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熱門】說課稿模板集合九篇

說課稿 閱讀(1.13W)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門】說課稿模板集合九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小螺號》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第八冊第四課《水上的歌》中的歌曲。它是本課的的重點教唱歌曲。第四課共需三課時進行,下面我說的是第一課時的內容,它緊緊圍繞《小螺號》。《小螺號》是一首曲調歡快活潑的兒童歌曲。歌曲富有童趣地通過“小螺號嘀嘀嘀吹”抒發了少年兒童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等美好心情。歌曲爲2/4拍、羽調式、二段體結構。

二、說教學內容

本節課具體內容包括:

1、感受、學唱歌曲。

2、處理、編詞表演歌曲。

3、拓展歌曲,延伸教育。

三、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有三個:

1、認知目標:學習並掌握用上滑音、波音裝飾演唱《小螺號》,使歌聲更具有活力更動聽。

2、能力目標:創新發展歌曲,啓發引導學生能自己編詞演唱,大膽參與,自信表演,展現創新火花。

3、情感目標:在歌曲演唱、處理與創新中,自然滲透“愛”的教育,激發少年兒童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親人等“愛”的美好情感。

四、說教學重點

1、能運用裝飾音完整地唱好歌曲。

2、激發學生編詞創作的靈感。

3、滲透“愛”的情感教育。

五、教學難點

啓發和引導學生能自信地編詞和表演。

六、教學準備

CAI課件、多媒體教學光盤、鋼琴、一串串製作的假魚、小海螺等。

七、說教法

根據新課改理念,教師要以學生爲主體,要做學生的引導者、合作者、參與者和促進者。根據新的《音樂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作品,是學生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獲得愉悅的感受和體驗,啓發學生積極參與、展開想象,大膽創新。我採用了感受鋪墊法、啓發引導法、比較法、發現法、激趣法、討論法等各種靈活多變的方法,使學生能主動學習,積極探究,合作互動,共同發展。爲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設計製作一套課件,不用粉筆板書。歌曲曲譜、樂譜知識中的符號、歌曲動畫等全部用多媒體大屏幕展示,使學生感到形象、美觀、直觀、生動。

八、說學法

爲了在學生中形成“我要學”的寬鬆、民主、和諧的氛圍,根據教師教法的確定,學生將在老師各種靈活方法引導下通過感受欣賞自然而迅速的學會歌曲唱法;通過探究、討論、發現去主動學習;通過合作、想象去創新發展歌曲,並得到愛的情感教育。

九、說教學程序

(一)、激趣活動:課堂一開始,我要利用歌曲中的主要節奏,編成律動讓學生模仿。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激發學生信心,感受學習快樂。

(二)、感受、學唱《小螺號》。

1、情景小故事導入。

剛纔同學們的表現相當棒,老師要給大家一個小小的獎勵。請閉上眼睛聽這是什麼聲音?(老師吹螺號)同學們聽出來的嗎?下面老師就要獎勵大家一個愛吹小螺號的小朋友的故事,想聽嗎?這位小朋友名叫濤濤,他生活在大海邊,是漁民的兒子。每天早晨阿爸迎着朝陽,出海打魚,到了傍晚,阿爸伴着夕陽,滿載而歸。一家人的生活幸福又快樂!對於濤濤來說,最大的快樂是每天晚學後,來到大海邊,欣賞着美麗的海邊風景,深情地吹起小螺號,螺號聲聲換船歸,盼望阿爸快快會!同學們聽濤濤又吹響了嘀嘀嘀的《小螺號》。(放動畫歌曲《小螺號》。)

2、反覆欣賞範唱。

根據音樂新課改的理念要引導學生完整而充分地多次聆聽音樂作品,讓學生在感受欣賞中不自覺的就能學會歌曲。原因很簡單我們學會一首歌曲大多都是聽會的,並非是先學歌譜,再學歌詞。新課程重感受默化,輕專業技能。因此我設計了三次欣賞動畫歌曲,每次欣賞之前提出設問;如1、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2、歌曲的“景色”是怎樣描繪的?3、出示歌譜。邊看邊聽,然後回答歌曲表達了什麼情感?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進行總結和完善以上的問題。

3、學唱歌曲。

(1)學唱歌曲第一部分。

在學習中引導學生尋找、發現上滑音出現了幾次,並通過老師運用和不運用演唱的比較,讓學生總結出運用上滑音更能表現出歌曲歡快的情緒。

(2)學唱歌曲第二部分。在學唱中引導學生尋找新的記號波音,並通過比較演唱讓學生更能感受到波音更能使歌曲表現出大海的`遼闊、海灘的無際、美好的心情。

(3)老師伴奏,學生初步完整演唱歌曲。

(三)、表現歌曲。

(1)根據學生素質和表現,即興利用齊唱、對唱、領唱等等形式,進行各種歌曲演唱處理、表現。

(2)啓發學生唱好上滑音和波音,並運用正確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現出漁家兒童對幸福生活的熱愛之情。

(3)引導全體學生到前面來自由發揮進行動作表演,教師給與激勵。

(四)、拓展歌曲,創作表演。

1、引導學生想象生活中有很多聲音,如自然的風聲、雨聲、雷聲,各種動物的叫聲、火車、汽車等物體發出的聲音等。請各小組堂論、創作的新歌詞,並劃分小組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大膽創編歌詞,展現創新能力。

2、分組進行展示,其他小組同學進行評價。

3、老師出示爲歌曲創作的第二段歌詞:小螺號,嘀嘀嘀吹,阿爸聽了架船歸,小螺號,嘀嘀嘀吹,阿爸聽了笑微微。小螺號,嘀嘀嘀吹,歡唱收穫多,小螺號,嘀嘀嘀吹,歡迎阿爸凱旋歸羅。甜甜的生活,暖暖的親情,見到了親人,笑開顏也。

4、師生各扮角色發唱不同的樂句,進行創新演唱歌曲。

5、創編表演親情故事。可以老師扮演阿爸、一男孩扮演濤濤,一女孩圍上圍巾扮演阿媽,即興發展表演親情故事。比如面對滿載而歸的阿爸,濤濤怎樣表現出喜悅,回到家裏阿媽做了什麼好的飯菜,備的什麼好酒,一家人和和樂樂吃完飯後,濤濤是怎樣給阿爸解乏的等等,在表演中教師要不斷的引導劇情的發展,及時引出發展的話題,使表演有看點,又能達到自己預設的教育目的。

(五)、總結評價,延伸“愛”教育。

最後,老師要給與學生充滿激勵的評價,並繼續延伸“愛”的教育。可問學生,你們平日在家裏怎麼向爸爸媽媽表達愛心的?最後老師可以有感情地教育學生說:願同學們個個都是愛心小天使,在學校、家庭、社會上處處去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只要你心中有愛,你就會伸出千萬隻手去幫助別人,同時你也會得到千萬隻手對你的幫助。希望同學們的愛心象陽光一樣播撒到每一個角落,祝願同學們人人都成爲有愛心的公德小模範!同學們,再見!

