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論語>

【推薦】論語讀後感15篇

論語 閱讀(1.96W)

讀完一本書以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論語讀後感15篇

論語讀後感1

《論語》是一部年代久遠體量博大內涵豐富道理深奧文字怪僻的中國古文化經典。《論語》是"語言的論纂"是一部言行錄主要是孔子弟子及其後學追記孔子的言行。其內容以倫理教育爲主涉及哲學歷史社會經濟軍事文化藝術宗教等諸多方面。特別是以"仁義"爲核心的忠恕孝悌寬信敏惠智勇剛毅溫良恭儉讓等道德規範或者說從樸素的自然法則中演繹出來的生命的大智慧確實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水平時至今日仍不乏借鑑意義和實用價值。

孔子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其思想學說是以"仁義"爲核心的德政與禮治其天道觀是唯物崇尚自然的其人生觀是重實踐重人倫重內省而積極投身於社會現實其教育思想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循序漸進啓發疏導的普及教育其經濟理念是"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達以得民安民其軍事思路是"足兵""武備"以反對擅滅人國擅滅人祀的戰爭征伐而不一般地反對所有戰事。同時孔子窮其大半生的精力立杏壇以授學開私人教育之先河救典籍於整理弘傳統文化之流播。"三千徒弟子七十二賢人"成就了孔子"萬代師表"的悠悠英哲名;《詩》《書》《禮》《樂》《易》彰顯了聖人"世界先賢"的熠熠赤子情。

孔子仰其憂患心思與情懷誦諸道義仁德文章影響千秋彪炳萬里。以"仁義"爲內核以"中庸"爲準繩的倫理哲學以及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爲理想的儒家學說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霜雪雨而長青猶茂成爲中國社會的立國安民思想。傳統的儒家文化蘊含着豐富的思想和理論蘊含着許許多多人生哲學和做人的道理。閱讀儒家經典可以使人知識更豐富頭腦更清醒更加有智慧更加勇敢和勤勞;還可以提高人們的修養使人們懂得誠信仁義禮讓善良謙虛友愛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最基本要求。

中國傳統文化它不僅在歷史進程中產生過巨大影響而且在現代社會仍能發揮很大作用。當今由於我國近年來對學生人格素質道德品質培養的關注度不夠青少年道德品質暴露危機。現在強調少年兒童閱讀傳統文化經典尤爲必要彌補道德教育的缺憾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和人生觀。

論語讀後感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論語》則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學派的著作之一,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着智慧的光芒。讀《論語》,讓我進一步瞭解孔子。

在讀《論語》中,令我體會最深的兩個方面:一是孔子的學習方法和態度,二是孔子的思想修養。這教給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以及如何處事待人。

孔子在學習方面的很多言論給我很多啓發。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讓我明白思考與學習應相結合;“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教導我們要時常複習舊知識,才能更好的進步,更好的提高;”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讓我認識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學無止境,應做到“學而不厭”。

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同樣值得我們學習,令我敬佩。

學海無涯,只有“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的人才是智者,因爲他們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才能更好地查漏補缺,從而進一步做到“敏而好學”。在實事求是的態度下,我們還要做到時常積累點滴零碎知識,所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在學習上,只有腳踏實地的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才能積少成多,最後擁有龐大的實力,摘到成功的聖果。

孔子提倡的另一個方面就是孝。孝已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爲子女,最重要的便是孝。子曰:“父在,觀其意;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父母爲了家庭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作爲子女應該體諒父母,也希望自己以後能夠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學着替父母分憂,盡全力做到令父母滿意。

孔子在待人處事中做到了“仁”。如“仁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認爲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學習禮樂纔有意義。在“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中都體現了孔子“仁”的政治主張,以”仁“爲核心,推己及人。

孔子身爲大思想家,教育家,又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受到了衆多人的欽佩,但他仍是有謙虛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胸懷,主張”仁“的學說。我想,這也許就是令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原因之一吧!

