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子部>道家老子>

道德經讀後感18篇

道家老子 閱讀(1.45W)

讀完一本書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道德經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道德經讀後感18篇

道德經讀後感1

著名文學家魯迅曾說過: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道德經是老子所著,書中主要闡“道”,老子認爲,事物的種種玄妙都來自於道,而道是什麼,又來自於哪兒?

日前,我再次拜讀了道德經一書,有了新的體會和感悟,道是什麼?道是宇宙間萬物的本源,道無法以語言闡述,卻可以用心去感悟,老子曾用水來闡釋道,上善若水,水可以變成任何的形狀,在杯中便是杯子的形狀,水是最柔軟的.,卻也是最堅硬的,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和合乎於“道”,這其中就包含了道家的核心理念——無爲而治,無爲並非不作爲,而是不妄爲,在爲人處世中,能夠適應於各種環境,能夠快速融入其中並且發揮效用,同時不妄自作爲,便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處於一個順暢的狀態。

現代的生活節奏下,許多人們無法真正理解無爲的道理,盲目追求金錢財富等,纔會造成人們的貪慾不斷膨脹,最終導致了犯罪率的高發,若人們能重讀《道德經》,體悟其中的“道”,終有一天,人們的心能重歸平靜。

道德經讀後感2

爲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爲”,“尊重規律”。

無爲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爲,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爲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爲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爲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纔會勃發。同樣,“無爲”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啓蒙鉅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經讀後感3

《道德經》這一本書是老師讓我們去讀的。我最近一直在讀,其中令我最深受感觸的還要數第一章和第二章,裏面的道理讓我回味無窮.如第二章說:“玄之又玄,重妙之門。”意思是:玄妙又玄妙,深奧又深奧,萬物都很奇妙。確實,只要我們去無限探索,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更多不知道的知識,更奇妙的大自然景象。又如第二章說:“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意思是,天下者都知道的東西是美的,這就產生了醜(也就是指“惡”)。天下知道善的是善的,這就產生了惡(也就是指“不善”)。確實,在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相互對應的,如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合,前後相隨;我很敬佩老子!

本書分爲兩個部分,第一個是道,第二個是德,我在本書裏已經讀了第一章至第八章,第七十五章和第七十八章,每一篇都令我回味無窮,老子的道德是多麼的`好,他就是我們的榜樣!

在現實生活中,這些道和德都是極爲平常的,但我們可以問一問自己:“我們做到了嗎?”雖然說說是容易的,但做起來是難的!

我非常敬佩老子!

評語:小小年齡就懂得自省,懂得自我約束,自我教育。世間萬物相生相剋,相輔相成。聖賢之道養浩然之氣,一點不假。“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經讀後感4

地球上萬物的生長髮育,自然界草木的榮枯,潮起潮落,晝夜的交替;動物界的弱肉強食;人類的演變,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道”。

什麼是“道”?自從學了老子的《道德經》以後,我明白了“道”。原來,“道”就是規律。

春天小草發芽了,到了冬天就會枯萎,而它卻把種子悄悄地撒落在土地裏,靜靜地等待來年的再次萌芽;潮水因爲地殼的運動而漲落;白天晝夜因爲地球的轉動而規律的更替……

世間萬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規律不停地循環變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規律。在七十八章中有這樣二句: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啊!水看起來是最柔弱的東西。如果你正確的利用它,它就會給人類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擊它,你還不一定能勝利。人們說的“洪魔“就是它。

一點點的'雨露彙集成了小溪,小溪匯成江河,江河彙集成大海。看似柔弱的水因爲它的謙遜和自強不息變得強大了。水,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無所不能克。天下沒有什麼能代替它。

《道德經》裏還講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它讓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斷學習,才能使自己變得強大。