說課稿 篇2

一選材意圖

新《綱要》提出幼兒美術教育的價值在於它激發情趣、激活興趣;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賦於幼兒滿足感和成就感。傳統的幼兒藝術教育要求通過模仿掌握技能、技巧,現代幼兒藝術教育則強調精神創造的意義;強調藝術活動對幼兒心理髮展的影響。我選擇了幼兒既感興趣,又能充分動手動腦的美術創作活動——美麗的色彩,讓幼兒自由選擇活動內容,爲他們提供豐富的材料、寬鬆的環境,尊重個體差異,爲不同水平的幼兒考慮。通過“吸管吹畫”、“彈珠滾畫”、“手掌拓印”、“蠟筆塗畫”等多種美術活動形式,讓幼兒去體驗、感受色彩的美麗以及活動帶來的愉悅、滿足感、成就感。

二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

根據本班幼兒年齡特點、以及具體的美術活動能力,我爲幼兒提供了不同的活動內容、材料。“吸管吹畫”、“彈珠滾畫”、“手掌拓印”等這些在平常美術

活動中是很少見的,這就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好奇欲、積極性,最關建的是這些活動形式對幼兒技能、技巧要求低,易操作,只要動手就能創作出漂亮的作品。體驗審美愉悅以及滿足感、成功感。還給幼兒充分想象的空間,可以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自由選擇活動形式;自由構圖、用色;大膽表現自我;促進個性發展。

2目標分析

知識性目標:

⑴黃、藍、綠四種顏色

⑵讓幼兒學習掌握吹畫、滾畫、拓印、塗色等美術基本方法、常規。

⑶體驗色彩的美,並能用簡單的語言表達。

社會性目標:

⑴讓幼兒在愉悅的情緒下自由想象,培養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⑵肯定每個幼兒的作品,讓他們獲得創造後的愉悅體驗。

⑶知道自己生活在絢麗多彩的.世界裏,激發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⑴讓幼兒對色彩產生興趣。⑵體驗多種形式的美術活動帶來的樂趣

難點:⑴用語言表達對色彩的感受。⑵吹畫時氣流的大小、方向。

三幼兒情況分析

本班幼兒年齡在3歲半左右,處於塗鴉期、表現期,他們好奇、好動、好模仿;喜歡明亮的色彩如、紅黃藍綠和有變化環境;不適宜學習臨摹。從平日美術活動中幼兒的表現看,動手能力較差,依賴成人的指導,操作中畏首、畏腳怕出錯。

四教學方法設計

1談話、提問法引出主題

談話法維護寬鬆的精神氛圍和自主表現的時空,而提問的方式又能引導幼兒靠近主題表達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

2觀察、學習法提高幼兒審美感受

通過欣賞課件(強烈明亮的色彩組合)感受色彩的美麗,激發創作慾望

3示範講解法讓

幼兒掌握基本技能、常規

低段幼兒是需教師分步驟示範操作,才能在模仿中掌握基本的技法,所以有條有序的示範、講解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

4分組操作法尊重幼兒個體差異

據活動內容、材料以及幼兒的年齡特點,設置四個活動組:吹畫組、滾畫組拓印組、塗色組。讓幼兒自己選擇活動形式,分組活動。給每個幼兒自由的創作空間。

5個別指導法爲幼兒創造更多獲得成功的機會

幼兒美術活動雖然遊戲性很強,又非常自由,但它並不是單純的娛樂或消遣,老師在把握幼兒現有水平和每個孩子的特點的前提下,對個別幼兒適時、適當的指導才能出成果。

五教學準備

1活動前兩天,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去找生活中的紅、黃、藍、綠顏色,並從家中帶來有顏色的東西

2、吸管、彈珠、彩色水、廣告顏料、蠟筆;四開、十六開白紙;方篩、擦手帕若干。

3、課件製作(美麗的色彩組合圖)

六教學程序設計

第一部分:談話、提問引出主題

老師以談話的方式,逐一提問

①你們帶來了什麼?它叫什麼?⑵有什麼用途⑶什麼顏色?你喜歡嗎?幼兒集體回答,再個別細答。

認識紅、黃、藍、綠四種顏色,讓幼兒知道生活中色彩無處不在,引起對色彩的確興趣。

第二部分:欣賞觀察色彩組合圖,體驗色彩的美

老師逐一出示色彩組合圖,幼兒欣賞觀察,引導幼兒說出或表現出感受。

本環節中難點⑴的突破主要通過老師用表情、動作、適合小班幼兒的重疊詞如:紅紅的、黃黃的、藍藍的、綠綠的、作相應的引導。

第三部分:幼兒分組創作

第一步:示範創作方法

1老師簡單示範製作,讓幼兒掌握幾種美術形式的基本技能的、常規。

吸管吹畫是難點做最後一個示範,並放慢速度反覆兩次。

2個別幼兒上前來按老師的講解操作,老師瞭解幼兒的掌握情況。

3老師據幼兒掌握情況再示範1—2次。

第二步:介紹活動內容、材料,幼兒按意願選擇活動組。

第三步:鼓勵幼兒大膽作畫

幼兒在沒有任何束縛和限制下,自由創作,老師巡迴指導,對一些不夠大膽的幼兒以積極的鼓勵;對個別不會的幼兒做詳細的講解;對一些領悟強、製作較好的幼兒及時給予表揚、引導。

這一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環節,主要採用講解和示範突出教學重點;通過幼兒的實際操作、老師個別指導突破難點。