讀《論語》,令我受益匪淺。

論語讀後感3

小時候讀《論語》,是因爲學校老師的要求,要背會,考試要考。後來讀論語,是對孔子的敬重,想要從中學會什麼東西。讀的過程中,逐漸對孔子的思想有所理解,更懂得了《論語》在講什麼。現在,我想把自己的一些理解告訴你,讓你也從中瞭解《論語》的奧祕。

人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相提並論,孔子思想的深度與廣度,他和弟子所著《論語》的影響力,在世界範圍內確實可以和蘇格拉底相提並論,在今天甚至還要大於蘇格拉底。孔子的言行涉及面很廣,孝道、治學、治國、爲政,幾乎涵蓋了人生中所有的重要場合,你的困擾,你的疑惑,總能在論語中找到答案。可能有時候裏面的一些話會顯得有些過時,但是重要的是你自己從中得到的感悟,以及對人生的理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原來說的是不同的人對學習的理解,以及由此所產生的學習快慢好壞的差距。但是我從中也體會到一些有關爲人處世的道理,人應該做自己感到快樂,感興趣的事情上,而不是刻意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這樣是沒有好結果的。只有你樂於做一件事情,你纔會可以專心、深入的去做,最後有所成就。而在有所成就的基礎上,更應該有着“修身、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目標,不枉人生一世。

《論語》也對我的專業學習有着深遠的影響,醫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關乎人命,容不得半點虛假!在學習過程中就要秉持“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的守則,絕不可以不懂裝懂,這不僅是對自己的不負責,更重要的是,將來進入醫院,這會害了病人。一個不嚴謹,不懂裝懂的醫生絕不是一個合格的醫生!

醫學也是一門不斷進步的學科,而且進步的速度正不斷加快。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要想成爲一名合格的醫生,一名好的醫生,就要不斷學習,永遠保持一顆求知的心,做到學而不厭。不斷豐富自己,接受新的知識,新的理論,並且適時實踐總結。我想,這樣的醫生,纔不會落伍。這次疫情,成千上萬的人民深受其苦,國家真正處於危難之際,這是一場沒有硝煙卻有不少犧牲的戰爭!而在這場戰爭中,第一線的戰士就是醫生!是他們,不顧前方艱險,毅然決然的衝在抗疫第一線,哪怕有去無回。這些醫生,是我們的前輩,是我們的楷模!

《論語》帶給我的感悟,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講完的,不是普通的詞句所能表達的。那一點一滴深厚的人生哲理,慢慢滲透入我的心,陪着我在醫路上走下去。

論語讀後感4

說起《論語》,應該是家喻戶曉,但真正瞭解其內涵的人,又有幾個呢?而我,也是在這兩天的學習中才走進《論語》,並從中悟出了許多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說,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強加於他人。回想起我以前的經歷,委實是沒有做到這一點。就拿發本子這件小事來說吧,我會因爲有其他事要做,就把這些本子“轉手”給別人,那人的臉上雖有百般不願,卻還是幫我發了本子。現在想來真是慚愧,發本子本是幾分鐘就能搞定的事情,我卻還要麻煩別人。爲這點小事而讓他人鬧得不開心又何必呢?若是下次再遇到這類事情,我定會不施於人。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光學不想學不好,光想不學也學不好。一看到這句話,我就會想起那個傷心的夜晚以及我那段時間的學習態度。因爲數學我在暑假時是預習了一些的,所以上課時也就沒太注意聽,即使聽了也不過是點點頭罷了,腦子不動,當然就有疑惑,這點在家庭作業中就充分體現了出來。做數學作業時,總有那麼幾道題會把我難住,但我不願動腦筋。於是,手機拍題便成了我的“救星”。書上都是“優”,到了考場就不這樣了。我思來想去也沒做出最後一道題,前面的題也缺於檢查。這樣的話,考試成績自然也是慘不忍睹。那天夜晚,我哭了,就像是有人狠狠地扇了我一巴掌似的,臉上是辣疼辣疼的,心裏亦是如此。面對這樣的成績,我只有無盡的悔恨,當初爲什麼不好好學呢?從這件事中,我也明白了,學習應該做到學思結合,才能越學越好。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說的就是時間,時間像流水一樣從我們身邊流過,日夜不停。每當我聽見時鐘上秒針一格一格前進的聲音,便會陷入恐懼,時間爲何這樣快?我還什麼都沒做呢。於是,我便與時間展開了一場賽跑。早上去學校的路上,我加快腳步奔向學校;在校園裏的時光,我爭分奪秒;做作業時,我奮筆疾書……曾經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你每天過着七八十歲後能做的事情,還要大把的青春幹什麼呢?”是啊,時間是那麼寶貴,我們應該在有限的時間內做些有意義的事。如:清晨早起鍛鍊,堅持寫好每一天的作業,熱心幫助他人……這樣,我們生命的每分每秒都是充實多彩的,何樂而不爲呢?