俗話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將不斷地用這句話警醒自己。

道德經讀後感5

我和爸爸在遊覽化女泉的時候,看到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道德經》,我想這本書應該對我很有幫助,所以我就央求爸爸給我買了下來,我翻開一讀才知道,《道德經》是老子的一部不朽著作,是一部博大精深、詞意錘鍊的哲理詩。這部被譽爲“萬經之王”的神奇之書,對我國古代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各方面,都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無論對於中華民族的性格鑄成,還是對於政治的統一於穩定,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經》是我國古老文明的智能結晶,也是一個知識的寶庫,猶如汪洋大海,內容包羅萬象,它不僅包含着宏奧的`哲理,而且蘊含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體科學、思維科學、系統科學等多方面的基本素材。這本書主要講了“道”、“可道”、“德”、“下德”,一共有五千文字,最終還是歸結到人,“人”是道的代表,“人”得了道並與“道”合一,才能成爲一個有益於自然、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他人、有益於自身的人。

老子的《道德經》這本書,我有時候讀起來不是很理解其中的意思,需要反覆看,才能慢慢看懂,但是其中最主要的還是教導人們要更加善良,與人、與物爲善,讓人類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人、物、自然和諧相處!

道德經讀後感6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爲它們不爲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爲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爲,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爲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無爲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爲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纔會勃發。同樣,“無爲”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讀後感7

今天偶然讀《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後有感頗深,便與之分享!

善爲何物?難於言說,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說。

水乃平常之物,舉目所及,比比皆是。水雖平凡,卻蘊含非凡智慧和品性,遠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爲也,地球,亦水所爲也,萬物生長,皆賴於水。水有如此之功,然並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饋。水,恩澤萬物而不事張揚,惠及衆生而德行謙卑,總往低處流,總往底下鑽。

水,不與萬物爭,不與人計較,你進,她退,你擠,她溢,能屈能伸,看開,大氣,超脫,逍遙,故無詬病,少非議。

水,形易變而性難變。倒杯裏而成杯之形狀,倒碗裏而成碗之形狀,倒鍋裏而成鍋之形狀,外形雖成了別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棄該放棄的,堅守該堅守的,外圓內方,靈活自如。

水,看似無力,實則有力,表面軟弱,內心堅強。堅硬易折,柔軟耐久。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以柔克剛,以軟勝硬。

低調,不爭,適應,柔韌,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謂道,水即是。

附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何謂道,水即是

……

道德經讀後感8

將欲取天下而爲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爲也,不可執也。爲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爲,故無敗,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覷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想要治理天下,卻又要用強制的辦法,我看他不能夠達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聖的,不能夠違揹他們的意願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治,否則用強力統治天下,不能夠違揹他們的意願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治,否則用強力紡治天下,就一定會失敗;強力把持天下,就一定會失去天下。因此,聖人不妄爲,所以不會失敗;不把持,所以不會被拋棄。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後隨,有輕噓有急吹,有的剛強,有的贏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聖人要除去那種極端、奢侈的.、過度的措施法度。

老子總是教我們,順其自然,不要太執拗!這是幸福的規律。太過於執着,有可能可以實現你所執着的事物,能實現當然好;可是,太過於執着,一旦失敗,打擊肯定是大的。

受到打擊,心理的期望與現實一旦有較大落差,落差太大往往使人沮喪。不執著,不強求,順其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心態平和,心理往往會很滿足、很幸福。因此,道德經是一種可以獲得幸福的學問。

道德經讀後感9

解讀老子《道德經》的真諦啓示,可以使我們解放思想,改變對世界的認知,放棄千百年來沿襲下來的許多陳舊落後的思想觀念,做事不給自己和社會遺留後患。從二元論的思維模式中解脫出來,站在一體同觀的全視角看世界,纔有真正的恆常快樂,纔是真正的全然自由。

《大道至簡——【道德經】真諦啓示》就可以奠定人生的基本功,就可以解決人生不同時期的各種痛苦和困惑問題。此版本譯文清晰準確,簡潔易懂,超出了已往的字面表層譯述,將老子真實的意願全面破解表達出來,從而將老子先生請下了“神壇”,讓人民大衆真正能與老子的智慧和真理相擁抱,人生的'道路就不會偏頗,生命的航船就有了正確的方向。大道至簡,真理人人適用。