第四部分:幼兒作品展示

本部分主要採用談話法,通過討論,讓幼兒用語言將自己的作品內容表達出來,這是本次活動較重要的一環。老師要肯定每個幼兒的作品,讓幼兒獲得成功後的愉悅體驗。

第五部分:延伸活動

教師引導幼兒欣賞作品後,添畫、加工成比較形象的畫如:手掌拓印畫添上刺成仙人掌、畫上翅膀成小鳥。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德國藝術家保羅。克利有句名言”用一根線條去散步”,線條是最基本的造型語言。線可以分爲直線、曲線、折線三種。直線有水平線,垂直線,斜線等;曲線有波浪線,螺旋線,弧線。線的表現力極其豐富,水平線有廣闊,寧靜感;垂直線有升騰,挺拔感;斜線有危急或空間變化的感覺;短線水平排列則產生跳躍急促節奏感;流動的曲線使人感到柔和,輕巧,優美,給人輕快愉悅的感覺。線的粗細,剛柔,滑澀,虛實,疏密等變化產生不同的美感。

課本中的圖片向我們展示了自然界中神奇的線條:生澀,古樸的線產生稚拙美;斑馬身上黑白相間的自然曲線產生韻律美和裝飾美;鋼構的大橋與建築簡括,挺拔,有一種力度美;綴滿露珠的蜘蛛網飄逸連綿,纖細雅拙。

2、學情分析:

學生對於線並不陌生,在平時繪畫中是常用的表現形式,但對各種線的理解和組織能力並不是很好,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線條的神奇魅力,用發現的眼光去看身邊的事物,熱愛生活,體會美無處不在無處不有。

3、設計理念:

通過教師的一步步引導,使學生認識到線條的表現力,進而體會、認識到線條的造型語言的魅力。通過學習、繪畫,幫助學生了解線條的表現力,引導學生在觀察、分析、嘗試怎樣使線條能動起來的遊戲般的學習活動中,對美術造型活動產生興趣。

4、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掌握直線、折線、曲線等以及不同線形,如長、短、疏、密、粗、細等不同線形的變化的相關基礎知識。

(2)能力目標:

發現自然、生活中千變萬化的線條,通過仔細觀察,認識不同姿態的線條,體會線條的美感特徵及其在美術作品和生活中產生的視覺效果。

(3)發展目標:

A.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B.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4)情感目標:

A。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索新知識的興趣

B。培養學生以審美之心來感受生活,看待社會。

5、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對圖片、畫面的分析,體會線條的美感,瞭解各種線條的形態和形態組成的紋理。

難點:嘗試畫出長、短、粗、細、疏、密不同變化的線,對畫面進行合理組織。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強調師生的互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作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本節課的'基本設計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知識能力,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嘗試欲,並通過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創造慾望。本課的基本教學程序如下圖:

生 初步感知——討論探究——樂中體驗——知識擴展——情感昇華

互 動

師 引導觀察——情景創設——啓發點撥——彙總歸納

在本節課的教學一共分四大板塊:一、認識線條;二、線條的變化;三、學生創作;四、作品展示、評價。通過教師一步步引導,循序漸進,一步步深入體會線條魅力。

三、說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一共分四大板塊:(一)認識線條;

(二)線條的變化;

(三)學生創作;

(四)作品展示、評價。

1、 導入。出示充滿線條的圖片,讓學生找找圖片中你看到了哪些線條?引出課題 “線條的魅力”。

2、 講授新課。

(1)認識線條——初步瞭解線條的種類。

師:除了剛纔圖中看到的線條,你還說的出其它的線條嗎?

讓學生思考,尋找線條。

得出世上的線條有很多種,爲了便於認識,我們可以把線條簡單地分爲直線、曲線和折線三種。

(2)欣賞圖片。

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尋找千變萬化的線條!感受線條就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

(3)說一說,畫一畫。

畫線條,讓學生體驗樂趣。從短線變成長線,過度到線的變化。

(4)體驗、嘗試線的變化

3、 欣賞作品

從欣賞中外美術家的作品到欣賞身邊學生作品,讓學生感受線的魅力。

A:吳冠中:運用簡單的線條,通過線的粗細、虛實變化表現的紫藤,非常有韻律的一幅畫。

B:荷蘭有位畫家凡高,他善於用線描繪身邊的事物,右邊這張用曲線表現的樹看上去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表現出植物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C:欣賞完了中外大師的作品,我們再看一下身邊同學的作品。(欣賞學生作品)

4、教師示範

師:那如何對各種線進行組合才能表現出線條的魅力呢?接下來看一看老師是如何運用線條來表現一個花瓶的。

5、 學生創作。

師:看了老師畫之後,是不是自己也很想動手畫畫呢?接下來我們自己也來嘗試下,用有粗細、疏密、長短、曲直變化的線條爲下面的圖形穿上花衣裳。

(從實踐中體驗線條的魅力。)

(1)提供學生一些簡單花瓶圖形,讓學生用線來裝飾。(可以用色彩筆、黑色水筆來創作)

(2)教師巡視指導。

6、作品展示、評價、小結。

(1)以小組的形式展示在小組的展板上,由全班同學投票選出每小組中最優秀的作品,並讓一兩位學生說說理由,好在哪。教師總結,給每組中最優秀的學生獎勵一張教師課前畫好的線描作品一張。

(2)師小結: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我們體會到了不同線條的各種魅力。

只要我們認真觀察身邊的所有事物,都可以發現它們的美。

就像羅丹所說的: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讓我們共同努力,用千變萬化的線條創造出千變萬化的事物,爲我們的生活增添美、增添樂趣!)

