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語文>

生態文明閱讀答案

語文 閱讀(2.23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們時常需要做些閱讀題,而與閱讀題如影隨形的則是閱讀答案,藉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好地掌握此類題型的解題思路和方法。那麼問題來了,一份好的閱讀答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生態文明閱讀答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生態文明閱讀答案

生態文明閱讀答案1

當代的環保運動中,一些激進環保主義者拋出肯定美學,即主張所有自然物都具有審美價值,自然物都是美的,否定自然界醜的存在。

毫無疑問,激進環保主義者要在美學與倫理之間架構橋樑,通過把所有自然物納入美的範疇從而實現保護的倫理訴求。以藝術爲中心的美學傳統往往把對自然的欣賞集中在那些外形能吸引人類眼球的景色上,而忽視了其他景觀——這種精英式的審美姿態極不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它似乎暗示了某些平凡或醜陋的景觀可以被人類任意摒棄甚至破壞。肯定美學要救贖那些經美醜衡量被排斥和邊緣化的自然景物。激進環保主義者主張,自然要按如其所是的樣子來欣賞。第一,拒絕自然的“藝術化”。觀看雨後潺潺溪水中沐浴着陽光的石頭是一種恰如其分的欣賞,而將這石頭遷移至客廳的壁爐,則將自然物當成了藝術品。第二,不要判斷。非判斷的欣賞纔是肯定美學,因爲排斥了任何評價的尺度。第三,不要比較。肯定美學不僅認爲自然物具有肯定的美學性質,且反對在自然物之間進行比較評價,所有自然物都一樣美。

肯定美學本質上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撥。人類中心主義主張,人是大自然中唯一具有內在價值的存在物,人只對人類自身負有直接的道德義務。在以人爲中心的美學傳統中,審美價值完全依賴人的賦予。人類中心主義僅關注人而無視其他物種的存在,在此觀念支配下的美學無疑也抹殺了自然美之客觀特性。

肯定美學通過解構審美關係中人的'中心作用而完成了對人類中心主義的質疑與顛覆。重新審視並消解審美中人的“中心”性是合理的,但肯定美學偏激追求“自然自律”即“去人化”也表現了其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簡單化與片面性。從理論層面來看,肯定美學在消解人“中心”的過程中不自覺滑入另一極端——“自然中心主義”。但不可否認的是,人作爲生態系統中的一員,以自我爲尺度進行活動是一種必然。審美也是如此,它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離開人不可能談論審美欣賞。從現實層面而言,這種“去人化”的思路也使肯定美學環境保護的倫理訴求流於空談。按照肯定美學的觀點,自然界所有事物都具有肯定的審美價值,且相等不可比較。既然如此,在自然保護中就必須對各個物種或景觀加以相同的保護。對人類來說,這並不切實際,生態環境的保護應確定哪些爲重點,哪些不是重點。因而,有必要建立一個衡量事物美的尺度來確定物種的價值,而尺度的建立勢必要將比較評價因素納入其中。最終,沒有人的參與,自然保護沒有任何實際意義,肯定美學的建構也失去了倫理價值。

肯定美學的支持者不考慮國家、地區、種族的差異而無條件保護所有物種的倫理訴求顯然忽視了在世界範圍內實施時所帶來的嚴重不平等。在當前的環境格局中,若第三世界國家完全無視人民尋求生存和發展的需求,響應發達國家環保運動的號召而停止發展,這是一種平等嗎?更何況發達國家在歷史上曾對第三世界國家的自然資源進行了瘋狂掠奪。肯定美學的支持者超越物種差異所追求的平等實際上是以犧牲部分國家或人羣的利益爲代價的,這場運動一開始就定位爲其他物種向人分權的無關國家、階級等的普遍性行動,從而否認自己的立場,但它卻難以掩飾強烈的意識形態性。