現在讀過大道至簡這個版本的各界人士,強烈推薦《大道至簡——【道德經】真諦啓示》這本書,它將老子思想與現實生活融匯貫通、有機結合,既深入淺出,又富有哲理,對家長、孩子的工作、學習、生活具有指導意義,拜讀、學習後深受啓發、頗爲受益,建議更多的家長、同學們能夠學習這本書並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天下之至美,乃美於無爲之美,美於無私之美,美於心靈之美。願你也可以領悟老子的思想,爲心靈覓得一處寧靜的港灣,讓生命之“道”不受羈絆,在平淡的日子裏怡然自得的生活。

道德經讀後感10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書——《道德經》,要物體享受就得靠錢,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講究天人合一,神遊太虛,而道德經就完美的詮釋了這一點。

道德經全書僅五千字,但字字珠璣。就拿第一句話說吧:“道可道,十分道。”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能說出來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義嗎?道德經中有這麼一個小故事:楚國有一棵大樹叫“朝生”,對他來說,四千年只是一個春季。在越國有一隻神龜叫“暮菌”,對它來說,四千年可是是幾個時辰而已。但人們卻認爲彭祖壽命長,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豈不是壽命極短?如果人們在遠古指天叫“夷”,指地爲“希”,那此刻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訴我們,名稱是虛無的,不要去強求等級名稱,順其自然不是更好嗎?看,短短一句話,竟能夠有如此深奧的道理。

道德經中還記到,老子在寫完道德經交給尹喜,出關之前曾跟尹喜說:“你讀完後,要把道德經全忘了才行。”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應當牢牢記住纔對呀!正因爲文字把深理束縛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見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爲住持卻不識字,但他卻說:“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來指導你看月亮。”的確,文字只是用來襯托深理的。

此刻,體會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嗎?

其實,道就在我們身邊,但它卻看不着,聽不着,聞不着,摸不着。只能用心體會,而道德經便是這麼一本體會道的工具。

道德經讀後感11

唯有知道目的地,才能定義“善”是好是壞。但從生命遺傳來講,善能創造提升生命多元化品質空間。若生命由造物主創造,造物主希望我們留下來,他自然會擁護創造而去抑制破壞;這裏善代表着創造,而惡代表着破壞。似乎造物主在編寫劇本時並非一揮而就;或許也會像小孩子寫作業那樣,會寫錯筆劃。所以遇到需要改寫,有助進程的破壞或許也可稱爲“善”。至於“道”,可能就是一條“道路”,並沒有大家描述的那麼複雜。其實也不是大家認知多深入,闡述的多複雜,而是沒真正明白,到最後都一直找不到落腳點。不妨我來翻譯一下。“道”大概可以理解爲造物主所預設通往某目的地一段軌跡,而且要求某時間內必須通過該路徑到達終點。這段軌跡是條虛線,所以有些地方需要創造生成新的.東西把虛線鏈接起來。當在某些階段太舒服,內部個體開始留戀停止不前的時候,就需要有勢力來破壞掉這種舒適。迫使進程繼續往前行進。所以發生在軌跡內部每個階段的善惡都有不同意義,並沒有片面界定哪一方,固定統一的獎懲標準,而在於那個時間段需要什麼。你做了需要的事,推動事物向彼岸靠近,就是順道而行,奉天承運。

道德經讀後感12

《道德經》共分81章,其中第一章《道經》,37章,第二章《德經》,44章。它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二)所寫,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爲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魅力的《道德經》,這本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起源、萬物產生、發展、變化、毀滅的規律的認識。它博大精深,說話極有正義感,是“萬經之王”。

“世人皆知美是美,惡已是;大家都知道好的就是好的,但是不好。所以有沒有相互存在,難度和難度相輔相成,長短和高低對比,音和音和諧。就是聖人無爲而教無字。一切工作都毫不猶豫,生而無之,不靠之,生而有之。一個人住就不去了。”