7、知識拓展

要求學生可在課餘多做有關線條的練習,用各種各樣不同的線條描繪我們繽紛的世界。

四、小結

本節課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爲中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勤於動手、敢於創新,課堂氣氛活躍;從教學效果看,知識目標完全達到,能力、發展和情感目標基本實現。不足之處,請各位領導、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小燕子進步了》是西南師大版國小語文第二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生動的童話故事,講的是燕子媽媽讓小燕子到菜園裏去觀察冬瓜和茄子有什麼不一樣,小燕子片面觀察,收穫較小。全文共有八段,以小燕子與燕子媽媽的對話爲主線,語言簡潔明瞭,生動有趣,並配了圖畫,學生易讀易懂。

2、教學目標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本篇課文的特點,結合新課標理念,我將該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知識目標:能運用自己喜歡有效的方式認識本課生字。

能力目標:積累詞語,自主選擇詞語造句。分角色朗讀課文,能從故事中受到啓發。

情感目標:從"小燕子進步了"引發學生學會仔細觀察。

3、教學重難點

由於一年級學生還處於運用並鞏固漢語拼音的主要教學階段,是進一步學習普通話的重要時期,因而識字教學教學是本課的重點之一。另一個重點是通過朗讀理解燕子媽媽爲什麼滿意地笑了。

難點是啓發學生善於觀察周圍的一切事物,並願意把自己觀察到的與人交流。

二、教學準備

課件,頭飾,生字卡片;學生課前觀察冬瓜、茄子。

三、說教法與學法

1、情境導入法。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情境導入法激發學生讀書的慾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2、趣味遊戲法。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我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需求,創設學生感興趣的識字遊戲活動,愛護其好奇心、求知慾。

3、以讀代講法。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以讀代講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

4、直觀教學法。通過使用實物、課件,讓學生直觀、形象的進行觀察、比較。

語文學習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而尤爲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求知,讓學生學會學習方法,爲此,與教法想適應,以學生爲主體,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採用:1、競賽、遊戲法;2、自學、合作、探究法;3、讀、思、議、評、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歌曲欣賞

播放"小燕子"歌曲,引入新課

(二)、談話激趣、創設情境

作爲一年級學生,他們喜歡幻想,常常會把自己天真幼稚的感情注入到周圍有生命或無生命的事物中去,因此對擬人化的童話情境情有獨鍾。根據學生這一心理特點,我根據課文內容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孩子們,昨天晚上,燕子媽媽給我打來了一個電話,它告訴我說,它們家的小燕子可聰明能幹啦!今天燕子媽媽要當着大夥兒的面考考小燕子,請我們到它家做客,好親眼看看小燕子的出色表現,你們想去嗎? 那我們就乘坐"聰明號特快列車"出發吧! 屋檐下,燕子媽媽正在迎接我們呢。它說它要開始考小燕子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三)、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識字能力是學生終身學習的一種能力,是學生獨立閱讀的基礎,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要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當學生自讀課文後,我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動手畫一畫生字新詞、再讀一讀、記一記,讓學生在讀書中自學本課生字詞,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識字教學是國小低年級的重點,通過學生自學生字,採用小組合作對學生自學情況進行檢測,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學會幫助別人,學會合作。再全班進行交流,並讓他們談談自己是怎麼記住的?讓學生在交流中豐富學生的識字記字經驗。一年級學生識字的一個特點:記得快,忘得也快,遵循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喜歡比賽,愛玩遊戲的心理特點,我設計了"開火車"讀、賽讀、"摘茄子"等識字遊戲,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遊戲的樂趣中鞏固生字。低年級學生要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爲寫話打下基礎,我用課件出示本課的新詞,讓學生讀後自主選擇詞語說話,讓學生在讀說中積累詞語,提高學生運用表達語言的能力。

(四)、以讀代講、理解感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學生對課文語言及課文內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學生自主與課文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過學生自讀、互讀、老師範讀、個別讀、齊讀等多次練習後,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暢所欲言,說說讀文後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共同探討。再組織學生全班進行交流,老師從學生的回答中對課文內容進行梳理,並隨機板書。通過以上的朗讀、交流,結合課題及板書讓學生說說:燕子媽媽爲什麼滿意的笑了?這時學生的理解就更深刻,本課的重點就迎刃而解了。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請小評論員評論,比比誰讀的語氣最像小燕子和燕子媽媽,充分從情感上薰陶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效地進行語言訓練。此後我趁熱打鐵,讓學生分組進行即興演讀,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此時他們的情感會向深層發展,學生會用恰當的語言和行爲去扮演自己的角色,再現課文情景,從而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實踐運用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爲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資源。我用課件展示雞、鴨、鵝三種學生熟知的動物,讓學生分組觀察探討交流它們一樣和不一樣的地方。在這一環節中,整合了課內外和網絡資源,進行有效的拓展學習,把課堂教學拓展到學生的生活中去,讓課堂走進了生活,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潛力,鍛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從而使學生學會仔細觀察。

五、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課文是精華的體現,好的板書更應具有深刻的啓發性。我的板書按照故事的發展順序,體現了課文的思路,採用貼畫配文字的"圖文式"板書,此板書圖文並茂,突出了課文的重點,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

說課稿 篇5

一、主題的產生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在40分鐘的課堂學習之外,孩子們都渴望有屬於自己充分休息、自由活動的時間,因此,“課間十分鐘”就成了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光,他們渴望下課,盼望着與小夥伴們一起盡情的玩耍。但稍微留意一下,便不難發現學生所進行的課間活動很單調、枯燥,課間活動中存在着一些不當行爲和安全隱患,比如在走廊打鬧追跑的、橫衝直撞的、把樓梯當滑板坐着往下滑的、在地上摸爬滾打弄得滿身是灰的等等現象,校園課間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老師們在一起也經常談到課間活動的安全問題。那麼如何指導學生開展有益的、安全的、豐富多彩的課間活動,讓學生在玩中有所樂、有所得、有效消除我校課間安全隱患呢?於是,我利用晨會課的時間與班級同學們圍繞“你喜歡課間十分鐘嗎?你們課間玩什麼?這些活動安全嗎?課間十分鐘你快樂嗎?”等一些問題展開了一次對話,最後共同討論確定了“快樂課間十分鐘”這個活動主題。

二、活動目標

1、培養學生善於從身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課間活動的蒐集及改編設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培養學生關心愛護他人的思想感情,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4、推廣安全、健康、有益的課間活動方案,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消除校園課間存在的安全隱患,規範學生行爲,形成文明的校風。

三、活動程序

整個活動過程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課間活動的調查與分析

第二階段:課間活動的蒐集、改編設計與方案的制定

第三階段:課間活動的實踐與宣傳推廣

四、活動的實施

(一)課間活動的調查與分析:

1、組成活動小組、

同學們通過討論分成三個活動組:觀察組、統計組、調查組,選出小組長,進行組內成員分工。

2、確定調查方法、制定調查問卷。

3、開展活動。

“觀察組”的同學一下課就到各自負責的地點觀察記錄同學們課間的活動情況。

“統計組”的同學對各班的不安全活動進行邊統計邊記載。

“調查組”的同學到各班分發調查問卷,內容有:你喜歡的課間活動方式、你在課間進行過危險的活動嗎、你經常在什麼場地進行活動等。

4、交流展示。

各小組分別用不同的方法展示了他們的調查結果與分析。

“觀察組”的同學紛紛對他們觀察到的課間活動情況進行了描述和分析。

同學1:我觀察到一名同學打了上課鈴才急忙跑向廁所,結果與路上的同學撞到了一起。

同學2:我觀察到男生很喜歡在走廊追跑打鬧,我覺得這樣很危險。

同學3:我觀察到女生比較愛玩遊戲,但我認爲那麼多人在走廊玩跳皮筋不合適。

“統計組”的同學出示了他們的課間活動統計表並進行了相應的說明。(課件)

“調查組”的同學展示了他們調查到的課間活動情況。(課件)

最後同學們對課間活動的情況從安全性、趣味性、知識性等方面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二)課間活動的蒐集、設計與制定:

通過對各班課間活動的調查、分析與討論,同學們充分了解了各班的課間活動情況,感受到了課間活動中存在的安全隱患,知道了課間活動的重要性,對課間活動方案的蒐集設計與制定充滿了期待。

1、活動準備

同學們在這一環節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他們根據各自喜歡的活動類型組成了“體育活動小組”、“休閒活動”小組、“遊戲活動”小組,

教師啓發學生討論出活動的蒐集方法,引導他們討論怎樣制定活動方案。

2、活動的蒐集

每組同學利用各種方法與途徑如:網上搜集、與其他同學一起遊戲等對課間活動進行了蒐集與改編設計。

3、制定活動方案

各小組根據他們蒐集改編設計的活動特點討論制定活動方案,包括活動名稱、活動規則、活動方法、參與人數、活動場地、活動的作用等。

5、彙報展示

“體育活動”小組的同學是用表格的方式進行展示彙報的(課件),並對活動方案進行了說明。

“休閒活動”小組的同學出示了他們的設計方案並進行了演示說明。(課件)

“遊戲活動”小組的同學對他們設計的遊戲進行了精彩的表演,贏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歡呼。(課件)

最後同學們根據剛纔的'彙報展示對活動方案評出了“最佳趣味”獎、“最佳智慧”獎、“最佳設計”獎等獎項。

(三)活動方案的宣傳推廣

1、激發情感

同學們設計的活動方案都非常好,爲了讓其它班的同學在課間也象我們一樣玩的安全、快樂,我們把這些活動方案推廣到其它班,讓全校的同學都加入到我們的“快樂課間十分鐘”活動中來好嗎?

2、討論制定宣傳方法

①以班級名義向全校同學發出倡議(課件),②加入到其它班同學的課間活動中進行宣傳。

3、活動的延伸。

倡議各班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使快樂“課間十分鐘”主題活動在全校延伸,以實現此次活動的價值。

五、活動的反思

本次綜合實踐活動的整個過程是在老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它來源於學生生活、產生於學生生活、實踐於學生生活、延伸於學生生活,把學生置於一種動態的、開放的、生動的、多元的學習環境之中,激發了學生創新慾望,提高了他們觀察、調查、分析問題的興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他們關心愛護他人的思想感情,課間追跑打鬧現象有了明顯減少,對消除我校校園課間安全隱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隨着活動的開展實踐,我也發現了一些有待改進的問題,如下雨天活動方案的制定、男生喜歡的玩遊戲較少,怎樣設計出更多男生喜歡的、有趣的活動等等問題

我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處於起步、摸索中,我們將不斷學習、實踐、探究、努力做到開拓創新,使我校的綜合實踐活動逐漸走向完善。

說課稿 篇6

教學分析: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中國龍》。本課是人美版國小美術實驗教材第六冊第十課,本課通過了解中國龍的文化、歷史,體會龍的精神。起到了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三年級的學生想象力豐富、表現欲強,有一定的造型表現能力,而每週的信息技術課,使學生能夠比較熟練的使用繪畫軟件,擁有瀏覽網頁的經驗和技能,並能夠根據教師所給出的關鍵詞比較快速的獲取網絡資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初步瞭解中國龍的文化、歷史。

瞭解龍的各部位的動物原型。

利用金山畫王繪圖軟件完成一副龍的作品

過程與方法:

通過收集資料,分析圖片,瞭解龍各部位的動物原型,從而體會龍的精神。

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欣賞特點分明的龍的圖片,小組討論,歸納出畫龍的要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自己做爲龍的傳人的民族自豪感,感受龍的精神在現代社會中的體現。 教學重點:

瞭解龍各部位的動物原型,體會龍的精神。 教學難點:

掌握畫龍的要訣,抓住龍的特點大膽造型。

教學媒體:

本課是一節網絡教學環境下的繪畫課。具體的學習環境有網絡教室、網絡收索引擎和繪畫軟件。從技術上強化互動性、信息的豐富性使學生主動愉快的學習,體現現代教育技術多面的教學輔助功能。

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圍繞重教學重難點設計了短片激趣,揭示課題;問題驅動,初步感知;深入探究,自主學習;創作實踐,深化主題四個環節,來完成教學目標。

一、短片激趣,揭示課題

通過播放舞龍的視頻,感受龍作爲吉祥的化身,寄託了人們美好的願望。在喜慶、熱烈的氣氛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導入本課。

二、問題驅動,初步感知

通過教師提問、學生彙報課前收集的資料,初步瞭解龍的歷史。進而提出問題,爲下一環節做鋪墊。

三、深入探究,自主學習

在這一環節中我利用了網絡資源信息量大,資料充分共享的特點,通過學生收集資料教師整理展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出示圖片學生小組討論兩個階段來完成的。