無論是價值論意義上的人類中心主義,還是“自然”或“生態”中心主義,這種“中心化”其實仍未超越人與自然對立的思維模式,與“去中心化”的生態文明相去甚遠。生態世界觀把世界看成有機統一的整體,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此,真正的生態文明既關注人的權利,也突顯自然的內在價值。西方的生態運動要實現人與自然的真正和諧,只有根除二元對立思維範式,這可從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等生態智慧中汲取營養。

(20xx年10月14日《光明日報》,略有刪改)

1.下列對“肯定美學”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肯定美學主張所有自然物都是美的,都具有審美價值,都應該加以保護,而以藝術爲中心的傳統美學往往關注自然景色的外形特點。

B.肯定美學追求自然自律,在人與自然的審美關係上,重新審視並消解人的中心作用,主張“去人化”,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顛覆。

C.人們用美醜標準去衡量自然,一些平凡或醜陋的景物就被摒棄甚至破壞了,肯定美學則要重點保護這些被摒棄和邊緣化的景物。

D.肯定美學的支持者追求超越物種差異的平等,但事實上,這會帶來嚴重的不平等,因爲它是以犧牲部分國家或人羣的利益爲代價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以藝術爲中心的美學傳統有一定的評價尺度,在此基礎上,人們只欣賞美的、不平凡的景觀,這是一種精英式的審美姿態。

B.人類中心主義強調人的內在價值,無視其他物種的存在,肯定美學關於審美價值的觀點,是對前者的反撥,也是一種進步。

C.激進環保主義者認爲自然原本的樣子都是很美的,都值得欣賞,反對將自然“藝術化”,反對將客觀自然物進行主觀評價判斷。

D.肯定美學認爲自然物一切皆美,都有肯定的美學性質,而以人爲中心的美學傳統則認爲自然的審美價值完全依賴於人的賦予。

3.下列對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激進環保主義者看來,雨後潺潺的流水中沐浴着陽光的石頭是一種美,深秋懸崖峭壁上一棵耗盡生命的枯鬆也是一種美。

B.對人類而言,生態環境的保護應該確定重點與非重點,這勢必要有人的參與,因此肯定美學的“去人化”思路難免會流於空談。

C.人類中心主義和自然中心主義都未超越人與自然的對立的思維模式。真正的生態文明要既關注人的權利,又突顯自然的內在價值。

D.只有根除二元對立思維範式、從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等生態智慧中汲取營養,西方的生態運動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真正和諧。

肯定美學的悸論與生態文明閱讀答案

1.C【解析】“重點保護”錯,原文是“肯定美學要救贖那些經美醜衡量被排斥和邊緣化的自然景物”,肯定美學主張所有自然物都有同等的審美價值,應該加以相同的保護,而不是“重點保護”。

2.B【解析】“也是一種進步”錯誤,原文無此信息。根據原文,作者認爲,肯定美學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自然中心主義,不能算是一種進步。

3.D【解析】表述絕對化。原文中“這可從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等生態智慧中汲取營養”是作者提出的參考建議,而非必要條件。

生態文明閱讀答案2

三百年的工業文明以人類征服自然爲主要特徵。世界工業化的發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達到極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說明地球再沒能力支持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的生存,這就是生態文明。

生態,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與存在狀態,亦即自然生態。自然生態有着自在自爲的發展規律。人類社會改變了這種規律,把自然生態納入到人類可以改造的範圍之內,這就形成了文明。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爲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它將使人類社會形態發生根本轉變。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爲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爲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爲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爲着眼點。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可以說,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首先是倫理價值觀的轉變。西方傳統哲學認爲,只有人是主體,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對象;因而只有人有價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沒有價值;因此只能對人講道德,無須對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這是工業文明人統治自然的哲學基礎。生態文明認爲,不僅人是主體,自然也是主體;不僅人有價值,自然也有價值;不僅人有主動性,自然也有主動性;不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類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與其他生命共享一個地球。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還是西方的可持續發展,都說明生態文明是一個人性與生態性全面統一的社會形態。這種統一不是人性服從於生態性,也不是生態性服從於人性。用今天的話說,以人爲本的生態和諧原則即是每個人全面發展的前提。