《論語》,它流傳千古,其中的一言一語都寓意深刻。學《論語》,長智慧,難道不是這樣的嗎?

論語讀後感5

學爲人而悅者,因人類即本體所在,認同本體,悅也。友朋來而樂,可以本體乃羣居而作個體獨存也。"人不知而不慍",則雖羣卻不失個體之尊嚴,實在與價值也。此三層愈轉愈深,乃"仁"說之根本,樂感文化,實用理性之樞紐。

一切文字,只有在一定的語境中,其意義才能清晰地浮現出來。《論語》,這本子夏留給後世的學習筆記,記錄卻是如此簡單!(子夏在孔子的門徒也確算不得是最好的學生)以這則文字而言,它缺少了具體的語言背景:在什麼情況下,對誰,就什麼問題而言,等等,這些都不清楚。從文字表面看並不深奧奇僻,似乎確實是談"悅"、"樂"二字,如李澤厚所言:"…以儒學爲骨幹的中國文化的特徵或精神是樂感文化。"倘以知人論世的方式以理解這則語錄,就一定作如是解麼?

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孔子的這段話: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語意重點並不在"學"字上,而在"習"字上。習,實踐。這句話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學習如果能經常實踐它,那不也是很快樂的麼?"學"固然是快樂的,但實踐所學更能讓人快樂。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爲心",是一個"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廢墟上,這位生於"野合"的父母,起於貧賤的處境的殷宋公孫嫡系,成了"儒"的復興者。他說:"吾其爲東周乎?""吾從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他想建立一個東方的"周帝國",他以幾百年來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禮》作爲支柱來建構一個理想的家園。所以他認自己是這種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然而初不見用於魯,十四年周遊列國,棲棲惶惶一如喪家之犬,喟然長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逝者如斯,不捨晝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雙鬢疇昔之夜,夢裏在空寂神殿的兩楹之間,撫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頹乎?樑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學何爲?習也!學而無所用,纔是一種真正的痛苦。

論語讀後感6

論’理論,理論人生,理論人生滄桑百態,理論孔子儒家思想,理論學而篇,理論爲攻篇,理論子罕篇、先進篇、李氏篇、衛靈公篇、子張篇、微子篇等。

自古文學家孔子,受萬民敬仰,成立儒家思想,得意門生隊排長龍。自然理論乎,名言乎,不少矣。例: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去攻讀鑽研邪說,那就有害了。不踐跡,亦不入於室。也有當事人反對之論,唯女子乃小人難養也,可是例時上千年,出了多少女中豪傑,真是多乎,精乎。

論語讀後感三

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爲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爲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爲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爲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纔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爲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爲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論語讀後感7

從前,我之所以讀一本書是因爲它來到了我的手邊,而書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氣或分幾天讀完它。後來,我從圖書館借了這本書。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

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爲“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爲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爲我們良師益友。

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爲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爲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讀後感8