首先學生根據教師所給出的關鍵詞:龍的組成,利用百度收索引擎中的知道進行第一次的資料收集。

通過學生收集到的資料,瞭解到對於龍的頭、角、身、鱗、爪這些部位的動物原型說法比較一致,而對眼睛、牙齒、尾巴的動物原型在說法上出現的分歧。

對於問題的出現,我指導學生進行了第二次的資料收集:分組查找相應的動物原型的圖片,將查找到的圖片保存到共享文件夾中,(這是學生蒐集到的一些圖片),我根據這些圖片進行選擇製成幻燈片展示,(由於幻燈片數量較多,在這裏我把它縮小後全部展示出來,教學中每一組圖片是一張幻燈片)學生通過對比分析,小組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之後引導學生感受龍的精神,增強學生做爲龍的傳人的自豪感。

【在這一環節中,通過學生親自收集圖片資料,不但能夠使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過程當中,而且還更能有效的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加深學生對龍各部位動物原型的認識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第二階段:我通過出示兩組特點分明的圖片,使學生清楚的觀察到龍的特徵,從而引導學生歸納畫龍要訣:昂首、張口、露齒、瞪眼。

在四環節、創作實踐,深化主題中,學生是通過金山畫王繪圖軟件來完成龍的繪畫。

【因爲龍的形象比較複雜,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講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課前我豐富了金山畫王的素材庫,添加了很多龍的不同部位的圖片素材,學生根據自身的繪畫水平利用已有素材,結合繪畫添加的方法完成作品。這樣所創作出來的作品不但比傳統繪畫的效果好,還培養了學生的繪畫熱情。 】

在學生作品的展示中,由學生進行自評、互評來完成的。

最後通過展示大量的汶川地震後全國人民齊心協力抗震救災場面、和爲成功舉辦奧運會、殘奧會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工作人員的圖片,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龍的精神在現代社會中的體現,深化做爲龍的傳人的自豪感。 教學效果:

一是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打破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限制,使每一名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

二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通過利用網絡收集資料參與課堂教學,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爲主動愉快的學習。

三分層教學的實施。每一個學生在繪畫活動中根據自己的繪畫水平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創作,照顧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獲得個體的發展。

通過與信息技術整合後,這節課使學生在學習、觀察、發現的過程中,激發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多方面的素質。正因爲課程整合有着無法比擬的優勢,更值得我們在實踐中摸索和探究。謝謝各位評委老師。我的說課就到這裏。

說課稿 篇7

一、 說教材:這節課主要是通過測量操作活動認識平行四邊形,瞭解平行四邊形對邊平行且相等,對角相等,並掌握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概念,初步會畫出平行四邊形底上的高。

說教法:新教材的引入方法與以往的不同,是採用兩條等寬色帶進行交疊後產生的四邊形來引入平行四邊形的。首先突出的是平行四邊形“面”的形象,然後再到“邊”(面的邊緣)。 教學分兩兩個環節。第一步是認識平行四邊形。讓學生觀察兩條互相平行的透明色帶交疊出的四邊形,進而觀察這些四邊形的特點。學生通過操作、比較、思考後發現:這些四邊形的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然後引導學生小結平行四邊形的定義,並給出數學記號。讓學生找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的例子,一方面可以豐富對平行四邊形的表象,另一方面加深學生“對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認識。

第二步是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平行四邊形的任何一條邊都可以爲底邊,那麼從底邊的對邊上的一點出發做底邊的垂線,該點與垂足之間的線段就是該底邊上的高。然而“高”的概念對學生來說不容易建立,以爲學生在生活經驗中的高,往往是身高、樹高、塔高等,指的是直立於地面上的對象的高度,隱含着垂直的定義。因此教材中,我從垂線這一概念引入,再通過垂線段建立起高的概念,同時進行操作觀察,這些高的位置與關係。從中得出:同一底邊上可以畫出無數條高,這些高的長度都相等,但在一般情況下,我們只要作一條高就可以了。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如形外高的操作,或者底不是水平方向的怎樣操作高等,從而拓寬了學生對平面圖形中“高”的認識。

19.1平行四邊形

[知識與能力目標]:1、通過操作活動認識平行四邊形。 2、掌握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概念,並初步會畫出平行四邊形底上對應的高。

[過程與方法]

[情感目標]:讓學生享受學習的'快樂,分享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會畫出平行四邊形底上對應的高。

【教學難點】:會畫出平行四邊形底上對應的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同學們,你們認識了哪些幾何圖形?這些幾何圖形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它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2、出示 發現什麼? ------出現了一個新的四邊形

這個四邊形有什麼特殊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

板書:平行四邊形

二、新課探究

1、師:根據你對平行四邊形的認識,請你選擇小棒擺一個平行四邊形。 指名學生用實投展示,組織學生評價。

2、師:打開學具袋,從中找到平行四邊形。

3、問:請你們將學習小組找到的平行四邊形放在一起,觀察一下,看看你能發現什麼?

提出要求:四人一組,充分利用學具,開動腦筋,想辦法,共同探討。 小組彙報,集體交流。 歸納概括平行四邊形的特徵。

問:我們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用自己的方法發現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那什麼是平行四邊形呢?你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嗎?

小結:

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

4、出示圖片圖上的物體都是我們經常見到的,推拉鐵門、欄杆、標誌、花窗。 這些物體中都隱藏着平行四邊形,你能把它找出來嗎?

5、判斷:下面的圖形是不是平行四邊形?

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平行四邊形,你認爲關鍵是什麼?

三、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高

行四邊形的底與高

1、學生在作業紙上自己試畫平行四邊形的高。

2、教師指導板書畫高的方法。

問:通過畫高,你有什麼新的發現?

(1)平行四邊形有4條底,每一條邊都可以作爲底。

(2)同一條底上有無數條高,每條高都相等。

3、識別、提高。

(1)投影出示:畫在平行四邊形外邊的高,讓學生識別認識。

小結:平行四邊形的高有的可以畫在平行四邊形的裏邊,有的可以畫在平行四邊形的外邊,不管畫在哪兒都要注意底和高的對應關係.