其次是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工業文明的生產方式,從原料到產品到廢棄物,是一個非循環的生產;生活方式以物質主義爲原則,以高消費爲特徵,認爲更多地消費資源就是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生態文明卻致力於構造一個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爲基礎、以自然規律爲準則、以可持續社會經濟文化政策爲手段的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共贏,關鍵在於人的主動性。人的生活法式就應主動以實用節約爲原則,以適度消費爲特徵,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滿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生態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應在發達國家首先興起,因爲在那裏最先爆發生態危機。但一是因爲西方強大的技術資金使本國的生態危機得以緩解;二是因爲西方工業文明的巨大慣性還要持續相當一段時間;三是因爲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向不發達地區轉移生態資本。西方失去了發展生態文明的機會。西方失去機會,就爲中華民族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會。

5.以下對文中有關“生態文明”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地球無力支持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於是生態文明應運而生。

B.生態文明認爲人與其他生命共享一個地球,人類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

C.人類在改造世界中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就是生態文明。

D.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是生態文明的基本宗旨。

6.下列對對文中劃線句子的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生態文明要求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

B.生態文明將導致人類社會倫理價值觀、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C.打破人類統治自然的價值觀,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價值觀。

D.生態文明能緩解生態危機,爲中華民族的跨越式發展提供機會。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生態文明取代工業文明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

B.人類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與其他生命共享一個地球。

C.生態文明強調生命要依靠自然,實現和諧共贏關鍵是人的主動性。

D.發達國家工業文明持續發展,但生態文明的發展已落後於發展中國家。

5.【答案】C

【解析】原文第三段說,“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

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是前提,在此前提下取

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纔是生態文明。

6.【答案】B

【解析】生態文明“將使人類社會形態發生根本轉變”,主要表現在倫理價值觀、生產和生活方式

的轉變兩個方面;A項是生態文明創建的前提條件;C項,以偏概全,只是談到倫理價值觀的改變;

D項,說的是開創生態文明的作用,並沒有從本質上理解句子的深刻內涵。

7.【答案】D

【解析】發達國家“生態文明的發展已落後於發展中國家”屬無中生有。

生態文明閱讀答案3

錢穆先生曾從地理生態學角度對人類文明進行了考察。通過對比他得出一個結論,農耕文明所孕育的和平、包容、中庸、多樣性等文化特徵將是處於文明衝突中的人類未來的選擇方向。農耕文明即以中華文明爲標誌。所以,重新闡述中華文明的生態思想便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是從伏羲仰觀天象、俯察大地而畫八卦肇始,天水的伏羲廟裏立着他的塑像,這是中國人最早的文化形象:一個人矗立於高山之巔,頭頂是浩瀚無窮、神祕莫測的星空,眼前是廣闊無垠、連綿不絕的大地、山川,人是其中一個既渺小又偉大的存在。它說明中國文化一開始就是道法自然,是人在廣闊的生態環境中確立自身的存在,而不是像亞伯拉罕那樣在曠野裏仰望星空只傾聽神的安排。因此可以說,中國文化是人類最早的生態文化。八卦是天地變化的八種景象,理解了這一點,人類便可以順應自然稼穡、收穫、生養。後來周文王將其演變爲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就是一年中各種氣象的循環,是自然規律。這便是《周易》的思想。根據這樣一種思想,商朝時中國人確立了四季,周朝時發展爲八節,秦漢時演變爲二十四節。

現在來看,《易經》不單是中國最早的生態哲學著作,也是人類最完備的生態文化的元典。孔子在編纂《易經》的各種文獻後加入“道”“仁”“君子”“禮”等關鍵詞,猶如在大河裏扔下一塊塊巨石,使一部自然主義道術擁有了人道主義思想,也使天道與人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老子的《道德經》通篇講了一個道理,即道法自然的治世理念,應當是《易經》之後的第二部生態文化的元典。儒家試圖樹立人的倫理形象,將人從自然界中區別開來,道家則從天地萬物的變化中將人重新放置於自然界中觀察,一正一反正好說明了人的存在的多維性。

