設計板書時,主要了條理清晰,突出重點。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我說課的內容為六年級下冊的《比例尺》。這節課是在學生學完“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正、反比例的意義”後安排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學習有關地圖、工程圖紙的計算的基礎。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廣泛應用,學好它也很有現實意義。

教學目標

(通過練習使學生更加明確比例尺概念的外延,加深對比例尺意義的理解。

(2)求實際距離。這是比例尺應用最常見的問題。因為北師大版不再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實際距離和圖上距離,所以必須讓學生運用比例尺意義,進行解答。

我分步出示題目,邊出示邊引導:“在一幅比例尺是1:6000000的中國地圖,深圳到上海的`圖上距離是20.3釐米,深圳到上海的實際距離是多少千米呢?”。提醒學生計算結果的單位名稱,然後總結方法。

(3)求圖上距離問題。有前面的基礎,學生可以嘗試著自己解答。所以這裡教師出示相關條件後讓學生自己解決。然後師生共同進行評價。題:“深圳到上海的 距離是1218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9000000的中國地圖上,深圳到上海的圖上距離會是多少呢?提醒注意單位統一。在這個基本運用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解。

(二)拓展延伸。為了拓寬知識面安排如下拓展練習。

(1)出示一張老師的照片(沒有背景,純人像),讓學生猜測比例尺,然後討論用什麼方法求照片的比例尺。

(2)拿出準備好的中國地圖,測算你的家鄉到北京的實際距離。

解答這兩個練習,既使學生加深對比例尺的理解和運用,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4、總結全課:開始老師拿的是比例尺嗎?什麼叫比例尺呢?它有什麼用呢?這樣照應了開頭,解開學生心中疑團,也概括了主要內容。

五、板書設計:

板書反應出比例尺產生的過程,突出了比例尺的特點,便於學生回顧學習過程,啟發學生總結學習內容。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