4、畫高練習

說課稿 篇8

我說課的題目是《蘇格拉底之死》,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情、教學目標、重點難點以及教學過程等六個方面說課。

一、說教材

《蘇格拉底之死》選自長春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閱讀部分。主要通過對蘇格拉底面對死亡時的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及其周圍人的言談舉止,表現了蘇格拉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所表現也來的勇敢、智慧。

二、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八年級學生,此前學生並未接觸過蘇格拉底這位西方哲學的奠基人,對他的爲人和思想知之甚少。所以教學中要將蘇格拉底及柏拉圖的人生軌跡、思想主張向學生作以必要的介紹,以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三、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是,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養成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爲每一個學生的終身學生活和發展奠定語文基礎。

據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蘇格拉底的人生軌跡和主要學說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學習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刻畫人物形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領悟在蘇格拉底身上表現出來的優秀品質,從中獲得有益的人生啓示,並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斷。

四、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知其人,聽其言,觀其行,認識蘇格拉底這一偉大形象。

教學難點是:初步瞭解蘇格拉底的深邃思想。

五、教學方法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將運用以下教學方法:

1.學生自讀與教師點撥相結合。讓學生自讀自思,輔以教師的點撥指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引導學生自學,讓學生進入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學會學習的過程中達到自己會學。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下,強調動口動腦的能力,提高學生素質。

2.討論法:討論法是民主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的反映,有利於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考、表述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相互合作,敢於質疑,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智力。

3.利用多媒體,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創設教學情景,啓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樂學、愛學。

六、本課的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首先.課堂導入:人的生命是寶貴的,但面對死亡,仁人志士,大義凜然,爲了追求理想和真理,他們毫不畏懼,中國人如此,西方人亦如此,他們的死重於泰山,今天我們來學習《蘇格拉底之死》,去認識一位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依然表現出勇敢與智慧的人物——蘇格拉底。(從中西方仁人志士對待死亡的態度談起,意在引發學生的閱讀期待)

接下來,讓學生交流課前蒐集的相關資料,簡要介紹蘇格拉底,並出示達維德的名畫《蘇格拉底之死》,使學生對蘇格拉底的人生經歷及主要思想有初步瞭解,爲理解課文內容作鋪墊。

第三步,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談一談對蘇格拉底的認識,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第四步,深入研讀,理解蘇格拉底的偉大形象

1.抓住課文結尾柏拉圖對蘇格拉底的最準確的評價:最勇敢、也是最智慧、最正直。以此作爲切入口,帶起對課文的解讀。這裏柏拉圖用詞非常嚴密、準確,他強調蘇格拉底是“我們這個時代”,“我所認識的人中”最勇敢、最智慧、最正直的人。

2.蘇格拉底之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他是西方歷史上(或許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因爲思想和言論而被處死的哲學家。在當時,哲學家這個稱呼意味着今天的思想家、科學家、知識分子之類的角色,所以,也可以說蘇格拉底是人類歷史上第一位爲真理而殉道的科學家,或因執着於真理而被處死的知識分子。他本人是述而不做,未留下隻字片墨,這麼一個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資料的人卻能獲得西方哲學史上最重要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的從容赴死給他帶來了廣泛關注。和一切真正在歷史上留下痕跡的思想家一樣,蘇格拉底的生活經歷本身是更有力的因素。

3.請學生找出文中哪些地方體現出了蘇格拉底的“最勇敢”,要求學生在文中畫中能表現出蘇格拉底“勇敢”的動作、語言、神態描寫。

如:①面對死亡,蘇格拉底在痛苦的同時感到快樂,並且認爲是得到一種至上的幸福。沐浴後容光煥發,主動要求把毒藥端過來。不留戀無意義的生命。

②興致勃勃,沒有慌亂,臉色和表情沒有絲毫改變。目光沉穩,平靜,沒有絲毫厭惡的一口喝光。

告訴別人不要這樣,一個人應該精神鎮定的迎接他的末日。平靜,堅強

③當提及他的葬禮時,他“優雅”地笑了笑,指出被埋葬的`中只是肉體,可以隨心所欲的去埋葬。

蘇格拉底的死亡給他人帶來的巨大痛苦:“會成爲無依無靠的孤兒”。在學生髮言的過程中,教者適時點拔。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本文表現蘇格拉底這一人物形象時所運用的動作、語言、神態等描寫方法。除正面描寫之外,還要啓發學生思考:寫周圍人的反應對錶現蘇格拉底的形象,有何意義?從而進一步認識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對於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在此過程中,緊緊抓住周圍人的“哭泣”來深入體會蘇格拉底的性格特點。爲此我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對於哭泣,蘇格拉底勸說別人不要哭泣,可爲什麼對於典獄官的哭泣他卻說是“慷慨地同我灑淚告別”?從而使學生深入認識蘇格拉底的勇敢。

4.認識蘇格拉底“最智慧”的一面。此處,可以先向學生講述蘇格拉底給以造船爲喻向弟子們告訴弟子們什麼是快樂的故事。

(弟子們到處尋找快樂,他們向老師詢問:快樂到底在哪裏? 蘇格拉底說,你們先幫我造一條船吧。 弟子們只得暫時把尋找快樂的事放在一邊,找來造船的工具,用了49天造好了一條獨木舟。船下水那天,他們把老師請到船上,一起划着船唱着歌。 蘇格拉底問,孩子們,你們快樂嗎?弟子們齊聲回答,快樂極了。 蘇格拉底說:快樂就是這樣,它往往在你爲着一個目標忙得無法顧及其他的時候它就不知不覺地到來了。)

蘇格拉底想要告訴人們:充實的就是快樂的。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在面對死亡時,蘇格拉底思考到了快樂與痛苦的關係,二者相生相伴。面對死亡能如此從容,本身也是一種智慧。從而使學生深入地體會蘇格拉底“智慧”之所在。

5.認識蘇格拉底“最正直”的特點:當有朋友勸他逃走時,蘇格拉底從尊重法律的角度出發,不肯背叛他的信念,泰然領死。

這樣,通過對蘇格拉底“最勇敢、最智慧、最正直”三個方面特點的剖析,學生充分理解蘇格拉底這一偉大形象,從而落實本課的教學重點。

6.探究臨死前囑託克里託還給阿斯克勒皮俄斯一隻公雞。

此處採用分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各抒己見,通過討論使學生初步瞭解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

最後進行課堂小結:本文作者通過寫蘇格拉底安靜之死,塑造出了最勇敢、最智慧、最正直的哲人形象。生動圓滿地詮釋了“修養道德,尋求智慧”的主旨。

作業是讓學生課後蒐集並積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名言。

說課稿 篇9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教材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四課時《成反比例的量》