這種看上去有分歧的思想在董仲舒時得到了統一,他集百家之長,將舊儒家發展爲新儒家,形成了“天人感應”之觀念,並依循陰陽五行學說確立了三綱五常的.倫理思想,這是道法自然的社會應用。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天人合一的生態思想逐漸形成。後世中國文化與西洋文化相區別的一個最大特點是其整體觀,即在天地之中確立人的關係,一方面根據自然生態的倫理構建人類社會的倫理,將人倫確立;另一方面,又常常將人重新放置於浩茫的宇宙之中,使人在理解天地、效法天地的過程中與天地渾然一體,忘卻自己的主體性。

中國人關於生態哲學的觀念,不僅僅停留在人類與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諧關係以及應用在社會治理和日常生活方面,而且還深刻地體現在個體生命的本體世界。《黃帝內經》是黃帝與岐伯關於養生的對話著作。表面上看,它是一部醫學著作,究其實質,仍然講的是人如何道法自然、延年益壽,因此,也是中國人關於個體生命的生態哲學。陰陽調和、道法自然是其基本原理。

雅斯貝爾斯在考察人類軸心時期的大哲學家時發現,其他的哲學家基本都是與神交往進行思想,只有中國的老子和孔子是在道法自然的基礎上創立了自己的思想。而這正是今天人類生態文明時期苦苦尋找的生態思想。

(摘編自徐兆壽《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文明智慧》,20xx年6月16日《光明日報》)

1. 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錢穆認爲,處於文明衝突中的人類未來選擇方向是農耕文明所孕育的某些文化特徵。

B. 天水伏羲廟裏的伏羲塑像是中國人最早的文化形象,也是中國生態文化的生動體現。

C. 《易經》和《道德經》是兩部生態文化的元典;前者重“人道”,而後者重“天道”。

D. 董仲舒將舊儒家發展爲新儒家,其思想對於天人合—的生態思想的形成有促進作用。

2. 下列對原文的論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文章從錢穆先生的研究結論說起,自然引出“重新闡述中華文明的生態思想便具有重要意義”的觀點。

B. 文章不僅分析了中華文明生態思想的形成過程,也闡述了它在社會治理、本體世界等方面的體現。

C. 文章多次運用對比的論證手法,既有中國生態文化內部的對比,也有中國文化與西洋文化之間的對比。

D. 文章以解決當今人類社會的文明衝突爲立足點,來探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文明智慧的現實意義。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 四季、八節、二十四節都是從《易經》中發展而來,體現了天道與人道有機地結合。

B. 儒家將人從自然界中區別開來,而道家則將人重新放置於自然界中;兩者存在根本分歧。

C. 《黃帝內經》既是醫學著作,也是哲學著作,蘊含了陰陽調和,道法自然的基本原理。

D. 雅斯貝爾斯認爲老子和孔子在道法自然基礎上創立的思想正是今天人類苦尋的生態思想。

1. C C項,“前者重‘人道’,而後者重‘天道一’”不正確。根據原文,《易經》中“天道與人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道德經》通篇講了一個道理,即道法自然的治世理念”。故選C。

2. D D項,“以解決當今人類社會的文明衝突爲立足點”分析不正確。從結尾看,本文的立足點是揭示“今天人類生態文明時期苦苦尋找的生態思想”。故選D。

3. C A項,“四季、八節、二十四節都是從《易經》中發展而來”不正確。原文爲“根據這樣一種思想”而不是《易經》;“體現了天道與人道有機地結合”的是《易經》。B項,“兩者存在根本分歧”不正確。兩者只是“看上去有分歧”,其實相反相成。D項,“老子和孔子在道法自然基礎上創立的思想正是今天人類苦尋的生態思想”是作者的觀點,而非雅斯貝爾斯的觀點。故選C。