本章主要闡述了世間萬物相輔相成、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細長與短少,高貴與低微,先進與落後,都是通過相互對立與比較體現出來的。

世界上所有的概念和價值觀都是人爲設定的,價值觀的判斷是相對產生的,所以對立關係是可變的。所以對價值的判斷也是變化的`。世間萬物都是兩兩對立產生的。正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言,一件事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惡美醜,都要泰然處之,不要打擾別人。

後半部分,根據“道是自然”的原則,對老子“無爲”的社會政治思想進行了準確的論述,表明了老子順應自然,反對善惡無爲的基本態度,使萬物自然生長髮展,師法自然,順應道。

道德經讀後感13

有一句流行語:何以解憂,唯有暴富。我們都想快速成功,然而現實是能夠很快達到一定高度的人屈指可數。

老子說:君子出遠門,都要備齊輜重。這樣,即使遇到難覓休息之所的境地,也能像燕子那樣有個自己的窩(怎麼感覺是房車呢)。輕率行事則可能失去自身賴以生存的根本;浮躁行事則可能使國君失去王位。

大概意思就是說:想成功,要先打好基礎,備好糧草,同時也要戒驕戒躁,謙虛謹慎。

我就犯過浮躁的毛病,導致投資虧損。越想賺快錢,越容易忽視風險。剛開始很快就賺了一些,但由於加了槓桿,一次失誤,就造成大額虧損,把前面賺的都賠掉,同時本金也損失大半。其實,早就看到投資大家在書中告誡我們:不要借錢投資(加槓桿)。自己卻由於剛開始的運氣,認爲自己水平很高,不必聽他們的,最終得到了教訓。現在我採取穩紮穩打的.策略,不追求過高的收益率,控制風險,不加槓桿,留足儲備,幾年後再跟大家彙報結果。

通過歷史來看,大多數得到長久成功的人士,都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來苦練內功,當他們自身成長到一定的水平時,就順理成章的得到了成功。人們只看到他們在幾年之內就身家百萬,卻看不到他們在此之前的付出和掙扎。

少即是多,慢即是快。讓我們專注於我們真正想做且擅長做的事,不要什麼都想幹,給自己慢慢成長的時間,相信我們終會達到理想的目標。

道德經讀後感14

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有時候做事很難一心一意。往往是做這件事想那件事——學習的時候,想着待會去玩;上課的時候,想着中午會吃什麼午飯……往往是心不在焉,最後一事無成。難道我們就沒有一點兒“專氣致柔”的.時候麼?

那倒未必。回想起嬰兒時代,當我們正在津津有味地玩弄着自己的手指,專心地啃着自己的腳板的時候,無論旁邊多麼吵鬧,我們也不理不睬,專心致志。這不就是“專氣致柔”嗎?

上課上到一半,看着窗外的大樹,看着街上的行人,或者想着什麼事情,心就會飛到別出去,那樣,上課就什麼也學不到了。發呆也一樣。我曾經試過,但不久就被識破。因爲那時候的我會兩眼無神,呆呆地盯着一個方向。現在的我們,和以前的我們有不同:做某事時,身邊受到影響,即使是輕微的,都足以讓我們煩躁不安,甚至是分心。或許,只有那些聖人,那些得道者纔會做到吧。做到“營魄抱一,專氣致柔”對於已經懂得一些世間道理的我,已經很難了。

當我們在做某事時受到影響,或者是分心的時候,不妨想想這句話吧。努力朝“營魄抱一,專氣致柔”的方向努力,說不定在某一天,你我就能做到。

道德經讀後感15

《道德經》很薄,只五千餘言,傳言爲老子騎牛過函谷所著,《道德經》又很厚,它包羅萬象,其中有哲學有政治有自然科學有人文社會,這樣的書看完很容易,看懂看透卻很難。《道德經》的語言很美,散整有序,讀起來有種韻律感,深刻地道理蘊於淺顯的事例,極具思辨性,這是《道德經》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過闡述“道”這個至高無上的存在來表明自己的世界觀,哲學的神奇之處,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現代物理,可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智慧。