教學目標:

1、理解反比例的意義,能正夠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2、結合具體問題,經歷認識成反比例的量的過程。

3、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體驗成功的愉悅,進一步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反比例的意義,能正夠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研究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能正夠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學過程:

一、口算訓練:

0.01×50= 720÷800= 816-315= 0.42÷6=

50×0.03= 30×0.05= 11+0.05= 0.3×1.1=

8.9-1.2= 8.2-0.7= 460×10= 322-85=

130×50= 0×0.01= 7.2-3.5= 0.2×60=

288÷12= 147÷30= 790+104= 0.12×5=

150-7.4= 720÷300= 1.4×0.6=

二、情境引入:

引入新課:我們已經學習了成正比例的量,誰能說說什麼是成正比例的量?用字母表示正比例關係。

讓學生舉例描述成正比例關係的兩個量。

師:我們已經能根據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徵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那麼今天我們學習成反比例的量。

課件出示情境圖:把體積相同的水倒入底面積不同的圓柱形玻璃杯中。

師:猜一猜水面的高度會不會相同?

生:不相同。

師:高度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生:高度的大小與量杯的底面積有關,底面積大水面就低,底面積小水面就高。

師:究竟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來驗證一下!

三、建構模型:

1、教學例3:

師:出示量杯的底面積和高的數據。

高度(cm) 30 20 15 10 5

底面積(平方釐米) 10 15 20 30 60

體積(立方厘米)

師:你能求出水的體積嗎?

生:用底面積乘高。都等於300立方厘米。

學生觀察表內數據,小組討論回答下面的問題。

(1)表中三個數量中哪個量不變?

(2)三個數量之間有什麼關係?

學生彙報:水的高度隨着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底面積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積減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積的乘積一定。

師引導學生總結:像這樣,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反比例關係。

追問: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積,反比例關係式怎樣表示?學生自己嘗試總結匯報:x×y=k(一定)

師:看剛纔的算式裏x、y、k分別代表什麼?

生:x代表底面積y代表高k代表體積。

2、生活中還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追問:我們該如何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呢?

生回答,補充完整。

四、解釋應用:

1、判斷題中的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並說明理由。

思考題:鋪地面積一定時,方磚邊長與所需塊數成不成反比例?爲什麼?

2、做一做:運一批貨物,每天運的噸數和需要的天數如下表。根據表回答下面的問題:

(1)表中有哪兩種量?它們是不是相關聯的量?

(2)完成表格後,你有什麼發現?

五、課堂小結:

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彙報。

師引導學生比較正、反比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學反思:

《成反比例的量》是在學習《成正比例的量》之後學習的。爲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主要從四方面入手進行教學: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知。

上課時,以學過的正比例的意義爲切入點,讓學生們先說一說成正比例的量的意義,並要求說出它的特徵來;讓學生們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再說說你是如何來判斷這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關係。這樣既複習了舊知,又爲學習新的知識做好了一定的鋪墊。利用“把體積相同的水倒入底面積不同的圓柱形玻璃杯中”這一情境,引導學生猜測水面的高度會相同嗎?然後引導學生觀察數據發現規律。引出問題:三個數量之間有什麼關係?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有了一些疑問,相信學生們會急着想要解決呢!我就順勢提出讓學生們自己研究尋找答案,然後再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讓學生對別人的發言及時補充和發表自己看法,這樣既學會了思考,又培養了學生學會傾聽的學習習慣。接着對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進行比較,找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在整個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很好地利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遷移,理解了反比例的意義,不僅讓學生獲得了數學知識,還增強了自主學習數學的信心,同時還培養了學生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三、鞏固拓展,深化提高。

在理清了新知識的知識脈絡之後,再來進行相應的練習,要求學生獨立思考、認真分析。尤其是出示兩種量,讓學生們來判斷是成正比例還是反比例,這樣更有利於夯實成反比例的量的概念,與正比例進行有效的區分,並讓學生來陳述理由,增強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總結評價,激發興趣。

這課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都很高,學習效果較好,爲了鼓勵學生學習的積極和主動性,一是人人能自主積極參加新知的探索與學習;二是大家能充分合作,發揮出了各自的能力;三是大家學會了如何利用舊知識來學習新知識的方法;四是很多同學通過自主學習獲得知識後,有一種快樂感和成就感。

不足之處:課上要爲學生創設寬鬆的學習環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形成知識體系,在已有知識和學習經驗的基礎上,發現數量間的規律,探求出數量間的反比例關係,讓多名學生自己舉例說明突破本課難點,課堂效果會更好。

教學策略分析:

一、利用學生已有經驗的策略

在本課的教學中,王老師以學生學習成正比例的量的學習經驗和知識經驗爲基礎,讓學生藉助日常的生活經驗和數學活動經驗爲學習新知的起點,開啓對成反比例的量的'探索,讓學生在實例和數據分析中,主動建構起成反比例量的意義及判斷方法。從而更進一步積累了解決此類問題的活動經驗和方法。

二、滲透函數思想的策略

變量是指在研究過程中可以取不同數值的量,變量的概念是函數思想的基礎。在國小階段老師要引導學生認識變量,發現變量,明確變化規律,使學生能用變化的眼光去認識事物,觀察世界。這節課王老師在引導學生研究“把體積相同的水倒入底面積不同的圓柱形玻璃杯中,水面的高度會相同嗎?”這一問題時,藉助表格,通過計算,列舉出兩種變化的量在一定的情況下變化的數據,引導學生自覺的觀察、分析、概括,讓學生自己發現: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而且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老師通過具體、直觀的事例,引導學生逐步理解數量之間的內在聯繫,從而發現兩種相關聯量的變化規律,認識了成反比例的量,悄然無聲地滲透了函數思想。

三、滲透符號思想的策略

在學生通過研究認識了成反比例的量後,爲了清晰、簡潔的表達這樣的一種關係,王老師鼓勵學生用字母來表示三種量,用字母公式表示成反比例的量的關係。讓成反比例的兩種量的關係借字母公式在學生心中建構起模型,並以此爲基礎,正確分析、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關係。在以後的學習中,學生也會自覺的將有規律性的問題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公式去表示,潛移默化的向學生滲透了符號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