生態文明閱讀答案4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自然、社會和人的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其實質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與人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

生態文明不僅是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哲學問題。生態哲學將生態理念引向社會生活,將自在的哲學本質轉換爲自爲的生態智慧。西方深層生態學的代表人物奈斯說:今天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極其擴展的生態理想,我稱之爲生態智慧。生態智慧重建的不僅是自然生態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態和整個文明生態的平衡。現代人類面臨的生態危機不僅包括外部自然生態的危機,而是也包括社會內部的自然生態的'危機,前者導致自然生態平衡的破壞,後者導致人類社會系統的破壞。生態哲學是走向生態文明的理論準備,是人與自然關係反思後的生態覺悟,以及作爲這種覺悟的生態智慧和理念在社會生活領域的擴展和推進。

生態文明既反映人類對自然生態的認識和改造,又反映人類將認識和改造自然生態所獲得的積極成果應用於社會實踐所取得的一系列積極成果,包括:人與自然的協調關係的重建、人與人的協調關係的構建、人類文明構成的協調關係的創建。人與自然關係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態,即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發展同自然的矛盾,這是人類社會關係協調的基礎;人與人的協調關係的構建則是要建立社會生態,是使各種社會矛盾的合理解決獲得和諧有序的狀態,這是自然生態重建的根本保障;人類各種文明構成的協調關係的創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補的文化生態,爲社會生態的構建營造和諧有序的文明環境,爲自然生態的重建奠定健康穩定的社會基礎。

1.下列關於生態文明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建設和諧社會所應遵循的自然、社會與人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

B.生態文明就是自然、社會與人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和持續繁榮。

C.生態文明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發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協調人類社會關係。

D.生態文明是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因此它也是一個哲學問題。

2.下列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要實現生態文明,人類必須重建人與自然的協調關係,構建人與人的協調關係,創建人類文明構成的協調關係。

B.構建生態文明必須把生態理念引向人的社會生活。

C.生態覺悟在反思人與社會關係後產生,它在自然領域的擴展和推進構成生態哲學。

D.自然生態平衡的破壞是由現代人類所面臨的外部自然生態危機造成的。

3.根據本文內容,下列推斷不合理的一項是

A.西方學者奈斯之所以說今天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極其擴展的生態思想,是因爲西方傳統生態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進東方智慧。

B.人類要走向生態文明,必須從理論上認真研究生態哲學。

C.生態文明不只是一個理論和認識問題,還是一個實踐問題。

D.人類各種文明構成的協調關係的創建與社會生態的構建及自然生態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

答案:

1.B

2.C

3.A 答案解析: 1.本題考查對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A項不符合生態文明概念的內涵,從語法角度看,也是有語病。即生態文明是客觀規律,本備選項也顛倒了次序,先強調尊重自然,然後才能談到人、社會。 C項是講生態文明的作用,D項是講生態文明範疇。

2.本題考查概括、篩選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C項,偷換概念,生態覺悟包涵生態哲學,兩者概念內涵不一致,不能將屬於生態哲學的表述說成是生態覺悟。原文語句生態哲學是走向生態文明的理論準備,是人與自然關係反思後的生態覺悟,以及作爲這種覺悟的生態智慧和理念在社會生活領域的擴展和推進。

3.本題考查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的能力,C項因果關係不成立。

生態文明閱讀答案5

看待鄉村,人們習慣用工業文明的視角,也就是以工業化、城市化標準衡量鄉村,最常見的評價指標是規模效益。在這樣的視角下,鄉村的生產和消費似乎都變得不“經濟”,也無法成爲人們獲取經濟利益的場域。因此,在一些人看來,鄉村只能依附於城市。