泡一杯香茗,手捧一卷論語,輕坐於窗前。悄然翻看,彷彿那哲理底蘊隨熱氣在空中嫋嫋升騰,氤氳了空氣,舒適了心靈。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意思是“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xx也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我們生活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但爲何總感覺童真和快樂離自己越來越遠。一旦想起過去的種種不愉快和遺憾悔恨便久久不能釋懷,深陷在痛苦的泥沼中,總覺得內心壓抑着覺得活得很累。但孔子老先生早在幾千年前便看透了人生,留給了後世一條人生的真諦,他告訴了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正確的面對過去的一切,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xx詩哲xx所說:“如果你因爲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大意是說“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爲快樂。”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總是能聽到有同學抱怨說“學習好苦啊”,其實這都是把學習當成別人的事,沒有從心底真正熱愛學習的表現。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人的整個生命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中度過。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完善自己充實自己,豐富內涵昇華靈魂。若是把學習當成了一件苦差事,那整個過程實在是艱辛而痛苦的,但是若發現了讀書學習的好處,享受這個過程,那便也是件愉悅的事情。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損矣”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爲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我們要和一個正直、誠實關心自己的人交朋友。那句“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彷彿現在還回蕩在耳邊。 朋友在我們的身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要和對自己有好的影響的人交往,在交往過程中也要注意分寸。正

如書中提到的“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論語讀後感9

孔夫子的《論語》語言艱深,作爲一名國小生,我只知道《論語》是一本孔夫子和他的學生們的語錄,其它的一概不知。即使人們常說:“半部《論語》,行天下。”但是以前我對它一點也不感興趣。

可是在20xx年,我偶然在中央十套科教頻道“百家講壇”欄目看到于丹老師講《論語》。由於于丹老師講的太精彩了,從此我每天中午準時收看“百家講壇”,慢慢地喜歡上了《論語》。

于丹老師告訴我們《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

《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如果一個人不能接受這種遺憾,將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呢?

于丹老師說孔夫子是聖人,聖人就是在他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神聖神聖,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樣的人;而聖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樣的人。

孔夫子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大地上生長的信念,他這樣的人一定是從我們的生活裏面脫胎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

聽了于丹老師的講座,我發現《論語》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裏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讓人一看就明白。其實,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貸》)這則語錄意思是: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四季輪轉,萬物滋生。蒼天還需要說話嗎?”

是啊,《論語》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

《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爲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

我們今天也會說,天時、地利、人和就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這是《論語》對我們現代人的啓迪。

……

聽了于丹老師的講座,我於《論語》的博大精深,終於有了點滴的感悟。我相信這本書會陪伴我的一生,我愛上了《論語》。

論語讀後感10

近期,我翻閱了《于丹<論語>心得》一書,在幾個夜晚舒心的閱讀後,感觸良多。

大家別以爲,孔夫子的《論語》高不可及,其實就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它告訴大家的東西,都是最樸素、最簡單的。而於丹教授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它,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涵,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全書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成功地讓我們對《論語》有一種感知的認識。

于丹教授《論語心得》用通俗易懂、樸實無華的語言,講述了兩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們說過的最簡單的道理,並借用大量經典、智慧的故事來展現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個故事都有一道點睛之筆,幫我們照亮人生的迷途,洗淨心靈的塵埃。例如佛像的故事,告訴我們內心的從容緩和是要經過千錘百煉的;老和尚背姑娘過河的故事讓我們理解了“仁者不憂”的境界;國王尋找哲學問題答案的故事讓我們明白如何做一個仁愛之人;網球明星和女孩買頭花的故事告訴我們應該以開闊的心胸去面對生命中的缺憾;茶師爲了最有尊嚴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讓我們看到