老子的人生觀有兩個基本特點:就自我而言,講究珍惜身體,就人與人的關係而言,主張柔弱不爭,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讚譽給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萬物而不爭。”

老子的政治主張是“無爲而治”,老子的`思想社會藍圖是“小國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整本書最讓我動容的一段,這是老子的理想,是一位智者對他心中最有價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繪,不知道能不能實現,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實現,不知道要如何實現,但就是給出了這麼一個夢,這是人對未來的期許,是人對社會本身的關注,很美好。

道德經讀後感16

今天我剛在外婆家吃完大餐後,獨自一人往家走。

走到了一個拐彎處,我突然發現一個叼着香菸的人站在角落裏。月亮高高掛,月光照亮了他的身影。赤橙黃綠青藍紫,他的髮色一樣不缺呀,再加上一身怪裝束,我斷定他是一個混混。

於是我猶豫着不敢向前,就在此時,一個國小生出現在了我的眼前。那個混混攔住了他,一隻手一伸,一臉奸笑的說:“小子,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吧,大爺我沒錢花,接我點錢。”看着那國小生害怕的樣子,我真想衝上去一腳把他踹到東門揀菜屑去。

可一想:現在的`混混什麼都幹得出來,一會沒把他幹到,自己兩眼一翻,兩腿一伸,跑到西方遊樂世界去了,那也太不換算了吧。我就繞到回家了。

又一個夜晚,同一個地點,同一個月亮下同一個混混。這回,他攔住了一箇中學生。我想,這回再也不能放過他了。正好一個叔叔從商店裏出來,我急忙拉着叔叔說:“叔叔,那有個混混正在搶錢。”那叔叔聽完話丟下東西,對我說了聲謝謝,就衝了上去。幾下就把那個混混抓住了,只見那叔叔拿出一把手銬,銬住了混混的手。這時我才明白,原來這位叔叔是警察啊!

在回家的路上,我看着月亮,覺得今天的月亮特別美麗。

道德經讀後感17

《道德經》是一本關於宇宙人生哲理的書,包含唯物主義,自然無爲,天地不仁的哲學思想,被譽爲“道學之精髓,哲學之先本”。《道德經》能啓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從中得到一定的借鑑。

《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圍繞着“道”、“德”來詳細闡述各個學科的深刻道理。內容非常豐富,可謂包羅萬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會人生。古時候很多思想的基礎都來自老子的思想,我們現在社會的很多人都喜歡讀《道德經》,這也體現了這本書的極大的魅力。《道德經》中闡述了很多思想、理論,其中物極必反的道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幾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這麼透徹,這着實讓我吃驚。物極必反指的是事物發展到了極端就會朝相反的方向發展,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個都經歷了初期創立、巔峯和沒落,這跟帝王的統治有很大的關係。當帝王窮奢極欲到一定的`程度時,人民被欺壓到一定的程度,都紛紛起來反抗,推翻統治。同樣的,當一個人恃才傲物到了極點的時候,往往會招來禍患。老子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過分,一旦過度就會出問題。這是歷史規律,人生哲理。

我們讀《道德經》就是想從先哲那裏學習人生的智慧,提高個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道德經讀後感18

道德經分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共計八十一章,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書,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爲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這部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源、萬物的產生、發展、變化、毀滅的規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義,一語萬端,當爲“萬經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章主要闡述了世界萬物相輔相成,互相轉換的'辯證關係。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修長與粗短、高尚與低下、超前與落後都是通過相互對立、相互比較而得以體現。

世間的一切概念和價值都是人爲設定的,價值的判斷都是比較產生的,所以對立的關係是變動的。因此價值的判斷也是變化的。世間的一切都是兩兩對立產生的,如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惡,美和醜,我們都要泰然處之,不能庸人自擾。

而後半段則根據“道法自然”的原則準確論述了老子“無爲”的社會政治思想,表明了老子順應自然本性,反對好事無爲的基本態度,讓萬物自然生長髮展,效法自然,順應大道。