然而,當我們換個評價體系,以生態文明視角看待鄉村時,就會發現它在現代社會的獨特價值。

事實上,鄉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爲基礎,無論是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是信仰與習俗,都維繫着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的和諧。由此就能發現,鄉村完全可以發展可循環利用的智慧農業,而不是依靠化肥、農藥、除草劑傷害環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奪性農業。鄉村生活,也可以相對超脫“時間就是金錢”的經濟屬性,尋求與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節奏,締造有利於生態、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狀態。更重要的是,鄉村具有傳統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爲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後花園。

如果說,工業文明理念讓人們更注重生產結果,更追求財富,生態文明理念則給予生產和生活過程同等重視,因而更能發掘生命的意義,洞察生活的幸福。

現在鄉村建設的問題,不少是因爲人們習慣於把城市文明機械地移植到鄉村,諸如“用城市建設的思路改造鄉村”“就地城市化”等想法,其實是把城市問題複製到了鄉村,甚至用一個存在問題的模式替代了鄉村最美好的東西。比如,把城市的垃圾處置方式移植到鄉村後,鄉村生產與生活之間的有機循環被消滅了。在鄉村,農民生產的絕大多數東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綜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動物的糞便,更可以變成有機肥回到農田。可惜,這一有機循環文化在錯誤的理念支配下被消滅了,於是出現了秸稈焚燒、動物糞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運輸、填埋等問題。

鄉村有自身的發展規律,以生態文明的理念去理解,鄉村像是一座塵封的寶庫,又像是一件精雕細琢的工藝品。懷着一顆敬畏的心去對待它、體會它,就會發現其中不可替代的價值。1992年,1575名科學家曾發表了一份《世界科學家對人類的警告》,開頭就說“人類和自然正走上一條相互牴觸的道路”,這正是與工業時代的過度索取有關。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鄉村,承載了中國傳統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學,始終哺育着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理想。農民的明哲適度,似乎是永恆的。鄉村的自然、自足、自養、自樂,是鄉村生活的最大魅力;順應自然、有限利用資源、可持續發展以及智慧產業,則是鄉村的最大財富。因此,新型的城鄉關係,一定是尊重城鄉差異基礎上的互補。而美麗鄉村建設,也是要把鄉村建設得更像鄉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鄉村,或在鄉村複製城市。

1.下列各項是對生態文明下的鄉村“在現代社會的獨特價值”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鄉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爲基礎,無論是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是信仰與習俗,都維繫着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的和諧。

B.鄉村可以發展可循環利用的智慧農業,比如農民生產的絕大多數東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綜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動物的糞便,更可以變成有機肥回到農田。

C.鄉村生活,可以相對超脫“時間就是金錢”的經濟屬性,尋求與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節奏,締造有利於生態、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狀態。

D.鄉村具有傳統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爲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後花園。它承載了中國傳統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學,始終哺育着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理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人們總是以工業文明的視角看待鄉村,也就是用規模效益這一評價指標來衡量鄉村,其得出的結論是鄉村無法成爲人們獲取經濟利益的場域。

B.鄉村中出現秸稈焚燒、動物糞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運輸、填埋等破壞有機循環的問題,都是受到工業文明這一錯誤理念支配的結果。

C.在生態文明理念支配下進行美麗鄉村建設,是要把鄉村建設得更像鄉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鄉村,或在鄉村複製城市,也就是說,鄉村建設不要移植城市文明。

D.因爲工業文明理念讓人們更注重生產結果,更追求財富,所以出現向自然過度索取的情況,從而導致人類和自然產生相互牴觸的問題。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生態文明的理念去理解鄉村,會發現鄉村像是一座塵封的寶庫和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我們遵循鄉村自身的發展規律,懷着一顆敬畏的心去看待它,就會發現其獨到的價值。

B.鄉村生活的最大魅力在於鄉村的自然、自足、自養、自樂,鄉村的最大財富則在於順應自然、有限利用資源、可持續發展以及智慧產業。

C.“鄉村只能依附於城市”“用城市建設的思路改造鄉村”“就地城市化”,這些想法和做法符合工業文明理念。

D.城鄉建設在尊重城鄉差異基礎上形成互補,發現鄉村的價值並充分挖掘、利用,從而達到利益的最大化,這符合生態文明的理念。

以生態文明視角發現鄉村的價值閱讀答案:

1.A(A項是鄉村自身的特點,也是鄉村在現代社會具有獨特價值的原因。)

2.D(A項工業文明視角不等同於規模效益這一評價指標,規模效益是最常見的評價指標,不是唯一的。B項“都是”這一說法太絕對。C項“鄉村建設不要移植城市文明,要避免城鎮化”曲解文意。)

3.D(生態文明理念追求生態的和諧,不會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

生態文明閱讀答案6

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共6分)

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自然、社會和人的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其實質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與人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

生態文明不僅是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哲學問題。生態哲學將生態理念引向社會生活,將自在的哲學本質轉換爲自爲的生態智慧。西方深層生態學的代表人物奈斯說:“今天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極其擴展的生態理想,我稱之爲生態智慧。”生態智慧重建的不僅是自然生態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態和整個文明生態的平衡。現代人類面臨的生態危機不僅包括外部自然生態的危機,而且也包括社會內部的自然生態的危機,前者導致自然生態平衡的破壞,後者導致人類社會系統的破壞。生態哲學是走向生態文明的理論準備,是人與自然關係反思後的生態覺悟,以及作爲這種覺悟的生態智慧和理念在社會生活領域的擴展和推進。

生態文明既反映人類對自然生態的認識和改造,又反映人類將認識和改造自然生態所獲得的積極成果應用於社會實踐所取得的一系列積極成果,包括人與自然的協調關係的重建、人與人的協調關係的構建、人類文明構成的協調關係的創建。人與自然關係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態,即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發展同自然的矛盾,這是人類社會關係協調的基礎;人與人的'協調關係的構建則是要建立社會生態,是使各種社會矛盾的合理解決獲得和諧有序的狀態,這是自然生態重建的根本保障;人類各種文明構成的協調關係的創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補的文化生態,爲社會生態的構建營造和諧有序的文明環境,爲自然生態的重建奠定健康穩定的社會基礎。

7.下列關於“生態文明”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建設和諧社會所應遵循的自然、社會與人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

B.生態文明就是自然、社會與人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和持續繁榮。

C.生態文明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發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協調人類社會關係。

D.生態文明是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因此它也是一個哲學問題。

8.下列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要實現生態文明,人類必須重建人與自然的協調關係,構建人與人的協調關係,創建人類文明構成的協調關係。

B. 構建生態文明必須把生態理念引向人的社會生活。

C. 生態覺悟在反思人與社會關係後產生, 它在自然領域的擴展和推進構成生態哲學。

D. 自然生態平衡的破壞是由現代人類所面臨的外部自然生態危機造成的。

9.根據本文內容,下列推斷不合理的一項是( )

A. 西方學者奈斯之所以說“今天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極其擴展的生態思想”,是因爲西方傳統生態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進東方智慧。

B. 人類要走向生態文明,必須從理論上認真研究生態哲學。

C. 生態文明不只是一個理 論和認識問題,還是一個實踐問題。

D. 人類各種文明構成的協調關係的創建與社會生態的構建及自然生態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

7. B 晚練七十五,20xx天津卷。A項不符合“生態文明”概念的內涵,從語法角度看,也是有語病。即“生態文明是……客觀規律”,本備選項也顛倒了次序,先強調尊重自然,然後才能談到人、社會。C項是講“生態文明”的作用,D項是講“生態文明”的範疇。

8. C,偷換概念,“生態覺悟”包涵“生態哲學”,兩者概念內涵不一致,不能將屬於“生態哲學”的表述說成是“生態覺悟”。原文語句“生態哲學是走向生態文明的理論準備,是人與自然關係反思後的生態覺悟,以及作爲這種覺悟的生態智慧和理念在社會生活領域的擴展和推進。”

9. A強加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