了心靈勇敢的力量等等,讓我們領略到的獨特智慧、正確心態和一種融入到當今社會中的理性道德,也許會讓我們受益終身。

于丹教授《論語心得》的文風是和緩的,謙恭的,甚至是淺白的,讀她的書就像接受一場“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洗禮,渾身都有說不出的酣暢和愉快。她把枯燥難懂的論語演繹成了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這種感悟是快樂的、豐富的、給人啓發的。讓我明白了要:踏踏實實地做人、認認真真地工作、以誠相待地交友;學會放棄、學會捨得、學會寬容、學會立志等等,這樣,會使我們自己變得完美、強大,纔會更容易地接近成功,纔會享受生活的美滿與幸福。

讀完一本《于丹論語心得》,所得又何止這些,那感覺猶如冬日裏的一抹暖陽,讓人受用流連,讓我學會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並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狀態中,才能尋找到自己內心的那份安寧,也才能如孔子教導我們的那樣:快樂地生活!

論語讀後感11

《論語》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孔子對流水的感嘆,融進了他對時光飛逝,人生苦短的感嘆。

用逝水象徵時光的流逝――一種促人及時行動的緊迫感,一種生命價值只有在奮鬥中才會實現的歷史職責感,都在一聲嘆息中

流露出來,帶給人無盡的思考。

時間――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東西。

一步步、一程程,已經走了多遠,永不停留,走過秒、分、時、日,又積成日、月、年代。

高爾基說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

勤勞者能叫時間留下串串果實,懶惰者的時間留給他們一頭白髮,兩手空空。

我們不能讓時間停留,但能夠每時每刻做些有益義的事。

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前途。

時間老人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

時間老人對每個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樣的時間內,人們的收穫卻不一樣。

所以我始終相信珍惜時間的人時間也會珍惜他‘這句話。

懂得珍惜時間的人會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

因爲他們明白時間是寶貴的。

如果你會把握時間,你就會把握生命,你纔不會虛度人生,如果你虛度人生,那麼在你虛度的一分一秒的時間裏,你可能不會感覺到什麼,然而有一天你去計算,你會覺得浪費的時間能夠幹很多你沒時間乾的事情。

這時,有的人懊惱,有的人想禰彌補,但這是無濟於事的。

俗話說的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如果你不想自我以後後悔,那麼此刻你就要珍惜時間。

歷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時間。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與朋友約會,他站在橋頭一邊等一邊在紙上寫着,雨淋溼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覺。

朋友來了滿懷歉意的說不好意思,耽誤了你寶貴的時間。

愛因斯坦卻興奮地說:我十分有好處地度過了這段時間,因爲在這些時候我又想起了一個出色的想法。

時間是寶貴的,它總是不知不覺地從我們身邊流走。

你是想把它當作日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後只留下一個生鏽的日曆夾嗎?因此我堅信珍惜時間的人才會擁有完美的明天。

論語讀後感12

日月如梭,時間流逝飛快。天地變了,人也在變,真正亙古不變的是書籍,是深刻的道理,是那些能夠真正滋養心靈的東西。以我的看法,具有悠久歷史的《論語》中所包涵的精髓纔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可它卻能將人的品性改變。這,纔是真正無價的財富。

這本書裏的每一句話都是文言文,記錄的是我國儒派創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每篇文章雖內容短小,卻很精妙,能夠運用極少的文言文表達出精準、明確的內容和顯然易見的道理。

當我一頁一頁地翻閱《論語》,看着這深奧而耐人尋味的字句,細細地品讀着這一個一個字間的韻味時。猛然間,“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一句出現在我的眼簾。我不禁回想起平日裏,我雖然是愛看書,但是每次閱讀時都不會認真、仔細地體會到書籍真正的精髓。所以,凡是被我購買回來的書籍,我一般都會囫圇吞棗地看完。每一本書上都是乾乾淨淨的,一點批註也不做。每當別人談論起我所讀過的書籍時,我卻根本插不上話。但是有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啓示後,我才真正理解了閱讀的意義。閱讀,本意並不是只一味地去閱讀各種書籍,囫圇吞棗地汲取知識,而是在閱讀中多去感受這篇文章,寫出自己對文章的真實感受,感悟和思考。如果只閱讀不思考,無疑是相當於沒有讀,也不會有任何收穫;而只思考不閱讀,更是相當於思想被束縛,不閱讀,哪裏有思考的空間?所以,只有在兩者能互相結合的前提下學習才能事半功倍。

《論語》中還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一想起自己以往做任何事都不懂得堅持,還沒進行到一半就放棄了的情形,不禁很是羞愧。是啊,做任何事都要堅持到底才能成功。就像一座高聳入雲的山,是靠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才形成的;就像波濤洶涌的波濤,又何嘗不是靠積累每一股細流才匯成的。這不正是用事實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和經驗,最後擁有了實力,那麼成功不就自然而來了嗎?

閱讀是快樂的,希望你也可以抽出時間讀一讀《論語》這本富有內涵的名著,感受它獨一無二的精髓,多多反省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盡善盡美。

論語讀後感13

孔子主張仁愛。

愛人就是對一切人的尊重和愛敬之情,把人當作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對待,即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顏淵》),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子路》)。

仁字在上古時代已出現,意爲二人以上的人與人之間親密友善的關係。孔子繼承了仁的基本內涵並作了重要發展,明確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愛。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比如馬廄失火,孔子退朝回來,曰:傷人乎?不問馬。但是孔子的仁愛與基督教的博愛、墨家的兼愛又有區別,不是不分親疏遠近、一律平等的愛,而是有等差的愛,要遵循親親、尊尊的原則。親親、尊尊是西周宗法社會的原則,其本質就是禮。禮是血緣法則、道德法則和階級法則的綜合體。人的行爲不僅要遵守仁,也要符合禮。

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已內在地包容了中國古代社會的血緣關係和階級關係。仁學包含了道德上的人格平等和尊嚴等內容,這一點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命題中表現的很明顯。他既承認人是目的,且承認人在道德上是平等的,人人都有道德上的尊嚴。這裏並無貴賤、高下之分,只有君子、小人之分。而這同當代社會的人權思想有着共同的契合點。孔子對子夏說,汝爲君子儒,無爲小人儒,就是從道德實踐上說的,並不是從地位或職業上說的。

孔子還要求統治者的行爲要端正,政者,正也。子率而正,孰敢不正。

爲官者道德的高低是政治好壞的決定性因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其次,選拔官吏要以道德爲標準,孔子認爲,如果有道德的人的職位在沒有道德的人的上面,那麼人民就會信服;如果沒有道德的人的職位反而在有道德的人的上面,則民不服。再次,他主張推行教化,反對統治者的殺戮政策,子欲善而民善,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意思是說就像草隨風動一樣,爲官者的言行影響着老百姓,以此要求統治者發揮身教作用,引導天下風氣向善。愛人表現在政治上便是博施於民而能濟衆(《雍也》),採取合乎民情的便宜措施以促進生產,使人民富足。

孔子還非常挑食。

顏色難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得不好,不吃;不合時令,不吃;切割得不好,不吃;沒有合適的醬,不吃。我想,現在最挑食的小孩,恐怕也只有他的三分之一罷了!

讀完《論語》,我不僅對孔子的敬佩更進一步,而且更多了一種親近感。孔子並非什麼高不可攀的至聖,他也是一個有優點、有缺點的普通人。他似乎從書上一躍而下,成爲我的一個好朋友。

論語讀後感14

當我剛會寫自己的名字的時候,爸爸就告訴我,我的名字“思敬”是出自《論語》。當時我只是知道有《論語》這本書,其他的什麼都不知道。但也是因此,才使我對《論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隨着時間的推移和知識面的增大,在這個假期裏我嘗試着通讀了《論語》,雖然過程有些吃力,但是我覺得自己感悟領會了其中的諸多哲理。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它歷經滄桑,流傳了2500多年,其中無一虛言、句句都落在實處,影響了世代中國人,像裏邊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溫故而知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朝聞道,夕可死矣”、“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等等都傳遞了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告訴了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處處充滿誘惑,容易迷失自我的今天,其中的名言警句,精彩典故,更能使我們擺脫心靈困惑,修正我們的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

就拿“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句話來說,孔子告訴我們:君子有九件要想到的事:看要想到明白,聽要想到清楚,神態要想到溫和,容貌要想到恭敬,言談要想到誠實,處事要想到盡心,疑難要想到詢問,憤怒要想到後患,見到名利要想到大義。它讓我明白了: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都能夠思索其中的含義;君子與人相處,自己的顏色必須注意要溫和,容貌必須注意要謙恭;君子的言行必須忠實,辦事必須認真;說完話、辦完事要自我反省,檢討得失,有所疑惑就要請教他人,有憤怒之事要考慮後果,見到財富名利都要想到是否合乎大義。

如今,已經有近千個以孔子名字命名的傳授中文和中國文化的孔子學院遍佈在世界各地,作爲中華經典文化所蘊含的智慧代表其思想哲理和名言警句早已傳遍世界各個角落。就像《朱子語類》所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孔子和《論語》延續了兩千多年讀書人的夢,更是訴說了千年的理念,讓我們現代人仍然可以得到溫暖,去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

《論語》的魅力又是巨大的,在我眼裏它的意蘊和深刻就像浩瀚的宇宙遠遠不是我所能挖掘徹底的,在下個假期裏我計劃重讀《論語》,我想那時的感悟會比這次更加深刻。我爲自己的名字出自聖人的言語而自豪,聖人的教誨必將使我受益終身。

論語讀後感15

今天我們處在一個急遽變化的社會,每個人都面對各種價值觀的衝擊,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生選擇,還要應對未來各種不確定的挑戰,四顧茫然,心無所依。越是這樣的時刻,人就越應該回到經典,尋找重要的精神滋養。

接下來我作爲教育者,從教育態度、教育原則、教育方法三個方面簡單談談論語對我的啓發:

1、教育態度:爲人師表,以仁育人

論語雖然已是兩千多年前的古籍,但現在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依然有重要的影響。它提醒着我們:對學生要充滿仁愛。

《論語》文中多處提到了仁愛。可見,在孔子的心中仁愛的重要性。作爲一名老師,我們更要以仁愛之心對待學生。學習論語的過程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孔老先生的教育教學態度,孔子在處理師生關係問題上,從來沒有作爲老師的那種驕傲高貴,他對自己的學生都關懷備至。孔子說過: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認爲學術沒有貴賤高下之分,學問面前人人平等。孔子用自己的行動,踐行着以仁育人的教育原則,我們要學習孔子的以身作則,教書育人的態度,每個人各有所長,相互學習才能一起成長。

2、教育原則:教書育人,有教無類

孔子的學生中有貴族子弟(如孟懿子、司馬牛等)世家子弟,(也有子貢、子路這樣)平民出身的普通人。不論什麼樣的人,孔子都會做到不卑不亢,尊重他人,親切交談,鼓勵勸勉。我們要學習孔子教書育人,一視同仁的教育態度,不分(貧富,智慧)類別,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才能不斷從中積累教育經驗,提高自身教育教學素養。

3、教育方法:啓發誘導,因材施教

從顏淵的感嘆中我們瞭解到“......夫子循循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作爲老師我們應該學習孔子的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學中做到有耐心的"循循善誘"的啓發智慧,同時我們也可以借鑑孔子的教育手段"不憤不啓,不悱不發",教導學生不到他經過苦思冥想仍然領會不了的時候,先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啓發他。我們要學習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抓住時機,明確要求、觸類旁通,因勢利導、啓發點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通過主動學習來掌握它。從而不斷提高我們的教育策略,促進孩我們的孩子思維、智力、身心各方面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論語》字數簡潔,句句經典還需要我們結合自身經驗慢慢品味,結合生活不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